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科幻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9:48: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科幻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作文教学 学生心理 学习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117-01
作文教学能力不高已经成了长期困扰教师的大难题。于是我针对这个问题,认真进行实验,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一、针对学生个性心理差异,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
把握学生个性心理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使小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经历,社会生活实际,用书面语言积极反映自己的感情。在训练过程中尊重学生,相信他们有自主性,评价时多表扬鼓励,发挥积极作用,让每个学生都在谋方面有所发展。顺应《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在作文中讲真话、叙述真实事件,表达真情实感的要求,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很好的指导。
作文要让学生有话可说,写出自己内心的想法,自由自在的表达,感情真挚,表达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为了达到此目标,我们用了方法:
(一)培养学生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事件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局限在教师讲授中,抹杀了学生的智慧和个性。培养学生写亲身经历的事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内心的思想,使作文与众不同。老师应该大力提倡各种风格,尊重学生的喜好和表达,甚至忽略学生的一些毛病,一些小缺点,让他们去克服,自己进步,让学生在文章中发展自己的个性,在作文中灵活展现,充分发挥。
(二)培养学生写作文表达真情实感
写真情实感的作文是个性的基础。在作文训练中,我们要告诉学生写真实的生活思想和情感。在训练的时候要强调学生:
1.只定出写作范围不给命题作文。使学生有话可说,激励他们在生活中找材料写出真情;
2.不限制文体,重视学生表达的方式方法。鼓励学生突破一般问题的样式,创造性的表达自己的鲜明观点;
3.不限制文章字数和篇幅;
4.强调真实情感的表达,但是不一定只可以写真人真事。
(三)培养学生写有新意的作文
要基与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出有个性的作文,表达真实情感,还要将身边的平凡事写出新意和自己独特的感悟。所以要求学生时刻留意生活,观察感悟,做生活的有心人。这就需要相当一段时间的逐渐培养,老师要结合实际适当指导学生。学生一旦有了感悟的基础水平能够用自己的视角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内心体验生活。激发学生把和别人不一样的感受写出来,作文就一定会有新意。
二、把握学生身心特点,通过童话写作培养学生想象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激发学生展开幻想和想象,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小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发展的也很早,他们常通过幻想方式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童话作文刚好可以发挥这个特点,激发学生潜在的想象力。因此,通过写童话训练学生,既符合当前对新课标的落实,也符合学生心里发展的特点,大大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儿童天生赋有浪漫主义,适合写童话,童话作文训练可以放飞他们的想象,就像鱼儿在大海遨游,雄鹰在蓝天翱翔。完全享受到作文带给他们的欢乐。为了培养学生写作文的能力,我试用的方法如下:
(一)提供条件想象,对大胆的幻想鼓励
童话的作文,它的内容涵盖面广,学生的一切生活和空间都能在通话中体现;学生的各种感情也能通过童话得到照应。我们积极鼓励学生说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话语,写自己想表达的东西,从不同方面选择材料,在作文教学时教师要提供一定的条件创设自由想象的情景,鼓励学生充分幻想。有了广阔的天地,就不会有那么多各方面的限制,学生才能充分发展自身。
(二)交给学生构思的方法,提倡表达自己的个性
童话经常通过引人入胜的情节吸引读者,所以教学生写童话要注意巧妙的构思。同样一个好的题材,没有好的构思,就没有吸引人的资本。童话的语言自己独特的特点,写童话的要求比一般的作文在提高学生语言方面有优势。学生有很大不表现的空间,可以综合运用那个各种方法表现语言。再次,学生通过童话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它变现了学生的爱好和性格,这就让学生在表达有了自己的特点。
(三)要立足于现实,要求想象合理
学生的思绪一旦展开,就会无边无际的想象。所以教师要向学生提出要求,比如想象要合理,只有这样才有意义。想象是不是合理。学生常常无法把握,只是单纯的提出要求,学生不能把握主要。老师的作用就是在合适的时间发现学生内心的火花,让学生在现实中想象符合实际。
三、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展开作文教学
篇2
素材是作文这座大厦的“奠基石”,小学生唯有积累素材,作文才能丰富生动,感情真挚。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在于不断地引领、点拨、指导小学生真正用心去触摸现实生活、热爱现实生活、感受现实生活、体验现实生活。同时,必须让小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在阅读中吸取作文的“营养”,着力培养小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以开拓小学生的阅读视野,增长知识,提升语文综合素养。还必须注重引领小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小学生在亲自实践中获取作文的素材。
【关键词】
作文素材 开发研究 价值探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建构成分,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教学极力倡导让学生说真话,写真人,抒真情,力求让作文成为学生张扬个性、释放天性、启迪灵性的舞台。然而,当下的小学作文教学仍然摆脱不了“高耗低效”的窘境,学生怕写作文,对作文毫无兴趣,作文缺少真情,缺少童趣。当下的小学作文教学远离小学生的现实生活,难怪小学生作文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究其根源便是小学生作文素材缺乏,而素材对于作文便如同粮食对于做饭,确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便是写作高手或作家也不可能在毫无积累、头脑空空的情况下写出文辞优美的精品佳作来,小学生同样如此。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近年来着力进行了小学生作文素材如何进行开发的实践研究。
一、开发小学生作文素材的价值探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义务教育语文课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作文教学应力求贴近小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小学生乐于动笔,乐于表达,力求让小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显然是呼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充分张扬学生个性,让“表达”成为学生生活中的必需,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引导小学生学会积累写作素材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更是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面向未来教育的一项长期的任务之一。对于作文来说,素材是非常重要的,缺乏素材的积累,作文便是“无源之水”与“无本之木”,应将素材的积累放到作文教学的首要地位,唯有引领小学生努力提升积累素材的能力,才能消除作文“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现象,让作文教学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崭新境界。
二、引领小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策略研究
1.引领小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积累作文素材。新课程倡导教师引领学生去关注生活,观察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积累作文素材。作文素材就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小学生应做生活的有心人。作文的源泉来自于生活,绚丽多姿、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是小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源泉所在。小学生应时刻留意生活中的人、事、物、景,养成良好的细致观察生活的习惯。应解放小学生的眼睛、口、鼻、手、脚,真正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六大”解放,让小学生去观察生活。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应引领小学生学会多种观察的方法,比如,让小学生学会有序观察,让小学生学会想象观察,让小学生学会比较观察,让小学生学会机遇观察等,小学生只有掌握多种多样的观察方法,才能从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汲取作文素材。同时,教师应鼓励小学生拿起手中的笔去记录生活,去吐露自己的心声,去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去与他人交换思想、碰撞智慧,去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可以引领小学生去体验多姿多彩的学校生活,还可以引领小学生去观察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只要小学生放眼现实生活,并且去细心观察,作文素材自然丰盈。
2.引导小学生从阅读中积累作文素材。杜甫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与写作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阅读能有效地拓宽小学生的视阈,更能让小学生理解掌握有关科学知识,更能帮助小学生积累作文的素材。因为作文是字、词、句的综合训练。教师应引领、点拨、指导小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可以让小学生每人都准备一本素材积累本,上面可以摘录从阅读材料中l现的优美的词语、生动的句子,以便合理有效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当然小学生的阅读积累既包含课内的阅读积累,小学语文教材上大多数文质兼美的课文都值得让小学生去精读、去细读,从而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受到启迪、熏陶,在读中完成积累,又包含课外的阅读积累。课外阅读积累首要的任务是引领小学生去学会选择优秀的书籍。神话传说、童话故事、科幻作品、中外名著都可以让小学生去进行阅读。其次教师应引领、点拨、指导小学生有针对性地做好阅读的记录,比如,做好常见的读书笔记,可以摘录阅读材料中的经典语句、名言妙语、典型事例等,小学生可以写提要,将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要点、基本情节加以归纳缩写,可以写心得,写出阅读的感想、疑惑、收获或评价。
3.引导小学生在活动中积累作文素材。活动最能刺激小学生的感官,有利于调动小学生的情感体验。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开展游戏活动,举办故事会,开展班级主题队会,进行课本剧表演,组织小学生春游、走进社区进行社会调查等等,引导小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丰富自己的情感,在活动中积累作文的素材。比如,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毽球比赛”、“拔河比赛”、“少儿卡拉ok比赛”等。
篇3
关键词 教学方法 小学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小学生作文,经常以记叙文为主,侧重是写人、记事和描写景物。小学生由于见识少,课外阅读少和只是不够丰富,导致了小学生怕作文,厌作文,感到作文难的现象。每当老师布置作文,他们拿起作文本来,总是咬着笔杆冥思苦想,觉得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无从下笔或者总是口号式的几句,空洞无物。作为小学教师该如何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小学生作文的兴趣,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呢?通过总结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和不断地探索尝试,笔者认为要指导好小学生的作文必须做到与生活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与自然相结合。
首先,作文要与生活相结合。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现实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小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以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因此,为了使小学生感受到作文来源于生活,切身体会到作文就在自己的身边。在作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将作文与生活结合在一起。如在教“写人”《我的同桌》的作文时,可以先让学生互相仔细观察自己同桌的外貌特征,了解同桌的性格特点,然后由几名学生向同学们口头介绍自己的同桌,再由学生自由发表评论,看看他们说得好在哪,不足又在哪,并给与评述。这样既可以创设说话情境,又为作文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其次,作文要与劳动实践相结合。把作文教学与劳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是指导学生作文的好方法。学生在劳动中,通过亲身实践,体会到劳动的艰辛,逐步培养起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劳动经历,指导作文。通过写作,学生在劳动中的感受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和提高。比如在教“写事”《我学会了缝纽扣》的作文时,笔者事先让学生准备好了针、线、布、纽扣,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身体验缝纽扣的经过,缝完以后由师生共同评出优秀者,接着指名几个优秀者把缝的经过和感受进行口述,再让学生自由评论,最后教师加以点评指导。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作文。这样,通过劳动不仅使学生感到作文有话可写,还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再者,作文要与自然相结合。自然美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在作文教学时,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他们会产生一种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感觉,自然美不但能给学生美的享受,而且能激发学生作文的欲望。比如,在教“描写景物”(《校园的梧桐树》)的作文时,笔者首先让学生准备好笔和本子,再把学生带到校园里,选定一棵年长的梧桐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梧桐树,并不断提示学生:先远看,观察树的整体形状;在近看,观察树的叶、枝、径;最后点名梧桐树有什么作用?观察后,让学生细细思考,展开丰富联想,并且进行正确的描述。接着让学生进行讨论,有的学生说:远看,梧桐树像一朵蘑菇开在校园。近看,叶子是绿的,形状像薄扇,枝条不计其数,树围由几个小朋友手拉手都抱不过来;有的学生说;落下的叶可作肥料,叶、枝、根可做火柴,它全身是宝。奉献得多,索取得少;有的学生说:树上是鸟“安家”的好地方,树下是同学们玩耍的乐园。多好的想象啊!在观察的基础上,学生能把自己独特真实的感受写下来。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地体会到:作文的题材来源于生活,取之于生活,只要教师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加强形式多样的写作训练,小学生写起作文来也就能笔下生辉,言之有物。
篇4
对于小学生来说,不断想象不但可以提高其思维能力,又可以激发其写作灵感,提高写作水平。因此,教师们应该十分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开发,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积累经验,博览群书,放飞想象的翅膀。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提升 小学生 想象力 写作 灵感
想象力对于学生的写作是至关重要的,是小学生写作时必备的素质之一。想象是创作的源泉,人类之所以能够不断发明,得出新的定律,最大的因素便是敢于打破常规思维。对于小学生来说,不断想象不但可以提高其思维能力,又可以激发其写作灵感,提高写作水平。然而,怎样通过提升学生想象力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呢?我在教学过程中是这样做到的。
一、利用教材,开拓思维,发展想象力
小学生写作文,是一个由模仿到创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会对学生的写作提供很好的练笔机会。所以,教师在讲课时,要充分结合教材,给学生指出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并且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培养学生写作的想象力。
比如,在五年级上册中的课文《嫦娥奔月》,就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课文中写到:“后羿心如刀绞,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进月亮也进,他退月亮也退,永远也追不上。后羿思念嫦娥,只能望着月亮出神。此时月亮也格外圆格外亮,就像心爱的妻子在望着自己。”我会在课上引导学生想象:如果后羿追随嫦娥去到月球会怎样呢?嫦娥到月球以后会遇到什么人?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学文至此,学生们带着对后羿的同情和对嫦娥的祝福展开想象,一下子思绪如潮,灵感涌现,一个有一个鲜活生动神话故事便流诸笔尖。同时也可以借助课文的插图,让学生练习写想象短文,这对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具有很好的作用。我一度认为这是用时最短,最有效的提升方法。对学生实现由模仿到创造的过渡有很大帮助。
二、归类练习,授予技术,提升想象力
小学作文也分多种类型,例如:想象作文、人物描写、叙事作文、观后感、续写……就想象作文来说又分为科幻类、童话故事类、愿望类三大类。考试中较为常见的想象作文题目有“假如我有超能力”“如果给我一支神笔”“续写这个童话故事”等等。写这类作文的时候,需要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那么老师要做的就是想方设法的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开启学生的想象之门。
想象类的作文可以涉及到虚幻的故事,但是一定要反映出主题,不能盲目的胡编乱造。作文首先要具备人物、故事情节和来龙去脉。比如六年级上册的课文《牛郎织女》,就是一个很好的想象作文的例子。课文中有一句话是这样描述的“牛郎得知织女被王母娘娘抓走,心急如焚。可是怎么上天搭救呢?忽然,他想起老牛临死前说的话,便赶紧找出牛皮,披在身上,然后将一儿一女放在两只竹筐里,挑起来就往外跑。一出屋门他就飞了起来。”这一段对故事情节的描写就特别好。我在讲这一课的时候,先让学生们反复阅读了课文,然后在根据课文内容划分出段落大意。这样一来,学生们的思路就会变得清晰,会在脑海里大体形成一个模板。这个时候,老师要趁热打铁的把这个模板指出。并且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想方设法的打开学生思路,拓展其思维空间。引导学生设计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叙述好故事的来龙去脉,大胆构思,使故事新奇,吸引人。
三、运用修辞,丰富内容,提升写作质量
在写作文的时候,修辞手法是必须要用的。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拟人、象征、夸张等等。这些修辞手法必须要让学生掌握。
在《牛郎织女》一文中,牛郎和老黄牛的对话是这篇课文的重要内容。这篇文章运用拟人修辞,将老黄牛人格化,赋予了黄牛人的思维和情感,文中多次运用了语言描写,将老黄牛的形象生动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例如:“牛郎赶紧找出牛皮,披在身上,用担子一头儿挑着儿子一头儿挑着女儿,一出屋门就飞了起来。”这些修辞使文章情节跌宕起伏,生动形象。这些都是学生们写作文需要借鉴的地方。在教学中,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在作文创作的时候运用多种修辞,把文章写的生动有趣,能够吸引读者,并给人以教育和启迪。
除此之外,我在课堂经常和学生们做游戏,比如“老鹰抓小鸡”“丢手绢儿”等等。游戏结束后我会让孩子们写一段小故事,叙述游戏的情节和场景,以此来锻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或者我会在课上播放一些具有启迪意义的视频给学生看,比如“开学第一课”“唐山大地震”等等,然后让学生试着写观后感;以此锻炼学生对事情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并且,我一直要求学生每天写日记,记录下这一天所发生的事情及经过,并写出从中获得的道理。这些都对学生写作灵感的激发有着重大的作用。另外,增加学生的词汇量也会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一直以来,我对学生成语的掌握程度都有着极大要求。在课堂上,我也会让学生们根据成语或者歇后语编故事,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并促进学生对这些成语的理解。然后让学生自己表演出来,这样学生会对这些成语的印象极为深刻,并可以做到运用自如。
总而言之,小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学生的写作灵感,然而,学生写作灵感的激发,需要小学生拥有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的提升可以使学生在进行作文创作的时候才思泉涌,妙笔生花。因此,教师们应该十分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开发,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积累经验,博览群书,放飞想象的翅膀,利用写作文这一平台,在儿童心中播下更多创造未来的美好种子。
【参考文献】
【1】王清敏.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经验浅谈【J】. 中小学电教(下半月), 2009(12)
【2】张素杰.浅谈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J】. 新课程(小学),2010(03)
【3】欧淑群.浅谈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02)
篇5
一、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分析
由于观念的落后,很多农村家长和小学生认为,读书只要把课本知识学好就行了,以至于一听说要买课外书,便要考虑是否对学习课本知识有用,百分之八十的家长、学生买的是优秀作文之类的书籍,从而形成了优秀作文等同于课外书籍这样一种狭隘的概念。因此,课外阅读极少涉及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民间传说、科幻读物等。除此之外,学校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的氛围。虽说每所学校都有图书馆、阅览室,但学校书报的数量、质量都不尽人意。
小学阶段,受到年龄和个性的影响,他们的课外阅读往往也缺乏良好的习惯和方法,囫囵吞枣,粗粗地浏览一遍。即是阅读,也有的学生图新鲜,一味求奇求快,只看一些逗趣逗乐的书籍。有时,虽然拿了一本好书,却缺乏一种良好的阅读心理,只是挑出其中的一些片断一读而过。此外,在阅读时,很少做读书笔记,即便是做了笔记,也无非是几个好词,几句好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看似读得不少,但真正得益微乎其微。
二、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在农村小学,开展大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确实存在着许多困难,但我们必须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困难,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切实提高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的实效性。
1.激发兴趣,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
“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是最好的老师。”④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这种兴趣就要靠老师来培养,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入手。
(1)做一个注意引导的教师。莎士比亚曾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读一本好书,犹如交上了一位良师益友。为了让孩子从优秀的作品中汲取营养,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说话、习作、或给自己书写座右铭、给同学赠言时学会运用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名人名言等,在习作讲评中,注意对孩子们运用课外阅读知识的点评,激励孩子们在课外阅读上一比高下,让学生踏上课外阅读的快乐之旅,品尝到作品中的“美味佳肴”。
(2)做一个精于策划的教师。开展多种活动,激发读书兴趣,持之以恒,养成习惯。为了稳定和保持学生被激起的课外阅读兴趣,可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开展“故事会、朗读比赛、成语接龙、古诗朗诵”等活动;还可以形成固定的每日活动内容,如:“一天一个故事”、“一人一条新闻”、“早间3分钟”等;利用板报,开辟“每日一句格言”、“推荐一本好书”、“读书一得”等栏目。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所见的大事要闻、奇事怪事、民情风俗、自然风光、历史故事、名人名言及心得体会等讲出来,写出来,向大家展示自己读书的成果,真正营造一个人人喜欢读书,人人学会读书的氛围。
2.转变观念,正确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作为教师,我们不应把学生局限在课堂里自我封闭,要乘改革之机改变观念,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利益,正确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营造宽松的环境,留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放下心来,走进课外阅读的缤纷世界,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阅读是一项反映个性和人格的活动,而读物的选择是个性的表现。但是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选择读物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激发和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又要注意避免放任自流,克服“偏食”现象。这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有益于身心发展的读物。在这个前提下,一般向低年级学生推荐童话类读物,向中年级学生可增加推荐战斗故事、科幻作品类读物,向高年级学生又可增加推荐伟人的故事、中外名著、地理历史类读物。这样不同年级的学生均能读到最适合自身需要同时又最有利于自身健康发展的课外读物。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必要尽量寻找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的结合点。具体做法有:由文及人,即到课外去寻找介绍课文作者的生平事迹的文章来阅读;引导学生阅读与自身生活紧密相关的读物。作为学校教育延伸出去的“生活课程”和“环境课程”,辅之以适当的实践活动,有效地促使学生努力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
3.尊重学生,沟通学生
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的,因此,教师应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对学生阅读的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因人而宜。开设的课外阅读课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读物,自由阅读,自由写笔记。笔记形式不求统一,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阅读动机,以更大的热情投入课外阅读。
尊重学生还要让学生学会自主选择读书材料。因为阅读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放松,学生只有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读物,才能达到放松的目的,如:有些同学喜欢想像,喜欢幻想,愿意读一读情节跌宕的科幻读物;有些同学喜欢读一些节奏明快的、富有刺激性的故事、幽默、笑话、五侠小说也未尝不可。而且,由于年龄的差异、性别的不同,阅读的兴趣也是不一样的,这都是早就被证明了的,所以,课外阅读是自由的阅读。一定读什么或一定不读什么,不该由教师或别人去决定,应该由学生的兴趣去决定。
篇6
1.利用资源,直面观察
为了使学生获得对事物的清晰表象,要注意指导学生进行周密的观察,并在观察活动中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指导学生观察首先要向学生提出问题和要求,引导他们有目的地观察。先要有整体认识,然后再观察它的各个部分及其联系,以形成清晰而完整的表象。
2.走进生活,丰富素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现在的孩子生活单一,体验苍白,所以老师要走进孩子的童心世界,引导孩子融入多彩的生活中。我们要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格局,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吸取作文的源泉,实现作文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的突破。
3.开展活动,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融作文教学于火热的社会生活和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志趣、专长和创造才能,从而让学生在作文中激发热情、生发灵感、升华思想、陶冶情操。
4.丰富语言的积累
作文语言贫乏系语言积累少,要重视积累语言。积累语言,主要是多读、多背。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记住所学的知识,自觉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同时,我们要注意指导学生记忆,培养他们积累好词佳句的意识和习惯,讲明记住这些好词佳句的意义以增强他们在记忆上的自觉性、责任感,要养成他们边阅读、边思考、边记忆的习惯。
5.指导选材
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选材对于其意义非常重大,选材的空间和时间应该是开放的,时时处处都可以让学生选取素材,就空间而言除了在校内选取外尤其要重视让学生走出校外,亲身去观察、感受、思考生活。作文教学还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写家庭中的人物要引导学生多角度选材。对于同样的题材,同样的体裁,立意不同仍可以写出能体现写作者的独特风格的文章,多角度的立意是追求作文个性化的重要途径。
二、巧妙指导,解决怎么写
1.保护童真、童趣,强调自由表达
作文是学生一次思维历练的过程,作文应该是孩子自我的表达与抒发。美国的孩子学习绘画往往不设样板,不立模式,让孩子自由构图,孩子画完往往问:“好不好?”而中国的孩子学画画往往问:“像不像?”这就是问题所在。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是学习做真人的一种历练。小学生练习写作要写出诚实、自己的话,要有真情实感。正如“课标”强调小学生作文要有“真情实感,写真人叙实事”。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以“课标”精神为导向,创造条件让学生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让学生的笔管汩汩流淌出个性化的、率真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思想和语言,让学生能真正地自由表达。
2.重视细节
学生能写出文章来,不代表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我们还要把内容写具体、写生动,就是解决作文中“怎么写”的问题,知识主要决定“写什么”,能力决定“怎么写”,生活知识和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主要通过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经验获得,而“如何写”即“怎么写”主要通过语文课的作文教学来掌握。
3.指导学生展开“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这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有些学生作文之所以太简单是因为他对作文内容总是停留在一般的记叙上,文章干瘪枯燥。如果能展开想象就可以变枯燥为生动,化干瘪为丰满了。小学生想象力很丰富,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老师要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指导他们写童话故事、科幻作文等,让他们尽情表达心中的追求、愿望和理想。
三、降低要求,完善评改工作
1.高分政策,循序渐进
评改工作可以贯穿于整个作文过程的始终,在写作之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写作能力进行自我评价,在老师所给的作文范围内确定适合自己的作文题材、篇幅。学生尝试作文后及时组织评价,在评价中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写后还要评价,老师要针对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评价,修改后评价,组织学生互评,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从而在修改实践活动中学会修改作文。
2.重视修改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篇7
关键词:儿童文学 小学语文教育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有何关系? 这个问题显然未引起国内语文教育的关注, 但在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中, 这又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教育部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相当程度来自文学的熏陶。小学生年龄一般为6―12岁, 由于生理和心理年龄特征及所受教育的程度, 适合这一年龄段儿童阅读理解的文学多为儿童文学―――童话、寓言、故事、科幻、卡通等。优秀的儿童文学因其语言浅近生动、主题单一明朗、富于故事性和趣味性而深受儿童欢迎。 因此,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有一种必然的联系, 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师
小学语文教育是师生双方共同进行的一项教育活动。在这项活动中, 作为主导者的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自身修养和业务能力, 具体在语文教育中, 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心、专业知识、审美能力、较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等。 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语文教学, 从小学生的角度来要求教师,他们希望的教师不仅能够传授知识, 还应该富有童趣, 是故事大王, 是长不大的成人, 善于和儿童沟通。儿童文学有助于教师这种素质的形成。
(一)形象地把握儿童心理
一个优秀的小学教师首先应该是半个儿童心理学家。 因为儿童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 而是有情感有思维有着一定心理年龄特征的个人。关于儿童心理, 鲁迅先生早年研究儿童文学时便有深刻的见解:“ 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 倘不先行理解, 一味蛮做, 便大碍于孩子们的发达。”优秀的儿童文学之所以到儿童欢迎, 是因为儿童文学作家充分把握住了儿童心理,并以生动的语言塑造出了适合儿童审美接受心理的形象,对这类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 可以使教师所学的儿童心理理论通过可感的形象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以便在实践中有效地与儿童沟通, 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
(二)感受语文教育的方式方法
教育方法没有一定之规,尤其是语文教育,人文性极强,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关键是善于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形成与教育主体――学生的良性互动, 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具体到如何进行?一些反映当代学校生活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能够使我们从中获得启悟。日本女作家黑柳彻子在《窗边的小姑娘》中就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教育专家小林校长。作品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学生需要自带午餐, 有心的小林校长就要求学生让家长给带“山里的” 或“海里的”,“山里的”即蔬菜,“海里的”为海洋产品,午餐时学生们纷纷展示自己带的食物,小林校长便向学生一一讲解这些食物的有关知识, 在如此寻常而又快乐的气氛中增长见识, 学生会有何等兴趣?如果再适当增加认字或形象生动地描绘该食物的环节呢?显然就是很好的语文教育。 再比如吃饭时, 传统的要求是少说为佳, 小林校长却经常让孩子们分别讲述个人一天中有趣的事, 这种轻松的氛围可以使小学生们无所不谈, 自然就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
教育是一个过程, 是全方位的, 因此小学语文教育就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和课堂, 课外阅读、故事会、娱乐活动、作文实践, 在教学中融进相关的 、优美的文学作品, 将图画、音乐、电视等引入语文课堂解读文字符号, 形成一个大的语文环境和氛围, 都有助于引起儿童对语文的兴趣。兴趣是入门的先导, 学生对语文没兴趣, 往往在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单一、枯燥;教学手段的呆板、教条, 教师知识的狭窄, 讲话的无趣味。 小学生活泼好动, 缺乏一定的自制力和明确的学习目的, 学习往往凭借兴趣, 因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应该是教好语文的关键, 儿童文学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 不要忽略文章的文学性、整体感, 而把重心放到字词语句的认读讲解上, 或者思想意义的分析上, 因为美是有整体感的, 一经理性分析, 就把这种整体感肢解了。应当设法让学生去充分体验课文美的形象、意境, 感受美的语言、韵律。可以配乐、配画、配音像, 教师语音纯正、满含情感的朗读亦十分重要。文学的因素重在情感上, 要想感动学生, 教师自己本身得被感动, 在讲解中需充满情感, 把文学作品的美感真正表达出来。同时, 还应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上下功夫。 书面语言是文字符号, 本身不具形象性, 要想办法把它变成形象, 要使小学生获得一种切实的审美体验。
2.课外阅读
语文素养较高的学生, 往往有比较广泛的阅读, 尤其是对文学作品的阅读。 课外阅读的兴趣在于培养。当今是一个诱惑非常多的时代:卡通片、电子游戏、网络文化、多媒体CD 等等 , 电子传媒文化以其方便 、快捷 、可视可听的直观性以及可操作性强烈地吸引了儿童, 是所谓“ 读图时代”。同整个大的文学形势一样, 儿童文学也在受着电子传媒文化的挑战, 文学日渐萎缩, 许多儿童沉不下心来读文学, 就更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
3.作文实践
篇8
“鲁迅在‘’攻击他的时候,拿起手里的笔反抗,最后坚强地牺牲了”;“薛宝钗在大观园里吟唱道:你是风儿,我是沙”;“宋江拜把子兄弟张飞把他从狱里了出来,然后一起亡命天涯”;“孔子从小读书勤奋刻苦,有一次进京赶考,终于考上了”……
许多人不愿意相信,上面这些漏洞百出的文章是来自高考考生的作文,因为错的实在太离谱。但事实上,在2003年到2006年高考作文阅卷中,老师们发现了比这更多的错误。
有的是缺乏文史知识,没有起码的时代概念,写作中相关的人物、时间、事件、地点乱成了一锅粥;有的是对历史名人、经典名著张冠李戴、胡拉乱凑。
看着一条条的错误,全国模范教师、西安市青年路小学语文老师陈晓鸥的微笑渐渐消失了,代替而来的是阵阵叹息声。
陈晓鸥说,听了以后觉得挺难受的,因为我在小学教了16年了。我觉得是孩子们欠缺文化沉淀,积累不够,所以才会闹这样子的笑话,我们小学教师的责任是非常大的。为了要进这个门从小学中年级开始,唯一的目的就是孩子升学,我带着毕业班的孩子 离毕业还有半年的,都不太好好学了,我说孩子们你们怎么了,孩子们一笑说,老师你放心 我们现在只考奥数,连语文卷子都没有了。我听了,可难过了,突然觉得传道授业解惑都不重要了。
陈老师直率地说,语文教学之所以有今天的尴尬局面,根本原因是应试教育造成的。一些小学生连汉字都还没写好,就陷入到各种数学、英语的竞赛中去了。
小学是这样,那中学呢?江西省玉山一中的丁田老师25年来一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他对学生在写作中越来越多的常识性错误已经习惯了。他觉得出错不能全怪学生,关键是“考试成绩”至上是各个学校的通行做法,而且和老师的奖金、职称紧密相关,学生们没有太多的空闲时间去课外阅读。
丁田说,语文不是一朝一夕上来的 本来语文教学不等于是一种高考,应该是一种文化的熏陶 、文化的长城 ,就是现在大学里的大学生、研究生包括高中里面的学生,语文的程度,使我们老师觉得很悲哀、很无奈。
江苏南通如皋中学的施潇潇刚刚参加完高考,被清华大学录取。她比较能理解同学们的失误,学生们面临的考试压力太大了,不能要求他们面面俱到。“我觉得这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因为像我们这一代人,从小上学就是为了高考时考一个好大学,形势所趋,因为大家都是这样子。”
对于错误,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和高考考生都有自己的体会和苦衷;对于心痛,他们都希望在上了大学以后,学生们能够挤出时间,为自己补上这一课。
篇9
关键词:阅读兴趣;阅读需求;途径;坚持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得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规定:小学阶段课外阅读的字数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近几年来,我校也在积极倡导课外阅读活动。可实际效果如何?许多学生捧着口袋书、漫画书看得“津津有味”,有些拿着父母指定的作文选、作文大全慵懒地浏览,还有些人干脆看起言情小说、暴力故事……周末布置学生买课外书、看课外书,却时常遭遇尴尬:“我家有许多书可看。”“我不知道买什么书好。”“我忘了看。”……一学期下来,学生能真正在课外阅读和课外收获的可谓屈指可数。如何实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笔者认为,那就是要激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一、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动机可以是由内部因素引起,也可以由外部因素激发,需要和内驱力是激发动机的主要因素。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首先要从学生的课外阅读需要出发。
实践表明,小学生课外阅读一般情况下,在内容上需要的是紧张离奇、曲折有趣;在体裁上需要的是童话、寓言、故事、谜语、诗歌等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篇幅短小的作品。同时,不同年龄的学生对体裁往往有不同的需要。一、二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较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凭直觉形象来进行,需要的是内容浅显、情节生动有趣的拼音读物和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如,童话、寓言、谜语、儿歌等。三、四年级学生兴趣逐步发展,不仅对动、植物感兴趣,而且对历史、地理、天文以及英雄人物也感兴趣,需要的是介绍古今中外英雄人物方面的书籍。五、六年级学生阅读兴趣逐步广泛,求知欲更加旺盛,个人独特的兴趣开始表现出来,需要的是科幻小说、游记和一些科学常识书籍等。在性别上,女生往往喜欢以童话、民间故事为主,男生喜欢以科幻小说、历史故事、人物传记为主。因此,教师要M足不同学生的不同课外阅读需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1.结合课堂教学激趣
课堂教学既是课内阅读的主要途径,又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结合讲读课文,向学生介绍或布置阅读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课外读物。如,学习了《渔夫的故事》,可以推荐阅读《天文夜谭》;学习了《草船借箭》后,让学生去读《三国演义》……在介绍课外读物时,对故事性强的作品,教师可向学生讲其中的一个有趣情节;对语言优美的文章,可朗读其中的一段;对知识丰富的文章,可介绍其中学生未知的知识。这样可有效地触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阅读欲望。此外,有条件的班级可通过集体购买、学生捐赠等方法设立班级“图书角”;布置班级“读书园地”,营造一种浓厚的课堂“书香”氛围。
2.组织读书交流展示活动激趣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成功体验对动机的激励作用优于失败体验。组织读书交流展示活动,有利于为学生创造成功体验的机会,稳定和保持课外阅读的兴趣,及时取得课外阅读效果的反馈信息。因此,教师可从班级学生的实际出发,组织多种形式、多种方法的读书展示交流活动。如,组织“故事会”“新闻会”“课前三分钟交流”等活动,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的奇闻趣事、民情风俗等收获。开展“看谁读的好书多”“看谁编的小报好”等书面作品展示评比活动,对说得好的学生和评出的优秀作品要及时表扬奖励,对有进步的学生要及时表扬鼓励。每学期结束前还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综合表现,评出班级不同星级的课外阅读活动积极分子。
三、持之以恒,巩固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小学生精力充沛,新鲜感强,但持久性差,在阅读中往往也会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要巩固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必须持之以恒,注意以下三点:
1.制订好阅读计划
每学期开始,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和课文内容制订好一学期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对课外阅读的推荐篇目、阅读总量、阅读活动和阅读评价等应有具体的计划和措施。
2.保证阅读时间
每星期除了规定学生在家的阅读时间外,还要利用晨读、自习等时间,保证学生每周有一至二小时的在校集中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
3.定期检查指导
教师应根据制订的阅读计划定期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和效果,对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和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一些分类指导的策略,努力使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的兴趣。”我们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才能让他们真正爱上阅读。
参考文献:
[1]郭根福.新课程教学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10
论文摘要: 想象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与儿童思维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以学龄初期的小学生作为探究对象,重点阐述这一特殊发展阶段儿童想象的基本特点,揭示其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为小学教学实践的组织开展提供参考价值。
一、想象的概述
想象(imagination)是指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基本特点。想象不仅可以创造人们未曾知觉过的事物的形象,还可以创造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事物的形象。因此,想象是一种借助语言为工具、以知识经验为中介的高级认知活动。
想象有多种分类方式。按照想象活动是否有目的性,可以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按照想象活动的新颖程度,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后者的创造性水平更高。
想象与思维的发展具有密切联系。一方面,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是想象的基础,这种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是想象系统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另一方面,想象的发展可以为思维提供丰富的素材,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儿童的创造性。
二、学龄初期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
学龄初期的儿童,其想象的发展整体处于过渡状态。即,由学前期占主导地位的无意想象、再造想象、脱离现实性的想象,向学龄中后期(初高中)的有意想象、创造想象、趋于现实的想象过渡。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加。儿童进入学校之后,在教学的影响下,须按照教学目标的指引产生符合要求的想象。如:在作文课中,儿童要围绕作文的主题进行构思;在绘画中,按照特定的要求进行构图设计。
2、想象的创造性水平提升。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想象,仍和学前儿童类似,集中体现在模仿和简单再现,很少有创造性成分。随着年龄的增长,伴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言语能力及思维水平的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儿童的创造性想象逐渐发展起来。他们能够依据已有的经验,对已经获得的表象作出真正的具有创造性的改造,从而产生相应的创造性成果。
余强等人通过研究小学生在绘画中对物体动态的表现方式,来反映不同年级儿童创造水平的差异。实验结果显示,88﹪的一年级儿童选择“画在纸面上端”来表现“飞机飞得很高”,而86﹪的四年级儿童选择“以云衬托”的表现方式。
3、想象的概括性提高。这与思维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发展密切相关。低年级儿童不管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都具有很大的具体性、直观性。研究表明:小学一二年级儿童在朗读或讲述的时候,经常需要图画或具体形象作支柱,否则描述或想象任务情景就会感到困难。而较高年级的儿童已经较少地利用实物来想象。
尽管小学时期儿童想象的概括性、逻辑性都有所发展,但应当明确的是:这种发展仍是低水平的。根据皮亚杰的思维发展理论,该阶段的儿童,处于前运算思维阶段。即,仍不能完全脱离具体表象进行抽象的符号化思维。因而,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想象的复杂性、概括性、逻辑性的整体水平还是不高的。
4、想象的完整、精确性进一步完善。随着儿童记忆力的发展、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其想象的完整性也不断提高。同时,儿童对想象的精确程度要求也日益提高。他们不仅企图完整地表现客体,而且力图正确地表现。
5、想象更加趋于现实。学前期的儿童由于知觉经验的匮乏,其想象总是脱离现实性,习惯将事物加以夸张或缩小;随着年纪的增长,儿童的想象也逐渐向现实主义发展。如,低年级的儿童,与学前儿童类似,主要喜欢童话故事、神仙故事,但他们逐渐明确这些故事的虚构性;而中高年级的儿童对这些童话故事的喜爱逐渐降低,代之以更富有现实性的结构复杂的文学作品。
三、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
根据学龄初期儿童想象发展的上述特点,可以看出儿童想象的发展与其生活经验、思维发展水平、教育方式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活动中,要采用合理科学的策略,积极引导儿童想象的发展。
1、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想象活动是在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因而,学校可以通过开展音乐、美术、话剧等艺术活动,组织学生观摩种植、饲养等农艺园艺过程,制作模型等手工活动,丰富儿童的知识经验,积累大量的表象素材,从而激发儿童想象的积极性,有助于其想象活动的进行。
2、注重言语能力的培养。言语能力与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它不仅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同时还可以为想象提供丰富的表象材料。老师可以通过引领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来扩大儿童表象素材的积累;鼓励儿童阅读科幻故事、探险故事,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在具体的学科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改写、续写等作文练习强化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参考文献:
[1]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 丁祖荫:《儿童发展心理学》山东教育出版社.
[3]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