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工作意见范文
时间:2023-03-30 11:07: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粮食工作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大力推广间作套种技术,扩大小麦种植面积
多年实践证实,推广小麦与其他高效经济作物间作套种,可以实现小麦与其他高效经济作物面积双扩大,产量双增长,全年种植效益大大提高。因此,推广间作套种技术,是扩大小麦种植面积非常有效的手段。结合我市实际,重点推广以下几种模式:
(1)麦-棉套种技术。当前我市适宜推广“3--2”式和“4--2”式和“6--2”式三种套种模式。“3--2”式,带宽1.5m,种3行小麦,占地40cm,留1.1m套种行,翌年种2行棉花,棉花小行50cm,麦棉间距30cm;“4---2”式,带宽1.6m,种4行小麦占地50cm,一年种2行棉花,棉花小行50cm,棉花间距30cm。这两种方式麦棉占地比较合理,麦棉产量高,经济效益好。“6---2”式,带宽2m,种6行小麦,占地90cm,翌年套2行棉花,棉花小行50cm,麦棉间距30cm,这种方式有利于机械收获但必须选择水肥条件好的地块。
(2)小麦、大蒜、玉米、大豆(或绿豆)间作套种技术:秋种前制成宽1m的大畦和0.7m的小畦。9月下旬于小畦内播种4行大蒜,株行距0.12×0.12m。10月1日前后于大畦内播种6行小麦,行距0.2m。5月上旬在大蒜两侧各套种1行增产潜力大的紧凑型玉米,每亩3500株。小麦收获后形成1.2m和0.5m宽的大小行,于大行内播种2行大豆或绿豆。
二、选用优良品种,实行区域种植,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
选用优质高产的品种是实现小麦产量、品质双提高的重要因素。今年秋种,各县区应在选好优良品种的前提下,实行区域化种植。对专用小麦的种植要搞好产业化开发。走“以销定产、区域化种植、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品种的选用要因地制宜,要根据不同的生态区域、地力水平、播种适期、水浇条件等因素,优化品种布局。肥力高的地块选择大穗抗倒的品种;土壤肥力差的地块选择抗旱耐盐碱、耐瘠薄的品种。一般高产田可选用鲁麦23、潍麦8号、黑马一号、鲁麦21、临麦2号等品种;中产田可选用鲁麦21、鲁麦14等品种;旱地可选用滨麦1号、德抗961、鲁麦21等品种;晚茬麦可选用适于晚播早熟的鲁麦15、鲁麦20等品种;盐碱地建议种植德抗961、济麦18。优质专用小麦可选用济麦17、19、20号等。同时要注意选用抗病性较强的品种。
三、抗旱秋种,确保土壤墒情
今年夏季我市降雨较多,土壤底墒一般较好,但是,秋旱在我市发生机率很高,若秋季干旱,往往造成土壤表墒不足。因此,必须立足抗旱播种,充分利用今年蓄水多的有利条件,在秋季干旱时,采用带茬造墒等有效措施,确保小麦足墒播种。
四、精耕细作,打好播种基础
(1)施足基肥。一是要增施有机肥。一般高产田亩施有机肥3000—4000公斤;中低产田2500—3000公斤;二是要合理施用化肥,重点调整好氮、磷配比,以提高肥效。高产田要“控氮、稳磷、增钾”;中产田要“稳氮、增磷”;低产田要“增氮、增磷、”。
(2)实行机械深耕。对土壤实行大犁深耕,可以打破犁底层、加深活土层、增加纳水蓄墒能力,有利于小麦根系发育和提高产量。各地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调动的大中型农业机械,尽量增加耕翻深度,努力扩大机械深耕面积。秋耕宜早不宜迟,要在秋作物收获后,抓紧进行机械耕翻,防止跑墒,并蓄积秋季降水。对于土层深厚的高产田,耕深要达到25厘米以上;中产田23厘米以上。同时机耕要和机耙结合,做到边耕翻边耙耢,耙透、耙实、耙平、耙细,消灭明暗坷垃,切忌深耕浅耙。
(3)撒施毒土(谷)。在耕地前撒施毒土或毒谷,可有效杀死害虫,减轻地下害虫对小麦苗期的危害程度。对蛴螬、金针虫等虫口密度大,常年发生严重的地块,可亩用50%辛硫磷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0.5—0.6公斤,兑细土25—30公斤制成毒土,也可用3%的辛硫磷或甲基异柳磷颗粒1.5—2公斤,兑细土30—40公斤均匀撒施于地面,随即翻耕入土中。对以蝼蛄为主的地区,可使用毒饵诱杀,方法是将麦麸、花生饼糁或玉米糁,用50%甲胺磷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等,按饵料的1%药量和10%水量稀释后拌入,制成毒饵与种子混播,每亩用毒饵1.5—2.0公斤。这种方法不仅对蝼蛄诱杀效果好,而且还可兼治蟋蟀、土蝗等。
五、提高播种质量,确保苗全、苗匀、苗壮
(1)搞好种子处理。播种前对种子进行包衣或药剂拌种,是防治小麦苗期病虫危害,夺取苗全、苗匀、苗壮的有效措施。防治小麦根部病害,可用2%立克莠按种子量的0.12—0.15%拌种,或20%粉锈宁按种子量的0.15%拌种。地下害虫发生较重的地块,可选用40%甲基异柳磷按种子量的0.2%拌种。病虫混发地块可选用以上药剂(杀菌剂+杀虫剂)混合拌种,用药量按单独使用的剂量,播种量适当加大10%--15%。
(2)适期播种。小麦的适宜播种量因品种、播期、地力水平等条件而定。根据我市的气候特点、品种特性、结合多年的生产实践,形成冬前壮苗的最佳播期为:黄河以北为:9月25日—10月5日;黄河以南为9月28—10月5日。在最佳播期内突击播种,秋种应在10月上旬结束,10月20日扫尾。在适宜播期内,旱薄地、粘土涝洼地及冬性品种可适当早播;地力高、砂土地和半冬性品种,可适当晚播。
(3)适量播种。小麦的适宜播种量因品种、播期、地力水平等条件而定。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的品种,应适当减少播量;分蘖力弱、成穗率低的品种,应适当增加播量。早播麦田,应适当减少播量;晚播麦田应适当增加播量。在适期播种情况下,各类麦田的适宜基本苗为:精播高产田,成穗率高的品种每亩8—12万,成穗率低的品种适当增加播量;半精播中产田每亩12—15万;旱作麦田每亩12—16万;晚茬麦每亩20—30万。
篇2
一、统一思想,进一步明确双拥的重大意义
双拥是加强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要从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的重要性,把双拥工作摆上全局位置。实践证明,我县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离不开部队的支持。做好双拥工作,是充分展示我县新形象的需要,要把做好双拥工作作为凝聚人心、塑造形象的一项有力举措,通过创建双拥模范城,进一步体现全县人民重视和支持国防建设的信心和能力。
二、发挥优势,着力抓好双拥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我局是双拥工作的窗口单位,有着良好的基础和传统。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把解决具体问题作为双拥工作突破口,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做好双拥工作。各单位要认真组织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办好与官兵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实事。要增强全局观念,为驻军提供各种优质服务,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积极帮助部队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三、强化职能,形成齐抓共创的整体合力
双拥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系统性工作,各单位要各负其责,切实履行各自的职能。要适时向县委、县政府和县双拥领导小组反映双拥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做好双拥工作的建议和办法。要将双拥工作列入全局工作计划,利用黑板报、标语、宣传橱窗等形式进行双拥宣传教育,营造舆论氛围,倡导军民共建活动,要立足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拥军优属活动,把双拥工作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千方百计高标准做好双拥工作。
四、搞好宣传,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的国防意识
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把国防教育和双拥教育纳入教育的内容。组织中届领导干部听一次国防教育讲座活动,自觉接受国防教育。深入开展国防教育“三个一”(即读一本国防教育书籍,答一份国防知识试卷,唱一首部队歌曲)等系列活动。进一步增强广大军民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强化群众热爱国防、献身国防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篇3
严格执行“三个一律”措施,发扬“三铁”精神,努力实现全系统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为我区“13431”发展战略提供安全保障。
二、目标任务
确保全系统零事故、零损失。完善安全责任管理体系建设,落实安全生产目标责任,理顺安全管理机制。争创安全管理目标一等奖单位。
三、主要措施
(一)落实责任主体
一是调整区局安全生产管理领导小组。根据人动对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成员进行调整,领导干部实行“一岗双责”。各企业、各单位除负责人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外,还应明确1名安全生产分管领导或监督员,负责安全生产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二)突出工作重点
一是抓好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各企业要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车间、班组,认真制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将安全生产要求、安全规程、规章、制度落实到每名职工。要通过安全提示卡、安全应急教育等形式,提高广大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逃生自救的能力,不留安全生产管理死角。
二是重点开展“打非治违”工作。深入开展非法违法、违规违章整治活动,督促企业对“违仓险库”进行整治,对安全不达标的企业,坚决调销粮食经营资格,并向相关部门给予通报。
三是重点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认真落实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各粮食收储企业要重点检查仓库质量安全,粮食储存质量安全;宏达市场要重点开展火灾隐患排查,房屋损坏排查,用电安全排查;有限公司要重点加强对所管资产的安全排查和整治,切实抓好渠坝库区建设工程的安全和质量监管。
(三)把握关键环节
一是防火。加强粮库周边、市场内外电线、居民用火管理工作,杜绝随意拉设电线,加大对消防栓、灭火器材、消防通道的管理和维护的力度,保证随时可用。
二是防汛。建立预警机制,落实防汛责任制,抓好防汛检查,实行汛前排查工作制度,对排洪管网、沟渠进行输通,准备安全度汛物资、人员及预案。
三是化学药剂和熏蒸作业。严格执行储粮化学药剂管理和使用制度,药剂室严格执行“双门、双锁、双人”制度。加强熏蒸作业管理,现场必须设安全警戒,进仓至少有2名以上人员,并佩戴防毒面具,杜绝意外事故发生。
四是进出库管理。合安排粮食进出库流程,杜绝搬运工、驾驶员疲劳作业、酒后作业,禁止车辆超员、超载。
五是储粮安全。认真贯彻执行《粮油仓储管理办法》和《粮油储藏技术规范》,严格执行仓储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统一标牌、健全账卡,加强粮情监测,实施科学储粮。
(四)健全管理机制
一是建立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机制。各单位每月自查不少于1次,区局安全领导小组每年督查不少于6次。建立安全隐患治理档案,实行安全隐患整治督办制度,保持安全工作的高压态势。
篇4
一、强化安全生产基础,落实“两大责任”
(一)认真落实区局的安全监管责任,明确主要负责人和分管领导及各环节的安全监管职责,严格执行安全监管责任追究的有关规定,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工作目标考核,进一步夯实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基础。
(二)认真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按照《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责任规定》要求,企业自身要切实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企业主要负责人要认真履行职责,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安全目标管理考核体系。把企业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督查企业做到安全投入到位、安全培训到位、安全基础管理到位、应急救援到位。企业自身要切实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承担起应尽的社会义务,实行层层签订安全生产工作目标责任书,将安全生产的责任和要求落实到车间、班组、岗位和监管人员个人及操作者层面。
二、强化隐患排查治理,健全“四大机制”
(一)加强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建立隐患排查台账和隐患整改台账,做到整改目标、整改措施、整改责任、整改资金、整改期限“五落实”。对排查出的隐患实行“零容忍”,发现一处整改一处,不能及时整改的建立台账,对重大危险源和重大安全隐患进行分类建档、分类实行动态监控和管理,落实责任领导、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并制定专门的应急救援预案。
(二)建立健全“打非治违”长效机制。保持对安全生产领域非法违法、违规违章行为进行查处的高压态势,进一步把各项“打非治违”专项行动继续推向深入,巩固“打非治违”成效。
(三)建立隐患排查治理的长效机制。加强隐患排查治理的信息调度机制、专家会诊机制、挂牌督办机制、验收消号机制、上学歌检查机制等机制建设,努力实现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
(四)落实挂牌整治重大安全隐患长效机制。实行重大安全隐患整治“五个一”工作制度,做到一个隐患一名责任领导,一套整改方案,一个责任单位,一个整改期限,促使重大安全隐患得到有效治理,确保安全生产万无一失。
三、深化专项整治,加强“六大检查”
(一)防火。加强粮食企业电气设备、老化线路、油气管线等防火改造,加大对外租设施、文化娱乐、宾馆饭店、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和在建工程施工现场以及易燃易爆等重点防火单位的安全管理,落实消防责任,进一步加强消防安全培训,切实做到全体干部职工消防法规应知、消防设施设备应会。形成一套管理机构健全、监管职责清晰、标准规范配套、设施设备达标、日常监管工作到位、责任追究严格的消防安全监管机制,切实提高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二)防汛。健全完善防汛指挥机构,落实防汛责任制,抓好防汛检查,疏通排洪管网和沟渠,防范城市内涝,治理泥石流和滑坡扇区,落实防汛减灾措施,做好安全度汛物资、人员、预案救援演练和应急值守等各方面准备。要与气象、水文等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建立灾情预警监测机制,完善应急预案,严防次生灾害和事故发生,确保粮食安全度汛。
(三)设施设备。建立“谁检查、谁负责”的工作机制,定期开展设施设备作业培训和运行前安全检查,不留死角,不留盲区,消防安全隐患,确保设施设备完好。严格执行各类仓储设施设备操作与维护规程和使用要求,安全运行。建立科学、规范的仓储管理机制,突出以“防触电、防倒塌、防崩仓”等为重点的预防工作,未经培训、未掌握设施设备使用性能和安全要求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规范作业流程,加强对作业现场管理,及时清理粉尘,杜绝私拉乱设电线的现象,防止烘干机烘房垮塌和烟道残留物燃烧事故发生。
(四)危化品和熏蒸作业。严格执行储粮化学药剂管理制度和使用规范,药剂室要严格执行“双门、双锁、双人”管理制度,杜绝药剂与器材混存,企业熏蒸、处理过期药剂和残留药渣要履行备案手续,加强熏蒸浓度监测和作业管理,熏蒸期间现场设立安全警戒线和配备监督人员,进仓至少要有两名佩戴合格防毒面具的技术人员同行,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五)防尘防爆。各粮食加工生产企业、涉及粉尘防爆的仓储企业要按照《粮食加工、储运系统粉尘防爆安全规程(GB17440)》、《粉尘防爆安全规程》(GB15577-2007)等有关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操作,加大培训力度,使企业员工能够科学辨识粮食企业生产作业空间粉尘爆炸存在的危险因素,一线操作人员能熟练掌握粉尘防爆的基础知识和操作原理,确保粉尘作业环境生产安全。
(六)粮食作业和储粮安全。合理安排粮食收购、出入库作业流程,加强收购和出入库现场管理,认真贯彻执行《粮油仓储管理办法》和《粮油储藏技术规范》,落实科学保粮措施。加强公务用车、库区人车分道管理,严禁超员、超载、超速行驶、疲劳驾驶、酒后驾驶;加强车辆日常保养和维护,从严治理车辆超重、超期营运,落实雨雪冰冻等极端天气行车安全措施,保障行车安全。严格执行仓储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统一标示标牌,健全管理账表账卡,科学选择储藏技术,规范日常仓储管理,加强库存粮情监测,及时处置储粮安全隐患。
篇5
一、充分认识建立粮食收购市场联合执法机制的意义
2012年5月,国务院颁布实施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标志着粮食流通管理进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按照《条例》规定,县级以上粮食、工商、价格等行政管理部门均负有对粮食流通进行依法监管的职责。“情融民生、依法管粮”是贯彻落实《条例》、规范粮食收购市场秩序的必然要求。开展粮食收购市场联合执法,建立健全粮食收购市场联合执法机制,是提高执法效率、增强执法效果、减少执法成本、规范粮食市场秩序、全面推进依法管粮的重要举措,对确保全市粮食质量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明确执法权限和范围,掌握执法职责和重点
根据《条例》规定,在联合执法检查中,市粮食、工商、物价管理部门分别重点检查以下事项:
(一)市粮食局负责对以下违法行为进行查处:无证(《粮食收购许可证》)收购的;涂改、倒卖、出租、出借《粮食收购许可证》的;粮食收购者未执行国家质量标准的;未及时支付售粮款,违规代扣、代缴税费和其它款项的;粮食经营者未按规定建立粮食经营台账或台帐保留时间不足三年的;未按照规定报送粮食经营基本数据和有关情况的。
(二)市工商局负责对以下违法行为进行查处:粮油经营者和从事粮食收购的经营者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的行为;无证收购粮食的;在粮食销售活动中囤积居奇、欺行霸市、强买强卖、掺杂使假、以次充好、销售有毒有害、霉烂变质、陈化粮食等扰乱市场秩序和损害消费者利益的。
(三)市发展和改革局负责对以下违法行为进行查处:粮食经营者未按照规定公示粮油产地、销售价格、计量单位的;从事粮食收购未公示粮食收购价格的;采取压级压价、价格欺诈、垄断或者操纵价格、不按照规定执行最低收购价的。
三、建立四项制度,落实联合执法机制
(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粮食、工商、发改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第一个月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各部门分管领导参加,研究落实联合执法任务,制定执法措施,加大业务指导力度,切实履行各自的职责,精心组织,周密安排,集中精力和时间,开展统一执法行动,保证各项执法检查内容落到实处。
(二)建立联合执法制度。按照联合执法工作安排,在联合执法行动协调工作组的统一领导下,实施联合执法行动,重点查处无证照收购粮食、压级压价、不按规定兑付农民售粮款、有意克扣斤两等损害种粮农民利益的违法违规现象,达到提高执法效率、保证执法质量、节约执法成本的目的。
(三)建立联动交流制度。通过建立三执法部门间的联动互动制度,相互交流执法过程中的经验和做法,加强沟通和协调,在工作中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取长补短,共同维护好粮食收购市场秩序。
(四)建立执法案件移送制度。在联合执法行动中对不属本部门管辖的行政执法案件要及时移送有管辖权的部门办理。移送案件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将案卷材料移交给有管辖权的部门,有管辖权的执法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受理。同时,案件处理完结后,要向移送部门通报办结情况。
四、健全协调工作机构,保障联合执法开展
篇6
1、加强粮油仓储基础设施建设。2013年建成1.8万吨现代粮食保管储藏仓库;建成1000吨食用油储藏罐;维修改造“危仓险库”2万吨;技改日产200吨大米生产线。
2、协调农发行粮油政策性收购资金贷款3亿元,确保全年收购小麦7万吨、稻谷5万吨、油菜籽0.5万吨,掌握粮源,执行国家宏观调控。
3、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议市政府逐步建立属于市本级的储备粮油,使粮食供应应急预案更加有保障。2013年完成本级储粮3000吨。
二、认真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
1、严格贯彻落实国家“最低收购价”政策,敞开收购农民手中余粮,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全年完成市委、市府确定的:“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2万亩,总产33万吨”的目标任务。
2、落实好种粮直补等惠农政策,推进国有粮食企业的兼并重组,资源达到充分利用,杜绝国有粮食企业新的亏损产生,抽出更多的粮食风险基金用于粮食产业的发展。
三、提高粮食流通效率
1、按照《省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2013-2020)》的布局,是其中粮食物流节点之一,我们将继续加大与北方粮油集团的合作,2013年在继续实施“北粮南运”工程中,争取代储玉米达到3万吨,更好地保证我市粮食加工转化企业的原料用粮。
2、2012年我们将继续深化与农业龙头企业的联系,进一步起好桥梁纽带作用,粮食商品率达到60%以上,确保市委、市府确定的“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5%以上”的目标任务完成。
3、积极争取农户科学储粮“小粮仓”建设项目,减少粮食损失,2013年计划争取2000个。
四、认真抓好粮食产后服务工程建设
1、建成连山粮食产后服务中心。
2、创新订单模式,积极探索“种粮户+收储企业+龙头企业”的订单模式,提高订单农业的履约率,有效地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户、收储企业、龙头企业三方共赢。2013年在连山、金鱼、和兴与米老头公司合作签订优质小麦订单6000亩。
五、提升粮食原粮保管安全水平
1、建成粮油低温储藏库2000吨,积极探索冷链物流建设。
篇7
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会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贯彻中央和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关心和支持农民生产和生活,维护农民利益,构建和谐社会。
总的原则:“三不变、两适当”原则,即:与水稻实际种植面积挂钩的补贴办法不变,本县境内(岗埠农场、农场单列)凡种植水稻的农户都享受补贴,标准为每亩补贴20元,不受原农业税纳税面积限制,县各部门所属场圃的水稻面积申报及补贴资金兑现由其主管部门负责,本县农民在县外承包种植水稻的,由被承包单位负责补贴;粮食主产区范围不变,我县属粮食主产区,直补资金由省财政负担;资金管理方法不变,直补资金实行专户管理,通过“一折通”到户;适当简化操作程序;适当推迟面积核实和资金兑付到户的时间,在水稻栽插结束后核实面积。粮食直补工作重点要抓好农民申报、面积核实、张榜公示和资金兑付四个工作环节。
二、实施步骤和办法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
各乡镇(场)要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使粮食直补政策家喻户晓,营造全民关心粮食直补、了解粮食直补、参与粮食直补工作的良好氛围。
第二阶段:直补面积的申报和公示阶段
具体步骤为:
1、认真申报。各乡镇(场)6月30日前召开会议,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由村、组干部逐户核实农户今年实际种植的水稻面积,不得以原纳税面积限制,认真填好分户清册。分户清册(附表一)从乡镇(场)财政所(财务科)领取。财政所提供的分户清册是全部农户名单,其中没有种植水稻的农户不得填报。清册要经农户本人签名盖章(或签名加按手印)确认,并由填报人员签名,村民组长签字,责任明确到人。对因本人不在家等原因由他人代签名的,要签上代签人姓名,并责成由代签人负责,及时与其联系,并指定一名村干部负责,代为办理申报手续,此项工作必须在7月3日前完成。
2、严格核实。在统计分户种植面积期间和结束后,村、组干部一定要严格核实面积的准确性,既不能漏报,也不能虚报,确保申报面积的真实性。对乡村面积申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严肃处理,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3、广泛公示。在水稻面积申报和乡、村核实后,以经过农户确认和乡、村核实的面积为依据,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用复印件全部张榜公示,这是今年确保直补面积准确性的关键,决不能走过场,更不能暗箱操作,要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抓好公示工作,公示时间必须保证7天以上,因风雨或人为原因造成公示栏损坏的要重新公示,确保农户看到、看清、看全。全县统一公示时间为7月4日-10日。各乡镇(场)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的公示栏要留有图片资料,以备检查。公示期间,县、乡都要设立和公布举报电话,县农业局举报电话。
4、对分户登记和公示中出现的问题,要按政策规定及实施意见有关要求,及时纠正处理,确保申报的面积不重、不漏、不虚,准确无误。
5、公示结束并确认无异议后,以分户清册(附表一)汇总村级统计表(附表二),以分村统计表汇总本乡镇(场)的统计表(附表三)。每个清册、统计表必须由填报人和各级负责人签名并加盖各级公章进行确认,清册和统计表均一式三份,一份复印件作公示用,原件和另外一份复印件于7月10日前统一报到县农业局综合科,因拖延时间而影响到全县和全市的上报的,后果自负。公示的图片资料随同补贴清册一并报县农业局。
第三阶段:组织核查阶段
县农业局在各乡镇(场)核实的基础上,根据填报的清册,抽调人员组成核查小组,开展水稻面积核查工作。
1、核查以行政村为单位,抽查村民小组和农户,核实农户实际种植水稻面积、对申报的面积是否确认、村民小组对申报的面积和补贴资金是否公示等。
2、核查小组实地查看村民小组的公示栏,确认公示的面积和补贴金额是否与上报的清册一致,农户在公示中反映的问题是否及时处理等。
3、对组、村、乡镇(场)汇总上报的清册进行准确性复核。
第四阶段:汇总上报阶段
各乡镇(场)在完成申报登记、及时处理公示中出现的问题并确认无误后,由乡镇(场)长在汇总表上签字并加盖政府公章,7月10日前交农业局,由农业局汇总,将直补清册交县财政局。县财政局经复核后,据此拟定全县直补方案,并于7月12日前报县政府审批,上报市财政局、农业局。
第五阶段:直补资金兑付阶段
今年农业税已全部免征,根据省要求,我县作为粮食直补资金实行“一折通”发放试点县之一,已制定了《县财政涉农补贴资金实行“一折通”发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政发〔〕83号)。今年的粮食直补资金全部通过“一折通”发放到农户。具体安排为:
1、各乡镇(场)在直补面积的申报和公示阶段,要将“一折通”农户信息采集表中的“序号、户主姓名、身份证号”等资料一并填入申报清册,以便于编制直补资金兑付清册和“一折通”的操作。
2、县乡财政部门要认真按照农业部门提供的农户实际种植水稻面积,核定粮食直补金额。并将核定后的粮食直补清册交县信用社,作为信用社向农户“一折通”发放直补资金的依据。
3、各信用社根据财政部门提供的直补资金兑付清册,通过“一折通”方式,于9月20日前将粮食直补资金全部打入农户存折。
4、通过乡镇财政服务大厅或定时定点向农户直接发放“一折通”,农户凭身份证到财政服务大厅签字或盖章后领取存折,严禁村、组干部代领,资金兑付过程中不准抵冲任何费用。
5、县乡财政部门要加强对直补资金的管理,资金进入专户封闭运行、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抵顶其他费用。
6、在资金兑付期间,县财政局开通粮食直补工作监督电话。
三、工作责任和要求
对农民实行粮食生产直接补贴,是贯彻落实党的“多予少取”方针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涉及农村千家万户的一项实实在在的惠农政策,各乡镇(场)要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把粮食直补工作作为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抓紧抓好。
首先,各乡镇(场)要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增强做好粮食直补工作的自觉性。对农民实行粮食直补是一项政策性强、面广量大且很复杂的工作,一定要从维护农民利益、保护和促进粮食生产、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责任的重大,各乡镇(场)要对本地区的粮食生产直补负全责,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工作,将这件惠及农民的事情做好,坚决杜绝因粮食直补问题而引发的社会不安定因素。
篇8
关键词:食品质量 监督 现状 问题 解决措施
俗话说的好,“病从口入、祸从口出”,食品质量是否安全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状况。近年来,全国各地接连不断地出现食品安全事件,造成了极其恶劣的不良影响。这种情况下,需要全力建设食品安全监督体制,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全面保证食品安全、健康。加强食品质量监督,不仅有利于为人们提供健康食品,更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一、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现状及加强质量监督工作的重要性
(一)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现状
食品质量安全状况是一个国家人民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而,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改革开放以来,食品行业经过几十年发展已经建立了一定模式的食品质量监督系统,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食品质量安全检验体系。尽管我国政府一直将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摆在工作的重要位置,可全国各地还是接连不断地发生了一些食品安全事件,使得食品质量监督问题迫在眉睫。据统计,我国食品行业存在2亿以上松散形式的种养农户,44.8万左右食品生产加工企业,300万左右食品经营组织,错综复杂的食品产业链必然存在薄弱环节。另外,78.8%比例的小作坊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存在,无形中增加了食品安全监管难度。
(二)加强食品质量监督工作的重要性
近年来,由于食品安全事件屡次发生并带来了极其恶劣的破坏性影响,使得食品质量安全监督工作受到了社会大众普遍关注。针对食品质量监督问题,应立足源头抓质量监督工作,并建立健全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制和体制,同时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立法和秩序建设,为食品安全、食品对外贸易和提高食品安全监督水平提供法制保障。
目前,食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正处于完善与发展阶段,食品质量监督的相关工作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有效性和实效性。为此,加强食品质量监督工作力度至关重要。下面将详细分析我国食品质量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有助于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二、我国食品质量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食品质量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切实可行的食品质量安全检验体系
在我国,政府负责制定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市场准入、信息、执法惩处等全部工作,实行多个部门分头管理体制,以致于易产生职能交叉、权利重复、监管空白、执法缺位等问题,不利于发挥食品质量监督管理的作用。这些问题着实反映出我国确实缺少一套切实可行、强有力的食品质量安全检验体系,应采取措施有效消除职能重复、监管缺位等不良现象,明确分工、明确权责,加强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
2、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随着食品安全事件屡次出现,食品质量安全新问题不断涌现,现行的《食品安全法》日渐不能满足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的法制需求。由于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实行分段立法使得条款相对分散,导致食品立法建设与执行不够密切,各部门职能衔接不够紧密,以致于出现了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不一、监督部门执法混乱、监管范围不全面等问题。比如,《食品安全法》中未明确规定如何惩处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违法行为,致使法律惩处力度不够,达不到严格执法、执法分明的要求。
3、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水平落后
虽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工作一直处于党和国家工作的首位,但是,投入到食品质量安全监督领域的经费相对较少。缺少足够经费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难以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技术,使得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技术水平不高,不能及时发现某些食品安全隐患。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检验环节不仅存在技术落后问题,也存在检验环节重复、检验标准不明确等问题。更有甚者,一些不经检验合格的食品非法流入市场,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充分说明了执法力度不够这一严重问题。
(二)解决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督问题的有效措施
1、加快整合食品产业结构,提高集约化管理水平
我国食品产业链结构比较复杂、且分散,食品在生产、加工和流通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质量问题。为了提升薄弱环节的食品质量监管水平,应积极推进食品产业整合,实行产业化、集团化和品牌化经营和管理,有利于规范、优化食品产业结构,减少小作坊形式的食品生产加工组织,降低主管部门食品质量监管和执法难度,进而提升执法强度。
2、建立健全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健全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建立并不是一件简单事情,需要经过长时间实践与验证。尽管如此,在相关部门和管理人员不懈努力下逐渐形成了立足源头抓食品质量的工作方式,并取得了重大的发展成果。除此之外,还建立了与之配套的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种类的食品实施全面监测,及时发现食品质量风险,针对风险制定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方案。
3、加强食品安全立法建设,逐渐完善《食品安全法》
食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想要取得预期效果,必须加强食品安全立法建设、完善《食品安全法》,为食品质量安全政策的贯彻和执行提供有力保障。为此,卫生部门会同立法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和修订《食品安全法》,建立适用于当前食品质量新问题的法律体系。除此之外,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还需加大质检与惩处力度,严格贯彻卫生许可制度,及时召回不合格食品,禁止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进入人们的餐桌。同时,为了保证法律法规和制度的执行效果,应加强执法监督人员素质建设以杜绝违法乱纪行为和现象。
4、加大经费投入,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技术水平
为了提升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技术水平,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提供有力保障,需要逐渐增加食品质量安全管理领域的经费,确保食品源头、市场准入、产品抽检等各个环节都有安全、可靠的质量检验技术。同时,应积极引进先进的检验设备和检验手段,配置专业水平高的检验人员,全面发展食品质量检验硬件设施建设。
三、总结
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作为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一直以来深受重视。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督力度、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水平不仅有利于保证食品安全和健康,更有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消除人们心里的不安因素。为此,食品质量监督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不言而喻。针对食品质量安全监督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针对性改进与解决措施,逐渐完善与发展食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促进我国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邴艳丽. 浅谈食品质量监督职能的管理[J]. 科技致富向导, 2010,(20) .
[2]沈云江. 浅论食品质量安全问题[J]. 魅力中国, 2010,(03) .
[3] 潘虹. 关于食品质量监督管理及标准探讨[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12) .
篇9
为了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相应工作能力的适应性和持续性,保证检测工作的有效实施和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及准确性,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组织”条款 中的要求:“实验室应由熟悉各项检测和/或校准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评价的人员对检测和/或校准的关键环节进行监督”,在“人员”条款中又提到:“使用培训中的人员时,应对其进行适当的监督”, 明确要求实验室须设置监督员以实施监督工作,而监督员既是检测人员,又是技术管理人员,是保证检测工作质量的关键岗位。实验室在开展质量监督工作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监督员应具备的能力。《评审准则》中没有对监督员作出明确的培训和资格要求,只是说应“熟悉各项检测和/或校准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评价”。我们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实验室监督员应是一个检测领域内相对业务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他必须熟悉检测方法和检测过程,并对检测数据正确与否有判断能力,他应能够识别出其他检测人员的检测工作的不规范不正确之处。
2、 明确监督员的职责。关于监督员的职责,《评审准则》中已经讲清楚了,主要是“对检测和/或校准的关键环节进行监督”。简单说,监督员就是监督检测工作过程的,是为检测一线的业务工作岗位而设定的。因此,在实验室的体系文件中的监督员的职责描述中应围绕这一点来写,不要扩大监督员的职责。有的实验室把监督员的职责扩大到监督整个质量体系的运行,这是不对的,不要把监督员和内审员的职责混淆。
3、 合理设置监督员的数量。一个实验室应设置几名监督员是每个实验室都面对的问题,《评审准则》中没有对监督员的数量提出明确要求,但是通过分析监督员的职责和要求,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应该如何合理地设置监督员。首先,很少有实验室设置专职的监督员,一般监督员本身也是一名检测人员,有自己的检测岗位,因此,一般情况下,监督员只是监督本部门(本检测室或组)的检测工作;其次,应考虑实验室的组织机构设置,主要看从组织机构上划分几个检测室(组),每个检测室(组)自然不能少于一名监督员;再者,要考虑监督员的专业领域,监督员当然应在自己熟悉的专业领域内实施监督,全部监督员的专业领域应能够覆盖实验室的全部检测专业。满足这些要求,监督员的设置就是“足够”的。
4、 赋予监督员权利。实验室最高管理者应赋予监督员足够的权利,这一点是实验室容易忽视的,造成监督员没有足够的权利实施监督,监督员可以在发现问题时当场予以纠正和制止,责令其改正,这也是监督员和内审员在处理不符合问题方式上的区别;监督员对发现有问题的报告时可以扣发;对纠正措施和结果不满意时,可以与相关人员沟通,提出整改建议等;还有一条是至关重要的,监督员应有渠道直接与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乃至最高管理者沟通,在监督工作中难免会得罪人,引起被监督人不满,也会涉及到人情面子问题,只有领导的绝对支持才能做好这项工作。这一点很容易被忽视,很多实验室也做不到。没有这种权利或渠道,监督员在现实工作当中是很难真正实施监督的,实验室的管理者也就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提高检测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
5、 监督的重点。监督的特点是随时随地,这也是监督与内审在计划性上的不同,这一点是大家都清楚的,但是监督并不是没有计划性,监督是有重点的,泛泛的监督并不是监督的真正含义。如《评审准则》提到:“使用培训中的人员时,应对其进行适当的监督”;“使用合同制人员及其他的技术人员及关键支持人员时,实验室应确保这些人员胜任工作且受到监督”。对一些重要的工作环节、工作业务、检测项目以及人员要重点实施监督,比如新的检测项目、新的检测设备、新的检测人员、重要的检测业务、容易出问题的重要环节等等。有的实验室在扩项评审中反而不能提供足够的监督记录,这样的不符合项是比较严重的,因为新扩项项目肯定是实验室的新项目,是恰恰需要重点实施监督的,包括在模拟试验环节和比对试验环节等。监督是侧重于技术方面的检查,有些实验室对卫生、安全等等方面进行监督记录,而对检测方法和检测过程、检测数据等重要环节不去关注,失去了质量监督的真正意义。
6、 监督应留有记录。监督记录也是实验室容易出问题的一点,监督和其他工作一样,需要留有“痕迹”,即质量记录,它的格式应是受控的,是质量体系文件的一部分。一般实验室能够提供监督记录,但是从格式到内容往往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格式过于简单,不能反映监督的具体内容,表格不是受控的,没有签字等等;记录过于简单,不能体现本次监督的具体情况,用词是通用的 ,如“符合”;所有监督记录中均没有发现不符合,在真正的现实工作中,这往往是不可能的,其实监督记录更应该反映的是监督发现的问题。存在上述问题反映出实验室对监督工作不真正理解,不重视,甚至流于形式,弄虚作假。
篇10
2013年,司法行政工作的具体任务是:全面实施“七大工程”。
第一、加强基层日常动态管理,全面实施基层工作提质加速增效工程
(一)在司法所推行工作日志制度。司法局统一印制《司法所工作日志》分发到各司法所。工作日志以表格形式设计,包括工作单位、日期、工作内容、问题描述、解决方法、工作完成度、建议或说明事项等内容。实行工作日志管理制度,是对司法所工作情况的一种日志化、过程化的管理模式,是科学指导司法所工作实践、加强司法所日常管理的需要,也是提高司法所干警素质的有效途径,必将促进司法所工作作风的根本转变和工作效率的逐步提高。
二是推行司法所工作短信提醒制度。为使机关科室与基层司法所做到工作联系到位、动态管理到位、信息反馈到位、监督考核到位,最大限度地减少下发文件慢、网上收件遗漏问题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电话拨打遗漏、无人接听、关机问题发生,科室每月初向直属司法所和中心司法所发短信提示当月工作重点,各直属、中心司法所发短信温馨提醒片区司法所当月工作重点。
三是继续推行司法所电话报到、大所管小所、各项业务工作项目式管理和完成情况每月通报制度。按相关要求执行。
四是开展“庸、懒、散、浮”治理活动。今年,要下大力气解决“责任心不强、标准不高、精神状态不佳、工作作风不优、工作落实不力”等问题。凡是局纪委和政工科作风巡察、督查不在岗的,按司法局七项规定处理。
五是开展“司法所开放日”活动。为让辖区居民了解司法所工作内容,以及让辖区的党政领导、人大代表、派出所干警、法庭法官了解司法所做的事情,征求对司法所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增强党政领导、辖区居民群众对司法所工作的知晓率,拉近司法所与居民群众的距离,加深相互理解,增进彼此的感情,主动接受指导、监督。司法所要在今年7月和12月,以“聚集执法公正”为主题开展2次“开放日”活动。活动内容:所长汇报司法所工作情况,介绍司法所的执法职能、服务内容和办公流程等,解答一些居民群众的疑问和法律问题,发放便民服务宣传资料。展示人民调解、法制宣传、社区矫正等工作图片和档案资料。
第二、强力推进法治建设,全面实施市民法律指数提升工程
一是继续推进重点对象学法用法。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层面,要邀请高水平的法律专家、律师、法官,举行一到两次法制讲座;在居民层面,要组织普法讲师团和文艺队,下基层、进企业、进社区,开展公益性的宣讲和法制文艺演出;在青少年层面,今年要会同教育部门继续深入开展“关爱明天,普法先行”系列法宣活动:如“交通安全进校园”、“水法进校园”,“远离”等,组织学生观摩法院刑事庭审。在农民层面,要精心搜集整理与农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问题,编印成《农村法律知识读本》,赠送给全市万家农户,方便村民学法用法,同时送法制文艺下乡。
二是进一步拓展法制宣传阵地。在各乡镇建立法制宣传专栏,通过主题宣传栏、开设法制夜市等形式开展法制宣传;要利用两岸一江的led电子显示屏、地埋音响等全天候实施普法宣传;要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法制宣传展板展示、展评活动,并将这些宣传展板分类配送到全市有关机关办事大厅,以及农村、企业和学校开展普法;要通过雄州普法网、法建简讯、普法微博、qq群等形式不断把“六五”普法工作引向深入。
三是持续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农村、社区居民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明显增强,要求我们着力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居民依法办事、依法维权以及有序参与公共事务。今年,重点是:要引导农村、社区实施村务、社务公开、村务、社务大事民决、村(社区)党支部领导的自治运行机制等一系列制度建设,对村务、社务管理、财务管理、土地征用、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的村和社区,要协助政府进行重点专项治理,使农民群众看得见、感受得到“民主法治村”建设的实际效果,增强参与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树立起法治的权威,保证“民主法治村”建设的其他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第三、积极主动融入企业工作,全面实施法律服务系统工程”的主要内容
一是认真搭建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顾问平台,着力服务工业建设和招商引资,做好“填空题”。要不断拓展法律服务新领域,积极建议、及时调整市政府律师顾问团,为包括市委书记、市长在内的市领导选配个人公务律师,主动为市委、市政府和市领导的宏观经济决策出谋划策;协调市行政服务中心,选派1至2名律师在市行政服务中心实行每月一次值班制度,与“市长热线”实行无缝对接。
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展企业法制宣传教育,促进依法治企,做好“选择题”。开展企业法制宣传、法律服务直通车,今年,要在“法律六进”活动中突出“法律进企业”活动,重点利用法制宣传车、宣传展牌、文艺节目到企业巡回宣传,开展法律咨询解答活动;新市、简城司法所联合在十里坝工业园区协调一、二家企业,建立一、二个宣传栏,每季度更换一次内容。养马、石盘司法所联合在城资工业园区协调一、二家企业,建立一、二个宣传栏,每季度更换一次内容。贾家司法所在贾家工业园区协调一、二家企业,建立一、二个宣传栏,每季度更换一次内容。
三是指导企业完善纠纷调解机制建设,有效维护企业稳定,做好“应用题”。根据《人民调解法》的规定,组建企业人民调解委员会;指导企业加强人民调解委员会业务建设,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第四、强化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全面实施人民调解拓展工程
一是大力实施强基固本工程,做到网络建设“三延伸”。一是要实现网络“向上延伸”,形成高位、高效、专业的民调工作领导机制。要筹建建人民调解专家团,定期分析民调工作态势,进行疑难纠纷“会诊”,协调重大案件处理,二是要实现网络的“向下延伸”,深化人民调解“六进”,编织纵横交错的三级民调大网。今年,基层要协调大调解中心,在新区汽车总站建立一个人民调解室,在比较大居的民小区建立一、二个人民调解室。三是要实现网络“向内延伸”,加强人民调解委会的规范化建设。在每个乡镇培育了2-3个标准化调委会,树立典型,以点带面,促进规范化调委会建设。同时,加强档案建设,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努力改善民调档案工作现状。
二是大力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做到业务建设“三结合”。一是要结合业务发展,搞好专门培训。全年业务知识培训不少于2次。二是要结合召开会议,开展间隙培训。三是要结合典型案例,开展针对培训。1、各所要从全市发生的矛盾纠纷中,筛选一批有意义、有影响的案件,在调解技巧、运用法律等方面进行认真总结和评析,汇集成册,分发传阅,让广大调解员全面了解法律法规的运用,为遇到类似的问题提供了有力参考依据。2、要在调解矛盾纠纷中让调解员参与调解全过程,通过“肩并肩”实战式培训和“手牵手”师徒式培训调解员,对一些重大疑难案件要组织调解员现场观摩,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工作技巧,增强矛盾纠纷的能力。
三是大力实施和谐文化创建工程,做到服务大局“三围绕”。一是要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做好基层民调工作。全市陆续开工兴建100余项重点工程,这些工程涉及到房屋拆迁安置和土地征用补偿。为此,各司法所要主动参与,采取和谐文化,教育先行,民调工作紧跟的有力举措,深入到各家各户,开展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工作,依法为拆迁户维权,自觉地为工程建设服务。二是要围绕热点难点问题做好民调工作。把今年作为“人民调解年”,在全市开展“人民调解年”活动,提升人民调解个案数量。三是要围绕完善机制做好民调工作。建立健全矛盾排查机制;建立定期汇报制度。每月20日以前上报纠纷排查情况,对可能引发不安全、不和谐的苗头,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消除和化解工作,确保稳定的大局;要建立应急调处机制。重大纠纷案件中,司法所要组织人员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对当事人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平稳事态的发展,防止矛盾纠纷扩大、升级、恶化。
第五、坚持法治惠民不动摇,全面实施法律援助民生工程
一是降低门槛,扩大覆盖面,服务民生惠及更多困难群众。法律援助工作“十大民生工程”,根据省司法厅和市司法局对法律援助工作的要求,努力实现援助范围“双覆盖”目标,首先是放宽适用法律援助经济困难的对象:人均月收入为600元以下的困难群众。其次是扩大法律援助事项范围:重点是将农民工在劳务方面或返乡创业因签订、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合同导致利益受到损害,农民因购买种子、化肥、农药、饲料等质量低劣产品导致经济损失等情形,以及残疾人、老年人、妇女、未成年人在人身财产权益受到损害的事项,纳入法律援助范围。
二是明确责任,提高效率,着力解决困难群众打官司难的问题。多数工作站人员不重视,被动开展工作,服务很不到位,法律援助中心要思考制定《关于进一步明确全市法律援助服务区域范围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全市法律援助服务工作。
三是整合资源,服务困难群众,确保民生工程顺利实施。法律援助中心要思考组建“法律援助民生工程服务团”。组成人员由法律援助工作人员、优秀的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法律援助志愿者等人员组成,办公室设在法律援助中心,要明确“服务团”的服务内容、工作要求。“服务团”争取在4月30日前组建完毕。
第六、加强特殊人群管理监控,全面实施社区矫正创新工程
一是创新管理机制,提升管控水平。矫正科要积极探索监管模式,从规范社区矫正人员行为入手,借鉴监狱系统的行为规范,结合我市矫正现状,制定《社区矫正人员行为规范》,加强对违反《规范》的社区矫正人员的处理,对违反规范的社区矫正人员,统一集中到社区矫正学校进行教育和学习。
二是创新矫治机制,提高矫正实效。各司法所今年要建立“两所联动”机制。联合派出所管片民警每月定期进行走访,充分听取村、居、社区干部和志愿者的反馈和意见,及时调整矫正措施;制定《社区矫正人员风险评估办法》,全面开展矫正人员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增强对宽管、普管、严管级的矫正人员监管的针对性,特别是对“严管级”的矫正人员,全时段进行跟踪掌握。
三是创新帮扶机制,增强帮教能力。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管教目标,广泛开展“爱心工程”和“返助工程”,不断推进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的有效落实。各所要通过对全市的社区服刑人员和归正人员进行全方位的走访、谈话和调查,对经济困难的,要主动帮。
第七、争创特色提升档次,全面实施司法行政工作品牌工程
一是精心打造人才培育品牌工程
2013年,拟选派6名基层司法助理员到全国最发达地区司法所跟班学习锻炼。
二是精心打造普法宣传品牌工程
1、开办普法视频专题。为了更好地做好法制宣传工作,拓宽宣传的渠道和形式,展现司法行政机关的良好形象和工作特色。利用“普法网”和“两岸一江的led电子显示屏”开办视频类专题节目。
由宣教科负责摄像、制作法治新闻宣传片及相关资料的留存与编辑制作(或者请1706工作室负责)。每月一期,每期不少于2分钟,内容涵盖法制宣传、社区矫正、法律援助、矛盾纠纷调处、公证等司法行政机关的职能工作。通过视频节目这种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广大市民群众在欣赏影像故事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学习到法律知识,更了解司法行政各项职能。
在选好题材方面。局机关各科室、各基层司法所都有搜集线索、并及时向负责视频节目的工作人员报告的义务。通过全局干警的共同努力,力争将视频节目办出水平、办出档次、办出特色,成为宣传市司法行政工作的崭新窗口。
2、大力实施法治文化工程。一是开展“送法进万家”活动。在重要法律法规施行纪念日或重大节假日,针对性地发放印有法制宣传标语的小物件。①编印“普法三字经”小册子发到市民群众手上;②把“普法三字经”印在法制手提袋、法制围裙、扇子”上发到全市居民群众手上。二是法治文化广场建设活动。创作法律宣传小品、快板书等法治文化精品,适时在镇、村开展法制文艺演出。
三是精心打造法律援助品牌工程
1、实施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百分制”量化考评。建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量化考评制度。法律援助中心要制定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考评量化标准和考评办法。考评结果直接与补贴挂钩,有效推动办案质量管理工作深入开展,真正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在制定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考评量化标准和考评办法时,要按照案件办理和质量管控流程,量化考评按三个阶段每项指标逐项考核。一、受理阶段重点考核证据材料审核、一次性权利义务告知等内容;二、办案阶段重点考核认真调查取证、周密分析案情进行风险告知、配和受援人做好相关费用减、缓、免申请工作、(辩护)词思路清晰、观点明确、适用法律准确;三、结案阶段重点考核结案报告表填写、卷宗是否材料齐全、装订规范、按时归档等内容。每件法律援助案件依据质量考评量化标准进行量化考评打分,并依据考评结果适时发放案件质量考核费用。
2、举办一次“正义使者”法律援助主题报告会。结合“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力争在11月底日举办一次“正义使者”法律援助主题报告会,旨在展示我市法律援助工作成就,宣传法律援助制度,弘扬公平正义理念。报告会实况在“12.4”期间以电视节目、led电子显示屏”的形式进行播放。
报告会要以我市近年来五个案情复杂、社会影响较大的法律援助案例为题材,由承办律师、法律援助机构人员、法律援助志愿者等人进行声情并茂地讲述。案件类型包括工伤人损、医疗事故、农产品损害、交通事故、农民工讨薪等,充分体现法律援助工作心系民生、匡扶正义的价值和追求,以及在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四是精心打造人民调解品牌工程
1、筹建全市最高权威性的“矛盾纠纷调解专家团”。为了提高全市疑难复杂矛盾纠纷的攻坚能力,彻底解决一些处理难度大,专业性强、部门管理综合性强的矛盾纠纷,成立“矛盾纠纷调解专家团”。
“调解专家团”成员组成:一是从市直属机关、部门中选聘一部分精通本部门业务、熟悉相关法律并且热心调解的业务骨干和离退休干部;二是从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所的人员以及执业律师中聘任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业务素质过硬的调解能手;三是从基层聘任一部分群众威信高、善于开展调解工作的资深人民调解员。
“调解专家团”工作流程。凡是各级各部门拿不准的“重大、疑难、复杂矛盾纠纷”,由人民调解中心根据矛盾纠纷类型,召集调解专家团相关专业的专家对该矛盾纠纷进行会诊,给出调解方案,必要时派专家到场指导实施调处;涉及多个部门和专业的,则由人民调解中心牵头,相关领域的调解专家共同组成调解专家组进行联合调解。
2、建立“律师调解工作室”或“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调解工作室”。律师具备专业法律素养、熟知法律和政策、具有丰富的办案经验。运用律师这支专业的社会力量,引导其参与到调解中,使人民调解走向专业化、社会化。
3、开展“你有矛盾纠纷,我来免费调解”品牌创建活动。加大对人民调解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你有矛盾纠纷,我来免费调解”的调解文化理念,做到哪里有纠纷哪里就有调解员的身影。各司法所要在每个村最醒目的位置,把这一调解理念用墙体标语的形式呈现出来,让“你有矛盾纠纷,我来免费调解”的品牌效应家喻户晓,让群众有纠纷能及时找到调解组织,形成“人人知道调解,人人乐于以调解方式解决矛盾纠纷”的局面。
4、进一步落实“随手调”工作机制。各所要将“随手调”工作机制纳入乡镇综治工作目标考核。
五是精心打造社区矫正品牌工程
1、建立社区矫正人员公益“劳动卡”制度。为最大限度地统筹社区矫正人员的业余时间,规范统计每次参与劳动的时间,确保社区矫正人员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保证公益劳动的参与率,决定建立社区矫正人员公益“劳动卡”制度。
司法局上统一印制“劳动卡”,平时由司法所统一保管。社区矫正人员在规定时间到所在辖区司法所领取“劳动卡”,劳动结束后,交劳动基地填写“劳动记录”、负责人签字、盖章后交还司法所。因特殊原因不能参加集体劳动的社区矫正人员,需在一周内到司法所领取“劳动卡”,自行到劳动基地或村(居委会)进行公益劳动。公益劳动登记卡的内容记录将作为每月或每季度考核的依据。
2、推行社区矫正工作“四必须、一后果”措施。“四必须、一后果”,即:必须按规定时间到司法所报到;必须遵守社区矫正规定,服从司法所管理;必须按司法所要求,定期参加学习培训,写出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必须参加由司法所组织的公益劳动;不遵守社区矫正规定的严重后果:撤销缓刑(假释),执行原判刑罚。
“四必须、一后果”措施由司法局统一印制成卡片,由司法所在社区矫正人员入矫前予以警告和训诫,树立司法行政实施社区矫正工作的权威。
3、推行司法所给矫正人员发温馨短信制度。为进一步改进社区矫正工作的管理、教育方法,体现一种人文关怀,让矫正人员感受到一种温暖,在司法所推行给矫正人员发温馨短信制度。如:“春节假期结束,××司法所温馨提醒,请您在外出务工途中注意交通和人身安全,遵守各项法律法规,请遵守每月八小时的教育学习和八小时的社区服务制度,最后祝您和家人身体健康,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