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路范文

时间:2023-03-28 05:31: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路

篇1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和我省《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及县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要点,贯彻执行精准扶贫战略决策,以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稳定增加收入为主要任务,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共建美好家园的愿望,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目标任务

通过实施精准帮扶到户的精准脱贫共建战略,到2020年年底,色柯镇幸福一村建档立卡已脱贫的贫困人口继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

三、工作思路

2020年帮扶工作中,我局将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强化责任感和紧迫感,脱贫攻坚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防止松懈、防止滑坡,精准发力去结对帮扶,树立“扶贫先扶智”的理念,按照“思想帮扶激发内生动力、资金帮扶改善家庭环境、精准施策提供帮扶效果”的工作思路,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帮扶措施

(一)压实帮扶责任。继续坚持帮扶人员原则上不调整,每人每季度入户走访不少于2次,了解情況,分析帮扶对象的困难原因,制定一户ー方案、一人一措施,坚持扶贫与扶志、日常帮助和临时救济、物质帮助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着力着力解决实际困难,与驻村工作队及时沟通信息,切实提高贫困户致富能力。(二)加强政策宣传。深入到贫困户家中,宣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四中全会精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及脱贫攻坚方针政策和工作要点,提高贫困户思想认识,发挥其主体作用,防止返贫。对贫困户进行思想引导,宣传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念,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克服“等、靠、要”思想,坚定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三)继续走访调研。分管负责通知全年入户走访调研不少于1次,宣传扶贫政策,认真听取驻村扶贫工作队,扶贫专干及村两委汇报,深入了解村情民情户情、自然资源状况、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具体困难等,详细掌握情况,对结帮扶事项。着力抓好贫困户收入达标、贫困户住房安全、饮水安全、脱贫攻坚台账规范等重点工作,积极配合村两委制定好乡村振兴计划。(四)凝聚工作合力,加大帮扶力度。切实加强对帮扶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使帮扶干部进步熟悉中央、省、市、县有关脱贫攻坚工作的政策和要求,提高帮扶水平和质量。结合党组2020年党日活动计划,开展“主题党日+脱贫攻坚”党日活动,组织全体党员干到幸福一村开展结对帮扶,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出力,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在“春节”、“五一”、“七一”、“十一”、“元旦”等重大节日期间对其进行不少于5次的走访慰问,通过物质经济支持、帮扶、协调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篇2

一、工作思路

为全力做好国家城乡融合试点工作,结合实际,我局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构建“1+7”乡村振兴三年行动体系,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脱贫攻坚、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全域推广农村宅改试点等专项行动,落实全域一体理念,强化机制引导、产业支撑,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机制,努力打造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

二、开展情况

(一)新农村建设工作推进情况

1.工作现状:按照省、市安排部署和“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建设要求,全面完成“三年扫一遍”目标。围绕“七改三网”项目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基础设施全面改善,村容村貌明显提升。2017年投资800万元建设的角山古陶文化旅游已初具规模,接待游客3万人次;按照梅里公路沿线打造的思路,依托孔子文化、红色文化,重点打造下戴、叶塘、里屋孔家村新农村示范点,为我区发展休闲游、文化观光和红色传承游提供一个良好的基地。2019年我区重点打造的安山徐家村紧靠龙虎山大道上,依托龙虎山大旅游,以农家乐休闲旅游为主体,投资1000万元,打造出一个崭新的周末旅游休闲示范点。建立了村庄环境长效管护“五定包干”机制,采取第三方承包运营及村清扫分类、镇收集、区转运、市处理模式,并在下戴村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2座农村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里屋孔家创造性建设七格式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探索出经济、可行、简易的处理模式。通过将新农村建设与宅改工作挂钩,创造性推动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全力提升美丽宜居村庄建设水平。深入实施集镇建管三年行动,加快补齐示范镇发展短板,打造卫生整洁、功能配套、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镇区环境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提升镇域发展水平。

2.面临问题:因部分干部和老百姓思想还未转变,对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足,导致宣传力度不够,群众参与度不高,建设进度慢。村镇建设和小集镇建设内生动力不足。农村基础设施改善资金严重不足。农村危房改造项目推进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不理想。

3.下一步工作思路:一是在“三年扫一遍”的基础上,强化资金投入,推动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提升村点建设力度,描绘美好新画卷。二是坚持专业的事专业人来做。针对唯一乡镇--镇进行全域规划设计,切实提升村镇和小集镇整体建设水平。

(二)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情况

1.开展情况:一是调整农业结构,创建农业品牌。依托城郊比较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蔬菜、水果、绿色水产品,畜禽养殖和花卉苗木等特色农业发展,新增蔬菜种植面积300亩,加快发展葡萄、草莓、红心猕猴桃、莲藕、油菜、雷竹等特色农业种植面积800亩,发展黑豚鼠、孔雀10000只、肉牛500头等养殖产业,大力发展新320国道花卉苗木产业带1000亩。新增三品一标企业6家、产品8个。二是壮大龙头企业,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全区有省、市级龙头企业19家,年增加值8亿元,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主力军。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组织120家,今年新增太空莲种植、雷竹种植、肉鸽养殖等产业6家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成立3家稻虾专业合作社,发展稻虾种养面积500余亩、稻蛙种养面积80余亩。三是创建乡村创新创业协会,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通过创建乡村创新创业协会,目前已发展会员52人。2019年争取省财政资金29.7万元,培训农民113人。

2.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农业产业地域存在局限。由于我区农业范围小,形成规模的产业化、现代化农业项目缺乏。今年来,我区持续规划用地,加大城市化建设,可用耕地进一步减少,农业产业发展用地受到极大的制约,成规模的土地流转难以进行。二是农业发展现代化水平较低、产业化发展层次低。我区农业基本上是传统农业+初步机械化的手段,机械化基础薄弱,成规模、经营良好,形成“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的企业较少,特色农业和“一村一品”大多数达不到标准化和规模化的要求,技术含量不高,有特色没规模,缺乏精加工、深加工农产品,发展受到限制。

3.对应策略和措施:一是在镇建立产业示范园,依托示范园的带动效应,将区域其他闲置园区比如官山园艺场,通过开发、流转和转租等方式利用起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二是做好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如东川综合种养殖项目、桥东果蔬乐园基地、上桂三红蜜柚种植项目、咀上羽森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肉鸽养殖扩建项目、岱宝山万头种猪养殖场、里屋孔家1500亩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和畜禽定点屠宰厂建设项目。三是加大招商投资力度。下一步将外出到广州、贵州等地积极招商引资。

(三)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健全和完善情况

1.产业扶贫发展现状:以发展村集体经济为主要抓手、以发展贫困户自主产业为基础,切实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今年共拨付扶贫资金141万元发展6个村集体经济产业项目,带动贫困户39户,实现就业近20户。同时帮助93户贫困户发展家庭种养殖产业,扩大家禽养殖规模10000只,稻虾养殖70余亩,牛养殖规模140余头,菌菇种植10000个菌菇棒。大力推动贫困户自主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同时扩大我区农业规模帮助贫困户户均年增收2200元以上。

2.面临的问题:一是地域限制,用于产业项目扶贫资金有限;二是合作社发展规模小,带动能力有限。由于缺乏管理人才和技术支撑,组织化程度较低,竞争力和示范作用不强,难以发展壮大。

3.下一阶段的工作思路和建议:一是加大招商投资力度。以成规模、有产业链的成熟企业来帮助我区产业的有效发展,以成熟的模式、现成有效的经营模式拓宽产业发展的渠道。将特色农产品如彩色大米、红心猕猴桃、红心火龙果等高端特色产业作为发展的支柱,以质量来取代数量。二是以农业产业为基础,结合第二、第三产业为支柱,发展农业、休闲“一条龙”产业链。如以上桂蔬菜基地为基础,同时并举采摘、游玩、饮食等方面,依托我区近郊地理特色,周末人流多的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乡村观光产业,带动乡村就业,增加收入。

(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推进情况

1.工作情况:目前我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已全面完成。一是全面完成全区107个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确权登记颁证和清产核资工作,并通过省级验收,获93分被评为优秀等级,在全省排名靠前。二是完成2个乡镇、15个村委会、86个村小组成员确认工作,确认农户总数9382户、成员确认总数30,322人、资产量化完成了104.48万元。三是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工作规则和业务流程,积极推进登记赋码工作。

篇3

一是扎实推进党建工作向纵深发展。

以党的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认真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科学谋划工作思路、研究解决工作难题、推动工作上新台阶。进一步完善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在相互沟通中化解分歧、凝聚共识。

二是推进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

因地制宜开展水稻机插技术创新,促进水稻品种、栽培技术、机械装备配套集成。统筹推进油菜机播机收、粮食干燥、高效植保、秸秆处理机械化,积极推广果蔬茶农产品机械化生产加工技术,促进设施农业农机化发展。

三是规范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继续开展好大棚设施农机具补贴全省试点工作,同时紧跟省市农机主管部门重点工作推动方向,尽快启动辅助管理系统、手机AP、物联网“三合一”试点,起到带头、带动作用。加大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工作力度。加快淘汰老旧农机和低技术含量的小型农机,促进农机具更新换代,提高效率,降低能耗,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四是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

合理规划布局,精心组织实施,加强指导服务,强化监督检查,严格考核验收,持续推进农机大院建设。再新建2个综合性全程农事服务中心,积极探索“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互联网+农机服务”等新主体、新模式、新业态,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转型升级。

篇4

自去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各项部署要求,建立健全工作体系,精心安排部署,紧扣关键环节,细化目标任务,明确时间表、路线图,狠抓工作落实,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一、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县上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乡(镇)成立了由乡(镇)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各村成立了由村支部书记任组长的工作小组,层层压实了工作责任,形成了县委县政府主抓推动、行业部门牵头指导、乡(镇)组织实施、村组具体操作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体系。

二是强化宣传培训,营造良好氛围。至目前,共计发放《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宣传资料1万余份,通过静宁农经公众号、海报、产改宣传横幅等举措,积极广泛宣传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意义,有效提高了干群政策的知晓率。举办了五期以乡(镇)会计和村级报账员为主要培训对象的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业务培训班,培训人员1721人(次),提升了业务人员的工作素质和能力;组织业务骨干深入乡村一线,面对面,点对点讲解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培训达30场1.2万人次,有效提高了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三是摸清核实家底,明晰产权归属。始终把清产核资作为推动产权制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重点清查未承包到户的资源性资产和集体统一经营的经营性资产以及现金、债权债务等内容,查实存量价值和使用情况,采取财务清理、盘点清理实物资产、归集清理资源型资产、民主审议、张榜公示、审核备案等措施,截止2017年12月31日前,共清理核实24乡(镇)333个村集体2310组集体资金869.02万元,资产71617.0257万元,资源323.8078万亩。进一步明确了清产核资结果现状、产权,为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是深入摸底调查,界定成员身份。组织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小组深入农户,摸底填写农户入户调查摸底表,详细登记人口、土地承包关系及户籍变动情况等信息,按照“尊重历史、兼顾现实、程序规范、群众认可”的原则,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统筹考虑户籍关系、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和对村集体积累贡献率等因素,指导各村制定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办法》,经4榜公示后,确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截止目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摸底调查333个村10.1422万户41.2309万人口,全县333个村都完成了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工作,界定集体成员10.0428万户40.2695万人。

五是探索产改路径,加快改革步伐。全力抓好防疫与中心工作两不误,利用疫情期间不能入户的有效时间,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静宁县农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份股权管理办法(试行)》《静宁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管理办法(试行)》《静宁县农村集体股份合作社股权设置与量化指导意见》《静宁县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组建工作指导意见》《静宁县农村集体产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静宁县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资产清查移交办法(试行)》《静宁县农村集体资产价值评估办法(试行)》《静宁县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管理办法(试行)》等8个文件。分有经营性资产和无经营性资产的村,分别制定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股权设置折股(量化)方案》,以上文件已经县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下发各乡(镇)指导开展折股量化及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组建工作。

六是优化思路举措,推进项目建设。按照省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的要求,优化工作思路,全面谋划,主动出击,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拟申请中央投资1320万元,地方自筹120万元,建设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并配套附属工程为一体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目前正在项目申报阶段。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总体来看,我县贯彻落实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开局良好、进展顺利、成效明显,但与上级部门的要求和农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村集体经济基础差底子簿。由于自然资源匮乏,绝大多数行政村都没有较好的集体经济项目,有些村即使引进了集体经济项目也无法产生效益,影响了村集体经济发展,从而限制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步伐。二是机制体系不够健全。我县在集体资产评估、经营主体运行管理、投融资机制和产权交易平台搭建、风险防范等机制体系创建方面还不够健全完善。三是集体“三资”管理力量薄弱。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产权交易市场建设等工作,必须要有一支素质过硬的农经队伍作保障。但目前我县乡镇一级农经机构缺失,农经人员均为兼职,人员队伍不稳定,整体素质偏低,影响了改革进程和质量。

篇5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部署安排,以区委脱贫攻坚“11358”工作要求为统领,以“全面小康决胜年”为抓手,以促进社区集体增收和群众增收为目标,把扶贫工作作为本单位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不断增强贫困户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着力提升“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水平,持续对社区已脱贫户进一步巩固,提高增收能力,促进经济持续增收,为社区实现全面小康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基础。

二、工作目标 

1、做好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应对肺炎疫情防控,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组织局干部职工结合疫情防控走访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摸排,了解疫情对贫困户的影响,做到“四个心中有数”,摸排因疫情导致全年收入下滑可能存在返贫、致贫风险情况;摸清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底数,协助社区做好稳岗转岗工作,积极引导贫困劳动力分批有序错峰外出务工。

2、努力帮助促进社区经济发展。与社区“两委”共同研究、理清发展思路,积极为党员群众提供服务,尽力帮助解决贫困户在就医、就学、就业中存在的实际困难,促进群众增收。 

3、加大扶贫政策宣传力度。深入开展入户核查走访,和贫困户面对面讲解扶贫政策,确保有关扶贫政策和措施及时落实到位。 

4、加大推进产业脱贫力度。根据贫困户自身发展情况,提升特色种养业扶贫到户覆盖率质量。协助社区做好穗悦农业、大龙湾家庭农场的带动作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产业发展带动增收。

5、落实健康脱贫政策。认真落实健康脱贫综合医疗保障制度,积极为社区符合慢性病条件的贫困人口办理慢性病证。重点关注大病户、特慢病等贫困人群。

6、坚持扶贫和扶智相结合。在进行入户宣传的同时开展好“扶贫夜校”,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切实增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情。 

7、推进人居环境规范整洁行动。督促开展好以“五清一改”和“四净两规范”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清洁行动,着力改善村容村貌。 

三、工作措施 

1、完善帮扶机制。一是完善帮扶活动。严格落实“双包”责任,结合本单位实际,从医保扶贫的角度出发,拟定帮扶计划,制定帮扶方案。针对社区实际情况,给予最大限度资金扶持。结合社区建档立卡贫困户自身产业发展意愿、家庭实际情况、技能情况,聚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和饮水安全,落实“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定期开展入户走访,广泛宣传党的政策,及时发现实际困难并帮助解决。在产业发展、能力提升等方面给予扶持,确保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稳定脱贫。二是完善帮扶协调制度。在全面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理清扶贫帮困工作思路,根据实际及时采取帮扶措施,并及时与社区两委进行沟通协调,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2、做好“双包”工作。根据“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工作要求,我单位有帮扶干部5人,结对帮扶户8人,每月至少一次上门走访,用心用力对贫困户进行帮扶,切实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和困难,带领他们脱贫致富,贫困户不脱贫帮扶干部不撤退。

3、多措并举助农增收。首先是做好产业发展。鼓励群众积极自主发展种植及养殖等支柱产业。其次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保增收。加强劳务输出工作,鼓励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转移农村劳动力。第三是积极实施惠民项目,促进农民增收。 

四、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局成立帮扶社区工作领导小组,把结对帮扶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严格区委区政府脱贫攻坚工作要求,积极开展入户核查走访,定期调度会商,强化督办落实,确保结对帮扶工作落到实处。 

2、强化责任,增进感情。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结对帮扶工作精神,按照区委脱贫攻坚“11358”工作要求,全心全意地为困难群众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篇6

奋斗目标是:全省接待国内游客3.3亿人次,接待入境游客350万人次,分别同比增长15%和15%;旅游总收入2900亿元,同比增长19%。

一、立足全局,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

(一)积极融入全省发展战略。紧紧抓住全省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机遇,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争取省委、省政府上半年召开全省旅游发展大会,争取省人大支持下半年完成《山东省旅游条例》修订工作,从立法和政策层面确立旅游业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定位。借助黄河三角洲开发上升到国家战略,将旅游业融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重点支持黄河口生态旅游区、黄河水城联合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以打造温带滨海旅游连绵带为目标,全面实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业规划》,重点开发滨海度假酒店集群,力争年内开工一到两个重点项目。争取国家有关部委支持,选择一处较大岛屿或宜于封闭的半岛,争取享受国家支持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有关政策。利用国家准许外国籍邮轮在华多点停靠政策,加快半岛邮轮码头建设,着力构建青岛、烟台、威海三大停靠港,逐步将青岛港打造成邮轮母港。

(二)高质量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始终把旅游大项目建设作为旅游发展的重点。三季度召开第三次全省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现场会,重点推动改造提升一批传统重点旅游项目,规划建设一批休闲度假高端旅游项目,培育一批乡村旅游项目,力争全年新增4a级以上旅游景区15个,完成旅游投资1000亿元。推动泰山、“三孔”、蓬莱阁、刘公岛、崂山、南山等著名景区,配套开发演艺、餐饮、住宿、购物项目,延长游客滞留时间。抓住国家扶持红色旅游项目建设机遇,加快发展以沂蒙老区为中心的红色旅游。加大旅游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力度,推出一批市场潜力大的重点项目和创意,参加国际性、区域性重大经贸、旅游招商活动。抓好省委、省政府去年在香港、日本、韩国举办的大型招商会签约旅游项目的跟踪落实。发挥《全省重点旅游项目进度数据库》的作用,对在建、拟建、签约重点旅游项目进展情况实行月调度和动态管理。进一步开放规划设计市场,引进国外著名旅游规划咨询公司进入山东旅游规划市场,与国内、省内旅游规划设计公司共同参与重大旅游项目和重要旅游城市、跨区域旅游规划的编制工作。建立省重大旅游项目专家评审制度。与省相关部门合作,研究制订《新文化旅游遗产标准》,引导重点旅游项目强化文化支撑,精细施工,高效管理,培育“遗产型”旅游项目。

(三)大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参与三次产业结构性调整,着力将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的精品培育成旅游产品。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水利、地质、海洋、环保、气象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共同开发产品、培育市场、完善保障机制,引导旅游消费。围绕推动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加强与文化部门合作,探索建立部门合作机制,共同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意见》,培育文化节庆、旅游演艺以及非物质文化旅游产品,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

(四)充分发挥大企业的带动作用。继续实施旅游大企业培育工程,全省重点培育10个左右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选择一批规模实力较大的旅游企业集团,如山东银座旅游集团、烟台南山旅游集团、青岛城投旅游集团、山东蓝海酒店集团等,支持其开展跨地区、跨行业战略重组。支持山东黄金集团、鲁信集团、青啤集团、烟台张裕集团、潍坊景芝酒业集团、德州皇明集团等,将旅游板块做大做强。支持鲁商集团利用其商业网点和销售平台,进行食、住、游、购、娱旅游要素一体化开发试点。打破部门、行业、所有制界限,整合资源,组建一批以旅游为主业的综合性旅游大企业集团。

二、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建设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产业

(五)推动各级旅游目的地服务体系升级。以“五级联动创优工程”为抓手,一是在县级以下重点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利用中央和省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大机遇,加强旅游项目、交通、住宿、餐饮、娱乐、购物、旅游引导标识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县域旅游服务功能;引导旅游强乡镇、旅游特色村突出生态、乡村、民俗特色,完善旅游要素,提高接待服务质量,力争全年新增3—5个旅游强县、30个旅游强乡镇、50个旅游特色村。二是对照优秀旅游城市评选条件,指导全省35个优秀旅游城市严格按照国家优秀旅游城市标准修订城市旅游规划,重点加强城市旅游集散、咨询、救援、自驾车营地体系,城市特色街区、城市美化亮化和夜生活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城市旅游功能和旅游要素的聚集度,加快从“旅游城市”到“旅游目的地城市”的转变。三是引导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泰安、济宁曲阜全省首批6个优秀旅游城市,学习借鉴杭州、大连、成都创建最佳旅游城市试点市的经验,结合当地自然资源、文化景观以及城市发展水平,高水平规划筹划,开展最佳旅游目的地创建工作。重点培育在国内外有特色、有竞争力的项目,加强对唯一性、代表性文化资源的保护,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旅游基础设施和多语种的旅游服务体系,提高游客和市民的满意度。下半年,省旅游局组织国内外专家对启动创“最佳”的城市进行评估检查,择优向国家旅游局推荐,打造二至三个国际知名的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 (1) 测绘工作计划

2011年人民检察院工作计划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作思路和要点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作计划

教育局教育工作要点

2011年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规划

县地方税务局2010年主要工作情况汇报及2011年工作思路

水管所年终工作总结

到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六)开展“旅游质量提升年”活动。将2011年确定为“好客山东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出台《好客山东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加快旅游服务的标准化建设,逐步形成一整套涵盖旅游基础设施、旅游配套设施、旅游接待服务、旅游安全管理的旅游标准体系。深入宣传推广《好客山东旅游服务标准》,在全省服务业行业组织开展“好客山东”服务竞赛活动,评选出“好客服务”100名金质奖、1000名银质奖、10000名铜质奖,营造人人代表“好客山东”、处处体现“好客山东”的社会氛围,履行“好客山东”的庄严承诺。把《好客山东旅游服务标准》落实情况纳入对优秀旅游目的地、省级旅游强县、旅游强乡镇、旅游特色村,以及星级饭店、a级景区、a级旅行社的创建标准和复核、暗访内容。以贯彻《旅行社条例》和《实施细则》为契机,加大对旅行社的管理,严肃查处超范围经营、虚假广告等违法违规行为,运用市场机制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建立扶强扶优、优胜劣汰的旅行社管理机制。严格对外省旅行社驻鲁办事处管理,规范市场行为。全面加强旅游诚信建设,开展诚信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健全完善旅游目的地环境评价体系,组织开展游客满意度测评,定期《山东省旅游质量公报》。

(七)加强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正式启用旅游卫星帐户统计体系,建立山东旅游资源数据库。发挥信息化在提升服务质量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旅游数字化平台建设,形成覆盖全省各级旅游管理机构、各旅游企业的省级目的地数字旅游服务系统。进一步完善“12301”旅游服务热线功能,畅通投诉渠道。加快推进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的数字化建设,全省4a级以上旅游景区、4星级以上旅游饭店以及3a级以上旅行社要逐步实现数字化管理。在开展试点的基础上,推广旅游品质保障系统。整合各类旅游“一卡通”,推广使用“好客山东旅游卡”,完善提升功能,形成全省统一,集旅游咨询、城市交通、游览、餐饮、住宿、购物、娱乐于一身的便民利民惠民“旅游一卡通”。

(八)认真落实全国旅游减排规划。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广泛引入低碳发展模式,鼓励支持各类旅游企业广泛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高效照明改造。突出抓好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的节能减排。争取国家旅游局支持,依托德州皇明集团太阳谷微排国际酒店制订国家星级旅游饭店节能标准,力争全省旅游饭店、旅游景区节水节电量每年同比下降5%,提前一年实现国务院提出的星级饭店、a级景区用水用电量降低20%的目标。大力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引导游客文明旅游,理性消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三、转变市场营销方式,培育旅游消费热点

(九)将“联合推介、捆绑营销”的重点由推介形象为主向推介形象、营销产品并重转变。围绕打造“好客山东”旅游产品品牌体系,强化全行业的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意识,区分不同市场需求,加大产品开发营销力度,增强市场竞争力。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涉旅企业参与的原则,形成产品开发营销的工作机制和政策引导机制,加快实现从以资源换市场向资源换市场、市场换市场“双轮驱动”的转变,即依托9400万人口庞大的省内旅游市场,与友好城市、主要客源地、区域旅游合作伙伴等建立市场互换机制,互为客源、互为市场、互利共赢。各市要重点面向国内市场,通过区域旅游合作,推出地方特色鲜明的区域性旅游产品。省旅游局重点与港中旅、中青旅、上海春秋国旅、康辉国旅、携程等战略合作单位以及境外大旅行商合作,面向日韩、俄罗斯、东南亚、港澳台等主要入境旅游市场,组织引导旅游企业开发推出一批历史文化、滨海度假旅游产品。与北京、上海、广州等欧美远程游客中转站城市合作,推出一批对接连线的旅游产品,间接吸引欧美远程游客。全省重点培育“观世博、游山东”和“好客山东贺年会”两大产品。“观世博、游山东”要以“唱响好客山东、喜迎世博宾朋”为主题,以文化旅游和滨海生态旅游为重点,整合全省重点旅游景区、重大旅游节庆活动以及鲁菜资源,扩大影响面,增强吸引力。在办好首届“贺年会”的基础上,7月份启动“贺年会”筹备工作,提前动手,创新策划,丰富内容,科学安排,办一届高水平的“贺年会”。

(十)将市场开发与培育旅游消费结合起来,促进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出境旅游三大市场协调发展。加大对发展旅游消费重大意义的宣传,进一步提高各级各部门对发展旅游消费重要性的认识。继续组织开展“山东人游山东”活动,与工会、共青团、妇联、老龄委、教育等部门合作,推动开展职工带薪休假旅游、修学旅游、老年旅游以及家庭旅游。与省邮政公司合作,实施“旅游下乡工程”,发挥城市带动农村、旅游带动农业的作用,实现城乡旅游市场的互动。出台《山东省全民旅游休闲纲要》,进一步完善旅游惠民措施,扩大出游规模,提高出游率,培育城乡居民新的生活方式。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开展“全国百城游山东”活动,重点开发环渤海、长三角市场,拓展珠三角、中原、东北、西北市场。把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开发作为扩大旅游消费新的增长点,培育一批山东著名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品牌,创建旅游商品营销联盟,推进联销经营。紧紧抓住世界经济普遍回暖、入境旅游市场日趋活跃的机遇,大力开发入境旅游市场。对日韩、港澳台、东南亚等近距离入境旅游市场,实行“以出境游促入境游”,建立客源互动机制,促进主要入境旅游市场实现较快增长。进一步完善入境旅游奖励政策,调动旅游部门、旅游企业开发入境旅游市场的积极性。将出境旅游纳入统计考核指标。 [2] 测绘工作计划

2011年人民检察院工作计划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作思路和要点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作计划

教育局教育工作要点

2011年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规划

县地方税务局2010年主要工作情况汇报及2011年工作思路

水管所年终工作总结

到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十一)创新鲁菜,发展文化主题酒店,培植旅游消费新的热点。以“贺年会”为平台,实施鲁菜振兴规划,扩大鲁菜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餐饮在旅游要素构成中的市场份额。争取以省政府名义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鲁菜创新发展的意见》,重点支持鲁菜创新和人才培养。按照养生、绿色的原则,加快鲁菜标准化建设。在星级饭店、旅游餐馆,以及纳入“鲁菜馆”管理的社会餐馆等,全面推广鲁菜,支持涉旅饭店、餐馆等培育1—2个特色鲁菜菜品。着力培育以鲁菜为主体的“贺年宴”品牌,将“贺年宴”打造成弘扬鲁菜文化、培育创新型鲁菜人才的重要平台。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饭店品牌,支持鼓励发展形象鲜明、有齐鲁文化特色的主题文化酒店。将“山东客栈”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文化主题酒店。

四、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和旅游部门建设,为旅游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十二)全面推进职业化导游团队建设。严格职业化导游团队的准入。对职业化导游团队导游实行分级管理,推荐一批高素质的职业化导游,参加接待国家级、省级、市级不同层次的重大政务接待活动。对在岗并经过考核合格的职业化导游员给予一定的政府津贴,并享受不同的出国考察、奖励、免费培训政策。实行动态化管理,对不符合职业化导游团队条件的导游实行退出机制。支持泰山、三孔、蓬莱阁等著名景区开展聘请退休老教师、老专家等从事高层次导游服务工作试点。

(十三)加大旅游人才选拔培训力度。组织鲁菜研究所、山东旅游项目策划中心面向全国公开招聘高管人才。上半年省市旅游部门、旅游企业联合,举办大型山东旅游人才招聘会,聚合各类人才参与我省旅游建设。以服务全省旅游发展为基点,充分发挥山东旅游职业教育集团在旅游培训、旅游教育和旅游研究方面的重要作用,把山东旅游职业教育集团培育成全省旅游人才培训的主渠道。鼓励和组织有关高校与专家开展山东旅游的重大课题研究。支持省内高校重点旅游学科建设。进一步健全省、市、县、旅游企业四级培训体系,加大对旅游培训的投入,提高培训层次和质量。

(十四)加强旅游部门执政能力建设。以机构改革为契机,推动市县旅游部门加强旅游执法队伍建设,创造性地落实“三定方案”,全面提高旅游执政能力和工作水平。加强旅游创新能力建设,充分发挥省旅游专家委员会在旅游创意、项目策划、产品营销等方面的作用。继续举办“旅游创新奖”,用好“旅游局长博客群”,广泛吸纳网友的意见建议。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常态化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旅游行业协会建设,更加重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进一步转变作风,强化调查研究,狠抓工作落实。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各级旅游部门要结合“文明机关”创建工作,大力弘扬“热情好客、认真办事、创新务实、勇于奉献”精神,培育“好客山东”机关文化,率先成为“好客山东”的践行者。

  3   测绘工作计划

2011年人民检察院工作计划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作思路和要点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作计划

教育局教育工作要点

2011年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规划

县地方税务局2010年主要工作情况汇报及2011年工作思路

篇7

强大的产业支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核心。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要牢牢把握以下主攻方向:继续稳定粮油生产、提升主导产业、壮大非农产业,突出发展林下经济,促进农业农村全面繁荣。

凸显优势:特色农业和二、三产业

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最终依靠本地发展。重庆直辖以来,劳务经济发展很快,工资性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提高了24.5%,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达54.8%。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已进入稳定发展时期,“两翼”已转移农村劳动力的53%,再靠大规模输出劳动力增收的潜力有限,因此必须调整工作思路和重心,决不放松劳务经济,着重抓好本地发展。

一方面,做大优势主导产业。重点发展柑橘、榨菜、生态渔业“三峡三宝”,建成亚洲最大的橙汁加工和晚熟鲜销柑橘基地、全球最大的榨菜标准化生产加工区、全国知名的有机水产品生产基地。稳定发展生猪,培育壮大中药材、草食牲畜、高山错季蔬菜、烤烟、蚕桑“武陵五特”。

另一方面,跳出农业抓增收,大力发展工、商、建、运、服等二、三产业。特别要高度重视“两翼”旅游开发、乡镇企业发展、小城镇建设和农民工返乡创业。旅游既是“两翼”的资源优势,又是一个带动力极强的产业。据测算,旅游直接收入增加一元,能带动相关行业增收4.3元;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机会,社会能增加5-7个间接就业机会。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以渝东北峡江生态文化观光游、渝东南民族风情体验游为重点,打造旅游精品,形成旅游产业链。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深入挖掘农村山水田园、风土人情、农耕文明资源,放手发展乡村旅游,建成40个森林公园。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促进行动,建设一批返乡创业园区,扶持一批返乡创业重点企业,带动全民创业和就业增收。

做长“短板”:林业和林下经济

林权制度改革是继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后的又一次革命,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释放了山林经营的巨大增收潜能。“两翼”有林地面积4743万亩,其中可开发利用面积1000万亩,目前亩均产出不到50元,林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不足1%。据调查,林下养殖土鸡每只可赚十元以上,养殖本地肉牛每头收入4000元左右,山羊每只收入400元左右,种植食用菌收入更高。尤其是“两翼”林下产品绿色、天然,倍受消费者青睐。通过发展林业和林下经济,如果把1000万亩可利用林地亩均产出水平提高到1000元,则“两翼”农户户均可增收3000元。着力抓好养禽、养畜、种植、林产业、经果业等五大产业,开发400万亩林地养鸡、养鸭、养鹅,利用430万亩林地发展牛、羊、兔,抓好蔬菜、杂粮、食用菌等林下种植,做大速丰林、油茶和林产品加工等林产业,积极发展水果、干果等经果业。在工作中把握四点――

一是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二是突出特色,走“一村一品”之路,以“一村一品”带动“一乡一业”,形成“一县一特”。

三是适度规模,既要培育一批林下经济大户,带动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又要正确引导农户根据其生产经营能力扩大规模,避免“规模不经济”。

四是保护生态,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环保的关系,切实把握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做到林业资源保护与发展林下经济并重,促进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

扩大开放:推进产、加、销一体化和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

三年内要使“两翼”300多万农户户均收入增加一万元,达到2.5万元,至少需要1000亿元以上产出。能否实现顺产顺销,成为农户万元增收的决定因素。

一是坚持龙头带动。龙头组织是产业发展的引领者和农产品市场的开拓者。目前,“两翼”地区161家市级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不足100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民参合率仅为23%。要立足本地培育龙头,扩大开放引进龙头,引导城市资本下乡入驻,发展大龙头,带动大基地,形成大产业。到2012年,培育200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400亿元。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农业龙头企业、经营性农技服务组织、基层供销社、各类专业大户和社会化服务组织领办或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两翼”区县全面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试点工作,力争三年内发展到3500个,农民参合率超过40%。

二是突出市场销售。开展农林产品市场建设、农超对接、企业建基地、展会推介、商务网络促销五大行动,规划建设一批专业性、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特色农产品市场,组织一批超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引导一批商贸、餐饮企业到“两翼”建立原料生产加工基地。利用供销网络,在“两翼”培育十个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100个农产品交易市场、1000个农产品集散配送点。实施林下产品品牌战略,对“两翼”农产品进行整体包装营销,确保“两翼”农林产品卖得出、卖得远、卖得久、卖个好价钱。

三是强化科技支撑。支撑农民增收的产业能否迅速发展起来,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否迅速抢占市场,产业的效益能否迅速提高,关键看科技的推广普及,核心在农民的科技素质,最终靠产品的科技含量及市场竞争能力。坚持良种先行,建设150个良种繁育场和一批扩繁大户;建立主导产业首席专家制度,组织万名科技人员进村入户,结队帮扶;大规模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扶持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

在大力完善产、加、销一体化的同时,认真贯彻落实最近召开的市委常委会议精神,下大力气推动全市农业实现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

一要认真分析梳理“两翼”区县的“亮点”项目,进行重点培育、深度包装,集中打造一批区域性、全国性的知名品牌,力争在两三年内推向全国,走向全球。

二是把土鸡、脐橙、柚子等深具重庆特色的农产品,推荐给全国的四星级、五星级酒店。

篇8

一、四省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十五”前4年,四省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经济总量继续扩大,经济增长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主要表现:一是经济增长速度逐步加快。2001―2004年,内蒙古GDP年均增长14.5%,吉林年均增长10.3%,黑龙江年均增长10.4%,云南前3年GDP增长速度相对慢一些,2004年增长11.5%,超过当年全国平均增速。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01―2004年,内蒙古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年均增速达到44.4%,大大高于全国平均速度,吉林年均增速为18%,黑龙江年均增速为14.6%,云南年均增长16.4%,这三省增幅虽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九五”时期相比,均有较大提高。三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基础设施投入显著增加,设施状况大为改善。“十五”前4年,吉林省与“九五”时期相比,全省运输路线总里程增加37%,全省二级以上公路增加65%。黑龙江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达到285亿元,超过“七五”至“九五”时期投入的总和。内蒙古新增铁路正线、旗县通油路工程、加固江河提防等方面成绩显著。2004年,云南省在“双百”重点建设项目、解决人畜饮水等取得明显成效。四是生态环境初步改善。“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等进展顺利,水土流失、江河污染和生态环境脆弱得到初步缓解。五是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经济的快速增长,给人民生活带来了较大实惠。吉林“十五”前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4%;2004年,内蒙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3%和8.6%,黑龙江省分别增长8%和15.3%,云南省分别增长9.4%和6%。

(一)区域发展不协调,相关保障机制不健全

“十五”计划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其目的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四省区曾编制过区域规划,也参加过不少区域合作,但这些规划大多没有得到有效实施,成效并不明显。主要原因是,没有处理好市场与政府间的关系,现有体制强化了“行政区经济”,使区域发展呈现出竞争为主、协调为辅的局面,这种现象在全国有一定的普遍性。

中央政府的主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也是区域协调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就云南来讲,南贵昆区域的合作开发,尽管战略很明确,有关部门也做出了很大努力,但由于缺乏国家有效的指导和综合协调,其结果是投入和政策资源分布过散,影响了开发的效果。

有些地方政府对区域协调发展缺乏全面正确理解,急于求成。把地区协调发展等同于缩小地区差距,把缩小地区差距等同于缩小国内生产总值的差距。无论是省级行政区,还是市县;无论是生态脆弱地区,还是其它不具备大规模开发条件的地区,都要在本辖区实现翻两番,实现赶超。各地区、各级行政区都很注重国内生产总值排名,省与省比、市与市比、县与县比,各级地方政府以GDP为中心,把加快工业发展、增大本地区的经济总量放在最优先的位置。这必然会强化不合理的行政区经济,加剧经济增长与资源短缺的矛盾,破坏生态环境,并助长了招商引资中的过度竞争、地区间的产业趋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二)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

“十五”计划提出,政府配置资源的重点要逐步转向为全社会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但4年来,落实情况不够理想,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比较严重。主要反映在:经济快速增长并没有带来就业岗位的同比例增加,城乡失业压力加大;城乡、地区、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社会弱势群体的抗风险能力脆弱,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小、水平低;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公益性文化等公共服务发展滞后。

(三)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

突出表现在西南水能资源的开发上,“功在国家,利在业主,苦在移民,难在政府”,结果往往与国家推进落后地区发展的初衷相悖。此问题在资源丰富而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较为普遍,给这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四)“三农”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一是传统农业特征明显,农业发展受自然和市场双重约束。一方面,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基本上“靠天吃饭”;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低,产业化程度不高。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循环能力差,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大。产品以初级产品和粗加工为主,附加值低,竞争力差。二是农民所享有的公共服务少,特别是农村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与城市差别过大。三是农民收入低、剩余劳动力转移难,持续稳定增收的基础不牢固。

(五)政策上依然存在“一刀切”现象

调研中,地方政府对政策上存在的“一刀切”问题反映强烈。如西双版纳森林存活率和成材速度都远高于东北林区,但执行的却是一个政策。又如内蒙古反映,自治区成立50年以来,一直对鄂伦春、达斡尔、鄂温克3个少数民族施行相同的政策。此次国家制定“人口较少民族”政策时,没有考虑到政策的历史延续性,鄂温克族因人数超过界限,不能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地方政府感到很难操作。此外,通县油路补贴标准“一刀切”,没有考虑地域的差异,高寒冻土地区项目难以保质保量完成。

(六)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四省区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质量、低效益为特征的基础上。今后,继续依靠开发自然资源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道路将越走越窄,资源开发成本上升,以资源开发和资源初级加工为基本特点的经济结构,会使四省区经济竞争力不足,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处于劣势。

二、四省区对“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初步考虑

四省区按照国家的有关部署,对本地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在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规划思路,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注重地区经济的较快发展

“十五”期间,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为“十一五”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在“十一五”规划的初步考虑中,都期望本地区经济加快发展,普遍将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定得较高。

(二)注重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内蒙古提出以富民强区为主题,加快改革开放,调整经济结构,提高产业层次,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强化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构筑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业基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北方生态屏障;转变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建立节约型社会。吉林提出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化项目带动,着力做大做强工业,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基本完成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任务。黑龙江提出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完善市场机制,突出优势产业,增强经济实力,成为全国新的经济增长区域。云南省提出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促进主要农产品稳定增长,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基本消除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结合云南的比较优势,立足资源基础和产业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增长方式转变,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工业结构升级。

(三)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省区普遍重视本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问题。一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二是加强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三是努力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四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鼓励民办教育,激发公办教育活力;五是遏制资源过度消耗,发展循环经济,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稳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及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

完善和落实西部大开发的各项政策措施,继续抓好关系西部长远发展的重大工程与群众当前利益密切相关的中小项目,着力培育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积极实施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着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培育经济成长的内生力量。推进钢铁、汽车、石化和重型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的战略性重组。制定落实支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财税、社保、信贷等政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制定和完善产业政策,引导投资方向。继续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建立合理的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树立节约和保护资源的意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区域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加大区域合作力度,推进区域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积极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加紧构建区域合作机制。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既要保护发达地区的发展活力,鼓励他们加快发展,又要高度重视和支持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切实帮助其解决发展、改革和开放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打破“行政区经济”所带来的地区封锁以及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弊端,国家要加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和协调。加强规划的先导作用,明确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空间布局以及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方向。尽快制定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新时期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方向、重点和工作思路。进一步深化改革,鼓励建立各具特色的区域合作机制。继续做好东部发达地区对口支援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工作。

(三)把扩大就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把促进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作为宏观政策的基本取向,实现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和增加就业的同步发展。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为重心,努力扩大城镇就业需求,积极治理结构性失业,提高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基本保障城乡劳动者的劳动就业权利。建成全国基本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进一步推进劳动力市场制度体系的改革和建设,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政策体系,增强和发挥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系统功能,重点加强农村地区劳动力就业服务网络建设,尽快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运行,积极促进劳动力流动,提高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研究出台打破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政策,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建设,重点建设面向农民的就业培训和信息服务系统,进一步改善公共就业服务。

(四)加大对特殊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

进一步加大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扶贫投入力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集中使用扶贫资金的精神,支持这些地区的产业发展和规模经营。扩大以工代赈规模,集中建设对经济发展带动作用强,与农民增收关系密切的中低产田改造、小型水利、乡村公路等工程。把扶贫开发与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协调起来,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大对贫困、边远与“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建设投入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促进这些地区加快发展。

(五)努力壮大县域经济

第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各级政府在要加强引导,积极创造有利于县域工业化发展的有利条件。第二,加快实施城镇化,各级政府要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并在户籍制度改革、医疗、社保等领域做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第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特色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因地制宜地推进企业加农户、公司加农户等高效生产经营模式。第四,为加强对县域经济的协调与指导,有针对性地选择一批典型县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试点,研究制定财政、金融、税收、投资等方面的相关政策,壮大县域经济。

篇9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带头是关键。每一个领导班子和每一位领导干部,既要争当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更要当好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先行者、示范者,以富民强县的实际成果来衡量和检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效,努力开创县域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廓清思路,高点定位,解放思想不停顿。一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要以上级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统一认识。从去年10月份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省市出台了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揽子政策措施,中央陆续下达了三批投资计划。在这个机遇期中,我们得到的机遇,有很多是共同的,对于这些共同的机遇,如果我们抓得牢、用得好,就会激发更强的发展活力。同时,我们还要千方百计抓住自己独有的机遇,如省委省政府实施鲁南经济带开发和市委市政府发展临港经济的战略部署,怎样来抓住这一机遇,是每位领导干部都应该认真研究的大课题,也是大家应该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的大事情。二要在解放思想中谋篇布局,找准定位。要围绕实现建设“临沂经济强县、鲁南发展快县、山东产业名县”的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建设“临沂经济强县”是一大历史任务,建设“鲁南发展快县”是在鲁南经济带实现崛起的必由之路,建设“山东产业名县”是实现率先发展的战略选择。要用这个目标统一全县上下的思想,凝聚方方面面的力量,要把这个目标作为一面旗帜,引领争先进位,加快发展。三要在解放思想中突出重点,明晰主线。要针对莒南人口大县、经济弱县,农业大县、工业小县的现状,针对发展中存在投入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等问题,牢牢把握“全党抓经济,首要抓项目,重点抓工业,关键抓招商,核心抓投入,突出抓质量,根本抓效益”这条主线,做优农业,做强工业,做大服务业,把优势放大,把短板拉长,把基础打牢,把机制搞活,把后劲做足,把莒南发展的更好更快。

放大优势,争先进位,科学发展不动摇。一要放大基础优势,在“三农”工作上争先进位。要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上下更大的功夫。全面完成73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大山水库除险加固(一期)、沭河培堤、陡山水库灌区东干渠开发及末级渠系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任务;实施好世行贷款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和国家级土地整理等项目;新增户用沼气池6000户,培育一批“沼气村”和1—2个“沼气乡镇”。要在农业产业化上有更大发展。在现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2家、市级36家的基础上,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家,新发展农民合作社300家;在现有绿色食品生产基地23万余亩、标准化生产基地32万余亩的基础上,新建无公害生产基地10万亩、绿色食品基地10万亩;在已建成“全市标准化畜禽养殖示范小区(场)”45处的基础上,新建标准化养殖场(小区)60处以上,新增环保猪舍垫料面积10万平方米。要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上出更多的亮点。以全国县级供销合作社工作会议在临沂召开并参观我县现场为动力,认真总结经验,努力把点上经验转变为面上拓展之势,把上级领导的重视关心支持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动力,抓重点、抓特色、抓典型,培育更多的亮点。二要放大产业优势,在推进“工业兴县”上争先进位。坚持整合重组促提升。规划建设条柳编、石雕石刻交易市场,稳步提高磨料磨具、泡化碱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带动产业健康发展。坚持项目推进促提升。内抓规模膨胀,外抓招商引资,上抓政策争取,下抓环境优化,加快推进在建的投资6亿元的阜丰生物发酵工程、投资4.1亿元的鸿泰化工5万吨甘氨酸、投资3.3亿元的信义机械数控双柱立车、投资3.2亿元的碧海机械液体食品无菌包装材料、投资1.2亿元的金丰粮油植物油、投资1.2亿元临沂布恩禽业、投资1.2亿元的庞疃纸业制浆车间及污水处理等28个过亿元和列入省九大产业振兴规划的44个项目,促其早竣工、早投产、早见效。坚持创建品牌促提升。高起点运作、谋划、培育一批名牌产品,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较高品牌知名度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三要放大资源优势,在发展旅游业上争先进位。坚持把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培植,打响“齐鲁红都、古镇庄园、天佛圣地、山水莒南”品牌,进一步提升莒南旅游的吸引力。按照4A级景区的标准推进天马岛景区建设,集中力量实施好二期开发工程,打造独具魅力的山水旅游板块;彰显“真山、真水、真大佛”特色,精心包装以天佛景区为重点的佛教文化旅游项目,面向全国招商,打造鲁东南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佛教文化旅游圣地;挖掘以“治学、治家、治业”为核心的庄氏庄园文化内涵,高标准实施好投资4.6亿元的省政府旧址二期工程和大店古镇庄氏庄园开发建设;发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品牌效应,加快八路军115师纪念馆改陈布展建设,进一步彰显红色文化魅力。四要放大区位优势,在发展临港经济上争先进位。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年内争取文泗路全线贯通,积极筹备开工坪柘路、板团路、长深高速连接线,进一步完善临港产业区路网框架。坚持项目带动,抓好投资1.2亿元的立晨物流国家棉花储备库、投资1亿元的日照木材加工物流等在建项目的建设,加快海纳盛唐彩涂板、广东东骏石油化工、中工美钢结构等签约项目的开工建设。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年”活动,实施好“过江入浙下广东,接半岛启台湾连日韩”战略,在新引进开工55个项目、 其中过5000万元的项目16个的基础上,进一步集中力量,集中精力,招大引强,力求尽快实现大的突破。五要放大特色优势,在发展镇域经济上争先进位。加强对镇域经济发展的指导,力争至少有1/3的乡镇进入全市镇域经济发展第一方阵。

关注民生,凝聚民心,和谐发展不折腾。一要处理好民生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要坚持民生优先,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落实好“十件为民实事”的基础上,继续扎实推进“县带乡联村结合”工程,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为民服务,在一线转变作风,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要扎实推进旧城改造还建楼建设,紧紧围绕“建设周期明显缩短,让人民群众早日住上还建楼;建筑质量保证最好,让人民群众住得放心满意”的目标,集中精力组织施工,严格质量监督,确保年底前全面完成回迁。二要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要按照构建“两型”社会的要求,高度重视节能环保工作。在保证完成约束性指标任务的同时,要高度重视抓好淮河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全力以赴抓好2个断面和5个市级重点企业的达标问题。要全力推进县乡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在广告标语整治、环境卫生整治、植树绿化整治、集贸市场整治上下功夫,在环境综合整治与农村住房建设、危房改造、文明村建设、大村庄制社区建设、争创园林城市的结合上做文章。三要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发展,就是要有实实在在的变化和看得见、摸得着的业绩。稳定,就是要守得住一方平安,实现社会的和谐。要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统筹协调,整合力量,明确责任,强化措施,维护好稳定团结的大局,为全县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创造一个稳定有序的环境。

篇10

大家一致认为:全市经济要率先,工业必须要先行。就业是民生之本,税收是发展之金。无论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还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新农村建设,都需要以高度发达的工业经济为基础。只有把工业做大做强了,财政收入、就业、社会稳定等许多关系民生的问题也就迎韧而解了。因此,只有抓好工业,坚持走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化进程,才能实现我市经济加快发展、率先发展。

今年以来,我市工业经济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第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按照市委提出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的要求,积极实施《*市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行动方案》,强力推进工业经济各项工作,攻坚克难,狠抓落实,继续保持了工业经济的良好发展势头。工业生产快速增长,效益水平稳步提高,工业投资力度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培育扶持大企业大集团工作效果明显,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有了新的提高。总体呈现出运行平稳、亮点较多,增速较快、效益较好的态势。

1-7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51.93亿元,同比增长17.3%;完成工业总产值865.41亿元,同比增长27.1%。全市完成工业投资135.48亿元,同比增长39%。

1-6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税金总额25.58亿元,同比增长25.8%;实现利润总额41.72亿元,同比增长52.8%,这两项指标都是近年来同期最高,历史水平最好的。成绩来之不易。

下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工业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和市第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为指导,围绕“加快发展、率先发展”这个主题,加快实施《*市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行动方案》,按照“扶持、监控、协调、指导”的工作思路,加强监测调控,强化协调服务,切实抓好工业经济各项工作的落实,努力完成工业经济指标任务。

具体措施是:

(一)加大协调服务力度,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一是针对能源、原材料、电力、天然气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供应紧张的状况,积极做好资金及水电煤气运等生产要素的配置与协调,努力缓解资金、用电和运力的供需矛盾,确保工业经济运行平稳;二是要充分发挥区县和工业主管部门为属地企业协调服务的作用,进一步细化分解目标,确保指标任务的完成;三是继续坚持委领导带队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制度,组织好每月一次的工业经济运行分析联席会议,及时协调解决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四是重视和加强对中省企业及军工企业的协调服务工作,主动为他们排忧解难,促进他们为地方经济多做贡献;五是组织企业积极参加各种产品展销活动,加大产品宣传力度,拓宽销售渠道,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六是加强与统计部门和区县经贸局的密切联系,认真做好工业经济属地化统计工作,在摸底调研的基础上,努力做到“应统尽统”。同时,要抓好工业经济运行监测网络建设,逐步建立起与国家、省上、各中心城市、各区县和重点企业相连的经济运行调度信息网络,确保工业经济信息渠道的畅通。

(二)大力培育扶持过百亿元企业,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一是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全力保障陕重汽、西电公司、西飞公司三户企业产值率先突破百亿元大关;二是在摸底调研的基础上,加大对规模以下企业跃升为规模以上企业的支持,力争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过千户的目标;三是以振兴装备制造业为契机,加大对航空航天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力机械设备等装备制造业的扶持力度,提高装备制造业的综合承载能力和产业链的辐射带动能力,将企业优势变为行业优势,将行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全市工业整体水平有一个新的提高。

(三)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抓好轻工和化工产业扶持培育工作。一是要重点抓好比亚迪轿车、陕汽二期改造、康明斯汽车发动机、法士特齿轮变速箱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围绕中钢西冶搬迁改造项目、陕鼓能量回收产业化项目等,加快我市专用通用装备业的发展,继续抓好新材料、新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扶持工作,为我市工业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二是要高度重视轻工业的发展,对“银桥乳业”、“长安老窖”、“户县龙窝”、“*稠酒”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轻工业产品和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促其做强做大,提升轻工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三是加快启动我市精细化工产业,以承接陕北煤化工、石油化工产品的深加工和陕南、关中及周边地区的矿产、农产品、中草药的精加工,延长产业链,实现初级产品的高增值;三是协调有关部门加快高陵泾河精细化工产业基地的规划论证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为全市工业经济增添新的增长点。

(四)克服困难,加快推进二环沿线企业搬迁改造工作。一是对今年计划启动的15户企业搬迁改造工作要加强督促,加快进度,落实责任,全力推进,力争完成15户搬迁改造企业的启动工作。在此基础上,要积极协调,加大力度,力争今年再多启动几户企业的搬迁改造。二是要积极与市土地、规划、财政等部门协调,制定具体办法,使企业真正享受到“行动方案”中的有关优惠政策。三是对那些产品无市场、已停产或半停产的工业企业,要协调各方,采取破产关闭、兼并重组等办法,整合剩余资源,实行“退二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