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9 20:33: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继续教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继续教育论文

篇1

顾客时代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市场定位

作为一个在大学从事继续教育工作多年的老师,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忙碌和困惑。因为在以往,我们只要舒舒服服在办公室里一如往昔般向各教学中心分配招生指标、等待各式各样的学生上门报名就是了,而今天,我们不仅早早地对招生专业进行评估与规划,适时地在各大网络、报纸等媒体做招生广告,而且还在不同场合做招生说明会、频繁参加各种教育展销会,还要回答不同潜在学生群体的各种疑问,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和心理变化。正如市场的需求变化一样,学生们的多样性和变化性正是我们要面对的事实。今天的学生需求明显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善变性、体验性等特征。按照一般的习惯,我们会简单地把消费者分为高、中、低3个层级,但是今天的学生,他们可能既需要感受到的综合支出(包括学习时间、金钱、心理成本等)“低档”,同时又要求感受到的综合收益(包括高校品牌、专业设计、教育质量、服务态度等)要求达到“高档”。他们通常依据自己的个人偏见、专长、喜好、期望和财务能力等选择就读学校和专业,甚至穿梭于各大学校园,比较各教育项目的优劣,还要亲自体验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他们既希望能够拿到找工作需要的毕业文凭和各种证书,也希望学到能够真正帮助就业谋生的一技之长。即使走进了你的学校,选择了某个专业,学习过程中如果感受到满意度偏低,他们也会选择退学另觅他校或者提出转专业、更换授课教师等不同程度的要求。这就告诉我们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在该轮到对自己的经营管理做出变化的时候了。我们需要全新的市场竞争能力,更需要全新地认识消费者需求及其变化。在激烈的竞争中,“谁赢得顾客,谁就赢得市场”已成为了一种共识。今天你做产品的理由也就是顾客购买的理由。我们不是看业务部门能够提供什么东西,而是看学生真正需要什么,能够扎扎实实地为学生创造什么他们真正想要的顾客价值。顾客价值理论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由西方营销学者提出来的,它随着相关市场理论的发展而完善,市场营销学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将之视为“市场营销的基石”。顾客价值是指顾客认知利益与其认知价格之间的比或差。认知利益是指顾客在购买、消费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感觉到的收益总和,具体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等,而顾客认知价格是指顾客在购买、消费产品或服务过程中感觉到的支出总和,它不仅包括支付的商品价格,还包括顾客在整个消费过程中涉及的时间、金钱、心理感受等成本,它包括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心理成本等。[2]这两者之比或差越大,则顾客价值也越大。其理论核心是感知利得和感知利失之间的权衡。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今天的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希冀能够获得在职业生涯中必需的成长力量,包括成功品质、生存技能技巧、为人处事能力等,这些恰恰是他们极力追求的顾客核心价值所在。因此,普通高校继续教育业务部门战略思维模式应该契合消费者的思维模式,要把拓展办学空间、获得市场份额的立足点定位在创造学生更多的顾客价值、回报学生的知识投资上,真正让学生花了钱学有回报,对其职业发展直接受益。创造较高的顾客价值是学生驰骋职场、为母校树立良好“口碑”的基础,也是普通高校吸引未来学生顾客的源泉。

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中与顾客需求不相适应的因素

继续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同质。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尤其是成人高等教育业务部门创新力不足,专业设置虽有涵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但偏重学术型居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虽经继续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但委员会成员多由各专业学院的主管教学副院长组成,他们对全日制普通教育具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而对继续教育的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并不一定有深入、详尽的了解和研究。因此导致教学内容通常过于陈旧,未能及时反映新技术革命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新成果,课程改革的趋势和方向也并不一定适合成人学习的特性和市场发展的现实需求。继续教育表现出对普通高等教育的亦步亦趋、简单模仿,因此常常只好通过降低教学难度,减少课时,降低考试要求的普遍做法来保证学生的毕业率,这又完全违背了继续教育的办学初衷,也失去了通过继续教育扩展大学服务社会的办学功能。各高校之间继续教育办学模式同质。各普通高校继续教育业务部门往往不管是否具备条件,都一窝蜂大量发展市场亟需专业。只要查阅一下各校的招生网页便可发现,计算机应用、会计学、英语等专业几乎每个学校都开设,文史类的专业多,理工类的专业少,结果造成千校一面,毫无特色。学校很少真正地去考虑它所提供的教育服务质量,也不会考虑它所提供的教育如何去迎合社会的需求,这就导致了传统的继续教育发展机制很难适应今天的市场需求和社会的飞速变化。学习内容实用性、针对性不强,学而无用的教育教学不能为学习者提供职业发展急需的新知识和新思路,难以增强学习者的应变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而继续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往往反应滞后,牢牢抓住招生指标的控制和分配权力不放,在继续教育战略发展、行业指导和专业建设等方面缺乏作为。继续教育招生营销模式同质。各普通高校继续教育业务部门在宣传和经营自己的教育项目时,无一例外地只着眼于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招生简章中通常可以看到对学校概况、专业名称、学历层次、学习形式、修学年限、学习费用、缴费方式和联系方式,以及学校所有硬件设施的详尽介绍,这是典型的“以产品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宣传中很少甚至没有确立“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观念,缺乏关注学生的素质发展和职业发展,缺乏关注学生的感觉、追求和梦想。学生通常很难从各校的招生宣传中体验到这些教育产品能够真正为自己创造多少顾客价值,他们关注的品牌优势、学科建设、师资力量、办学政策和大学文化往往被忽略,个性化、差异化和特色化的招生宣传更是无从谈起。

篇2

(一)关于新的教育理念的学习中学生物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首先需要在教育理念上不断更新,由教师中心的知识传授向学生中心的自主建构,从学习结果的知识记忆到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从教师的单一评价向学生主体的多元评价,这些都需要新的教育思想的碰撞。因此,教育理念是继续教育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学习内容。

(二)关于新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技能的学习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中学生物课堂也在不断融入新的技术手段开展教学,由多媒体技术向电子白板技术的发展,由电子白板向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发展。目前许多新课改的学校已经建立起遍布全校的网络资源,每个教室、每个小组配有电脑,借助网络资源和网络交流来提高生物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新的技术手段的更新带动着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就要求作为新时代的生物教师要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些新的教学手段。

(三)关于教育科研知识的学习科研和教学是密切相关的,教学是科研开展的最重要的一手资料,科研解决的是生物教学中的基本问题。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学生物教师不只是开展教学工作,而且要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探讨中学生物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教学技能。但是,由于一线教师的核心工作是教学,很多教师在毕业后基本脱离科研,对于当前科研的基本热点问题,科研开展的程序性知识以及科研成果的展示方式,都不够了解,因此教育科研知识成为中学生物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有效开展中学生物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开展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培训方式中学生物继续教育的理论传递是用来指导实践的,是与中学生物教学相互促进的,因此生物教学理念和生物教学实践相脱节显然是无效的。中学生物的一线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这是一线教师的已有知识水平,继续教育一定要在此基础上开展培训。具体来说,继续教育的培训包括三个相互渗透的环节:第一,通过事先采集或课堂自主发言的方式,由一线教师陈述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结合培训主题选择典型的教学案例。培训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分析具体的案例,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渗透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并提出指导一线教师改进教学的实践技能;第二,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践这些教育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开展观摩课程,开展小组互评,对观摩课程取得的成果和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进行交流和互动;第三,选取典型的案例,通过视频播放,对教师的实践进行分析,分析在这次实践中教师出现的理论理解误差,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不当行为等。这样相互渗透的三个环节,就促进了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联系,在理论的基础上开展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认识,促进继续教育的有效开展。

篇3

我国已经把继续教育放在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来看待,继续教育的主要基地就是高等院校。最近几年来,有的名牌高校已经在此获得了很大成绩,比如清华大学,2012年就有7万人参加面授培训。但还有很多高等院校在认识继续教育上存在着不清晰的定位、陈旧的观念,在整体规划学校时并未考虑继续教育,并未认识到高等院校继续教育是学校为社会服务的窗口和重要载体,一味地做足表面功夫,就算是开展了一些继续教育,也只是零散地进行,具有较小的影响,没有形成大规模,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高等院校并未颁布管理继续教育的规定,继续教育没有规章制度可以遵循,阻碍了继续教育健康发展。

2高校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的对策

2.1根据社会需求制定培训内容和项目,可持续发展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市场具有很大的空间和较多的机会,可以开展很多项目,不过不是每一个项目都要涉及。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还是应该立足于高等院校教育学科和资源,根据发展地方经济的要求,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开发合适的新项目,为发展继续教育保持活力,组建科学的课程内容和培训项目体系,组成一个颇具市场竞争力的项目群。应该由管理人员、实际部门专家、学科专家来共同开发项目,指导项目时应该遵循继续教育的发展规律、市场调查培训项目、学员的学习要求、理解有关政策、根据学科本身的发展等原则,以便培训项目具有较高的水平和符合市场的需求。高等院校进行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和项目时,要求注意可持续发展、培训效果和培训规模等问题,展现高等院校继续教育的水平和特殊,提出高格调和高品质。

2.2加强建设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力度,有效开展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拥有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和办学规划等,其特点为见效快、较强的针对性、短时间和新内容等,不能完全采用全日制管理学生的模式。管理继续教育的队伍应该知道继续教育的运作方式、特点和规律,继续教育的管理工作者应该能够推销和设置培训方案,积极地开拓市场。从事高校继续教育的师资队伍应该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和较高的教学水平,拥有更好的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教学内容应该因人而异,能够吸收新的理论和新的研究成果,适应专题讲座的教学形式。

2.3创新继续教育的管理体制,满足市场需求

开展继续教育工作,应该满足当代各行各业管理队伍和技术人员的需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提升学校内部每一个部门、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的积极性。由于不断变化的继续教育的需求市场,应该根据企事业单位和市场的发展变化来规划继续教育,满足市场和发展目标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制定培养措施和进行相应的规划。同时,继续教育的市场性很强,要求高等院校根据自身的优势自主的适应和开拓市场,建立教育营销的模式。为了让继续教育获得活力,必须提升办学的主体意识,创新管理体制,组建面向企业和社会的终身学习基地。同时,继续教育还应该重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考核和管理体制上应该和学历教育有所差异。同时,继续教育应该立足于市场,管理继续教育工作时采用经营产业的方式,会获得更佳的成效。

2.4注重高校的继续教育工作,更新认识观念

篇4

1.1调查工具由两部分组成,第1部分为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工龄、学历、职称等项目;第2部分为护理人员中医护理继续教育现状(包括培训意愿、培训途径、培训形式、培训效果、培训存在问题及提高培训效果的措施6个条目)。该问卷通过文献检索,结合本次调查研究目的自行设计,在相关专家审阅指正下修改完成,专家评定认为内容效度良好(CVI=0.87)。该问卷信度系数为0.89。

1.2调查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按照各医院护士总数的20%~40%的比例抽取样本。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说明本次调查的目的及相关注意事项,答题采用无记名方式,调查对象单独完成,规定时间内回收。共发放问卷842份,回收842份。由2人负责问卷回收,回收的问卷经课题组成员逐项核查,有效问卷814份,有效回收率为96.7%。

1.3统计学方法应用EpiData3.02进行数据录入,然后导入SPSS12.0软件进行处理,行统计描述。

2结果

2.1护理人员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培训意愿及效果参加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培训意愿:愿意710人(87.2%),无所谓93人(11.4%),不愿意11人(1.4%)。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培训效果:很好313人(38.5%),较好239人(29.4%),一般167人(20.5%),不好5人(0.6%),未选择90人(11.1%)。

2.2护理人员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培训途径、形式、存在问题及对策

3讨论

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的《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试行)》中明确规定“毕业于中医药院校或中医护理专业;或毕业于西医药院校,3年内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时间≥100h”。在《三级中医医院等级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2年版)》中,明确将中医护理人员接受教育与培训作为一项重要的审核指标。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中医护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并未达到理想效果,教育培训的效果提升有很大空间。

3.1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培训现状表1结果显示,87.2%护理人员愿意接受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培训,说明护理人员学习中医护理知识的求知欲较强,与唐秀琴等[5]的研究结果一致。院内培训(83.8%)是主要途径,67.9%的护士认为培训效果较好和很好。业务讲座(92.9%)、规范化培训(82.6%)、西学中学习班(71.7%)是主要培训形式。普遍认为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师资不足(56.6%)、教材缺乏(52.6%)和护士积极性低(42.4%)。

3.2不同医院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培训情况表2结果显示,不同类型和级别医院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培训状况中,中医院的培训途径主要是院内培训,三级西医院主要是自学为主。中医院开展业务讲座、规范化培训、西学中学习班、护理查房、业务技能比武、岗前培训中医护理知识的比例均高于三级西医院;其原因可能是中医护理是中医院护理人员培训计划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三级中医院护理查房、业务技能比武比例高于二级中医院,体现出三级中医院的中医理论和技术水平方面的优势。三级中医院认为培训内容单一和内容脱离临床的比例高于三级西医院和二级中医院。提高中医护理培训效果的措施,中医院认为丰富培训内容和提高积极性的比例高于三级西医院。

3.3提高中医护理教育培训效果的对策

3.3.1加强中医护理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人员不足是影响中医护理教育培训效能的重要问题,与沈勤等研究结果一致。加强中医护理师资队伍建设,是中医护理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7]。建立中医护理师资准入制度,从教学能力、业务能力、个人修养三方面选拔中医护理老师[8]。医院应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构建中医护理师资队伍的准入、选拔、培训、考核、监督等多位一体的综合指标体系[9]。

3.3.2提供高质量培训教材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中医护理教育培训的系统性、规范性、实效性,是实施有效培训的关键[10]。目前,多家医院培训蓝本是2006年出版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11],应该及时更新。编写规范、统一的中医护理培训教材,要体现中医护理的特色,适用于不同等级和类别的医院。

3.3.3针对不同对象丰富培训形式和内容临床护士不分层次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形式单一,严重影响了培训的积极性和培训效果[12]。各家医院应根据分层培训原则,建立阶梯式培训体系,注重内容的层次性。初级以“应知应会”为重点,重在培训中医护理基本思维、基本理论和技能;中级以“能力提升”为重点,以掌握专科专病、辨证施护、中医养生康复等内容为主,以“会用、善用”为原则;高级以“拓展研究”为重点,重在培养中医护理研究、教学、实践拓展等方面的专家型护理人才。

篇5

基地是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依托,也是进行项目开发、培育和推广的基础。目前,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公安厅、国家开放大学等在安徽广播电视大学设立了各类教育培训基地。目前,学校是首批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国家开放大学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安徽分中心、安徽省远程教育中心、安徽省干部网络培训管理中心、安徽省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中心、安徽省社区教育研究中心,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基地、“国培计划”远程培训机构、安徽省农民工培训定点机构等。各级各类基地建设的有序推进,为整合各类远程教育资源,在安徽远程教育、社区教育中开展公共支持服务、积极推进我省全民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学校依托基地,搭建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平台,完善软硬件设施,提供开放灵活、体贴周到的学习支持服务。学校加大计算机网络设施和技术平台的建设投入力度,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校园网主干拓宽到千兆,高速接入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网络。学校与省电信合作建设了安徽干部教育在线平台,并自主开发建立了安徽省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平台、“国培计划”在线平台、安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在线和安徽远程教育网、安徽终身教育网、安徽社区教育网、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等,形成多功能、综合性的网络平台,把优质的学习资源输送给每一个学习者。在资源建设方面,以采购、共建、自建等多种途径,构建丰富多元、科学实用、全省共享的资源体系。建立完善了涵盖资源规划、采购、开发、审核、、准入和退出等各环节的制度,构建资源建设长效机制,保证资源建设质量。巩固了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清华大学、中国科大、省委党校、省社科联以及维普期刊、中经网等的合作关系,形成了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资源建设格局。目前,网络平台汇聚了近万门非学历继续教育课程资源。在非学历继续教育质量保障方面,实行培训过程质量监控,加强培训管理信息化,力求达到培训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加强管理团队、教学团队和服务团队建设,为非学历继续教育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等的合作与交流,做好各类培训项目的开发,开展多层次多岗位继续教育培训。目前,各类非学历培训、考核平均每年达14万人次,2012年,达到33.84万人次,2013年保持继续增长势头。

2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市场空间

世界银行在《发展终身学习,提高中国竞争力》的报告时指出,随着经济继续发展和教育培训机会和质量的不断改进,中国必然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教育和培训市场,在未来10年,将达到全球教育市值的17%。据统计,中国大约有8亿从业人员,现在每年有大批农村富余劳动者需要逐步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此外,还有数千万新增和需要再就业的劳动者以及2亿左右60岁以上老龄人口。“这些社会成员对学习和教育的要求,在类别、内容、方式、时间等方面将会更加多样化。这就使得继续教育的任务在中国尤为复杂和艰巨。[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将从2009年的1.66亿人次增加到2015年的2.9亿人次,到2020年将增加到3.5亿人次,10年间,继续教育总的人次将翻一番。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15年,从业人员年参与各类继续教育2.9亿人次,参与率达到42%以上。其中,企事业单位员工培训的年参与率不低于45%,农村居民培训的年参与率达到20%以上。由此可见,非学历继续教育市场增长空间很大。可以说,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既是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也是开放大学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将逐渐成长为开放大学的战略重点之一。

3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路径选择

3.1整体筹划

非学历继续教育主要包括服务社会大众终身学习需要的各类新知识、新技能等教育培训;农村教育、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为政府、行业或社会组织(学习型组织)等定制的专项培训;开展特色性、普及性的培训和承接各类社会考试服务项目、农民工培训等专项服务;开展学习成果认定、登记、成果证明等。“非学历继续教育使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强调的终身性、全员性得以实现”。对于开放大学而言,需要改变目前与学历教育脱节,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将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与学历教育的发展一同考虑,成立跨部门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协调机构,统一研究、协调、决策、解决学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制定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管理体制机制,鼓励和调动全校部门和员工参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完善非学历继续教育人财物的投入保障机制等。

3.2系统集成

开放大学的系统包括内部和外部两大系统。外部系统:主要是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与各级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团体和高等院校联合办学,建立优势互补、利益同享、共同发展的合作关系,实现非学历继续教育资源共享及构建项目合作机制。内部系统:包括国开与省开、省开与省开、省开与市县开放大学之间在非学历继续教育方面的相配合、相促进。因此,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方式广泛联合各种力量,善于利用外部系统和内部系统优势,整合社会资源,多快好省地提高学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实力。

3.3远程为主

目前,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超过6亿,全球排名第一。“而非学历继续教育面向的对象又是一个庞大的社会成员学习群体,其学习习惯、学习风格及学习需求都具有多样性的特征”。网络平台为开放大学大规模、高质量、个性化地开展继续教育,尤其是非学历继续教育提供了可能。因此,在非学历继续教育方面,需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搭建统一高效先进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平台,比如可以是集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和公益性教育于一体的,支持PC、PAD、移动智能手机一体化访问的网络平台,为人人学习、随时随地学习提供方便、快捷的教学支持服务等。

3.4项目驱动

篇6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继续教育

一、引言

近年来招生数目不断增加,在校学生数量逐年增多,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教学工作所肩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建立与构建科学的辅导员继续教育体系,不断提高辅导员的职业化水平和整体素质,进一步加强与稳定辅导员队伍,已成为辅导员队伍建设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职业化既表现为对辅导员工作的职责要求,又表现为辅导员及辅导员队伍职业素养不断提高的一个过程。[1]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是指实现将高校辅导员工作作为一部分人的长期稳定工作的过程。[2]辅导员职业化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保证有一定数量的人终身或长期从事此项职业,还在于能够吸引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愿意从事此项职业。因此,从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角度来探讨高校辅导员的继续教育问题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还具有现实意义。

二、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以及职业化方面开展继续教育的现状

1.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情况。根据辅导员职业能力理论,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是指辅导员对学生实施教育、管理、指导、服务工作中所具备的思维和实践能力。从职业能力要素维度分析,辅导员职业能力是辅导员综合素质中的一部分,是一系列素质和能力的总和。[3]根据辅导员的胜任力模型,笔者认为,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现状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工作职责分布。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较分散、工作量大且职责不明确,在日常职责划分中,繁琐的学生事务和频繁的日常思政教育所占比例较大,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指导在辅导员工作职能中的重要性未得到充分认识。第二部分则是职业能力。笔者在陈建文、汪祝华的胜任力模型和辅导员职业能力模型基础上综合得出了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能力,分为以下三个方面: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自我发展。首先,辅导员职业态度良好,具有良好的组织领导意识,但组织能力有待提升。其次,辅导员职业技能总体良好,学历层次较高,知识结构合理,但专业素质欠缺,高校辅导员有较多专业与职业不吻合的情况。同时辅导员对学生干部的培养方向存在一定偏差,但辅导员信息网络的运用能力较强,对危机事件的预警能力较强。在辅导员自我发展上,辅导员学习意识较强,但科研成果不显著。并且辅导员专兼结合,以专职为主,辅导员队伍不稳定。2.辅导员在职业化方面开展继续教育的现状。2.1辅导员职业化继续教育培训机制现状。辅导员职业化继续教育培训是指辅导员在从事辅导员的职业生涯中所进行的一些有关于职业化继续教育方面的岗前培训、在岗培训、校内培训、校外培训、各种类别级别培训的总称。第一,辅导员对职业化继续教育培训期望高但培训效果有待增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继续教育的期望与实际产出未能呈对应比例。辅导员职业化继续教育培训内容空泛,形式未能多样化。第二,辅导员职业化继续教育培训机制缺乏有效的基础保障、考核保障。社会对于辅导员职业化继续教育培训的关注较少,同时,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继续教育没有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及辅导员的考核晋升相挂钩。2.2辅导员职业化继续教育考核机制现状。首先,考评缺乏依据、标准和工具,难以量化。其次,辅导员的工作长期、事务琐碎,致使短期性的辅导员考核工作很难进行,进一步会导致激励措施跟不上,考核执行性不佳的问题。再次,系统的考核体系尚未建立,辅导员考核时间跨度大、参加考核人员不全面、公开性不佳等问题。2.3辅导员职业化继续教育激励机制发展现状。第一,激励机制不完善。物质激励上,辅导员作为主体收入的岗位薪酬很少结合工作能力和工作效果。非物质激励上,榜样带动性较差。第二,现有一些辅导员出现了职业生涯高原的现象,辅导员职业生涯高原是指在辅导员的职业生涯发展的某一阶段,因为进一步增加工作责任所需的有关职业进步如晋升、流动等暂时停顿而引发的心理与行为状态[4]。辅导员职业发展路径有待拓展。

三、辅导员职业化继续教育体系的构建设想

针对目前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和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继续教育的现状研究,本文结合问题现状,从社会、学校外部角度提出辅导员职业化继续教育体系的构建设想。1.社会、学校外部建设。1.1加强辅导员社会职业化认同感。第一,加强对辅导员职业化的重视。教育部门应明确文件确认辅导员职业化的发展之路,同时将关于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相关政策细分到具体。此外,学校也需要发挥其作用,贯彻落实中央和教育部的文件,加强对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同时给予充分的资金来进行相关课题研究,将成果运用到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第二,营造良好的辅导员职业化继续教育氛围。各级宣传部门要在学校开展宣传活动,并开展针对学生的职业化继续教育科普讲座活动。1.2提高辅导员准入水平。岗位聘任专业化,有针对性的开展辅导员在岗职业化继续教育。优先聘用拥有辅导员学科背景专业的应聘者,同时也必须通过辅导员的职业考试,在源头上提升辅导员队伍整体的专业化水平。1.3优化辅导员职业能力培训体系。第一,系统化培训与提高现有辅导员职业能力。首先,培训实施中转变辅导员现有观念,接受培训是其权利。培训的实施流程科学化,遵循流程,培训需求匹配培训要求,学习社会培训模式。其次,培训的方式上注重实践培训,培训内容上增加案例教学内容。第二,建立辅导员专业组织,促进辅导员职业化继续教育文化建设。专业组织是辅导员职业化继续教育的有效载体。]各大高校应该逐步建立专业组织,并形成高校辅导员联合专业组织,由点及面,将全国高校辅导员联系到一个辅导员专业组织网中,形成一股职业化继续教育的浪潮。1.4完善职业化方面继续教育激励机制。首先,考核机制逐步科学化、合理化、公开规范。考核指标制定科学合理,量化处理考核内容。实时更新考核量化指标,与学校近期发展规划需要相同步。考核评价主体多元化,输入输出考核相结合,即学校、学院、学生考评相结合。考评阶段化,阶段性激励,年终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考核结果公开化,对于优秀的辅导员考核结果在学校及学院官网上予以公示。其次,物质奖励非物质奖励双管齐下激励辅导员职业化继续教育。物质激励,可以借鉴现在企业流行的绩效工资制度,根据辅导员职业特色设定绩效指标,工作能力与工作效果相结合。非物质激励上,着重职业生涯规划、拓展职业空间,构建发展支持系统。

作者:朱赛玲 陈润 单位: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放鸣.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现状与工作对策——基于以江苏八所高校为样本的调查[J].煤炭高等教育:2012(5)49-51.

[2]刘刚.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探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8.

篇7

(一)终身教育理念的传播与政策的指导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与推广,其思想逐渐被人们所接纳。终身教育包括人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及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既包括纵向的一个人从婴儿到老年期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所受到的各级各类教育,也包括横向的从学校、家庭、社会各个不同领域受到的教育。在我国,建立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已经成为党和政府制定的教育发展战略目标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促进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主张推动各方面教育的全面深化改革,要对普通教育与继续教育进行创新发展,培养各方面高素质的人才。

(二)学习型组织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麻省理工大学的彼得•圣吉(PeterSenge)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指出,在21世纪,组织之间的国际竞争加剧,最成功的将是学习型组织,并且这种比竞争者更快地学习知识的能力,是组织继续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这种学习型组织的理念随之扩展到社会组织的各个方面。我国从党的十六大以来,也在战略的高度上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并把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与任务,要求构建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到2020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

(三)师范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了以师范类院校为主的师范教育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师范教育逐步发展为教师教育,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愈来愈受到重视,培养教师的师范教育体系逐步走向开放、多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一体化的教师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建立。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概念变化的背后是观念的更新与制度的变革。师范教育体制的创新,不仅是要提高职前教育的培养质量,更是要加强在职教师的职业培训与发展。教师的在职进修培训、持续的专业发展将成为教师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就需要推动传统的师范教育与培训体系的改革、创新与发展,促进教师继续教育体系的革新,加强对教师教育体系的补充与完善。

二、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分析

师范类高校是我国实施继续教育的重要力量,并承担着以教师继续教育为主体的任务。良好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能够促进继续教育更健康地发展。为了掌握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状况,课题组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实地调研的方式,对5所师范类高校(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继续教育机构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进行了调查。在获得实证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对此进行了梳理与总结。

(一)管理体制状况

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包括学校层面对继续教育机构的管理和继续教育机构对自身内部的管理两个方面。从实际调查来看,虽然5所高校继续教育机构的名称与办学范围不尽相同,但都定性为二级学院,由学校归口管理,校领导分管,并承担着继续教育办学以及统筹管理成人学历教育业务发展的双重职能。5所高校未单独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对继续教育业务进行管理。

1.继续教育机构在学校的归口管理

5所师范类高校都建有独立的继续教育机构实体,均为学校二级学院,其中3所高校具有现代远程教育试点资格。在具有现代远程教育试点资格的高校中,2所高校将网络教育学院与继续教育学院进行了整合,统一为一个学院,同时开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网络学历教育以及非学历教育业务;1所高校保持了继续教育学院以及网络教育学院的各自建制,分别以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以及网络学历教育为主,也同时开展培训业务。另外2所高校都设立继续教育学院,其中1所正逐步筹建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机构都由高校分管领导直接管理,或由高校领导直接兼任机构领导,属于垂直型的管理体制。在办学业务范畴方面,5所高校继续教育机构都承担着对成人学历教育进行统一管理与办学两重职能,并都开展非学历培训业务;有个别高校设置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培训业务实施统一管理,实施管办分离。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在专业开设、培训项目确定等教学业务方面具有较大的自,在人员配置、办学规模方面享有部分自,但在财务方面则都由学校财务部门进行直接管理,统一核算。

2.继续教育机构内部管理体制

5所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建立了较为成熟的管理制度,包括人事、财务和事务管理制度。人事制度方面,继续教育机构工作人员的人事关系主要分为两种:事业编制以及合同编制(或人事)。由于多数继续教育机构没有专职的教学师资,所以一般采取自主聘请师资或者与教学院系所合作安排师资的方式来解决师资问题。上海师大继续教育学院的教学师资由校内相关学院统筹安排,教师教学工作计入基本工作量;若二级学院跨院直接聘请教师,则教学工作不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计算范畴,由继续教育学院直接发放课酬。

(二)继续教育机构的运行机制状况

5所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围绕各自内部管理制度建立运行机制,并采取互惠共赢的合作模式与其他院校、行业、企业之间进行合作,促进办学业务有效开展。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办学机构重视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根据自身特色建设创新性的质量保障体系。

1.决策机制

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在办学业务方面享有具有较大的自,为保证决策科学、有效,一般都通过设立专家委员会的形式提供咨询、建议,并通过召开院务会、党政联席会等方式进行决策。从实际的调查来看,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通过院务会、党政联席会议审议决定重要决策,并通过网络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人教育督导委员会提供咨询建议。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在专业开设、培训项目确定、课程设置方面等都通过组织专家研究制定,在重大决议方面执行负责人联席会制度,坚持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和集体决议。上海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负责办学体制机制、行政管理、资金分配等方面问题的决策咨询,专家指导委员会则负责专业设置、培训项目开展等方面工作的项目咨询和评审。从调研来看,继续教育机构虽然在办学业务方面有较大自,但需解决的问题若属于重大问题、要由学校决策的,都会通过分管校长提交学校讨论决策。

2.人员聘用机制

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机构一般都建立了灵活的人员聘用机制,可以根据自身发展决定聘用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并能参考劳动力市场工资标准为员工定制工资待遇。从具体的调查情况来看,各继续教育机构人员由事业编制工作人员以及合同制聘用员工两部分组成。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继续教育机构的人员以合同制员工为主,如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合同制员工数量占到员工总数的70%以上,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合同制员工也占到整体员工总数的60%以上。

3.质量保障机制

为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继续教育机构需要建立质量保障体系。从调查来看,5所师范类高校普遍建立了相应的质量保障机制,对招生、教学、支持服务等多环节进行管理,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创新性建立了以质量关键点和风险控制点为支撑的“支架式”网络教育质量管理操作体系;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依托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建立了整套质量管理体系;上海师范大学长期致力于建立一套适合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目前已经基本成型;广西师范大学构建起包括6个环节的成人高等教育“全面质量控制机制”。

4.与相关院校、行业和企业之间的合作

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机构针对成人学历教育以及培训等业务,主要通过3种方式积极开展与相关院校、行业、企业等校外机构的合作。一是针对校外机构的特定人才培养与培训需求,建立短期限的委托培养合作关系;二是与校外机构之间建立长期的整体性、伙伴式合作关系,校外机构并不提出短期的特定需求,而是根据长期的战略规划由双方建立整体性、持续、长期的合作;三是项目推介型合作关系,双方基于继续教育办学机构推出的特色项目进行合作。在具体的项目合作实施过程中,有些机构会采用多种合作方式,并能按照行业企业的需求开展灵活多样的合作。

三、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管理变革应处理的若干问题

从调研来看,师范类高校与其他类型高校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与机制在本质上没有显著差别,两类高校既具有普遍性特征,也有其自身特点。要促进继续教育快速发展,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在管理上要处理好特色性与开放性、公益性与市场性、多元性与单一性等方面的问题。

(一)特色性与开放性

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主要依靠高校的平台优势,不同类型高校具有的不同特征,对继续教育的发展具有显著影响。部分师范类高校在近些年虽然也在走向综合型发展之路,但在学科发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还是更加偏重于教师教育。这极大促进了继续教育机构在教师教育领域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优势。但同时,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继续教育机构在其他领域的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形成多样化、综合型、开放性的人才培养体系。所以师范类高校要在强化特色的同时,也要强化与其他行业、企业的合作,拓展开放性办学渠道。

(二)公益性与市场性

继续教育与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密切相关,高校举办继续教育,本质上是履行服务社会的职责,具有一定的公益属性。但目前高校举办继续教育,政府并不投入经费,这就要求继续教育机构面向市场自主办学、自负盈亏,继续教育就具有了市场性特征。在这种环境下,需要高校继续教育机构既要提高办学效率、重视效益;同时,也必须承担公益的职责、不能以片面赢得经济利润为导向,而是要以质量和服务为导向。

(三)多元化与单一性

从继续教育的管理权与办学权来看,有的高校将管理权与办学权结合在一起,实行管办结合,即继续教育机构自身承担办学与管理两重任务;有的高校将其分离,实行管办分离,即继续教育机构只负责实施办学业务,学校再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继续教育机构进行指导、监控与管理。这实际上就是组织架构上的直线制“实体型”一级管理形式、职能制“非实体型”二级管理形式以及直线——职能制“实非混合型”管理形式的体现。同时,有的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具有两重属性,既作为学校二级学院存在,同时也成立公司进行人事、财务方面的管理。这实际上都体现了组织管理上的多元化与单一性的关系问题。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采用何种组织结构形式,都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同时也需要高校在未来的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改善上,需要根据机构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自身的制度架构。

四、关于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建议

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机构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改进与完善。目前国家正在宏观层面推动继续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完善,正对继续教育的发展进行顶层设计与重新整合、定位,从而保证继续教育各环节的有效运作及相互协调。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下,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机构需要增加开放性与竞争性,提高管理与运行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强化自身的特色与质量建设。

(一)建立灵活开放的管理体制

所调研的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机构作为学校的二级学院而存在,其组织结构的设计、管理与学校密切相关,带有强烈的事业单位属性。这样的管理带来的最大问题是自主性不足,带有计划性色彩,在激烈竞争的人才培养培训市场性格局中,市场因素与开放性上显得明显不够。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以及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培训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种发展趋势下,需要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增加自身的开放性,根据市场需求构建管理体系。同时,与社会性的专业培训机构相比,依托于高校的继续教育机构,在管理制度上偏向于保守与封闭,在竞争性上呈现出不足;在组织与制度层面上,显现出结构性劣势,面对外来竞争反应机制过慢,服务性不足,在面临重大变革时很难做出及时调整。所以,在未来的改革发展中,高等学校应转变学校管理的职能,注重建立灵活开放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根据社会需求有限度放开继续教育机构的自主办学权,使得继续教育机构能够在人力、财务以及办学事务上享有更高的自,从而更快适应外在环境的竞争。

(二)完善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

高校继续教育机构面向市场办学,承担着服务社会、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使命,需要严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关,将质量视为发展的生命线。从调研来看,各机构都能把质量置于办学指导思想的首位。但由于继续教育办学环节多、程序复杂,同时虽然标准与额度不一,但各继续教育机构也都有着上缴学校管理费的压力,这都要求继续教育机构必须进一步加强完善内部运行机制,推动管理流程的标准化与统一化,落实规范科学的管理,防止出现片面追求规模与经济效益的现象。现实的情况表明,由于继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学员学习积极性不高、功利性强的问题,同时继续教育机构人员流动性较强,这都对学校内部的科学管理带来挑战。现代科层制理论要求组织实体对自身的责权利进行合理的划分,对具体的管理流程进行科学规范化要求,调动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整个组织的运作效率。继续教育机构需要围绕继续教育的办学规律,建立与完善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理顺人、财、物等运行机制所涉及的要素,做好计划、执行、控制与检查等全方位质量保障环节,注重建立民主化的管理程序、实施民主决策,并建立统一、有效、良性发展的运行模式,实施规范化管理。

(三)转变职能,建立服务型、学习型组织

现代企业组织注重对外服务职能的实现,主张建立服务型组织,进行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从而有效提高组织的效能。高校以培养人为职责,学生是高校服务的对象,这就需要强化继续教育机构服务的定位,建立服务型教育机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关系管理。从长远来看,以学生为中心,服务于教育市场中的学生、教师以及单位,注重提升办学能力与服务能力,方是继续教育机构长远发展之计。这就要求继续教育机构减少机构的管理层次,使得组织发展扁平化,提高部门的运作效率,提高问题的解决与反馈速度。同时,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上,要注重以学生发展的利益为主,确立质量标准与服务规范,保障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继续教育机构要及时、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多渠道接收问题反映,对存在的服务质量以及服务状况进行有效改善,使现有的组织机构发展成为服务型组织。同时,在建立服务型组织之外,要对组织资源进行协调,调动成员的学习积极性,向学习型组织迈进,增强继续教育机构的学习性特征。

(四)研究教师教育规律,把握特色,深入推进行业、企业的合作

篇8

(一)继续教育运作更加市场化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曾经受计划的约束和控制,试图创办与全日制学历教育对应的专业模式,但是事实证明这是一种错误的选择。健康的继续教育必须切实立足市场的需求和变化,把握市场人才需求的脉搏,教育供给必须实现与市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目前,高等学校非学历教育培训取得了较快发展,获得了一定的办学经验。来自其他层面竞争对手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将来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必须走市场化运作之路,即鼓励教育机构坚持“用者自付”的基本原则,鼓励高等学校去行政化,减少甚至停止对继续教育的拨款,转而依靠招生收入来维持学校的运作。在这种模式下,优秀的高等学校就通过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务,收回投入教育资本,实现对资源进行全方位的整合,提升整体运转效能。与此同时,教学水平低下的高等学校继续教育项目将被迫退出舞台,实现优胜劣汰。

(二)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管理科学化已经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与《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对继续教育进行了全面的统筹规划。单从高校这一视角来看,继续教育成为高校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伴随高校继续教育非学历发展趋势,继续教育发展呈现多元化与多层次性。在原先模式下开展的培训类型多,参与监管的单位也多,对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研究未来发展态势,以科学管理促发展成为高校继续教育管理实现跨越的必经路径。从宏观管理的视角来看,高等学校对继续教育必须持续加强投入,通过引进专业化教育人才、规范教学管理工作模式、强化系统内的运作与彼此之间的协调,以确保管理与教学的质量和效能,真正实现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与科学化。

二、高校继续教育办学模式的变革

(一)高校继续教育办学模式标准化长期以来,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果评价方面,重视学历与正规教育,轻视技能和非正规教育。这一情况应随着继续教育的迅速发展逐渐成熟而改变。要想在市场化运转机制下保证继续教育质量,创建科学的质量管理标准是必然趋势。另一方面,社会大众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能力,都希望得到广受社会普遍接受的评价标准。在此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必须进一步完善办学培训体系,创建科学质量评价标准制度,持续推动教育办学理念、教学质量评估模型的改革。与此同时,高校继续教育还要公开接受法律监督、社会监督与行政监督,以杜绝假证、舞弊等败坏行业名声的事件出现,让继续教育资格证书和全日制的学历证书得到同样的认可。通过以上措施不仅能实现办学的公平竞争,也切实保护了受教育群体的利益,保证继续教育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高校继续教育视野国际化在知识经济社会,高校继续教育开展国际合作是应对挑战策略,是充分利用知识经济时代优质资源的重要路径。从当前已经成功开展教育合作的高校来看,这已经成为继续教育办学的重要发展模式,也是高校继续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方向。高校继续教育可以与国内外的一些高等教育机构展开全方位的合作,为广大学生提供具有质量保障、多元灵活、充分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按照市场的客观需求,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应立足实际,通过项目合作的形式引入各种优质的国际化教育资源,包括外籍师资、海外课程、西方教学管理模式与评价指标等,以培养适应全球化竞争所需要的人才。

三、高校继续教育保障机制的完善

(一)创新教育模式为提升教学效果保驾护航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来自学生的勤奋苦读,同样也受益于优秀的教学模式。高校继续教育模式可以归结为三种模式,分别是远程教学、面授教学、远程教学与面授教学紧密结合的模式。从当前高校继续教育教学情况来说,三种模式的有效整合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远程教育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灵活的学习环境,面授可以实现师生面对面的感情交流。因此,未来高效的继续教育应从学生与课程的基本特点出发,最大程度发挥远程教育与面授教学两种不同教学模式的优势,实现取长补短,提升教育效益。通过教学模式整合的创新机制以保障高校继续教育的效果得以进一步提升。

(二)高校继续教育质量监控机制的完善高校继续教育要确保质量,其中完善的监控机制特别重要。按照当前政策,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开设的相关课程,要由高校学术评审机制审核。而教学质量的监控更是贯穿于整个教学的过程之中,并为学校管理层提供及时的评估和反馈。质量监控是高校继续教育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也是高校继续教育是否能确立自身主体地位的基本保证,更是继续教育行业实现整体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然而,质量监控具有动态性发展的规律,质量监控机制的完善也是一项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是高校继续教育领域内的长期性任务。为此,各高校要坚持创建继续教育项目的有关规章制度,完善继续教育激励体制,积极参与到当地劳动人事管理制度与继续教育之间的衔接工作中去,利用社会力量以强化外部对继续教育的评估与监管。

四、结语

篇9

在继续教育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①学校层面:重招生轻管理,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

②课程层面:设置重复落后,欠科学,应用未接轨,教师难教,学生厌学;

③教材层面:缺乏针对性、连续性、可读性,内容重复,知识老化;

④学生层面:要上班难上课,要文凭不想学习,愿出钱不愿出力;

⑤教师层面:怨言多设法少,照本宣科多、研究教授方法少;

⑥管理层面:想管好不好管,管不好最终不管;

⑦运行层面:基本市场化,利益驱使,恶性竞争;

⑧政府层面:睁只眼闭只眼。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办法只有八个字—协同创新,转型升质。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实现信息技术与继续教育的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校成人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

2建设目标

2.1协同创新

与校外教学点、粤桂高校加强合作,形成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办学模式;不断开展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推广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充分利用学科优势,积极推进学校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

2.2转型升质

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为广大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完善终身学习的支持服务体系;加强网络课堂、移动学习、模拟实验等混合式学习模式应用,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把继续教育的低能效型办学向高能效型办学转变。

3建设团队的角色分工

无论是PC版还是移动版医学继续教育网络教学平台,其上线的背后是建设团队的密切配合。其中,校内外教师、助教及技术支持团队都为此做出了很多努力。广东医学院继续教育网络教学工作组由副院长颜大胜牵头,继续教育学院、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和学科教师组成了建设团队。继续教育学院主要负责统筹与管理,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负责平台搭建和课程录制,学科教师负责教学内容组织和授课。其中,以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为主体的技术支持团队进行了如下角色分工:

①项目总协调(2人):主要负责规划项目的技术支持流程,调度中心技术人员,协调与电信部门技术合作,相关项目活动通知,响应继续教育学院课程团队需求,等。

②课程录制(6人):包括拍摄、后期制作、PPT美化、拍摄环境布置、设备调试等相关人员。主要工作包括:三分屏教学视频的拍摄与后期制作,教学光盘设计与制作、录播室建设和日常值班等工作。

③平台研发(3人):主要负责继续教育网络教学平台和移动网络教学平台的前端美工设计与制作、PC版网络教学平台的后台研发、平台调试与维护,等。

4建设的三个阶段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促进了网络课堂与面对面传统课堂的深入融合,对继续教育的课堂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学校通过加快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引入信息技术完成教学过程的监控和指导,利用先进的网络载体,如移动课堂、翻转课堂,等,来实现不受时空限制、形式多样、方法新颖、师生互动的混合型教学改革,努力实现学校继续教育的“转型升质”。广东医学院继续教育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分为三个阶段:

4.1“五位一体”教材建设阶段

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教材改革,目前该校已拥有了成人学生专用的“五位一体”护理本、专科立体教材。“五位一体”教材即理论文本的纸质版教材,以实用、适用为原则,不超过35万字;试题练习题库,以光盘形式随书附送,供学生自学练习;电子多媒体课件,各主编院校推荐名师讲授录制三分屏课件;教师备课电子教案PPT模板,供任课教师作课前培训,人手一份;试题库,供任课教师组织考试或学生自测。三分屏课件及配套光盘是“五位一体”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网络教学平台中主体教学资源。2008年至2011年,学校以护理学专业为切入点,将其专科和本科的全部课程录制为三分屏课件,并完成配套光盘的制作。三分屏课件是把教师视频与Powerpoint课件一并摄制下来,然后生成电脑格式的文件,通过Windows系统里的IE浏览器进行播放。生成的课件包括三个部分:教师的视频、讲课的Powerpoint(当然也可能是其他电子文档)、课程纲要。三分屏课件以最经济的、最有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描述和保留了面对面的课堂氛围,它集视频、文字、图像、声音和动画为一体,学习者通过课件可看到教师的形象(局部)、听到教师的声音、看到教师的板书,并按照自己的时间和工作特点自由选择学习方式和进度,真正实现了自主学习。三分屏课件简洁、易于操作的界面使学习者可以反复聆听有关课程内容,直到听懂为止。

4.2PC版网络教学平台建设阶段

2010年,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建立起具有特色、实用性强、操作方便的医学继续教育网络教学平台,主要包括:授课录像制作系统、教学门户与授权模块、课程学习网站模块、网上测试模块、学习论坛模块、服务器硬件系统。该平台将护理学专业主干课程实现数字化、网络化,使遍布全省各教学点的成教学生都能充分共享校本部的优质教育资源。平台研发技术人员负责该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与维护,教学资源由授课教师及助教按照统一的要求进行上传及管理。目前,继续教育网络教学平台已经投入教学应用多年,并取得了明显效果。通过平台我们建设了14门完整的专业课程,包括:护理学基础、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微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护理管理学、急救护理学、临床营养学。用户通过合法登录,获得授权来开展教学活动。其中用户分为3类,包括:管理员用户、教师用户、学生用户。管理员用户:具有管理平台的最高权限,包括账号开设、授权,等。教师用户:承担某一课程建设与开展教学活动。学生用户:课程信息浏览以及进行自主测验、学习讨论,等。

4.3继续医学教育移动教学平台研发与试用阶段

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通过3G、4G移动网络接入互联网的用户越来越多,而网络教育是面向全社会各行各业、各层次,尤其是以在职学生为主的学习特点,使移动学习成为了一种快捷、方便、时尚的学习方式。在进行了多方面的学生需求分析和社会调查后,学校与中国电信合作,推出了继续医学教育移动教学平台,目前正在试用阶段。医学继续教育移动教学平台提供与Web网站同步的最新通知。在线授课、电子教材、教学资源、在线测试、教学计划,等,同时提供学生通过个人用户名和密码(与Web网站学生学习平台相同),查询个人的课程学习状态,以往课程成绩以及每次考试的考场安排等重要信息,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地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和状态,并进行自我提醒。今后,学校将进一步探索手机网络功能的应用,通过对继续教育更细化的调研,以学生需求为目的,提供更多、更全面、更丰富的学习和课程资源信息,使学校继续医学教育的手机网站成为全省各地学生随身学习的利器。

5创新应用

广东医学院继续教育网络教学平台凭借继续教育成就、办学优势和特色,以“协同创新,转型升质”为目标,紧密联系校内、校外教学点,通过管理体制建设、规章制度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品牌项目建设、人力资源建设、信息资源建设及理论资源建设等系统的探索与实践,已基本构建起了服务型的医科高校继续教育体系,并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果,为地方高校开展继续教育提供可借鉴的发展范式。

5.1以“五位一体”教材为抓手,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在传统课堂面授的同时,利用继续教育网络教学平台,完成教学全过程的监控和指导;利用先进的网络载体,如移动课堂、翻转课堂,等,实现不受时空限制、形式多样、方法新颖、师生互动的混合型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5.2以网络教学平台为载体,协同推进移动课堂教学实践

与通信运营商合作,共同创建继续教育“电影院与观众”合作模式。简言之,即由通信集团公司负责“电影院”运营,学校负责组织“观众”(学生),依托高性能网络教学平台的硬件支撑开展教学活动,协同推进移动课堂教学实践。

5.3以教材协编院校为纽带,推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

篇10

(一)对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不高

首先,目前不少高校仍然存在“重普教,轻成教”的观念,很多高校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对继续教育学院培训工作支持力度不够,导致很多高校培训基地存在经费不足、场地有限、设施陈旧、工作人员缺乏、教学资源紧缺等现象。其次,部分受训学员对教育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培训过程中缺勤、请假、早退、上课接电话等现象屡禁不止。究其原因,在思想层面上,不少学员认为业务工作为实、学习培训为虚。工作忙时,培训走走过场即可,甚至有不少学员把培训当作镀金、交友、公费休闲娱乐的渠道,对参加教育培训的目的不够端正。这些因素共同限制了培训基地培训水平的提高。

(二)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方式单一

政企培训一般旨在提升员工职业素养、提高工作效率,但目前高校培训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不少高校在进行培训课程设置时,并非以培训单位、学员的需求为出发点进行详细调研,更多是依据高校现有课程资源库和师资情况进行配置。培训内容普遍存在理论知识过多、实际案例偏少、缺乏对工作的指导性等问题,无法满足新形势下政企对高校教育培训工作的新要求。在教学方法上,仍以传统面授为主,缺乏案例分析、现场教学、情景模拟等互动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难以调动课堂气氛,学员普遍反映培训过程枯燥乏味,难以理解、脱离实际,最终培训收效甚微。

(三)缺乏优质的培训师资

高校培训基地大多聘请专家学者、高校教师、党政部门的领导干部和企业高管共同担任培训教学工作。但目前,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加强培训费管理的大背景下,各高校培训部门普遍反映培训费用标准偏低。其中专家学者、教授、副教授的教薪支付标准远低于市场价格,有些甚至低于其在校讲座费用。偏低的教薪支付标准激励机制欠佳,增加了优质师资聘请的难度。其次,高校教师一般理论经验丰富,实战经验不足,对于受训单位和学员培训需求情况缺乏了解,难以结合学员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针对性教学。最后,部分党政部门的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虽然业务能力强,但授课经验不足,表述不清,不能有效控制课堂节奏和氛围。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授课效果。培训基地急需建立一批业务精通、经验丰富、授课技能兼备的优秀师资队伍。

(四)工学矛盾比较突出

政企培训的学员大都承担着繁重的工作压力,业务繁忙时很难保证培训的出勤时间。培训组织过程中请假、因公无法参训、推迟或取消培训项目时有发生。受训学员即使参训也需一心二用,随时应对工作紧急情况,无法静心学习,工学矛盾突出。这就决定着政企培训不能过多的占用工作和休息时间,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培训目标。急于求成的学习目的往往造成培训课程安排太多,培训任务过重、学员难以消化培训内容、疲于应付等问题,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鉴于学员参训交通便利程度和培训费用标准等因素的考量,培训项目一般设置在距离较近的高校进行。基地培训项目开展受学员培训时间和空间的双重限制,致使培训工作难以组织,培训高成本、低收益。

(五)培训管理机制不健全

当前,在培训项目管理方面,虽然培训基地大都设置了考勤、签到、请假、教学评价等管理制度,但培训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流于形式、缺乏对学员严格管理等问题。培训过程中代签到、迟到、早退现象屡禁不止。究其原因,目前高校在培训基地培训体系建设方面的研究甚少,培训基地的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尚不完善,未能建立受训学员培训情况与任用选拔相联系的机制,自然难以激发学员的培训动力。在教学评估方面,缺乏有效的教学反馈机制,无法把学员需求和反馈及时与授课教师和培训机构进行沟通,从而难以推动培训基地教学质量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二、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培训基地建设的对策研究

培训基地建设对于提升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和扩大办学影响力意义深远。针对培训基地建设和运行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各高校纷纷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探索培训基地合作与发展的新模式。

(一)充分发挥四个主体的作用

学员、受训单位、高校、授课教师作为高校培训基地的四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各方的作用。受训学员应结合工作中的实际困难提出培训需求,并对培训效果进行及时反馈,促进培训工作的良性循环。受训单位人事组织部门作为培训工作重要的沟通桥梁,负责征集、整合员工培训需求,甄选高资质的培训机构、沟通培训要求、反馈培训效果等事项。高校作为培训工作的重要载体,负责在受训单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细化培训需求,开发针对性实用性强、品种多样的课程包以供受训单位选择。同时,基地建设需要不断扩大高校办学的自主性,比如全程委托高校进行课程开发、培训方案制定,优质师资选取等工作,充分激发高校培训办学的积极性,为学员提供更多优质服务。师资方面。教薪高低不是授课教师的唯一追求,不少教师反映培训教学是个人价值实现与扩大沟通交流面的重要渠道,受益良多。

(二)择优选聘师资

师资的选取是影响培训基地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面对培训费用标准偏低的现状,各高校不断摸索办学新路径。偏低的培训标准导致“倒逼机制”。有限的培训经费,促使各高校重新反思合作模式和培训流程。在师资、后勤等方面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不少高校培训部门倾向通过小班增加课时,大班增加人数等方式维持“盈亏平衡”;高校通过与受训单位开展多样化的合作,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增加培训项目收入,用以弥补师资教薪的不足。高端大牌的专家学者不是培训师资的唯一选择。面对偏低的授课费用,大牌专家学者因聘请费用较高,不列为培训师资首选。很多经验丰富口碑好的普通高校教师、优秀企业管理者、业务骨干也是很好的选择。

(三)加快推进基地信息化进程,缓解工学矛盾

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新趋势,培训基地建设需要加强线上培训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网络培训的开发与应用,以适应培训多元化与个性化的发展需要。具体而言:一是借助远程教育模式。网络教学作为培训教育的发展趋势,可有效冲破学员、师资在时间、地域等方面的限制,缓解工学矛盾,方便培训工作的开展。二是采用网络教育评估。充分借助微信平台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开发在线教学评估系统。针对学员培训需求、课后反馈、师资情况、培训机构评估等方面进行线上汇总分析,减少纸质统计费时费力、不精确的弊端。三是借助外包服务提高工作效率。社会分工的细化,部分非核心工作可以通过外包的方式,减少了人力资本的消耗。专业的外包服务可利用信息和规模优势降低项目运行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培训工作的效率。比如,高校可以通过借助咨询公司进行项目咨询,准确把握培训新风向。餐饮、茶歇、租车采用外包方式,无缝对接,事半功倍。

(四)建立行之有效的培训管理机制

高校急需针对培训流程建立行之有效的培训管理机制,以应对培训过程中的诸多混乱现象。具体而言,高校需要联合受训单位建立学员个人培训档案,用以记录学员的培训情况,并作为其任免晋升的重要考核依据之一。培训档案激励机制的建立,给予学员一定压力和动力,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要加强对培训师资的考核与评估。采用座谈、旁听、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教师的授课情况,并记入师资档案库,对绩效不理想的教师予以解聘,从而形成优胜劣汰的师资遴选机制。总而言之,培训项目管理需要从多个方面共同推进,以保证培训工作的有序开展。

(五)全方位加强合作、共享优质资源

高校培训工作需要充分整合双方的优质资源,减少不必要的经费开支,开发多样化的合作项目。具体形式如下:一是开展互换讲学。通过高校教师和受训单位学者型官员、企业高管、业务骨干进行互换讲学,既利于受训学员接受系统性的指导,也有助于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从政企高管的实战经验分享中不断反思,对自己就业和人生有更明确的目标。二是提供继续教育的资源。据培训需求分析,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国企中的员工对MBA、MPA、在职研究生等高层次学位需求量大。相关高校可以通过把学历学位教育与基地培训项目有效结合,提供多样化、高层次的继续教育资源。三是提供选学选修、公益讲座、高端论坛名额。一些实力雄厚的高校可以依托自身举办高端论坛、专题研讨班、大型公益讲座等项目优势,提供受训单位选学选修的机会。比如,给予受训单位一定课程名额以供学员选学。除此之外,还可加大培训基地在课题研究等方面的合作力度,不断充实培训基地的建设内涵。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