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幻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25 21:00: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科幻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科幻作文

篇1

“这里是哪里,我怎么来到这里了?我不是在前往学校的路上的吗”?我一脸疑惑的问道,“欢迎您来到这里,我的小主人”。一台机器发出声音说道。我拿起机器,发现这里面有许多的信息,我仔细的观看这些信息,发现了我来到这里的原因:“原来是未来的一位学生非常怀念过去的学校,就发动科技把我从过去交换过来了”,我仔细一想,顿时喜上眉梢,因为今天可是能够体验未来的学校啊......

我边走边看,发现未来与过去与众不同,在过去大街上都是小贩在这里做买卖,现在都改为一个个的店铺了,而原来的那些店铺都在空中营业了,我越看越感慨啊:“未来的场景真是不一样,连店铺都在天上营业”。我赶紧前往这个机器原主人的学校,到了学校后,发现校门都是一种数码结构的,一碰上去并不是实心的,还可以穿过去,真是奇特!而还会随着场景与时间的推移变成不同的状态,真是“四时之景不同,而乐矣无穷乎!”

我进了教室,也不是木桌与铁椅了,全部变为软绵绵的座椅,桌子则是与校门一类的科技,我刚进来,其他同学纷纷向我点头打招呼,还有一些学生带着好奇心过来问我关于过去的种种场景,我开始一一作答,他们都很感慨....上课铃响了,老师开始过来上课,老师也不是一般人,都是一些机器人,在里面直接上课,机器人老师开始介绍我:“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来自100年前的学生,让大家欢迎他!”。我感到周围都是暖洋洋的气氛,这里的气氛可比过去一些冷冰冰的问候与弄虚作假的手段差别太大了!刚开始上课,我看到他们脑袋都有一个机器,我问他们:“这是什么呀”。有一个五官精致,很阳光的同学用温柔的语气说道:“这是记忆与学习的工具,在现代里面,只要我们带上这个,就可以读取书本与老师的知识,不需要像你们那时候一直死记硬背了”,我 ,巴张的都能吞下一个鸡蛋,“还有怎么神奇的机器!”......

篇2

“亲爱的,你真的认为我们要在这里吃午餐吗?”莎莉压低了声音,说:“来到这里,我一点食欲都没有。”可惜莎莉压低的声音不慎被酒吧老板敏锐的耳朵听见了,那个有着灰色卷发的老头,瞪着漆黑的眼睛朝莎莉望去,莎莉马上涨红了脸。“嗯,莎莉,你去过帕瓦蒂夫吗?那是家不错的餐厅……不介意我们现在就走吗?”雪莉打破了尴尬。酒吧老板好像才发现这里除了莎莉之外还有别人了,他的目光落在了雪莉的右手腕上,雪莉赶紧把右手背在了身后。

似乎过了好久,酒吧老板才放弃了好好欣赏雪莉的手腕的欲望,他一弯腰,从酒柜下面掏出了一块雪莉敢肯定比这家店还脏的抹布,莎莉又左手中指使劲的对着老板的背,是雪莉费了好大的劲才把她拖出了三把扫帚酒吧厅。

“亲爱的,我现在觉得不太饿,而且……”雪莉发现莎莉没有再听她说话,莎莉正看着猫头鹰专卖店发呆,“莎莉?莎莉?”雪莉试探性的问了问。“噢,哦……抱歉,我分神了。对了,亲爱的,你觉得这只猫头鹰怎么样?”顺着莎莉的指尖,雪莉看见了一只有着很长耳朵的猫头鹰——与其说它像一只猫头鹰,雪莉觉得倒不如说它是一只耳朵很长的老鼠。不过忽略耳朵这一点,它还算是一只长得很漂亮的猫头鹰。

但雪莉的思绪很快就被莎莉打断了,“它太可爱了!我正缺一只猫头鹰,妈妈说让我在魔法村买一只,只要不要太贵了就行了。”“那我们去问问多少钱吧……”话音刚落,莎莉就已经拽着雪莉到了老板的面前。雪莉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么奇怪的女巫——鲜红的头发,左耳上还戴了一个非常大的耳环,破烂的袍子,却有着白皙的皮肤,跟黑色的袍子形成了很大的对比。“这个猫头鹰多少钱?”“噢,亲爱的,如果你要买这只猫头鹰的话,我不得不告诉你,它性格十分得急躁。看,”女巫伸出了自己的右手,大拇指上有着很明显的伤疤“这就是被它啄的,你确定你要买它吗?”“嗯,是的。再加上一袋猫头鹰食,多少钱?”“这只猫头鹰都卖不出去,既然你要买的话,那我就送你一包猫头鹰食吧!”莎莉显然是不能相信会有这么好的事情降临在自己的头上,“28个银西可,6个金家隆,谢谢。”莎莉几乎是抱起了猫头鹰,丢下钱就冲出了猫头鹰商店。

20分钟之后,她们回到了寝室,“莎莉,我们还有好多作业没有做呢!”雪莉无奈地看着壁炉。“噢,不,亲爱的,我要好好的欣赏我的宝贝。对了,它叫什么名字来着?”“ 伯希文尔。”雪莉一边揉了揉眼睛一边说。但雪莉很快就后悔了告诉莎莉猫头鹰的名字。因为紧接着,莎莉花了几乎一个下午的时间去端详伯希文尔。这个下午,雪莉的作业也几乎没有进展,她除了完成了沙彼特森教授的预测日记—写了一大堆诅咒自己的话之外,她就一直坐在床边发呆。

篇3

有人将语文老师的教学做过这样的比喻,说语文老师就像一位红娘,一手牵着学生,一手牵着教材。可这位红娘却有两个习惯:一是把自己喜欢的对象当作学生喜欢的对象,学生心里怎么想他并不太在意;二是不放心学生与教材单独相处,硬要夹在两者之间,从而降低了学生对教材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更多地是在应付教师,而不是真正地走进教材。

为了走出这样的误区,当代教育学家提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但不少教师却认为“主导”也是一种主体,此理念便可理解成“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并且,在我们许多教师的潜意识里,仍固守旧念,认为三者之中,教材是居于第一位的,起着前置性、决定性作用;教师和学生处于从属地位,教学就是教师领着学生学教材。长此以往,学生学得很乏味,教师教得也没了热情。

那么,怎样做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呢?

一、以学定教,优化“问题”教学

新课程课堂流行的教学方法是提问和讨论。提问,本来是为了激发学生思考,领导学生思维进步的。布鲁纳认为,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智慧。然而,不少教师在课堂提问设计上内容欠佳,有的过于浅显,学生忙活大半天毫无收获;有的看似有创意,实则无稽之谈;更有甚者满堂问,始终用“是不是”发问,学生们有口无心地应付,以致逐渐对课堂提问失去兴趣。那么怎样的提问才是有效的呢?笔者曾做过以下的尝试。例如,我在上《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课文时,预先设计了一份课前作业:1.熟读课文。2.你喜欢作者笔下的梁启超先生吗?为什么?3.你最喜欢的语段是哪一段?为什么?4.你在阅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时有感到不理解或有疑义的问题吗?我将这份课前作业分发给全班同学,然后再收上来好好研究,带着同学们的阅读感悟和问题去研究课文,设计课堂教学。最终,我整理出来了20个问题。我明白这么多问题当然不可能在课堂上一一解决,有的可以成为主问题带动全文的阅读,比如牵涉到写作目的和写作手法的;有的可以在课文研讨中穿插解决,比如一些字词句方面的疑问;有的问题不用在课堂上研讨,可以留待课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于是,我便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挑选,去粗取精后,将它们归纳成了一个主要问题:文章结尾说梁任公是一位“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梁任公的“有学问,有文采”在行文叙述中很容易找到相对应的内容;但对“热心肠”这一特点,在文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思考的价值与深度,既能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又能统摄整篇课文。同学们在积极的思考讨论中,不仅完成了“初步感知文本,把握内容”这一基本阅读任务,还锻炼了思辨能力,更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即对梁启超先生对人对事的悲悯情怀和对国事前途的真切担忧与爱国情怀的赞颂。

这次尝试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以学定教的有效性。这种先让学生课前自读文本,再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定教学重难点的教学模式,既培养了学生自主体验、质疑探究的学习习惯,又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资源,更凸显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问题的挑选上须讲究,如上课前学生自己已弄懂了的内容,课堂里就不必再为此浪费时间;学生似懂非懂的内容,或者他们容易疏忽却极有意味的内容才是教师需要特别关注的重点。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真正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在自主体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有发现,有提炼,有反思,而且还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的方面的发展。

二、以境导读,加强审美体验

人们常说,语文能力离不开的是听说读写。作为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中常常力求兼顾,特别是希望能够通过读的有效训练,切实提升读的能力。当下课堂并不缺乏读的环节,或齐读,或默读,或分角色诵读……然而读了以后,收效如何呢?是不是通过这一环节,就能达成相应的教学指向呢?是不是更多时候,我们的诵读只停留于检查预习是否充分,能否正确、流畅地诵读指定文段这些表层形式上呢?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然而好多时候,多遍诵读后,学生们仍然不得要领。作为教师,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化难为易,让学生能试着抽丝剥茧,在探索学习中前行呢。

面对此困难,许多教师会创设诵读情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诵读中,感受语言的重量,触摸语言的硬度,辨清语言的色彩,引导学生在口诵心惟中不断地进步。比如,讲授《荷塘月色》,笔者就设计了以诵读为主体的“三读”教学流程:一诵读,创设情境,读出感受。朱自清的文章明白如话、自然流畅,读他的这篇文章就像与他谈心一般,正如叶圣陶所说“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应该是首先被提及的”,因此,初读课文时可让学生自由诵读,并转化角色,把自己想象成作者本人,试图进入他的内心,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使之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二默读,边读边感,读出重点。口脑手并用,边读边做圈点,在文章中画出直接表明作者心绪变化的句子“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从而紧扣关键词“颇”、“且”、“但”、“忽然”、“早已”、“又”、“到底”,迅速把握作者的感情流程。三美读,体味语境,读出感情。借助前两次诵读的成果,深入美读,抓住上述关键句中的关键词、限制语来带动对整个段落的阅读感悟。如,很多学生在感知“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些无奈之情的语句后,朗读一至三段时,会语气气缓声柔,语调平稳舒缓,读出作者“淡淡的哀愁”之感;而在四至六段“荷塘月色”的朗读时,语气气满声平,语调平稳舒缓,又表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特别是读到第七段“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时,语气气快声高,语调逐渐上升,传达出作者舒适、愉悦的心情。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在读的磁场中体悟出作者对人生的一种适度生活情趣的追求与向往,明白了作者有时追求刹那间的安宁为的是暂时忘却,更感悟出作者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不满之情。这样的诵读,让教师感受到的已经不是语言本身的再现和重构,而是清晰地听到了历史和文化的血脉在学生的美读中搏动。

三、以读促写,提高语文素养

黄厚江老师的“本色语文”提出,“在听、说、读、写四种语文基本能力之中,读、写又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也可以说是语文素养的双翼。”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的活力实际就是无数的读与写的教学细节的整合。读是为了更好的写,写是为了更好的读,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促写,以写带读,使读与写相互结合,相得益彰。因此,强化写的力度,以读促写,不仅能加深阅读理解与阅读感受,还能加强写作指导与写作实践。比如,笔者在上《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课文时,就布置了这样的一道作业:如果你是别里科夫的恋人华连卡,你对别里科夫的印象是怎样的?请简单地叙述你们的恋爱经历。后来,你们是因哪件事情而分手的呢?一个月后,当你听到别里科夫去世的消息,你的内心有怎样的感受呢?请以日记体的形式写出来。在此之前,我曾进行过有关日记体形式的作文训练。同学们对此很感兴趣,普遍反映日记体自然、亲切、自由、灵活,既便于抒发真情实感,又便于多种表达方法的呈现,用日记体写作文容易进入写作状态,展示自我的个性与风采。既然要写与别里科夫有关的日记,那就需要同学们带着疑问,仔细地阅读文本,思考文本。记得当时课堂很静,大家阅读得很投入。由于阅读到位,随后学生课堂发言十分踊跃。有的对别里科夫滑稽的外表进行了入木三分地描绘,有的对别里科夫荒唐而又辛酸的恋爱经历进行了整理,还有的对华连卡得知别里科夫离世后的复杂心情进行了合理的想象……在一切准备就绪后,我宣布动笔写日记,并要求尽量突出人物印象,写出人物感受。课下,我对他们的作文进行了批阅与整理,并展示了不少学生的优秀作品。学生们看到后很开心,畅所欲言地谈及自己替华连卡写日记的心得与体会。这次作文训练,不仅让学生们自主完成了解读课文的全过程,而且也让他们在新尝试中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篇4

就在这时,一大堆草莓汁从天而降。雪莉的上半身很“荣幸”地成为了莎莉没有练好的飞来咒的牺牲品。“噢!对不起,雪莉!我没有掌握力度!我帮你清理干净。理一新!”莎莉急急忙忙地把草莓汁倒在了自己的小杯子里。可惜好像莎莉这个咒语也没有掌握好——它把雪莉的头发搅得一团糟。“还是我自己来吧!莎莉。恢复如初!”雪莉挥舞着魔杖指着自己的头,马上又恢复了整洁。“我真的建议你好好练习一下这2个咒语,莎莉。”艾米莉亚笑着说。

“各位!我来啦!好久不见了!”雪莉身后传来了一个熟悉的声音。雪莉她们几乎想都没有想就拥抱住了发出声音的那个人——克莉斯汀!“真的是好久不见了,克莉斯汀。”艾米莉亚率先送来了拥抱回到了座位上,“可是我的牛排凉了,我得赶紧把它吃掉。坐吧。”艾米莉亚指着雪莉旁边稍微有一点空位的地方。“虽然有点挤,不过,没,没关系。”克莉斯汀说着费力地挤进了那个空位。“来,克莉斯汀。这是我们学校我认为味道最美的一道菜,烤鸡翅,尝尝吧。”雪莉把一大堆鸡翅放进了克莉斯汀的盘子里。(只要有人进来,自动会出现盘子)“噢,谢谢。嗯,果真很好吃。劳驾,莎莉能不能帮我把番茄酱拿过来?”克莉斯汀大口地啃着鸡翅,含糊不清地说。

现在的雪莉虽然被挤得够呛,可是感觉好快乐哦!雪莉一小口一小口地喝着巧克力咖啡奶茶。“克莱恩!朋友来了很高兴对吧?看她也不怎么样。”弗德拉克挑衅的声音从雪莉头顶上传来,“另外一位呢?难道上的起霍格华兹的只有其中一个吗?”“闭嘴!弗德拉克!”莎莉十分震怒地说。

弗德拉克很轻蔑的哼了一句,转身朝沙彼特森教授的座位走去。并在那里放了点什么东西——好像是一封信!难道弗德拉克和沙彼特森教授之间有什么秘密?

篇5

一、挖掘教材资源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教育工作者往往忽略了教材与语文学习之间的关系。教材中的范文,都是经过文学家和语言学家精心挑选的优秀作品,语言和内容都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有效利用这些素材可以让学生更快地形成语文能力。教材上的课文,经过教师的有效分析,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想。在这样的基础上,让学生对现有的文章进行二次处理,如改写、仿写、续写等,深挖教材的有效因素,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辨力。

二、把握学科的外延

语文的学习并不是孤立的,从“大语文观”而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其他学科是有关联的,因此习作的素养也不仅仅局限在文学本身。所谓作文,其实就是口语的书面语,是学科间的交融。在小学阶段,这种学科间的交融更为普遍。做一份科普小报,画一幅主题科幻画等都是需要学科交融的,这种交融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习作素材的积累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这些活动不仅深受学生喜爱,也为学生提供了习作素材。

三、留心生活的变化

生活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源泉,留心生活,我们可以发现,处处皆文章。所以,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必须树立“大语文观”。事事可入文,大至国计民生,小至家长里短,只要我们选择了一个较为贴切的切入点,它们都可以成为我们的优质素材。事实上,我们的生活不可能天天都出现惊天动地的事,也不能时时出现感人的人物,但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次争执、一次游戏都是我们习作的素材。任何事物都有其多样性和复杂性,我们要善于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从平淡中发现不平淡,用自己的眼睛如淘沙般淘洗出金子。

四、开展活动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在活动中增长见识,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在活动中锻炼能力。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记录活动的过程和自己内心的点滴感受,作为习作的素材。表演活动是学生喜爱的一种活动。表演的过程其实是对语言进行创造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表演的机会,在表演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把表演的经过、感受和发现写下来。学生有了这样的亲身体验,才能写得生动。与语文学科有关的活动还有很多,如书画比赛、故事会、运动会等。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有效运用这些活动还怕学生没有素材可以写吗?

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不应使学生成为笼中鸟,被束缚在教室里,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还积累了丰富的作文素材。

五、创设情境

文学是情感的独特表现,是作者感情的流露、倾吐和宣泄。学生处于某种情境或氛围中时,往往更容易有所感悟,有所触动而产生表达的欲望。教育家赞可夫曾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因此,教师应善于创设作文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在多数情况下,作文素材不是俯拾皆是的,它需要教师精心地设计,巧妙地布局,从中挑选有效信息。

六、加强课外阅读

篇6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例如湘版五年级下册《飞天畅想》一课,教师和学生都没有亲身坐过飞船飞上太空,如果只是用语言来描述,效果肯定是大打折扣,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可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课前上网搜索经典的太空影像片断,然后通过Photoshop进行影像合成,运用Cool Edit配以适合表现太空的梦幻般的音乐和精美的解说再现三维宇宙空间。这些生动的视频影像比任何的口头语言讲解都要显得更形象生动和更有吸引力,不仅能紧紧吸引学生,使学生对太空探索产生极大的兴趣和无限的遐想,而且还能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有据可依、有据可查。

二、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充实教学内容

1. 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便于综合学科的整合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而广博的知识是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小学生虽然富于想象力,但由于知识储备较少而脑子里储存的素材就少,在表现科幻画的想法时力不从心,不知从何入手。而丰富的网络资源为科学知识在美术课上的渗透提供了平台。目前国内外有许多优秀的美术网站和科普网站,如美术信息网、美术教育网、中国科普博览等,这些网站为学生提供了国内外最新的艺术动态、美术信息以及天文、地质、海洋、环境、交通运输、生物工程、信息工程、纳米技术、遗传工程等各种科学知识。利用这些网络优势能让学生准确知道国内外的科技现状及未来科技发展趋势,使学生更多地关心科学知识,及时了解科学发展的新动向、新信息。这些科技信息的背后,隐藏着一些值得我们思考和质疑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激发学生科幻画创作的源泉。

例如,对于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遨游太空》一课,太空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太空有些什么?教师可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人类漫游太空、探索太空的历程以及宇航史上几次著名的太空行走等,给学生提供一个遨游太空的平台,并利用太空网站从空间环境、空间资源、空间利用、人与空间以及空间探索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学习。一节课下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思考及创作中增强知识储备,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

2. 建立校内教学资源库,便于观摩学习与交流

由于网络资源极为丰富,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减少无关内容的干扰,教师要提前收集大量有关科技创新的素材,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把随时看到的相关网页或图片下载到资源库中保存,同时还要认真筛选资料,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供教学时随时提取和使用。例如《科幻画》一课,教师可将搜集到的有关科幻画的内容使用 Frontpage2000制作成虚拟网站,作为校内教学资源库,其中包括科幻画知识、科幻动画、科幻电影、科幻故事、科幻作文、科技小发明和科幻画作品等内容。通过精选、整理的教学资源库,为科幻画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设计与改进,提供了较宽泛的选择余地和较多的便利条件,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观摩、交流和学习的好机会。

三、利用信息技术降低教学难度,提高课堂效率

1. 信息技术为教师演示构图布局提供方便

小学美术中的基础知识有些概念比较抽象,教师可以运用Photoshop软件里面的一些功能进行讲解、演示,能最大限度地将复杂、抽象的美术知识技能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从而迅速有效的解决棘手的教学重点难点问题。

例如在《遨游太空》一课中利用Photoshop软件,可改变构图中关于物体在画面中的空间位置、大小、比例、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组合安排,以及画面中物体的前后遮挡关系和远近透视关系等构图难点问题。教师可将太空中的各种形象以游戏的形式设置为可在画面中任意移动拼摆和缩放大小。通过移动鼠标随意拖放课件中的太空飞船、各种星球等图片,让学生了解到物体之间的前后遮挡关系,然后将太空飞船和星球拉大或缩小,让学生从中掌握构图中近大远小的透视知识,体会由近到远的空间关系。还可以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用鼠标随意拖动、摆放,将画面中的各种物体形象移到自己认为合理的地方,进行拼摆构图。通过比较,打破了学生头脑中传统、单一的构图方法,加强了学生对构图的认识,从而有效地解决了本课的构图难点问题,为学生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2. 信息技术有效解决了绘画特殊技法的演示问题

在科幻画创作中,一些绘画特殊技法的步骤和方法较复杂,要点、难点较多,教师要做大量的示范,但由于受各种条件限制,教师进行示范时无法将绘画技法技巧让全班学生都能看得清晰,或者因时间限制而不能将绘画过程进行完整的演示,学生也因不能全面、及时、有效地掌握技法的要点和难点而影响了学习效果。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平台进行动态演示,可以有效地解决用图片或范画示范时短时间内不可操作,以及坐在教室后排的学生看不清楚等问题。例如,在《星空》这课太空背景的处理上,教师就某一特殊表现技法如撒盐法、吹色法、油色吸附法等在视频展示台上演示,此时教师运笔用色的细微过程和一些特殊绘画技法都可在大屏幕上生动、清晰地展现出来,有助于学生对绘画中关于材质、色彩、技法的掌握,从而有效地解决难点问题。除此之外,教师还可播放视频,向学生展示更多的绘画表现技法,如用水墨、素描、水粉、水彩、油画棒、喷绘等形式表现出抽象、意象、具象的太空效果。通过视频展示,学生了解到绘画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以及新材料和新技法给作品带来的新效果,为科幻画创作提供了借鉴。

四、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思维局限,培养创新思维

1. 信息技术辅助科幻画创作中的创意造型

在岭南版三年级上册《奇妙的建筑》《未来的房子》一课,我首先利用互联网在百度里键入房子这个词汇,搜索出各种有创意的房子图片:有的房子曲线造型充满韵律感,像是会跳舞;有的房子看起来像汽车、像乐器、像童话里的人物;有的房子建造在水上或山崖上;还有的房子居然是躺着的或是倒立在地上的。紧接着引导学生对这些造型奇特富有创意的房子进行思考:这些房子与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普通的房子有什么不同?它改变了什么?我们能不能用一些词语来描述这种变化?当学生用方向、曲直、位置、大小、用途、融合、拟人、拟物等词汇对这些房子进行描述时,教师可因势利导,利用多媒体软件中的一些变形工具、融合工具进行选择、加工和创造。例如,利用Maya软件中的形象融合变形器“Blend Shape”将课件中的一些房子图片按学生的描述进行变形、融合。通过多媒体的生动演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全面激发,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的教学平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大胆的探索求异,创造出大量富有趣味而造型奇特的房子,这些丰富有趣的创意造型设计体现了学生出色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提高;教学有效性

习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学中要不断转变习作教学的观念,改进习作教学的方法,从而提高习作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时间深入探讨了提高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一、拓宽习作素材获取渠道解决习作无内容的障碍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害怕习作的根本原因是无内容可写。通过长期的尝试和研究,我认为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渠道去捕捉习作素材,解决习作无内容可写的问题。

1.从各种媒体上获取素材

为了解决学生对有的事物不可能去观察和对有的事物没有细致观察的矛盾,一是可拍摄和通过网络查找资料照片用投影放大后让学生反复观察,然后让学生写作。二是通过课前拍摄录像资料,课中播放给学生观看,然后根据录像写作。如,有的动物、人物、景物是无法搬进课堂让学生观察的,录像就解决了这一问题。三是利用教材上的插图,指导学生观察后练习说话和写作。如,在教学课标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我会写”时,先指导学生掌握看图的方法,通过仔细看图,判断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了解画面所反映的主要内容;接着引导学生围绕画面按观察顺序进行说话练习。说清楚是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有哪些动物?它们分别在做什么?再让学生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想象猴子的动作、形态,使画面“活”起来,“动”起来。最后,练习用几句话或一段话写出来。

2.从现实生活中获取素材

生活中的习作素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的人和物。本来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是有的学生平时对周围的环境、事物没有留心,缺乏细致的观察,以致“身在此山中”却“不识真面目”。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接触一些人和事,关键在于教师要引导他们走进生活、观察生活和感受生活,教给学生一些观察的方法,如观察人物,可抓住肖像、衣着、神态和言谈举止进行观察,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等;如观察植物,可通过视觉了解形状、颜色、姿态等,可通过嗅觉去闻它的气味等等。另外,老师还可引导学生及时捕捉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现象,作为习作的材料。

3.从学科课堂中获取素材

学生的课堂除了语文课堂,更多的是各具特色的其它学科课堂,只要稍加留意,课堂中的美无时不在,激情无时不有,我们要善于发现,用心捕捉,巧妙引导,就会自然地捕捉到写作素材,激发起写作激情。比如,从音乐欣赏课上捕捉孩子们那张开想象的翅膀尽情驰骋的情景;从快乐体育课中捕捉孩子们那忘我活动的场面;从美术课上捕捉孩子们的妙笔生花;从品德与社会课上捕捉孩子们撞击出的一个个思维火花;从科学课上的一个个小制作、一个个小发明、一次次养蚕经历、一次次播种过程、一次次观察发现中获取习作材料。让学生尽情享受其中,同时不断积累写作素材,并及时引导,让学生在激情满怀中快乐作文。

4.从组织活动中获取素材

要使学生习作有话可写,又能写出真情实感,必须有意识的把习作训练与组织学生活动结合起来,让他们走出课堂、走出学校、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拓宽视野,不仅丰富了习作素材,又培养了习作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我经常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如结合学校课程资源,在校内组织开展打篮球、拔河、滚铁环、跳绳等比赛活动;到校外组织参观、访问、春游、秋游、扫墓、卖报纸、公益宣传等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体验感受,尽可能让学生多收集一些原始材料,习作时,学生就会有话想写,有话可写,并能写出真情实感。

二、创新习作训练方式改进习作教学指导方法

1.让阅读和习作有机结合

我们要重视读中悟写,读中学写,体现读写结合。读写结合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读是理解吸收的过程,写是表达输出的过程,二者关系密切。读是写的基础,因为运用语言文字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是从阅读中获取的。只在习作课上讲写作、学写作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习作能力提高也是没有保证的。必须把练笔贯穿到阅读教学中,延伸到生活之中,因需要而写,形式要灵活多样。

2.让说话和写话有机结合

要想写好作文,首先得从练习说话开始。对低段学生来说,说好话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有的学生遇事没话说,有的说话过于简单,有的怕在同学面前说,有的声音小、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因此,在教学生识字和阅读时应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的内容进行说话练习。其次要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说话的素材,丰富他们的生活和情感,为说话和写话训练打下基础。再次是和家长配合,要求家长引导孩子多看各种有益的课外书、影片,多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多和孩子交流,训练孩子大胆说话,逐渐训练学生表达清楚。学生只有说得好,才能写得好。说为写作了准备,学生写起来就会容易多了。因此,每次写话和习作之前,教师最好都要留出一定的时间启发学生先说说,说好了再动笔写。

3.让记实与想象有机结合

篇8

关键词: 作文教学 人文性教育 创造能力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小语界致力改革和优化的核心。尽管当前作文改革千帆竞逐,百花竞艳,然而,由于我们长期受到传统文化的谨严的影响和传统思维方式的惯性影响,使我们仍然滑入了另一种程式化、模式化、标准化的作文范式,从而忽视了对人的本体性的理性认识,作文教学领域仍是山重水复,春光不现,致使作文教学陷入了“以文为本”的误区。

一、存在问题

1.人性的泯灭

当前,作文教学仍然坚持“以文为本”,将“现代人”压抑在“过去人”的阴影之下,将作文形式凌驾于作文内容之上,造成了学生写作心理上的依附与盲从,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个性和创新能力,使作文这种既可“自娱”,又可“娱人”的精神性实践活动,戴上了僵化的教条主义镣铐。

学生作文大抵是胡编乱套,千山一形,万水一色,缺乏鲜明个性。张文德曾痛心疾首地坦言:“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灿烂……”这恰恰是在这个关键之处违背了人的自然生长规律,走入了歧途,陷入了迷乱。“作文教学中不见了感情,不见了人性的各种活动表现,这就是当前作文教学的病根所在”。

2.创造的扼杀

在当今的作文教学中,最残酷、最叫人心寒的莫过于对学生们创造性的扼杀。著名青年作家晓苏先生曾在一次写作的学术报告上讲述过一个扼杀创造性的典型例案:有一个学生写了一题为《犯错误以后》的作文,其中花了较多的笔墨写了自己去班主任的办公室路上,看见一只空易拉罐,便情不自禁地用脚向前踢着玩,而且踢着踢着,觉得不过瘾,干脆用力一踢,将易拉罐踢得老高,易拉罐飞起来的弧度和姿势很好看。文中就写了这样的一个细节,但后来语文老师改作时以“无关主题”为由,把这段话完全删去。其实这就是对创造性的扼杀,因为,这一段生动而传神地表现了一名学生犯错误后在去老师办公室的路上微妙而又复杂的心理。它不仅与主题有关,而且关系密切,怎么能够随意删去呢?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扼杀由此可见一斑。

二、应对策略

1.进行人文性教育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应有突出的表现。我们只有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学做真人、追求真知、吐露真言、抒发真情,让课堂充满人文的灿烂的阳光,才能使作文成为一种真正提高人素质的活动。

(1)追求人性之美

在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做真人、求真知、抒真情、吐真言,就须让学生懂得追求人性之美。为了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人性之美,我让学生在阅读中增加个性化的语言材料。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对于儿童来说,在大量识字后,应广泛阅读适合于儿童接受的文学性强的课文,接触多种语言风格的文章,了解个性化的语言,这对于作文有重要意义。它可以让学生懂得教科书不是高不可及的,而且是来源于生活,是人写出来的。学习教科书是为了打基础,而创造性地掌握语言工具,还得靠自己的悟性。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习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认识,避免概念化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心、对国家的热爱、对别人的关爱、对丑恶行为的憎恨,让学生走出学校封闭的空间,把社会作为课堂,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领略祖国的山河美。还要深入社区,感受社会变革;采访人物,了解人物思想感情,挖掘人性美;开展调查访问,感受身边的变化。这些是学生对生活的直接体验,因此就不难从文中见“人”。

(2)引导学生充分展示个性。

在引导学生追求人性美、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的同时,还要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展示学生的个性。写作中,首先是要求学生有自己的感受,有独特的见解;在表达中不说套话、假话;有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观察,自己的真情实感;鼓励学生自主地选择表达的内容和形式,真切地反映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出有自己特色的作文。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让学生多写想象作文,展开想象的翅膀。亚里士多德说:“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独特性是它的特点。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特点,他们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要让他们写想象作文,使他们自由的天性得到最大的发挥,不断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肯定和鼓励他们的点滴发现。

(3)引导学生感受习作中的真、善、美。

学生在习作中表达的是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态度,是他们想象中的美好的世界。在讲评时,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文章中所流露的真、善、美的真情实感,以此来唤醒、影响更多的学生,提高他们求真知、抒真情、吐真言的自觉性。

2.培养创造能力

创造是个性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如果没有创造性,也就没有新面貌”,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

(1)培养创新意识。

也可以称作创新精神,包括好奇心,探究的兴趣、求新求异的欲望等。学生爱写还是厌写,爱问还是不问,对新异事物敏感还是麻木,主要取决于后天的教育。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曾调查表明:后天的教育对人的智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千方百计地保护他们的好奇心,不断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肯定和鼓励他们点滴的发现,像爱护幼苗一样呵护和培植他们的创新意识。

写作文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要强化学生求异创新的意识。要让学生在日记中,把自己每一天的所见所闻、喜怒哀乐、有个性的人和事,有选择地、有目的地记录下来,向日记吐露心声,表达情感。其次要鼓励学生运用课内外知识,自己去创作。学生有大量课外知识的积淀,快速多变的信息传递和长时间的练笔,他们可以尽情驰骋想象,淋漓尽致地发挥,进行创作。最后要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敢想敢写,进行跨越式写作。画出一个圆、一个梯形、一个三角形,想象出一个美好的事物或编写一个故事,写成小文。这些作文以童话、寓言、散文的形式展示出来,既有学生生活的体验,又有丰富的想象。

(2)培养创新能力。

篇9

一、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的必要性

早在30多年前,教育界就已经认识到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的重要性。尤其是语文这门学科,更加离不开大量的阅读。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谈读书》里认为读书可以怡情,可以傅彩,可以长才。就目前的教育来看,大量的阅读对语文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书读得多了,自然就能理解文章的意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的阅读对于写作而言,是必不可少的素材。从个人的发展来看,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提高人的个人修养,也能提高人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书读得多了,就好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问题,自然能看得远、看得深。所以,在小学时,如果教师能够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对学生一生都是有益的。

二、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面临的困境

个性化阅读虽好,但就目前的形势来看,个性化阅读还面临着困境。很多小学生对阅读没什么兴趣,课余的时间不是献给了游戏,就是捐给了动画片。家长给孩子买的很多课外书被束之高阁,老师在课堂上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学生也只是左耳进右耳出。就算有的学生知道要阅读,也在课余的时间看了书,有的可能看了许多书,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缺乏思考,阅读只是个认字的过程,字认完了不知道书里讲了什么,更不知道作品有什么深刻的内涵。这样只不过是把阅读当做任务,阅读的怡情、长才功能完全没有体现。这只是在做无用功。有的学生看书没有选择性,这样反而会将学生引入歧途。这些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都会遇到,教师针对这些问题,又能够对症下药。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实施个性化教学

(一)教师要了解自己学生的需求。阅读是一件非常个性化的事,每个学生的需求是不一样。所以教师给班上的孩子开的参考书目也应该是个性化的,要符合学生的兴趣。有的小学生比较活跃,爱冒险,那么可以给孩子推荐《鲁宾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之类的书。有的小学生喜欢科幻,凡尔纳的科幻三部曲就是和好的选择。有的小学生从小就喜欢古典诗词,那么让孩子读一读唐诗宋词,也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给学生们推荐一些他们喜欢的书籍,他们自然会乐意去看。与其每学期强迫全班同学看那么几本固定的书,不如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关注学生的需求。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有的学生不是不爱读书,他只是有自己的兴趣。

(二)教给孩子阅读的方法。教师一直让孩子多读书,家长们也在孩子的身后念叨让孩子多看书。但我们也要反思一下,在让孩子看书之前,我们有没有教孩子该怎样看书。有的孩子看完一本书后,获益匪浅,从中明白了很多道理,也积累了很多知识。有的孩子看完一本书后可能不知所言。阅读的方法很重要。朱熹说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很多孩子拿着一本书读,心却在书之外。读书一定要静下心来。然后,要边读边思考。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甚至可以想一想如果是我,我会怎样写。对于书中的一些好的词语、优美的句子,可以摘抄下来,积累素材。看到一些有共鸣之处,可以在旁批注,随笔写一些感想。这样读书,自然会沉浸其中,乐此不疲。

(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一些学生读书前是盲目的,?]有目的,那么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就容易分心,不知道哪里是重点。在读书前,老师可以给学生提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那么学生在读书时,就会有所注重,有所思考。虽然是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但这样下来,学生在读完一本书后,不至于掉进云里雾里。培养学生这种习惯,也是在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四)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很多书学生们只会读一遍,过几个月也许学生就忘了。所以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以后不断地复习自己的读书笔记,也是对书中内容的回顾,久而久之,就能够真正记住,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孩子是有一定的惰性,教师要多鼓励他们,让他们克服惰性,勤动笔。读和写是有密切联系的,在看完一本书后,教师鼓励学生写一写,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会提高。

(五)多加交流。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习需要合作,需要交流。一个人闭门读一本书,那么他就只知道这一本书的知识。如果学生们能够互相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那么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了解更多的知识。有的学生通过听同学的介绍,也许还会拓展自己的兴趣范围,也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教师可以定期组织这种读书经验交流会,让学生们畅所欲言,让学生们爱上阅读,让知识之水更加灵动。

篇10

一、激励志趣,唤起想象,活跃创新思维

儿童天真好奇,凡事爱问为什么,喜欢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去解释、质疑、探索。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的志趣,唤起其丰富的想象。

1.丰富表象,积累想象的素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辅以实物、课件展示,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当学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表象之后,他们的想象能力便会逐步得到发展。如学习《黄山奇石》一文,一开始,教师就通过课件展现出黄山各种各样、变换多端的石头及奇幻的美景。学生如临其境,陶醉在黄山美妙的意境中。此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想象的翅膀张开:“你看,这块石头像一匹奔腾的骏马。”“那块石头好像是一位少女在梳头。”学生们兴趣盎然,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发展了自身的语言,开拓了思维。

2.熏陶情感,激发想象的动力。想象起源于生活实际。但由于时空限制,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与学生生活实际相隔遥远,这就给学生学习造成了障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这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十分必要。例如,学习古诗《枫桥夜泊》时,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出示课件,引发学生的想象:诗人的船停靠在枫桥附近的岸边,这时,诗人正斜躺在船上,他看到了什么?在清幽的音乐声中,教师缓缓描述:“在这寒意浓浓的秋夜里,诗人往高处看,看到了残月、寒霜,往低处看,看到了江枫、渔火。乌鸦的叫声和寒山寺的钟声划破了夜空,江面显得更宁静了。面对这样清冷、幽静的环境,诗人心里可能想些什么?”课件画面补充了学生的视觉表象,教师的配乐描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诗的意境再现于学生的脑海中。

二、大胆质疑,发散想象,训练创新思维

“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生主动质疑问难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是创造想象动机形成的表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还要满腔热情地保护学生的质疑积极性,耐心细致地教会学生质疑,这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

1.激趣设疑,启发思维。在导入新课时,激趣设疑,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感到新奇,则会诱发他们展开思维。如《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的导入中,教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问:“看了这个题目,你最想提什么问题?”“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是怎么游到纸上的?”学生的思维被诱发,带着疑问学习课文,效果很好。

2.层层设疑,训练思维。课文中的关键词往往是文章的“文眼”,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来设计问题,环环相扣,相互串联,能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立即进入思维状态。如教《唯一的听众》一文时,教师可抓住文中的“平静”这个词来设计问题:文中几次出现“平静”?从“平静”中你读懂了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老人的“平静”带给“我”的是什么?教师把疑问按一定的主线理清,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文,并进行交流讨论。这样,以一个词语牵动全文,促使着学生不断地研读课文,并进行推理判断,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中。

3.想象设疑,发散思维。教材中有许多文章言尽而意未尽,教师可抓住这些语言材料,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续写故事,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学生在学完《草船借箭》后,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诸葛亮用计谋骗了曹操的箭,为什么说是借呢?曹操上当受骗后,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周瑜看到这一结局,内心又有何感想呢?诸葛亮妙计成功后,他会怎么做,怎么想呢?……此时,教师就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第二天, 。通过质疑、想象,学生的思路扩展了,就会按着自己的理解去续写课文。

三、异想天开,发展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假如没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没有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海底二万里》,现今的登月计划、潜水艇如何能问世?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创造想象,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语文课本中编入了许多具有创新思维的好文章。如《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用渊博的知识出奇制胜,《找骆驼》《蜜蜂引路》中凭观察、判断、推理等思维解决问题,《半截蜡烛》中的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冷静从容、急中生智的创造性思维,还有《草船借箭》和《称象》中的求异思维,《田忌赛马》中的变异思维,《司马光》中的逆向思维,《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中的辩证思维等等,这些都是创新思维。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些课文的示范作用,让学生领略文中主人公的各种创新思维的风范,激发学生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综合功能。语文学科的功能是多维的,具有综合性。它包含了发展语言、发展思维两大基本功能,还包含了再现知识、认识世界的功能以及形成学习方法、提高思想品德、陶冶情操和美育的功能。语文的综合功能发挥得好,必然对人的创造素质和创造能力产生重大影响。

人们对美好愿望的追求,往往成为创造发明的强大动力,语文课文中的一些科学小品文也为发展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如学习了《蝙蝠与雷达》一文后,教师可以出示如下的填空,进行训练。

(1)科学家从 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 ,可以用来 。

(2) 从 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 ,应用于 。

(3)我从 身上得到了启示,想发明 ,可应用于 。

练习题从课文《蝙蝠与雷达》中的仿生发明,联想扩展到生活中的多种仿生发明,激起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既是语言和想象力的训练,又是运用知识和发展创造力的训练。

创新的源头是奇思妙想,想别人想不到的,想别人不敢想的。作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外,还要引发学生的奇思妙想,让学生把想到的内容写下来,编一编童话故事,写一写科幻作文,让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幻想。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重新加工、组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就能使语文学科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沃土。

四、培养创新思维应注意的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培养创新思维,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应尊重学生,课堂上要有笑声、有争议、有讨论,要让学生身心愉悦,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乐于动脑思考,乐于积极参与,体验创造性学习的快乐。

2.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上营造了美的情境,就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这既可以使学生在视听享受中燃起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展开想象,又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感知和理解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