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工作要点范文
时间:2023-04-11 19:02: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院校工作要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管理;依据;策略
对工学结合的认识
目前对于工学结合教育内涵的理解见仁见智,为大多数人认可的解释是:工学结合教育是指职业院校与企业紧密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把学习与工作的结合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较高创新与实践能力的人才的教育活动。无论是在普通教育还是在职业教育中,教学都是重头戏,教学管理更是不容忽视,在国家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背景下,学校和企业怎样进行合作以加强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是值得关注的焦点。在本文中,笔者拟将工学结合界定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并据此论述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管理的依据以及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管理的策略。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管理的依据
政策依据2005年10月28日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2006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教育部2006年职业教育工作要点》中的附件第13条也提到:大力推动各地和职业院校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制定《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就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一年、高等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半年提出操作性指导意见。2006年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推进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国家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以文件的形式规定下来,可见国家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视程度。
理论依据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目标包括三点:第一,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第二,建立“五育”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第三,建成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的教学管理体系。职业教育实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势必会相应地发生改变,由传统的以学校为中心的教学管理逐渐转变为学校和企业共同进行教学管理,这样更有利于实现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目标。
实践依据——国外的成功经验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一种典型的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构成“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两个本质要素就是企业和学校。企业着重进行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学校着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培训基地和培训中心的建设方面,德国政府和企业舍得投资,并进行统一规划,对理论教师、实践教师和企业培训师傅在规格要求、培训方式、进修措施和考核制度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同时也从社会地位、经济待遇等方面给予优惠,确保教师来源充足、教师素质良好与教学情绪稳定。职业学校的学生同时具有学徒和学生的双重身份,学习分为两个部分,即在工厂接受实践操作训练和在职业学校接受理论课程与一般课程的学习,使理论与实践操作相互结合。一般而言,学生在职业院校学习的时间为每周一到两天,学徒在企业内的主要实习场所是工作岗位、实训工场和实验室以及企业内教学。在实践技能培训方面,通常是实训教师在工作岗位上通过示范、讲解的方式传授手工操作的技巧和知识。按照职业院校的课程计划,教学可以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类,二者的关系是很密切的,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能力的形成有赖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能使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
工学结合教学管理的策略
教学管理是职业院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教学管理人员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管理手段使学校的教育活动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学管理更显得日益重要。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的内容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为了学习理论知识而进行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如实验、作业等;另一类是具体运用专业知识、技能于实践,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专业知识,使职业技能熟练化的劳动教学。基于此以及对工学结合的认识,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的管理主要包括工学结合实训教学管理和工学结合实习教学管理两个方面。
1.工学结合实训教学管理。中央财政在“十一五”期间将对发展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主要用于“四大工程”和包括建设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在内的“四大计划”中。在建设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过程中,学校应选派年富力强、既懂业务又懂管理、德才兼备、作风深入、勇于真抓实干的教师充实到工学结合实训教学管理部门,领导工学结合实训教学工作。工学结合实训教学管理部门要为教师制定明确的岗位职责,要建立和健全工学结合实训教学考核、评估机制,鼓励和引导教师以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度的事业心切实搞好教学。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应确定实验指导专兼职教师。校内基地的专职实训指导教师要列入教师编制,校外兼职实训指导教师要发给正式聘书,并有计划地组织培训。学生到校内、校外基地进行实训,实训指导教师要根据实训计划拟订实训进程计划,并按进程计划组织指导学生实训。要强化工学结合实训教研活动,积极开展工学结合实训教学课题研究。工学结合实训教学管理部门应做好师资队伍、设备设施、接受实训人数的统计分析与积累资料的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科学研究,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实训教学考核制度,使工学结合实训教学管理不断趋于科学化,以提高工学结合实训教学的质量。转贴于
2.工学结合实习教学管理。实习教学是职业院校最基本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主要途径。工学结合实习教学是指在工学结合实习工厂进行的实习教学。工学结合实习教学具有实现教育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功能,实习教学的过程同时伴随着产品生产,产品生产主要是由学生通过实习操作完成的。工学结合实习教学的管理结构应该是“一校两制”,即学校﹢工厂的管理结构。其具体做法,一是在职业院校中设主管工学结合实习教学的副校长一名,在实习工厂设实习工厂厂长一名,以副校长为主,实习工厂厂长为辅,共同负责实习工厂的全面工作。二是按专业设生产实习车间,车间主任由专业实习教研组长担任,全面负责生产实习的日常管理工作,较大的专业可设由实习教师兼任的班组长,协助车间主任工作。三是根据实习工厂规模的大小,设置相应的职能科室,如生产经营科、技能开发科、技术质管科等。各职业院校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完善实习教学的管理结构。工学结合实习教学产品的选择与开发以及产品的质量是工学结合实习教学管理的关键,职业院校要制定工学结合实习教学大纲,实习教学人员必须按照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实习工厂厂长应根据工学结合实习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实习工厂的生产任务,确定职业院校工学结合实习的组织与进程,编写计划说明,绘制工学结合实习日程表。实习教学人员则需进一步制定教学班(组)的学习授课计划和课日授课计划,必要时还要制定课题授课计划等。实习教学人员在教授工学结合实习课时,必须遵循入门指导、巡回指导和结束指导三个基本步骤。进行入门指导时,应检查学生安全防护措施和工作场地布置,讲授操作要领并做示范,分配实习任务;进行巡回指导时,对关键工序、高技术工序岗位要配备经验丰富的工人把关。应及时进行个别指导和集体指导,使学生的技能和技巧得以形成,职业心理和思想品德得以健康发展。进行结束指导时,应验收学生作业,结合实例进行讲评,促使学生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操作体验。实习教学人员应根据教学管理要求,对每个课日实习情况做出记载,记载的内容应包括教学内容、进度、作业质量,学生出勤及其他重要问题。在工学结合实习结束时,职业院校学生应根据工学结合实习目标、任务等方面的要求独立完成实习报告的编写,要求材料准确、观点明确、表达清楚。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管理与理论教学管理的有机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对两者进行综合管理,可以从与理论教学管理和实践教学管理密切相关的场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三个方面入手。
1.对校办工厂的管理。校办工厂体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在校办工厂中实现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管理与理论教学管理的有机结合,要明确校办工厂具有生产和教学的双重任务,在进行教学管理的同时也要兼顾生产。校办工厂应由一名副校长负责实践教学工作,并设立实践指导办公室,配备一名实践指导教师担任专职干部,具体负责和安排学生下厂实践过程中的各项具体工作,在实践教学结束时,负责评定和汇总学生的考核成绩,同时应配备具有相当文化程度的理论课教师。理论教学可以改在校办工厂进行,使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于实践,为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管理与理论教学管理的有机结合提供一定的空间。
2.对“双师型”教师的管理。对“双师型”教师的管理包含很多方面,系统而有代表性的关于“双师型”教师管理的理论是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周明星教授提出的“三层次”管理策略。该理论认为,应当从自我、学校和国家三个层面对“双师型”教师实施专业管理。一是自我管理。从个人层次上,“双师型”教师应当具有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二是学校管理。这种机制分为两类:外在的督促机制,即通过制定硬性措施,使专业教师达到规定的要求;内化的能动机制,即通过政治待遇激励、理智情感激励和经济待遇激励等,提高专业教师自觉参与培训进修的自觉性。三是国家管理。应当从“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标准、专业制度、专业培训和专业待遇四个方面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宏观管理。在这个层面上还有职业院校的人事制度管理、双职称管理和“双师型”教师评定的标准等。首先是人事制度。应当改革职业院校的用人制度,允许职业院校通过职业资格认定,从社会上招聘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从根本上解决“双师型”教师的来源问题。其次是双职称的管理。在现实条件下,教师系列和工程系列职称的互评渠道不畅通,应解决“双职称”评定的问题。再次要统一“双师型”教师的评定标准。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管理与理论教学管理的有机结合在“双师型”教师的管理上更应体现人性化管理。
3.对学生的管理。在理论教学当中,课堂问题行为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解决课堂问题行为重在预防,应制定明确的课堂规则,更重要的是专业理论课教师应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管理。对大多数轻度问题行为,可以在不间断教学的同时,采用暗示、提醒等方式提醒学生。对少数破坏性较大的问题行为,专业理论课教师要保持冷静,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教务部门对实习辅导要统筹安排,学生实习的场地不只限于学校,也可以在校办工厂或企业实习,定期安排这样的场所向学生开放,并派专业理论课教师辅导学生,可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践当中。教务部门要经常抽查作业批改情况,防止作业抄袭现象。工学结合的作业除理论作业外,更应突出动手操作方面的作业。教学考核一般应采取考查和考试的办法,考查课应注意在平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中采集学生的成绩,一般应依据平时采集的3~4个分数评定考查成绩。
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教学管理,总结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成功经验,取其精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改革教学管理,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肖化移,李谨平.工学结合的理性思考[J].职教通讯,2006,(5).
[2]邸鸿勋,等.现代职业教育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457.
[3]邹天幸,刘春生,纪芝信.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289.
篇2
关键词: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历史演进;要素构成;发展特征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4-0034-06
一、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历史演进
所谓内涵发展,是指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资源和动力的发展模式,在发展形态上,事物内在属性的发展是其主要表现,如规模适度、质量提升、实力增强、结构协调及水平提高等。
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高校并未充分重视内涵建设,教育部的一些重要文件也未出现“内涵建设”的字样。2006年教育部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职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加强素质教育,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和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等。文件中虽然并没有提及内涵建设的概念,但已明确高职教育必须以专业建设为切入点,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把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改革与发展的重点。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颁布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实力”,首次明确使用“内涵建设”一词。《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中连续三次提及“内涵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立足国情,把握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尊重教育规律,夯实基础,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升内涵,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内涵建设从2007年开始逐步成为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侧重点。
高职教育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90年代的扩张之后,高职教育在规模上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从量到质的发展已成为高职教育提升办学水平的必然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要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教育部2010年在杭州召开的高职教育全国性工作会议上指出,今后十年高职教育必须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实现内涵建设的历史性跨越。这意味着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发展重心应由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转向注重提高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成效的内涵建设上来。
如果说“十一五”期间高职教育是以规模为主、兼顾内涵发展的话,那么“十二五”期间高职教育是以内涵为主、兼顾规模发展,今后将由规模发展逐步过渡到向内涵发展转变。高职院校也必须顺应这一趋势,及时调整思路,从规模数量扩张尽快转向办学质量提高,走以内涵式发展为标志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概念及必然性
(一)内涵与外延
在逻辑学上,“内涵”与“外延”是相对范畴,原指概念的两种基本属性。《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概念的内涵指的是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而概念的外延指的是事物所指对象的范围。在高职教育实践中,外延指学校的办学规模、条件、设施等“硬件”,是显性指标,内涵建设则更关注办学的质量,要求在办学理念、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等“软件”上提高。
学校外延的不断扩展,如学生人数的增多、投资力度的加大、校园面积的扩增,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学校办学实力的增强,是学校发展的外在表现,也体现学校竞争力的增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更关注学校的长远发展、特色发展及创新发展,是办学理念、办学思想的反映和物化,是在一定的办学理念下形成的。但外延发展需要内涵建设的匹配,如果只注重外延发展而不注重内涵建设,有可能使学校的发展步入文化缺失、人才培养质量低下的恶性循环,最终会威胁到学校的生存。因此,高职院校在发展中应注重外延拓展与内涵充实的结合,使办学规模扩张与教学质量提高相得益彰。
(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必然性
高职教育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已经成功完成 了外延扩张过程,目前全国大多数地市至少有一所高职院校。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不少高职院校在办学中也暴露出办学思路模糊、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专业设置随意性大、学生实践能力差等问题。因此,从扩大规模转到注重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中涉及各个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综合来看与人才培养质量有密切关系。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教育的生存之本,要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赢得社会声誉,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快内涵建设,促进高职教育办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2.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有助于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这也是高职院校办学宗旨和方针的体现。要实现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就必须注重教学能力和科技开发,注重教学管理和文化建设等全方位因素,这些正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内在要求。因此,加快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将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管理和发展创新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
3.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承担着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使命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一方面需要大量的技术型人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毕业生出现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就业形势堪忧。为缓解“用工荒”,同时也为提高高职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高职院校亟需加强内涵建设,这既是它的使命,也是它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当前招生与就业的严峻形势下,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是一项长期性、持久性、战略性的工程,是高职院校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
4.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有助于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高职院校起步时间较短,处于中职教育与本科教育之间,如果定位不明确,核心竞争力不强,就有可能被淘汰,同时对每所高职院校而言,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提高办学内涵,经过多层次、分阶段、全方面的建设,才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彰显高职教育的特色。
5.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有助于提高高职教育的吸引力
作为高职教育的实践者,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不仅影响高职院校本身,也体现着高职教育的质量,而办学质量提高决定于内涵建设的成功与否。成功、高效的内涵建设必然会改善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进而带动整个高职教育办学质量的提高,高职院校的吸引力与社会影响力也会由此迈上新的台阶。
三、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要素框架构成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具体体现在系统要素上。不同的专家学者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存在着认识、理解角度及层次的差异。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要素界定方面,有的学者认为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也有的学者认为课程改革是内涵建设的核心,还有人认为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等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核心,并且围绕各自的核心要素阐述了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理念、体系以及建设方法与措施等。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和大发展时期。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纵深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在产业转型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深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全方位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加快,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就显出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国民素质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面阐述了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必要性及要素构成,再结合各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高职教育的发展实际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可以发现,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由四类要素构成,即核心要素、基本要素、提升要素及保障要素,这四类要素构成中国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指标体系。
(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要素
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有关文件中都明确要求,教育发展观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任务;鼓励学校注重内涵建设,塑造名师、培育英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高校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从人才培养来看,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端专门人才、提高科学技术文化水平、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因此,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也可以说,办学质量是高职院校教育活动的生命线,是高职院校办学效益的基础与前提,是影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
(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基本要素
内涵是事物内部隐藏的实质,是内在的、隐藏在事物深处的东西,内涵建设也是高职院校的灵魂工程。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完善五年一次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体系,在评估过程中要将“双证书”获取率与获取质量、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职业素质养成、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顶岗实习落实情况等内容作为重要考核指标。这些内容实际上就是内涵建设所反映的精髓。只有着力加强内涵建设,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职业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大众,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注重职业道德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结构调整要求和发展方式转变、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中高职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产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满足人民大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
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要面向区域产业,要适应和服务于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明确高职院校的功能定位,构建符合区域产业发展实际的专业发展格局,建立起以专业为纽带的产学研结合机制。要从市场的多元需要和学校自身的发展实际出发,找到自己的合理定位和存在空间。
此外,信息化建设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可以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还有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拓展新视野,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提升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职教育建设质上的突破和改变。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基本要素大致可以概括为:“双证书”获取率与获取质量、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职业素质养成、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信息化水平等。
(三)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提升要素
高职院校毕业生大多数将走向社会,走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就业是评价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基本要素。但需要注意的是,除就业外,也有一部分学生希望能够继续深造,追求更高的学历和学位。因此,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升学对接、完善的升学对接渠道和较高的升学对接成效将是评价高职教育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在构建高职教育内涵建设指标时也应考虑在内,可以将其归结为内涵建设的提升要素。
在教育部的相关文件中,可以发现加强国际合作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期许。高职院校应通过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扩大国际影响。要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形式各异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探索以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要通过建立中外大学间的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和教师互派机制,吸引境外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合作设立教学或研究项目、机构等;要通过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做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五、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应注意的事项
内涵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项规模庞大的系统工程,要依据发展阶段的奋斗目标,学校、政府、行业、企业共同参与,行政和专任全体教师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因此,高职院校要把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与长期工作,并着重处理好以下注意事项。
(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应符合区域发展水平
高职教育服务于地区经济的发展,不同的区域产业发展水平需要不同的高职教育培育适应的人才,并且不同的产业发展门类和区域文化、经济背景的不同需要不同形式和不同功能的高职教育。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当地经济、产业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学校特点,合理地对内涵建设进行调整,突出特色,强调重点。
(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具有长期性
现代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和复杂性决定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必然是长期的。目前,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紧缺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瓶颈。一方面技能人才紧缺,一方面大批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就业对口率较低的状态并存。现代产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人才既要求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又要求有现代拼搏精神;既要求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又要求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这是人才培养综合、全面的要求,在短时间内实现这一目标比较困难,高职院校内涵建设需要在成长机制、过程管理、结果评价等方面建立一套严谨科学的制度,而制度建设必然是长期性的工作。
(三)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实质是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目的在于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所有高职院校都达到了内涵建设的高级阶段,自然而然会形成中国高职教育的特色文化,使高职教育被全社会所认同,全社会重视技能。因此,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实质是一种文化建设,要通过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实践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使高职教育深入人心,扩大其社会影响,这是高职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正由于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多样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任务必然是十分艰巨的,既不能采取同一样板、同一模式,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完成,更不能忽略不同区域、不同高职院校的发展实际,必须遵循高职教育发展规律,依据社会和市场需求去建设。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从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入手,以人才培养及输出质量为重要的衡量指标,在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中不断推动中国高职教育大胆创新,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发挥其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象成,王红彬.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与核心竞争力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5(2):35-37.
[2]刘延隆.校企合作对高职院系内涵建设的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4(6):24-27.
[3]卢俊松.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路径探索[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10):138-140.
[4]王冲,刘锦翠.内涵建设背景下高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研究[J].职教通讯,2014(32):42-45.
[5]孙谅.高职院校亟需加强校园文化内涵建设[J].新西部(理论版),2014(23):36-39.
[6]陈洪连.新形势下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策略建构[J].职教论坛,2013(36):43-44.
[7]尹曦,杨放敏.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4(9):15-16.
[8]钟秉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3(11):71-76.
[9]王勇.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1):45-47.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Measurement of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I Fu
(Wuxi Institute of Commerce, Wuxi Jiangsu 214153,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