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2:44: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历史学毕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历史学毕业论文

篇1

一、毕业实习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 调查研究方法。为了全面地了解毕业生实习的情况,主要以实习单位的地点、实习的时间与步骤、实习的能力要求、实习的效果等方面为基础,分别从实习单位、实习当中遇到的问题、实习效果评估等方面用SPSS 统计软件、EXCEL 绘图软件等进行处理,采用频数分析来总结实习过程中的问题,改进和完善实习管理,为工商管理本科毕业实习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这些方法具有实用性、简洁性等优点。

(二) 调查样本的分析。为了比较系统全面地了解工商管理本科毕业生实习的状况,我们对调查问卷进行了划分,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已经毕业的学生,正在实习的毕业生,实习单位,实习指导老师。在此基础上我们采用相互控制配额抽样的方法,其比例具体情况如表1 所示:

样本分布情况类别已毕业学生实习毕业生实习单位实习指导老师样本数80 120 50 50样本比例26. 6 % 40 % 16. 7 % 16. 7 %在确定样本的时候,主要是对正在实习的毕业生进行调查,同时也选择26. 6 %已经毕业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采取调查人员到学生宿舍、实习单位、学生工作单位等地方,以填写调查问卷这种方法完成调查。本次调查从2007 年6 月15 日持续到9 月5 日,共发放问卷300 份,回收243 份,回收率为81 %。经过对问卷的严格审核,有效问卷238 份,有效回收率79. 3 %。对调查样本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被调查者大多数是正在实习的毕业生,已经毕业的学生有80 人,实习单位有50 份,实习指导老师有50 份。从实习结果来看,这样的分布比较合理,因为正在实习的学生感受最深,对实习的过程了解比较透彻,所以具有代表性,分析结果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推荐阅读:中美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毕业论文

下面我们主要从正在实习的毕业生入手,对他们实习的过程、实习的效果、实习的感受进行全面的分析。

二、调查内容的分析

(一) 实习问题的分析。

1. 实习指导。我们从老师对学生指导情况以及学生向老师汇报两个方面来分析。老师对学生的指导次数,我们可以看出每个月指导一次占了48. 90 % ,几乎没有指导的有40. 40 % ,这两者之和为8913 % ,占了绝大部分。说明老师对学生的指导还是比较少;从图2 学生向老师汇报实习情况的频率来看,1~4 次/ 月有58. 50 % ,没有汇报的有27. 70 % ,而4 次以上只有占到总数的13. 80 %;可见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信息互动交流是比较少的,对学生的实习过程了解不是太多。

(二) 毕业实习生的基本信息。

篇2

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原则与来源如图l所示。

毕业设计(论文)的实施

现阶段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有:与顶岗实习时间冲突、过程控制把关不严、学生认识不到位、教师指导不到位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校企合作双导师、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双结合、指导教师一肩挑等措施,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

毕业设计(论文)案例

(一)动画短片《APPLE》

1.设计题目:“动画学院奖”动画短片创作《APPLE》。

2.课题来源:本次毕业设计课题是为准备参加2011年10月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奖而设定的选题。

3.学生信息:刘芳哲,2008级电脑艺术设计(1)班。

4.指导教师信息:陈淑姣,艺术设计学院传媒系副教授。

5.创新特点:要求学生有对剧本编著的认知、导演艺术的把握、镜头语言的运用、角色和分镜头设定、原画和动画的设定制作、电脑动画及后期合成等多方面的技能。

(二)《素·媚》成衣设计

1.毕设题目:《素·媚》。

2.课题来源:朗姿服装品牌2012年~2013年高级成衣设计与研发。

3.学生信息:康萌萌,2009级服装服饰(3)班。

4.指导教师信息:吴效瑜,艺术设计学院服装艺术设计系讲师。

5.指导过程:对朗姿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面料特性、特征进行充分把握,依据前期工作获得的信息,整理归纳,结合面料,进行正稿设计,制出手绘效果图、电脑效果图、1:5结构设计图、1:1工业样板,进行工艺缝制。

6,创新特点:根据企业服装设计的典型工作任务,指导学生完成设计调研、设计构思、设计主题、设计效果图、设计选料、设计制作、设计手册汇报等完整的工作。课题通过东西方元素在现代高级成衣设计中相互融合、碰撞,阐释了品牌成衣的内涵。

(三)计算机游戏软件

1.毕设题目:基于J2ME平台的手机游戏开发。

2.课题来源:此课题来源于学生本人参加201 1年北京市计算机应用大赛的获奖作品。

3.学生信息:杨蕾,2009级手机应用(2)班。

4.指导教师信息:作品指导教师:李云玮,计算机应用(手机游戏设计)教研室;

毕设指导教师:司建敏,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计算机应用博士。

5.指导过程:指导教师首先下发策划目录,学生按照策划目录独立完成游戏策划案的撰写,然后设计游戏的流程图和类结构图,分析了游戏的具体功能模块:界面设计、菜单设计、地图设计、角色设计、战斗系统设计、对话设计、音效设计、场景切换,最后编程实现每个功能模块。

6.创新特点:在游戏战斗的界面中加入了npc的行为判定,主动攻击型,玩家进入任务场景时敌人进行追击和攻击。玩家需要和各种npc对话找到任务的相关线索,通过得到的线索完成任务。

(四)半自动火焰切管机

1.毕设题目:半自动火焰切管机的设计与制作。

2.课题来源:来源于实习,改善实训条件,增加实训设备。

3.学生信息:朱继业,2009级焊接技术班、姚卫杰,2009级焊接技术班。

4.指导教师信息:张磊,助理讲师、焊接技术专业教师。

5.指导过程:在研制改造半自动火焰切管机的过程中,首要问题就是解决切割30度的坡口管时的准确性。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分度头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利用分度头可以根据工件在水平、倾斜或垂直的位置上进行装夹分度的优点,再加上一个可调节固定的切割枪,经过后期的下料、装配、焊接、测试,最终研制出既可以提高切割管的稳定性,又可以提高切管效率的半自动火焰切管机。

6.创新特点:通过研制改造半自动火焰切管机,大大提高了在切割30度的坡口管的成功率和稳定性,同时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手动火焰切管中对人力和材料的浪费,为学院节约了经费。

以上作品反映了学校校企合作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成果,虽然有些作品还显得幼稚和不成熟,但毕竟是来自社会实践,具有实际意义,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将想法变为现实的能力,为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端技能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篇3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人才流动;引才;留才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1

一、前言

大学毕业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众,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具有较高素质和能力,承载着新技术、新思想。大学毕业生集聚的地方往往有更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大学毕业生作为后备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是各方争相引进的对象。当下我国正值经济转型发展时期,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研究如何引进大学毕业生具有重要意义。温州是改革开放前沿城市和民营经济发源地,近几年经济社会发展遇到一些新问题,为加快转型发展,对于如何更有效的吸引、留住大学毕业生在温工作,更是实际面临的迫切问题。

二、温州大学生就业现状

据温州政府部门统计,温州籍大学毕业生档案回温数2014年至2016年呈增长态势,2016年更突破3万份,但回温率连年下降,2015年已跌破60%,年均近2万名温籍大学生外流。另据温州统计部门调查,温州本地高校温籍毕业生中80%-90%留温工作,外地生源仅10%左右;外地高校温籍毕业生回乇壤不超过50%。

近三年温籍回温大学生中平均约84%在非公企业就业,超过13%毕业生进入机关事业单位,2.5%毕业生进入国有企业。从学历层次分析, 95%以上博士、64%以上硕士进入事业单位,加上流入国有企业的,该比例将更高,可见高学历毕业生在非公企业就业占比明显偏低。外地生源毕业后在温州工作人数平均在3000多人,其中:绝大部分博士、近50%硕士进入事业单位。另外从毕业生素质分析,毕业于名牌院校毕业生在温州就业人数偏少,且主要流向金融行业、国有企业等。

三、毕业生外流原因分析

据相关机构调查,大学毕业生最看重薪资待遇、发展空间、企业文化和地域等方面。当前温州转型发展,加大引进人才力度,但未改人才外流趋势,人才需求与供给间矛盾依然突出。

1.薪资待遇缺乏竞争力。自中西部人才回流至今,温州薪资水平有明显提升。根据2016年浙江省统计年鉴,温州2015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2013年1.14倍。但在浙江省仅列第七,增长率也仅高于台州。另据温州宁波人社部门近三年的分学历工资指导价,硕士学历平均年薪宁波为温州1.8倍,本科学历1.4倍,大专学历也达1.1倍。可见温州薪资水平在浙江省内缺乏竞争力,与杭州宁波等地差距更在扩大。加上温州生活水平较高,特别是高房价,许多人才即使工作多年依然选择离开。

2.缺乏人才发展平台和空间。首先,人才缺乏好的发展平台。温州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加上技术、产业升级上投入不足,发展空间有限,以致缺乏人才发展的良好平台。结果是外地毕业生难引进,高学历、优秀温籍毕业生也不愿回温。其次,对外来人才重视不够,空间有限。温州以民营企业为主,虽然民营企业能够不拘一格使用人才,但外来人才往往很难升到中高层岗位,发展面临瓶颈。

3.外来人才较难融入当地社会。温州开放较早,思想也活跃,一度是创业热土。然而外来人才与本地人之间的隔阂使其难以融入当地社会,这无形增加了引进人才难度,也加剧了人才流失。

四、引进大学生的一些措施

引进大学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用人单位、全社会共同努力,政府要做好政策引领、为引进人才提供支持;关键是要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为人才提供良好平台和发展机会;全社会要营造尊重人才的氛围,特别是要关心关注外来人才,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无后顾之忧。

1.进一步完善政府招才引智政策措施

为引进高学历人才,温州出台了专门政策,给高层次人才提供奖励和补贴,奖励引才的单位,还解决人才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问题,让人才无后顾之忧。高学历人才主要集中于各院校研所,为使更多人才和单位能够享受到政策红利,应扩大政策对象,特别是纳入紧缺专业、优秀大学毕业生群体。鼓励企业引进紧缺、名牌院校大学毕业生,并在住房、社会保障等给予政策支持和补贴,如提供廉租房、公租房,鼓励企业自建员工宿舍等,落实大学生住房补贴政策。

2.统筹规划,做好人才引进和培育

由政府部门牵头,基于人才规划和产业规划,编制引进大学毕业生规划。编制引进大学毕业生紧缺、亟需专业目录和院校名录,引导高考专业填报,指引各在温院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育。并从中观层面,协调人才供给与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

进一步完善人才交流平台,在已有人才市场、人才网站、校园招聘会等平台基础上,整合大学生就业信息,实现一站式就业服务。加强与人才集聚地区人才交流平台的合作,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城市,如杭州、上海、南京等,将毕业生需求信息到大学毕业生身边。

3.加大宣传引导,转变就业观念

要解决大学生就业结构性难题,除大学自身改革外,离不开家长、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大学毕业生就业交由市场已经十多年,但不少人就业时还是“崇国轻民、重脑轻体”,不愿到民营企业和基层一线就业。

4.鼓励企业提升管理,打造人才发展平台

引进大学生的关键和主体是用人单位,90后大学生除看重薪资待遇,也愈发关注企业文化。温州不少企业已经自觉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和宣传,增强企业吸引力。但多数企业企业文化建设还处于低级阶段,亟待提升企业文化,建立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

五、结语

本文以温州为例探讨了引留大学毕业生,尤其是紧缺、优秀毕业生的一些举措,认为不仅政府要有政策支持和引导,社会和个人也要树立尊重人才、尊重劳动的意识,更需要用人单位提升管理、为人才提供好的发展平台和空间。希望通过对相关措施的探讨助益温州招才引智工作,进一步壮大温州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篇4

——评任遂虎、孙晓玲《毕业论文写作方法精要》

罗立桂 (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文艺学博士)l

一直以来,写作指导教材的编写者都要面对悖论和两难选择:如果编写的教材,理论化程度太高,就会脱离写作实践,不能很好地指导写作行为,没有实用价值,结果只能被人束之高阁;如果过于注重操作性和写作的具体经验介绍,理论性不强,又会被人指责为术科,没有学术价值。因此对于写作指导教材的编写者来说,学理性与实践性之间的尺度很难把握。就实际情况来看,有关指导写作的教材数量繁多,种类不少,但是很多指导性不强,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写作教材无力解决。目前特别需要既有实践性又有一定的理论性,能够切实解决学生写作实际问题的著作出现。大海捞针,沙滩拾贝,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孙晓玲副编审、文学院任遂虎教授编著、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毕业论文写作方法精要》(下称《精要》)一书,就是一个难得的指导学生写作的好教材。本书作者孙晓玲同志从事学报编辑工作多年,精通学术论文的规范、格式等相关知识,任遂虎教授一直从事汉语写作教学工作,有非常丰富的写作教学经验,他们经过数年努力完成的《精要》一书,对毕业论文写作中的相关问题与事项作了全面、细致的论述和介绍,内容涉及论文概念与文体特征,选定论题与收集材料,调查研究与拟定提纲,构成要素与

文本格式,论证方法与说明方法,初稿草拟与文稿修改,文字校对与文面布局,成绩评定与举行答辩等相关常识及相关的方法和程序等等。该书直面写作现实,很好地把握了学理性与实践性之间的尺度,解决了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一些令人困惑而又多年未解决的问题,使该著呈现出不同于其它同类毕业论文写作指导教材的鲜明特色。

注重概念的辨审,从认识论的高度解决问题是《精要》的第一个特色。编著者敏锐地发现了,长期以来在毕业论文写作实践中存在的一些思想认识上混乱不清,从而影响学生写作和教师指导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辨审,廓清了思想认识上的迷雾。首先由于毕业论文和学术论文在文体属性上是一致的,所以人们常常认为写毕业论文就是写学术论文,没有认识到毕业论文和学术论文的区别。一些学者写的有关毕业论文写作的指导书,就把毕业论文和学术论文混为一谈,在书中一味畅谈自己撰写学术论文的经验,内容过于专业化,没有普及性,指导很难落到实处。用学术论文的标准去要求初学者,显然不合适,往往会使初学者感到?无从下手?。本书开篇明义,第一章就对毕业论文的含义进行了辨审,既指出了联系,又看出了区别。概括了毕业论文不同于学术论文的特征:受导性、习作性和考核性。并且恰如其分地比喻了两者的关系,?学术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是正式的‘演出’,那么,毕业论文则是为‘演出’而进行的‘彩排’。‘彩排’是为‘演出’而做的必要操练,但毕竟还不是‘演出’。?清楚明白地阐释毕业论文的概念,准确地定位毕业论文的标准,以防学生写作和教

师指导时,由于在思想认识上对毕业论文定位不准,从而影响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等问题的发生。其次,调查报告能否作为毕业论文看待,人们的认识存在着分歧,有一种意见认为调查报告的写作,有利于学生认识、研究现实问题,可以作为毕业论文的一种形式。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调查报告只是一种实用性文体,没有学术意义,不能作为学术论文看待。《精要》专辟一章探讨这一问题,分门别类地考查调查报告,从概念上辨析了不同类型的调查报告,最后明确指出,?研讨性的调查报告,可以作为毕业论文的一种形式?。将研讨性的调查报告归入毕业论文形式,并对其写法做了具体阐述。这一概念的辨析,具有创见性,符合实际情况,拓宽了毕业论文文体选择的范围。

《精要》的第二个特点是过程论和要素论的结合。已有的写作教材、专著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体例安排:一种是静态的块状的结构布局,主要论述文章的构成要素;一种是动态的箭状的结构布局,即描述整个写作行为的前后过程。《精要》一书另辟蹊径,注重动静互补,即把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和文本构成要素结合起来加以讨论,既考虑到文章制作的动态性,又考虑到文章静态的结构性,从而有利于初学者通过?经?、?纬?两线编织文章框架。首先从静态角度看,毕业论文是一种文本形式,学习写作者应该掌握其构成要素才能去写,本书第四章详细阐述了构成毕业论文文本的主题、材料、结构、语言四要素及各项的作用和写作要求。从动态方面来看,毕业论文写作又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由一系列环节和程序构成的。本书指出毕业论文的写作,一定得按照?选题—集材—研究—写提纲—修改—定稿?这

样的环节进行,形成有序的工作流程,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的具体引领和指导。不论哪一个环节完成得不好,都会影响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难以形成符合要求的文本。因此书别看重写作者在论文写作整个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三心,四严,五勤?的行为要求,?三心?即细心集材,热心研究,虚心求教;?四严?写作者要有严实的知识、严谨的学风、严格的程序、严密的方法。五勤,即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写作者要眼勤以观察,耳勤以听取,笔勤以记写,腿勤以访查,脑勤以思考。对写作过程的重视和具体环节安排,既符合学校规定的教学环节,又可以使学写毕业论文者有章可循,按照既定的阶梯走,熟悉写作论文的具体步骤,加强了论文写作的受导性。本书重视过程论还表现在对毕业论文评价、答辨环节的内容安排上。论文评价、答辨环节虽不属于写作过程,但却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评价标准对学生论文写作有导向作用,答辨环节又是学生必须参与完成的,只有答辨通过,毕业论文工作才算正式结束。本书第十章提出了?六度?:即适度、新度、信度、效度、标度、达度作为毕业论文的评价标准。为了便于操作,还把评价项目具体划分为选题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过程评价四项,并且提供了详细的论文评价表格,具有很强的现实操作性,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在评定学生成绩时也可以作为参考。

现在该谈《精要》的第三个特点了,即在指导方法上注意正面引导与反面警示相结合。《精要》是依据从高校普通学生和成人学生毕业论文中收集而来的现实材料撰写的,编写者最了解对象需要什么,了解在写作中存在哪些问题,为了能使本书真正起到毕业论文写

作的导向作用,在体例安排上既象一般写作指导教材一样,用大量篇幅从正面引导学生,依次详尽而细致地介绍了毕业论文的相关概念与文体特征,选题与收集,调查研究与拟定提纲,构成要素与文本格式,论证方法与说明方法,初稿拟定与文稿修改,文字校对与文面布局等基本知识,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写。更为重要的是本书的第二章分析了学生毕业论文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从选题、思想认识局限与文本格式三方面总结归纳,例举了常见的具体问题,告诉学生不应该怎样写。这些问题具有普遍性和现实针对性,在毕业论文写作之前,可以对初学者起到一种提示、警戒和预防的作用,防患于未然。

《精要》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文理兼顾,分类介绍。现行的许多毕业论文指导教材都偏重于文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或者是文、理科论文分别论述。文科毕业论文和理科毕业论文分属不同学科,统而论之,往往不能兼顾文、理科论文的特殊性,指导性不强;分而论之,往往会遗失毕业论文作为一种文体的统一属性。本书前四章介绍了毕业论文作为一种文体的统一属性,分别阐述了毕业论文的含义、特征,选题与集材,构成要素及相关要求,例举了毕业论文写作中常见的问题。第五章把理科论文分为实验型论文、理论型论文、科研综述论文、科学调查报告四种,第六章把文科论文分为论述型、评价型、介绍型、诠释型五种,并且分别介绍了各类论文的文本格式与写作要求,第十一、十二章,又分别提供了理科、文科论文写作案例。在章节安排上兼顾文理,既介绍了毕业论文的统一属性,又对文、理科论文进行了细致分类,使学生在写作中能够?对号入座?,有章可

篇5

关键词:高校历史专业;培养模式

当今中国高等院校历史学院(系)承担着重要的史学专业研究和中学历史教育人才的培养工作,而历史人才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中国史学专业科学研究的发展前景,以及中等教育阶段国民历史素养的培育。众所周知,史学对于提高国家凝聚力,解决重大国际问题,发展国民科学文化素养,启迪民众人文意识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可见中国高校历史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工作事关国计民生,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将结合笔者历史教学工作中的经历以及思考,探求本科生培B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 高校历史专业学生培养中出现的相关问题

笔者供职单位的历史专业为省级重点学科,学生大多属于本科第一批次录取,入学前中学教育基础比较扎实,具有较强能力,学风普遍较好。但是通过笔者对近六届学生的课堂表现、课程考核、日常交流、论文指导等方式,发现学生理应具备的一些专业素质是有欠缺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毕业论文质量差和师范生基础技能薄弱。

毕业论文质量总体不高。毕业论文是历史本科学生四年学习之后专业基础知识和史学研究能力的总的体现,这往往直接反映其大学四年学习的效果。学生论文写作经验较少,既缺乏对专业研究的充分了解,也缺少写作技能的基本训练,平时的论文作业大多因循陈说,未能深入研究。

师范基础技能缺乏。笔者供职单位的本科学生大多属于历史教育专业,这意味着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成为中学历史教育的主力军。但根据笔者对于学生教学实践活动的观察,以师范技能为基石的历史教学素养相对缺乏。三字一话水平参差不齐,语言表达能力也缺乏必要的训练,更不用说熟悉和掌握讲课能力。尽管笔者单位在历史教学上的课程配备相对丰厚,但仍然出现学生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未能密切结合的缺点。

此外,笔者通过其他途径与学生的沟通和了解,还发现如下问题,如课堂提问,学生往往翻教材念书,缺少必要的复习预习; 课堂讨论大多没做课前准备,照本宣科,而对相关领域研究一知半解乃至缺乏了解。考试复习多考临时突击,造成基本知识面狭窄,常识性错误屡见不鲜,主观题成为教科书的翻版。课程作业以拼凑成文的情况居多,而往往缺失独立的思考和深入的钻研。

2 高校历史专业学生核心素质的缺失

上述种种问题不能从整体上否定高校历史教育专业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历史教学能力的培养机制,而亟待解决则是他们某些核心能力的培训。

第一、实践能力。虽然接受了史学方法、历史文献、史学论文撰写等研究性课程以及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等史学基础性课程的教育,但学生比较缺乏学术研究的实践。仅就撰写学术论文而言,尽管大多数专业课程都以论文作为成绩考核标准之一,但很多学生平时的课程作业往往拼凑成文,质量不高,甚至他们大学时期写过的真正意义上的论文就是最终的毕业论文。只有少数学生可以通过选题、搜集史料、完成论文这样系统的研究过程从而培养自身科研能力的学生尚属少数。同时,学生的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也比较缺乏。除了大四学生参加的教育实习外,大多数学生平时很少参加与中学历史教学相关的实践活动,他们既不熟悉基础的备课、讲课技巧,也不了解中学教育的特点,因而毕业后他们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掌握必备的技能,积累教学经验。不管是史学学术研究还是历史教育技能,没有实践的配合,理论学习只是成为学生敷衍考试,应对毕业的无本之木,死记硬背的专业知识也很难留下深刻印象。

第二、主动性学习能力。由于高校学生成绩评定标准的宽松,学生不需要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通过考试,获得相应学分。这样造成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整体偏弱,那些无人监督、评定的学习任务如课外复习、预习,阅读课本以外的相关研究论著,历史教学技能的锻炼等往往失去应有的重视。尤其考验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论文撰写上,问题多多。如笔者曾经发现学生撰写论文时“写中国史的不看古文史料,写世界史的不看外文史料”的现象。史料是历史研究的根本依据,研究者应以“竭泽而渔”的态度广泛搜集,但学生大多追求省时省力,不愿看原始资料,甚至连本校图书馆馆藏资料情况都不甚了了,更不用说通过搜集整理史料深入研究。总之,主动的锻炼自身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本应成为学生在大学教育各阶段的重要内容,但目前由于主、客观等因素制约,长期的能力锻炼实际上被临时抱佛脚的突击行为所取代。

第三、研究能力。研究能力本是高校历史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但目前历史专业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多仍然停留在中学死记硬背的层面。笔者在平时教学工作中,发现学生往往注重书面考试的考点,忽视专业能力的培养;注重教材知识,忽视前沿研究;注重因循旧有模式,忽视转换研究角度。此类问题显然不能单纯归咎于课程设置和理论传授的欠缺,更重要的显然是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从平时课堂讨论、课程作业以及毕业论文的情况而言,学生显然还没有从掌握基本知识点的低级学习上升到利用基础知识进行专业分析的高级学习。

必须强调的是,研究能力的培养并不只是学生从事史学研究的基础,它也为学生从事中学历史教育提供必要的培训。当前的中学历史教育体制更强调培养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其理论导向整体趋向更新、更多元、更有时代感。同时在网络迅猛发展、经济高速运行的今天,中学生素质有很大提升,拥有更大的知识储备,思维活跃,富有创新意识,他们不再满足课本有限的内容,对当下中学历史教育提出更高要求。这些都需要高校历史教育加强对于未来中学教师研究能力的提升。

3 高校历史专业学生素质培养体系的问题

高校历史专业学生某些核心能力的缺失,不能仅仅归咎于学生自身,它说明我国人才素质培养工作、高校教育体制等方面存在的种种不足。我们需要从下自学生上至高校教育体制等诸多层面去找原因,对学生积极主动性、教师教学方法、系院班风建设、高校教学管理体制乃至社会对高校历史学的认识等方面具体考察问题所在。

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调动上,我们需要从学校、教师、班级、学生自身角度上找不足。学习积极主动性需要客观压力和主观动力两方面共同协作。

3.1 教育管理机构客观压力的缺失

中国的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和高考制度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的“严进宽出”模式。通过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式的严苛考验后,学生往往不再愿意保持中学时期紧张的学习生活节奏。而中国高校教育管理尚未建立起立足人才素质培养为核心的成熟模式。因而高校教育的核心任务在于承担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并最终融入社会的核心任务,而实际上被简化为通过基础知识的考试,获得文凭。

就考试而言,高校学生的考试体系主要以理论和基础知识为中心,以教材为主要考试内容,同时教师往往o出复习提纲,或划定复习范围。这样的考试方式有利于突出重要的基础知识,但显然不利于学生对本专业广博知识面的掌握,同时更重要的是学生思维方式、研究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效果不明显。虽然论文是几乎所有课程主要考核方式之一,但学生拼凑成文的情况比较多见,甚至连论文撰写的基本程序也并不熟悉。因而更高层次的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学生仅仅在脑子里留下一些零散的知识点。

就教育管理体制而言,大多数高校学生并不担心学分不够以致无法正常毕业、获取学位。这也使学生的学习态度、考试成绩、论文质量等方面有明显下降。前述问题不仅由于考试制度问题,更因为从学校、系院乃至班级没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监督管理氛围和体制。作为教育管理主体的学校、学院最大压力在于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因而提高学生考试、毕业论文答辩的难度与前者之间存在矛盾关系。加之着眼于学生研究能力、思维模式等高层次能力的考核体制建立和完善难度较大。历史作为人文学科,其研究方法和观点往往见仁见智,很难确定统一的评价标准。这必将是我们未来探讨高校历史人才培养体制的重要课题。

3.2 学生主观动力的调动

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仅仅来自严格的高校教育考核、监督体系的约束,更需要班级乃至学校等多方面共同协作,塑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以及良性的激励机制。

高校教育的核心在于任课教师,他们不仅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培训专业技能,更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做好研究规划,乃至人生规划。这无疑体现高校教师独有的优势与价值。但由于当前教师考核机制和职称评定体系更侧重科研成果,这使得应以教书育人为本的高校教师不但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甚至连基本的备课、讲课质量都开始下降,更不用说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研究、人生诸多层面的规划。因而课堂之外,没有学习积极性的学生与忙于科研的老师之间失去应有且重要的交流。近年来,笔者供职的学校在综合各系院毕业生对各自专业教学工作的满意度数据时发现,历史系的评价在全校排名开始走低,这与向来重视师生交流以及教学质量的系院传统相悖。所以,较之掌握的有限基础知识,学生丧失了高校教育最具价值的部分。

篇6

关键词:历史学教育;实践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8-0061-02

一、历史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形式及其作用

历史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是指在历史学教育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为配合与促进理论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而设置的相关教学内容,包括历史学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中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安排的实践教学、教育实习、历史考察及专业论文写作等各项教学内容。

1.理论课内的实践教学

理论课内的实践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历史学专业理论认识的深化和对专业知识特别是方法、技巧的掌握以及历史学教育专业化的养成,并有助于学生各种实践能力的提高。

首先,在历史学专业理论课教学中加强学生史料解析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研读史料能给学生补充对历史更直观、更丰富的感性材料,有助于营造氛围,激发兴趣,拓展学生的学习与探究空间,在对史料的分析过程中,逐步达到启迪学生的理论思维和认识历史发展的深层问题的目的,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认识深化。

其次,改革历史学教学论等课程,强化教学技能训练。“历史学教学论”和“中学教材分析与微格教学”这两门课程是培养历史学教育专业学生从教能力的必修课。对这两门课程进行一定改革,可以压缩理论课讲授时间,挤出五分之二的时间组织学生开展授课环节的单项训练。将中学历史教材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熟悉和分析研究,进行备课、制作课件、试讲和说课等相关实践教学活动,同学之间互评,教师对其逐一点评并指导。对每位学生的讲课进行微格锻炼和分析,使学生教育教学技能得以锤炼,让他们领会课改精神,使其从教技能得到切实训练提高,为其进入教育实习以及走上工作岗位做好知识与能力的储备。

2.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是师范学生到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专业训练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

教育实习过程是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各种能力升华的过程。组织好教育实习,对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促进其实践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教育实习,学生把专业理论知识综合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以培养和锻炼其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并加深和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实习是关系到毕业生能否顺利走上教师岗位、成为合格的历史教师的重要实践活动。

3.历史考察

历史考察是校外实践教学,指历史专业的师生对历史文化遗址、遗迹以及文物进行观察与调查的实践教学活动,其目的是感知和收集史实材料,更深刻地认识历史。通过对重要的历史文物、古迹和民俗等的实地考察,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物证历史的能力。这种活动能弥补理论文献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具体和生动的历史感性材料,使间接的历史知识变为学生可以想象、体验的具体知识而易于掌握。

历史考察要达到预期效果必须进行周密筹划,将考察计划、考察的重点内容以及考察报告的要求等在考察前向学生布置,使学生明确任务,查阅考察对象的背景材料,做好资料及物质准备。考察时请专业人士讲解,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或拍照,回校后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在老师指导下,写出考察报告。

在考察中收集历史材料很重要,考察使学生获得大量

感性材料,但历史材料的收集只是手段,目的是对历史的认识。所以历史考察的成果不仅应该体现在所收集材料的质量上,更应该体现在用收集到的材料来说明或理解历史问题上。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理解和阐释历史问题的过程,就是历史学应用人才能力提高的过程。

4.专业论文写作

教育教学与学习方式的改革和教学内容的更新,对历史教师的要求有所提高,其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创新、独立思考及有特色地进行教学设计等能力的要求不断提升。作为培养历史教师的历史学教育专业,应该与时俱进,深入分析专业发展的趋势,加强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创新等方面能力的训练,以培养符合时展需求的中学历史教师。

撰写专业论文的过程是训练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论文写作任务书、开题报告和撰写论文,使学生深刻了解历史研究过程,掌握搜集资料、整理和利用史料、利用图书馆检索文献资料、运用观察和调查等方法。学生通过撰写专业论文,训练了进行学术研究的基本功,培养了综合运用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良好基础。撰写专业论文是直接参与和亲身体验历史学研究的全过程,是一次系统、全面的实践机会。

撰写专业论文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更深入地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首先,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在理论和实际结合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和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并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搜集资料和调研、接触实际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印证学过的书本知识,也可以学到许多课堂学不到的新知识。此外,学生在专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对所学专业的某一侧面和专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会对培养学习志趣、为今后确定专业研究方向大有裨益。通过专业论文写作,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创新意识与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1.强化实践教学理念,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

历史学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富有实践能力以及知识与技能兼备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在开展实践教学时,要强化“注重应用,培养能力,开拓思维,提高素质”的实践教学理念。

要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实行大学教务处、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体制,明确实践教学的各项管理职责。在工作中,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分散管理的制度。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是指大学教务处全面负责实践教学规程等原则性制度建设;学院加强对实践教学的决策力度,保证实践教学经费使用,负责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等管理工作;系(教研室)负责实践教学的具体组织实施,制定各项实践教学大纲、教学方案、教学实施细则、教学计划和实践(实习)手册等教学管理文件。分散管理即在实践教学计划的安排和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方面,实行由系、教研室负责的分散管理模式。

2.推动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对实践教学的构成体系和内容进行改革。改革应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手段,以加强学生能力提高为核心,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增加实践教学的开放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指导思想,构建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史料解析为辅的理论教学平台、以教师与学生互动为主的历史教学论与微格教学课程平台、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主的历史教育实习实践平台和以检验理论教学与发展学生能力相结合的专业考察平台,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3.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教师的素质

要实现历史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建设规划的目标,提高实践教学的整体水平,关键在于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应该让教学水平高、组织协调能力强的教师,担任学生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要建立一套包括实践教学和科研与管理等几个方面在内的岗位工作量考核制度,鼓励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研究,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新办法、新手段,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与实效。

加强实践教学建设是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学生职业生涯需要的前提,是历史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一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的大学都应对其给予充分重视。

参考文献:

[1]钱国英,徐立清,应雄.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关仲和.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10(6).

[3]叶振东,贾恭惠.毕业论文的撰写与答辩[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篇7

1.教学条件。教学条件包括教学文件、教学大纲、教材以及教学仪器设备等。教学文件,如教学日志、教案、教学检查记录、成绩分析等,要完备、配套;教学大纲要能明确本课程的性质及其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阐明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基本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合理分配教学学时,反映本学科的最新成果等;选用教材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使用效果好,同时要有辅助教材,如教学参考书、习题集、音像教材等。教学仪器设备能满足教学需要,利用率高,实验开出率达100%。

2.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教育部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教高司函〔2008〕208号)文件指出:要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围绕特色专业建设需要,建设一支以学术带头人为骨干,教学和科研综合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要将优质教学与研究资源用于本科教学,鼓励教师根据教育目标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教师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切实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是课程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师资队伍从数量上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即一门课程至少有两位以上的教师讲授。师资队伍在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等方面比较合理,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这样,才能形成一支高质量的教学梯队,相互促进,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开展教学改革等。

3.教学组织管理。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包括教学环节、教学手段、教研活动等。要合理安排各教学环节,采用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现场演示、投影、电化教学等;教研活动要有计划、有内容、有记录;以教研室为单位,坚持听、评课制度,每位教师要认真听取同行意见,及时总结、改进教学,有完整的听、评课记录;遵守教学纪律、教学法规,无教学事故,如上课迟到、提前下课、随意调课等,无违纪现象,如随意停课、考试漏题等。

4.课程考核。每门课程都要有试题库,且试题质量较高;试题内容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既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试卷难易分布要合理。统一评分标准,由教师实行流水判卷,考试结束后要有总结与试卷分析。

5.教学改革。课程建设要有明确的教学改革计划,计划切实可行;在教学改革某一方面,如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方法、能力培养等,效果明显,并有与教学改革相关的教学论文、阶段性成果报告等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上发表。

二、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赤峰学院历史学特色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围绕构筑四大课程模块、优化课程结构、完善课程体系展开。随着历史学的发展,新理论、新方法犹如老树新枝,蓬勃兴旺,与多学科的关联性日益密切,因此历史学的课程体系必须涵盖多学科门类。基于这一基本原则,对原有课程通过增、删、并、减、压等方式,实现“强干减枝”,增设实践性、跨学科课程。通过“学科基础课”、“主干理论课”、“科学研究课”、“实践教学课”这四大课程模块的建设,构筑基础性、专业性、研究性、实践性为一体的课程体系。

1.基础性。要突破以往在该专业课程设置上偏重于传统的历史学基础知识课程的狭窄局面,拓宽专业课程的支撑面,以“宽口径、厚基础”为重点,以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课程为支撑,构成学科基础课课程模块。

2.专业性。以掌握专业基础理论方法为核心,突出专业理论课教学,以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中国历史地理等课程构成专业主干理论课程模块。

3.研究性。以掌握专业基本研究方法为原则,强调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以中西文明比较研究、红山文化研究、契丹辽文化研究等课程构成科学研究课程模块。4.实践性。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导向,突出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本领,抓好实践性教学环节,继续坚持并不断改革“中学历史教学法”课程教学,以课程考察、历史专题调查、社会调查、学年实习、毕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多个环节构成实践教学课程模块。

三、建立课程建设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是课程建设客观评价的依据,同时也是课程建设要努力实现的目]。把课程评价作为实施课程建设的措施与途径,使课程评价寓于课程建设之中。经过长时期的摸索总结,赤峰学院历史学特色专业课程建设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建设评价体系。课程评价体系由两级指标构成:一级指标有5项,二级指标是一级指标的细化,有17项。一级指标包括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改革与教学效果等五项。二级指标具体包括学术水平、教学水平、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梯队规模、师资培养、教学文件、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设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改革、教学效果等。每一项二级指标都对应相应的评价标准,同时,划分相应的评价等级。评价等级分A级(优)、B级(良)、C级(中)、D(一般)、E(差)五等,不同等级对应不同的分值,各项得分之和为评价总分。评价总分≥85分的课程为优秀课程;评价总分≥60分且<85分的课程为合格课程;评价总分<60分的课程为不合格课程。四、课程建设的成效在课程建设标准的指导下,在课程建设评价体系的监督下,赤峰学院历史学特色专业的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效果。

1.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历史学专业通过引进具有博士学位且具有学术潜力的青年人才以充实师资队伍,并通过进修、访学、攻读学位等形式来提高•82•吕富华/论国家级特色专业下的历史学课程建设———以赤峰学院为例现有教师的整体素质,做好教师的培养工作:(1)培育名师,鼓励科研水平高的教授为本科生授课,使科研和教学相融合。目前,本专业已有自治区级教学名师1名、校级教学名师1名。(2)注重教学、科研能力比较突出的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在承担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积极申报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近年来,本专业的青年教师2人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人获教育部项目,12人获自治区级科研项目。专业建设点还有计划、有重点地优先派遣青年教师外出访学和交流。目前,4位青年教师已先后到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内蒙古博物院等单位访学,其中2人顺利完成访学任务,并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先后有7名教师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知名学府的博士研究生。不久的将来,这些学成归来的青年教师必定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3)是探索学校与社会联合培养教师的新途径。鼓励校内专任教师到历史学相关产业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同时聘请相关产业领域的优秀专家、资深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形成交流培训、合作讲学、兼职任教等形式多样的教师成长机制,建设一支熟悉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同时,结合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和要求,通过引进、培养、调整等方式,有意识构建具有专业特长的师资团队,逐步形成年龄结构合理、专业基础稳固、研究方向明确、具有专业特长和影响力的师资梯队,为今后专业的发展和凸显特色奠定基础。目前,以红山文化研究为核心的红山文化研究创新团队被评为级科研创新团队;以契丹辽文化研究为核心的契丹辽文化研究创新团队被评为级科研创新团队,契丹辽文化教学团队被评为赤峰学院2013年校级教学团队。

2.促进了精品课程和优秀课程建设。历史学专业已有两门课程建设成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即中国古代史与中国考古学通论,有多门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与优秀课程。同时,为突出地域特色,建设两门特色课程,即红山文化研究专题与契丹辽文化研究专题。

3.促进了图书资料建设。按照课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学院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资料室、实验室及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依托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基地图书文献、期刊等现有资料基础,建立起一个与课程教学相配套的图书影像资料库,为课程建设提供资料支持。

4.促进了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针对教学研究项目少,教学改革不够深入的问题,特色专业的课程建设专门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要求教研室有计划地组织教学研究,建立了教学研究与改革课题立项制度,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在此政策支持下,先后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上好文献学课》、《依据特色专业优势,丰富开放型实践教学内容》等六项课题予以资助立项,有效地推动了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篇8

关键词:师范;历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017-01

师范类学校历史课教学是要培养中学教师队伍与专门研究人才,这一特点决定了大学历史课教学有许多与中学历史课不同的特点,曾在西南联大任教的教授在《乡土中国》序言中说:"我并不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在传授已有的知识,这些学生们自己可以从书本上去学习,而主要是在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作为教师的人就得带个头。"目前总书记号召大家要学习历史,所以,探讨师范类学校历史课的教学艺术十分必要。

1.师范类学校历史教育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社会对历史学专业的毕业生需求是广泛的,学校、文化馆、博物馆、文物考古、文史研究、旅游开发等都有需求。关键是, 师范类学校历史学教学如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师范类学校历史教育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学知识与方法之外,还要努力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就业意向,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大学学习阶段,就要开展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了解学生的就业选择。如果学生要深造,就要开设大量的提高课及论文写作方面的知识。如果学生要在不同的行业谋职,就需要让学生了解不同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要使学生适应社会,而不能让社会适应自己。若学生将来从事教育工作,就要让这部分学生加强学习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掌握教育规律;如果一些学生要在旅游行业谋职,可以让学生学习旅游方面的相关知识。当今各地为发展经济,都在尽力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经济的发展需要文化来。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学生要从事文史方面的研究,可以让学生进行区域历史与文化的学习,并在自己的毕业论文中能够有所体现。

师范类学校历史教育必须与社会相接轨,按照社会的需求培养人才。学校和历史系要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合格产品,使培养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历史教育已不是高不可攀的象牙塔,关门教学已不是时展的要求,开放式教学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历史学专业就象一个工厂,在市场竞争中,要想使自己制造的产品能销售出去,必须了解市场行情,按照市场规律来运作。

2.对师范类学校历史教学改革的思考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急需素质高、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挑战,这就要求大学教学方式必须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而做适当的调整。那么,就历史专业来说,大学历史教学应该如何根据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呢?

2.1 教学改革应该是教与学两个方面改革。"教"固然重要,但是,教学改革的最终效果更多的体现在"学"上。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模式,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学习的目标是应试。进入大学以后,如果不对学生进行有力的引导,他们失去了应试的目标,一旦不能确定自己新的学习目标,很可能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改变学生在传统中学教学模式中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在教与学中找到自我,知道自己要学什么,要怎么学,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这也是一个比较艰巨的任务。在新学期开学时,笔者曾让大三年级的学生说说他们倾向于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对哪方面的内容更有兴趣,想提高自己哪方面的能力,学生的答复竟然是:"老师讲什么、怎么讲都行。"

"本来你就是老师,我们是学生,学生不习惯也要习惯,不适应就慢慢来适应。"听到这些话,笔者感到有些震惊,顿时无言!因此,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是教学改革中很关键的一步。学生不能自主的学习,任何教学改革措施都无法真正实行。此外,不懂得自主学习的学生,还谈何创新呢?

2.2 提高学生的兴趣的方法之一是声情并茂,情真意切。在教学过程中大家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同样内容的课程,有些教师讲起来效果很好,学生很喜欢,有些教师讲的却不尽人意,学生反应较差。这里面除了其他方面的原因外,教师在讲课时,是否带有激情,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笔者在讲课时,往往提出这样或那样的疑问,然后采取自问自答的形式进行讲解,努力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把学生吸引住。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并不要求学生把所讲的全部内容都记下来,而是要求他们有选择地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记下来,这样既避免了"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的死格式,又有利于使学生有理解思考的时间,从而把学生融进课堂的氛围之中。交流者,师生感情相互沟通之谓也,讲者热情澎湃,听者心潮激荡,讲者悲痛压抑,一则以喜,一则以悲,台上台下,融为一体。这样才能形成一种共鸣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教育。如我们在讲授中国近代史课程时,对一些爱国人士的革命行动,极力加以渲染,学生深受教育。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几千年来,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从来就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前进的一种巨大力量,因此,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最重要最根本的任务之一。通过中国历史的学习,更能直接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增进民族自豪感。明清以后,特别是到了近代,中国从处于世界前列一下落后了一大截,我们在讲授时就应该抓住这一主题,教材内容与这一事实紧密相连,使学生切实认识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以及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祖国的光明未来,这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才是较好地完成了课堂教学。

总之,大学历史教学改革应该以"教"与"学"为中心,一方面强调教学方式的改革,一方面也要注重培养学生改变中学历史教学中养成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养成新的、积极的、自主的学习习惯,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统一,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此外,考核方式也应适应新的培养目标和新的教学模式的需要进行改革,这样才能使得大学历史教学改革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 陈颖.课堂是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J].历史教学, 2005,(2).

篇9

关键词:历史专业;导师制;实施方案

本科生导师制是由英国威廉·威克姆创立,最早应用于牛津大学“新学院”的一种人才培养制度。其卓有成效的培养效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因而被各著名高校采用。其主要特点是:教师和学生密切接触,师生关系亲密;导师可以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导师在做好自身科研工作以外,还要对学生进行生活、学习上的指导。在现实生活中,种种问题的存在及历史专业本身的特点,使得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更为迫切,方式更为灵活。

一、本科生导师制实行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大学教育的普及,辅导员师资力量的相对薄弱以及学分制的实行使得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的实行显得尤为必要。

(一)大学扩招,辅导员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需要更多教师参与学生管理

在我国,2009年大学计划招收学生人数突破600万,2010年为657万,2011年为675万,大学教育的普及程度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就河南大学来讲,2010年高招计划招生10635人,2011年高招计划招生10860人,现有在校生35000人左右,教师4000多人。其中,辅导员有120人左右,平均每位辅导员管理近300名学生,单纯地依靠辅导员管理学生显然是不够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都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在这种条件下,只有发挥更多教师的积极主动性,才能完成此项要求。本科生导师制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推行学分制,需要教师参与指导

由于网络的普及,现在我国许多高校一改以往固定培养学制(一般为4年),开始实行弹性学制(3~7年),学生所修课程的总学分达到毕业规定要求就可以毕业。它要求学生在学校固定的网络教学系统中选择课程。除修完必修课程外,还必须修一些选修课,以达到毕业学分要求。学生如何选择这些选修课,并达到扩展视野、丰富知识、有利于进一步深造或就业的目的,需要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予以指导。因此,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就成为最佳选择。

(三)现有教学方式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由于历史专业实践性较弱,现有历史专业教学方式以灌输为主,重视教师的单向作用,重视教师的主动作用,忽略、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现有高校历史专业培养方式,仅仅重视课堂教学,忽视课外教学,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联系不大。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可以把课外教学和课堂教学对接起来,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形成全天候培养学生的制度。

(四)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教学相长

科研创新需要自身知识的积累,但不可忽视思想的碰撞、交流的展开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在多元的社会中闭门造车,必然事倍功半。虽然导师在人生阅历、专业研究等诸多方面优于学生,但在一对一的指导中,学生的多样性、时代的发展性会使导师感受到压力,从而强迫自己通过不同途径提高自身水平,熟悉本专业最新的学术研究动态、成果,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关注社会发展,洞察热点问题内核,以利于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这种课外的师生交流,对师生来讲,就是另外一种的教学相长。

二、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方案

基于现实中相关问题的存在,高校历史专业本科阶段导师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

(一)三年级以前实行导师制

某些院校由于将导师制的内容局限于科研的指导,所以在学生三年级时才实行导师制。这种做法不能很好地发挥导师的作用,缩小了导师制的内涵。在就业压力非常大的现实生活中,在某些对科研不感兴趣的同学身上导师制流于形式。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对实行导师制的2007级、2008级学生进行调查,330人中仅有13人主张三年级开始实行导师制,绝大多数的学生主张三年级以前实行导师制。历史文化学院的2007级是在三年级、2008级是在二年级实行导师制的,这些学生中也有一部分希望入校之时就实行导师制。可见,入校后学生想早些实行导师制仍是一种趋势。学生的选择是有道理的。三年级以后,学生的基本想法已趋于定向,已经决定了考研或者就业。而三年级以前,学生存在适应环境、完成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转变、如何选课、如何在平时培养科研能力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导师的介入。

(二)导师制的实施内容在不同阶段要有所侧重

由于导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的导学,不同年级学生在不同时段有不同的需求,所以导师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时段的任务安排自己的导学内容。

一年级的学生,需要导师帮助他们认识学校、转变自我、增强专业思想。学生从四面八方来到一个新环境,经历着从高中生成为大学生、从依赖到独立的转变。为此,一年级时导学内容的重点是谈心,做思想教育工作。

二年级的学生继续学习专业基础课,开始接触选修课。这时,导师不仅需要告知学生学科的体系结构,还应照顾到课程的学习顺序,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达到学习的目标。导师还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思想志趣,帮其规划未来,使学生在二年级时就为未来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三年级时大量选修课开始加入。导师要了解学生的专业兴趣,指导学生阅读相关书籍。通过举办读书报告会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督促其学习,并适当地加强其实践能力的锻炼。针对师范类学生,导师应加强其授课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课下练习讲课,每个月集中指导一次模拟上课。锻炼次数越多,学生就越熟练,找工作时其就业能力就会大大提高。针对有考研兴趣的学生,导师可以结合其考研方向,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指导。

四年级上学期是学生找工作或者考研的时间。因此,导师要根据这一阶段的特点安排导学内容。不仅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际操练或考研专业课的复习,还要向其传授找工作或考研的经验,帮助其收集就业或考研信息,减轻学生心理压力,鼓励他们迎接挑战。四年级下学期主要是写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对学生本科阶段专业学习成果的综合考查,也是导师导学成果的表现之一。对于不考研的学生来讲,毕业论文可能只是他们的必修课程;对于考研的学生来讲,则意味着他们能否获得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历史文化学院要求辅导员从四年级上学期开始,就将学生是否考研、论文题目等信息提交院里。院里根据学生论文方向派到教研室,并告知教研室主任将考研学生的论文尽量交予学术水平较高的老师指导。在这种负责任的态度指导下,历史文化学院的学生没有因毕业论文出问题而被高校研究生复试刷掉的。学生对学院的做法比较满意。

(三)师生间导学的主要方式

导师制的实现方式与学生课堂上课有诸多区别,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与教师的私人交往增多,直接接触次数增多。根据对历史文化学院2007级、2008级学生所做的调查,有89.09%的学生期待导师指导学生的最佳人数为10以下。师生比的加大,必然为导师与学生间的交往提供了更多有效的方式。

1.聊天

聊天是人在自然状况下的对话,可以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意愿,增强师生之间的关系。导师和学生之间既可以一对一聊天,也可以集中起来进行对话。为保证导师制实行的有效性,建议一个导师带10名学生。这种人数的有效限定,给聊天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在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聊天的实现有两种方式,即现实聊天和虚拟聊天。现实聊天更直接,更便于导师了解学生情况,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交流。虚拟聊天,即通常我们说的网络聊天。在任何一个网络终端,双方都可以及时进行交流,导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学生也可以及时向导师提出问题,接受指导。

2.读书报告会

一般是导师根据学生兴趣及要求开列书单,由学生自行读书,在指定的日期由导师召集,学生间相互交流读书心得并由导师点评的一种导学形式。此种方式对于督促学生学习、增长学生见识、促进学生间交流、互相启发学术敏感性、提高学生学术领悟力都能起到较大的作用。

3.论文写作研讨会

写论文是锻炼作者思维的最好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逻辑能力、文字运用能力大有帮助。导师可以在论文写作研讨会上拿出学术水平高的杂志中的典型文章进行点评,包括结构解剖、语言表述、内在逻辑、史料运用、观点表达、学术史回顾、学术前沿等问题;在具体指导某一学生时,就要对其选题、资料查找、文章结构、学术前沿、学术史回顾等做具体指导。一两个月以后,要求学生将写成的论文拿到论文写作研讨会上进行宣读。学生陈述自己的论文,其他学生做点评,导师参与讨论。如此几次,学生的学术水平及写作能力必然提高。

4.实践考察

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社会服务,所以,学生除了学习知识,还要通过社会实践走向广阔的社会舞台,检验自己的能力。导师可以指导学生做一些相关问题的调查,将课本中的历史知识转化为某些现实中的感受,并提交社会实践报告。作为历史学师范类学生,除了做好以上工作,还需到中学实习。导师要就学生的听课、备课、试讲、点评进行全程指导,并让学生互相观摩、互相提高。实习结束时,学生要回讲,全面总结实习经验,争取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三、本科生导师制实行中应注意的问题

为使本科生导师制更好地实行,在具体实施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导师的选拔。历史文化学院根据自身院(系)的特点,从严选拔导师。要求导师应当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作风正派,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保证有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了解高等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成长规律,热爱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和组织管理能力;一般要求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或硕士及以上学位,或有独立主持科研项目能力。

第二,做好导师制的监督、检查和考评工作。导师制实行的效果,要从职业道德、履行职责情况、工作绩效等方面全面衡量,还要把考核结果与教师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称晋升、岗位聘任和奖酬发放结合起来,对作出贡献、学生口碑好的导师要积极地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总之,高校历史专业作为综合院校长线专业之一,面临着其他专业相似的问题,诸如招生人数增加,学分制的推行,教学方式、培养方式的明显不足,学生专业思想不牢固及就业困难等。推行导师制是解决以上问题的现实途径。同时,历史专业的特殊性也让导师制实施方案具有自己的特色,比如读书报告会、论文写作研讨会等。

参考文献:

[1]孟宪军.关于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之理论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3).

[2]吕秋丰,靳艳巧,林起浪.高校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0,(1).

篇10

关键词:图书分编 CPI数据 利弊

分类编目是一项技术性十分强的工作,随着教育及市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书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图书分编工作人员的压力越来越大。CPI数据的出现及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图书分编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解决了传统分编工作中的一些难题。CPI数据,也就是在版编目是指在图书的编辑过程中,由图书馆或其他部门根据相应出版机构的出版物校样进行编目,然后出版社将编目信息印刷在相应的图书上,进而使其可以同时为图书馆、出版机构、文献发行部门等利用。

一、CPI数据在分类标引中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对于完整和正确的CPI数据完全利用

在进行分类标引的工作的时候常常会遇到一些疑难图书,所以很不容易确定分类号。这个时候就可以参考CPI数据中的分类号,然后与《中图法》相对照,如果和图书的学科内容符合,工作人员就可以确定CPI数据中的分类号是正确的,完全可以采用。这样就可以有效节约时间,避免重复劳动,提供工作效率。例如:《因素分析法》,(日)芝佑顺著;曹亦薇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工作人员在对这类书籍进行分编的时候,如果光看书名,就很容易将其归入到数学类的图书0类中,可是CPI数据的分类号却是B841.7(心理测验),这时候就要翻看一下该书的内容,通过翻阅可以知道这是一本心理学书籍,所以工作人员就可以认定CPI数据中的分类号是准确的。

(二)抛弃完全错误的类号,重新确定书籍的类目和类号

有时候CPI数据会将书籍的大类分错,例如《MBA毕业论文精选》。袁鸿鸣等著,北京对外贸易大学出版社。CPI中的分类号是G642.477(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可是分类法对这个分类号的解释却是“单篇论文及单科论文汇编入有关各类”。分析书的内容,这是一本工商管理硕士论文集,内容涉及到工商管理的各个方面,而且是有关经济管理方面的,所以正确的分类号应该是F2-533(经济计划与管理,再复分论文集)。

(三)纠正类目有误的CPI并归入正确的类目中去

这种CPI数据的错误主要是指那些大类正确,但细分时出现了失误的数据。例如:《学林碎影:当代著名学者自述》,CPI中的分类号是K825.81(历史人物传)。可是该书中收录的学者自述有周作人、冯友兰、等人,包括教育家、哲学家、社会学家、文学家等等,不光是历史学家,所以这个分类号是错误的,正确的分类号是K825.1(哲学、社会科学任务传);《新兴市场》,李元旭著.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该书的CPI中的分类号是F12(中国经济),但是这本书是对韩国、印度、中国、巴西等国家的经济,按照国别进行了历史、现状、发展轨迹和反战前景的论述,是一本研究世界经济的书籍,所以它的分类号应该是F11(世界经济)。

(四)充分确定图书的上下位类

对图书的分类必须恰当、准确,如果一本书在《中图法》中有相应的类目,那么不光要分到上位类,因为只有准确的分类才能充分揭示一本书的内容,从而有利于读者进行检索。如:《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一书,CPI中给出的分类号是X43。可是《中图法》中的相关规定表示,可以按照世界地区表进行复分,所以可以把这本书分到中国,准确的类号应该是X432。《西方艺术史》,CPI只分到了J11(世界艺术),但是从书名我们可以知道它是研究世界艺术历史的,因而可以将其分入到下位类,也就是分类号可以是J110.9(世界艺术史)。

(五)如果《中图法》中没有相应的类号,要认真确定相应图书的类号

《红楼梦:爱的寓言》,CPI数据中的分类号是I207.11,可是准确的分类号应为I207.411。《境外心理学》,俞国良编。CPI数据中的分类号是B845.8,但正确的分类号却是B845.6.以上例子可以说明,CPI数据提供的分类号,可能《中图法》中根本没有,产生这种状况的因素有很多,如分类人员的笔误、印刷错误、出版社的疏忽等等,所以相关的人员一定要认真仔细的确定分类号,在最大范围内保证分类号的准确无误。

二、CPI数据在相关的著录项目中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一)CPI数据不能提供准确的题名和责任者

读者在进行图书检索的时候,主要录入的就是题名和责任者,如果著录出现错误,那么读者就不可能找到相应的图书,从而影响相应图书的利用率。CPI数据经常会出现一些题名、责任者著录的错写、颠倒顺序和遗漏的问题。例如漏著书名页上的副题名:《中国可以说不:冷战后的政治情感抉择》,在CPI数据中的著录就是:中国可以说不/宁强等编,遗漏了副书名。著录责任人的时候,可能出现只著录两个责任人中的一个;将第二责任人著录为第一责任人,遗漏第一责任者,例如《WTO与中国法律的冲突与规避》,CPI著录的是:WTO与中国法律的冲突与规避/马特等著,但是书名页上的信息却是马文华主编,马特等编著,所以准确的著录应为:WTO与中国法律的冲突与规避/马文华主编;马特等编著。我国的著录规则为:题名和责任者著录要以书名页为准,如果有两个责任者就要照录,如果是三个以上,就要在第一个责任者的后面加等。所以相关人员一定要准确地把握图书的相关信息,从而进行规范的著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