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作要点范文

时间:2023-04-12 07:39: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工作要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工作要点

篇1

本月工作汇报和总结有以下几点:

1、对门店2个活动的主题跟进和落实,每天门店的跑动,都及时的先去给重点门店讲解我们活动的激励和产品的一些卖点和优势,针对我们此次活动做的一些宣传物料布置、同时我自己也写和让店员们写爆炸贴在我们产品上来更直观的让顾客清楚和了解。多帮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和请她们吃饭,买一些零食她们吃,通过这些来做客情,让店员们更热情的推荐我们产品,好让这次活动效果更好。

2、8板抢滩战役的活动比上个月要卖的好一些,店员们也都积极的在推我们的小盒,而且也都是愿意推荐了,从她们发的晒单里分享的案例来看,店员的愿卖有所提高,在接下来工作中还需要不段的去灌输她们8板的销售理念,加强她们的销售知识。在微信晒单的奖励我觉的能一直保持和大盒一样,这样的话,店员也不会去因为价格不同而产生一个高低之分。

篇2

【关键词】 档案工作;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绩效;要点

前言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经济的迅速发展,要求档案工作提供越来越准确、迅捷的信息、资料和技术方面的支持。档案工作推出电子档案这一形式来顺应时展的需要,电子档案在日常档案管理、办公和利用方面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档案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档案工作者应该以做好电子档案工作为突破口,加强档案的各项工作,提高自身对专业知识和科技知识的掌握,为档案工作的高速发展提供素质和能力上的可能。应该从档案工作中应用电子技术的实际出发,掌握电子档案管理的工作特点,分析和研究提高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绩效的要点,做好电子档案管理的各项准备工作。

1新时期档案工作的现状

档案工作是指国家机构、组织或个人根据档案的法律和规范对其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有价值的资料、经历、活动、资格和技术进行记录,并具有正规性、原始性和权威性的历史记录,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参考价值。目前档案工作呈现出如下各方面的特征

1.1新时期档案工作量大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因此对于基础信息有重要记录作用的档案工作的积累、变动和应用也呈现逐年增大的特征,由于档案的新增、维护、保存和利用需要消耗巨大的社会才力和人力,表现在工作量上,新时期档案工作量越来越大。

1.2档案工作科技含量不高

信息、数字和网络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是实现档案工作高效和准确的基础,但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均衡,各地对档案信息化的步伐存在着速度上的差异,一般只能起到检索和备份的辅助功能,尚未能形成一套高科技含量为主的信息化档案工作体系。

1.3档案工作规范化程度不高

我国虽然在1987年就颁布和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为档案工作的法制化、正规化和规范化奠定了法律的基础,但是,由于《档案法》制定的时间久远,导致其不能对新时期档案工作起到全面覆盖、具体指导和强制规范的作用,使得档案管理工作不能有效适应当今的时代,档案工作的规范化也无从谈起。

2电子档案管理上的优劣

2.1电子档案在档案工作中的优越性

首先,依靠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采用信息技术可以使文件资料收集、储存、分类、统计和查阅等环节变得十分方便,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其次,通过电子文档的方式、利用信息化手段,高效的办公自动化软件可以实现档案的体系管理,索引更灵活,搜索查找更快速便利。其三,以电子文档形式保存的档案文件,其保存方式和对环境的要求较传统纸质文档要低。最后,采用信息技术还能提高文件传递速度和安全性,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共享传递,能够有效提高文件的安全性和时效性。

2.2电子档案在档案工作中的劣势

首先,电子档案存储的存在安全风险,电子档案受侵害后的危险程度将远大于传统档案,档案资料不利于真假鉴别。其次,电子档案的数据容易丢失,在档案工作中电子文件结构复杂,存储方式多样,在各种方式转换中也容易造成信息的缺失。最后,电子档案的兼容性存在制约,由于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保密程度的不同,电子档案的信息存储在不同的介质上或不同个格式上,如果兼容性不够好,也可能造成信息的丢失。

3提高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绩效的要点

3.1加强电子档案存储设备以及网络的安全性

首先,保障存储设备的安全,专机专用,定时进行软硬件更新升级,定期对设备进行管理维护,保证存储设备的良好状态;定期对存档文件更新备份,防止文件在意外情况下的丢失;还可以通过网络防火墙、身份验证、数字签名、病毒预防以及档案及时备份、严格规定读写权限,加强电子档案在存储处理过程中的安全性,确保电子文件在存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保密,预防电子文件被其他用户非法访问和随意删改,应当不断改进现代化管理手段,努力提升馆藏档案的安全保护水平。

3.2规范操作流程,杜绝档案在操作过程中的风险

首先加强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和安全操作规范培训,使档案管理员具备较高的职业操守,同时通过规范的操作,杜绝在人员操作的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其次,尽量统一各单位档案存储的格式、处理软件,防止文档在格式转换或者由于软件兼容性问题被损坏。最后,严格控制管理人员的权限,做到职责权限同步,防止由于管理人员操作时对其他信息造成的无意删改。

3.3提高电子档案人员的业务和科技素质

电子档案工作者应该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和专业进修,为了保证电子档案的寿命,灵活应用多种媒介手段进行档案资料备份和存储,同时及时升级和更新存储技术,保证文件存储的安全性和可读性。

结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为代表的高科技时代,电子档案成为档案工作的重要标识,电子档案可以适应目前档案工作信息交往频繁、数据量大、更新迅速、准确性高和远程交互的特点,是档案工作更高效、更安全和更准确发展必然的表现形式。本文对电子档案的特点和提高电子档案管理绩效做出了简单的探讨,在文章的最后,还应重点强调一点,就是对电子档案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调动和激发,只有充分发挥电子档案工作者主观能动性才能进一步深入提升档案工作最终的绩效。

参考文献

[1] 黄桂玲. 刍议确保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的综合策略[J]. 机电兵船档案. 2009,05.

[2] 李秀凤. “超文本”档案信息形态研究[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3] 白润连. 浅谈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问题[J].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4.

[4] 赵锐前. 影响电子档案安全的因素探析[J]. 黑龙江档案. 2010,04.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班主任;优势;工作要点

在当今各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辅导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岗位,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各项日常管理和心理辅导、安全教育等职责,工作琐碎且责任重大。因此各高校在辅导员职位之外还普遍另设有班主任一职来协助辅导员进行学生和班级管理,班主任常由专任教师或行政管理人员兼任,可大大减轻辅导员的日常工作量,提升效率。在笔者工作的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通常聘请专任教师尤其是各专业的专业课教师来担任所任课班级的班主任,管理班级数不超过两个。笔者长期担任自己任课班级的班主任,对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担任班主任的优势和工作要点有一定认识,故以本学院为例撰文试述之。

一、专业课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具有督促和指导学生学习的优势

高校要担负教书育人的重要社会责任,教书的责任主要由专任教师所担负,育人则主要由辅导员完成。但教书和育人并非割裂,每个老师同时都在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专任教师包括公共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相对而言专业课教师与各专业学生所接触的时间和机会要多,故高职院校常聘用专业课教师担任所任课班级班主任,以强化课堂管理。专业教师通常是本专业出身,而学生们也都知道学习专业知识是自己大学生涯的重头戏,故对于专业课教师多言听计从,因此专业课教师担任所任课班级的班主任,具有强化课堂管理、督促和指导学习的优势。相对而言,辅导员不一定是本专业出身,难以对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容和效率作有效管理和掌控。

作为专任教师,笔者教授多门课程、涉及多个班级,有自己所任班主任的一个包装艺术设计班级和一个装潢艺术设计班级,也包括其他专业班级和同一专业的其他班级。不管任教哪个班级,笔者都在该班主要班干部的协助下有效掌控课堂,随时与该班辅导员联系、交流日常状况,取得了较好效果。因为教务工作和其他各项事物的繁重,笔者很少有课堂以外的时间去管理学生,也不能离开课堂去宿舍巡查逃课学生,故重视掌控授课时间,在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去了解和管理学生,做好班主任工作:上课前认真考勤,将迟到、逃n的学生名单及时通知辅导员进行管理,除了认真授课、指导实训外,笔者尽量接触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和学习习惯等,并开导少数爱玩、爱逃课的学生。包装艺术设计专业是学院所新开设的专业,笔者所担任班主任的该专业班级人数不多、但学情较为复杂;包装专业课程的学习需要一定的数学、几何基础,在学习中需要付出很多耐心和细心,而有一部分学生明显缺乏上述能力。因此,作为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笔者授课适时把握进度以照顾全班的整体水平,更需要花时间辅导少数基础较差、不爱学习的同学;笔者对班级学生十分熟悉,在及时鼓励优秀学生继续进取的同时也多与常逃课的学生谈心,有位男生说自己对包装实在没兴趣,我则耐心告诉他学习是一种责任、是对自己和社会的责任,任何专业的学习都有苦有乐,并手把手教他完成一些小的练习、感受到一点点成就,后来他的学习态度有所改观。笔者认为,专业课教师担任班主任,管理本专业学生和课堂,是对症下药,具有督促和指导学生的明显优势。

二、专业课教师担任班主任的工作要点

高校学生是成年人,但只是生理成人、大多心理尚未成人,其人生观价值观虽已具备一定基础和观念,但辨别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尚不足,易受外界的不良诱惑的影响。尤其高职院校学生的状况原本就较本科院校要差一些,因此担任班主任工作,专业课教师首先班要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富有正能量的外在形象、切忌给人以轻浮之感,同时要具备较深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能在专业学习中予学生以指导并能在关乎职业生涯和为人处世的交流中让学生获得启发、感悟。另外,班主任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仅负次要责任,当发现学生有不良状况时应当及时通知辅导员和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有效管理和干预,不可越俎代庖、不可影响课堂教学,这是专业课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的要点。

三、结语

以专业课教师来担任所任课班级的班主任,以专业课程授课为主线来履行教学和管理的双重职责,是抓住了教师和学生的最大交集,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以专业课教师担任班主任的方式,落实各项工作要点,能有效发挥专业教师的优势,为专业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笔者对此谨进行简要概括,并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高校 科研 保密工作 制度

保密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利益与安全,高校作为科研项目的重要研究基地之一,其保密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1]、高校的存亡及全体师生的利益,然而,建立健全的保密制度是高校做好保密工作的基础。本文针对目前高校在保密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实际为高校保密制度的建设提供了新思路,为做好高校保密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1.高校科研保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对目前高校保密制度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保密制度不健全,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保密制度是高校科研保密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各高校应根据保密相关的法规规定,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校的科研保密制度。在实际的工作中,高校由于最初认识不全面或随着工作的开展保密范围的扩大、保密事项的增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等原因出现了保密制度不健全的现象,导致保密工作受到制约,而不能有效运行。

1.2保密制度的相关条例缺乏可操作性,不利于实际工作的开展

在一些高校的保密工作中,虽然已制定了本校的保密制度,但没有与高校工作本身进行有效的结合,例如,为了保证高校的科研秘密安全不允许研究生参加科研项目,这样的规定虽然有利于保证秘密安全,但考虑到工作实际情况,不免难于操作。因此,高校在制订保密制度时需紧密联系实际工作,做到“既保证国家秘密安全又有利于科研项目的开展”。

1.3保密制度空置,缺乏配套机制保证制度的落实

保密制度不是空口号,是手段,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制度的约束力在确保国家秘密安全的前提下开展科研工作。笔者认为,为了防止出现“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3]的现象出现,高校可以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考虑加入相应的促进机制,例如教育培训机制、监督检查机制等。

1.4相关人员对保密工作认识不够,不接受甚至抵制保密制度

近年来国防科研项目研究在高校逐步增多,高校师生尤其是科研人员保密意识不强,认为无密可保、有密难保[2]、保密事项由保密部门负责于己无关等认识,对保密制度的贯彻执行会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进而不利于高校科研保密工作的开展。

2.高校制定科研保密制度的新举措

根据以上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高校在制定保密制度时应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考虑,使得保密制度能够真正成为学校开展保密工作的有效武器:

2.1保密组织机构、保密责任制需明确

高校保密工作应按照“业务工作谁主管、保密工作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党委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机制。高校首先要有一个清晰保密工作的组织体系:以科研项目管理为核心,横向覆盖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主要责任人职责应明确,只有这样才能为保密制度的建立和落实提供人力保障。

2.2人员管理、介质和设备管理是重点

项目的顺利开展要以确保国家秘密安全为前提,其中的关键因素包括对人员、存储介质和载体、设备的管理等。人员实行“先审查后上岗”,人员出国、对外交流要做好保密提醒,人员离岗实行脱密期管理;人员使用的介质需登记、编号、标识;载体从制作到销毁应闭环管理;设备的管理应遵循“谁使用、谁负责”、“严格管理、技防到位、账物相符、安全可控”的原则,从购置到报废做出明确审批规定。

2.3保密要害部门、部位管理需严格

高校保密要害部门部位的管理应遵循“严格管理、积极防范、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原则,执行年审备案制度,并实行动态管理。工勤人员需签订保密承诺书;外来人员进出须履行审批手续并做好登记;保密技术防范到位,做到人防、物防、技防“三防”结合,确保安全。

2.4活动、外事活动、协作配套管理不放松

随着高校科研项目的增多,活动不断增多,学校在制订保密制度时应将这些内容考虑领进去,例如会议应做好会议审批、场所保密检查、参会人员和会议资料的管理工作等。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审批程序,明确责任,不可放松。

2.5保密教育培训、监督检查、合理的奖惩机制相结合

保密教育培训应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保密工作要点,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分层实施。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的保密监督检查,同时学校应考虑将保密工作情况纳入年度考核中,与职称评定、津贴奖金等紧密结合。

总之,高校需要根据国家保密法律法规、对照保密认证标准,研究国际国内新形势新动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需要领导重视、各部门相互协作、全体师生共同努力;需要有效的制约、激励机制相结合;需要先进的技术、专业的人员、配套的设备[4]和符合要求的环境等保障;这样才能有利于制订适应高校特点的保密制度,为高校保密工作过奠定坚持的基础,使高校的保密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参考文献:

[1]王春梅,任鹏,马栋林.当前高校保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甘肃科技纵横,2009,38(1):146-165.

[2]伍李春,崔俊橦.高校保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1):105-108.

[3]李源,郑鹂穜.高校开展科技保密工作实践研[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6,26(1):90-91.

[4]伍李春.关于新时期高校保密工作的理性思考[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4):84-85.

作者简介:

郝少盼(1986.4-),女,河海大学科技处,硕士。

篇5

一、认真做好招生工作,完成招生任务

本学期我校面临着强大的招生压力,学前和一年级新生的报名人数远远超过招生计划,学前新生报共500多人,一年级报名人数也是400多人。面对强大的招生压力,我校按照县教育局的招生区域划分规定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确保稳定及服务范围内优先就读的原则下认真完成招生工作。

二、紧紧围绕“教育教学建设年”的工作目标,抓好教育教学常规工作

(一)常规管理达标评估工作

1、学校制定了常规管理达标评估工作实施方案。

2、召开了环江县一小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达标迎检迎评动员会。

3、召开了环江县一小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达标迎检迎评档案建设培训会。

(二)认真抓好教学常规。

1、继续抓好教师教学进度、教案、作业布置与批阅、教学反思、随笔、教研活动记录、听课笔记、试卷质量分析、班会、家长会和培优补差等工作。校长室、教导处加大对各位教师随堂听课力度,校长随堂听课共10多节。本学期教导处共两次检查各位教师的备课笔记、作业检查,并及时反馈,面对面提出整改意见,不断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

2、10月开展了“教学常规活动月”活动,学校领导、教导处、教研中心组成员重点深入一年级5个班听课,重点了解一年级新生课堂教学常规情况。主要包括课前准备、课堂上的坐姿、听课、发言及提问、写字、读书等学习常规教育。体育积极协助一年级教师做好学生集会、课间操队列训练。其次,还深入其他年级班级听课文、数学、英语课,10月底召开了教育教学常规活动月总结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加强教师培训。

切实坚持教师专业化导向,以提升教师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为核心,不断加强教师培训工作,重点抓好教学理论、教学基本功、课堂教学技能培训,增强与周边县市兄弟学校的教学联谊活动,切实提高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以加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不同层次人才梯队建设为抓手,不断完善“名师”培养工作机制,积极搭建优秀教师成长平台,努力培养一批在全县知名的名师。

1、12月初与宜州实验小学开展了教学联谊活动。

2、谭东茂、韦雅漫、韦早菊、韦素莉、蒙鹏鲜、卢壮生等老师协助县教育局职教股开展教师培训及送教下乡活动。

3、教师业务培训学习规范化、制度化,单周进行政治学习,双周进行业务学习。

4、加大外出培训学习力度,按照县教研室培训、听课通知,组织教学参加区、市、县级听课、培训学习,提高教学业务知识及水平。

四、教研工作常规化。

1、学校语文、数学教学中心组继续按照课题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市级课题研究。

2、教师个人继续开展小课题的研究工作。

五、需要进一步加强及改进方面

1、课题研究缺乏专家引领及理论指导,效果不明显。

2、班级学生人数过多,教师压力大、工作量大,大量的精力倾注在确保教学达标上,教学创新意识与精力不足。

3、教学以外的杂事过多,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教学工作。

4、教育经费投入过少,教学设备单一陈旧,严重限制教学现代化发展。

三、推崇务实求真,提升教学质量

我校在工作中以教学质量为中心,倡导教风严谨,工作细致的精神,强化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着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篇6

关键词:“硕师计划”;实施情况;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40-05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7-0077-03

作者简介:张作岭(1963-),男,吉林四平人,教授,从事高等教育和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刘艳清(1972-),女,吉林四平人,副教授,博士,从事高等教育研究;赵朋(1982-),男,吉林公主岭人,讲师,硕士,从事教育管理与心理学研究。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教师数量不足和质量偏低的问题是影响农村教育整体质量全面提升的难点问题。为更好地促进农村教育发展,教育部从2004年开始启动并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简称“硕师计划”),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硕师计划”研究生(简称“硕师生”)培养质量上,需要我们认真进行研究和思考,构建“硕师计划”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硕师计划”实施情况及培养模式的调整

“硕师计划”是专门为培养农村骨干教师制定的一项政策,主要是选拔优秀的应届本科毕业生,经推荐免试将其录取为“硕师生”,并与各省、县等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签约,正式聘为编制内教师,让其到国家和省级扶贫县学校任教。“硕师计划”启动以来,已在全国31个省(市、区)开始实施,累计参加推荐免试工作的高等学校已达86所,承担“硕师生”培养任务的高等学校多达73所,共有9000余名优秀本科毕业生赴国家级和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村中学任教[1]。“硕师计划”的实施增加了农村教师的数量,改善了农村师资队伍的结构,提升了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了农村的教育质量。截至目前,“硕师计划”的实施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试行阶段(2004至2005年)

试点工作主要在中西部19个省(市、区)进行,共有33所高校参与了推荐免试工作,有21所高校承担了培养任务,吸引了1 125名优秀本科毕业生到291个国家扶贫县高中任教,促进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2]。“硕师计划”的培养模式为“1+1+1+2”。即第一年,经推荐被免试录取的“硕师生”到签约扶贫县高中任教;第二年,“硕师生”到承担培养任务的高校注册学籍,采取脱产的形式学习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第三年,“硕师生”在任教学校工作的同时,继续学习研究生课程,并进行学位论文的开题、撰写和答辩,论文通过后,方可获得硕士研究生学历证明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第四、第五年,继续在任教学校承担教育教学任务。

2.推广阶段(2006至2009年)

2006年,教育部在其公布的工作要点中强调指出,要“扩大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的规模”,并认真总结了“硕师计划”实施两年来的经验,在试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政策,扩大了计划实施的规模,将服务范围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村学校,以中学为主。同时将培养模式调整为“3+1+1”。即前三年,“硕师生” 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第四年,“硕师生”到承担培养任务的高校注册学籍,通过脱产的方式学习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第五年,“硕师生”返回任教学校,在工作的同时,完成研究生课程学习任务,并进行学位论文的撰写。论文通过答辩后,由培养学校授予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并为其颁发硕士研究生学历证书。

3.完善阶段(2010年至今)

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10年“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从2010年开始,进一步扩大“硕师计划”的招生规模,并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简称“特岗计划”)结合实施。同时,对“硕师计划”做出了如下调整。一是服务范围由国家级和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扩大到所有县镇及以下农村学校。二是培养模式由“3+1+1”五年制改为“3+1”四年制(前三年在任教学校边工作、边学习,第四年到培养学校脱产学课程,完成论文答辩)。三是“硕师计划”与“特岗计划”相结合,凡被录取为“硕师生”的学生均可同时被聘为特岗教师。四是参加推荐免试工作的高等学校和承担“硕师生”培养任务的高等学校在数量上均有所增加。

二、“硕师计划”实施的成效及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实施“硕师计划”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吸引优秀大学本科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的重要途径,是教师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为此,该计划得到了各省(县)教育行政部门、各培养学校和农村任教学校的高度重视。在该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应坚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阳光推荐,公平选拔,积极接纳,合理使用”的指导思想。 实施该计划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为农村贫困地区学校输送了一批本科毕业生,解决了农村教师匮乏的问题,特别是解决了学科教师紧缺的困难。二是通过政策引导,激励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拓宽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三是成功探索了一条为农村学校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有效途径[3]。

在我国,“硕师计划”的实施是一项需要不断地实践和探索的工作,在政策导向、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培养机制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研究,实施的重点是把培养质量上升到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农村教育不仅需要大量的教师,更需要高层次、高水平、专业化的教师。笔者通过调研发现,自“硕师计划”实施以来,所培养的“硕师生”总体质量偏低,与培养目标之间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篇7

关键词:高等学校;学院办公室;考核评价体系

在新形势下,高校建设快速发展,管理制度改革不断加强,特别是学院制建设工作的启动使高校管理重心下移,下属的二级学院办公室管理任务加重,院办公室职能的多面性增强,学校教学、科研、行政等方面的组织、管理和实施,都要在学院的管理工作中得以落实,其工作成效直接关系学院乃至整个学校工作能否顺畅有序地运行。但长期以来,高校中这样一群至关重要的工作机构,其年度或阶段性工作的成败得失,往往仅凭办公室自己的一纸工作总结就了事,以至于学院办公室工作如何发展和提升几乎无人问津。因此,建立完善高校学院办公室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以此引导学院办公室健全工作机制,提升人员素质,改进服务管理,履行其新形势下与日俱增的职能要求,对于促进高教事业的稳定、和谐、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建立考核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

建立高校学院办公室绩效考评体系,既是突破旧的管理模式,增强学院自身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提高整个学校行政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并且应当促使和引导学校与教职员工破旧立新、扬长避短,逐步达到双赢的状态,提升学校的整体竞争实力。因此,建立绩效考评体系必须遵循几个基本原则:一是开放式原则。学院办公室服务与管理的对象是师生员工,分布分散而需求各异,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需要互动,进行经常性的绩效沟通,才能准确地评价管理,表达诉求,推进管理。这样,为了提高管理绩效,有必要建立一个开放式的、全通道式的绩效沟通网络,使学院办公室管理服务对象、被考核人员、制定战略的高层决策者、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直线行政部门、其它的行政部门之间实现全方位沟通。二是动态绩效原则。管理工作本身是一个动态过程,动态管理是一种基于辩证思维的管理观和方法论,最能挖掘组织潜力和应对外界挑战。首先,由于高校必然也会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这就对学院办公室工作目标的制定与达成和各种管理工作都产生动态影响,所以学院办公室工作的绩效管理必须遵循动态管理原则。其次,高校行政管理中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也只有在动态管理的框架内才能得到妥善解决。对学院办公室工作的绩效评价不仅要注重过去所取得的成绩,更要注重对现状和未来能力发挥态势的考察和分析,这样才能把绩效考评变成发展进步的动力。三是绩效问责原则。即以绩效为核心,对学院办公室履职进行监督以及对过失行为进行责任追究。绩效问责不仅是高校稳定与发展的一项制度保障,也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实现高校公共服务以及增强高校回应外界能力的重要途径。四是持续改进原则。由于当前绩效管理在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与偏差,特别是绩效管理的非连续性问题多有发生,改善这一问题的具体措施就是改变原有的工作思路,用持续改进的原则来实施绩效管理。将绩效管理设计成一个动态的开放式的工作环,这样才能使学院办公室管理水平不断地提升,而不是阶段性提升。

二、当前通过绩效考评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学院办公室的职能设置和工作特点,决定其在学校教学科研活动中必须发挥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但从全国各地情况看,目前学院办公室工作却存在许多新老问题,影响其职能作用的发挥,亟待通过建立完善绩效考评体系促进其解决。

1、职能定位和工作目标不明确。由于近十多年来我国大学发展进入高峰期,院系调整、机构变动频繁,使过去的规章制度亟待修改,调整之后学院办公室职能也有不少变化,这就需要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来制约和管理。目前学院办公室还缺乏一套准确描述其职能定位以及切实可行的履职规范,使学院办公室的职能与目标相脱节。一些不断涌现的新业务,看似与办公室管理无关,实则是办公室业务的扩展;而一些看似办公室职能的工作,又不属其管辖范围,办公室人员极易越俎代庖。这些都说明学院办公室有必要通过建立完善绩效考评体系,进一步厘清职能和工作目标,促进办公室工作有章可循,稳步发展。

2、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学院办公室处于学校行政管理第一线,应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工作队伍。但目前在队伍建设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结构不合理,包括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学历结构。不少高校学院办公室工作人员多为本校毕业留校的学生,有些是为照顾本校特殊人员而安排的家属,这些人当中不乏“半路出家”,且学历、经历各不相同,水平参差不齐,难以适应一支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对人才各方面结构的要求。二是素质不适应。人才结构不合理,必然存在一些人员政治、业务素养相对较低、文化基础知识和现代化办公设施操作技能跟不上,影响其正常履行职责。三是队伍不稳定。学院办公室人员工资待遇多数按照职员职级晋升,与学校专业技术岗位比较,其晋升空间十分有限,而且相同档次职级其待遇也相对低。若没有配套实施相应的激励机制,难免会挫伤院系管理岗位人员的积极性,人们总想离开学院办公室而转到学校的职能部门工作,造成队伍不稳定。

     3、大部分院系办公设施相对落后。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和相关技术广泛应用于高校管理的方方面面。但大部分高校院系现代化办公设施投入不够,硬件软件都不齐全,院系办公手段难以适应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要求。同时办公设备的使用与维护技术性很强,知识更新周期又越来越短,学院办公室人员的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亟待加强。

三、考评体系需要引导办公室人员提升素质的重点方位

绩效评价条目和内容的设定,应当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的要求和院系的特点,引导被考评者适时调整状态,自觉学习,提高知识技能,适应办公室工作综合性、执行性、协调性、服务性、时效性的特点。

综合性。由于高教事业的不断发展,学院办公室的 工作也由过去简单的公文处理和来人接待,逐渐扩展为包含行政、教学、科研、党务、人事、及教职工福利等多个领域,工作范围广、事情杂、头绪多。执行性。学院办公室属于管理层, 而不属于领导层。这一属性要求其必须把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落实院系的各项安排和领导指示放在履行职能的首位,并在执行中抓好监督检查、信息反馈和上下沟通工作。协调性。在统筹落实教学、科研、行政工作中,需要与上至校级职能部门、院系领导,下至教师学生沟通信息、协调关系,打成一片;需要有效整合力量,推动工作落实。其协调作用是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的。服务性。一要为师生服务,急教学科研工作之所急,解师生员工之所难,做到耐心、细致、热情、周到,在琐碎、平凡的工作中创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二要为领导决策服务,围绕院系重点工作调查研究、收集反馈信息,当好参谋助手。时效性。学校的教学科研是一项系统工程,各个环节环环相扣,要求学院办公室落实每一项工作要及时周到,能上午办的事不拖到下午,能今天完成的事项不搁到明天。尤其不可超越上级约定的时限才落实任务。

由于学院办公室工作具有这些特点,这就对办公室人员提升素质、找准站位、适应工作提出了特殊要求。

首先要引导管理者提高素质。高校是人才和知识密集的地方,要求办公室工作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经济、法律、外语、计算机、社交礼仪、旅游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知识,具备使用现代办公设备的能力,力争成为博学多识的“通才”和“杂家”。不仅要向书本学,还要向实践学,向周围的同志学,善于调查研究,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工作能力。工作生活中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养成习惯。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要求别人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做到。

其次要引导管理者提高工作责任感、紧迫感。要淡化权力情结,强化服务意识。对领导部署的任务,要迅速行动, 跟踪反馈, 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工作既要雷厉风行,又要一丝不苟。办公室工作,大量的都是周而复始、琐碎繁杂的重复性劳动,要把每一件单调的、平淡的, 看似鸡毛蒜皮的“ 小事”,作为“精品”来完成,体现出经办者的最好水品,折射出所在院系及其领导者的能力水准。

第三要引导管理者讲究工作方法。学院办公室的工作对象是人,做的是解人难、暖人心、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工作,因此,要把对服务对象的人文关怀放在首位,做到对上级、尊长诚实、尊重、不卑不亢,对师生员工谦虚、礼貌、平等待人;同事之间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善于换位思考,多做团结 “补台”工作,构建融洽的工作环境。

要能通过建立完善考评体系,引导、激励人们自我完善,不断进步,就要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责任目标、岗位要求。不少方面的工作质量要求是难以用量化的指标去评估的,一般只能通过定性的方法来表述。进行行政管理目标的评估,应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模式。能够量化的应当量化;对那些无法量化的指标,可采用比较具体的、可操作的定性表述,尽量做到规范、科学、切合实际,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目标管理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

四、考评体系的基本框架

基于对考评目标、方式和重点等方面的上述思考,考评工作的基本框架设想如下:

1、考评对象。学院办公室及其下属机构和所有工作人员,即机构和人员两个部分。

2、考评依据。对机构而言,主要依据其阶段性发展计划、专项计划和年度工作任务,考评其完成情况;对个人而言,要在对其岗位性质、工作环境、资格能力、责任权限、工作标准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职务说明书,作为考评其德、能、勤、绩表现的主要依据。

3、考核关系。直接上级对直接下级进行考核,间接上级负责审核,人力资源部门汇总考核分数,直接上级和人力资源部门负责考评结果的运用。

4、考评目标的设置与确定。对机构而言,考评目标分业务目标和内部管理目标两部分,各占一定的绩效权重。业务目标主要是指学院(系)下达办公室年度要完成的重点工作目标及按照学院(系)年度工作要点确定的目标任务。内部管理目标主要指办公室、科室人员教育培训、素质能力提升情况和服务对象的对服务质量、服务水平的满意程度。

对于工作人员,考核目标除常规的德、能、勤、绩目标外,重点应考察其知识技能进步情况,特别是服务对象和上级领导要求其整改事项的落实情况。

5、考评方式。平时收集服务对象及校内外反应与年终考评相结合,包括利用网络技术等手段征询意见;个人自评或者述职与组织考评相结合。

6、考评结果的运用。 一要及时反馈考评结果。绩效考评本身并不一定能提高管理绩效,还应该根据考评所提供的线索,分析诊断存在问题的原因。通过绩效诊断,如果发现是绩效管理制度出现了问题,阻碍了管理绩效的进一步提高,就应该及时对考评制度进行反思和调整;如果是办公室人员个人的原因,也应该及时沟通。考评结果的反馈应该是双向的、互动的,领导与被考评者之间要有一个反馈交流过程。反馈交流的内容应该包括完成情况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要求;下一步如何改进和怎样提高业绩;个人能力是否还有提升的空间,应在哪方面加强等等。通过这种持续的反馈交流过程,促进被考评人员积极参与,上下达成共识,充分发挥考评的作用。 二要建立激励机制。应直接将考评结果运用到培训、晋升、任用和奖惩等方面。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调动办公室人员的积极性,维持工作热情。三要建立行政人员档案。把对办公室人员进行考评的结果作为历史记录保存起来,把它与个人在学校的职业发展生涯和报酬分配联系起来,培养办公室人员珍惜荣誉、重视考评结果、追求自身职业发展的浩然正气。对办公室人员的绩效考评应该和整个部门的绩效考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这样才能充分体现考评的客观性。

结束语

总之,在高校的下属学院要做到一个优秀的办公室管理人员是不易的,它与单纯的机关或其他事业单位做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区别,工作环境及工作对象不同。只有认识到现代化的高校对办公室人员的所具备的条件的要求,才能更好地审核自我,通过不断的学习使自身素质提高 只有对自己的管理角色有真正的认识,才能在这个 平凡的岗位上演绎出精彩的作为。

参考文献:

[1]谢文涛. 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11.04: 35-36.

[2]丁妍. 浅谈当代高校办公室管理工作.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2011.10: 104-105.

[3]杨微微. 高等院校二级学院办公室管理工作研究. 科技创新导报. 2010.08: 182-184.

[4]马健萍,蔡隽. 高校教学学院办公室工作职能的思考.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09.10: 23-26.

篇8

关键词:“十三五”规划;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思路;创新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时期。2016年作为新一轮规划期的开局之年,正所谓“起跑决定后程”,规划的制定和新思路的展开意义重大。作为高校管理主体,教育部制定的《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在“核心目标”中明确强调:要建成覆盖全国各教育阶段的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数据库并实现数据“伴随式”收集、分层次开放共享。这就给高校的资产信息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深化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1.摸清家底,保证国有资产数据的准确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部分高校存在财务数据和资产数据不一致、家底不清的现象,必须进行繁琐的人工核查,且仍存在人为的不确定性因素。而进一步推进资产管理信息化,实现相关数据信息的对接联动,有利于节约人力成本,提高数据准确性,实现信息资源的时效性、开放性。同时,在系统中完成对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的过程监控,无论在哪个环节出问题,可及时查找责任人,明确管理责任主体,有效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2.规范固定资产管理行为,促进科学化管理

通过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科学、规范地进行固定资产全方位管理。运用信息化的逻辑约束,来取代以往人工约束时可能产生的不规范或松懈。如:系统自动核对资产入库、变动、处置等过程中录入的信息,未按规定填写即无法进入下一步流程;系统启动年度单位资产清查模块时,若某单位未按规定完成清查工作,则发出预警,特殊情况下可限制其进行下一年度的入库工作等。

3.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将逐步减少纸质文档的填报,减少教职工往返于各归口管理部门的次数,简化办事流程,提高教职工对管理部门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在实现节能降耗的同时,也能提高工作效率,便捷资产管理。

二、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根据本校工作实际及日常与其他高校的考察交流情况来看,目前在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大致存在以下问题。

1.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功能不够完善

目前高校大部分所使用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为入库、变动、处置以及部分统计功能,不具备网上资产清查、标签和卡片的直接打印、完全对接教育部、财政部等各类报表需求的统计功能等。且业务办理依然需依赖纸质单据的填报,人员需往返于各相关管理部门,信息化不够深入彻底。

2.部分信息模块未能实现与学校其他相关系统的对接

信息孤岛导致了固定资产基础数据手工维护工作量大、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如:资产管理系统中的人员、存放地点、使用单位等需手工维护,无法通过人事系统或房产系统自动提取信息;财务人员需登录资产管理系统中填写报账信息,而无法通过财务系统记账后联动至资产数据库等。

3.未建立起高水平的资产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

目前大多高校已建立了资产管理队伍,也开始思索如何制定考评奖惩机制,以提高队伍的稳定性和积极性。但在新时期信息化高标准下,还需建立一批结构更为合理的高水平信息化队伍。各高校的资产管理人员大多为兼职,在任命方面没有严格标准;部分资产管理员缺乏信息化管理思维和信息化操作能力;管理软件操作不熟练,交由研究生或委托他人操作;管理人员更迭时,工作交接模糊,未及时进行系统操作指导或学习。以上现象均导致了信息化、精细化、准确化的资产管理要求难以落实。

4.资产信息化管理意识和觉悟还有待提高

部分教职工资产信息化管理的意识稍显薄弱,将自己系统登录密码交由他人登记操作,报账后不会主动登录系统查看,做不到对自己名下资产心中有数。一旦涉及资产清查或调转单位等需核对自己资产清单时,对系统内显示在自己名下资产不承认、不记得,个别人员甚至会产生对资产管理系统的不信任感,这就给管理部门深入开展资产信息化带来了诸多不便。

三、关于加强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1.完善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制度,加强信息化宣传

在“十二五”期间,很多高校都已完成了各自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固定资产管理操作规程》等,也开始进一步思考相应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法》、《国有资产绩效考评办法》等。但随着资产管理信息化的进一步深化,应完善《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办法》,做到信息化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权责分明。办法中应明确固定资产信息化主体及职责、信息安全管理要求、信息化人员建设等,根据实际管理需要进行细化。如:在信息化网络安全要求方面,可明确提出教职工在登录资产系统时,不得设置弱口令,不得将账号转借他人使用等,若违反规定,相应后果由本人承担。明确系统数据的权威性,提高教职工的资产信息化意识。

2.根据各高校实际,合理升级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应将先进的技术与科学的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各高校需根据自身实际,重视软件开发或升级换代,着重软件的实用性、易操作性和一定的前瞻性,充分适应新时期背景下的资产信息化高要求。如:固定资产入库后从系统内打印出带条形码的资产标签及卡片;操作中涉及的合同等附件均实现电子版扫描上传,推进全过程网上审核;具有固定资产管理相对应的手机终端,通过APP可移动实时查询名下资产和相关业务进度,扫描设备条形码、自查资产等功能。

3.打破信息孤岛,搭建一站式高校管理服务平台

在现行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和资产管理数据库基础上,运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理念和方法,继续完善信息化建设,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与财务系统、人事系统的无缝对接,搭建一站式的高校管理服务平台,避免重复搭建,优化资源配置。

4.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

合理配置资产管理人才,完善选任机制,建立一批结构合理、专业水平和信息化水平高的稳定队伍。如:适当提高资产管理员薪资待遇,建立合理的选聘、考核机制;针对部分老一批业务水平高,经验丰厚但不适应信息化的人员,加大信息化宣传力度,合理引导其主动接受软件操作方式;针对部分新一批的熟悉信息化操作,但缺乏实际管理经验的人员,加强资产业务知识培训,合理引导其主动与前辈们加强沟通,互助交流提高。

四、结束语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是新时期背景下的大势所趋,认清深化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的必要性,总结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新想法、新对策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各高校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加强高校间的交流学习,同时放眼未来,合理规划“十三五”期间的信息化步伐,利用网络全面动态的管理高校固定资产,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更好地为学校行政、教学、科研、后勤等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文相.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研究.实验室科学,2014,17(5).

2.黄小敬.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学术论坛,2012,35(5).

篇9

[关键词]民办高校;办学特色;学科专业;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1 ― 0146 ― 02

民办高校办学特色指民办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条件并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在办学理念、管理机制、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师资队伍等某一或某几个方面积淀形成的独特优质风貌。面对逐渐减少的生源和日益激烈的院校竞争,民办高校要想求生存、得发展,必须要发挥其灵活的体制优势,以办学质量为抓手,突出办学特色,走特色立校之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4年教育部工作要点、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讲话等多次提及民办学校要办出特色,为民办高校的特色发展提供机遇,指明前进方向。笔者近日调研了多所辽宁省民办本科院校,各校尽管成立时间较短,发展中存在诸多不足,但都在特色办学方面积极探索,并在某一或某几方面取得了成效,下面笔者以特色较为突出的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何氏医学院、沈阳城市学院四所学校为例,对其办学特色进行分析。

一、办学理念是形成民办高校办学特色的基础

办学理念,主要指一所学校的办学方针和办学思路等,是一所学校的精神和灵魂,是高校采取何种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等的根本出发点。〔1〕坚持特色办学理念,科学定位,是民办高校形成办学特色的前提与基础。辽宁省多数民办高校,在成立伊始就把办学定位确立为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根据区域发展需要、依托企业优势等各方面因素,明确自身发展定位,确定特色发展战略。本次调研的四所民办高校的办学理念(见表1),都强调了特色,突出特色,以特色求发展。

二、学科专业是形成民办高校办学特色的核心

民办高校的办学特色集中体现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并以此确立学校的地位和影响,带动学校整体可持续发展。一批适应行业需要、满足市场需求、便于学生就业的特色专业会给民办高校注入活力。一所大学的优势所在,也就是这所大学的特色所在,大学根据自己的优势发展某些重点学科,使之成为优势学科,并率先在自己的优势学科领域为社会发展做出显著贡献,是大学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切入点。〔2〕

1.强化实践教学,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第一,改革学期设置,增加实践学期。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实施“1321”的学期设置,即1学年被安排成3个学期,2个学期是基于项目的理论教学,1个学期是专项训练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强调“面向行业应用,进阶式实践教学”。同时,学校部分专业实施“3+1”、“2+1”教学模式,即大学最后一年,通过综合项目实践和企业实习,全面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使学生在校便具备了一年的“工作经验”。

第二,改革考试制度,加重实践环节。辽宁何氏医学院实行教考分离,并在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三段式考试模式,每一阶段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阶段学习。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教学内容遵循全球医学教育标准,与执业医师技能考试接轨,增设标准化病人测试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力度。

第三,加大硬件投入,强化实践教学。沈阳城市学院不断加大硬件投入,重点建设影视传媒学院,教学设施、设备具有国际一流水准。实验实训中心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有非编技术实验室、综艺演播实验室、全媒体新闻中心等十六个专业实验室。学生全程参与《绿岛新闻》等校内电视台实战项目,并在多家媒体顶岗实践,以真实项目驱动推进每一个理论教学环节的完成。

第四,建设基地,提供实训平台。辽宁何氏医学院利用10家附属医院、60余家眼视光中心、综合性临床教学实习基地以及GCP临床实验室等自身资源,为学生提供了科研创新、实习实践平台。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生产实践,亲自拆解操作机械设备、参与生产线上产品生产、参加药理病理实验、参与项目申报。

2.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开展创业教育

第一,根据专业特点,开设企业定制班。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实施“面向行业和职业岗位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即根据市场对IT类人才的能力需求为学生确立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制定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根据各专业的不同特点,面向就业市场需求,开设企业定制班,为企业量身定制人才。目前,已为多个IT企业开设过定制班,如“惠普班”、“东软班”、“阿尔派班”等。

第二,与企业合作,共同完成课程开发。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与东软集团、大连软件园合作,共同开发课程体系、教材和课件,共同建设实训环境、开发实训案例、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使学生学习最新的IT技术,实践最新的IT项目,熟悉最新的行业标准,从而毕业后尽快融入企业。

第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竞争力。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设立SOVO大学生创业中心,营造仿真企业的实践教学环境,在企业导师和专业教师的创业实践指导下,完成真实的商业项目,模拟企业运营。累计成立虚拟公司160多家,毕业学生9000余名,孵化实体公司46家,年均在孵学生创业团队30多个,项目创业成功率达30%。辽宁何氏医学院成立全国首家以大学生为股东的“何氏梦工场大学生创业有限公司”,业务涉及餐饮、物流、电子商务等,学生直接参与学院食堂管理、经营,从前期的市场调研到商业运营,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

3.打造优势学科,服务地方经济

民办高校办学特色形成的过程中,应主动适应本地区、本省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布局调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紧紧根据本地区社会需求、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及专业建设方向,积极为本地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在辽宁省教育厅公布的2012、2013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五个专业均列辽宁省高校前三名。学院已累计为社会培养近3万名IT相关专业毕业生,300余家IT企业(其中包括48家世界500强企业)聚集学校周围,学校已成为大连市“国家软件产业基地”、“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师资队伍是形成民办高校办学特色的关键

教师既是落实办学特色的实践者,又是已有特色的传承者,更是学校新特色的创造者,在民办高校优质特色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所指出的:“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教师的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色。”学校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必须要有一支富有教学特色的骨干教师。只有每个教师在教育教学上有自己特有的经验和独到之处,才能汇积和升华为学校的办学特色。〔3〕

1.与企业合作,引进优质师资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引进企业工程师实施实践教学,以“双薪制”聘请企业高水平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企业每年要派教师承担学校5%至10%的课程。进入学校的工程师,既可领取工资,又可收到学校发放的课时费。沈阳城市学院文法、传媒学院院长,均是具有三十年从业经验的资深媒体人,曾任报社主编、卫视频道总监等职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到的视角,在实验室建设、学生实训、教学改革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2.通过培训,推动“双师型”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指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能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的教师。〔4〕大连东软信息学院通过企业技术专家来院培训、委派教师赴企实训,提升院内教师实践教学技能。学校每年有约10%的教师到企业实践,提升工程实践能力。进入东软集团实践的教师,学校工资照发,同时获得企业的项目经费。现在,在学校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中,双师的比例达到60%至70%;辽宁何氏医学院学院教师不仅教授学生理论课程,更直接参与科技与产业的研发生产,现已获得专利30多项;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多次组织教师参加“双师”培训和校外的其它专业技能培训,仅2012年学院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就达208人次。

3.创造机会,重视青年教师培养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出台了《教师培训工作条例》,鼓励业务突出的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制定了“优秀青年人才成长计划”,实行导师“传、帮、带”,选派优秀教师出国进修,进行入职和岗前培训;在校级教改、科研立项中,专设“青年项目”,为青年教师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创造条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大赛,推进教学质量提高;近五年,学院共派出55名青年教师到美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学习、考察或工作,多名青年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会议、进修,一大批青年教师走上教学管理岗位。

〔参 考 文 献〕

〔1〕张紫薇.我国民办院校特色现状调查分析及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4,(08):91-96.

〔2〕 2002年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课题组.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发展战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03):17-23.

篇10

关键词:网络时代;高校校报;“三贴近”

作者简介:房树芬(1972-),女,江苏徐州人,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副主任,讲师。(上海?200237)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143-03

自1895年北洋大学校刊《北洋公学》问世以来,中国高校校报已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全国几乎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校报。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作为高校党政机关报、高校校园主导媒体的校报却面临着影响力下降、地位边缘化的危机。笔者以多年从事校报工作的经验,试解释这一现象并提出对策,希望能对同行有所裨益。

一、高校校报困境背后的思考

从理论上来说,高校校报作为定向师生的分众媒体,在大学的组织传播及文化建设等工作中本应大有作为,但从近年的调查统计、观察反馈来看,其影响力却呈普遍下降的趋势。根据传播学学者喻国明的解释,影响力是一种控制能力,表现为发出者对收受者的认知、倾向、意见、态度和信仰以及外表行为等方面和目的性的控制作用。没有了影响力,媒体就失去安身立命的基础。在笔者看来,校报影响力下降主要原因大概有三。

1.以宣传性湮没新闻性,使报纸亲和力下降

校报是高校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的主阵地,但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受众对推销和宣传都有一种天然的警惕,因此,校报的“报性”决定了宣传不能通过空洞的单向灌输来进行,而应通过事实选择、议题设置等来实现,以服务受众来说服受众。遵循传播规律,将复杂抽象的信息形象化、简约化,易于在受众中传播,这正是校报有别于开会发文等宣传手段的地方。

但是,事实情况是,长期以来,不少人将校报的机关报属性误读为“宣传单”,报道领导、报道会议多,报道方式模式化,空话、套话黑压压,八股之风弥漫。甚至还有人错误地认为“领导宣传”就是“宣传领导”,将校报变成领导讲话和活动的信息栏。长此以往,校报当然会失去读者的关注。

2.行政化管理和封闭的工作环境,降低了校报的活力

从社会学角度看,影响新闻生产的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因素:个体/群体层面因素,即记者自身的专业精神和新闻理想;组织层面因素,即编辑部常规的生产机制和报纸整体的定位及利益诉求;组织外部社会层面的因素,即新闻宣传的政策和行政部门的要求。这三种因素影响了记者的自我角色和生产方式,其中,后两种起决定作用。[1]

具体到高校校报办报的情况上,我们可看到,校报虽然大都有正式刊号,但与市场无关,管理上走行政化路线,例如经费由学校拨发,其数量往往只够硬性成本支出,人员由学校按编调配,几乎没有专业人士,人手不足且很少流动。由于人员少、经费少,全国只有5%左右的校报为周报,绝大多数是旬报和半月报,时效性较差。特别是,超稳定的工作环境、相对固定的工作程序以及进修学习机会的匮乏,让不少办报人员产生了惰性,没有工作创新的意愿和专业办报的能力。据此,我们不难发现为什么校报普遍缺乏吸引力。

3.网络传播新趋势的到来,让受众进一步“漂移”

在前网络时代,由于信息渠道较少,校报虽然总以一张面孔示人,尚能称为校园主流媒体,但网络时代的到来,使校报和其他纸质媒体遇到了真正的挑战。

近年来,由于受网络、手机移动终端等新媒介的吸引,受众对报刊的“黏性”减弱,大量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向更为便捷的新媒体“飘移”。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中国网民人数达到4.85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手机网民上升至3.18亿人,在网民中的总比例达65.5%,微博用户数量以高达208.9%的增幅,从2010年底的6311万增长到1.95亿,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从13.8%提升到40.2%。

网络传播理念对传统宣传模式的冲击也相伴同行。在重灌输、轻交流、权威导向的传统模式下,宣传者可以通过控制媒介和传播内容、操控宣传过程,使受传者依其设置的路径来了解事件及信息。但进入网络时代后,信息铺天盖地,个人制作和传播新闻也非难事,这就使得传统宣传模式失去了着力点,单从人人网、微博等社交媒体火热,而纸质媒体特别是党报、机关报发行日益艰难就可看出。

综上所述,高校校报之所以陷入困境,既有高校新闻宣传部门自身的原因,也受网络时代传播趋势变迁的影响。对此,研究者要辩证分析、系统求解。

二、高校校报“突围”战略解析

要在众多对手中胜出,商家要靠产品和营销,所以,高校校报的“突围”战略就是,以“三贴近”原则为统照,以专业服务为读者提供优秀的用户体验。

1.坚持“三贴近”,用温情和亲和力重塑形象,吸引读者

美国新闻学者杰克·福勒说:“为了生存,每份报纸都必须反映一个特别的读者群,通常情况下就如同手握一面镜子照着某一特别地方,报纸必须和他的读者共同分享一种感觉,一系列的兴趣、爱好和价值。”[2]这种报纸与受众共享的感觉就是传播学上所说的亲和力。有亲和力的媒体才能让受众产生认同。

提升媒体的亲和力,不仅仅是写得“软”一点、可读性强一点等技术操作问题,更是要贯彻以受众为本的指导思想。对校报来说,就是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师生)”的“三贴近”原则,以带着感情与体温的报道,赢得关注,以重塑富有温情和亲和力的形象。在笔者看来,用传播的理念办报,强调传者与受者的平等和互动,不会消解信息的导向性或意识形态内涵,相反,化刚性宣传为柔性说服,观点会更容易被接受。

校报坚持“三贴近”,就是要密切关注高校发展、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立足本校,又不拘泥于本校,除了教学改革、学科建设、就业求职、科研进展等常规话题之外,也要关注和师生有切身关联的其他话题,如师生生活、高教动态等等。只有倾注感情,深入基层,研究师生,校报才能真正成为传播者与读者两个场域的“连通器”,在众生喧哗中彰显主流。

2.当好内容提供商,善用新媒体,优化用户体验

毋容置疑,全媒体、自媒体等网络传播新趋势让传统媒体广受冲击,但传统媒体仍有自己的优势——专业性和公信力。无论“浅阅读”怎样流行,总有一部分受众需要原创的深度报道,而这些必须依靠稳固的组织支持和专业记者采写来完成。这也是校报可以“突围”的理论依据。

校报留住读者要靠用户体验。接近性强的信息是受众需求最迫切的信息,相对社会媒体,高校可能空间小一些,但只要善于发现,能对师生关注的领域进行深入调查,做出有温度、有深度、有分量的报道,同样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当然,“酒香也怕巷子深”,校报除了当好内容提供商外,也要建立“营销网络”。道琼斯公司著名的“波纹”信息资源管理理念指出,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就像一块石头投到水中,会产生很多波纹,像波纹扩散一样,事件的影响面也会迅速扩大,公司就可以把这个新闻通过道琼斯通讯社、网络版、CNBC电视频道、道琼斯广播、《华尔街日报》等7种不同媒体售卖7次,从而将信息价值“吃干榨尽”。有鉴于此,校报也要持开放心态,借助新媒体的快速、互动、便捷等优势,共建多元化传播平台。

三、高校校报提升影响力的操作路径

网络传播放大了校报的固有缺陷,校报面临生存危机,为夺回“麦克风”,校报必须坚持贴近性,致力于为读者提供“有体验感的新闻”,具体到办报实践中,则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突破。

1.加强新闻策划,提高报纸的专业水准

新闻策划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宏观层面,指报纸的定位和新闻编辑方针的确定;中观层面,指相对固定的阅读单元(即各版、专刊、专栏等)的设计与策划;微观层面,指报纸对某一时期或某个选题的报道所进行的创意设计和组织调控。校报的新闻策划主要为后两种,内容包括: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阶段任务、师生关注的热点以及重要事件和重大纪念日,根据版面定位,确定每期各版的报道主题、栏目选题,制定整体报道计划;对各专栏、专题、专版,编辑部还要具体确定报道角度、版面设计、报道时机等细节。

策划出新意、出深度、出冲击力,对出版周期较长的高校校报来说,一定要打好策划牌,而策划成功的前提就是选题切合实际。所以,编辑要广伸触角,通过会议、文件、采访、网站等多个渠道收集信息,无论单位工作要点、教科研动态、师生关注热点,还是时政资讯、行业发展、高教改革,事事都要关心。只有对社会发展、国家教育形势和党的政策有总体把握,对学校工作和师生生活有实际了解,编辑才能提炼出切合实际的报道主题。

专栏、专题、专版是新闻策划的重头戏,策划得好,报纸就变得“丰神动人”,《华东理工大学周报》的经验证明了这点。2011年5月,编辑通过与即将毕业的学生记者交谈了解到,在学校就业形势良好的情况下,却还有少数毕业生“待嫁”,原因是他们对自己的人生和职业生涯没有明确规划,在学期间浑噩度日,以致履历苍白泛善可陈。编辑就此敏锐地提炼出“大学如何不虚度”的问题意识,分别选择了留学深造、入职媒体、保研复旦等4位毕业生进行典型报道,推出专版“成长的足迹”,后以“我的逐梦之路”为主题在校园网主页上,众多低年级学生自曝“很受震动”。这个策划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主题贴近学生,将成才教育的话题于毕业季以毕业生现身说法的方式报道,不着痕迹的说服拨动了学子心弦;策划整合了碎片化的素材,勾勒出优秀学子奋发自强、勤于思考的群像特征,深化了报道主题。

2.增加非事件新闻和深度报道的比重,增强校报的“鲜度”

为避免“旧闻”盘踞版面,出版周期较长的校报要扬长避短,增加非事件新闻和深度报道比重,为校报“保鲜”。

非事件新闻是指“对一段时间内或若干空间里发生的诸多事实、情况、事件的综合反映,揭示带有分析性、启发性的总体情况、倾向或经验等”。[3]综合消息、述评等都属此类。由于非事件新闻往往通过点面结合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相比消息来说,对时效性要求不甚高,更适合校报刊登。

加强深度报道也可帮助校报“保鲜”。深度报道并不是一种新闻体裁,而是一种报道方式。相较于普通的消息,深度报道不只是告诉读者“5个W”和“1个H”,还揭示“为什么”和“未来会怎样”这些问题。传播规律要求,深度报道之“深”体现在立意上,写作却要求“浅”,新闻表述要故事化,注意场景、细节、对话的运用和叙述的节奏,语言有画面感、现场感。

也许有人担心校报没有深度报道的素材,其实,高校作为科技文化创新最活跃的地方,与社会息息相关,像科研方向和行业发展、学子的求学就业、高校“青椒”的生存状态等都可以入题。只要瞄准与学校发展、师生利益密切相关的题材,将素材放到大格局里衡量,校报同样可以做出有辐射力的深度报道。

专栏是非事件新闻和深度报道的可靠载体。以《华东理工大学周报》为例,3个新闻版上共有10余个常设栏目,其中“教苑撷英”、“学子说经”、“就业在线”、“校园写真最前线”、“校园牛人”等都是品牌专栏,除了常见的人物通讯、工作通讯外,也有工科学生性别比例变迁、毕业生留等调查性报道。此外,校报还紧扣热点、结合实际不断推出新专栏,例如,2009年,以宣传科学发展观为背景,根据学校绿色化工科研特色,推出报道教师为科研支撑可持续发展作贡献的专栏,陆续刊登5篇深度报道文章,获得广泛好评。而且,这种视野开阔、内容深度的取向也为内外宣结合铺平了道路,前述多篇文章都被《科技日报》、《文汇报》等媒体转载。

3.改革新闻报道方式,争取出彩、出新

报道的方式影响报道的效果,校报可从以下几点做起,突破僵化的报道方式,以求出新、出彩。

(1)写会议新闻突出其新闻价值。会议新闻是高校校报的“必选动作”,写好会议新闻,首先要认识到会议只是新闻由头,不是新闻本身,记者要回答读者“我为什么要关心”这个最具挑战性的问题,写作时突出有新闻价值、读者关心的内容,把会议写活,忌讳写成流水帐。[4]

(2)新闻报道重事实、写细节。美国新闻学者卡罗尔·里奇曾指出,好记者要“让读者看见,令读者在乎”,就是要用富于表现力的笔把读者带到现场,用事实、引语、视觉和语言形象去触动读者的情感,或让读者获得更多的信息。为此,记者一定要做好观察现场、采集细节等基础工作。[5]

(3)改进版面视觉效果。传播学研究揭示,近乎百分百的读者读报时第一眼看到的都是图片,所以,校报改善视觉效果的关键点是:精心琢磨标题和导语,给新闻“画龙点睛”;对报纸版式进行“可视化”设计,力求版面新颖;以信息量丰富、有冲击力的图片于“三步五秒”中先声夺人。这些都是编辑必须着意的基础性工作。

4.报网融合,打造多元化传播平台

全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要根据媒介的特点和受众的偏好,将同一内容的新闻素材制成不同类型的产品。身逢其世,校报也要走报网融合、错位互补之路。

报网融合,首先要求高校宣传部门理顺管理关系,整合资源,建成由校园网、官方微博、校报、手机移动终端等多个媒体组成的立体传播平台,采编人员合作策划、作业,实现一条新闻、层次化写作、多形态展示,实现新闻集约化生产的目标,提高高校组织传播的整体影响力。

对校报来说,报网融合的积极影响,不仅表现在校报借此拓展了传播渠道,还在于它有利于与读者的深层次互动。例如,校报可以借网络更快捷地了解读者需求,做相应的深度报道,或者借网络互动提升亲和力,也可发掘师生“拍客”、“播客”资源,让受众全方位参与新闻的生产等等。

四、结语

“用优秀的体验留住用户”,网络时代的到来,加重了传统校报日益边缘化的危机,“贴地飞行”是校报破局的必由之路。只有以“三贴近”原则为统照,强化策划采编的专业性,为师生持续提供富有人文内涵和社会广延度的高校“新闻大餐”,校报才能重新赢回读者的关注,履行好宣传和舆论引导主阵地的职责。为此,校报人员务必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专业水准,并向“全能型”记者方向迈进,高校新闻宣传部门也要在创新观念和工作机制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张志安.两类报纸记者的不同特点[J].中国记者,2011,(2).

[2](美)杰克·福勒.新闻的价值——信息时代的新思考[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70.

[3]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