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意识形态工作要点范文

时间:2023-04-08 00:38: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政意识形态工作要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民政意识形态工作要点

篇1

【关键词】西方政党;意识形态;中间化

政党意识形态指的是政党上台执政后,意识形态与国家权力相结合,通过国家机器的宣传、灌输、渗透,使民众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理想、信仰、价值观念等,人们往往根据政党所信奉的意识形态将政党分类,比如说右翼政党、左翼政党、极右或极左翼政党。西方政党主要信奉的意识形态主要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自由至上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等等,但名称再怎么不同,政党总是离不开“主义”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政党对自身的意识形态建设做出了改变,企图扭转逐渐衰弱的状况。意识形态中间化即是这一改变的体现,所谓“中间化”即是区别于过去那种“非左即右”的政党意识形态,淡化不同政党间的意识形态对立“政党意识形态在没有消除相互对立的同时,开始由基本上完全相互排斥向相互借鉴、吸收的方向发展。”政党意识形态的中间化是为了规避执政风险、适应变化了的时展的需要,是扩大政党执政群众基础、社会基础的一项重要举措。另外,“中间化”和西方所谓的“意识形态终结论”不能混作一谈,“中间化”的本质是资产阶级政党为获取、巩固其执政地位而做出的一种改变,“终结论”则是直接否定了意识形态的阶级性等根本属性,最终在全球建立西方式的民主制度,两者不能混作一谈。

一、促使这一转变的现实背景及其原因

伴随着二战后西方世界生产力发展的恢复、信息化技术革命的飞速推进,西方政党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其中非常明显的就是政党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逐步弱化以及政党社会影响力的日趋下降。主要表现为:

(一)政党的人数大幅减少,党员队伍逐渐萎缩

各国政党,尤其是发达国家政党的党员人数出现了急剧减少:“在两党制的英国,两大主要政党工党和保守党,党员人数的下降表现得尤其明显,保守党由20 世纪50 年代拥有270 万党员,减少到80 年代的150 万,到94年底只剩50 万人;工党同样如此,短短140 年时间,党员总数减少了2/ 3。”

(二)政党党员的社会阶层构成复杂化

还是以英国为例,工党原先由大批产业工人构成的模式已经是过去式,保守党中的贵族大头也被新的股票经纪人、金融家等中产阶层所占据。

(三)政党的吸引力普遍不足

这主要表现在西方所大肆宣扬的普选制的民众参与度持续低落,美国近年的选民投票率一直维持在5060%,远不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70%。

西方政党出现这样的困境是有其深层次的社会原因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在西方国家蓬勃展开,不断升级的产业结构,逐步衰弱的传统工业,快速崛起的高新科学技术和第三产业,使得许多西方国家的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不断分化调整,社会阶级结构和人口就业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无产阶级工人大幅减少,新兴信息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则出现猛增态势,科技、金融、教育、管理等“白领”阶层人士队伍日益壮大,“中产阶级”或“中产阶层”逐渐成为一些国家社会阶级结构中的主体,日益发展壮大为一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力量。这就导致传统政党无论是党员构成还是执政的社会基础、资源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谋求自身的变革,便会被时代所抛弃。推动自身改革,尤其是指导思想――意识形态上的改革,必然是刻不容缓的。

二、西方政党意识形态中间化的目标

(一)扩大政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政党作为一个政治性团体,是沟通民众和政府的桥梁,扩大自身的社会基础,才能使政党扩大自身的影响,形成广阔的生存空间,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在新的阶层不断涌现,传统的阶级、阶层划分逐渐模糊这种情况下,僵硬的固守原有的政党意识形态,拒绝与时俱进便显得不合时宜。避免政党意识形态化,主张意识形态的中间化便是再适合不过的了。意识形态中间化所体现的包容不同、温和而又稳健的精神;兼顾不同方面利益、调节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使不断崛起逐渐占社会主要组成部分的中间阶层逐渐团结在政党周围。在这一点上,工党所主张的“第三条道路”、瑞典瑞典社会的“人民之家”的主张及其实践。都是深谙此道的典型表现。

(二)增强了政党自身的社会竞争力

在竞争性政党体制中,赢得执政地位的唯一衡量目标就是是否拿到足够的选票来获得选举胜利。因此,如何获得更多的选民支持以拿到更多的选票便是政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淡化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宣扬意识形态的普世性、包容性、开放性,保持政策策略的高度灵活性,使自己的政策策略更多的关心最大程度上的民众的利益,以扩大自己的选民范围,赢得选举是每一个竞争性政党体制中的政党的目标追求。以美国为例,政党在其选民支持方面是多阶层的而且基础广泛,无论是共和党还是,都力图从信奉中间路线的社会群体中寻求合作,因此,美国的政党基本上采取意识形态中间化的政策立场,表现出高度的政策灵活性,以提高自己成为执政党或保持执政党地位的社会竞争力。

而在一些非竞争性政党体制中,增强政党的自身竞争力也是十分必要的,要知道,任何政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天然的,都是民众赋予的。一个政党的政治策略再正确、执政的时间再长也难以保证没有反对力量的滋生。更何况由于缺乏必要的竞争和监督,一党制的弊端显现的更多。发生在2011年末和2012年初的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动荡以及现在越演越烈的叙利亚局势,都是本国一党长期执政中出现了严重的政党意识形态僵化、脱离群众、最终演变成大规模的政治动荡,虽然有他国势力的干预,但是这些国家执政党自身暴露的问题仍然发人深省。

(三)谋求政党自身的执政合法性

无论是竞争性政党还是非竞争性政党,都必须扩大自身的合法性基础。政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有几个表现,一是政党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信念也就是意识形态问题;二是民众的支持程度;三是执政党的执政效绩。三个方面缺一不可。执政党的意识形态是否代表最大范围的人民群众,是否灵活的反应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新特点、是否能够做出最能正面影响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导向都是直接关系着后两者的。抱守旧的、僵化的意识形态、无视社会的剧烈变革和人民的新的精神需求,当然无法获得民众的支持,更勿提执政效绩。这三者是良性互动的三个方面。关于政党执政合法性的建设的经验教训十分丰富。综合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无论是西方资本主义政党,还是东方的社会主义政党,不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根据时代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意识形态建设战略,就无法在适应这个世界,更无法获得长久的执政合法性。

三、对西方政党意识形态建设中间型趋向的思考

(一)意识形态中间化背后的工具性、实用性本质

西方政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工具性要强于价值性。西方政党的意识形态建设讲求的主要是实用主义,某个政策、价值目标对于扩大执政社会基础、扩大选民支持范围、增强执政合法性有利便予以采用。学术界将政党分为实用性政党和目标性政党,而无论哪个政党,其中体现的实用性是共同特点,将意识形态作为政党发展的工具是西方政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政党的利益是永恒存在的,最根本的利益就是政党的生存和发展。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政党的合法性提供理论依据,政党的合法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意识形态、民心和执政绩效。西方政党始终不敢轻视意识形态的作用,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终结论甚嚣尘上,但是,正如李普塞特所说:“在西方,仅仅是意识形态的阶级斗争正在终结。而西方不同国家中,与经济发展和一定政治制度之所处水平和存在问题有关的意识形态冲突,仍将继续存在,其持续时间远不是我们的寿命可企及”

因此,西方政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工具性认识主要性质,讲求实用、灵活多变始终是其特点。而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这一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在此基础上与时俱进推动理论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才是正解。

(二)可供借鉴的启示

虽然西方政党对于意识形态建设更多的是实用为本,我们在批判这种意识形态建设的同时,也要看到它可供借鉴的一些方面,并以此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执政党建设。

一是实现意识形态建设价值性与工具性相统一。单纯强调意识形态的价值理性,死守僵硬的教条而遭到失败的教训比比皆是,苏共的教训始终深刻。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性应当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应当坚持,但是时代的变化也应该体现在理论发展中。另一方面,也应正确对待意识形态的工具性,意识形态在政党的执政合法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用好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加强意识形态建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得民心、顺民意,在凝聚人民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二是进一步深入推动意识形态建设与实践相结合。政党要发展,就必须采用切实的意识形态对意识形态本身进行调整。这一点上,科学发展观将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地位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有机结合,正是有着理论与实践结合并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才得以顺利前进,社会主义在中国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总之,当代西方政党的意识形态观是促进了政党发展的,他们积极调整自己的意识形态态度,在促进社会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对西方政党的意识形态建设进行批判性的吸收借鉴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建设、意识形态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于我国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全面推进新时期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2]王长江.党的危机―国外政党运行机制研究[M].改革出版社,1996

[3]刘金东.当代国外政党的新变化对我党的深刻启示―兼论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J].求实,2002(2)

[4]雷青松.西方执政党意识形态中间化的价值目标及启示[J].党政干部学刊,2009(11)

[5]张蛰远、王险峰.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历史嬗变[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15)

篇2

关键词:高校意识形态 工作特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高等学校党建研究会2016年重点立项课题,课题名称:保持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定力,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项目编号:GXDJ2016A19,主持人:高欣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了深刻阐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对于高校而言,其占有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的地位,肩负学习和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任务。因此,鉴于教书育人的工作方针、教育对象特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具有突出特点,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关键作用。

一、高校意R形态工作的特点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特点

1.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重点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

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重点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即高校以“两课”为基础设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思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教学内容。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旨在加强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认识,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价值理想,以较为客观的视野认识世界发展趋势。

2.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阵地在课堂

由于承载突出的教学任务特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阵地也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方面。高校一般采取课堂班级教学来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由于当前网络教学的发达,有的学校也采取微课、慕课或者“尔雅”来尝试多媒体教学,这一方面使学生在任何网络环境都可以进行学习,而不必拘泥于教室的集中学习和老师的授课,另一方面也因学习的个性化大大降低了学习效果。

3.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要对象是年轻大学生

全国高校教育主体是19-24岁左右的年轻大学生,他们是意识形态教育的主体对象。这批年轻群体同时也是思想和身心正在迅速成熟的群体,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他们也是网络主体。除了思政、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专业学生,其他专业学生一般以公共必修课的方式学习“两课”。但是,在大学流传已久的“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戏谑传言中,“两课”无疑是他们首选的逃课对象。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1.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现状

如前所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呈现教育内容主流化,教育阵地单一,非课堂教育效率低下,教育对象年轻化等特点,因此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现状尽管在内容上以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为主,但是也显示出了教育阵地缺失、教育主体难以驾驭的现状。

2.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阵地单薄,方式单一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以对学生的课堂教学方式来开展,辅助的手段有网络自学,但是从方式上来讲主要是传统一对多的传授,对于一门在考核上多以开卷,教学方法上多以照本宣科的大学通修课而言,当然其不被学生所重视的地位可想而知。

3.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要对象身心发展属于特殊时期,理论学习程度有限,主观上学习观念淡漠。

二、保持主流意识形态定力的主要内容及重要性

因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具备着社会主义教育和办学目标的应有之义,即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特点。面对当下意识形态教育方式、群体、环境等现状也存在的诸多矛盾,保持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定力及与时俱进地重申其教育重点十分必要。

(一)要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但提供认识世界的观点,也指导青年树立正确人生信念和理想的方法论。在和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现状不断结合的中国化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现代表现形式集中体现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中。因此,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应当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信放在首位。

(二)要保持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融入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之中

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2]。传统文化滋养民族发展繁衍至今有着强大的精神力量,面对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渗透和影响,强调中华文化厚重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代大学生更应当树立文化自信,对其中哲学的、道德的、文化伦理的精髓自动吸收内化,转变为现代人面对当下生活的精神动力。而高校也应当将其作为一种主流的意识形态进行重点建设和引领。

(三)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对世界发展前景和其他可借鉴的文化有清醒认知

如前论述,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容是一种正确而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结合了中国的实际,融合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底蕴。与此同时,因为文化所具备的强大渗透力量,大学生通过便利的网络途径会接受到各种文化即意识形态冲击,这些冲击有的以文化传播的形式十分隐秘地进行,有的直接是裸地对社会主义中国和制度的攻击和诋毁。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理当训练学生接受正确的世界观的引导,以科学的方法论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发展进程,并有鉴别地吸收世界上其他文化产品。

三、保持意识形态工作定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鉴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有其显著特征:即它是以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教育引导和训练的,这一特点也内涵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内容,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意识形态特点和内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出教育方向和目标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其教育内容和方向直接决定了社会将得到具备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社会公民和建设人才。正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与时俱进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的引领内容并指明了建设目标。我国高校就是要培养具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青年,使他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现状中能够看清事件发展主流,能够辨识世界发展方向,并因为具备如此客观的眼光而能够意识到发展中的矛盾和主流,并树立一种面向未来的信和理想。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指明要以主流意识形态榻逃内容,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新的着力点

在多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无论是学校、负责教育的党政人员、理论课教育人员及相关的辅导员班主任都在关注此方面的教育质量。鉴于理论教育的难度和深度难以把握、学生接受度低等困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以开展学生活动为媒介,以活动建设引领学生方面卓有成效。然而,以文体活动为主要内容的阵地建设不应也不能够替代,或者不应该弱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内容。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包含深厚的理论教育内容,也赞同将理论教育融入学生生活和实践。面对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可以作为其质量提升的着力点。

(三)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工作重点

高校全体教师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 从高校实际而言,一般会将学生管理部门教师、团务工作者、辅导员、班主任作为专职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员,这些人是真正工作在思政工作的一线。但是在功能上这些人一般并不承担理论教育任务,只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因此,譬如高校辅导员一般被定位为“知心朋友”,当时“人生导师”功能发挥得并不突出。这一方面源于工作实际,一方面也表现出思政人员并不清楚自己的工作重点,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指出:高校辅导员应当“具备宽广的知识储备,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2]。可见,一名思政人员时必须具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知识储备的,并且应当具有一定的理论教育能力。所以,不论是从教育职责、工作重点还是职业要求,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工作重点。

强调,“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3]

据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政治意义和社会辐射性不言而喻。高校教书育人,既是专业教育,更应当首先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一名大学生首先是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底蕴的公民,如此才能是一名有职业感、有责任感、有技术的社会工作者。因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才占有“极端重要”的地位,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才具有突出意义,才能够也必须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2] 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C].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202.

篇3

近年来,市***党组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自觉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狠抓意识形态领域各项工作任务落实,真正让意识形态工作起到了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汇集力量的强有力作用。按照巡察工作安排,现将我局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把意识形态这项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的极端重要工作落到实处,市***党组始终坚持底线思维,以更有力的领导、更有效的举措,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局党组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局系统领域意识形态工作;各基层党组织按照局党组要求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组织,指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做到了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抓有目标,管有方向,形成了党组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班子成员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二是完善工作制度。建立健全了落实意识形态“一岗双责”制度,修订完善市***党组关于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到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到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纳入到党的纪律监督检查范围,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氛围。三是加强队伍建设。按通知要求在局系统组建了36人“网络舆情员”队伍,主要针对各种媒体和网络平台发布的具有影响力的正面信息进行转发和评论。系统内所有基层党组织均落实了1名以上信息报送宣传员。2015年以来,机关业务部门先后以集中培训和岗位调训的形式组织基层信息员培训达200余人次,确保基层信息宣传队伍稳定。 

存在不足:

一是对意识形态工作顶层设计不够。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坚持做到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由于局党组对“四个自信”的领悟不够透彻,抓意识形态工作的总体设计、长远打算还不明确,抓手不多,方法创新不足。

二是对意识形态工作认识理解有偏差,思想转变不够彻底。局属个别基层党组织未能将意识形态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少数党员干部对新形势下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有差距,重视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个别党员领导干部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还认为意识形态工作是务虚不务实,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如何强化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如何探索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新举措,无所适从,无从下手,思想掉不过个来,还存在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方法不会抓抓不好的现象。将民政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融合发展的思路不清,在理论武装、干部教育、文化建设等方面存在“一手软”现象,工作安排部署多,检查落实少。

三是意识形态工作制度不够健全。我局在意识形态领域虽然做了大量工作,探索出一些针对性的做法,但目前仍处在完善和打基础阶段,尤其是改革过渡期,个别事项尚未完全理顺,经常表现出统筹部署科学性不够强,个别任务交织重叠,责任目标不清晰,跟踪问效不力等问题,致使基层单位普遍处于被动应付状态,整个意识形态工作显得较为疲软和被动。

四是抓意识形态工作普遍存在上热下冷现象。个别党员领导干部和基层党组织对党的十九大指出的“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和“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的必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一定程度上还还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推进力度存在逐级衰减的现象。

二、紧紧盯住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攻方向

进一步明确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攻方向,突出理论武装、舆论导向、阵地建设、创新载体和典型引带等重要环节,全方位推进各个领域的意识形态工作。一是强化理论武装。随着社会形式的多元化发展,我局坚持主动适应,积极采取分散学和微学习相结合、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系统学和重点学相结合、学原著和研讨学等“四个结合”的模式,坚持用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工作实践,特别是对上级有关意识形态工作的最新指示精神,局党组始终坚持“第一时间”进行传达学习。党的十九大召开后,由党组成员带队,组成5个宣讲组对27个基层党组织,1000多名干部职工进行原文宣讲,实现党的声音,党的理论在民政系统全覆盖。针对社会上对党的扶贫攻坚政策存在的认识偏差,甚至过激言论,我局多次邀请市委党校的理论专家和市扶贫办有关人员对党的政策进行解读,组织系统内50多名科级以上干部对所有结对帮扶对象进行入户宣传摸底,及时澄清了人民群众对党的政策的错误认知。二是强化舆论导向。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深化主题主线宣传,抓住“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牵引,依托民政大讲堂,认真抓好“我爱岗、我敬业、我奉献,我幸福”等主题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党的创新成果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拓宽社会各界对民政工作的参与和监督,积极参加呼市电台“民生有约”、“连心桥”等热线节目,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民政服务对象的意见建议,认真解决群众咨询、投诉等问题。三是加强阵地建设。把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到基层阵地管理之中,切实筑牢基层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据地”。通过参观乌兰夫纪念馆、清水河老牛坡党支部旧址等红色阵地,积极打造具有“本土化”特色的舆论主战场,结合党建设标准化建设任务完成了儿童福利院、精神康复医院、社会福利院多家单位的标准化阵地建设。通过搭建网络“微阵地”,培育意识形态宣传员,不断延伸宣传触角,筑牢了抵制不良思想侵袭的人民防线。四是创新活动载体。坚持把意识形态工作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有机融合,不断创新活动载体,突出精神引领,打造工作新亮点。以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为依托,深入进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联合市体育局举办了“市长杯”社区足球联赛;举办了首届“民政杯”足球联赛;在局系统开展了“书香伴我行”主题读书活动,在征集的文稿中精选了7篇上报市总工会;举办了“庆八一·双拥杯”足球、羽毛球邀请赛。承办了在我市进行的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届内蒙古‘草原英才’高层次人才合作交流会暨“三社联动”推进会”,以市民政福利园各服务单位为依托,向自治区观摩团深入宣传了我局以专业社工理念介入服务对象的工作方法,全方位展示了我市、我局近年来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前夕,组织开展了“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缅怀革命先烈”纪念活动,举办了抗战老战士座谈会,慰问抗战老战士,征集抗战书画作品等活动。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增强了民政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了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存在不足:

一是意识形态工作宣传形式单一活力不足。通过对标对表,我局还存在宣传思想工作的方法形式、传播途径需要进一步创新,宣传工作影响力、渗透力、战斗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意识形态领域发生的问题可能对民政工作带来的影响预判不足。比如,基层单位,甚至是局党组在政治理论学习中多是理论灌输多、焦点辨析少,党课教育宣讲多、互动少,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新闻上稿偏低,尤其是在大媒体,大平台进行宣传渗透的文章少之又少。

二是意识形态制度执行力度不够大。在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和“三会一课”制度要求上还存在班子成员主动意识不强,参加频次不多、活动单一;个别党支部在“三会一课”制度和党建标准化销号登记制度落实上依然存在“制度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现象,没有真正按制度规定的数量、流程、标准做好登记销号。

三是意识形态阵地建设需不断完善提高。***党组把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作为重大政治责任,进一步加强了对各类媒体平台、办公区电子屏等宣传阵地的管理,但随着宣传文化阵地、形式、内容的不断更新,个别单位整体设施较为落后,经费保障重点不明确,没有完全发挥宣传教育和示范引导的作用。

四是人才不足,激励不多。由于局属基层党支书记年龄普遍偏大,对一些新技能,新办法缺乏足够的精力去学习理解,导致基层意识形态工作难以顺利展开。加之工作机制还不够健全,对一些从事基层意识形态工作的人员深感自身劳动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和认可,直接影响到工作成效和质量的提升。

三、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落实

一是将主体责任落实到位。局党组坚持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始终旗帜鲜明地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将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情况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内容,明确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即党组主体责任、书记第一责任、分管领导直接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各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坚决把抓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带头做、带头抓、带头管,确保意识形态工作深入开展。二是将部门责任落实到位。把能否真正起到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作用作为衡量意识形态工作成败的最重要标准,把凝聚人心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局党组年初通过组织召开党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专题会议,对系统意识形态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进一步明确责任目标和具体要求。局党组成员与局属各基层党组织按层级签订责任书,要求局属单位定期向分管领导汇报意识形态工作情况,确保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落到实处。由机关党委牵头,相关配合,每半年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进行检查考核,进一步形成了党组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三是将工作责任落实到位。为牢牢把握正确新闻舆论导向,加大对网络平台和各类意识形态阵地的管理,严格推荐民政新闻发言人制度,进一步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流程,做到早监控、早报告、早处置,确保所有舆情信息处于可管、可控状态。四是将监督责任落实到位。坚持有错必纠、有责必查、有失必问的原则,结合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项整治活动,集中对“四官”行为进行排查清理,对抓工作不实、进展不快、效果不好的,及时进行约谈、函询问责,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到实处。坚持每年利用党建工作交流会分析讨论意识形态工作,听取各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存在问题:

一是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不够到位。局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虽能坚持意识形态工作有关制度规定,但个别基层支部抓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性还不够,定期汇报意识形态工作的习惯还没有形成。局党组每年都与各基层党支部签定《责任状》,机关党委结合系统实际也下发一系列的文件,明确相应的措施要求,但制度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走样变形的现象。比如, “网络舆情员”队伍建设问题,个别单位对此项工作明显不够重视,单位舆情员对宣传平台使用管理不熟练,转发率、评论率、影响力均偏低,直接影响到舆情队伍整体作用的发挥。

二是意识形态队伍整体建设水平较低。意识形态队伍结构不够合理,高素质专业人才缺乏,知识结构更新较慢,对新形势、新环境、新事物的研判不足,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监管的能力欠缺,难以达到新时期宣传意识形态工作的标准和要求,舆论引导的本领需进一步加强;业务培训经常化、制度化机制未完全形成。

三是行业主管领域意识形态建设不实。我市登记的社会组织数量大且门类众多,尤其是文化类、宗教类社会团体易出现意识形态风险点和薄弱环节,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亟需时刻严格要求其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但目前现行的法规政策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实体性规范较少、管理力度不够大,程序性规范还不够完善。

三、下步对改进意识形态工作的思考

一是严格各类媒体管控。坚持党管媒体不动摇,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把注重社会效益放在宣传发声的首位,把传播好声音、传递正能量作为主导思想。特别是要加强对新形势下网络媒体的有效监管,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构建有效防范、安全可靠的管控机制,牢牢掌握网上舆论工作主动权。

二是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继续以加强和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为引领,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将党组核心领导作用发挥、贯彻民主集中制、党组书记履行抓基层党建职责等情况纳入考核范围。落实好基层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制度,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书记抓党建述职会,督促局属基层党委、支部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责任。

三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牢固树立“四种意识”,自觉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党员干部强化党性修养和锻炼,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坚定政治立场,严格落实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格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切实维护党的政治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篇4

关键词:引导 党外人士 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I6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1-035-03

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从国际上看,我国处于复杂的国内外坏境之中,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国际影响力的日趋增强以及国际话语权的日益强大,我国的价值观念、话语模式不断地遭到其他国家的诋毁和渗透,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思潮通过各种途径渗透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领域,冲击着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着我国政治发展进程与社会发展方向,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国内来看,首先,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利益分配不公,各种社会矛盾纷繁复杂,突发、多发、频发,有些或者突发事件甚至被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并被放大到国际舆论之中,往往对我们造成极为不利的态势,减弱了人们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其次,市场经济导致了价值标准的多元化,个体的思想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如: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等明显增强,思想道德领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

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住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坚持”的根本保障是经济基础,同时,意识形态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强调指出:“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不仅关系到一个执政党执政的合法性,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是执政党和国家凝聚社会共识、维护政党制度的主要因素。所以,执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必须起到引导和引领的作用,从而维护文化领域的权威性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多个主体的参与。就意识形态领域的治理来看,除了以执政党为主体外,还应包括党外人士在内的其他政治力量。党外人士作为我国统一战线的成员,一方面,他们大多数知识水平较高,受过高等教育,并且在本职工作岗位中具有一定影响力,拥有较强参与政治建设的能力和要求,既能够代表一定群体进行利益诉求,又能通过自身政治素养进一步影响这些群体,所以,党外人士与意识形态教育的受众群体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党外人士普遍思想较为活跃,容易受到外界价值观念的影响和异化,党外人士自身意识形态建设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作用与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密切相关,引导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作用,不仅对我国统战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于我国的政党制度、意识形态建设等工作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本次调研以辽宁省辽阳市党外人士的数据作为参考,采取的是抽样调查的方法,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21份。

一、引导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作用的概念界定

意识形态:属哲学范畴,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它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人们的意识形态往往受教育、环境、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主流意识形态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包括占统治地位的艺术思想、道德观念、政治法律思想、宗教观点和哲学观点。当前,比较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意识形态有马克思主义、新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保守主义等社会思潮。笔者将意识形态概念界定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进行研究。

党外人士:本文的党外人士界定为党外代表人士,党外人士这个概念主要是新民主主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成员的称谓,但是,党外人士中的“党”容易产生歧义,在这个“党”包不包括各个派的问题上容易产生误解和歧义,而党外代表人士这个概念更为准确、清晰,党外代表人士主要指执政党以外的各派、无党派人士中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和广泛代表性的各界人士。主要包括民主h派代表人士、无党派代表人士、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宗教界代表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港澳台海外代表人士。这部分群体具有政治性坚定、业绩突出、群众认同的特点,所以,将党外人士界定为党外代表人士更具有科学性和研究价值。

引导主体:引导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作用的主体是多方面的,例如:统战部门、政协部门、工商联、各种社会团体等等。但是,笔者认为统战工作是最为直接有效的引导主体,所以,笔者以下的论述将引导主体限定为统战工作进行研究。

执政党期望的行动:党外人士在政治上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理论上,深刻理解党的指导思想,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在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方面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社会领域积极参与意识形态舆论引导,利用自身特点和优势化解社会矛盾,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性事业,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由上可知,“引导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作用”是指引导主体通过各种手段引导党外人士在主流意识形态领域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要通过教育工作提高党外人士意识形态自身修养,还要为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正能量提供客观条件,以激发所联系群体的热情与信念,使其投入到执政党所期望的行动当中。

二、引导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作用的问题

影响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作用的因素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引导主体因素;另一方面是引导客体方面的问题,即:党外人士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引导主体方面的问题

1.引导主体的重视程度不足。由于意识形态工作具有看不见摸不着,不容易衡量工作绩效等特点,通常不作为考核统战部门工作业绩的指标,这就往往容易被地方党委和政府部门忽视,笔者调研过程中,一位统战部门的工作人员反映:“统战部门的工作人员少,工作量繁多,所以,大多数人员都忙于上级考核的经济发展指标、维稳等工作,虽然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但是,由于人员紧张,也只能应付了事。”意识形态工作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这种现象还是比较多的,这就会导致党外人士抵触意识形态工作,从而缺乏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就更谈不上党外能够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正确的作用了。

2.引导主体的培养教育缺乏。首先,引导主体的培养教育缺乏针对性。以辽阳统战部门对党外人士的日常意识形态教育为例,统战部门对于党外人士的教育主要依托于辽阳社会主义学院,但是,市的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是三校合一的体制,在工作上更侧重党校的课程设置,由于辽阳党校没有专门从事统战教育工作研究的教研室,所以,没有专门以党外人士为授课对象设置的专题课程,辽阳统战部门只能把党外人士的教育培训纳入到了全市人才和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之中,虽然建立了组织部门和统战部门联合培训的机制,但是,培训内容与全市干部培训内容基本相同,党校课程的内容主要针对对象是党员干部,并不是党外人士,这就会造成培训教育没有针对性,从而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其次,引导主体的培养教育手段和内容单一。目前,统战部门对于党外人士的培养教育主要采用的方法就是理论培训,辽阳统战部门不仅在辽阳社会主义学院进行日常的理论培训,还参加了清华大学、中央党校等专题培训班,培训主体院校的级别有所提升,但是培训形式和内容仍然是理论教育,实用性和实践性的方式和内容较少,虽然,也组织过广大党外代表人士参加红色之旅、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但是,无论培训人次还是培训次数相对于理论培训都是少之又少。总是以传统的培训教育形式进行意识形态教育,不仅缺少说服力,而且会使党外人士对于培养教育缺乏兴趣,从而不能够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引导对象方面的问题

1.党外人士政治理论素养不足。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社会思潮急速涌入,西方的“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代议民主、民主”等价值观念以各种渠道、各种形式冲击着党外人士,由于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具有隐蔽性,加之一方面我国党外人士数量不断增加,人员结构出现了高学历化、年轻化的态势,大多数党外人士有过留学国外的经历,他们具有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参政议政热情高等特点;另一方面,我国对于党外人士的教育又缺乏吸引力,他们更容易对西方价值观念产生认同,调研中发现,56%的党外人士认为西方宣扬的“自由、民主、人权、平等”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念,适用于我国,仅有31%的党外人士认为西方宣扬的价值观念不适用于我国;42%的受调查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程度在一般以下,23%的受调查者表示较为了解马克思主义;23%的人能回答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四个标志,但是,对于具体内容表示不清楚。在走访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党外人士甚至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比社会主义制度更优越更有优势。

2.党外人士缺乏网络引导能力。随着科技进步和网络文化的繁荣,网络成为了意识形态的重要舆论阵地,假信息、负能量以及西方意识形态在网络中纵横交错,冲击着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调查显示,网络已经成为党外人士了解国家政策、掌握时政信息的重要渠道,92%的受访党外人士表示网络是进行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主要方式,但是,几乎所有被访的党外人士都表示无法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鉴别,在一些有影响力的网络“大V”鼓吹的错误思潮的影响下,个别党外人士参与传播错误思潮,甚至少数网络“大V”就是党外代表人士,他们在网络上公然鼓吹西方的政治体制,凭借自己的巨大粉丝数量攻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在被问及会不会主动在大型网络论坛上引导舆论时,54%的受访者表示看到不良言论会积极引导,但是不会定期主动引导论坛舆论,21%的受访者表示看到不良言论,由于无力鉴别,不会参与舆论引导,甚至14%的受访者不会登陆网络论坛,根本无法利用网络进行引导舆论,究其原因主要是一方面党外人士缺乏利用网络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作用的意识,另一方面党外人士缺乏网络鉴别能力和使用能力。

3.党外人士参与意识形态建设积的极性不足。一方面,随着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地位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涌入到了党外人士的队伍中,这部分群体的价值观念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较大,市场经济使这些群体的经济发展意识和个人意识进一步增强,但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参与意识淡薄。笔者专门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做了调查,调查显示,在“您更关心以下哪方面问题”中,65%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选择的是国家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而仅有13%选择的是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另一方面,一部分党外人士参与政治建设的积极性高,但是缺乏参与意识形态建设的积极性,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自身缺乏对意识形态建设重要性的理解和认知;其次,引导主体对党外人士的重视程度不够、引导不足也是导致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领域引导缺位的主要原因。

三、引导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作用的措施

(一)充分发挥教育工作对党外人士的引导作用

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自身具有过硬的政治理论素养,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员的看家本领,也是作为中国统一战线的党外人士必不可少的政治素养,更是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领域释放正能量的根本条件。当前,党外人士参与意识形态建设意识淡薄、能力不足,根本原因还是引导主体的教育工作出现了问题。

1.提高教育的针对性。目前,我国应该大力加强专门针对党外人士的意识形态教育培训,一方面,国家和省级的党外人士培训虽然有专门的社会主义学院作为培训机构,但是,由于重视程度不足,课程的设计和课题的研究往往缺乏意识形态教育的针对性,所以,我们要提高国家和省级社会主义学院对意识形态课程设置和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县市级的党外人士教育由于缺乏对社会主义学院的建设,存在着非专门化的问题,我们应该利用市级党校三校合一的特点在各市级党校开设专门研究统战工作的教研室,针对党外人士意识形态的特点进行课程的设置和课题的研究,把党外人士的意识形态教育专门化、日常化,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只有把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深入到党外人士的内心之中,才能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效果,从而引导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正能量。

2.创新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枯燥的政治理论学习只会让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偏离党外人士的价值认同,价值认同的缺失不仅会使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建设领域缺位,甚至会导致该群体在意识形态引导方面释放负能量。所以,引导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作用的前提就是使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这就需要引导主体不断的创新教育方式和手段,不仅把意识形态的教育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要注重实践和日常的教育,一方面,可以采用“重走抗联路”、“红色之旅”等体验式的教育手段,让党外人士身临其境的感受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魅力,从而产生价值认同。另一方面,利用典型引导推动党外人士在意R形态领域发挥作用。运用宣传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宣传党外代表人士的先进事迹,不断扩大他们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起到模范示范带头的作用,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党外人士群体,进而在社会领域影响大众。

3.注重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当前,统战工作对于党外人士的意识形态教育主要是两个方面:政治理论的教育和能力提升教育,一方面,由于日常的市级党外人士教育依托于党校,而国家对党校的日常课程设置有明确的要求,基础理论课程要占70%,所以,基本理论课程的教育是能够保证的,但是,普遍的基础理论课空洞、教条。所以,基础理论课程的内容更应该注意内容的实用性,承担教育培训的院校应该注重实用性基础理论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说清楚、讲明白,生动形象的基础理论课程才能深入人心,从而使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念真正发挥作用。另一方面,目前我们对于党外人士的能力提升教育更多倾向于领导科学方面的教育,对于适应新形势的实用性技能教育不够重视,我们应该注重开设诸如公民媒体下网络意识形态引导等具有前沿性的技能教育培训课程,从而在意识形态领域引导方面弥补技能恐慌。

(二)积极引导党外人士参与政治理论创新

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建设不仅要立足于人民群众,更要依靠人民群众,执政党并不是唯一的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建设的主体,党外人士作为拥护社会主义建设的爱国人士,应该积极引导他们参与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工作。我国的党外人士分布于各行各业,拥有各种不同的学历背景,代表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他们会从不同的视角对社会进行分析、理解、认知,由于党外人士的自身优势,他们在意识形态理论创新中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所以,我们应该利用党外人士的优势,引导党外人士参与意识形态理论创新,首先,作为引导主体应该为党外人士参与理论创新提供条件,在主流媒体领域给予党外人士的发声空间,相关的意识形态理论研讨会以及科研项目应该加大党外人士的参与比例,提高对其参与理论创新的重视程度。其次,对于成果价值高的项目给予资金上的扶持和奖励,并将其作为典型进行宣传,从而提高党外人士参与理论创新的积极性。最后,将党外人士参与理论创新制度化、长效化,从而使党外人士参与理论创新常态化。这不仅可以使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更具有灵活性和包容性,还能够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更为大众化时代化,进而使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能够凝聚社会共识的精神支柱。

(三)鼓励党外人士深入群众进行宣传

随着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不断深入,我们的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还存在着不接地气,不贴近群众的问题。日常生活中,党外人士接触的群众层面多、更为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对于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足够的了解,党外人士深入群众进行主流价值观念的宣传,能够抓住人民群众的需求,及时有效地解释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鼓励党外人士深入群众进行宣传,首先,尊重党外人士在意识形体宣传领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给予党外人士正确引导的基础上充分相信党外人士能够在人民群众中开展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宣传引导工作。其次,为党外人士深入人民群众进行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提供便利和支持。最后,应该引导党外人士了解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冲突,关注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需求,使其深入群众的宣传工作更能够有效地解决社会存在的突出矛盾,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四)引导党外人士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发挥示范作用

积极引导党外人士成员投身社会公益事业,通过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实际行动感染周围群众,从而发挥示范作用,进而引发群体效仿,这不仅能够让群众切身感受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大力量,使主流意识形态深入人心,更能够带动人民群众用实际行动积极践行主流价值观念。首先,我们应该引导党外人士积极参与科技咨询、义诊送药、扶贫帮困、捐资助学等社会服务活动,用实际行动支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其次,在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党外人士中挑选典型,广泛宣传。最后,树立党外人士特色社会服务品牌,打造党外人士日常化的社会服务阵地,创新社会服务形式,拓宽社会服务领域。

当前,我国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应注重树立和运用统战思维,不断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队伍,重视培养党外代表人士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党外人士的特殊群体身份,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贡献力量;而党外人士应在意识形态领域治理中助力尽责,在主流意识形态领域发挥正能量。

参考文献:

[1] 佟曾.论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发挥优势作用的对策[J].考试周刊,2014(52):190

[2] 凌锐燕.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协商民主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

[3] 赵祥彬.协商民主化解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

[4] 朱琳琳.中国参政党民主价值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

[5] 李志坚.派参政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

[6] 朱继东.新时期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

[7] 叶丽.当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社会意识形态引领与实践[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

[8] 司云翠.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5

[9] 张瑜.哈尔滨市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机制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

[10] 曹苏南.驻马店市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研究[D].郑州大学,2014

[11] 刘海东.派人士在我国政治体系中任职比例演进过程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2

[12] 赵彤.无党派人士发挥群体作用的机制研究[D].河北大学,2013

(作者单位:中共辽阳市委党校 辽宁辽阳 111000)

篇5

摘 要 意识形态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政治系统。在中国,意识形态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同志系列讲话精神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关键词 互联网 基层党建 意识形态

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基层的“神经末梢”,处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最前沿,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必须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一、基层党组织传统型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特征

基层党组织随着党的发展进程,都会担负特定阶段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企业基层党组织开展意识形态工作,传统的、基本做法,主要表现为:

(一)党的方针、政策宣传教育形式单一,吸引力不足

基层党组织在开展政治学习时,一般都简单地将文件下发,发个通知就完事了,而且“话语系统”比较陈旧,让人觉得枯燥,在意识形态教育的通俗化、大众化方面做得不够,不善于运用党员同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深入浅出地进行阐释,使科学的理论失去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二)意识形态工作停留在说教式、命令式的层面,缺乏创新的意识和手段

基层党组织开展的工作手段基本是以点对点的方式进行,工作布置缺少阶段性的指导,要求党员同志“做什么”,而缺少对党员的指导“怎么做”。

(三)意识形态教育最后“一公里”现象,不能有效全覆盖所有党员

基层党组织在开展意识形态教育活动时,大都能够按照要求进行布置和传达。但对于远离公司的党员同志如何及时开展活动基层党组织缺少有效的管控。象笔者就职的新能源公司,船员党员有时候在施工现场一干就是一两个月,施工作业忙活时,意识形态教育学习是否及时就成疑。而当船员休息时,在家一呆就是一两个星期,学习又指望不上。

(四)意识形态考核机制不完善

基层党组织往往因为忽视意识形态建设,党的意识淡漠了,党性原则讲得少了,导致发生党员、干部不守政治规矩、违反政治纪律的情况。在发展党员和考核、选拔干部时对意识形态问题缺乏有针对性的考核指标,不关注、不重视党员和干部在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一些对意识形态问题上有错误思想的干部被提拔、被重用。

二、互联网条件下基层党组织意识形态工作的形势任务

互联网技术具有全球性、虚拟性、互动性、开放性等特点,这势必加大了不同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评判等冲突的可能,同时也弱化了意识形态的社会控制力,使意识形态工作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

(一)互联网正在深刻改变着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

网络化生存、网络化生活成为常态,是各种社会思想和利益诉求的集散地。网民随时随地跨地域联系互动、讨论问题、频频发声,影响公共事务、公共事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利用网络进行虚假信息散布,妖言惑众,影响民众的判断,更有甚者,还利用网络不断挑战人民的道德底线。

(二)网络已成为兼具信息、舆论传播、社会动员等多种功能的聚合器

真实的、虚假的,理性的、非理性的,正确的、错误的,各种思想舆论在网上相互叠加,使得有效控制其负面影响的难度明显加大。网络出现“出轨门”“拉链门”“电话门”等等所谓网络门事件,有时还有什么网络水军互相攻击,让人“雾里看花”,真假莫辨。

(三)互联网比传统媒体更能结合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

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使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相互延伸,现实社会的矛盾问题越来越多地反映在网上,网上的言论观点和组织动员对现实社会发生作用。而且传播速度相当快,特别是微信、微博等传播形式的出现,使得任何一个事件都可以进行直播,迅疾传播到千里之外。

(四)互联网成为西方国家进行文化和政治渗透的重要途径

西方国家掌握了互联网的先发优势、话语优势、技术优势,鼓吹“网络自由”,推行政治霸权、文化霸权、数字霸权,他们从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领域向硕果仅存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同时娴熟地利用互联网等新载体,将和平演变战略运用到颠覆非亲西方政权、构建所谓的“民主世界”,呈现出和平演变战略全球化特征。特别是随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美国等西方家更会加大对中国的政治、文化渗透,将西方价值观“温水煮青蛙”式地对中国进行渗透。

为此,如何保证我们每位党员与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一致,保持党组织的先进性,在思想意识形态工作上向党的基层组织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

三、基层党组织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势不可挡,基层党组织在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时必须要适应时代的变化,积极应对互联网带来的挑战。但是,更大程度上来讲,互联网更多地给基层党组织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机遇。

(一)互联网给意识形态工作带来的挑战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世界的距离缩小,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已经完全突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范围,影响力是之前无法想象的。而网络又是“鱼龙混珠”,各种思想交织、冲撞,有的还披上“正义”的外衣。如何辨识真伪,需要人们有足够的智慧,坚定的意识形态立场。

互联网对社会民生热点是极其关注的,新闻也是经常发生。拆迁事件、医疗纠纷、食品安全等事件往往成为别有用心的人借题发挥的材料。在他们的怂恿、蛊惑下,发生,严重冲击了社会和思想的稳定。

互联网对我们提出最大的挑战是西方的网络渗透,这是基层党组织在开展工作时必须警醒的。西方国家利用网络话语权的优势,恶意攻击党的领导,以资本主义思想侵蚀人们,宣扬西式民主、人权、自由等价值观。甚至培植国内的反华异见人士,不断抛出所谓中国经济、军事、发展、能源,企图对中国也来一场“”。

互联网增加了意识形态的引导难度。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是集中统一、自上而下的,能够有效把握政治导向。互联网发展为主流媒体,由于网络传播的虚拟性、隐蔽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政府控制舆论的难度加大。而正确的舆论方向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关系执政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问题。

互联网导致了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些弊端。最可见的是,由于网络的使用,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缺少了面对面这样传统型工作,容易使得党员对组织产生一种疏离感。

基层党组织不仅要在组织建设、党员管理等方面发挥作用,还必须要熟悉互联网技术,利用网络的特点,随时掌握组织内党员的动态、思想状况以及意识形态斗争的新特点。这是互联网给基层党组织提出的新问题、新挑战。

(二)互联网给意识形态工作带来的机遇

当然,互联网也不是“洪水猛兽”,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不可阻挡。互联网给基层党组织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带来的机遇要远远大于挑战。

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基层党组织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传播信息内容多样性的优势,将党的方针政策、组织的工作要求及时地、“无死角”地传达到每位党员同志,这样也就有效地解决了意识形态教育最后“一公里”问题。可以通过网络,如视频、微信、QQ等软件进行政治学习、思想交流,及时了解和掌握每位组织内党员的动态。

基层党组织可以利用网络建立党员管理流程,对操作人员按照职能进行授权,将党员的组织关系进行登记,把每位党员的履历、家庭成员等信息建立电子档案。这样不但方便查阅,也利于管理。

基层党组织可以利用网络,建立党建论坛,与党员同志进行即时互动。

基层党组织可以利用网络上党课,并进行网上签到。目前开展的“两学一做”教育活动就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党员全员教育,这样既不影响工作,也省去了党员来回奔波的劳累,还节约了差旅费用,同时保证了教育活动的全覆盖。

基层党组织可以利用网络及时进行党费的收缴。党费的收缴,对于松散型工作特点的企业来说是比较繁琐的。而电子金融,如支付宝、微信转账等都可以进行党费收缴。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相信给予基层党组织的意识形态工作机遇将会越来越多。

四、运用互联网创新基层党组织意识形态工作的对策思考

(一)建设高素质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

基于互联网带来的挑战,基层党组织的意识形态工作要提高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经常性地进行意识形态的形势教育,充分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时代特征。

(二)提高领导班子网络技术应用能力

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要掌握互联网技术,了解网络技术的运用,增强网络信息把关能力,提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敏感性、研判力、处置能力。努力使得领导班子成为既懂得意识形态工作规律,又懂得网络技术和传播规律的复合型的领导集体。

(三)树立组织的正面形象

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统一思想的工作,关系到民心向背。基层党组织要与党员同志同心同德,同舟共济。要利用网络平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弘扬组织和党员的先进事迹,塑造正确意识形态,在群众心中树立组织的正面形象。

(四)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方式方法

互联网的发展,迫使基层党组织要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方法,要在传统型的工作基础上结合网络特点进行工作优化、整合。基层党组织要善于利用互联网解决工作中发生的新问题、新要求,要把新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强大动力。碰到问题时,不管是传统型的工作方法,还是新型的工作方式,亦或两者结合,只要有利于工作的开展,都可以尝试利用。

(五)不断完善党建工作

党建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基层党组织要不断完善党建工作,致力于促进党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要根据上级党委的党建工作要求,组织实施党建工作。以“两学一做”学习活动为载体,不断加强党员干部思想建设,将学理论、学业务、党建专题知识讲座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创建学习型党组织。

(六)加强新媒介素养教育

基层党组织要教育宣传网络传媒的利弊,引导网民特别是党员同志学会有效利用网络媒介接收信息和传播信息,帮助他们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不盲目相信或采用信息,认识到网络传媒是社会公器、民众喉舌,在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推进舆论监督的重大作用。

篇6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话语权 主流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以意识形态在一个国家政治话语体系中受推崇的程度为标准,可将意识形态粗略地分为两类,即“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当前的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领域仍然处于指导地位,但与非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竞争交锋日趋白热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丧失势必会导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向性的错误,因而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1 当前中国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要特点

1.1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类型复杂多样

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树立起来的政治权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身上彰显出的个人魅力与光辉形象,中国共产党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真心拥护,这些都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均发生了剧烈的异动,表现在意识形态领域就是出现了各种各样不同于甚至迥异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声音。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类型复杂多样,反映出当前中国的社会群体利益分化明显,因而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多元主体表达,都渴望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所代表群体的利益诉求。虽然不同形式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影响范围大小不一,但都力图获得更多更大的话语权,这就形成了“众声喧哗”的复杂甚或嘈杂的局面。

1.2话语权的建构趋于诉诸理性认同

在现代的社会关系交往中,权力的优势地位的体现不再仅仅以暴力征服为表达,而是越来越让位于理性的力量;权力不再仅仅是对资源的占有,而且更趋向于得到权力对象的理性认同。简而言之,权力的影响力开始建立在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之上,理性的说服导致内心的认同逐渐成为权力的主要资源之一。同样,当前中国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和巩固也已经开始逐渐转型变化,即更加诉诸理性认同的力量。人们普遍关心和更加注重对自身现实利益的表达与实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不再可能通过暴力手段加以强制实现,因为那样会直接损害人们的现实利益,而招致极大的反感,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表达需要更加关注社会民生的物质诉求,认真研究大众对意识形态的心理接受机制和认知规律,有理有力地推动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是当今中国的不二法门。

1.3话语权的争夺态势呈现暂时性失衡

话语权是一种社会资源,资源简单而言就是利益和好处,运用好这一权利就可以获取一定的社会资源。话语权也是一种社会力量,通过话语地传播了和影响力,就可以社会舆论趋势,利用好这种趋势就能更容易达到自己的目的、实现自己的诉求。不同的意识形态都在努力寻求自己的话语权的施展表达空间,而不同的意识形态主体之间为争夺话语权,不可避免地也会产生各种矛盾和摩擦。当前中国的意识形态话语权领域,各种意识形态代表着来自不同的利益阶层的、处于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具备不同的认知水平的、持有不同评价标准的各类人群,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在现阶段的中国呈现出彼此冲突、相互碰撞的局面,暂时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

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意义

2.1保障意识形态安全的必然要求

冷战的结束以及中国的开放政策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但也使境外敌对势力更加方便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的意识形态渗透。加之,当今r代是网络连接全球化,信息的渗透传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迅捷的时代,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就是要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世界对话的能力,针对种种非难的回击批判能力,从而有效抵御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渗透,增强民众对意识形态侵蚀的免疫力,最大限度地保障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

2.2巩固执政合法性基础的现实需要

社会成员的内心认可与认同是巩固现代政党执政地位的基础。这种认可和认同,“是以对某种政治共同体、某种权力结构或某种政治秩序的认同意识为基础,使它得到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普遍承认、普遍支持、普遍尊重而具有的一种合法性权威”。[1]而这种权威的基础就是一整套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即所谓意识形态。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当前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理论基础,是凝聚人心的理论指导与精神动力。当某些意识形态披着各式理性的外衣,打着各样诱惑的旗帜,攻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极尽歪曲和诋毁主流意识形态之能事,其目的就在于要弱化民众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妄图削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动摇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权威。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就是要提高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度,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

2.3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作为执政党,要想保持和巩固其执政地位,都必须加强自身的执政能力建设,而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是提升执政能力不可或缺的一环。对此,中国共产党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毫无疑问应当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建设发展需要的是牢固的执政基础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完善的意识形态架构,所以让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先进性充分体现出来,是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3 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路径

3.1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意识形态与政党有着天然的联系,作为执政党,要实现自身政治统治的稳固,获得国民的广泛认可,必须加强其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早在在民主革命时期,同志就指出“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2]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仍然是当前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关键之所在。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首先就要牢固树立党管意识形态的理念,加强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各级党委部门要将意识形态工作列入重要工作的范畴,建立健全各级党委负责,综合协调职能部门的分工协作,不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致使意识形态工作边缘化,而是要更加注重提高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要加强思想宣传战线各级领导班子的建设,增强管理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性,将意识形态工作部门的领导权牢牢掌控在党和马克思主义者手中。

3.2打造高素质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

任何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都离不开一支专业化的理论队伍,这支专业化的理论队伍宣扬主流意识形态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社会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程度。当前中国面临着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加剧和社会思潮多样化的时代困境,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理论队伍,显得更加重要,必须培育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总结实践经验,回应现实问题,提炼时代精神的重要作用。为了确保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主导权,这支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必须能够深入宣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及时驳斥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潮,深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普遍关切问题的解释力,提高普通民众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以及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感染力。

3.3重视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作用

执政党的形象好坏,直接决定于其党员干部的表现优劣。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干部,如果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度是打折扣的,必然也导致其在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时打折扣。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干部,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追求率先垂范是在中国塑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优势的先决条件。更值得注意的是,党员干部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中发挥作用,不能只是依靠政治地位上的权威,更应该注重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理念以及价值追求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在舆论宣传中对意识形态进行引导,加强自身应具有的政治道德示范力。作为公共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执行者,党员干部的言行在普通民众中具有极大的放大效应,也是人民群众最直观的感受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途径。党政干部只有践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所倡导的价值取向,用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召民众,才能树立起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党的形象才能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绽放光芒。

3.4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创新的过程,理论的不断创新就是要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对社会现实变化保持密切的关注,这样的理论才具有切实的解释力,才能真正地打动群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绝不是一劳永逸的完成时态,而是需要随着时展和社会变迁不断地加以完善的进行时态。只有坚持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保持先进性与推动科学性,与时代需求和社会实践相适应,才能够使其更好地指导社会实践。另外,当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也要回归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从源头上和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取向和根本理论特征,并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中国自身历史传统的融会贯通,在坚持中创新,通过回答和解决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的现实与理论问题,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占领意识形态领域的制高点。

3.5切实满足和解决民众的物质需求和利益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既不能靠宏大、空洞的理论说教,也不能靠华丽辞章的鼓吹宣传。评价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效果,不是看它f得怎样,而要看它做得怎样。如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能够积极反映和体现广大民众的利益诉求,能够解决好民众关心的问题和切实的困难,并在现实中实现好、发展好和维护好民众根本利益,那么,广大民众自然会接纳、信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让广大人民群众认同马克思主义,在于要让民众切身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让广大民众深刻感受到生活水平实实在在的改善,让广大人民大众在解决利益矛盾的过程中获得真真切切的利益。总而言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大厦,只有构建在民众深厚物质改善与利益满足的基础之上,才能坚实牢靠、不惧腐蚀。

参考文献:

篇7

新疆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以来,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都有较大的提高,大部分大中型的医院已经配备PET-CT、320排CT、64排CT、1.5T核磁共振、伽玛刀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精尖现代化诊疗设备。从社会管理上来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较大的承担了基本的医疗和公共卫生只能,能够让市民常见的慢性病等得到控制,同时,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也让各族群众享受到了低价而有效的药物。当前,“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基本体系已经形成。新疆医疗卫生行业得到当前的巨大发展,离不开正确的意识形态教育。特别是对去极端化认清当前形势,突出重点建设,精心组织和布署。

一、要认清当前形势,坚决反对极端主义

在医疗卫生行业当中,集中的意识形态教育非常重要,在各地区都需要紧紧的围绕党的章程,坚定政治立场,坚决反对三股势力,通过有效开展去极端化的教育,行业内人员要坚决维护祖国的统一,反对民族分裂 ,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觉,牢固树立没有与稳定无关的地方、无关的部门、无关的人的观念,坚持底线思维,强化政治担当,以对党、对国家、对各族人民高度负责的崇高使命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医疗卫生行业的集中教育活动中去,提高医疗卫生水平的同时,保障民族的团结,保持高度的政治觉醒。在工作方式中,始终与自治区党委保持高度的统一,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维护新疆医疗卫生事业的长期稳定,需要坚定不移的跟党走,践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医疗卫生行业的教育中,要培养人才具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保障百姓的健康和安全。

另外,在医疗卫生行业中,保持高度的意识形态教育要注意,深入防范宗教的极端主义本质。防止反人类反社会和范文明的行为,危害到当前的医疗卫生事业。在新疆当前的社会现状,具有三股势力,通过宗教极端思想,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并挑起了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对立。这些消极的思想和意识形态,将严重破坏各族人民的健康生活,阻碍新疆经济的正常发展。因此需要行业人员对意识形态的教育持以严肃的态度。

二、要突出重点,提高行业内意识形态教育的作用

就当前来说,新疆的医疗卫生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新农村合作制已经在医疗保障体系中形成重要作用,“参合人数由最初的42.7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1118.12万人,累计为我区1.03亿人次参合农牧民补偿医药费用186.65亿元。新农合大病保障机制初步建立,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逐年增加的重大疾病试点病种已增加到22类64种”。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提出,为新疆维药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接下来,我们要借一带一路的“东风”,打通中亚市场,让维吾尔医药走向世界。

在当前医疗卫生行业当中,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抵御民族分裂和宗教极端思想,需要在一定范围内通过集中教育活动,在教育系统上下形成充分认识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尖锐性,增强政治意识,把握大局和责任。在行业中药强化一把手的责任,将意识形态的工作纳入到每天的日程,经常分析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动向,有效加强,及时应对,防范和处理好各种意识形态问题,有精神担当,敢于承认错误分辨是非。特别是党员干部要善于从政治上,大局上和战略上看问题,对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持以鲜明坚决的态度。

三、强化民族团队的重要影响力

加强民族团队,提升民族新理念和新思想,将民族团结的教育工作作为医疗卫生行业的系统工程来实施,而不是简单的表层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的影响力,要用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更为深邃的眼光来执行,用务实的态度,梳理影响民族团结的不利因素有哪些,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医疗卫生行业当中,通过集中的意识形态教育,“在思想上澄清附加在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上的模糊认识,肃清敌对势力所宣扬的各种有害观点对师生的侵蚀,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教育引导各族师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五观”,增强“四个认同”,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整个体系的人员集中起来行动,党员干部起好模范带头作用,有效的将民族团结的正能量发挥到极致。

篇8

我认为基层党支部加强党的政治建设首要任务是加强基层党支部意识形态工作,把新时期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当做关乎旗帜道路、关乎党和国家命运、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核心工作。为加强基层党支部意识形态工作,我提出如下建议: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

意识形态工作虽然不像经济建设那样看得见、摸得着、有具体的指标,但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意识形态工作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极端重要。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意识形态领域开始的,如果我们忽视了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面临着被釜底抽薪的危险,我们党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失去灵魂,党员干部的思想防线可能瞬间被突破,社会主义性质就会改变,党的执政的地位也就随之不复存在。

良好的意识形态建设,可以为社会稳定提供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社会成员指出正确明晰的前进方向,可以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理顺社会情绪,为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激励和文化支撑,最终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意识形态工作是塑造民族灵魂、精神支柱和精神家园十分重要的工作,中华民族要复兴必须要有强大的凝聚力,要有非常完善的精神支柱,这个精神支柱说到底要靠我们党领导的意识形态工作来建设。

二、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

“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习近平同志的这一重要论断是对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根本任务最集中最鲜明的概括,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新时期、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挑战、新问题,明确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重要遵循和实现路径,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领导责任心,下大气力,抓紧抓好,推动经济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认真落实新形势下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具体措施

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使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巩固。今年以来,我们在保证“两学一做”常态化的基础上,又结合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学习了《准则》、《条例》和十九大精神的相关内容,提高了全体党员的思想觉悟。在实际工作中,注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工作,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党的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的新理念,指导思想政治工作、业务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开展。

四、要应用好舆论宣传阵地

1、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强化新闻舆论引导,聚焦重大主题做大正面宣传,加强新闻策划,突出抓焦点、写重点、聚亮点,进行有力度、有深度的主题宣传,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2、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和重大突发事件、复杂敏感问题,用正确的思想、准确的事实,解读国家政策,阐释问题疑惑,牢牢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导权。 

3、加强资源整合,重点抓好互联网站、微博微信宣传阵地管理,为更好地服务群众提供有力的经费和场所保障。 

 

篇9

〔关键词〕 列宁,葛兰西,意识形态理论,核心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B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2)01-0041-04

由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生活经历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葛兰西在认同列宁意识形态理论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又结合新的情况作了一些“修正”。这种“修正”使得葛兰西与列宁意识形态理论之间既有相同点又包含不同之处。通过比较列宁和葛兰西的意识形态理论,对我们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1 〕回应西方意识形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和挑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列宁与葛兰西意识形态理论的共同点

1.批判第二国际庸俗唯物主义者的机械论观点,突出意识形态的能动作用。针对以考茨基为代表的第二国际理论家机械地理解意识形态,否认意识形态对实践的能动作用,列宁在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础之上,强调任何意识形态一旦产生就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俄国社会的理论学说也是完全不依赖于工人运动的增长而产生的。它的产生是革命的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的自然和必然的结果。” 〔2 〕 (P318)列宁的这段话一方面指出了俄国社会思想发展之于社会发展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则表现出了“革命的社会主义知识分子”因这一发展的超前性而具有的思想上的优越感。在列宁看来,工人运动力量的唯一的然而也是不可战胜的源泉,就是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促进了思想的觉醒。针对以考茨基为首的机械唯物主义者企图把当时自然科学界流行的实证主义方法应用到社会科学领域,葛兰西把意识形态看作具有物质力量或某种那样的东西所具有的同样的能量。他说:“物质力量是内容,而意识形态是形式,要是没有形式,物质力量在历史上就会是不可设想的。” 〔3 〕 (P64)

俄国十月革命后,葛兰西对革命的合理性进行了辩护。他指出,“只有高度发达的理论意识和政治意识才能在整体上并在整体发展上迈向社会主义”。〔4 〕 (P330)三年欧洲战争这一非正常条件“在俄国唤起了它已经唤起的那种人民的集体意志,……这种意志成为经济的动力并形成客观现实,这种客观现实存在着、运动着,并且终于像一股火山熔岩一样,能够按照人的意志所决定的那样,在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开辟道路”。〔5 〕 (P10)由此可见,列宁和葛兰西都反对第二国际的机械论观点,重视意识形态的能动和政治导向功能。

2.对意识形态作中性化理解。列宁在其著作中褪去了意识形态的否定性色彩,明确地把意识形态视为中性的思想体系或“非经济的上层建筑” 〔6 〕 (P397)。在列宁看来,意识形态指的是每个阶级都有的反映其根本利益诉求的阶级意识,资产阶级有自己的意识形态,无产阶级也有自己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本身是一个工具性概念,一般地谈论意识形态时,既不肯定它,也不否定它。意识形态是否具有科学性与其本身并无直接的关系,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及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唯心史观,代表的是少数剥削者的利益,其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压迫是非正义的,因此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非科学的。而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其立足的基础是人类的生产劳动的活动,代表的是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在这个基础上无产阶级意识形态获得了科学性。

葛兰西对意识形态概念也作了中性化理解。葛兰西指出:“必须从历史的角度,把‘观念论’作为一种上层建筑而加以分析。” 〔7 〕 (P291)这里葛兰西的“观念论”就是指意识形态。也即是说,在葛兰西看来,意识形态是一个特定机构的必然的思想上层建筑,这与列宁对意识形态概念的中性化理解是一致的。

二、列宁与葛兰西意识形态理论的不同点

1.对意识形态存在领域的理解不同。在对意识形态存在领域进行界定时,葛兰西和列宁存在分歧。在列宁看来,意识形态主要存在于政治国家层面,意识形态与党性是分不开的,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分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阵营,没有第三种类型的意识形态。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最突出的特性就是党性和革命性,“俄国觉悟工人的任务之一(也是他们伟大的历史功绩之一),就是要经常地、坚持不懈地反对这种轻视党性的态度”,〔8 〕 (P69)任何时候都不能模糊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和阶级特性。

葛兰西借鉴了卢卡奇的总体观,侧重于在市民社会领域探讨意识形态问题,把上层建筑区分为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两个不同职能的区域,政治国家主要通过军队、警察、监狱等物质机器来发挥统治或管理的职能,而市民社会则通过意识形态发挥领导权的职能。葛兰西在此基础上进行意识形态分析,强调意识形态的公共性及主要的存在场所――市民社会,而非单纯的党性(主要体现在政治领域)。

2.对意识形态哲学基础的理解不同。列宁认为,意识形态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哲学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马克思以前的社会学和历史理论至多是积累了零散收集来的未加分析的事实,描述了历史过程的个别方面。马克思主义则指出了对各种社会经济形态的产生、发展和衰落过程进行全面而周密的研究的途径,考察了各种矛盾的趋向的总和,排除了人们选择某一主导思想或解释这个思想时的主观主义和武断态度,揭示了物质生产力的状况是所有一切思想和各种不同趋向的根源。同时,马克思主义还对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动机是由什么决定的等问题作了科学回答。总之,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从根本上克服了以往历史理论的主要缺点,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革命性变革,过去在历史观和政治观方面占支配地位的那种混乱和随意性,被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没有看到或没有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在社会历史观上都是唯心主义者。

在葛兰西看来,“唯物主义”一词被第二国际机械论者乃至一些唯心主义者所滥用,以致难以用确切的措词表达其概念,加之“历史唯物主义只能是一种处于批判和论战状态的哲学,然而人们却需要一种完全定型的体系”,〔9 〕 (P268-269)即实践哲学。葛兰西于是把实践哲学作为自己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只有在把实践哲学看作是一种开辟了历史新阶段的完整的、独创的哲学的时候,才能领会辩证法的基本功能和意义,实践哲学则在既超越了作为过去哲学表现的传统唯心主义和传统唯物主义,又保持了自身的重要要素的意义上,做到了这一点”。〔3 〕 (P128)葛兰西强调实践哲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布哈林机械唯物主义的否定和修正,不是像有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为了反对列宁所谓的“唯物主义形而上学”。葛兰西认为,哲学统一的中心是实践,即人的意志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实践哲学必须同时进行两项工作:“战胜形式精致的现代意识形态,以便组成自己独立的知识分子集团;教育在文化上还处于中世纪的人民大众。” 〔7 〕 (P305)

3.对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理解不同。为了唤醒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列宁重视意识形态领导权对于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性。列宁在坚持意识形态领导权时突出了政治领导权。他提出,俄国社会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争取政治自由,消灭一切剥削和压迫现象。为了把这场革命进行到底,无产阶级必须和农民共同行动,革命阶级不夺取政权就不可能取得胜利。要取得政治领导权,社会必须立即放弃改良主义幻想,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革命的武器,使一切社会党人团结起来,从革命理论中取得一切信念,运用革命理论来确定斗争方法和活动方式,争取无产阶级对其同盟者的领导,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地位。无产阶级夺取政治领导权后再着手开展文化工作,开展文化革命。列宁的思路是通过政治革命资产阶级的统治,然后在新的上层建筑的基地上开展文化革命,夺取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

与列宁不同,葛兰西提出在无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掌握文化领导权起着比掌握政治领导权更加重要和根本的作用。葛兰西提出,“文化领导权”概念最重要的理论出发点是解决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主义面临的危机,其政治动机则是阐明西方革命的规律和任务。对葛兰西来说,只有以新文化战胜旧文化,颠覆资产阶级的文化霸权,社会主义才能获得最广泛的社会认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不懈地传播新文化,不断提高人民中越来越广泛的阶层的智力水平。第二国际破产的原因就在于工人阶级运动无力抗拒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渗透。对革命政党来说,根本问题是揭露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伪性,突破其话语霸权,确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并使其渗透到被统治者的意识之中,以取代支配着他们的旧观念。只有夺取了文化领导权,西方国家无产阶级的政治革命才会取得成功。由此可见,在意识形态领导权问题上,与列宁所主张的政治领导权优先不同的是,葛兰西主张文化领导权优先,即先夺取文化领导权,在此基础上再开展争取政治领导权的斗争。

4.对意识形态形成路径的理解不同。列宁认为,工人阶级由于长期被资产阶级控制和压迫,缺乏文化教育,时刻受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侵袭,因此不能自发地形成科学的意识形态,工人阶级仅凭自己的力量,只能形成经济主义意识形态。只有革命家掌握了科学的意识形态,因为他们都是有教养的知识分子,有丰富的革命实践经验,善于继承和发展有产阶级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经济理论,能够对活动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唯物主义的分析和评价。因此,革命家承担着把意识形态灌输到工人阶级中去的历史使命,工人阶级如果没有职业革命家的外部灌输就无法产生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

与列宁强调意识形态理论的外部灌输不同,葛兰西认为,从外部灌输意识形态这种途径虽然会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但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逻辑、艺术和心理的经验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获得,” 〔4 〕 (P31)意识形态观念的养成与整个文化传统、某种社会环境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不仅仅是灌输的结果。因此,葛兰西更注重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内部生成,即可以选择另外一种思维方法,就是通过自觉的和批判的思维,以建立自己的世界观,从而通过大脑紧张的工作,选定自己的活动范围,认真参与完成世界历史的活动,成为本身的主宰,而不再消极地驯服地等待着别人的灌输来使个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在葛兰西看来,一个时代的意识形态不是单靠革命家的外部灌输,而是“在上层和底层之间、‘普通人’和知识分子之间建立起一种意识形态上的一致性”。〔7 〕 (P239)

三、几点启示

1.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异端学说”。葛兰西作为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代表人物,继承和发展了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许多观点。但由于国情和生活经历等不同,葛兰西在坚持列宁意识形态理论基本精神的同时也针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特殊状况提出了一些“异质性”观点,这种“异质性”观点不是对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背离,而是结合新的时代语境的“与时俱进”。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过程中的“异端学说”,我们不能用 “左”的思维动不动就扣“大帽子”,进行“大批判”,而应该结合其特定的时代语境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尤其要注重其理论观点中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创造和新发展。例如,葛兰西对意识形态的公共性及主要的存在领域――市民社会的强调,对意识形态文化领导权的重视,对意识形态内部“自发”生成的论述,都是我们在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中可以汲取的思想资源。总的来看,葛兰西是一位具有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与列宁一道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其意识形态理论对我们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广大众文化优秀成果等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2.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捍卫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在对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上,列宁与葛兰西都把意识形态视为中性化概念,认识到了意识形态对于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将意识形态视为革命的武器。这提示我们: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除了要抓好经济建设工作,还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剧变以后,在西方掀起了一股新的“意识形态终结论”狂潮。“意识形态终结论”者从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利益和国家利益出发,鼓吹西方社会的价值理念和政治模式具有普世性,而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则由于是一种具有空想色彩的乌托邦,阻碍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必然走向终结。“意识形态终结论”是错误的,“意识形态不可能也没有终结,它为理解复杂的现实提供简单的模式,指示着历史的方向本身”。〔10 〕 (P125)我们要重视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挑战和考验,理性地回应“意识形态终结论”,构筑起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思想防线,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捍卫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3.在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时,既要重视政治层面,又要重视文化层面。由于面临的情境和革命任务不同,列宁和葛兰西分别强调了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政治层面和文化层面。这启示我们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首先要重视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政治层面,就是要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民众的各项民利,满足人民的精神生活需要,改变以往党和政府简单控制政治意识形态的方式,从维护群众根本利益和加强思想宣传工作的亲和力与吸引力的维度使群众进一步认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西方一些经济军事强国,在推行经济军事霸权的时候,以扩散物质文化和增强文化交流为借口,积极传播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从上个世纪的“和平演变”,到目前的“文化殖民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等无不如此。为此,我们要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要加强文化战略研究,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尊重群众的知情权,掌握舆论的主动权;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立公开、透明的文化市场准入机制,依法整治文化市场秩序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4.既要重视意识形态灌输,又要重视培育群众的自我教育能力。尽管今天社会历史条件已不同于列宁的时代,但列宁倡导的意识形态灌输思想并没有过时。从无产阶级的整个群体来说,它能够自主地发展自己的政治意识,不需要从本群体之外去接受外部的灌输,但作为无产阶级的个体来说,科学的世界观是不可能不学而知、不教而会的,需要通过各种方式的灌输才能真正树立起来。如果放弃意识形态灌输,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就会乘虚而入。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把意识形态灌输作为引导群众树立科学世界观的根本途径,正确利用灌输途径,广泛运用多种方法,如讨论、演讲、辩论等,同时辅之以座谈、参观、社会调查等形式,克服“单向硬灌”的弊端,不断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除了要向人们灌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外,同时要通过树立社会榜样、增强灌输过程中的主客体对话、构建灵活的自我教育情境等方式,培养受众的自我教育能力,使科学的意识形态得以从内部生成。具体实践中,我们应当运用恰当的方法,增强受众的自我反省能力,对自己认知方式、理解程度、思维过程等方面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不断激发受众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推进自我教育活动向前发展。通过自我教育和启发,把无产阶级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内化为群众的价值追求,进而外化为自觉的行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

〔2〕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德〕葛兰西.实践哲学〔M〕.徐崇温,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4〕〔德〕葛兰西.火与玫瑰〔M〕.田时纲,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德〕葛兰西. 葛兰西文选(1916-193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6〕列宁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7〕〔德〕葛兰西. 狱中札记〔M〕.曹雷雨,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8〕列宁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篇10

一、狠抓学习、狠抓落实

在意识形态工作中我们努力做到心中有目标,落实有举措,行动有方向,工作有动力。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开展了重温入党誓词,努力加强和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持之以恒坚持反腐倡廉,加强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方法创新,工作制度创新,围绕党建工作中心,增强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党的领导、党的建设、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二、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牢牢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做到社区书记亲自抓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立党务政务公开制度,认真开展党务政务公开工作,依托党务、政务信息公开网,宣传栏等形式,及时公开本单位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财务预决算等相关信息。

(一)努力构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格局

深刻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努力健全完善党支部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各股室积极配合,共同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格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切实把意识形态工作摆上重要日程。

(二)努力在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方法上下功夫

党支部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善于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宣传教育与规划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运用个别谈心、耐心疏导、平等交流、民主讨论等方法,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使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工作做到入情入理、潜移默化。

(三)努力完善好党建工作的新理念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抓好党建是关键。一是科学部署党建工作。年初,按照街党工委党建工作要点要求,组织全社区党员干部围绕新形势、新要求下党建工作的重点,周密谋划了全年的党建工作。从完善开展三会一课等方面入手,致力于促进党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二是坚持监督检查严要求。对各项工作,做到了有布置必有检查,有检查必有通报。

三、  层层分解、层层压实

上半年,我们召开党员大会3次,上党课2次,开展道德讲堂2次,组织大型活动3次,同结对的大同村集体到烈士陵园扫墓1次,开展主题党日6次,同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谈心谈话10人次。

四、敢于担当、善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