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计委工作要点范文

时间:2023-04-08 06:50: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卫计委工作要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卫计委工作要点

篇1

贯彻落实市六部门《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运行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强化问题导向,完善政策措施,着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运行活力,年内基层诊疗量较上年一定幅度增长,力争占总量比例稳中有升。

1、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档升级。推进省级示范基层机构创建,深入开展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活动,年内建成省级示范乡镇卫生院6个,示范村卫生室20个以上,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4个以上。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乡镇卫生院领办村卫生室比例达到70%。进一步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实施社区卫生提升工程,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标建设。积极推进基层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推动建立全科医生工作室。

2、突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以中心卫生院和规模大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重点,打造融区域资源集约利用、健康体检、信息数据平台支撑、实用技能进修培训于一体的综合管理服务平台, 发挥好上引下联纽带作用,建设区域性基层医疗卫生中心。研究制订基层特色科室建设规划,城乡联动培育建设特色科室,年内力争培育市级特色科室8个,通过省级考核评估特色科室5个。

3、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改革。调整完善基层机构财政补助方式和绩效工资政策,实行核定任务与定额补助挂钩、适时动态调整的财政补助方式,建立绩效工资总量调控机制,加大基层机构内部自主分配的力度。推动实施以全科医生为主的基层骨干人才遴选计划,争取财政给予补助。在基层人员编制不足地区探索实行政府购买岗位办法保障工作开展。加强政策培训和工作督导,加快政策落地,树立基层卫生综合改革先进典型。

4、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扩大签约服务覆盖面,农村85%以上的乡镇(含涉农街道)、城市8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开展签约服务,力争城乡重点人群签约率达20%以上,20%以上的家庭获得签约服务。以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人群个性化签约为突破口,扩大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创新试点。发挥医疗联合体资源优势,启动建立“签约医生服务联盟”,积极探索赋予签约医生更多可调配的卫生资源。组建网上专病管理社群,指导疾病防治。全面落实签约服务的全科医生可根据相关协议获取合理报酬的政策规定。

5、做好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相关工作。贯彻落实市政府办公室印发的《市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实施意见》,按新标准实施乡村医生基本药物制度补助、退职乡村医生生活补助等政策,提高乡村医生待遇水平。组织60名左右乡镇卫生院技术骨干参加务实进修,组织340名以上乡村医生参加实用技能进修。组织开展基层卫生技能竞赛,评选优秀基层医师。探索基层卫生人才“县管乡用”、“乡编村用”机制,拓展基层卫生人才发展空间。

二、基本公共卫生

持续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升年活动,强化项目绩效管理,鼓励探索创新,做细做实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规范程度,按省定标准完成12类45项项目任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达75%以上,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70%以上。

1、提高项目补助经费标准。将项目人均经费标准提高至50 元,足额落实各级财政配套经费。推动各县区按照规定标准设立村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池,对于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实行按季预拨、打卡发放、年度考核结算。2016 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财政补助提标部分,主要用于全科医生(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完善项目资金管理和支付方式,提高资金到位及时率。

2、提升项目服务技术水平。加强项目技术指导组织建设,密切技术指导组专家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联系,完善上下联动、沟通交流机制。编印相关指导手册、技术操作手册,加强业务监测,开展业务条线报表数据比对。举办全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培训班。加强项目督导,组织市级专家对各县区项目工作进行现场督导。

3、推进项目绩效考核制度化建设。强化县区级项目绩效考核主体责任,严密实施2015年度市级项目绩效考核,做好省和国家项目绩效考核迎检工作。加强考核结果应用,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和通报市级考核结果,依据考核结果结算2015年度市级项目补助资金。建立问题跟踪与整改机制,持续改进项目工作。配合财政、审计部门做好项目资金绩效评价和专项审计工作。

篇2

一、主要目标

农机总动力增长5%以上,达到72.5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达到70.2%。水稻种植、油菜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20%和30%。新增农机专业合作社6个以上,创建全程“保姆式“合作社1个;农机经营服务人员户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0元,较上年增加10%以上;农机化科技应用水平、作业组织化程度、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装备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全年不发生道路外死亡性农机事故。

二、开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年活动。

1、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步伐。按照一镇一个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要求,新增6个以上农机专业合作社,其中创建全程“保姆式”合作社1个。

2、加大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农机购置补贴、扶持资金等政策向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农机服务组织倾斜,积极协调帮助合作社资金筹集、用地、油料供应、工商登记、场库棚建设等事宜,促进其发展壮大。

3、完善农机专业合作社运作机制。进一步加强业务指导,完善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使农机专业合作社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大力开展合作社理事长和财务人员、操作人员等培训,全面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和技术水平。

4、召开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现场会。筹备召开全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现场会,创建1个全程托管“保姆式”的农机专业合作社。

5、深化帮扶联系活动。实行分类指导,逐步建立健全帮扶联系长效机制。

6、开展示范社创建。培育一批典型,提高管理水平,增强自身实力,力争一批合作社进入省、市级示范社行列。

三、全面落实农机化扶持政策。

1、科学制订农机补贴方案。认真分析农户农机购置需求,合理确定补贴机具范围、补贴机具种类,科学制定方案,优化品种结构,进一步发挥补贴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

2、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开设购机补贴政策宣传专栏,编印宣传手册,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及时公布补贴政策、申请程序、补贴产品、补贴对象、补贴标准等信息。

3、坚持严格规范操作。严格执行农机购置政策,要在严格遵守程序的前提下,简化购机申请审批程序,公正、公开、公平确定补贴对象,简少审批环节,方便农民申请。

4、严肃工作纪律。严格执行国务院“三个禁止”要求,自觉做到“八个不得”和“四个严禁”。

5、强化监管措施。强化对县局工作人员、农机销售商、农机购置户的监管,加强经常性教育;加强对抢占、倒卖补贴指标、乱收费、搭车收费等违规行为的检查,不定期组织开展购机补贴督查,发现问题严厉查处,决不姑息。

6、认真实施市级农机补贴资金。认真贯彻《关于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试行)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制定和完善市级财政农机购置补贴实施细则,确保惠农政策平稳实施。

7、加强农机化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农机化项目,认真做好省级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增强项目示范引导作用。

四、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认真贯彻省农机局2011年11月份召开的设施农业装备工作会议精神,将设施农业发展提上农机化发展的议事日程。按照建设现代高效农业基地的要求,以现代农业示范园为突破口,以设施农业机械为重点,认真组织设施农业发展调研,进一步提出推进全县设施农业装备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意见。

围绕县草莓发展规划,深化大棚微耕机械等设施农业技术装备的创新和发展,强化农机农艺融合,大力推广设施农业新技术、新设备,推进设施农业应用。

五、全面加强农机安全生产工作。

1、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认真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农机安全生产各项责任制度,切实将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管理轨道。

2、加强农机安全生产检查。深入乡村、场院、田间地头,开展经常性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加强与公安交通部门的配合,重点查处违法载客和“黑车非驾”等严重违法行为,消除事故隐患,保障安全生产,全年不少于4次专项大检查。

3、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结合《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的宣传、贯彻实施,进一步抓好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农机安全生产防范意识,全年印发农机安全生产宣传资料不少于5万份。

4、加强农机监理业务工作。从规范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注册登记、驾驶证申领入手,注重办证程序,严格检验、考试要求,规范监理业务工作,提升档案管理水平,健全规章制度,全面落实岗位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责任制。

5、加强“平安农机”创建工作。积极开展“平安农机”示范创建工作,新建“平安农机”示范乡镇1-2个,新建“平安农机”示范村5个,新建“平安农机”示范户200户。

6、加强安全生产工作调研。继续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工作调研,努力提高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三率”水平。

六、加强农机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农机化教育培训大行动。

加快培训提高广大农民机手的农机实用技能水平、掌握农业技术的农艺知识,加强农机农艺的进一步融合,为此,要做好农机化技术学校规范化建设,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法,提高培训质量,努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农机化人才队伍。重点培养以农机手、新型职业农民为对象的农机适用人才,开展土壤深耕深松、旋耕施肥播种、机械化插秧、秸秆还田等先进适用的技术培训和农机化项目培训,全年培养各类农机适用人才达到4000人以上。

七、加强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推广。

1、开展秸秆还田机械化宣传教育。积极开展秸秆机械化还田等综合利用技术的科普教育,宣传秸秆综合利用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

2、加强秸秆还田调查研究。加强与农机生产企业的沟通、配合,深入一线调查研究,探索、设计出符合我县商情的秸秆机械化还田配套机具,充分调动农机服务组织、基层干部和农民的积极性,规范秸秆处理行为,把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逐步转变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3、召开秸秆还田机械化现场会。在重点禁烧区域,积极开展油菜、水稻、小麦等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推广现场会。

八、加快提升水稻育栽插机械化水平.

1、认真实施省农机局水稻育插秧推进计划。围绕粮食产业提升行动,以我县列入2012年省级示范县为契机,加快推进全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的发展,加快推进整村整镇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应用步伐。争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全县机栽插水平要达到20%。

2、强化政策扶持,保障机具供应。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确保当年度新购插秧机100%得到补贴资金。

3、做好技术培训及服务工作。组织农机专业技术人员,深入水稻主产乡镇、农机专业合作社,大张旗鼓地开展技术培训、送科技下乡活动,让广大农民接受插秧机,接受机插秧。承诺对当年度新购插秧机用户提供全程“保姆式”服务。

4、强化示范点工作的落实。全县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作为示范点,建立1-2个工厂化育秧基地,为实现整村推进提供保障。扶持5个以上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社会服务,加快我县育插秧机械化应用步伐。

5、召开水稻工厂化育秧及机栽插现场会。

九、大力发展油菜生产机械化。

1、明确发展目标。力争全县油菜联合收获面积达到5万亩,油菜机直播面积达到1.5万亩,召开现场会、演示会,扩大示范效应。

2、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大力开展农机农艺知识和技术培训,建立农机农艺相互融合的工作机制,成立农机农艺融合的工作组织。

3、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大力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开展油菜机械化跨区作业,培育新型农机作业市场,推动油菜机械化作业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

十、抓好重点季节农机化组织生产。

1、抓好“春耕”、“三夏”和“三秋”三大会战。全县机耕作业面积年达到170万亩,机播面积达到30万亩,机收面积达到126万亩。

2、加强农机化生产工作协调。全面实施重要农时重点作物机械化生产进度统计报告制度,及时收集市场需求信息,提高农机系统应对灾害性天气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重点加强跨区作业组织协调,扩大农机跨区作业的范围和领域,保障农用柴油供应等。

十一、开展农机维修能力建设年活动。

在对全县农机维修网点调查摸底基础上,通过整治和规范,使农机维修网点维修资质和规模得到提升,农机维修从业人员诚信、守法经营意识有所增强,农机维修能力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农机维修网点考核与评价机制、行业自律和监管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书》持证率达到50%,维修人员职业技能持证率达到40%,均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

十二、加强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

1、建立农机化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农机信息对农机化事业的宣传和引导作用,进一步加强全县农机化信息宣传队伍的建设,不断完善信息宣传网络。

2、建立工作推进机制。进一步加强与电视台、报社等部门的联系,充分利用信息宣传媒体,扩大农机化影响力。

3、建立信息宣传奖励机制。出台信息宣传目标考核办法,主要科室每月提供农机化宣传信息不得少于2篇,对当年度完成任务较好的科室、个人予以奖励。

十三、切实加强农机系统自身能力建设。

1、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加强队伍建设,为提升农机公共服务能力提供人力资源,从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农机质量监督体系建设、农机安全监理体系建设、农机化信息服务网络等四个方面,强化农机化公共服务内容,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篇3

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两员”有关制度

修订完善印发“两员”例会制度、学习制度、工作制度等工作制度,确保“两员”工作规范有序,并认真抓好落实。

二、积极组织“两员”参与纪检监察工作

一是注重发挥“两员”熟悉基层的优势,通过“两员”拓宽信息渠道。每位“两员”每月底前向纪检监察机关书面提供一条有价值的纪检监察信息(工作建议、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案件线索以及窗口机关事业单位效能建设、政风行风存在的问题等)。

二是注重发挥“两员”的专业特长和社会影响力优势,组织“两员”开展源头治腐工作调查研究、参加有关案件的调查、政风行风、效能监察、执法监察等监督检查等,同时将参加活动情况进行收集整理,结合全县各行业、系统热点、难点分析思考撰写出1到2份有一定价值和分量的调研报告或调查报告。2012年将分批组织部分“两员”参与民生工程实施、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建设用地专项清理、教育收费、卫生医疗、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惠农政策执行、机关效能建设等工作情况的监督检查;参加有关接待和案件调查;参与三项民主考评活动、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深入源头治腐工作牵头部门围绕源头治腐工作开展调研等。

三是注重发挥“两员”身份特殊的优势,主动接受“两员”对全县纪检监察工作的监督。选择在部分窗口单位和部门召开座谈会,通报委局和该窗口单位工作情况,听取“两员”的意见和建议。

三、密切与“两员”的联系,为“两员”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

一是根据“两员”的工作性质和专业特长,将“两员”划分为举报案件组、党风党纪调研组、纠风执法效能建设监察组等,并与相关的职能室挂钩,日常工作由相关职能室联系,安排重大活动由监察综合室统一组织协调。

二是为“两员”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确保工作正常开展。如提供学习资料、有关文件、业务刊物等。

篇4

一、xx年工作情况

(一)强化制度管理,提高两员素质。

我们始终把优化“两员”思想品质和业务素质,提高执法水平作为经常性的头件大事来抓,建立健全了《xxx兽医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等各种规章制度,强化检疫规范化操作程序和检疫员工作职责,对全市检疫人员进行了专门的培训考核,加强了对检疫员执法的监督检查,对工作不负责、违法违纪,有失职行为的检疫员按章查处,有x名基层站检疫员因工作不到位,违反《xxx兽医卫生监督管理办法》而受到了处罚,使全市的检疫工作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

(二)强化检疫检验,提高检疫质量。

充分利用了快速检测箱等动保工程配套仪器设备进行检疫操作,对定点屠宰场的疑似病猪肉进行快速检测,全年共查处了x起销售病死猪肉案件,依法对违法行为人进行了处罚,增强了人们对上市畜产品安全的信任度,同时提高了对外运畜禽产品的声誉。检疫执法做到检疫员到岗到位及时,检疫工具全齐,检疫质量得到保证。在检疫过程中,严格把住以产地检疫为重点的五关:一是产地检疫关;二是进场(点)检疫关;三是宰前检疫关;四是宰后检验关;五是市场监督检查关。注重了产地、屠宰两大环节的监督检查,使之形成了相互协调,相互完善,联系密切,功能互补的检疫工作机制,全年完成猪、牛、羊产地检疫xx万多头,白肉检疫xx万头,家禽检疫xx万羽。

(三)强化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全面推动检疫工作。

自从对猪、牛、羊实行动物免疫标识制度,为推动我市动物计划免疫和强制免疫工作,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我们实行以检疫促防疫、以防疫促发展的工作方法,严格把住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关,对没有免疫标识的猪、牛、羊一律不准流通、上市和交易。为把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加大了宣传力度,在每个猪场的围墙上都刷写了宣传标语,下发宣传材料,制作宣传牌,并在各乡、镇交通要道涮写了xx多条宣传标语,宣传形式多样,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由于宣传力度到位,管理制度健全,促进了我市动物疫病的免疫和检疫工作。

(四)强化监督管理,严厉查处违法违纪行为。

没有监督管理,违法行为就得不到惩处和改正,我们主要采取“三结合”的方法加大监督力度,即日常管理与经常监督检查相结合,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相结合,定期监督与经常性的监督检查相结合。4月份对全市中等以上规模的养殖场、11月份对全市定点屠宰场(点)的防疫条件进行了审核,并经常组织防疫监督员对乡村级交通要道和养殖场进行监督检查,全年监督重点放在打击逃检,无证经营,经营死因不明病害畜产品以及检疫员、防疫员违纪违规行为上,并以集中力量查处案件为突破口,解决群众举报突出问题,推动全面检疫工作和猪、牛、羊免疫标识工作,全年共受理群众举报案件x起,查处逃避检疫案件x起,经营死因不明畜产品x起,不凭检疫证明运输畜产品案x起,防疫员违规使用免疫标识x起,对当事人均依法、依规给予了处罚,严厉打击了违法行为。

二、xx年工作要点

(一)从抓业务培训入手,重塑检疫监督队伍形象。

为切实提高“两员”的整体素质,树立良好的防检疫队伍形象,全年抓住四个关键环节:一是建章立制,继续推行去年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xxx检疫员考核管理办法》;二是严把两员的审核关,对全市检疫员重新进行审核,对不符合条件,工作能力差的人员取消检疫资格;三是抓好“两员”的业务培训,拟在x月份对全市检疫员进行培训,并进行考试,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四是抓好检疫示范站建设,着重抓好xx等x个条件较差的检疫示范站建设,并对xx、xx、xx等三个定点屠宰场实行重点监督。

(二)从审证发证入手,增强从业人员守法意识。

核发《动物防疫合格证》是依法对动物、动物产品生产、经营者实施防疫监督的重要手段,今年要重点抓好贩运户、屠工及饲养场的办证及年审工作,严格办证程序,先培训,后规范,力求《动物防疫合格证》核发率达xx%以上,做到依证管理,持证经营,同时加大《动物防疫法》、《xxx动物防疫条例》及配套法规的宣传力度,切实提高从业人员守法意识。

(三)从强化免疫标识管理入手,扩大检疫面。

严格按照省、市免疫标识管理制度,严禁无免疫标识的猪、牛、羊出村出场,上市流通,做到以防促检,以检促防,防检并重,在抓好猪、牛、羊检疫的同时,加大监督力度,抓好家禽检疫和狗的检疫,力求猪、牛、羊检疫率达到xx%以上,家禽检疫率达xx%以上。

篇5

坚持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中央、省、市决策部署,继续以“转思路、抓作风、快速融入改革转型”为主线,严格执行国家生育政策,夯实基层基础,积极开拓创新,推动重点难点工作整体突破,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尽责和美,服务建设全面小康。

二、工作目标。

市级“保先进位”、积极创模,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责任指标。即出生人口总数控制在7.9万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6‰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稳定在82.7%以上,出生人口性别比有所下降,财政投入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大通湖区、沅江市、资阳区、南县保持全省模范,桃江县、安化县、赫山区保先进位。

三、主要措施。

2014年为全市人口计生工作“深化改革转型、强化基础建设年”。认真研究部署,立即启动1234人口计生工作规划。

1.围绕一个方针。即转中求新、新中求稳、稳中求进。

2.坚持两个严格。一是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征缴社会抚养费、依法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整治、依法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依法组织开展病残儿鉴定。二是严格服务管理。提供优质技术服务、简化发证办证程序、开展三查四术和孕前优检、创新药具管理、两扶一免及时准确足额发放。

篇6

一、进一步提高新农合筹资和保障水平

2016年,新农合年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540元,各级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420元;个人缴费标准提高到120元。以进一步提高参合人员平均实际受益水平为前提,合理调整和完善2016年度新农合统筹补偿政策,积极采取措施,缩小政策报销比和实际报销比之间的差距,切实提高参合患者实际受益水平,2016年,全市平均实际住院补偿比要达到50%以上;乡级要达到78%以上;县级要达到58%以上;所有市级医院实际补偿比增长不得低于2个百分点,其中民营医院2015年度低于50%的2016年度必须达到50%,其它市直医院2015年度低于45%的2016年度必须达到45%。同时建立向农村贫困人口倾斜机制,对经民政部门确定并资助参合的重点救助对象,实行“三提、两降、一免”倾斜政策,即提高新农合普通门诊费用报销比例、慢性病门诊费用报销比例和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降低基本医疗和大病保险报销起付线,免收市内住院押金,实行先诊疗后结算。

二、深入开展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

在总额预付的前提下,积极推进按病种分组付费、按床日付费方式改革,探索实施日间手术补偿政策。县、镇级定点医疗机构全面推进按病种分组付费方式改革,县级综合医院开展病种数不少于100种,中心镇卫生院开展病种数不少于30种,其它镇级定点医疗机构和县、镇级专科医院不少于50%的住院病种;选择1-2家市级医院开展按病种分组付费试点改革,病种数不少于50个,出院病人覆盖率达到10%以上;在部分定点医疗机构开展按床日付费试点;对于按病种(分组)付费和按床日付费出院病人覆盖率达到70%以上的定点医疗机构,取消其总额限制。在全面推进按病种分组付费、按床日付费方式改革的同时,选择1-2家市级医疗机构作为试点探索实施日间手术补偿,遴选部分并发症与合并症较少、诊疗技术成熟、医疗质量可控、费用水平稳定的常见病开展日间手术试点,明确病种、诊疗路径、费用标准和新农合补偿标准,合理引导、分流住院病人,减轻常见病手术患者医药费用负担。

三、全面推进智能审核工作

全面推进智能审核,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各级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费用合理性进行全面审核,实现医疗服务行为事前提醒、事中监督和事后审核,提高新农合监管效率、基金使用效率和参合人员受益水平。协助省卫计委完善智能审核系统知识库;规范建立审核、申诉、确认、拒付和违规处理等程序并严格执行;协助试点医疗机构建立医院端控制系统并对照审核规则以及测试运行期审核结果,调整规范医疗行为;试点医疗机构要按照省卫计委安排积极配合做好医院端控制系统,医院新农合办要做到事中干预,避免不合理医疗行为的发生。2016年4月1日起启动试点医疗机构智能审核系统,年底,在全市实现智能审核工作全覆盖。

四、继续开展“新农合政策落实监管年”活动。

为进一步规范新农合服务行为,建立健全新农合长效监管机制,按照省卫生计生委统一部署,2016年继续以“推进政策落实,提升受益水平”为目标开展“新农合政策落实监管年”活动。今年活动以加强服务监管、强化责任追究为重点,集中整治政策落实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监管能力,完善监管措施,加大监管力度,强化监管责任,及时发现并查处违规违纪行为,推动落实各项政策,提升参合患者受益水平。

五、不断完善新农合管理运行机制

加强定点医疗服务协议管理,强化协议的约束力和执行力;建立定点医疗机构信用等级管理制度;加强对基金运行情况的分析和实际补偿比、次均费用增长比等重点监测指标的监测通报监控;加强对新农合基金筹集、存储、使用等环节的监管;加强对门诊、住院补偿资金的审核监管;规范完善新农合即时结报结算和审核流程,提高服务水平和监管效率;继续贯彻落实新农合基金支出公示制度,畅通群众举报渠道,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加强新农合经办机构内部监督,健全新农合基金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依法加大对骗取新农合基金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按照省政府和省医改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积极做好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的前期准备和政策衔接工作。

六、继续开展“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活动。根据省卫生和计生委要求,继续在全市范围内扎实开展“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活动,各单位要按照市卫计委《关于做好2015-2016年度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活动有关工作的通知》精神,积极开展创建活动,市卫计委按照推荐程序,将验收合格的卫生院按省卫计委分配名额于5月底前进行上报。力争通过活动开展,促进镇卫生院提高基本医疗服务能力,规范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优化就医环境,加强文化建设,改善群众就医体验,满足群众就医需求。

七、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按照省基层卫生人才工程(以下简称“369人才工程”)统一部署,认真做好我市镇卫生院骨干医师、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工作。协调推动全科医生执业注册,完成现有符合条件人员的注册变更工作。积极配合、主动参与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369人才工程”各项计划的实施,发挥好用人单位的主观能动作用。

八、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政府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规范乡村医生执业管理,加强乡村医生业务培训,将具备条件的乡村医生纳入“369人才工程”实施范围,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及服务能力。加强绩效考核,完善资金分配制度。认真做好村卫生室健康一体机配备工作,确保设备规范使用,提高项目实施的质量和效果。强化亮点村建设,打造基本医疗、基本公卫全面发展、群众满意度高的村卫室(站)。完成年度5万元村卫生室改建项目。

九、规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持续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提高到45元,新增部分主要用于全科医生(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增加服务项目和内容,扩大服务受益人群,创新和改进服务方式,坚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服务相结合,加强项目管理,落实各项服务规范。开展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健康关爱行动计划,优先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程健康指导和定期上门服务。

十、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严格规范开展全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工作,进一步强化考核主体责任;指导各单位合理确定年度任务目标,细化、量化考核内容和标准,继续将服务数量及质量、居民知晓率、服务对象满意度、资金管理拨付和使用情况等作为重点考核内容,加强考核结果应用,探索实行考核结果与资金拨付挂钩的新思路。

十一、积极推进城乡居民健康签约服务。坚持政策引导、城乡统筹,家庭签约、分类管理的原则,以贫困家庭、老年人、慢性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重点人群为优先签约对象,深入开展宣传引导,广泛动员居民积极参与居民健康签约服务。推广团队服务,完善签约服务激励约束机制,探索提供差异、分类签约、有偿签约等多种签约服务形式,满足居民多层次服务需求。

十二、启动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提升工程。按照省卫计委统一部署,把社区卫生服务提升工程作为推进社区卫生综合改革、加强服务能力建设、规范服务管理的重要抓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改善社区卫生服务环境,全面提升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不断增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感受度、信任度和满意度。加强上下联动,探索实施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及分级诊疗制度。

篇7

一、做好肺炎疫情基层防控工作

1.加强疫情排查和管理。压实属地责任,协助开展自国外境外(含非法入境)、国内中、高风险等地区人员入赣排查工作,做好登记造册、跟踪随访、健康监测等管理。加强排查数据分析研判、信息共享和大数据比对,做实做细排查工作。

2.加强发热诊室建设。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诊室建设和管理标准,严格预检分诊、信息登记、初筛隔离、转诊跟踪等管理,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患者接诊及报告流程,落实“四早”原则,提升传染病预警报告能力,发挥好基层疫情防控“哨点”作用。

3.加强城乡社区疫情防控。在地方政府统一领导下,组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乡村医生积极参加城乡社区疫情防控工作。按照网格化管理要求,落实分级分区综合防控措施。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健康宣教、分诊转诊、院感防控等工作。

4.加强疫情防控应急储备。持续做好基层医务人员防控政策、知识和技能培训,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完善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做好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准备。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疫苗接种现状调查,加强接种能力建设,积极做好疫苗接种工作。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常态化防控所需防护物资储备。

二、做好健康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1.做好脱贫人口医疗保障政策衔接。配合医保部门,落实落细医保待遇向脱贫人口适度倾斜政策,并做好政策衔接和平稳过渡,稳定脱贫人口综合医疗保障水平,积极防范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2.加强因病致贫返贫监测预警。加强健康扶贫信息系统管理,对国家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省扶贫大数据平台、医保部门系统等患者救治、费用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对“基本医疗有保障”方面突出问题实行动态监测,对脱贫人口、边缘户因病致贫返贫风险实行跟踪预警,并及时开展精准帮扶和做好相应救助。

3.大力推进健康乡村振兴建设。深化基层卫生综合改革,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组织对基础还不牢靠、短板还较突出、出现机构和人员“空白点”风险较高的村级卫生室,实施健康乡村振兴建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4.做好脱贫人口慢性病管理。对患有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肺结核和严重精神障碍等4类慢性病脱贫患者做到“应签尽签”,提高履约率和服务质量。对通过监测预警确定的、因病返贫风险较高的贫困户,组织签约服务团队开展定期随访,及时指导做好治疗、住院、转诊、用药指导、康复管理等服务。

三、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

1.加快推进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继续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组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照标准,开展自查自评、专家审核和整改提升。2021年全县不少于60%的乡镇卫生院达到基本标准,10%的乡镇卫生院达到推荐标准。

2.组织基层卫生人才培训及考试。组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临床医师、护士、管理人员、乡村医生等人员培训与考试,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家庭医生团队实用技能。对各乡镇(场)国培项目执行情况开展绩效评价,提升项目绩效。

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提升

1.加强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管理。组织开展项目系列宣传活动,开展线上培训与考试,提升业务能力。组织开展基本公卫第三方电话调查和任务完成情况监测。加强项目信息系统建设,开展线上线下督查指导,定期通报项目进展。

2.加强项目资金监管与绩效评价。加强项目资金拨付、结算和监管,规范资金使用,足额及时结算发放乡村医生项目服务补偿,确保资金安全有效。加强项目绩效考核,加强项目效果评价督导,充分利用考核结果。

3.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效。针对重点人群大力推进个性化签约服务,强化健康咨询、健康评估、预约挂号、预留床位、预约转诊、用药取药等服务,提高签约服务实际效果。多渠道扩充家庭医生队伍,提高供给能力,使签约服务多样化,更具选择性。一是科学确定重点人群签约服务应签范围、服务目标,在稳定签约数量、巩固覆盖面的基础上,把提升服务质量放在首位,科学合理确定签约目标,做到签约一人、履约一人,做实一人,开展规范管理与健康服务,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规范,提升群众满意度。二是家庭医生签约必须是家庭医生团队与签约服务对象面对面签约,杜绝代签、假签。家庭医生团队要对签约对象开展面对面随访,询问身体状况、病情,检查并评估心率、血糖和血压等基础性健康指标,在饮食、运动、心理等方面提供健康执导,做好履约记录,并同步更新居民健康档案。三是家庭医生团队至少提供以下10项履约服务: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优先预约、优先转诊、出诊、药品配送与用药指导、长期处方、中医药“治未病”等。四是各地结合家庭医生团队自身服务能力及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情况,在落实基础服务包的基础上为签约居民提供个性化签约服务,增强签约服务的吸引力。

4.推进慢性病医防融合。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立慢性病管理科,重点做好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慢性病医防融合工作,针对慢性病人群同步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增强群众获得感。

5.深入开展“五进”活动。继续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宣传政策,落实服务,扩大影响,提升居民感受度。开展“五进”活动要有计划、安排、通知、图片、数据、资料等。

五、加强村级卫生机构及队伍建设

1.加强村卫生室建设。以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为契机,积极争取出台推进产权公有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的奖补政策,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

2.保障村医合理待遇。落实乡村医生多渠道补偿政策,做好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岗位补助和养老生活补贴资金申请、审核及下达工作。开展乡村医生补助落实情况专项调查,督促落实村医补助资金。

3.组织村医资格考试。组织符合条件的农村医学专业毕业生参加2021年全市乡村医生执业资格考试,强化村卫生室人才队伍建设。指导规范村卫生室订单定向医学生毕业后的执业服务工作。引导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参加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提升执业水平。

4.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积极探索乡村卫生紧密型一体化管理,推进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人员、业务、药械、财务、绩效等方面统一管理,推行人员“乡聘村用”政策,保障基本工资和养老保险待遇,进一步稳定乡村医生队伍。

六、加强基层党建工作

1.强化理论学习提升思想政治素质。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卫生健康、肺炎疫情防控以及党的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坚持用理论武装头脑,强化政治思维,提升政治站位,紧跟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改革新步伐,推动基层卫生事业发展。

篇8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各级卫生计生工作会议精神,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树立公共卫生治未病的理念,进一步完善重点传染病和慢性病防控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卫生应急核心能力建设,全面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二、工作目标

(一)健康管理服务

1、加快健康管理服务联合体建设。在上级要求和指导下建设县级健康管理服务联合体。

2、提高健康管理重点人群覆盖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0%以上,糖尿病、高血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50%以上。

(二)重点疾病防控

1、艾滋病防治。完成高危人群艾滋病检测1000人,新发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8人,符合治疗标准成人和儿童抗病毒治疗比例不低于85%(按照CD4计数小于500/ul的标准)。

2、结核病防治。免费筛查疑似结核病病人1575人,免费治疗肺结核病人373人。

3、血吸虫病防治。人群查病15000人次,扩大化疗7000人次,规范免费救治14例晚期血吸虫病人;钉螺调查2300万平方米,药物灭螺120万平方米。

4、预防接种。完成6.3万剂次第一类疫苗接种,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根据实际情况,适时、适地增加预防接种点。(宜昌下达指标为增加2个接种点)

5、慢性病防治与精神卫生。管理高血压患者26098人、糖尿病患者10765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2100人。

6、急性传染病防治。按照要求规范管理散发传染病病例,各医疗机构尤其是市人民医院做好流感样病例及疑似手足口病抗原快速检测。

7、职业病防治。全市职业病报告率达95%。

8、疫情网络报告。网络直报正常运行率100%,进一步推进医院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

(三)卫生应急工作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率达100%。

2、积极争创第一批省级卫生应急示范县(市、区)。

3、加强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卫生应急工作,二级以上公立医院设立卫生应急办公室。

(四)食品安全保障

1、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完成食品化学性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的馒头、淀粉类制品、黄花菜、饼干、面包等5大类106项次样品检测任务,食品微生物和致病因子监测的生禽肉、及时发酵豆制品、鲜榨果蔬汁等3大类340项次样品检测任务。

2、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实验室和哨点医院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完善食源性疾病防控体系,各医疗机构按要求加强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及信息报送工作,更好的服务于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工作。

三、工作措施

(一)继续实施疾病预防控制“强基工程”

1、建立市防治重大疾病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强化多部门合作,统筹协调全市重大疾病防治工作,不断健全和完善重大疾病防控政策和措施。

2、积极推进疾病防控体系建设。推动落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标准指导意见、疾控中心岗位设置指导意见和传染病防治人员安全防护意见,健全完善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工作机制。不断完善疾控工作制度、程序和标准,切实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化建设。加强疾控机构实验室管理,强化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和干预,提高卫生检测社会化服务水平。

3、继续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强人才的更新与引进,探索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实施多元化培养模式。继续开展疾控机构岗位练兵大比武活动,全方位开展全员岗位培训,大力推广疾病预防控制适宜技术。强化健康管理团队服务能力建设,努力提高指导基层的能力。继续加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科规范化建设,强化全科型公共卫生医师指导团队和责任团队的建设,加强社区和村级疾病预防控制服务网底建设,增强城乡社区健康管理功能。

(二)逐步推进健康管理工作

探索健康管理运行机制。加快健康管理专家队伍建设,推动健康服务业发展。加强健康管理中心能力建设,实现疾病管理向健康管理转变。争取基层社区和网格管理政策支持,探索健康管理师参与网格化管理工作。争取医保部门支持,探索健联体基本医疗保险费用总额预付、费用前置制度,用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发展社会力量参与健康管理服务。结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进一步增强新农合保障、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保障合力,加强农村贫困人口健康管理服务。

(三)深入推进疾病预防控制重点工作

1、加大艾滋病综合防治力度。全面推进“医防合作”艾滋病综合防治模式,落实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主动监测、分级诊疗、定点救治、全程管理”。探索阻断经性途径传播艾滋病的有效干预模式,强化青年学生、男性同性人群艾滋病综合干预,扩大艾滋病检测咨询覆盖面,努力降低新发感染。全面推进“五扩大六加强”和“四免一关怀”措施,进一步加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的发现和管理力度。切实加强艾滋病感染者的早发现工作,落实首诊负责制。

2、加强结核病防治工作。结合深化医改,依托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当前“医防合作、分级诊疗、定额支付、全程管理”结核病综合防治模式,强化定点医院诊疗路径和一站式服务。加强肺结核患者发现及转诊工作,进一步落实患者治疗管理、疫情监测和实验室工作,加强督导检查力度,全面提高工作质量。加强中小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新涂阳肺结核病人数发现率保持在70%以上,肺结核患者治愈率保持在85%以上。

3、落实血吸虫防治任务。贯彻落实《血吸虫防治条例》,加强部门协调配合,明确工作职责。开展血防健康教育,做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监测工作,有效控制急性血吸虫病的暴发和流行。做好沮漳河水系血防联防联控工作。落实晚血病人规范免费救治工作。进一步压缩钉螺面积,巩固传播阻断成果,努力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目标。

4、巩固免疫规划工作成果。继续开展“三查三补”和“四项整顿”,巩固预防接种专项整治和规范管理年活动成果。落实一类疫苗免费接种政策,免费接种覆盖率达100%;实施消除麻疹行动,调整脊灰疫苗免疫策略,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开展“互联网+预防接种”试点工作,加强宣传教育,普及预防接种知识,规范接种行为。加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调查和诊断工作。加强全市二类疫苗规范管理,推进预防接种信息化建设。

5、加强重点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进一步完善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做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手足口病、麻疹、流感、布病防治工作,严防寨卡病毒、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登革热、疟疾等输入性传染病在本地扩散蔓延。强化传染病疫情监测、预警和报告工作,针对重点传染病及时开展疫情研判与分析,提高法定传染病实验室诊断率。加强学校、托幼机构的呼吸道与肠道传染病突发疫情的预防控制与应急处置工作,指导督促教育部门落实托幼机构及小学晨检制度。

6、加强地方病、寄生虫病、慢性病防治工作。强化地方病防治监测体系建设,有效落实防治干预措施,推进消除重点地方病危害的工作进程,巩固地方性碘缺乏病防治成果。做好儿童、学生等重点人群的寄生虫病防治工作。落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35岁以上人群实行首诊测血压制度。

7、加强精神卫生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精神卫生法》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工作的要求,全面落实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责任,依法推进精神卫生工作。强化精神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逐步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落实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工作,探索救治救助政策“一站式”服务。启动精神科医生转岗培训工作,推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精神卫生科建设。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排查和随访工作,及时为辖区内诊断明确的患者建立健康档案。

8、加强“四大卫生”工作。认真贯彻实施《职业病防治法》,进一步规范职业健康检查等工作。加强职业病监测和报告,提高监测方案的科学性和监测覆盖面。加强职业病防治机构能力建设,建立完善职业病防治网络。

(四)及时有效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推进卫生应急核心能力建设。健全市、镇(社区)、村三级卫生应急组织管理体系,继续加强卫生应急“一案三制”建设,尽快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下发的《全国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卫生应急工作规范(试行)》。督促指导二级以上公立医院设立卫生应急办公室负责院内卫生应急日常管理,明确规范医院卫生应急职责,建立健全医院卫生应急组织体系,提升医院卫生应急处置能力。积极开展省级卫生应急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

2、规范卫生应急队伍管理。按照省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办法,加强全市卫生应急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开展卫生应急人员技术培训,规范应急物资储备,积极备战全省卫生应急技能竞赛,提升卫生应急队伍处置能力。

3、健全突发事件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完善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月评估、季会商、年总结制度,继续开展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监测预警、信息报告、风险评估等工作,并加强结果运用。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部门联动和风险隐患排查工作机制,继续联合教育、食药部门做好学校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从源头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利用国家舆情监测平台科学监测分析舆情,充分利用舆情评论手段为卫生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决策支持,进一步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沟通。

(五)切实加强食品安全保障工作

篇9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审计 强化 工作要点

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审计机关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事关行政事业单位财政和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和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因此,必须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工作,加大监督与促进力度。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政和财务收支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要想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审计监督工作,就必须充分了解其财政和财务收支存在哪些问题。总体上讲,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行政事业单位违规乱收费现象仍然存在。主要是行政事业单位或通过其二三级单位自立收费项目进行收费,或对已经明令取消收费标准的项目仍然按原定标准征收,有的甚至是变更项目名称进行征收;二是行政事业单位税款申报和缴纳不够及时。比如行政事业单位的房屋出租收入、个人工资收入等不按时申报和缴税;三是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管理不完善。一些行政不断更新新购置的固定资产不入账,不定期清理固定资产从而导致账面数额与实际情况不符;四是行政事业单位往来账目不规范。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对往来账目不做明细表,对往来账目长期不清理,有的则违反相关规定使用现金支付往来款;五是行政事业单位档案资料保管不规范。有的单位对账薄管理不规范,导致会计凭证丢失。而有的单位对档案管理不重视,整理、归档、保管不善,使档案散落各处,给财务管理带来一定风险。

二、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审计监督的工作要点

为了强化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监督,应重点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抓住对行政事业单位审计的重点对象

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相比较而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审计监督工作中要抓住以下重点。首先,要对具有执法权的单位进行重点审计。行政事业单位中具有行政处罚权、收费权的单位,如公检法机关等,要作为审计重点。在审计中针对有法不依、执法不公等问题严格审查。其次,要对财政拨款数额大、预算外资金多的部门和单位进行重点审计。这些部门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关系密切,社会影响巨大,必须作为重点对象进行审计。再次,要对重点资金和专项资金加强审计。如城市建设资金、社会保障资金、农业专项资金、住房公积金等,要通过审计来发现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现象。

(二)要抓住行政事业单位的要害问题进行审计

首先,要抓住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是否真实。对行政事业单位截留预算内、外资金,小金库等问题要严肃对待,在审计中如果发现线索一定要重视,并进行深入、透彻的审计和追查。其次,要抓住行政事业单位收费的合法性。在审计中要从被审计单位收费票据的管理环节入手,审计是否存在自立项目收费或超过规定标准收费的现象。要对账表、会计凭证等财务资料认真复核,从中发现“账外账”“小金库”及“三乱”等问题。再次,要突出行政事业单位支出的合法性和效益性。在审计中要重视审查被审计单位预算批复和预算执行情况,看支出是否符合规定、开支是否真实、有无随意扩大开支范围和标准等问题。此外,还要对行政事业单位经费支出的效益进行审查,看经费支出是否达到了预计目标,有无浪费等情况。最后,要抓住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完整性,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在审计中,要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如存款、房屋、设备、现金等的流动、保管维护、资产核销手续、资产活动报批手续等重点内容进行审查,看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三)要抓好延伸审计,把审计工作向下级单位延伸

行政事业单位一般都设有二三级预算单位,有的事业单位还设有经济实体,上下级单位之间的资金、收支业务活动关系密切。在审计中,要针对行政事业单位违纪现象下转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防止行政事业单位通过转移资金、费用摊派、资产违规处理等方式,把本单位可能产生的违规违纪现象转移给下级单位,从而规避本级单位出现问题。

(四)抓好审计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首先,要抓好点面结合的审计方式。在审计项目的安排上要保证全面审计与重点审计相结合,并在审计过程中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工作方针,在全面进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同时加强对其他方面的违规违纪现象的审计,做到应查尽查,查有成效。其次,要重视延伸审计,对存在问题的本级单位与下级单位一查到底。再次,要重视现代审计技术的应用。目前,计算机辅助审计已经作为常规审计手段被广泛应用,有些地方对计算机审计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实践中要重视对相关技术手段的研发与应用,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审计监督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刘万钧.如何在行政事业审计中发现大案要案线索[J].中国审计,2010

篇10

【关键词】课程体系;工作过程;岗位能力

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重庆市进行产业升级重点发展的产业,高职院校需要为地区发展培养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电子信息专业人才质量培养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是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我们对基于工作过程和岗位能力要求的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构建改革。并在我校学生中进行实践,以验证改革成效。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为社会服务的方向,因此,必须以当地本行业特点和经济发展实践为依据,力求科学、合理,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准确定位、夯实基础、提高能力、训练到位”的理念构建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企业调研和职业岗位分析,对学生的就业岗位和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准确定位;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的专业核心课程和基础平台课程的实训课程;在专业基础知识适度、够用的前提下,保证课程体系的系统性,拓宽和增强专业发展后劲。

“企业需求”是专业设置的依据和出发点。

为主动适应重庆市产业转型和笔记本生产基地、两江新区建设的需要,立足于重庆市重点支持的电子制造、通信设备及微电子技术等产业,以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为背景,针对高职学生认知规律,以企业需求为依据和出发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我们确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综合素质养成教育贯穿始终的需求导向、校企互嵌的“163”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如图1所示。

二、以工作过程和岗位能力要求为导向,构建高职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体系

按照认知规律,高职学生在学校的三年期间,依次要进行职业通用能力、职业专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这三年里,按多学期、分段式形式组织教学,第一阶段完成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第二阶段完成工学交替的职业专门能力培养,第三阶段为预就业顶岗实习阶段的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与创业能力培养,如图2所示。

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遵循“以岗定课、课证融通”的原则,开发基于电子产品设计制造流程各岗位设置与技能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与企业共建专业课程标准,以职业发展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中心,优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根据电子信息专业和学科特点,认真解构电子产品设计制造流程岗位的设置和对人才的要求,在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力争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原则,“以岗定课”,确立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系统化基础课教学培养学生基本的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通过校内岗位专项训练,培养学生的基本工作技能与职业素质;通过校外顶岗实习锻炼,使学生更全面深入直观地了解企业,学习企业文化,认识工作岗位,提高职业能力与素质。

将课程与职业标准、上岗证结合,改变课程考核方式,以考取指定的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依据。

“以岗定课、课证融通”的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如图3所示。

三、课程体系的特点与创新

高职学生往往形象思维较好,模仿能力较强,而抽象思维和记忆力不是很突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按照工作过程来学习知识,即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使其更适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

经过几年的改革过程,用基于工作过程和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取代了沿用多年的以专业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在指导思想上有别于学习内容分割的模块化而追求学习与工作的一体化。该体系中的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强调以行动为导向,在具体教学实施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基于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培养学生具有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构成的行为能力,即综合能力。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对高职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主要有以下特点:

1.实现了“四明确”

实现了课程体系“四明确”,即明确职业岗位,明确证书要求,明确人才规格要求,明确课程链路,使得课程体系设计较好地承载了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2.促进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运行

由于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职业岗位分析,人才培养紧紧围绕企业需要进行,创造了校企共赢的结合点,使得“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开展。

四、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和岗位能力要求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构建是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和满足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构建过程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行业形势,注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协调发展。从而能更好地适应信息技术产业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符合学生毕业的实际应用和就业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川.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J].职业时空,2009(2):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