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工作思路范文

时间:2023-03-15 10:38: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镇化工作思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镇化工作思路

篇1

我县城镇化建设

2013年,县委、县人民政府就把城镇化建设作为我县的首要工作任务来抓。经过一年的统筹推进,协调发展,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在开拓城西新区、实施城西综合交易市场、城南江滨生态公园等一些重大市政项目上,展示出了我县城镇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从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化道路。2014年,我局将坚持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县十三次党代会、县“两会”精神,建设“美丽***”为主题;以“十二五”规划为引领,以加快推进***县“城镇化”建设为目标,着眼于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居民住房建设,完善城乡建设管理体系,全面推进宜居山城和打造富有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为实现以上工作目标,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开拓创新,认真抓好城镇化管理工作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今年工作目标的重要途径。但城镇化的发展也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管理模式,因此,我们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一定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针对我县在新形势及开展“美丽***.清洁乡村”管理方面出现的新问题,2014年城市管理工作重点一是探索环卫运行管理工作机制,拟将部分县城区域向社会发包,同时完善目前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增加城管公务用车,强化城管执法力量,同时充分考虑城管人员的一些福利待遇,发挥城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三是重点抓好乡镇中转站建设,在去年完成周鹿、永州、金钗镇垃圾中转站建设的前提下, 今年年内完成加方、里当等乡镇中转站建设,避免垃圾清运过程中无谓的运距、装卸等费用,切实减轻财政资金压力。从去年12月份开始试运营的古零镇来看(清运范围为全镇所产生的生活垃圾),月支付运营费用约1.5-1.8万元,而2012年、2013年该镇仅古零街、杨圩街垃圾清运费用就达19万多元(2014年该镇垃圾清运预算费用达60多万元)。启动垃圾中转站后,垃圾“村至乡镇中转站”费用从村(屯)所收取的垃圾处理费支付,乡镇至垃圾场的费用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实现垃圾处理工作的常态化管理。

二、继续抓好续建项目建设

 重点推进城西新区环城三、四十米大道、金伦中学至西华街工程项目。2011年以来,县委、县人民政府就把该项目作为实施城西新区建设,推进我县城镇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来抓。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但由于2002年水南公路***县城出口一级路建设涉及征地安置遗留问题未能解决,群众对征地工作不积极配合,征地工作未能按时完成,导致项目开工缓慢。为了加快项目征地力度,县委、县人民政府调整并充实征地工作队伍,目前征地工作已经有了新的起色和突破,截止至今,共完成征地500多亩。

三、加大新建项目工作力度

1、重点推进城西交易市场、***县江滨公园等重大市政建设项目。2014年,我局将围绕推进“两基两城一中心”建设进度,打造“宜居山城”,改善城乡居民的贸易环境,发展壮大商品经济交易规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拓展县城发展区域、解决目前城市建设所存在的散乱差等工作目标出发,全力实施绕城大道、城西综合交易市场、江滨生态公园建设项目。绕城大道、城西综合交易市场、江滨生态公园建成后我县城区人口将从现在的4.5万人增加至10万人口左右(预计新城区增加人口6-7万人),城区面积将从现在的6.7平方公里增加到13平方公里(新城区规划面积为6.3平方公里)。至“十二五”末,再打造一个新的“山城”届时将成为现实。

2、积极推进***县兴科供水及县城管网建设与改造工程。该工程项目建设是解决***县城供水水源单一、增加供水能力和提高供水应急处置能力,对改善***县投资环境具有重大意义;工程建成使用后县城供水彻底摆脱供水水源水量不足的困境,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对提高城镇居民和农村饮水质量、改变生活环境起到积极作用,为***县经济社会发展或不断扩大的城镇化建设项目提供用水保障。

3、抓紧完成县城污水管网、天燃气管道、城区临街房屋门面改造、规划区园林绿化彩画、城西广场市政工程、城西交易市场市政道路工程等建设项目。##

4、全面完成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工程,确保按时完成年度目标工作任务;完成***县人民政府大院南区危旧房改住房改造和***县人民医院东宿舍区改造等两个工程,启动原种子公司、水利局的危旧房改造工作;完成县江滨新城第十、十一巷市政道路及马中至车站路面修复、县城区桥梁改扩建工程、县旧城区市政修缮工程。

5、积极开展推广使用南宁市农村住宅推荐户型宣贯工作,切实按照南宁市《关于印发推进农村住宅建设管理及推荐户型奖励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南府办[2013]195号)文件的工作要求开展工作,并确保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

四、切实抓好拟建项目各项前期工作

1、重点开展城西小广场至南蛇岭新区规划、***城西合作新车站及物流中心、***县城环城公路扩建、城西那下农民安置小区道路、***县城总体规划区现状地形1:500测绘工作、***县城建筑风格技术规范导册项目。以上项目是我局根据县委、县人民政府“以姑娘江为轴,南北延伸,重点向西,发展新区”的发展思路拟定实施建设项目,也是我县实施城西新区建设项目必不可少的重点配套项目。项目的建设,将使南蛇岭地带国有林场得到保护并极大发挥其优越的自然环境的使用价值,实现多年来酝酿已久的“南蛇岭公园项目”的***梦。同时项目的规划或实施,将加大城区新区市政道路、物流、供水、排污、环境卫生、亮化、绿化建设力度,把我县打造成为一座生活舒适便捷、景观优美亮丽、公共设施完备,具有浓郁特色的宜工、宜商、宜学、宜乐、宜养的“宜居山城”,把***建成一座集美丽、生态、和谐、风情、发展于一体的城市。

2、抓紧完成县城城北糖厂区域建村市场控制性详细规划、县城产业安置控制性规划编制的各项工作。目前我县市场空间狭窄,布局极为不合理。完成以上编制工作,将有利于今后我县的市场规范化建设,实现商品市场“划行归市”的布局规划目标。

五、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篇2

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紧紧瞄准“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率先建成生态文明典范镇”这个目标”,着力构筑“西部旅游区”、“中部城镇区”、“东部工业区”三大板块,突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强生态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保障和改善民生”四项工作重点,全力打造黄河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优美、建筑风格古朴、规划布局合理的美丽小镇,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工作重点:

1、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上实现新突破。一是重点突破展区村庄改造。把黄河南展区村庄改造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前期现状锁定和房屋评估的基础上,编制展区改造详细规划。科学规划镇驻地黄河风情小镇,鼓励展区群众向城区、镇区转移;率先启动麻湾社区建设,满足展区群众就地搬迁、集中居住的愿望;继续实施黄河风情民居建设,实现旅游开发和村庄改造的同步启动。二是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配套镇域特别是展区的道路、供水、供暖、电讯、污水处理等生活服务设施,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今年要重点实施镇驻地天然气管道入户工程,投资1600万元,铺设天然气管道6公里,接入住户450户。三是壮大产业支撑。将村庄改造与产业提升结合起来,深入挖掘龙居生态、文化、资源等优势,重点打造生态游、黄河游、民俗游、温泉游等项目,挖掘打狼台、真武庙等赵匡胤遗迹,建设黄河风情民俗村、龙居古镇、麻湾古街等特色景点,使旅游产业在今年破开题、起好步,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群众家门口致富。

2、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实现新突破。一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继续壮大蔬菜、瓜果、苗木、畜牧养殖、林下特色经济等产业规模,重点培育康源农业、旭日牧业等成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投资1400万元,实施盐坨1.2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00万元,打造2000亩林下经济种植示范园,带动农民增加工资性收入。二要做优做强新型工业。重点突破东部工业园区建设,整合化工、棉纺、物流、商贸等产业资源,实现产业集聚发展。鼓励明源化工、晨曦化工等骨干企业加快技术改造,确保投资1.2亿元的晨曦化工油品精炼项目顺利投产。积极培育光伏太阳能等战略新兴产业,力争年内再引进一批具有成长空间、节能环保的大项目、好项目。三是聚力突破服务业。依托晨曦、铭石等企业,建设现代物流园区。抓住龙居生态林场申报省级森林旅游度假区的契机,完善景区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服务设施,提升景区接待能力。实施镇驻地商业街改造提升工程,对批发零售、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进行整合包装,带动龙居丸子、龙居月饼、麻湾刀具、老粗布、桑叶茶等特色产品再上新台阶。

篇3

一、认清形势,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

*市市区面积为5.1平方公里,城区人口为5万人,市内主干道人民路长3公里宽42米,自北向南纵贯城区,整个城市呈狭长带状分布。市中心位于岭南镇,北泗、河里两个乡距离市区不远。自成立市以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特别是近几年来,*的城市建设有了很大的改观,随着市新世纪广场、八二路等重大城市建设项目的建成,*的城市化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市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入户率、人均拥有机动车量、人均存款余额、等级公路入户率、沼气池入户率均居来宾各县(市)之首。虽然近几年来,*市的城镇化率有所提高,但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存在诸如城市的配套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整体功能还不够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没有改变等问题。*市的城镇化已经不适应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当前*市应不失时机地推进城镇化进程。发达地区的发展历史表明,提高城镇化水平,可以改善城乡经济结构、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可以扩大城市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有力拉动地方经济的增长,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

二、抓机遇,坚持工业强劲的发展势头

*市境内有广西最大的火力发电厂,装机容量50.5万千瓦,年发电量32.76亿千瓦时,占广西发电总量的21.35%。*开采煤矿已有近100年的历史。*电厂和*矿务局两大国有企业一直是*市的经济支柱。现在这两大企业又在加快发展步伐,分别实施了两大项目建设:*电厂2×30万千瓦机组改扩建工程和*矿务局2×6300千伏安矿热电炉技改项目。*电厂2×30万千瓦机组改扩建工程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能源发展战略的结果,是广西“十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应急电源项目,工程利用*电厂1#~3#退役旧机组改造而成,项目计划总投资23.6亿元,2003年计划投资12.62亿元。工程实施从2001年4月开始,2002年9月主体工程进入大规模施工,到目前,各项施工进展顺利,主要设备安装、工地建筑等建设基本完成。工程累计完成投资8.2319亿元,占总投资计划的35%,今年1-10月工程累计完成投资6.3496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50%。其中,安装累计完成投资3527万元,建筑累计完成投资1.1568亿元,其它累计完成投资1.4231亿元。预计2004年5月和11月两台机组可分别建成投产。*矿务局2×6300千伏安矿热电炉技改项目计划建设二座6300KVA矿热电炉及相应主机房。年产GX合金1500吨,锰硅铁合金5480吨,总计年产20480吨,项目计划总投资2640.72万元,建成投产后,正常年销售收入6365.05万元,实现利润406.2万元,社会贡献率为16.77%。今年10月底,共计完成投资1648万元,占投资计划的60.2%。这两个项目的建设又为*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市应该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良好时机,坚持“发展煤电,增加总量,上新项目,增强后劲”的工作思路,转变政府职能为这两个项目建设做好协调服务工作。此外,也要支持水泥、机制糖、铁合金等工业生产,引进其它工业项目,促使“工业强市”目标的实现。

三、扩大开放,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第一、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坚持城乡互补、协同发展原则。*市工业以发展电业、煤炭业、冶炼、制糖和加工业为主,电厂2×30万千瓦机组改扩建工程和矿务局2×6300千伏安矿热电炉技改项目加速了*的工业化进程,在2003年11月召开的广西贸易洽谈会上,*市又成功地与外商签订了加工松香生产的意向,以工业化带动了城镇化。同时抓好岭南镇、河里乡和北泗乡的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互补、协同发展。

第二、以实施重点城市建设项目为契机,适当拉大城市框架。今年*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气抓城市建设,重点抓13个重点城市建设项目,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成功实施了市中心商贸城、里兰新市场、红河谷花园小区、八二路商业街等项目建设;正在进行的市人民中路的改造将市区道路功能更加完善;将要建设的江滨路、里兰新市场把市区和*矿务局紧密连成一体,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

第三、重新做好整体规划。*市的城市规划是建市之初编修的,曾对*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应重新编修。今后*市作总体规划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结合人文特点,充分体现煤都文化、红水河文化、壮族文化、奇石文化的特点,以浓厚的地方文化吸引八方来客;二是要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建设诸如八二路住宅小区和办公区、江滨路、建设路、红河谷花园别墅小区等标志性街区,把市区和*矿务局、*电厂连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城市向纵深发展;三是做好红水河这篇文章,把山水景观纳入总体规划中,以丰富园林化内容,提高城市档次。在*的城市性质上与发展规模上,根据市四家班子领导的研研究意见和自治区城乡规划院的意见,从现在到2030年,*市应定性为以电业和煤炭业为主的生态工业园林城市,市区扩大到14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5万的规模。

第四、搞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快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步伐,要完成城区及周边山岭植树绿化美化工作,人民南路、人民中路、八二路等主要路段均要完成绿化带规划与种植,种植各种观赏性苗木,美化城市;二是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加快实施正在进行的人民中路人行道改造,将市区内现存的已经老化的住宅、楼房统一改造,改变城市“脏、乱、差”面貌;三是不断完善市政公共设施功能。启动城市排洪排污工程建设,城市供水、供电保障充足,保障城市整体功能完善,整治市容市貌。

篇4

本刊讯 国务院总理10月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再次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促进有效投资和创业;听取对中央企业监督检查情况的汇报,推进国企改革发展。会议指出,顺应社会期待,在去年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的基础上,今年再作修订,是改革投融资体制,持续推进简政放权的重要体现,对于更好实现企业自主投资、更好适应地方发展需要、更好释放投资巨大潜力、抓好有效投资这一促进发展的关键环节,为各类主体创新创业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减少权力寻租空间,防止腐败。

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召开

本刊讯 为加强新型城镇化工作的统筹协调,更好地推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实施,今年7月7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建立由发展改革委牵头、15个部门参加的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10月8日下午,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会议学习传达了国务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精神,就贯彻落实中办国办近期印发的《关于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的分工方案》和《2014~2015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重点》做了部署,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有关部门结合自身职能介绍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有关工作和设想。

三部门联合召开加快水利建设

视频会议

本刊讯 10月9日上午,水利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召开加快水利建设视频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治水兴水决策部署,针对农村饮水安全、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等重点项目进展情况,对加快工程建设进行再部署、再督促、再落实,确保如期保质保量完成年度重点水利建设任务。会上,湖北、四川、河北、黑龙江省水利厅,山东、陕西省发展改革委,广东省财政厅作了交流发言。

农业部召开党组专题学习会

学习贯彻中央会议精神

本刊讯 10月11日,农业部召开党组专题学习会,传达学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经验交流会议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意见。会议强调,要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系列会议精神上来,深刻领会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动民族地区农牧业发展,巩固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切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作出更大贡献。

第三季度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总体稳定

本刊讯 2014年7-9月,农业部组织开展了第三季度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共监测了31个省(区、市)151个大中城市的蔬菜、水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等4大类产品82个品种94项指标,抽检样品11298个,总体合格率为97.3%。其中,蔬菜、水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7.1%、98.7%、99.0%和92.7%,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总体保持稳定。

农业部已将监测结果通报各地,请有关地区跟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依法查处不合格产品及其生产单位。组织开展2014年度专项整治督导检查,督促各地落实农药及农药使用、“瘦肉精”等7个专项整治任务,严厉查处和打击蔬果生产以及畜禽、水产养殖中非法添加、违规用药等问题。同时,加快推进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建设,完善相关制度,加强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衔接,落实全程监管措施,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节约集约用地指导意见出台

本刊讯 为切实解决土地粗放利用和浪费问题,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国土资源部日前制定下发《关于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了未来一个时期节约集约用地的主要目标,一是建设用地总量得到严格控制,到2020年,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用地面积下降80%,城市新区平均容积率比现城区提高30%以上;二是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不断优化,完成全国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三是土地存量挖潜和综合整治取得明显进展,实施土地内涵挖潜和整治再开发战略,“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750万亩、农村建设用地整治900万亩、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300万亩;四是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更加完善,机制更加健全,建成一批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示范省、模范县(市)。

中央财政支持启动

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

本刊讯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国家林业局、农业部等有关部门,下达山西、湖北等十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14年度退耕还林还草任务500万亩。其中,退耕还林483万亩、退耕还草17万亩。

《总体方案》明确了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补助政策:退耕还林每亩补助1500元,其中,财政部通过专项资金安排现金补助1200元、国家发展改革委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种苗造林费300元;退耕还草每亩补助800元,其中,财政部通过专项资金安排现金补助680元、国家发展改革委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种苗种草费120元。根据上述补助政策,2014年,中央财政共安排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专项资金24.976亿元,其中:现金补助24.796亿元、工作经费一次性补助0.18亿元。

科技部:

积极推进农作物商业化育种工作

本刊讯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2013)109号]文件精神,推进新型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部于2014年立项实施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主要农作物商业化育种技术研究与模式示范”项目。9月24日,科技部农村司、农村中心组织召开了农作物商业化育种研讨和项目推进会。会上,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等11位种子企业负责人交流了对农作物商业化育种的认识与实践、目前已经取得的成绩和下一步的工作思路,汇报了各课题的实施方案。与会代表就如何打造种子企业的商业化育种能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水平、构建新时期中国特色的商业化育种机制和模式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研讨。

农业部:

炒作“非转基因”只是商业包装

本刊讯 日前,国家工商部门加强了对非转基因产品广告的监督管理,中央电视台率先《关于“非转基因产品”广告的审查要求通知》,禁止在广告中宣称非转基因产品更健康、更安全。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毕美家表示,此举对于规范市场行为、正确引导消费、塑造公平竞争环境都将产生积极的示范效应。

篇5

琉璃寺镇党委书记郭景涛谈农村工作

多年来的基层工作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乡镇领导,能够做到不辜负组织的期望,赢得广大群众的拥护,真正履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要求,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谋发展,就是要抓好班子,带好队伍;理清思路,抓好发展,强化宗旨观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体讲,就是以机关建设为抓手,以基层组织建设为主体,以人为本,强化组织、思想、作风建设,推进全镇工作持续快速发展的总体思路,达到建好一流班子,带好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的根本目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机关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解决了“人”的问题。

1、抓好机关干部队伍建设。

自2003年班子调整以来,我们镇严格以治理整顿为主,对领导班子和机关人员实行了动态管理机制,切实按照“强化重点,培植特点,务求实效”的工作方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关干部管理若干规定》,在作风建设方面,要求领导班子成员团结、民主、廉洁、勤政、务实,其他机关人员风正、气顺、心齐,无“吃、拿、卡、要”影响机关形象的人和事等不良现象;在管理方面,按文件规定,要求各管区、站(所)管理严密,职责清楚,制度健全,工作有序,工作环境整洁优美,对于在治理整顿期间,思想上、作风上仍然不能转变的,实际工作经考核不称职的,领导干部实行诫免责任制,一般干部坚决予以撤换,直至离岗。

2、抓好村级班子建设。

农村工作处在乡镇工作的第一线,上对各级组织,下对数方百姓,如何用好镇村干部,带出一支行得正,过得硬的村级干部是搞好农村各项工作的基础。对现任农村干部我们从思想、作风、组织建设上进行集中整顿,经过整顿后仍不能转变工作作风,思想行动上的不能转变的,工作上仍不能胜任的村干部,坚决进行撤换,决不能耽误工作,贻误事业,影响全镇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并且在今后农村干部任用上,我们将严格从选人、用人源头上预防,从上任到离任进行全程式管理,并采取“四项制服”管理农村干部,即落实上岗承诺制服,年终考核制服,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和奖惩制度,在农村干部管理上实行“软着陆”,建设农村发展“平台”,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快快速向前发展。

二、理好思路、抓好发展,解决“事”的问题。

情况明,才能思路清。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基础环节。自去年元月班子调整以来,我们没有遵循那种“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做法,而是组织领导班子成员深入群众,搞好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客观全面、真实情况,在吃透上情、掌握下情、摸透市场经济行情的基础上,作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决策。具体是在今后三年紧紧围绕“突出一个主题(即以发展为主题),强化两个建设(即机关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抓好三项机制建设(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工作),实施四大战略(骨干企业带动战略、农业产业化战略、城镇化战略和科技兴琉、可持续发展战略),完成十大工程(民营经济集约化工程、小城镇建设工程、村村通公路建设工程、绿色通道工程、以龙头企业为带动点的生产、加工、销售棉花一条龙建设工程、菌菜产业链工程、精准农业建设工程、农业民营化工程、畜牧规模化养殖工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促进两个增收(财政增收和农民增收),达到一个目的(社会安定、政治稳定)”工作思路,确保全镇经济快速增长,加快我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版权所有

篇6

一、2013年工作亮点

(一)、超额完成主要经济指标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40万元,占全年任务的157%;招商引资完成500万元,占任务的100%。

(二)、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1、大力推进现代种植业发展。以九叶青花椒、速生林、花卉为重点,打造绿色生态产业。在落实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4230亩的基础上,集中成片新发展600亩青花椒产业示范片和500亩杨树速生林产业。

2、加快推进特色生态养殖业发展。

在发展传统养殖业的同时,我们进一步突出元足庵村的野猪,金台山村的跑山鸡、黑山羊,村的PIC生猪,雷堂村的肉牛。目前,野猪存栏67头、跑山鸡存栏8000余只,发展养殖专业大户31户。

3、强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1)在元足村、新公路沿线打造千亩青花椒示范带;(2)在五柏树村建立杨树栽植示范带;(3)在村建立返乡农民工、大学生、残疾人创业示范基地,发展山羊、剑鸭、土鸡、PIC生猪养殖示范带。培育一个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知名品牌,建立1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三)、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争取国家水利项目扶持,充分用好、用活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兴建通村水泥路1.6公里,整治通村水渠4.5公里,维修分水岭提灌站2处,基本解决全乡7个村6500余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问题;继续做好武引船灌区白鹤林水库建设前期的控管工作,做好库区百姓的移民安置前期工作,完成场镇安全饮水工程。

(四)、加大新型城镇化建设力度。

加快场镇旧房改造,已完成第一期7套旧房改造,今年底完成场镇安全饮水171户工程建设。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规范车辆停放,完善场镇街道绿化,种植四季桂50多株,新安装路灯14盏,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精品场镇。

(五)、努力发掘民间特色文化

培植书法爱好者群体,弘扬书法文化,今年选送的书法作品多次获得省市有关部门的表彰奖励。深入发掘民间特色文化,组织开展“送蜞蚂、迎春祈福”民俗民间文艺表演活动,被东方卫视台和电视台在全国播送。

二、2014年重点工作安排

(一)、加快场镇建设,全力推进场镇上档升级。

加快场镇旧房改造,明年初要全面完成第一批场镇旧房改造工程,彻底改善场镇容貌。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启动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增强污水处理和排内涝能力;抓紧实施场镇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完善场镇街道绿化;启动农贸市场建设,增强市场配套功能;提高场镇资源承载能力、要素集聚能力、产业发展能力和就业吸纳能力。

(二)、加快农业产业示范片建设,努力发展现代农业

加大土地流转,突出发展青花椒主导产业,巩固建设千亩青花椒产业示范片;集中成片种植核桃,着力建设千亩核桃产业示范园,加快发展现代特色林产业。培植养殖大户,突出发展以PIC生猪、野猪、山羊、肉牛、土鸡、箭鸭为主的绿色、生态、高效的现代特色养殖业,着力建设具有特色的生态养殖示范片。同时,激活农村生产要素,培育壮大农民合作组织,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强农业发展活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三、2014年对县政府工作的建议

篇7

一、以“文化广场”建设增强中心城镇辐射带动能力

文化广场是浬田乡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该乡抓住了新型城镇化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牛鼻子”,是应对区域激烈竞争、实现跨越式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突显本地特色的新亮点。

浬田文化广场总投资2D0万元,占地6000平米,分为文化区、健身区、休闲区、中心区,广场内古樟成荫,青砖小道蜿蜒曲折,石桌、石凳、石椅点缀其中,安装健身器材3套,铺设栏杆160米,占地1000平米的花岗岩地面可以容纳2000多人在此休闲娱乐,丰富了文化生活、提升了圩镇品位,吸纳了51户村民到街道购地建房,进一步聚集了人气,繁荣了经济。

二、以稳妥推进新型农村建设聚集人气指数

新型农村建设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基点,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浬田乡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2012年,全乡有3个村列入了县新农村建设点,分别是仙峰村委移民村、塘下村委塘下村、历山村委南溪村,涉及农户126户、476人,分别成立了村理事会,制定工作方案。开展以村庄规划为基础,以“五通一气”为重点,以“三清三改”为配套,建设农民新家园。采取“上级争取一部分,自筹一部分,社会捐资一部分”的形式,切实夯实基础设施,投入建设资金200万元,投工投劳8000余工日,农村面貌明显改观。3个县级新农村建设点都进行了垃圾清运、污泥清除、路障清理,拆除残墙3650余平米,完成硬化通村公路5.65千米,硬化巷道23968m2,绿化面积122002,修建排水沟3612m,埋设涵管14处,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户通自来水100%,有68户农户新建了三翁式水冲厕,兴建垃圾池12个,铺设彩砖和花岗石1400平米,3个点分别按规划修建了休闲广场,并修建了篮球场、配备了体育器材,栽植各种绿化树1800余株,绿化小苗2万余株,村庄面貌有了极大改观。大力开展农村清洁工程,全乡7个非新农村清洁工程点都聘请了保洁人员配备保洁专车,加强日常卫生打扫,整治村庄环境、保持村庄洁净。

三、以美丽乡村和商贸宜居统筹结合增强承载能力

浬田村委会刘家村是涅田乡政府所在地,该村以列入国家、省老建扶贫点为契机,积极整合资金,突出特色,高起点规划打造。一是改造天秤路。投资320余万元对天秤路进行高标准改造,拆除了门前房后的乱搭乱建,改造下水道1300米、硬化路面2800余平米、铺设人行道彩砖5000平米,对临街房屋墙面统一进行粉刷、统一规范店牌、统一要求门前卫生“三包”,在村内池塘边砌块石360米,铺设彩砖地面1600余平方米,安装体育健身器才3处,铺设栏杆260米,花岗岩地面休闲娱乐场所2000余平米,村庄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改善,提升了圩镇品味。二是兴建建材专业市场和居民住宅小区。总投资5000万元的建材专业市场和居民住宅小区位于圩镇,已完成了25.6亩的征地工作,测量、规划设计、土地评估和用地使用权挂牌出让等相关工作正在进行中。为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聘请了专业技术员把建材专业市场与居民住宅小区相结合,进行优化组建,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四、以“一村一品”为要求,以技术推广为动力,发展农村新经济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涅田乡政府引导农民走现代农业、绿色农业、效益农业的发展路子,采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变农业种植模式等综合措施,发展“一村一品”,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通过多方调查,收集多项致富信息,重点发展了葡萄、花生种植,温氏养鸡、正邦养猪等优势产业,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2012年该乡新增葡萄种植专业户12户;发展规模养鸡专业户45户,年出栏肉鸡达270万羽;发展规模养猪专业户16户,年出栏肉猪达5200头;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刘高盛返乡投资135万元,整合土地70亩创建井冈蜜柚和油茶种植基地。基地的示范带动已成为该乡“一村一品”新转型产业,也将成为示范带动农户走上致富的成功捷径。

篇8

转变发展方式,农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2011年,农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2%。其中,第一产业3.2亿元,第二产业1.1亿元,第三产业1.4亿元;企业利润同比增长62%;家庭农场利润1.8亿元;人均纯收入14862元;粮食总产同比增长40.2%;城镇化率达78%。农场通过盘活资产、压缩开支等手段增收节支1800余万元。在养老金等社会负担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农场仍做到不借、不贷,不拖欠职工工资,农场综合实力在省农垦总局排名不断提升。

——现代化大农业进一步发展。进一步优化了种植结构调整,全场玉米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47.5%,马铃薯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9.7%。落实农业部、省、总局、管理局科技项目试验课题51项。与八一农垦大学、农垦科学院建立了6项马铃薯试验课题技术合作项目。进一步完善了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规范了4条科技示范带,建设了玉米示范带、马铃薯示范带和高效经济作物示范带。全场各项作物喜获丰收,产量和效益创历史新高。

全场奶牛存栏8500余头,生产鲜奶2.8万吨,实现畜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全场10个奶牛小区,奶牛饲养基本实现了舍饲化;林业工作重点抓好绿色通道、森林公园、绿色景观大道、住宅小区等绿化工程,完成造林绿化总面积1450亩,农场被省政府授予“三年造林绿化先进集体”称号。

——小城镇建设进一步提档。农场住宅楼建设7万平方米,搬迁4个居民点409户1000余人,拆迁房屋面积18000多平方米,复垦土地850亩。

——工业环保、经济总量进一步增长。全口径销售收入2.7亿元,增加值7000万元,利润2000万元。投资500多万元新建日处理300吨玉米烘干塔2座,烘干能力达到日处理1200吨。水泥彩砖厂、面粉厂投资220万元更新了设备。农场工业园区被批准为省农垦总局级工业园区。

——居民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总投资2714万元建起医院新楼、供水中心和森林植物园并同时剪彩竣工,极大地改善了广大居民的医疗、饮水和休闲条件。共投资2600万元建设了6000余平方米的文化馆和开工建设了水上公园一期工程。完善了各个住宅小区的绿化、硬化、亮化工程,打造了步行一条街。

——社会环境进一步稳定。农场完善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了流动人口管理,投资200余万元,为农场公安分局“四区改造工程”基础建设,配备了新型举高消防车,在全场建成立体化、全方位、全覆盖,点、线、面相结合的社会防控网络,电子监控系统全天启动,使治安案件发生率明显下降。

——党的建设工作、活动载体进一步丰富。党的建设工作以“创先争优”活动为重点,深化“党员中心连带户”党建载体,开展“33551”工程。企业文化建设重点打造了“四街一栏”,即教育文化一条街、党政文化一条街、商业文化一条街、企管文化一条街、践行北大荒核心价值观成果展示宣传栏。党风廉政建设围绕“清风净土”工程,进一步认真落实了“三重一大”制度,建立了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廉政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农场被农垦总局授予“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党委”称号。“共同富裕行动”使171户贫困户及低收入可扶持家庭年人均收入达到11911元。

——快速发展,对外影响力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农场在北安管理局创造了“八个一”。即:全垦区唯一被授予“十一五期间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唯一被授予“全国奶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场”称号;第一个被授予“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称号;第一个被授予“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称号;第一个建成了场市共建高标准奶牛合作社;第一个建成了场市共建现代化农机合作社;第一个建成了场部区黑色沥青路面;第一个建成了利用兵团时期团部办公室改建的场史馆。农场呈现出平安文明、和谐发展的新气象。

明确目标,把农场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富裕 和谐的垦区强场

2012年农场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农垦总局、北安管局党委(扩大)会议精神,以惠及民生、提高人居幸福指数为宗旨,以加快发展、强化管理为动力,以调优农业、做强工业、建好城镇为目标,坚持创业、创新、创优,努力把农场建设成为北方旱作农业示范场、产粮大场、畜牧大场、工业强场、城镇宜居场,生态、文明、富裕、和谐的垦区强场,全面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目标。

农场工作思路和目标是:全力实施“123456”经济工作新战略。实现“123经济结构调整目标”,即“一产做优做长、二产做实做远、三产做专做强”;突出“4项重点”,即农业大上玉米,工业增加项目,城镇打造精品,民生全面推进;打造“5个亮点”,即打造总局级工业园区,打造北方旱作农业示范场,打造中国奶牛高产科技示范基地,打造国家级生态乡镇,打造全省别具特色的新农村;完成“6项指标”,即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亿元,企业利润600万元,家庭农场利润1.8亿元,人均纯收入18300元,粮食总产20万吨,城镇化率83%。

为实现上述目标,农场要着力做好“强工业、优农业、抓城镇、惠民生、建机制、增产业、重管理、兴文化、提党建、促和谐”十项主要工作。

强工业,三年攻坚战推进工业提速增效。工业全力实施三年攻坚战,工业总产值年增长30%以上,到201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比2011年翻一番目标。

201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32亿元,增加值9950万元,利润1550万元,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000万元。

篇9

关键词:人的城镇化;发展观;生产主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政治经济学逻辑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14)07―019―07

充分释放城镇化带动经济增长和扩大内需的潜力,需要转变以往的城镇化发展理念和模式,需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切实地将人的城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和重点,让人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得到全面自由发展。然而,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人的城镇化需要统筹推进、循序渐进,需要客观认清人的城镇化推进所面临的现实障碍,需要在系统的框架下对推进人的城镇化的每个环节给予把握和分解,以便高质量地将人的城镇化扎实推进。所以,从对发展观的审视人手,考察城镇化推进的历史进程,有助于全面厘清人的城镇化的本质内涵,明晰人的城镇化所需要解决的课题,以便切实地将人的城镇化落到实处。

一、城镇化推进历程的发展观审视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主要标志,推进城镇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作为操作层面的实践活动,城镇化的推进深受发展观的影响,不同的发展观,会使得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不尽相同,从而形成颇具差异性的发展绩效,进而使得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程度表现为巨大的差异性。因而,厘清人的城镇化的本质内涵,理解人的城镇化的逻辑起点,需要从对发展观的审视人手,考察以往的城镇化推进历程。

1.城镇化的历史阶段性特征:发展观审视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内容和根本动因,一切人类社会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即“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的状况,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这表明,要充分重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基本判断,以及围绕人类社会发展所形成的发展观要将生产力及其发展视作基本的理论内核。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人们所关心的发展议题不尽相同。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所形成的发展理念、发展价值以及发展手段表现出历史演进性特征,由此使得发展观呈现出历史阶段性。

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如何生存是人类面临的首要问题。人们普遍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并将其视为经济实践活动的指挥棒和价值目标。在这个阶段注重物质资料的生产,具有第一性。在生产力水平较高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如何生活是人类面临的首要问题。人们普遍追求人的自由能力的提高,并将其视为经济实践活动的指挥棒和价值目标。在这个阶段注重每个人以及一切人的自由发展,具有第一性。这表明,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发展观的内核不相同。合意的发展观应与其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匹配;抛开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来评价发展观的好坏都极为不可取。

与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匹配的发展观,注重于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以及促进物质生产力的极大发展,而对物质财富追求的异化就是生产主义。生产主义以物的拜物教为特质,对物质财富及其生产表现出无批判的膜拜和狂热,以GDP的增加作为衡量一切经济工作好坏的唯一尺度,由此使得但凡能增加物质财富数量的经济实践活动广被接受。在这种强调物质财富增加的生产主义立场下,经济实践活动表现为生产动机上的“贪婪攫取性”、生产机制上的“泰罗――福特制”和生产手段上的“去道德化”,这在最大程度上钳制了人类的自由本质,使得人存在于一个被殖民化的生活世界里。

2.传统城镇化:生产主义特质

作为一个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实施赶超战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是我国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议题。城镇化作为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其推进应嵌入到其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之中。考察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生产主义几乎全方位地影响了以往的城镇化发展实践,无论是从推进城镇化的目的、还是实施城镇化的手段、抑或提高城镇化水平的主体性等方面,传统的城镇化都深深地打上了生产主义的标签。

(1)推进城镇化动机的物质财富扩张性。实施城镇化战略,首先需要回答推进城镇化的动机是什么。以往的城镇化发展历程表明,我国的城镇化更多地注重于物质财富的增加,将城镇化视作增加物质财富、提高物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动力,以至于过于强调城镇化促进经济增长的工具价值,而没有考究城镇化作为促进经济增长主要手段背后的价值性。特别是在传统的经济增长动力机制面临严峻挑战后,则将推进城镇化视作实现新阶段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和发动机。显然,这种对城镇化功能的定位,极易将城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于如何促进经济增长,从而热衷于物质财富的增加,而全然不顾及城镇化促进经济增长的价值意蕴。城建扩张、产城背离和基本服务缺失的城镇化发展实践,就是物质财富扩张性的城镇化的真实写照。最终,这样的城镇化会因其追求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单一性和至上性,使得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缺失人的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而造成不可持续性。

(2)实施城镇化手段的不以人为本位。实施城镇化战略,同样需要回答实施城镇化的手段是什么。作为现代化的应有内容,城镇化具有自发演进性,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城镇化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所依靠的参与主体也不同。由于将以往的城镇化定位于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并将物质财富的扩张视作推进的基本动机,这使得实施城镇化的手段在本质上服务于并服从于物质财富的丰富和增加,以至于将人视作实施城镇化手段的支撑工具,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完全不顾及人的主观意愿和发展诉求,并在相当程度上遮蔽了人的存在性。只注重政府自上而下的强力推进性而不顾及农民自下而上的自发主导性;只注重地方官员的而不考虑农民的主观意愿;只注重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不顾及生产方式的制约的城镇化推进战略;就是实施城镇化手段的不以人为本位的现实样本。最终,这样的城镇化会因其以人的工具性遮蔽人的目的性,使得城镇化的推进缺乏广大农民的合作而造成非和谐性。

(3)提高城镇化水平的资本拜物教逻辑性。实施城镇化战略,还需要回答提高城镇化水平为谁的主体性问题。仅就推进城镇化的动机和实施城镇化的手段而言,为谁提高城镇化水平的主体性更具本质性。对于为谁而推进城镇化战略的不同回答,使得城镇化的发展方向截然不同。在这个意义上,推进城镇化的主体是谁,决定了城镇化推进的方向在哪里和实施的手段依靠什么。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表明,在生产力水平没有高度发展和社会产品没有实现极大丰富的前提下,人的存在方式从彼此的依赖关系走向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离不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独立性阶段,由此使得实现资本的逐利与增殖成为了城镇化推进的主体性命题,以至于在极端层面上人与人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遮盖,让资本价值增殖成为了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体。资本饥渴症、贪欲心所表现出的利润贪求的生产动机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危机,自私本性、侵略基因所表现出的利己的个人中心主义对他者的存在合法性的否认,钳制人的自由、缺少人文关怀所表现出的人类生产的自我否定性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遮蔽,就是资本拜物教逻辑对城镇化发展的异化。最终,这样的城镇化会因其对人本身是目的的异化,使得城镇化的推进没有立足于人的解放而造成非自由性。

二、人的城镇化的本质

1.人的城镇化:传统城镇化发展的价值转向

提高我国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必须转变以往的城镇化发展方式,将城镇化由注重规模扩张的“土地城镇化”转向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人的城镇化”,将人自身生产力的发展视作人的城镇化的起点和终点,并摒弃那些限制和约束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错误的指导思想和发展路径。传统的城镇化模式,过于注重追求物的发展、忽视人的发展,过于注重数量的增加、忽视质量的改进,这导致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农民并没有在城镇化进程中获得应有的福利改善和自由能力范围的拓展,导致城镇化质量难以提升。为此,需要转变以往的城镇化发展思路,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城镇化的核心和重点,构建以人为本的发展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人的城镇化工作。

全方位地推进人的城镇化,就是将城镇化看作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经济发展的手段的自然历史发展过程;就是强调人自身生产力发展的第一性的本质特征,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并通过有序性、全面性、合理性和集约性的城镇化道路,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现实基础和有效保障。

2.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的城镇化的本质内涵

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求,就是以人为核心、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将城镇化的主要目标放到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上去,将城乡居民的利益置于首要位置,实现居民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双重匹配性转变,并最终融入现代化的文明体系中。

(1)人自身生产力发展是发展观的历史阶段性特征要求。发展观具有历史阶段性特征,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发展观的理论内核不尽相同。随着我国物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时代性课题发生了转变,人的生存性问题不再是首要问题,人的生活性问题成为了关键问题。在生存性阶段,物质资料的生产、从而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由此使物质财富的增加成为城镇化推进的根本动机。在生活性阶段,个人的充分发展,从而人自身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由此使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成为城镇化推进的本质内涵。

就城镇化推进而言,促进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和人自身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天然的必然性,只不过是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需要提及的是,无论是对于物质生产力的重视还是对于人自身生产力的关注,都不能无视两者的辩证统一关系而将两者割裂开来。即便是在注重物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存性阶段,人自身生产力的发展仍具有本质性和第一性;以及在注重人自身生产力发展的生活性阶段,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仍具有支撑性和基础性;即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手段,人自身生产力的发展是目的。也就是列宁所指出的:“全人类的首要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

(2)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人的城镇化的终极价值指向。在人的城镇化过程中重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际上是体现了人的城镇化的终极价值指向。也就是将每个人的充分的、普遍的发展,以至于一切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看作人的城镇化的起点和终点。具体而言,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重视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但不能遮蔽人自身生产力的发展。重视物质生产力的发展要凸显其主体性,把人的能力得到发展视作本质目的,并突出强调人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性、主要性和主导性。二是强调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历史演进性。以往城镇化的生产主义特质所造成的物质生产力与人的生产力关系的异化,具有历史必然性和非跨越性。只有在物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极大提高和传统城镇化弊端日益凸显的前提下,人自身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才会被纳入到城镇化的视野内。

3.农民的主体性:人的城镇化的现实指向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本质,要求人的城镇化必须更加注重于提高农民的福利水平,拓宽农民的能力范围,并围绕农民的主体性,加快实施相应的配套措施。具体而言,在现实层面凸显人的城镇化的农民的主体性,应围绕三个维度展开:一是有序推进农民的市民化。农民进城及农民市民化是城镇化的核心或实质,就是实现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并让进城农民真正融入到城市经济生活中,让进城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二是切实赋予农民广泛的参与权。确保农民成为城镇化主体,需要切实赋予农民富有保障的参与权和决策权,尽量避免农民被排斥在人的城镇化的进程之外,不能让农民成为城镇化过程中被忽视的群体。这就要求人的城镇化的推进,要注重规范程序、倾听民意、维护诉求和提供监管,从而让农民的主体性真正落到实处。三是构建包容的利益分配机制。推进人的城镇化,实现农民的市民化,需要充分发挥城镇化对农民的拉动力和推动力,让农民能够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并能够在城市中留下来和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为此,需要赋予农民充分的且富有保障的财产权利,将相应的资产转化为能带来收入流机会的资本。与此同时,还要在“四化”同步发展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与进城农民人力资本结构相匹配的主导产业,让市民化的农民持续获得稳定的收入。显而易见,关注人自身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是发展观的历史阶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更是转变传统城镇化发展路径,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革命性要求,需要在实践层面注重树立农民的主体性地位,让农民成为人的城镇化的主角。

三、推进人的城镇化的政治经济学逻辑

人的城镇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的一个崭新的大战略。注重从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辩证统一角度来理解农民市民化后的存在方式,并将对农民的存在方式的把握置于人的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将生产力的生产性和再生产性统筹考虑,由此呈现出如下的政治经济学逻辑特征:

1.谁拥有什么?就是从产权制度人手,分析其所呈现出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并剖析在该产权制度下生产与再生产资料是如何被分配的。具体言之,就是通过产权制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基层集体经济组织、农民、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能够在人的城镇化进程中拥有什么样的资产,并能够将其转化为通用的资本且能获得相应的收益。

2.谁从事什么?就是从社会关系人手,分析每个人在实现生产力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所要求的社会分工格局下从事什么样的活动。也就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分工格局背景下,人的城镇化所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具体从事什么样的活动。比如,农民被转移到城镇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新引进的工商资本所有者的经济活动边界在哪里。

3.谁得到了什么?就是在社会分工的前提下,以产权制度体系为切入点,分析经济主体凭借其拥有的资产和获得的资产转化为资本的能力,能够分配到多少与之相匹配的收益。具体言之,就是经济主体在城镇化前后获得的收益有何区别,是否拥有收入的可持续性或在现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支出的低成本性。比如,分析农民市民化后所获得的收益,还应该充分考虑其生活在农村时所拥有的“庭院经济收入”,以及用于自我消费的无工资性收入的劳动成果。

4.用获得物做了什么?就是考虑消费、再生产和积累的辩证统一关系,分析经济主体凭借其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所分配到的社会产品的使用和积累,并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实现自身生产力的稳步持续性和和谐性再生产。具体言之,就是经济主体如何将其获得到的收益进行消费、再生产和积累的结构性安排,并在这种结构性安排中实现资产进而资本的再增殖。比如,分析现有的收益分配机制,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确保市民化后的农民具有可持续的收益获取能力和机会,并进行资本性的再生产。

如上所分析的四个特征,就是人的城镇化的政治经济学逻辑所涉及到的四个关键性问题,这其中谁拥有什么具有基础性,它决定了谁从事什么,从而谁得到了什么,进而他们用获得物做了什么。显然,这四个关键性问题所隐含的顺序性,决定了人的城镇化的推进应具有先后的次序性,以及所实施的战略措施应具有全面系统的层级性。

四、积极稳妥推进人的城镇化的战略举措

.

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和重点,人的城镇化的践行,依赖于系统性明显的和针对性较强的战略举措。只有这样,才能积极稳妥地将人的城镇化付诸实践,并通过提高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能力,使其成为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以人的城镇化的本质内涵为切入点,立足于现有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着眼于解决传统城镇化存在的问题,推进人的城镇化需要实施如下战略举措:

1.促进产权制度变迁,赋予资产正规的产权体系表达

在直观层面上,人的城镇化表现为农民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以及相应的所从事的职业的改变。但是,在本质层面上,人的城镇化却是农民改变户籍身份后的福利状况的改变以及相应的处理资产能力的提升。归结到根本性层面,就是农民在城镇化之前和之后分别拥有什么样的资产、两种状态下资产收益的大小以及农民将资产转变为资本的能力。农民也是理性的经济人,会对两种状态下拥有资产、进而资本的能力的大小进行权衡取舍,并将其作为是否参与城镇化的衡量标准。由此可见,推进人的城镇化的首要工作,就是对农民所拥有的资产进行正规的产权界定,充分提取资产的经济潜能,实现资产可交换的合法性,并降低调动和使用资产的交易成本,最终提高农民作为产权所有者的主体性地位,并通过稳固的人际关系网络的建立和扩张,不断地提高农民市民化后处理资产的能力和获得资本化收益的可能空间。

(1)有序推进土地确权工作,提高农民的产权实施能力。产权的清楚界定是市场交换的前提条件,作为一种经济权利,产权能规范经济主体的行为边界,降低行为的交易成本,让经济主体形成稳定的预期,不断地扩大和稳固市场交易的范围。土地确权是农村改革的首要内容,其本质是赋予农民完整的财产权利,为农民的财产提供充分的保障,增强农民处置资产的能力,加快促进农民成为理性的市场经济主体。首先,明确土地确权的方向。与土地登记和颁证相比较,确权是核心,确权方向是关键。依据现行的土地管理制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土地的所有者,农民是土地的使用者;而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农村集体土地所有者的虚置和模糊化,造成了侵犯农民土地权益的行为时常发生,引发了层出不穷的冲突和矛盾,这直接弱化了农民的土地产权行使空间,并限制了农民的土地产权实施能力。为此,需要赋予农民充分且完整的土地产权,以便全方位地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收益。在当前,土地的所有权不应该是确权的核心,使用权以及一系列其他衍生的有助于农民获取财产性收益的权利才应当是重点。其次,保障土地产权权能的细分。产权是一个多种权能构成的复杂结构,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产权的结构不尽相同,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产权的权能会不断地细分,相关的权利主体拥有相应的产权,并按照收益最大化的原则实施自己的权能。叫改革开放以来,的实施,实现了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的分离;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强和就业结构的转换而产生的土地流转,实现了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推进土地确权工作,应该切实地保障土地产权权能的细分,为每一个分离出来的产权权能的有效运行提供保障。

(2)规范土地确权的程序,减少利益相关者间的冲突。程序是否规范,直接影响到土地确权的效率。要充分考虑每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降低土地确权可能造成的冲突。首先,充分地保障农民广泛的参与权利。在信息公开、土地测量、监督监管等方面,倾听农民的意见和利益诉求,避免政府单向地强行推进,有效保障农民的自主参与权利和空间,实现确权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其次,创新争议解决机制。土地确权直接决定了农民的土地产权实施边界,从而再分配土地产权的资本化收益,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在土地产权的模糊地带产生冲突。对于这类争议的解决,要有创新性思路,尤其是要注重发挥村里具有威望的老人的话语权,让农村能人、有威望的人成为矛盾或者争议解决的主体;还要有效尊重村里历史上存在的非正式制度,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习俗化解争议或矛盾的作用。

简而言之,实施人的城镇化战略,必须开展土地确权工作。明晰农民对土地的产权,保障农民对土地的合法权利,有效地压缩征地空间,并避免权力租金对权利租金的替代,以及在地方政府、基层政府、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之间合理地分配土地资本化收益。

2.发展合意产业,让农民获得稳定的收入

对于农民而言,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参与城镇化,不仅仅是生活方式的改变,更是生产方式的改变。并且在他们看来,生产方式的改变更具有根本性,生活方式服从于生产方式。如果进城后,农民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那么他们就会选择继续留在农村。所以,推进人的城镇化,转移农民不重要,关键是要确保农民在城市有适宜的工作可以做,并且持续地获得稳定的且高于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

(1)考量农民的人力资本素质,发展就业导向型产业。不同的人力资本素质,决定了不同的就业可能性,进而不同的收入水平。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大部分农民受教育水平较低,在高技术产业就业能力不强。农民进城成为市民后,就远离了原先颇为熟悉的农业产业,这就使得原先基于农业生产所形成的人力资本能力无从发挥。就业机会的减少,就会降低农民市民化后的收入水平,这就需要结合农民原有的人力资本素质结构,围绕农业产业链,发展能够充分施展农民以往的人力资本素质,但又具有工业化特征的产业。当然,发展那些适宜发挥市民化后农民的人力资本素质的产业,并不一定意味着低端和低附加值。当农民获得的收入水平远高于农业收入时,他们才会切实地体会到城镇化带给他们的福利增加,并增强对城镇化的认可程度。否则,进城后就面临失业,以及新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生活支出的高成本,会造成他们对城镇化的抗拒,这显然不利于人的城镇化的推进。

(2)着眼于人力资本素质的提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产业的发展需要考量农民的人力资本素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农民的人力资本素质就不重要。恰恰相反,政府职能部门以及非政府组织,应以提高农民市民化后的人力资本素质为目标,结合不同年龄段的新市民的职业发展诉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之所以强调人力资本素质的提高,是因为农民只有在拥有了较高的人力资本素质之后,才会拥有较多的产业选择空间和就业机会,从而拥有更多的收入来源和更高的收入水平。这样就会降低他们进城后对政府的依赖性,并不断地增强自身的独立能力和发展能力,积极地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经济收入状况,进而更好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提高职业技能培训,需要转变以往的工作思路,充分地考虑社会分工带来的效率改进。一方面政府职能部门可以作为职业培训的直接提供者;另一方面政府职能部门也可以向市场经济主体购买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产品,由后者向市民化后的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

3.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传统城镇化面临的主要难题,就是长期居住在城镇的农民工,因户籍制度的制约未能以城镇居民的身份享受到城镇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由此造成了他们的不断流动,最后又不得不回到农村。实施人的城镇化战略,必须实现转移出的农民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而不能让农民成为城镇中的贫民。为此,需要破除现有的制度障碍,在战略高度上为转移到城镇的农民提供必备的社会保障和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农民市民化。人的城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和集聚,以及享有与城镇居民相同的福利水平,这就必须将户籍制度改革纳入到人的城镇化进程中。鉴于户籍制度背后的福利差异,我国各个地区在推进人的城镇化过程中,可以结合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情,有针对性地、有步骤地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既要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转移人口的落户问题,又要全面地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的落户限制。与此同时,还要结合中等城市和大城市发展目标以及承载能力,有序地制定落户的条件和标准。对于户籍制度改革的难度要做充分的估计,但更要破除思想观念上的障碍,将附着于户籍制度上的利益进行重新分配,真正地实现农民的市民化。

(2)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广覆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让农业转移人口享受到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务,必须积极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城镇常住人口全覆盖。一方面,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到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中,特别是要妥善解决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向城镇社保体系的接人。另一方面,要将农业转移人口的子女纳入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中,让他们享受到城镇的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最终的目的,就是借助广覆盖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家庭的市民化,提高整个家庭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4.优化收益分配机制,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城镇化会改变农业转移人口的收益水平。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既要确保农业转移人口享受到完整的土地财产权收益,又要立足于长远让农业转移人口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不是暂时的收入水平的提高。

篇10

一、坚持规划先行,加快融入城市板块

镇村规划是镇村建设的蓝图和依据,是提升镇村建设品位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为迅速贯彻落实市委《意见》精神,加快融入城市板块,我镇将把规划的修订完善放在首位。一是科学编制城镇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按照“区域统筹、城乡一体和功能合理分区”的要求,重新修编完善城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以及各村庄规划,科学定位镇村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定位、基础设施配套和生态环境建设,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整体性和权威性。二是合理调整土地总体规划。在服从中心城市大规划要求的前提下,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统筹兼顾、合理用地的原则,按照用地集约、居住集中,产业集聚的要求,开展新一轮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为城镇建设提供用地指导。三是做好园区专项规划。我镇是传统的农业乡镇,工业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为此,在新一轮规划修编中,我们将对“两个万亩”高效农业园进行专项规划。同时,为增强造血功能,壮大财政实力,对镇工业集中区开展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努力构建工业经济加速发展、集聚发展的新平台。

二、坚持科学定位,不断做强特色产业

我镇地处城市边缘地区,交通相对闭塞,集镇建设虽然初具规模,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多数农户家庭以外出务工收入和农业收入为主,农民增收困难。在重点镇村建设中,我们将立足镇情,以农业的产业化为基础,加快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化工业,努力彰显本镇产业特色。一是持续扩面增量。在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先行的基础上,狠抓项目开发,坚持种养结合,努力形成一村一品、点面互动的良好发展态势,确保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落到实处。二是努力提档升级。围绕本镇提水养殖、银杏林果等特色农业,努力在建设生态、旅游、休闲、观光为一体的都市型农业上做文章、下功夫。注重引进银杏、食品等加工项目落户本镇,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业,鼓励发展农村运销服务业,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体系,努力实现农业效益的最大化。三是不断完善配套功能。围绕打造特色产业,不断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力度,提升产业化承载功能。加快推进道路、水电、燃气、通讯、广电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升配套功能。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全面落实城乡环境长效管理机制,着力营造整洁优美的镇村环境。

三、坚持统筹发展,努力提高城镇水平

作为联结城市的一个板块,我们将把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作为工作的重心,坚持以快补晚,好中求快。一是注重规划引领与集镇开发并进。以镇村规划为指导,坚持连片开发、组团发展的原则,进一步优化镇村空间布局。按照“布局合理、用地集约、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要求,高品位规划建设农民集中居住新社区,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加快农民变市民步伐。二是注重设施建设与功能拓展协调。一方面按省级环境优美小城镇建设的要求,采取内资与外资结合,政府资金与民间资本共建的方式,全面实施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努力完善集镇配套功能,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另一方面,切实解决对外交通问题,加紧编制对外交通的规划,全面实施镇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上争,早日建成集镇与市区、与周边镇街的快速通道,努力改善投资的硬软环境。三是注重做大规模与提升形象统一。按照镇区与社区,重点村与一般村,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工业化同步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实行一次规划、分年实施,逐步集中、建管并重,努力使小城镇规模在扩大的同时,集镇的整体水平同样得到提高,集镇的对外形象进一步得到提升。

四、坚持民生为本,努力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