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思路范文

时间:2023-03-22 20:40: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思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思路

篇1

关键词:辅导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思路;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9-0130-02

当今,经济体制的变革,利益格局的调整,社会思想的变化,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尤其“90后”大学生的思想形成和发展。而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基层人员,其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种种在高校中发生的学生思想问题也要求我们必须思考和探索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思路和方法。本文通过长期调查和研究,从高校辅导员工作三要素、高等教育规律与辅导员素质的提高、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相关问题等四个方面简要分析了辅导员面对“90后”大学生的各种“个性”和特征,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以及如何更好的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三要素

现阶段,辅导员工作三要素分别是调查研究问题、整合工作思路、重在躬行实践。2008年9月起,“90后”首次成为大一新生的主力军,到现在,大一新生已经基本都是“90后”。而如今的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客观问题,一是家庭经济困难,二是就业困难。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有50%以上选择“自信”、“和平、和解、和谐”、“开放”;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则是:思想独特、抉择艰难、活动方式独特、面临诸多诱惑。

作为辅导员,针对这些问题,首先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找准自己的位置,高等教育是学生教育生涯重要的一部分,必须要与之前的基础教育,以及之后的职业生活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环节”,竭力做好本环节工作,衔接好下一环节。在做好本环节工作中,为大学生构建三大支撑:物质支撑(学习能力、职业能力)、精神支撑(坚定信仰、完善个人)、社会支撑(制度认同、沟通合作)。同时明确做学生工作的四个背景:社会意识多样化;社会的实用、物质化;社会传播的大众化、草根化;社会组织影响力的变化。明确这四个背景后,要创新学生工作的工作机制、工作价值、评价体系、组织形式、常规教育这五个方面的转化,最后确立大学生基本价值的六个方面:祖国利益至上、坚持人民利益、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崇尚科学爱劳动、和谐与包容。

针对“90后”的大学生,辅导员如果依然以管理者的姿态面对他们,将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会出现叛逆的抵抗以及多种不配合表现。因此,应用“爱”搭起师生的心桥,把双方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不断沟通、交流、循循善诱,努力做到相互尊重(尊重人格和权力)、理性接纳(真心至诚防偏见)、注重个性(师生性格不强求)、追求一致(目标和谐求发展)、爱有层次(爱学生要至理至性)。在此基础上,教会学生坚持学习,明辨是非,不断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同时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对于辅导员自身,要提高现代教学管理能力。第一,辅导员要具备很好的协调能力。第二,要具有一定的反思能力,很多时候工作并不一定很到位、很成功,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换位反思,推己及人,自反为贤,持之以恒。第三,要具备一定的制度管理能力,俗话说,事要做好,更要做对,一件事只有纳入程序,才能持久,如果只是随心去做,即便做的再好,也可能让后续者无力传承。第四,要具备紧急应变能力,作为辅导员,我们处理突发事件时应该本着这样的程序:生命健康——教学秩序——其他问题;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要做到适时介入、平息事态、程序完整、防患未然。第五,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

二、高校教育规律和辅导员素质的提高

首先,对于当代大学生,我们需要对他们有一个正确的评价,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正确认识当代大学生,二是分析他们的思想特点:自信、独立、选择性、观点多样性,当代大学生能够拥护改革开放,各种能力得到提升,追求成功和富贵,他们的政治需求更加现实、成功需求更加强烈、凸显个性转变,三是正确看待他们的优缺点,四是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主流与支流、显流与浅流、常流与变流。

其次,要认真总结大学生成长教育的规律,值得肯定的是当代青年学生是一个健康成长的群体,是一个需要加强理论教育的群体,是一个需要引导、发展的群体,是一个需要自我教育的群体。

最后,辅导员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作为辅导员,首先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第二,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需求,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第三,要创新教育观念,现代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会学生人生应该怎样度过,教会学生怎样做人。第四,要提高人文素质,这是辅导员的基本素质,如果自己的人文素质跟不上,就无法与学生有效沟通交流。第五,要加强人格修养,奉献、尊严、尊重、真诚。第六,要善于团结合作,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是一个团队,一个群体,因此,必须善于沟通交流、欣赏别人、高看别人、帮助别人、包容别人。

三、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1.必须认真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90后”大学生是改革开放建设成果的受益者,也是改革开放多种压力的承受者,更是美好小康社会的创造者。他们具有以下特点:政治认同感强,理国;善于思考,理智务实;思想乐观自信,自立自强;注重团结协作,网络为伴;个性特征鲜明,活力四射。

篇2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大类招生 学生管理 工作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1.081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education reform,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large class enrollment and split training" has been adopted by more and more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training mode of college student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nd compound talents, but in recent years, the model also brings a lot of new challenges to the manage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uperiority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enrollment talents, put forward new challenges to the enrollment of students management work,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work, and discusses the mode of new ideas to promote the work of student management system.

Key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large class enrollment; student management; new ideas

0 引言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改革。“通识教育”、“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等词语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高职教育改革迎来了新挑战和新思路。为此,针对新时期高校应该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一问题,广大教育者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在诸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尝试中,“大类招生”受到了广大管理人员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成为高职院校近年来招生的发展方向。

“大类招生”,是相对于按传统专业招生而言的一种新型的招生方式,简言之,就是将学科门类相同或相近的专业合并归类,按照一个大类进行招生,是高校实行通识教育的一种改革。该培养模式在学生入学时,没有确定具体的专业方向,而是在一个大类范围内让学生先学习1-2年的基础知识和参加专业相关的学术讲座和企业参观活动,然后再根据学生本人的兴趣、意愿、社会需求及就业去向的实际情况,进行中期专业分流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招生政策符合通识教育的要求,具有较强的招生优势,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填报志愿的盲目性,满足其个性发展的需要,而且还能给学生提供更多地专业选择机会,使专业选择更加自主和理性,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然而,随着大类招生政策在高校规模的不断推进,它在运行的过程中也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少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我们只有不断的探索适应大类招生的新思路、新路径,才能发挥好该培养模式应有的成效性。

1 高职院校进行大类招生的优越性

相比传统专业招生,“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具有多方面的比较优势:

(1)从学生角度讲,传统专业招生时学生填报志愿前往往在几个意向专业之间犹豫徘徊,难取难舍,导致入学后调专业的现象数见不鲜。“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实施后,几个专业或专业方向将被合并在一个大类里进行招生,学生填报志愿时可以先选择大类,经过在校生活和学习后一段时间后,对学科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并结合社会发展和对专业的需求情况选择自己最终的学习专业。这样招生不仅能够尽量保证学生凭兴趣选择专业,而且也让学生在专业选择时更加理性更加适合社会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填报专业志愿的盲目性,有利于学生成才。

(2)从学校角度讲,按照大类招生有利于学生的招生录取工作。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以往计算机专业四个方向在招生时,数字媒体专业方向招生连续多年爆冷,其他专业方向招生状况不佳,而按照大类招生后,四个专业方向招生录取工作极其顺利,几乎没有调剂生,有效避免了以往填报专业时比例失衡的现象,为下一步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按照大类招生有利于学院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实现多专业方向的有机组合和改革。

(3)从更为广阔的社会角度讲,大类招生有利于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各行各业人才,是一项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政策。例如,大类招生不仅可以避免冷门专业造成的种种矛盾,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而且能够有利于增强学生专业知识面和提高学生基础素质,进而成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2 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1)班级重组致使学生缺乏归属感,对班级凝聚力、集体意识和班风学风产生负面影响。班级是高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深入开展学生管理工作要依托于班级的建设和管理。新生入校后,班级按照学科大类进行划分,同学们在新环境下通过军训、上课、联谊等适应性训练和互帮互助,迅速建立自己的社交圈,此时班集体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然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体制下,原班级的学生将按分流后的新专业方向被重新分配至各个不同的行政班级,强行拆散原有社交圈,班委和班主任难以树立威信,造成W生在原有社交圈惯性下很难对新建立的班级产生归属感,班级概念和集体意识淡化,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量骤增,任务偏重,学生管理难度加大。一方面,大类分流后,学生归属感较差,为了博得学生信任,及时了解学生动态,辅导员和班主任需要再次与已经失去集体归属感的学生进行交流,并在学生群体中建立起新的班委、寝室长等信息畅通的网络结构体系,实施掌握特殊群体的突发事件,同时,他们还不得不重新把之前一年来辛辛苦苦建立的学生档案、学生各类信息资料、学生证等等进行更新并整理归档,带来了相当多的工作量。另一方面,新行政班级的变换必然会导致班主任的替换,新的班主任不仅需要重新通过了解新学生的个性和基本表现情况来认识和熟悉班级的学生,而且面临难以融入学生内心世界的挑战,大大增加了班主任有针对性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难度。

(3)学校现有硬件设施资源不能适应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要求。部分学校公寓、实训室等硬件设施在分流后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大类招生为例,一方面,该校每个实训室仅配有50台计算机,虽然这在大类分流之前每个班级不到50人的情况下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而大类分流后,部分专业方向班级则远远超过50人,实训室硬件设施难以满足新班学生需求。另一方面,该校公寓现有床位资源不足,为了满足学生住宿需求,部分专业学生需要采取2+1培养模式(即大一大二在校住宿,大三时全体退宿下企业),甚至一些大一新生入校时就需要插入那些比较零散的已经入伍或者退学的老生寝室。在现有大类招生改革的条件下,公寓方面则出现了新的挑,例如按照新行政班级调整寝室会带来阴阳面置换,原寝室空调、热水器、饮水机退租和水电费退费复杂,新寝室成员生活习惯不同等等系列矛盾;不调整寝室,则会导致上课步调不一致,管理难度较大等问题。

(4)其它挑战。除了上面提及的各种挑战,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还面临着高校学生心理、团学、考评体系建设、职业规划衔接和过度等方面的新问题。例如心理方面,无论分流前还是分流后,学生要么在紧张气氛中进行竞争学习,要么在焦虑的等待分流的到来,“分流阶段”因为环境、人家关系网及专业归属感的改变,适应能力不强的学生可能会产生心理问题,如果分流后选不到自己需求的专业,往往还会感到技不如人,自信心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极个别学生可能出现抑郁状态,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3 系统推近“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新思路

第三部分总结了“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国内广大管理人员纷纷给出了自己的见解,笔者作为我校第一届大类招生的届辅导员,根据实际工作经验,认为需要采取全方位的措施,才能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建立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和线上线下互动机制。一方面,对于学生行政班级更换带来的学生社交圈打乱、班级凝聚力较差等问题,可以通过建立飞信、班级QQ群、微信群和班级公共微博等虚拟社区的方式来打破线下交流障碍。例如,随着微信和qq群功能的不断完善,辅导员和班主任可以通过微信口令红包活跃班级氛围,也可以通过学生周边幽默的事情和感兴趣的话题展开互动。另一方面,对于专业分流给新班主任班级管理带来的困难,可以通过构建先进的学生信息化管理系统来改善,例如我校的学生管理平台,学生入校以来的基本信息、奖助学金信息、在校表现和其他一些特殊情况等都将不定期的添加进去,便于新班主任查看和了解学生情况。班主任和辅导员也可以在平时工作中及时记录学生的一些表现,如成绩问题、家庭经济情况、处分和谈话记录等,做好电子台账,便于工作交接后,新的班级管理人员能够通过查阅和了解新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2)构建“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制+班助”复合型管理机制,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引导并行。目前,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重任通常由辅导员肩负,一般来说,辅导员既管思想政治工作,也进行一定的专业指导,起着学生管理工作的主导作用,他们不仅承担思政教育,同时还要承担着心理辅导和日常行政工作,工作内容庞杂繁琐,不仅如此,各大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目前配比较低,在这种情况下,仅凭辅导员的力量是难以完成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必须将班主任、专业老师和优秀的学长学姐纳入学生管理第一线,实行复合管理的模式。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为例,为了应对大类招生给辅导员和班主任带来的“工作量骤增,任务偏重,学生管理难度加大”这一问题,该学院就采取了“班助+导师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每个班级配以2名班助(1男1女),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安排导师制,其中班助是从高年级品学兼优的学生中选拔得到,而导师则是由顶岗实习或毕业设计指导老师担任。班助制度的实施给学院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一来班助不仅具有榜样作用,而且他们也是学生,与低年级学生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更容易沟通和了解他们的心事并辅以指导,此外班助制还有利于培养高年级学生的能力,更加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总体上来看,复合式管理制度的实施不仅能够实现学校班主任、优秀专业老师及行政管理人员等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能够解决部分师生配比不足的矛盾。

(3)完善硬件新设施,按照新班级有计划重新进行宿舍调整,增强新班学生交往机会,加强班风学风建设。一方面,改善实训室、教师、实验室等教学区域的设施,以适应大类招生分流新需求。另一方面,为锻炼学生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扩大学生的社交范围,培养短时间内适应新环境融入新集体的能力,学校需要想法提前预留备用寝室,避免不同学院、不同年级或不同专业之间的学生混寝,大类分流结束后按照新班级学生实际情况有计划的分配宿舍号和宿舍成员,并通过采取措施来保障新宿舍的快速融合,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具体措施可以:一是将分流前爱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分配到学习能力强、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宿舍里,实现学习上的“一帮多扶”措施;二是将班级党员、积极分子分插到每一个宿舍,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带动整个宿舍集体进步;三是选配好班级学生干部,将学生干部穿插到每寝室,便于重组寝室的分散管理;四是与学生骨干或优秀分子签定目标责任书,带动宿舍和班级同学共同进步,共建优秀班级体。

(4)积极探索大类招生培养制度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新载体。一方面,可以以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将第二、三课堂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具体的上课形式和学时学分,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分流过程中除了考虑学生意愿和学业成绩,同时兼顾学生的日常表现、班级建设、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和社团活动等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载体,把课内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推动课堂教学与课外阵地育人,理论讲授和实践锻炼一体化,专职教师与政工干部配合三结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以教师队伍建设为载体,综合利用教师岗前培训、青年教师兼职班主任、教师职称评定等杠杆,明确大类招生专业全体教师的教书育人双重职责,依靠广大教师,推进学生管理工作更上一台阶;以学风建设为载体,发挥教师的正面导向作用,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学术研究,同时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尤其要多参与专业相关的竞赛和学术讲座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学生社团为载体,灵活多样的开展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社团活动,将专业实践融入到社团活动中,增强社团活动的学术品位和吸引力,调动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以特色品牌活动为载体,改变传统的活动“多、繁、杂,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被动局面,既能培养学生能力,又能适应招生的培养需求等等。

除了以上措施,为应对大类招生新形势下的学生管理工作新挑战,还需要在多个方面采取措施并付出更多的努力。比如提高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和全体教职工的职业素养;改善团学组织结构,成立创业就业部,优化始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功能;成立正规的心理咨询机构,积极引导学生应对心理新挑战,克服心理障碍;建立完善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改善奖学助贷衔接断层的不利局面等等。当然大类招生给班级建设带来的思考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每位工作者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尝试和总结。

4 结束语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构建“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新形势下的学生管理模式,是需要高校全体师生不断思考、不喑⑹缘男驴翁狻1收呓岷献约捍大类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从大类招生优越性,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挑战的角度出发,简单探讨了大类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新思路,但是随着高教改革的深入不断发展和变化,理想的学生管理模式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需要我们不断的进行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李红霞,陆华良,胡永远.高校人才培养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有效途径[J].高教理论与高校管理,2015(18):7-11.

[2] 李斌,罗赣虹.高校大类招生:精英教育的一种推进模式[J].大学教育科学,2012(5):11-16.

[3] 王寰.大类招生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分析研究[J].决策与管理,2014(12):25-26.

[4] 周钗美,张懿,陈向日,彭俊艳.大类招生体制下的学生管理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8):87-89.

篇3

关键词 高校 学生工作

一、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学生管理体制面临新考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原来受单一计划经济影响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日益显得僵化,学生管理观念和教育手段的落后日益凸显,难以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发展的要求。

第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给传统学生管理带来新的问题。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使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发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网络正极大地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甚至是语言习惯。

第三,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出现了新的走势。

第四,在当今时代背景之下,大学生的活动范围明显拓宽,活动能力显著增强,思想和心理在转型期社会文化、社会意识的震荡和重建中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呈现出复杂、多元的特点和积极面与消极面共生的现象,分析归纳现代大学生现状,具体表现为“四强四弱”:

(1)时代感增,责任意识减弱;

(2)进取心强,辨别能力弱;

(3)社会认同感强,实践能力弱;

(4)主体意识强,集体观念弱。

二、针对上述问题,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学生工作,特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 转变管理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创新高校学生管理,最重要的是转变学生管理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变管理为服务。

第二、 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在工作中要注意调动好学生自身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改变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从属和被动的地位,不单纯的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管理的客体,以利于消除大学生对于被管理的逆反心理,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

第三、 依法治校,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完善的学生工作制度。高校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依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程序、步骤和规章制度,并以此规范学生的行为,行使有效的管理。

第四、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做学生的朋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作好服务工作的前提就是要知道同学们需要什么,关注什么,有什么困难,要采取多种渠道加强与同学的交流,设立意见箱、公开电子邮箱、深入寝室调查了解、制定信息联络员制度、谈心制度等。在接触交流中,积极主动地和学生建立友谊,在此之后,学生就会和你讲实话、真心话,这样我们才能了解到同学的心声,避免我们的思想和学生的认识出现差距而导致工作失去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面对新形势,开拓学生工作思路,提高服务效率

随着学校的改革发展,学生人数的增多,对学生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思路、工作方法亟待进一步提高。

1、要有全局意识、开阔清晰的思路。

要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对自己的工作有个整体的把握,理清自己的工作思路,同时做好具体工作的检查和督促。

2、抓队伍,大胆、细心地使用学生骨干、学生组织。

做好学生工作要从学生干部抓起。影响学生工作的因素有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队伍建设,是否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工作队伍,是决定学生工作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因素。

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以及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在学生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合理地利用这部分资源,一方面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最好的锻炼机会,另一方面可以把自己从细节工作中解脱出来去考虑其他工作。

3、抓关键,做好特殊学生的工作。

有针对性地做工作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在学生工作中尤其要注意这一点。特殊学生主要有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不健康学生、性格不健全学生等。

4、加强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的学习。

5、学生工作“谁来做”,要有全员的队伍:学生工作的责任主体是多元化的,教师是学生工作的重要力量。学生工作的主战场是课堂。特别是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相当一部分教师眼里就是思政课教师和政工干部、班主任辅导员的事,不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了学生教育的效果。

篇4

【关键词】独立学院辅导员 学生管理 以人为本

随着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越来越受到更多的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客观上要求高职学校要加强学生管理工作。而处于学生管理关键环节的就是辅导员,辅导员对于学生的管理工作做得好与不好直接影响到学生培养的质量,其重要性不可估量。因此,加强辅导员专业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要求,要做好辅导员工作,除了要做好各项本职工作之外,还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坚持服务与管理共进的管理思路。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要求辅导员要转变工作思路,坚持以人为本

高职教育实践表明,高职学生与普通本科有较大差异:高职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思维开发的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和普通本科学生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的学生自觉性和领悟力相对较弱,而且思想波动较大,容易产生急躁、逃避甚至是对抗的不利情绪。当前一些辅导员认为只要学生不出乱子,就是做好了工作。尽管做了不少辛苦的工作,但难以渗透、难以走进学生心里。管理手段也局限于开会、谈话等正面接触形式。有鉴于此,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开展工作过程中要转变工作思路,坚持以人为本。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不能只注重眼前利益,不能只满足于学生在校期间不出事,更不能只重视物而忽视人、重视人的单向发展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这些都不是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就必须扎根于学生,确立有利于学生全面持续协调发展的培养目标,既要把学生造就成社会需要之才,也要把学生培养成各种能力协调发展之人。要牢固树立一切发展都是为了学生,一切发展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最为重要的科学发展理念,使学生管理工作立足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二、高职辅导员学生管理与以人为本的有机契合

首先,高职辅导员转变教育管理观念,是实施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的前提条件。高职院校辅导员要改变过去“管理=行政”的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正确的学生观以及先进的管理观,这就要求高职辅导员在管理工作中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要处处为学生着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统筹考虑,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热情;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真正认识到管理就是服务学生,让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在长期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中,学生就能养成为别人着想、替别人考虑的良好人格,就会主动分担辅导员的工作,不仅催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提高了辅导员的办事效率,提高工作质量。比如,在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就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尽量简化工作程序,给学生提供便捷的服务。我在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就事先准备好学生要填写的表格、需要的材料,争取一次性给学生解决问题,受到学生的认可和肯定,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二,完善高职辅导员学生管理制度,是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的保障。高职辅导员制度建设目前仍不健全,还存在诸多漏洞,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因地制宜,根据学校的情况和学生的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辅导员学生管理制度。这种制度不仅规范着学生的行为,同样规范着管理者的行为,成为大家共同遵守的规范。健全的制度限定着学生与管理者双方在各自权利规定下自由行使意志的最大范围,制度促使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辅导员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也能依据制度监控自己的行为,使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能为规范化和有序化,也为依法治校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比如,我在学生助学金发放工作严格要求学生不许弄虚作假,提供真实的成绩和表现,同时我也严格按照助学金发放工作制度,做到公平公正,赢得了学生的肯定。

第三,高职辅导员树立平等和谐的管理理念,是实施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的催化剂。平等、和谐的民主观念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动力。平等、和谐的价值观念早已被社会认可接受,在校园中被大学生普遍接受。在学生管理过程中,高职辅导员务必要坚持平等、和谐的管理理念,平等的对待每个学生,维护好班级和谐和校园和谐,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客观条件。此外,也只有在和平、和谐的管理环境下,高职大学生才能从心里接受教师的教导,自觉接受学校的规章制度。高职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秉承这一理念,其价值取向必然会发生变革,高校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也就水到渠成。比如我在日常工作中对每一个来咨询的同学都一视同仁,耐心细致的解答他们的问题,实现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高职辅导员以人为本教育管理避免误区

首先,高职辅导员以人为本学生管理不能简单地看作一种僵化的管理模式。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想,而不是一种管理模式,不能有统一固定的标准,要根据学校的情况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管理。高职辅导员大学生以人为本管理作为一种观念指导教育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它不同于经验和规范,需要辅导员在有形的管理活动中去体验无形的管理理念,进而促使管理观念彻底转变。比如我在助学金、奖学金、综合测评中,既要严格遵守工作制度,又要灵活变通,根据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实际要求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

其次,高职大学生以人为本管理思想要求高职学校辅导员充分重视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辅导员学生管理也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尝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当然这并不意味对学生的放任和溺爱,对学生不管不问。高职辅导员应该把握好尺度,用制度引导学生,由“管教”转变为“管理”,由“管理”转变为“自理”。

第三,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彻底落实,需要提高高职辅导员的素养。高职辅导员不仅需要数量上的扩充,更需要质量上的提升,他们应该是一支有涵养、有思想、有师德、有魄力的队伍,但目前高职辅导员的总体水平和高职教育的实际需求还有明显差距。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辅导员教育和培养上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提高辅导员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技能和管理水平,深化对以人为本教育管理观念的理解,坚实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在助学金、奖学金等发放过程中,如果辅导员存有私心或占为己有,那么这样的辅导员是不称职的,这就要求辅导员要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着想,为学生工作。

高职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就是要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把尊重人、关心人、教育人贯穿在学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及行为科学等理论为基础而产生的人本管理理论主要应用于企业管理,后来人本主义管理被广泛应用到各个管理方面。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是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理念在教育中的具体运用,它强调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保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帮助每个学生充分挖掘潜能,发展个性和实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桂华.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本理念[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

[2]龙雪津. 基于人本主义教育观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初探[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7(3).

[3]毛国涛. 浅析学校管理的“以人为本”[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5,20(1).

篇5

关键词:大学生管理;管理理念;理念创新;

高校的安全、稳定是高校学生管理的一个主要环节,涉及到学校的教学秩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也涉及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高校管理工作意义非常重大。上世纪末开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任务发生了重大改革,高校扩招导致大学生数量的大幅增长。既给高校的管理工作增加了许多压力,也给高校管理者提出了诸多要求。由此而产生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给学校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高校学生工作者必须创新学生管理新模式,改变传统的管理手段,要把服务放在首位,通过服务学生体现管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形式上要创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高校的学生管理在方法上、在内容上发生了诸多变化,那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就有了新的挑战,新问题。

第一,学生的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按照国家发展要求,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15年达到41%左右,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并将逐步提高这个比例,使高等教育在我国成为大众化教育,再加上降低或取消了高考的设置门槛,包括年龄等,使得越来越多的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社会经历、不同专业的人依靠自己的能力,都有可能接受高等教育。除了数量上大幅增加之外,年龄结构,知识层次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给学生管理加大了难度,增加了不少工作量。

第二,学生的理念发生了较大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学生的总体目标不会改变,但对个人的追求和发展空间或多或少受社会思潮的影响,少部分学生追求的价值理念发生了变化。尤其是价值目标、职业定位、个人理想等,少部分学生变得庸俗,就是这少部分同学,导致学校管理者要耐下心,入脑人心给他们讲、说,重树他们的理想信念,这要求学校管理者要在工作方法上创新。

第三,学生的维权意识增强。在法治观念越来越强的今天,提国家倡依法治国,高校提出依法治校,大学生认为自己是缴费上学,学校有义务做好所有学生的一切服务,使他们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稍有不如意就要维权,这确实是学生理念的一大进步,使学生享受到了更多权力和义务,但个别学生由于不好好学习,导致学业挂科,留级或开除等,学生认为他们是教育的投资者,学校没有权利给他们任何处分,这要求管理工作既要熟悉校纪校规,又要懂法律知识,要求学生管理干部要不断加强学习,增强自己的工作能力。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认识上要创新

高校学生管理者要认真谋划,要认识到学生管理的重要性,要迎难而上,要在思想认识上有所创新。

第一,坚持以生为本,确立学生至上理念。学校要充分认识到,没有学生就没有学校,就没有学校的一切。所以高校要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把学生作为高校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第一服务的对象,学生的满意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对学生既要严格管理,又要关心爱护,工作思路要清,举措要明,方法要新,采用各种方式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学生管理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高校应当确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树立这种理念和认识是对学生管理的工作要求和目标要求,使他们在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只有把“以生为本”落实了,才能体现出育人的真正目的和意义,育人理念就成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也成为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任务。那么,培养高素质人才成为高校学生管理的首要任务,培养学生养成自主性学习的良好习惯,把立德树人渗透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努力使他们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努力使学生成为一个有价值追求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打造优良学风,提升质量至上理念。加强学风建设既是高校育人目标的客观要求,也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学风建设这是一项各高校都非常重视的教育环节,各学校把抓学风放在了教育学生的首位,只有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实,才能收到实效。学风建设直接体现了高校学生的管理水平,对大学生的管理一定要培养他们的成才意识,方法要创新,目标上定位要准。可采用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利用主题班会、团日活动、讲座、座谈、研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态度,使学生养成踏实敬业,认真钻研的学习精神,高校学生管理者只有通过这些有效的活动、科学规范的管理,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高校学生管理者还要和任课教师积极主动配合,既可通过任课教师严抓课堂教学纪律、严格考勤和作业检查,也可由高校管理者抽查,以此确保学校的教学秩序正常。并且要根据检查结果,提出整改的措施和目标,对旷课、逃课的学生进行谈话,重点分析他们缺课的原因,适当的时候还要进行心理辅导。尤其还要重点关注夜不归宿、上网聊天、打游戏等荒废学业的学生,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还要定期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把学生中存在严重影响学习和健康的一些事及时告知家长,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确保学生健康发展。

第三,明确培养目标,树立服务至上理念。教育、管理、服务作为高等学校育人的一种理念,已经深深地渗透到学生成长成才的各个环节。传统的学生工作管理已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已经不能很好的为教育服务,这就要求学生工作的管理理念要创新,要紧跟时代的步伐。高校需对三者之间的目标定位要准确,要重新审视它的内涵意义,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要转变思想观念,转变工作思维,拓宽管理视野和服务质量,自觉为学生成长成才,目标培养,确立服务至上的理念。学生管理必须从传统的管理模式中解放出来,健全管理制度,改进工作方法,注重人性化管理,真正落实以生为本。在管理的内涵中,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切实结合制度,联系工作实际,倡导服务理念,在正面引导和反面惩诫方面,要发挥教育的能动作用,以教育为主,惩为辅。通过正面教育引导,激励和鼓舞学生来激发学生成才的内在动力,从而使学生明确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规范自身行为,正确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技巧和生活方式。

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措施上的创新

第一,构建立德树人理念,树立全员育人意识。国家“两个一百年”的目标确立和“中国梦”的宏伟蓝图的绘制,给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学校育人的新理念,给高等学校指明了方向,就是要培养有理想、有追求,志存高远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有崇高的道德情操,还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既能心系祖国安危,又要热爱社会事业,能真正落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这要求学校育人不仅仅是教师或学生管理者,应包括全体成员,这就涉及到方方面面。要树立全员育人的大局意识,学生管理工作不仅是学生工作者的任务,也是全校教职员工的任务,要在全校教职工中树立“全员育人”的思想理念,形成人人都关心学生,关爱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关注他们的发展,在高校中形成一种育人的氛围。

篇6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教育模式;赏识教育

一、高校学生管理面临挑战

1.市场经济行为给学生管理体制带来新考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市场运作行为对高等教育运行机制影响力加深,利益引导已成为学生管理观念和教育手段的重要内容。高校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已成为校园生活的基本形态。

2.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的任务是要培养大批能勇敢面对知识经济挑战的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同时,自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既加快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步伐,也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许多新内容。面对现代社会人才的激烈竞争和就业压力,由于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不少学生产生了种种心理困扰。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20.3%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陷入精神困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3.多元文化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国际交往的普及与深化,带来了民族间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和交汇。高等学校在国际交流与合作过程中,既可借鉴先进的学生管理理念和方法,亦要从历史、政治体制、价值观等方面多认识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巨大差异,从而使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教育思想、教育方式、教育产业等都面临新的挑战。

4.网络普及给传统学生管理带来新问题。互联网已将目前的高等学校与国际社会交织成一个共同的认知平台,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观念形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其深刻影响。网络一方面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信息渠道、思想领域和交流途径,同时对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带来了新机遇。

5.实施学分制使学生教育管理形式面临新变革。高等学校普遍实施学分制,在此背景下,学生管理面对的不仅是由学年制、班级制约束的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模式,学制、专业、班级概念开始逐步趋于淡化,以课程为基本形式的、动态的教育对象,使学生管理工作不再局限于固定群体,还要适应因教学组织方式不同而导致的教育对象群的流动变化。

6.校园社会化程度提高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打破了原来计划经济条件下高校的教学、科研、生活服务由学校后勤全包的封闭式的自我封闭方式,利润主导的社会资源进入高校,学生则由被动接受逐渐转变为自主选择消费行为。同时,伴随着国家对在校生困难群体的资助体系的完善、资助力度的加大,资助方式的多样化,高等学校有责任为其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使有偿付出行为常规化、规范化,这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内容。

二、尊重生存规律的教育理念

我国教育改革进入新世纪后,越来越趋向科学化与合理化。其中,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实现科学化与合理化的基本方式之一就是要由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转变,即由以制度为中心,单纯凭借制度约束进行管理的理念,向以学生为中心,在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握学生心理规律和内在需求及行为规律,创造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培养学生、教育学生的氛围,使其自觉地接受外部规范化的约束管理的一种人性化管理转变。同时,要由单纯教育学生向服务学生转变,即以学生为工作主体,以为广大学生服务为主要形式,在学生工作中时刻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条件,以形成适应现代学生管理特点和要求的管理模式。高等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综合素质高、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要求高校必须紧紧围绕“育人”的根本任务,按照“教育为核心、管理为基础、服务为宗旨、活动为载体”的工作思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通过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开展多形式全方位的自主管理,其中核心是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在这个过程当中,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管理理念,“赏识教育”确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渗透赏识教育,既符合学校教育规律,又可收到较好效果。赏识教育的本质是尊重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人性中本质的需求就有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言,人类本性中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赏识。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人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适当的赏识是一种正确的爱,也是尊重他人精神生命和生存方式的基本体现。赏识教育所归纳出信任、尊重、激励、理解、宽容、提醒的操作原则和操作方法,对教育规律把握达到了理论化、系统化、操作性、特色性的高度。由于赏识教育存在于教育过程中的评价行为,针对现阶段学生特定的成长背景和心理特征,在学生管理中正确运用赏识教育,充分认可教育对象的自我努力程度,能够为建立和增强学生的生存自信提供有效的支持。

三、赏识教育在学生管理中的运用

1.自我赏识是赏识教育的起点。我们这里说的自我赏识,不是学生的自我行为,而是教育者在学生已具备自我认知基本能力的前提下,在学生自我发展过程中,能够发现其自身优势和发展潜力,并予以肯定,从而使学生心理上相信自己。另外,自我赏识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在教育者的积极引导下,正确认识自我存在的价值。现代大学生具备较广泛的知识和较强的能力,但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认识问题易流于表象,禁不起挫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需因势利导,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肯定学生的优点,克服心理与性格上的弱点,从而树立应对生活与学习上的问题的自信心。这对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尤为有价值。

2.及时赏识是赏识教育的主要方法。罗丹有句名言“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但美得事物若仅停留于发现,那也只是一种自在状态,更重要的是教育者有所发现后要引导学生自知。由自知达到的成功心理预期既是学生的心理需求,亦是激发学生继续努力的动力。赏识及时是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对每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予以及时肯定,认同其努力并加以鼓励,使他们心理上获得成就感,从而进一步坚定其个人意志力。

3.真实赏识是赏识教育的基本原则。真实赏识涉及的是学生自我行为的评价尺度问题,评价尺度过宽或过严,都会对学生的自我行为判断形成不利影响,并易导致行为判断出现偏差。其评价原则依据有二,一是学生的个体特性,二是真实基础上的适度。所谓符合学生的个体特性的适度评价,主要是指评价要到位。同时,到位的鼓励又不等于越位鼓励,核心在于使鼓励起到有效激励作用,除真实合理而外,均可视为不适当鼓励。

篇7

【关键词】学生管理;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校开始引进一系列信息化手段参与到学生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来。在这个过程汇总,学生管理信息化手段的特点不断被发掘采用,但是也暴露除了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学生管理信息化的特点

(一)管理科学化

高校采用信息化手段对学生管理的首要帮助即是让管理变得更加科学与高效。信息化硬件设施的设立与软件系统的更新首先可以使学生管理者运用更加高效的方式进行工作,避免因为人为因素导致的工作失误。其次,学生管理者也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方法与技巧以适应信息化管理的新环境。

(二)教育个性化

学生管理信息化作为学生动态化管理的重要措施,在充分搜集学生特性信息的基础上,可以帮助学工管理人员更好地分析学生特点,建立长期档案,从而针对不同种类的学生施行个性化教育措施,更好地达到学生教育管理的目标。

(三)提高工作水平

信息化管理优化了职能部门、院系、学生三级信息体系,使信息管理与交换更加便捷。同时,其能够使学生管理人员从繁重、重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将工作重心落实到管理育人上来。

二、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学生管理信息化能够为高校学生管理提供一定的帮助,但是在信息化建设的实际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导致信息化管理并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

(一)信息化手段整合

目前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学生管理的高校都会遇到一问题,就是如何在校园内原有的信息网络平台上实现学生管理的突破。因为高校的学生管理层次性强,学生管理分管副院长下面有学生处与二级分院,二级分院书记与干事管理分院辅导员,辅导员管理班级学生,而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可能已经分别建立起了不同的信息化平台,而交流平台有时又不止一种,学生与老师公用的交流平台之外,学生可能还会单独建设平台进行交流。

(二)行政目的与人文关怀

高校进行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更多的可能还是从学生管理的行政目的进行考虑,想要达到学生信息化、动态化管理,避免出现学生安全事故与其他不稳定事件。这就造成信息化建设僵硬,缺少学生与管理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缺少对于学生的人文关怀。

(三)硬件支持与软件建设

高校对于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更多地体现在硬件支持上,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各大高校目前虽然吸收了一批年轻辅导员参与学生管理,但是就总的年龄比来看,40岁以上的辅导员目前仍占很大比例,就笔者所在院校的情况,40岁以上辅导员人数占了学院专兼职辅导员总人数的30%以上。很多年龄较大的辅导员不善于使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学生管理,因此对于整套信息化系统的构建就产生了问题。

(四)信息安全

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遇到另一个显著问题就是数据采集与使用的问题。要实现信息化,就必须对于信息有一个基础的采集与加工,传递与交流,使用与存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采集学生的哪些信息就成了问题,同时,对于学生信息的管理与使用也必须注意信息安全的问题,而高校是否能够配备同时掌握学生管理经验与信息网络管理的专门人才也是信息化建设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

三、应对策略

学生管理信息化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措施得当,能够极大得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管理模式也更加科学。那么就有必要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

(一)以人为本

推进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在注重保护学生隐私与信息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管理工作。要避免因为管理信息化而导致的对于学生人文关怀的欠缺。

(二)提升管理者素质

一方面,学院必须加强培训,特别是对于一线学生管理人员信息化管理能力提升必须提上日程;另一方面,传统学生管理模式中依然有大量优秀的工作案例和工作技巧值得学习,不能因为信息化手段的采用而将过往经验全盘否定。

(三)做好顶层设计

推进学生管理信息化不是单独一个部门的工作,学生管理包含门类多,任务重,不同部门可能对于如何进行具体的教育管理有着不同的工作思路。因此,必须从学院的高度对学生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推进定下基调,对现有的信息化平台进行整合,合理划分工作任务,明确职责,确定归属。

参考文献:

[1]王建才.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模式研究[D].黑龙江科技学院,2011.

[2]栾吉华.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2.

[3]金鑫.关于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几点认识[J].大学教育2014,7.

[4]蒋永,朱晓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研究[J].科教导刊,2011,16.

篇8

一、思路决定出路

好的工作方法应当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孙子兵法》中的“五事七计”历来为管理人士所推崇,广泛地被应用到企业管理中去。同样地,“五事七计”的思想也可以用来指导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所谓“五事”即: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一曰道。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这里的道主要指的是道德,一方面强调的是师德,另一方面强调的是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所谓师德就是教师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它体现了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约束作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来说,首先必须遵守职业道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应当为学生做表率。只有做到了这一点,在进行管理工作的时候才有说服力,学生才能服从教师的管理,这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以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的行为,用“爱”搭建起一座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全面促进学生的成长。所谓德育教育就是在牢记教师教书职责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育人”。现代化建设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是理论专业技术知识精通的高科技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要有“德”。因此,高校管理工作除了培养专业人才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对人才的素质教育,将德育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来审视。

二曰天,三曰地。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所谓的天、地,是将天与地合起来统指高校所处的大环境。这里的大环境不仅包括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还包括学校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信息时代瞬息万变,国家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对高校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也提出了要求。作为培养国家高科技人才的阵地,高校应分析环境,利用优势,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四曰将。天时,地利,当然不够,还需要有人和才行。学校需要选拔优秀的人才来从事教育管理工作,尤其对于作为学生思想教育主力的辅导员。必须选择德才兼备、有较强组织能力和责任心、有较好政治素质的人来担任。同时,应制定相应的管理考核制度对教育管理人员进行考核。

五曰法。这里的法可以理解为就是《孙子兵法》所指的本意,教育管理中主要指的是学校管理所应遵守的国家法律、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以及学校根据国家的教育路线与方针政策,从学校管理实际出发,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等。做好管理工作,不仅要立好法,而且还要守好法。

二、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法

高等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公寓里度过的,而辅导员基本上都是在学院办公室进行办公,每天忙于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不能做到和学生近距离接触,这对学生管理工作十分不利。因此,为了更好地做好学生管理工作,辅导员应走进公寓,深入学生当中,并调动基层学生党团组织的积极性,共同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开展工作时,辅导员应注意把握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外部环境的变化,灵活运用心理知识技能,走入学生内心、助人自助、促进学生的成长。

1.倡导辅导员进公寓,深入学生中进行管理工作。为了更好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加强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沟通,倡导辅导员走进学生公寓,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动态,化解学生中的矛盾,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对于维护高校稳定和谐的校园氛围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辅导员深入学生宿舍与学生谈心、沟通,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引导、促进作用;而且辅导员进公寓可以督促指导学生党、团组织的工作,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我服务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水平,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管理工作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2.调动基层学生党、团组织协助完成管理工作。以辅导员为首,安排学生党员和团干部组成公寓管理辅助小组,协助开展公寓管理工作。

(1)公示党员形象。在每栋公寓设置党员形象公示栏,公示该公寓内的党员形象,张贴“党员宿舍”和悬挂“学生党员”标志,起到监督别人约束自身的作用。

(2)实行党员联系宿舍制度。对每一位党员指定一个或多个宿舍,要求每位党员每周至少保证两次进入所联系的宿舍,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并及时反馈给院系辅导员。对违反纪律的现象及时发现、勇于制止,第一时间反映给辅导员。辅导员还可以选定个别素质良好、工作方法得当的学生党员辅助其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辅导员的工作,另一方面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有时可以更为直接,起到教师与学生直接沟通所达不到的效果。

3.扮演好“心理定向的角色”。大学生正处在由青年时期向成年时期过渡的重要阶段,属于心理的多事之秋。有些学生明显表现出情感丰富、强烈而不稳定;思维模式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迅速发展,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看待问题常常带有片面性;同时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喜欢张扬个性,以自我为中心,这些因素使得大学生在处理如学习与爱情、自我与他人、现实与理想、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重大的人生课题时,盲目性和冲动性倾向较为明显,以致造成心理和行为上出现明显偏差。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管理的承担者,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工作,应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目前,很多高校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室,辅导员还要担负起学生心理咨询辅导工作。因此,辅导员应该重视心理学知识与方法的应用,并通过以下途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抓好德育教育。

(1)广泛深入地学习心理学理论知识,掌握良好的心理辅导方法与技巧。

(2)走近学生,和学生做知心朋友,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思想动态,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及时发现问题,对症下药。

(3)适时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日等活动形式都是良好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

篇9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 G321 [文献标识码] B

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也推动了文化的进步,在新媒体时代,文化的进步也需要一定的载体,新媒体成为这种文化的最佳载体。在新媒体时代中大学生身心都投入其中,并且思想也更加活跃,愿意接受新鲜的事物,对于网络中的信息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对于高校的管理工作来讲,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从全方面的角度进行集中性的分析,以此让高校的管理工作更加突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新媒体时代中高校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多媒体时代,高校的管理工作教育形式有了新的变化

新媒体具有较大的网络体系,这其中包含了数字化技术以及移动技术,在新媒体的网络发展过程中,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效率更强,并且信息中涵盖的内容也更多,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但是获取资源也更加便利。教师利用新媒体的形式和学生进行沟通是学生喜爱的方式,学生的情感和语言表达也更具有积极性,使用新媒体形势还能促进高校教师对学生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监控,以此促进教师更好的进行管理。例如,学生在当前情况下都热衷于各种社交网站,在其中发表自己对一些事物的看法,或者自己的思想动向,如,微信朋友圈,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新媒体的这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了解,走入到学生的世界当中,给学生更加全面的指导,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

(二)新媒体的多元化发展让高校对学生德育工作有了难度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更加的自由,并且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传播速度快,学生在面对媒体中多量化的信息,有时很可能迷失自己。学生对信息的获取比较自由也非常的自主,传统教师言传方式的教育,学生更加愿意从网络上获取信息。网络中的信息多种多样,娱乐化气息也更加浓厚,但是新媒体信息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视野,增强大学生对这个社会的认识程度,但是同时也冲击着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的主流教育作用被极大的减弱,这样的价值就是负面的价值。除以此外,新媒体信息中的一些负面的,低俗的信息也会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更多的危害性。

(三)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也给高校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在系媒体时代中,信息的传播不仅仅速度非常快,而且传播的广泛性也更加突出,大学生的辨别意识还非常弱,但是在接受信息过程的反应速度非常快,甚至比教育者更胜一筹,这样就让高校的教育活动有了滞后感,这样的滞后性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管理工作都不能有效的开展起来,很多往往都是一种形式上的存在。例如,某校园出现了一些突发性事件,在学校管理方面还不知晓的情况下,这些消息就通过网络的形势在学生中传播开来,这样给高校的管理带来了很多的不便[1]。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

(一)教育者和管理者树立起全新的观念

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过程中,这对于高校的管理来讲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时代的变迁中提升自己,不断的开拓和进去。新媒体时代中的高校教育人员需要从现实出发,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不断的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让教育思想和现实工作以及生活有效的连接在一起。思想观念的改变首先需要树立起对互联网的正确性认识,然后用互联网的管理方式开展大学生的教育工作,在自己的教育阵地上也可以使用舆论的方式,运用更多的网络知识,让自己的知识面升级,开拓视野,利用多媒体的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和观察,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展开指导,这样才能在不断的教育以及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现代化教育水平,做好当今时代的大学生管理工作[2]。

(二)多媒体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种形式

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和现代化互联网相连接,利用新兴的教育平台不断的创新工作方式,提升技术水平,以此增强学生的素养和思想观念。在信息环境下,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不仅仅资源更多,而且管理方式也是多样化的,这也是给管理工作开辟出的新路径。例如,管理教师可以建立起新媒体的账号,然后在媒体平台上和学生进行互动,给学生传递出多样化的教育信心,以此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为了能够让学校的管理工作更加突出,也需要建立起移动样式的办公系统,让学校的管理集中于现代感和科技化,在此过程中强化高校的新媒体建设,以此让高校的政治教育更具有广泛性和深远的影响力,让学生了解的网络信息也是正面的积极性,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与社会热点事件融合在一起。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更加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若是发生一些突发性的事件,管理也更加及时,反应也更加迅速[3]。

(三)完善新媒体管理机制,创新媒体工作环境

首先,做好网络舆情工作。新媒体对信息的传播特点非常突出,因此高校也需要进行一定的监管,建立起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相应的监管机构,管理人员对于新媒体的环境进行分析,对学生的信息使用进行管理和舆情方面的引导。新媒体时代,每一个学生都是信息的传播人员,学生也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但是教师需要成为这些信息优劣程度的把关者,让学生有一定的约束和限制,关注更多积极的,健康的信息,将真实的图片以及视频音频传达给学生,进一步提升新媒体的亲和力度,让学生在这些信息中受益。当前很多学生上网都会浏览一些论坛以及微博等等,由此也会一些对事物的看法,但是对于网络上事件的真实性却没有太多等等辨别能力,容易被负面的信息所误导,激发起一些非理性的行为,这样就需要高效对大学生的网络环境进行净化,保障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所浏览的信息都是真实有效的,都是正面健康的[4]。

其次,高校在“网上”和“网下”对学生进行监督管理,提升管理的工作效率。当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多媒体和护栏网的结合让传统的管理方式发生了变化,但是不能全部摒弃,需要结合着网络以及传统的方式,给学生不同的教育。例如,管理工作人员可以给学生做一些上网的指导工作,使用宣传以及说教的方式,让学生对学校的网络规范和管理方针进行熟悉,经常在网络上一些积极的信息这样学生的媒介素养也会提升,在上网的过程中也会想到教师的管理、说教以及约束。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下活动的方式,积极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学生的心理情况,走出网络,走进生活和学习以及大自然,体会到不同的活动感受[5]。

最后,工作方式的创新。在当心的新媒体环境下,对高校学生工作方式进行创新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发展的内在要求,新媒体集合了很多媒体的优势,也成为高校一种获取信息使用资源的手段,对于学生的管理工作来讲需要在实际情况的影响下,有针对的开展教育工作,在传统的工作方式上进行创新和延伸。使用网络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进行教育,例如,在各大院系中,可以建立起QQ群、微信群或者是微博以及校内网等等,使用这些形式和学生尽心沟通或者消息,以此掌握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动态,随着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掌握好新媒体发展等等趋势。另外还可以建立起学生管理平台,江学生的具体情况上传到平台上,例如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请假情况等等。这样才能便于管理者的进一步管理[6]。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对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大学生学生管理工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文章一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新媒体时代中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其中包含多媒体时代,高校的管理工作教育形式有了新的变化、新媒体的多元化发展让高校对学生德育工作有了难度、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也给高校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第二部分中对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其中叙述了教育者和管理者树立起全新的观念、多媒体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种形式,完善新媒体管理机制,创新媒体工作环境。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提升高校的学生管理效率。

[参 考 文 献]

[1]石文.新媒体时代学生管理工作思路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6):8-9

[2]石芳娟.智能手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浅议[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25(6):102-105

[3]高发洋.新媒体工具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选择与应用[J].才智,2015(21):50-50

[4]姜玲.浅析新媒体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4(7):8-8,29

篇10

Abstract: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s not just the world economic structure changes, but also to bring about political ideology of contemporary youth culture and change the value of the collision, the object is the higher education world view and values are shaped during the student. Status of student management must recognize the times, and practical in the management of new scientific ideas and methods.

关键词:学生工作 理念 实际 科学 辅导员

Key words: Students work ethic actual scientific counselor

80后出生的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独生子女多,生活条件较好,信息开放,部分父母溺爱现象严重。这些学生思想活跃,观念超前,易接受新事物,重义气,讲原则。同时这些学生素质相对低,礼仪习惯不良,学习积极性不高。自我意识强,意志力与控制力差,逆反心理强,自尊心与自信心不足。落后就是淘汰,陈旧必须破除,我们的教育应该与这个时代学生特色相吻合,否则高校将面临的发展危机与挑战。

一、 注重理念引领

学生工作的理念是对学生工作本质和规律的哲学思考和理性认识,是学生工作之魂。我们不能只顾低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理念决定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方向,思路决定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出路。思路正确,事半功倍;反之,“差之毫厘,缪之千里”,正确思路源于正确理论的指导,丰富实践的总结、典型经验的提升。凡事不能就事论事,那是空中楼阁,凡事没有理念的支持,我们就永远停留在先出现问题再解决问题这样的循环中,学生管理工作要走出这样的怪圈必须注重理念引领,善于思考,悟其要义、见其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此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我们的理念应以德育教育为核心,素质教育为内容,注重管放交加多元化的管理理念。目前,部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精力重点集中在课堂的出勤率上,高校管理部门以完成出勤率为考核标准。而事实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出勤率高的学生是否又得到应社会承认呢?我们学院的学生真正需要的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基本素质教育。陶行知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生活态度,教育的本质是转变与提升,提升就是进步,进步就是一百分,如果学生观念与态度得到优化,那么我们许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只要我们在理念层面上存机统一,同频共振。让爱的教育贯穿学生教育的全过程中,让成人成才的教育引领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切入点。我们的学生管理工作才能更上一层楼。有时候方向比勤奋更努力。

二、 注重联系实际

纸上来的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理论无实践,那是纸上谈兵,教条主义;有实践无理论那是经验主义;理念联系实际,做到知行合一。也只有把我们的管理工作理念与我们的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谋划出适合我们学生的工作思路,推动我们学生的管理工作水平。我们不能按照单一自己的成长背景和发展模式来评价他们,也不能因为他们的某些价值取向时难以被我们接受而否定他们,更不能由于他们有许多成长中不可避免的弱点让而担忧他们。辅导员的嘴里经常会冒出这样的字眼:我们那时候读大学是怎么样,怎么样;某某学校的学生是怎么样怎么样。我们总有这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这种矛盾心情的产生要求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从发,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出发。注重实际,就是注重效果。我们总喜欢让学生按照我们设定的固定模式来前进。这种圈养式的管理方式可能给学生照成一定压抑性,影响到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没道理。

三、 注重科学管理

管理工作既是一门科学 ,又是一门艺术。科学管理强调不仅需要理性与制度这样的“硬”因素,同样也需要非理性与美感的“软”因素。,管理与领导工作也有它的管理艺术、领导艺术。所谓管理艺术是管理是指管理活动中的创造性的管理技能、管理技巧;是指管理者的灵活策略、独特方式、恰当手段、巧妙的方法 。是属于方法论范畴,巧妙地运用管理方法就是管理艺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现代化的大生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管理者要做管理工作,就必须提高管理艺术水平。科学管理的对象不仅是学生也是我们的辅导员。同时也是各部门管理模式与思维能力的问题。科学管理、理性管理、规范管理是一个部门成熟的表现。办法可以多一点,但想法可以少一点;理性可以多一点,但性格可以少一点。工作的计划性与灵活融渗透,有情、有理、有效的工作。就像组织学生活动那样,从时间上讲,要有活动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与结束阶段转,从空间上讲要有活动的实施方案与分工内容,空间与时间的结合,有计划有程序的开展工作。由于辅导员长期木偶式的工作,使我们产生了很大工作倦怠性,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四、 注重学习与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校学生工作者要始终保持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奋发进取的工作热情。要树立超前思维的意识,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以新思维来研究学生工作新情况,探索学生工作新途径,解决学生工作新问题。考虑学生工作问题,作出学生工作决策,不能循规蹈矩、固步自封,要树立开放的意识,敢于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推陈出新,改革创新,大胆探索学生工作发展的新路子,用新思维、新方法破解学生工作发展中遇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

终身学习是一种趋势而不是一种口号,我们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学习工作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我们不及时更新我们的知识与观念,我们很快被这个社会所淘汰。如果始终在学院办公室里面工作,那是原地踏步,而不是进步。我们要走出去,多与成熟的兄弟院校甚至国外院校建立联谊与合作关系!学习兄弟院校的比较成熟而且先进的工作经验,从而推动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同时我们也要多看看一些教育学者的文章,开阔我们的视眼,更新我们知识,弥补我们的不足。取他人之长补自我之短。

创新有时是对原有模式的升级,有时则是对原有模式的背叛。创新的关键是灵活与变通。改变原有的“流水式”教育方式是一种背叛;对原有良好模式的保存也是一种创新。

五、 注重人才的建设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学生管理工作特别需要人才,而且必须是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作风优,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他们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与政治思想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与引路人。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也是我们表现对主体的一种态度与方式,是人类自我价值的认可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规律。具体阐述: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教育引导人,以情感人,切实把人文关怀的价值情怀落到实处。首先规范辅导员准入制度,建立一套严格的资格审查与选聘程序,采用个性化与群体化面试相结合的方式,以解决问题为核心,小组讨论,考察人员综合能力。

其次,要完善培训与培养机制。岗前培训与岗后培训是系统的传授科研方法,提升工作能力。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充分挖掘辅导员的特长与在专长,拓展辅导员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对辅导员自身职业规划的指导与制定长期的培养计划。

最后,提高辅导员自身的素质。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对辅导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注重宽与专的结合,向T字型人才发展。既要有广阔的历史与哲学功底,对高校教育发展规律的掌握等,还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去升化与研究,以达到纵向做宽做广,横面做精做深。同时辅导员人格魅力,他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会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影响。人格的魅力是辅导员制胜的法宝,它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管理工作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谋划,要用开放的思维来指导,要用务实的作风来推进,要用科学的管理来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