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02:58: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高考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文高考作文

篇1

作文立意要高于题目本身

有考生问,高考作文如何既能做到“四平八稳”,又能做到“自由发挥”?周老师表示,首先,要尽量写自己熟悉的文体;其次,在作文立意上要拒绝“正确的废话”,又要高于作文题本身,“以作文题‘抵挡诱惑’为例,你可以写‘我们都是凡人,自然有很多诱惑难以抵挡,自然有可能犯下错误,但犯错之后还要想到如何纠正,如何重新回到正确的道路上’,这就有了一定的发挥;如果你又进一步提出,‘既然大家都懂得这个道理,那么我们又何以做不到呢?’继而分析个人因素和时代原因,这样文章就有了深度,既平稳,又有发挥。这样的作文起评分就可以达到58分。”

网络词汇将被视为错别字

有考生问,作文当中是否可以活用网络词汇?周老师对此明确表示,“给力”、“神马”、“有木有”这些网络语言切勿用在高考作文卷中,如果贸然使用,将会被以错别字扣分。

周老师表示,虽然考生在作文中运用一些网络语言,可以增强作文的生动性,但是并非所有的阅卷教师都知道这些词汇,阅卷组也不可能对现有网络语言进行分类,规定哪些可以用哪些不可用。因此,为公平起见,即使是“给力”、“神马”、“伤不起”、“有木有”……这样的网络热词,阅卷组也将“格杀勿论”,一律视为错别字。因此,为求保险起见,考生最好不要在高考卷中冒险使用这类词语。此外,还有一些笑脸、哭脸等网络符号以及外语单词等,也不要夹杂在作文之中。上海高考作文每错一字扣一分,扣满三分为止。

高考作文不会让你无从下笔

“今年高考考什么?”这看似玩笑的问题,每年都会有家长或考生在本报高考热线当中认真地提出,昨日这一问题再次出现。周老师笑着回答,高考具体考什么谁也不知道,不过他引用今年交大附中一名学生的话,“你的孩子没有必要担心高考语文卷,因为‘高考是高三历次模拟考当中最容易的一次’,高考语文不会考你没见过的题型,不会考太难、太生僻的知识点,不会要求写让你无从下笔的作文。”

周老师对此具体建议,最后几天复习语文,不妨做两件事,一是背诵文言文中的名篇名句;一是翻翻最近的报纸,留意最近的热点新闻,高考写作时可以用作作文素材。考前几天,家长也可以和孩子经常讨论这些话题,“比如最近的一则新闻,意大利调查没能预报地震的七名科学家,因为他们断言某段时间不会发生地震,但是地震还是爆发了,并给该国带来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说明了什么?吃饭的时候就可以随便聊聊这类话题,帮助孩子拓宽他们的思考方向,对于他们写作很有好处。”

“优秀作文是有个性的”

篇2

对江苏高考作文命题来说,一般的概念不能随便命题,否则,又走上习惯“玩概念”的老路上去了;一般的判断不能随意命题,这价值多元的时代还有哪一个判断经得起推敲呢?命题人只能自立“不说‘但是’,没有‘也许’”的高标,选择一个关系命题。关系命题也有可能被猜中,唯一的办法只能在“关系之间再发生关系”,虽不是标新立异,至少也是别出心裁,能保证谁也没有想到,更不要说猜到。“忧与爱”就是如此,当然“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也很难会被猜到。

正如何永康教授所说:“忧的对立面是乐、爱的对立面是恨,但这道题却错位了,巧妙的排列组合将题目复杂化。”“错位”,在命题人看来是“巧妙”了;“复杂化”,在语文、作文专家的眼里是“很可爱”了,“最文艺”了;可在普通高中生那里,大多成了不知所云,概念不明,关系暧昧,前后矛盾,议论文的写作尤其突出。当然,极少数优秀的江苏考生肯定例外,因为,对于他们而言,无论面对什么题目,也能写出令人拍案叫绝的好文。

十多天的高考阅卷,大多不是享受,而是揪心。揪心之余,不免乱想,何以如此呢?

细一想,何教授的话真的非常有道理。本来“忧”与“乐”是一组相对(稳定)的关系,“爱”与“恨”又是一组相对(稳定)的关系。现在的情形是,从两组关系中分别抽取其中之一组合成新的关系,肯定会出人意料之外。而考试作文题这样换搭的结果就不那么美妙了,因为,每一位考生都必须直接面对,不能旁观,无法逃避。能把“忧与爱”搭一起,同理,也可以把“乐与恨”搭一起。如果今年的作文题真的是“乐与恨”,我猜想,这“舆情”肯定不会如现在这么“和谐”。而究其思维本质来说与“忧与爱”是一脉相承的。以此类推开来,“臭”与“香”相对,“咸”与“淡”也相对,如果把“臭与淡”搭一块,“咸与香”组一起,你会有何感受?如此排列组合,错位交叉,作文命题难的事是有了新出路,会被押题的尴尬似乎也可以避免,可考生写作到哪里去找“北”呢?

当然有人会说,你看提供的材料,孟郊、艾青、罗曼·罗兰等等,不都是把“忧与爱”演绎得淋漓尽致么?为什么考生就不能呢?是啊,“忧与爱”之类的关系命题,在文学家那里不是问题,在哲学家那里也不是问题,可现在的对象是高中生啊!当然,有人会这样说,只要有文学家的情怀,有哲学家的忧思,同样可以“摆平”这样复杂的关系。可是,在应试文化如此盛行的教育背景下的高中生有如此情怀与忧思的能有几人呢?即使从媒体上发表的为数不多的优秀作文观之,人们多半也会感到,江苏高考优秀作文的风景似乎难比当年啊!眼睛经常盯着几篇优秀作文,很容易患“虚高症”,真不能把高中生都想象成韩志君,一出手就能写出《篱笆·女人·狗》那样的大作。

其实,“忧与爱”就是艾青的诗句。因为高考作文命题的指挥棒功能实在是太大,我担心,接下来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和名目繁多的模拟考试会换搭出一组组让人难以想象的关系来。最后被坑的是我们的孩子们和教着孩子们的语文老师们。

说完了“乱想”,再来说一说“目睹”。

首先,今年高考作文一个普遍现象是,绝大多数考生面对这一复杂关系的命题,放弃了议论文体的选择,干脆去编写一个亲情故事,仅从媒体上公布的40篇左右的优秀作文来看,绝大多数也是记叙类文章,议论文的比例相当少。从阅卷中记叙与议论出现的频率来看,议论类文章大概占三成左右,七成左右都是记叙文。个人以为,这不是一个好的导向,高中生写作还是应该以走向理性思辨为主,而不是相反,至少,记叙、议论应大致相当,而不能偏向某一方。纵观世界各国的高考作文题,应该说,感性的、记叙的文题有,但肯定不多。且放下这一点不说,单从这七成左右的记叙文来说,多半还是简单记叙文,故事俗套,没有曲折,缺少生活细节,人物形象不鲜明,即使是作为优秀作文推荐出来的少数文章,也只是在某些技巧或构思上有那么一点亮色,用何永康教授的话说是“萤火虫”的屁股。而三成左右写议论的文章更是糟糕,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是因为高中议论文写作的反复训练已经深入骨髓,除了模式化的写作,他们已经不会写其他文体的文章了,属于迫不得已一类。少数有理性思辨的考生,不甘心自己的写作强项不能表现,于是迎难而上,极少数还是成功了,获得了一个比较理想的分值,但更多的情形就如某娱乐类挑战节目一样,纷纷落水。

其次,从大量的考场议论文写作来看,能把关系讲得合情合理的实在是难得见到的景观。即使媒体推荐的优秀议论文,从严格意义上说,每篇中都有议论说理经不起推敲的地方。同学们自己阅读时,应该小心分辨。这里再列举一二给大家阅读分析,目的是通过这些关系说理的反例能得到一些教训,进而矫正我们今后的议论文写作。

有一种爱叫担忧,有一种担忧是继续的爱。这种关系好似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忧与爱总是那么密不可分,又相互包容。

提示: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竟然还是密不可分相互包容的关系?

忧与爱是并存的,它发生在你身边的每一个角落,有忧的地方,必定也有爱的存在。忧使你垂头丧气,爱使你信心倍增,爱的力量是无穷的。

因为有爱,才会有担忧。

篇3

关键词:高考语文作文;高考作文分析与研究;

高考语文命题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作为命题的好坏,直接影响考生对高考语文作文的发挥。自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至今为止已有三十多年了,在这三十多年里,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已经走过了一段不凡之路。现如今,高考语文作文的命题代表着这个时代对于人类文明的要求。

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四个时期:

我国高考制度始于1951年,十年中断了高考,但是又在1977年被恢复,高考的作用非常的多,一是对学生所学科目的知识了解程度的考查,二是为给我国培养出高端人才。高考已经走过一段不平凡的道路,通过高考,反映出我国社会的整体情况,侧面反映我国社会时代的变迁以及对于人类文明的要求。纵观历史,我国高考语文作文的命题已经历了四个时期:

(一)传统时期(1951――1966)

为什么说是传统时期。因为这个时期的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受当时社会大背景影响,政治色彩浓厚、阶级情感强烈,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必须与那个时候的政治形势相关联,有的时候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还要服务与那个时候的政治,所以考生在作文中很难有自己的想法思路,很难体现考生的个性,对于当时的考生来说,极大的束缚了考生的思想。

另一方面,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导致老师和学生热衷于追求押题和追求过于形式化、机械的写作方式。

(二)过渡时期的命题作文(1977――1979)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那个时候的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由各个省市自主命题,那个时期的作文命题有:《在主要抓纲治国的日子里》、《当我唱出东方红这首歌》、《我在这里战斗的一年》、《我的心已经飞向纪念堂》等等。

从这几年的高考语文作文命题中,我们依旧能看出过渡时期的高考语文作文命题仍然受传统高考作文命题的影响,具有十分浓厚的政治气息。这个时期的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形式稍有改变,但是并没有跳出传统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圈子,个人的小我依然要服从于社会主义国家的这个大我,压制个人的感情和个性发展。

(三) 具有个性化的创新时期(1950――1997)

这个时期我国高考作文命题的思路有所改变,特点鲜明,开始注重考查学生的具体写作能力及学生想象能力的发挥和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材料作文的形式要求“一张卷子两种文体,两种文体体裁一大一小”,充分展现这个时期的高考语文作文的特点,材料为主,命题为辅,二者互相补充的新式高考作文命题格局。

1982年的作文命题材料是宋朝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经典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个人、国家、社会责任的关系。以后的文章的命题线索关注个人命运的同时,也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责任问题,比如:1989年,“致青少年同学的一封信”,当时社会的热点现象是外语比较受欢迎,没有人关注历史遗留问题,这个材料要求学生自己说说对高考志愿的总的看法,一旦高考志愿与就业问题相关联,要懂得牺牲人生目标,学会取舍。另外这一时期的高考语文作文还要求增强考生想象力和提高辩证思维力。辩证思维的能力是用哲学的思维去关注和分析所处的那个社会主要现象的能力。

(四)高中语文作文命题形式发生变化

这个阶段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趋于完善,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由全国统一命题的方式改为当地地方自主命题,所以,高中语文作文命题形式发生变化,十分具有当地地方特色,材料作文由单料、双料向三料作文发展,大大增强了学生话题的范围和思维的广度。总的来说,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有两大方向:想象力作文的文化熏陶;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方式教育。

1999年高考语文作文《假如记忆力可以移植》这个命题,就是设限少,充分的给考生自由发挥的余地。但是这个命题作文要求作文的范围、但是不规定文体,给考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自由性比较强。具体规定范围,是指命题作文的内容和“假如记忆力可以移植”相关联,就不算跑题,所以不管内容还是写作手法都是多种多样的,不受限制。这个命题作文是有关于科学设想的,自然而然的联想到想象力和观察力。规定范围不限制题目,为了方便考生在一定的范围内自主选择所要写的内容。不规定文体,要求考生只要不写诗歌文体的,其他什么文体的都可以写。不管考生选择哪种文体以及哪种写法都是可以的。这一阶段的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改革是比较适合当前发展的形式的。

结束语:

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要符合当下时代的要求,尽可能不以具体观点来命题,命题的范围最好让所有考生不受限制,可以畅所欲言,叙述自己的观点,命题的范围最好是辩证的,可以使考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度。命题角度可以从考生最擅长的、最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保证他们言之有物,激发考生的创造性思维,着重体现考生的个性,塑造考生人格特点。

高中生心理生理日趋成熟,但是他们涉世未深,终究没有踏上社会的道路,高考语文作文的命题范围不要过于宽泛、抽象、不确定,避免考生说空话、套话、假话,命题的范围要以引导学生主动关心他人、思考人生等话题为着眼点,善于利用高中生的思维特点,适当激发其无可限量的能量。

参考文献:

[1]余卫兵.立足现实,迈向多元的命题趋势 [J] 中学生,2011.(8)

[2]杨兴芳.近三十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人文追求 [J].教学研究,2012(5)

篇4

自2004年开始,江苏实行高考自主命题,至今已有七个年头。七年一路走来,那披在高考作文题上的神秘面纱正在逐步被揭去,江苏的高考作文命题正在以愈来愈清晰的面目展示在我们面前。

回眸七年的江苏高考作文命题,给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感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与坚持:

一是从话题作文向命题作文的转变。命题作文已经成为江苏高考作文题的主角。七年的高考作文题,前三年的试题均是话题作文,后四年都转入了命题作文。命题作文日益成为主角。从话题向命题转变,主要原因:首先,话题作文一度备受宠爱,主要是话题相对比较宽泛,给考生的束缚与限制较少,给考生以较多的写作空间和自由,使考生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能力和个性才情,从而让一部分写作能力强的考生在高考作文中能够脱颖而出。但与此同时,因话题过于宽泛而造成考生的套作与宿构的弊端在话题作文后期日渐凸显,从而影响了作文评分的信度。针对日渐暴露的问题,命题组予以纠正,这是必然。其次,针对话题作文暴露出的套作与宿构问题,命题作文更加突出对考生审题能力的考查,着力考查学生对题意的准确理解和把握程度,考生只有紧扣题目中的关键词写作,才能够不偏题,这样能够较好地避免考生用考前精心准备的套作去蒙骗阅卷老师获取高分,从而更有力地保证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的信度和效度。第三,命题作文在题目的关键词设置上,不仅考查考生对题目理解的准确程度,同时还着力考查学生对写作对象本身的认识、理解的深刻程度,把握得愈准确,理解得愈深刻,作文才愈可能得到高分。这样使作文评分能体现出较好的区分度。

二是命题从最初追求作文题目本身的大气和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逐步向简明平实、平稳出新转变。首先,表现在题目本身,从“山的沉稳水的灵动”的虚实结合空灵飘逸,到“好奇心”的平实简明质朴精炼,体现了命题者对优良文风的追求。从追求积淀深厚、文采浮华,逐步向追求严谨朴实、生活气息浓郁的文风转变。那种一度在高考中盛行,并深受阅卷老师青睐的,看似“文采飞扬、学识满腹”的所谓文化散文,正逐渐失去市场。那种“在古人堆里‘讨生活’,在名人典故中‘乱打滚’,到处引用名言警句滥抒情瞎议论”的华而不实的文风必须转变。其次,表现在作文的选材方面,特别是最近三年的作文题,命题者不断向我们传递着这样的信息,高考作文的选材必须贴近自我,贴近生活,关注社会,保持与时代最紧密的联系,强调作文一定要抒写真实的生活,表达真实的思想和情感。不要胡编乱造。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必须从生活的源头抓起,作文的素材源于生活,作文教学必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提炼生活。这进一步凸显了高考作文对整个中学作文教学的导向和引领作用。

三是关注时代社会热点,贴近学生生活是命题者的不懈追求。从2008年的“好奇心”到2009年的“品味时尚”再到今年的“绿色生活”,连续三年的作文命题,无不紧扣时代和社会热点话题进行写作。这期间,尽管也遭到一些人对猜题押题和过于“跟风”的质疑,但命题者坚定不移,不为舆论所动。连续三年高考作文始终紧扣时代热点与焦点话题展开,命题者的用意可谓十分明显。就是要着力引导学生走出书斋,紧跟时代跳动的脉搏,关注社会生活,并能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心灵去感悟生活,用思想去思考生活,用行动去创造生活,再用自己手中的笔去记录生活,让写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四是平实而富有张力是高考作文命题一贯保持的特点。从2008年的“好奇心”开始,近三年的高考作文题一改前几年作文题虚实结合比较空灵的表现形式,命题显得平实朴素简洁明了,考生在进行作文审题时,不再需要化虚为实,化大为小,考生只要阅读作文题就能够一下子抓到其中的关键词,而且关键词一般都指向明确,清楚明白地告诉考生命题人对作文的要求是什么,考生应该在什么范围内写作,写作的着力点是什么。比如2009年的“品味时尚”,题目中的“时尚”清楚地为考生划定了写作的范围,考生只能在“时尚”的话题内进行写作,超出这个范围即为偏题。“品味”则清楚地告诉考生作文应该在品味、感悟与思考上下工夫。“品味时尚”不是简单地叙写时尚,追求时尚,而是着重考查学生对“时尚”话题认识与理解的深刻程度,使试题既有一定的限制,同时又富有张力,确保作文能够具有良好的区分度,确保那些平时会思考、多思考和善思考的考生能够在作文中脱颖而出。同样,2010年的“绿色生活”,作文题中的“生活”直接告诉考生作文必须要贴近生活,必须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同时,题目中的“绿色”又给考生非常大的想象与自由发挥的空间。考生既可以从宏观的角度切入,抒写自我对当前全球范围内提倡的“绿色环保”生活理念的思考和认识,做一个关注人类共同家园的21世纪公民。同时,也可以从自身的生活实际出发,采取微观叙事的方法切入,比如写身边生活环境的变化,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小见大表现人们的绿色环保理念:也可以写自身对自然山水、田园风光的喜爱,在美丽绿色的大自然中获得对生活的启示。对“绿色”的内涵既可以作“自然绿色”的理解,也可以作“人文绿色”的领悟。所有以上这些,无论是从文章的选材立意,还是在表达方式的选用和文体选择上,命题者都给广大考生以非常广阔的空间,让考生能够自由尽情地发挥,以充分展示考生的学识、思想和才情。

展望

为让高考更好地指导中学语文教学,我们必须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去思考和展望。如果我们能从新课程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对江苏自主高考作文命题进行一个理性的分析和思考,我们会发现尽管每年的作文题尽在意料之外,但细细想来又都在情理之中。因为命题者透过作文题向我们传递了一个又一个重要的信息,其实就是在表达命题者始终不变的追求。

一是高考作文虽然是应试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高考作文却绝不仅仅就是为了应试。高考作文是学生语言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综合展示,也是对学生思想感情、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一次全面检阅,是生活中“真人”的显现,所谓“文如其人”。所以,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在全力抓好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与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与熏陶,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要真正定位在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这个目标上。这不仅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社会对教育应该培养什么人的根本要求。加强语文的人文性,突出语文的育人功能,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二是中学作文教学必须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淖,回归作文教学的本源。“生活即语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的大语文观念,在高考作文中正日益彰显。高考作为中学教学的指挥棒,高考作文其实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中学语文教学必须引导中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社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思考生活,并能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下自己对生活的真实的思想和情感,真正让写作成为我们中学生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人才。这是当前高考作文复习与训练必须正视的问题。以往那种单单瞄准高考应试所做的各种考场作文的技能技巧训练,只能是“末”而不是“本”,高考作文的复习与训练千万不能本末倒置。

篇5

关键字:高中语文 作文教学 现状 建议

一、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

虽说高中作文在高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阶段处于一个基础性地位。但是当前很多高中生都反应作文难写,对写作产生了一定的恐惧心理,而教师爷普遍反映作文难教,学生写出的作文普遍较差,这种状况充分说明我国当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处于一个瓶颈状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忽视日常积累,导致作文在语词、选材上无法出彩。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写作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经过长期的积累。只有这样,在作文写作上才会有话可说,有词可用。但是多年的教学总结,笔者发现无论从学生还是教师角度,都忽视了这一关键环节。结果导致学生在写作时抓头搔耳,胡编乱造。作文缺乏实际意义。其原因就在于大部分学生将平时时间都用在数理化或者政史地的题海之中,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同时目前大部分学生都将视线停留在课本之内,很少去阅读课外知识,导致头脑中作文素材少之又少。

其次,固定的作文教学模式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作文本来是作者自身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这就决定了学生写作中的主体地位。但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主,往往都是老师给定选题,然后通过指导,让学生写作,接着老师进行批改,最后在全班进行讲评,学生只能跟着老师的模式走,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长期以往下去,学生形成固定模式,被动的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信息,对作文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导致学生对作文的一种厌烦与恐惧心理。

再次,教师按照自己的喜好对学生作文提出种种限制,约束了学生个性的发挥。作文要求的是学生感情的表达,个性的发挥。但是在批改高考作文时,阅卷老师往往会发现众多的雷同卷。究其原因,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学生写作提供种种限制,无论是在文体上、用词上,还是在内容上。为了赢得高分,学生只能慢慢放弃自己的相反,去迎合老师的喜好,从而丧失了自己的个性,导致高考中大批雷同卷的出现。

二、对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思考

首先,教师应该从选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平常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对于自己所熟悉的话题,往往兴趣盎然,侃侃而谈。但是对于自己不熟悉或者不了解的话题,往往兴趣缺失。作文写作亦是如此。因此在作文选题上,老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意见,不要搞“一言堂”,民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只有对所选话题感兴趣,才会乐于写作、喜欢写作,而不仅仅是将写作当做一个任务。因此老师在给学生布置作文时,可以在事先征求学生的建议,然手选取他们最感兴趣或感触最深的话题作为题目,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特色。但是也许有些老师会提出疑问,高考作文都是选定一定主题的,不可能高考作文主题符合学生的兴趣。但是平常作文的目的在于练习,在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在平时作文中,通过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养成他们乐于写作的习惯,从而慢慢提升学生写作水平。当然这不是对学生写作的放任自流,只是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为他们提供写作的条件。通过一段时间的兴趣写作练习之后,充分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之后,教师就可以选取一定的主题统一要求写作,从而慢慢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其次,要积累写作素材,改变无话可说状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在《论写作教学》中明确指出:“训练学生写作,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蓄。”当前学生之所以觉得作文难写,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知识量太少、生活体验太少,导致作文空虚。因此在平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知识积累的一个重视。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日常小事之中发现生活之美。俗话说,生活就是教育。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亲近自然,亲近社会,从自然、社会中充实自己的头脑,为作文积累丰富素材。另外学生的生活圈子毕竟有限,他们亲近自然、体验社会的机会毕竟有限,因此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多阅读,扩充知识量,间接积累生活经验。写作的基础是阅读,那些经常阅读课外书的学生,其作文水平往往不差,原因就在于通过阅读,一方面学生积累了其中大量的优美词汇,学到了作文的写作思路,另一方面在阅读之中,学生会学到从日常生活中无法体会到的生活经验,并能够将其迁移到写作之中。

最后,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作文批阅方式,将学生纳入到作文讲评的队伍之中。作文批改与讲评是作文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因此在这个环节之中必须重视学生的一个作用。在作文批改中,可以先组织小组进行互批,从作文选题、语句乃至格式设计方面由学生批改,并附上学生评语。然后再由学生自批,最后老师收上来进行最后定夺。这种师生全面参与的互动的批阅作文的方式,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写作方面的优劣势,从而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提供一个依据。

参考文献:

[1]叶圣陶. 叶圣陶谈写作[M]. 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

[2]朱毓琦. 厚积薄发出华章[J]. 基础教育,2012,(05).

篇6

【导语】

教育部考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2019年高考作文提倡尊师重教,优秀品德感染人。全国Ⅲ卷作文试题“画里话外,师生情长”倡导尊师重教,引导学生品格修行。作文试题选取一则漫画,通过特定情景的引入,拉近教育主题,使考生在感受师生情谊、体验情感温度的同时,产生强烈共鸣。漫画中老师的神情和言语饱含对即将毕业的学生的期待与希望、眷恋与不舍,考生可以从中解读出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期待与祝福,领悟老师的奉献精神、园丁品格和责任意识,教师作为榜样人物的品德示范将在学生成长历程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2019年高考全国3卷强化写作的实际应用导向,适应现实生活需求。写作是语文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高考语文的重要考查内容。

全国Ⅲ卷作文试题“画里话外,师生情长”虽未明确规定文体,但漫画材料直接取材于每个考生都深有感触的场景,有助于激发考生写作热情,抒发真实情感。

作文试题对中学写作教学释放出强烈信号:写作要立足实际生活需求,强调实际应用,避免言之无物、大而无当。

篇7

【高考作文预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总是通过给儿子建立激励机制实施家庭教育。

儿子小杰上小学、初中时想要的玩具汽车、电脑,都是达到爸爸说的条件后得到的。儿子上高一时,爸爸一时兴之所至,主动给儿子承诺,考上重点大学就给买一辆宝马汽车。儿子兴奋至极,高考之后还去学了驾照。高考成绩下来,达到了211重点大学分数线。可父母亲却是又高兴又发愁,因为家里实在拿不出钱买宝马车。

两口子实在为难了,只好对儿子说:“儿,我们跟你说,宝马车你别当真好不好,咱家里现在还不具备买宝马的条件,将来你考上研究生以后再买行不行?”

孩子听了之后非常蔑视地瞅着他们说:“你们经常教育我做人要讲诚信!说话要算数!吐个唾沫砸个坑!原来你们说这些就是说给我听听!”

如果这件事是你的父母讲给你的,而你们两家又彼此熟悉,请你联系自己受到的家庭教育,给对方家庭写一封信,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优秀作文展示】

把握本质,教育学习忌功利——给叔叔、阿姨和小杰的一封信

亲爱的叔叔、阿姨、小杰:

你们好!听说你们家因宝马车闹了矛盾,我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仅供你们参考。我想,无论是学习还是教育,最重要的在于看清楚目的和本质,切莫掉入功利化的陷阱之中。

小杰,你的心情我完全能够理解。叔叔阿姨答应了给你买宝马车却不能兑现,就像喂到嘴边的肉飞走了一样。工薪家庭买一辆宝马车的难度其实不亚于上九天揽月,所以或许我们应该从源头上来找一找问题的症结。从小老师就说学习是自己的事,正所谓事物的内因是促进发展的主要因素。只依赖客观条件是难以达到质变的。学习是为了什么?

我们是为学知识和考大学而学习,还是为一辆宝马车而学习?我们中国的传统教育历来很重视理想信念,新时代领路人近来也多次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做复兴民族大业的时代新人。我们日夜挑灯夜读,为的只是一辆宝马车吗?这样的志向就好像“不知鸿鹄之志”的燕雀一般。

叔叔阿姨激励小杰,应该是为了让小杰获得克服困难、战胜自己所带来的成就感。如果小杰只是为了一辆宝马车而努力,那么得到宝马车之后,他还有必要努力吗?这种物质性的刺激是会让人上瘾的,尤其是在尝到甜头之后。从小时候的玩具,到后来的手机、电脑,小杰要求得到的礼物越来越贵。宝马车的承诺,应该是您骑虎难下的结果吧?我想这不是偶然的,是您一直以来的教育观念出了问题,才导致了今天的尴尬处境。

叔叔阿姨,我理解你们想激励小杰努力学习的初衷。但问题出在哪里呢?从教育方法上说,教育要通过鼓励让孩子获得动力,而不是以物质刺激孩子奋发向上,否则孩子学习的目的或许就不再单纯了。举个例子,很多小孩儿都会通过做家务得到零花钱,久而久之他们便认为得到报酬是理所应当的,劳动的概念就逐渐模糊。依托功利所进行的教育收效很难长久。叔叔阿姨,小杰在成长过程中,更需要的是温暖的鼓励和真诚的肯定,而非物质的刺激和诱惑。

叔叔阿姨和小杰,或许我们应该感谢这次矛盾的爆发,否则,我们永远不会去反思自己,也永远没有成长的机会。让我们平心静气地反思自己、理解对方,从思想层面解决问题。相信你们一定能互相理解,彼此原谅。祝阖家幸福!

此致

篇8

一、学生作文最突出的两个问题

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很多,我以为下两个问题尤为突出,并且直接关乎作文成绩,亟待解决。

1.缺少积累,内容空洞。

叶圣陶说:“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而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着言之无物、无话可说、无情可抒、无病的问题。他们整天被困于数理化或正史地的题海之中,无暇观察生活,更无暇广泛阅读,因此他们缺少积累,缺乏真实的写作素材。绞尽脑汁写出来的文章,要么是拼凑字数,内容空洞乏味;要么是胡编乱造,严重脱离生活,甚至漏洞百出,笑话连篇。

2.语言枯燥无味,缺乏文采。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里的“文”,就是“文采”。有文采,是高考作文的最高要求。精彩的语言能使文章富有感召力和吸引力,从而更有效的表达思想内容。要想作文出类拔萃,就得着意雕刻文采之花,让作文语言靓丽起来。而目前,由于学生普遍写作能力低下,在遣词造句上不下工夫,导致其写出来的文字,干瘪生涩,读来如白开水般索然无味。

二、解决问题之对策

1.解决问题之一,让学生有话可说。

(1) 打破陈旧的作文教学模式,让学生放飞思维。

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规定了较多的条条框框,从命题、立意、选材、构思到批阅评讲,学生只是在设计好的模式中机械的模仿,没有自己的思维,缺乏创新,致使学生兴趣寡然。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写作还给学生,将写作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让学生真正做到想说、敢说、要说,无拘无束,“我口说我心”。只有学生成为作文课堂的主人,他们才能放飞自己的思维,展开充分的联想与想象,述可述之事,发可抒之情。

(2) 指导学生热爱生活,观察、感悟生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无话可说,是其阅历浅、知识面窄导致的。教师要想办法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大语文观告诉我们“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特别强调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只有留心观察生活,才能获取写作的素材。它要求学生要走出课堂,走向美好的大自然,走向鲜活的现实生活。放眼天地宇宙、山水花木、虫鱼鸟兽及生活中的人和事。身边的一人一物,点点滴滴都值得我们去关注、感悟和书写。

(3) 建立素材库,让作文“有米下炊”。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空洞,往往因为其掌握的素材不够。其实学生平时接触的材料很多,关键是没能积累下来,要注重引导学生搜集并整理素材,建立自己的素材库,并不断充实、完善,以备写作之需。

广阔的生活是浩瀚的海洋,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大到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小到身边的点滴变化。报刊杂志、影视网络、演讲辩论会、博物馆纪念馆,甚至广告词都可以作为作文的资源。关键是靠学生去感受,去捕捉,并且有意识将其搜集并归类整理。

2.解决问题之二,让学生作文“文采飞扬”。

(1) 注重遣词造句,让文字富有表现力。

古人讲究“炼字”,古人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苦吟之功。因为一个字的不同,营造的意境就不同,抒发的情感也就不同。

例:①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②月光如流水一般,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青雾升起在荷塘里。

同样是写景,句①用两个贴切的形容词和准确传神的动词,营造了一个静谧幽美的意境,使得语言非常富有表现力。

精心选择词语,锤炼句子,可以使文章语言靓丽传神,富有张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 巧用修辞,妙笔生花。

读语言优美的文章,犹如欣赏一幅富有神韵的山水画,令人心旷神怡,耳目一新。璞经细琢方成器,只有从语言上精雕细刻,方能使文章熠熠生辉,而修辞则是装扮语言的最好的方法。

如毕淑敏的美文《阅读是一种孤独》中,短短1700多字,竟有20多个比喻句。示例一:“头脑需嗷嗷待哺,像荒原上觅食的狼”一句,把“阅读者”比作“狼”,比喻新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阅读者的如饥似渴。示例二:“好的书,是人参燕窝熊掌,人生若不大快朵颐,岂不白在世上潇洒走过一回?”此句用的是暗喻,连用三个喻体来比喻“好的书”,且喻体之间无一顿号,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有一气呵成之感。又如孩子,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也运用了不少比喻,如“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把“打人”比作“重体力活儿”,用了灰色的幽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打孩子时心里的凝重和辛酸——打在儿身上,疼在娘心里,使人真切地感受到“我”对真爱和溺爱的痛苦抉择。

学生都知道一些常用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巧用比喻摹形象;借用排比增语势;拟人拟物显生动,但不会应用到作文中去,教师应该在平时的训练中,刻意做出要求。

(3) 善用诗词名句,点亮作文。

篇9

高中作文在高中语文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一张语文试卷中,单从其分值(60/150)就可以看出来。高中作文考察的是一个中学生分析和判断事物、组织语言以及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体现着学生最基本的文学水平和综合素质。目前,高中学生普遍对作文感到厌烦,这与教师的教学密切相关。在新课标的大背景下,教师需要融入新的理念,探索高效的、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本文主要阐述了一些较为实用的教学策略,希望对教师提高高中作文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高中作文 作文教学 水平提高

高中作文的教学策略多种多样,但其最终目的都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生能拥有较好的文笔不仅对取得作文高分很重要,对自己以后的发展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教师是学习的领路人,要发挥好自己的引导作用。语文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特点,找到合适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 引导学生多方积累写作素材 素材是作文的基础,有了好的写作素材才有可能写出好文章,所以,积累素材很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积累合适的写作素材。

1.通过阅读获取写作素材

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学生可以积累丰富的素材。在升学的压力下,学生多为了考试而整天埋头在题海中,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其实,阅读课外书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释放学习的压力,会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从中学习知名作家的语言风格,组织语言、思考问题的方式,还可以摘抄一些名人轶事、优美的词句或者段落。“腹有诗书气自华”,在阅读的潜移默化影响下,学生就会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和写作能力,形成自己的逻辑。

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有益的书籍,并为学生多读书籍创造一定的条件,比如,定期向学生推荐书籍;在作文课上,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们自由地阅读,并让学生相互交流等。

2.通过多种渠道搜集写作素材

现在学生写作的素材一般来源于课本和买的专门的素材书,但是这种渠道太单一,且素材较为落后、类型相似。只有紧跟时代步伐、独特的素材才会引起判卷老师的注意,比如,2013年的高考作文题目《爱迪生如何看待手机》,这篇文章就需要最新的素材支撑。所以,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最新的写作素材。

现如今,电视、网络等媒体已经普遍应用,它们承载着大量的、具有实效性的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看一些有益的电视节目,如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在看节目的过程中积累素材,并且电视节目生动形象的情节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也可以摆脱背素材的“痛苦”。

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可以借鉴网络上文章的优点,但要禁止抄袭网络上的文章。教师和家长都应加强监督。

二、引导学生融会贯通

现在学生写作的一个通病是,看到一个话题就在脑海中搜集自己看过的素材,然后照搬过来,与话题生硬地结合起来,让他人读起来就厌烦。

学生脑海里有了素材,但不会与题目融合也是白费力。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对所读之书和所积累的素材进行深入的分析,熟读精思,融会贯通,把从其他地方学来的素材改变成自己的东西,用自己的思维、表达方式表达出来,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这样在写作时,才能畅所欲言,文思泉涌。

高中的学科之间也是紧密联系的,在其他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也能运用到作文写作当中,比如,历史中的小故事,政治中的时事,尤其是巧妙地把物理或化学原理运用到作文中更是一大亮点。所以,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各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

三、实行鼓励式教学

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作文有了新的要求:提倡自由写作,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爱好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所以,语文教师不能用刻板的标准去评价学生的作文,而应努力从学生的作文中找到个性、创新的地方,鼓励学生创新,从而激发学生对写作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精妙的词、句

学生们很希望自己辛辛苦苦写的作文得到老师的肯定,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会更加努力。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要求不应该太低或太高。面对幼稚的作文,教师也要尽量发现其闪光点,以正面肯定、鼓励为主,不全责备,不扼杀学生创造的火花。即使学生作文中有一点进步(包括字体的端正、字词的正确使用等),也应该得到教师的肯定。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应重点批注,并在作文讲评课上予以赏析、肯定和褒扬,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2.编辑优秀作文本或者张贴优秀作文

学生的作文中总不乏优秀的作文,如果能编辑优秀作文本或者张贴优秀作文,加强学生间的交流,学生写作的动力会更大。

我们可以在每次作文后,把写得好的文章挑选几篇(最好有进步较大的)出来,经过教师修改后,让学生工整地抄写一遍,然后把它编上目录,注明作者的班级、姓名,并装订成册,作为优秀作文书在学生中传阅。每次作文就一小册,一个学期下来,就可以订成一大本。这些优秀作文不仅记录了学生的成长历程,同时也为教学积累了资料。教师在放假前把一学期来同学们入选作文的篇数统计出来,对进步最快或入选作文最多的同学进行表彰奖励。同时也可以利用学校召开家长会的机会,在教室墙上办“优秀习作展览”,向家长展示学生的习作成果。为了强化学生阅读的效果,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传阅作文后写读后感、写心得体会,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文册和作品展的作用。长此以往,就会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较大幅度地提高写作水平。同时还能够疏通学生对写作文的“愁”、“怕”、“厌”等心理障碍。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存在的问题 问题的原因 解决的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65-02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的“理性写作”,又称为应用写作,是指与感性的文学写作相对立的一种写作方式。在大学,理性写作一般包括论文写作、专业评论文章的写作、各种图表的概括与总结。从目前情况看,大学生理性写作的能力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可以统称为理性写作能力的缺失,具体表现在:

1.词语错误

词语错误的表现是多方面的,集中在不分情感色彩这一点上。

2.语句错误

语句错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不会写严谨的、大信息量的长句子,另一方面是出现大量病句和歧义的句子。

第二种情况更加频繁,就是各种病句的出现,比如,“(1)成功与读书没有关系,与成功之后就有关系了”,“(2)在谭睿跳下水去救人的一瞬间,什么也没想”,“(3)这些闲散人员每天站在街头,看到对道路不熟悉的司机,就过去收费引路,成为交通隐患”,“(4)至于那本书的内容,我记得有些模糊”。第(1)个句子是主客颠倒,应该是“读书与成功没有关系……”,第(2)个句子是主语缺失,应该是“谭睿在跳下水救人的一瞬间……”,第(3)个句子是偷换主语,应该是“……这一行为成为交通隐患”,第(4)个句子是歧义,究竟是“我记得那本书的内容写得不是很清楚,有些模糊”呢?还是“那本书的内容我记不清楚了”呢?

3.行文风格不对

理性写作应该是干净、严谨的写作,不应该有任何个人情绪化的句子,但是许多学生把口语化、情绪化的语句写到论文中,使得文章风格杂乱。比如,“谈到韩国电视剧,那当然是我的最爱啦,中国电视剧怎么比得上呢”,这种充满女生情绪的语句根本就不应该出现在论文中,准确的表达是,“与中国的某些电视剧相比,韩国电视剧更具有独特的魅力,更受广大女性观众的欢迎”。还有一些排比句、抒情句、口号式的语句也经常出现,这里不再一一赘举。

二、问题的所在

大学生理性写作能力如此低下,问题何在?如何解决?有的人提出加大《应用文写作》课程的课时,有人建议开设《大学语文》等课程。但笔者认为,问题根本不在大学,而是在高中,准确说在于高考――高考语文试卷的整体设计,文学化、抒情化有余而理性化、严谨化不足,这是导致大学生理性写作能力缺失的根本原因。

汉语文教育一直是中小学教育中的重头戏,从小学开始,语文课的课时就多于数学课课时;到了初高中之后,语文课更是远远超过英语和文综、理综的课时,与数学持平略高于数学。但是问题不在这里,中小学的语文教育对大学理性写作不起决定性作用,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高考语文的试卷,准确而通俗的说,高考语文考什么,学生最后就突击复习什么;高考语文不考的,学生绝对不会复习。比如,从2011年天津卷开始考查“文学常识”一项,于是老师开始给学生复习“文常”,而之前十几年没有考过,自然也不复习;近几年很少考过“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所以学生都不在这一项上下功夫;再比如从2010年北京卷开始有一项类似于读后感的“知识拓展题”,北京学生都在这一题上下足了工夫,而外地卷没有这个考点,外地学生根本不会复习。

也就是说,高考语文试卷的考点决定着中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最后掌握,而这个最后的掌握对进入大学后的语言素养,尤其是写作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高考语文试卷的问题何在?笔者认为,存在如下问题:

1.文学化知识所占的分值过大。所谓文学化知识包括:文学常识(3分)、名篇名句填空(6-8分)、诗歌赏析(5-10分)、现代散文阅读(22-25分),以及语言运用的对联和仿句之类(2-4分)。在150分的试卷中,文学化知识所占的分值为38-50分,约1/3左右。

2.作文题目整体趋向于文学化,比如《我有双隐形的翅膀》(2009北京卷)、《提篮春光看妈妈》(2007安徽卷)、《总有一种期待》(2012四川)、《踮起脚尖》(2009湖南卷),即便是非文学化的题目,由于受多年导向的影响,学生也会自觉地写成文学化的文章,大量的排比句、抒情句、唐诗宋词、名人名言等等出现在文章中。而我们反观国外的高考作文题,就会发现差异:《假如一个平常的日子被加了4小时35分钟,你将会做什么不同的事?》(美国芝加哥大学)、《直到你目前的生活,你的什么具体的成功给你带来了最大的满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3.理性化考题过少。高考语文试卷中涉及理性阅读的考题只有社科/科技文阅读(分值9-10分)和语言运用中的图表概括或总结(分值3-5分)两项,总体分值在12-15分之间,远远低于文学化考题。因为分值低,所以无论文理科学生,都不是很重视。2009年广东卷,有一道表格总结题,据说有13万考生没有得分,这道被戏称为“13万考生都做不出的题”,不过是一份调查报告填充题,分值6分。原题如下:“2005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女性通过电视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高于男性,不同年龄的群体通过电视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也有差异,__A__,其中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高达95.9%,;家政人员是电视科普节目的观众主体,而高校教师的比例相对较低,可见__B__。上面的分析结果告诉我们,如果__C__,电视科普节目将会更有针对性。”其实面对表格,对照原文的提示,很容易得出,“A文化程度越低,比例越高”,“B工作性质与此有很大关系”,“C对文化程度和工作性质多做一些考虑”。但是很多学生居然一句都回答不出或者回答不对。

三、应对问题的措施

1.缩减可以混编的考题题型,节约出分值划拨给理性阅读题、写作题。比如,字音和错字一项,完全可以混编为一道题;词语填空与语句连贯性质相似,也可以混编为一道题,这样可以节约出6分,用来加大社科/科技文阅读的分值权重。

2.一些过于纯粹的文学题型可以删除,典型的是“文学常识”和“名篇名句填空”两项。因为对于非中文系学生来说,进入大学后,纯粹的文学常识和文学作品只能作为选修课来完成,而中文系的学生还要从头学起。这样就可以节约出9-11分,同样用来加大社科/科技文的分值。

3.在加大社科/科技文阅读分值的同时,增加表格描述/总结之类的题型,尤其是表格总结,非常能够锻炼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严谨准确的表达能力,比如下面这道题:

“到哪里去买休闲装?”记者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四大城市做了调查,下面是调查的结果,请你就表格提供的数字,写出两条总结(不得出现数字)(3分):

答案应该是:第一,在国内专卖店购买休闲装,不受收入高低的影响(1分);第二,在国外专卖店购买休闲装与收入关系很大,收入越高,比例越高(2分)。

4.作文题的题目尽量理性化,甚至可以出两道题,以备学生选择,引导学生写严谨的、含有大信息量的语句,逐渐杜绝动辄写排比句、抒情句,动辄引用名人名言的写作模式;而每年推出的“满分(优秀)作文”,也应该相应的多推荐理性文章而不是文学化过强的美文甚至故事,因为和全国考生相比,最后能够考取中文专业的学生毕竟是少数。

总之,高考语文是中学语文的风向标,是中学教师和学生的指挥棒,在目前自主招生还不可能大面积推广的情况下,高考语文的性质是不会改变的;高考语文连接着中学语文学习的重点,也是进入大学学习的重要接力点。所以,适当且逐渐的改变高考语文的命题模式,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理性写作能力的培养,而且也从根本上杜绝了那种平时语文成绩一般,靠上补习班也能获得一个不错的成绩的现象出现――这才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视和尊重!

参考文献:

[1]《高考将把语文教学带向何方?》.梅笑.《北京文学》.2006年第10期

[2]《一个语文教师对高考的感受》.刘文发.《北京文学》.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