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毕业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7 06:49: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舞蹈毕业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舞蹈毕业总结

篇1

关键词:舞蹈教学;快乐课堂;舞蹈主题;毕业舞会

中学舞蹈课程在中考中不设考试,因此很多学生将舞蹈课当成副科,上舞蹈课时请假逃课,不配合教师工作。追根溯源,学生忽视舞蹈课程的行为固然不对,但是对背后原因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主要也在于教师没有让学生感受到舞蹈的快乐,学生舞蹈兴趣没有被激发,自然在舞蹈教学中表现出各种不配合。教师要采用多种有效手段,把快乐舞蹈带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舞蹈课的快乐。

一、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情趣带进舞蹈课堂

传统的舞蹈课堂,大多是教师在前面教,学生跟着教师模仿练习。初中生本来就喜欢无拘无束,这种教学手段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聊。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借助互联网技术,采用灵活多元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为课堂增添情趣。在课堂导入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图片、视频等手段,诱发学生舞蹈情感,让舞蹈课堂“活”起来。

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段《舞出我人生》《歌舞青春》等经典影片。这两部电影都是以舞蹈为主题,借助活泼熟悉的电影片段,吸引学生对课堂的兴趣,让学生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感悟到舞蹈的魅力。学生观赏影片后,教师联系舞蹈知识,适时对影片进行点评与评价,在学生欣赏过程中穿插舞蹈知识的讲解。教师课后为学生布置舞蹈作业:回去练习电影主角所跳的舞蹈,在下节舞蹈课上做一次电影舞蹈模仿比赛,比一比谁跳得更好。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吸引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关注,还能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理解舞蹈知识,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造能够产生共鸣的舞蹈学习环境,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舞蹈课堂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设计科学灵活的教学方式,选择学生喜欢熟悉的舞蹈影片,吸引学生注意力,打造愉快的舞蹈课堂。教师注意用多媒体进行课堂导入时,要有侧重点地进行导入,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并不能占据课堂主体地位,教师进行导入时,一定要联系舞蹈进行知识点的贯穿,千万不要喧宾夺主,将舞蹈课上成电影鉴赏课的话就适得其反了。

二、组织舞蹈实践活动,在校园中举办学生舞会

教师可以组织舞蹈实践活动,在校园中为学生模拟舞蹈情境,让学生在情境活动中感悟舞蹈知识,建立学生与舞蹈的联系,为学生创造展现舞蹈技能的机会。舞蹈课堂不需局限在对舞蹈知识的反复讲解、反复练习上,教师可以联系教学内容,开发多种课堂形式,组织学生舞蹈活动,升华舞蹈课程教学效果。

《暮光之城》结尾爱德华和贝拉参加毕业舞会的一幕让多少初中生惊羡不已,教师可以在校园里举办一次毕业舞会。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芭蕾、探戈、华尔兹等舞种,由教师予以指导或小组成员合作学习,以帮助每一位学生在舞会上大放异彩。舞蹈实践活动形式多样,不仅局限于毕业舞会。每逢学期末、学校文艺晚会时,教师都可组织学生排练舞蹈节目,为学生翩翩舞姿提供展示平台。教师也可定期举办舞蹈主题大赛,分为“芭蕾主题”“探戈主题”“华尔兹主题”等,每次舞蹈总结课时举办一次,对表现优异,舞姿曼妙的学生给予一定奖励。这不仅可以系统训练学生舞蹈技能,还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在舞蹈学习中感受到快乐。

这种实践活动不是在浪费时间,做与舞蹈无关的事情,事实上,通过这种舞会、舞蹈比赛活动,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得到舞蹈锻炼的机会,加深对舞蹈知识的理解。正所谓“三天不练,自己知道;三个月不练,行家知道;三年不练,观众知道”,课堂上学得再好,在生活中没有进行舞蹈实践,不经常跳舞,马上就会将课堂上所学忘得一干二净。

三、建立舞蹈活动训练室,为快乐舞蹈提供物质保障

舞蹈是一门以人体肢体的舒展、摆动作为外在表现形式与承载手段的艺术种类,相当讲究跳跃、翻转以及跨步等技巧,这就要求舞蹈课必须有独立空旷的训练室,可以满足教学的空间要求。部分初级中学在校园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做得不够好,没有为学生上课提供独立的舞蹈室,导致学生上课态度随意,完全无法建立快乐课堂。学校应适当加强舞蹈教学资金投入,建立舞蹈活动训练室,为学生快乐舞蹈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新形势下的初中舞蹈课堂教学务必要朝着新模式、新目标迈进,教师在尝试创建快乐课堂的过程中仍需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为学生打造更值得关注的高效舞蹈课堂。

篇2

明确培养目标,量身定做教学计划。综合性地方院校都在为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艺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对本校艺术专业的发展争相改革。如何让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综合能力,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特别是为本地服务,是地方院校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虽然大家都认识到问题的严重,但是基于很多现实原因,大部分院校还是在套用艺术院校或师范类艺术学院的教学计划,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时总有“水土不服”等问题。

目前东莞基础教育人才的需求情况来看,东莞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从业者,给地方院校学生就业带来很大压力。2000级学生毕业时,艺术系学生还有不少能在东莞中小学校找到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况越来越不容乐观,很多学生毕业后都改行。综合性地方院校不得不去探索一条更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东莞经济发达,企业较多,各镇区的群众文化事业开展得都不错,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就业市场。为此,东莞理工学院瞄准这个大市场,重新制定了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适应东莞基础教育和文化事业对音乐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创建一个地方特色鲜明、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在本校达到特色专业标准的重点专业,为东莞的基础教育和文化事业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能够从事音乐教育并能组织群众文艺活动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策划人才,这其中,舞蹈技能非常重要和实用。针对培养目标,怎样在有效的时间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更好地胜任工作,是我们舞蹈教师理应思考的问题。

原有的舞蹈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毕业工作后,存在综合能力较差,特别是实践能力差的问题。我们针对毕业生反馈的信息对问题进行了总结,发现原有的课程设置过于效仿专业艺术院校,过于考虑学生的专业水平,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做了相应的调整。

为本地输送人才是我们的终极教学目标。以往舞蹈教学只是作为音乐学专业的一个交叉学科进行辅助教学,舞蹈课程一直固守学院派的教学模式,本土化教学实验探索几乎为零。随着学院音乐学群众文化方向培养计划的开展,舞蹈的本土化教学探索就显得尤为迫切了。

针对目前存在的几个问题,通过明确目标、修订制定教学大纲、妥善设置课程,进而从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教学管理、革新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讨。

根据培养目标,重新修改和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目前,通过从事群众文化组织与策划的毕业生就业后反馈回来的信息中,我们认识到之前的舞蹈教学存在着很多不足,过于重视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忽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我们调整专业课的比例,加大舞蹈编创课程的比重,舞蹈教学中汇入本土舞蹈,加强有关舞蹈理论知识和舞蹈欣赏方面的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群众文化活动组织与策划中,艺术专业人才基本上充当了导演的角色,真正上台表演的机会比较少。其中舞蹈工作人员要像“万金油”一样,对舞蹈种类有着丰富的了解。如仅仅开设芭蕾舞、古典舞、民族舞、现代舞,显得远远不够。需要增加很多适应群众性文化活动的舞蹈种类,比如国标舞、街舞、爵士舞,甚至包括健美操,特别是本土舞蹈艺术,是需要重点学习的。挖掘本土文化,增加本土舞蹈的教学模块,重点在于了解、收集、整理、模仿、组织、再造本土舞蹈的过程,学生通过本土舞蹈的学习,可以进一步了解东莞文化,尽快适应工作,缩短磨合期。为此我们在教学中针对此情况安排了很多教学板块,丰富舞蹈语汇和舞种,使学生能够胜任群众文化活动的指导工作。

还要重点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舞蹈创编课程的教学比重,主要针对群众文化组织与策划来开设,所涉范围更为广泛,挖掘本土文化,将本土文化与舞蹈编创有效结合,创造出有地方特色的舞蹈作品。大力改革舞蹈创编课程,使其更具有群众性、本土性。

群众文化活动组织与策划需要“能说会写、能编会跳”的综合能力较强的全能型人才。在组织与策划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过程中,往往写方案是第一步,写出来的方案交领导审批,再决定这次活动开设与否。因此,群众文化活动组织与策划中,写方案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随着文艺活动越来越多,人们对活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创意和有新意的方案更能符合人们的要求。我们也开设了“大型活动的指导”这门课程,但由于基本为理论课,也没有针对群众艺术活动,所以课程形同虚设,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笔者认为,应根据群众文化的特点来开设一门群众文化活动组织与策划课程,理论联系实践,并且以实践课为主,实现从写方案到具体实施“一条龙”式的教学。

另外,增设有关舞蹈理论知识和舞蹈欣赏方面的课程,建立舞蹈教学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更符合地方文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对于地方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顺应社会对多元人才的需求,结合自身的培养目标和学院实际情况,借鉴同类院校办学经验摸索出一套适合自身的教学计划,完善教学大纲,改变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革新,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3

关键词: 高校舞蹈教育 社会文化 教学模式

高校舞蹈教学肩负着继承传统舞蹈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创新、发展舞蹈及文化,通过教学及一些活动将舞蹈及文化传播、传授到一切能够达到之处。其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堪称宏伟,这种高尚的艺术无法用一种模具固定下来,是一种动感的艺术,用人体动作和表情表达人类的思想和情感。随着社会发展的时代变化及地域环境的不同,语言动作和情感表达方式会发生相应变化。相应的,舞蹈教育内容、方法等要不断发现、创新,尤其位居顶层的高校舞蹈教育更应不断地创新和发展舞蹈及文化,让舞蹈及文化为人类的美好生活发挥更大作用。

辽西地秧歌是社会文化中的一部分,经过研究和探索深刻地体会到,社会文化对高校舞蹈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具有很大的帮助和推动作用。同时,高校舞蹈教育又可以将社会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在理论等方面进行加工和丰满,将其提升到一个更高层次。不同地域的社会文化都代表不同的民族文化,都闪耀着熠熠的民族文明之光。高校舞蹈教育与社会文明相辅相成、共生共长,必将使舞蹈教育、舞蹈传承高歌猛进、发扬光大。

一、高校舞蹈教育应不断创新

高校舞蹈教育是将传统舞蹈及舞蹈文化丰富、发展、提炼、提升,并将其完全传承下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将陈旧的和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摒弃和淘汰。同时要不断地汲取符合时代要求的,能够体现舞蹈文化思想的内容加入其中,使高校舞蹈教育更丰富,更适合现代教育的需要,培养出更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时代的大学生。所以,高校舞蹈教育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上都要不断创新。

(一)高校舞蹈教育模式

“1999年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的舞蹈专业如雨后春笋般诞生,诸多综合类大学纷纷设置了舞蹈本科(系)”[1]。目前,高等院校现行的教学方向有两个:其一是以北京舞蹈学院、沈阳音乐学院为代表的培养高、精、尖舞蹈人才的专业舞蹈学校;另一种是设置有舞蹈专业的综合大学。无论专业的还是综合的教学模式基本相同,专业设置有表演型、教学型、创编型、表教合一型;教学内容基本采用专业院校创编的舞蹈教学课程,因为综合院校的舞蹈教师绝大多数来自专业院校的毕业生,所授内容基本沿袭过去所学;教学方法和手段还是传统的“口传身授”式;教学质量或称教学测评,以各学期末和毕业考试成绩衡量,以论文答辩好坏评估,再加上毕业汇报演出的成功与否评定毕业生。以上这些教学模式延续了几十年,也培养了出千万舞蹈人才。但是,当我们冷静下来的时候会思考一个问题,我国舞蹈领域的退步或者不进步是不是与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关呢?这样的教学模式还能培养出像吴晓邦、戴爱莲、资华筠、贾作光那样的舞蹈大师级人才吗?

(二)发展需要创新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发展变化的。同样,高校舞蹈教学在思想、模式、手段等方面要不断发展和变化。只有如此,舞蹈教育才能更适合社会发展需要,而事实证明不断创新才是事物发展的推动力。

舞蹈教育的创新不同于其他行业,也不同于其他领域,要经过一定时间的磨合和表现才能知道新的思想和方法是否能对原来内容和形式产生影响,以及其影响的显现是使原有的进步还是落后。而需要更大耐心检验的是新的思想和方法用于教学后的结果需要更长久的时间,所以舞蹈教学创新应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治学理念。不在一招一式多么美观,一曲一目多么动人,而在于将教学创新思想和内容当做为后代、为未来留下文化瑰宝来对待。只有如此,创新才有意义,才有动力,生命力才会更长久,舞蹈教学才能进步、才能发展。

(三)高校舞蹈教育要在社会文化中汲取养分

舞蹈这一高尚艺术从出现那一天起就与劳动、生活息息相关,它可以将人们的工作、学习、劳动及情感通过优美的舞蹈语言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也能够将过去人们劳作、生息的故事表达出来。它是如此的美、如此的神奇。高校舞蹈教育内容和思想是在前人总结出来的艺术成果的基础上再次提取精髓部分凝练成系统的,再通过各方面都很优秀的教育者将其传承下去。也就是说,高校舞蹈教育来自于社会文化,并将这一文化进行精炼、提升、传承的过程。所以,高校舞蹈教育若要发展进步,就要不断从社会文化中汲取养分。

二、通过辽西地秧歌了解社会文化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适用性

辽西地秧歌是满族舞蹈的一种,是喜庆时刻一定要表演的大型舞蹈。在表演过程中有角色扮演,有眼神交流,有肩膀的抖动、腰部的扭动,有步法、身段、手势的表演等技能技巧。这些技能技巧、表演方式等,都是高校舞蹈教学中能够引用和使用的,也是高校舞蹈教学中应该引用和使用的内容。所以,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精选适合其教学理念的优秀民间舞蹈,以充实和创新高校舞蹈教育,对高校舞蹈教育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是很大的概念,是对社会全体生产生活工作学习中形成的社会关系,表现在人文文化、生活态度、生活习惯、喜怒哀乐等方面的概括。“社会,人们在生产中形成的与一定生产力发展程度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在这基础上产生与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社会是按他自身固有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发展变化的”[2]。“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3]。

(二)社会文化推动高校舞蹈教育发展

面对社会文化的林林总总,高校舞蹈教育并非全盘接受,而是选择能够使高校舞蹈教育进步、发展的精华部分,在高等学府登堂入室、闪烁光芒。辽西地秧歌是社会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我国众多民族民间舞蹈中的一支。通过长期对其研究和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确定社会文化适用于高校舞蹈教育。第一,社会文化不乏精英思想和精英文化,适合高校舞蹈教育在内容上的要求;第二,社会文化在积年累月的文化沉积中,滋生、培育了高尚、精英文化的产生,使高校舞蹈教育不断得到新的舞蹈文化的充实,符合其长期发展需要;第三,高校舞蹈教育在社会文化中汲取有用的内容时,要有选择、有归纳、有提升。所以,高校舞蹈教育是对社会文化的总结和归类。

总之,社会文化能不断为高校舞蹈教育注入活力,推动教育不断发展和进步。

三、与社会文化相结合的高校舞蹈教育模式

审美包括感知、体验和创造三个阶段。创造美应该是审美的最高层次,也是追求完美理想的过程。舞蹈的责任是把身体从种种禁锢中解脱出来,只有冲破保守思想,才能使人们通过舞蹈获得更满意的生活。设置与社会文化相结合的高校舞蹈教育模式,就是为了创造一种新的培养现代化舞蹈人才的方法,同时是建设特色舞蹈教学方法的尝试过程。对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过程是发扬光大传统文化的过程,因为其形式、内容早已形成文化、成为规模,应该登堂入室成为高校舞蹈教育学习的一个内容、一个课程。

(一)新教学模式的建立

将社会文化融入高校舞蹈教育,形成新的高校舞蹈教育模式,是高校舞蹈教育发展的结果。高校舞蹈教育者在长期舞蹈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改变沉闷现状的冲动,但又不忍碰触原有的习惯和方式,害怕破坏已存在的美,担心变化的结果不如从前。就这样,心存忐忑,举棋不定,患得患失,总是处在无从下手的状态,最终舞蹈教学还是老样子。而新的教学模式会为舞蹈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第一,教育者应了解并坚信社会文化必然为高校舞蹈教育带来进步和繁荣。第二,要制定在时间和内容等方面包括社会文化内容的课程和活动。第三,鼓励学生参与和投入其中,从中吸收更多精华和有利于成长的元素。第四,定期及不定期采风式实地学习,对学到的社会文化内容进行认真研究,开展教学实践,形成论文,得出科研成果。第五,将科研成果编入舞蹈教学课程,在后续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正偏差,不断丰富。

新模式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检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期不断提升、不断进步。

(二)让高校舞蹈教育不断进步

新模式的建立会让高校舞蹈工作者心怀使命,追求不断。因为新的舞蹈教学模式、有方法、有内容、有方向、可掌控。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就会得到教学成果,得到更大的成就感。不仅如此,新的舞蹈教学模式会将舞蹈教学推向更高层次,培养出更多合格的舞蹈人才。第一,社会文化的精髓部分得到了提升和进步;第二,让高校舞蹈教学内容更丰富;第三,让学生开阔了眼界,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创新方法;第四,让教育者更明确了教学方法和目标,增加科研内容,更易于选择和研究课题;第五,形成了社会文化与高校舞蹈教学的互动,形成有规律的循环上升,不断进步、不断壮大。

总之,模式的建立为高校舞蹈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让不断探索舞蹈教育发展之路的教育者们豁然开朗;在舞蹈教学中更有的放矢;教学目标更明确。这种接地气的教学模式一定会使高校舞蹈教育风生水起,不断进步,使舞蹈为人类造福。

参考文献:

[1]邓小娟.高等舞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改革的思考[J].北京:舞蹈.2012,376(50).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576.

篇4

福建目前有三所高校设置舞蹈学专业:福建师范大学、国立华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这三所学校均是以舞蹈教育为主要发展方向。以下分为两部分对这三所高校舞蹈学课程设置展开调查与分析。其一为课程结构及其学分要求;其二为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统计。

(一)课程结构及其学分要求

(以华侨大学和泉州师院为例)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舞蹈学(海外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学分分配:通过以上图表分析,其一在课程结构方面:由于两所高校的办学宗旨及生源不同,其课程设置的结构也不同。华侨大学直属于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学校本着“为侨服务”的宗旨,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对外性,将课程的设置根据生源的不同分为境内生课程与境外生课程两部分。华侨大学在课程设置上虽然突出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但没有体现出专业方向的特点,笔者认为既然是舞蹈学(海外教育)专业,应在课程设置的科组分类上添加对外汉语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泉州师范学院是地方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上突出了其“师范性”,在舞蹈学专业的课程结构中添加了符合其发展的师范类课程,如教师教育类课程。但由于社会上紧缺复合型“一专多能型”舞蹈人才,笔者建议在课程设置的科组分类上添加跨学科课程选修课,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其二在学分要求方面:教育部公布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但以上两所高校在实践课程的设置均不达标,华侨大学舞蹈学专业的实践课程的学分占总学分的12.5%,泉州师范学院舞蹈学专业的实践课程的学分只占总学分的10.19%。

(二)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统计(以三所高校为例)

1.学科基础课福建师范大学:舞蹈人文社会学、舞蹈人体科学领域的基础理论课程。人文社会学领域基本课程有:艺术概论、舞蹈艺术概论、中外舞蹈史、舞蹈名作赏析、舞蹈美学等。人体科学领域基础知识有:舞蹈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物力学等。舞蹈专业技术课程有:芭蕾舞基础训练、中国古典舞身韵、中国民族民间舞(含福建民间舞)、现代舞、舞蹈编创、中国古典舞技巧等。华侨大学:舞蹈名作、舞蹈基础训练、艺术概论、舞蹈音乐、基础乐理、中国舞蹈史、华文教育概论、外国舞蹈史、舞蹈概论、节目排练、舞蹈编导、教育学、外国代表性舞蹈、视唱练耳。泉州师范学院:艺术概论、芭蕾基本功、舞蹈概论、舞蹈鉴赏、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身韵。2.专业方向课程福建师范大学:主项提高选修课程分为三组:一是舞蹈教学训练,二是校园舞蹈与创编类,三是音乐基础理论。具体课程包括中小学校园舞蹈与创编、舞蹈表演与动作分析、音乐教学课件制作、乐理与视唱练耳、声乐表演、合唱指挥等。华侨大学:必修课程:中国民间舞蹈、中国古典舞蹈、现代舞。选修课程:中国音乐概论、中国诗词、毯子功、声乐、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舞台灯光与音响、舞蹈教育学、舞蹈评论、舞蹈录制等。泉州师范学院:必修课:实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钢琴、基本乐理、闽南民间舞、闽台舞蹈研究、泉州戏曲、舞蹈表演、舞蹈解剖学、音乐欣赏、舞蹈创编、现代舞蹈、欧美现代舞史、企业艺术实践、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选修课:声乐、书法、合唱与指挥、中外影视作品欣赏、中外教育史、舞台化妆、舞台美术、古诗词赏析、音乐剪辑等。三所学校根据其所处特殊的福建地理位置及其闽文化,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上,添置了区别于其他地区舞蹈学课程的特色课程(见文中黑体字)。譬如福建师范大学根据福建的地方特色开设了含福建民间舞的民族民间舞课程;华侨大学根据其办学宗旨开设了华文教育课程;泉州师范学院依据其泉州的地理位置开设了闽南民间舞、闽台舞蹈研究、泉州戏曲。它们的不足体现在:三所学校都应更加重视舞蹈理论课程,以此来区分高等舞蹈专业院校与高等普通高校舞蹈专业;区分舞蹈学专业与舞蹈表演、舞蹈教育等专业,以此提高舞蹈学专业的就业率。综上分析,福建高校的舞蹈学课程主要是就舞蹈学本身进行设置的,这本无可厚非。但随着形势的发展,舞蹈学教育越来越不适合市场发展需求,比如现阶段基础舞蹈教育越来越受欢迎,舞蹈学教育对此提及较少;其次舞蹈学教育以舞蹈为主,注意区分音乐学(舞蹈方向),但对音乐整体介绍较少,舞蹈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欠缺,影响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因此,福建高校有必要在现有舞蹈学教育的基础上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和完善。

二、福建高校舞蹈学课程设置的完善

(一)课程设置应继续突出其“师范性”特征

大多数舞蹈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是中小学艺术教育,毕业生不仅要具备舞蹈的跳、编等技能,还要有基本的教学能力。舞蹈专业的课程设置要突出师范性,增加教育学、心理学、教材与教法等课程,尤其是中小学校园舞蹈与创编的课程。考虑到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综合性,舞蹈专业课程设置还应提高音乐理论的课程,更好地做到舞蹈与音乐的结合。课程设置上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规范教育实习。实习期间多联系中小学教育实习培养和锻炼学生艺术教育能力,以便具备更好的就业能力。

(二)课程设置要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实用型舞蹈人才为目标

“一专多能”是近年来高校体质改革进程当中提到最多的一个词,对于舞蹈学专业来说,“一专”就是在掌握舞蹈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精通舞蹈专业技术,有一定的表演、编导和教学能力;“多能”是指在“一专”的基础上,还需要掌握一些与舞蹈相关的专业技能,例如基本乐理、伴奏、晚会策划、主持等。据近5年对国立华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福建师范大学3所学校的舞蹈学毕业生去向调查,发现具备“多能”的多面手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要比“只专”的学生更为抢手。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只会跳舞是远远不够的,在各个方面都能独当一面的全面型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因此,课程设置要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实用型舞蹈人才为基本目标。

(三)课程设置要突出南音乐舞人才的培养

以华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福建师范大学为代表的福建高校舞蹈教育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拥有悠久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福建高校的舞蹈课程设置可结合本地舞蹈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开设南音乐舞方面的课程。南音作为中国古乐,由于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被称为“中国民族音乐的根”,现已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福建的闽南地区完整地保留这一传统乐种的表演形式。而有关南音乐舞方面的研究正逐渐被挖掘并日益受到重视。因此,开设南音乐舞课程既是传承本地舞蹈及艺术文化的需要,也是突出福建高校舞蹈学专业的特色课程,更是培养学生复合型能力的需要。

三、结语

篇5

关键词:高等舞蹈教育;重庆大学;科学发展观;定位与思考

中国的舞蹈伴随着中华文明经历了上百万年,从原始人类的前艺术活动期就出现光彩,无论是击石附石的先民兽舞还是奴隶专职的纪功之乐,或是后来封建社会的唐舞、宋舞,都是舞蹈文明的发展历程;其中舞蹈的教育在发展中承载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寓教于乐的大儒精神还是乡里百姓的自娱自乐都是舞蹈教育的需要,从汉代的乐府到唐代的梨园都对当时的舞蹈起着推动和历史的保留作用。历史发展至今,舞蹈的传承与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幼儿社区教育,都呈现着我国舞蹈教育市场的多元发展,逐渐走向科学化的轨迹。同时,在兴办高等舞蹈教育的时候,也有很多院校没有清楚的教育定位,没有一个科学的规划与思考,致使舞蹈的市场环境出现种种困境,也给我们这些从事舞蹈教育的提出了新的思考和挑战,因此,我们从求本溯源开始,找到源流看问题,理清历史的脉络,重整属于我们的舞蹈和教育。

一、我国舞蹈教育的溯源

我国正规的专业型舞蹈教育始于建国初期,五十多年来,我国的舞蹈教育基本上是沿着这一单纯专业型,职业型的教育体制在发展。现已形成了较完整的从中专―本科―研究生学历层次专业型舞蹈教育系统。

回顾、探索我们专业型舞蹈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分析、思考专业型舞蹈教育的现状,在充分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冷静客观地直面我们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检点我们在急速发展中所产生的浮躁,无疑对我们如何深化舞蹈教育的改革、提高舞蹈艺术人才的培养质量,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我们从中专舞蹈基础教育谈起。

中专舞蹈教育是舞蹈教育系统的基础教育。

1978年以前,我国专业型舞蹈教育仅限中专教育。全国有5所专属的中专舞蹈学校及各省市的艺术学校中设有舞蹈学科。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舞蹈艺术人才的急切需求,中专舞蹈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中专舞蹈教育是专业型舞蹈教育的基础工程,基础工程不坚实,势必会上延,严重影响到高等舞蹈教育。没有坚实的基础教育,是无法构建我们这座舞蹈教育系统大厦的,高等舞蹈教育离开了基础教育,有如“空中楼阁”,这也是本文为什么在高等舞蹈教育发展研讨上从中专舞蹈基础教育说起。

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专舞蹈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约近十年时间的“过热期”,当时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众多的以舞蹈教育为主的艺校和舞校。尽管名目繁多、体制各异,其实无非是国办中专的扩招,及民办艺校的大量建立。而各校居然都是生源济济,门庭若市。可惜“好景”不长,三、五年后,生源递减,那些不具备办学条件的中专校很快就终止办学了。

二、现代教育的几个发展误区

究其原因是多种的:有迅猛发展中教育部门宏观管理失控;有当时教育市场商业化思潮的影响;有用办学获取经济效益的驱使;有社会的浮躁和家长对舞蹈教育认知的误区等等。总之是我们在发展前进中的一种失误。然而这种失误至今还影响着我们中专舞蹈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问题上:

1.学校教学质量下滑,信誉下降,造成生源递减。为了维持学校的运转与创收,采取不计学生的专业条件,降低生源质量。超出教学能力的扩招,国办校有之,民办校更为严重。

2.学制的混乱:有三年制、四年制、五年制、六年制不等,入学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从小学五、六年年级,初中初一、初二,个别甚至有小学四年级的学生。

3.教材杂乱,缺乏系统性、科学性与规范性,师资质量急待提高。

4.综合性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极度缺乏:我国根据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法的规定,现阶段实施九年制国民义务教育,而中专舞蹈毕业生,如实地讲,大多数学生其综合性文化基础知识尚达不到九年义务制国民教育的水准,这一点是让人触目惊心的。

三、专业型高等舞蹈教育现状分析

1978年,北京舞蹈学院建立,标志着我国专业型舞蹈教育向上延伸,形成高、中相接的舞蹈教育系统。当时北京舞蹈学院是我国唯一的一所高等舞蹈教育学府。紧随其后,我们一些综合性艺术院校也相继设立了大学专科过渡到本科的舞蹈学系。进入90年代,更多的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及民办大学也设立了舞蹈教育学系。我国专业型的高等舞蹈教育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目前我们高等舞蹈教育主要面临两个问题:

1.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

目前高等舞蹈教育的师资是一支非常年轻化的队伍,他们大都是近年来高等舞蹈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主要是北京舞蹈学院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这一点也突出了北京舞蹈学院在舞蹈教育中的领军地位和重要作用),他们充满了朝气与活力,是专业教育一线的骨干力量。有较高的专业技能,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的专业知识面过窄,专业技能过于单一,综合文化知识及理论基础相对薄弱,但是他们是一批宝贵的资源,对他们的教育理念和综合知识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2.高等舞蹈教育学生培养问题

我们呼吁教育部门要规范中等舞蹈基础教育,同时更应关注已经低文化进入大学,受高等舞蹈教育学生的培养问题,使他们通过四年的学习成为名副其实的具有舞蹈专业及综合文化素质的大学毕业生。

这些学生和普通大学生相比,入学时大多数年龄偏小,平均约在十六七岁,天真烂漫、形象靓丽、思想单纯,热爱舞蹈。今天的舞蹈大学生基本上是小学未读完就来到艺校或者舞校,经过四五年的学习再考大学,正所谓“自幼学舞,一日出师”,一个没有读几年书的小孩,正值青春年少爱玩的年龄,即使走入管理严苛的中专,也大都“弃文从舞”,从思想上和文化划清了界限,反正我就是跳舞的,只要跳好舞,练好功我就可以上大学、当演员,有的还不乏当明星。追求的是做舞蹈表演艺术家,在舞台上展现亮丽的青春。他们崇拜“杨丽萍”“黄豆豆”,对专业老师很敬畏,认为舞蹈就是技能技巧与技法,整日踢腿下腰,跳跃翻腾,苦累都能忍受,但一进入文化及理论的学习就感到头疼,因体力的消耗打开书本犹如催眠。教育对文化的忽视是文化教育的根源所在,导致大学的文化考试只需两百分,可悲可叹。

对这些学生的培养,要不同于普通大学生,要充分利用他们的优长。首先培养他们建立良好的文化理论学习习惯,在入学教育阶段,设立专业导论课,结合他们的自身情况,深入简出地讲解舞蹈本体及舞蹈的社会功能与作用,树立他们正确的文艺观,让他们对舞蹈是文化及文化形态有初步的认识,在公共课和理论课上一定要针对具体情况,尽量把较为深难的理论通俗化。从诱导兴趣入手逐渐由浅入深。

在这一细致培养过程之中,专业教师的“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作用尤为关键,我们的青年专业教师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就有着“重技轻文”的思想倾向,在他们实际的工作中,对文化基础的薄弱导致工作的困境也深有体会,那么由他们直接参与到这一培养过程中,以自身的实例教育学生,师生互教,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专业教师应成为专业教学与文化理论教学紧密联系的纽带。

这一培养过程是细致和艰辛的,也是长期的,我们期盼着中专基础教育的规范会使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高等舞蹈教学的科研中。那时我们的高等舞蹈教育才会有“质”的提高与真正的发展。

四、重庆大学舞蹈系的成功经验与挑战

重庆大学是国家211工程与985工程的教育部直属大学。重庆大学舞蹈系成立于1999年,在近十年的舞蹈教育实践中,我们首先确立我们对舞蹈本体及社会功能与作用的认知。舞蹈不单纯是技能技巧与技法,它是文化、文化形态。舞蹈艺术是人民大众创造的,在诸多的艺术门类中,舞蹈艺术不仅是供人们欣赏,更是人们自身直接参与的艺术品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更多的外延与扩展。

基于这样的认知和社会的需求,我们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我们不单纯是为专业文艺团体培养舞蹈人才,而是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具有综合文化素质,服务于社会的应用型舞蹈艺术工作者,他们可从事演艺,也可从事专业型、普及型的舞蹈教育工作,及企事业文化与社区公共文化工作。

我们以继承、弘扬中国民族文化为主体,以中国古典舞与中国民族民间舞为专业基础课程,把舞蹈编导与剧目课结合作为专业主干课程。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公共课与基础理论课上依托重庆大学的优势教育资源与良好的学风与学习氛围,强化综合性文化理论知识。在选修课上对现代舞、体育舞蹈与流行舞蹈,做一些基础性的学习。在所有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专业课的实施中,强调对学生政治思想品德,文艺观与价值观的教育。

对于我们在校的学生来说,先不能说现在一下就达到什么样的高度。但就其学习方法和指导思想必须确立,这是原则的问题,摆脱旧有的学舞蹈只跳舞不学习的陋习。

篇6

【关键词】音乐专业;舞蹈教学;艺术实践

舞蹈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音乐教育专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其目标是培养具有舞蹈教学能力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为开展第二课堂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笔者院校音乐系舞蹈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编写制订出了音乐专业舞蹈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参照北京舞蹈学院教材,从实际出发,将芭蕾基础训练、古典舞身韵、民族民间舞组合训练及编舞知识作为教学内容,耐心细致地组织教学,循序渐进、不断提高。以口传身授与主体参与相结合,示范与模仿相结合,讲解与探讨相结合,建立起“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根据学生状况安排教学计划

音乐教育专业的生源一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学生来源于中等师范音乐专业和幼师专业的毕业生,入校前接触过舞蹈课,虽基础较差,但对舞蹈有一些了解;还有一部分学生来源于普通高中的毕业生,入校前从未接触过舞蹈,面对没有专业基础的学生,就要从最基本的训练开始。

第一学年教学重点:芭蕾基础训练和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针对学生现状,选择一些基础的、技术难度适中的、动作多样的组合练习,如:站立的姿态、手臂的舒展度、腰的柔软度、腿的外开度以及与呼吸的配合等组合练习,使学生身体素质、柔韧性、软开度和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控制能力等方面得到开发和提高。

第二三学年以中国汉族民间舞和少数民族民间舞为教学重点。选取舞蹈素材典型、舞蹈风格突出的组合进行教学,首先讲解民族舞蹈的基本知识,然后进行舞蹈组合的学习,使学生正确理解各民族风土人情,准确把握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进行动作元素的学习和组合训练,丰富舞蹈语汇,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

第四学年以舞蹈编导和作品欣赏为教学重点,以艺术实践为指导方向,以编舞能力为培养目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根据培养目标加强教学能力

音乐专业舞蹈教学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具有舞蹈教学能力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满足中小学校对舞蹈教育的需求,这和培养演员既有性质上的不同,又有要求方面的差异。因而,舞蹈教学要以舞蹈知识技能与实践应用的高度统一为终极目标,通过舞蹈教学使学生不仅学到舞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提高了学生对舞蹈课程目的、意义、教育功能以及价值的认识,使学生树立热爱教育事业,牢固专业思想,从而增强音乐专业意识和献身教育事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学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与能力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学生的思维与肢体活动,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分析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用心灵和情感去感悟学生,启发学生理解掌握各项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学生学习自觉性强,精力易集中,理解记忆能力强,这些是训练中的有利因素,要发挥他们的优势,尽快掌握动作要点和教学方法,熟练组合的连接,培养传授知识的能力。如:学习了藏族舞的“屈伸动律”综合训练组合后,让学生将组合中的三步一靠动作,分解开进行讲述并示范,先讲上身的体态、步伐中“屈”与“伸”的连接,最后讲手臂与体态、步伐的协调配合,并反复示范――练习――再示范――再练习,使动作逐渐完美化。又如:在讲解维吾尔族绕腕动作时,当学生学会“绕腕”这一基本动作后,启发引导他们发展动作、延伸想象,进行时间、空间、节奏、力度等变化创作,产生出比教学更新颖、更独特的绕腕动作,如三位绕腕、双摊手绕腕、右手左侧上方绕腕、左手右侧上方绕腕、转身四位绕腕等等,可让一组学生表演,另一组学生将即兴创作出的动作进行评议总结,与示范的“绕腕”动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改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教育学生明确作为一名未来教师,在传授知识和转化知识的过程中,不但要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巧的表现能力,还要研究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不仅要具备组织能力、创编能力,而且还要具备提问能力、示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重视艺术实践提高编舞能力

课堂教学不仅要强调动作技能的实践练习,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舞蹈知识技能运用的实践意识,将关注的焦点投放到实践的情景中,营造丰富多样、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笔者所在院系成立了艺术团舞蹈队,为学生提供表演的平台。通过排练和演出,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形成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特点的地域、气候和风土人情等原因,加强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的了解和热爱,提高综合审美能力,使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地领略到了舞蹈艺术的魅力。如在排练回族舞蹈《盖碗情思》时,从编舞的角度给学生讲起。该舞的编导从传统的回族舞蹈及其日常生活习俗中,精心揣摩、提炼、发展、创造了舞蹈语汇和体态造型,大胆运用了现代舞的编舞手法,把传统的回族舞蹈和现代舞蹈巧妙地糅合在一起,使得回族舞蹈又有了一个新的起点。舞蹈通过清新、优美的造型成功地塑造了一群勤劳智慧、热情好客的当代回族妇女的舞蹈形象。手捧香甜的盖碗茶,挺胸、半立脚尖、碎摇头,台步的移动及白盖头飘舞的动感运用,舞台上大幅度的穿梭调度,丰富的舞蹈语汇,多层次的结构变化,加上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使舞蹈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这样一边排练一边讲解,使学生受益匪浅,在多次演出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编舞能力的训练也是非常必要的。可选择一段音乐,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构思编排,以两个八拍节奏为基础,不断发展,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也可选择一首歌曲,启发学生根据歌词内容构思编创,再给予指导纠正,并让学生相互观摩学习,取长补短,逐步提高编舞能力。还可以用多媒体教学,欣赏优秀的舞蹈作品。

舞蹈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既占有空间又占有时间,是集美术、音乐、表演、服饰、文化、历史、地域文化等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在音乐教学中,要在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更深层次学习舞蹈的同时,也要教会他们了解多种艺术,了解舞蹈以外更丰富的民族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2]黄明珠.论高师音乐专业学生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J].舞蹈 1997(4)51

[3]娄钰.高师音乐专业舞蹈教学略论[J].舞蹈 1997(5)56

篇7

针对当前高校舞蹈教学模式落后的现状,笔者认为,我们舞蹈教师应当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我们所设定的教学目的。具体的教学方式有:(1)教师要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舞蹈教学中,比如,教师在面对较多的学生讲解舞蹈动作时,仅靠自己的亲身示范,不能够保证每位学生都能看到,这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舞蹈视频,帮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2)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舞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现场观摩,比如参观专业艺术院校的舞蹈训练课、参观舞蹈艺术团体的排练活动等,这些可以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能够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舞蹈学习的感性认识。(3)在对学生进行了系统的舞蹈教学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演出活动。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针对学习水平和能力较高的学生,教师为他们编排一些舞蹈节目,既可以使这部分学生得到实际锻炼,也可以激励其他学生向这部分学生学习。以上只是笔者自己总结出的教学方式,还有更多的方式需要我们广大舞蹈教师去探索、研究,不管哪种方式,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条件,这就需要教师依照因材施教、因学施教的原则,变换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创新高校舞蹈艺术课程体系

目前不少普通高校开设了各种门类的舞蹈选修课程,比如,街舞、民间舞、现代舞、爵士舞、拉丁舞、华尔兹、芭蕾舞种类繁多,令人眼花缭乱,面对众多舞蹈课程,学生却无从选择,不知哪个舞蹈分科才是适合自己的。笔者认为高校应当将众多舞蹈选修课程化零为整,合理归类,增加课时。比如我们应当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设置一门在内容体系上具有综合性、渐进性的舞蹈课程,主要是由教师讲解舞蹈艺术理论知识,并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舞蹈欣赏,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而且,高校舞蹈艺术教育可以将这门课设为学生必选的一门舞蹈课程,这样就能够避免学生在选择选修课时的盲目性和无目的性,也扩大了学生选择其他门类的舞蹈学科的空间。此外,为了贯彻和时间艺术教育的目标,高校还可以开设一些辅的舞蹈课程,如舞蹈美学、舞蹈心理学、舞蹈社会学、艺术哲学等,这些交叉学科的选修课程既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又能够帮助舞蹈教学实现最终的教学目的。

3.积极倡导舞蹈艺术实践,举办相关舞蹈专场晚会

篇8

型性人才。

关键词:舞蹈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信息化社会的到来,逐步改变着人们的思想生活。近年来从人们对文化领域的观点及对艺术作品中所反映社会现状角度的眼界,都发生着巨大的观念性的变化。舞蹈文化市场领域是社会文化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市场的不断规模化发展也是有目共睹的。因此需要大批舞蹈文化综合性人才,来掌控舞蹈文化市场领域方方面的各种竞争。但是目前社会舞蹈文化发展的背后所反映的诸多问题是刻不容缓急需解决的。集中表现:一方面社会对舞蹈人才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是社会上舞蹈人才闲置所造成的人才浪费。归根结底,造成目前这种现状的原因之一是我们忽视了舞蹈文化市场对现代社会舞蹈人才的培养模式需求的改变。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我们的培养模式思维理念与社会文化市场相脱节,因此及时调整培养现代舞蹈综合性型人才的理念,是我们当前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舞蹈人才资源培养与文化市场需要协调发展

70年代以后,中国舞蹈教育体系逐步得到完善,对舞蹈人才培养模式,随着体系的逐步完善而逐渐形成单一程式化的舞蹈培养教学模式。在舞蹈人才培养模式上重点放在舞蹈专业技术等方面,注重高精尖舞蹈人才的培养,而忽略相关知识以及边缘学科知识方面的培养。即便是高师也是按照舞蹈专业院校的课程训练学生,不考虑培养模式及其培养方向。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特别是信息化和电子技术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多年来形成的程式化的舞蹈教育培养模式已经存在诸多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方面,如在文化市场经济调控下,舞蹈人才只有技能这一层面的知识,就显得尤为狭窄,文化市场对舞蹈人才的需求及质量要求与舞蹈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因此,舞蹈人才资源与市场的配备需要彼此相适应进而协调发展,否则,必然造成舞蹈人才资源的浪费。

1.对舞蹈人才的需求是舞蹈文化市场经济的中心环节

当今舞蹈文化的发展与舞蹈文化市场的需求,首先是对舞蹈人才的需求。舞蹈人才是舞蹈文化市场经济的中心环节。舞蹈文化市场决定着舞蹈人才的培养方向、舞蹈人才分配和利用及层次与规模,反映着舞蹈文化在社会经济运行的总体情况。从社会需求及供给关系的角度来看,如果需求量大于供给量,舞蹈人才就会以较高的价格工作和服务社会。反之,则以低价格服务和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舞蹈文化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舞蹈文化市场机制是由供给、需求、价格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达到市场均衡的作用机制和调节功能。在市场经济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舞蹈文化生产和经营行为决定着舞蹈文化产品和舞蹈人员劳务的供给。因此,舞蹈人才就成为舞蹈文化市场经济中的中心环节。对舞蹈人才提出了经济学理论与技术实践能力的要求。由此来对抗经济市场中各方面的价格争战。

2.适应市场经济的舞蹈人才培养模式匹配条件

由于一方面单一的培养模式产生的舞蹈人才,使社会的分流途径,大大降低,一些剩余人员经潜伏隐形的自由流动,通过非正式渠道向各个方向发展,其结果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舞蹈文化市场及行业内部的混乱。另一方面培养舞蹈人才的单一化模式,造成行业内规模和层次难以提升,缺少向其他方向发展和转化的条件和动力。据调查目前专业院校与高师院校舞蹈人才培养模式多是固守单一的培养模式,所培养的舞蹈人才主要是专业知识面,即在高师院校课堂所学的舞蹈专业基本技能与舞蹈组合。在舞蹈课程设置上对相关的理论的知识课程设计的不多,现有的课程设置有很大一部分不适合当前市场工作要求。在用人单位工作中,在校所学的基本技能和单纯的舞蹈组合远远不能胜任工作中的需要。特别是个各中学课程只开设音乐课程,舞蹈课只是作为课外活动开设,要求高师专业院校舞蹈毕业生同时还要具有音乐理论和实践知识。由于市场经济要求这些刚参加工作的高师舞蹈人才,面对学生要会教授舞蹈音乐基本技能及专业知识;面对演出观众要会创作好的舞蹈作品;面对专业演出团体和文体活动,要懂得经营管理、合理统筹安排及排练创作作品等等,都要求舞蹈人才具有全方面的专业知识,面对社会市场经济下带来的各各方面的挑战和竞争。相反对一些没有工作机会的舞蹈人才,形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据调查现在每年有40%的舞蹈专业毕业生没有适合的工作机会,面临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选择。由此可见,舞蹈文化市场要求的是具有综合知识的创造性舞蹈人才,既具有舞蹈理论知识和技能、经济以及相关学科的专业理论与技能及创造能力,这就要求对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及舞蹈边缘学科知识及经营管理知识的综合化。

二、培养舞蹈人才的整体综合素质教育模式分析:

当今舞蹈文化市场对于舞蹈人才资源的培养要求具有综合性素质。这就需要舞蹈人才的培养模式必然是综合性,而不能单一。那么,如何培养具有适应舞蹈文化市场需求的舞蹈人才,研究与舞蹈文化市场相配套的现代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由显重要。

目前的舞蹈人才培养模式在舞蹈教学中,在形式上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指导发现教学模式,二是程序教学模式,三是掌握学习教学模式,四是“问题”教学模式,五是案例教学模式,。六是“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等。在“指导发现”和“掌握教学”的教学实践中,均采用了问题指导语,使学生经课前及课上的观察并发现实践,在课后对所发现的有关知识和自己练习中的体会自我归纳概括。如在舞蹈课堂上,老师先提出技术问题的难点和重点,在授课中,使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并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心态和体力,从而更好的配合老师完成上课内容;在“合作学习”“掌握学习”“案例”“问题”等教学模式中,均应用了小组合作式的学习。为了方便学生掌握课堂技术理论知识,按动作或节奏或情绪等形式,划分成不同形式的训练组合;在“程序”“指导发现”“掌握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中,强调对新授的技术要以元素步骤的程序进行。以基训课为例,在舞蹈授课过程中,学习“探海翻身”,首先必须进行韧带的开软度训练。第二加强学生各个关节的力度和能力训练。第三掌握动作要领及相关的动作平衡的关系。第四在以上的基础上组合完成动作。否则学生难以达到动作的质量要求。实际上在每个舞蹈技术动作中,都要求学生综合性的身体能力。

在舞蹈理论教学中,以上教学模式同样适用,并不断总结创新的舞蹈教学模式。如在舞蹈理论课堂上,采用多媒体多种教学模式的运用,使舞蹈课堂更加直观化,有利于课堂教学。在课程设置上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开设舞蹈多媒体制作技术课,尤其是近年来在一些现代化大城市如上海的高师舞蹈专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出现了舞蹈多媒体制作――运用电脑科技等技术,把舞蹈动作或与舞蹈作品内容相关的情景等画面进行数字编排制作,形成了做为舞蹈作品辅助手段的直观印象,向观众解释或提升创编者的创作思路。这种形式的舞蹈作品,加强了舞蹈视觉的冲击力,从而更好的表现主题。丰富了高师院校舞蹈课程设置体系,提高舞蹈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总结

可见,对现代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从不同层面反映了在社会舞蹈文化市场的作用下,舞蹈人才的培养理念就是培养具备舞蹈专业技术实践与理论知识;具备经营管理知识与经营能力;培养具有传统与现代文化知识和理念相结合,符合时代潮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舞蹈文化产业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万举.艺术―文化导论.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5.

[2][英]罗宾乔治、科林伍德.艺术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庞彦强.艺术经济通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 2008

作者简介:

篇9

二月份:

通知小朋友开学,制定班级计划,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做好开学准备工作,接待好新入园的小朋友。

三月份:

训练好常规,做好开学准备计划,发放新书,制定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认真填写三检记录,三八妇女节制定贺卡,庆祝妈妈的节日,制定出版面,如:花,贺卡等,二十八号制定出家长开放日计划,31号家长开放(家长会计划要求:有讲稿,有过程,有总结,有反思。这月所学内容展示给家长)迎接每月的语言考核(4号)

四月份:

在班级设立种植区,如:小草、、滴水观音等,让幼儿每天给植物浇水施肥,让幼儿观察种子发芽观察植物生长状况,组织幼儿春游,让幼儿体会春天的快乐,开展春季运动会,让家长报名参加让幼儿体会跟爸爸妈妈在一起游戏的快乐,二十八号制定出家长开放日计划,,29号家长开放(家长会计划要求:有讲稿,有过程,有总结,有反思。这月所学内容展示给家长)迎接每月的美术考核(4号)

五月份:

把世界节日介绍给小朋友五月一日劳动节,五月八号母亲节制作和绘画,跟老师一起庆祝妈妈的节日,准备六一编排节目,迎接每月的舞蹈考核(5号)

六月份:

准备父亲节,制作贺卡和绘画,让幼儿跟老师一起庆祝自己的节日,并跟老师一起拍班级合影,各班准备公开课为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二十八号制定出家长开放日计划,30号家长开会(家长会计划要求:有讲稿,有过程,有总结,有反思。这月所学内容展示给家长)迎接每月的钢琴考核(3号)

七月份:

庆祝七月一日党的生日,(唱歌,舞蹈,游戏等)跟孩子一起开毕业典礼,(朗诵,唱歌等)重新制定计划,迎接每月的公开课考核(4号)

八月份:

篇10

关键词: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教学模式 完善策略

民族民间舞是一个民族的重要艺术形式,是一个民族性格特点、思想情感、审美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一个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当今处于信息化时代,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的挑战和给予,如何选择合适的教育模式来帮助民族民间舞蹈更好传承是民族民间舞蹈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1]。我们国家民族众多,不同民族的民间舞蹈有所差别,教学模式也有所不同。在舞蹈教学中需要探讨更加合理的教育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完善,使其能够与时俱进。

1 中国民间舞蹈教育发展概况

中国民间舞蹈的教育教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可以称之为初期阶段,这一阶段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一个新分支从音乐教育专业中分出来,该阶段的教学目的是使音乐专业的学生在舞台表演时能够表现出更加专业的水平,这可以称之为民间舞蹈教学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第二个阶段可称之为分化阶段,该阶段与我国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推广具有重要联系,更多的院校在开展音乐理论、音乐表演的同时也增设的舞蹈专业,舞蹈教育便在更广的范围得意开展。第三个阶段可称之为规范阶段,该阶段中国民间民族舞蹈的教学更加规范,新的教学方法、教育理念、课程设置等得到规范和革新[2]。在当前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得到持续创新,在原有基础上对最新的民间舞蹈发展成果进行吸收,推动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不断向前发展。

2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模式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由于地区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教学模式也存在一定差异。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一般以民族民间舞蹈独特的技术技能、风格动态等的训练为主要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关注舞蹈学习者的自身特性,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

2.1 想象式场景教学

民族民间舞蹈的源头在民间,其一般在群众的生活、生产中形成。由于民族民间舞蹈形成的环境其一般带有较为浓厚的乡土气息。当民族民间舞蹈从田间地头搬到课堂上进行教学时其便脱离了其产生的土壤,为使学生能更好把握住民族民间舞蹈的精髓,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需以言语的方式为学生营造想象式场景,使学生获得虚拟体验。这种方法可引发学生想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还原民间舞蹈的原生环境,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民族民间舞蹈的真实性和淳朴性也能得到更好呈现。

2.2 理论与实践并行教学

民族民间舞蹈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专家学者的分析总结,已经总结出一定的理论。为获得更好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应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动作形态进行塑造,让学生进行模仿学习,同时对学生进行舞蹈理论讲解,充分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践形式可不断创新,可让学生进行实地采风、田野调查等,让学生实地接触民族民间舞蹈产生的环境,加深学生的理解。

2.3 情感式教学

舞蹈也是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是一种通过肢体语言传达感情的艺术形式。民族民间舞蹈在教学需做到“以情带动,动中有情”。在实际舞蹈教学中需将情感注入身体,通过肢体语言将情感表达出来。情感式教学要求教师能够准确把握舞蹈中所蕴含的感情,结合自身的经验,将鲜活的形象和饱满的情绪准确表达出来。

2.4 创造性教学

民族民间舞蹈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当前教学环境中面临着挑战,当前在追求素质教育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背景下需要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实现创新,在实际教学中开展创造性教学。创造性教学要进行“模仿力”到“创造力”的培养。一味的模仿容易使学生进入一种惯性思维模式,创造性教学则要打破身体模仿的惯性思维,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舞蹈的深层次内涵,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3]。此外,创造性教学开展时应努力做到核心课程和辅助课程相结合。为更好达到教学目标,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课程设置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开展,以核心课程为主干,增加相应的辅助课程。这样可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宽广,学生的创造力也可得到激发。

3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完善措施

为使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能够与时俱进,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模式需不断进行完善。首先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应增加更多的实践内容,多开展田野工作。民间舞蹈是在一定时空进行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各种独特因素会融合其中。对于民间舞蹈中的文化特征、表演流程、舞蹈动态形象等需要W生亲身接触和实践。通过田野调查和采风,学生可从中获得更多的一手材料,经整理、提炼后可丰富教学内容,民族民间舞蹈的生命力也会增强。另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应注重规范和自由并重。民间舞蹈具有随意性、即兴性、自娱性,这就决定了其有自由性的特点。教学中在注重自由性的同时也应注意规范性,在规范中寻求适度的自由,在自由中暗合规范,这样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效果会得到提高,舞蹈质量也可得到有效提升。最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应充分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教师多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学生思辨能力,使民族民间舞蹈人才的培养质量得到提升。

4 结束语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开展与其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关联,良好的教学模式可使教学效果得到提升,民族民间舞蹈的人才培养质量也可得到提升。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模式要不断革新、不断完善,使其更加适合当今时代的发展潮流,为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斯. 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教学模式的分析与思考[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3,(1):13-16.

[2]谭珊. 试论高校舞蹈教育中民间舞课程教学方法[J]. 艺术时尚:理论版, 2014,(8):251-

251.

[3]王国俊. 民族地区高等艺术院校舞蹈表演专业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研究[D]. 云南艺术学院,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