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鉴赏芭蕾舞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9 17:32: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舞蹈鉴赏芭蕾舞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舞蹈鉴赏芭蕾舞论文

篇1

摘要:培训教学实践的大学生的外在美,培养良好的举止,仪表、修养,加强人们的素养和教育是一个重要的体育教学任务。本文论述了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和锻炼方法。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形体训练;作用;方法

形体是一项比较优美、高雅的健身项目,主要通过舒展优美的舞蹈基础练习(以芭蕾为基础),结合经典、身韵、民间和各个民族的舞蹈进行综合训练,可塑造人们优美的体态,培养高雅的气质,纠正生活中不正确的姿态。可以说它是所有运动项目的基础,它起源于芭蕾、舞蹈、体操的基本功训练。适合的人群比较广泛,尤其适合女性。目前在许多高校,形体训练逐渐地成为了体育课的黄金搭档,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尤为重要。通常认为形体训练的作用为:

一、体能训练、身体的外部环境刺激。刺激的连续的特点,协调,速度,力量,使身体处于运动的状态。

这种状态的中枢神经将准备动员各种器官和系统的协调和配合。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神经活动得到了相应的改善。此外,培训形式还需要行动迅速和准确;和快速和准确的行动可以通过大脑的命令下来。先进的大脑中枢神经的一部分。

形体训练,大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建立一个快速、准确响应类型反应,和大脑随时纠正行动,精细运动信息的存储。后经常反复刺激,改善人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从而使大脑更聪明。因此,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大脑工作能力的功能,使其更健康和聪明。

二、形体训练对于矫正体型有很大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有很多人虽然毕业成绩优异但由于形象气质不佳而被聘用单位拒之门外,因此有了前车之鉴后,他们,她们也都开始疯狂的开始寻找打造自己完美形象的大门。故而,瑜伽和健美操便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

三、形体训练对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

形体训练得当了,她们完美的身形塑造出来了,使得大学生对自己的信心也提高了,面对外界的挑战也不会因为不自信而out了。这样对于很多毕业求职者无不是一种鼓励,这样她们也才可以发挥出更好的实力,同时从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造福社会的举动。

四、对于国体教育,有很多大学生的健康已经受到了隐患。

十多年的寒窗苦读,无论是精神还是身体都有不同程度的受伤,大学之后一个与之不同的生活开始了,形体训练便成了很多人的寄托,在这里他们可以放开身心,寻找属于自己的,这里何不是她们的加油站?同时,这既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内生活,也是增强体魄的好方法之一。

五、形体训练在增加学生能力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篇2

关键词:体育舞蹈;美感;培养

1  前 言

体育舞蹈由民间舞、交谊舞发展为竞技性舞蹈文化,它在音乐的伴奏下,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通过规范的舞步,表现特定舞蹈技术特征的体育娱乐和竞技项目。体育舞蹈既是国际流行的融体育、艺术于一身的舞蹈运动,同时也是一项融舞蹈、音乐、服饰、形体美于一体,并在运动中呈现出各种与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完美统一的优美的肢体语言,这是其它运动项目所无法比拟的。它综合了舞蹈中的形体艺术,美术中的造型艺术,音乐中的音韵艺术,并将这些艺术与高超技巧巧妙地组合起来,形成千姿百舞和行云流水般变幻万千的美妙画面,给人以优美、高雅、清新、新颖的视觉享受;并且遵循均衡、连贯、富于节奏多样统一等一般美学原则,运用柔韧、协调灵敏、健美等体育专用的法则来显示其独特的美。所以体育舞蹈具有观赏价值及参与可能,被称为是一种“ 真正的艺术”。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体育舞蹈运动员的美感;培养途径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大量查阅关于健美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的等方面的相关书籍和文献资料,获取本论文相关资料

2.2.2 观察法

通过对学生的训练、表演和比赛等情况进行观察研究得到一些相关信息。

2.2.3 分析法

通过对所搜集的文献资料进行逻辑、分析、总结。

3  分析与讨论

3.1 影响体育舞蹈运动员舞蹈美感的因素

3.1.1 舞蹈中身体姿态的影响

体育舞蹈对舞者的仪态相当注重,它要求舞者在运动或者比赛中必须眼 平视、直颈、展肩、立腰、收腹、松膝、收臂等,自始至终都保持良好的姿态美,做到 一迈步、一举腿、一抬头、一挺胸都能给人以美感,舒展挺拔、优雅大方的姿态不仅使舞者精神百倍,更使欣赏者赏心悦目。而很多体育舞蹈爱好者在学习舞蹈的时候往往在身体姿态上把握不好,而导致在进行练习的时候控制不好身体的姿态而导致动作变形。

3.1.2 柔韧性对舞蹈动作美观的影响

形体美是形成体育舞蹈美的先决条件,以其匀称的体态和柔和的线条打动人。其美感通过运动员的手、臂、肩、胸、颈、头发、五官、腿、足、臀等的躯体所展示的形象表现出来。在舞蹈中有很多动作的展现幅度比较大,这个时候对运动员的柔韧性也有了很高的要求。柔韧性好的选手动作的拉伸幅度都比较大展现出了一种发散的美感,而柔韧性不好的选手往往因为柔韧性的限制动作伸展不开,往往拉伸到一半就无法继续做拉伸的感觉,这个时候的动作就卡在哪无法进行更好的美感展现。

3.1.3 动作与音乐结合的影响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旋律优美、风格鲜明、节奏感强的音乐有助于运动员牢固记忆和掌握动作,可以激发运动员的激情; 宣染、烘托整套动作的表现气氛,同时也增强动作的表现力,给观众和裁判留下深刻的印象。体育舞蹈的音乐以其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多彩的风格丰富了运动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运动员在动作的编排上、身体动作的表现上以及对音乐的理解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还可以激起情感方面的感受。只有将音乐与动作和谐的融为一体,才能达到增加美感的效果。体育舞蹈运动员的美感表现能力与音乐感受能力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动作与音乐的结合是决定运动员表现力的重要条件。

3.2 体育舞蹈的美学特征

体育舞蹈是集形体美、动作造型美、音乐美与服饰美于一体,体育舞蹈是国际流行的融体育与艺术于一身的舞蹈运动。它运用动作造型全面展示人体舞种的艺术风格,把自己看到的形体美、动作美、服饰美和听到的音乐美结合起来,通过自身表现力,给舞蹈者与观赏者以美的享受,令人身心欢愉、赏心悦目,进而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3.2.1 体育舞蹈中的形体美

形体美是体育舞蹈美的本质。作为健与美有机结合的体育舞蹈,体育舞蹈的美是通过男女选手身体形态差异而展现出不同的美学特征。匀称、协调的体型,富有弹性的肌肉,细腻、光泽的皮肤,优美的姿态给人们带来朝气勃勃的青春之美感。体育舞蹈中男子健壮有力、修长稳健的体态和女子匀称有致、曲线优美的形体,突出了性别美的和谐与统一,给人以崭新强烈的审美体验。

3.2.2 体育舞蹈的动作造型美

动作造型美是体育舞蹈丰富的表现形式。纵观丰富多样的舞蹈动作造型,基本上可分为动态造型和静态造型两大类,动态造型包括男女选手的运步、跳跃、转秤、摆荡升降、倾斜等舞蹈动作,其美感特征是瞬间的造型美;静态造型则主要指时间保持在数秒或动作停顿通过音乐节奏两小节以上的各种起始与结束舞姿和平衡静止动作,这种定格的舞姿造型可以强化观众的视觉印象,通过它们在时间与空间上的美妙组合给人以美的感受,男女选手“动”、“静” 造型的交相辉映,运用动作造型全面展示各舞种的艺术风格,以人体为媒介,通过面头、颈、肩、胸、腰、胯、臀、膝、臂、手、腿、足及躯干和四肢的动作配合,按照多变的节奏和丰富的韵律造成点与线的移动以及“静”与“动”的各种造型,它具有爆发性、对比性、转折性、整体性,从而使“动”、“静”相间,刚柔并济,虚实变化,健美结合的动态造型与静态造型交互衬托,相得益彰,进而给人特有的瞬间美、过程美、变化美和立体美的享受,使之成为人们体育舞蹈最基本的审美点。

3.2.3 体育舞蹈的音乐美

音乐是体育舞蹈的灵魂。音乐与体育舞蹈有着天然的姻缘关系。体育舞蹈的音乐不同于其它体育项目配乐,它不仅要求合着音乐的旋律节奏,而且更重要的是用选手的动作去展现音乐之美。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是旋律和节奏。音乐通过自身优美的旋律来增强了体育舞蹈情感的表达能力,并且和体育舞蹈鲜明的节奏融合在一起,增强了体育舞蹈的美感和艺术表现力。也就是说,选手的内在情感需要通过肢体动作表现出来,而音乐则是影响其表现力的重要因素。在体育舞蹈运动中,只有音乐(舞曲)与舞蹈真正的珠联璧合,才能呈现出她应有的美感。

体育舞蹈的音乐也发挥着控制舞蹈动作的重要作用。节奏同步和谐、动作轻快流畅、旋转优美飘逸,这不仅需要选手具有娴熟高超的舞技,而且 依赖于音乐节奏的引导和指挥,使舞伴之间及舞蹈动作与音乐韵律协调统一起来,从而给人美的享受。

3.3 体育舞蹈美感培养方法

体育舞蹈集形体美、动作型美、音乐美和服饰美等多方面的于一体,通过运动表现出自然、流畅、均衡、对比、和谐、优雅等美的特征,表现出蕴藏在机体中的力量、速度、灵活等素质美,同时也能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美的感受,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提高艺术素质。

3.3.1 美感训练的主要途径

规范的教学是美感训练的主要途径。教师首先通过规范的语言向学生说明动作的名称、要领、练习方法、技术关键以及规范的口令。如讲述每一步的步位、步伐、转度、升降、反身、倾斜、节拍、节奏,拉丁舞还要讲述胯部技术动作。对复杂舞步可按动作结构或按身体部位分别讲解,正确、优美、轻松的示范动作可使学生正确掌握动作要领。课堂上,教师往往只注意那些大的舞姿、造型、技能技巧的完成,而忽视了舞蹈动作的流畅和协调性。因为各类舞蹈很多动作组合是靠动作间流畅的过度产生美。在完成许多技能技巧动作时也需要过度动作的配合,以烘托出技能技巧的高难度,从而产生出美感。把舞蹈意识贯穿到身体的各个部位。这样的舞蹈动作才能达到尽善尽美的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

体育舞蹈在教学过程中,体育舞蹈的练习,能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教师在体育舞蹈的训练实施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是学生的榜样和模仿的对象。在对学生进行体育舞蹈的训练时,教师具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美学素养,并把美学的内容和原则运用到体育中来。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用准确形象的语言以及正确优美的动作示范来启发学生。

3.3.2 通过标准舞姿的训练培养体育舞蹈的美感

舞姿标准是跳好体育舞蹈的基本前提,而要想体现体育舞蹈的形体美与动作造型美,也离不开标准舞姿的训练。舞姿讲究 “手、眼、身、法”,是配合身体躯干、腿部、手臂、头和眼睛的协调性而完成。基本位置和常见动作的练习也是是十分重要的。在练习中要求学生随时注意自身身体的姿态,男生的身体姿态要表现出挺拔、伟岸的感觉;女生则要表现出婀娜挺拔。在标准舞姿的训练中,教师要通过良好的动作示范、通俗易懂得语言和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中经过反复的练习,用心去感受,去领会舞蹈的感觉。只有加强学生标准舞姿的训练,才能跳出不同舞种的风格和韵味,才能把舞蹈的美表现出来,产生美的效果。

3.3.3 运用体育舞蹈的美来培养学生体育舞蹈的美感

体育舞蹈是一项集体育、舞蹈、音乐、艺术于一体的运动,具有形体美、动作造型美、音乐美、服饰美等美学特征。体育舞蹈的美感产生,是源于人对动作技术的心理感受,它不但存在于对美的欣赏过程中,也存在于对美的创作过程中。只有充分认识到美,才能唤起心中的美感,使学生不自觉的被吸引,诱导学生在一种神圣的审美氛围中感到体育舞蹈美的内涵,并从心底触发对体育舞蹈美的崇敬和爱慕。因此,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舞蹈的实践活动中,持之以恒地把美感的培养贯穿于整个练习活动中,运用体育舞蹈的美来培养的美感,从而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4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在体育舞蹈教学中,运用体育舞蹈的美学特征、形体训练、规范动作、标准舞姿以及乐感来培养美感,不仅可以提高审美能力,获得美的享受,还可以提高表现力和自信心以及对学习体育舞蹈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体育舞蹈带给观众的是一种美的感受,它全方位的提高和培养审美素质。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提高艺术素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提高体育舞蹈的美感,是体育舞蹈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体育舞蹈训练者孜孜不倦的追求,更是提高全面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体育舞蹈美感的感受以及培养。

建议体育舞蹈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仅要加强学员们舞蹈动作的熟练度,更应该着重强调舞蹈动作的基本细节要求、柔韧性训练以及加强学员们在舞动时很好保持身体姿态的能力。在学员们舞蹈动作熟练并且掌握动作要领之后,引导学员在能踩准音乐节奏的情况下去体会音乐的旋律,配合的音乐的旋律来完成舞蹈的动作。

参考文献

熊萍,张惠琴,刁在箴.我国艺术体操基础训练大纲框架的研究.中国体育科2005,(5).

刁翠翠,庞正一,张英姬,刁在箴.我国艺术体操基础训练初探.体育科技,2004,(2).

吴祖强.中国舞蹈武功技巧.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9).

盂广城.古典芭蕾舞基本功训练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

杨威,袁永海.当代国际标准交际舞教程.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阎孝英.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初探.湖北体育科技,1995(2):25.

篇3

大连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始建于1949年4月成立的大连大学(1950年7月大连大学建制撤销,1978年10月成立大连工学院旅大分校,后为大连工学院分院,1983年11月大连工学院大连分院独立办学更名为大连大学)、1948年3月成立的关东文法专门学校(后为大连师范专科学校)、1950年10月成立的旅大市卫生学校(后为大连市卫生学校)。1987年10月,大连大学、大连师范专科学校、大连市卫生学校三校合一,组建新的大连大学,大连大学设工学院、师范学院、医学专科学校。时任大连市副市长赵亚平出任新的大连大学校长、党组书记。现任大连大学党委书记王志强,校长潘成胜。

多年来,大连大学在先进大学文化的引领下,秉承“让每个人都成功、让每个人都快乐”的核心理念,倡导“崇尚学术、崇尚科学”的优良校风,坚持“面向未来,发展是硬道理”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贡献求支持、求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现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哲学、法学、经济、教育、文学、艺术、历史、理学、工学、医学、管理11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学校现有25个学院,61个本科专业,20个一级硕士学位授予点,120多个二级硕士学位授予点,全日制在校学生15000余人,外国留学生、成人教育学院学生5000余人,设有附属中山医院、附属新华医院2所三甲医院。

大连大学始终把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放在首位,努力积聚丰厚的人才资本。学校现有教职工4500余人,专任教师102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51人(含2所附属医院),其占专任教师比例数列辽宁省80余所高校中的前列。专任教师中有长期在校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16人,正高职人员393人;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7人;有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省高校教学名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等30余人。学校被市政府确定为大连市“人才储备基地”。

大连大学不断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利用多学科的综合优势,注重专业内涵建设,优化与整合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学习环境,构建了以学科竞赛为核心的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体系,为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机会,学生培养质量明显提高,考取研究生比率和一次性就业率逐年上升,在大学生学科竞赛中取得了获节能减排竞赛连续两届全国特等奖、“挑战杯”科技作品和创业计划大赛全国二等奖等标志性成绩,还在数学建模、机械设计、电子设计、力学竞赛、ERP竞赛等、以及外语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艺术类赛事中获得多项奖,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文章与作品数量逐年上升,以学生为第一发明人而被授权的专利达数十项。学校建有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大学基础物理实验示范中心、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等7个基地;建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培养基地7个,省级示范性专业、特色专业、品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重点支持专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13个,省级精品类课程20门,是省微电子通信与IT产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05年以来,学校共获得省级教学成果50项,启动校级教改课题425项,建有270个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

学校注重塑造先进的大学精神,积极树立现代文化模式,大力倡导求实的文化理念,建设了一批以素质教育博物馆和纪念园为标志的文化载体。

大连大学有7个辽宁省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培育学科,3个省高水平重点学科,5个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有8个学科获省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工程“一流学科计划”和“特色突出计划”;已建成先进设计与智能计算机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通信网络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等22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及人文社科基地。近年来,学校承担一批国家863和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其中国家863、973项目和国家支撑计划项目5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0余项;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国防、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7项,省部级自然科学、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5项,列辽宁省80余所高校的前列。

学校总占地面积12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5.3万平方米,图书馆面积2.16万平方米,馆藏图书160万余册。由综合体育馆、中心体育馆、网球馆、游泳馆等组成的体育场馆面积达2.07万平方米,体育设施达到国际比赛标准,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美国田径队的训练基地。

大连大学注重吸引国外智力,积极开展国际间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日本筑波大学、中央大学、名古屋外国语大学、北陆先端科技大学院大学、金泽大学,美国特洛伊州立大学,韩国中南大学院、群山大学、昌原大学校、鲜文大学等6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聘请外国专家与知名学者来校任教、讲学、访问,学校也组团或派教师出国进修、考察及学术交流。

目前,大连大学已经进入了“调结构、建特色、上层次”、努力创建全国一流教学研究型地方大学的新的发展阶段。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依法治校”的办学方略。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服务地方能力为重点,以人才队伍建设和大学文化建设为支撑,以特色建设和内涵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凝练学科方向,转变发展模式,立足大连,服务辽宁,面向全国,培养“会做人、能做事,会学习、能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到2015年,力争实现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的突破,初步建成规模适度、质量优异、结构合理、特色明显,优势突出,部分学科居于省内地位、综合实力处于国内地方高校一流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地方大学。

音乐学院

音乐学院的前身是1987年的大连大学师范学院艺术系,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学院的办学水平逐年提高,专业结构日益合理,学科建设发展迅速。学院现设音乐教育、舞蹈、管弦、钢琴、声乐、文艺编导、音乐理论7个系,共有40余个专业方向,拥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的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学院现有在校生805人,教职工79人,专任教师6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9人,外聘教师20余人。近年来涌现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学院在研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项,省级科研项目21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在、省级大赛中获奖项40余次,大连大学青年交响乐团连续两年在法国、美国、加拿大交响乐比赛中获金奖;声乐专业在第一、第二届、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声乐展演赛中荣获金奖5项;合唱团应澳门政府,澳门文化局邀请参加第25届澳门国际音乐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舞蹈团在第七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校园舞蹈大赛获表演铜奖;青年教师在国际钢琴、声乐比赛中获奖7人次,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由中国音乐家协会普通高校音乐联盟主办的“神州唱响”全国高校声乐展演连续四届在我校举行,中国音协党组书记徐沛东、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金铁霖、马秋华等亲临比赛现场并给予了高度评价,我校师生获得教师组、学生组多项金奖。

学院有着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几年来先后邀请了国内外数十位专家、学者到校讲学、任教和举办音乐会。多位教师应邀出访美国、韩国、日本、加拿大、德国、奥地利、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参加国际性学术活动和举办音乐会。学院与德国福特旺根艺术大学、美国加州斯坦尼劳斯音乐学院、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日本作阳大学等十余所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音乐学专业(师范类)

培养目标:培养拥有现代教育观念,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既有扎实的音乐实践技能,又具有适应中小学教学能力的音乐教育专门人才,以及能够胜任在专业文艺团体、艺术院校、文化机关及广播影视部门从事表演、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教育学、艺术学、艺术概论、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乐理与视唱练耳、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民族民间音乐、合唱重唱、合唱指挥、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声乐、钢琴、即兴伴奏、心理学、当代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等。

基本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音乐表演专业

西洋管弦、民族器乐、键盘演奏、声乐种类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系统的音乐表演方面的专业基本知识、音乐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能在专业文艺团体、艺术院校、艺术研究单位和文化机关、出版及广播影视部门从事表演、教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艺术学、艺术概论、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学基础、民族民间音乐、音乐作品分析基础、音乐欣赏、表演主科、乐队合奏、合唱等。

文艺编导种类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具有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技能,能在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文化部门、传媒公司及群众艺术团体等部门从事节目策划、编导、节目制作、文字撰稿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艺术学、艺术概论、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广播电视学概论、传播学、导演基础、表演、新闻学、采访学、色彩学与构图、电视摄影艺术、电视画面编辑、照明艺术、编导创作实践等。

基本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舞蹈编导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现代舞蹈意识和理念、掌握一定的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基础、具备一定的编导能力和教学能力,能适应社会多种艺术工作岗位、能教学、能表演、能编导的高素质应用型舞蹈编导人才。

主要课程:艺术学、舞蹈编导、乐理视唱、舞蹈作品赏析、艺术概论、中外舞蹈史、芭蕾舞基训、中国古典舞基训、现代舞及编舞技法、民族民间舞、教学剧目、中国民间舞蹈文化、舞蹈教学法及舞蹈编导理论等。

基本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大连大学2014年音乐类专业招生计划一览表(拟定)

文艺编导类别招生地域为黑龙江、江西、湖南。

以上拟招人数根据实际报考情况进行调整,专业设置与招生计划等相关细节请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以各省招生主管部门公布为准。 美术学院

美术学院是1996年由大连大学师范学院艺术系和大连大学工学院工艺美术系合并而成,经过多年的建设,学院的办学水平逐年提高,学科建设发展迅速。学院现设美术学、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本科专业,拥有美术学、设计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包括民族民间美术、美术史论、油画实践与教育、中国画实践与教育、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服装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设计八个研究方向。

学院现有在校生800人,教职员工72人,其中专业教师57人,教授5人,副教授18人,讲师29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3人、硕士学位的12人,其中院长石峰为大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现有教学面积6500平方米,是一个集专业教学、创作设计、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学科、高层次的学院。学院设有基础部、理论教研室、服装艺术设计教研室、环境艺术设计教研室、装潢艺术设计教研室、新媒体设计教研室、办公室七个教学与行政部门;设有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指导日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共建立了18个美术写生、教育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基地,为锻炼学生实践技能提供了条件。学院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技能、拓方向”的办学理念,在本科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凝练出鲜明的办学特色。

在教学中,学院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题、工程、项目等社会实践活动,并通过模拟课题形式,确定课题的市场定位、技术的可行性与艺术设计的需求点,让学生在大学阶段就能亲身投入艺术设计的全过程,为其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学院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旨在加强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学院依托各类工作室进行拓展教学,先后建立了中国画工作室、绘画语言实践工作室、版画工作室、壁光陶艺工作室、雕龙工作室、服装CAD工作室、装饰艺术工作室、“方式”艺术设计工作室、新视觉艺术工作室等,专业老师结合美术创作和艺术设计的大赛进行专业拓展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学院启动了“学术沙龙”和名师讲坛活动,聘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来讲学,带来了学术领域的前瞻思想和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学院组建多个学生社团活动进行专业拓展教育,现有DV协会、摄影协会、服饰协会、漫画协会、吉他协会、书法协会、模特协会等学生社团,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提高了综合素质。

近三年来,学生创新立项达到68项,共有300余人次参加,占学生总数的30%。学生共参加了74项市级以上大赛,获得354项奖项,其中107项、省级60项、市级187项。93%的在校生参加各类设计大赛,获奖或入选的学生比例达47%。如在中国建筑协会室内设计分会主办的“新人杯”青年学生室内设计大赛、中国美术院校在校学生作品年鉴、台湾金犊奖广告大赛、靳埭强平面设计奖、中华杯国际服装设计大赛、辽宁省大学生艺术展演大赛、大连市高校学生艺术设计大赛等重大赛事中均获得优异成绩。学院与日本东京服饰专门学校、加拿大魁北克蒙特利尔大学、韩国东首尔大学等多个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美术学专业(师范类)

培养目标:掌握美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综合知识,培养能够在中小学从事美术绘画教育或在美术馆、群众艺术馆、艺术研究所、企业单位、街道办事处、社会团体、画廊等行业中进行美术创作的应用型人才。美术学专业能够适应不同行业对美术类人才的需求,在社会中传播文化艺术。

培养模式:突出专业方向,通过学分制和导师制等教学管理的新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目的性和灵活性,以培养和提高其专业素质和综合运用能力。

主要课程:中国画、油画、版画、陶艺、美术史论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中外美术史、艺术美学、技法理论、构图学、绘画、摄影、计算机应用、美术教育心理学、美术教育学、书法与篆刻等。

专业特色:注重专业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

基本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服装与服饰设计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较强的服装综合设计能力、创造能力和工艺制作能力及产品营销能力,能够跟踪或领导服装设计新潮流的服装设计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在思维方式上,突出现实与抽象的辩证统一;在内容上,立足民族服饰,了解并掌握国际服饰的特点与发展趋势,突出古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在能力上,强化操作技能,充分利用大连国际服装节和各类服装设计大赛的契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主要课程:中外服装史、服装概论、服装设计、服装画技法、服饰材料、服装工艺学、服装制作、服装市场营销、服装CAD、服装造型设计、立体剪裁、现代艺术设计史、服装企业管理等。

专业特色:注重专业实践技能与综合设计能力培养

基本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环境设计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环境艺术设计创意、工程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室内设计、环境设计两方面具有相应专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突出思维能力的培养,强化技术技法训练,注重实践机会,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结构的优化组合、教学模式的更新和个性化专业方向的设置,拓宽学生择业方向,提高专业技能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主要课程:艺术概论、美学概论、素描、色彩、透视学、建筑制图、室内外效果图、环境设计与规划、造型设计、展示设计、园林设计、建筑装饰材料分析、民间艺术、计算机应用等。

专业特色:注重专业项目实践能力与综合设计能力培养

基本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视觉传达设计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装潢设计创作、教学、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装饰设计与平面视觉传达两方面从事具体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突出思维能力的培养,强化技法训练,增加实践机会,提高创新能力,通过课程结构的优化、教学模式的更新和柔性化专业方向的设置,拓宽学生的择业面,提高其业务技能和竞争能力。

主要课程:艺术概论、美学概论、素描、色彩、图形设计基础、广告设计、字体设计、包装设计、展示设计、网页设计、广告摄影、室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计算机艺术设计基础、影视媒体艺术设计、世界现代设计史、书籍装帧设计等。

专业特色:注重专业实践技能与商务沟通能力培养

基本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数字与媒体艺术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现代艺术设计观念和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具备现代新媒体艺术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专门设计单位、科学研究单位、高等院校等从事视觉传达设计、影视编辑、动画设计和多媒体制作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学习新媒体艺术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使学生具备能将技术、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基本能力。学生通过思维模式、技术手段以及艺术表现方法的训练达到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最终实现人与环境、人与市场和谐相处,并将这种关系转化为商业艺术设计上的能力,从而拓宽学生择业方向,提高职业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能力。

主要课程:角色设计素描、中外艺术设计史、影视美学、计算机图形设计基础、计算机影视设计基础、脚本采编、影像摄制、影视编辑、影视广告、多媒体制作、计算机动画设计基础、视频动画等。

专业特色:注重数字媒体实践技能与综合设计能力培养

基本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大连大学2014年美术类专业招生计划一览表(拟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