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工作要点范文
时间:2023-03-23 20:40: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产工作要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14年水利安全生产工作总体思路:按照县委县政府、省水利厅、市水利局有关安全生产的要求和部署,深入贯彻落实、总理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强化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进一步加强行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着力加强水利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和提高全员安全素质,坚决杜绝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最大限度减少较大和一般生产安全事故,促进水利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为我县水利改革发展和“五水共治”提供安全保障,不断推进水利建设安全管理水平上新台阶。
二、主要任务
(一)强化“红线”意识,着力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1、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全国水利安全生产视频会议、全省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领导的指示批示精神上来,用安全发展的理念统领水利工作。指出“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要深刻领会、坚决贯彻,必须着力强化“红线”意识,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生命至上”,正确处理进度、质量、效益与安全的辩证关系,努力抓好安全生产。
2、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责任。进一步明确本单位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安全生产职责,按照“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必须管安全”要求,明晰单位内部各部门安全生产监管职责。按照“行业主管部门直接监管”的要求,强化对项目法人和施工、监理企业的监管职责。
3、切实落实水利项目法人和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督促企业主要负责人、实际控制人切实承担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检查其安全投入、教育培训、持证上岗、应急救援、标准化建设等基础工作,切实加强企业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安全管理。
4、加大生产安全事故督导和责任追究力度。按照“四不放过”原则,加大对生产安全事故督导,严格事故查处和责任追究,对事故单位与责任人进行通报,并按照相关规定上报上级水利部门进行暂扣、收回相关水利资格证书。
(二)强化风险防控,着力健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5、认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继续做好水利行业重要管线工程专项排查整治和冬春水利安全生产检查工作,适时开展汛前、汛期和重点时段的安全检查。
6、进一步深化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切实做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安全监管工作。努力推动各级水利部门与单位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和隐患信息报送制度,严格执行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制度,并建立重大隐患台账。
7、继续开展“防坍塌”专项整治和“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打击并取缔水利领域非法违法违规生产经营行为,进一步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管,从源头上消除事故隐患。
8、加大在建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的全时段、全过程和全员安全监管,强化在建工程安全巡查。以中小河流治理、水库除险加工、小农水重点县、水土流失治理等水利建设项目为重点,督促水利施工企业足额提取安全生产费用,严格落实工程专项施工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加强对高处坠落、坍塌、滑坡、淹溺、触电等生产安全事故的防范,强化施工现场交通安全以及雷管炸药和成品油等危险品管理。加强汛期施工安全管理,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和度汛方案要求安排施工,防范溃坝、围堰溃决等事故发生。
(三)强化长效机制建设,着力构建安全生产预防控制体系
9、推进水利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按照《省水利厅关于印发省水利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抓好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督促落实县水电实业公司、水电建设有限公司完成标准化建设并通过三级评审,开展农村小水电企业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
10、加强事故应急管理。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健全各类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管理和预案报备制度,开展应急预案制定和落实情况检查,定期演练与修订完善。落实重大危险源监控制度,做好水利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管理与救援工作,明确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工作机构及其职责,分类指导和有效协同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及专业机构的应急救援工作,定期开展应急救援培训和演练,有效防范和应对各类安全事故。
(四)强化安全保障,着力提升安全生产治理能力
篇2
今年上半年,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及各乡镇、办事处的密切配合下,紧紧围绕全年工作任务及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目的,不断调整养殖业结构,改善养殖生产环境,勤政务实,认真执法,搞好服务,使我市的养殖业生产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畜牧水产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上半年工作情况(一)各项指标完成情况1、生猪出栏25.86万头,存栏30.9万头,分别比去年增长10.2%和1.6%;2、商品肉牛出栏1.4万头,比去年增长16.6%;3、家禽出笼476.2万羽,存笼656万羽,分别比去年增长3.3%和0.5%;4、禽蛋产量5258吨,比去年增长5.2%;5、肉类总产30250吨,比去年增长8.5%;6、水产品产量16100吨,其种水产品产量7100吨,分别比去年增长6.6%和16%。(二)上半年养殖业运行特点1、生猪市场价格持续上涨,仔猪补栏快。全市生猪散养户空栏率小于5%,规模养猪场生猪生产总量呈上升趋势。上半年生猪生产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2、家禽生产逐渐恢复。今年年初,由于受禽流感的影响,家禽特别是水禽生产明显滑坡,禽流感过后,家禽养殖呈恢复性增长。目前,家禽生产比去年同期略有增长,所有山塘水库边形成了有水就有鸭的良好局面。3、牛、羊及牧草生产有所突破。今年以来,活牛及肉牛市场保持平稳增长势头,奶肉牛工程项目的实施和各乡镇办出台的一系列扶持种草养牛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户养牛的积极性,一批种草养牛户、繁殖小牛户发展起来。养羊生产由于小尾寒羊、南江黄羊在我市落户并持续发展,养羊4、水产养殖模式发生变化,名优特新水产品养殖力度加大。水产养殖由过去的混养、人放天养向主养、单养、精养模式改变,立体化养殖模式在我市的一些山塘水库得到了推广。今年上半年,水产品价格直线上扬,养殖效益大大提高。名特优新水产品如:樟树银鲫、彭泽鲫、鳜鱼、淡水珍珠等一些特种水产品落户我市,并形成规模化养殖势头。
(三)上半年工作成绩
1、畜禽生产由数量扩张向注重质量的无公害方向转变。
在生猪生产保持良好增长的过程中,我们以无公害生产为突破口,培植养猪大户发展无公害优质生猪,并在硬件建设和软件服务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扶助,今年,我们以发展生态牧业小区为重点,加快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步伐。
2、种草养畜和奶肉牛工程建设有一定的发展。今年,全市种草养牛、养羊发展势头较好,养牛、养羊生产在畜牧业中的比重提高,特别是奶肉牛工程项目的实施,不仅改善了肉牛品种,还培植了一大批养牛专业户,为今后牛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动物防疫工作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今年年初,我市对口蹄疫、猪瘟实施强制免疫,使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迈出了新的一步,全市牲畜强制免疫密度达100%。特别是4月份实施的仔猪调入准调证制度,有效地控制了我市动物疫病的传播和流行,大大地促进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4、名优特新水产品呈现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樟树银鲫已初具产业化规模,全市异育银鲫(樟树银鲫)养殖水面达7000多亩,其它特种水产如彭泽鲫、鳜鱼、叉尾鮰、中华绒蟹、南美白对虾、淡水珍珠等发展速度较快,经济效益可观。
、养牛成为畜牧业增长的一个亮点。
二、下步工作要点
(一)抓疫病防治,严控重大动物疫病发生。
在动物疫病防治上,一是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抓好重大动物的防疫工作,加强消毒灭源,做到不留防疫空白点,确保防疫密度达100%,严防W病、Q病发生和流行;二是狠抓动物疑难病的诊断,不断提高兽医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诊断准确率,及时为养殖户排忧解难;三是严把检疫关,重点把好“五关”,即产地检疫关、进场(点)检疫关、宰前检疫关、宰后检疫关、市场监督检查关,防止畜禽购销中疫病的流入和病猪死禽进入市场交易。
(二)抓市场整顿,确保畜禽产品安全。
认真执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严厉打击制造、出售、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品、假冒兽药及其它破坏养殖业生产、经营环境的不法行为,确保养殖业顺利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三)抓队伍建设,提高畜牧兽医人员服务水平。
一是加强兽医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从业水平和服务意识;二是大力开展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养殖技术和养殖水平有大幅度的提高;三是建章立制,狠抓全局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对本系统工作人员严格行岗位责任制和目标考核制,实行竞争上岗,优胜劣汰。
(四)抓好科技下乡服务,大力推广新技术。
大力宣传和推广养殖业新技术、新成果,积极指导群众引进良种,调整品种结构,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深入养殖户,开展各项技术服务,以此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为优化产业结构,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
篇3
一、全面开展违规渔具整治行动
根据《省海洋与渔业厅关于印发省实施捕捞渔具最小网目尺寸制度和清理禁用渔具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总体工作要求,按照市农业局制定的《市实施捕捞渔具最小网目尺寸制度和清理禁用渔具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具体工作安排,通过开展为期一年的对携带、使用渔具及网目情况集中专项行动,进一步规范渔具使用。一是加强宣传发动。要通过发放《省渔业捕捞禁止和限制使用渔具渔法目录的通告》等宣传材料和媒体宣传报道、刷写标语、宣传车巡回广播等形式,集中开展有规模、有声势的宣传活动,并将宣传教育贯穿于专项行动的全过程。二是强化检查整治。在开展每月1次集中检查的基础上,适时开展不定期巡查以及配合做好县县间、市县间二级联合执法行动,确保清理整治落到实处。三是加大查处力度。要在2014年6月1日前,对不符合最小网目尺寸规定的捕捞行为整改到位;要重点查处使用电毒、畚箕网(俗称“迷魂阵”)、陷阱网(俗称“长袖定置网”)、灯光诱捕、大型笼壶等渔具渔法进行捕捞的行为,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确保查处率100%。
二、加大水产养殖与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检查
现阶段食品安全形势以及责任落实倒查制度对水产养殖与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检查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是落实责任,强化执法监督。要加强水产养殖企业日常巡查检查,并且配合水产品质量监管部门做好水产品质量监督抽检,及时发现违法违规行为,消除苗头性问题。二是集中力量,开展专项执法行动。要在水产养殖、苗种运输和投放、重大节假日等特定时节,整合辖区执法力量全面开展巡查排查,并且加强县域间的联动,开展县县间的联合执法行动,同时配合好市级组织的联合专项执法行动,提升执法影响力。三是推行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衔接工作运行机制。要对农业部、省海洋与渔业厅监督抽检药残超标案件查处率达100%,要加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渎职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研究学习,重点突出违法违规案件的行刑衔接工作,使违法行为得到应有的惩处。
三、严厉打击渔业违法违规行为
要整合力量,开展全方位的执法巡查和专项执法行动,有效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一是加强在渔业增养殖保护水域的巡查。二是重点加大打击电毒鱼违法行为。在全县开展电炸毒鱼违法行为的专项整治行动,要以重要捕捞生产水域、鱼类增养殖保护区、县市交接水域、渔业生产旺季等时段节点为重点,做好渔政执法日常工作,配合好县与县间联动执法和市与县间的两级联合执法行动,加大打击电毒炸鱼违法行为。
四、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㈠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省海洋与渔业执法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做好渔政执法人员执法资格及证件申领工作,充实渔政执法力量。
㈡深化思想政治建设。要认真组织学习,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基层执法机构管理干部轮训和新录用人员上岗培训,强化业务理论,提高业务水平;要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抓好建章立制、整改措施的落实,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学习全省渔业执法系统先进典型事迹,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纠正“”,抓好渔业执法系统作风建设;要加强廉政建设,不断完善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机制,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要进一步加强特邀监察员的沟通联系,发挥他们联系渔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在执法工作、反腐倡廉等工作中的参谋咨询作用,对行政监察对象和监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双重监督作用,促进渔业执法工作深入开展,提升依法行政的能力,推进执法队伍政风行风建设。
㈢推进执法队伍规范化。要强化执法机构内部管理,严明工作记录,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效能建设;要加大督查工作力度,围绕我县执法工作要点,对执法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履职情况开展日常和专项督察,为建设纪律严明、清正廉洁的执法队伍做好保障。
篇4
一、总体目标
1、提升服务业总量
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5.5亿元,同比增长19.3%,服务业全年实现税收3.32亿元,增长20.3%。其中实现地税收入2亿元,增长21.5%;国税收入1.32亿元,增长18.3%。
2、增加服务业投量
加大对物流、市场、旅游、信息、文化等行业的投入和招商力度,服务业全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32亿元,增长25%以上;完成招商引资额33.5亿元,增长20%。
二、发展重点
3、加快物流产业发展步伐
加快港口码头建设步伐,抓好港口设施安装、调试,使其尽快投产运营;制定港口码头物流园区发展规划,推动园区项目及早开工建设。抓好红太阳物流中心二期工程项目建设,建成占地50亩,拥有35-40条物流专线、2.3万平方米停车场、7500平方米仓储用房、初具规模的物流中心。依托我市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体系,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加强物流市场管理,增强物流企业集聚效应,拓展物流产业辐射范围。
4、加大市场培育力度
全年实现市场成交额42亿元,比上年增长20%。大力培育发展纺织服装城市场,努力提高门点开门营业率。加大对临泽水产品批发市场的培植扶持力度,搞好市场内部设施建设,疏浚河道,改善经营环境,拓展经营范围,力争全年市场成交额超过10亿元。着力推进扬州(财富)农副产品产业园项目建设,促进其及早开工建设。加快灯具城、建材城等专业市场项目推进力度,积极争取项目落户。
5、积极发展旅游业
按照《旅游业发展规划》,大力整合旅游资源,加快景区建设。围绕“古城、邮城、湖城(水城)、文化城”主题特色,全力打造旅游精品和拳头产品,争创2个AAA级景区和2个三星级宾馆饭店;深化改革,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增加旅游综合经济收入;加强旅游行业管理,规范旅游市场。
6、强化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抓紧编制我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加强政府对集聚区的政策扶持,提升集聚区管理和服务水平。年内组织红太阳物流、港口码头2个重点项目申报扬州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争取申报1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继续抓好纺织服装城作为扬州市级服务业集聚区的后续管理和扩展工作,增强其集聚效应。大力推进新光源、新能源、新材料“三新”产业发展,积极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7、大力提升改造商贸流通餐饮业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5亿元,增长17.4%。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积极推进连锁经营、配送、、超市下乡等项目建设,努力打造以苏果北海分店为中心的我市城区核心商业圈。整顿市场秩序,促进全市商贸经济新结构、新体制、新空间又好又快地发展。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继续实施“放心肉”工程,努力搞好为民服务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年内建成50个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推动新农村建设。着力抓好年缴纳地税额100万元以上的50家重点服务业企业、年销售3000万元以上的10个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年成交额亿元以上5个重点市场培育工程,不断壮大企业规模。
三、推进措施
8、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进一步加强服务业招商项目收集、筛选、整理、包装力度,拓宽项目源,充实项目库,加强项目的动态管理,全年新包装服务业项目80个;组织2次以上服务业专题招商活动;1000万元以上的服务业项目超50个,5000万元以上的重大项目建设不少于10个。加大服务业引导资金投入,全年安排引导资金150-200万元。积极向上争取省、国家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
9、加强网络队伍建设
各乡镇、园区要高度重视支持服务业工作,分管负责人要具体负责。要建立健全服务业网络、队伍,选调有事业心、有责任感、业务能力强的同志从事服务业管理工作。各乡镇要进一步充实服务业助理职能,尽可能专职其事,并明确一名三产统计员,搞好三产统计等基础工作。各村要有专人抓三产,相关部门也要明确专人负责三产工作。
篇5
一、高度重视,强化组织领导。
我区以“生态立区”的战略为指导思想,以水污染防治工作为重点,持续改善和提升辖区内“五湖一河”水环境质量。
一是强规划。近年来,区政府与有关环保公司签订梁子湖流域、斧头湖及金水河流域生态保护框架合作协议,区政府明确畜禽养殖的“三区”划定及退养工作任务。江夏与咸宁共同编制《斧头湖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计划对斧头湖及水域周边环境进行整治。
二是强方案。区政府制定鲁湖水污染治理工作方案,计划从水产、畜禽、农业面源、村镇生活污水等污染源着手,开展鲁湖水污染治理工作;拟定拆除湖泊渔业三网设施实施方案,对湖泊渔业三网设施拆除工作作出安排;拟定城镇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工作实施方案,明确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建设目标。区环委会先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方案任务分解表和水污染防治工作要点,将水污染防治的工作任务及要点逐条分解落实。
二、加大投入,强化项目建设。
一是巩固和扩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成果。五年来,我区连续实施环梁子湖流域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落实环湖村庄、集镇生态建设的工作任务。
二是大力推进“清水入江”工程实施。经过长期论证和多方面努力,我区以PPP模式实施的“清水入江”工程正式启动。工程总投资51.1亿元,项目建设总周期15年,包含污水处理厂及雨污市政管网、湖泊水利工程、湿地、绿地、市政景观配套等项目,建成后,日污水处理能力将达到57万立方米。
三是全力保障“三网”拆除工作的开展。全区湖泊“三网”养殖总面积22.26万亩,涉及5个街道办事处,100个经营业主和1家国有企业,全力保障我区梁子湖(南北咀)、斧头湖、鲁湖、汤逊湖、上涉湖等湖区“三网”拆除工作。
三、完善机制,强化日常管理。
一是建立完善的大环保工作机制。区委、区政府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同部署、同考核,实施了江夏区生态环境保护考核制度,全区上下形成了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考核的大环保工作机制。
二是建立“五个一”的大督查机制。即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制止,第一时间处罚,第一时间追责。排查各类企业,督促挂牌督办企业按时完成限期治理任务。查封违法排污企业,实施按日计罚。
三是建立健全“湖长制”。坚持“政府主导、属地管理、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原则,区党政负责人为一级湖长,湖泊(河流)流经区域的街道负责人为二级湖长,环湖(河流)各村负责人为三级湖长。坚持水陆共治、部门联治、全民群治的水污染治理模式,加强水管理、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维护水生态。
四、树立典型,强化亮点打造。
近年来,我区在水污染治理工作中积极探索,树立典型,打造了一批亮点工程。
一是打响了一场生态环境保卫战争。以梁子湖周边村湾环境连片整治为示范点,开展生态修复示范项目建设。建立环湖湿地保护区,采取严控、慎批建设项目、禁止新增畜禽养殖项目等措施,保护沿湖周边自然生态环境。推进以清洁生产、清洁养殖为主要内容的产业配套,着力打造有机食品基地,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林果业,构筑生态屏障和生态修复系统。我区共创建省级生态街道3个,省级生态示范村50个;市级生态街道6个,市级生态示范村124个。
二是谋划了一套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我区的“清水入江”工程,是湖北省第一个以PPP模式建设运营的项目,也是首个全收集、全处理、全回用工程。建成后将实现江夏区600平方公里城镇化区域污水的“全收集、全处理、全回用”的总目标,有效解决污水转输和尾水排放的问题,促进湖泊保护目标实现。
三是打击了一批非法采石采砂码头。区委、区政府成立非法码头、非法堆砂场、非法采砂船综合治理指挥部,42家非法砂石码头全部取缔,原非法砂石码头聚集的江滩全部清理完毕。
篇6
一、工作目标
紧紧围绕“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两个持续提高”目标,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打防结合和属地管理原则,严厉打击农资违法行为,着力构建长效监管机制,深入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农资生产企业现场检查率达到100%,重大案件查处率达到100%,投诉举报案件查处和反馈率达到100%,上级督办案件查处率达到100%,农资生产经营使用行为进一步规范,农民群众满意程度进一步提高,农资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确保全年不发生因假劣农资引发的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和。
二、工作重点
在春耕秋播、动植物病虫害高发期、水产育苗期等农资购销、使用高峰时期,以农资批发市场和集散地、农资展销会、重点企业、流动商贩为重点,加大对生产基地、区域交界处、游商活跃区的检查力度,重点查处以下违法行为。
种子:启动种子打假护权专项行动,各地农业部门要积极联合公安、工商、纪检等部门,狠抓基地专项整治,组织拉网式检查,打击无证和侵权生产、抢购套购等行为。狠抓经营主体综合治理,打击无证无照和侵权经营等行为。组织开展市场检查,打击制售假劣种子等行为。
农药:严厉查处生产经营假劣农药,严厉打击非法添加未登记有效成份,尤其是添加高毒农药成份等违法行为。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和使用甲胺磷等禁用农药的行为。
肥料:严厉查处复混肥料、有机肥料、水溶肥料、生物肥料等产品中有效成分不足、未经登记、一证多用、假冒伪造登记证、肥料产品标称具有农药功能等违法行为。依法查处配方肥产品有效成分不足、标签标注与登记证标注内容不符、生产销售假冒配方肥的问题。
兽药:落实兽药GMP和兽药GSP制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兽药,特别是擅自改变组方、违规添加禁用兽药或人用药行为,重点整治兽药标签和说明书扩大适应症、使用范围等违规行为。规范兽药使用,严厉打击养殖环节非法使用违禁兽药和人用药的行为。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严厉查处无证生产经营以及生产经营假劣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违法行为,严厉打击在饲料中添加禁用物质和其他不在《饲料原料目录》、《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药物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中的物质以及违反限制性规定使用饲料添加剂等违法行为。
农机:以列入国家或省级支持推广的农机产品为重点,加大对获证产品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查处盗用冒用转让农机推广鉴定证书、证章等违法行为。联合有关部门依法查处经营假劣农机、零配件等行为。
水产苗种:严厉查处水产苗种生产中使用硝基呋喃类、氯霉素和孔雀石绿等违禁药品和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行为。严厉打击以次充好、以劣充优、带病销售和无证(生产许可证)销售水产苗种的行为。
热作苗木:以天然橡胶苗木生产基地为重点,严厉打击销售不合格苗木的行为。
渔船船用产品:落实船用产品法定检验制度,严厉查处假冒伪劣船用产品,推进优质船用产品上渔船,保障渔业安全生产。重点开展对渔船“三救”设备(救生衣、救生圈和救生筏)的监督抽查。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源头治理。各级农业部门要严格依法履行行政许可职责,尤其要对照新修订法律法规要求,严格许可条件和标准,严禁降低标准审批。强化生产企业监管,督促严格执行产品质量管理制度,依法严肃查处无证生产或擅自受托生产等违法行为。全面开展农资生产经营主体清查,进一步建立健全农资生产经营主体档案,全面掌握辖区内生产经营主体的基本情况,加强重点单位监管。认真梳理近年来群众举报投诉多、违法次数多的企业和产品,进行重点整治,对不符合法定资质条件或者有严重违法行为的,要依法予以清理、吊销、取缔。
(二)加强市场监管。各级农业部门要紧密结合地方实际,强化对薄弱环节的管理,加强对农资经营门店的日常巡查,重点整顿规范农资批发市场、专业市场、集散地、运销大户和乡村流动商贩,全面掌握、纠正和查处各类区域性、行业性风险隐患。及时公告审批、撤销、注销、吊销等有关信息,方便公众查询。对用物流方式、互联网、农资交易会和展销会经营假劣农资产品等违法行为,要及时会同有关部门进行查处。加大禁用农业投入品清缴力度,大力推进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购买制度。抓好毒鼠强防范和清缴工作,克服麻痹思想和松懈情绪,防止毒鼠强危害反弹。
(三)加强监督抽查。要认真制定农资产品监督抽查工作规划,及时组织实施,突出地、县两级在监督抽查中的职能作用,扩大监督抽查范围,提高监督抽查覆盖率,重点检测种子质量和品种真实性,农药、兽药和饲料的有效成分含量及是否添加其他违禁成分,肥料的养分含量和是否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等;连续两年抽检不合格、群众投诉举报多、市场检查中问题突出的企业和产品,应作为重点对象,提高监督抽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加强检打联动,健全监督抽查检验结果的通报、反馈、共享机制。执法机构要参与监督抽查工作,对抽检不合格农资产品,及时组织查处并追溯制假售假源头,一查到底。
(四)加强案件查处。准确把握违法分子制售假劣农资的犯罪特征,认真做好案件线索的排查梳理,拓展案源渠道,严厉打击侵权、制售假冒伪劣、非法添加等违法行为。加强部门沟通,深挖假劣农资制售源头,必要时采取挂牌督办、集中办案、联合查案等形式严查大案要案。各地农业部门要按照《农资打假省际联合执法协调配合机制》要求,切实加强区域间线索通报和案件协查等工作。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对构成犯罪的行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坚决杜绝“有案不送、以罚代刑”。对线索明显,事实清楚的案件,要商请当地公安机关提前介入。公安机关在查处过程中依法提请农业部门作出检验、鉴定、协助的,农业部门应积极配合。
(五)加强指导服务。各级农业部门要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做好农资信息的收集、、技术咨询等各项服务工作,满足农民对农资信息的多样化需求。充分发挥“12316”三农服务热线的作用,畅通投诉举报渠道,提供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督促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完善售后服务机制,鼓励通过远程教育、集中培训、技术咨询、专家会诊、现场服务等形式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指导,让农民科学选购和使用农资。在生产基地设置禁限用农药和禁止添加的药物公示牌,养殖场(小区)张贴规范使用兽药告知书。健全农资突发事件和假劣农资引发农业生产事故的应急体系和快速响应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及时有效控制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积极探索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农业行政调解机制,依法化解假劣农资引发的各类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六)推进诚信建设。强化农资生产经营企业责任意识,督促企业建立健全产品质量保证、进销货台帐、索证索票、优质服务承诺等制度,规范农资生产经营行为。引导农资生产经营主体成立行业协会,健全组织体系和治理结构,充分发挥行业自律功能。开展农资企业诚信评价,建立农资生产经营主体诚信档案,实行分类监管。健全重点监管名单制度,对信用缺失的市场经营主体,采取重点检查、媒体曝光和社会公示等措施,提高其失信成本。对诚信守法的农资生产经营主体,加强扶持和宣传力度,增强影响力和示范作用,建立守信激励机制。
(七)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农业部将继续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示范县”建设,各省也要加大对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工作的支持力度。继续推广农资连锁、农资农技“双连锁”、农资行业协会等模式,支持和鼓励有实力、信誉好的名优农资企业、农资专业合作组织等直接到乡村设立经营网点,畅通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渠道,提高放心优质农资产品的覆盖面。扎实推进“放心农资店”建设,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八)加强信息共享。各地要全面摸清农资生产经营主体的底数,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建档工作,加快建设集信息采集、信用评价、动态监管、快速反应于一体的农业执法监管信息平台,努力实现农资产品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质量可控制,不断提升农业执法的电子化、系统化和集成化水平。要实现监测资源与信息平台的对接,检验机构的例行监测数据,要向执法机构反馈,对经检验确认的不合格农资产品,要立即通报给相关的农业执法机构。
四、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地要切实加强对农资监管工作的领导,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合力抓的工作格局。要坚持属地管理原则,落实监管责任,把工作细化到岗、落实到人。要加强对基层的监督指导,及时掌握工作进度,采取有效措施,督促问题整改。要落实工作考核,对渎职侵权造成严重损失或恶劣影响的,要依法追究责任。对工作得力、成效显著的,要予以表彰。
(二)强化队伍建设。要充分发挥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在农资打假中的主力军作用,深入推进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做到方向不改变、态度不动摇、力度不减弱。要健全投诉举报、日常监管、案件督办、区域协作等制度,建设政治合格、反应迅速、执法有力、行为规范的执法队伍。要切实加大投入,落实工作经费,配齐执法设施,保证农资打假工作顺利开展。要加大执法人员培训力度,提升法律素质和办案能力,提升执法规范化、信息化、精细化和标准化水平。
(三)强化联动协作。各级农业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履行牵头协调职责,加强与公安、工商、质监等部门配合。要进一步完善农资打假联席会议制度,健全部门协调机制,发挥整体优势,形成工作合力。要积极与财政部门沟通,争取财政支持,探索建立假劣农资销毁补贴制度和大要案查办奖励机制。要统筹农业部门内部力量,完善职能部门和技术机构之间分工合作。要加强区域间农业部门的横向联动,完善区域协作机制,确保不留盲区、不留死角,提高整治效果。
(四)强化宣传指导。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农资打假工作成效,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农资打假工作的良好氛围。要围绕社会热点,积极利用微博、微信、博客、网络视频、手机报等新兴媒体,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宣传导向作用,进一步提升农资打假社会影响。要充分利用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农资经营门店等多种平台,采用现场指导、印发资料等群众喜闻乐见形式,普及法律法规,传授农资知识,推介诚信产品,切实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重点工作安排
(一)2月,组织召开全国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电视电话会议,部署2013年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
(二)2-4月,组织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春季行动。
(三)3月,组织开展第九届“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
(四)3月,组织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春季督查。
(五)7月,召开农资打假工作座谈会。
(六)8月,在主要媒体上公布全国农业系统农资打假典型案件。
篇7
一、完善工作体系,巩固基层基础
1、加强机构建设。加强各级健康教育机构建设,落实人员配备和经费投入,乡镇(街道)及医院、学校、机关、企事业等行业单位要配备专、兼职健康教育人员,巩固和完善以健教机构为中心、以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为骨干、以社区行业单位为依托的健康教育社会网络,城乡基层健康教育网络覆盖率分别达到90%和80%。
2、加强规范建设。编制“健康教育工作三年规划”,出台印发《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示范县创建活动实施意见》、《2013年县健康教育工作要点》、《健康教育示范点工作要求》、《县创建省卫生县城健康教育工作方案》、《县健康教育绩效考核标准》等一系列工作规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评比检查调研工作制度,指导全县健康教育工作有序开展。制作健康教育传播材料,规范宣教内容,保障供给科学的卫生保健知识。
3、加强队伍建设。各部门、各乡镇、各机关及企事业单位、村(居)委会落实专(兼)职工作人员,建立一支适应需要的健教工作队伍。加强人员培训,不断提高健康教育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工作能力。
4、加强健康教育资料收集和统计工作。认真做好活动痕迹资料采集收集,建好工作台帐,做到资料完整,数据可信,并装订建档,形成完整的资料档案。
二、突出创卫重点,保障基本达标
1、落实社区各项健康教育工作指标。落实和完善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四有”,即有健全的健教组织网络;有固定而规范的宣传阵地;有健康教育入户资料;有健康教育工作计划、评价及总结。社区居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卫生行为形成率达到80%以上。
2、加强医院健康教育工作督导。规范医院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提高医护人员健康教育技术水平,病人、家属的健康知识知晓率要达到90%以上。
3、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督促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学校健康教育评价方案》认真开展好工作,提高师生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
4、加强行业健康教育。督促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病防治、女工保健和环境保护知识培训。职业卫生、女工保健知识培训率达到95%以上,知晓率达到80%以上。
三、开展示范创建,促进均等普及
1、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健康教育工作示范县创建活动。制定创建实施意见及工作规范,组建创建活动领导小组,成立创建活动办公室,认真组织开展示范县创建工作。
2、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推行网络化管理制度,理顺管理层级和机制,健全以县、乡镇健康教育机构为指导,以乡镇卫生院为枢纽,以村卫生室为网底的专业健康教育工作网络。
3、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并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我县健康教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工作规范;组织开展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相关人员的全员培训。认真履行业务管理、指导、监督和考核职责,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4、按照国家、省、市的相关要求,2013年必须达到:每个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发放不少于12种内容的印刷材料,播放不少于6种的音像资料。每个卫生院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不少于2个,村卫生室宣传栏不少于1个,每个宣传栏面积不少于2平方米。每个乡镇卫生院每年至少开展9次公众健康咨询活动。每个乡镇卫生院每月至少举办1次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5、抓好12个健康教育示范点(县医院、疾控中心、北山卫生院、大树卫生院、老科协门诊、一中、实验小学、财政局、工商局、镇、鄱湖水产、东街社区)建设,总结推广先进做法和典型经验,带动全县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四、强化指导培训,提高工作水平
1、选派一名健康教育专职人员赴省市参加健康教育管理人员业务培训,提高全县健教工作管理能力及工作水平。
2、5月份组织城区各单位专(兼)职健教工作人员开展一期“创建省卫生县城健康教育工作”培训,提高各单位创卫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3、6月份组织全县医疗卫生单位健康教育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全县卫生系统健康教育工作能力。结合公共卫生均等化督导各乡镇卫生院开展辖区乡村医生健康教育工作培训,提升农村一线工作人员健教工作水平。
4、每年对县城机关、企事业单位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一次督导,推进创卫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展开。
五、多种形式传播,力争全面覆盖
1、办好宣传栏。医疗卫生单位每月更新一期,每年不少于12期;学校每季更新一期,每年不少于4期;社区居委会每季度一期,每年不少于4期;机关、企事业单位每季度更新一期,每年不少于4期;城区新世纪广场健康教育宣传长廊每季度更新一期,每年不少于4期。
2、开展卫生日主题宣传活动。利用各种健康主题日或针对辖区重点健康问题,开展健康咨询活动并发放宣传资料。积极开展“世界结核病日”、“世界卫生日”、“世界无烟日”、“世界艾滋病日”、“全球预防接种日”等各种卫生主题宣传活动。
3、发放宣传单。通过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村(居)委会、社区卫生服务站,上门发放不少于12种内容的健康教育处方和读本,保障健康知识广泛普及辖区群众。
4、举办健康教育讲座。结合创卫,上半年举办针对干部职工的大型健康教育知识讲座1次,下半年举办针对社区居民的健康知识讲座1次;各行政、企事业单位每年对本单位职工开展健康教育讲座不少于2次;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各学校每年组织健康知识讲座不少于4次;各乡镇卫生院每年组织健康教育讲座不少于12次。
5、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传播作用,传播健康知识,扩大健康知识覆盖面。特别是与报社、电视台等有关部门加强协作,开办好卫生知识专题节目,播出“预防艾滋病”、“防治结核病”、“吸烟有害健康”、“预防高血压”、“预防流行性出血热”、“预防控制乙肝”、“注意饮食饮水卫生”等卫生相关知识,扩大健康教育的影响力,提升节目质量和健康传播效果,力争做出精品品牌。
六、加强控烟管理,扩大控烟成效
1、加强宣传。一是利用宣传画、黑板报、宣传栏进行控烟知识宣传;二是开展“世界无烟日”等活动宣传;三是开展“无烟学校、无烟医院、无烟单位”创建活动,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作用。
篇8
**市作为“争创全国三绿工程示范城市”之一,认真贯彻国家、省三绿工程办公室“关于开展三绿工程宣传月活动的通知”精神,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下面就有关具体情况和今年工作重点作简要汇报:
一、**市三绿工程宣传月活动情况的介绍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为认真做好宣传月工作,市政府和市三绿工程办公室高度重视,制定下发了《**市三绿工程宣传月活动的实施方案》和《**市关于开展清仓查库和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多次召开协调会,要求各单位、各部门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精心组织,共同做好三绿宣传月工作。
2、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一是集中开展清仓查库活动,净化食品市场。组织商务、质监、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严格节日市场检查力度,对清查出的有问题的商品,一律撤柜封存。
二是认真组织开展宣传咨询活动。2004年12月26日,按照统一部署,“省暨**市三绿工程咨询日活动”在市府广场举行,省、市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及部分企业开展市场准入、安全检测、合理膳食、绿色市场认证、放心品牌推荐等相关知识的咨询和宣传;印发了“三绿工程百问”、“安全消费指南”等宣传资料万余份,摆放了40余块宣传绿色消费、绿色市场、绿色通道的画板,还进行了问卷调查,活动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好评。
同时,我们还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电视台新闻频道从2月15日至18日连续4天播放了**市三绿办改编制作的三绿工程专题宣传片,宣传介绍我市的三绿工作;我们还编印了《绿色消费指南》,翻印了《三绿工程百问》等资料,广泛发放,并在**商务信息网上开辟《绿色消费》专栏,系列介绍绿色消费知识等。据不完全统计,宣传月期间,通过各类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单位播发我市的三绿新闻不下五十次。
三是开展畅销品牌推荐活动,大力宣传优质食品。结合正在开展的**市集团消费“阳光食品工程”活动,我们组织专家库的专家对申报供应商的企业和品种的资质进行认定,首批对申报的25家企业单位给予了**市集团消费“阳光食品工程”供应商资质,并大力开展向消费者推荐活动。对其中获无公害认定或知名名牌称号的16个企业的19个品种向国家、省三绿办作了推荐。
四是加强了绿色通道的开辟工作
在已有的2条省际通道、3条市际通道的基础上,市公安、交通部门又出台了新的扶持办法,对农副产品运输车辆制作了《三绿工程运输通行证》,并在行政服务中心公开受理,积极开辟绿色通道。
五是抓好创绿示范店的考核验收,树立绿色消费的典范。
宣传月活动期间,市三绿工程办公室还组织办公室成员对参加申报的金满楼、蜀王、江南春等共50余家大中型餐饮企业进行了考核和验收,授予23家企业的36个门店“2004年度**市创绿色餐饮示范店”称号,为餐饮企业树立绿色消费的典范。
六是启动了创建**市农副产品绿色零售市场活动
为推动绿色市场的培育,我们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农副产品绿色零售市场》(GB/T19221-2003),以经营农副产品的超市为起点,在全市经营农副产品的零售市场开展创建“**市农副产品绿色零售市场”的活动。确定了家乐福**长江店、好又多望江路店、合家福购物广场、红府超市舒城路店等4家超市首批进行试点工作。
通过三绿工程宣传月活动,我市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理念得到进一步加强,三绿氛围日趋浓郁。
二、2005年**市三绿工程工作要点
(一)基本思路:一是“反弹琵琶”,从消费抓起,通过引导消费者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并通过三级检测网加强食品检测手段,使污染超标的食品无法销售,从而引导生产;二是运用法制、经济、行政手段,实行全程卫生质量控制;三是政府、企业、消费者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四是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先以抓好“放心菜”、“放心肉”、“放心豆腐”为重点,再逐步扩大到所有食品。
(二)工作重点:
1、进一步完善组织机构,强化三绿工程的领导。
2、继续做好绿色市场的培育。根据《绿色批发市场标准》、《绿色零售市场标准》和绿色市场认证管理办法及实施规则,加大培育创建绿色市场力度,加强硬件建设;建立索证、索票、检测、认定、认证等市场准入制度;大力发展周谷堆农产品市场“放心菜”配送工程,进一步提高配送规模,扩大配送数量、配送品种和配送范围。
3、继续加大无公害生产基地和养殖小区的建设。一是继续加大无公害生产基地和养殖小区的建设;二是继续抓好“放心豆腐”生产基地建设,2005年力争建成1—2家豆制品集中生产基地,使基地日产黄豆原料18吨。
4、继续强化市场检测体系建设。一是投资3000万元建设**农副产品检测检验中心,同时将蔬菜农残抽检逐步向水产品、水果、肉食品延伸;二是进一步完善周谷堆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农残检测基础设施,争取检测面达到60%以上;三是积极鼓励和支持超市及农贸市场建立农残检测点。
5、继续加快实施品牌战略。一是积极做好蔬菜、肉食品、酒的畅销品牌推荐工作;二是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是继续开展“绿色餐饮消费工程”活动;四是大力推进流通领域食品放心工程龙头品牌的建设;五是大力推进“放心豆腐”品牌。
6、进一步加大对三绿工程的宣传。一是将三绿工程宣传重点转到对农副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和绿色消费知识的宣传;二是积极开展三绿工程评选活动;三是积极参加“三绿工程博览会”等社会公益活动。
7、继续加强三绿工程法规制度的建设。一是加大推进《生猪屠宰管理办法》等的实施力度;二是根据已出台的城区农贸市场管理办法,尽快出台《加强农贸市场管理的实施细则》;三是结合实际,拟订《农副产品市场准入管理办法》,为农副产品市场准入确立法制依据。
8、推进集团消费“阳光食品工程”。逐步建立信息网络平台的软件系统和硬件设施,实现集团消费“阳光食品工程”信息网络化流通模式。
9、进一步深化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工作。不断完善肉品市场准入,强化生猪市场监管,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做好定点屠宰场的规划工作,逐步提高屠宰场的经营规模和经营档次。
10、积极开辟绿色通道,同时注重与全国绿色通道的对接。
篇9
工作总结表面上是给别人写的,实际上是给自己写的。每个对自己负责的人,不会因为别人要求而去写工作总结而是主动写总结。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银行理财经理年终工作总结,请笑纳!
银行理财经理年终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各商业银行之间的存款竞争日趋白热化,尤其是进入二季度以来,工商银行长治分行储蓄存款呈现持续大幅波动的不稳定态势,稳存增存压力较大。对此,长治分行多措并举,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下半年实现储蓄存款余额和增量同业占比稳中有升。
一、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力求完成保底任务。将储蓄存款的稳定持续增长作为日常工作来抓,紧紧围绕发展中高端客户的经营思路,努力拓展客户规模,优化客户结构,提高重点业务客户渗透率,促进个人客户资产稳定增长,在确保一季末储蓄存款余额的基础上做好稳存增存工作。
二、加大私人银行客户拓展力度,全面落实“一行一季一户”的工作要求。中高端客户竞争是我行确定的201_年四项重点工作之一,对此,要求各支行务必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增强高端客户竞争发展的紧迫感、使命感。一是要认真落实高端客户发展规划,充分运用高端客户维护、拓展专项激励机制和政策,推进全行中高端客户快速发展。二是做好存量客户的服务与维护工作。目前,全行已基本完成存量私人银行客户的签约工作,要求各支行要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交流,充分了解客户需求,及时了解产品发行、客户活动等信息,同时还要加大私人银行专属产品配备力度,通过产品稳固客户,防止出现客户资产下降的情况。三是积极捕捉市场信息,抓好私人银行客户的规模扩张。以“煤炭资源整合、上市及拟上市企业高管、中小企业主和私营业主、第三方存管、房地产商”五大板块为重点,实施名单制管理和维护,加大高净值客户拓展力度。
三、全力维护和发展财富客户,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一是以全行开展的“大学习、大联动、大营销”活动为契机,持续快速推进优质企事业单位工资业务发展,带动财富客户数量和资产的增长。二是要深入挖掘存量潜力客户,确定发展目标,努力将其培育发展成我行财富客户和私人银行客户。三是加强前台柜员和客户经理的客户推荐对接工作,采劝接对子”的方式,前台柜员发现的目标客户要及时有效地推荐给客户经理做营销和后续维护,确保客户资源不丢失,不外流。
四、发挥理财产品与储蓄存款的互动作用,实现二者同步协调发展。一是大力营销保本理财产品,将其作为理财产品重中之重进行全力营销,在增加理财产品余额的同时增加储蓄存款余额,实现二者同步发展。二是要提前做好月末、季末和年末到期理财产品的衔接和存款转化工作。三是全力营销理财产品的同时,要积极挖转他行客户和他行资产,稳定本行储蓄存款余额,避免出现此增彼减的情况。
五、充分发挥营销团队的作用,做好客户分层维护工作。一是各支行行长、个金业务分管行长要亲自参与本行私人银行客户、财富客户的维护,定期联系和拜访客户。每季度组织一次有针对性的财富客户定向营销活动,每年组织一次较大规模的营销活动。二是各支行个人客户经理要做好中高端客户的日常维护工作。做好客户大额现金提娶预约服务、泊车、理财规划等方面的安排,确保服务质量;了解客户日常金融需求,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三是建立个人高端客户维护的双线联系、分层维护机制。加强与市分行财富管理岗、私人银行部太原分部的联系,从不同层面上共同维护。
六、认真落实相关激励措施,加强监测通报管理,实行大额资金报告制度。各支行要落实市分行储蓄存款的相关激励措施并加强动态监测,尤其对高端客户、大额资金的流动要责成专人予以关注,行长、分管行长要亲自过问。营业网点柜面遇有大额资金向他行通兑情况,经办行要在办理业务前向开户行通报,开户行要积极进行客户关系维护,确保资金不外流。
银行理财经理年终工作总结
一、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络、沟通、协作。
1.加强金融经济的信息互通。区金融办依每月及时把锡山的经济发展及企业的动态信息情况以及我区年销售1亿以下的中小企业基本情况及时向银行传递,以供银行发展信贷业务作参考性的基础资料;同时积极为银企合作发展做好银行与企业的沟通工作,给予相关银行必要的支持与帮助,极大地改善和提升我区金融环境。
2.组织驻区行长联席会议。为充分发挥每季一次的行长联席会议作用,做好银、政、企的合作对接,一是向各银行通报全区经济运行情况,并把有融资需求的企业以及我区拟上市改制的企业名单向各银行作了推荐介绍;二是共商《区201_年度金融工作要点》的主要工作。三是积极把我区投资项目及进展情况积极提供给各银行。
二、银政企合作机制有效加强。
1、银企对接活动取得实效。今年以来,针对当前企业急需融资的问题,区金融办牵头建立企业融资联动机制,形成条块结合、快速反映、即时协调解决单个企业融资困难的绿色通道,建立了企业融资服务工作机制,搭建起“银政企”合作的新平台。积极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金融推介授信活动,进一步促进银企合作,今年以来,分三批累计为37家企业落实新增授信13.762亿元:
第一批:为无锡圣贝尔机电有限公司等4户“三有一缺”(有市场、有效益、有信誉、缺资金)中小企业三月初解决落实新增授信1.1亿元。
第二批:三月份在了解到大东格雷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13家急需融资的中小企业、重点企业(项目)后,区金融办通过多方沟通衔接,有效解决无锡东方国际轻纺集团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等5户企业的资金需求,落实新增授信金额1.06亿元。
第三批:在前两次的基础上,再次对我区企业融资需求情况进行了认真的摸底调查,并向中国人民银行无锡市中心支行推介了40家“三有一缺”企业,经过市区14家金融机构的实地调查和信贷审查,其中,无锡力扬纤维有限公司等28家企业于九月底获得了银行11.602亿元的授信额度。
2、“银政农”共建活动深入推进。为解决我区“三农”发展资金难题,提高金融支农的创新能力。根据驻区农业银行、锡州农商行及邮政储蓄银行推行小额、简便的涉农信贷特点,我区农办、发改局、农林局和上述三家银行积极推行“银政农”共建活动,把我区有融资需求的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户的名单进行了调查摸底。排查出我区有融资需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6家,农业企业5家,种养殖户53家,并向银行作了积极的推介。目前,共有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农业企业,家种养殖户与锡州农商行达成了贷款意向1411万元。其中:羊尖镇水产专业合作社50万、绿羊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500万、严家桥水产专业合作社100万、新峰苗木专业合作社100万、绿羊温泉农场500万、绿羊园林有限公司100万、羊尖花卉园艺场50万、虾蟹养殖专业户5万、水产养殖专业户3万、蔬菜养殖专业户3万。农业银行向东亭农户发放惠农卡5000余张,邮政储蓄银行发放农业贷款500万元。
三、企业信贷危机协调机制有效构建。
1、动态掌握我区授信企业的信贷综合情况。为真实反映我区信贷企业的综合情况,区金融办加强与银行之间的信息沟通,每个季度对我区授信企业的信贷情况及时进行汇总,全面掌握情况。对我区部分经营状况不稳定的信贷企业加强预警,重点关注。
2、建立金融风险监测预警联络员周报制度。为切实维护地区经济和金融稳定,建立了金融风险监测预警联络员周报制度,由开发区、各镇(街道)对辖区内可能或已经出现并引发区域金融运行不稳定的有关事项,包括企业信贷突发事件、企业逃废债、非法集资、集体退保、理财产品大额亏损引发群体性投诉等情况,密切监控并及时汇总上报,力求在第一时间掌握动态情况,积极采取措施。
3、做好区域内企业信贷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协调工作。协调神羊集团贷款事宜。对神羊集团及下属贷款企业提出暂停付息的申请,我区加强与市金融办、银监会、人民银行以及债权银行的协调沟通,配合牵头银行组织神羊集团及其关联企业债权银行协调会议,充分商讨神羊集团目前面临的市场、资金和债务问题,为其他企业重组和恢复生产赢得时间,为下一阶段工作奠定基础。协调明
特化纤贷款担保事宜。我区自6月份接到华夏银行恳请锡山区人民政府协调“无锡市中亿化纤有限公司”银行贷款外部担保的函后,区金融办积极做好协调工作,加强与市银监局、相关镇政府、信贷企业、关联企业、担保企业等的沟通协调,取得了较为圆满的成效。同时,对双益纺织因受明特担保影响贷款被压缩,影响了企业正常生产,及时向市银监分局协调交流,由银监分局出面做好农业银行和中信银行的工作,使双益纺织的贷款维持现状而不受压缩。通过总结我区神羊集团、明特化纤集团财务危机经验,建立了企业信贷突发事件预警及应急处置机制,明确了处理信贷突发事件的责任主体、程序和措施等,为实现区域金融安全提供机制保障。
四、农村小额贷款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由我区红豆集团作为牵头股东组建的阿福小额贷款公司自4月份正式开业运营以来,已累计发放贷款1.61亿元,其中小企业贷款1.1亿元,农户及农业经济组织贷款4575万元。另外,根据省、市金融工作办公室根据小额贷款试点工作安排,我区雅迪科技有限公司顺利通过市农村小额贷款组织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严格评标,于九月份中标组建我区小额贷款公司的资格,经上报省农村小额贷款组织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通过,于十一月三日正式批复同意筹建无锡市锡山裕民农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经一个多月的筹备,12月份已通过省金融的开业验收,至此,我区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增至2家。另外,我区东方钢材城也通过评标,上报省金融办审核报批通过,正在筹建中。
五、加强对金融政策的推介宣传。
前期主要针对担保业务方面的有关政策、农村金融组织机构的组建(如小额贷款公司、财务公司、典当等)相关的组织优惠政策和业务上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的收集归类,并加强与这些机构的对接。
同时,根据近期无锡市出台《关于帮助企业解决续贷过程中暂时性资金困难的意见》,以解决中小企业续贷过程中出现的“资金真空”难题,被称为“过桥资金”。以及无锡人行今年初动员各商业银行研究、制定并报请市政府出台相关规定,大幅降低相关收费标准,通过公推票选方式,确定16家企业房地产评估报告通用评估机构。今后这些通用评估机构所出具的评估报告,将被锡城所有银行认可的相关精神通过各种渠道向基层进行宣传。
银行理财经理年终工作总结
一、迅速按《__省融资性担保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准备好相关资料,争取尽早到省金融办把经营许可证办下来。
二、加强与银行沟通,选定合作银行,简化贷款手续,充分发挥担保公司的作用。先由单一合作银行再向多家合作银行发展,推进与金融机构合作机制与信息沟通机制的形成,积极落实“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和进行适当的利率调整,从而建立公平合理的协作关系,为企业融资牵线搭桥。
三、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
第一、开展中小企业资信评估。深入企业了解其财务、生产、销售等情况,通过查询收集企业的具体信息,由企业申报资金需求,将征集的信息统一提交管委会,评审。
篇10
[关键词]循环经济;青岛市;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7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6—0096—04
一、青岛市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劣条件
(一)有利条件
1.城市综合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市凭借其地缘优势和政策优势,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特别是2008年成功承办奥运会帆船比赛之后,青岛市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实现了经济的大幅增长。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3786.25亿元,到2011年达到6615.60亿元,增长了74.7%(见表1)。
另外,青岛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2007年的292.58亿元增至2011年的566亿元,增长了93.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从2007年的321.18亿元增至2011年的658.7亿元,增长了105.1%。由此可见,青岛市的综合经济发展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2.城市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
2011年,青岛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567元,同比增长14.3%,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9297元,同比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12370元,同比增长17.3%,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661元,同比增长15.0%,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幅度提升。
企业实力不断增强,拥有众多国家名牌企业和产品。截至2011年9月,青岛市共有行政认定中国驰名商标42件、省著名商标271件、市著名商标265件。这些企业的经济总量在2010年达到了4708亿元。
2008年奥运会之后,青岛市更加致力于打造开放城市、港口城市、旅游城市、海洋科技城市、品牌城市及奥运城市六大品牌,并在2011年获得了“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称号,而且在“绿色发展指数城市”“副省级及以上城市创新能力”“副省级及以上城市品牌创新能力”等排名中都跻身全国前十行列,城市综合竞争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3.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青岛市在2000年被评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之后,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使生态环境不断改善。2010年全市环境保护投资达113.86亿元,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0.7%,空气质量已连续10年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城市绿化覆盖面积达19203公顷,比2007年增加22.4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38%,比2007年增长14.8%;人均绿地面积为14.58m2,比2007年增加9.6%。另外,在环境污染物减排方面也取得了进步,2010年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到7541吨/日,比2007年增加109%;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112762.72吨,比2007年减少8.3%;烟尘排放总量为23171.1吨,比2007年减少31%;工业“三废”的排放达标率均达到很高标准。
截至2010年,青岛市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5处、市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省级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3处、省级森林公园2处,共计14处。
4.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青岛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发展循环经济,严格遵循《循环经济促进法》,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和省政府《关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意见》(鲁政发(2005)83号)的精神,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如2006年的《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见》《关于青岛市发展循环经济近期重点工作责任分工的通知》,2007年的《青岛市2007年节能降耗和循环经济工作要点》《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见》。并且,青岛市还大力展开试点工作,规划在“十二五”期间努力打造3个循环经济特色产业基地、3个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城区、20个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园区和100个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单位。青岛市高度重视节能技术、产品和设备的推广,于2011年7月公布了第一批共20项节能技术、产品和设备。
(二)不利条件
1.资源短缺与浪费
在土地资源方面,青岛市山丘区面积为5526km2,占土地总面积的52%;并且,水土流失情况较严重,面积达到了5090km2,占到土地总面积的48%。另外,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致使建设用地过度扩张,水土流失问题凸显、人地矛盾更加突出。
在水资源方面,青岛市淡水资源严重短缺,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42m3,与联合国规定的生存最低标准人均1000 m3相差甚远。同时,存在着严重的水资源污染和浪费现象,全市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仅为53.5%,城市再生水利用率不足20%;而且大量中小企业废水排放不达标,致使城市水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青岛市的能源结构仍然是以煤炭为主,而且能源利用率较低,在能源开采和利用过程中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浪费现象。
2.环境污染严重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青岛市原有的良好自然环境不断遭到破坏,环境污染日益。虽然全市空气质量标准已经达到了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但局部地区大气污染仍比较严重,如工业集中的四方区和李沧区、居民区及交通枢纽地区,而且冬季尤为严重。此外,由于技术不完善和资金缺乏,导致大量工业企业的固体废弃物不能重新利用,并且未经无害化处理就直接排放,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而且,工业企业排放大量的未达标废水,使得水环境污染也很严重,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仅为60%,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达标率仅为70.3%,尤其是李村河、大沽河及胶州湾等水域污染最为严重。
3.对发展循环经济存在认识误区,缺乏公众基础
近年来,虽然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一种共识,但是在如何发展循环经济上还存在一些误区。有的主张以理想化的循环经济理论来指导具体的实践,有的过于强调借鉴发展循环经济较成功地区的经验,这些都忽视了青岛市发展循环经济实际的基础和现状,将会导致循环经济的发展走向畸形。另外,对于循环经济更深层次的内涵及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和具体实践的理解,都仅限于专业人士这一小范围内,社会公众对此仍缺乏足够了解,发展循环经济缺乏公众基础。
4.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不完善
目前,青岛市虽然出台了一些有关发展循环经济的法规、政策及文件,但是还未明确建立管理机制,也未普遍形成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外在动力和内在利益机制。同时,由于现有经济条件和技术的制约及规范标准工作的复杂性,对规范标准工作的认识还不够,导致规范标准的不完善,影响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因此,不断完善有关规范标准,建立健全适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成为当务之急。
二、青岛市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
(一)大力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
青岛市全面推广生态农业生产模式,通过还田、沼气发酵等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利用;积极发展有机农产品,到“十一五”时期末,全市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比重已提高到60%以上;大力推广“四位一体”的生态大棚技术,形成“生态种植业一生态饲料加工一生态养殖业一有机肥料一生态种植业”循环产业链,到2010年,全市共建成2000个“四位一体”生态大棚;积极推广防渗渠、喷滴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建立节水灌溉体系,截至2010年,全市农业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到1600km2,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5;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将畜禽粪尿加工成农田肥料,截至2010年,全市农牧结合、规模化养殖畜牧产品的比重已经达到60%;积极调整水产养殖品种结构,推行混合养殖,建立完整的水产养殖生态体系,推广养殖水循环利用技术,建设自净式水产养殖场。
(二)建立健全循环型工业体系
1.强力推行清洁生产
近年来,青岛市以清洁生产企业建设为抓手,将清洁生产自愿行动与强制审核结合起来,坚持企业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主体和政府引导推动、清洁生产咨询机构全程跟进服务相结合的原则,贯彻“依法推行、建立机制、量化考核、动态管理”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行清洁生产,走出了一条“青岛特色”的推行清洁生产之路。在2011年工信部组织召开的全国工业清洁生产工作会议上,青岛作为唯一的副省级城市介绍了清洁生产的工作经验:到2011年底,全市清洁生产企业已达713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达15%,超过全国9%的平均水平;17个重点示范项目完成投资8亿元,3个项目竣工投产;在2012年突出抓好清洁生产示范园区建设,重点推进20个投资过1000万元的重点示范项目,并建立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储备库,储备项目达200个以上。
青岛市还以财政资金引导企业组织实施中、高费方案为抓手,引导企业将清洁生产向技术创新、工艺改进、产品结构和资源消耗结构优化的方向发展,促进了节能减排技术进步;2011年市财政安排资金1000万元,支持24个清洁生产中、高费项目,拉动企业投资47263万元,实现全年节约标煤24036吨、节水277万吨、节电337万千瓦时,减排废水278万吨、减排S023559吨、减排C02460511.7吨、减排固体废弃物77900吨;2010年,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即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软控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天盾橡胶有限公司5家企业列入工信部组织的全国120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试点企业。
2.加快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青岛市在推进清洁生产的同时,将重点企业取得的经验在整个行业中推广,建立投入一研发一生产一增值一回收一再投入一再增值的良性循环体系,相当于在行业内推行企业主导型生态工业园区;市主管部门还积极协调和推动多个具有工业共生关系的企业合作,使工业固体废弃物能够得到循环利用,建立起虚拟生态工业园区;青岛市还积极引导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发展循环经济,引进高新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快原有生态工业园区的改造和新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到2011年底,全市共有批准建设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个、批准开展省级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编制等前期工作的单位1个。
(三)大力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业
旅游业作为青岛市的特色产业之一,近年来发展迅速,尤其是朝着绿色生态旅游方向快速发展。青岛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8处、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省级森林公园2个、森林旅游景点3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5处、市级自然保护区1处,另有多处海洋、海岛生态旅游景观。近些年,青岛市对这些旅游资源加大了保护力度,努力减少人为破坏,尽量保持其原始生态。2009年,青岛市获得了“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称号;2010年,青岛市确定了51个重点推进的大型项目。另外,青岛市还建立了生态农业旅游模式和工业生态旅游模式。
(四)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1.海洋水资源
青岛市积极推广海水利用技术,在合适的领域内采取海水直接利用,如在工业领域内用海水代替淡水作为工业冷却水,在生活领域内用作冲厕、消防、游泳等用水,尤其是冲厕用水已经从试点开始向全市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在高层次的海水资源利用方面采用海水淡化技术,目前全市海水淡化能力超过20万m3/天,市民有望直接饮用淡化海水,海水淡化产业年总产值可达到60亿元。
2.海洋生物资源
青岛市海洋生物资源非常丰富,已经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海产养殖业。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投入上亿元资金进行海洋水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加强了海洋法规建设和依法管海、用海方面的工作,积极治理海洋污染,打击过度捕捞,大力研发海洋生物科技,充分合理利用海洋生物资源。
3.海洋能源资源
青岛市对海洋能源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同样非常重视,现今已建成的风力发电、海浪发电、潮汐发电等项目已可以满足少数居民的基本生活、生产等用电需求;同时,青岛市还在积极发展海洋科技,探索新的海洋能源,使更多的海洋能源为发展循环经济所用。
三、加快青岛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根据青岛市的资源环境条件和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加快调整目前的产业结构,使之更加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农业发展的宏观政策指导,重点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技术,加快现代化生态农业的建设;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采用高产值、低消耗、低污染的高新技术,推动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加快提升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使之与现代制造业协调发展,更好地为发展循环经济服务。
(二)加快能源结构调整
目前,青岛市的能源结构仍以煤炭为主,利用率低下。为了适应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应采用先进的能源开采和利用技术,以减少能源资源的浪费,提高利用率。同时,还应积极推进风能、太阳能和海洋资源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此外,针对青岛市淡水资源缺乏的状况,应该积极采取节水、海水淡化以及中水回用等有效措施,以达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加强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
加强环境保护与防治,需要从源头做起,这就要求继续积极推进清洁生产。根据青岛市的实际情况,应加大对清洁生产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加强清洁生产技术研发与推广,在全市各行业中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同时,还应该大力发展环保产业,鼓励环保产品的开发与使用,加大环保产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力度,加快建设环保产业园、环保科技咨询服务中心等,使环境保护体系尽快得到完善,为循环经济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加强政府引导作用
政府部门要提高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强化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宏观指导,有效引导企业抓好各项相关政策法规的落实,努力完成青岛市“十二五”规划任务。
(五)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
虽然青岛市已经出台一些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但在某些方面还不够完善。因此,应不断进行探索并加以完善,如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从资源开采到消费的全面管理制度等。还应制定一些鼓励和优惠性政策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如财政补贴、贷款融资优惠、税收优惠以及奖励等。
(六)加大科技投入
循环经济是一种先进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需要大量的高新科技和绿色技术支持,因此青岛市应该积极研发和应用各种高新绿色技术,如再利用技术、废弃物无害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生态产业链技术和环境工程技术等。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培养大批高新技术人才,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