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5 19:29: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口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高中生的性别、学科、是否班干部、年级、民族和情绪智力的关系高中生情绪智力的平均数显示,女生(119.85±13.73)>男生(119.55±15.11),文科(119.53±15.03)>理科(118.16±14.85),班干部(121.00±13.70)>非班干部(119.51±14.35),高一(120.24±13.65)>高二(119.05±14.94),少数民族(120.05±14.44)>汉族(119.59±13.99),经过对平均数差异t的检验发现,高中生的情绪智力在性别、学科、是否班干部、年级、民族等方面没有显著的差异。这说明高中生的情绪智力在性别、学科、是否班干部、年级和民族之间的差异是没有统计学意义的。另外,高中生的性别、学科、是否班干部、年级、民族等可以解释其情绪智力的总变异量依次为0.0%,0.2%,0.2%,0.2%,0.0%。这就表明学科、是否班干部、年级对高中生情绪智力的贡献率都是0.2%,而性别和民族则几乎没有什么贡献。
(二)家庭和父亲相关的人口学变量与高中生情绪智力的关系1.描述统计和分析本研究搜集的家庭和父亲相关的人口学变量的详细信息见表1。2.家庭和父亲相关的变量对高中生情绪智力影响的多元回归分析与家庭相关的人口学变量对高中生情绪智力影响的多元回归分析,即做出生次序、常同谁生活、家庭所在地和家庭经济状况的虚拟变量对高中生情绪智力的回归,得出的结果见表2和表3。从表2可见,出生次序、常同谁生活、家庭所在地和家庭经济状况整体可以解释高中生情绪智力2.3%的变化;方差分析的显著性显示,显著度<0.05,表示回归模型整体解释变异达到显著水平,说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从表2中B的估计值栏可以看出,在控制了其他变量之后前者与后者情绪智力的差异或变化值。比如,该列的第二个数据意指在控制了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家庭经济收入中等的高中生的情绪智力比中等以下的高2.316;而“老二&独生”一行则解释为家中排行老二的学生,其情绪智力会比相同条件中的独生子女低3.491。其中,该列的第一个数据显示,在中等以下收入家庭,经常同爸爸妈妈一起居住,家在农村,且为独生子女的高中生的情绪智力平均是116.74。该回归模型的回归方程式可以表示。但是,从显著性一栏可以看出,只有“中等以上&中等以下”“城市&农村”“老二&独生”3个虚拟变量的回归系数是显著的,表明该3个变量与因变量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同时Beta分布一栏显示,在10个虚拟变量中,对高中生情绪智力的贡献从大到小依次是“城市&农村”“中等以上&中等以下”“老二&独生”“中等&中等以下”“老大&独生”“乡镇&农村”“老四及以上&独生”“其他&爸爸妈妈”“老三&独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从整体上看,经常与高中生一起生活的家庭成员对高中生情绪智力的贡献最小。这说明,经常与高中生一起生活的家庭成员是谁,不管是不是父母,对高中生情绪智力的影响都不大;高中生家庭所在地和经济状况则相对重要,且对于非独生子女的家庭,学生的出生次序对其情绪智力的影响作用也不容忽视。父亲相关的变量对高中生情绪智力的多元回归分析,即做父亲的职业、年龄、学历及与父亲关系的虚拟变量对高中生情绪智力的回归,结果见表4和表5。从表4可见,父亲的职业、年龄、学历以及与父亲关系的虚拟变量的整体可以解释高中生情绪智力4.2%的变化。且方差分析的显著性显示,显著度<0.01,表示回归模型整体解释变异达到显著水平,说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该回归模型的回归方程式可以表示。回归结果显示,“46到55&46岁以下”、“大专或大学及以上&初中及以下”二个虚拟变量的回归系数是显著的,表明该两个变量与因变量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其中“高中或中专&初中及以下”变量的显著性(0.067)接近显著。同时这11个虚拟变量对高中生情绪智力的贡献从大到小依次是:“大专或大学及以上&初中及以下”“46到55&46岁以下”“其他&企业员工工人”“高中或中专&初中及以下”“56及以上&46岁以下”“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员工工人”“较好&很好”“自由职业个体&企业员工工人”“一般&很好”“专业技术人员&企业员工工人”“一般以下&很好”。从整体来看,学生自我报告的与父亲关系状况对高中生情绪智力的贡献最小,其次是父亲的职业。这说明学生自我报告的与父亲关系状况对高中生情绪智力的影响最小,父亲的职业的也不太重要;而父亲的学历和年龄相对很重要。
二、讨论
(一)高中生的性别、学科、是否班干部、年级、民族与情绪智力根据t检验结果可知,高中生的性别、学科、是否班干部、年级、民族在情绪智力上的差异是没有统计学意义的。其性别差异的结果与王才康对高一高二以及刘成伟对高中生的研究结果一致。Harrigan等人认为情绪智力没有性别差异,Ro-othman和Kirsten研究亦表明,性别没有影响情绪智力。但是也有不同的研究结论,比如张秋艳等人的研究发现中学女生情绪智力非常显著地高于男生;杨建锋等人的研究结论恰好相反。国外Schutte等人的研究发现,中学女生情绪智力显著高于男生;Ghazali研究则发现,男孩情绪智力显著高于女孩。年级差异的研究结果与耿亮等人的研究一致。民族差异上的研究结果与宛蓉对贵州大学生的研究相一致。综合对上述数据指标的分析,本研究认为高中生的情绪智力与性别、学科、是否班干部、年级和民族的关系不大,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二)家庭相关的人口学变量与高中生情绪智力总的来看,家庭相关的人口学变量对高中生的情绪智力有一定影响。第一,调查数据表明高中生的情绪智力跟他们是否同父母、祖父母或其他人经常生活在一起几乎没有关系,或者说其情绪智力受家庭结构的影响很小甚至没有影响。这一结论跟Lamb的观点相契合。他认为青少年广义的适应不受家庭结构的影响,而情绪智力其实属于广义适应的一部分。青少年有了情绪智力就有了最起码的健康心理的形式;相反,情绪智力不足,许多相应的问题可能会出现。当然,本研究没有十分具体的家庭结构数据,该结论还有待进一步验证。第二,家庭的经济收入状况和所在地对高中生的情绪智力有显著影响。经济收入中等以上家庭的影响明显高于中等以下。究其原因可能是,经济相对富裕的家庭中的孩子,可能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不一样的环境,比如外出旅游、公园娱乐、购物、走亲访友等。这就使得他们接触不同的人际关系多一些,得到了较多的学习和锻炼机会,其情绪智力也就高一些。第三,家庭所在地是城市的,其影响明显大于农村。这与张秋艳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城市家庭一般比农村家庭富裕,城市人口密集、知识密集的环境更利于孩子情绪智力的发展。Lifshiz认为教育的氛围影响情绪智力,城市的教育氛围好于农村,城市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整体高于农村,且普遍重视子女的教育。竺培梁在其研究中进一步推测指出,中学生情绪智力城乡差异远大于城城差异。第四,不少研究指出家庭中子女的数量对子女的发展是有影响的。国外研究显示,家庭成员越少,青少年早期的情绪智力越高。国内王才康、刘成伟等人的研究也指出,独生子女的情绪智力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但是研究也显示,排行老四及以上的高中生的情绪智力反而高于独生子女。同时,四个变量的预测系数仅有“老二&独生”是显著的。本研究认为,家庭的大小对高中生的情绪智力是有影响的,且对于各个子女的影响可能是不相同的。其中,排行老二的受到了显著影响,情绪智力相比最低。所以,老二可能往往是我们家庭中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盲点,应该提醒我们更加注意加强对老二的关注、关爱和教育。
篇2
关键词:学生英语口语兴趣
笔者在学校进行成人英语教学的几年中,发现由于学生基础差,又是在职学习,学习时间不多,口语底子相当薄弱。当今社会对英语口语的要求很高,为了让学生能学有所用,我在口语教学方面格外下功夫,总结出口语教学的一些心得,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开口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激发学生对英语口语学习的积极性。被动的让学生学习英语口语往往是事倍功半,而底子薄的同学很容易产生放弃情绪,所以应根据具体情况经常变换教学内容和形式。
为了让学生较多使用英语,产生能用流利的英语讲话的欲望,我们向学生先传授一些非常有趣的短语、习惯用语等,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为学生打好基础,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我们可以举出一些短语,如“Aluckydog”(幸运儿),“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Indeepwater”(在水深火热中),“Themonkmayrunaway,butthetemplecan’trunwithhim.”(跑了和尚跑不了庙),“Toputonairs”(摆架子),“Athornintheflesh”(眼中钉),“Tofishintroubledwaters”(浑水摸鱼)等,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翻译过来,因为这些短语、习惯用语与日常生活比较贴近,所以课堂气氛马上高涨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出来。但当我让学生用这里的词造句,尽量表达流利时,教室里顿时沉默下来。他们开口说英语的最大阻力就是他们自己的心理障碍,怕说错了人家笑话。等了好几分钟,也没有人敢自愿上台,为了打破僵局,我用“Thickchecksbringsuccess”(厚着两脸皮,处处占便宜)来鼓励学生,终于有位学生主动站起来,虽然讲的不很合语法,但紧张的气氛被打破了,课堂又恢复了轻松愉快。学生们这时一个接一个地说,真正做到了开口说话的突破,那么在以后的课堂上类似的锻炼逐渐多了起来。
二、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一些学生由于羞于开口,他们开口锻炼的机会就少得可怜。为了让这部分学生也开口说英语,我就经常给他们讲英语故事,用英语介绍时事政治,以培养他们的语感;或者在每堂课前安排几个学生各自用几分钟进行新闻汇报或讲笑话故事,并给他们打分。通过采取这样强硬的措施逼所有学生开口,无形之中他们说的机会就增多了,即使是以前很少抛头露面的学生经过几次这样的锻炼,以后也就不再怯场了。在课堂上的讨论话题应设计得巧妙,以让学生有话可讲,有事去讲。电影TheTitanic播映后,组织了讨论会,许多学生都发表了感慨。Whoisyourfavoritenovelist?(谁是你最喜欢的小说家),Whatisyourfavoritenovel(你最喜欢的小说是什么),Thefunofliving(潇洒人生),Aminuteonfun(开心一刻),Believeitornot(信不信由你),学生们对这些话题的讨论都很热烈。总之,永远保持一种新鲜感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很有必要的。
三、组织互助组,创造用英语说话的环境
我教的班级学生年龄的差距很大,有20岁左右的年轻人,也有40多岁的中年人,年龄的差异造成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方面快慢不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就让年轻的学生和年龄较大的学生、水平高的学生和水平低的学生互相帮助,结成互助组,让他们相互带动,共同提高。
根深蒂固的“母语”对于学习外语有一定的负作用,因此,我规定在课堂上学生和学生之间沟通只能用英语。一开始,学生很不适应,常常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但时间一长,学生的口语水平就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也养成了用英语说话的习惯。
除了课堂上指导学生,课后最好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随时找、问些口语学习方面的问题。翻译要相当精密,符合语法。让学生在掌握大量词汇的基础上,讲究翻译技巧,循序渐进,我们应向学生提供这方面的经验。课后自由交谈,可纠正读音,也可让学生准备些话题,营造一个语言环境,多说多讲,尽量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
篇3
从人类语言习得过程中我们可以得知,人类从出生开始到能与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从来都是先会牙牙学语的说话后学会认字的。学第二外语英语也是同样的道理,也应该先从学英语口语开始。而国内的英语教育大部分是从读写的书面语言开始的。我们都能认可的是,日常交际的用于和书面语之间有很大的差别。日常交际用语只需要完成彼此交流的目的,随意性很大,而书面语或是官方用于要求重视语法和文字的使用规范。目前高校英语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是以延续基础教育的应试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习者能自由使用一门外语和人进行交流沟通,而更多的是通过各类过级、过关考试。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目的在我国高校外语教学过程中已经根深蒂固,虽然最近几年针对英语的实用性采取了很多改革,但是很难从根本上改变以应试教育为目的的教学方式。近年来,各大高校从硬件设备方面进行改进,在外语教学方面引进了很多媒体设备,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高校外语教学的进步,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改变。大部分的程序都如出一辙:都是遵照预习、讲解单词语法、阅读课文、课后作业、复习这一程序执行。利用多媒体主要是让学生接触外语的使用环境的机会变多了,而学生很难有机会有效地进行听说训练。教学的结果是师生之间缺少沟通,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学生的听说能力无法得到提高,长此以往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就受到了抑制。因此,在高校,口语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利用任务型教学法推动高校英语口语教学
(一)利用任务型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在高校英语口语的任务型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各种形式多样的任务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些特殊的形式可以包括利用多媒体等多种展现形式展示与任务相关的图片、故事、小电影等实例来创设仿真情景,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二)实现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教师在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语言表达能力、英语实际水平等方面进行分组。在分组过程中要充分照顾到各个组都能参与到每个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去。让全体成员都能利用自己各个方面的优势来参与讨论和进行展示、表演。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加强和巩固学生英语语言知识的应用和实际应用技能的提高。在学习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采取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主动完成各类老师提出的由简到难的各项任务,以此巩固语言运用能力,习得英语口语基本知识,并能更加直观和深刻地理解任务主题,完成英语口语训练,以实现教学目的,养成学生良好的英语口语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三)教学过程循序渐进。教学过程按照任务前、任务中和任务后的程序进行。在设定任务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任务的主题要与本次课要求学生掌握的教学内容相一致。任务中,教师引导学生按照顺序逐个完成任务,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机会参与到小组活动和讨论中去。每个小组的组员之间针对相同或是相异的任务进行合作和讨论。在整个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一个观众,而不是一个指导者。在任务后,每组选派出代表同学针对本组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总结性发言,表明本组同学针对某一问题的态度、达成的一致意见和得出的结论,或是对于某一特定任务通过表演、讲解、对话等形式进行表现。
(四)评价总结实现知识的提升。在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要引导全班同学进行评价,针对本节课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总结。评价的过程既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也包括教师点评等几个环节。评价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总结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的过程。教师在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同时更可以对任务材料中的重点、难点加以说明。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人口;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作者简介]车士义,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学博士研究生,郭琳,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2
[中图分类号]F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10-0104-04
2008年对于中国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中国的整体经济形势也可以用“大起大落、震荡前行”来形容,对于处在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目标的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是学者、政府与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中,就业问题及对策、各群体的收入提高及差距的弥补、人口红利的利用等则是人口学界热切关心的话题。值得说明的是,学者们的研究往往并不是就一个小的专题,而是不同专题之间的结合。如教育与人力资本的关系、人口抚养比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对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等。
考虑到论文的代表性,本文的检索范围是2008年全年在五种人口学界核心期刊(《人口研究》《中国人口科学》《人口与发展》《人口与经济》和《人口学刊》)公开发表的所有有关人口与经济发展各个主题的论文,也包括部分相关学科较有影响的期刊论文,共检索有关论文75篇,进一步筛选其中主要文章,检索以主题和关键词为主。如就业问题就以“就业”主题(这样会包括有关“失业”和“工作”等方面的文章)和“就业”关键词分别对5种期刊进行逐一检索。然后进行汇总。当然检索难免有所遗漏,取舍和解读也会有或多或少的偏颇。只期望能够抛砖引玉,以方便同仁的进一步研究。
(一)就业
伴随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和全球金融风暴的席卷而来,我国2008年的经济形势出现了大的转折,大量弱势群体(尤其是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面临失业的风险,于是就业问题作为长期的热点在2008年更加升温,关于就业的研究热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总体劳动力供需形势与就业问题;产业结构变化与就业;大学生及其他弱势群体就业和保障问题(包括农民工、农村女性、残疾人等)。
全球经济增长中表现出低就业的趋势,从2000年到2006年,伴随着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增长率为6.26%),失业人口增加了约10%(从2000年的1.77亿增加到2006年的1.99亿),因此如何把经济增长转化为就业岗位、减少贫困就业者的数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刘瀑,2008)。
我国同样表现出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不同步的现象,就业压力增大。我国劳动力总体供给远大于需求的局面近几年并没有转变,2001~2005年劳动年龄人口每年多增加440万人以上,2006~2010年多增加200万,2011~2015年多增加100万左右,2015年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薛峰,2008);而劳动力的总体需求则出现下滑。原因是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逐步减小,最能吸纳劳动力就业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传统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
不同的产业结构对劳动力就业的吸纳能力大不相同。对上海和广东吸纳劳动就业能力的对比发现,类似的经济增长,但不同的产业结构、国有经济比重和集体经济活力等创造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却差异巨大,1996~2000年期间广东从业人口增长了32.36%,而上海仅增加4.3%(张祺、王桂新,2008)。而运用产业结构偏离度和就业弹性指标对江苏省的研究也发现,三次产业的偏离度大大高于国际标准,第二产业就业弹性偏低,说明我国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仍不符合,需要加大对第二和第三产业中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扶持力度,同时优化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的流动能力(战磊,2008)。对鲍穆尔一富克斯假说的检验也说明,制造业相对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促进服务业各行业就业的增长,也是制造业就业弹性不高的原因(王俊,2008)。
随着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大批高校扩招,2008年我国大学毛入学率已经达到适龄人口的23%(广州日报,2008-11-11),大学毕业生数量的跃升也使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2002年“大学生就业难”开始出现,之后越来越严峻,在大学生供给增加的同时,大学生需求下降(姚裕群,2008),2008年大学毕业生达558万。是扩招前的2001年毕业生人数的4.8倍(姚裕群,2008b),而同期经济增长率仅增长一倍多,加之就业弹性的降低,尤其是全球金融风暴导致的国内经济困难,导致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可以说,大学生就业难是总量问题、结构问题、体制问题和经济形势等共同造成的。
另外,学者们一直都在关注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首先是对农民工就业的歧视问题的深入探讨。农民工就业歧视表现为就业机会歧视、就业待遇歧视和就业保障歧视三个方面,农民工就业歧视影响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经济基础,加重了农村社会保障的负担(曹信邦,2008)。其次是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市场机制是导致性别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但在最近的10年里,性别歧视因素成为影响性别收入差距的更重要的因素(李春玲、李实,2008),由于女性所承担的生养责任、我国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等现实,使中国女性在经济转轨中面对市场的冲击更大(李爱莲,2008)。还有残疾人就业问题。张建伟、胡隽回顾了我国残疾人就业的成就、问题,认为近年来。我国残疾人的就业率、就业规模和就业服务均取得很大进展,但在总体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大背景之下,作为最困难群体的残疾人就业更为艰难,存在就业层次低、收入水平低和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张建伟、胡隽,2008)。
学界对就业问题的关注还涉及到失业保险体系的国际比较(董克用、李刚,2008)。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劳动力就业问题(李雨潼、王海红,2008),农村失地妇女的创业问题(王静,2008),就业稳定性对不同群体工资差距的影响等。
(二)收入分配
对收入问题的研究可以细分为三个方面:收入的影响因素;收入差距(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的原因后果和措施;如何提高收入;等。2008年学界的研究主要关注我国城乡、地区、职业、年龄等多方面的收入差距和弱势群体收入提高的问题。
伍小兰(2008)利用中国老龄科研中心200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一次性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我国老年人口的收入差异,发现老年人口内部的收入差异较大,总收入的一半以上集中在20%收入最高的老年人群当中。薛进军、园田正等(2008)对深圳市2006年住户调查分析分析发现深圳市的基尼系数为0.56,已成为中国收入差距最大的城市。朱农、骆许蓓(2008)利用1989和
2004年的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分析认为,中国城乡收入水平总体显著提高,贫困率极大降低,但是城乡之间、城市内部等收入的不平等也都在明显扩大。
对于造成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学者们大都归因于教育差距和劳动力市场分割和歧视等方面。如薛进军、园田正等(2008)认为,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主要是由政府的差别性政策等制度性原因和教育差距等市场因素造成的。朱农、骆许蓓(2008)则发现收入水平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教育回报率的上升和农村非农产业的就业增长。Sylvie Demurger、Martin Founder(2008)认为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城镇地区职工的收入差距拉大有显著影响。
王晓峰(2008)关注了农村青年劳动力致富(提高收入)的问题。认为青年自身应提高教育程度、积极外出打工。政府应拓宽农业投融资渠道、改善进入市场的便利程度等。
(三)人力资本
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因此要充分发挥我国人口大国的优势,必须实现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学者们对人力资本的研究集中在分地区、分教育程度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人力资本影响经济增长的机理以及我国人力资本投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等。
人力资本提升对地区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是学界的共识,而新的研究发现人力资本的作用在地区之间、性别之间等都是有差异的。唐祥来(2008)采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Lueas生产函数研究认为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江苏省存在地区间的差异:高等教育对于苏南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比其他两个地区都明显;苏中和苏北,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对经济增长作用显著,且苏中地区物质资本投资作用凸现。而由刘洪银(2008)的研究可能发现这种差异应该是地区间对人力资本利用效率不同所造成。顾佳峰(2008)研究发现相对于女性,男性人力资本的提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为显著且贡献更大。郑勤华、赖德胜(2008)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差异系数分析技术考察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认为人力资本水平对城市化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本能够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中国地区之间的城市化水平由于人力资本的差异而更显著。
(四)人口红利
在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高的情况下,人口生产性强,社会储蓄也较高,从而带来经济的更快增长,这就是人口红利的一般含义。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对人口红利的这种定义表示质疑,或者提出新的概念进行修正,或者对人口红利的实现附加一系列条件。
陈友华、吴凯(2008)认为国际上通用的联合国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划分标准“实乃国人的一大误解”。因为它导致了中国的年老型社会与人口红利并存的矛盾。作者构建了新的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划分标准,指出在目前世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水平下,只有当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或超过17%时才能认为进入年老型社会,这对于我们重新认识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了不同的视角。陈涛、陈功等(2008)则认为“人口红利”并不单由人口年龄结构决定,还受人口规模、人口素质、就业结构、生产与消费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在对人口抚养比进行标准化的基础上,作者引入“标准消费人口”的概念,对不同年龄结构人口的消费状况进行统一,同时考虑不同产业的劳动人口就业率和产业之间的产出差异,并将标准化后的抚养比称为“社会抚养比”,最终发现标准化后的实际抚养比很大程度上与该地区的产业结构有关。而穆光宗(2008)则认为人口红利实质是指人力资本的积累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并据此提出了三个判断:“人口机会窗口”不等于“人口红利”;中国有窗口之美而无机会之实;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收获人口大红利。作者还尝试构建广义人口红利理论,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收获人口的转变红利、投资红利、转移红利和转型红利。
另外对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学界也继续深入探讨。如陈友华(2008)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红利的跨期分析发现人口红利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由负转正,并逐步增大至10%以上。而刘洪银(2008b)则发现人口抚养比与经济增长的运动方向是相反的,对经济增长的显性作用不强,但隐性影响较大。
篇5
【关键词】绵阳市;流动人口;现状;特征;对策
一、绵阳市流动人口的现状
据国家人口计生委最新,2011年,全国流动人口总量已接近2.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7%。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省内流动人口占65.99%,达到9956万人,跨省流动人口占34.01%,达到4779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流动人口增加296万人,跨省流动人口增加537万人。作为四川省第二大市,绵阳市由于人口密度大,自然资源相对缺乏,整体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在比较利益的推拉作用下,近年来的人口流动规模不断扩大。
论文主要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以及2012年绵阳市流动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分析当前绵阳市流动人口现状及特征。
(一)绵阳市流动人口的总体规模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绵阳市共登记流入人口(即外来半年以上人口)70.3375万人。其中,省内流入64.6977万人,省外流入5.6398万人。流出人口(即外出半年以上人口)141.7303万人。其中,省内流动62.7359万人,占比为44.26%,向省外流出78.9944万人,占比为55.74%(见图1)。总的来说,绵阳市流入人口来源以省内为主,占比为91.98%,,而省外流入人口仅占总流入人口的8.02%。
(二)绵阳市流入人口的来源和流向
1.流入人口的地区来源
2010年,绵阳市共登记流入人口70.3375万人,其中四川省内流动的有64.6977万人,这部分中户口登记地在绵阳市内的流动人口有6.2602万人,户口登记地在川内其他市(州)的有58.4375万人,省外流入绵阳的有5.6398万人。具体来看,户口登记地在本市的比重为8.9%,户口登记地在本省其他市(州)的人口比重为83%,户口登记地在外省的人口比重为8.1%。由此可见流入人口中在四川省内其他市(州)的人口比重远远大于省外比重。另外,外省流入人口最多的省(市、自治区)是重庆市,总共有1.1019万人。最少的省(市、自治区)是天津市,总共有198人。
2.流入人口的地区流向
一般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往往是人口迁入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地区则是人口迁出区。迁移流量的大小,也迁入区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和迁出区相对多余人口量,以及两个地区之间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的差距的大小。2010年,绵阳市流入人口分布看,流入人口最多的为培城区,为33.433万人,占绵阳市流入人口总数的47.53%,其次为江油市,为8.5418万人,占12.14%。流入盐亭县、梓潼县、北川县、平武县等地区的人口较少(见表1)。前者两个区市,经济发展水平较好,流入人口更多;后几个市县经济发展水平较差,流入人口较少。这和全国性的人口流动趋势一致,更偏向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
(三)绵阳市流入人口的年龄性别构成
从数据可以看出,绵阳市流入人口中,户口登记地在省内的男女两性比例为1.02∶1,男性略多于女性。而其中户口登记地在市区内的男女比例为0.969∶1,女性略多于男性。还可以看出,在流入人口中,年龄结构上呈现出两端小,中间大的情况,即青壮年人口最多,随着年龄的增大和减小,对应人口逐渐减少。15-19岁组的人口数量是最多的,达到12.4871万人。其次是20-24岁组的,达到9.9068万人。这样符合青壮年群体的流动性更强,儿童和老年人群体的流动性更弱的普遍情况。
(四)绵阳市流动人口受教育情况及行业结构
根据2012年绵阳市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流动人口的学历构成为小学7.8%、初中45.7%、高中(中专)34%、大专9%、本科及以上3.5%。行业情况为:机关1.7%、事业单位3.9%、企业18.3%、个体户37.6%、务农8.4%、无业11.3%、退休2.2%、其他16.6%。数据分析提示目前绵阳市流动人口的学历程度普遍不高,但就业情况较好。
参考文献:
[1]绵阳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2]绵阳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3]四川省流动人口报告
[4]刘铮,李竞能.人口理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绵阳市2012年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
篇6
【关键词】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脱落;因素分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574-01
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后导致免疫缺陷,并引发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及肿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综合征。自1981年在美国发现HIV以来,很快在全球蔓延,对人类健康造成了重大威胁以及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目前,艾滋病已经由一种致死性疾病变为一种可控的慢性病。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在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减轻抗病毒药物的毒性反应、价格低廉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1]。治疗过程中艾滋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好坏直接影响治疗的效果。服药依从性是指严格遵从医务人员治疗处方中的方案,脱落治疗是指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过程中,患者连续达到6个月以上不来复诊时称之。本文对我院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进行的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过程中患者脱落治疗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并探讨影响脱落的因素,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试点项目入组治疗的患者为年龄18-70周岁,且符合诊断标准。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关爱门诊进行中医药治疗的艾滋病患者共计343人,现仍在治233人,有110人已经连续6个月未来复诊,达到脱落的标准。
1.2调查内容 本文从脱落治疗的110人的患者从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一般的人口学特征以及影响脱落治疗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
1.3质量控制 本次调查由专业人员运用电话随访、依从性宣传活动和疾病控制中心艾防科跟踪随访调查结果而统计完成。
3讨论
3.1艾滋病患者脱落治疗的总体状况
目前艾滋病尚无彻底治愈的方法,虽然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是目前已被证实针对艾滋病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法,但还是会面临依从性差的尴尬,如郑连雪(39.3%)[2],蓝珂(30%)[3],黎灿(49.5%)[4]。本研究显示的343名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过程中,脱落治疗达到110名,占32.06%,这个结果不容乐观,同时调查结果显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脱落治疗人口学特点以青壮年为主,男性居多,这与艾滋病患者的分布和患者的人口学特点相吻合[5]。而与婚姻状况有明显的差异,处于单身婚姻状况的治疗者脱落率63.64%明显高于已婚者36.36%。
3.2影响患者脱落治疗的因素
3.2.1外出务工 从表2显示:外出务工(61.82%)是引起脱落治疗的最主要的原因。本调查中的患者基本来源于农村,18-50岁占总治疗人数的79%,他们在家庭中肩负着养家糊口的重任,不得不远离家乡外出务工,交通不便而脱落治疗;而老年人的则是因为子女外出务工,无人陪伴复诊而致交通不便脱落治疗。
3.2.2 CD4值下降,患者治疗信心不足 由于艾滋病的高致死性和“可防不可治”宣传模式的影响,造成了患者对艾滋病的高度恐惧和无所适从,对目前的艾滋病治疗技术水平不信任,导致脱落治疗。而部分患者CD值下降后进行联合HAART疗法,却因治疗方案的复杂性,或一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专业人员对中医药联合治疗艾滋病的治疗方案等一系列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患者治疗的依从性[6]。如抗病毒点部分医生担心中西医结合治疗时的复杂性会影响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而建议患者中止中药治疗。
3.2.3 家庭支持系统 从表3显示:已婚者的药物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单身者,本研究再次证实了社会支持与服药依从性呈显著正相关,缺乏家庭或社会支持会降低服药行为。Luszczynska等[7]认为社会支持对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是通过自我效能等中间变量来实现的:社会支持越多,患者的自我效能越高,越有利于提高服药依从性。
4 结论
本调查的结果显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脱落治疗的与诸多因素有关,外出务工交通不便是其最显著的原因,CD4值的下降,家庭系统的支持,以及老年患者死亡也是主要的因素。无论是外出务工还是CD4值的高低,都是患者治疗信心不足和对相关知识不理解的体现,这提醒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宣传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优势,如加强督导服药、组织一些依从性教育、随访、指导患者生活起居、劳逸结合、饮食调节等,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协调患者的人际关系,为患者营造一个维护、改善与支持其健康的环境,让人文关怀贯通在整个治疗过程始终。同时建议,外出务工的患者如证候较固定者,可否延至半年进行复诊,或用电话网络等通讯工具及时掌握患者病情时,利用邮政快递送药上门,体现人文关怀的真正内涵。让中医药在治疗艾滋病中发挥其提高免疫功能、控制机会性感染、改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振杰,杨晓娜.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优势与价值浅析[C].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第八次年会论文集,2011.
[2] 郑连雪,陈秀敏,丁红云,等.艾滋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C].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2013.
[3] 蓝珂,黄葵,覃善芳,等.影响艾滋病药物治疗依从性相关因素的多无回归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4):432-433.
[4] 黎灿.广西钦州市HIV/AIDS抗病毒治疗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2010,16(6):369-372.
[5] 褚天新.艾滋病流行病学[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1,21(1):12.
篇7
stroke patients following rehabilitation therapy
【关 键 词】
脑中风stroke
预后prognosis
功能结果functional outcomes
复健治疗rehabilitation therapy
【论文类别】 博士论文
--------------------------------------------------------------------------------
【中文摘要】
本前瞻性研究目的主要调查与探讨民国八十六年一月至十二月期间163位住院高雄医学大学
附设中和医院复健科接受复健治疗的脑中风患者,其社会人口学及住院期间诊断评估临床
数据、其复健治疗效益性、出院时日常生活功能预后进步情形和相关预测因子、影响住院
天数长短的预测因子、出院至少六个月预后功能独立自主和使用长期照护机构的影响因素
和生活型态改变的情形。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日常生活能力以功能独立自主量表(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fim)分数为指标,在住院期间无论全部项目得分或其六大类别得分的进步量在统
计学上都有显著的意义。这个结果可以说明复健治疗对于中风病人的预后结果扮演重要的
正面角色。影响出院时fim量表得分的重要预测因子包括年龄、多次中风病史、住院期间多
项并发症、定向能力异常及神经心理功能异常暨失智症等;而感觉异常和多次中风病史患
者是影响住院期间功能独立自主量表进步量的重要预测因子。
住院时fim量表平均得分57.7 ± 24.5;出院前77.3 ± 26.3。住院期间复健效率平均得分
0.7 ± 0.7和复健效果30.6 ± 24.0%。对于复健治疗效率而言,在统计学上有意义的预测
因子包括复健治疗住院天数和患侧上肢近端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级数,两项因素可以解释复
健治疗效率21%的变异量;对于复健治疗效果而言,在统计学上有意义的预测因子包括年龄
和患侧上肢近端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级数,两项因素可以解释复健治疗效果24%的变异量。
住院初期以福格-米勒平衡量表(fugl-meyer balance scale, fmbs)评估平衡能力可以解释
接受复健治疗住院天数6%的变异量及复健治疗效率3%的变异量;然而,平衡能力无法提供
解释住院期间fim得分进步情形的变异量。这些结果说明住院复健初期临床使用fmbs量表来
评估平衡能力似乎无法有效预测中风病患接受复健治疗预后功能结果。
住院时fim量表得分能力、是否肩关节有半脱位、是否两侧肢体运动功能皆受损和接受教育
年数是为住院天数长短的的重要预测因子。这些重要预测因子可以解释住院天数长短21.5%
的变异量。这些结果可以做为未来脑中风患者接受住院复健治疗健保给付规划论病例计酬
标准的参考。
出院半年后共完成142位个案日常生活状态的追踪访视,结果发现访视时日常生活功能完全
独立者共有23位(16.2%)。住院时加拿大神经量表(canadian neurological scale, cns)得
分能力和住院时fim量表得分能力可为中风病患复健治疗出院半年后生活功能是否独立自主
的重要预测因子。
有关使用长期照护机构方面,这部份共完成151位个案的追踪访视。结果发现访视时正住在
长期照护机构者共有23位(15.2%)。逻辑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两侧肢体运动功能是否皆受损
、出院时意识状况是否正常和平衡量表得分能力是为最佳预测变项。
有关预后生活型态改变的追踪研究,这部份以出院至少半年后芙兰切活动量表(frenchay
activities index, fai)及fim量表评估结果做为预后全面性日常生活活动分析数据。结果
显示比较发病前和出院至少半年后访视时fai量表及其三大项目(做家务事、户外活动及休
闲工作)得分的退步量在统计学上都有显著的差异性。发病前和访视时fai量表得分皆与年
龄呈负相关性(pearson r = - 0.24, p< 0.05; r = -0.34, p< 0.001);访视时fai量表得
分和fim量表得分呈显著正相关性(pearson r = 0.58, p< 0.001)。这些结果说明使用fai
量表可以量化脑中风患者预后生活型态变化的情形。
--------------------------------------------------------------------------------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s of this prospective study wer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profile, rehabilitation effectiveness and the functional outcomes at
discharge, to investigate predictive variables of length of rehabilitative
stay, to identify the prognostic factors about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and
long-term care institution utilization, and to investigate the lifestyle
change and analysis of the related factors, at least 6 months after
discharge
for stroke patients following rehabilitation therapy. a total of 163
stroke
patients who were consecutively admitted to the inpatient rehabilitation
department at kaohsiung medical university hospital in 1997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fim) score at
discharge and gains were used as the index of prognosis. statistical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each fim subscale scores was
noted.
significant predictors of discharge fim scores include age, previous
attacks
twice or over, medical comorbidities, sensory and orientation impairments,
and
dementia. in addition, previous stroke attacks twice or over and sensory
impairment were significant predictors of fim gains during rehabilitation
period.
the mean fim score was 57.7 ± 24.5 at admission versus 77.3 ± 26.3 at
discharge. the mean rehabilitation efficiency (0.7 ± 0.7) and
effectiveness (
30.6 ± 24.0%) of stroke rehabilitation were determined. rehabilitation
efficiency and rehabilitation effectiveness were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by
length of rehabilitation stay and arm motor recovery stage, and by age and
arm
motor recovery stage, respectively. the variance explained only 21% of the
rehabilitation efficiency and 24% of the achievement of rehabilitation
potential.
the fugl-meyer balance scale (fmbs) score at admission accounted for 6% of
the
variation in length of stay, once demographic influences were controlled.
the
fim efficiency score could possibly be predicted by the balance ability at
admission, which accounted for 3% of the variance. however, the balance
score
could not provide predictive information about the fim gain with
demographic
factors controlled.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use of fmbs at
admission
to stroke inpatient rehabilitation seemed not to enhance the ability to
predict rehabilitation outcomes.
admission fim score, shoulder subluxation, bilateral limbs involvement and
the
level of education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length of stay (los). but, the
variance of the los was explained only 21.5%.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these objective predictors can be used as the basis of
reimbursement for stroke rehabilitation in case payment system in the
future.
of the 142 subjects surveyed at least 6-month follow-up visit after
discharge,
23 (16.2%) stroke patients had been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outcome at
hom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e usefulness of the admission canadian
neurological scale (cns) and fim scores in the prediction of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outcome for stroke survivors following rehabilitation
therapy.
of the 151 subjects surveyed at least 6-month follow-up visit after
discharge,
23 (15.2%) patients had been living in long-term care institutions.
whether
they had (1) limbs bilaterally affected, (2) impaired orientation, or (3)
poor
standing ability at discharge were the strongest predictors of long-term
care
institution utilization for stroke patients following rehabilitation
therapy.
fim instrument and frenchay activities index (fai) as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 were measured at least 6 months
following
the onset of strok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in the fai
subscore (domestic chores, outdoor activities, and leisure/work
activities)
between prestroke and poststroke status at interview. fai scores at
prestroke
and poststroke status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r =- 0.24, p < 0.05;
r=-0.
35, p<0.001) with age; fai scor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r = 0.58, p <
0.
001) with fim score. the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fai score is useful as a
quantitative index of the lifestyle change on the prognosis for stroke
patients.
--------------------------------------------------------------------------------
【 目 录 】
目 录
博士论文总摘要 1~3
abstract of dissertation
4~7
第一章 绪论:前言、文献探讨及本研究目的和规画
1-1~14
第二章 脑中风患者的临床数据和功能恢复情况的研究
2-1~16
第三章 脑中风患者复健治疗预后的初步研究3-1~24
第四章 初次中风病人复健治疗的效率和效果4-1~18
第五章 脑中风患者住院时平衡能力和预后功能的关系
5-1~13
第六章 影响脑中风患者复健治疗住院天数长短的因素
6-1~16
第七章 影响脑中风患者预后功能独立的因素 7-1~16
第八章 影响脑中风患者预后使用长期照护机构的因素
8-1~16
第九章 脑中风患者预后生活型态改变的追踪研究
9-1~17
第十章 结论:研究成果与未来展望
10-1~13
附录一:功能独立自主量表(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fim)
附录二:福格-米勒平衡量表(fugl-meyer balance scale, fmbs)
附录三:加拿大神经量表(canadian neurological scale, cns)
附录四:芙兰切活动量表(frenchay activities index, fai)
附录五:本研究相关成果
表目录
index of table
表2-1.
163位中风病患的基本人口学数据
demographic data of 163 stroke patients
表2-2.
住院期间临床诊断检查和评估数据
clinical and diagnostic factors of 163 stroke patients
表2-3.
住院期间功能独立量表主要项目得分和进步量
functional improvement on subscale and total fim score during inpatient
rehabilitation
表2-4.
接受复健治疗前后步行及生活能力独立状况的人数比较
comparison of number of persons with ambulation and adl independence
following rehabilitation therapy
表3-1.
147位中风病患的基本人口学数据
demographic data of 147 stroke patients
表3-2.
住院期间临床诊断检查和评估数据
clinical and diagnostic factors of 147 stroke patients
表3-3.
住院期间功能独立量表主要项目得分和进步量
functional improvement on subscale and total fim score during inpatient
rehabilitation
表3-4.
皮尔森相关系数分析序位/等距变项和预后功能的间的相关性
pearson correlation for ordinal/interval variables considered in
predicting functional outcome
表3-5.
student's t-test 检定类别变项和预后功能结果的间的差异性
student's t-test for nominal variables on functional outcome of stroke
patients
表3-6.
类别变项和预后功能的间的变异数分析
analysis of variance for nominal variables on functional outcome
表3-7.
复回归分析预测中风病人出院fim量表得分的结果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predicting discharge fim score
表3-8.
复回归分析预测中风病人fim量表进步量的结果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predicting fim improvement
表4-1.
110位初次中风病患的基本人口学和临床诊断检查数据
clinical and demographic data of first 110 stroke patients
表4-2.
住院期间功能独立量表主要项目得分和进步量
functional improvement on subscale and total fim score during inpatient
rehabilitation
表4-3.
皮尔森相关系数分析序位/等距变项和预后功能的间的相关性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ordinal/interval
variables and rehabilitation outcome
表4-4.
student's t-test 检定类别变项和预后功能结果的间的差异性
difference between nominal variables and rehabilitation outcome as
assessed by student's t-test
表4-5.
复回归分析预测110位初次中风病人复健治疗的效率和效果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es predicting rehabilitation outcome in 110
patients with first stroke
表5-1.
163位中风病患的基本数据
basic data of 163 stroke patients
表5-2.
皮尔森相关系数分析平衡能力和住院时fim量表得分及预后
功能间的相
关性
pearson's correlation analyses between balance score and fim score and
rehabilitation outcome
表5-3.
复回归分析刚住院时平衡能力得分和预后功能结果的关系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es between admission balance score
and rehabilitation outcomes
表6-1.
中风病患的基本数据 (n=163)
basic data of 163 stroke patients
表6-2.
pearson 相关系数检定住院天数长短和等距变项的相关性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ordinal/interval variables and
length of rehabilitation stay
表6-3.
student's t-test 检定住院天数长短和类别变项的差异性
difference between nominal variables and length of rehabilitation stay
as
assessed by student's t-test
表6-4.
相关影响因素对住院天数长短的复回归分析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es predicting length of rehabilitation stay
表7-1.
中风病人预后功能独立与否两组间相关变项的差异性比较
comparison of prospective factors between patients with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or dependence
表7-2.
预后功能独立与否的影响因素及关联程度的检定
associations between prospective factors and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表7-3.
影响中风病患预后功能独立与否的最佳预测因子
selected predictors influencing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outcome
表8-1.
151位中风病患的基本数据
basic data of 151 stroke patients
表8-2.
出院后使用长期照护机构的影响因素及关联程度的检定
associations between prospective factors and utilization of long-term
care institution
表8-3.
影响中风病患出院后使用长期照护机构的最佳预测因子
selected predictors influencing utilization of long-term care
institution
表9-1.
104位首次中风病患的基本数据
basic data of 104 first stroke patients
表9-2.
中风患者芙兰切活动量表分数变化情形
fai change on subscale and total score between prestroke and
post-stroke
表9-3.
类别变项对于中风患者出院至少半年后fai量表得分退步的
影响
difference between nominal variables and fai change as assessed by
student's t-test
表9-4.
中风病发前和出院至少半年后访视时fai量表得分及退步量
与年龄、教育年限及访视时fim量表分数的相关性
pearson's correlation between prestroke fai score, post-stroke fai
score
at visit, and fai change and age, the years of
education, and fim score at visit
图目录
index of figure
图 1-1.
研究体系结构:中风病人复健治疗预后预测因子和功能结果
research framework:predictors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for
post-stroke patients following rehabilitation therapy
图9-1.
中风患者发病前芙兰切量表得分分布
histogram with normal curve superimposed over the
distribution of frenchay activities index total score at pre-stroke
图9-2.
中风患者预后访视时芙兰切量表得分分布
篇8
武汉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空间结构布局研究
一、选题依据(目的、意义、学术价值、该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本人学术准备情况)
武汉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空间结构布局研究
课题目的:
从广义的角度看,产业结构的升级是知识产业结构的外向型、生态、有机结合的演变过程集成,并从城市空间的扩张、新的发展、城市的变化,逐步演变城市功能体系的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升城市响应理论支撑。从武汉市产业和城市发展的实际问题,分析了针对武汉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城市的制约因素,未来的产业结构长春市响应和趋势分析的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升级、城市性质城市功能区空间结构优化和建设都市区一体化,促进县域经济突破、城乡一体化系统和区域城市,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五方面应该对产业升级的城市化响应的未来武汉市审判体制的战略重点。通过城市副核的培育与壮大,增强城市分区核心的聚合能力,促进城市、产业与职能在城市各分区的重新组合,真正分流成城市的要素、产业与职能,促使城市消肿,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空间结构布局;
课题意义:
城市经济空间结构是指在复杂关系的特定地区人类经济活动与经济空间结构关系,反映这种关系的空间之间的城市是生产、贸易关系、生活喜好和信息技术条件,对城市经济空间结构的影响,或多或少,这样的城市的形成是长期的,城市的发展方向是不确定的。从系统论的观点看,现代城市是以人的经济活动为主体的空间利用行为的产物。城市人力资本的集中诱导因素是经济、技术、文化和信息在空间和区域系统中的集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在封建社会时期,生产方式是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农业的生产和加工是非常简单的、小的、缓慢的、自足的交易是一个简单的商品交换,由于交通的限制、经济活动、小范围的空间格局,只是在一定的区域局限于满足生产单位的各种需求。随着现代工业革命推动的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的经济活动受到抑制,规模经济被突显出来。由于土地资源供应是有限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在铅的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的城市,因为这些城市的负面影响,大量社会财富造成的损失、浪费资源和能源。这些矛盾和问题严重制约着城市的顺利发展,进而影响到城市产业的健康发展。寻找适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城市空间经济结构,已成为经济学领域的热门话题。那么,为什么社会经济活动和人口趋向于聚集到城市?这种趋势是什么动机?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发展,是否能有效地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我国正处于加快城市发展的新阶段,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质量上,还是在城市发展的数量上,都把重点放在城市经济的数量与质量与城市规模效应的关系上。因此,研究城市空间经济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迁移与经济集聚效应。
主要任务:
1.
搜集有关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空间布局的相关资料
2.
了解产业结构的模式,以及空间布局的方式
3.
分析我国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空间布局较成功的地方及模式
4.
根据上述分析,提出如何创新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空间布局
5.
新常态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空间布局模式创新的思考
面临问题:
1.
对论文的题目内涵了解不够深刻,很难找到论文的核心所在
2.
搜集资料的范围太窄,特别是不能全面地对武汉市投融资模式进行深入的了解
3.
思想陷入了误区,不能很好的打开思路
4.
对论文的结构框架不能很好的驾驭
5.
知识面不够广泛,使信息来源很有限
解决方法:
1.
找相关的书籍对题目的意义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和研究找到论文的核心所在
2.
多看看相关方面的书籍和学术论文,增强自己的理论知识
3.
拜访在这些方面有经验的专家进行了解,使自己的思路能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4.
联系导师,听取导师的建议使自己对论文的结构和框架能够很好的把握
5.
利用现在的网络进行资料的收集,来获取资源
二、论文结构框架(主要观点)
【摘 要】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结构的转型,和人们态度的改变生活和工作需求的变化正在发生,中国城市的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变化一方面城市内部功能和改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的形态变化,城市规模实现绝对增长;另一方面,城市的边界框架的模糊扩展,城市不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对城市群的城市区,宏观的规模也不断扩大的城市。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对城市资源和环境发展的制约日益突出,出现了城市交通拥堵,减少资源、环境退化、空气污染、失业率提高,社会不稳定等“城市病”,从世界城市的发展,它是在每个城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状态。目前,我国城市已进入快速扩张阶段,也是“城市病”时期。在这种背景下,本文旨在优化城市空间经济结构为研究对象,对人口迁移和经济集聚从两个角度对城市空间经济研究,一个经济地理学科融合、区域经济学、人口学、结合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重力模型法,聚集维数模型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手段,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在动态变化和趋势的发展现状发现城市经济空间结构希望能为城市建设的发展和经济理论的现实提供有益的参考。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空间扩展的互动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方面,从产业结构演进与产业的城市更新和城市功能区调整结构、产业结构和对城市和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产业结构升级的互动机制分析城市空间优化调整,并以长春市为例,研究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长春市演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提出了两个未来互动趋势。
关键字: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形态;武汉
正文大纲: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2
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变互动机制
2.1
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用地结构变化
2.2
产业结构更新与城市功能地域调整
2.3
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空间形态优化
3
武汉市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变的互动过程
3.1城市产业发育与城市空间雏形形成阶段
3.2城市产业转型与城市功能地域形成阶段
3.3
城市工业地位确立与城市空间形态形成阶段
3.4
城市产业聚集与城市建成区规模扩张阶段
3.5
城市产业升级与城市新区建设阶段
3.6
城市产业扩散与城市地域结构完善阶段
4
武汉市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空间演变的互动趋势及实现路径
4.1产业结构整合化与大都市地域发育
4.2产业结构知识化与城市功能地域优化
4.3
产业结构服务化与城市核心区功能升级
4.4
产业结构国际化与城市外向型地域建设
4.5
产业结构生态化与城市生态空间构建
5
对武汉市创新投融资体系的建议
5.1探索更加均衡高效的地方政府投融资模式
5.2
建立适合武汉市情且可制作性强的投融资平台
5.3鼓励社会资本全面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结
论
致
谢
参考文献
三、论文写作安排(进程安排、待解决问题)
根据党校的要求,合理安排时间,按时完成论文撰写及答辩:
2017年10月:在导师的指导下作开题报告、完成毕业论文提纲;
2017年11月1日—2月29日前初稿交指导教师(文章不少于2万字)进行初审和修改;
2018年2月29日—4月30日完善论文,修改格式,论文成稿,至少3次与指导教师见面,报告自己论文修改情况,将导师的指导意见填写在《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联系手册》上,并根据每次导师指导及时修改完善;
2018年4月30日—5月15日,等待论文二审结果,熟悉答辩流程,进行论文答辩准备;
2018年5月15日—6月30日,论文答辩。
导师意见:
签名:
年
篇9
论文摘要:运用工作家庭冲突量表等量表对贵州企业员工工作家庭冲突进行调查,考察工作家庭冲突、家庭工作冲突、社会支持、工作效能感和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工作效能感和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家庭冲突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工作支持、工作效能感与家庭工作冲突呈显著负担相关。工作家庭冲突、社会支持和工作效能感能很好的预测工作满意度。
工作家庭冲突是一种角色冲突,是工作领域里角色压力和家庭领域里的角色压力相互不调和的角色间的冲突。工作家庭冲突具有双向性:因工作需要干扰了家庭生活时产生的冲突是工作一家庭冲突;因家庭需要干扰了工作生活时产生的冲突是家庭一工作冲突。已有研究表明,工作效能感和社会支持是工作家庭冲突的中介变量,对工作家庭冲突有一定影响。而工作满意度是工作家庭冲突的一个结果变量。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贵阳地区企业职工为被试对象,在贵阳两个企业共发放问卷410份,限定为已婚或离异的,并有l8岁以下子女的职工,最后有效问卷共147份,其中男性77名,女性70名,平均年龄为35.6岁。
1.2研究工具
1.工作家庭冲突量表采用Kopelman等1983年编制的工作家庭冲突量表J,其中5个项目测量家庭冲突,5个项目测量家庭工作冲突,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本研究中Cronbach为0.88。
2.工作满意度量表采用MSQ明尼苏达满意度问卷的短题本,经吴静吉、廖素华(1978)修订,包括四个因子:工作激励满意度、自主性满意度、工作压力满意度和管理因素满意度,共20个题目,每题5点式计分,从1到5代表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内部一致性系数多为0.70以上,整体Cronbach为0.87。
3.自我工作效能感量表采用西南师范大学孟晋编制的自我工作效能感量表。这个量表包括身体效能感、认知效能感、情绪效能感人际效能感和总体自我工作效能感五个因子,共17个题目。信度系数均在0.75以上,整体信度系数为0.77,分半信度为0.78。
4.领悟社会支持量表采用MHZimet等(1987)制定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国内姜乾金等编译修订,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本研究中Cron—bach为0.85。
1.3测查过程和数据统计
对各企业各部门分别进行测试,使用统一的指导语和问卷不写名方式,对所获数据采用SPSS11.5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从表1可见,男性员工的工作家庭冲突和家庭工作冲突均值为2.60和2.20,女性员工工作家庭冲突和家庭工作冲突均值为2.60和2.19,t检验效果不显著,可以看出,他们之间在两类冲突上没有明显的差异,这与国内已有研究一致。同样,男性员工和女性员工在社会支持、工作效能感和工作满意度上也没有明显的差异(统计表略)。
除了工作满意度与家庭工作冲突负相关不显著外,社会支持、工作效能感和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家庭冲突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工作效能感与家庭工作冲突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和工作效能感与工作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
工作满意度是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评定,反映了个体对自己工作生活满意与否的态度。已有研究表明,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可能会影响工作家庭冲突和工作满意度。本研究采用分层回归来考察两类工作家庭冲突、社会支持和工作效能感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第一步把人口统计学变量引入回归方程,第二步引入工作家庭冲突和家庭工作冲突,第三步引入社会支持和工作效能,计算R2产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F检验值,考察R2是否有可靠的提高。
表2表明:在控制了人口学变量后,工作家庭冲突和家庭工作冲突解释的方差变异量增加了14%;在控制了人口学变量和两类冲空影响之后,社会支持和工作效能感解释的方差变异量增加了19%。这说明,两类冲突、社会支持和工作效能感对工作满意度有一定预测作用。其中,工作家庭冲突对工作满意度有极显著的负向影响(β=0.46,p
3 结论
本研究揭示,社会支持与工作家庭冲突,家庭工作冲突呈显著负相关,工作效能感与工作家庭冲突,家庭工作冲突呈显著负相关。工作家庭冲突增加,势必对工作生活、家庭生活和身体健康等带来消极影响。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有助于减少工作家庭冲突,管理者提供家庭友好政策、宽松的工作环境,父母、朋友和同事提供更多情感上的支持对员工是非常有益的。工作效能感是指个体能否利用自己的能力去完成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工作效能感能提高员工在工作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努力程度。高工作效能感的个体能想办法克服工作和家庭生活中的困难,从而降低工作家庭冲突和家庭工作冲突。贵州地区经济整体水平不高,当地员工对经济前景不持乐观态度,进一步访谈了解到管理上的松散和不合理影响了员工工作效能感。因而,对管理者来说,有必要采取一些积极的激励措施让员工去获取职业上的成功,提高他们的工作效能感。
篇10
关键词:淡水资源 合理利用 科学节水 措施
我们国家地大物博,拥有丰富的水资源,然而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再加上中国大部分国土面积处于地球上环太平洋和北纬20°-40°两个自然灾害频发带[1] ,每次旱灾和涝灾的发生都使得淡水资源更加紧张。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治水安邦”的古训,因此能否合理利用中国短缺的淡水资源,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而科学节水更是迫在眉睫。
中国淡水资源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 人均占有量少,1997 年中国人均占有淡水资源为2291立方米, 在世界153个国家(地区)中排第121位,属于淡水资源脆弱国家。目前中国有660个城市存在水问题,3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108个城市严重缺水 。
2.分布不均匀,水土组合分配不平衡。地表水资源是南多北少, 80%的淡水资源集中在长江流域及以南的地方, 供给38%的耕地。北方黄、淮、海、辽流域以9%的淡水资源供给42%的耕地。地下水资源也是南多北少,以“年均地下水模数”( 即单位面积地下水资源量) 衡量, 南方北方差距更大, 南方的“年均地下水模数”是北方的3.5 倍。
3.随季节变化大,春涝夏旱。具体的说,一般全年60% 的降水集中在夏秋的3-4个月, 冬季仅占15%以下。
中国淡水资源分布情况不容乐观,所以中国必须根据淡水资源的具体情况合理利用淡水资源。中国的淡水资源用途广泛,但是用水过程中最大忧患是淡水资源的浪费,主要体现在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中。
1、工业用水的浪费:例如,中国生产一吨钢耗20- 40 立方米,而发达国家只需6立方米左右。
2、农业用水的浪费:我国平均毛灌水定额9 075 m3/ hm2, 渠系利用系数只有014-016, 约有一半的水被白白浪费。
3、居民生活用水的浪费:据统计, 全国多数城市自来水管网仅跑、冒、滴、漏损失率至少达到20%。
针对中国的淡水资源浪费问题,国家和政府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节水。
1、适当提高水费:目前国内的水费偏低, 而提高水费, 确定合理的水资源价格, 就可以引导用水人调整用水行为及方式, 引导用水单位调整生产行为, 迫使用水人和用水单位对水资源进行重新配置, 促使水资源从低效益向高效益的用途转移, 从而最终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
2、规划工业节水:水是工业的血液,所以在工业生产上必须调整产品结构,开发节水设备,改进生产工艺,建立节水型企业。
3、提倡农业灌溉节水:目前阶段北方的灌溉仍是传统的漫灌, 水资源浪费严重。如果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率提高0.2-0.3, 则全国农业可节约用水760亿-1140亿立方米, 北方地区每年农业节水也可达300 亿立方米左右, 而工业与城市节水也具有一定潜力。
4、多修筑储水、排水设施,充分利用地形修建小型水库等措施把旺季的雨水等储存起来,以备干旱之时所用,同时可以防止涝季造成水灾,使各地涝季水多了有处排、有地方存,旱季有水可以用。
淡水资源是人类生存所必需具备的重要资源,随着当今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淡水资源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中国的淡水资源保护已经上升了新台阶,但是中国仍面临严竣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因此, 我们应该做好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工作, 根据人口、经济和水资源协调发展的原则,做到合理的利用水资源。采取措施鼓励节约用水, 惩处浪费水的行为, 做到更好的利用淡水资源;使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这样,中国淡水资源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仪垂祥.非线性科学及其在地学中的应用[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5.
[2]景跃军, 王胜今.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淡水资源问题及对策[J].人口学刊,2000(4):3-7.
[3]周光召.第三步战略目标和可持续发展[J].科学,1999,(1) .
[4]张寿全,黄巍.中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9,9(2) .
[5]张思平.流域经济学[M].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
[6]张春园,张岳,任光照.关于我国淡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问题[R].全国暨地方政协人口资源委员会工作座谈会论文, 1999.
[7]青爱.我国农业用水浪费严重[J].南京农专学报.2001(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