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工作要点范文
时间:2023-03-17 20:31: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工作要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20年在党的建设、运维保障、技术服务、信息安全等方面工作扎实有力,围绕院工作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有了新提升。对于2021年工作:
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服务大局,围绕院的主责主业,谋划好2021年发展思路,强化问题导向,为实现2021年工作良好开局打下基础。
二是要找准方向谋划思路。在软硬件运维服务上做优做细,提升服务质量,为整个院的稳定运作提供技术保障;在技术上要做探索,研究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加强技术储备,推动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
三是信息安全工作要抓实,结合保密责任制度的完善与技术软件的升级做实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保障院工作系统的正常运转;
四是要明确任务落实责任。要做到思想统一、认识到位、步调一致,强化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严格按照任务分解清单,责任落实到人,逐项狠抓落实,确保各项工作落实落细。
篇2
1、加强统计信息化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统计信息化领导机构,理顺工作关系,统筹协调,共同推进统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领导机构的作用,督促全县统计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2、健全统计信息化管理机构
县局明确专人负责机房维护管理、统计信息网络维护管理、应用平台管理和技术支持工作,保证全局微机和网络正常运行。
3、完善统计信息化管理制度
建立统计信息化建设联络员工作例会制度,了解和交流统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需求;定期通报各股(室)提供信息及网站维护、信息加载情况。
4、做好计算机硬件升级工作
20*年借助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之机,升级计算机硬件,达到满足普查数据处理的要求,更新部分显示器,以减少录入人员长长期工作的眼疲劳。
5、实现统计系统内网五级互联
加快推进镇级统计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传输速度和质量,实现信息共享,根据市局要求,在全县推广VPN联网技术,20*年底镇统计站全部联入统计系统内部网络,以利于科学高效地组织开展统计工作。
6、提升统计办公自动化水平
强化腾讯通的应用,20*年县局工作人员全部配备耳麦和摄像头,随时配合省、市局利用腾讯通的语音功能召开网络会议,提高工作效率。
7、加强内、外网站维护管理
明确专人管理县局内、外网站,制定信息网上制度,确保每周更新网上内容,不断拓展网站功能,*富网站信息内容,提高网络信息质量。
8、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随着统计系统内部五级联网的实现,要进一步完善网站运行管理机制,建立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要配备防火墙,利用防火墙增加网络的安全性、稳定性,实现内、外网的自动切换,为内部网络的应用提供良好的环境。
篇3
一、进一步明确职责,加强政府信息公开的组织领导。
及时调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明确分管领导。明确具体操作人员的责任,形成“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相互配合”的协调联动机制。同时充实工作人员,保持队伍稳定,主要依托办公室,配备1至2名兼职人员,相对固定、持续地从事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及时维护政府信息公开平台。
二、进一步落实制度,促进政府信息公开的规范化。
进一步落实已建立的工作制度,严格按照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制度、依申请公开制度、保密审查制度、工作台帐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相关流程和要求办事,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公文信息目录备案工作。规范工作流程,文件由经办人起草,科室负责人审查,办公室核稿人员拟公开意见,报分管领导审核,主要领导签发后,由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兼职工作人员信息,确保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每个环节“有人管、有事做、有章循”。做到凡不、可公开的公文一律公开。
三、进一步突出重点,深化主动公开的内容。
一是根据县府办要求,结合我社业务工作特点,合理设置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建设,加强对原本空白栏目内容的补充,对相关栏目不定期地及时予以更新。根据单位地址变化、人员变更等情况,及时修订完善《指南》。二是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公开力度,突出本单位主要业务工作、重大项目建设进度的公开。三是进一步优化依申请公开受理渠道,实现当面、网上、电话、传真、信函等多途径受理,严谨细致办理申请,努力提高办理质量。
四、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全体人员的信息公开意识。
继续加强全系统内的政府信息公开宣传,以《条例》实施五周年为契机,积极参加县里举办的各类会议、培训,组织参加相关政府信息公开活动,进一步提高信息人员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认识,强化信息公开意识,提升信息公开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篇4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省“十二五”人口发展规划》、《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发展“十二五”规划》,围绕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中心工作,加强人口信息质量管理,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改进统计方法,改革和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推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长效工作机制建设,切实加大发展规划与信息工作创新力度,发挥服务决策、服务全局方面的作用,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主要任务
探索实施人口协调发展目标考核评价体系,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正常;开展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县(市、区)创建活动,牵头实施2012年度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执行情况的考核评估;实施人口信息化“金人工程”,实现省综合信息平台村级应用全覆盖;继续开展“人口计生统计数据信息过县(市)”创建活动,加强人口信息数据库质量测评与通报,推进部门人口信息的共享交换。
三、具体工作
(一)探索实施人口协调发展目标考核评价体系
1.根据《关于“十二五”期间省对市实行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的意见》和《关于开展“十二五”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意见》精神,出台我市创建工作实施意见,指导各地争创工作。
2.制定2012年度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年底牵头开展责任制落实情况的考核评估。
3.配合做好《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绩效评估系统》的应用工作,做好发规信息工作网上年度绩效考核各类数据、资料上报工作。
(二)推进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
1.实施人口信息化“金人工程”,全面实施村居信息服务终端建设,实现市、县、乡、村(居)四级信息网络全覆盖,加强对村居应用省综合信息平台的指导和管理,提升村级信息化建设水平;加强人口管理应用系统建设,在部分辖市区试点运行综合信息平台移动办公系统;配合流管部门做好综合信息平台流动人口管理子系统技术保障工作。
2.强化信息质量管理,加大人口统计数据质量监测力度,开展经常性统计数据质量检查,适时通报各地数据质量,提高人口信息的入库率、完整率、准确率与及时率。
3.积极争创省、市级“人口计生阳光统计示范单位”,评比表彰10名市人口计生阳光统计之星(乡级)、20名人口计生基层信息应用操作标兵(村级),推荐省级先进个人。(争创文件另发)
4.做好2012年度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区划代码调整及《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信息平台》V3.0区划代码规范工作。
(三)加强基层基础工作
1.加强出生人口实名登记工作,开展出生人口统计专项调研,分析人口计生、卫生、公安部门在出生人口信息统计方面的差距原因,准确掌握出生人口信息;协调公安、民政、卫生、人社等部门,出台《市关于加强人口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的实施意见》,建立标准统一、分工明确、考核保障的人口信息交换与共享机制,加强人口信息的有效整合和系统分析,提高人口基础信息统计的质量。
2.深入开展信息岗位练兵及技术竞赛活动,重点加强对村级人口计生信息工作的培训和指导。
3.2012年继续做好与南京人口学院、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合作在句容市开展的“家庭健康与财富”项目,完成计划生育对家庭成员的健康、家庭财富、子女成长及家庭未来养老的影响的项目研究。
篇5
一、全市商务系统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商务系统均建立了商务之窗、商务预报网站和政务公开门户网站,所有计算机实现上互联网,对上、对下全部实现网上办公。
二、2011年信息化工作开展情况
(一)高度重视,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局领导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把加快信息化建设作为推动全局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列入党组的重要议事内容,坚持常抓不懈,从各方面给予关心和支持。根据局领导工作变动和三定方案落实情况,及时对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进行了调整,并明确了分管领导和信息联络员工作职责,具体负责信息化日常工作,确保了我局信息化工作的有序扎实开展。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信息化设备使用效益。我局充分认识到加快信息化建设,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行政办公效能和办事效率,共享优质信息化资源,提高商务工作质量。为此,我局进一步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硬件设施的投入,不断改善办公环境与办公条件,特别是我局新建办公大楼的落成投入使用,大大地改善了全局人员的办公环境,在新大楼的信息硬件设施建设上均按照最高标准,开通了电信短信平台,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完善和加强商务系统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为认真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精神,我局在深化和巩固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商务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做好商务系统政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录入、核对工作,通过政府信息公开管理系统网站、商务之窗网站、政务中心窗口以及便民资料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有效地保障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获得商务信息的权利,促进了我市商务行政行为的规范化、公开化、透明化。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局通过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公开信息达850多条,其中业务公开信息117条、部门动态等其它信息708条。重点内容为我局完成三大指标采取的措施以及对扩大消费(比如家电下乡)政策的解答。商务之窗和商务预报网站上公开信息达5000余条。
三、存在的问题
1、少数机关工作人员对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信息工作质量还有待提高,与市信息办联系不够经常化。
2、计算机应用和网络管理维护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个别科室工作人员对计算机的应用技能还有所欠缺,信息员的网络操作技术水平和整合应用能力亟待提高。
四、2012年工作要点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提高全市商务系统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加大投资,注重基础建设,在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同时,加强现有设施管理,完善各类管理制度,有效提高使用效率。
三、进一步做好政务信息公开工作,把政务公开工作与做好行政审批、行政监督、商务执法等内容结合起来,为我市商务经济发展提供较好在信息平台。
篇6
【关键词】新形势下;机关档案;管理工作;要点
机关档案管理工作是机关部门处理事务的基础,也是机关部门日常事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机关部门在公务处理过程中会有许多档案资料,这些资料在日后进行事务处理时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不可遗失。如何推进档案管理工作,完善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是当前急需解决的社会课题。
一、新形势下机关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阻碍分析
(一)档案管理理念缺失。现阶段,少数行政部门依旧沿用传统模式下的档案管理理念,没有从根本上对档案管理形成正确的认识,对其重视度不够,导致档案管理的利用率偏低。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及不断提高的科技水平要求人们必须转变陈旧的管理观念,顺应时展潮流,打破传统模式的桎梏,积极吸收新的管理理念,做到与时俱进。新时代的发展给行政部门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重重挑战,若不加以重视,将不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长期性及有序性,档案管理工作将处于严重滞后的尴尬局面,进而严重制约部门整体功能的充分发挥。
(二)档案管理条件不足。档案资料的大量性要求其必须具备充足的档案管理空间,因此档案管理的硬件设施必须达标。但实际情况却是大部分机关单位的档案室体积非常小,用于存放档案的空间根本不够,再者,档案柜样式杂乱,不具有统一性,对于某些具有机密性质的文档,没有一个安全的保存条件,很容易发生信息泄露。
(三)档案管理技术陈旧。当前,我国行政部门档案管理工作依旧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以人力为主,计算机为辅。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档案管理的效率,提高了档案遗失及受损现象的发生率,查询效果极差,使得档案管理工作滞后,且不符合当前时展潮流,满足不了时展所需。
(四)档案管理人员水平不高。档案管理人员具备强大的专业技能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目前大部分档案管理人员缺乏档案管理意识,对其重视度严重缺失,不能够打破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做不到与时俱进,不具备科学观念及创新能力。有些档案管理人员对和档案有关的法律法规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与了解,对档案归档管理的范围以及档案管理的时限认识不全,导致其专业技能水平低下,无法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二、新形势下解决机关档案管理工作难题的对策分析
(一)提高档案管理人员责任意识。保证档案管理各项工作的规范性是做好档案收集工作的第一步。机关单位要安排各项专业水平都合格的档案管理人员及时进行部门日常工作的记录,并引导各部门按照统一的档案管理方案记录工作,并对此及时进行检查和监督,保证重要资料的完整性,从而推动档案收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完善机关档案管理工作的方法。机关部门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更加谈不上会注重机关档案管理方法的优化。当前,大多数机关部门仍旧沿用陈旧的管理模式,大大地影响了机关档案管理工作的准确性与真实性,档案管理水平大打折扣。作为机关档案管理人员,可以将文档进行多形式的分类,以保证文档遗失时有其他形式的资料做备份。培养机关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养成收集、整理和存档好习惯,从而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细致性与规范性,从而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档案管理,通过建立借阅系统、统计系统等完善档案管理方法,保证机关档案资料管理的完整性,保证档案资料存档的长期性。
(三)建立机关档案管理制度。坚持实事求是的方针,在原有档案管理的基础上创新档案管理工作模式是现阶段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机关部门应当紧随时展潮流,顺应时展趋势,不断完善机关档案管理制度,为机关档案管理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制定机关档案管理检查制度,以保证档案资料不被泄漏,建立能够提供科学的归档依据的归档制度,建立能够清晰地记录档案资料的借阅制度。各项制度之间相互融合,共同遵循科学合理发展的原则,从而真正保护好机关档案资料,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四)健全C关档案管理的交接程序。现阶段,我国机关部门的交接程序仍然处于不规范的尴尬局面。多数离岗人员在离开岗位时都没有按照规定做好档案对接工作,有的甚至没有做对接工作,从而使得机关档案管理工作无法有序进行。因此,要健全机关档案管理工作的交接程序。作为一名机关档案管理人员,在出现人员调动或离职的情况时,要确保项目资料完成了签字和上交的程序,对没有及时归还的资料进行催还,并进行详细记录,确保交接的管理人员对档案资料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便日后利用,保证管理的有序进行。机关档案能够保证机关工作的连续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三、结语
做好机关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有效提高机关部门的工作效率,提升机关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因此,机关部门必须重视机关档案改革,不断创新机关档案管理方法,加强档案管理意识,不断完善档案制度,积极解决档案中存在的障碍,从而实现机关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性与稳定性。
【参考文献】
篇7
进入21世纪,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逐渐趋向于各种类型的媒体相互融合发展,因为不同媒体有着不同的新闻编辑特点和规律,全面认识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特点至关重要。数字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期,对新闻编辑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为适应时代的变化,新闻编辑工作在某些方面具有了共同的特点和规律。
1 数字时代对新闻编辑提出新要求
1.1 对网络技术要熟练应用
数字时代要求新闻编辑工作要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新形势下要想成为优秀的新闻编辑人员应加强对网络技术的熟练应用。首先,对计算机的操作应十分熟练,现代的新闻稿件撰写工作大都借用计算机完成,对计算机的熟练操作非常重要。其次,能够进行网络学习。新闻编辑能够借助网络平台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料信息,同时应学会与读者进行网络交流[1]。
1.2 具有创新意识
时代的进步离不开创新,新闻编辑人员应不断的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首先,创新新闻主题。现在媒体行业竞争十分激烈,只有保证不断创新好的作品才能得到观众的认可。创造一个有价值的新闻首先要选对主题,实现新闻的传播意义。其次,版面设计需要不断创新。数字时代下新闻形式有所增加,图文、动画和音像在新闻稿件中加以运用,因此需要注意版面的美观,更好的吸引读者的关注。
2 新闻媒体为适应数字时展发生的主要
变化
2.1 媒体时效性不断加强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数字时代媒体不再受时间和形式限制,新闻事件发生后通过网络能够及时的传播和扩散,人们往往借助手机、电视、电脑等对新闻事件有及时充分的了解,同时根据网络上的交流平台,人们可以对新闻事件进行信息交流,及时了解事件发展动向,不断增强了媒体的时效性。
2.2 媒体逐渐实现个性化发展
数字时代下信息产业迅速壮大,媒体行业的数量急剧增加,新闻覆盖范围也不断的扩大,各家媒体根据自己的侧重点不同逐渐实现个性化发展。目前的媒体信息出现了极大模块,比如娱乐、体育、财经等等,各家媒体风格迥异、信息独特,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浏览需要的新闻信息。
2.3 受众的选择多种多样
目前网络交流形式不断的增加,微博、论坛等各种形式得到了受众的广泛认可,人们可以借助这些交流平台,及时和评论掌握的新闻信息,不仅增加了信息的时效性,还打破了新闻媒体对信息资源的垄断,使受众的选择范围有所增加。同时随着媒体行业的个性化发展,进一步满足了受众的多样选择[2]。
3 数字时代下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特点
3.1 新闻编辑总体设计和指挥新闻传播活动
对新闻产品进行设计,对新闻报道进行策划和组织是新闻编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新闻传播活动应注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要求,这就要求媒体不断创新优秀的新闻产品,新闻编辑者更要严格做好总设计和总指挥的工作。首先,制定编辑方针,设计媒体形象。目前媒体正处于不断融合阶段,新闻编辑在决策和设计上应更加精准和个性化,彰显媒体的风格特色,提升媒体形象。一方面,编辑方针的制定要满足受众对象的需求,对报道内容和新闻的风格特色要具体规划。另一方面,设计新闻产品的外在形象、信息结构以及信息规模,形成媒体的独特风格。其次,做好新闻报道的策划和组织任务。由于公众对新闻传播的参与不断加大,各种形式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系列报道、追踪报道以及组合报道比比皆是,这增加了新闻编辑的策划和组织任务难度。最后,新闻编辑做好记者采访写作的指挥和参谋工作。新闻编辑需要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任务,对记者的采访部署进行指挥,同时在记者的采访写作过程中及时提供帮助,做好参谋工作,与记者共同完成优秀的新闻作品。
3.2 新闻编辑对新闻传播活动进行总体把关
新闻编辑是对各类稿件形成综合产品进行加工处理,我们知道记者只是负责单个的新闻作品,而新闻编辑与之不同需要对报纸、栏目以及频道等多项内容进行综合处理。数字时代到来之后,网络系统在媒体行业得到充分的运用,通过在网络系统上建立编辑工作站,将各方面的稿件进行汇集,然后各部门编辑对这些稿件进行筛选,将不合格稿件退回,对于合格稿件进行分类和加工。新闻编辑对新闻传播活动进行总体把关一般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对稿件的分类处理进行把关。借助于网络技术,新闻编辑可以快速的收集需要的稿件材料,并对稿件进一步加工。第二,对版面设计的技术进行把关。对选取的稿件进行处理之后,需要交由专门的排版技术人员进行版面的设计。第三,劳动成果在报纸上进行集中体现。新闻传播最终目的是要实现新闻事件的扩散和传播,只有将新闻产品推向市场,交由读者阅读才实现了新闻传播活动的全过程。
3.3 新闻编辑提升了新闻素材价值
新闻稿件一般是由记者收集相关素材撰写而成,但是初步加工的稿件未必完全符合报纸的需求,新闻编辑需要对各类稿件进行进一步的选稿和加工处理。记者是新闻事件的主要接触者,往往工作在一线能够真实体会事物的发展,因此在创作稿件时极易夹杂个人的主观情绪,对新闻事件认识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新闻编辑与之不同,对新闻事件的观点较为客观,同时容易受大局意识主导,能够从新闻报道的原则和立场出发,发现新闻素材中的潜在价值。一般新闻编辑提升新闻素材的价值是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的,一方面,新闻编辑通过对记者提供的稿件进行加工修改,提炼创新有价值题材。新闻编辑根据报道意图,将原稿件中具有深刻内涵的部分进行再挖掘,结合其他同类新闻事件形成专题报道。另一方面,改善新闻的表现形式,简化语言,突出主题。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往往受时间的局限撰写的稿件有所欠缺,新闻编辑通过对稿件语言进行简化和修改,使读者更容易找到主旨[3]。
3.4 新闻编辑引导了舆论话题
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新闻获取渠道,同时网络交流平台的产生和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新闻传播过程中。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新闻编辑也改变了原有的工作思路,将新闻报道工作个性化和大众化,不断的引导舆论话题。一方面,对于大众关心的新闻话题,新闻编辑不断的对其走向加以引领,保证舆论话题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新闻编辑对公共论坛进行主持,在新闻传播中关注民众思想
观念。
篇8
关键词:电力规划;规划全过程;城市发展规划配套;EPGIS深化应用;规划数据全采集
引言
由于城市建设提速、道路改造频繁,电力部门所做的城市电网规划不适应、跟不上发展的节奏,各类工商业区、旧城区改造后新增的成百上千倍的供电量不能做到有效预测,以致在电网规划中不能及时体现,电网中短期规划调整由于数据衔接不畅满足不了城市快速发展的要求。某些时期政府规划特别是道路建设有很大的随意性,给电网规划带来困难。
尤其是近三年来,太原城市道路改造工作的快速推进,着实解决了制约都市建设的主要因素。太原空间布局“一城独大”,城市中心区聚集了太多的行政、产业、人口及服务,不仅造成了交通的拥堵,也造成了空间结构的失衡。产业、基础设施和人口从市中心区疏解到城市周边,会迅速带动县域经济的崛起,实现全市城乡的均衡发展。可以预见,随着道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对电力资源的要求逐步提升,提升电力规划工作的合理、科学性,为城市建设提速是电力企业的重要责任。
1 项目主要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亟需建立一套以先进的规划理论、规划方法为指导,通过多项数据来源和接口,构建模型,建立电力电网规划辅助及决策风险分析的研究与应用的信息化系统。具有使用方便、结果直观,图形信息全的优点,结合城市规划发展,形成对电网规划工作的全过程管控与技术支撑,整个系统能够诠释理论与专家经验的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的统一,从而完成结构合理、界面友好、扩展性强的电网规划辅助平台构建。结合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为电网规划设计人员提供全面的源头资料,提高城市电网的规划设计水平。从规划的各个时期、层面做好分析工作,使经济效益的观点寓于城网规划之中,使供电企业的效益有机的增长。
2 项目设计思路
项目将按照电网空间信息服务平台,电网规划资源信息库,电网数字化辅助规划三个部分研究实施。
电网空间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国网EPGIS平台提供的相关空间分析服务对电网现状(供电能力、负荷分析预测等)分析提供技术支持。
电网规划资源信息库:主要为电网规划提供相关数据功能,包括接入地理信息数据、卫星影像数据、国网GIS平台数据、营销数据等,为电网规划提供主要的数据支撑。
电网数字化辅助规划:主要对供电区域的空间分析计算,提供需求预测、负荷与电源分析、电气计算、项目统计、数据分析、经济评价、指标评估、风险评估、成果辅助管理等。
3 项目研究路线
项目通过对地市供电公司及下属技术支撑单位的电网规划工作范围、特点及需求的详细分析形成了对规划工作启动阶段、编制阶段和审查实施阶段的全过程信息化、规范化辅助,具体包括:
规划前期:通过上级规划方案分析形成对本单位规划范围及内容的初步理解,并根据需求整合现有各类非电力规划资源,如市政发展规划、产业推动计划等,依托EPGIS数据接入实现包括电网规划、电源规划、能源资源、地理地质、电网架构、电量负荷、典型设备电气参数等各类重要数据。并针对规划区域针对性分析现状。为规划工作的开展提供准确、全面的数据和科学、有效的前期分析工具。
规划中期:依据前期调研收集的各种规划数据及当前的现状分析,提供为负荷与电源分析、需求预测及潮流计算等辅助计算工具,使规划人员从繁琐的人工计算中解脱出来,最终形成线路布线和优化、变电站选址定位等功能辅助规划方案的形成。
规划后期:实现规划方案初稿产生后的方案评估、经济评价、方案评审及数字化方案资料移交,针对规划成果提供多样化展示,并形成规划方案资源库,便于检索查询为方案规划工作提供典型经验。
4 项目主要特点
4.1 实现EPGIS平台接入
国网GIS平台服务的请求报文采用SOAP方式,涉及到空间图形数据时采用GML标准格式进行封装,采用标准的XML接入规范实现。
根据国网GIS平台的开放接口实现基础地理数据的接入、图形服务的接入、业务功能的接入。
基础地理数据接入: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铁路、河流、公路、省界、市界、县界、收费站、乡间小路等)、卫图影像、输电线路、杆塔、变电站及站内设备矢量数据。
图形服务接入:包括图形浏览服务、矢量图形服务、专题图服务、空间分析服务、查询定位服务、电网拓扑分析服务、切片地图服务。
业务功能接入:电力线路走廊分析、最短路径分析、供电能力分析、供电半径分析。
4.2 负荷预测
负荷预测是电网规划中的基础性工作,它为电网规划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数据,其精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规划工作的优劣。负荷预测涉及的范围广泛,影响负荷的因素很多且具有不确定性,预测的方法和模型众多且各有其优缺点和适用场合,预测的思路也千差万别,所以准确的负荷预测难度很大。
在各途径结果相互校核的基础上,通过专家干预,最终确定目标年各项预测结果。按年度分区,分电压等级收集和积累最大负荷数据,根据电网地理分布、变电站主变、线路及大用户的典型日、最大负荷计算分区最大负荷和区块间的同时率,绘制全市负荷分布图,并实现任意划定区域内的负荷统计等功能。分析各分区的负荷密度、增长率、电网密度和负荷的匹配情况。
4.3 潮流计算
潮流计算是电力系统非常重要的分析计算,用以研究系统规划和运行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对规划中的电力系统,通过潮流计算可以检验所提出的电力系统规划方案能否满足各种运行方式的要求;对运行中的电力系统,通过潮流计算可以预知各种负荷变化和网络结构的改变会不会危及系统的安全,系统中所有母线的电压是否在允许的范围以内,系统中各种元件(线路、变压器等)是否会出现过负荷,以及可能出现过负荷时应事先采取哪些预防措施等。潮流计算方法很多:高斯-塞德尔法、牛顿-拉夫逊法、P-Q分解法、直流潮流法,以及由高斯-塞德尔法、牛顿-拉夫逊法演变的各种潮流计算方法。目前主要的潮流计算方法研究方向为牛顿法及P-Q分解法在算法模型上的优化。
篇9
关键词:普通高中教育;《教育部工作要点》;词频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5)02-0064-06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普通高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的高级阶段,既是义务教育的延续,又是高等教育的准备,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其上影响高等教育,其下影响基础教育,横向上联系职业教育,又关系学习型社会建设,是教育分流的关键阶段,处于国民教育体系健康运转的“枢纽”位置和中心地段。尤其是在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宏观背景下,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2020年我国主要劳动力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要达到11.2年的严峻形势下,应该说,高中阶段教育成为了整个教育改革的关键点。那么,国家教育政策层面是否对高中阶段教育有足够的关注,和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相比,国家是否给予了相应的重视,这迫切需要研究。
国家层面的教育政策文本纷繁复杂,我们选择以教育部每年年初的《教育部工作要点》①(以下简称《工作要点》)为分析对象。其理由有三:一是《工作要点》主要是为将来一年国家的教育发展制定规划,并对全年重要教育工作进行重点部署,涵盖了国家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比较完整、全面和系统,这样我们既可以找到高中教育这个点,也可以涉及教育系统这个面;二是通过对近30年《工作要点》的分析,可以研究普通高中教育在这近30年的发展演变和地位变迁,既可了解普通高中教育的现在,也可追踪它的过往;三是《工作要点》是教育行政部门每年教育改革的行动指南,直接引领教育实践,但在这些具体工作指示的背后,也蕴含着一定的教育价值取向。政策“隐蔽地配置价值观,是对价值观的可操作表述” [1 ]。
对《工作要点》的解读,我们选择的是词频分析法。所谓词频分析,是指对文献正文中重要词汇出现的次数进行统计、分析,以选出频次最高的词汇来表达文献的主题内容。选择该方法的理由是:其一,政策文本中对不同事物的言说构成政策的不同关注点 [2 ]。即政策是如何言说事物,言说的频次如何,言说的方式怎样,反映出政策对该事物的关注点和关注度,反映出特定的价值取向。其二,某一年度工作要点中对普通高中教育的言说有其偶然性,但如果对近30年的工作要点进行连续性的追踪分析,从这条纵向的信息链中,我们可以挖掘出一些规律性走向。
基于此,本研究以教育部近30年的工作要点为素材,以词频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提取并统计《工作要点》中有关普通高中教育的关键词词条、出现年份、密集度和词频,并结合对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词频的对比分析,以考察我国教育政策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整体关注和地位变迁,反思过去,启迪现在,昭示未来。
二、数据统计
在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阶段,又与基础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普通高中教育在《工作要点》中的出现方式大体有两种:一是直接呈现,即以 “高中”或“普通高中”“高中教育”等专门表达②,对该阶段的教育工作有明确指向性、针对性的部署与安排;二是间接呈现,即将普通高中与“基础教育”和“中小学教育”捆绑使用,高中教育泛化在“中小学教育”和“基础教育”中来笼统安排。因此,笔者采用了两种方式进行词频统计:一种是将直接提到高中教育或其相关词语作为统计对象,例如高中、普通高中、高中教育等;另一种是将间接提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教育或中小学教育等关键词作为统计对象。统计数据如表1和图1所示:
除了剖析近30年来普通高中教育在《工作要点》中的纵向变迁,我们也分别对同一时段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词频进行了统计,并通过与普通高中教育的词频进行对比,横向把握普通高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分量与比重(见表2、图2)。关于高等教育的词频统计,笔者以“高校”“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作为统计依据,所得结果是上述四个词组的总和。义务教育的统计是以“两基”“普九”“义务教育”“基础教育”“中小学”为标准,所得结果是上述五组词语的总和。
三、结果与分析
1. 专门论及普通高中教育的词频较少,普通高中教育的独立性与特殊性彰显不够
《工作要点》直接提及普通高中教育的次数少于间接次数,普通高中教育大都捆绑在“基础教育”或“中小学教育”里面笼统论及。从1987年开始到1999年的十多年时间里,《工作要点》中直接提及“高中”“普通高中”和“高中教育”的字眼少之甚少,在1988、1994、1995、1996等年度《工作要点》中,仅提到了一次。原文表述分别为:“广泛开展以在乡初、高中毕业生为主要对象的实用技术培训活动(1988年)”“积极发展初中后和高中后的多样化教育与培训(1994年)”“研究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针和办学模式(1995年)”“拟定建设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实施意见和推进办学模式多样化的改革(1996年)”,显然,1988、1994年尽管提到了“高中”,但并不是直接针对高中本身。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工作要点》具体到各种类型教育的工作统筹时,基本都是按照“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这几个大的类目来分别阐述其改革发展目标与任务,普通高中教育几乎完全是捆绑在“基础教育”中零星论述或附带提及。以1991年《工作要点》为例,其中“关于基础教育”部分涉及的改革任务有:“继续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积极推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加强学校管理,整顿校园秩序”“深化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基本上没有太多关于普通高中教育的专门论述。一方面,普通高中教育夹杂在基础教育中泛泛而论;而另一方面,在基础教育大类目下,义务教育又是绝对的论述重点,普通高中教育往往被边缘化。即使论及高中,也主要涉及的是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关于普通高中本身的改革与发展,性质与任务,目标与内容的相关表述基本没有。
2. 《工作要点》对普通高中教育的关注度明显低于高等教育、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在一些年份,普通高中教育甚至成为了政策文本的盲区
从每年的《工作要点》来看,国家一般都会分门别类地拟定年度发展目标并作出工作部署。从词频来看,近30年来,高中教育出现的频率几乎都低于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就具体分布来看,《工作要点》在近30年的工作部署中,有11处将高等教育作为一级标题给予重点关注,近70处关于高等教育的工作安排出现在《工作要点》的二级标题。义务教育共6处出现在一级标题,近40处出现在二级标题。而高中教育仅有4处出现在一级标题,仅近20处出现在二级标题。可见,国家对高中教育关注远远低于高等教育与义务教育。而且在一些年份的《工作要点》中,普通高中教育甚至直接被忽略。如2006年的《工作要点》提到的工作重点具体包括:坚持农村教育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力推进高校自主创新,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从义务教育到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有专门的年度改革目标设计,但普通高中教育完全空缺,而且这绝非偶然。2007年《工作要点》的工作重点有: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重点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进一步提升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自主创新能力等。普通高中教育也基本缺席。再看2008年《工作要点》:以农村义务教育为重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2009年《工作要点》是:大力办好农村义务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点加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培养高素质人才、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能力;积极发展成人继续教育,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等。都未见有普通高中教育的相关部署。2011年《工作要点》,普通高中教育也再次遭到冷遇,“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建设,实施国家重大教育发展项目”的大类目里,具体提到了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推进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仍旧未提及普通高中阶段教育,而在“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认真组织开展教育改革试点”中,改革试点项目包括要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也唯独没有关于高中教育体制改革的相关论述和工作安排。
3. 普通高中教育的关注程度呈现阶段性差异
纵观近30年的《工作要点》,国家政策对普通高中教育的关注经历了四个阶段:
(1)混沌期(1987~1999) 这一时期,《工作要点》并没有太多关于普通高中教育的专门论述。除了1993年,《工作要点》在关于基础教育的论述中提及要“改革高中阶段教育,完善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召开高中工作会议”。其他基本上都是混杂在“基础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泛泛而论,形式上比较笼统,缺乏针对性。
(2)发展期(2000~2005)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两基”奋斗目标如期实现和“九五”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普通高中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其受关注程度有所增加。“加快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2001年)“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2002)“加快高中教育发展步伐”(2003)“继续推动高中阶段教育快速发展”(2004)“着力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巩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成果”(2005)等话语表达陆续出现。与20世纪相比,21世纪的《工作要点》开始对普通高中教育工作进行独立安排,从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试验工作再到扩大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试验范围,从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推进内涵式发展的提出,再到更加注重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还有一批新鲜词汇的涌现,譬如民办高中、特色高中、新型综合高中等,都表明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更加开放化与多样化的时代。
(3)低迷期(2006~2011) 短暂的关注过后,普通高中教育在《工作要点》中重新走入低谷。这一时期有关普通高中阶段教育的专门论述基本没有,除了2010年《工作要点》二级条目中提到了“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其他年份《工作要点》中,几乎很少涉及普通高中阶段教育,即使零星提及,也基本是围绕2004年开始的高中课程改革实验而展开,具体的论述包括:大力推进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2006)、进一步扩大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范围(2007)、大力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2008)、扩大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范围(2009)等。
(4)黄金期(2012~) 到2012年,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格局有所扭转。2012年《工作要点》关于“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具体内容中,除了要“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布局优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高等教育特色发展”,还有专门条目提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自此,普通高中教育开始和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平起平坐,成为《工作要点》中专门论述的重要教育阶段和教育类型。2013年的《工作要点》基本延续了前一年的发展思路,其年度改革重点包括: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等;2014年的《工作要点》提出的改革目标是: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等。
纵观普通高中教育在《工作要点》中的词频分布和地位变迁,不难发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普通高中教育实际上是在义务教育的‘下推’和高等教育的‘上拉’中得以被动式发展” [3 ],普通高中教育是被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裹挟着前进的,其独特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关注,其原因至少有三个方面:其一,与义务教育相比,普通高中教育虽然也属基础教育阶段,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应该是当时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对义务教育的强调是必然的,必须的。我们从每年《工作要点》中有关义务教育的具体用词和措辞来看,也不难发现,这是项压倒一切的工作,类似表述有:要继续坚持“两基”工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1999);坚持“两基”的“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完成本世纪的“两基”任务(2000);继续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突出地位(2001);继续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2002);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推动各地不断提高普及义务教育的质量水平(2003);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2007)等。有所强调,就必然有所忽略。在此背景下,同为基础教育的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没来得那么紧迫和至关重要,对普通高中教育的忽略就显得有些在所难免了。其二,与高等教育相比,普通高中教育虽然也直接为大学输送人才,但高等教育与国家发展,与经济腾飞,与拔尖人才培养的联系更直接、更紧密,因而,也更容易引起重视与关注。其三,从普通高中教育本身来看,我国普通高中教育似乎陷入了一种高考招生制度不改,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很难迈出实质性改革步伐的瓶颈。显然,目前的高考要想有一个根本性的变革,几乎是不太现实的,这也一定程度上使得普通高中教育的改革有些停滞不前。一般来说,某一教育问题如果要上升到政策层面,要引起决策部门的足够关注,那么这一问题应该是“社会教育现实与教育期望之间的差距而产生的‘需改变’的问题,以及建立在教育现实基础上的‘需实现’的教育价值和利益诉求” [4 ]。而相比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没那么“需改变”,同时,也不太“需实现”,政策的关注度自然就不那么多。
四、思考与建议
如果说,在一定时期,国家对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给予了足够多的关注,这是教育性质和特定时展的共同要求,那么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巩固和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一度被忽视的普通高中教育应该重新被认识,被重视。高中教育一如人体的腰,上连高等教育,下承义务教育,“腰”若不健康,不硬朗,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就很容易坍塌。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普通高中教育是我国“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实现“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1.2年” [5 ]的关键所在,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1. 充分认识普通高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独特地位
众所周知,义务教育教育是向所有国民实施的非定向的最低限度的共同基础教育,而普通高中尽管也属基础教育阶段,但进入高中阶段后,开始具有一定的职业定向性。也就是说,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尽管都属于基础教育,都具有基础性、国民性、大众化等特征,但普通高中教育无论在基础的程度和性质上都不同于义务教育,它除了更好地奠定“基础”,还需要“进行具有一定分化性质的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和专业教育” [6 ]。因此,它既不是义务教育在基础层面的简单延伸,也不是单纯的大学预科教育。恰如《纲要》的阐述:“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显然,高中阶段教育无论对学生个性的形成还是国民素质的提高,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和特殊的意义,它属于基础教育,但却是不同于义务教育的基础教育,决策部门不能把普通高中教育简单混同在基础教育中笼统设计。高中教育尤其是普通高中教育,究竟如何发展,如何定位,如何发挥其特殊价值,都需要有专门的政策安排和针对性的制度设计。
2. 宏观规划普通高中教育的战略发展方向
如果把2000年作为分水岭,那么在此之前的普通高中教育基本上是捆绑在基础教育中笼统规划的,进入2000年后,普通高中教育开始渐渐地以独立面貌而被政策关注。具体而言,2010年前的政策关注点更多的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推广,2010年后的政策焦点更多集中于普及和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显然,无论是高中新课程改革,还是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应该都是当前我国普通高中阶段教育迫在眉睫的改革任务。但笔者以为,这些更多都是当务之急,现实之需,眼下之要。政策的关注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除此之外,我们似乎缺少了对高中教育的长远谋略和战略规划,缺少类似于《为了21世纪的高中》(法国国民教育部,1998年)《机会与卓越:14~19岁青少年教育》(英国教育与技能部,2003年白皮书)、《高中学生肩负的国家使命》(美国,2001年)的宏观筹划。未来的高中教育,尤其是21世纪的高中,究竟向何处去,需要站在战略的高度,从长、宏观、整体性地来谋划。
3. 着力抓好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
从近3年《工作要点》中有关普通高中教育的具体部署来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内容:一是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二是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关于前者,《纲要》中设定了具体的改革目标,即2015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7%,2020年达到90%。至于普通高中多样化,自《纲要》提出已近5年,一些省份也就高中多样化进行了试点,但到目前为止,高中究竟如何多样化,如何在高中阶段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效沟通 [7 ],如何特色化,如何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等 [8 ],对这些高中教育领域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和重点改革领域,缺乏国家层面的具体指导意见和实施建议,也没有相关配套的举措或制度出台,致使各地落实起来困难重重,流于形式而无实质性的推动与进展。因此,就普通高中教育而言,一方面要长远规划,而另一方面,需抓住当前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狠抓落实,切实推进。
注 释:
① 目前能查阅的最早《工作要点》是1987年的,因此,本文以1987~2014年间《工作要点》为研究资料,共计28份。
② 《工作要点》中一般都将职业高中,中职学校等放入职业教育类目中来专门论述,因此,一般论及“高中”“高中教育”,基本上是指普通高中教育。
③ 1998年的《工作要点》是一个例外,该年度的专项工作是教育审计,所以基本未涉及各类教育的具体安排。
参考文献:
[1][美]斯蒂芬・鲍尔.政治与教育政策制定――政策社会学探索[M].王玉秋,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周谷平,余源晶.近30年来政策话语对教育公平的关注[J].教育研究,2012,(4):35-40.
[3]刘复兴,刘丽群.明确定位、多样发展、体制创新――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教育科学研究,2013,(4):34-37.
[4]范国睿.教育政策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http://.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3.htm,2010-03-01.
[6][日]新海英行,寺田盛纪,的场真美.现代高中教育改革――日本和诸外国[M].东京:日本大学教育出版,1998.
篇10
引言
随着我国铁路GSM-R网络建设的不断发展,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简称CIR)得到了广泛的应用,CIR集成了GSM-R及450MHz模拟制式下调度通信、无线调度命令传送、无线车次号校核信息传送和其他业务功能,已经成为机车和动车组的主要车载通信设备,装备各类列车两万多套。
为实现CIR基于位置的呼叫,满足CIR调度功能的运用需求,需要正确加载CIR数据。CIR数据用于向司机提供运行位置、短号码、选线提示、模式转换、站名显示及车站电话等信息,是以铁路GIS数据库为基础,依据GSM-R网络编号数据制作,是CIR正常运用的基础数据。
铁路GIS数据和CIR数据管理是伴随着铁路无线通信设备的发展而形成的一项新的数据管理工作,实现并保证CIR调度通信功能的正常运用。作为一项数据管理工作中的两个部分,铁路GIS数据管理和CIR数据管理的重点和工作要点又有不同,分别做阐述。
1 铁路GIS数据及管理工作要点
1.1 铁路GIS概述
GIS(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系统的支持下,结合地理学、地图学、遥感和计算机科学,对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信息系统。
铁路GIS是指铁路地理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该系统采集、存储、管理全国铁路地理信息数据,形成详尽的数据库,并能以图像化、地图化的方式显示。铁路GIS由总公司数据管理系统、各路局数据管理系统、数据采集管理器、GPS手动采集器、GPS自动采集板及专用数据通道组成。
铁路GIS数据库按铁路线为单位存储信息点的经纬度、海拔、调度区段等信息。每条铁路线上,每隔一百米采集一个信息点,在车站中心、进出站信号机、局界等位置采集特殊的信息点信息,经过对采集数据的整理、汇编、上传、审批,最终形成全国统一的数据库。目前,铁路GIS数据库已经存储全国各类铁路线总长度达九万多公里。
铁路GIS数据的主要用途是用于CIR数据的制作,CIR数据中的各铁路线经纬度信息来自铁路GIS数据库。
1.2 铁路GIS数据管理工作要点
对铁路GIS数据的管理,主要是对铁路GIS数据的申请、采集、整理、上传的各阶段进行管理,按照“依法合规、及时准确、严格规范”的原则进行。
1.2.1 铁路GIS数据申请、采集的工作要点
铁路GIS数据的新增及变更要填写申请表,明确线路代码、线路类型、线路里程、通信制式等线路信息,经审批后上传。
手动数据采集需要正确采集线路起止点、站中心、进出站信号机、局界点、通信模式转换点等点的信息,公里标需要采用运营正式公里标。进行数据审核时,重点审查采集的信息点是否准确到位、信息点有无遗漏、公里标的输入是否正确等。手动数据的采集可以结合新建线路静态验收进行。
自动数据采集要在机车TAX箱插入GPS自动采集板,在行车的过程中对经纬度、海拔、车次、时间等信息进行自动采集存储。自动采集时需要确认机车LKJ数据已经灌装,采集时上下行线路要全程采集。新建线路的联调联试期间是数据自动采集的关键时期,可借助检测车进行上线采集。
1.2.2 铁路GIS数据整理、上传的工作要点
现场手动、自动数据采集完成后,要在数据管理系统上进行整理、上传工作。进行数据整理时,要根据GSM-R编号方案、线路基础数据、调度区段设置等相关文件正确录入车站电话号码、车站代码、调度区段名称等信息,严格复核后上传总公司数据管理系统,经过总公司审核后存储入数据库。
2 CIR数据及管理工作要点
2.1 CIR数据的作用
CIR数据包括主控、GPS、MMI(CIR的操作显示终端)等单元的数据,是以铁路GIS数据库为基础,依据GSM-R网络编号方案数据制作并进行设备升级加载。CIR数据的主要作用如下:
(1)在GSM-R区段,确定列车运行位置,基于运行位置在MMI上显示当前的线路名、区段名称、通信制式,MMI上对应按键显示出前方车站、本地车站、后方车站的名称,“车站”和“调度”按键对应本线路车站值班台和调度台短号码。
(2)在450MHz通信区段,确定列车的运行位置,基于运行位置在MMI显示当前的线路、区段名称、通信制式和通信频率等。
(3)在450MHz和GSM-R切换区域,通过数据定位信息实现450MHz和GSM-R通信模式的自动切换。
(4)在多条运行线路并行且距离较近,定位信息无法区分线路时,或在GSM-R区段多条线路共用GSM-R基站小区时,根据数据库中预先设定区域向CIR主控单元、MMI等输出运行线路选线列表信息,进行语音提示,供司机选择当前的运行线路。
2.2 CIR数据管理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对CIR数据的管理,主要是对CIR数据的制作、验证、加载的各阶段进行管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及时性,提高数据升级的效率。CIR数据的管理涉及到铁路GIS数据、GSM-R编号数据、列车交路及入库检修等多方面,又与新线开通、列车运行需求紧密相关,在管理中遇到以下主要问题:
(1)缺少对运用数据的统一规范。各CIR厂家虽然按照技术规范的要求制作数据,但是对实际运营线路名称显示、语音提示点、选线列表、通信录等制作不统一,选线区域范围的划定不一致,造成各个厂家的CIR数据在运用中差别较大,给司机操作带来很大不便。有的厂家选线语音提示过多,干扰了司机的正常操作。
(2)CIR数据版本号命名不统一,版本管理不便。
对版本号的标识,各个厂家版本号命名规则各不相同,在设备中的查看方法也不一样。因为升级频繁,往往前一次还没完成,下一次升级又开始,特别是还有机车和动车组跨局调配的以及返厂修等情况,造成了CIR的版本状况复杂,不利于维护统计。
(3)不同厂家CIR数据升级的方法及时长不同,维护不便。
目前不同厂家的CIR设备内部硬件平台不统一,有单片机控制和工控机控制两种,数据库结构及算法不统一,升级方法和携带的工具不同,设备单次升级的时长也差别很大,给维护带来不便。
(4)数据变更频繁,修改升级工作量较大。
新线开通、站名更改、列车交路变更、GSM-R编号数据调整等原因均会引起CIR数据的变更,而现有的CIR数据库,即使增加支线或修改某个站名,都要对整个CIR数据库进行升级。CIR数量较多,又装备在各类列车上,机车隶属于不同的机务段、动车隶属于不同的动车段,列车调拨流动性大、回库时间不统一,造成数据升级的难度和工作量较大。
(5)GSM-R编号数据调整时,CIR数据的修改升级难以同步完成。
当GSM-R编号数据特别是短号码数据调整时,GSM-R编号数据的修改通常在一个或几个天窗点就可以完成,而对应CIR数据的修改升级因为装配的列车数量多、流动性大,又涉及到外局运行的列车,升级工作需要数周时间才能完成,对外局列车的升级进度也难以把控,给这期间调度通信功能的正常运用带来影响。
2.3 CIR数据管理工作要点
针对CIR数据管理中的问题,需要对CIR数据的管理进行统一组织和规范,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和避免问题的发生。在目前的技术规范条件下,可以采取的措施有:统一制定升级方案规范数据应用、合并升级次数减少工作量、加强与GSM-R编号数据调整的配合、增进相关单位的信息交流等。
具体来说,CIR数据管理在各阶段的工作要点如下:
2.3.1 对会引起CIR数据变更的原因进行分析确认
首先要对新线开通、站名更改、列车交路变更和GSM-R编号数据调整等会引起CIR数据变更的原因进行收集和分析,根据实际情况,确认管内CIR数据是否需要升级。确需升级时,尽可能把数据修改合并在一次数据升级中完成,对于高铁客专线的开通,没有普通机车运行交路的,当次升级可以不涉及普通机车,减少升级次数和工作量。
2.3.2 制定数据升级方案
为统一和规范各个厂家的数据运用,便于操作和维护管理,需要在征求使用单位意见的基础上,根据CIR工作模式设置原则,统一制定数据升级方案,作为当次数据升级工作的大纲。
升级方案制定中需要注意和确定的关键信息:
(1)确定数据升级的版本号。
方案中统一确定当次升级的版本号,各个厂家当次升级的版本号一致,版本号上要标有时间,并且要把版本号标注在CIR的MMI菜单中,便于查看和管理。
(2)确定升级数据中的线路名称、车站名称、线路起止点等线路基本信息。
CIR的MMI显示的线路名称、车站名称要与线路基础数据一致,使用正式公布的线路名称、车站名称,需注意车站名称更改的情况。
(3)确定枢纽地区及线路并线区段选线语音提示点的位置、
选线区域的范围、选线列表的内容。
方案中对选线语音提示点的位置和选线区域要配图表说明,选线语音提示点的位置选择要恰当,与铁路GIS数据、基站覆盖情况及短号码路由指向相符合;选线区域的划定要充分考虑各类列车的交路和调度通信需求,减少的语音提示的次数;各个厂家在同一区域选线列表的内容相同,便于司机操作。
(4)确定运行中MMI上车站站名的按键显示。
车站站名按键显示规则要符合CIR技术规范要求,特别要注意枢纽地区、车站有多个场的情况下,站名显示要满足运行不同交路列车的调度通信需求。
(5)确定线路短号码和线路代码。
目前CIR中MMI上的“调度”“车站”按键用短号码数据进行呼叫,需要要根据相关文件及规范,对各条线的短号码及现场基站的短号码路由指向情况进行梳理,特别注意核对枢纽地区联络线的归属调度台和实际覆盖基站的短号码路由指向是否一致(现场情况往往因为各种原因易出问题,造成CIR在某些区段调度呼叫不通)。线路代码也是CIR数据制作的基础数据,在发送无线车次号校核信息时需要上传,要在方案中对线路代码加以明确。
(6)确定升级列车的范围、升级次序和进度、完成时间节点、备品备件及轨道车的升级等其他事项。
2.3.3 数据制作、添乘验证和升级加载
(1)数据升级方案制定后,各个厂家根据升级方案进行数据制作。数据制作完成后,要对各厂家的新版数据进行添乘验证,在添乘中对站名显示、语音提示点、选线列表、模式转换点等数据进行核对,并对MMI上的站名显示按键进行拨测试验,保证新版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数据验证无误后,各级业务部门下达升级工单,现场工区根据升级要求和列车出入库情况,进行逐台列车CIR数据的升级,并做好台帐管理工作。
(3)对于涉及GSM-R网络编号数据调整,对应CIR数据的修改升级不能短时间完成的情况,在数据升级期间采取CIR张贴提示卡、申请GSM-R编号数据新旧短号码暂时并用等方法过渡(例如:在合蚌客专、笕杭线、合武绕行线等线路的短号码数据调整时,对运行列车的CIR数据升级采用了以上方法顺利过渡);对于涉及外局列车运行本局线路,需要进行数据升级的,向相关铁路局发电文告知。
3 CIR数据升级方式的优化设计
GSM-R网络可采用GPRS方式传输数据,利用GPRS方式可以进行CIR数据的无线传输。下一步可以将目前既有分散的库检台进行联网,组建CIR检修管理系统,接入GSM-R网络,在核心网增加CIR数据监测管理服务器,统一储存、监控、管理各厂家的数据版本,利用GSM-R网络GPRS方式进行CIR数据包的无线数据传输,同时在CIR库检中增加“数据版本校核”这一项目及相关功能。
主要工作流程如下:
(1)各厂家对CIR新版数据提前做好实验、验证,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将验证好的数据统一存储在CIR数据监测管理服务器中。
(2)在库检中进行“数据版本校核”项目时,CIR通过库检基站GSM-R网络向CIR数据监测管理服务器发送CIR的厂家、数据版本号等信息。
(3)CIR数据监测管理服务器收到CIR数据版本信息后进行校核,判断CIR数据版本是否为最新。当发现新版本时,CIR数据监测管理服务器根据CIR的IP地址,通过GSM-R网络以GPRS方式进行CIR数据包的传输。为保证数据包传输准确,可采取数据校验、核对、纠错等方法。
(4)CIR收到新版本数据后进行数据的加载、重置,完成后由库检人员进行各项目例行库检,确认CIR数据升级良好、各项单元状态正常。
利用这种方法进行数据升级的优点有:
(1)将CIR数据存储在地面的CIR数据监测管理服务器中,利用GSM-R无线传输方式进行数据传输,减少了携带工具逐台上车升级的工作量。
(2)数据升级过程在库检中进行,升级后通过库检作业来把控,而不是通过GSM-R无线数据传输方式对运用中的CIR在线升级,可以避免对CIR的正常运用造成影响,且不占用线路上GSM-R信道资源,保证数据升级的安全性、可靠性。
(3)CIR库检中增加“数据版本校核”这一项目,对所有入库检修的列车均进行数据版本的校核作业,可以及时发现新数据版本并进行升级,保证数据运用的及时性,避免升级中出现遗漏。
(4)利用机车号与IP地址的对应关系,CIR数据监测管理服务器可以根据已升级列车的IP地址,确定升级列车的机车号,便于对列车CIR数据升级情况进行分析、统计。下一步还可以扩展库检台的遥测功能,实时查询列车的CIR数据版本信息,及时把控数据版本的运用情况。
4 结束语
随着GSM-R网络建设的发展和CIR的广泛运用,铁路GIS数据和CIR数据管理已经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数据管理工作,工作量加大的同时,对管理工作的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结合近几年数据管理工作的实际,阐述了GIS数据及CIR数据的特点和管理工作的要点,提出了利用GSM-R网络GPRS方式进行数据升级的方法和实现流程,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数据升级的效率,在应用中还要对方案进一步细化,并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4信息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