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建设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5 20:42: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师德建设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师德建设论文

篇1

[关键词]高校;教师;以人为本;师德建设

Abstract:Humanismistheguidelineandthebasicrequirementtobuildupteachers’professionalethicsinthenewera.Theconstructionofperson-orientedteachers’professionalethic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mustemphasizethestudent-orientedviewpointsoastoletstudentsdevelopfullyandfreely.Teachersshouldpursuenewteachingmodelsconsistently,renewteachingideascontinuously,trytoestablishnewlydemocraticrelationshipwithstudents,putstudentsinthefirstplaceandsetupconscientiouslearningstyleandacademicstudyattitude.

Keywords:collegesanduniversities;teachers;humanism-centered;constructionofteachers’morality

师德师风建设在任何时候都是永不过时的话题。改革开放30年,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转型,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师德师风建设的重心也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党的十六大把发展高等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强调必须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因此,如何把“以人为本”这一比较抽象的哲学理念具体地落实到师德建设的实际工作中去,就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也是高校落实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

一、“以人为本”是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指导思想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等学府是培养高精尖人才的摇篮,它的中心任务就是教育人和培养人。在高校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学生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学生的多方面要求。高校的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他们的潜能,切实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以实现其真正全面自由的发展。以人为本,体现了的基本观点,也是新时期师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特征。“以人为本”也是教育的本质所在,因为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解放和自由及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高等教育坚持人本理念,就是追求对人本身的关怀,完整全面地关照人,提升人,鼓励人自由发展,认识人,关爱人、教育人、尊重人,开发人的心智,提升人的道德水平[1]。

“以人为本”是一种科学的教育哲学观。高校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人本关爱的巨大作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服务育人的意识,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爱惜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一切为了学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教师要用自己美好的心灵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启迪、感化和影响学生,为培养合格人才而不懈努力。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教育家都把热爱学生看做是教师的主要道德标准。只有热爱学生才能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才不愧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2]。

二、新时期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教师历来受到社会的尊重,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教师被人们比作蜡烛,点燃自己照亮别人,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严谨、求实、奋发、奉献的精神风貌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但是目前高校教师思想道德方面还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长期以来,受“师道尊严”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被作为客体对待,师生之间的关系成了服从和被服从的等级关系,学生习惯于服从,不愿提出任何异议,教师的服务意识淡薄,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为本位,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和沟通,缺乏民主平等的气氛。

有些教师功利化倾向严重,对个人价值和利益看得较重,片面关注自己的科研情况以获得更高的岗位级别和津贴,而不太主动考虑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过程只为完成课时而教学,不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敷衍了事,教学效果不能保证,因而不能更好地培养合格的人才。更有甚者,有些教师把工作仅仅当作是一种“稳定”的谋生手段,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当中,从事和自己业务关系不相关的其它工作,使本职工作受影响。

有些教师思想道德观念淡化,只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自身道德品质的培养,更经受不住大风大浪的考验,以至于在生死抉择的关头,弃学生的生死不顾,只身逃命。今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范跑跑”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在灾难突然降临的一瞬间,都江堰光亚学校教师范美忠不顾学生安危第一个跑出教室,不仅没有尽到一个教师应尽的责任,事后还毫无廉耻地为自己的行为开脱,丝毫没有负疚感,带来了极恶劣的社会影响。同为教师,既有舍生取义的英雄楷模谭千秋,也有逃之夭夭、人人不耻的范美忠,显而易见,不是法律规定出了问题,而是师德建设存在严重问题。范美忠的行为不仅违背了师德,甚至丧失了一个普通人所必须具有的最起码的道德品质。“范跑跑”事件说明师德已有下滑的趋势,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有些高校教师不仅职业道德修养不够,学术道德观念也比较淡薄,缺乏严谨的治学态度,学术心态功利,学风浮躁。学术造假、学术泡沫、学术舞弊、学术交易、学术贿赂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一些名牌大学的著名教授也存在学术上的造假和腐败问题,刻苦专研的精神较弱,缺乏扎实根底和求真务实的态度。

三、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再思考

市场经济导致的价值多元和功利趋向等问题不容忽视,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大而紧迫的问题。针对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应当采取一些对策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

首先,在高校师德建设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改变把教师作为教育主体、把学生视为教育客体的现象,打破服从与被服从、支配与被支配的陈旧观念,以学生为本,建设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是师德建设的核心内涵,是现代教育的根本要求。高校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从学生的差异入手,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从被动的受教育者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和自我教育者,成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角,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有主见、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热爱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热爱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是教师和学生心灵之间的一条通道。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精神,增强学生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师生平等对话、互相信任、和谐相处,既是以人为本思想对现代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是时展对高校师德建设提出的必然要求[3]。

其次,在高校师德建设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打破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教学模式,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寻求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改革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学习能力和自学习惯。教师要定期更新教学内容和教材,不断充实新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要汲取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时将先进科研成果和学科前沿动态传授给学生;要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要加强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使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要给学生更大的对专业、教师、课程和学习时间的选择权,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通过开设大量选修课、开放实验室以及灵活的学分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和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平台。

第三、高校师德建设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求教师要不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和自身的品德修养,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师的道德修养是一种精神体现,是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味的体现。良好的师德形象是一种精神的化身,它孕育着真,引导着善,创造着美,奉献着爱。因此,师德建设不能靠简单的说教,也不能期望制定一纸法律条文就能解决问题,它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关注和全体教师长期的努力。要想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优秀教师,不仅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影响学生,还要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具备高尚的师德,因为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前光亚学校教师范美忠的言行不仅没有给学生展示一种舍己救人的崇高境界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反而传播了一种不健康的道德观,因此范美忠职业道德的缺失和职业责任的不作为绝不能被社会宽容和谅解。爱学生是教师最重要的职业道德,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并不因学生的毕业而终止,而会在他们未来的工作学习中继续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伴随他们的一生,可见师德影响之深远。

师德建设坚持以人为本,还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教育引导大学生既要学会做事,又要学会做人;要对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集体主结合作精神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在增长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提升思想政治素养,知行合一,德才并进,和谐成长,最终使大学生的理性与非理性、科学与人文、知识和品德、智力与人格、个性和潜能、精神与文化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第四、以人为本的师德建设更要注重教师学术与学风的建设。“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学术是非常崇高而神圣的事业,学术失德是大学教师的耻辱。大学教师要以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培养国家栋梁为使命和责任,要讲学术道德,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要自觉维护学术的尊严和学者的声誉。不讲学术标准和操守,则无法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所以,以人为本的师德建设,要求学校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文化环境和氛围,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确立教师在学术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强化教师的学术主体意识,培养优良学术道德,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赵雅芳.“以人为本”促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鸡西大学学报,2004(6).

篇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能否把学生真正培养成造福社会、造福人民的有用之才,师德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加强新时期师德建设,不仅对于提高广大教师的道德水平,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办好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转变社会风气,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知识经济时代师德的新内涵

师德古来有之,不同时代对师德有不同的要求,现代师德是对古代师德的继承与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对师德赋予了新的内涵。

1.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广大教师要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有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培育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努力成为为人民服务的践履笃行的典范。

2.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师德的核心

人,是教育的核心和精髓,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要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品德形成的引导者、心灵发展的疏导者、生活选择的参谋者、学生成长的指导者。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在新形势下,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既教书又育人,在教学创新和不断进取中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党的教育事业。

3.更新观念、努力创新是师德的新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师从事的是创造性工作。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传统意义的传道、授业、解惑是对为师者业务职能的概括,今天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从“传道”者转向学习知识的引路人,从“解惑”者转向发现问题的启发人,从“授业”者转向解决问题的参与人。广大教师要更新观念,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努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4.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师德的人格力量

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是这样的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青年个人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宣言、任何奖惩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加里宁也曾指出,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以及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那样地影响全体学生。青少年具有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特点,教师要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带动和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

5.终身学习、不断进取是师德的升华

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知识越精湛,视野越宽广,各方面的科学知识越宽厚,他就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名教师,而且是一位教育者。”在当今时代知识层出不穷的条件下,要成为合格教育者,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广大教师要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要养成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和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模范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努力发扬优良学风,潜心钻研,实事求是,严谨笃学,成为热爱学习、终身学习和锐意创新的楷模。

三、加强新时期师德建设的途径

加强新时期师德建设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其中以下几方面应特别注意:

1.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创造师德建设宏观环境

要采取有力措施,保障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维护教师合法权益;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教师待遇,依法保障教师收入水平,完善教师医疗、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特别要千方百计帮助农村教师排忧解难;要满腔热情关心教师,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为教师教书育人创造良好环境。

2.深化教育改革,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

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当教师,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建功立业;要高度重视教师培养和培训,加大对师范教育支持力度,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创新,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要改革和完善教师管理制度,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健全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3.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

教师是神圣的职业,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敬。尊师重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具体体现。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让全社会广泛了解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让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尊敬的职业,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4.全社会尊重教师,广大教师更应该自尊自励

广大教师要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做学生发展的“知心人”、创造知识的“学术人”、创新进取的“引导人”、道德行为的“示范人”,努力成为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摘要】本文在分析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意义之后,探讨了知识经济时代师德的新内涵,提出了加强新时期师德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新时期师德建设

篇3

光荣是说老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传授知识,让学生懂得更多的专业理论,学到更多的技能;特殊是说教师塑造的是学生的灵魂,是学生的思想,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理论知识水平。大学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里的一个重要群体,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心理、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辅导员长期工作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师德精神是辅导员不可缺失的最本质的东西,需要辅导员不断学习提高,去磨练、去奉献。

二、良好师德的体现

首先,良好的师德体现在对祖国的热爱上。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要怀有对党、对祖国、对社会主义深沉的爱,要树立为教育而献身的崇高理想。俄国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高校老师只有意识到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体会到工作性质的崇高,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把学生的教育工作放在首位,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着想,默默奉献,为祖国培养21世纪新一代的大学生。其次,良好的师德体现在对本职工作的认真尽责上。辅导员培养的是祖国建设事业的后继者、接班人,他们未来将要在祖国的各行各业上贡献力量。祖国的建设事业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人,因此,作为与学生距离最近的“职业人”之一,辅导员对待工作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将来在工作中的表现。除此以外,良好的师德能够促进辅导员与专任教师、行政管理人员、教辅人员之间沟通交流,使大家在和谐、友好的环境中从事科研、教学、管理等工作,得到学校各个层面、各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使得高校辅导员能更好的行使育人的职责。最后,良好的师德体现在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照顾和关爱上。关心热爱学生,是作为一名辅导员必须具备也是必不可少的品质,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老师会倾注自己全部的爱心,学生感受不到老师的爱,那么,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关爱学生是从事教师职业的每一个人的特殊情感,是职业需要,也是教师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它是维系老师和学生关系的纽带,是完成教书育人工作的基础,辅导员的信任和爱护,对学生成长成才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鼓舞着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向上,激励学生不断的发展。新时期,师德建设面临着严重的挑战,部分辅导员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职业理想和职业信念动摇,有的甚至忘掉了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在岗不敬业,教书不育人,随意讽刺、挖苦学生,这些现象严重违背了师德要求。这就需要各方高举师德建设的旗帜,狠抓进行师德建设。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只有培育出有竞争力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综合国力,才能够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就要加强师德建设,不仅要丰富师德建设的内容、加深老师对师德建设的理解,还要与时俱进,促进师德建设的发展,在日常工作中将师德建设落到实处。

三、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启示

结合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工作,我认为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大力开展师德学习。通过对良好师德的宣传学习,使辅导员们深刻理解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明白自己身上所肩负的重要使命和责任,积极学习,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使辅导员的工作能够顺利开展,更加认真和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

第二、形成师德机制。一方面要建立师德评价机制,形成相互比较、相互激励,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要建立师德监督与奖惩机制,形成对优良师德的导向性和对不端师风的高压态势,使优秀的老师能收到鼓励,形成人人学优秀的良好氛围。

第三、加强辅导员自身修养,准确定位自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辅导员扮演着人生导师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的角色。此外辅导员还是学生工作的管理者,管理统筹学生群体的日常事务。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在各种思想斗争异常激烈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培养政治立场坚定的大学生,如何塑造一批能够担负起民族兴复兴历史使命的接班人,是每个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都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篇4

一、转变教育理念,实施差异教育。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的未来,而不是个人眼前的荣誉和利益,要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因此教书育人不可急功近利,需从大处着眼。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习惯于只看眼前,不顾将来,以剥夺学生个性为代价换取教师的师道尊严,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代价,过分苛求学生的成绩,换取暂时的高分。众所周知,普京上小学时学习成绩一塌糊涂,而现在成为力挽俄罗斯经济大滑坡的总统。事实表明,学习成绩与创造力无明显的联系。创造力有早晚,先后之分,越是有个性的人,创造力越突出,个性是创造的前提,把个性多样性作为一种有价值的东西,一种财富来加以接受,我们就不会按成绩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我们眼中就会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二、以身示范,情感育人。

搞教育不能搞形式主义,这是一种不理智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因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其阶段性,不能强求一致,无法整齐划一。而真正能够给学生以伟大启迪和深刻影响的往往是一些教育细节。如精心地准备了每一堂课,课堂上先与学生进行沟通,问问他们想听什么、怎样学、怎么讲才能调动兴趣,然后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每一个学生都对学习有了主动积极性。其次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表扬,真诚地鼓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满足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

三、为人师表,身正为范。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崇高的荣誉,也是教师的神圣天职。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将上一个新台阶,而且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更将跃上一个新高度。作为一个人民教师,负担着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文明程度的直接责任。"教育者先受教育"。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为人师表的水平,才能胜任人民教师的历史使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这就要求教师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凡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做好。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说明这个道理。

四、教好书,育好人。

教师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就必须把书教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渊博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只有其中的一朵浪花,一粒泥沙,常年累月航行于其中,将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达理想的彼岸,风雨无阻,无怨无悔。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艰辛和挑战。胸无点墨,混迹社会,腰缠万贯者大有人在,但我们无法想象,更不能容忍一个滥竽充数的教师堂而皇之立于那些求知若渴者目光聚焦的神圣讲坛。所以,教师要有进行教育所需的扎实而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要透彻地懂得所教学科。特别是在当前课改的前提下,教师的知识不但要渊博还要宽阔。因为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上至宇宙太空,下至海洋生物,从远古时代到未来世界他们什么都想探究个明白知道,并期待能从老师那里得到答案。这种好奇心加求知欲是发展智力的动力,教师应循序渐进引导,而不能扼杀学生个性发挥。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知识层面要学而精,精而广,广而深,指导学生探究神秘的世界。所以,教师要终身不断学习,不断开拓,更新自己的知识。正如加里宁所概括出的辩证过程:教师一方面要奉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洋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吸收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

篇5

一、教师道德评价得意义

正确的道德评价,可以增强教师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规定教师道德修养的指向,促使教师沿着正确的修养道路前进,还可以巩固教师善的行为,逐渐形成善的行为习惯。相反,错误的道德评价,会产生消极的作用,它会抑制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发挥,改变教师修养的指向性,从而导致不符合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行为的发生,因此,对教师的评价,关系到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成效,影响到教育事业的发展。

其次,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职业道德教育不够深入,有些教育部、学校及教师中间没有掌握正确的教师道德评价标准,而是用一些不正确,甚至错误的评价标准,来衡量教师工作的质量,给广大教师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对教师道德的贯彻和落实造成了消极影响。因此,有必要消除这些不正确的评价标准。

二、正确进行道德评价的方法和方式

在教师道德评价过程中,应运用一定的评价方式来进行赞扬或批评、鼓励或谴责、示范或劝阻、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使教师的行为符合社会和阶级的道德要求,给人们起一种榜样作用,产生潜移默化影响。

第一,持实践的观点,时间是联系动机与效果的纽带,在实践中进行道德评价,就能够把动机和效果有机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看一个人动机好坏,不能停留在他的表白、许诺上,而要着重看他的行为是否在实现自己的诺言,即通过时间来检验。

第二,评价时应注重动机的客观性、效果的全面性、和效果的系统性。

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可能会出现不太好的效果,这时就不能简单地给予评价,而要把这种效果放在事情的全过程中进行系统的考察。

第三,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是道德评价的三种方式的内在关系。

篇6

高校管理人员要做好本职工作,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作风和政治素养,严格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法规,把握高校管理的政策、方向。加强对基本政治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的学习,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全心全意为高校的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服务。高校管理人员是教育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人员同时也是教育者,必须具备高度的政治责任心,要确立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意识,以理论指导实际工作,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高校管理人员应善于运用法律手段领导和管理教育工作,必须提高执法守法的自觉性,带头学法、知法、用法,特别要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学位条例》等有关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彻底改变各种不规范的管理方法和作风,使教育管理进一步规范化、法制化。

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升道德素养

1.敬业精神。敬业爱岗是做好本职工作的根本保证,各行各业都是如此,只有做到敬业爱岗,才能做到用心去完成一项工作,工作才有成效。高校管理对敬业精神的需要有着更高的要求,因为它担负的培养人才、教育人才的重要责任。一般说来,高校管理人员无论是教学管理人员、学生工作管理人员还是后勤服务人员只有本身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祖国,热爱学校,热爱本职工作,才能尽心尽职地去工作、学习,才能全心全意地使管理工作服务教学,同时还能够在职业上不断追求新目标,只有不断追求,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才能更好地、出色地完成管理和服务的本职工作。

2.高度的责任心。责任心是一个道德概念,高校管理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以教学管理人员为例,教务管理关系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有时稍有差错,就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和认真负责的态度。教务管理有时时效性很强,需要教务人员有应付突发性事件的准备,如教师的临时调停课等,就需要及时通知到学生,否则会造成教学秩序的混乱。还有学生成绩的管理,稍有疏漏,就需要及时通知到学生,否则会造成教学秩序的混乱。

3.服务意识。高校管理人员应树立“以师为本”、“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基层管理人员是直接和教师、学生打交道,其服务态度、一言一行都会对教师、学生产生影响,也决定着教师、学生对高校管理的评价,影响到高校服务质量。基层管理人员应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热情地为本院系教职工服务,为全院学生服务,树立教师和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使教师和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和最完善的发展,使其体现主人翁的地位,以确保学校各种活动有序地开展。高校管理人员在管理中应审时度势,做到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精神,无私奉献的品格,“甘为孺子牛”的服务意识,去协调领导与教师,学生与教师,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院系或整个学校具有凝聚力,号召力,达到预期的工作目标。

三、加强继续教育,提高业务素质

1.行政管理能力。高校管理人员应加强行政管理能力的培养,积极学习,掌握各类的管理流程,掌握行政管理的规律性、周期性,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使得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同时要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做到会干加巧干、忙而不乱富有成效。

2.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高校管理人员是联系上级管理部门、职能部门、教师、学生的纽带,起着上传下达、传递信息的作用,这需要行政管理人员有较好的协调能力,准确的理解能力和清楚的语言表达能力。高校管理人员在严格执行管理规章制度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思想障碍,这就要求高校管理人员要做到以诚相待、说服对方、沟通协调,使各项措施和规章制度能得到真正落实。

3.学习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管理人员只有加强学习,才能了解技术发展的最新信息,做好各项工作。计算机作为当代信息技术核心内容,在管理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只有掌握计算机应用,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的管理,才能提高工作效率,这就要求高校管理人员应加强对计算机应用和网络化管理的知识学习,使管理高效有序。

4.开拓创新的意识。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管理也在发生变化,这需要管理人员有开拓创新的意识,能够在工作中找到新办法。现在一些高校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等,高校管理更为复杂,这给管理人员提出了新要求。因此管理人员要在新形势下创造性地工作,增强应变能力,加强管理工作。

总之,高校管理人员的师德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提高管理人员的素养应该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做,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是一个人的素养的体现,因此在工作中、生活中要处处注意自己的形象,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做一名工作严谨、积极进取、求真务实的管理者,为学校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高校管理人员是专门为教学科研服务、为教师学生服务的一支队伍,在当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战略决策下,不仅需要他们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更新知识、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更需要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笔者认为,为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要求,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管理人员应该从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继续教育这三个方面全面提高自身的师德建设。

【关键词】高校管理人员师德建设

参考文献:

[1]边春丽.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思考[J].内江科技,2006,1:13.

篇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为中职院校师德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作为中职院校的教师首先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是为国家和社会建设培养栋梁之材,因此,具有较高政治素质的教师,是学校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前提。政治素质需要教师学习党的中央会议精神,关心时事,对政治具有敏锐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用理论武装头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唯物主义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过硬的政治素质才能在思想上帮助学生进步,引导学生按照党和国家的需要学习知识和技能。其次是要具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意识。教师被称之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与其他职业不同,教师这一职业的第一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塑造,然后才是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中职院校针对的学生群体比较特殊,不容易管理,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意识,先严格要求自己才能严格要求学生。中职教师要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公正的对待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能够真正地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立场出发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问题。再次是要举止端庄,为人师表。教师不仅仅要厚德博学,还要注意言行举止。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看在学生眼里,被学生无意识的效仿。教师要提高从内在修养到外在仪态的标准,以优良的学风、严谨的教风做学生学习的表率;举止文明,衣着得体,从教清廉。争取在各个方面做学生的榜样,也为中职学校的优良校风增色添彩。中职教师在师德方面要知行合一,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坚守学术良知,表现知识分子的高尚人格。最后要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中职教师面向的学生群体是学习自觉性不太强的群体。这就对中职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中职教师不仅仅需要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还要在技能上有所侧重,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铺路。中职教师的业务能力包括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又分为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中职教师间接承担着服务社会的任务,这样,中职教师的业务水平必须能够直接指导学生实践。中职教师要通过对教学规律的把握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中职院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师德教育效果不理想尽管中职院校对师德建设一直很重视,但总是停留在口号的宣传上,没有形成中职教师对师德重要性的广泛认识。中职院校存在重教学而轻师德建设的现象。很多教师没有参加过师德教育活动,有的教师只注重个人发展,对学生的关照不够,责任感不足。一些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淡薄,师德制度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二)师德评价机制不完善确立师德评价的标准、内容和制度是新形势下中职院校师德建设问题与策略探析宁兆国大连长兴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师德建设的重要环节。当前,中职院校的师德评价制度还处于萌芽阶段,不能及时适应教师队伍发展的新情况和职业道德要求。制度跟不上形势,评价内容和制度、监督激励制度等方面还有不少缺陷。尤其是敬业精神等软指标,不容易用具体的数字来衡量定位,导致教师重业务而轻育人。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缺乏分工合作的制度,缺乏内在统一性。师德评价机制的程序建设相对滞后。对师德评价的方式、步骤、时限等程序性规范不够.评价机制的运行不灵。

(三)师德监督和激励机制乏力目前许多中职院校对师德建设的监管没有独立的部门,对于师德的监督方法和监督手段不够先进。中职院校师德监督和激励机制方面比较软弱,监督体制的不完善导致监督主体懒于作为,奖惩制度的不明确也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对教师师德表现没有法规上的标准,奖惩机制和激励机制也不足以完全杜绝失德现象。

三、中职院校师德建设的策略

第一,增强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队伍存在一定程度的功利化倾向,中职教师师德建设尤为重要。十报告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教师育人是教师的责任,中职教师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是一门内修的功课,必须从思想上坚定道德意识,深刻学习道德规范并践行。中职院校也要加强对师德的管理,比如禁止教师收受学生钱财和礼品,评选和奖赏模范教师,宣传师德建设的重要性,组织教师定期学习中央精神和师德内容,要求教师自查和自省,时刻牢记教师的历史使命,热爱教育事业,增强自身的职业素养。

第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美化师德建设软环境。物质方面,建设优雅的育人环境,从校园环境的美化、绿化、亮化角度加强校园软环境的艺术性与文化内涵。环境对人的心理有很大影响,尤其是学校环境,要用文化来熏陶,使教师和学生都在充满文化的氛围中潜移默化的提高人文修养,用美好的环境来映衬人的纯洁内心,可以建设师德园地等小型广场宣传师德事迹,提高教师与学生的德行认知。尤其对于青年教师,提高青年教师自身修养更是学校要关注的重点。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青年教师容易被环境所感染,自觉的融入到纯净的校园文化中,用审美来塑造身心。

第三,形成长效的师德建设制度。从制度层面加强对师德问题的管理和约束。中职院校的管理层可以作为督促小组,对教师的德行加以监管,用制度手段促进师德的长效推进。教师在教学岗位和生活中都要严格要求自己,用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清廉的道德修养面对学生。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用校训、校徽、校歌等形式,提高校园文化的凝聚力,使校园文化力内化在教师与学生的心里。中职院校要经常举办有意义的活动,比如技术交流,企业前沿问题讲座等。与时俱进,使其深入广大师生内心,内化为师生的精神特质。中职院校还应该特别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因为中职学生意志力薄弱,学习自觉性差,容易被外界因素影响,教师主动与学生沟通,加深师生间的感情,建立师生互动机制,使学生的诉求及时得到回应和满足,提升校园的人文关怀。

第四,建立激励机制督促教师注重师德。建立师德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对师德的每一个指标进行细化和裁量,按照要求详细赋分,比如优秀、合格、不合格等,让学生参与打分,教师之间互评,完善机制的功能性,新形势下的师德建设除了传统的道德建设之外还有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一些中职院校的教师对自己降低要求,认为只要教好专业课就是完成任务,建立完善的师德测评机制可以帮助中职院校教师认识师德,强化师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以利用互联网、微信等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对师德建设多提宝贵意见。在竞争机制下,科研考核机制也要细化,比如课题的数量、级别,著作、论文等,对每一项工作都严格执行赋分制度,规范整个考核体系,力求公平公正,合理合法。对于师德没有达到学校要求的老师要对其进行培训,对违反学校规定的行为予以处罚。

篇8

    没有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新农村就缺乏根本的支撑。通过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提高农民素质的对策,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因此,首先要培养造就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民素质具体而言,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对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在一切生产力发展的要素中,人的因素是最积极、最活跃、最富有创造性的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管各级政府有多好的政策和多大的人财物支持,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生活在广大农村地区的亿万农民。如果不着力于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激发蕴藏在亿万农民中巨大的潜能和无限创造力,再好的优惠政策,再多的人财物支持,也只能起到暂时的“输血”功能。而依靠农民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充分发挥亿万农民群众的主力军作用,才能变“输血”为“造血”,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正如******总理曾明确指出的那样,“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只有现代化农民才能实现现代化农业、建设现代化农村。

    近几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较快,但农业农村的发展相对较慢,而且发展很不平衡。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突出表现为“三低三缺”:一是文化素质低;二是劳动技能低;三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村缺少懂技术、会种田的新型农民;缺少懂科技、会管理的青年农民;缺少农业企业家和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农民的文化素质都很高。如:受过大学、中学及良好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民,德国占67%,日本占59%,英国占78%。与之相比,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相差甚远,我国有9亿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初中文化程度占48.1%,高中文化程度仅占11.6%,而系统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所占比重更少。

篇9

[关键词]和谐班级文化建设现代意识

[作者简介]李俊(1978-),男,山东烟台人,青岛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办公室,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谢春虎(1979-),男,山东费县人,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团总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山东青岛266033)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170-02

建设一个积极上进、团结有序、充满凝聚力的和谐班级可以说是高校德育工作一个重点。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建设的重要载体与突破口。“班级文化是由班级成员(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学习和交往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态度、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其物质表现形式。”①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上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将会为和谐班级建设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也在某种程度上为班级建设找到新的突破口,为之后如何进行特色有效的和谐班级建设提供了多种思路。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

班级文化在广义上是指一个班级在长期学习、活动中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群体意识,并在这种意识驱动下所创造的一切成果。在狭义上是指班级全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培育起来并遵守的共同愿景、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纪律习惯等方面的总和。由此可见,班级文化建设,不单单是学生在文化课上成绩优秀、班级活动上表现积极等方面的体现,同时也要求学生在班级文化这个大环境熏陶下,将自己对班级文化的理解认识提升到更高的一个层次上,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班级作为联系学院和学生宿舍的一个中间体,班级文化建设亦对学院文化、宿舍文化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1.班级文化建设对建设和谐宿舍有引导作用。宿舍是学生课余生活的基本活动单位。宿舍是大学生思想最活跃、感情流露最为真切、言行举止最为自由、信息传播最迅速的场所。寝室文化具有易接受性、广泛性和潜移默化影响的特性。在对学生形成一种人格时所具有的长久性和典型影响最为突出。②可以说,宿舍在学生生活中有着与班级同等重要的意义。建设和谐的班级,必然离不开建设和谐的宿舍。建设和谐宿舍,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适合自己宿舍的一种特色文化,比如某个宿舍学生普遍爱好书法,那么完全可以在宿舍内部进行多次书法写作交流,或者书法比赛,为整个宿舍营造一个浓郁的特色氛围,当然,这一切必须要在班级文化的指导作用下有序进行。班级文化的意义在于,能够不仅仅将目光投放到学生在班级上的表现,还能够使班级文化建设的成果延伸到学生生活中去,将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态度、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其物质表现形式最大化、最广泛化地体现出来,最终实现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过程中得到学业与心智的双重洗礼。

2.班级文化建设对和谐学院、和谐校园建设有推动意义。班级是学校的一个基本单位,也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的一个基本对象,一个校园的和谐与否,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班级文化这一根基是否坚实。搞好班级文化建设,会对整个校园的文化氛围产生良好影响。社会学研究发现,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变化和发展受他们的学习、生活的环境影响最大。③一个高雅、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将会使学生在认识思想观念与行为准则的过程中能够尽量地少走弯路,从而更快更好地融入学习生活当中去。通过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可以丰富和发展学院文化,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便会更加牢固。

3.追求班级文化的建设也要着重关注班级文化建设的发展与走势。班级文化建设的最终出发点与落脚点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我们应该看到,班级文化作为班级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与突破口,应该做到有益于学生形成长远的精神状态,有益于学生在班级文化的熏陶下收获对自己终身受用的东西,它可能是一种做事的锲而不舍,可能是面对挫折的坚韧。总之,班级文化不仅注重学习成绩的提高,更要通过文化建设使同学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今后离开校园走向社会提供指导。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建议

班级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发生一定的改变。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能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将时代精神融入班级文化中,积极进行探索与调研,运用科学的、多种多样的方式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增强班级文化的时代感。

1.贯彻和谐观念,推进班级和谐。班级和谐,离不开班级中所有成员的努力与支持;成员的努力与支持反过来将给班级和谐带来推动与活力。所谓和谐观念,就是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共同向往的班级建设的理想境界,是班集体中所有成员的共同理想。贯彻和谐观念,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对班级建设始终充满着足够的热情与动力,使其能够为了达到和谐的标准而更快更好地推动班级建设。只有和谐的观念深入人心,班级日常所开展的各项活动才能有条件地、顺利地开展下去,班级建设才能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与接纳,有基础进行下去。一个人心涣散、混乱无序的班集体,没有统一的目标,没有使自己身处环境变得和谐这一愿望,那么班级各项活动也无从谈起,更不用说和谐与否了。所以,一个群体是否拥有统一的和谐观念,将直接影响到班级建设的质量与速度。

2.建设班级文化的有形载体。班级文化建设可以借鉴企业在市场中的运作经验(如企业文化建设和CIS设计),在征求同学意见的基础上,发挥班级同学的聪明才智,将班级文化物化为班级的有形载体,增加班级文化的感染力、号召力。有形载体可以有如下形式:(1)通过全班同学参与,设计出富有特色、具有寓意的班徽,形成同学认可的、并能具体实践的班训,谱写可以传唱的班歌,形成班级行为准则。(2)建设班级网站,班级群等,形成同学敞开心扉的阵地。(3)美化班级教室,营造高雅、积极向上的环境。(4)制作班级的旗帜、T恤衫等标识物,增强同学对班级的自豪感。

3.借鉴企业管理模式,强化时代精神。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各个企业都面临着近乎残酷的竞争压力,但是,有些企业之所以能够在众多竞争者中杀出重围,独树一帜,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们有着先进的管理模式,这些管理模式中的某一些甚至可以为我所用,或者经过创新发展,运用到班级文化建设当中来,凸显了在班级文化建设大背景下的时代精神。首先,引进竞争机制。企业间的竞争是激烈而残酷的,而这又是企业必须面对的。引入竞争机制的目的并不是像企业一样的优胜劣汰,而是保证班级内始终拥有着积极向上的观念,使学生在学习中提升自己,最终实现共同进步。其次,培养学生负责的态度。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反对损人利己,主张利人利己,但在行动中更多地表现为利己利人,处理事情时更多地考虑到自身利益。此外,学生还有一些不负责任的表现:只愿享受做学生的权利,不愿承担做学生的义务;对待事情、对待学习不能做到善始善终;只注重个人的兴趣和利益,不考虑集体等。和谐班级的文化内容,必然包括了全体成员相互负责、荣辱与共,这是群体中各个成员约束自己行为的有力保证,也是一次集体观念的具体体现。最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企业基于生存与发展的目标需要而提出的,是为了实现某一个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表现出来的精神。当前,科技发展呈现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综合的特点,社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不与社会发生联系的个体是无法存在的。靠一个人单枪匹马到社会上去“拼杀”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目前更加突出合作精神,也就是团队精神。对于一个集体、一个公司,甚至是一个国家,团队精神都是非常关键的。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也是现代社会对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是对学生交际能力、协作能力的综合考察。培养团队精神,有利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的发展,同时形成班级中和睦、良好的气氛,促进学生平日中的学习、生活。

三、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尝试

在新的社会大背景下,以班级文化为出发点,发挥文化的凝聚作用,推进和谐班级建设成为时代的要求,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1.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月,推进班级文化建设。学院每年举办一次班级文化建设月活动,指导各班级开展班级文化活动,活动结束后评选先进班级予以表彰,激发了同学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热情。通过班级文化建设月活动,各班级形成了富有班级特色的班徽、班训,做到了班徽班训上墙,给班级同学一种无声的引导;各班级美化教室环境,建设了班级的宣传栏,教室环境不断改善;学院统一制作班牌,刻上班徽、班名,挂于教室门口,成为一道独特、美丽的风景;学院制作了班级文化建设之窗,将各班级的班徽、班训进行展示。

2.指导班级进行文化建设,形成班级特色。学院制定了班级文化建设指导意见,引导各班级建设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并鼓励班级大胆创新,让自己的班级文化更富特色。有的班级利用教室后墙空白地带进行了大胆的创意,设立了诸如“优秀作业栏”(将学生们平日练习的钢笔画、水彩画、钢笔字等作业中较为优秀的张贴出来,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专业交流,加强了之间的互相学习)、“读书园地”(将从报纸、杂志上精选的各种文章打印出来贴在墙上供学生课余时间阅读,为同学提供了精美的精神食粮)、奇思妙想(展示同学的精彩创意、创新性思考等)、原创海报(张贴班里同学自己绘制的海报)富有新意的方案。有的班级建立的班级日志,同学可以在班级日志中畅谈理想、人生、学习,记录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成为同学宝贵的精神财富。有的班级设立了班级行为准则,引导班级同学养成良好的习惯。

3.发挥文化的引导功能,丰富班级文化建设载体。为了使文化建设更加深入、具体,发挥文化的引导功能,学院将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等也融入班级文化建设之中。连续三年在新生中开展“算账知感恩,生活更理性”主题班会,通过让每一位同学计算自己大学花费的总费用以及每日的花费情况,引导学生学会节约,学会感恩;每年寒假为每位新生布置一份特殊的寒假作业——回家为父母洗次头,引导学生感恩父母;成立了爱心互助基金会,引导同学互相帮助,奉献爱心。这些活动使得班级文化建设增加了感恩、奉献的内涵,“5·12”地震之后,各班自发开展了向灾区人民捐款、义卖的活动,便是感恩精神的良好体现。为加强同学的交流,推动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学院创办了“学生论坛”,为同学打造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观点碰撞,文化得以共享、传承。为使新生更快地融入大学生活,学院从各个班级抽调学习成绩优秀、思想品质出众的高年级学生就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与新生们进行互动式的交流,充分发挥高年级学生热情,带动新生更快融入新环境中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文化是维系班级的精神之源,以文化为凝聚力,推进和谐班级建设是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要将班级文化视为班级建设的突破口与切入点,利用班级文化的强大精神作用来推进和谐班级建设;着眼于班级文化建设的延伸与发展,关注学生长远的精神状态;始终突出班级建设中的时代精神,建设一个积极上进、团结有序、充满凝聚力的和谐班级。

[注释]

①林冬桂.论班级文化的功能与建设[J].教育导刊,2001(11):11.

篇10

文化建设对于食品药品检验可持续健康发展以及加强食品药品检验有效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食品药品检验在发展之初就很注重文化的建设,食品药品检验行业需要增强员工的奉献精神,构建新型的人际关系,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食品药品检验; 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R9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058-01

1 文化建设的地位与作用

文化建设作为食品药品检验的软实力,在食品药品检验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食品药品检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建设对于食品药品检验发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加强文化建设,提高食品药品检验有效性:

良好的文化是食品药品检验有效性发展中重要的软实力,是食品药品检验发展中的重要内在动力。良好的文化是食品药品检验发展的内在力量源泉,是食品药品检验发展的内在动力。判定食品药品检验相关部门是否有效的质量检验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食品药品检验是否具有良好的文化。如果缺乏良好的食品药品检验文化,必然导致食品药品检验发展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逐渐恶化,从而造成假冒伪劣食品、药品扰乱市场,给人民生命健康带来的损失是无可估量的。

1.2 加强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食品药品检验的管理水平:

优秀文化建设既是食品药品检验管理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是食品药品安全发展环境对食品药品检验管理者的要求。一方面,食品药品检验的发展得益于食品药品检验的管理者,食品药品检验管理者是食品药品检验发展的重要动力。食品药品检验管理者一旦掌握了管理的理念、方法、规律,认识到食品药品检验发展过程中人员在其中起到的重要的作用,发挥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挖掘食品药品检验的文化潜能在促进食品药品检验发展中的作用,这样能够有效提高食品药品检验的内部凝聚力,增强食品药品检验的外部健康发展。另一方面,食品药品检验发展面临这知识经济时代对于管理者素质的要求,食品药品检验的发展中更多的开始依赖于食品药品检验的软实力,而食品药品检验软实力的培养得益于管理者对于文化的发展与建设的把握程度,因此,食品药品检验发展面临的生存环境要求管理者提高管理水平,注重文化发展与建设。

1.3 加强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

文化具有群体性和传染性,文化行为的发展与建设也具有相应的群体性。优秀的食品药品检验具有良好的文化建设,良好的文化建设扩散和规范员工的行为,从而,使食品药品检验员工的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提高文化行为的一致性,从而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良好的文化有助于提高食品药品检验的综合素质,增强食品药品检验的综合实力,培养良好的食品药品检验发展氛围,发挥食品药品检验员工工作使命感的提高,促进食品药品检验的职责意识和优良作风的形成,以及食品药品检验良好形象和优秀检验质量的建立与维护。

2 食品药品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文化对于食品药品检验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文化建设措施,对于促进文化建设取得良好成效,从而保障食品药品检验长期健康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2.1 注重塑造食品药品检验良好形象:

塑造食品药品检验的良好形象需要从三方面入手:首先,注重食品药品检验部门及人员的外在形象,通过满足公众的审美要求,从而在视觉上塑造食品药品检验的良好外在形象。其次,信誉和诚信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的资本,对于食品药品检验保持长久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食品药品检验应该坚持诚信法则,保证公众面前的良好信誉。最后,食品药品检验管理者是食品药品检验的重要形象代表。食品药品检验形象的树立要有良好的管理者领导力,这是食品药品检验形象的重要载体。管理者要发扬优秀的社会责任与艰苦奋斗精神,同时保持谦逊稳重形象,沉着应对各种食品药品检验场合,从而使外界通过管理者认识到食品药品检验的良好的形象。

2.2 坚持以人为本的食品药品检验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的食品药品检验管理理念最重要的是保持人力资源在食品药品检验的活力和生命力,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首先,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食品药品检验的薪酬制度直接关系到员工的切身利益,是食品药品检验职员辛苦工作的劳动报酬。食品药品检验要做好薪酬制度的优化,切实体现食品药品检验对员工利益的体贴与维护,促进职员的积极性,这是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基础。其次,良好的学习培训机会。食品药品检验面临的社会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食品药品检验社会环境的复杂多样性要求员工的综合素质也逐渐提高。因此,具有优秀文化的食品药品检验会加强员工的学习培训工作,不断激发员工学习的动力,保持食品药品检验的活力。最后,良好的文化氛围。食品药品检验氛围是塑造良好的员工工作环境,保持员工工作良好心情的重要保障,食品药品检验要建立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而增强食品药品检验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真正实现留住人才,培养人才,人才为我所用。

2.3 稳重创新,塑造个性文化:

文化对于食品药品检验可持续发展的发挥力度的如何,文化建设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文化的个性化体现。全球经济和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食品药品检验面临的市场差异和社会政治环境差异都是非常明显的,这些差异决定食品药品检验应具有的文化的差异。甚至可以说,不同行业和类别的食品药品所需要的文化也不相同,因此食品药品检验发展和文化建设需要在稳重中求的创新,努力塑造个性化的文化。而传统的文化建设中严重缺乏求实、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由此建设的文化在呈现相同或者类似的外在精神,而失去本文化建设的个性,发挥不了文化建设对于食品药品检验发展的重要作用,甚至造成食品药品检验严重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得不偿失。

参考文献

[1] 王金龙.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快乐工作和谐共事的药检系统[J].中国药事,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