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院工作思路范文

时间:2023-03-31 04:33: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检察院工作思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检察院工作思路

篇1

论文关键词 工作特点 机制 沟通协调

一、当前检察院办公室工作现状

(一)主要职能与综合职能交叉

当前,办公室工作除围绕检察中心工作,当好党组决策的参谋助手外,还承担着统筹协调等事务的任务。在服务范围上,有站在党组的角度以文辅政、服务决策的职能,此谓主要职能;有作为综合办事机构处理各类具体、琐碎事务的责任,此谓综合职能。承担主要职能时,如撰写人大报告、领导讲话等,都必须由办公室负责起草,这就要求办公室人员学会换位思考,能够在深入了解业务处室工作情况的前提下,站在党组的高度思考和把握问题的大方向;承担综合职能时,如档案、保密管理、日常办会办事中的各种事务性工作,有要求办公室人员处理问题能够耐心细致,严把程序,合理高效。

(二)职能定位进一步提高

根据北京市检察机关办公室会议精神,当前办公室工作应做到“服务大局有高度、思考谋划有深度、服务业务有广度”,根据这一职能定位,办公室工作已从原来的办文、办事、办会,应付各类综合工作,并多以事务性为主,向参与中心工作,当好领导助手转变,逐渐形成集参谋助手、信息研判、科学管理于一体的全院统筹协调部门。因此,办公室工作要求提高,服务内涵不断加深。

(三)工作质量、效率并重

办公室工作繁杂多样,除承担常规工作时要严把质量;在完成一些时间紧迫、工作量大的临时任务时,更应确保高效、优质、规范。特别是全院性的重大活动、临时安排的重要接待以及相应的讲话材料准备方面,都必须根据上级要求,分清主次、有序安排,不忽略任何细节问题。

(四)队伍流动交流少,平均年龄偏大

当前检察院办公室中普遍存在平均年龄偏大,干警交流缓慢的情况。年龄大的干警比较循规蹈矩,也有经验;而新进办公室的年轻干警,接受传统和规矩相对较少,思维更加活跃。因此需要了解办公室队伍的结构特点,有的放矢地调整人员,开展工作。通过不断强化办公室干警的业务技能,尤其注重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办公室干警努力做到能办大事、会办难事、敢办新事。

二、做好检察院办公室工作的解决思路

(一)借助工作载体、创新工作机制营造积极的工作氛围

如上所述,办公室工作繁杂,事务性工作繁多,工作性质决定了提高办公室工作效率的一种方式是借助有效的工作载体,如各类形式的活动来营造做事的积极氛围。通过丰富载体的内涵及形式,将工作中一些运行、管理要素及要求都纳入其中,把干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

此外,应当通过建立持久可行的工作机制来营造氛围。相对于丰富多变的工作载体,工作机制是一种根本性的能够起到长远规范作用的措施,检察院办公室要实现顺畅运转,尤其需要完善的机制作保证。如,根据当前的工作质量考核要求,建立提前筹划机制,体现工作的预见性,确保工作成绩的稳定性;根据当前维稳形势,对突况和敏感案件建立健全预警及快速反应机制,做到从容应对、处置得当;根据当前检察院办公室工作范围日益扩张,工作要求日益提高的现状,建立健全精细运作机制,实现办公室干警处理事务的严密性。

最后,应当大力提倡以创新之风带动工作氛围。办公室工作要做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成绩,必须强化创新意识。考虑到办公室日常工作大都是常规性工作,而办公室也有很多年龄偏大的老干警,如果仅仅是按部就班,总用老办法解决问题,没有创新思路,就不可能有效应对当前检察工作中出现的各类新问题,难以实现高效运转。所以,办公室工作应不断创新思路,拓宽视野,使常规工作能够推陈出新,将各项工作在继承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二)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利用好统筹兼顾这一根本工作方法

办公室工作千头万绪,要建立健全工作流程,实行链条式管理。办事流程应当做到规范化,对信息调研、公务接待、档案管理、值班安排、机要保密、领导交办事项等日常工作都要做出具体规定,做到井井有条、忙而不乱;办文流程要制度化,从草拟、修改、核对到签发都要形成制度,确保内容准确无误、文字简明精练、格式规范标准;办会流程要清晰化,力争办会零失误。

此外,应当利用好统筹兼顾这一办公室工作的基本方法。办公室工作点多线长面广,如果不分轻重缓急,工作就难以取得突破。要善于抓重点带一般,强化精品意识、精细意识,全力以赴抓好重要文稿起草、重要信息报送、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筹办,努力实现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办公室综合处置工作还要强调“细节”二字。对办公室工作而言,即使一些很平凡的琐事、很微小的细节,稍有差错也可能影响全局。因此,办公室干警要有“尽小者大慎微者著”的观念,不但坚持从大处着眼,还要坚持从小处着力,力求把工作做细做好。在检察院办公室内强化部门干警“办公室工作无小事”的意识,培养认真处事、精益求精的习惯,力求各项工作做到审慎周全。

(三)办公室队伍建设应当摆脱流动少、交流少,年龄大的困境

检察院办公室多面对人员流动缓慢,年龄结构偏大这一问题,但是办公室日益提高的工作难度要求其人员队伍必须实现流动有序,年龄结构优化。办公室人员首先应当提高自身要求,在工作中加强素能培养;各级领导也应重视对办公室干部的选拔培养,对做事稳妥、能力优秀、不事张扬的同志提拔起来;必须提及的是,院办是整个检察院的神经中枢,全面接触全院各类事务,办公室的工作能够使一名干警具有大局观念和统筹意识,因此办公室也应当成为干部培养、储备和交流的中心,政治人事部门应当根据检察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干部使用特点,加强干警交流工作,把业务处室的优秀干警充实到办公室来,同时将办公室的优秀干警交流到业务岗位上进行培养,畅通检察院办公室干警的进出通道,拓宽检察干警的成长渠道,通过吐故纳新、新老交替,实现办公室队伍的严进高出。

三、提高办公室主任作为工作核心的综合处置作用

检察院办公室是全院各项综合工作的集中之处,同样,不免也是各部门错综复杂矛盾的交汇点,院办主任自然成为各类诉求的集中地和协调沟通的关键角色。为全院工作大局,办公室主任的综合处置工作应站在高位,按照全院工作一体的原则,突出协调沟通的前瞻性和实效性。因此,办公室主任不但要做好办公室内部运转协调的“剂”,消除内耗;还要做好全院协调的“黏合剂”,增进和谐;更要做好本院与上级院和外单位公关协调的“催化剂”,广建平台。

(一)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在协调沟通中首先应确定一个根本准则,考虑到所协调内容、对象和利益的不同,协调方式很难一成不变,做到与既定目标完全相符。此时应听取意见和合理要求,在不违反基本原则和检察工作大局的情况下,适当调整、灵活处理、兼顾各方,最终解决问题。

(二)从办公室工作本身所需的沟通协调来看,办公室工作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沟通方式的多样性

工作内容大致涉及综合协调、信息写作、公文起草、数据统计、档案管理、机要保密、会议承办、值班安排、公务接待、事务服务许多方面。办公室主任作为全院沟通协调的中心,要讲究协调艺术。全院协调应把握住一盘棋的思路;办公室外部环境协调要力在为本处室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针对不同的协调对象,应区别人物和事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协调方法,以收到良好的协调效果。

(三)办公室主任应以中层干部的角度来对待沟通协调

中层干部对下代表组织,对上代表本部门。中层领导连接上下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层领导必须做好沟通协调工作,这种沟通包括跨处室的沟通、处室内的沟通以及与上层领导的沟通。沟通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工作的更好开展来解决问题,而中层干部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应当是维护全院整体利益的同时,保证处室内成员的各项利益。因此,处室内的沟通也很重要,对下属的工作情况、思想动态和生活困难,中层干部都应适当了解和掌握,并做到积极的指导、协助和关心。

办公室主任在上下级的沟通协调上,首先要理顺上情下达与下情上传的关系,保持与上级沟通的渠道畅通,确保上情能够下达,同时应经常与下属沟通,对办公室的总体工作情况和下属的基本生活情况了然于胸,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不但能够让上级领导了解和理解办公室的工作性质和工作情况,以获得领导的支持和关注,也在上情下达时更加结合办公室的实际情况,灵活有创造性地工作。

其次,办公室主任应该是办公室干警意见的收集人和工作机制的完善者,普通干警作为各项具体工作的操作者和实践人,对现有的工作机制是否具有合理性有着直观和理性感受,办公室主任应当及时收集反馈,使得办公室的工作机制能够遵循“从下到上,再从上到下”这一完整客观的形成规律,在反复实践和修改中发现并解决问题。

此外,办公室主任还应当善于平衡上级领导和部门干警的期望,多角度考虑问题,做到对上级和部门干警的双向负责,通过带领部门干警为全院做好各项工作、提高考核成绩,同时合理地为部门干警谋求福利和进步空间,这样才能既得到上级领导的认可,又得到部门干警的拥护。

(四)办公室主任应注重与地方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的关系,并借助办公室公关协调工作这一载体,不断深入展开

篇2

近日,在河北省检察院召开的表彰大会上,保定市北市区检察院凭借30年的埋头苦干、创新工作荣获了第五届“全国先进基层检察院”。

凝心聚力 树立北检精神

保定市北市区检察院检察长张炜常说:“要创造出一流的工作业绩,必须保持一流的精神状态,要保持一流的精神状态,必须树立一个明确的指导精神。”为此,院党组在深入调研并凝结集体智慧的基础上提出了“团结敬业,务实争先”的北检精神,并将其作为各项检察工作的指导思想。

北市区检察院开展了“弘扬北检精神,争创全国先进院”的大讨论活动,在讨论中每名干警都做到了讲真话、亮真心、动真情,结合自身实际谈体会、找差距、明方向,使“团结敬业,务实争先”的北检精神深深地植根于每名干警的心中,真正形成了“脚踏实地,狠抓落实”的作风、“事争一流,事成一流”的士气和“只争朝夕,唯旗必夺”的勇气。同时,北市区检察院以弘扬北检精神为主题,加强了班子建设,形成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不断提高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弘扬北检精神,北市区检察院涌现出以荣登“中国好人榜”、被评为“河北雷锋”的高明毅同志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典型。

千锤百炼 锻造北检铁军

良好的干警素质,是检察机关公正司法的前提,全国先进检察院的背后,关键是有一支素质过硬的“铁军”。在经过几任检察长,几代检察官的辛勤耕耘后,北市区人民检察院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地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

特别是近两年来,北市区人民检察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院上下,紧紧抓住争创全国先进院的契机,大力加强队伍建设,创新工作思路,机构设置不断完善,装备保障不断更新,出现了环境新、装备新、业务新、形象新的“四新”面貌。同时,坚持走精兵强检之路,在院内开展了新《刑诉法》和新《民诉法》培训、“周五开放大课堂”、示范庭、案例讲评等岗位练兵活动。此外,通过强化廉政教育机制,采用“敲警钟日”、诫勉谈话等方式,教育引导干警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公正执法为人民,廉洁从检树形象”已成为全院干警的共同目标。

挖掘特色 铸造北检品牌

创新,是一切事物进步发展的动力。在争创全国先进院的过程中,北市区人民检察院从思路上谋创新、从机制上促改革、从品牌上求突破,走出了一条开拓进取的科学发展之路。

篇3

这听来未免夸张,但得知2005年度,滁州市检察院蝉联检察业务综合考评全省第一。10项业务皆进入全省前三名,其中8项拔得头筹,此前的“事件”也就不足为奇了。

经济发展以及人口、面积等在安徽省17个地市中都不占优势的滁州小城,它的检察工作在近两年来却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绩,为此,市检察院党组成员以及近百名干警几乎众口一词――于涛检察长功不可没。2005年度,于涛检察长被安徽省检察院荣记一等功,被滁州市人大常委会评议为优秀检察长。

于涛检察长的敬业有目共睹,而谈到自己的辛劳,对此,于涛却笑笑说:“我没有什么大的能力,但我喜欢把每一项工作都当作自己的雕塑作品,尽量求得完美。以追求美的心态去面对工作,就能把辛苦转化为一种动力和快乐。”

采访中,我们在于涛检察长的自信中看到了他面对成绩的恬然淡定以及他敏捷清晰的思路中透出的那丝丝不温不火的儒雅。

整军心,迅速扭转局面

2001年2月,于涛出任检察长,当时,不客气地讲,检察院在市里几乎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在全省检察机关无足轻重。而横亘在他面前头等重要的难题是队伍建设问题。

2001年之前,滁州市检察院的干部队伍已经近10年没有调整过,因为那时,无论调整到谁的头上,马上就会有“人民来信”,甚至有人会径直跑到检察长的办公室去讨说法,而且,不谈出“满意”的结果誓不罢休。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引申开来,要想做好业务工作,就先要把队伍整顿好。但是,如何整顿,则是一门学问。常言道:新官上任三把火,新任检察长于涛没有急着“点火”,他按兵不动。分别与干警们进行了百余次谈话,用人格的力量来影响和引导干警的思路和方向,然后,明确了首次调整的三个方向:一是把优秀的年轻干部提拔起来,二就是把年富力强的重点干部放在合适的岗位上,三是充分发挥女干警的作用。因为经于涛检察长了解,院里的女干警占总人数的四分之一,调动她们的积极性也至关重要。2002年10月院里开始进行大规模人动,此次调整涉及80多人次,覆盖率几近95%。因为此前已经做了很多铺垫,其间没有一个人来谈条件、讨说法,也没有人写人民来信。调整后,中层干部的平均年龄由54.8岁降至43.2岁,最小的仅有28岁。其后,又陆续进行了二次较大规模的人事调整,充分整合人力资源、优化人员配置,提高了队伍的战斗力。

充分的调研是大规模的人事调整平稳进行的关键之一,在其后的工作开展中,于涛检察长同样把调研作为“法宝”,在院里建立了调研的长效机制,大致包括三个层次:其一是检察长巡视,市院的某一处室工作成绩一旦有大幅下降或者某基层院工作严重滑坡,检察长即对该处室、该院的情况进行深入调研,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其二是包片调研,即每个副检察长都分管3―4个处室,联系一个基层院,对其工作情况进行跟踪;其三是重点调研,即结合每半年工作情况,由于涛检察长带领分管检察长、主要部门负责人集体深入所有基层院逐个进行“面对面”调研指导,切实了解各地检察工作的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帮助分析原因、寻找差距、明确目标、制定措施,汇报采取“单刀直入式”,形势一片大好的空话套话全部免谈,做了什么,欠缺什么,市院业务部门对基层院领导、部门有那些要求等等都直截了当。

“即便我在场,‘火药味’有时候也很浓,基层工作开展不好,这些市院的处长着急啊,有时候就当面指出。不过我们都是对事不对人。”于涛检察长说。

“分门别类,对症下药”

到了2002年年底,队伍调整完毕,检察长于涛可算一块石头落地,他说:“这时候算是人尽其才,可以打仗了。但是,怎么打却又是一门不小的学问。”

对此,于涛检察长先是确定了“带好队伍、抓好业务、做好服务”的工作思路,其后又根据市院发展的形势,经过班子再三研究,将工作方向调整为“以法律监督为中心,以办案为龙头,以队伍为基础、以检务为保障,争创全省、全国先进检察院”的基点上。

在抓业务上,于涛检察长强调,一定要齐头并进,协调发展。但由于每个处室的业务特色不同,经过与处室领导和干警们磋商,按照各自业务特色,于涛检察长给每个处室定下了不同的“行动纲领”。

自1980年进入检察系统工作,于涛在出任检察长之前,在多个业务处室任过领导职务,其后任副检察长又分管部分业务处室具体工作,加之凡事都有钻研精神,所以对检察系统的各项业务,可以说非常了解。而且,据熟悉他的干警介绍,于涛检察长处理的案件有1000余起,其中166人被判死刑,没有一起错案;他还先后在《检察日报》《中国检察论坛》等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理论文章15篇,获省级以上奖励5次,而且注意学习积累,多年来,共收集各类刑事、民商事典型案例3000多份。

有了这些积累,制定“纲领”自然也是胸中有数。以反贪局为例,在于涛看来,这个部门虽然反映了检察官良好的综合素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又往往是最不容易出成绩的地方。为此,于涛为他们确立了“实事求是,有案必办”的办案原则,针对各单位在办案中遇到的困难,不断加大市院领办、交办、督办力度,减少办案的干扰和阻力。

为了保证这一思路能真正贯彻下去,于涛检察长亲自主管这个部门,不仅进行业务指导,而且直接参与办案。“这样可以起到三个作用――运筹帷幄,鼓舞士气,同时也可以考察干部。”于涛检察长说。

2004年至今,全市共查处贪污贿赂案件301件涉案人员361人(其中县处级干部32人),每年与基数比均上升近30%,撤案率不及3%,提起公诉后的有罪判决率为100%;同时由于注意摸索那些权利相对集中、行使频繁或公共资源流动量大、配置频率高的行业和领域重大要案高发的特点和规律,查处了一批有影响的大案,大案始终占案件总数的50%以上。

对于民事行政检察部门,于涛检察长言简意赅地提出两个字――创新,“因为这个部门在全国的检察系统中都属于‘新生事物’,大家都在探索中,经验先例相对少,创新的空间也就大。”在全省率先开展的“在刑事诉讼中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就是滁州市检察院的创新举措之一,探索出了另一条公益诉讼的途径。

2005年8月9日和9月9日,滁州市检察院民事行政部门成功办理邢某某

失火案、陈某放火案提起附带民事诉讼。除了承担刑事责任外,两案中的被告人与其法定人、附带民事被告人分别依法赔偿3万余元和12万余元。

由于他们的工作做的公正、合理,即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又给检察部门今后处理此类问题提供了一种样本,对此,安徽省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处在2005年年度的工作总结中指出“滁州市院民行部门积极和公诉部门协调配合,探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取得突破,填补了我省此项工作的空白。”为此,最高人民检察院也对滁州市人民检察院的这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对于其他部门的工作,于涛检察长也善于“对症下药”。针对其特点,发挥其优势。如公诉部门是检察院的“形象部门”,于检毫不迟疑地提出“打造精品公诉”的观点;对于批捕部门,于涛检察长则要求他们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不从数量上看成绩,而在讲求实际上看效果。

兼职“心理医生”

采访中,我们在于涛检察长的办公桌上无意间看到几本心理学方面的书,“于检喜欢看这方面的书?”我们的提问引发了他对心理方面的见解。原来从任检察长以来,他就兼职做了干警们的“心理医生”。

由于我国正处在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分化的烈度、速度、强度和广度都超过一些人的承受能力。心理问题是一个队伍健康运转的重要驱动力。而根据专家保守估计,目前我国公务员有3成以上都需要心理保健,而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公务员将有更高的比例。

因此,于涛检察长认为:队伍要进一步发展,除了常规的管理手法,重视检察干警的心理健康刻不容缓。他用生活中的一种现象举例说:一部车子有三种状态,要么往前开,要么往后开,或是静止不动,但是,一个人如果对这三种状态都不满意,那他心理上就有问题了。事实上,我们的周围确实存在着这种人,他与社会之间并没有实质性的对抗,但他对现状不满。所以,不注意调整这部分人的心态,队伍运转的摩擦力就大。为此,从出任检察长以来,于涛每年都要给干警上一次心理课。由于他是一路从基层摸爬滚打上来的,所以对干警们的心态他很熟悉。“比如每个工作日的下午4点半钟左右,一般是办公室比较‘焦躁’的时候,因为开始要安排晚上的活动了,办公室电话、手机这时候格外活跃。”针对这种情况,他给干警送了四句话――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管得住自己。滁州市检察院的干警有四种场合不准去一一酗酒场合、赌博场合、异性按摩场合、营业性歌舞厅。“一方面那里是最容易滋生腐败的地方,同时也是影响家庭和谐的地方。如果干警们的家庭不和谐,我们这个检察院怎么和谐?”于涛说。“最欣慰的事情是成绩被群众认可”

记者:这几年时间作检察长,最让您欣慰的事情是什么?

于检:我当年高票当选检察长,还有2005年被市人大常委会述职评议为优秀检察长,并不是这个职务或者是这份荣誉本身对我有多么重要。让我欣慰的是,我当选检察长,是在院里基层选举产生的,这在检察系统至少在当时还比较少见。这一票一票积累起来的信任是我所珍惜的。

篇4

一、权为民所用,在保护群众切身权益上下功夫

洛宁是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占全县人口的90%以上,上级每年拨付的民政优抚、扶贫开发、土地补偿、退耕还林等涉农资金高达数千万元。为了保证涉农资金顺利到达群众手中,洛宁县人民检察院开辟了涉农职务犯罪案件治理绿色通道,从快办理贪污涉农资金案件。2012年春,有群众举报茶沟村党支部书记张某贪污群众的危房改造款,尽管该村位于大山深处,交通不便,但接到举报后,该院抽调精干人员组成侦查小组。兵分两路开展工作。一路到县民政局调查危房改造款申报、拨付情况,一路翻山越岭赶到该村走访群众。当地群众因害怕张某报复而拒绝配合调查。检察官们不厌其烦地挨家挨户做工作,苦口婆心讲政策,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真情最终取得了群众的信任。事实查清后,该院为6户群众追回了36000元危房改造款,虽然每户6000元听起来微不足道,但对于人均年收入2000余元的国家级贫困县群众来说,却是一笔寄托了全家人无限希望的庞大数字。检察官们逐家逐户送还危房改造款时,有位周大娘硬要把家里仅有的8个鸡蛋塞给他们,此时的检察官们明白,这不仅仅是鸡蛋,更是广大群众的一颗信任的心。2010年至今,该院已查处侵害民生民利案件14件29人,其中窝案6件15人,为群众追回涉农资金300万余元。

二、情为民所系,在创新群众路线上下功夫

该院不断拓展密切联系群众的渠道和途径,在实地走访基础上还运用高科技手段为群众排忧解难,促进了检民的互动交流。该院开通了12309举报电话和网上视频接访,实现24小时渠道畅通。开通腾讯、新浪官方微博,2012年8月,网友“心烦心躁”向“洛宁检察”微博发去求助信息,微博管理员立即耐心地向她了解详细情况,在向相关部门核实情况后,迅速为她提供了专业性的合理化建议。案件转到该院后,该院工作人员积极协助她领取表格、开具证明,为她的姐姐顺利申报了救助基金,这一对父母过早离世的孤苦姐妹顿时喜笑颜开。同时,该院还在“检察开放日”把人民群众请到检察院,宣传检察工作职能、管辖范围和办案流程,增强群众对检察机关的了解。建立“检民恳谈会”制度,要求检察人员定期下基层,与人民群众面对面,听民声、解民忧。该院检察人员先后到兴华、赵村等乡镇座谈8次,收集工作改进建议10条,发送普法宣传材料3000余份,为群众解决法律问题12件。

篇5

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因此,开展预防工作,应当明确方向,突出重点。近年来,青海省各级检察机关结合本省实际,围绕重点工程项目、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玉树灾后恢复重建等重点经济活动领域中出现的职务犯罪现象和社会管理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明确预防工作思路,准确把握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职能定位和基本要求,积极开展预防工作。几年来的工作实践表明:预防工作的开展,必须在结合本地实际的基础上,明确方向、突出重点,才能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新的突破。此次,由青海省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处牵头,共邀几位市、自治州检察院检察长,对如何针对重点经济活动领域中,出现的职务犯罪现象以及社会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明确方向、突出重点的开展预防工作进行了连线探讨。

青海省西宁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余国龙

我们结合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工作,从“抓根本、治源头”入手,确定了以个案预防工作为“点”,以行业预防工作为“线”,以社会预防工作为“面”的预防工作思路。一是抓“点”的辐射效应,增强预防工作针对性,通过剖析典型案件,召开座谈会,举一反三,努力实现“办好一案,治理一片”的社会效果。二是抓“线”的联动效应,增强预防工作实效性。在抓好工作切入点的同时,注重理顺预防工作纵深开展的基准线,串接各预防点,形成“线”的联动效应。五年来,全市两级检察机关与辖区工商、税务、银行、交通、建筑、国企、药监、烟草等88家单位共建了共同开展预防职务犯罪的联席制度,形成了由检察机关牵头,各部门参与,覆盖全市的预防网络架构,确立了联席会议、法制宣传教育、重要岗位监督管理等相结合的预防工作机制。三是抓“面”的整体效应,扩大预防工作的覆盖面,针对宣传渠道的不同,我们采取了“上堂课、赠光碟、发卡片、展图片”的预防宣传措施,不断拓展预防宣传途径,逐步营造出“社会化大预防”工作格局,为优化我市经济社会和谐稳定的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青海省海南州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王智

海南州检察机关按照“转方式、调结构、保民生”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查办侵害农(牧)民利益、危害群众权益的职务犯罪,开展预防工作。首先,针对危险点分析预防。我们及时分析职务犯罪发生的原因,找出引发犯罪的危险点。针对危险点,就健全岗位责任、规范工作流程、加强监督制约等方面,进行全面落实、检查。其次,实行个案跟踪预防。结合案件的查办工作,利用典型案件,开展预防教育,对70%以上的大要案开展了一案一分析、一案一悔过、一案一教育、一案一建议的“四个一”个案预防工作,达到“办理一案,教育一片,治理一方”的目的。再次,开展重大工程专项预防。针对重大工程项目,我们实行重大工程立项信息报送制度、工程资金使用跟踪制度、工程建设廉政情况评价制度的“三步流程预防”。最后,通过在机关、社区、企业和农村基层组织设立预防工作联系点,了解人民群众的法律诉求,及时跟进预防措施,深入做好农村基层组织的预防工作。经过多年来对预防工作的探索总结,我们的预防工作取得了明显实效。

青海省果洛州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王宏

近年来,我院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把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工作作为服务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努力提高预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首先,开展机制预防,保证预防工作深入开展。一方面,建立党委牵头的领导机制。目前,全州检察机关都成立了由党委统一领导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辖区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另一方面,建立社会化预防网络机制。根据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发生职务犯罪案件的规律,拓展了各类不同的预防形式,形成了覆盖各行各业的预防职务犯罪网络。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协调有效的内部工作机制。通过在检察机关内部建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管理和协调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内部各部门所承担的职责和任务,促进了预防工作有效深入开展。其次,实行个案预防,通过 “检察建议”扩大办案成果。我院坚持打击与预防并重,采用“检察建议”形式,实现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与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有机结合。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后,及时向发案单位发出整改检察建议,为减少和预防职务犯罪夯实了制度基础。最后,注重专项预防,营造减少职务犯罪的良好环境。针对工程建设领域容易诱发职务犯罪的特点,检察机关主动参与全州各项重点工程建设,采取“双签制”和“廉洁准入制”,对关键环节、关键部门、关键人员进行同步监督,并针对存在的漏洞和隐患,及时提出建议,帮助健全各项制度,切实加强工程队伍建设,真正做到预防介入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

青海省海北州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尚洪斌

围绕“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我院立足检察职能,切实履行职责,不断提高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水平,尤其是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不断加强专项预防,进一步提高了预防效果。一是在开展涉农涉牧领域职务犯罪的预防工作中,着眼于全州新农村新牧区的建设,充分利用“三官两员”进村入户、“四进”活动以及“三调联动”机制,构建农村预防工作网络,以适应农牧区工作特色,收到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二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突出预防工作的重点,加强风险预测预警和对策研究。例如在开展对全州教育系统的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中,我们专门与州教育局进行协调召开联席会议并签订了《关于在全州教育系统开展预防职务犯罪的实施方案》。对在海北境内建设的西格二线海晏段、兰新客运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进行了专项预防,不断推动工程建设领域预防工作的深入开展。三是进一步做好换届选举工作中的专题预防工作。我院党组研究决定成立了专门的换届选举预防领导小组,协作配合开展预防工作。

篇6

大家好!很荣幸能在这里向大家报告我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的一些想法,欢迎指正。

当前,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的监督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按照区委和市院的要求,今天我院召开检察机关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厉行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为主题的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在中央提出创建节约型社会和学习实科学发展观以来,本人深刻反思,对照理想信念、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理论学习、工作作风、团结协作、廉洁自律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差距,现就思想根源剖析及整改措施进行自我对照检查,请大家批评指正。

检察院全面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主要就是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兼顾,以实际行动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怒路实现“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本质要求。努力实现检查工作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从而为构建社会注意和谐发展提供司法保障。

下面,本人就检查院政治部主任来谈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民主生活的一些问题和对策,望大家指正。

一、检察院政治部主任在民主生活实践科学发展观中存在的问题

1.在工作思路、目标要求和具体措施方面距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差距。(具体表现)

主要表现在谋划和指导工作时创新意识不强,习惯于默守陈规、循规蹈矩;不是按照变化了的形势提出有针对性的新举措,而是凭老经验办事,遇事求稳怕乱,求稳怕险;在有关工作的摆布上有顾此失彼的现象,尤其是对于一些违纪行为的查处,有老好人思想,失之于宽、失之于软,面对个别单位一些违规违纪行为屡禁不止,缺乏过硬的措施和手段,部分同志对此很有意见。

2.调查研究的作风比较肤浅

改进工作作风,狠抓工作落实,是改善政府服务形象,促进各项工作正确决策和落实的一项重要措施。而调查研究是改进作风,狠抓落实的具体体现,是做好一切工作最有效、最基础、最直接的工作方法。而大多检查调查研究比较主观。

3.理论学习不够。

主要是宗旨观念和大局意识树得不牢,尤其是联系实际改造主观世界的自觉性不强,对科学发展观理解得不深刻。常出现断档现象,许多新的信息及理论掌握得不够及时,导致在处理问题上仍停留在老经验上。

二、努力方向

1.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更新服务理念

牢固树立打击是最直接有效的服务理念。检察院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应牢牢把握自己的宪法地位,深入时间“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争议”主题,坚持以业务工作为中心,按照提高宪法水平和办案质量的总体要求,要始终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突出打击重点,家大打击力度时效,为促进歼击机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2.完善学习机制,提高综合素质,提升服务能力。

加强学习、强化教育是检察干警提高理论修养、增强党性、改造主观世界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基础。坚持和完善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持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理论武装工作的中心任务来抓,把中心组学习制度作为搞好理论武装、贯彻上级精神、研究重大问题、提高领导能力和决策水平的有效途径。坚持个人自学和集中学习研讨相结合,不断创新学习的方式方法,注意解决好理论学习的系统深入不够和联系实际不紧这两个突出问题,注重把学习理论和调研工作相结合,用最新理论指导检察工作实践,形成认真读书、刻苦学习、勤于思考、用心研究、狠抓落实的良好风气。

3.着力转变工作作风方式。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方式,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克服形式主义和,坚持深入群众、深入一线,现场解决群众面临的实际问题。讲求实效、提高效率,切实解决服务“缺失”和“不到位”的问题。

4.检察院政治部的目标

要始终牢固树立“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执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维护好人民利益作为检察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工作标准和服务水平,不断深刻丰富和发展了新时期检察工作的内涵和外延,这些创新的思路和措施从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使检察机关执法办案的过程成为彰显公正、排解民忧、化解民怨、维护民权、赢得民心的过程,最大限度地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篇7

“改革与法治是车之双轮,鸟之双翼”。在2015年新年贺词中的表达如今已深入人心,成为对当前改革与法治关系经典的概括。

贵州是全国第一批司法体制改革试点省份。2014年12月4日,贵州省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召开并正式启动试点工作。

今年7月11日起,贵州省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9个地方18个单位先行试点的基础上,在全省三级法院、检察院全面推开,一系列改革的决策部署即将全面落实到全省各级法院、检察院。

目前,贵州员额制法官、检察官首次遴选工作于10月底全面完成。

司法体制改革

打造全国样板

作为全国第一批7个司法体制改革试点之一,贵州政法系统担负着为全国司法体制改革先行探路的历史重任,如何为全国司法体制改革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当好这个先遣队和探路者?

贵州两年多来的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进程给出了答案――

贵州政法系统紧紧围绕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司法责任制、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制度和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四项改革”,加强统筹领导和分类督导,精心制定工作方案,完善配套措施。在员额制上不简单翻牌,在保障制上不空转也不简单提高待遇,在责任制上不简单放权,在统管制上不简单切割,全力推进试点工作,创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

“通过试点发出了贵州声音,改出了贵州经验;突出了主体地位,改出了职业尊荣;强化了办案责任,改出了司法公信;完善了配套措施,改出了便民利民。”贵州省委副书记、省委政法委书记谌贻琴对贵州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我省创造了‘以案定员’‘以案定补’、繁简分流、司法任制、权力清单等一系列突破性的好经验,成为全国样板。”

贵阳市花溪区法院是第一系列基层试点单位,于2015年1月1日开展“以法官为中心”的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推行“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的办案团队运行模式。围绕以案定员,推动审判组织架构重组规范化;以案定责,构建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科学化;以案定补,激活绩效考评机制效能最大化;以案定档,实现信息监督机制数据留痕化,以“四定促四化”取得司法改革新成效。

遵义市汇川区法院自2015年1月领受司法体制改革试点任务以来,按照“切口准、深度改、有特色”的工作思路,在改革中坚持问题导向,紧扣司法案件核心要素,围绕以案定员,建立科学的员额制;强化职业保障,以案定补,探索有力的保障制,努力打造司法改革的“汇川样本”。2015年结案率达97.2%,平均案件审理天数31.2天,案件审判质量和效率都得到提升。

抓住司改核心

推进司法人员分类管理

员额制改革是司法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实现司法人员分类管理的基础,也是完善司法责任制的基石。而员额法官、检查官遴选工作则是员额制改革成败的关键。

10月29日,贵州省检察院组织召开全省检察机关员额制检察官任命大会暨宣誓仪式,任命1913名员额制检察官。10月31日,贵州省全面推开司法体制改革全省法院员额制法官颁证暨宣誓仪式在省法院大法庭隆重举行,经过报名、考核、考试、答辩、审议等程序,好中选好,优中选优,2499名法官脱颖而出,被任命为员额制法官。目前,员额制法官、检察官首次遴选工作于10月底全面完成。

下一步,贵州省法官、检察官遴选工作将进入常态化,即根据中央政法委规定的员额比例上限,省法院、省检察院确定的各级法院员额比例,各级法院、检察院预留员额的多少和业务工作的需要,每年定期开展员额制法官、检察官入额遴选工作,选拔优秀的人才进入员额,努力打造一支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法官、检察官队伍。

据了解,贵州将遴选入额的院庭长直接编入审判团队,并按照“1(员额法官)+N(法官助理)+1(书记员)”的标准,至少形成“1+1+1”的办案模式。入额院庭长和员额法官平等分案、平等办案,主要负责办理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同时,法官助理分为程序助理和实体助理,程序助理主要负责保全、查封、送达等程序事务。

为了让员额制法官真正深入办案一线,凡是入额的领导干部,必须亲自办理一定数量的案件。要确保改革确有成效,凡入额的法官,除院庭长要承担一定行政及审判管理职责外,其他法官必须全部调整到承担相应的审判执行一线工作,充实执法办案工作力量。

截至今年7月,通过改革,试点法院审判执行一线人员占85%以上,比改革前增加64%。以花溪、汇川、贵定、榕江四个基层试点法院为例,推行此项模式后,员额法官人均结案数同比分别增加267件、122件、83件、76件,与此同时,改判发回率也同比下降1.32、0.54、1.23、1.13个百分点。

权力与责任同行

让司法改革深入推进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是司法改革的价值追求,人民满意与否成为评判改革成败的标准。

在10月31日的贵州省全面推开司法体制改革全省法院员额制法官颁证暨宣誓仪式上,年轻的法官冉依依发言说:“从学生到法院人,从助理审判员到员额法官,我会时刻牢记誓言,坚定信念,把公正司法作为工作准则,做公平正义的捍卫者;把保障民生作为职业信念,做司法为民的守护者。”

员额检察官不仅意味着权力,更意味着责任。首批员额制检察官成员、省检察院公诉处副处长孟奇,谈起成为员额制检察官前后的区别与体会时说:“权力与责任同行,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让人民享受到公平正义是我今后履职的最大使命。”

员额制法官、检察官遴选只是司法体制改革的起点,要让司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还需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贵州省司法体制改革在提升案件审判质量方面,除了科学配置审判团队外,还注重案件的“简繁分流”,从源头上提高质量。即针对基层法院适用简易程序案件占80%左右,普通程序案件占20%左右的特点,按照“简案快办、繁案精审”的思路,用20%的司法资源负责办理80%左右的简易程序案件,着力解决办案效率问题;用80%的司法资源负责办理20%左右的普通程序案件,着力解决案件质量问题。

“贵州省针对近年来矛盾纠纷增多、案件逐年攀升的实际,坚持依法处理和多元化解相结合,努力以较小司法成本取得最好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公正和效率的平衡。”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孙潮说。

在探索司法责任制改革方面,贵州省检察院还在全国率先制定下发省、市、县三级检察院“权力清单”,全面梳理了检察机关统一业务应用系统中的1606项权限配置。对不同级别检察院的检察官权限内容进行划分,以正面清单的方式列举了检察长行使或委托行使的12个业务类别权力,未明确的各项审批权,采取一般性授权方式,授权给检察官。

篇8

在预防工作上,鼓楼区也成效显著。比如南京市开展的“争创无职务犯罪单位活动”,鼓楼区有近百家单位参加,是全市参与单位层次最高、参与度较广的辖区之一。这些都决定了鼓楼区构建预防职务犯罪人民防线有深厚的工作基础和条件。

鼓楼区人民检察院的初步构建方案,概括起来就是建立“12345”工作机制:成立一个预防职务犯罪人民防线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保障制度两项制度;组建“预防职务犯罪讲师团、专家咨询队伍、预防联络员队伍”三支队伍;关注“医疗系统、高校系统、行政执法、工程建设”等四个重点领域;开展“预防宣传、风险排查、预防提示、专项预防、争创“无职务犯罪单位”活动”等五项重点工作。

自从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步入公众的视野,人们在对职务犯罪的危害逐渐加深了解的同时,也改变着对检察官的认识。在预防工作中,他们是导师,授履职者以德行和法则;是朋友,传身边人以关爱和知识。他们既是预防理念的传播者,也是廉政建设的践行者。

在建设“首善鼓楼”的道路上,检察人不必独自前行。在“争创活动”的推动下,各系统、部门、院校、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到预防工作中。在此基础上,鼓楼区进一步深化工作,在预防职务犯罪人民防线的构建工作中奋勇争先,逐步推动着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朝社会化方向迈进。

10月9日上午8:50,在南京最高的标志性建筑紫峰大厦会议大厅里,可容纳近三百人的现场已是座无虚席。蓝色的背景板上,气势恢宏绵延万里的长城正契合着会议的主题“构建联动防线,争创清廉首善”。在全区动员大会上,鼓楼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杨建萍宣读了《鼓楼区构建预防职务犯罪人民防线实施意见》,标志着鼓楼区预防工作“人民防线”这一概念,由单一创新理念向创新机制体系的实质性跨越和转化。

充分依靠群众,发挥民智民力,一场意义深远的构建预防职务犯罪人民防线动员大会由此拉开序幕。

整合资源,以专业化促社会化

今年8月,国家电力某公司在江宁一工程项目招标中,出现串标行为。后来该单位纪检监察部门领导找到鼓楼检察院,邀请检察院给他们开设一次怎样防止在建设工程项目招标中出现围标串标问题的讲座。

于是,一场由法学专家、会计师、审计人员、检察官、基建干部、工程建设专家、招投标专家参加的特殊会议在南京举行。他们共同的目标就是研究如何应对工程领域职务犯罪。这些人就是鼓楼区院所牵头的专家咨询团成员。

“接到企业的邀请后,考虑到我们虽然在围串标行为的法律认定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在防止围串标行为的实践、对围串标行为法理的研究等方面并不擅长。”区院预防科的同志们对这项任务能否完成,心里也没有底。

预防科力量不够,那就向社会借脑借力。于是,检察院里请来了与他们联合进行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预防调查、并有独到见解的南大教授狄小华;请来了工程建设方面招投标专家、南京市建委工程招投标中心主任杨洋;也请来了中石化负责招标监督工作,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中石化江苏石油公司纪检监察干部——他们都是该院预防职务犯罪专家咨询队伍的成员。

三位专家来到国电公司后,有针对性地对案件当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在一场有针对性、实用性、操作性的座谈会后,国电的同志们表示收获很大:“搞工程建设可谓是‘与狼共舞’,以前我们只知道要防范危险,但是并没有识别危险的慧眼,也没有战胜危险的武器。这次检察院带着他们的专家团队来企业,就是为我们送来了慧眼和武器,这次座谈十分务实,十分必要。”

鼓楼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杨建萍说,预防工作要实现社会化,必须靠专业化做保证。有了专业力量的介入,机关、企业、学校等社会组织的预防工作必将如虎添翼。

检察院的同志说,相对于以往的预防职务犯罪常规举措,“人民防线”最大的亮点在于预防队伍更壮大、更专业,预防工作更深入,更具针对性,就好比把一块一块的砖垒成了一堵墙。

讲师团,由省市院预防专家、从事预防工作的专家学者、相关职能部门人员、检察院全体党组成员组成,每人负责一个课题进行分析研究,形成高质量的讲课内容,在辖区开展预防宣传教育活动。

专家咨询团,邀请法律专家、检察实务专家、各行业预防工作领域负责人、部分单位纪检监察负责人,为开展职务犯罪预防进行咨询、评估、建议等工作,共同研究相关领域职务犯罪的规律、特点和防控措施。

预防联络员队伍,是从预防协会单位和街道、社区聘请的人员,负责预防信息的收集、处理以及相关工作的落实等,保证预防职务犯罪人民防线工作能够在辖区单位和社区有效开展。

三支队伍中,由64名社区联络员组成的预防联络员队伍是最庞大的一支。他们不仅覆盖了鼓楼区七个街道64个社区,也是最能体现凝聚民心,汇集民智,调动民力,筑牢预防职务犯罪思想防线、制度防线和监督防线的一支队伍。

正是有了这三支队伍,才使“人民防线”这一先进理念有了可操作的制度,有了足够专业广泛的队伍作支撑,使这堵墙有了精神内核和人力、智力保证,让它更加坚实可靠。

蓝天园里“防”意浓

如果说腐败分子是社会中的癌变细胞,那么之前预防腐败的制度措施、教育手段只是停留在防止正常体细胞癌变的阶段。而现在鼓楼要做的,却是要调动身体每个健康细胞的力量,主动同癌变细胞作斗争。

围绕反腐预防工作,作为鼓楼区基层社区的代表,蓝天园社区在“人民防线”理念提出以前就做了很多工作。为了营造廉政宣传氛围,他们曾经以清廉、和谐为主题,请机关干部自己创作作品,在全社区征集格言做成标牌放在楼道门口;征集对联,并辑选了四十几副质量较高的喷绘到小区里的柱子上;在社区建立廉政文化读书角;与家庭签订《家庭助廉承诺书》。

蓝天园社区党委书记王玲在社区工作了多年,她介绍说,这个社区有居民3246户,共计一万余人,其中90%是省级机关干部,有处级以上领导两千多人,11位副省级以上领导。多年来,蓝天园社区也一直致力于培育特色鲜明的廉政文化,先后获得过“省级廉政文化示范区”等荣誉称号。如今当了社区联络员,王玲正盘算着邀请讲师团进社区宣讲。

“我们希望通过廉政文化宣传,潜移默化地帮助大家自己约束自己。”王书记说,“宣讲团进社区进行宣讲,通过身边的案例,来讲廉政家庭建设,吹好枕边风。这些活动很受欢迎。2005年以后,居住在我们社区的干部没有一起职务犯罪案件。”

根据自身的特点,蓝天园社区在人民防线构建中主要做的是宣传廉政文化建设工作。他们调动社区里的各种力量,共同参与到预防职务犯罪的宣讲当中。有一次在宣传中,就请了一名保外就医,正在社区矫正的人员(曾经是副厅级领导)。在让他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时,他说很后悔,以前是部队的正师级领导,后来转业到地方,临退休前被查出问题。他想借助这次机会告诫别人,一定要时刻绷紧这根弦,等出事了就一切都晚了。

相比靠单位进行廉政教育而言,社区进行这种熏陶的意义更加深远。毕竟单位只能管到八小时之内的事情,而大多数干部的职务犯罪都是在八小时之外。刚开始搞的时候,很多居民感到不解:“社区里搞什么廉政,这跟你们社区干部根本不相干嘛,这是单位党委、纪委干的事情!”在征集格言的时候,社区领导就向老干部们解释说:“我们想营造一种氛围,假使有人有些不好的想法的时候,看到这些提醒的话就能收敛一点。我们能做的就是告诉机关干部,在家在外都一样。”最终有79位机关干部参与了征集活动。

社区活动更能吸引不同群体参加到预防宣传中来。蓝天园社区的居民中有厅级干部、纪检干部,也有普通党员、作家、学者。他们中有很多人的孩子也是干部。党员吴大妈有一个现在房地产公司做老总的儿子,在参加完宣讲大会之后说:“回去我要给儿子敲敲钟,跟他说人要有知足感,钱是赚不完的,但是不能犯错误。不该你拿的,手不能长,犯错误终生后悔,对家庭不负责任。你现在做生意赚钱,要回报社会,清清白白做人。”

正是有了许许多多像吴大妈这样的普通群众的参与,才使得人民防线的构建工作做到广泛发动人民,真正依靠人民。鼓楼区院的工作思路也正好契合了十再次重申的“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思想。

这是一场需要耐力的持久战

发动社会每个细胞是项大工程,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有人说,轰轰烈烈的动员大会召开,就好比婚礼仪式,固然是个不易的开头,但接下来一辈子的相守则更需要不移的信心和艰辛的努力。对这样一项需要长期坚守的社会系统工程,鼓楼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杨建萍说:“在鼓楼区人民检察院,必须将预防工作当作一项长期性和战略性的工作来抓。通过构建预防职务犯罪人民防线,发挥检察机关等职能部门的专业作用,引导各方力量主动参与到预防工作之中,推进社会的协同管理,实现全社会联防联控,赋予‘争创首善之区,建设幸福鼓楼’活动更多的清廉内涵。”

人民防线建设是多层次、多方位的立体化工程。“要开展好这项工作,首先要更加体现人民性,扩大群众参与的渠道。”鼓楼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王宁虎说,“一是进一步完善预防协会和联络员制度;二是加快外网的建设,加大12305接待平台的宣传,也可以建立微博,开辟人民防线的对外联络窗口;三是要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和硬性规定,保证辖区内的机关单位、学校,等都要参与进来。

王宁虎说:“如何为人民防线寻找支撑点,真正发挥人民防线的作用,避免使之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人民防线也要有支撑点。一是职务犯罪风险点的排查要以职能部门之间的配合为支撑。之前各个单位搞得主要是廉政风险的防控,我们要跟纪委一起行动,在其中要更强调职务犯罪风险点的防控;二是构建工作要以争创活动为支撑,要把‘争创无职务犯罪单位’活动构融入到构建工作中去,除了展板、讲座是不够的,还需要活动的支持,如果这两项活动都开展起来了,便成为了预防工作的“一体两翼”。第三,人民防线的构框架要以实施方法为支撑。人民防线的台子已经搭好了,接下来就是宣讲、法律咨询、机制建设、拍片子编杂志等具体实施方法,四个重点领域的子防线建设上也要靠相关的机制和方法来规范实施。我们还在考虑人民防线工作能不能搞一个评价标准。有了标准,单位就知道我们构建人民防线到底要干什么事情,促进工作由虚到实发展。第四,预防工作的推进要以理论为支撑。比如搞构建人民防线的论坛,听取社会方方面面对人民防线的认识和评价,共同探讨人民防线的现实意义和发展空间。”

人民防线的专家团成员、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杜骏飞说,构建人民防线贯彻的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大思路,是对在检察系统如何贯彻执行中央在社会管理创新上的精神的深度思考。这种思考分成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构建人民防线,对社会资源实现了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党政部门和相关单位的资源,打破了这些主体间的创新壁垒,从制度上对预防职务犯罪做出了周密部署和相关准备。二是以构建人民防线为依托,在检察业务的集成上做了很多相关工作,鼓楼区人民检察院把工作重心下移,密切联系检察对象的区情、地情和一些个性化的情况,开展多方面的检察工作,这种重心下移的工作态度和理念,也契合了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思想。构建人民防线还有利于社会沟通。检察院在社会团体、相关单位等不同的阶层、不同对象之间的沟通上做了很多工作,这种沟通对话也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促进检察工作效能的终极化和最大化。“这三个方面是鼓楼区人民检察院在构建人民防线上做得比较有特色的地方。”杜教授说。

篇9

[关键词]社区矫正;法律监督;问题分析;完善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0 ― 0107 ― 03

一、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实践探索

社区矫正法律监督,是指人民检察院运用法律赋予的职权、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公安、法院、司法行政机关等在实行社区矫正过程中的执法、司法活动是否合法以及是否维护了社区矫正对象合法权益进行监督,以保证社区矫正依法公正实施的专门性活动。〔1〕社区矫正法律监督是检察机关对刑罚执行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自从2003年社区矫正试点以来,最高检为适应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的实践需要,相继下发了《最高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厅关于加强监外执行检察工作的意见》(2005年)、《关于在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加强法律监督的通知》(2006年)、《关于加强对监外执行犯罪脱管、漏管检察监督的意见》(2007年)、《人民检察院监外执行检察办法》(2008年)等一系列指导监外执行、社区矫正法律监督业务的文件,以实现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的规范化、有序化。与此同时,各地检察机关纷纷制定了加强本地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实施办法和意见,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如北京西城区检察院为适时地了解社区矫正的情况,要求检察人员每周至少与一名社区矫正对象进行谈话,并经常深入到各司法所、派出所、社区街道办、公益劳动场所进行巡视检察。湖南省醴陵市检察院为强化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通过问卷调查、抽样访谈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基本情况、人员结构、教育改造诉求等进行全面调研,抓好基础性工作的同时,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注重社区矫正的全程动态监督,创新了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长效工作机制。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检察院探索通过“学习+分享+自省”的方式,开展法制教育,掌握社区矫正人员思想动态,引导服刑人员悔过自新,感恩社会,重新做人。山东省滕州市检察院定期与司法局就社区矫正人员名单进行相互核对,以确保矫正人员及时纳入监督范围。同时,该院还通过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完善内部协作机制,健全信息共享,畅通信息渠道。宁夏银川市上前城地区人民检察院于2013年3月成立了专门机构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办公室,负责对全市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并于2015年3月底全市引进社区矫正检察管理系统,实现了社区矫正检察工作的信息技术化管理,同时在实践中推行创设了社区矫正检察“1237”工作模式①。这些有益的实践探索与尝试不仅符合各地的实际情况,丰富了检察监督实践活动,而且为检察机关社区矫正检察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根据的实践观,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而且是认识的真理性和客观性的标准。实践表明,社区矫正法律监督权机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急需解决。

二、我国社区矫正法律监督机制存在问题分析

经过近些年的实践,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法律监督方面进展迅速,成效明显,但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机构人员不健全,影响了监督的有效开展

专门健全的机构,充分专业的人员是社区矫正检察监督权规范有效运行的基本保障。目前,全国大多数地方承担社区矫正法律监督任务的是基层检察院的监所检察部门,无监所检察部门的基层检察院由公诉科负责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相比监禁刑检察,检察人员对于非监禁刑的社区矫正检察明显经验不足、重视不够。而公诉部门作为检察机关的主要业务部门,本身就面临案多人少的的矛盾,近年来随着社区矫正人员逐年增加,辖区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分布点多、线长、面广,客观上更加剧了社区矫正检察人员力量严重不足与社区矫正检察任务繁重的矛盾。因此,社区矫正检察工作处于两难境地,想做无力去做,不做职责又不允许。尽管近些年有些地方的检察院尝试设立了专门的社区矫正法律监督机关并配备专门人员,如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办公室、社区矫正检察官办公室,但这只是部分地区的尝试,在全国并没有形成规模。相对于复杂专业的社区矫正检察工作,实践中依然面临检察人员人手短缺、专业素养不高、监督的主动性不高等问题。由此,机构人员问题直接制约着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的有效深入开展。

(二)监督信息渠道不畅通,制约了监督的及时同步

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从决定到解除矫正的全过程都有法律监督权。检察机关履行社区矫正法律监督权的基础性条件是知晓、了解和掌握被监督主体的社区矫正执法过程及所有与此有关的信息。从最高检《人民检察院监外执行检察办法》的规定和检察实践看,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的交付执行、监管教育、变更执行、终止执行等的信息获取途径有书面检察、实地考察、与有关人员或组织谈话、接到申诉、检举和控告。事实上,实地考察和有关法律文书的送达均需花费很长时间,所以对矫正对象是否报到、矫正过程是否存在脱管、漏管现象错过了监管的最好时机。而与有关组织和人员的谈话在实践中也因为工作开展不广泛等原因难以获得及时有效的信息。由此,前三种方式获得的信息不仅时间上具有滞后性而且发现的问题只是少量,致使检察机关无法全面掌握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执法落实情况。检察实践中,被监督对象提供和接到申诉、检举、控告是获得社区矫正检察监督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但该途径较为被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被监督对象的主动配合和矫正人员等自身的法律意识。无法获得及时有效的监督信息,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则成为无源之水,监督的预防、纠正和控制功能也将无从谈起。综上,检察监督信息渠道的不畅通,已经成为严重制约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开展的突出问题。

(三)监督方式手段不有力,消弱了监督的实践力度

权力需要具体的行为才能体现出来,法律监督权要通过法律监督机关的具体监督行为,才能发挥法律监督的作用。〔2〕立法所设定的监督方式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检察监督行为的实际效用。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和最高检《关于在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加强法律监督的通知》的规定,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执行活动的监督方式是发出检察建议书或纠正违法通知书。由于立法所规定的检察建议和纠正违法通知书对被监督单位均不具有强制力和法律执行力,其监督行为能否被采纳或者接受完全取决于被监督单位的配合,因此导致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在实践中的效果被弱化甚至虚化。从法理角度讲,法律监督行为要产生一定的法律效果,必须明确被监督者应当承担的责任。现行《刑事诉讼法》256条仅仅规定,批准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机关收到人民检察院的书面纠正意见后“应当立即对该决定进行重新核查。”至于“重新核查”后如何处理,是否要以书面形式反馈给检察机关,被监督者对监督意见不予理睬是否会承担法律责任,法律没有作进一步的规定。因此,实践中,被监督机关抵触甚至对监督意见不作为的现象时有发生,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成效大打折扣。法律监督意见得不到被监督者的接受,法律监督人员的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积极性也渐渐地淡化,进一步影响了法律监督机制的良性运行。正是由于立法所设定的监督手段的有限性和刚性不足,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实效受到严重影响。

三、我国社区矫正法律监督机制的完善

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根本价值和目的在于保障法律的正确实施,维护社会的治安稳定。完善社区矫正法律监督机制既是实现社区矫正价值法律监督目标的要求,也是解决当前存在问题的现实需要。

(一)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加强专门机构人员建设

在现有人手和编制有限的情况下,要保证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专业性和规范化,笔者认为有以下途径:首先,设立专门监督机构。综观国外非监禁刑监督制度,虽然各国赋予非监禁刑执行监督权的监督机关各有不同,但均重视专门监督机构的设置,专业程度很强。结合我国部分地方的尝试,设立专门的社区矫正法律监督机构已成为学界共识。当然,根据我国各地的实际情况,专门监督机构的设立应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有序推进,绝非一步到位。其次,提高检察人员的综合素养。社区矫正检察监督不仅要求检察人员熟悉社区矫正的法律法规,掌握法律规范的原意和基本精神,还要求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等。因此,要重视和加强对社区矫正专业检察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一方面通过业务培训、技能比赛、经验交流等多种方式提高检察人员的社区矫正检察能力;另一方面,应以考评督促和激励检察人员自我提升。考评具有引导和导向的功能,以检察人员社区矫正检察工作业绩作为绩效考评的主要依据,不仅能激励检察人员主动学习、努力工作,而且能督促检察人员不断提升自我。再次,调动社区资源参与。社区矫正的本质特征和优势之一就是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矫正对象生活在社区里,因此充分发动社区群众参与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积极性既是检察工作依靠群众原则的体现,也是解决人手不足的有效路径。具体的做法可以是随时走访社区居民,也可以是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专门的参与矫正对象考核的平台。〔3〕

(二)加强协作,构建社区矫正信息共享机制

基于上述获取矫正监督信息渠道不畅通的问题,笔者认为除应尽可能地完善现有信息渠道,如检察机关应坚持定期检察和不定期检察相结合,健全社区矫正检察人员与有关组织和人员的谈话制度,注重从谈话中发现司法行政机关等在社区矫正执法过程中的违法信息和线索。更为重要的是,依托科技手段,加强与被监督机关的协作配合。我们认为,监督关系与协作关系并存,监督并不排斥合作,要在合作中实现监督。实践中,检察机关与有关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联合检察制度就是合作的体现,既解决了社区矫正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查纠了违法情况,也充分显示了合作的合力和双赢。近些年,各地监所检察部门通过实现监管信息系统联网、监控联网、检察专网和视频会议系统联网,极大地提升了监所检察部门的监督水平和能力。同样,应构建社区矫正信息共享机制,检察机关应联合公、法、司建立社区矫正信息网络平台,实现社区矫正执法信息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及时发现违法信息,预防矫正对象脱管、漏管现象,从而实现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各单位执法活动的同步动态监督,促进社区矫正的依法规范实施,维护社会治安稳定。

(三)刚柔并济,完善违法纠正机制

鉴于社区矫正检察方式手段缺乏刚性,无强制执行力的问题,学界普遍认为应从立法上完善社区矫正的违法纠正机制,赋予检察建议和纠正违法通知书以刚性效力。例如有学者认为首先应从名称上将“纠正通知书”改为“纠正决定书”,强化检察监督的强制性。〔4〕还有学者提出应赋予检察监督法律文书以程序性法律后果。社区矫正中检察监督的程序性法律后果应当包括纠正期限和回复制度。即被监督机关对检察机关发出的检察监督文书应在限期内整改并予以通报回复的制度。〔5〕对于改变检察监督法律文书名称的建议,笔者并不赞同。从法律监督权本身的性质来看,它是对被监督对象应当如何行为或者不应当如何行为所作的一种提示,是一种督促权而非决定权,因此将“纠正通知书”改为“纠正决定书”违背了法律监督权的本质。而关于赋予社区矫正检察监督以程序性法律后果的观点,笔者认为合理且具有可操作性。我国现有刑事诉讼法和有关司法解释中针对立案监督等有类似的规定②,而且实践中有些地方已经通过地方立法的形式确立了检察建议强制反馈制度,如福州、厦门等市检察院。〔6〕

事实上,社区矫正违法纠正机制的完善绝非一朝一夕能见效,在法律监督制度设计与监督机制保持目前状况不变的前提下,要突出和强化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实效,当务之急主要是改变以往的工作思路,刚柔并济,强调柔性监督。也就是说,检察机关要在充分尊重被监督者的基础上,采取协商式的、建议性的监督,以“提醒”的方式引发被监督者的自觉行为。这既符合当前社区矫正工作情况复杂、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实际情况,也与检察机关采取纠正违法通知书、检察建议的方式纠正矫正主体的违法行为的现实相契合。〔7〕

〔参 考 文 献〕

〔1〕周伟.社区矫正法律监督问题研究〔J〕.人民检察,2011,(09).

〔2〕向泽远等.法律监督与刑事诉讼救济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08).

〔3〕王喜平,王潇.检察机关如何加强对社区矫正之执法环节的法律监督〔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4〕朱立恒.我国刑事检察监督制度改革初探〔J〕.法学评论,2010,(01).

〔5〕周国强.社区矫正检察监督权运作研究〔J〕.学海,2011,(06).

篇10

所谓“公诉介入侦查,引导取证”,是指为了提高刑事案件的办案质量,及时、全面、合法地获取指控犯罪所必须的证据,检察机关公诉部门采取法律规定的诉讼手段,加强与侦查机关的配合,促使侦查机关准确、全面地收集和保全指控犯罪所需的证据,保证侦查活动依法进行。

“公诉介入侦查,引导取证”这是继检察机关适应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的要求,严格按照刑事诉讼法规定进行的一种工作机制的创新,进一步强调了检察官在法庭的举证责任。

一、公诉介入侦查,引导取证是适应刑侦体制改革,庭审制度改革和侦查监督工作的需要。首先,公安机关刑侦制度改革后,把侦查办案任务和目标明确落到每个侦查员身上。公安机关提请检察机关批捕的案件数量大幅度上升。由于缺少预审部门的把关,一些地方移送的案件质量下降,有的侦查人员对该提取的证据没有发现提取,对所收集证据程序上又不合法,有的移送后,应当具备的材料不具备;对于提起公诉的要求,一些侦查人员不了解,甚至于认为案件一旦经检察机关批捕后,即可大功告成,可以松口气了,甚至于将案件搁置一边耗时限或忙于其它工作,对于案件证据的索取不及时,不到位,使得可以索取到的赖以定案主要证据不能及时取得,以至于时过竞迁,失去侦破的最佳时机,从而导致案件不诉的比例增大,影响了对犯罪的打击力度。因此,要提高办案质量,降低不诉比例,就必须加强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的密切合作,共同努力解决存在的问题。从检察机关的角度讲,就要适时介入侦查活动,提出侦查取证的建议。对于一些重大、疑难的案件就要提前介入,及时了解、熟悉案情,掌握案件进展情况,为庭审公诉作好充分准备。实践证明,公诉介入侦查,引导取证受到基层公安机关和侦查人员的欢迎,对提高侦查办案质量也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其次,公诉介入侦查,引导取证,有利于调动控、辩、审三方的积极性。庭审方式的改革,进一步强调了检察官在庭审中的举证责任。控、辩、审三方在法庭上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控、辩双方在法庭上平等地位和法官的居中裁判,都充分体现了诉讼参与人和当事人各方的权力和义务得到了更为合理的体现,这样一来,对公诉人出庭支持公诉,对证据的运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案件侦查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诉环节上的证据来源于侦查,如果法院认为犯罪证据不足而做出无罪判决,说明侦查机关收集的证据没有达到定罪量刑的标准。因此,侦查活动应当着眼于庭审公诉的标准来收集证据,并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从而为检察官出庭指控犯罪奠定良好的基础。实践中,受“重破案、轻证据”思想的影响,侦查人员往往忽视赖以定案的证据的收集和保全,导致庭审中公诉方的被动和判决无罪案件的增加。因此,要提高公诉质量,就必需对侦查活动予以帮助和引导,以确保符合公诉的要求。

二、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公、检、法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是公诉介入侦查,引导取证的法律基础。它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公诉介入侦查,引导取证是依法进行的。公诉介入侦查,引导取证区别于指挥侦查、指导侦查的重要特征。我国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没有隶属关系,因此,指挥侦查和指导侦查的提法是不准确的。指挥侦查具有行政指令色彩,而引导侦查不具有行政指令色彩。检察机关对侦查的引导是从批捕、公诉的角度,对侦查机关收集的证据等侦查活动进行引导,而不是全局指挥。引导侦查取证是检察机关依法采取的措施,是对公安机关侦查工作的配合、帮助,没有侵犯公安机关的侦查权。第二,公诉介入侦查,引导取证的重点在于“取证”而不是所有的侦查活动。侦查包括公安机关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所采取的强制措施。引导侦查取证的重点是专门调查工作中的收集证据工作。检察人员的优势在于对其批捕、公诉证据标准的把握及审查和运用证据的能力。而侦查人员的优势是侦查谋略、侦查技术和技能。因此,引导侦查取证的重点是按照批捕、公诉的要求引导侦查人员收集证据和保全证据。如果在刑事诉讼中介入并主导侦查程序过多,通过指挥刑事侦查活动而将侦查行为演变为检察机关自身的行为或检察机关与侦察机关竞合的行为,则检察机关在诉讼中的法律监督地位就会受到严重的威胁甚至失去立足之地。第三,引导侦查取证强调检察机关的主动性和积极参与性。引导取证的本意是创新机制,解决检察机关在配合、制约和监督方面主动性、积极性发挥不够充分的问题。我国检察机关,不是一个单纯的刑事追诉者,在刑事诉讼中具有代表国家追诉犯罪和对诉讼活动进行监督的双重职能,这是我国检察制度的特色,也是与西方检察制度根本区别的所在。为更好的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检察机关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侦查活动中去,发现违法行为,及时纠正,以保证侦查活动的依法进行。

三、公诉介入侦查,引导取证的途径

公诉介入侦查,引导取证的途径,是指引导侦查取证的具体方式。从实践来看,引导侦查取证,既有宏观途径,又有微观途径。

(一)、引导侦查取证的宏观途径

引导侦查取证的宏观途径是指适用于整个刑事案件或者多数刑事案件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1、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检察机关、公安机关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办理案件中遇到的问题而召开的,一般由双方轮流主持,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双方的主要负责人和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参加。

2、由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共同制定追诉犯罪的标准和公诉证据参考标准。追诉犯罪的标准实际上就是立案标准。公诉证据参考标准,是按照公诉条件,从收集、审查证据的角度对具体罪名、犯罪构成要件的分解和细化。

(二)、引导侦查取证的微观途径

引导取证的微观途径,是指对个案的侦查取证予以引导的方式,是依照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而实施的诉讼活动。主要包括以下途径:

适时介入侦查。即在重、特大案件发案、立案阶段、捕后侦查阶段,检察机关应派员及时介入,出席现场勘查;或者在案件移送前参与重大案件的讨论。当前,对于介入的时间、介入的方式、介入的任务等尚缺乏明确统一的规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介入作用的发挥。笔者认为,当前应由侦查、检察双方共同规范适时介入侦查,使之规范化、制度化,以利于双方共同遵循。规范适时介入侦查,应当明确以下内容:

(1)、规范适时介入侦查的任务。适时介入侦查的任务主 要有三:一是人民检察院在受理刑事案件前,通过提前了解案情,熟悉证据,为审查作好准备;二是通过参与现场勘验,共同讨论案件,对侦查机关提出继续侦查和取证的建议;三是依法履行侦查监督职能,及时纠正侦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

(2)、规范适时介入侦查的范围。

适时介入侦查的范围包括,一是特别重大的刑事案件;二是在本地区有重大影响的刑事案件;三是疑难复杂的刑事案件;四是侦、检双方认为必要提前介入的其它刑事案件。

(3)、规定适时介入侦查的时间。

适时介入侦查的时间可以区分不同的情况:对于重大疑难复杂的刑事案件和在本地区有重大影响的刑事案件,侦查机关认为有必要邀请人民检察院派员提前介入的,可以在案发或者破案时通知人民检察院派员介入;人民检察院认为的必要提前介入的刑事案件,可以通知公安机关,公安机关应当积极配合。

(4)、规范适时介入侦查的程序。

检察机关提前介入的刑事案件,侦查机关通知,检察机关认为有必要提前介入的刑事案件,可以与侦查机关联系。介入侦查的检察人员应由人民检察院的院领导委派或者侦查监督部门或部门的领导指定,与侦查机关的办案部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