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应聘岗位工作思路范文

时间:2023-03-23 23:31: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应聘岗位工作思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应聘岗位工作思路

篇1

各位领导,评委,同志们:

大家好!首先,感谢领导给了我这次公平竞争的机会。今天我竞聘的职位是武装部副部长兼保卫处副处长。希望通过这次竞聘,历练自己的胆量、展现自己的志向,力争为我校教育事业健康科学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叫**,今年***岁,本科学历,***年进入**高校,先后从事***、***和***工作,2000*年至今在学生部工作,主要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参加工作以来,始终兢兢业业工作,踏踏实实做事,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坚持将管理与服务学生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科学引导学生,得到了学生的爱戴与拥护,也得到了组织和领导的积极肯定,200*被评为**先进分子。

进入*3学校以来,始终以一颗赤诚之心戍守本职,以无限热情开启工作,身后留下的是辛勤的汗水,收获的是丰富的工作经验。过去的工作中也囊括了领导和同事们的大力支持,今后我将继续孜孜以求,争取做出更大的贡献。应聘武装部副部长兼保卫处副处长职位,我充满信心。主要有以下优势:

1具有高度敬业精神和服务学生与学校的热情。

新时期学生管理工作任务繁重,学生安全问题、心理问题、组织纪律问题较为突出,可以说事无巨细,处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我以极大热情戍守本职工作,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为了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我时常与学生沟通,以耐心、恒心和热心对学生开展心理疏导工作,积极帮助学生排忧解难;为了管理好学生,我通过组织学生看视频片子、警示性题材光盘等,加强了安全教育和纪律教育,指导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时时注意人身安全;为了贯彻好学校各项政策,我经常紧盯学生,无论是风雪交加的夜晚,还是瓢泼大雨的白天,我都要深入学生宿舍,督促学生及时休息;为了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不管是正在家里吃饭,还是在陪伴病人医院,我都要赶到现场,排解纠纷,为学生营造和谐团结的氛围。长期的学生管理工作,使我具备高度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也更加热爱学生。

2具有丰富的学生管理经验。

常年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天天与学生打交道,使我能够很好地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和价值追求,能够掌握大学生群体的优点和缺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在管理、教育与引导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认为管理学生,需要重视心理健康疏导,重视激励引导,重视服务学生,重视谢姐,从小事入手,从一点一滴做起,用一颗真心换取学生的理解和支持,践行人本管理的理念。学生是高校武装部与保卫工作的主要对象之一,国防教育、安全保卫主要是针对学生,我想,丰富的学生管理经验有助于在信岗位顺利开展工作。

3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我不断追求进步,平时不但认真学习了党的方针、路线政策,而且注意学习法律、法规和学生管理知识,不断充实自身。同时,注重总结实践经验,提升自身的工作水平。各个阶段都能快速地适应工作岗位,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

过去的工作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感谢。如果能够继续得到组织和同事们的信任,我将会创新工作,用具体的行动和出色的成绩回报组织的辛勤培养教育。

篇2

2013年学校取得了以“更名大学”、“博士授权单位”、入选中西部发展计划等为标志的令人瞩目的办学成果,令人振奋的同时,也深感学校今后建设和发展的道路还任重而道远,需要每一位华水人认真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积极开拓创新明年的工作,为建设具有一流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目标而共同努力。这一年人事处在校党委和校行政的领导下,围绕学校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扎实地开展各项工作,认真完成了学校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参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理论联系实际,认真谋划发展思路与对策

XX年3月至9月,学校组织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人事处党员干部积极参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学习领会xx的系列讲话精神,学习党的xx届四中全会决定,认真学习学校党委指示精神,在参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各个环节的教育活动中,能够做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在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和指导工作上下功夫。学习实践活动中,能紧紧围绕人事处工作的奋斗目标,认真分析工作实际,研究形势任务,认真调查研究,进一步理清做好工作的思路,思考促进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并集中解决了一些突出问题。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学校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

1、根据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部署要求,继续完善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工作。为此,在分管校领导的带领下,人事处对吉林、辽宁、浙江等地和省内部分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情况进行了广范围的调研、学习,开阔了思路,积累了经验。

2、逐步完善制度建设。对我校编制岗位管理、教职工继续教育、荣誉体系建设、职称评聘改革等方面工作进行了探索和论证,先后起草了《济南大学教师队伍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济南大学校聘教师岗位聘期届满考核办法(试行)》、《济南大学关于院聘教师岗位聘期届满考核的意见》、《济南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聘任试行办法》、《济南大学教师外各类岗位设置管理暂行办法》、《济南大学教职工年度考核暂行规定》、《济南大学关于教学单位进行二次分配的指导意见》、《济南大学聘用人员聘任管理办法(试行)》、《济南大学教职工继续教育工作管理办法》、《济南大学荣誉体系建设实施办法》等相关文件,为学校下一步深化改革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三、引进与培养并重,大力开展多层次、重实效的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1、年初制定了《XX年师资引进方案》,在多家媒体招聘广告,广做宣传,精心遴选,积极洽谈。在招聘过程中,我们根据学校各学科建设的实际需要和应聘人员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工作思路,按照学科建设短期急需和长期储备结合的原则,采取全职引进为主、双聘引智为辅的方式,一人一议、一事一议,根据各学科建设不同层次需要和应聘者的学术水平,分别制定聘期工作目标,并匹配相关待遇。

2、学科带头人招聘与引进工作初见成效。全年共收到求职申请180余份,经过与相关部门和学院认真研究筛选,与50余位申请者进行了联系和洽谈。目前已引进6位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并签订协议,另有7位人选正在洽谈中。还聘任2位高层次人才为双聘教授,聘任2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学院院长暨学科带头人。

3、完成了三位省级学科带头人的届满考核并签订了新一轮上岗协议。

4、在今年“山东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评选中,全省共有27人被评为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我校推荐的杨萍、曹丙强两名海归博士顺利当选,同时获得“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称号和每人100万元的一次性资助经费。

5、在本年度的“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推荐评选中,我校认真组织申报,于衍真教授当选,至此我校获此称号的专家已增至13人。

6、我校积极组织申报XX年度山东省引进海外创新创业人才“”第一层次人选,共申报13人,强化了学校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

7、共引进优秀青年博士27人(不包括6名学科带头人)。

8、聘任客座教授20多人。

9、修订了《济南大学教职工继续教育工作管理办法》,扎实做好教职工继续教育工作。组织教师积极申报山东省教育厅“青年教师成长计划”项目。本年度我校有共有18名教师获得教育厅访学资助,其中出国访学14人,国内访学4人,资助经费总额达80万元。

组织完成了20名校派出国访学教师的推荐选拔工作。

组织完成了英国格拉斯哥加利多尼亚大学奖学金项目5名留学教师的选拔派出工作。

组织完成了赴美国艾丁堡罗大学访学的2名教师的推荐选拔和派出工作。

根据教育厅的部署,组织完成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和岗前培训工作。

四、顺利完成职称评审工作

今年我校共有378人申报职称,其中申报教授74人,申报副教授231人,申报讲师54人,申报教师外各系列中级职务24人。经过各级评议推荐,最后教授有19人、副教授有74人、讲师有54人、教师外中级有14人获得推荐通过。

五、规范人事管理工作,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1、认真做好招聘人员管理工作。为了解决一般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人员不足的问题,建立一支稳定的职业化员工队伍,人事处制定了《济南大学招聘人员聘用管理暂行办法》。XX年共招聘录用了19人,并为其缴纳了社会保险。认真做好军队转业干部的安置工作。

2、修定了《济南大学年度考核暂行规定》,精心组织开展2010年年度考核工作。认真做好全校在职人员的考勤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学校教职工考勤管理规定,按时收集、汇总、登记各学院、各部门、各单位的考勤情况。

3、认真细致做好教职工奖惩工作。出台了《济南大学十佳服务标兵评选表彰办法》等文件,认真做好全国模范教师等一系列国家和山东省组织的各种荣誉表彰奖励的推荐评选工作。还配合学校纪委、监察室做好违纪人员的帮教工作。

4、完成高校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本年度共有35人取得了高校教师资格。

5、认真做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做好人事档案收录、整理和利用工作,为学校领导和各部门及教职工提供准确完整的人事信息。加强人事信息数据库建设,做好人事处网站管理,为全校教工提供数字化人事信息服务平台。按时完成省人事厅、市人事局的季报年报等的统计工作。

6、落实好上级政策,细致扎实地做好工资管理工作,解决好教职工福利待遇。

六、廉洁自律,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人事处全体同志廉洁自律,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人事处领导班子全体成员,时时处处都能严格约束自己,廉洁自律,老实做人、勤奋做事,塑造良好的人事干部形象。正确对待个人得失,不计名利,不讲价钱,不图虚名,不事张扬,时常用反面典型警示自己,严格自律,自重、自省、自警、自励,遵纪守法。特别是要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耐得住艰苦,管得住小节,挡得住诱惑。班子成员没有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没有发现违反廉洁自律有关规定和工作纪律的现象。

七、存在的不足和努力方向

1、有时因具体工作忙,必要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时间不能得到有效保障,有时出现学习抓得不紧的现象。为了适应学校下一步进一步深化改革发展的需要,今后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政治理论学习,重视业务素质和基本技能的提高。

2、人才引进的力度还需加大。一年来在人才引进、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学校发展的需要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高层次学科带头人的引进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今后要与各学院进一步加强协作,想方设法引进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同时还要为学校对现有人才队伍的培育、建设、管理等工作做好服务,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支持。

3、为广大教职工服务的意识和服务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这方面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有些方面仍有不足,在服务的细致、周到上还要进一步改善。今后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从常规性人事工作的每一个节点抓起,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做教职工的贴心人。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校园周边地区 挂职锻炼 社会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C-0020-02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已发生深刻变化,大学生的思想活动受之影响,日益呈现多元化。这一现状使得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产生了很多不适应的方面和薄弱环节。究其原因,是因为单纯的学校教育不能紧跟时展的要求。社会实践作为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当前我国高校已经普遍采用社会实践的教育方式,但成效性不强。大学生到校园周边地区挂职锻炼这种新的社会实践模式,很大程度上完善了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诸多薄弱环节。本文将深入研究这一新型社会实践模式,力图使之更加完善。

一、大学生到校园周边地区挂职锻炼社会实践模式的研究意义

和其他常规的社会实践模式不同,挂职锻炼的社会实践模式无论从时间、空间和形式上,都有着突出的优越性。学校与周边社区、村镇政府等地方可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周边地区为大学生提供挂职锻炼的平台,大学生利用周末或节假日到地方进行工作实践。这一方法可使地方通过高校的物质、人力、文化等方面资源的输出和支持,来有效推动自身的建设与发展。同时,高校可以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服务联系起来,在完善学校课程体系的同时,也满足社会需求,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与其他社会成员合作、分析、评估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大学生到校园周边地区挂职锻炼的社会实践模式是一举多得的教育举措,值得进一步推广。

此外,当前各高校纷纷在远离市区的地址建立新校区、大学城,这已成为一个新的趋势。这样一来,很多高校就与城市周边的县镇临近,产生了紧密的联系。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坐落于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明阳工业园内,它的校区临近南宁市吴圩镇、广西明阳农场等地,随着地区的建设与发展,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日益紧密,形成了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因此,大学生到周边县镇挂职锻炼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各方面有利条件。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客观地认识到,大学生挂职锻炼的社会实践模式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如何搭建高校周边地区与高校大学生挂职锻炼长期合作的平台,如何对大学生挂职锻炼人员进行选拔与培训,挂职锻炼大学生如何为地方建设发展提供切实服务,如何实现地方建设发展与高校人才培养双赢局面,等等。要解决好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更好地发挥这一社会实践创新模式的作用,就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探索。

二、大学生到校园周边地区挂职锻炼实践模式的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常规的社会实践中,学生参与的程度有限,而挂职锻炼的实践方式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社会实践的时间、空间和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更高层次、更新领域的实践舞台。基层的工作烦琐,涉及面广,处理各种问题需要“真功夫”。挂职学生接触到的人和事也无异于真正的工作环境,对大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认知能力、分析能力等各种能力提出要求。真实的亲身实践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在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方面,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课堂中灌输的理论知识对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往往是有限的。挂职锻炼的实践方式,能使大学生全面地接触社会,深入地了解民情、国情和社会,丰富他们的人生阅历,深化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认识,从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

(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现个人价值。挂职锻炼能够使大学生更加深入地融入社会。校园周边的县镇是社会大背景的缩影,是基层锻炼的好去处。通过在基层中锻炼,学生们能更好地从实践中了解社会的发展方向与需求,增长才干。从实践的内容方面来看,大学生在挂职锻炼过程中能够真正了解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同时在挂职锻炼的过程中,大学生还能够发挥专业特长,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为地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为地区的建设和发展作出实质性的贡献,学生的个人价值也可从中得以实现。

(三)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为地方的建设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高校拥有人才资源,各县镇拥有实践锻炼的岗位,将两者的资源结合起来,就可实现资源的共享。当前,在高职院校中,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教育培养模式已普遍实行,但一直存在着难寻对口企业,高校和企业管理权责不明晰,以及企业提供的岗位有限、学生实习时间有限、高校师资有限等原因导致对学生进行全面管理和指导等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很难解决。而大学生在校园周边县镇进行挂职锻炼,则很好地解决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问题,增加了学生实习的岗位,扩大了学生实习的领域,同时也拓展了毕业学生的就业渠道。此外,大学生具有智力、专业上的优势,在挂职锻炼中,不仅能够提高、完善自我,同时也可以为地方的建设带来新思路、新理念。这些新思路、新理念必将为推动地方工作的建设与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三、大学生到校园周边地区挂职锻炼社会实践模式的完善措施

(一)加强组织管理,建立统一的工作领导小组。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多由各系部、相关部门分头管理,难以进行统一的指导和协调。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管理、考核等多浮于表面,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的教育和提高有限。因此,应加强组织管理,建立统一的工作领导小组。工作领导小组应对挂职锻炼的实施办法、工作方案进行广泛的调研借鉴和深入的探讨研究,制定出科学、完整、详细、操作性强的实施办法,对项目的运行、管理、考核、保障和奖惩等方面建立一整套操作机制。这样就可以为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

(二)把好选拔关,做好岗前培训。为有效开展挂职锻炼实践活动,学校应把好选拔关,做好岗前培训。在选拔过程中,一方面筛选综合素质较高、专业对口的学生,另一方面要根据岗位需求和岗位用人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对接,提高用人效率。岗位对接后,参加挂职锻炼的学生、用人单位和工作领导小组还应签订三方协议书,对挂职锻炼参与各方的权利、义务作出明确规定,促进规范运行,从而起到约束和保障作用。为使参加挂职的学生尽快适应岗位要求,工作领导小组应精心设计岗前系列培训,包括公文写作、公务礼仪、新老成员交流等全方位个性化培训,为挂职大学生尽快适应岗位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科学管理,提高实践的实效性。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多限于寒暑假期,一般不利用课余时间。这样,学生进行的实践锻炼是有限的,无法得到充分的锻炼,往往是学生还没有深入融入其中,实践就结束了。此外,由于学生实践时间短,用人单位一般不会把实质性的工作交给学生去做,学生被分配到的工作任务往往是打杂的“零活”,对学生的锻炼实际意义不大。要使学生得到切实的锻炼,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期、周末及课余时间,加强实践的连续性。引导学生根据挂职岗位合理安排课程时间,保证在挂职期间固定每周到岗几天,暑假、寒假必须集中挂职,这样就大大延长了挂职实践的时间和深度。此外,应创新实践的模式,对挂职学生进行定岗定职,明确职位、工作任务,确定工作责任,在奖惩方面尽量与正式员工相一致,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工作的难度和挑战,从而加强学生的责任感和积极性,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挂职工作内容方面,学校应与用人单位协商,让挂职单位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平台,结合学生专长和地区发展的实际需要,为挂职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使学生在挂职的过程中,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一边研究。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挂职学生的工作热情,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真正得到锻炼,学到知识,增长才干,提高挂职锻炼的实效性。

(四)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当前,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或假期实习,通常处于“零散”状态。学生实习的行业、单位、部门不同,因此相互之间缺乏沟通交流,互相促进提高的效果不佳。另外,学生在挂职过程中,一般缺乏指导教师的长期指导,只能自己摸索,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快速成长。基于以上情况,学校应为挂职学生配备指导教师。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问题,可以带回学校寻求指导教师的帮助。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不强、社会适应性差、经验不足等不适应岗位要求的问题。与此同时,通过发现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还可以教学相长,促进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挂职学生在熟悉工作环境、掌握工作技巧、理清工作思路后,就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挂职单位注入新鲜血液,作出应有的贡献。除学校指派的指导教师,高校也应聘请单位中的相关人员作为学生的实践指导教师,对挂职学生的实际工作进行具体的指导,有助于挂职学生更快地融入工作环境,做好本职工作。这样的双重指导制度,可以保证对挂职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从而保证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此外,学校应对挂职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一方面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工作情况,另一方面可以尽快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学生也应定期向学校反馈工作情况,及时总结经验。

实践证明,大学生到校园周边地区挂职锻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模式。高校与地方应精诚合作,为大学生提供更宽更好的实践环境,集学校和社会双方的力量,培养出适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同果.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建立[J].教育评论,2005(5)

[2]王庆位.大学师生到农村挂职锻炼可以有效地促进整体构建新农村和谐德育目标体系[J].教育研究,2009(8)

[3]劳俊华,沈满洪,吕森华.研究生挂职锻炼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7(2)

[4]谢文兵.职业院校大学生党团员街道社区挂职模式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09(8)

[5]李加冕.大学生假期挂职锻炼探索[J].中外企业家,2009(4)

篇4

【关键词】 辅导员 大学生 就业工作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的急剧增加,以及就业形势的不断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毕业生就业工作也早已被高校摆在了突出的重要位置上。各高校不仅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就业工作强有力的保障,而且为就业工作配备了足够的重要的实施者——辅导员,甚至有的学院全体辅导员齐上阵,全力以赴促就业。然而,人员上的充足,不一定就能保证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辅导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角色的定位、工作是否系统、是否具有大局观念、是否能准确把握时势动态以及工作的方式方法等问题都会制约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发挥。因此,研究探讨辅导员如何在就业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保证就业工作的效果,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对辅导员的要求,也是辅导员工作所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对于当前全面提升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辅导员要准确定位自己,明确自己在就业工作中的地位

1、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资源

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第一线的工作者,是高校教师队伍中和学生联系最密切、关系最亲近的良师益友,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辅导员对毕业生的情况最熟悉,与其接触最密切,对其影响最直接,是毕业生就业的主心骨和贴心人。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承担上传下达,落实就业政策,沟通就业情况,解决就业难题的重任,是高校就业工作的主力军。

2、辅导员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具体实施者、指导师和服务者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扮演着贯彻就业方针和实现就业任务的重要角色,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具体实施者。辅导员通过与学生长期接触,掌握学生的性格特点,了解学生的特长和喜好,清楚学生的专业能力,熟悉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就业工作中最理想的一线指导师。辅导员要甘为学生服务,要主动了解学生的就业进展、疏导心理困惑、解决各种难题等等,努力成为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全程化”的重要服务者。

二、辅导员要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协调好与其他工作之间的关系

大学生就业工作可以说是学生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关系到毕业生能否成功踏入社会,也关系到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是学校教学成果的检验和体现,也是提升学校良好社会声誉的重要窗口。因此,辅导员要充分认识到就业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它在全校工作中所处的重要地位。要紧跟学校的总体工作思路,树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意识。

就业工作是与教学教务过程紧密结合的,它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也是牵扯辅导员精力最多的工作。因此,辅导员要有先潜意识,早做打算,与领导沟通好,与其他辅导员协调好,做到分工合理,各负其责,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确保能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好就业工作。同时,在不同的阶段,要根据就业工作与其他学生工作的轻重缓急程度,协调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有的放矢,保证就业工作的持续性和工作效果。

三、辅导员要把就业工作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做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要求辅导员要树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意识,不能把就业指导工作积压到大四一年来做,而应该要从学生刚入大学开始分年级、分阶段地进行科学规划,系统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使就业工作达到最佳的效果。

1、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

对于大一的新生,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目标,引导学生转变观念,增强就业意识。一是通过入学教育活动,辅导员要帮助学生改变高中阶段的学习观念和方法,让学生明确上大学与就业之间的必然联系,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和社会价值取向,根据自身特点,树立人生发展目标,明确学习目标。二是通过大一第二学期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辅导员要唤醒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意识,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认识到大学生涯规划对顺利实现就业的必要性。同时要指导学生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和目标牵引式学业规划,实现对学生的初步就业教育和就业意识的培养。

2、夯实学生的就业基础

对于二、三年级的学生,主要是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提高学生实用技能和求职技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做好就业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辅学员要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座谈会、专题报告会等各种机会,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学业规划设计的辅导,使学生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并督促学生认真做好评估,适时调整自己的规划设计,科学发展。另外,在大三下学期,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给学生上就业指导课的机会,让学生全面了解就业工作所涉及的各个环节,每一项程序、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国家的就业政策,以及就业中常见的问题。要通过课堂互动、模拟面试、布置撰写求职简历作业等形式,让学生提前体验就业实践,意识到自己即将成为毕业生,做好角色的转变和就业前的心理准备工作。

3、实现学生的就业目标

对于已经进入大四的学生,主要是指导学生完善好自己的求职简历、正确应对面试和选择用人单位,保证学生就业安全,以及帮助学生完成签约,最终实现就业目标。

辅导员要在就业招聘活动正式开始前,指导学生完善好自己的求职简历。要让学生在简历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突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够使自己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征服面试官。在这个环节,要求辅导员一定要对学生的求职材料进行严格把关,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用人单位特点对简历进行分类指导。

在学生参加面试前,辅导员应该结合学生的学科专业特点,以及用人单位和所应聘岗位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做好面试准备。

虽然在讲授就业指导课的过程中,辅导员已经把签约的程序向学生做了详细讲解,但在实际签约的时候,很多学生还是不清楚怎么签约,或者是签约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这就要求辅导员要耐心细致地向学生解释清楚,及时处理一些疑难问题,帮助学生完成签约,实现就业。

4、做好毕业生离校后的就业服务和跟踪调查

有些辅导员认为毕业生离校后,这一届学生的就业工作也就结束了,其实不然。就业工作的范畴不仅仅只涉及学生在校的四年时间,毕业生离校后,还有许多后续工作要做,这也是需要辅导员重视的。因此,辅导员还应该延续一贯的优良作风,继续以高度的责任心为毕业生解决和处理好相关事务。

为了及时了解已就业学生在工作单位的就业状态、现实表现和发展前景等情况,辅导员要对毕业生就业发展状况开展跟踪调查,通过开展跟踪调查,有利于增强毕业生对学校发展的关注,激发毕业生热爱母校、为母校建设和发展作贡献的热情;有利于拓展就业市场,有利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和完善。

四、辅导员要勤于思考,主动提升业务水平

1、要勤于思考,拓宽工作思路

就业工作是一项复杂、繁琐、系统性的工作,想要做好它,取得好的成绩,辅导员就需要在工作中勤思考,多琢磨,不断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模式。

高校的就业工作都是相通的,要经常向兄弟院校和院系学习,取长补短。要沉下心来,多思考一下自己所在学院的就业工作现状,与其他兄弟院系的工作做一下比较分析,找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就会产生一些新的思路,工作局面自然就会打开。

就业工作做的好的院系肯定有其独到之处,有比较成功的经验和做法,要汲取精华,取而用之。辅导员要对一些院系良好的工作机制进行认真思考和总结,适时地应用到自己的学院,要克服困难,敢于尝试,敢于创新工作模式,要相信已经经过实践检验的好做法,好经验。这样,就业工作才会有所突破,才会取得好的成绩。

2、要主动提升业务水平,向着职业化、专业化得方向发展

辅导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的高低,将很大程度上决定就业工作的效果。因此,辅导员要主动利用工作和业余时间去学习、了解、掌握一定的就业知识和指导技能,积极参加就业方面的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努力成为一名职业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者,以适应新时代对辅导员的要求。

要审时度势,及时掌握新的就业政策,并准确、及时地传达到每位毕业生。要主动学习就业知识,提升就业指导技能。辅导员要增强主动性,通过看书或者向老辅导员请教的方式尽快了解就业工作包含的基本内容。还要经常与就业工作经验丰富的辅导员交流,学习一些好的工作经验和技巧;多参加与就业有关的培训、工作论坛、工作交流会,提升自己的就业指导技能,提高就业工作的实效。要注意收集就业指导案例,从中总结就业工作的经验和方法。辅导员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做个有心人,经常性与其他学院负责就业的辅导员交流工作,多积累和收集自己或者其他辅导员工作中的典型案例,加以总结分析,这样自然就会形成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从而得以提升自身的就业指导技能,促进工作水平的提高。要注重对就业工作的研究,成为一名职业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人员。辅导员要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注重对就业工作的研究,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敢于探索,发挥团队优势,思索做好就业工作的有效措施,形成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同时,要积极参加就业创业方面的培训,考取国家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使自己成为新时期职业化的大学生指导专家。

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既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位辅导员的一项神圣使命,也是促进大学生圆满完成高等教育,顺利走向社会的一项重要的系统性工程。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直接实施者,要时刻保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早介入、顾大局、勤思考、重实效的工作理念,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和指导水平,为促进大学生就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林嫱、张宇:试论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J].科技信息,2009(18).

[2] 周利亮、胡承波:做好高校就业工作[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6).

篇5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队伍;队伍建设;发展方向

高校人才的素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很大意义上来说取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质量。高校辅导员的整体素质与修养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的身心与人格的健康成长,因此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不能忽视的,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建设一支高水平、高质量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对于各个高校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当下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发展并不是那么顺利,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笔者就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以及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义

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建设健康和谐校园、建设文明校园的主要力量和重要基础。在我国高校的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冲突与矛盾,高校学生在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每当这个时候,学生首先想到的是找辅导员,因此,辅导员是最能及时掌握学生所遇到的问题,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学生的情绪。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健康校园的重要表现。建设健康的高校校园环境,要求高校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的心里发展特点和规律,注重培养高校学生良好的品格与品质,增强高校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经得起挫折和失败的能力,因此,高校辅导员应该引导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心里状态,努力开展思想教育活动,深入细致化解矛盾,通过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加强与高校学生感情上、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的沟通与交流,创造出有利于高校学生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总的来说,高校离开了辅导员,健康的校园就会失去重要的支撑力量。高校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教育阵地。高校学生的文明与素质程度,是高校校园文明的标志。对于高校学的生文明行为方式与行为习惯,高校辅导员起着直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发展现状

(一)高校辅导员制度不完善

我国高校辅导员管理制度规不够完善,高校辅导员反应的是时代的声音,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发展与高校的发展是不相吻合的,是脱节的,首先表现在辅导员的质量和数量得不到保证,随着国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进行,高校大幅度扩招,学生人数也随之大幅度的增加,但是高校辅导员的人数远远跟不上高校学生的增长速度,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失调,由于各种原因,高校辅导员的质量也难以达标,大部分高校辅导员选择这个职业也只是暂时的,很多经验在高校辅导员流动的过程中,白白流失掉了。我国大部分高校没有一个完整的,健全的、可以执行操作的有关高校辅导员的管理条例,即使有,也未必很好的执行。高校辅导员的制度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高校的扩招和深入改革,学分制和新形势的出现,这些都要求高校辅导员的管理制度进行相对应的变化,否则会影响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展开。高校辅导员不够职业化、不够专业化,长期以来,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没有真正的纳入到教学范围,其工作也就落后于其他形式的发展,高校辅导员的管理模式陈旧老套,在当今多元化社会,信息科技迅猛发展,学生的生活空间属于开放状态,获取知识信息的手段多样化,经常会遇到一些思想与心理上的问题,但是,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任然以灌输思想为主,运用谈话的形式,这种单一的管理方法,很难解决学生的问题。

(二)高校辅导员整体素质需要提高

高校辅导员素质参差不齐,工作成效很不理想。目前高校内辅导员多为党员,虽然有很强的政治政治责任感,但是,缺少学者型、专家型高校辅导员。很多辅导员知识面不够宽广,尤其是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不能够及时的掌握一些新知识、新思潮,对高校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不能很好的解释清楚。主要原因是缺乏专业的训练,不能提升自己的素质,高校辅导员对工作缺乏热情和动力,不注意创新,工作不够细致。高校辅导员学历不够,职称不合格,不符合思想教育政治工作的需要,高校辅导员中本科学历占了大多数,高学历的比较少,文理科搭配不够合理,某些高校辅导员还缺乏心理学,哲学等方面的知识。高校辅导员思想状态不好,不稳定。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不稳定

在新的教育发展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部分,应该与高校教师具有相同的性质,在高校辅导员发挥其作用的同事,“不稳定”的状况也随之发生,这种“不稳定”状态表现在,在自己工作岗位上心态不好,性格急躁,对工作怠慢厌倦,与学生接触交流的频率降低,同样包括一些不好的思想,例如,把高校辅导员工作视为自己工作的一个跳板,没有把高校辅导员工作看作是一种正当的职业,这些思想误区,严重影响着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这样就会导致大部分高校辅导员对高校学生的管理产生的消极的思想,使得高校辅导员队伍中人才走掉。然而,造成高校辅导员队伍“不稳定”的根源有:首先,一些高校管理机构体系没有给高校辅导员明确的身份地位,上级管理部门较多,过多的指令给高校辅导员工作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与压力;其次,社会上许多事物对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位有许多误区,没有真正理解高校辅导员真正的意义,认为高校辅导员的作用不大,很微小,仅仅是负责和管理学生生活与学习中一些琐碎的事情,并不能影响学生的发展,这样就会造成高校辅导员对工作的期望与社会认同之间强烈的反差;最后,在我国教育领域中,没有专门的高校辅导员专业这一学科,高校辅导员应该把精力放在自己所学专业上,加强学习,这样的状态使得高校辅导员很难自身定位,迷失自己,缺乏工作目标,不积极主动,缺乏创造性,不愿意花费时间克服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去探求自己的工作思路,高校辅导员的队伍稳定与发展收到了严重的质疑与制约。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一)明确职责,准确定位

社会上的每一个角色都是有特定需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高校辅导员也是如此,随着我国教育环境的改革与变化,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化,高校辅导员队伍也发生了变化,我们要明确高校辅导员的角色与定位,清楚的认识高校辅导员的职责所在,使得高校辅导员正常发挥其作用,充分体现工作的时效性,首先,高校辅导员的身份是思想政治工作者,

当今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学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思想潮流,容易受到不好因素的影响,因此,高校辅导员应该将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工作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高校辅导员同样也是教育者,当今社会是知识化、信息化的社会,事物的更新速度特别快,这对高校学生学习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部分高校学生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缺乏动力,高校辅导员要与学生紧密相连,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辅导员可以通过自己设定的课程向大学生进行教育,通过理论学习,理论联系实践,积极进取,探索多种方法与途径,高校学生可以通过正确的方法研究客观事物。因此,高校辅导员是教师的一份子。再次,高校辅导员也是一名管理者,除了管理高校学生外,高校辅导员还担负着教学管理工作,高校辅导员是维持学校正常秩序、促进学校全面发展的正能量。高校辅导员管理主要内容有学风管理,学生资料管理,学生行为规范的管理,制定工作计划等等。

(二)使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是稳定高校辅导员队伍重要保证。只有稳定了才能有工作的连续性,才能教育好高校学生,将教育方针落到实处,目前看来,高校辅导员队伍来源单一,大多数都来自于本科生,或者硕士毕业生,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来源没有做到来源的社会化,这样的来源不利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所谓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就是将高校辅导员队伍来源扩展到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把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业面向社会,只有具备了高校辅导员工作要求的专业教育背景和专业素质的人才能来竞争这一职位。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必须是建立在高校辅导员从业人员从业资格制度,应聘高校辅导员这一岗位,必须在取得规定的高校辅导员从业资格才能上岗。高校要制定一套相关标准,为高校辅导员从业做出一个国家和社会都认可的资格证,能够体现高校辅导员工作特点与特性的资格证,然而,这个资格证与高校辅导员所取得的教师资格证书不同。目前,高校辅导员大体上都是走教师职称和行政管理干部两个道路,所以高校在招聘新辅导员的时候,要求新的高校辅导员必须有教师资格证书,或者通过各种方式或渠道让高校辅导员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对高校辅导员这一工作岗位来说,一个教师资格证书还是不够的,不能体现出高校辅导员的性质和特点,因为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所要求的非常严格,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政治工作能力和水平、学业指导能力和就业指导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等等。

(三)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同时,高校学生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知识时代的竞争,新知识新事物的冲击,这都对高校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必然要求高校辅导员提高自己的整体水平,以便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以便学生更好地适应新的发展形势。高校辅导员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观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高校辅导员的整体素质、知识掌握、领导能力等不仅关系着学生的素质教育,而且关系到社会人才的培养。高校辅导员应该掌握正确的学校放学,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自身的管理能力,成为一名为高校学生健康发展的引路人,引导学生积极进取,不断进步。所以。提高素质是高校辅导员首要做到的,首先要提高政治素质,高校辅导员政治素质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还有就是思想素质。我们建设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校辅导员要坚持自己的政治方向,坚定自己的思想进行政治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辅导员要注重自己的言行,通过言传身教进行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高校辅导员要有高尚的思想品德,纯洁的思想以及良好的工作作风,高校辅导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对学生影响的重要因素。所以,高校辅导员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要有正确的思想意思,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高校辅导员要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负责,端正思想态度,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科学有效的解决高校学生遇到的问题与困难,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一切从实际出发,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

四、结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也随着不断的发展,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该积极探索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思路,实现学生教育的新突破,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培养和造就高等人才的重要队伍之一,是不可缺少的力量,是学生工作的重要支柱,建设一支强劲有力的高校辅导员队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工作,必须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这样有利于提升高校辅导员的整体素质与教育工作水平,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和高校学生工作的质量,有利于当前构建和谐校园,在新形势下尤为迫切。

参考文献:

[1] 宁静.当代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

[2] 徐艳国.新时期辅导员队伍建设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70- 72.

[3] 唐红超.辅导员激励机制的模型构建与实践探讨[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7:71- 72.

篇6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毕业生 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1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性

自从国家取消大学生毕业分配以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开始出现,后来加上高校扩招等政策的出台,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上升,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涉及到千家万户,有专家甚至指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民生问题。2014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27万人,相比2013年的699万增量不大但总量很大。来自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05年至2014年,10年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从338万人增长至727万人,总数翻了一番还要多。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这其中就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既有其有利的优势,也有其明显的劣势,具有自身显著的特点,如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倾向于基础技术类岗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心理要求与本科院校毕业生相比稍低等。因而,就业在早些年不成问题,但是随着近年来毕业生的增多,就业形势开始日益严峻。因此,有必要通过对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关联因素展开探讨,以提出改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让高职院校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就业形势,更好地促进其顺利就业。

2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表现

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难的问题,按其性质划分,大致表现为三种类型,即一般性就业问题、结构性就业问题和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在我国,一般性就业问题不仅过去存在,现在仍然存在。同时,结构性就业问题和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又日趋严重。

2.1一般性就业问题

一般性就业问题是指因为毕业生就业的适应性岗位不够,岗位的欠缺会导致毕业生无对应的工作可以找,而在其他岗位上又有强势的竞争对手或者专业对应的学生,在这种条件下,因缺乏足够的工作岗位从而产生就业难题就是一般性就业问题。如一些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都是热门的应用技术性专业,如计算机专业,但过了几年,热门专业不热了,岗位已经满了,而毕业生的数量却呈现井喷式增长,这个时候明显会出现“人找事”,某些同类岗位应聘的毕业生过多,必然造成部分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出现一般性的就业问题。

2.2结构性就业问题

结构性就业问题本质上是因为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不对应而产生的就业问题。结构性就业问题的主要表现是有些专业技术类岗位呈现“事找人”,而有些岗位却近乎饱和,毕业生就业难呈现一种结构性的趋势,如在某些行业或者某个层次的单位人才需求上就出现上述两种情形,即形成就业的结构性问题。具体说来,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因学历造成的结构性就业问题。近年来用人的等级越来越高,动则对学校档次有限制,如本科学历,硕士学历等,不少用人单位甚至在招聘毕业生时主要瞄准的是“985”、“211”大学的学生,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高职专科学历的毕业生来说本身就形成了门槛。二是因专业造成的结构性就业问题。应用型专业毕业生往往需求量大,而许多文科类专业的毕业生需求岗位相当少,而毕业生相对又多,因而造成了就业难题,当前文科领域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让管理层头痛。三是不同地区需求反差明显。如省会城市、沿海城市、经济开发地区,对于毕业生的需求越急迫,接收的量越大;越是经济落后、人才稀少的地区,就业难度就相对大些。

2.3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

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主要是基于毕业生就业的心态,如有些学生家庭基础较好,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显现一些挑剔的心态,偏远地区不愿意去,稍微累一点的工作不愿意干,因而由于个人对职业的选择而导致未能就业即出现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但总的来说,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来说,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比本科院校要稍微不突出一些,据笔者从事就业工作的了解所知,大多数高职院校毕业生有“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而且大多数愿意吃苦,身体和心理的素质都还较好,所以个人职业选择就业问题虽然有,但不突出。少部分有个人职业选择就业问题的学生往往是受到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愿意选择中小企业就业。因此,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就成为这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3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笔者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般类型分析基础上,为了对毕业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展开深入分析,笔者调查了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并通过深度访谈得到以下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因素:

3.1就业愿望

从小学一直读到大学,求学历程艰辛,自然大学生的就业愿望都是“美好的”,都希望能够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但是,现实却有些难以满足绝大多数人的愿望,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产生。如笔者深度访谈了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大多数高职院校毕业生一开口就会认为就业单位最好是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笔者进一步的访谈也得知,虽然大多数高职院校毕业生持有这种愿望,但真正在努力进入这些单位的毕业生毕竟还是少数,这反映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愿望相对来说是以“先就业为主”,这种现象比往年有所增加,而且大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乐意进入民营企业先就业,甚至有5%的同学愿意自主创业。因而,总体来看,就业愿望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少数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

3.2就业心态

面对现在的严峻就业形势,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心态整体上不太平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信心不够,一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认为,现在博士硕士本科生有一大批在跟他们在竞争,高职院校毕业生没有优势可言,因而很难在就业中获得有利的优势,甚至有个别毕业生对就业十分消极。二是自认为就业会有“不公平”出现,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会认为企事业单位在招人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不公平因素存在,因而在准备应聘过程中可能表现不那么积极,准备也欠充分,造成了就业过程中表现不佳,从而导致难以就业。

3.3社会各界招人理念

社会各界招人过程中往往要求有相关行业从业经验,尤其是省会城市的企事业单位更是有这方面的要求,沿海一些大型的民营企业也有这方面的用人理念。据调查显示,大多数高职院校毕业生认为自己在就业前最欠缺的素质是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占的比例为55%,有18%的认为自己的承受克服困难的能力薄弱,还有15%的同学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是不敢肯定的,不能胜任企事业单位用人的经验要求,除此外还有6%的同学认为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有待提高。

3.4创业环境

近年来,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不少,而据统计,高职院校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同学还是不多的。这一方面是因为高职院校毕业生缺乏应有的资金,其次还受到一些技术方面因素的影响,另外,高职院校毕业生自身的创新环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等。

3.5就业指导和能力培训

面对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自己在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有93%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认为在就业前接受各种就业指导和参加一些就业能力的培训是有必要的。

3.6经济形势

受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影响,近年来实体经济下行趋势明显,高职院校毕业生普遍感觉到就业难。一方面,实体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一些中小企业相继倒闭,造成了毕业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毕业生主要是面向一线岗位进行培养的,更多的是技能的培养,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行业发展变化也比较快,刚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还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4缓解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探讨

4.1高职院校毕业生应该调整就业心态

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应该调整心态,放低架子,虚心学习,在能力没达到时要把自己的期望值稍微降低些,务实些。主要是平衡眼高手低的心态,努力做好工作当中的每一件事情,端正心态,从基础做起。高职院校毕业生在首次就业时,要有好的心理素质,不要期望太高,即使不如意,可作为一次学习锻炼的机会。尽量调整自己的心态,把心态放平,关键是心态的转变和对职业的预期值进行适当的调整,同时,高职院校毕业生应提高敬业精神和注重能力培养,加强专业知识,端正择业的心态,并注重职业道德。

4.2高职院校毕业生应加强在校专业知识的学习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一般都需要从事一线具体操作,需要有自己的本领,关键在于提高自身专业知识,调整心态,具备适应工作的本领和技能,高职院校毕业生应该更加地深化自身的专业知识,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要有适当的薪酬期望,专业理论尽可能做到全面,提高基础操作技能,提高职业素质。

4.3提高从业品德修养

企业喜欢录用有德有才之人,希望毕业大学生们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确切地说,这是其自身素质的表现。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应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加强道德素养,提高品德修养,增强实践经验。

4.4多从事社会实践活动

高职院校毕业生应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和实践,端正就业态度,高职院校毕业生应能够了解社会目前的情况,及时调整就业心态,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从而达到理想就职,提高自身素质,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调整就业心态,建议多参加社会实践,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务实勤奋的精神。

4.5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多毕业生就业引导

政府部门应该发挥就业市场主渠道作用,加大招聘力度。每年通过举办固定人才集市、大型人才招聘、网上交流和公益性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专场招聘会等各类招聘活动,着力搭建毕业生就业平台。同时,建立毕业生见习实习基地,积极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造机会。

4.6高职院校要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

高职院校要按照中央、地方作出的一系列决策和部署,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措施,建立更加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从搭建平台拓展就业渠道、创新方式提升就业能力、加大力度创新就业服务、完善制度实施就业援助、积极扶持鼓励自主创业等多方面入手,加强领导、形成合力、营造氛围,千方百计地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 张洁.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的几点做法[J].文教资料, 2011(19).

篇7

一、坚持以人才工作为核心,人才瓶颈制约正初步得以突破

人才瓶劲制约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障碍,破解人才制约是人事编制工作的重点目标。*书记在市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人才危机是*最大的危机。要着重研究制定和落实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引进人才、重用人才的激励措施和办法,让人才留得住、引得进、受重用。”按照这一要求,以“能干事、肯干事、干成事”为标准,坚持“科学用人、规范用人、有序用人和公开用人、公平用人、公正用人”,两眼向外抓引进、两眼向内抓盘活,着力优化人才环境,缓解人才需求矛盾。一是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围绕“让能干事的有机会、给肯干事的以舞台、使干成事的得重用”的用人导向和坚持“以待遇吸引人才、以感情留住人才、以事业成就人才”的要求,在*书记的强力主导和高度重视下,在对我市人才队伍现状、人才开况进行认真分析和广泛征求听取各界人士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出台了《*市引进硕士研究生等优秀专业人才试行办法》,采取“给编制、给岗位、给待遇和营造良好人才环境”的8条优惠政策,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全国各地各院校毕业的研究生踊跃报名,志愿到*发展。已登记志愿到*工作的优秀人才36名,其中硕士研究生15人、“211工程”学校重点专业本科生21人。特别是开启引进优秀人才的“绿色通道”之后,在20*年11月*师范大学举办的面向*省第三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人才招聘大会上,我市引进人才的8条优惠政策吸引了2000余名高校毕业生排成长队咨询和应聘。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魏宏等领导亲临我市展区,与应聘学生亲切交谈。华西都市报等媒体对高校毕业生踊跃应聘我市职位的壮观场面给予了报道。当天现场登记705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0人、“211工程”学校重点专业本科生8人,其他本科生687人,涉及13个专业。二是优化人才选用环境。坚持以市场化配置人才为导向和考试选人用人为手段,逗硬坚持公务员“凡进必考”、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凡聘必考”、公务员晋升职务“凡升必考”、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凡评必考”的“四必考”制度,构建了公开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切实规范了用人环境,促进了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和人才队伍结构优化。全年共组织录用公务员、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试和职称评审考试37次,参考人数19724人。通过网络、现场报名共有8530名高校毕业生应考我市机关事业单位职位和村(居)岗位,其中硕士研究生1人、本科生2604人(重点本科生114人)、专科生5052人,市外生源1305人分布于23个省(区、市)。已录用到岗2009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1人、重点本科生37人,其他本科生337人,市外生源421人。“三支一扶”计划录用242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录用141人、“西部志愿者”计划录用45人,招考公务员33人、招考人民警察290人、招考教师1017人、其他事业单位招考209人。三是激发人才内在活力。在抓好人才引进、优化人才环境的同时,着力加强对现有人才的管理。积极组织实施机关中层干部及重要岗位工作人员轮岗交流工作,已有市规划和建设局、财政局、林业局、民政局、政府办、农机局、农业局、发改委等8个单位全面完成了内设机构和重要岗位负责人的轮岗交流,其他部门正在抓紧思想动员、方案制定,酝酿实施,预计20*年3月底前可全面结束。同时按照建设规范化责任型政府要求,开始研究思考完善行政机关公务员考核机制,改进公务员考核办法,建立分类分级考核制度,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和服务对象在评价公务员业绩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提高公务员考核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社会公认度。四是统筹城乡人才开发。主动把人事人才工作的服务领域向农村延伸,服务对象向农村人才延伸,服务重心向农村人才开发延伸,充分发挥牵头抓总开发农村人才的职能作用,建立农村人才开发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有效整合组织、人事、劳动保障、科技、科协、教育等部门职能,全面开展职称评审进农村、培训教育进农村、科技智力进农村、就业服务进农村、表彰激励进农村的“五进农村”活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全年共评审认定农民(农业)技术职称7405人,其中农民技师46人,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鉴定4*8人;组织培训贫困农民5.7万人次;派遣科技特派员进村300人;选派高校毕业生499人到村“三支一扶”;下派优秀干部到乡村任职1184名;建立农村人才开发示范乡(镇)10个、示范村60个、示范岗870个;推选优秀农村实用技术人才153名,从优秀村(居)干部中公开考录公务员13名。我市“五进农村”助推新农村建设的做法,得到省人事厅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

二、坚持严格规范管理,依法行政进程有了明显加快

始终把坚持规范化管理,作为提升部门形象,优化工作环境,构建公开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和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理的重头戏和杀手锏。一是以实施公务员法为重点,有效规范公务员管理。按照公务员登记规定,严格坚持登记范围、登记对象、登记程序、登记纪律,全面完成公务员首批集中登记。针对公务员法实施反映出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组织力量,先后多次深入县(区)、深入基层单位专题调研,认真梳理和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切实可行的处理建议,稳妥地化解了矛盾。对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进行了全面清理和审核。在公务员入轨登记基础上,积极启动集编制实名制管理、身份现代化确认、财政供给规范化管理于一体的公务员实名制管理办法,建立了动态的公务员管理数据库。为提升公务员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以实行职(务)级(别)工资制为重点,有效规范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在公务员登记的基础上,全面完成了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和离退休人员增加离退休费工作。会同财政部门积极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各项津补贴清理规范工作。积极指导和探索事业单位搞活内部分配的办法,在广电总台、*日报社和规划、卫生等部门的事业单位试行打破档案工资、推行绩效工资制度,推动了收入分配向关键岗位、优秀人才和突出贡献人才倾斜的激励分配机制与导向的形成,切实搞活了内部分配。三是以优化职能配置为重点,有效规范机构编制管理。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科学破解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按照新形势下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前移和快捷高效服务要求,超前思维、事先谋划、精心准备,顺利设立了市委常委办和市政府应急办两个机构;整合市委办、市政府办和群众工作职能,设置市委市政府和群众工作局,在市纪委、人事局、市法院等20个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部门设立了群众与工作科;强化和完成了政务服务工作机构的职能配置,对铁路、防雷防雹、人才和老干部管理等职能进行了明确,积极理顺市区广电机构管理体制,促进了部门职能更加明晰、管理机制更加科学、事业发展更有保障。推进“三项改革”,不断健全行政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探索行政体制改革,对全市行政部门和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履行职能情况进行全面清理,清理出2个部门职能偏移;对职能交叉、重叠的国资管理部门予以职责归位;对建设、国土、民政、农业等7个部门的25项职能纳入政务服务中心窗口集中办理;对2个部门履职不力而引发的群体矛盾进行协调化解。全面启动乡镇机构改革,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狠抓工作汇报、政策宣传、情况摸底、意见反馈、方案上报等“五个到位”,及时编报了全市乡镇机构改革方案,做好了全面实施的各项准备。拉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序幕,按照“规范、发展、搞活”的改革思路,积极稳妥地开展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完成了社区卫生服务体制改革的前期4个机构设立和编制调整、卫生执法编制分解核定等,积极借鉴外地经验,研究界定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办法,着力整事事业单位公共事务管理资源,逐步推进事业单位职能社会化。创新事业单位管理、机构编制管理、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等“三大体制”,对事业单位走向市场、走向社会进行跟踪管理,坚持依法登记、变更、注销、备案、审批、公告、管理“七到位”;出台《行政机构设置和管理办法》,在办事程序、协调机制、管理方式上全面系统界定,严格执行机构编制管理“三个一”制度,使机制编制管理形成了体系;就机构编制管理三个法规执行情况,会同人事、监察、财政等部门历时5天,深入三县一区,以随机抽查完成对1个党委工作部门、7个政府工作部门,2个政法执法机构、2个事业单位等12个机关和事业单位进行了一次全面深入检查,对超编进人、人员编制混用、行政机关人员在下属事业单位兼(任)职、超职数配备干部、吃财政“空饷”、分流人员反弹等问题进行了查纠,对整改不力的单位进行了通报,维护了机构编制管理法规的严肃性。

三、坚持统筹兼顾重点突破,各项工作围绕和谐发展有序开展

在抓好重点突破的同时,努力把各项工作置于构建和谐*的大局中来思考、来部署、来安排。一是广开就业渠道,有效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矛盾。坚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吸引人才、用好人才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紧密结合,采取腾出岗位公开招考、出台引进人才办法公开引进、组织现场招聘会搭建就业平台、择业指导咨询提供职业导航、开展人事给予倾力帮助、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等多种措施,有效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公开招考录(聘用)高校毕业生2009人,通过人才市场推荐就业和引导自谋职业实现就业2375人。二是强化帮扶责任,有效解决企业干部实际困难。为实现企业干部“零上访”、“零赴省”、“零进京”这一目标,层层签订《企业干部解困维稳帮扶工作目标责任书》、做到责任到部门、责任到人头;加大政策宣传和思想疏导力度,深入企业、深入企业干部家庭宣讲政策、排解矛盾、做到政策宣传到家、走访慰问到家、困难解决到家、心里话儿说到家;坚持重点稳控,对企业干部维稳重点人实行“定领导、定科室、定人员、定措施、定时限、定责任、包稳控”和“六定一包”责任制,采取“一对一”、“一帮一”办法,落实包案责任,确保稳控对象不脱控;坚持典型引导,开展向转业干部林强学习活动,引导干部顾大局讲团结。通江县企业干部自觉主动向该县遭受洪灾的农民群众捐款3万余元,并表示不上访、不串联、不成立维权组织;坚持排查化解,树立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和积极主动的维稳观,变被动处置为主动排查、变转业干部上访为主动下访,认真排查隐患,依法、依情、依理解决企业干部的生活困难和合理诉求。巴州区企业干部代表白明顺曾两次到京,是有名的上访典型,在该同志生病期间,帮扶领导经常到家看望问候,帮助解决困难,使其非常感动,现已转化成为维护企业干部稳定的政策宣传员、矛盾化解员、维稳信息员;坚持依法处理,对个别长期违法违规上访的“重点人”,依法予以训诫,并收集、掌握、固定证据,收到了“教育一个、引导一片”的良好效果。我市企业干部解困维稳做法得到了省委办和省办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并分别用专刊介绍通报全省。三是维护公平正义,切实加强人事争议仲裁。针对社会不和谐因素逐渐增加、人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维权意识普遍增强的实际,我们成立了人事争议仲裁中心,从机关内部选配工作人员,配强班子、充实队伍、加强培训,为依法开展人事争议仲裁,及时公正受理人事争议案件,化解人事争议矛盾奠定了基础。四是强化内部管理,确保人事编制工作有序推进。为认真落实*书记的“严格遵循政策法规,做到科学规范有序;全面推行阳光人事,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我们全面实施了以打造“阳光人事”为核心的“阳光人事”、“法治人事”、“人才人事”、“和谐人事”建设,在全市人事编制系统着力开展了“全面推行阳光人事,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以开展领导讲党课、专家讲理论和警示教育到监狱、法制讲谈到机关、作风纪律到军营、廉政教育到家庭、扶贫济困到农村等“七个一”活动为载体,强化廉政建设;以贯彻“能干事、肯干事、干成事”的十条意见和开设职工互动学习讲堂为抓手,强化能力建设;以落实人事编制机关“八个坚持、八个不准”规定和人事编制工作规范为重点,强化制度建设;以编制实施《*市人事人才和机构编制工作行政审核审批和服务事项办事指南》为途径,强化效能建设,以树立人事编制干部十种意识为导向,强化思想作风建设,以开通人事人才网、人事考试网为平台,强化阳光党务政务建设,切实加强部门自身建设,提升了管理服务水平。为使干部懂得监督、习惯监督、自觉接受监督,邀请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和市法制局长到机关给职工专门讲授监督法和行政许可法;建立了人事编制工作监督员制度,从各界人士和人事编制工作服务对象中择优选聘一批监督员,切实加强了对干部职工及其行政行为的监督。深入扶贫村宣讲省九次党代会、市第二次党代会精神,第一时间深入抗洪救灾第一线为灾民送去救灾物资和现金,并指导抗灾自救、恢复生产。按照“六个一”要求,投入2万多元建起“关爱留守学生之家”1个,41名干部结对关爱41名留守学生。中秋节日当天,局领导率领机关干部,邀请市卫生局、团市委领导和市妇幼保健院7名医师为留守学生送月饼、送亲情、送温暖、送健康,与留守学生共度中秋佳节,受到广大村社干群和留守学生的欢迎和好评。大力支持平昌县基层政权建设和为加快通江发展尽心出力,开展军民、警民联谊活动,学习军营好作风好纪律,支援驻巴部队建设。先后在局机关有限的业务经费中分别挤出5万元、1万元支援平昌乡镇建设和驻巴武警支队营房建设,协助配合市委组织部为通江县选派干部30多名,有力支援了通江发展。

四、加强队伍建设,切实提升管理水平

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事编制干部队伍,不断提升机关管理服务水平和机关形象,更加注重加强队伍建设、制度建设、规范机关管理,围绕构建“阳光人事”、“法治人事”、“人才人事”、“和谐人事”这一总体目标,在全市人事编制系统着力开展了“全面推行阳光人事、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以开展领导讲党课、专家讲理论、警示教育到监狱、法制讲座到机关、廉政教育到家庭、扶贫济困到农村等“六个一”活动为载体,强化廉政建设;以贯彻“能干事、肯干事、干成事”十条意见和开设职工讲堂为抓手,强化能力建设;以制定人事编制机关“八个坚持、八个不准”规定和人事编制工作规则为重点,强化制度建设;以编制实施《*市人事人才和机构编制工作行政审核审批和服务事项办事指南》为依托,强化效能建设;以树立人事编制干部十种意识为导向,强化思想作风建设;以办好“*市人事局”网站为平台,强化阳光政务建设。特别是今年来我们紧紧抓住领导干部作风整顿建设有利契机,按照市委*书记、洪金市长、延荣常务副市长、光远部长等领导对人事编制工作的新要求,以打造“阳光人事”为抓手,围绕人事编制干部社会形象更加良好、阳光人事运行更加规范、人事编制工作全面推进“三大目标”,扎实开展互动学习设讲堂、为民服务到基层、开放公务强监督、警示教育到监狱、法治讲座进机关、公务运行重规范、开门纳谏查问题等一系列主题教育实施活动,丰富活跃了机关作风整顿建设内容和形式,突出了作风整顿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增强了全局干部职工廉洁意识、法制意识、进取意识、自律意识和依法执政、科学执政、为民执政、廉洁执政能力,提高了人事编制工作的管理服务水平和社会公信力,为圆满完成各项工作目标任务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证。

五、加强民主集中制,切实增进班子团结

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毕竟有限。工作中,我十分注重团结,象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团结。十分注重发挥全局干部职工整体力量和作用。在班子中,我认真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从不搞个人说了算。无论是局党组会、局长办公会、局务会研究各项事项,还是出台一项大的政策或规定,事前均充分准备,深入调研,广泛听取班子成员及干部职工的意见建议,尽力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开门纳谏,集思广益,以民主的作风、务实的态度,增强了班子和队伍的团结,促进了机关和谐。

篇8

关键词: 求职招聘日 校园招聘会 旅游专业

一、国内校园招聘会现状分析

企业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竞争。如今校园招聘凭借学生可塑造性强、学历层次高、企业选择余地大、招聘成本低等优势,已经成为国内外众多企业引进、储备各类人才,特别是初、中级人才的重要渠道。[1]

由于是各个高校自行组织,校园招聘会一般具有以下优点:一是招聘地点在学校内部,以免毕业生四处奔波,降低了就业成本;二是毕业生应聘更有针对性,不受社会招聘会对求职者的工作经验、户口等方面的限制,应聘环境更轻松;三是招聘单位消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较高,毕业生求职上当受骗顾虑小。[2]

然而,目前国内校园招聘会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一是启动时间过早,既干扰高校正常教学秩序,又影响用人单位的考察与录用;二是招聘会过多过杂,给学校就业工作人员造成很大压力,在硬件场地和设备上出现问题;三是少数单位招聘行为不规范,名不副实,利用“毕业生经济”获利;[2]四是双方信息不对称,总体效率不甚理想;五是部分学习成绩优秀学生在招聘过程中表现平平,原因一般是专业技能欠佳、求职实践经验缺乏、不善于推销和展示自我。[3]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强调两点:一是毕业生应该具备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二是毕业生必须具备吃苦耐劳和奉献精神。[4]许多学校在日常教学和提供平台的同时,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并加强相关就业指导和职业素质培养。对学生进行求职技能培训是高校在解决学生就业的多个环节中比较薄弱的环节。

可见,我国的校园招聘有可以改进和创新的空间。在校园招聘过程中,学校是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和桥梁,需要组织方精心规范管理。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系大胆起用在校学生担当招聘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工作人员,并创新性地将该活动作为各年级学生接触行业、积累求职经验的重要机会。他们在校园招聘组织和管理方面的创新理念与做法,或许能为国内院校和相关专业的管理者和就业指导老师提供工作思路。

二、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及其求职招聘日概况

美国高校认为,成功的大学职业生涯规划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毕业找工作,更期望学生能够通过四年的时间,来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等综合能力,自我加压,提高学习动力;帮助学生在职业选择上从“应该做的”逐步过渡到“喜欢做的”;[5]它可以提高社会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减少大学生盲目就业,降低新职工的离职率等。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是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州立大学,其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在全美历史悠久、名列前茅,已连续被国际独立排名系统列为全球十佳旅游专业。该系相当重视实践工作经验和课堂知识,在学生职业规划、求职技巧和就业指导方面经验丰富,其中非营利的大型校园招聘活动――求职招聘日(Career Day)传统已经持续了30余年[7]。该系于每年毕业典礼前两个月的三月份左右(毕业典礼一般安排在五月中旬)举行一年一度的求职招聘日活动,也是这所建校于1863年现拥有27,016名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综合性大学中为数不多的专业大型招聘会之一[8]。来自全美各地的旅游企业在这一天来到学校进行宣讲、现场面试和招聘,为该系各个年级的学生提供就业、实习岗位和相互了解沟通的机会。

三、校园求职招聘日的组织和运作

(一)筹委会和工作人员全部由学生组成。

除一名指导老师外,各个组织职位均由该系大四毕业班学生担任。筹委会从前一年九月份左右组织成立开始一直工作到五月份,具体的职责分工为:委员会主席、主席助理、注册主席、设施和房务预定主席、市场推广主席、财务赞助主席、餐饮主席和志愿者主席。此外,酒店与旅游管理系的大一到大三各年级学生可以报名参加志愿者工作,如求职招聘日当天每家旅游企业都会被分配到一名学生志愿者做专门助手,负责接待与协调;招待酒会的全部服务生及部分厨师也由该系学生担任。筹委会的各个学生会主席和志愿者全部是自愿报名经选拔产生的,没有任何酬劳,但学生报名参加的积极性都相当高,能成为求职招聘日工作人员被视为一次绝佳的社交机会,同时还能为简历增色、熟悉招聘企业和锻炼专业技能。

(二)活动内容丰富。

与我国大多数校园招聘会上招聘企业疲于设展收集简历和面试的方式不同,在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系的求职招聘日,旅游招聘企业和求职学生还可以参加更加丰富的互动活动。具体日程安排如表1。

表1 2011年第37届求职招聘日活动安排

(三)为招聘企业和求职学生准备详细材料。

组织者为有招聘意向的企业准备了详尽的系部介绍和资料,内容包括专业设置介绍、学生素质概况、求职招聘日注册步骤、酒店与停车安排和广告赞助等。

求职招聘日活动的场地费和餐饮免费,住宿由招聘企业自理。不方便当天来回的旅游企业一般会选择在校园内的酒店住宿,可享有一定的折扣。另外,旅游企业无论当天能否亲临现场,都可以通过支付50至100美金在《求职招聘日手册》(求职招聘日当天发给所有求职学生和招聘企业的一本资料)上刊登半页或一页的广告。由于是非赢利活动,这些是自愿的。但是很多旅游企业还是会慷慨地提供财力资助,支持这项活动的顺利举行。2011年开始,随着附加的设施和服务增加,招聘会开始尝试向企业收取395元入场费美金。

校园求职招聘日正式开始数月前,筹委会便开始编制并在系部网站同步面向学生的《校园求职招聘日成功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并根据报名企业的增加不断更新内容。《指南》内容主要包括求职当日需要注意的服饰、礼仪、招聘公司信息和需求等。学生可以根据《指南》的建议提前在思想和物质上做好准备,以更自信的状态参加求职招聘日的各项活动。以下是《指南》中对求职学生的一些要求和亮点内容。

1.形象和简历要求严格。美国对面试等正式商务场合的着装要求较高。学生当日必须穿着得体的正式商务套装,否则会被谢绝入场。《指南》还拍摄了男女学生两组照片进行夸张对比,形象地解释了如何穿扮才是得体的,如何是不合适的着装。关于简历,学生们必须在一页纸上精确而又简洁地描述自己相关的学习背景、工作经验和课外活动经历,集中表现出自己在大学生活中取得的成就。不少学生在简历的最后还会附上两三名推荐人,一般是教授或者曾经雇主的名单。所有简历还被要求用高质量的专业简历纸打印出来,这些简历纸在大型超市文具区、学校书店等均有销售。《指南》还建议各个年级学生都准备至少20份简历,并整齐放入一个文件夹内携带,绝对不能折叠,特别是针对大二、大三和大四学生,20份简历是入场的必需条件之一。

2.对公司的介绍更系统。通过《指南》不仅能提前了解有哪些公司前来招聘,上面还对一些美国旅游大集团及其下属公司和品牌做了简要的介绍,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对方公司,在求职招聘日当天有的放矢,同时在面试和交谈中展现一个旅游专业学生较高的专业素养。

3.求职建议简单实用。对于多数从未参加过如此正式且大规模招聘会的学生来说,能事先学习并掌握求职技巧是非常必要的。《指南》分别从面试准备、临场表现、形象建议、沟通技巧和事后跟进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实用的知识和方法。

四、研究启示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系求职招聘日活动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组织和运作模式,策划的不仅仅是一场简单匆忙的招聘会,更是一次面向全体学生的实践机会、专业教师了解企业需求的社交机会。相比国内,美国教育者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主动认识职业和选择职业,根据市场需要去定位职业。通过对中美大学的比较研究,得出以下启示。

(一)职业规划要趁早。

传统上我们把饱读诗书、博学多才之人称为人才,而现代竞争社会对人才有了新的认识,是否拥有职业素质成了人才的一个基本标志。目前大学对学生的教育求“专”且重学术性,而对学生“学业”与毕业之后的“职业”之间的发展关系不够重视。美国高校对于学生职业规划比较细致,重视对学生职业规划进行连续性的引导,且非常具有计划性和前瞻性。在中小学职业教育仍较为缺失的中国,大多数大学生在求职方面经验不足,因此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素质培养和求职技巧训练,对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和企业寻求合适人才都颇有益处。学生个体在大学期间的知识储备、掌握的技能甚至自我学习能力、个体兴趣等因素与未来职业之间在时间与结构上是连续发展的。因此,职业规划要趁早,而不是让学生毕业之后从头开始摸索。

(二)优化形式,提高效率。

学校要增加并丰富与职业规划相关的始业教育、课程、讲座、职业辅导、校园招聘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通过多种形式逐步从“手把手”地指导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最终“放手”让学生成为一个独立而成熟的职场人和未来的管理者。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参加各项学习和活动,大学生活随之更加有意义有目标。

(三)根据校内外资源和学生特点,完善方案。

中国大学特别是综合性大学学生人数多,很难依靠辅导员或者相关老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个别细致的辅导。因此,鼓励各个年级学生参加校园招聘会活动或者担当会务志愿者,是非常有必要的。管理者和教授们需要在始业教育阶段让学生认识到资源的存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培养职业素质和独立能力,增强就业自信心。

总之,求职招聘日是一个很有借鉴意义的招聘组织方式,让学生这一绝对性主体主动参与到招聘求职这个市场营销过程中,学校可以通过市场的反馈主动调整教育策略,把学生打造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毕业之前可以提早借助这个平台逐渐认识求职过程的内涵,主动进行调整与锻炼,练好专业知识、实践行业经验和职业技能等“硬功夫”,同时兼顾学习求职技能、做好职业规划、开拓行业视野等营销与包装的“软功夫”,顺利谋求到理想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杨刚.提高校园招聘的有效性[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0):57.

[2]赵彩瑞.校园招聘会存在的七个问题[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2):26.

[3]王晓秋.职业学校校园招聘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职教,2009,(1):29.

[4]赵文秀,刘勇,彭忆.沟通――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必备能力[J].昆明大学学报,2008,19,(3):98.

[5]Chase Career Center.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Your Freshmen Year[EB/OL].butt://isenberg.umass.edu/career/Current_Students/Undergraduate_Career_Manage

ment/Freshman_Year,2009-10-15.

[6]About the Department.[EB/OL].isenberg.umass.edu/htm/About_the_Department,2010-2-22.

[7]HTM Career Day 2010.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EB/OL].isenberg.umass.edu/htm/Career_Day,2009-12-23.

篇9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

女性受教育和就业的情况,反映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及文明程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女大学生数量呈逐渐递增之势。据《中国教育年鉴》统计,女大学生在校比例,1978年为24.11%,2006年达到48.06%,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女大学生在校比例呈现几乎与男大学生持平,在师范类、纺织类高校中女生比例甚至大大超过了男生。然而在这一现象背后不容忽视的事实却是:女大学生就业偏难。这就不得不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与思考。这一现象究竟原因何在呢?又该如何应对?本文将就此问题作一探讨,对女大学生就业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

1.大学毕业生整体数量增加带来的竞争因素

高校的连年扩招使得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据教育部统计,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从2006年的413万增加到2010年的630万,加上往年未及时就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的毕业生一齐涌向社会,势必增加全社会吸纳人才的压力,毕业生就业竞争也分外加剧,女大学生也不可避免。

2.用人单位性别歧视因素

我国《劳动法》第62条明确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九十天的产假。”《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第8条规定:“女职工产假为90天,其中产前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这一方面有利于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与企业的利益最大化产生了冲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企业为主要载体的市场主体是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效益的原则来开展经济活动的,而女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势必是要生孩子的,而整个孕育过程要时常中断工作进程,再加上女性在体能及精力上的确不如男性,因此企业考虑自身利益而更倾向于选择男性大学生。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

1.不正确的就业观念

市场经济愈来愈发展的当今时代,大学生毕业后普遍希望到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大院校等大单位工作,并希望所去的单位名声好、效益高、生活条件舒适。女大学生也不例外。而目前,我国最需要人才的恰恰是那些边远地区、中小城市、艰苦行业和和基层一线的中小型单位,部分女大学毕业生不切实际的抱着过高的期望值,这是导致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部分女大学生求职缺少主动性,存在等、靠、要心理,以致耽误了就业;部分女大学生甚至认为“学得好不如嫁的好”,把人生未来寄托在婚姻上,更有甚者想要不劳而获、愿意去做富豪的小三,这也影响了女大学生的就业。另一方面,部分女大学生在校期间曾经有一些过失,或在专业、相貌、心理、家庭等方面有缺陷或不足,存在自我贬低的自卑心理,害怕用人单位看不上,对于中意的岗位不敢鼓起勇气,大胆应聘,缺乏主见,担心别人嘲笑自己,结果错过时机以致难以找到工作。

2.个人素质参差不齐

在如今这个看重金钱和经济效益的时代,大学生们也不似以往那样甘于寂寞、潜心读书了。特别是女大学生中普遍流传的“学得好不如嫁得好”思想的影响,使得她们将自己的未来寄托于找一个“好丈夫”,因此有些女大学生特别注重自己的外表,将大学里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通过打扮吸引异性注意上,恰恰忽视了自己内在品质的修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四年大学下来,没有学到一点真正有用的知识,素质平平。当她们面临找工作的压力,面对就业单位的层层考核筛选时诚惶诚恐,自卑怯懦,找工作结果自然不理想。

3.能力不足影响就业

大多数的女大学生比较勤奋,在学习成绩上一般优于男生,但女生普遍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而且过于看重学习成绩,不愿参加更多的文体活动,忽略了各种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缺乏竞争意识和冒险精神,且工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与男生存在一定差异。这使她们与男生比较起来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方面相对薄弱。然而,现在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此外,一些用人单位根据往年招聘女大学生的经验,认为女大学生在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上往往显得犹豫不决、难以迅速果断地作出决定,致使其行为对企业或用人单位造成损失,因此在与男生参加同等的就业竞争时处于劣势。

三、女大学生就业难的解决对策

面对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高校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创新工作思路,总结积累经验,积极应对。

1.女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素质修养

虽然社会的就业环境存在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但还是有很多的女学生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为什么别人能找到工作呢?很显然,这是内因的问题。只有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增长知识和才干,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占据上风。因此,女大学生要充分抓住在大学的学习机会,开阔视野,加强自身修养,学好课本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在找工作时自信凸现优势,才能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加强职业教育引导,引导女大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校要指导女大学生树立未雨绸缪的观念,确立职业理想,并做好职业发展规划。积极为毕业生“自主择业”提供服务。在内容上,要制订毕业生就业法规政策、收集职业需求信息、组织市场招聘、开设职业生涯培训、讲授求职技巧、跟踪市场、调查研究等,指导毕业生正确择业;在时间上,要改变过去就业指导仅限于学生毕业阶段才进行的做法,而是要从新生一入校就开始,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能按照社会的需要,塑造和完善自我,并对其以后的发展方向有明确的认识。开设职业发展规划课程的同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竞赛活动,帮助大学生规划各阶段目标。

3.国家要加强法律监督,保障女大学生就业权益

目前,虽然国家《劳动法》中明确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妇女权益保障法》中也规定:“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但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完全落到实处。法律法规执行力的不足造成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迟迟得不到根本的解决。因此,国家要加强法律法规的监督落实,设立专门的监督监管机构,并尽快设立女大学生维权机构,帮助女大学生监督企业的行为,更好地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刘圆圆.对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探析.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33).

余素梅.“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实证研究.长沙:湖南大学,2006.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年经济蓝皮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社科文献出版社,2010.

注:河南省卫生厅项目(编号:201203074)。

作者简介:

闫岑(1981—),女,硕士,新乡医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

篇10

但是,作为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的实际从业状况仍然处于一种喜忧参半的格局。虽然对专业社会工作者具有巨大的潜在社会需求,但是这种社会需求并未导致专业社会工作者良好的从业环境,即专业社会工作者还没有适当的土壤来发挥其专业特长,并进而实现其专业价值。因此,一方面是迅速发展的社会福利服务本身对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和真正发挥专业作用存在着需求增长,另一方面是目前仍然缺乏有效的合适的机制或模式来启动这种需求从潜在向现实的转化。

一、专业社会工作社会需求增长的直接背景

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同时,特别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和农村城市化等进程的加快,我国社会福利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与严重不足的供给矛盾日益加剧,中国现有的福利服务只能满足5%的社会需求。[3]早在1986年,民政部就提出了“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工作思路。为了加快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推动社区服务全面、快速发展,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等14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意见的通知》([2000]19号)的文件。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它标志着我国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的正式启动。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以及随后我国政府对社区建设的积极推动,可以说是对专业社会工作社会需求的产生及增长的一个直接的社会背景。

社会福利社会化的主要目的是摆脱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政府包办社会福利的僵化体制,以迅速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代表了我国今后发展社会福利的主要途径和根本方向。《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意见的通知》指出,要改变社会福利事业全部由国家包办、政事不分、不讲效率的局面,积极鼓励、支持和帮助非营利性的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服务机构的生长和发育。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促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在基层得到落实。要提高社会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整体素质,建立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职称评聘体系和资格论证制度,在社会福利工作中建立国家、省(市、自治区)分级培训和考核达标、持证上岗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志愿者劳动时间储备制度等。可以预见,在21世纪开始的一段时期内,社会福利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将成为政府和社会所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福利事业的积极性将加大,社会福利服务机构将大量涌现,非营利组织所提供的福利服务将逐年增长,“社会工作者”将成为一个不再陌生的名词。

社区服务作为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着广泛的内容,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紧密相关。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业,体现了国家“促进人民生活质量、人口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的社会发展宗旨,符合“着眼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它对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城市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繁荣,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各地民政部门把发展社会福利的重点转向社区服务,利用基层社会力量,积极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

在1999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第二届年会”的致词中,民政部副部长李宝库在强调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的同时,提出了社区基层干部的专业化问题,“受过专门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的寥寥无几”,并指出“作为民政部是个用人单位,我们需要社会工作者”。[4]在去年的江苏省社区建设工作会议和社区建设座谈会上民政部副部长李宝库又进一步强调了建设全国社区实验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想法和意见:第一,由于社会成员的“单位”属性逐渐减弱,迫切需要管理城市社会人口的新模式。第二,企业、政府剥离或转移出来职能以及建立一个独立于企事业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网络,需要一个最佳的承接载体。第三,推动社区建设,拓展社区服务,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第四,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基层政权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在管理上需要新的思路和更为有效的途径。

二、社区服务对专业社会工作者的需求及其困难

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和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迈出了“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体制改革的关键一步。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在我国发展历史并不长的社会工作专业呈现出迅速扩张的发展趋势。为了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实际社会需求状况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我们对南京市玄武区民政局和南京市鼓楼区民政局及其下属单位进行了访问调查。目的是了解在这两个示范性的社区建设实验区中,对专业社会工作者的需求程度、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从业状况及其贡献等。

南京市玄武区是南京市两个“全国26个社区建设实验区”之一(另外一个是南京市鼓楼区),下属10个街道,86个社区委员会(由原127个居民委员会和44个家属委员会精简而成),在区一级设有老人公寓,在街道一级设有敬老院、老年护老院、便民服务、社区服务中心等服务机构。玄武区民政局从1999年开始引进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虽然由于编制的限制,但每年计划的对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的需求量仍在4至5名以上。此外,区民政局领导正想方设法吸引更多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到其下属机构就职,为社区建设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但调查结果显示,下属机构的职位对于社会工作的本科毕业生似乎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这种情形在我们对南京市鼓楼区的三牌楼街道办事处的访问调查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南京市鼓楼区的三牌楼街道办事处现有在编工作人员30名,其中20名是国家公务员。三牌楼街道办事处下属8个社区委员会,共1300户。每个社区委员会设4个社区委员会主任,这4个社区委员会主任是以选聘方式产生的,即通过在原居委会主任中选拔和向社会公开招聘相结合的方法产生,比例为1∶1。公开招聘的条件是要求应聘者大专文化程度以上,40岁以下,综合素质高,热爱社区建设事业。应聘者须经三牌楼街道办事处7人领导小组的考核,试用一个月后才能正式录用。虽然可以认为随着我国城市社区的迅速发展,受过高等教育专业训练的社会工作者逐步充实到基层社区工作是一种必然趋势,但实际上从应聘材料来看,还没有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前往应聘,这一状况颇值得深思。当然这一状况并不妨碍进一步评估全国范围内基层社区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潜在需求规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官方资料,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在目前还只是潜在状态的需求规模是巨大的:截止到1999年底,全国共有街道办事处5904个,比上年增加172个。全国设有居委会11.5万个(其中家属委员会1.3万个),50.1万人。全国城镇社区服务设施15.7万处,比上年增长12.2%,从业人员67万人,安置下岗人员23万人。各类社区服务中心7623个,比上年增长23.9%,职工5.2万人。便民利民网点40.6万个,比上年增长17.7%。各种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9万个,志愿者达368.2万人。目前,全国每万城镇人口拥有社区服务设施4.9个,便民利民网点10.4个。[5]这是一个专业社会工作者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的活动空间,换个说法,可以容纳的或者需要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在数量上是相当大的。

由此可见,一方面是各级民政部门的公务员编制的有限,另一方面是从事社区基层工作的领导岗位还没有成为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理想选择。再进一步从直接社会工作实务方面来说,属于街道一级的各类服务机构要想成为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理想择业场所,同样也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这固然有择业观的原因,同时也说明在社区服务机构中直接从事专业社会工作的职业环境还未真正形成,其原因显然是相当复杂的。社区建设中已经意识到发挥专业社会工作者作用的重要性,社区服务对于专业社会工作者有相当大的需求也并无争议,但这种需求目前仍然是潜在的,要把这种潜在的需求转化为现实的需求,还存在众多的较为复杂的困难。

三、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多元服务领域及其现状

社会福利社会化以及社区建设的大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社会对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需求,加深了人们对于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和职业的了解和认识。同时,由于社会工作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服务机构的多元性,专业社会工作者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巧,因而具有相当广泛的服务领域。目前的状况是,专业社会工作者更多的是以其专业训练中所获得的某种实际工作技能或知识(比如调查分析的技能和对国家福利政策的了解)而进入各个不同的领域,从而产生不同用人单位或机构对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实际需求。但是这些在众多领域服务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实际上从事的还主要是用人单位原有的业务性或管理性工作,而主要地并不是在他们的服务单位或机构中以其专业的价值及工作方法实现专业社会工作的职能(当然中学生的心理督导可能是一个例外)。因而,多元服务机构对于专业社会工作者的需求在某种意义上也主要地是潜在的。

教育培训和心理督导近年来由于社会学与社会工作专业在高校的设置规模迅速扩张,以及各地民政部门对专业化的民政干部培训的日益重视,因而对于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不断增长。例如,在社区建设方面,以建设精品社区为目标的南京市鼓楼区与江苏省总工会联合举办了社区大学;南京市玄武区与南京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和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合作开设了社区工作者培训中心。可以预见,社会工作教育和培训领域对于专业社会工作者的需求将呈现一个不断增长的趋势。同时,随着素质教育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中学教育部门也表现出对于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例如,南京理工大学98和99届的社会工作本科生中都有去各地重点中学从事中学生心理咨询和督导工作,而在全国,仅重点高中就有1000所,这同样是一个不可小看的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活动空间。更重要的是,在中学的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传达出这样的一个重要信息:以个案或小组工作为重要特色的专业社会工作在我国有可能开始真正发挥其专业特长,这一点显得特别有意义。因此,我们有理由期待学校社会工作有可能成为中国专业社会工作真正启动的突破口之一。

调查统计和咨询服务现在人们已经认同,在信息时代,信息、知识本身就是资源,社会系统的高效运行越来越依赖于对各种社会信息的采集、调查、统计和分析。因此信息咨询和统计调查本身已经成为相当重要的行业。目前,我国各种类型的社会调查与信息咨询服务机构日渐增多,接受的调查咨询业务增长迅速。从社会学的专业特征来看,社会学从西方引入中国的同时就引入了社会科学的实证精神,这与其他人文科学有着显著的区别,社会调查和社会统计是社会学学科的专业基本功,对于专业社会工作来说,其开展工作的前提就是能够准确运用调查和分析技能,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工作方案。社会工作的专业要求是首先能够对各种社会动态的深入了解和对案主各种信息的准确把握。因此在调查统计和咨询服务行业中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就有足够的进入实力,尽管这种进入并不必然完全导致专业社会工作职能的实现,但在这一过程中,有可能产生出一定的社会影响,并存在着加强人们对专业社会工作的某种程度的社会认同的可能性。当然,专业社会工作者进入调查咨询行业的这一现状,对于中国社会工作整体发展的利弊得失,还是一个有待讨论的问题。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