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研究生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16:27: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科研究生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科研究生论文

篇1

论文关键词: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论文模式

当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中,研究生培养方式已分为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两种类型。基于工程实际的切实需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正在快速发展,将成为今后专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这对工科专业研究生未来的发展尤为重要。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的职业背景的工作。因此,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论文选题、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均与学术性学位研究生有所不同。因此对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和论文选题进行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应用型、创新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量很大。教育部文件明确要求要进一步推动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的调整,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的转变,加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每年招收的硕士研究生数都在50万人左右,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所占比例逐年增加。从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趋势来看,大量毕业生特别是工科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是走向社会实际的工作领域。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创新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在基础理论、整体素质、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培养规划,使学生能够掌握本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专业领域工程研究、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管理能力,具有一定创新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二、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论文选题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近几年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培养模式,培养过程不能完全照搬学术性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需要把握好诸多环节。在培养过程中,应根据各专业实际情况,设置相关课程,加强基本技能培训,特别要加强工程领域的实践环节。对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课题研究、论文写作与答辩等都要有不同于学术性研究生的培养内容。其中学位论文选题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核心环节,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背景和发展方向,科学选题,尤其要定好研究方向和内容。选题的质量和方向会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就业前景。如果选题没有新意,那么论文写作内容也只是重复前人的工作。同样,选题如果脱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际,研究内容太理论化,那么也就无法达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预期目标。因此,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硕士论文的选题,要从提升实践创造能力的观点和视角来思考,选题既要考虑到科学性、先进性,也要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和目标要求,确定具有一定难度的实用性课题;既要有理论分析,又要有实践验证;选题应为本学科、专业或工程实际等方面具有实现该课题的基本物质条件,并经过努力能按期完成。

三、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模式研究

1.论文选题范围

一般情况下,研究生论文选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根据导师已有课题确定选题。依据导师的科研项目进行选题,在研究经费、实验条件等方面都有较好的保障,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导师的科研工作相融合,为学生顺利完成论文提供较好的研究条件。二是结合工程实践进行论文选题。从工程实践中提出研究课题是专业学位研究生选题的重要来源之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解决工程实践的现实问题,学生在深入实践、广做调研的基础上,能够确定现实生活或学术研究领域中的实际问题作为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在提升自己理论水平的同时,实践能力也得到提升,为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定了基础。三是与企业联合培养确定论文题目。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是现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种重要模式。选择企业亟须解决的技术难题作为论文选题,这种选题不仅可以充分地利用社会资源,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会设计、研究与实际制作,培养他们从事科研、学习的基本素质和开创性的科研能力。

2.论文选题模式

从生产实际出发,工科专业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是研究类学位论文,如应用研究论文,也可以是设计类和产品开发类论文,如产品研发、工程设计等,还可以是针对某个工程领域的软科学论文,如调查研究报告、工程管理论文等。根据多年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体会,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具体可从五个方面进行选题。

(1)产品设计研发类论文。研究内容来源于生产实际的新产品研发、关键部件研发以及对国内外先进产品的引进消化和再研发,包括各种软、硬件产品的研发。要求遵循产品研发完整的工作流程,采用科学、规范、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研发产品。产品达到行业规范要求,满足相应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性能先进,有一定实用价值。

(2)工程设计类论文。该类题目综合运用专业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与技术手段、技术经济、人文和环保知识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工程项目、大型设备、装备及其工艺等进行设计研究。要求按照工程类设计规范必备的辅技术文件,包括工程项目概况、所遵循的规范标准、技术经济指标等。综合运用工程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技术手段、技术经济、人文和环保知识等对设计对象进行分析研究。

(3)工程应用类论文。该类题目直接来源于工程领域实际问题或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可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开展应用性研究。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所研究的命题进行分析研究,采取规范、科学、合理的方法和程序,通过资料检索、定性或定量分析等技术手段开展工作,实验方案合理,数据翔实准确,分析过程严谨。研究成果能解决特定工程实际问题,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成果应体现作者的新思想或新见解。

(4)工程项目管理类论文。该类论文的主要内容是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为基础的工程任务,可以研究专业领域的各职能管理问题,也可以涉及专业领域的各方面技术管理问题等。能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所研究的工程管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采取规范、科学、合理的工程项目管理问题研究方法和程序,通过资料检索、实地调查、定性定量分析等技术手段开展工作,资料和数据来源可信,给出明确的解决方案,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成果应体现作者的新思想或新见解,并具可执行性。

(5)调研类论文。该类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工程和技术命题进行调研,通过调研提出命题,发现本质,找出规律,给出结论,并针对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或解决方案。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所调研的命题进行分析研究,采取规范、科学、合理的方法和程序,通过资料检索、实地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等技术手段开展工作,资料和数据来源可信。给出明确的调研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成果应体现作者的新思想或新见解。

篇2

[关键词] 工科研究生 科研能力 提升路径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日益增大,研究生培养条件也得到了逐步改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却存在诸多不不如人意之处,主要体现在工科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不足、论文水平不高、科研素质有限等方面。这些现象的形成与学校的招生、课程设置、科研环境,以及导师能力、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但是,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需要和内在要求,所以,高校应积极应对,加强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二、提升工科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几大路径

科研能力既属于管理学的范畴也属于教育学范畴。在质量管理领域以及教育领域,质量管理理念强调质量和效率,而教育理念强调如何定位教育。结合质量管理理念和教育理念来定义科研能力结构,将科研能力主要分为科研规划能力、资料分析能力、科研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等板块构成。

本人结合自身所在的专业,对工科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路径有以下几点思考。

1.在课程设置上增设科研方法训练的内容

当前,很多高校工科院系硕士研究生课程的设置还只是限于传统的理论课程,没有专门针对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开设专门的课程。对科研方法的掌握是提升科研能力的必要途径。教给研究生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意识和智慧,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点。在工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上,增设科研方法系列课程,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科研方法系列课程的开设,形式多样,不拘泥于传统的课程形式,可以通过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学校科研管理的老师、期刊编辑、图书馆馆员等各领域专业人士开设各种专题讲座,内容可以包含文献综述写作、研究设计、课题申报书的撰写、科学研究方法介绍、中英文专业文献检索等等。新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往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课程的同时,研究生通过查阅文献,独立选题,进行科研设计,尝试撰写各种面向研究生的课题申报书等系列科研方法课程的学习,为今后有效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2.加强对学生学位论文写作的指导

论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学生科研能力的高低。论文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研究生训练和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是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搜集和处理资料能力、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的综合体现。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论文写作,可以培养研究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所以学校要特别重视和加强对研究生论文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完成工作。

在初步确定选题的基础上,导师应首先从文献资料的搜集、文献的阅读、文献的管理、利用等方面培养学生基本的科研能力;在掌握充足文献的基础上,进而指导学生进行论文框架的设计,论文的章节之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联系,应当在正式写作之前,对章节布局进行大体设置,使之结构合理,以防止盲目写作、偏离主题的现象发生;工科硕士研究生的实验验能力是科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导师应在实验的设计、综合处理与操作等方面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教会学生独立开展实验并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3.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研实践活动

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术研讨会。研究生在校期间,如果能参加一次全省性、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并提交会议论文,对于研究生而言将是一次很好地锻炼。参加学术研讨会是开阔研究生学术视野,了解学科发展前沿,掌握最新专业知识的捷径,导师应力所能及地为学生提供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的机会。

鼓励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日益成为高校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中的一项主导性活动,能发掘大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科研创新意识。导师应起到应有的指导性作用,带领研究生积极参加挑战杯项目,以提升其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行动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申报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为了鼓励研究生学术创新,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很多高校都划拨了专项经费成立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接受在校全日制二年级研究生和一年级研究生的申报。研究生通过学校创新基金项目的资助,可以大大提高科研创新的热情,并借助这一平台取得科研能力的提升。

三、结语

总而言之,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关涉到整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步调的快慢,各个高校必须将培养具有较高科研素质人才的教育思路贯彻到研究生教育实践的各个环节。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提出要从课程设置、导师指导力度、为研究生提供各种科研实践的条件等多方面进行优化与整合,切实有效地推进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促进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以推动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郭学渊: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探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3).

[2]王淑翠,郭清,刘乐,孙鹂,李宇阳: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机制创新和实践探索[J]. 医学教育探索,2010(4).

[3]翁凌燕:浅谈理工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J]. 中国电力教育,2009(9).

[4]阮利; 肖利民; 祝明发:研究型大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方法[J].计算机教育,2010(13).

[5]孟万金: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要素的调查研究及启示[J]. 高等教育研究,2001(11).

[6]章晓莉: 基于科研能力培养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07).

[8] 瞿海东, 陈慰浙: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结构及其差异[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01).

[9]王晓光,徐军:工科研究生科研实验能力评价数学模型[J]. 理 工 高 教 研 究,2006(3)。

[10]胡忠举,刘文辉:坚持“导-研-本”路线 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8).

篇3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改革;创新

通过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我们看到中国现行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的专业设置及其培养目标均紧密地结合生产和科技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这一问题,为了使研究生教育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了新的专业目录。重新调整后的专业,有利于较宽口径培养研究生,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加强了学科建设,保持和发展了学科优势和特色,保证和提高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本课题组以本校化学工业研究生的培养为例,积极探了一种新的培养模式。

一、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

研究生的培养教学方式是首要方面,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鼓励研究生任课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改革,逐步推行研究型的教学方式。开设系列的研究型课程培训班和前沿特色学术讲座。构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多样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注重采用“互动式”“讨论式”“研究式”“质疑式”教学方法。逐步形成“教研交融,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体系中的作用地位上,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学的焦点由关注教师怎样教转到关注研究生怎样学上来,使研究生对学习本身感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让研究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在课堂教学的信息传输上,由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沟通。在教学管理方式上,从以教师组织教学为主转变为以研究生自我控制为主。

二、组建团队和梯队,变“单人指导”为“团队指导”

“一人计短二人计长”为了更好地进行研究生指导工作,组建 “化工工艺”学科研究生指导团队,吸收部分副教授和讲师形成研究生培养梯队。教授专业特长各有侧重,集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形成年龄结构合理、特长优势互补、专业知识强强联合的团体,为研究生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争取获得科研奖励,申请专利。

三、建立完善团队研究生研讨会制度

将研究生讨论会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打破导师界限、年级界限和专业界限,由多位导师组成研究生指导团队,共同公开组织定期研究生研讨会。定期布置专人进行专题讲座,报告要求做成PTT 格式,事先将演讲稿用电子邮件发给所有与会人员,以便让大家有准备地进行探讨,交流心得体会,学习相关专业发展新动向。通过专题讲座和研讨,不仅使每一个研究生得到准备专题讲座文稿、演讲的锻炼机会,还促进了研究生自主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能力,开阔了研究生的视野,营造了启迪智慧,提高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学术研究氛围。

四、指导研究生参与教学工作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指导研究生参与本科生教学工作,如帮助导师批改作业、辅导质疑、实验指导、辅导本科生毕业设计,积极承担成教教学工作等。通过各教学环节的实际锻炼,从而提高研究生系统学习的能力。

五、引导研究生发表高质量论文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反省不断进步的过程, 学术总结也一样,总结有利于及时找到自己的不足并改正,有利于对自己的计划进行规划,总结给了人努力工作的动力,培养了人思考的习惯,使工作更有效率,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引导研究生及时总结科研工作,对撰写高质量论文,积极参加国际会议,向核心期刊投稿有极大的帮助。

六、加强培养过程管理,严把论文质量关

研究生论文选题严把关。注重研究生小论文和大论文选题的把关与指导。要求研究生从研一开始有目的地进行学习,由导师根据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提出一些研究题目,在满足研究生培养方案基本要求的同时,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对研究生论文选题进行有针对性、有特色的指导,以便促进研究生个性发展。要求研究生论文尽可能地保持连续性,突出专业特色,把握本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立足于较高的起点和学科发展的前沿,结合实际应用,使研究内容尽可能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及监控制度建设,科学把握和坚持研究生培养质量标准;采取学位论文原始资料审核制度,确保学位论文的原创性和真实性;三年内争取获得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七、建立毕业生跟踪制度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高质量的生活,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理解、和睦相处,人们追求事业上的成功,需要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人际关系归根结底是一种社会关系,在一定的程度上人际关系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毕业研究生进行全程跟踪调研,加强与毕业研究生的联系,了解研究生毕业后的去向、工作现状,对学校工作的建议与要求,以便及时调整后继研究生的教学和培养。而且有利于研究生校友间的联系与合作。

八、加强学术活动建设,促进研究生学术交流

没有大环境的熏陶,没有亲身参与、亲眼所见高水平的学术交流,研究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精神是很难激发的。参与性的、面对面交流的效果远非查阅文献所能企及。实际参与、在交流会上发言,即是对一个人研究素养的锻炼,也是对他本人的一种肯定。—个人获得被承认的尊严。对于一个真正有心从事科研的人而言,获得承认是个人最大的尊严。参与国家、国际级别的学术会议,同样可以使学生发挥最大的创造力。因为,只有最新的、最前沿的、最有创见的研究才会被允许在会上交流、演讲,过时、平庸的想法会被拒绝。另外,作为参会者,可以了解到别人目前这几个月正在做什么,研究到什么程度,有什么阶段性成果,进而反思自己的研究和别人的相比有何优缺点,是否已被别人证实过?支持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交流与创新活动,开展研究生学术沙龙等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开展研究生国内访学,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学术交流。

九、结束语

研究生的教育是大学本科教育的延续,存在着多方面的不同,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研究生的教育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和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在高校的管理和研究生的培养中拥有广阔的应用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徐亚清.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分析与实证研究[D]. 河北工业大学 2009.

[2]余峰. 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09 .

[3]孟洁. 中国研究生招生制度变革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

[4]彭静. 我国工科类研究生培养资源重组研究[D]. 西南大学 2006 .

篇4

和普通学术型硕士相比,专业硕士的基础知识和科研能力显得较为薄弱,科技论文数量和质量都不是很理想,相当数量的科技论文只注重于现象、方法和概念的表述和总结,没有对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而且,不少论文由于与实践相脱离,缺少实验数据和结果,针对性不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模式不利于专业硕士科技论文写作

专业硕士要求毕业后能够承担生产、研发、技术服务等的一线工作,与传统的纯学术上的研究生教育相比,高校在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上更着重于联合企业生产研发的实践环节的培养。因此,在专业硕士的培养上就要求增多实践实习类教学。以材料工程专业硕士为例,他们有一部分时间是在工厂或企业中度过,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必然会减少专业硕士的科技论文写作时间和能力。

2.高校对专业硕士科技论文写作课程重视不够

目前高校虽开设了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但课程主要讲解科技论文的写作要求及内容,学生只能学到科技论文的写作格式,缺乏基础载体,对于给定的研究对象,用什么方法加以研究,还是无从知晓。而且,高校在专业硕士实践教学和科技论文写作教学方面结合得还不够,学生不能很好地将实践成果如实验数据等归纳整理到科技论文中去。

3.学生写作能力差,主动性不强

目前研究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写作水平较低,面对科技论文感到压力很大,往往带着强烈的排斥情绪去完成写作,更提不上主动地开展科学问题研究。不少研究生对科技论文、研究报告甚至毕业设计都采取应付的态度,缺乏创新思维和能力。学生还存在实践过程中不知如何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不能很好地阅读和理解英文文献等问题。

4.缺乏提高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实践活动

进行科技论文的创作,需要大量的写作经验和素材。科技论文写作活动的开展,如开放高水平科研平台资源,开展交叉学科学术交流,定期开展课题组科研报告,邀请有经验的老师和同学做学术交流等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能够锻炼学生快速有效地获取并分析科研资源和综合运用科研知识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但目前高校在这方面的培养主要停留在理论课程方面,缺乏提高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实践活动。

二、专业硕士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要求其知识构成既要专业又要全面。加强专业硕士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充实学生的专业知识,也有助于学生科技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语言组织和总结归纳能力的提高。笔者从专业硕士的特点入手,针对这个新生的研究生群体探索和归纳了如下几点提高专业硕士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举措:

1.提高高校对专业硕士科技论文写作的重视

首先,我国现有的针对专业硕士的科技论文写作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高校各级领导和老师应从制度上重视专业硕士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采取灵活实用的教学方法,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强化管理和监督机制来保证论文写作质量。其次,我国目前研究生教育实行导师制,导师在提高研究生论文写作水平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为此,各高校需要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打造优秀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增强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使命感,聘请具有丰富写作经验的老师授课。最后,高校应重视专业硕士科技论文写作教学,编写具有针对性的教材,建设国际化的课程体系,设置合理的课程结构,注重写作课程的专业性和实用性。

2.优化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

传统的科技论文写作教学主要在理论层面,对于专业硕士而言,可以通过结合写作理论课和写作实践课来达到优化写作教学的目的。在专业硕士的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中,除了向学生讲解科技论文的写作格式、内容、要求和创作思路外,还应做到:(1)向学生介绍和演示常用的论文检索方法。例如对材料工程硕士而言,要使学生学会利用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ISIWebofScience、EIVillage、Springer、Elsevier和Google学术搜索等检索资源查询文献。(2)向学生介绍不同研究方向的中英文专业词汇和关键词,以利于学生检索和阅读文献。(3)教会学生使用Excel、Origin等数据处理软件,现场演示,增加学生学习的好奇感和积极性,让学生学会软件的实际操作。(4)举例说明写作过程,在学生心中确立参照,激发其写作的动力。(5)实时以作业强化学生对课程的理解,进行论文写作能力的实践,以撰写综述类论文的方式对学生的课程掌握程度进行考查。

3.建设科研平台、举办科研活动

科研平台和科研活动是提高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有力手段。为此,各高校应注重科研平台的建设,如开设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成立专项创新基金用于学生科技立项及科学研究,让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参与科学实验,以及通过校企结合和科研孵化搭建研究生科技创新平台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技论文写作条件。学生在各种科研平台的有力推动下可以将其科研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并结合项目内容撰写科技论文。同时,高校应注重创造有利于学生科技发展的学术研讨氛围,利用科研活动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强化研究生课外训练,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学术专题讲座,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科研竞赛等,使学生掌握自己研究领域的最新科研动态,充实专业知识。此外,高校应完善研究生创新激励机制,可设立科研基金对研究生科技论文等科研成果给予奖励,转化研究生科技创新成果,提高学生对科技创新的重视。

4.联合实践教学与科技论文写作教学

科研实验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的开展能够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而科技论文写作教学旨在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实践活动,把课内教学、课外科学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较快地承担起企业生产研发和技术服务等的实际一线工作,这就要求其培养模式中实践教学的比例要高于传统的研究生教学。针对专业硕士的这一特点,应强化学生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系统地构建联合专业硕士实践教学和科技论文写作教学来提高专业硕士科技创新能力的内容和实现方法。首先,需要学校重充分利用现有实践教学资源,结合国内外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成功经验,及时解决实践教学中暴露的问题,利用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来推动研究生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其次,需要强化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理解,增强研究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能用科技论文的创作思维去进行科研实践活动,也能将实践中的收获运用到科技论文的创作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校目前和重庆理工大学联合培养有十六名材料工程硕士,学校在专业硕士的培养上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培养模式上实行校内和企业双导师制,已与华益机械铸造有限责任公司、招商局铝业(重庆)有限公司、中船重工重庆红江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永红机械公司、成量集团有限公司、都江堰光明玻璃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签订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作协议。课程体系上,学校为突出专业硕士特色,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群,开设有材料成型、粉末冶金、微纳米材料与器件和薄膜材料四个研究方向。学校还实施专项基金,设立“材料工程研究生创新基金”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科研。既利用现有实验室条件,组织学生开展科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基于以上优势并通过研究生的写作课程教学和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我校专业硕士近两年在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了科技论文十余篇,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三、结语

篇5

论文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导师制;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培养出大量高精尖人才。但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显现出来,如一些导师所带研究生数量过多,师生交流不够充分,导师自身素质与教育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导师过分依赖,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少等。这些问题引起教育部门的关注。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指出,要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着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本文拟从导师和研究生两个方面对当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归纳,并对今后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试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希望对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有所助益。

一、我国研究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1.从导师方面来看

(1)所带研究生数量偏多。调查数据显示,15.7%的研究生导师指导的在读研究生在10人以上(含10人)。导师本身既有科研任务、研究课题,有的还承担教学任务或行政工作,造成导师负担过重,体力和精力跟不上,无暇顾及研究生。2011年教育部统计数据表明,年龄在61~65岁的研究生指导教师为6666人,66岁及66岁以上的为5061人。每年有大量研究生指导教师退休,这需大量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来填补,而由一名研究生成长为一名年轻导师需几年的时间,传统的“手把手,师傅带徒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难以造就出大批高质量的研究生,势必要求导师制进行改革和完善。

(2)对研究生指导较少。研究生导师的指导对研究生的成长有重要作用,但有的导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导师对研究生疏于指导。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顾海兵指出,目前研究生很多几乎是处于“放羊”状态:“师生之间一两个星期见一面,而有的要一两个月甚至半年才能上一次课。有的导师忙于自己‘赚外快’和‘做学问’,无暇顾及研究生的学习情况,有的甚至导师与学生‘老死不相往来’。”这种情况出现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科研、行政、校外活动较多或长期在国外,对研究生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管理,对研究生的学习不闻不问;另外,并不是指导教师没有能力指导研究生,而是认为既然已经是研究生了,应培养其独立研究学习和工作的能力,论文课题就应该让他自己独立去完成,教师不必过问和指导。导师制中导师的指导很重要,通过个别谈话或小组交流,导师可了解学生的特长爱好、思想动向、学术倾向,以便及时予以指正,减少学生学习上的盲目性,学生也可在导师的言传身教中养成谦虚谨慎的作风,培养宽广无私的胸怀、乐于助人的精神,形成良好的科研合作精神、团队精神,还可实现教学相长。

(3)导师自身素质和教育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导师自身素质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但如上所述,有的导师责任心不强、师德不高,出现“导师不导”的现象。同时,也有的导师业务素质不高、基础知识不甚扎实、知识结构老化、缺乏创新思维,还有的导师不能正确对待科研成果的归属、名利、研究生的培养与科研协作等方面的问题。例如,北大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铭铭在近作《想象的异邦》中剽窃美国人类学家哈维兰1987年出版的《当代人类学》,在学术界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导师不仅是研究生知识的传播者、学术上的引导者,而且是他们行为的楷模,“名师出高徒”,如果导师自身素质不高,又如何能培养出高素质的研究生呢?当然,大多数导师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精湛的业务水平、开阔的视野和宽广的胸襟,但有的在教学方面缺乏教育艺术,不重视教育方法研究,不能根据不同研究生的不同特点讲究教学与培养方法,因材施教,不但要授之以鱼,还能传之以渔。因此,导师应探索育人艺术,增强育人能力,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出素质全面的研究生。

2.从研究生方面来看

(1)学生对导师过分依赖。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大多数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勇于探索,但也有一些研究生没有认清导师只是起点拨、指路、启迪的作用,只是在思想、方法上引导、启发和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开拓能力和求异思维,认为有了指导教师,凡事都可以依赖导师,有了导师的保驾护航,拿到学位是没有问题了,缺乏自觉性和积极主动精神。在学术上不勇于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以至于使导师每一步都要亲自指导,把着手教,导师本身就有繁重的科研和教学任务,研究生的这种做法无疑增加了导师的负担,也不利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 转贴于  (2)学生学习中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少。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和解决科技问题的重任,如何使研究生教育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更直接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一直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我国研究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中学习书本知识,参与实际工作较少,不能密切地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重书面知识、轻实践能力的观念,即使到了研究生阶段也不主动从事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有些导师是“从校门进校门”,虽然有较高的学历,善长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取得较多的科研成果,但缺乏工程实践经验,与企业联系不够,没有与企业开展科研合作,在与企业联合申请项目、合作攻关或合作培养研究生方面较薄弱,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对学生进行指导,不能满足研究生毕业后从事社会经济建设实际工作的需要。尤其是理工科方面的研究生,要培养其实践和创新能力,要求导师要有实践背景,具有分析、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这必然影响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由单一的导师制向多样化的模式转变。

二、改革和完善研究生培养制度

1.从导师方面来看

要完善导师制,就应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一流的人才取决于一流的教育,而一流的教育取决于一流的师资,即要培养素质优、层次高、业务精、结构好的导师队伍,只有造就优秀的研究生导师才能培养出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研究生人才。

首先应加强导师的素质培养。研究生导师不仅应具有崇高的思想素质、精湛的业务水平,而且应具有广博深厚的人文素质。高素质的导师在指导过程中会潜移默化给学生以良好的启迪和榜样,因此导师应积极加强师德建设,注重思想品德修养;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学术水平,学识要扎实、宽广、深厚,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和课题攻关,研究工作要充满生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人文素质基础课修养,阅读哲学、艺术等书籍拓宽知识领域,参加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各种活动,从而加强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

其次应完善奖罚制度。目前导师制中的一些问题源于奖罚制度不完善,该奖的不奖,该罚的不罚,有的导师兢兢业业,有强烈的育人意识和奉献精神,将全部身心投入研究生的教学与培养上,但现有的制度没有对这些育人有功的导师进行奖励,真正从物质生活、政治待遇、科研条件等方面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而有的导师对研究生疏于指导,放任自流,全身心扑在从事校外经商活动上,对研究生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但现有的制度也没有相应的处罚机制。所以大学应建立一套奖罚分明的规章制度,完善导师制遴选制度和教书育人制度,将教书育人的工作实绩作为衡量研究生导师是否合格以及聘任遴选研究生导师的必要条件之一,对不负责任或不能胜任者要及时调整。对在研究生培养中教书育人工作或成绩突出的导师予以奖励并优先或破格重用;对在研究生培养中未能以身作则的导师应给予必要的教育或处分。

2.从研究生方面来看

首先,研究生应积极向导师学习请教。研究生导师大多有宽广的视野、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研究生从导师身上可汲取丰富的营养,所以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向导师学习、请教,从导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实践中学会进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从事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能力。研究生大多思维敏捷、善于思考,常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烦恼”,导师在家庭、生活、学业等方面都有自己的切身体验,所以研究生应经常与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朝夕相处的导师交流。导师设身处地地与研究生沟通、交流、指导迷津、督促研究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学生可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端正人生的态度,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业中去。

篇6

1工程硕士培养的特点与全日制在校硕士相比,工程硕士在培养对象、培养目标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1.1培养对象工程硕士专业的学生多数为一些在职人员或者是工程技术管理人员,他们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工作业绩,掌握了必须的工作技术知识,具有很好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全日制在校研究生相比,他们的基础知识则相对薄弱。

1.2培养目标工程硕士主要为工程建设部门及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课题设置和选题上要结合其自身特点,注重使学生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的培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拓宽和加深工程技术知识,以更好地服务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1.3学习方式工程硕士的学员采取的是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多数是利用业余的时间边工作边学习,在教学形式上也比较灵活。

2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结合企业的生产发展及科研实际,选择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或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项目,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对企业的生产与发展有指导作用。

2.1论文选题充分体现求实与创新的结合在论文选题上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应立足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要侧重于研究有前瞻性和开发价值的课题,选题最好是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规范选题要求,明确选题方向。

2.2论文类型充分体现工程多样性的要求工程的多样性决定了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多样性。概括来讲,工程硕士学位论文一般分为工程设计类和技术研究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多数企业越来越注重于工程管理和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致使这方面的选题也层出不穷。因此,对不同类型工程硕士论文,既应该考虑到对其共性的要求,即论文选题、研究方法、技术难度和成果评价、独立性、论文写作等方面,也应该有更具针对性的特殊要求。如:工程设计类以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重点,体现研究开发技术的先进性;工程管理类则强调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强调研究可能带来的潜在社会效益。

2.3写作时考虑多方面因素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在撰写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和涉及的因素很多,与学术性学位论文相比,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既要有前沿性、创新性,还要有前瞻性和应用性,注重研究成果能够带来的潜在社会效益,要有技术性又要有条件利用性等因素[2](图1)。

3建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3.1现行的套用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价体系不适应现行的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总体上是根据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价标准进行,主要有2种方法:①定性评价,指评审专家对各项标准做出优、良、中、差的判断,根据对论文的整体印象做出通过或者不通过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模糊,不能做到对文章水平的准确定位,也不利于将不同水平的学位论文拉开档次;②评审专家对各项标准打分,然后进行加权平均得出最终的评价,这种方法虽然是定量分析,但加权平均得出的分数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论文实际水平,尤其是遇到专家意见相差太大时,这种方法就更受局限。从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总体质量来看,有不少好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工程硕士学生大多数来自企业或生产管理部门,背景参差不齐,且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涉及面广,学位论文质量层次明显不同。套用现行的研究型研究生论文评价体系已不能适应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评价。因此,为了提高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亟待建立一个新的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

3.2是培养形式多样化的需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与深入,研究生的培养形式开始多样化,这就要求与之相对应的各种具体形式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以确保在发展的同时保证质量。于是,作为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建立论文评价体系,并与工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相区别,十分必要。由于我国工程硕士教育起步较晚,一些教育模式基本上是从传统重点大学工科硕士教育制度演变而来,这就会出现一些不合时宜的问题,这也是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4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构建

结合工程硕士学位培养的特色和我国的实际情况,为了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笔者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评价体系提出以下建议方案。

4.1建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表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更强调具有独到的解决问题的见解(对策),或能够应用于生产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方案等[4]。因此,需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笔者认为在设计指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全面性。评价指标体系要针对工程硕士学位的特点和培养目标,能比较全面反映论文的整体水平。②可测性。所包含的指标需要有明确的定义和内涵,使评价者知道如何去评价并容易理解和区分不同的评价等级,且要尽量以量化的指标反应论文水平。③科学性。评价体系的指标分类和特征描述应该科学合理。④简捷性。指标的设计尽量简捷易用。⑤兼容性。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注重实际,涉及多学科、多方向,指标设计应能够涵盖不同学科的相同特点。⑥客观性。尽可能保证评价后的结果公正、公平,能客观反映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实际水平(表1)。

4.2确定评价表各项指标的权重一份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求有合理、科学的考核评价项目,还要要求有反映每项指标的重要性程度———权重以及反映权重大小的权重系数。指标的权重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十分灵敏,因而,也十分关键。指标权重制定得好,评价结果与客观实际相吻合,反之,评价结果不能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由此可见,指标权重的制定是一件十分严谨的工作,必须用科学的方法来制定。因此,在制定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考核及评价指标体系时,应根据工程硕士学位培养的特色,注重其应用于实际的需要,使其指标的权重相对传统研究型学术论文更具灵活性和客观性[5]。上述评价表可以转化成如图2所示的指标体系。

4.3制定论文写作及答辩评分表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写作及答辩评分表除了硬性评分指标外,还应包括专家评审意见一栏,即评阅论文专家根据所评的论文提出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并根据学位论文的情况提出综合评价意见和整改建议,并就是否达到专业学位论文(设计)水平,及是否同意参加论文答辩提出意见。再由各培养单位管理部门汇总各评审专家的评分和评审意见对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论文进行把关,以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更好地反映论文的实际水平,并保证评价的准确性和公正性(表2)。

4.4评分结果评分结束后,90~100分的论文完全达到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水平,同意答辩;80~89分,说明论文基本达到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水平,适当修改后可以进行答辩;70~79分的论文需要作较大修改后,方可考虑答辩;70分以下的论文没有达到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水平,暂缓答辩。

篇7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

作者简介:王秀平(1978-),男,山东青州人,沈阳工程学院电力学院,讲师;王胜辉(1964-),男,山东黄县人,沈阳工程学院校办产业处,教授。(辽宁 沈阳 110136)

基金项目:本文系沈阳工程学院校内重点教学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104-02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企事业单位越来越看重应聘者的实践水平和应用技能。为了适应社会的这种需求变化,研究生教育的类型结构也正在逐步发生改变。高校和科研院所从原来以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主,向以技术应用和企业革新为培养目标的工程型研究生过渡。因此,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模正在快速扩大,这类研究生在具备一定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同时,更应具备实践能力和现场工作能力,这无疑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中的重大战略性转变。

一直以来,工程硕士的生源主要是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一般在职攻读,其研究生论文选题主要来自生产实际,主要解决企事业单位的技术难题,实用性很强。全日制工程硕士大约60%来源于应届本科毕业生,因此,全日制工程硕士与在职工程硕士具有明显的差别。同时,全日制工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也有所不同,体现在入学要求、课程设置、学习方式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特别是在实践能力方面,全日制工程硕士既具有特别要求,同时也体现培养特色,因此加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加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构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指导实践基地建设

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为国家工业技术的创新做出了突出贡献,解决了企事业单位进行自主能力创新的人才缺乏问题。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因此要建设科学合理的实践基地,必须首先构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这就需要在学校与企业、导师与学生、学校与导师等多个层面进一步理顺产、学、研合作的思路,要以校内实践基地为基础,加强研究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建设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和构建培养机制,让每一位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都走进企业,到核心部门学习提高;依托导师承担的横向和纵向科研课题,进一步加强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努力建设、有效利用校内实践基地,加强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1.加强校内实践基地规章制度建设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是学校整合优势资源,取得学科建设成果和研究生实践经验的综合的教育教学实践平台。基地设备比较先进,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技术平台。三年来沈阳工程学院电力学院共申请中央和地方实验室建设资金近2000万,建设成了9个新型实验室。这些实验室设备先进、技术领先,可较好服务于电气工程专业,当然也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应利用好校内的优势资源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研究生可以亲自动手设计实验,从而提高研究生的动手实践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使实训教学、仪器设备、安全运行等各项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为了保证校内实践基地服务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学校专门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为了提高设备使用率和低消耗,实行使用登记、耗材管理、设备维护和保养工作责任制;为了保证电气设备运行及人身安全,规定使用教学设备的实训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只要有学生在实训活动,就必须有实训教师或管理人员在场。由于措施得力、执行到位,实训教学正常有序,设备维护低费用,长期保持安全零事故。

(2)加强“双师型”实训教师队伍建设。一是从社会上聘任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任兼职教师;二是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考察,让教师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有关技能考核等级证书,以保证实训教师队伍能够辅导研究生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2.组织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参与面向社会的行业技能培训、考核与鉴定,拉近研究生与企业的距离

校内实践基地除了要满足在校生的实践实训教学外,还应积极寻求校外的实践培训工作,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实践基地的社会化功能,同时更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提供了与社会企业接触的机会,通过参与企业职业技能培训,研究生必将带动自身水平的提高。

(1)面向行业从业人员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使之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并通过职业技能鉴定,使之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组织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参与,进行实践锻炼。

(2)面向企业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培训。由于企业发展或行业技术发展决定了在人才需求上有着不同的要求,由对熟练劳动者和中初级人才的需求,转化为对中高级人才的需求。基地应为企业和行业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服务,更为研究生提供接触企业实际的机会,了解企业对技术的需求和存在的问题。

(3)面向企业开展因技术工艺更新、先进设备引进而进行的知识更新和岗位培训,为企业在岗人员及时掌握行业最新技术和工艺,以及高新设备的操作提供服务,这些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必将为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借鉴。

三、加强校企合作,进行校外培养基地建设开发,有效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全日制工程硕士其实就是一种产学合作教育,其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和合作。国家下发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明确指出,实行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培养机制,加强合作培养基地建设,形成合作培养的有效机制。

1.有许多成功的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的经验可以借鉴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符合企事业单位的应用需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产品质量、进行技术革新已经成为各个企业需要首要解决的问题。要进行技术全面提升,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工程硕士这样与企业紧密联系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发达国家经过半个世纪的培养探索,已经在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发达国家校企合作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在美国,大学和企业通过签订合同、项目资助、订货单、捐赠、购置设备贷款、人员交流、校企合作研发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等方式进行合作。因此,美国的工程硕士教育发达,研究工作比较活跃,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学位体系,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已经发展到一个较为发达的阶段。在德国,高等工程教育业十分重视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德国高校的实践环节大多在企业中完成,参与企业的技术项目成为德国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显著特点。德国的工科高校教师,同时兼任企业的高级技术骨干,企业的骨干人员也通过讲座形式,积极参与高等工程教育的课程教学,企业和学校已经通过这些措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2.校企合作是达到工程硕士培养目标、进行实践基地建设的必然选择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掌握相应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与管理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具有从事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能力。因此,工程硕士的培养要求是:既具有本领域的理论与技术,又了解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既懂得工程技术与管理知识,又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承担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的能力,培养复合型、实用型和创新型的高层次人才。要达到这一目标要求,必须发挥学校与企业在培养工程硕士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作用,开发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符合工程硕士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是保证工程硕士质量与特色的必然选择。

3.开展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的方式探索

进行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开展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既要充分利用好高校的教学管理优势,又要考虑企业的工作性质和总体安排。沈阳工程学院为了培养高质量的工程硕士,严格按照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坚持紧密合作、双向选择、共同培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实践基地建设的方式方法。

(1)突出知识的宽广性和应用性,优化课程体系,为实践基地建设提供指导。由于工程硕士的培养与企业紧密联系,因此应在培养方案中体现企业需求,突出知识结构的宽广性和应用性,优化课程体系,体现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课程计划设置和教学安排,根据企业的需求设置专业性和应用性课程,成立具有高校教授和工程领域专家组成的校外专家组,对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行论证、整改;开展最新技术和前沿科学讲座,开阔思路,提高创新能力。

(2)积极落实“双导师制”,为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沈阳工程学院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了“双导师制”,这样可以充分融合校内、校外导师的优势,达到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的有效结合,能够大大提高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由于遴选的校内导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主要承担着国家和省市的纵向课题;校外导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企业为技术骨干力量,承担着横向课程和企业技术革新课题。因此,采用“双导师”制度可以根据企业具体需要,选择来自生产实际的具体问题,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发挥各自优势,协作攻关,加强论文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学校规定导师应经常与学生一起到生产一线进行课题研究,以增强对学生的业务的培养指导。实践证明,“双导师”特别有利于工程硕士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的管理方式探讨,推进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为了达到学校与企业的互利互赢,需要对实践基地运行进行规划和管理。制定培训成本分担机制,明确知识产权归属,调动企业积极性。要充分发挥企业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企业的成本必须要认真考虑。长期以来,企业成本无法得到合理分担,企业和参与工程专家的利益无法切实保障,因此为了积极推进实践基地的有效建设,必须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给予参与人员政策上的保障或者经费上的支持,形成合理的分担机制,在实践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其次应丰富合作形式,拓宽合作层面,全方位推动实践基地建设。现阶段高校建立的实践基地主要是政府投资,或者大中型国企参与合作开发的校外实践基地。而对于求才若渴的中小企业来说,基本上被排除在合作范围之外。高校应积极开拓合作渠道,寻求合作对象,直接接触一些中小企业,与他们进行培养合作,并为他们解决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实现互惠互利。

(4)学校要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签署合作协议,固定好权利义务,共同建设、管理实践基地。高校人才资源丰富,可以组织教师带领工程硕士深入企业,参与企业的合作开发,为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提供人才资源。企业可在教学条件、教学设备和管理方式方面提供保证。学校、企业双方的研究生导师都需要有制度约束,定期参与实践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及时解决科研研究和工程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沈阳工程学院的太阳能中心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在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方面具有良好的条件和可行的经验。学校要积极争取扩大博士后工作站的专业领域,为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创建更多机会。

参考文献:

[1]黄秋萍.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模式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0,(8):194-197.

[2]李晔,王玮.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全日制工程硕士职业实践基地建设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1):83-87.

篇8

【关键词】内部审计 数据仓库 审计信息化

近几年,军工科研单位的科研项目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日益增多,项目审计力度也不断加大。在应对外部审计之前,一般都要先进行内部审计的预审,来减少外审可能发现的问题。内部审计部门在收集和准备资料过程中,笔者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原始数据和资料来源多样且分散。来源于外部的,如国防科工局、集团公司的相关文件(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等),中介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环境评测报告等。来源于内部的,如本单位相关文件、会计账簿、出入库单据,以及各类合同等。这些大量的数据资料以各种形式分散在财务、科技、建设、设备、档案等部门以及项目课题组,收集汇总起来费时费力。

二是,审计需要的数据重复提供率较高,且时间跨度较大。比如项目涉及多个年度的财务报表,以及固定资产台账、折旧和费用摊销数据等。相关人员每次都要重新从财务系统和ERP系统内导出历年的明细账、台账,并重新汇总统计,工作效率不高,影响审计的进度。

三是,各部门原始数据与审计所需的数据不匹配。审计要求按照提供的模板填制相关的各类财务决算表、盘点表、交付资产表等作为审计底稿的基础数据。对此,需要转化、加工后才能满足审计的需要。

这些问题往往牵制了内部审计人员的时间和精力,效率低下,审计质量难以提高。

笔者认为,建立审计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DW)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审计,是解决以上问题和提高审计效率的有效途径。

数据仓库是一个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相对稳定的、反映历史变化的数据集合,用于支持管理决策功能。简单说,数据仓库就是为了保证数据查询和分析的效率,按照主题将所有的数据分门别类进行存储,需要的时候,可以按主题提取数据并作进一步的分析处理。这和面向业务操作程序、高度结构化、动态的、适合日常操作计算的传统数据库有很大不同。

一、确定审计数据仓库需要的数据内容

建立审计数据仓库,可以先建立各个部门或主题的审计数据集市(Data Mart),以后再用几个数据集市组成一个完整的数据仓库。数据集市是用来分析相关专门业务问题或功能目标而做的专项的数据集合。业务人员按照各部门特定的需求复制、处理、加工数据,最终统一展现为有部门特点的数据集合。(1)本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本单位组织结构、人员构成、经营业务范围规模、科研生产经营管理情况,单位在行业中的地位、优势、特色,以及取得的各种荣誉和奖励等。(2)本单位目前执行的各种法规制度和内控制度。(3)历年财务数据,包括会计科目余额汇总表、明细科目、全年每张凭证的明细内容;还可能包括基建账目的会计科目余额汇总表和序时账,以及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大修理基金的汇总表,分摊到各个科研项目设备费的分摊明细数据和分摊依据说明;每年的管理费用分摊表及其明细表,以及对分摊依据进行说明,等等。(4)被审计项目的文件资料。(5)有关基础数据。如固定资产增减变动情况表、原材料出入库汇总表和入库单、领料单明细表、固定资产采购合同、进口设备结算单、施工合同、施工图、工程预结算书、设计变更、工程洽商及现场鉴证资料、单项工程质量评定材料、竣工验收文件,中介机构提供的工程结算审核报告、客户名录、招投标数据库、各类合同,等等。(6)接受外部检查的资料。如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和专项审核报告等以及税务、财政、社保、环保、消防安全机构、质量体系、集团公司等对单位各项检查结果检查的结论性意见。(7)内部审计的资料。(8)所属子公司和附属单位的数据资料。总之,满足审计需要的数据,众多且庞杂。

二、建立和管理审计数据仓库

数据仓库的建设是以现有业务系统的积累为基础。数据仓库建设是一个工程,是一个过程。数据仓库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成不变的,需要平时不断地收集和整理。根据数据仓库的特点,数据内容是历史的、存档的、归纳的、计算的数据。在管理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传统操作型数据库中的数据要抽取、净化和转换成“干净”数据后才能进入数据仓库。源数据可能有很多与审计无关的信息,经过净化和转换的数据才是审计有用的数据。

2.数据仓库的数据特性是历史的、静态的、定时添加的,数据仓库内已经存在的数据不会改变,要定期持续对有关内容进行维护,产生的新数据要及时添加补充,单位若有新的规章制度也需添加进去。

3.数据仓库里的数据和资料,一般可按年度来建立,跨年度的被审计项目数据就可以方便地从各个年度数据仓库中提取。

4.数据仓库里的数据是有时效性的,而被审计项目往往跨越几个年度,不同时期所遵循实施的标准和管理规定也不尽相同。在数据仓库中要合理划分不同时间区段。

5.遇审计项目内容的,只提供给有保密资质的外审人员,并签署保密协议;若外部审计单位没有审计资质,则需要删除数据仓库中的信息后转化为非密版本,即可按和非准备两套版本,根据不同需要提供不同的版本。

6.建立数据仓库需要各个部门的大力沟通配合共同建设。建立数据仓库之后,审计部门将所有收集来的审计相关信息存放在一个唯一的地方――数据仓库。仓库中的数据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从而使得审计信息容易存取并且有使用价值,从而大大提高审计效率。

三、数据分析应用于数据仓库

数据的组织与管理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基础,有效的数据分析是审计效率与质量的保证。有效利用数据仓库,把所需的审计信息及时挖掘出来,加以整理归纳和重组,信息才能发挥作用,也是数据仓库的根本任务。

访问数据仓库常用手段有数据查询和报表工具、在线分析(OLAP)工具、数据挖掘(Data Mining)工具等。源数据通过数据抽取、转换、装载(ETL-Extract/ Transformation/Load),完成数据仓库的查询、决策分析和知识挖掘等操作。

1.在审前调查中,从数据仓库中分析单位和项目的历史数据,利用趋势分析、结构分析等办法获取重大财务信息变化情况,也可利用审计项目历史档案,分析带有普遍性、规律性问题作为确定审计范围和审计重点的依据。

2.填写工作底稿、审计报告、自查报告时,内审人员可以直接在数据仓库中提取有关数据。

3.向外部审计及时提供所需的各类数据。

4.建立数据集市的部门可以方便利用自己的数据,经过授权后,还可以跨部门查询数据仓库中其他数据,充分利用数据共享,协同工作。

5.单位所属子公司建立各自的局部数据仓库后,在对子公司的监管时可以先对其数据仓库进行分析,对有异常情况的数据重点加以关注和审核。

建立审计数据仓库是加强内部审计基础工作的一部分,是审计信息化的深入应用。面对日益复杂的审计环境,充分利用好数据仓库,发挥数据仓库方便快捷的优势,有利于不断提高审计质量,提升内部审计效率。

(作者为会计师)

参考文献

[1] 赵宝华,阮文惠.高校财务数据仓库的设计与实现[J].上海:计算机工程,2008(34).

[2] 郭和伟.基于数据仓库的军事后勤决策支持系统研究[J].北京: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3(25).

[3] 周立云.利用信息化解决内部审计项目质量问题[J].北京:中国审计,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