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工作意见范文

时间:2023-03-29 01:14: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干部工作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干部工作意见

篇1

一、处理离任村、组干部补助的准则

(一)分段核算准则。离任村、组干部的补助,按施行《村委会组织法》前(1998年12月31日前)、税改前(1999年1月1日至2002年12月31日)和税改后(年1月1日今后)三段核算(由于《村委会组织法》于1998年11月4日公布执行,且1999年头开端进行村委会换届选举)。

(二)分级担负准则。1.税改前离任的村、组干部的一次性补助,由地点乡(镇)依据本乡(镇)的实践状况一致研讨处理。2.税改后离任的村干部的一次性补助:施行《村委会组织法》上一任职工夫的一次性离任补助,由地点乡(镇)依据实践状况一致研讨处理;税改上一任职工夫的一次性离任补助,由县、乡财务各担负50%;税改下一任职工夫的一次性离任补助,由县财务处理。3.税改后离任的组干部一次性补助:施行《村委会组织法》上一任职工夫的一次性离任补助,由地点乡(镇)依据实践状况一致研讨处理;税改上一任职工夫的一次性补助,由乡(镇)、村、组各承当1/3的比例进行补助;税改下一任职工夫的一次性离任补助由县财务处理。

(三)无差错准则。任职时期认真实行职责,无违纪违法行为,属正常落第,且财富与财政移交清晰的离任村、组干部才干享用一次性补助。

(四)鼓舞发展强大集体经济准则。税改后,各村、组采纳各类办法发展强大集体经济,集体经济较好并具有付出才能的村、组,由地点乡(镇)人民县政府研讨制订奖励方法,恰当赐与离任村、组干部津贴奖励。

二、处理离任村、组干部补助的规范

离任的村、组干部一次性补助规范,依照离任时的月补助规范,延续任职一届以上(含一届)的,每任职一年赐与一个月补助,但最多不超越24个月。

篇2

开展党政干部下访活动,是推动落实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滨江镇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及时了解社情民意,督导解决突出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举措。按照市委办2012(48)号《关于领导干部定期下访的意见》的要求,现就进一步开展区(镇)党政干部下访活动,提出如下意见:

一、下访的主要任务

紧紧围绕开发区(滨江镇)中心工作,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基层解决突出问题的情况;指导推动基层及时就地化解矛盾;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基层单位和广大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帮助解决基层和群众反映的具体困难;倾听和收集基层的建议、意见和批评,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指导和督促基层开展“六无”平安示范村创建活动;处理突发事件和其他需要了解的情况。

二、下访的重要方式

工作的重点难点在基层。区(镇)党政干部要结合各自分工及实际工作情况,每周不得少于1天,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到困难多、问题多、矛盾多、工作推进受阻、重大决策调整可能引发利益矛盾激化的地方去,面对面地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化解群众心结,理顺各方关系,更好地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下访可采取以下方法进行:

1、接访会办。党政负责人、领导班子成员到挂钩联系的村、社区、企业、基层单位开展接访活动,会办问题。

2、带案督办。选择一定数量的重点疑难复杂案件,协调推动及时解决,以此推动基层工作。

3、座谈走访。通过召开村干部、群众代表等对象参加的座谈会,到村、企业、农户家中走访,听取反映。了解情况,宣传政策,指导工作。

4、调查研究。带着问题深入基层,查原因、找答案,提出改进工作和完善政策措施的意见。

三、下访的工作要求

1、区(镇)党政干部要进一步高度重视下访工作,明确目标,突出重点,落实任务,切实把干部下访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2、建立《市党政干部下访工作记载簿》台账制度,详细记录下访对象、事项和处理意见,妥善保存,以备考核检查。

篇3

为鼓励广大村居干部带头发展林业苗圃,推动我镇林业绿化工作,着力打造“东花园”,切实提高村居干部“带头富、带领富”的本领,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就村居干部自主流转土地或承包绿色通道发展林业苗圃,制定以下奖补意见:

一、奖补对象

以村居为单位,现职在编村居干部自主经营(招商引资的除外)。

二、奖补范围

1、新广线两侧的绿色通道(失迷巷居委会向南至广陵交界);

2、焦常线两侧的绿色通道;

3、各村(居)干部自行流转的土地所经营的苗圃。

三、奖补标准:

1、新广线、焦常线的绿色通道。所在村居对新广线、焦常线的绿色通道必须落实承包(到人)管护经营。

由村居干部自主承包管护经营,并符合以下条件的,政府在每年发放800元/亩土地流转费的基础上,另对自主承包管护经营的村居干部每年奖补400元/亩。连续奖补三年。

⑴村(居)在编干部自主经营,与镇政府签订好承包合同,并设立承包公示牌;

⑵确保在已栽树木下的土地上培植苗圃,不得种植其他作物或抛荒;

⑶已栽树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在95%以上。

2、自主流转土地种植苗圃的。村(居)在编干部自主流转土地种植苗圃并达到以下条件的,分三个层次给予奖补:连片10亩(含10亩)以上,补助1万元;连片50亩(含50亩)以上,补助2万元;连片100亩(含100亩)以上的补助3万元。连续奖补三年。

⑴土地流转到位,与农户签订好流转合同;

⑵必须连片10亩以上;

⑶苗圃培植到位,不得种植其他作物或抛荒;

⑷有新广线、焦常线绿色通道的,所在村居必须落实承包(到人)管护经营,与镇政府签订好承包合同,并设立承包公示牌。

四、验收办法

1、镇政府成立以财政、监察、农业科、农技等部门组成的验收小组,逐村逐田块进行验收。

2、验收时间分别为4月30日和11月30日。

篇4

一是合理设置机构。建立“一办六中心”便民服务机构。围绕服务和管理两大职能。打破上下对口设置机构、站所各自为政的传统做法,结合乡镇机构改革。按照“精简、高效、统一”原则和有利于减少管理层次、提高办事效率的要求,整合内设行政事业机构和辖区单位资源,建立由乡镇党政分管领导分别任主任的一办六中心”服务机构。一办”即党政综合办公室,确定专人值班,全天候开通服务热线,按照“登记—转办—办理—上报—答复”程序,受理和协调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六中心”即根据税改后乡镇职能应转为抓好经济发展、管理社会事务、维护社会稳定、提供公共服务的要求,结合乡镇实际和群众需求,统筹乡镇辖区资源,组建成农业技术、农经财政、社会事务、应急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计划生育和城镇建设与管理等服务中心,合理定位服务职责,实行专业化分工和目标责任管理,形成了一办”抓总协调、六中心”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

二是前移服务窗口。开通了服务热线,建立镇村社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各乡镇均建成了镇、村、社三级便民服务网络。乡镇一级均建立了一站式”政务服务大厅。将群众办事最多的民政救助、合作医疗、婚姻登记、惠农资金发放、计划生育等重点业务直接纳入大厅办理,设置了群众办事流程图和窗口服务职责,对服务内容、办事程序、收费标准、政策依据、服务电话、责任干部等向群众公示,并实行领导带班制、首问责任制、挂牌上岗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精简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针对部分村离乡镇政府所在地较远、群众办事不方便的实际,部分乡镇在已撤销的乡政府原址或区域中心村成立乡镇政务服务大厅分设机构,及时高效地为群众提供专业化、多样化、个性化服务。村一级依托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设立便民服务室292个,川区或村民居住比较集中的村,通过实行镇村干部、大学生村官每日轮流值班,浅山区和山区村采取逢集日值班、干部去向明示和公布联系电话等形式,积极代办群众需求,前移了服务窗口,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社一级充分发挥农村小餐馆、小商店、卫生室、党员中心户聚集人流的优势,设立便民服务和群众需求收集代办点,采取定期办理、预约办理、集中办理或专人代办等方式,广泛收集和代办群众需求,做到群众有事“天天找得到人、时时办得成事”同时,农业、畜牧、林业、水利、民政、计生等区直职能部门适时在重点村组和产业基地设立移动便民服务点,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便民服务,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通过这一广覆盖的便民服务网络,征集到群众诉求4260条,为群众办理各类业务6.6万件。

三是延伸服务触角。以建立乡镇政务运转和便民服务的信息网络为突破口,建立信息网络便民通道。着眼于建立干群互动、覆盖广泛的民情民意征集机制。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快捷方便的优势,将“一办六中心”和联系干部的服务范围、姓名职务、岗位职责、联系方式及监督电话等印制成“便民服务卡”发放到广大农户,实行“一户一卡”接受群众点名服务,为解决群众需求“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创造了条件。共印制发放便民服务卡10.2万张,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难题3960多个。各乡镇搜集村社干部、党员户、种养大户、致富能人等群体的移动电话号码,形成便民服务电话号码册,采取移动飞信方式,及时将政策法规、种养技术、气象信息以及镇村当前中心工作等宣传到千家万户。同时,结合群众需求征集,建立了反映农户人口、耕地、种养、务工情况等基本信息以及群众所思、所想、所急、所盼等情况的百姓档案”增强了为民服务的针对性、实效性。通过以上措施,初步形成了广覆盖、触角长、无遗漏的便民服务网络,为服务群众搭建了有效平台,实现了民情联系无遗漏、村务管理无盲点、为民服务无缝隙”三无”目标。

篇5

1.各单位教育干部和全体教职工必须认真执行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服从领导、听从指挥,确保政令畅通。

2.各单位教育干部和全体教职工必须切实履行自身职能,不折不扣地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以及平时交办的各项临时性、突击性任务。凡上级交办的事项,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抓好落实,并要及时向交办领导进行反馈,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杜绝办事拖拉、推诿扯皮、慢作为、不作为和乱作为等现象。

3.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各单位对发生的重大事项,如重要的活动、重大安全事故、重大突发事件、群体性上访等,要在第一时间向地方政府、教育局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汇报。各单位主要领导必须在第一时间亲临现场指挥处理,控制事态发展。

4.规范外出请假制度。全区所有教育干部和全体教职工,外出必须按干部管理权限履行请假手续。各单位主要领导外出,必须提前一天向教育局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请假,凡国家、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考察等需附相关通知复印件,经局主要领导批准后方可外出。

5.深入学校、深入课堂,开展深入细致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各乡镇教育总校要有计划地对本乡镇各学校(含教学点)开展教育教学督导工作,区直学校校级领导要经常深入课堂听课,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

6.勤俭节约、严禁铺张浪费。全体教育干部要带头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观念。严禁高价租车,严禁公款大吃大喝,严禁超标准接待和相互吃请,严禁公款游山玩水和进行高消费娱乐活动。

篇6

一、考核办法

以实际绩效为依据,采取以项定分、以绩计分、以分定位的办法,确定各村考核分数,对没有对应考核内容的项目以平均值计分。考核中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重要发展指标和重点工作完成实绩突出的,实行由党工委、办事处统一按实际情况酌情实行考核加分或给予一次性奖励;对一些约束性指标和重点工作完成不力的,实行考核扣分或一次性扣除部分奖金数额。

二、考核内容

突出转型发展、基础管理、乡村治理、公共服务、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采取定量考核和定性测评相结合的方式,对村干部的工作实施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两大类型的考核,实行100分考核制。其中经济责任权重20分,社会责任权重80分。

1、经济工作20分。主要考核:工业经济总量分值4分,工业经济增速分值4分,村级有效收入分值12分,由经服中心负责考核。

2、农业工作3分。主要考核:农业现代化体系分值2分,护林防火、疫病防控分值1分,由农服中心负责考核。

3、党建工作8分。主要考核:组织工作分值2.5分,纪检工作分值2分,宣传工作分值2分,统战工作分值1.5分,由组织、纪检、宣传、统战部门负责考核。

4、综合治理8分。主要考核:矛盾纠纷排查与调解分值3分,有无群体性上访事件分值3分,是否发生重特大案件分值2分,由政法中心负责考核。

5、环境卫生10分。主要考核:村庄环境分值3.5分,环卫保洁分值3.5分,道路管理分值1.5分,河道管理分值1.5分,由社事办负责考核。

6、违章整治10分。主要考核:制度建设分值1分,日常巡查分值2分,快速处置分值5分,有无侵占基本农田分值1分,有无“私搭乱建”分值1分,由城管队、国土所负责考核。

7、拆迁安置9分。主要考核:组织建设分值1分,按时拆迁分值5分,平安拆迁分值3分,由拆迁办负责考核。

8、财务管理7分。主要考核:“三资三化”建设分值2分,制度建设分值2分,预算执行分值2分,民主理财、账务公开分值1分,由经服中心负责考核,财政所、纪检监督。

9、基本建设7分。主要考核:按照年初上报项目建设分值1分,项目招投标分值2分,工程质量督查、决算审计、资金兑付分值3分,资料归档分值1分,由经服中心负责考核,建管所、纪检监督。

10、群团工作3分。主要考核:团委工作分值1分,妇联工作分值1分,工会工作分值1分,由共青团、妇联、工会负责考核。

11、民政工作5分。主要考核:换届选举2分;低保、双拥等工作分值1分;优抚、慈善等工作分值1分,殡葬管理分值1分,由民政科负责考核。

12、人武工作2分。主要考核:征兵工作分值1分,民兵工作分值0.5分,军事训练分值0.5分,由武装部负责考核。

13、生态文明2分。主要考核:有无“未批先建”项目分值1分,有无环境分值1分,文明村创建酌情加分,由环保所负责考核。

14、计生工作4分。主要考核:有无违法、非婚生育分值2分,节育分值1分,人口信息分值1分,由计生办负责考核。

15、社会保障2分。主要考核:就业创业分值1分,资料台账分值1分,由社保所负责考核。

三、有关说明

1、村干部工作考核与全年报酬直接挂钩,村干部全年总报酬由基本报酬、规模报酬、考核报酬三部分组成。基本报酬按原来的统筹标准发放;规模报酬按村级常住人口基数测算,5000人以下的为0.5万元,5000人以上的每增1000人增加0.1万元,至9000人以上为1万元止;考核报酬由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按百分考核得分情况统一确定。

篇7

一、常怀为民之心,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在社会转型时期,广大农民群众尽管人数多,但由于他们相对居住分散,因而在组织资源、政治资源方面与乡村干部之间极不对称。于是,造成部分乡村干部靠民而不为民,忧民而不富民,近民而不亲民,其得利益要求及实现方式独立于普通农民。因此,我们必须给农民这样一个弱势群体以支持,关注他们的难处,反映他们的要求。

要捧出一颗真心。应当说,当前农民地位的改善具有重大的社会功利意义。为农民说话,就是为社会进步说话。因此,要捧出一颗真心对待农民,是转变干部作风的根本。今年以来,我们在抓干部作风转变工作中,要求全镇干部都要自觉树立政策观念、法制观念和群众观念,都要像焦裕禄、孔繁森、吴金印、郭全明那样,捧出一颗真心,带着感情工作,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通过树立“三个观念”,从点滴小事做起,真心实意与农民群众交朋友,有效地缩短了网干群之间的距离,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现在不少群众主动到镇党委、政府找干部说心里话,有难处找干部帮忙。

要开辟一条通道。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些地方群众对干部有意见,说干部“不像话”;干部对群众有看法,说群众“不听话”。干群之间的矛盾,成为农村的不安定因素,影响了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干群之间缺乏一种有效的沟通渠道,使原本就该是“鱼水”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了。因此,开辟干部群众谈心对话渠道,是当前融洽干群关系,密切鱼水之情之关键。今年以来,我们着力开辟和拓宽干群沟通渠道,先后在全镇完善推广了“民主听证会”、“民情恳谈日”、“联民、为民、富民”活动等做法,架起了干群双向交流的桥梁。让群众畅所欲言,参与居级重大事项,民主监督党委、政府和广大镇居干部,已成为全镇上下的自觉行动。

要摊开一本帐目。从我镇和一些地方的情况看,一些群众上访,其原因多是农村财务“不清、不公、不实”所致,频繁出问题的村级财务成了群众上访的主要导火索。为从源头根治农村财务问题,自觉向辖区范围内群众摊开帐本,让他们参与、监督,就解决农村财务不清、不公、不实问题,以能消除了群众疑虑,确实是促进农村稳定的上策。近几年,我们针对这一问题重点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推行镇居务公开制度。凡镇、居两级大事决策、重点项目、收入开支等,一律向全镇群众公开。二是推行镇居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无论是镇机关干部、企业干部还是居干部,离任后必须进行全面审计,使干部走得“清白”,不留经济尾巴。三是严格实行帐目、资金“双代管”制。切实加强“收支两条线”管理,定期对财务进行检查、公布,避免干部因经济问题犯错误。这些举措,在群众中反响强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据统计,去年以来,全镇开工建设大型建设项目7个,全部实行公开招标,共计节约建设资金达100多万元。

篇8

县经济开发区领导班子成员;

县人民法院、县人民检察院领导班子成员;

各乡镇、县各部委办局领导班子成员;

县各直属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成员。

二、述法内容

(一)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依法开展工作意识到位情况;

(二)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质情况;

(三)重大事项决策过程依法进行的情况。有无与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决策意见,造成决策失误,形成不良社会影响;

(四)依法开展行政工作情况。乡镇(场)、县级机关行政部门班子成员,研究决策形成的文件有无被撤销、责令修改或停止执行;分管工作有无造成行政败诉案件、复议被撤销变更案件,有无造成群体性越级上访事件,有无执法人员被确认为不作为、乱作为。行政首长、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参加质证情况;

(五)司法机关公平正义的情况。司法为民绩效如何;分工的司法工作,有无确认为司法不公正、不作为、不文明,甚至违法的人和事;

(六)个人遵章守法的情况。

三、述法程序

(一)形成述法报告。述法对象在个人述职报告中,要围绕规定的述法内容,总结一年来学法守法,依法办事的情况。述职述法报告要实事求是,内容全面具体,既充分肯定成绩,又找出存在的差距,还要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

(二)组织述职述法。述法的形式原则上口头述法。参加的对象与参加述职述廉的人员相同。

(三)实施民主测评。科级党政领导干部述职述法后,以无记名填表方式进行民意测评,参加测评的对象与听取述法报告的对象相同。

(四)反馈述法情况。述法、民主测评后,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委组织部将民主测评情况汇总,汇总的情况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反馈给各级党委(党组)和班子成员。

(五)述法结果运用。述法和测评情况将作为干部业绩评定、奖励惩处、考核任用的重要依据,并按有关规定分别存入个人档案。

四、述法时间

科级党政领导干部述法工作与述职同时进行,原则上每年一次,一般安排在年底或次年年初。

五、述法的组织领导

篇9

一,“海外优秀留学人才”的界定

“海外优秀留学人才”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着眼于吸引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

第二层次:着眼于吸引一大批学术基础扎实、具有突出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学术带头人,促进技术创新和学科发展。

第三层次:着眼于吸引大量青年骨干教师和科研骨干人员,带动教师队伍和科研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二,编制海外优秀留学人才需求目录,建立和完善海外优秀留学人才信息库

我部根据教育发展、科技发展、产业发展、区域发展等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建立对海外留学人才需求预测和需求信息制度,全面掌握国内各类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信息,构建和完善国内用人单位对海外优秀留学人才的需求信息库,汇制国家和地方吸引留学人才的政策和措施信息库,为海外优秀留学人才回国工作提供方便、快捷、准确、及时的国内人才需求信息查询和咨询服务。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留学人员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在此基础上建立有回国意向海外优秀留学人才信息库,加强我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对海外留学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了解,联系、推荐国内急需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国内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学科发展的特点和规划,建立有针对性的人才引进计划,制定人才引进的措施和管理办法。

三、搭建海外优秀留学人才双向选择平台,为海外优秀留学人才回国工作和创业服务

我部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国内引进海外留学人才需求信息和有回国意向海外优秀留学人员信息,搭建网上在线交流、洽谈等双向互动平台,推动国内用人单位与有回国意向海外优秀留学人员的对接:

1、以我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中国留学网、国家留学网、神州学人等机械为基础搭建专门的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和远程视频面试洽谈系统,定期需求信息,为海外优秀留学人才和用人单位提供双向互动交流利招聘洽谈等服务。

2、加强对留学人员各类学术团体利留学人员联谊会的联系和指导,充分发挥留学人员团体的桥梁作用,通过留学人员团体海外优秀人才需求信息,为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提供咨询和服务。

3、我部每年5月、12月分别组织海外留学人员及国内用人单位参加北京科技博览会海外高层次人才招聘会和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海外高层次人才招聘会,进行面对面的对接和双向选择。

4、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引进海外优秀留学人才洽谈工作团组,组织国内用人单位的人事负责人到留学人员集中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人才洽谈工作,通过教育处(组)组织在外忧秀留学人员与国内用人单位进行交流洽谈,鼓励和引导海外优秀留学人员回国到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部门工作。

国内用人单位可在我部的指导下自主组团赴海外有针对性地进行海外优秀留学人才跟踪、洽谈,落实引进海外优秀留学人才工作。

四、充分利用国家科技、教育,人才资助项目,引导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创业

1、实施“211工程”、“985工程”的高等学校和实施“百人计划”的科研机构应将吸引优秀留学人才回国工作作为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规划专门经费支持和资助海外优秀留学人才回国工作或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

2、进一步加大“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项目对于优秀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的支持和奖励力度。

3、大力实施“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等多种方式引进海外优秀人才,促进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推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

4、加大教育部“春晖计划”支持海外优秀留学人才短期回国服务的力度。鼓励海外优秀留学人才利用“春晖计划”资助短期回国服务,通过合作促成软着陆,最终实现部分优秀留学人才长期回国工作。

利用教育部“春晖计划”学术休假回国工作项目,鼓励关键领域和若干学科前沿的海外优秀留学人才利用学术休假时间回国在高校从事研究和讲学工作,为国内新兴学科、前沿学科的建设及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服务。

5、进一步加大“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的资助力度,扩大受资助人数,缩短“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的评审周期,为优秀留学人才回国后尽快启动科研工作创造条件,促进优秀留学人才在国内扎根和发展。

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等单位应设立相应的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资助基金。

五,建立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工作快速通道,切实解决海外优秀留学人才回国创业的后顾之忧

进一步完善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在留学回国人员证明、档案管理、留学学历学位认证、派遣落户等方面的服务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率。

我驻外教育处(组)要积极为国内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支持和服务。当国内用人单位在对拟引进的人才需要协助联系和确认有关情况时,驻外教育处(组)应及时提供有关信息咨询。

我部协调有关部门为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为国服务提供出入境和在华长期居留便利,简化审批手续,提高服务质量。

积极推动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后享有国民待遇具体措施的建立和实施,妥善解决他们回国后在住房、薪酬、户籍、医疗、社会保险、科研启动、投资创业、知识产权保护、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关系优秀留学回国人才工作条件和切身利益方面的问题,创造有利于优秀留学人才回国工作或为国服务的工作环境和政策环境。

六、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员,大学科技园、创业基地和服务机构建设,大力实施“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人员

篇10

城市水利是水利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基础支撑和重要保障。为加强城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依据《水法》、《防洪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现就进一步加强城市水利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城市水利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城市水利工作是城市化发展的新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率已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年的43%。城市取水与排污相对集中,对防洪安全、供水保证率和水环境质量要求高,缺水和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大,需要根据城市水问题的特点,结合具体城市的实际,切实加强城市水利工作,因地制宜地解决好城市水利问题。

(二)城市化快速发展中显现的各种城市水利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城市水利工作。城市缺水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661个建制市中缺水城市占2/3以上,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城市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年全国污废水排放总量达717亿吨,其中2/3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造成90%的城市地表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城市防洪形势仍然严峻。在639个有防洪任务的城市中,达到国家防洪标准的只有236个,还有63%的城市没有达标。长期以来,由于对城市发展中的城市水问题认识滞后和重视不够,涉水规划与水利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综合功能提升滞后于规模发展,环境改善滞后于经济增长,出现了很多城市水利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城市水利工作。

(三)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是健全和完善城市水利基础设施的关键阶段。当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也是完善城市水利基础设施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建设各种城市水利基础设施,着力解决城市水问题,更好地发挥城市水利基础设施对城市发展的基础作用和带动效应。

(四)流域与区域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和城市水利工作实践为加强城市水利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以大江大河综合治理和水资源配置工程为重点的流域与区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防洪保安和水源供给条件。近年来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地在城市水利工作中的探索与实践,为城市水利工作提供了成功经验。

二、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水利工作

(一)城市水利工作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按照以人为本、人水和谐和城乡统筹的理念,坚持防治水污染与防治洪涝灾害并重,水资源开源与节流并重,水系整治与水生态系统保护并重,水环境改善与水文化水景观建设并重,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重,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统筹城乡、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建设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城市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城市水利管理体系与城市水利服务体系,提高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二)城市水利工作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要在流域与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指导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满足城市发展对城市水利基础设施的要求。要使城市发展布局、功能定位、发展规模与防洪保安、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缺水城市要适度控制城市规模,禁止发展高耗水产业和建设高耗水景观。地下水超采城市要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防止地面沉降。在城市规划与新城区建设中,要严格执行城市河道控制线和地面标高控制线,防止侵占水域、破坏水系,防止以牺牲水环境和水面积为代价换取城市发展的短期利益。

(三)城市水利工作要坚持统筹协调。按照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要求,城市防洪、城市供水、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建设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城市涉水专业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城市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要与水功能区管理相协调;城市水利管理要与市政管理相协调;城市水文化要与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相协调;城市水利设施要与流域和区域水利设施有机结合;城市水利工程要与城市总体风貌相协调。

(四)城市水利工作要突出以人为本。城市水利在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城市水生态系统保护、水环境、水文化、水景观等多种功能的建设,把确保城市水面积率、湿地面积率、透水面积率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控制指标,主动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和建设宜居城市和生态城市的需要。

(五)城市水利工作要坚持创新。通过体制创新,逐步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通过机制创新,探索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城市水利投融资体系,建立城市水利建设、管理与维护的良性运行模式;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城市水利的科技水平,实现城市水利的信息化与现代化。

(六)城市水利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保障城市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生态与水环境安全,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努力实现人水和谐。到2010年,城市防洪标准进一步提高;在流域和区域的统一配置和调度前提下,通过供水工程建设与节水措施,基本满足城市发展的用水需求;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使城市水体质量明显好转,通过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水环境得以改善。到2020年,全国大中型城市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水资源供给能力与城市发展相适应,水功能区水质全面达标,水生态状况和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实现人水和谐,环境优美。

三、编制城市涉水专业规划

(一)城市涉水专业规划包括城市防洪规划、城市供水水源规划、城市水系整治规划、城市排水规划、城市水景观规划、城市节约用水规划、城市水资源保护规划等。

(二)城市涉水专业规划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城市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生态与水环境安全的要求,在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防洪规划的指导下编制,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相衔接。要统筹安排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控制和节约保护,整治和建设城市水系;科学确定城市水利工程布局及规模;划定水功能区、水利工程规划保留区;提出各类水利工程设计标准等方面的内容。要充分利用流域、区域水利工程体系,提高城市水利的保障能力,使城市水利更好地为城市发展服务。

(三)城市防洪规划要按照《防洪法》的要求,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水行政主管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依据流域防洪规划、上一级人民政府区域防洪规划编制,按照国务院规定的审批程序批准后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四)对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应进行科学论证,确保与水资源和水环境条件以及防洪要求相适应。在水资源不足的地区,应对城市规模和建设耗水量大的工业和服务业项目加以限制。

(五)切实加强规划管理。健全科学化、民主化的规划编制程序,相关专业规划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审批。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经批准的城市涉水专业规划是城市涉水工程建设的依据。城市范围内各类建设项目必须符合河道、湖泊的规划控制治导线,符合防洪规划确定的地面控制高程,不得随意侵占水域、阻断水系。城市新建小区防洪除涝标准应经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审定。

四、加快城市水利工程建设

(一)城市水利工程作为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必须适度超前建设。当前,城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城市水利建设步伐,以城市水利的率先发展更好地支撑和保障城市的健康发展。

(二)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在制定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时,优先考虑和安排城市生活用水,协调好生活、生产经营和生态环境用水。城市供水要协调用水需求,适度超前建设,实现多库串联,水系联网,地表水与地下水联调,优化配置水资源,优先满足城镇饮用水源地的取水。要加强水源地保护,建立和完善水量、水质监测体系,在有条件的地方推行分质供水,建设战略储备水源和应急备用水源,鼓励开发利用非传统水源,切实保障居民生活饮水安全。

(三)加快城市防洪除涝工程建设。在继续实施既定流域、区域性防洪工程建设的同时,根据国家制定的城市防洪标准和城市防洪规划,加快建设城市防洪除涝工程。

(四)整治和完善城市水系。要把城市水系纳入流域、区域水系中统筹规划,在保证河道功能的前提下进行综合治理,实现城市河湖与流域、区域河湖沟通,增强引排能力,建成"挡得住、排得出、引得进、调得活"的城市水系网络。城区河道要体现城市特点、城市历史、城市文化和以人为本、改善人居环境。强化河湖岸线和堤防(包括海堤)的综合治理,推广堤路结合,堤林结合以及生态型自然护坡和工程性护坡相结合。

(五)加强城市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要结合城市水系整治,实施雨污分流,清淤保洁,岸线整治,景观营造,环境美化,真正做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逐步建立城市的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用水系统和中水回用系统。

五、加强城市水利管理

(一)围绕节水型社会建设做好城市水资源管理工作。加强城市规划区取水许可、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严格控制并逐步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地下水严重超采的城市,严禁新建任何取用地下水的供水设施。在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原则上不再批准新建自备水源。严格执行水功能区纳污总量控制制度,突出饮用水源地和重要引水调水河道的保护。以节水型企业、节水型服务业、节水型社区为载体,切实加强城市节水工作。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于40%的城市,不得新增工业用水量,并限制新建供水工程项目。深化水价改革,形成合理的水价机制,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二)建立和完善城市水利工程长效管理机制。城市水利工程的调度运行要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方案执行。公益性工程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经营性水利工程按市场机制运行,接受水行政主管部门行业管理;准公益性工程,要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各类城市水利设施都要落实管理人员、职责、目标和经费。工程维修养护要按照"管养分离"的原则,实行专业化管理、社会化养护。

(三)建设城市水利预警与应急机制。加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增强应对城市水旱灾害、水体污染等突发性事件的防范与处置能力,要分别针对江河洪水、山地洪水、台风暴雨、风暴海啸、泥石流、干旱缺水、突发性水污染等灾害,建立预警预报与报告、应急响应制度,制定应对措施,建立应急预案,形成完整的应急机制,保障城市安全。

六、建立和完善城市水利保障机制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城市水利是水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组织领导,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目标考核制度;研究解决城市水规划、实施方案、资金筹措、价格政策等重大问题。要加强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要加强制度协调、规划协调和政策协调,协调相关部门,共同推进城市水利发展。要鼓励和支持城市水利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促进城市水利健康发展。

(二)拓宽城市水利投入渠道。城市水利工程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城市建设维护费、土地出让金、防洪保安基金、水利建设基金等资金中应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城市水利建设。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城市水利建设项目投资的同时,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拓宽城市水利投资渠道,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筹资、市场运作、企业开发的城市水利运行机制,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水利投融资机制。在统一规划下,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社会投资进入城市水利工程建设领域,促进城市水利建设。

(三)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城市水利投入。对城市水利建设项目的投资,应根据资金来源、项目的性质和调控的需要,分别采用直接投入、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转贷和贷款贴息等不同形式。

(四)建立城市水利的扶持激励机制。各地要加大对城市水利扶持力度,调动加快城市水利建设的积极性,支持与城市水利关系密切的区域水利治理项目及大中城市的重点防洪排涝和水环境整治骨干工程。各地要对城市水利工作成效突出的地区,通过奖励性补助或其他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城市水利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