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工作要点范文

时间:2023-03-16 13:51: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就业工作要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就业工作要点

篇1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

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及学生的自身发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影响着高校的发展与生存。因此,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不仅利于毕业生顺利就业,还有利于高校的生存及发展。同时,我国的清华学校早在1923年正式成立了职业指导委员会,在1925年还出版了《职业指导实施》的教材。如此,高校毕业生指导工作的模式不再是单一的毕业前的突击指导。本文根据市场企业人才需求“大数据”,基于高校在校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反思与探索。

一、高校毕业生相关数据采集

笔者通过全国各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进行统计,截止2017年3月31日,全国共有2879所高校其中综合排名在前100名的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5.5%,综合排名在101-200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2.2%,其他公办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为91.3%,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93.3%。由此可见,高校的综合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可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率,而民办学校侧重学生的技能教育及就业培养,在毕业生就业率上也具有明显的优势。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5个省份依次是上海、浙江、北京、福建、江苏,这些省份的就业率平均值都在95%以上;云南、广东、天津等14个省份的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平均值在90%到95%之间;贵州、青海等9个省份的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平均值在85%到90%之间;内蒙古、陕西两地的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平均值最低。

二、高校毕业生相关数据的应用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毕业生的自身特点,对于高校毕业生的特点可从毕业生的专业及兴趣爱好、在校表现、综合成绩及特长进行研究,并根据毕业生从入学至毕业对就业的心态变化进行分析,制定出符合毕业生就业指导规划。例如,对于机械设计专业的学生不能单靠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进行工作作业,因此对于这类学生应在早期带领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参观及了解工作要求,引导学生在校进行自主的学习及技能的扩充,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毕业就业发展,还能方便学生在早期对自身判断及职业发展规划。

三、基于“大数据”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要点

1.确保数据采集的全面性及严谨性

基于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需考虑到各方面的“大数据”,因此高校毕业生指导规划中对于数据的采集要具有全面性。例如,毕业生所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及发展前景、毕业生就业地区的人才需求及对毕业生的技能要求、影响毕业生就业的相关因素等等。另外,大数据是通过人工或软件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因而在采集数据前要反复斟酌重要影响因素,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及严谨性。

2.引导学生进行长期职业规划

学生参加高考进入高校后,大多已是成年人,应树立学生的成人独立意识,引导学生进行长期的职业规划。例如,本科生在毕业第一年里可出国、考研、考公、就业,专科生则更倾向于就业。因此,高校可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剖析,制定毕业目标,以目标为发展宗旨,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学习及实践规划。例如,对于毕业选择出国的学生,要努力学习好英语尽可能考到雅思6.5的成绩,注重在校的学习成绩、选择出国深造的学校及专业,提前办理护照及签证;对于毕业选择就业的学生,可制定毕业就业的方向及具体公司职位,对目标公司和职位的要求进行了解,注重在校平时成绩并参加学校组织的相似的工作实践,制定考取相关证书的规划等等。

3.善于利用已有数据

对于学生的就业情况最清楚的莫过于学校本身,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应充分利用自己教务系统对未能顺利就业的学生进行分析及辅导。例如,根据教务系统分析学生各阶段各科目的学习成绩分析学生未正常就业是专业理论知识不扎实还是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如现阶段学生的期成绩采用卷面分和平时分的考核进行评定,通过学生的成绩成绩,可判断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及日常上课中是否存在早退旷课的现象;教务系统上还有学生相关专业证件的考取情况,可细分拥有相关证书的学生在毕业就业中的情况,分析目前企业对毕业生的硬性要求及青睐对象;对于学校励志奖学金的评比中,学生会递交自己的成绩及优秀之处的证明,高校毕业指导老师可研究获得励志奖学金的学生的就业情况,对已毕业未就业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同时还可将校内各届毕业生的就业及创业情况进行统计,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可邀请他们返校作指导及鼓舞工作;或是与已从业多年的学生进行合作,帮助应届毕业生寻找合适的工作,对于自己创业的学生可优先返校挑选合适的应届毕业生进行岗位培训及实习等等。

4.强调数据的混杂性

对于“大数据”而言,单一的格式会束缚95%的数据无法参与整合,因此,对于高校毕业生的数据采集不可过分强调格式与形式。例如,高校的毕业生同一专业但发展的职业方向不同或是同一专业同一职业不同地发展专业以及学生的反馈进度不同,若是按数据表格进行统计会因其中存在的某些偏差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出现脱节现象。因此,对于学生的毕业就业情况及反馈可进行混杂性统计,当总结的数据达到一定规模时,混在性数据统计会比单一模式的统计更为精准,一般情况下混杂性统计的精准度比单一模式统计的精准度高出23%。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大数据”协助分析,对高校毕业生进行针对性的毕业指导工作,可有效提高高校学生的就业率。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式中,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应秉着“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的工作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顺应就业市场需求或对于有创业精神的学生加以培训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如此,才能保证高校输出毕业生的就业率,实现高校育人的宗旨。

参考文献:

[1]王宏利,王磊.高校二级学院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新举措的探索[J].价值工程,2017(03):202.

[2]司萍,沈德艳,杜小明.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大学生就业工作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7,33(04):152.

篇2

一、积极推进高质量就业

(一)积极落实就业政策。依托村(居)就业服务网点,统筹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等各类群体的就业工作。加强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登记管理,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切实帮扶困难高校毕业生尽早就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8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10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48人,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10人。加大《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发放力度,确保就业失业登记证应发尽发、尽发快发,全年办理发证60人。进一步健全创业服务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帮扶,全年帮助城乡劳动者成功创业48人,带动就业200人。

(二)全力服务企业用工。继续实施好企业人才“百千万”聚培工程。开展村(居)可开发劳动力资源调查,建好台账,及时上报,实行动态管理。加强与企业沟通联系,及时掌握辖区内新上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和重点企业用工情况,适时更新市、镇内重点企业用工信息,实现企业与求职者信息对接。组织劳动力参加“春风行动”等各类招聘活动,积极引导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就近就业。狠抓校企联合培训,开展新招员工的岗前技能培训、在岗职工的技能提升培训,引导鼓励企业员工参加技能培训鉴定。全年组织400名农村及城镇富余劳动力参加市、镇两级开展的各类招聘活动,组织推荐70名困难家庭子女和企业新招员工到就业训练中心参加“志·能”激发培训和岗前技能培训。

(三)做好乡土拔尖人才考核。注重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造就一批科技致富带头人,第五届市管乡土拔尖人才届中年度考核面达到100%。

二、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四)巩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成果。认真落实国家、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培育城乡居民主动参保、多缴长缴意识,做到应保尽保,不断提高人均缴费水平,确保适龄城乡居民参保缴费率、待遇发放率达到100%,人均缴费200元。强化对农行转账服务点的监督,杜绝收取手续费、强制搭车消费等现象。做好社会保障卡的申报发放工作,确保信息采集准确率100%,确保参保缴费居民持卡率达95%以上。档案整理归档规范。

(五)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坚持应保尽保、量质并重,深入抓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宣传。11月30日前全镇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续保缴费率达到100%,数据录入准确率达到100%。

(六)扎实开展退管服务工作。加强社区退休人员管理服务机构和活动场所建设。指导社区做好退休人员管理登记建档服务、离退休人员义诊保健服务、健身互助指导服务、退休党员管理服务工作。协助做好参保退休人员待遇资格认证工作。扎实开展退管服务“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山社区组织开展退管服务活动2次以上。

三、进一步提升协调劳资双方关系的能力

(七)加强劳动关系协调。深入贯彻实施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协助做好辖区内用人单位劳动用工、社会保险、农民工工资支付等专项检查,督促辖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限上商贸企业参加劳动保障年检率达100%,专项协查率达100%。强化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进一步更新和完善用人单位信息台账,实行 “一企一卡”。

(八)健全企业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加快推进企业、镇直单位、社区调解组织建设,辖区内规模企业建立调解组织100%。充分发挥企业和镇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的作用,积极调处劳动人事争议案件,把劳动人事争议尽量化解在基层。

四、提升村(居)站人社平台公共服务水平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稳定季节性规律

[作者简介]王蕾(1981-),女,江苏徐州人,中国矿业大学信电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学生教育与管理研究;赵文永(1980-),男,山东枣庄人,中国矿业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机要科科长,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专题研究。(江苏徐州221116)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180-02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学生的综合素质呈现出参差不齐、思想状况复杂多元的现象,大学生中的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加。各高校也普遍每年通过“两课”课堂、安全知识讲座、宣传板报、横幅、应急演练等形式来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并制定了一系列工作规章制度,确保学生安全稳定。但在工作的规律性总结上,工作研究和探讨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加强对高校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的规律研究,认真分析总结一些经验性、规律性的内在存在,并依托开展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大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的季节性规律有其内在必然性

1.大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的对象——学生,心理活动变化上有季节性规律。心理学上把人和动物的一些行为会发生周期性变化的现象,称之为“生物节律”。比如鸟类的季节性迁徙和动物的冬眠。反映在人类身上,除了白天睡觉、晚上睡眠等日常作息规律外,主要特指人的心理活动。高校大学生作为人类中心理活动比较活跃、复杂的群体,也不例外,其心理活动也有其内在的季节性规律。

首先,在共性上,遵循一般规律。就以春天这个季节来说,人的心情会表现出格外舒畅,而大学生大多会在此季节选择用外出旅游、放松玩耍等方式来表达心情的放松和愉悦。而另一方面气候多变、忽冷忽热、忽干忽湿,却又极易引发心理疾病的爆发,这个时期也是学校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引发不稳定事件的频发时期。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气象部门都已经开始医学天气预报,有针对性地预告随着季节的变化,人类心理情绪上产生的波动和变化。我国一些大城市(如广州)这方面工作已开始起步,但绝大多数地区还未开展这项工作。

其次,在个性上,有其特殊规律。主要表现在受高校教育教学规律的影响。比如,高校开学时期,往往是学生心理疾病多发期,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在假期间学生受到就业竞争、人际关系、情感牵绊等各种压力,有的最终出现心理疾病,有的甚至到了崩溃的边缘。另外,有的也是为成绩不理想苦恼,担心新学期补考不及格;有的更是为自己对所读专业不感兴趣头疼,觉得自己学习事倍功半。此外,部分毕业生在毕业临近之时,也因考研、就业等问题产生压力,心理普遍比较焦虑。这些情况都是大学生这一群体在心理活动上特殊规律的主要表现。

2.大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的主体——学校,工作时机选择上有季节性规律。高校学生安全稳定工作是基于给学生搭建和谐健康、安全稳定的学习生活环境这一目标,围绕学校整体工作这一中心,对学生工作开展的一系列计划、组织、教育、指挥、监督和调节等活动。何时开展活动,对活动开展的效果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围绕学生安全稳定工作,这些时机有开学初、重要纪念日、第二课堂、学期末(寒暑假期)等。比如,对开展生命(自我保护)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安排,大多数高校选择在开学期初,也有的选择在五一假期、十一长假、寒暑假前;又如,大多数高校安排开展生活急救、中毒急救、自然灾难急救、防范艾滋病知识、防暴力、防毒、赌、烟酒知识和技能教育的时机为重要纪念日。这些时机的选择都包含了特定的季节规律。

3.大学生安全稳定工作季节性规律的确立是客观条件与主观认识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季节性规律不是主观向往的结果。没有必要的内外客观条件,就不会有季节性规律。高等教育的自我特点,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都是高校学生安全稳定工作季节性规律的内外条件。另一方面,季节性规律同样需要强烈的发展意愿和敏锐的战略洞察力,有利的内外形势并不能自动形成季节性规律。因此要着重研究和探讨这一必然规律,并且依据它来正确地规划高校大学生安全稳定工作,使行动更具有高度的、必然的、现实的、规律的“目的意识性”,具有重大意义。

二、开展季节性规律研究对提高大学生安全稳定工作有重要意义

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这种联系不断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是否有效把握大学生安全稳定工作中的季节性规律,对大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的成效有着一定的决定作用。

1.工作目标上,防患于未然。我们常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学生安全稳定工作中,如何“预”,“预”什么,何时“预”?这些问题都会因为工作中掌握了季节性这一规律而得到解决。春季往往是学生敏感、多疑、焦虑等心理疾病的频发时期,学校就要及时提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比如,6月是因各种因素拿不到学历、学位证书,以及未就业和延长学习年限学生群体发生安全事故的重要时期,学校就要及时果断采取措施,密切关注这部分同学的学习生活情况,认真开展谈话,及时教育引导,切实防范学生不稳定事件发生。

2.工作安排上,有的放矢。“五一”“十一”、寒暑假是学生外出旅游的时期,我们就会采用加强外出旅游知识技能培训,强化学生外出请销假制度落实,签订学生校外安全自我承诺等措施,来防范学生在外出时被骗、被打,以及交通安全等事故的发生;春节是校园流行性疾病爆发的时期,我们就要通过加强学生教室、食堂、宿舍等公共生活区卫生清扫,开展春季流行性疾病知识防范培训,增加校医院药物储备等方式来予以防范和治疗。季节性规律使我们在工作方法的选择上做到了有的放矢。

3.工作内容上,重点突出。我们做任何工作都要善于抓主要矛盾、抓重点。学生工作千头万绪,事关安全稳定的内容也是千变万化。而这个季节性规律,则为如何在特定时期安排特定工作提供了便利。依据季节性规律,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一个时期突出一个或几个重点,这就是我们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的战略思想,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三、基于学生安全稳定工作季节性规律应强化的几点工作

1.加强研究,在季节性规律上下工夫。积极开展研究,是妥善应对形势变化,确保工作成效的不二法则。各高校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安全稳定的理论研究工作,注重规律性的分析和总结,以不断提高大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的成效。

第一,要科学制定大学生安全稳定时机选择调研表,深入调研,宽范围、多渠道了解开展安全稳定教育的最佳时机。新时期,涉及大学生安全稳定的内容比较丰富,包括人身安全、财务安全、心理安全、学业安全、运动安全、社交安全、信息安全、性安全、消费安全以及就业安全等。每一项内容,在高校这一特定环境下,都有着一定的季节性规律。通过调研,学校可以掌握到学生的心理暗示,并依据这些暗示规律,科学确定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

第二,要认真总结分析和探索实践,透过表象深入本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真归纳和总结特定时期学校的工作要点,分析不同类型大学生安全稳定事件在某一时期的出现频率。依据结果,确定某一时期的特定安全稳定工作要点,形成规律,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大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的现实要求。必要时,建立学生安全稳定工作月度工作表,使每月重点工作一目了然。

第三,要加强对大学生安全稳定和社会形势的研判,对影响大学生安全稳定的因素进行前瞻性分析和研究,深入把握当前学生安全稳定教育和管理的新特点和新规律,使学生安全稳定工作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当前,诱发大学生安全稳定问题的原因纷繁复杂,涉及自然、社会、学校管理与服务,以及家庭和个人等多个方面,高校必须从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视角来予以认识、看待和研判。

2.强化意识,在加强安全稳定教育上寻成效。近年来,各高校普遍加大了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投入力度,但采取什么样的模式,构建何种运行机制,安全教育是否应该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安全教育课是否应纳入学分制的范畴等问题,从上到下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即使搞点安全教育,也只是零敲碎打极不正规,致使大学生安全教育一直没有主渠道,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加强大学生安全稳定教育,首先,从整体上应当建立统筹兼顾的领导体制,具体实施和全面负责安全教育工作,规划和制定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总体工作目标和任务,制定相关的工作制度。要将大学生安全教育列入高校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并加强师资、研究队伍建设,确保安全教育课时充足、理论更新及时、教学内容丰富,形成从上到下高度重视安全教育的良好局面。其次,从方法上,要妥善采取不同教育方式。大学生安全稳定教育不仅要依靠传统讲座、报告来进行,更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动漫、QQ、网站等来开展,有些甚至要依靠专业课教学实践来进行;不仅要进行集中地灌输式的教育,更要强调教育的渗透性、潜移默化性并与生动的现实案例、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全过程的“安全”防火墙。最后,从时机上,要尊重客观规律,依据季节性规律有重点安排教育内容。一方面,安全教育要常抓不懈,要做到使广大学生警钟长鸣;另一方面,要依据规律,把握时机,有侧重点来选择安全教育的内容,在一定时期选择符合本时期特点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3.加大投入,在长效机制上求突破。第一,要拓宽思路,从安全稳定工作的长期发展考虑,结合安全稳定形势和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安全稳定教育的内容,妥善采取合理的应对方式和方法,把握大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的季节性规律,以推动安全稳定工作的不断发展。学校要列出工作专项经费,确保大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研究课题广泛、深入、持续开展,确保广大学生工作者参与研究的热情不衰。第二,要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大学生安全稳定工作队伍梯队建设。同时,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他们的思想素质与政治敏锐性,提高他们对安全稳定教育的重视度与责任心。加强业务培训,及时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并鼓励他们积极开展大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研究。

确保大学生的安全与稳定,不仅关系到高校的自身建设与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立足于大学生安全稳定工作,我们必须坚持着眼长远和把握全局的思想方法,超越眼前看到长远,超越一切看到全局,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被孤立和偶发的现象所误导。各高校要立足于工作实际,深入研究把握工作中的季节性规律,既不能把某个短暂、局部的有利时期等同于季节性规律,也不能因把握难度大,研究不够深入就否定季节性规律的存在。

[参考文献]

[1]韦庆辛.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2).

[2]李楠,黎霞,程根银.正视大学生安全教育[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0).

篇4

论文摘要: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高校的就业形势及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如何构建新形势下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促进学生就业,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职毕业生就业也由“精英”走向“大众”,“宏观调控,双向选择,资助择业”的新的就业模式已经形成。这种崭新的就业模式给大学生提供了翱翔的空间,同时也对毕业生和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切实抓好就业工作,需要高校构建与之对应的新的就业工作管理体系,才能保障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和现状

1.金融危机及高校扩招导致就业压力增大

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内大批实力不够强大的企业倒闭、迁移或收缩,人才需求较2008年大幅萎缩,2009年就业形式无疑是改革开放30年来最严峻的。2009年,大学生毕业人数有560万左右,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难以找到工作。加之我国连续扩大招生规模,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由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大学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大学生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大学生毕业生就业人数2003年为212万,2004年为280万,2005年为340万,2006年为410万2007年495万,2008年达到560万。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2003~2007年毕业生分别为1442人、1463人、2576人、3352人、3654人。据经济学家预测,如果国家经济增长速度保持8%上下,全国能提供的就业机会是800万个,这其中,用来满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岗位需600万个,政府机构改革分流的需310万个岗位,另外提供军转干部的安置需50万个岗位左右,这样所剩下的可供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将相对缩小。就业人数的逐年增加和就业空间的相对缩小使得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

2.学校培养和教育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当社会需求结构悄然发生变化的时候,学校教育有时往往来不及作出迅速调整。社会需求大的,学校不能及时、足够地供给;社会需求小的,学校却源源不断地供给。学校由于受自身资源限制,市场信息反馈误差等原因使学科和专业设置的调整力度难以迅速适应社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这也是导致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3.毕业生择业观与社会发展之间矛盾突出

选择职业就是选择自己的将来,充分地认识自己和多方面地了解社会是选择职业的前提和基础。有的毕业生和毕业生家长的择业观念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留恋大城市,愿意到待遇高、条件好的大国营单位、大机关、大公司工作,有的甚至为了追求高薪待遇而不惜放弃本专业。其实,党的“十五大”已明确确立,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就是说,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民营、外资、合资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的民营企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吸纳毕业生的能力增强,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更宽松的环境和广阔的空间,而许多毕业生却不愿到急需人才的非公有制单位就业。至于艰苦行业,基层单位,偏远落后地区的就业单位则更是无人问津。还有的毕业生对自己的气质、性格、兴趣和能力认识不足,缺乏自信,没有胆量接受挑战。在择业时,处事不果断,遗误了“战机”。

4.社会对高职教育存在误区和偏见

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中,“学科型”教育模式长期以来一直是人才培养的唯一模式,许多人在思想观念上一直视其为正宗,而对其他教育模式持怀疑态度。就培养目标而言,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是,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更推崇理论型、研究型人才。高职教育是近几年的新生物,起步晚,理论与实践经验还不足,还没有形成系统的高职人才观和成才观。而且有一部分学校是在中专基础上升格而成的,因此人们普遍怀疑其办学能力。人们对高职教育、高职生缺乏认识,常常片面地理解学校,致使高职院校生源缺乏,生源质量得不到保障,用人单位也看低这类学校。

高校就业指导体系现存的问题

1.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管理制度不健全

各高职院校都有就业指导工作机构,但缺乏系统管理,制度建设不健全。就业指导工作不仅仅是毕业生离校前管理育人工作,而且是教育全过程的工作,应建立就业指导的长效机制,从学生入校抓起,结合“三自”教育功能,结合专业特点、就业状况,结合学生自身的发展,建章立制,完善就业指导与就业管理体系。

2.就业指导工作力度不够

高职院校真正让就业指导“讲课堂”的为数不多,且仍沿袭传统“我讲你听”的课堂形式,不仅缺少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教材,也缺乏专业化、专家型讲师。就业指导安排的时间明显滞后,往往安排在学生毕业的最后一年,甚至是在“双选会”期间。就业指导的内容狭隘,形式单一,仍停留在低层次、低水平阶段,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和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

3.就业指导工作队伍质量不高

就业指导工作队伍是很大的队伍,这个队伍建设质量怎么样,直接影响到学校就业指导的工作发展,影响到学生就业观念形成和对社会认识水平的提高,也影响到学校今后的发展。因此,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很重要也很关键。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队对此没有引起重视,因而队伍参差不齐严重阻碍了就业指导教育工作的开展。

4.对就业指导工作的认识不够

高职院校的建校时间较短,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存在着招生难、生源差等问题,“重招生、轻就业”思想比较严重,对毕业生就业和职业指导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关注太少,仍然没有完全实现由管理型转向服务型,整个就业工作还没有深入,停留在表面。

建立高效就业指导体系的几点建议

1.完善就业工作指导机制,多方位多角度审视就业

就业领导机构是学校就业工作的核心骨,一个好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关系到学校的命脉。学校要对招生就业工作实行一体化管理,在专业教学和学生工作体系中衍生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系统。招生就业指导处在分管副院长领导下,代表学校全权行使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职能。系主任作为第一责任人对专业教学、学生管理、毕业生就业工作全面负责;各系分管教学副主任、分管学生及就业副主任对系主任负责;由各系组织专业负责人、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参与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学校应将就业工作纳入学生工作考核管理,每学期对各系工作情况进行考核排序,考核排序结果与各系绩效总收入及系领导业绩评价挂钩。

充分发挥年级辅导员、班主任、任课老师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把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务实性,建立就业指导的互动机制。辅导员、班主任、任课老师是教育工作的立足点和基石,是传承教育气息、体现人文关怀、沉淀文化底蕴最直接、最根本的基本环节。

2.提高就业意识,把就业与招生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对一般的高职院校而言,生源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就业形势好是招生生源的保障,招生的生源质量高则有利于就业,两者相辅相成。我们不能一味地重招生,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要切切实实抓就业,并落实到实处。将就业与招生纳入学校党委工作要点,设立一定的奖励机制,动员全校员工积极参与。

3.加强就业队伍建设,提升就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高等院校就业指导中心已经在形势的发展中转变为服务型的职能部门,一切就业指导工作都应该围绕学生这个主体的需要展开,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要不断更新就业指导观念,不仅要为毕业生和社会提供一流的就业服务、构建一流的就业平台,而且要从学生的客观条件出发,从学生的主观兴趣、愿望人手来引导学生,为学生提供适合自己实际的就业选择。因此,就业指导人员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如要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热爱就业指导工作;要有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要熟悉相关劳动就业法规与政策的能力;要有敏锐的形势判断与预见能力等等。

4.加强就业指导的信息化建设,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平台就业指导的信息化日益成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1)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就业指导信息化。

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面向信息的科学管理方法。要实现就业指导信息化,高校一方面要加快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为毕业生及用人单位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平台,另一方面,还要借鉴企业管理信息化理论和方法,建立大学生就业管理信息系统(MIS),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和效率。广泛收集毕业生用人信息,通过与各省市用人信息网络、报纸、专业杂志、新闻媒体或直接与用人单位联系获取招聘信息;再次,在大量获取用人信息的基础上,认真做好信息的传递工作,直接为毕业生就业服务,通过信息网络、印发各种小册子、接受毕业生的咨询等方式传递就业信息。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到,大力加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是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保障,利用系统强大的数据库功能,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就业信息、就业数据,为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决策提供依据,也为下一年毕业的学生提供详实的就业信息和参考依据。

高校要在校园网平台的上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网上就业指导,举办地区性或全国性的网上招聘活动;可以与其他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联建“远程交互式就业指导服务平台”,实现远程面试和远程视频就业指导;要加大自身就业信息网的建设步伐,不断扩展、更新就业信息网功能。

篇5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定位;课程设置;人才培养

自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在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壮大后,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据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7年底,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已达到1 168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以上。与高等职业教育近30年的发展历史与1 168所高校的发展规模相比,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5年134所院校的数据显得格外醒目。财务管理专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成长专业在高等职业教育如日中天的大环境下,面临着重大的机遇与挑战。

一、财务管理专业历史

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以下简称本科《目录》),首次将“财务管理”专业列为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一个本科专业,从原来的会计学专业中分离出来单独设置,同年教育部又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至此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招生与人才培养工作中形成了政策性的规范。然而与此同时,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教育部并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予以规范,由此造成了各高职高专院校在专业设置上的随意性,据统计资料显示:截止2004年,全国至少有1 500多个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名称,同内涵不同专业名称或同专业名称不同内涵的现象非常普遍。不规范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高专学校的人才定位、教学管理、招生等工作,以及社会对人才能力结构的了解和毕业生的就业。

为进一步规范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的规范性,2000年,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处将高职高专院校专业改革与建设列为该年的工作要点,在该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要抓紧制定《高职高专专业设置指南》,建立各专业大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及其相关的基础课委员会,并拟在部分院校启动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力争做到系统改革,整体突破。2001年,在教育部高教司的主持下,由各高职院校组成编委会,制定了各类专业设置指南及指导性专业目录。2003年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决定成立“全国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课题组,对全国高职高专的专业设置进行系统研究,并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开展全国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研究工作通知》。2004年10月,教育部教高[2004]4号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以下简称专科《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并从2005年开始实施,这在我国高校专科层次专业设置管理中还是第一次,填补了我国缺少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目录及应管理办法的空白。在该目录中,财务管理专业作为财务会计大类下的一个专业,首次出现在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史上。

二、两《目录》对财务管理专业定位的对比分析

(一)两《目录》结构设置的对比分析

本科《目录》中,将专业介绍分为:业务培养目标、业务培养要求、毕业生应获得知识和能力、主干学科、主要课程、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等几项内容。而专科《目录》中,将专业介绍划分为: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可设置的专业方向、就业面向及其他(主要指行业资格认证相关的证书培养)。

由此可看出,本科《目录》编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以学科内容为主体构建专业设置的基本框架,而专科《目录》编制的特点,在于以职业岗位需求与职业面向为主体构建专业基本框架;本科《目录》编制,侧重学科知识的完整性,而专科《目录》的设置,特别强调专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淡化了对学科知识的相关表述。这反映了两《目录》对于专业定位所具有的明显倾向:本科《目录》强调学科体系与知识完整性,理论导向表现突出;专科《目录》强调职业定位与能力培养,就业导向特色鲜明。

(二)两《目录》对财务管理专业归类的对比分析

本科《目录》中,财务管理专业被列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细目,而专科《目录》中将财务管理专业列为财务会计类细目,不再列入工商管理类。

由此可看出,本科《目录》以学科知识体系做为专业设置的主要标准。鉴于知识的完整性,本科《目录》较之专科《目录》的专业细目划分专门性相对较为粗放,而专科《目录》相比较而言专业细目划分更细,针对性更强;专科《目录》将财务管理专业列为财务会计大类下与本科《目录》将财务管理专业列为工商管理类下,相比较而言,专业培养的外延有所缩小。这反映了两《目录》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定位所具有的第二个明显的倾向:本科《目录》首要强调学科体系下的“宽知识基础”,而专科《目录》更加强调职业能力本位下的“宽窄适度”。

(三)两《目录》对财务管理专业定位的对比分析

本科《目录》中,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被描述为:本专业学生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专科《目录》中,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描述为:培养掌握经济管理、理财、金融和网络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用现代化技术和手段从事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财务管理活动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由此可看出,在该描述中除了前述的倾向外,还有两个较为显著的区别:其一,专科《目录》别加入了实现财务管理活动的手段;其二,两《目录》关于人才培养的定位区别显著,本科《目录》将培养人才定位于高级专门人才,而专科《目录》将培养人才定位于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反映了两《目录》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定位所具有的第三个明显的倾向:本科《目录》首要强调以专业知识来界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去向层次;而专科《目录》更加强调以技术应用来界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去向层次。

三、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定位与课程设置的现状

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07年底,全国共有134所高职高专院校开设有财务管理专业(含本科院校二级学院)。2007年底在全部财务会计类1 418个专业点数中,财务管理专业点数占比9.44%,相比较会计电算化专业的43.22%及会计专业的34.69%都比较低,这说明对于各类经管类高职院校而言,目前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还处于一个探索与成长阶段,财务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定位及课程设置等诸方面尚存在着许多亟待突破解决的问题。

笔者在2007年具有财务管理专业招生资格的134所高校中随机选择了50所院校,通过查询相关院校网站资源,在对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及课程设置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如下几个结论:

第一,专业人才培养总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具有普遍性,这个特点符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与办学要求,但对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具体定位的描述过于宽泛。笔者认为,财务管理是对社会各经济主体进行价值管理的一种活动,体系庞大,内容复杂,不同经济主体的财务管理活动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高职院校对于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有更为准确的目标定位,要求过宽,针对性自然会有所降低。在人才培养总目标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如何根据各院校自身所处的环境、特点,细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对于专业建设后续的课程设置、师资安排、教学方式、校企合作以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

第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宽泛,导致课程设置的学科体系仍然较为浓厚,财务管理技术应用型培养课程份量明显不足。原因在于:一方面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受高等本科教育同专业建设的影响仍在持续反映;另一方面各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上仍存在着一定的跟随性,没有立足实际进行深入的调研、论证与分析。学科体系建立的课程结构很大程度上强调知识的完整性,而知识层面的完整性在有限的培养时间内必然会进一步降低本位培养的针对性。

第三,专业培养目标的宽泛、课程设置较重的学科色彩与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所具有的明确的人才培养总目标不是一个体系。进一步来讲,就是用高等本科教育的专业体系来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这种有目标但没有相对应标准的培养方式,直接弱化了高职毕业生就业的相对优势。通过对各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的总结分析,大多数院校在就业方向上都体现了可以从事财务咨询、税务、审计、统计分析、资产评估等职业去向。且不说这些就业去向当中,很多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财务管理行为,况且不说学科体系所具备的完整的知识结构是否能培养出这样的人才,单从层次来看,这些“通才”似乎不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所应具备的明显特征。

四、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定位与课程设置的应对策略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要建设好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形成独具特色的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品牌,丰富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内容,需要做实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育人思路。密切与专业对口资源的沟通与联系,实事求是地走下基层行业企业单位开展调研活动,形成真实的、切合实际的、有目的性的调研结论,将社会需求转化为专业建设资源,不走过程、不讲空话、不做表面文章,以“我为行业育人才”为方针,进一步细化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将专业建设活动落到实处,为社会培养真正“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做为专业建设的起点,这是第一要务。

第二,构建以“技术应用”为主旨和特征的课程及教学内容体系。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不应“本末倒置”,应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思路,根据财务管理实践的需要安排一定程度的“宽基础”课程,而不是硬在“宽基础”课程上强加一些实践性的环节。在专业教学中,不再单纯强调专业知识或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应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及实用性,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设计“宽基础”课程。课程建设作为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评价标准,作为教学改革中的重点、难点,应实现根本性突破,这是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第二要务。

第三,推进专业其他配套资源的建立和完善,这是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第三要务。具体来讲:一是改革传统学科体系下的教材编写内容。以行业企业单位财务管理活动的具体内容编写教材。根据统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教材编写上,多数院校按照财务管理的具体内容进行编写,只有少数院校按照财务管理的具体环节进行编写,实际上这是同一财务管理活动不同角度的两个问题。笔者认为,就高职院校而言,按照财务管理环节设计的教材体例更符合实践教学的需要。二是以“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设计实践过程“任务清单”, 强化实践培养监控体系,采取“跟进式”课堂策略,避免流于形式的课堂实践。三是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需要,有选择地充实师资队伍,有目标地安排师资培训,积极鼓励教师到对口行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采取一切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措施,提高师资水平;四是加强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积极开展富有实效的校企合作,密切校企关系,推进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有计划地进行各类方式的工学交替,实现“毕业与上岗零过渡”。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S].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1998年颁布)》等文件的通知[S]. 教高[1998]8号.

[2]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和《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S]. 教高[2004]4号.

[3] 国务院. 《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S]. 国发[2005]35 号.

篇6

云南盐价或先涨后跌 加碘政策不变

国务院印发《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改革方案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食盐生产企业进入销售市场,批发企业可以跨区域经营等,这也意味着食盐行业产销分离的状态有望打破。

就云南而言,随着盐业体制改革的深入,短时间内可能盐价会略有波动,不过未来随着其他省份食盐品牌进入本地市场,价格竞争白热化后,食盐价格又会有所下跌。对于坊间流传的“部分地区选择性加碘”说法,云南省工信委相关专家解读:全民加碘食盐方案总体不会变。(5月7日《都市时报》)

中外避暑旅游口碑金榜出炉 昆明排全球第3名

“第十三届(2016)中外避暑旅游口碑金榜”在香港向全球,在这份榜单中昆明市仍旧独领,在全球避暑百佳榜单中与去年相同继续位列第三。在“中国避暑名城65佳榜”当中,云南多达11个州市上榜,昆明居首。而在“2016中国避暑休闲百佳县榜”当中,晋宁县则位列第一。气候变暖已成为一个全球问题,在气象专家的预测中,今年的夏天将会更热。在这样的预期下,去年在榜单前列的一些城市纷纷出现下滑。其中,“状元”、“探花”纷纷易主,冰岛的雷克雅未克、芬兰的赫尔辛基被俄罗斯的圣彼得堡、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替换,昆明市依然“发挥稳健”,连续两年在榜单中蝉联第三。(5月8日《都市时报》)

昆明生态红线划定工作 2020年前完成勘界和落地

日前,云南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小组印发《云南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方案》,根据该《方案》,在一级管控区将禁止一切形式的开发建设活动,二级管控区实行差别化管控措施,严禁有损主导生态功能的开发建设活动。介绍,根据国家、省相关要求,生态保护红线实行分区管控,分为一级管控区和二级管控区。一级管控区是生态红线的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管控措施,严禁一切与保护主导生态功能无关的开发建设活动;二级管控区以生态保护为重点,实行差别化的管控措施,严禁有损主导生态功能的开发建设活动。

在昆明,一级管控区具体范围包括全市范围内涉及的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国家公园严格保护区和生态保育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牛栏江流域水源保护核心区、滇池一级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核心区、珍稀濒危、特有和极小种群等物种分布的栖息地等。(5月8日《昆明日报》)

云南制造业前10位排名基本稳定

全省县级市场监管局局长座谈会在昆明召开。据介绍,近5年来,云南省制造业前10位排名基本稳定,烟草、能源、有色、钢铁、化工等产业占据着前5位,但其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较低。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云南省制造业生产方式粗放、技术含量不足、品牌运营落后等问题比较突出,一流品质、二流包装、三流价格的尴尬比比皆是。(5月6日《春城晚报》)

云南启动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

云南省制定了《云南省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云南省将实施“36313”易地扶贫搬迁行动计划。即:从2016年开始,通过3年努力,投入600亿元,基本完成30万户、100万人和3000个以上安置点新村建设的易地扶贫搬迁,同步推进产业培育和转移就业。再通过两年巩固提升,确保搬迁新村建设成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省扶贫办易地扶贫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对于贫困户而言,云南省将以户均不低于6万元的建房标准补助到户,非贫困户户均则不低于1.5万元。此外,有贷款意愿的搬迁农户可向项目承贷公司申请6万元的住房建设转贷资金,并享受100%政府贴息补助。对有意愿进入城镇、符合条件的搬迁农户,允许其将建房补助资金和转贷资金用于在城镇购置商品房安置,并适当提高补助标准。(5月6日《春城晚报》)

云南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强化昆明核心作用

刚刚的《云南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要“强化昆明核心作用,全力推进昆明中心城区与滇中新区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全省最具活力的增长核心”,对此,昆明市发改委负责人分析认为,《规划纲要》更加突出了昆明市在全省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昆明市在未来的发展中得到的支持力度也会更大。这有助于昆明市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在更大的范围内、更高的层级上发挥其辐射力和带动力。(5月5日《昆明日报》)

云南省完善体制机制全面加强食品安全工作

篇7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和就业价值取向,并结合当前形势,提出改变就业价值观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关健,并给出加强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引导策略。

2009年应届毕业生达611万,毕业人数创历史新高,加之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在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教育部将应届毕业生就亚纳入2009年工作要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启动“2009年就业服务系列活动”,这一系列的举措都将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就此我们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进行了分析,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在就业时的价值取向,要实现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就要引导毕业生主动地树立符合当前就业形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就业价值观。

一、就业压力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1.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大

2007年毕业生为478.97万人,2008年毕业生559万人,2009年应届毕业生611万,加上未就业的往届生,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企业裁员也给毕业生心理增加了就业压力。据新华网最新进行的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问卷网络调查显示,91.05%的人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5.33%的人认为就业形势正常,而只有1.59%的人认为就业形势较妖

2.就业供求仍有矛质,形势依然严峻

高校的扩招使我国高等学校由精英教育模式进人到大众化教育模式,2002年以后就业率逐年增加,但是增长幅度缓慢,整体就业率只有76.25%。虽然我国经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增长速度放慢,但是还是处在快速上升的发展阶段,每年可增加就业岗位1000万个,特别是高技能型实用人才分缺乏,但是在当前就业形势下一些企业仍然找不到合适的人术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相对于每年的社会用工需求,与社会的其他就业群体相比而言,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竟争优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应该不存在。但每年却有25%左右的大学生不能及时就业,这其中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应该是主要原因之一。

二、目前就业压力下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和存在问题分析

1.大学生就业单位范围扩大,但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仍然是首选

据新华网调查显示当前毕业生在就业单位的选择中,国有企业、政府部门、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的选择的比例分别为24.16%,19.93%.16.33%,14.29%,选择合资企业、自主创业的人数最久所占比例分别为12.84%和7.35%。另一份网络调查显示选择就业单位无所谓、国家单位、事业单位的比例分别是37.27%.20.86%.19.30%2009年国家公务员报名通过审核的人数超过了105万人,各职位平均竞争比例为78:1,为历年来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最多的一次。以上数据显示选择稳定的国家机关或者事业单位仍然是毕业生就业的首选,但是我们可以欣慰地看到毕业生就业面已经慢慢地扩大。

2.大学生就业地区范围扩大,但经济发达地区仍为大学生首选

据新华网调查显示,对于在校生来说,26.6%学生认为最理想的工作地点为北京,36.7%选择上海,24.2%选择广州,12.5%选择中小城市和基层。另一份网络调查毕业生是否愿意到中小城市或西部发展,66.91%选择是,而只有33.09%的人选择否。经济发达地区尤其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让刚走上社会的萃萃学子对其充满了向往和期待。但是由于就业压力的影响,一些毕业生不再把这些地区当作找工作的必须地,而是转向了中小城市和西部地区。

3.先就业,后择业已成为大学生主流的择业观

据新华网调查显示,毕业生的择业观念中选择先就业后择业的高达57.47%,而选择一步到位有固定收人的只有29.68%,不就业继续深造和自主创业分别为5.49%和7.36%。但是部分毕业生职业规划缺乏,使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增大,同时也影响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且在就业选择中易盲目而行。现在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都遵循着先就业后择业的指导原则,部分毕业生并没有准确理解什么是先就业后择业,而是盲目就业,即使找到工作,也是从兴趣出发,往往对所面对的行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估计不准,工作中会明显缺少责任感,导致最后跳槽。由此可引起的问题是用人单位担心为别人培养人术在招聘大学生时可能更趋于保银。

4.大学生就业注重能力的发展

调查显示,毕业生就业注重个人发展空间和公司发展前景分别占30.53%和27.09%,薪水和公司重视人才程度分别占18.45%和18.04%。大学生就业更注重就业后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这是毕业生就业后的愿景,他们也更加重视单位对自身技能的培养,希望得到学习深造、专业培训和发展的机会,创造适合自己早日成才的环境。自由竞争的环境可以使大学生为自己选择更好的环境,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依然居高不下,但过高的期望值也给毕业生带来更多的失落。就业中过多的挫折,会造成人才的失衡和浪费,也使毕业生官己为顺利择业设置了障碍。

5.大学生就业行为存在一定盲目性

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锻炼,独立性不强,容易接受暗示,在困难和矛盾面前不知所措,不敢果断地作出选择和决定,在压力下觉得还是从众有把握。因而放弃目标、计划和兴趣爱好,甚至放弃了自己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方面,盲目地以众人的选择来作为自己的择业标准,很少从实际出发,认真地分析主、客观条件,做出合适的择业选择。就业价值观模糊导致毕业生就业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最终导致就业行为的盲目性。

三、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与引导策略

在当前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价值观问题是影响其就业的最根本原因。毕业生就业已不再是单方面的问题,它还会带来许多其他社会问题。通过教育和引导,让大学生树立起适应就业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就业价值观对帮助大学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1.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态度

企业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在于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在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都有趋同现象。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大学生应该树立起大学生也是普通劳动者的理念,抱着大众化教育时代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寻找工作岗位,进人就业市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是大学生所不能改变的,只有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在选择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薪酬期望等方面不要过度集中于一点,调整好就业心态,从而扩大自己的就业选择面。

2.引导大学生提前做好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模糊与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就业市场的供需关系。从近几年国内各大城市举办的大型人才交流会上看,大多数毕业生参加人才交流会就像赶集一样,没目标、没准备,靠碰运气,有意向没信心,有信心却准备不足,导致就业失败。为解决这一问题,建议大学生在职业规划中对个人职业愿景要有充分认识,在对企业用人需求足够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水平、性格、气质、心理素质、管理能力、个人需求等方面,对就业目标有更明确的认识。如果不清楚个人的职业愿景,或对企业的用人缺乏了解,就不会做出合理的职业选择,也就难以真正适应企业的需要,即使已经就业,也会形成很高的流动率,成为一种“隐性失业”。

3.引导大学生树立从基层做起的理念

由与经济发展迅速。我国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匾乏的现状,蕴藏着较大的就业空间,大学生在基层还有广阔的市场。政府为推动基层、西部发展,制定了许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到基层去,从基层做起,是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追求同国家与社会需要关系的一个最佳结合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迫切需要广大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农村去就业。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在西部、在广大农村可以获得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大学生这种优秀的人力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广大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农村就业,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且对于大学生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

大学生创业因为缺乏资金的支持而使创业热情不高。创业给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包括企业管理、商业规划、经营活动等,毕业生要创业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是注重企业管理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主动学习帐务财务、金融、税收及相关法律知识,培养良好的管理才能。二是培养良好的创业素质,创业大学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心、坚强的意志,调节状态,善于调控情绪,保持乐观心态。三是培养良好的文化素质,包括思想道德、专业技能、人文知识和思维方式等。

篇8

【论文摘要】解决高职教育就业导向问题是当前高校质量保障工作的重点,调整系统偏差以解决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是主要目标。解决的办法应该是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建设就业导向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保障。

一、教学改革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质量保障的核心

以就业为导向的质量监控体系其质量保障的核心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它所保障的是教育的目标和过程的就业导向性,不进行教学改革,高职人才的培养还是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那么质量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研究就业导向的质量监控体系,必须先研究教学改革的要点,以明确监控和保障的内容。我们认为有关就业导向的教学改革要点主要有:

(1)培养目标的重点是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应用性人才指的是社会经济生产服务的一线人才,属产业大军范畴。在IT业培养的主要是技术型人才,一般是企业一线的技术专家,在二产尤其是制造业,主要是技能型人才,如数控机床的操作工、高档汽车的维护保养人才等,三产服务业主要是职业型人才。他们都属于急需的产业人才。

(2)课程体系和培养过程主要是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进一步明确“能力本位”的课程目标,面向我国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调整和丰富能力的内涵,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能力本位课程开发方法,保证专业课程和科目课程开发的科学性,并在教学过程中从课程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诸方面,确保能力本位课程的实现。

(3)教学环境方面主要是建设确实能对学生进行技术训练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环境应与企业真实环境基本类似,使用的技术应跟踪当前行业企业的主流技术、先进技术。要重视实训课程、实训项目的设计和开发,保证课程质量,要建立开放性的资源共享的实训基地的体制和机制,要建立保证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的投资机制和自主发展的能力。

(4)在产学研结合、产学合作教育方面,产业界、工业界、企业界的实质性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是关键,体制机制建设是保障,所谓实质性参与的重要标志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企业意见的反映和发挥作用的程度。

二、“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公布”制度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基础

评估的本质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标准,运用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即对学校教育目标和标准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和人才培养工作达到教育目标和质量标准的程度做出价值判断,由此可见评估的基本目标就在于追求人才培养效果和社会需要的一致性,与我们“消除系统性偏差”的目标完全一致。教育部现在试行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坚持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

建立“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公布”制度是国家为了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机构教学工作的宏观指导,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高职高专教学评估工作,增加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提高教育质量。它作为评估方案的补充,进一步在保障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中起重要作用。

因此我们认为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应以国家《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和将建立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公布”制度为基础,作为高职教育的国家质量标准,不必另起炉灶重复建设。而国家和地方依此对高职院校的评估正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中的外部质量保障活动。

三、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专业剖析

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保障),是监控(保障)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专业是学校进行教学的基本单元,也是学校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专业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水平,是反映办学水平、质量和效益的一项重要指标。选取专业进行质量剖析和评估,是促进专业建设,提高整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监控。为此,作为对国家“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的深入和细化,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对质量问题的调研和对高职教育教学性质规律认识以及高职质量观的认识基础上,研制了一套高职专业质量标准和评估方案,以及进行专业评估剖析的工作要点和资料(分析表格和调查问卷等),这套专业评估剖析方案既可以用于高职专业自身进行自我评估,也可以用于学校对专业建设的检查与监控,还可以用于国家或地方对高职高专院校的评估中对专业的剖析。

高职专业质量标准和评估方案以及专业剖析材料的主要特点有:

(1)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建设思想在评估中的作用,在确定各项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等级的内涵时,始终贯彻这一基本原则,以此引领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

(2)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在界定评估等级标准内涵时,参照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将易于量化项目给以明确的数量要求,同时控制定量项目范围,以防止因过多定量而导致问题简单化;对不宜量化项目则通过文字表述给出定性标准,并采取了增加观测点的方法,力求避免概括性描述产生的问题界定模糊。

(3)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基点。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不均衡,大部分专业仍维持较低水平,但在制定专业质量标准和评估方案过程中并未因此而降低标准,而是立足于发挥质量标准的积极导向作用,通过专业评估树立优秀典型,推动高职专业整体规范化建设,激励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尽快显示出高职专业特色。

(4)体现课程在专业中的核心地位。专业的本质是按一定目标的一系列有一定逻辑关系的课程组合。要始终围绕课程这一核心筛选确定质量标准各项目,在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结构、科目课程等项目界定时尽可能分解、细化。教育资源和教学过程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础和保证,“双师型”教师、行业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等方面改革一直以来广受重视,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用显著,课程实施所依托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师资队伍、教学环境、产学合作等项目仍然是专业质量标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5)着眼于高职专业的改革创新,鼓励专业主动进取、发挥优势、办出特色。首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走过了学习借鉴国外高职教育模式阶段之后,要继续实现跨越式发展,使高职专业有长久的生命力,必须结合我国和地方发展现状不断改革和创新。同时,一个创新思维活跃、富有活力和特色的专业教学改革局面也是高职教育繁荣的标志。因此,在高职专业质量标准别开辟了“专业特色”项目,强调高职专业建设要重视社会经济发展导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内涵的扩展,坚持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在专业建设观念和思路、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科目课程、产学研结合、教学管理等方面不断突破和创新,力戒格式化、一般化。

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结果的质量监控——毕业生能力剖析

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剖析是一种过程监控,而对教学结果进行监控是一种目标监控,即是将结果与目标要求相比较其符合的程度。是监控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可以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成效做出明确的判断。选择毕业生能力的情况进行剖析,作为对教学结果的一种监控指标,突出了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性质和能力本位的特征,避免了只重视知识掌握的倾向,是对目标实现的质量保障。我们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和能力培养的特点,正在开发研制一套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能力标准和评估方案以及进行能力评估剖析的材料,力求通过这项内容的评估,促进毕业生零距离上岗就业,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

参考文献

[1]熊志翔.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6.

篇9

制定科学的专业培养目标

高职非艺术类动漫专业毕业生要具有职业道德与敬业创新精神,熟悉国家信息产业的政策和法规,应该是具有较扎实的动漫设计理论基础、较强的动漫设计制作能力,掌握二维绘制、三维建模、材质与动画制作技术和影视后期制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根据这个要求,培养目标可定为:1.知识目标(1)较好的掌握绘画基本功、创意设计及表现,具备较好的文学与艺术修养。(2)牢固掌握动画设计理论和制作技巧,能熟练地运用各种软件和设备制作动画作品。(3)熟悉当今动漫行业发展,了解动漫行业的市场和营销策划方法,准确把握消费者心理。2.能力目标(1)具备绘画基本能力和熟练掌握相关计算机应用软件运用能力。(2)具备动画创意、设计和制作能力。(3)具有二维动画、三维建模、材质、动画、特效与后期制作的能力。

多方位的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培养模式中极为重要的一种。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除了学习一些理论基础外更重要的应在于实践训练,而训练的最好方法就是参与制作,而制作的最好途径就是与企业合作参与到实战中去。通过校企对接运行机制建设和强化实践育人建设,将企业的实际项目引入到课堂中来,将“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方式工作化、教学环境职场化、工作过程流程化、组织管理企业化”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多家企业的合作力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绘画水平,逐步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技艺兼备”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绝大部分是硬件条件弱,师资力量不足,并且有些院校对该专业的认识和定位不够明确,更谈不上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制定,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与就业单位相适应,甚至一些毕业生根本无法从事本专业的岗位。针对这些因素,与企业合作是最好的途径,它不但能解决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科学性、硬件条件的不足,还能解决师资的实践能力和学生的实习就业等,更为重要的是毕业生能很快上岗就业,满足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有些院校甚至完全把该专业班级交给企业管理,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学生管理、实习和就业等全部由企业负责。安徽省有几所高职院校就是采用这样的方式,且取得较好的效果,值得学习和借鉴。

建立“工作室”化教学模式

“工作室”化教学模式作为实践教学的一种最具实效的新型教学模式,它的建立和开展将对实践型教学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目的是以行业需求、职业能力为导向,注重学生的创作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实现学生在校学习与行业岗位需求的“零接轨”。“工作室”在西方国家高校特别是艺术设计类专业中已经普遍实行,也叫“工作坊”“教学工厂”等,其教学经验获得了很大成功。在国内,一些重点本科院校如中央美院、广州美院、浙江大学等都实行了“工作室”化教学并取得很好的成效。全国的许多高职院校也相继成立了“工作室”并且也取得较好的成效,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当前的国家政策也鼓励推行“工作室”式教学模式。2011年5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职成教工作会议上指出,高职院校要成立“大师工作室”。但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资格和条件建设“大师工作室”的,因为“大师工作室”需要相当的软、硬件条件,特别是软件条件尤为重要,要有大师、名师挂帅和一批过硬的教师队伍。不具备“大师工作室”的条件,可以从“工作室”开始慢慢创造条件,丰富经验,积累业绩,提升知名度,为创建“大师工作室”做准备。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作为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新型专业,学生对市场和行业需求的了解程度直接关系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就业前景。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工作室”的建立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实践操作平台,把动漫相关企业的设计任务、设计方案、设计项目、设计作品引入到工作室来进行详细讲解、分析、策划与制作,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承担学校、企业相关的设计任务、比赛和项目等。因此,工作室可以把教师、学生、企业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切实做到教学与实践操作、教学与行业需求的紧密相结合。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使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得到提高,使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和创业能力得到培养,同时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这无疑是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改革的一种创新而有效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是提升专业和学校知名度的最好途径。

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的能力

如何与教师的业务水平有着必然联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在《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安徽省职业教育大省建设规划》中也明确强调了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所以,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又是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但同时也要加大客座教授(包括动漫企业专业高层)、兼职教师聘任力度,聘请真正有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到学校任教,以充实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动漫专业的教师大都是计算机、美术或其他艺术类教师转型而成的,计算机教师具有一定的软件操作能力,但美术、艺术功底弱;美术教师虽具有较强的美术、艺术功底,但对计算机、软件的使用和操作能力较弱。更重要的问题是,大多数教师缺乏从事动漫相关行业的实践经验,缺乏参与企业动画设计与制作,对设计制作的流程和日新月异的发展缺乏实践。因此,如何培养出一支专兼结合、实践能力领先的专业教学团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校老师必须走出去,到企业去挂职锻炼,可以多种途径,一是全脱产锻炼,老师可以较好地了解和较全面地掌握企业的设计与制作总流程,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和管理以及先进的技术等;二是假期间的短期培训,它可以从某个岗位较为详细地了解工作要点和技术;三是参观学习,大量地走出去,到一些知名企业去参观先进的管理、设备、技术等;四是聘请企业专家参加教学活动,以增强专业教师的先进理念和实战能力,加强校企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与企业合编实战教材,用实例教学,这样解决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对学生的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篇10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艺术专业 就业素质

一、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高等艺术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艺术人才的重任,与普通高等艺术教育相比,高职艺术教育更加强调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而与中等艺术职业教育相比,它又突出了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出现弥补了艺术专业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之间的空档,使整个艺术教育教学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一些新组建的高等艺术职业教育学院在教育模式、教学方法上或是沿袭普通高等艺术教育,或是将原有艺校中专模式进行扩大延伸,其办学理念及模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其管理体制更有待进一步理顺。

高等艺术职业教育院校以培养高级技术与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其目标,强调人才的实用性和技能性。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模式,是一种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和学术型的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上提供多层次、多学科的、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所开设专业课程的设置均与职业岗位的技能知识要求紧密结合,技能训练的实战性强,使学生成为既具有较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能熟练掌握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专业实践技能的艺术人才。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与良好职业道德,以更好地满足学生今后的职业需求。在人才培养上力求贴近社会,张扬特色,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实行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在教学、实习、实训等一系列环节上和企业打通,共同培养适用人才,逐渐形成高等职业艺术教育办学思路与职业教育理念。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要积极探索双纲导师、双师执教、双堂施教的培养模式,确保毕业生上岗就能发挥作用,真正体现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二、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和学生就业素质培养

高等艺术职业院校要想在就业工作上有所突破,首先要根据市场需求,做好人才预测工作,只有所培养的学生“适销对路”,学校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要推动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和提升,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以就业教育为主,切实推进艺术类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要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指导毕业生更新就业观念,要先就业再择业,提倡以创业带动就业,对学生加强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

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专业特征,采取富有特色的美术设计与音乐表演类高职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专业上真正能得到学习与实践的机会,形成从课堂到就业的“流水学习”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大部分时间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深入工作室及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教学,通过“顶岗实训”来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并逐渐由老师带队进入公司“定岗实习”,为学生毕业后及时就业提供条件。

在高等艺术职业教育学生就业素质培养中,应把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与大力拓展就业素质教育结合起来。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教给学生美术设计专业、艺术表演类专业的知识和就业技能,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良好的综合素质、优化的知识结构和动手实践的能力三者之间互为依存、互相补充,文化艺术知识的传授蕴涵了文化素质的养成,文化素质的提高又会成为艺术创造能力提高的条件,就业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又回过头来成为综合素质提高的动力。

就人才培养的目标而言,高等艺术职业教育主要是要为社会和企业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艺术人才,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审视我国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地推进高等艺术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学生素质的培养。因此,素质教育的过程要始终贯彻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原则,从根本上解决高职艺术院校学生“要学什么、能干什么”的问题。

综上所述,无论从我国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现状,还是从具体的教学实践来看,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就业率偏低的问题还是突出的。固然有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冲击,但是,高职艺术院校毕业生不能适应具体的岗位要求,教学中缺少以就业为导向进行的教学改革和对学生就业素质培养的研究,职业教育没有体现职业特色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原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