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工作意见范文
时间:2023-03-18 12:35: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教学工作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总的指导思想是:以教育局新学期工作意见及我室教研工作意见为指导,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全国全省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充分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增强实施课程改革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紧紧围绕课程改革这一中心,认真总结前阶段课改实验工作,客观地分析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日常教学和教研工作,切实抓好教学常规,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努力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新学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新教材;
⑵有关有效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的理论和经验;
⑶有关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和推进校本教研的理论和经验。
⑷其他有关课程与教学理论专著。
2、坚持从教师的不同需求出发,认真选择学习内容,提高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学习内容要突出重点,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做到独立自学与集中辅导相结合、教师个体活动与小组(校内)讨论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相结合,采取“沙龙式”、“参与式”等多种学习形式,增强理论学习的实效性。
3、办好、用好我室主办的《新课程》杂志。内容的选择更好地突出课程改革这个中心,更好地贴近教学改革实际,积极发现、总结、推广教学第一线教师的教学改革成果,更好地为广大教师进行教学改革与开展课题研究服务。
4、要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紧紧跟上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增强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武进教研”有关学科网站,在新的平台上研究课程与教学问题,更好地发挥网络在指导和服务教学、教研工作中的独特作用。
二、切实抓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努力提高课程实施的水平。
1、进一步抓好课改实验的师资培训工作。建立和完善三级培训体系,把培训工作贯穿于课改和教学的全过程。一是继续组织教师参加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科研部门组织开展的课改培训活动。二是以教研室为主,通过讲座、研讨、上示范课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新课程教材教法培训活动,着重帮助教师疏导教材,研究相应的教学方法。三是各校认真抓好校本培训,精选培训内容,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增强培训的实效性。通过层层培训,使新课程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新课程的课堂模式、教学要求耳熟能详,备课时能想到、教学中能做到、课后能反思到。
2、加强对新课程、新教材的研究和指导。
⑴充分发挥区课改研究小组的作用。各学科课改研究小组要认真开展活动,进一步明确活动目标,改善活动方式,提高活动水平。通过交流研讨,整理出一批高质量的教案和实践体会,以指导面上的新课程实验工作。同时,通过课改研究小组学习、研究、实践活动,培养出一批能够起带头作用、示范作用的课程改革骨干教师。
⑵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指导。引导学校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研制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方案,根据学校实际合理开发校本课程,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形成独特的办学理念和教育哲学,促进学校的个性化发展。
⑶加强对校本教研的指导,提高校本教研针对性和实效性。创造多种专业引领的方式,不断提高专业引领的水平。一是要充分发挥课改实验基地和各学科教研基地的研究与辐射作用。各基地学校要认真制订研究计划,按计划开展研究活动,进一步明确活动目标,改善活动方式,提高活动的水平。各分工联系的教研员要加强与基地学校的联系,及时发现、总结课改中的经验和存在问题,更好地指导面上的课改工作。二是要根据“常州市中小学合格、优秀教研组评价标准”,以学科为单位开展第二次先进教研组评比工作,促进学校教研组的建设和发展,从而推进校本教研的开展。
3、认真组织多种形式的课改研究活动。各学科要组织好区级的观摩研讨活动,校、镇、片也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几个学科开展观摩交流活动,结合教学实践学习、研究新教材,探讨、尝试新教法。各级各类课改研讨活动要在期初计划中合理安排,同时要采取切实措施,提高研讨活动的实效。
4、帮助学校不断加强课程管理。学校作为三级课程管理中的主体之一,必须不断增强课程意识,建立健全课程管理机制,切实加强对课程实施、课程开发的管理和指导。
首先是要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政策、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在时间、师资、设施上保证各项国家课程落实到位,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要加强管理,使之不至流于形式,而是真正产生实效。
其次要加强对课程实施过程的管理,也就是要加强和优化教学过程的管理,使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各项活动都能体现课程目标,都能发挥育人功能。
再次要加强对校本课程的建设和管理,使校本课程真正成为拓展学生学习领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育学校教育特色的重要途径。
教研室在每周二集体下乡听课调研时,继续将了解、研究学校新课程实施情况作为核心工作。
要切实加强学校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调整、充实教学管理队伍,增强教学管理力量。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三、学习贯彻教学常规,加强对教学工作的指导,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1、认真学习常州市教研室修订的《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建议》。同时,要结合课改的要求以及学科、学校的特点认真制订实施细则,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提出明确的要求,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狠抓落实。
2、继续抓好教学常规调研工作。坚持集体听课调研制度,通过集体下乡听课调研全面了解和分析研究学校教学工作情况。主要通过听课、看资料、与师生交谈等方式,全面了解学校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等方面的情况,并与学校领导和老师交换意见,进行研讨。学校要认真准备,一要安排好课务,二要准备好以下材料:学校和教师执行教学计划和教学常规的材料;学校课程改革实验的有关材料;学校现有各级各类教科研课题实施情况的相关材料等。本学期计划到下列乡镇(校)听课:
雪堰、运村、湖塘实小、庙桥、遥观、戴溪、焦溪、五一、邹区、厚余、东安、成章
同时,各片教育视导组也要继续组织人员,每学期调研1到2所学校。
3、继续加强对村级小学教学工作的指导和服务。一方面,教研室将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村校的教学现状和课改进展情况,并努力创造条件,为村校教师提供更多的参与课改培训、教研活动和竞赛评优等机会。另一方面,各中心校要将村校教师纳入相应的教研组,在教学工作、培训研讨等方面与中心校教师统一要求、统一管理。定期调研村校,提高村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4、继续抓好毕业班复习教学研讨工作。期中分学科组织总复习研讨活动,研究毕业考试命题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复习教学方法,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复习教学效率。针对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在认真调查和研讨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小学毕业考试的命题和质量分析工作。要努力体现课改精神,更好地发挥考试评价对推进课程改革、教学创新的积极导向作用。
四、继续加强对教育科研的指导和管理,提高课题研究的水平。
1、要把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立足点,研究的重点可以放在: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有效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信息素养的培养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学生学习方式多元化、校本课程开发与课程管理、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等方面。
2、严格执行市、区有关课题管理的规定,完善课题管理责任人制度,加强对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提高课题研究水平。各校要规范各级各类课题(包括校级课题)的实施过程,分阶段制订详细、具体、可行的实施计划,加强对研究过程各环节的检查和指导,认真做好课题的中期评估和结题鉴定等工作。我室将继续组织人员对部分学校的教科研工作进行检查调研。
3、继续组织好“教海探航”及其他教学论文、案例等评比工作。要进一步规范评比过程,提高评比质量,积极发现、总结、推广教学第一线教师的教学改革成果。各校要在广泛发动的基础上,加强校级的评选、交流和修改,努力提高论文的质量。同时,将优秀的文章及时向有关刊物投稿,争取录用。
五、认真组织好教师培训工作。
1、各学科教学研究中心组要以青年教师为主要研究成员,以课题研究为切入口、课堂教学为主线,开展对青年教师的重点培养工作。
篇2
一、建设目标
以学生为本,树立知识传授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观念,创建仪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环境,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一支满足现代实验教学需要的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建立现代化的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为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提供示范经验,带动全省高等学校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
“*”期间,在全省普通高等学校中分批建立10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力争建设20个左右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年评审建立30个左右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形成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体系。
二、建设内容
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以实验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实验资源开放共享为基础,以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和完备的实验条件为保障,创新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室使用效益。
(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验教学观念
学校教育理念和教学指导思想先进,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注重对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实验教学,从根本上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充分认识并落实实验教学在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形成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统筹相互协调的管理机制。
(二)先进的实验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
从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实验教学内容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引入集成信息技术等现代技术,改造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技术方法,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建立新型的适应学生能力培养、多元实验考核方法和实验教学模式,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三)先进的实验教学队伍建设模式和组织结构
学校重视实验教学队伍建设,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励高水平教师投入实验教学工作。建设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队伍互通,教学、科研、技术兼容,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学团队。建立实验教学队伍知识、技术不断更新的科学有效的培养培训制度。形成一支由学术带头人或高水平教授负责,热爱实验教学,教育理念先进,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熟悉实验技术,勇于创新的实验教学队伍。
(四)先进的仪器设备配置思路和安全环境配置条件
仪器设备配置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品质精良,组合优化,数量充足,满足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等现代实验教学的要求。实验室环境安全环保,符合国家规定,设计人性化,具备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条件,运行维护保障措施得力,适应开放管理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五)先进的实验室建设模式和管理体制
依据学校和学科的特点,整合分散建设、分散管理的实验室和实验教学资源,建设面向多学科、多专业的实验教学中心。理顺实验教学中心的管理体制,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统筹安排、调配、使用实验教学资源和相关教育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六)先进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
建立网络化的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网上辅助教学和网络化、智能化管理。建立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和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管理机制,创造学生自主实验、个性化学习的实验环境。建立实验教学的科学评价机制,引导教师积极改革创新。建立实验教学开放运行的政策、经费、人事等保障机制,完善实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七)显著的实验教学效果
实验教学效果显著,成果丰富,受益面广,具有示范辐射效应。学生实验兴趣浓厚,积极主动,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实验创新成果丰富。
(八)鲜明的特色
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实际,积极创新,特色鲜明。
三、评审工作
(一)评审范围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审工作面向全省普通高等学校,一般应是承担多学科、多专业实验教学任务的公共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学科大类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学科综合实验中心,重点是受益面大、影响面宽的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以物理、化学、生物、力学、机械、电子、计算机、医学、经济管理、传媒、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等多个学科门类为主。
(二)申报要求
各普通高等学校要积极加强校、院两级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按照好中选优的原则,将教学覆盖面广、形成规模化实验教学环境、具备网上开放教学与开放管理条件、具有高水平教授负责和优秀实验教学团队、教学效果突出的实验教学中心推荐上报。
(三)申报材料
1.《*省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制成WORD(OFFICE2003版本)文件1个。
2.实验教学中心总体情况视频文件。其中应包括实验教学中心各实验室设备与环境的全貌。视频文件制成不超过20分钟的ASF流媒体文件,分辨率640*480。
3.学校和实验教学中心制订的相关政策措施、规章制度等文件。文件目录及所有文件制成1个PDF文件。
4.典型教学案例视频文件。包括特色实验项目、实验课程等。案例不超过3个,每个案例分别制成不超过15分钟的ASF流媒体文件,分辨率640*480,并将视频案例简介制成1个PDF文件。
5.典型自编教材电子文档。包括教材封面、出版信息页、目录及精选内容等,教材目录及所有教材制成1个PDF文件。
6.典型多媒体课件及其简介。课件要求可在浏览器环境播放,课件简介制成1个PDF文件。
7.其它材料。
以上1-7项制成CD-R(650M/720M)光盘,光盘数不超过2张。要求光盘中各项电子文件分目录存放。电子文件命名规则为:学校代码_实验教学中心类别代码_电子文件目录名_序号。学校代码可在中国教育统计网()查询;实验教学中心类别代码为:物理1、化学2、生物3、电子4、力学5、机械6、计算机7、医学8、经济管理9、传媒10、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11;申报材料的1-7项电子文件目录名依次为:a、b、c、d、e、f、g;序号从1开始,第4、6项电子文件中的简介文件序号为0。例如:*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第2个典型教学案例视频文件应命名为:10442_1_d_2.asf。
(三)申报时间
请各高校将《申请书》一式两份及申报材料电子文档光盘一份,于20*年6月1日前一并报我厅高教处,并上传到本校校园网。各申报学校应保证实验教学中心网站开通运转,确保评审专家正常访问。
(五)评审方式
省教育厅根据不同学科、不同类型实验教学中心申报情况,组织专家通过集中网上审阅、评议、评审、学校答辩、现场考察等方式进行评审,省教育厅评审委员会确定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报受理、组织评审和年度评审工作的具体部署由省教育厅高教处负责。
四、管理工作
通过省教育厅评审委员会确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网上公示后,授予“*省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予以公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应上网展示主要内容,承担相应的培训,宣传推广经验,扩大受益面,充分发挥其在全省高等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
篇3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中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目标,以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新课程和师德教育为主要内容,按照县校联动、部门互补,面向全员、侧重骨干、强化师德、聚焦教学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创新和发展,努力提高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和水平,为办让人民满意教育,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二、主要工作
(一)组织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全县中小学教师每年要完成不少于80学时的全员培训任务。
1.培训内容:以教师职业道德、新理念、新课程、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等为主要内容。在师德教育方面,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大力弘扬模范教师高尚师德,自觉践行总书记提出的“四点希望”,使广大教师成为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在业务培训方面,要围绕任教学科的专业知识以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新知识,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和推进课改中出现的新问题,课程教学设计、课堂组织管理、学习评价等新技能,与学科整合的教育新技术等方面组织开展培训,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实施途径:以校本研修为主,采取集中培训、送教下乡、在岗研修、网络学习等多种方式,共同推进。
(二)推进中小学教师素质能力建设“三大计划”实施。实施“中小学骨干教师成长计划”、“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计划”、“中小学教师学历学位提升计划”,推进中小学教师素质能力建设,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是“十一五”期间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各校各单位要按照全县的统一部署,结合本地本校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扎实推进“三大计划”实施工作。
1.进一步完善骨干教师“选、培、管、用”一体化新机制。做到“选”按条件、程序;“培”有目标、内容;“管”有措施、办法;“用”有政策、平台。要按照不低于中小学教师总数10%的比例,建立一只市级骨干教师队伍,按照中小学教师总数15%左右的比例,建立一只县级骨干教师队伍。对市、县级骨干教师实施连续三年培训。要科学制定培训目标,确定培训内容,通过三年递进式培训,使骨干教师*到培训目标要求。制定骨干教师培训、管理办法,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
2.认真落实“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计划”。每年按不低于农村教师总数的10%安排农村教师参加县以上培训。组织县以上骨干教师队伍送教下乡培训农村教师;要采取城乡学校联手,捆绑结对帮扶;采取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农村教师进城跟岗研修等形式,提高农村教师专业素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组织农村教师参加教育部举办的国家级远程培训、东西部“手拉手”对口支援等项目的培训。推动、指导、督促各培训机构搞好全员培训,为校本培训提供专业支持。
3.有计划推进“中小学教师学历学位提升计划”。按照学用一致的要求,有计划地安排教师通过高师函授、高教自考、电大教育、网络教育、教育硕士、研究生班等途径,为中小学教师提升学历学位创造条件。教师的进修培训应当根据学校安排,因地制宜,学用结合,以自学和函授为主。
(三)组织开展中小学班主任和新教师专项培训。
1.班主任培训:按照《四川省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实施方案》的部署和要求,分层次对中小学班主任进行30学时的专题培训。在培训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经验交流,突出案例教学,提高培训实效性。
2.新教师培训:按照新教师上岗培训的有关规定,对每年新招聘的新教师分层组织不少于60学时的岗前培训。
(四)推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要“以项目驱动”的方式继续推进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实施。
1.组织参加省、市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者培训。
2.引入国家组织开发的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平台和资源,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县以上培训。
3.支持具备条件的城区教师和农村高中教师参加国家项目办开展的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
4.继续组织经过培训的教师参加国家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
(五)推进教师网联计划实施。以教师网联计划为抓手,充分发挥“农远工程”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作用,利用现代远程手段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益培训农村教师。主要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利用“农远工程”三种模式组织中小学教师培训。农村小学教学点,要组织教师观看光盘培训内容并开展讨论。乡镇中心学校要组织教师收看卫星电视或IP频道播出的培训课程,开展备课、教研活动。农村初中利用互联网或局域网开展教师培训,组织网上讨论。
2.继续推进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组织远程网络培训优秀课程资源的遴选和开发,扩大全县教师远程网络和远程实时交互培训的覆盖面。
3.组织教师参加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及全国教师教育网联成员单位举办的远程网络培训。
(六)加强教师培训机构建设。采取各种方式,加强教师培训机构建设,构建我县开放灵活、规范有序的教师培训体系。
1.按照《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县(市、区)级培训机构建设标准》,加强各培训机构建设,提高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和水平。
2.开展合格性、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创建工作,落实整改措施,促进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和发展。
3.开展对教师培训机构改革与发展的调研,制定加强教师培训机构建设意见。
三、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大力宣传,统筹协调。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核心要素,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分别提出:“在当今时代知识层出不穷的条件下,要成为合格教育者,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广大教师要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要高度重视教师培养和培训,加大对师范教育支持力度,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创新,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各校要认真学习,大力宣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提高对教师培训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对教师培训的领导,把教师培训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培训工作。各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校要按照全县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本单位本校实际,认真制定培训工作计划,统筹协调好各类培训,精心安排好培训时间、内容和方式。妥善解决教师的工学矛盾,既不能过分加重教师的培训负担,又要确保各项培训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健全制度,严格管理。师培师训工作在县教育局的统一领导下,制定培训规划。各培训机构和学校要认真执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有关规定和培训规划,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配套管理办法,开展培训的督查,加强过程监管,严格学时登记管理,建立健全校本研修管理制度,以研促训,以训促研,构建学习型组织,提高校本研修实效。
(三)创新机制,有序高效。教师培训和考试涉及到进修校(电大站)、教研室、电教馆、技装所等多个部门,各有关方面方要积极整合资源,创新工作机制,分工协作,有序高效地开展培训。防止多头培训、重复培训。
篇4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各种途径继续认真开展小型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不断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进班主任工作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学科性和实效性,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
二、工作目标
1、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与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在自我认识、承受挫折、适应环境,以及学习、交友等方面获得充分发展,以努力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和人格水平。对于少数有心理疾病障碍的学生,给予积极地咨询和辅导,及时转介高一级机构、医院等获得更好的治疗,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
2、注重学生心理辅导,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发挥心理辅导室的作用,进一步在全校做好宣传、发动、普及、教育等工作。
3、做好家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与讲座。
三、具体工作
1、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资料,并提倡全体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运用心理知识及教育方法,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通过家长会组织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加强家长学校的互动合作,同时请家长做好家庭教育每月一题的问题回答,积极全方面的帮助家长、学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地提高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
3、与学校德育工作及班主任工作相结合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积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各班班主任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班会、队会结合起来,尝试以队会的形式、班会的内容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春风化雨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广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1)集体辅导。每月一次心理健康班队课,根据本班的实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全面地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2月份:学会打招呼。3月份:正确的学习方法。4月份:意志力训练。5月份:记忆力训练。6月份:自信迎考。
(2)心理咨询室。做好来访咨询和“心语信箱”的回复等工作,加强心理咨询室的常规建设,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并能有所侧重地进行跟踪调查,建立心理档案。心理辅导室以年级为单位,每天中午的12:10~12:30向学生开放。(星期一:一年级,星期二:二年级,星期三:三年级,星期四:四年级,星期五:五年级)
篇5
一、工作宗旨
贯彻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依据《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指导全县中小学积极稳妥、规范健康地开展书法教育,提高全县中小学书法教育水平,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二、工作职责
1.参与全县中小学书法教育的规划,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学习交流活动,指导中小学落实书法教育的课程安排、教学管理、师资配备、资源配置及督导评价,推进书法教育健康开展。督促落实通过语文等学科考试考核学生汉字书写水平。
2.指导学校配齐配强书法教育师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多种形式的书法教师培训,逐步提高书法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引导学校加强全体教师的书法基本功训练,协调推动区域内名师交流和资源共享。
3.指导全县书法教育教研,定期开展听课评课、教学达标和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探索新课程环境下的书法教育教学方式,不断提高书法教学质量。逐步开展书法教育课题申报、立项工作,积极培育书法教育理论成果和实践典型,推广书法教育经验。
4.策划组织县级中小学师生书法展赛等活动,为学校开展书法教育活动提供支持,鼓励学校培育书法教育特色项目。参与组织县中小学生“百灵”艺术节书法比赛。
5.邀请各级书法家协会会员等书法专业人员协助学校开展书法教育,协调开展与外地的书法教育交流活动。
6.每学期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对书法教育进行阶段性计划、总结;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调度会,研究部署重点工作;不定期组织专题研讨、专家报告会等活动。县中小学书法教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教研室艺体科。
三、工作要求
1.成立机构,完善管理。
各教育办公室和县属学校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完善组织领导和人员配备。各级委员会要根据工作职能和实际需要,吸收并发挥书法专兼职教师、语文教师及有书法特长教师的作用,按照教育科研、教学管理、展赛活动、业务交流等职能划分工作小组,细化分工,明确责任,强化管理,切实发挥引领、指导和管理作用,推动中小学书法教育工作深入开展。
2.制定规划,定期活动。
各级书法教育委员会要科学制定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定期开展活动,扩大委员会的影响。要指导各学校建立健全书法教育教学、师资、教研、活动、档案等各项规章制度,研究和解决书法教育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组织开展各类书法教育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培育书法教育特色品牌,检查和规范各学校的书法教育工作。
篇6
一、管理机制
本区少年儿童体育运动学校采用依附在普通中小学(衢州市白云学校)办校的形式,实行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共同领导,共同管理,以教育部门为主的原则。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少体校文化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体育行政部门负责指导少体校的体育训练工作。
校长负责学校的全面管理工作。少体校下设学生处,负责运动员的招生、升学、以及日常教学管理工作;设训竞处,负责运动员的训练和竞赛管理,根据项目开设情况设置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负责日常项目训练。少体校本部设在衢州市白云学校。根据我区的体育传统和运动项目布局可选择条件较好的学校设立分校,也可将部分项目管理中心设在分校。
二、招生与学籍
初中一年级体育新生招生时间为每年四月中旬进行,并在全区普通新生招生日之前完成。招生对象面向全区小学,经由考核小组面试、专项素质和骨龄的测试合格确认后,报请区教体局备案审核录取。
小学三至六年级体育学生招生在每学年开学前进行,通过参考专项比赛成绩、原学校推荐输送、文化考核,经少体校考核小组和专项体育教练员评定确认后,报请区教体局备案审核录取。
学生录取后应与家长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义务和权利。
凡是被吸收为体育训练的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上好文化课,按学校要求积极参加运动训练和比赛。专项体育成绩差(不适宜再继续进行训练)及主动提出放弃训练的学生,退回原学校就读。
必须严格执行中、小学生学籍管理规定。正式录取学生时,原则上须将其学籍转入区少体校所在学校进行管理。在分校就读的学生由分校进行管理。
三、文化学习
确保学生完成义务教育课程,各年级体训生训练实施计划每学期必须报区教体局审定。
学生因参加体育竞赛而耽误文化课或出现文化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必要的辅导。在期末复习考试阶段,应适当减少或暂停训练。
在分校训练的运动员由分校负责文化学习管理。
四、体育训练与竞赛
贯彻“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训练原则,认真抓好选材、育苗、启蒙和基础训练工作。坚持课余训练,必须遵循青少年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和生理、心理特点,进行科学的系统训练,严禁超负荷。
训练项目必须认真制定训练、竞赛计划及总结,包括年度、赛前后、每周训练计划及小结,建立体训生档案。
建立完善的会议制度,学校应每学期开展体育训练工作专项研讨和总结活动。定期召开关于学生学习、训练情况的通报协调会,了解反馈学生体训、文化学习情况,协调有关工作,共同负责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训练、学习的进步。
保证训练时间,体训生在校学习期间须坚持每天早晨和下午有一定时间参加专项训练,并有计划组织学生参加寒暑假训练。
在每年举行的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体训生回输送学校参赛。向少体校输送的运动员属于升学的实行输送奖励计分政策,计入原输送学校团体总分。凡是少体校设立中心管理的运动项目组队参加市级及以上的竞赛活动原则上由少体校选拔组队,优先考虑少体校学生,报区教体局审批备案。非中心管理的项目参加市级及以上的竞赛活动由区教体局选拔组队。分校和各管理中心组织参加的比赛必须报少体校同意并备案。
五、教练员管理
由区少体校所在学校负责。本部的教练员由少体校管理,经少体校确认的分校的教练员由少体校和分校共同管理。教练员必须共同协作,相互尊重,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文化学习、体育训练和生活管理工作。
教练员需具备较高的专项体育知识和训练水平,有较高的组织管理能力。教练员实行聘任制,由所在学校会同区教体局协商聘任,每年进行年度考核和专业技术考核,对不合格的教师、教练员及时调整。
教练员应加强自身的学习和钻研,努力提高专业水平,积极参加各类的培训活动,不断提升教练等级资格。
专职教练员编制(1:12)。专职教练员初期实行劳动合同制和人事制,条件成熟之后申请正式教练员编制。根据学校情况,可以聘请兼职教师、教练员任教。
专职、兼课教练员尽可能获得教师资格证,并参加所在学校组织的教师相关的思想业务学习培训,服从学校的管理。
六、保障条件
学校必须配足配齐体育教师和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确保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进行。
项目训练、竞赛应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年度经费预算。
正常训练经费由区教体局根据训练规模给予补助,每年学生训练经费、专项体育训练器材由区教体局和少体校负责解决。
基本建设投资由区教体局向区政府申报解决。
教练员训练工作量,由所在学校负责考核,每月根据考核情况给予教练员工作补助。
学校要优先解决体训生午休、住宿,保证学生有充足体力进行训练。给予专职教练和正式体校生四类灶的实物标准伙食补助。
七、奖励与处罚
篇7
一,提高认识,增强远程教育应用工作的自觉性与紧迫性
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对于统筹城乡教育,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具有重要意义。强化远程教育应用工作,有利于转变教师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引入到中小学课堂,促使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发生显著变化。
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搭建的信息平台,还承担着大规模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重要任务。抓好远程教育应用工作,有利于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素质,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缩小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重要抓手。
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把远程教育应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农村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突破口,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配套工程。在切实抓好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应用工作的同时,也要抓好城市中小学远程教育应用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把我市远程教育工程应用工作推向新阶段。
二、突出重点,全面推进远程教育应用工作
“十一五”期间,在全市范围内每年深入开展远程教育应用年活动,各区县及有关部门要因地制宜,大力推动应用工作的深入开展。重点实现“五进三不漏”目标,即信息技术与优质资源进计划、进管理、进德育、进课堂、进为农服务活动,不漏学校、不漏教师、不漏学科,在农村中小学努力实现“光盘播放班班通、卫星收视人人会、网络教室科科用”。
加强基础教育网络和资源建设。整合资源,加快全市基础教育专网建设,争取更多的农村中小学接入专网,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对发展农村教育的多重效益。加强资源建设的规划、协调和整合工作,促成教育系统内外各类教育教学及为农服务资源实现链接和共享,建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互动的资源体系,建成可服务于多所学校的区域性资源中心。
健全管理制度。从教学管理、教师能力建设、条件保障、技术支持服务等方面着手,明确责任,规范程序,建立健全推进应用的激励约束机制。所有农村中小学都要建立统一规范的“一表三册”制度,即专用课表、教育资源登记册、教学应用登记册和为农服务登记册。远程教育设备每周用于教学必须达到20节课以上,每周用于德育教育1次以上,平均每月用于为农服务和党员教育活动2次以上。切实做到“一机三用”,即上课学生用、课余和晚上教师用、节假日农民用。努力实现“一室多能”,即计算机教室作为教师备课室、学生电子阅览室、绿色网吧、农民培训载体、党员教育平台,不断提高远程教育设备的使用效益。
强化系统培训。市级教育等部门抓管理者、培训者和技术骨干的培训;区县教育等部门抓电教人员、教研人员、骨干教师和农民培训干部的培训,学校抓教师全员培训。加强对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干部信息化素质和应用技能的培训与考核,带动全市的应用培训工作。夯实校本培训,做到应用技能培训与课程改革培训相结合,全员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相结合,教学应用与为农服务相结合。严格培训考核,按照“人人过关、个个合格”的要求,对各类集中培训进行考核或考试,合格者发放结业证书,不合格者自费参加下期培训。把培训结果与教师的年度考核、评选先进、资格认定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人人争相参加培训的良性机制。
三、统筹协调,加强远程教育应用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全市各级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领导小组,是远程教育应用工作的领导机构,各成员单位要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努力开创远程教育应用工作新局面。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健全部门负责同志总负责,电教、教研、督导协同推进的远程教育应用工作管理体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农村中小学要建立由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督导检查、农民培训等方面专业人员组成的应用工作指导队伍,对设备维护、教育教学、应用推广等工作进行咨询和指导。要以市、区县电教馆(站、中心)的标准化建设为重点,形成市、区县、校纵向衔接,专业支持单位、企业与学校横向合作,分工明确、责任落实的技术支持服务工作机制,做到“软件故障不过天、硬件故障不跨周”,实现设备“随报随修、保障应用”。各农村中小学要落实专人,配合有关部门,组织好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工作。全市各级教育督导部门,每年进行一次远程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检查,结果要进行通报。
各级财政、教育行政部门要保障远程教育工程应用工作的经费,切实加强资金的计划、管理和使用工作,要指导学校在公用经费中安排相应经费,用于远程教育设备运行维护、教师培训以及教学软件资源购置等,确保远程教育工程设备正常运转,不断提高远程教育工作的综合应用水平。
全市各级组织、农业、科技、文化等部门要主动联系教育部门及学校,积极借助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平台,搞好农村党员教育、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文化活动。
篇8
关键词 小学 教学管理 探讨
教学管理是一种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按照教学规律和教学特点对教学过程进行的全面管理行为。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教学管理,如何做到与时俱进、及时高效,是广大教学管理者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下面,我们就如何提高小学教学管理工作效率进行浅谈。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管理观念
作为学校的管理人员,应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下,树立全面推进教学改革服务水平的教学管理理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新课改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并具有捍卫新的管理理念的勇气与毅力。本人作为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工作中一定“敢为天下先”,顶住来自于社会和家长的舆论压力,始终坚持正确的教学管理理念,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水平。同时,学校的管理人员还要善于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将教学管理理念转化为深入人心的规章制度,并将其付诸于实践。
二、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管理内容
作为学校的管理人员,要注重转变传统落后的教学内容,从强调分数转变为强调能力,真正设计出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管理内容。在传统小学管理内容中,过分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分数的提高,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素质教育新改革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能力的获取,以及教师的教学业绩。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我们要立足于教育教学,坚持“质量内涵”的发展道路,不管是教师还是校长,都要积极投入教育管理工作中,努力推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教育教学方案,提高学校教学的整体质量。
三、转变低效的教学管理方式
(一)校长要经常深入课堂
深入课堂是校长获取学校教学管理情况的直接途径,也是最佳途径,通过对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具体检查指导,校长可以及时了解教学信息与动态,全面掌握第一手教育资料,有助于加强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能帮助校长做出正确、科学、合理的管理决策,并将最新的、最具有时代气息的管理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为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实践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
(二)校长要主动关注教师
作为一校之长,应主动关注校内的每一位教师,关注他们的个体与潜能,关注他们的教学情况及个人实际情况。要想办好学校,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校长是关键,而教师是基础,可见,高质量的教育需要的是高质量的教师。为了切实贯彻素质教育最新理念,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校长应呼吁每一位教师注重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实现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的转变。新课程教学改革不但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同时给教师留下了充足的创新空间。在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今天,作为小学校长,要结合教师的教学特点,帮助教师在新的环境中塑造自我,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潜能与智慧,从整体上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
四、转变落后的教学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的有效性是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生命线,直接决定了管理工作的成功与否,因此,我们要注重转变落后的教学管理机制,健全小学管理工作中的检查、激励、评价三个环节。
(一)教学检查要严格、认真
要想实现高效的教学管理,其前提条件是认真贯彻执行教学检查工作,因为教学检查具有督促和反馈的作用,是推动教学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教学评价要客观、真实
教学评价是衡量教学管理工作质量高低的有效手段,通过科学、合理、客观、真实的教学评价,不但有助于明确检查方向,而且有助于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使得奖励更有依据。
(三)教学激励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奖励是评价之后的激励措施,也是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我们首先要明确,教学激励的目的在于全面推动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要注重引导解决教学中的落后环节,使得教学管理工作均衡发展;三是通过强烈的激励性,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总之,小学教学管理工作错综繁琐,只有通过不断的优化与实践,才能更加完美、更加完善、更加科学、更加实用、更加有效。作为小学教学管理工作者,我们要充分发挥科学管理职能作用,有效提高教学管理工作质量,真正完成预期的教学管理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平峰.小学教学管理之我见[J].新课程(下),2011,(04).
[2]李万恩.加强小学教学管理的策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
[3]杨金贵.浅谈如何做好小学教学管理工作[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06).
篇9
[关键词]教学管理 教学秘书 高校艺术学
中图分类号:G6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4-0103-01
在高等院校所具备的四大社会职能中,人才培养作为其核心职能,备受社会关注。而人才培养落实到高校的具体工作中,就是日常的教学活动。随着高等教育在中国日渐大众化的发展趋势,高校的教学质量受到了社会的空前关注。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高效而有序的教学管理是高校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而教学秘书这一岗位则为高校保障其教学秩序平稳运行起到了关键作用。
不同学科门类的教学管理方式有着各自鲜明的学科特点,对应着不同学科的教学管理也有着独特的针对性需求,以适应各学科人才培养方式及教学特点。其中艺术类高校有着相对独特的教学模式,例如课程设置灵活性更强、专业设备使用率更高、授课内容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更为紧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更为突出等。上述特点也对艺术类高校的教学秘书这一岗位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本文将对艺术类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特点进行分析,在对比其他学科门类教学管理工作特点基础上,对艺术类高校教学管理的特点进行剖析,进而提出加强艺术类高校教学秘书教学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高校教学秘书工作的共性
首先,作为教学秘书,无论是综合类高校还是艺术类高校,都有其共同特点,但是艺术类高校所具备的特性,又使得艺术类高校的教学秘书工作有别于其他类高校。只有正确认识其统一性和独特性,才能真正找到适合艺术类高校特点的教学管理工作方法。
(一) 工作覆盖面广,涉及内容繁复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教学秘书工作的覆盖面非常广泛。在课程管理方面: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课程表,及时向任课教师传达等;在教务管理方面:根据行课过程中的具体情况,督促教学进度,协调临时调课等;在考务工作方面:协助安排考试,及时通报成绩,管理试题及试卷、做好考试保密工作等。另外,教学秘书还承担着教学资料管理的工作,负责保管教学资料和教学文件等,并做到及时整理归档。
(二) 管理与沟通效果并重,桥梁和纽带作用明显
首先,教学秘书需要熟悉学校乃至国家相关的教育政策及学校的学科发展动态,并及时准确地传达给部门领导,以确保本部门制定的相关教学管理制度符合国家及学校的教育管理发展思路。同时,也要在学校、学院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起到桥梁作用。教学秘书在日常工作中,需要与学校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等各职能部门沟通联系,因此又是各个部门与本部门之间的“联络员”。因此,要做好教学管理工作,就要求教学秘书具备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
(三) 大局观与细节观共存,时效性和准确性并重
教学管理工作的纷繁复杂性,使得教学秘书的工作事无巨细,而正是这种复杂的工作性质,要求教学秘书在把握每个细节、处理好每件具体事务的同时,还要具有全局观。只有做好全局与细节的合理控制,才能使工作有条不紊。同时,教学秘书的日常工作又往往涉及到教师和学生的切身利益,需要第一时间,准确无误的将各类信息传达给教师和学生,例如教师的职称评定、学生选课、考试安排等工作,需要同时具备时效性与准确性。
二、艺术类高校教学秘书工作的独特性
艺术类高校教学秘书的教学管理工作除了具备以上特点之外,因其专业背景、课程设置及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使其具备了与其他院校有所差异的独特性。
(一)艺术类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通常是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因此要求教学秘书在行课过程中,需要配合专业任课教师做好实践教学工作安排。
艺术类专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中,有大量实践性课程,学生动手实践的比例很大,教师有时采取的是手把手指导学生进行实践的教学方法。因此,在课程管理方面就不能按照综合类高校的管理模式来进行管理。需要教学秘书针对不同实践类课程的特点,配合任课教师做好实践类课程的实践环节安排及实践设备的有效、合理调配。
(二)艺术类高校培养的是专业领域内具有创作能力的人才,其课程考查往往以作品形式呈现,这要求教学秘书对于专业内容具备一定程度的了解。
只有充分了解专业特点,教学秘书在课程管理中,尤其是课程考核管理工作中,才能寻求到更为适合艺术类学科的教学管理方法。并充分掌握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需求,以及在教学质量考核时不单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依据,而是将学生作业成果融合进教学质量考核体系中。
(三)艺术类高校学生的创造性较强,个性化发展较为突出。这要求教学秘书在与学生沟通及与辅导员协同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时,需要做到因人而异、因势利导。
艺术类高校学生往往在专业创作方面有自己的主见,但同时就决定了艺术类高校学生个性化发展会比综合类高校的学生更为突出。他们情感丰富,思想活跃,求新求异意识较强,心理表现更加敏感。所以在教学管理工作中,与学生沟通时就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既要树立学生遵守校纪校规的意识,又不能破坏学生思维敏捷且富有创新精神,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突出特点。
三、适应专业特点、寻求最佳教学管理工作方法的建议
基于上述针对艺术类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特点的分析,结合笔者在艺术类高校从事教学秘书进行教学管理工作的经验,对艺术类高校教学秘书如何适应专业特点,进而寻求艺术类高校教学管理最佳工作方法提出如下建议。
(一) 在课程设置方面,针对艺术类专业课程的特点,强化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工
作。
首先,要建立健全符合实践教学特色的教学管理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什么样的管理工作,都需要完善的规章制度作为行为标尺。同时又要创建灵活宽松的实践教学环境,实践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果只是一味强调或者无限夸大管理工作的严格规范,则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教学潜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合其个性发展和鼓励创新精神的广阔空间。
(二)在考核体系方面,应充分考量艺术类教学方式多样性的特点,在考核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方面也体现多样化的原则。
通过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征求学生关于教学方面的建议、意见;同时在考试成绩的分配比例上应有更合理化的评价体系,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制定不同的作业与考试成绩百分比,使考核结果对未来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三)教学秘书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也是从事艺术类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必要条件,具体包括:
1、培养服务于学校整体教学工作的思想政治素养。教学秘书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基层工作者,以强烈的责任感投入到工作中,并在繁杂的日常工作中,保持工作热情,做到在教务管理工作中既讲原则,又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需要教学秘书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
2、健全的心理素养。教学秘书的岗位经常与学校各个职能部门及教师、学生打交道。工作纷繁复杂,遇到委屈和误解是在所难免的。学会如何调整心态,并以豁达的心态和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是建立健全心理素养的基础要求。
3、专业知识素养。教学管理既是学术管理,又是行政管理。教学秘书在承担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以外,还会协助承担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及教学管理工作改革的重担。而探索学科建设及改革工作的前提是必须对专业知识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在工作中提高效率,进而推动教学管理工作向前发展。
艺术类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系统性与复杂性兼具的工作,包含了学科建设、课程管理、学生管理等很多方面。笔者根据自身工作经验,对其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做了初步梳理与总结,并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给出了建议。
参考文献:
[1] 张德诚,潘力,刘海丽. 高校艺术类教学管理的特点和实施办法[J],考试周刊,2012(2).
篇10
刘利民在讲话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全面健康发展,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刘利民强调,新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根据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在全面总结各地各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工作目标和任务要求。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新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将成为我们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行动指南,各地各校要认真地学习好、领会好、落实好。
刘利民要求,各级教育部门要从制度建设、课程建设、经费保障、心理辅导辅导室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关键问题入手,印发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性文件,指导学校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他要求,各地中小学校和广大教师也要根据新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有关要求,树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理念,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新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提出了“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协调发展”的十六字工作方针,要求各地注重学生心理和谐健康,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全面普及、巩固和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分小学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以及初中、高中五个阶段,分别规定了具体教育内容。指导纲要要求,各地和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时间,课时可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中安排。指导纲要还要求,各地各校要制订规划,逐步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
福建省、福建省厦门市、湖北省武汉市、山西省晋中市、重庆市沙坪坝区、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山东省济南市第九中学等8个单位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