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音乐鉴赏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07:38: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音乐鉴赏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音乐鉴赏;心理健康;关系;主动;大学生
一、问题提出
1.问题的缘起
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何有效开展,众说纷纭。其中,音乐鉴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已经被许多人关注。对于音乐鉴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在国内研究中有许多研究者用理论阐述的方式进行研究。周善美(2011)认为,音乐欣赏在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可提高审美能力和趣味,提升审美标准和情趣,使学生更好地正确认识自己;通过“游戏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创造性潜能;培养感情,调控情绪,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1]詹薇(2004)理论阐述了音乐欣赏对培养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作用———文化作用、教化作用、审美作用、心理作用,并指出了音乐欣赏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通过对表达各种情感音乐的欣赏,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使学生的情感获到调节,心理得到和谐;通过音乐会的欣赏方式、以电声为传媒的欣赏方式等课外辅助式的多种欣赏途径进行调适。[2]柯锦泉(2002)从音乐欣赏的特点谈到其对培养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音乐欣赏培养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手段。[3]还有徐威、郑玉香(2005)、王婷(2007)、符彦虹(2005)等人也进行了理论研究。他们在各自论文中都看到了音乐欣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有一些学者提到了在实践中运用音乐欣赏的有效方式与方法。但国内学者都是从理论探讨的方式来研究的。在国外研究中,JoelW.Krueger(2011)指出一边听着音乐一边做事情,将有助于控制情绪[4];JaakkoErkkil等人(2008)从音乐治疗的角度探讨了音乐治疗对负性情绪的积极作用[5]。但目前国外研究中,并没有系统地直接研究音乐鉴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更没有研究音乐鉴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以往研究只是从理论上探讨了音乐鉴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而没有采用实证研究(问卷、访谈等)的方式来研究音乐鉴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因此,这需要对此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
2.研究思路与内容
本研究主要通过定量研究(问卷测量、统计分析等)的方式结合深度访谈、文献查阅等定性研究的方法来揭示出音乐鉴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并通过问卷、访谈、文献查阅、理论总结等方法研究出如何改善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行为,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将理论最有效地运用于实践。
3.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音乐鉴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作为研究目标,是以往研究所未有的,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丰富了音乐的作用、心理健康塑造的途径等相关理论知识以及优化了该研究领域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同时,本研究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可以更好地为改善高校通识课程设置、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以及践行教育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并提出具体良策。
二、研究方法
1.研究目的
通过研究来揭示出音乐鉴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出如何改善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行为,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2.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有量表SCL-90(测量心理健康水平)和自编的《大学生音乐鉴赏行为的问卷》(测量音乐鉴赏行为)。SCL-90是国内外广泛采用的成熟问卷,它的分值越高则心理健康程度越差。《大学生音乐鉴赏行为的问卷》共11题,其中测谎题为2题,经过专家评定,是有效问卷;整个问卷的Alpha系数为.743,分半信度为.769。因此,本问卷是基本符合要求的。
3.施测与数据处理
研究取样对象为130名大学生,取样时兼顾性别、年龄、专业等因素,均为随机取样。施测主要采用问卷法,由主试清晰地宣读指导语,并提醒注意事项。问卷做答完毕由主试收回。研究者将无效答卷剔除,再依据研究的具体问题,通过统计软件Spss17.0,采取合适的统计方法对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研究对象
实验组研究对象随机抽取了130名大学生(注:由于问卷是在3月份发放的,大四年级学生已经不集中上课了,故在被试样本中缺失大四年级学生)。由样本的基本人口资料统计表(见表1)可以看出,此次测量所取样本是比较合理的。
三、结果
1.心理健康程度与音乐鉴赏行为的相关性
如表2,通过心理健康程度与音乐鉴赏行为的相关分析,a7(音乐鉴赏主动)与心理健康程度的相关系数p值等于.015,p<.05,可得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与音乐鉴赏主动正相关的关系具有显著性。如表3,进一步研究得出,抑郁、敌对、恐惧与音乐鉴赏主动的相关系数p值分别等于.038、.033、.041,p<.05,相关关系均呈显著性。
2.音乐鉴赏行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的预测情况
通过音乐鉴赏各种行为对心理健康程度的多元回归分析(采用Stepwise法),从表4中可知a7(音乐鉴赏主动)对心理健康程度的回归系数t检验所对应的p值为.015,p<.05。因此,音乐鉴赏主动可以预测心理健康程度。从表5可知,决定系数R2=.045,亦即a7(音乐鉴赏主动)能预测心理健康程度4.5%的变异量。
四、分析与讨论
1.音乐鉴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
前文得知,音乐鉴赏主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研究揭示,音乐鉴赏主动能够预测心理健康程度。鉴赏音乐可以使人的情感强度、情感产生发展的时间延续得到调节平衡,使之身心愉快、精神协调、心境良好。优美的音乐、动人的旋律、轻松的节奏、悦耳的和声、丰富的音色可以使人兴奋与抑制得到调节,情感强度适中,时间延续适度,精神能量消耗减少,疲倦的身心恢复精力,不平衡的心理趋于平衡。[6]同时,个体通过对思想、精神境界较好的音乐作品的鉴赏,可以更好地培养自己良好的思想情操。另外,音乐作品会表达出作者的自我意识,个体通过音乐鉴赏促进了对“自我”的探索,从而强化了自己的自我意识,并对自己的心理及行为进行调整,从而减少了心理问题产生的概率。故一个主动进行音乐鉴赏的人,心情抑郁时能更及时地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高兴时能更适时地表达自己,能更好地理解音乐中的美,丰富自己的情感,有利于提高自我意识,净化自己的心灵,调控自己的行为,必然有助于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因此,音乐鉴赏主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音乐鉴赏主动能够预测心理健康程度。前文进一步研究得出,抑郁、敌对、恐惧与音乐鉴赏主动的相关系数p值分别等于.038、.033、.041,p<.05,相关关系均呈显著性。这其实是因为如果一个人越主动地鉴赏音乐,那么他就可以一定程度上有效消除或缓解抑郁、敌对、恐惧等负面心理。值得注意的是,在本研究中,音乐鉴赏主动能预测个体心理健康4.5%的变异量,但毕竟是有限的。心理健康变量还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因此,这要求大学生应该通过多个方面途径来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2.对策
既然音乐鉴赏主动能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促进作用,那么大学生如何提高或完善自己的音乐鉴赏主动,以促进心理健康?根据问卷调查,特对大学生提出以下建议:(1)树立对音乐鉴赏正确的认识音乐鉴赏不仅可以娱乐消遣、打发时间、排解寂寞、孤独、悲伤等情绪,还可以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情趣,陶冶情操,促进心理健康。因此,大学生只有对此树立正确的认识,才能主动将音乐鉴赏行为落实在长期实践中,以有效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2)主动、合理地进行音乐鉴赏,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第一,主动拓宽音乐基础知识和学习音乐欣赏的方法,努力提高音乐修养。我们音乐鉴赏时若不懂音乐基础知识,那么鉴赏音乐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在听音乐的同时要学习一些有关的音乐基础知识,并把理性的知识融汇于感性的体验之中,这样才能使我们逐渐具备一双能听懂音乐的耳朵。[7]大学生可通过上课、上网、书本学习等渠道深入了解有关音乐基础知识。只有对音乐基础知识有充分的理解,才能更好地感受音乐的内涵,陶醉在其中。同时只有学习音乐鉴赏的方法,才能更有效地改善对音乐的理解,陶冶人身心。可见,这些有助于大学生心理素养的提高。第二,多听音乐、专心地听。多看音乐鉴赏节目或视频,多听经典曲目;试着去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认真用心欣赏音乐,尤其是多听一些有文化背景的音乐,感受其内涵。这些均有助于培养自己良好的注意力和意志力。第三,与他人一起欣赏、交流,深化对作品的认识,培养自己宽容、豁达的心理。每个人对音乐作品的认识会有所不同,通过交流知己不足,知人之长,长期以往,可培养自己宽容、豁达的心理。第四,积极主动利用音乐的力量来改变自己。首先,多听一些有内涵的音乐、积极向上类型的音乐,塑造自己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胸怀;其次,加强对音乐的了解,结合自身的感情、经历,升华自己,提高自己的人文和心理素养;最后,善于通过音乐来调节情绪。例如,当自己情绪低落时,可以通过一些情调欢乐、节奏明快、风格悠扬的音乐来提升情绪。这时,自己可欣赏热情奔放的《西班牙斗牛曲》、旋律呈螺旋式上升的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表现鸽子自由飞翔的手风琴曲《白兰鸽》。[8]第五,要长期坚持良好的音乐鉴赏行为。这种长期的良好音乐鉴赏行为可以使心理不断优化。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通过音乐鉴赏行为来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大学生要长期坚持良好的音乐鉴赏行为,要将之变成一种习惯。
五、结论
音乐鉴赏主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音乐鉴赏主动能够预测心理健康程度。
参考文献:
[1]周善美.音乐欣赏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3):192-193.
[2]詹薇.音乐欣赏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9):401-402.
[3]柯锦泉.浅谈音乐欣赏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2,(9):63-65.
[4]Krueger,W.Doingthingswithmusic[J].PhenomCognSci,2011,(10):1–22.
[5]Erkkil,J.Gold,C.etal.Theeffectofimprovisationalmusictherapyonthetreatmentofdepression:protocolforaran-domisedcontrolledtrial[J].BMCPsychiatry,2008,(8):50.
[6]李华东.欣赏音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个性塑造的正面影响[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7,(8):88-91.
[7]齐易,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81.
篇2
关键词:高校素质教育;音乐艺术教育;思路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9-0086-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经济的不断改善,为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音乐艺术教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通过音乐艺术课程的学习,提高大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拓宽其文化视野。它在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方面有着其它教育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普通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尚处于发展与完善阶段,还需要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不断积极的探索。
一、新形势下的高校音乐艺术教育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素质是人才的根本。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素质教育其宗旨是提高大学生的素质,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接班人,重点是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国家培养思想素质高、身心健康的、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建设人才。
(一)高校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1.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点,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逐步构建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问题,必须提上日程。
2.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具备综合素质的大学生,不仅应该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还需要具备除了专业素质以外的其他素质。从一定意义上说,培养综合素质人才,就是在培养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还必须兼顾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良好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技能、沟通能力、生活能力等等。
二、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对素质教育的推动作用
(一)音乐艺术教育的含义
音乐艺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它包括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美学、中外音乐常识、音乐技巧训练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它以婉转悠扬的旋律、变幻无穷的节奏、丰富多彩的音色、醇厚明亮的和声、巧妙精致的结构织体,严密完美的交织在一起。以它特有的方式撼动人们的心灵,对人们复杂的内心世界产生直接的感应作用,从而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对于培养人、塑造人的有着重要的作用。为学生学会作人,求知、健体、审美、劳动、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推进作用
1.普通高校音乐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我国教育方针的教育,是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使人的各种品质因素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就意味着素质教育必须把人的身心发展放在首位,。音乐教育具通过以情感人、以声动人的方法,来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作为审美教育或情感教育,音乐教育是最具操作性的主要形式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各种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我们说高校音乐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高校音乐艺术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
从古至今,音乐对道德的教化功能就一直为人们所重视。《乐记》曰:“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苟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欣赏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高校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高校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和升华的作用。高校音乐教育,能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使其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养等方面逐渐发生变化,培养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
3.高校音乐艺术教育是促进学生智力,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
现代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 左大脑半球是理性与计算之脑,有人称之为数学脑。右大脑半球是感性与艺术之脑,也是潜意识脑。参加音乐活动可使学生两个大脑半球得以平衡发展,对开发个体潜能、激发和培养创造力、净化和升华精神境界及对人的全面素质的形成和提高等能产生独特的作用。
4.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
高校音乐艺术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教育模式。音乐本身对大学生就是一种最富现实性的审美教育。在欣赏贝多芬的《英雄》时,听到的不是别的,而是我们伟大时代精神的召唤,是我们自己的觉醒,是我们自己的英雄气概,这是对音乐内在美的感知。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音乐的基本常识,还能领会音乐的精神并能利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心声,逐步提高学生的修养及审美评价能力。
(三)高校音乐艺术教育方法探究
1.课程设置
普通高校的音乐课程设置上,要建构音乐门类、形式、风格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有《中国民乐鉴赏》《外国歌剧鉴赏》《世界流行音乐鉴赏》等艺术欣赏类课程;《中国民乐演奏基础》《外国歌剧演唱基础》《流行音乐演绎》《合唱与指挥》等艺术实践。还有《中国音乐简史》《外国音乐简史》《世界通俗音乐概况》《乐理基础》《电脑音乐编辑》等音乐理论类课程。保证学生在校期间都能接受全方位的音乐课程教育。通过音乐艺术欣赏课可以使大学生对全方位音乐文化有所了解。通过艺术实践类课程和音乐理论课程可以使学生粗略掌握一门民族音乐的演奏、演唱技巧,懂得基本的乐理常识,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增强自信心。
2.授课形式
普通高校大学生音乐艺术教育的课程多、课时少,学生要想限有的课程内掌握较多的音乐艺术的相关知识,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授课形式:
(1)专题讲座
讲座式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资力量配备、教学目标的完成是面向全校学生设计的, 课程形式可设置为选修课(大课),考试以论文的形式完成。可以利用本校师资也可以聘任校外本领域内的专家、学者进行授课。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加以提问式、对答式、游戏式、现场示范等。
(2)视听鉴赏
鉴赏式课程主要通过听觉系统,使学生在音响上有一个感官的认识.此课程的主要授课内容包括:中国民族民歌鉴赏、外国音乐歌剧鉴赏、中外器乐分析鉴赏等课程。
(3)课堂讲授
讲授课程主要是中外各类音乐理论课程,此类课程设置为选修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自行选择科目进行学习。采取大课的形式讲授,考试为笔答形式。
三、新形势下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音乐艺术教育
(一)新形势下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现状
1.高校音乐艺术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
在课程设置方面,大多数普通高校的素质教育课程中,虚设或少设音乐艺术教育课程。这样就使课堂音乐艺术教育得不到落实,教学内容和测试考核形式极其单调草率。
2.教学设施和设备跟不上教学实际的需要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学科,音乐教育不仅要有足够数量、水平和能力的专业教师,而且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设施与设备,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但现实中,一些高等院校的现有的教学设施和设备远远满足不了教学的实际需要。多媒体设备、学生教室、琴房、乐器等设备远远不够,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
3.高校音乐艺术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
在大部分普通高校中,由于对音乐艺术教育的不重视,觉得音乐素质教育与就业关系不大,又与毕业文凭的获得无关,严重打击了音乐艺术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能真正安排专门师资、课时和采取多种形式进行音乐教育的并不多,有的高校仅在教学大纲上虚设几门音乐艺术教育类课程,学生们的音乐素质不高也就在所难免了。
(二)新形势下加快发展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思路和对策
1.巩固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
国家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研讨会纪要》中明确提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要坚持以育人为本的宗旨,坚持艺术教育的公平性。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普及的、平等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不是培养艺术方面的专门人才,也不是着眼于少数艺术特长生的培养。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艺术的熏陶,提升审美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既然,高校艺术教育对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提高的作用如此重要,这就要求教学管理部门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转变观念,切实加强课程建设,巩固音乐艺术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
2.提高普通高校音乐艺术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普通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应建立并完善艺术教育管理体制,设立专业管理机构,规划和督导、组织教研活动,进行教学评估,定期检查艺术教育实施情况,使高校的艺术教育经常化、制度化。才能使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持续、健康、深入地推进。
3.转变普通高校音乐艺术教师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在巩固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的同时,高校音乐教师必须认识到音乐艺术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因此,从事普通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教师必须是高水平、高素质的。
4.改善高校教学设施设备,以满足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需要
音乐艺术教育是一门特殊的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完善的教学设施设备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设备、学生教室、琴房、乐器等设备都是音乐艺术教育所必须的。要想提高高校学生的音乐艺术水平,就得进一步地增加教学投资,增添教学设施和设备,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结语
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音乐艺术教育,提高了大学生的审美素质,锻炼大学生的形象思维,启发大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大学生的协作精神,使大学生的心灵世界更美丽,更宽广,更深厚,更和谐。新形势下的音乐艺术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这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需要,是一把打开通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大门的钥匙。
参考文献:
篇3
一、医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医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人文精神密不可分。中国自古就把医学定义为“仁术”,晋代杨泉在《论医》中写道,“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Luria S E 深刻指出:“医学在本质上具有二重性,她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人学,需要人文滋养。”“妙手仁心”是对医学工作者最高的评价。然而,什么叫做仁呢?孔子在《论语》里做过这样的解释:“仁者,爱人。”因此,关爱生命是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拥有一颗善良仁厚的心对医学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然而,受国内专业教育的特点及医学专业课业繁重所限,尽管人们意识到人文精神培养对医学生的重要性,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忽视,医学生对大学语文、大学英语、思想道德修养、影视鉴赏、音乐欣赏等一系列人文素质基础课也缺乏重视。
有调查表明,现阶段医学生人文素养具有以下共同特性:(1)人文知识匮乏,知识结构失衡;(2)道德观念淡化、价值功利化及现实化;(3)综合能力水平欠佳,主要表现在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人文素养缺乏造成的负面影响在医学生的学习和职业生涯中不容小觑。知识结构失衡会影响医学生专业学习的深度,写作及表达上的劣势对今后的论文撰写、医嘱书写及医患沟通上会产生直接影响。人文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道德观念淡化会使医学生缺乏人文关怀,摒弃仁爱精神,造成职业素质低下。不仅如此,医学生的学习任务相对较繁重,现代社会竞争也导致就业压力增大,使医学生容易出现抑郁、焦虑、冷漠等心理问题,心理素质下降,社会适应能力较差,而人文素质基础课中讲授的历史、优秀作家作品中传达的观念和态度能帮助学生正确看待事物,疏导压力,得到启示。
1997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精神病学和心身医学教授Engel在《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其内涵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患者看作具有生物属性、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体而非单一的生物体,要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五个因素考虑疾病和健康问题;二是把医疗工作看作医疗制度、管理、教育、科研和服务质量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工作而非单纯的医疗工作;三是把医疗工作看作与社会环境密切联系的系统工作,要从政治、法律、科学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考虑医疗与外界作用所产生的问题。医学模式的转变表明现代医学已发展成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现代医学的必然要求。
二、影视艺术对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积极作用
调查显示,有近10亿观众每天花2-3小时收看电视,电影院观众平均年龄为21.7岁,即现在的大学生群体。影视作为一种娱乐方式,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并影响着他们的认知习惯和交流方式。然而,影视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也是一种教育手段。作为继传统的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和戏剧之后的第七、第八艺术,影视艺术对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有积极的作用。通过给学生讲授电影发展的历史,电影基本理论,赏析优秀影片,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影视鉴赏水平,优秀的电影作品也作为一种极富感染力的方式也影响着学生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影视鉴赏课程对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十分必要的。第十一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调查问卷分析报告显示,在大学生平常观看的影片中,好莱坞影片以高达41.2%的百分比占据第一位,港台影片以33.6%的得票率紧接其后,观看中国大陆电影的数量只占总量的10.8%。好莱坞和港台电影中强烈的视听冲击和娱乐享受是吸引大学生的最主要原因。由此可见,大学生对电影类型的接受比较单一。好莱坞电影纵然也传达了美国式的乐观自强精神,单一的电影趣味也导致大学生容易受美国价值观念的影响。好莱坞注重娱乐性,工厂式的电影生产方式出品的作品只是电影世界的冰山一角。影视鉴赏课程处于中西方文化交流最为活跃的交汇点,不同影像文化带来的观念和认知的碰撞,对学生认识外来文化、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拓宽眼界,促进开放心态的形成有促进作用。而开放的心态,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包容与理解,沟通与交流,正是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优秀影视作品往往是通过将镜头对准历史或现实,展现人生百态,包含着对生命的理解。当代大学生处于新时代的成长环境中,亦真亦幻的影像世界向他们敞开了一扇认识现实,追逐梦想的大门。通过接触影像了解世界,增加对世界的敏感,理解不同的人群、种族、国家,自然,是培养仁爱、宽容之心的最佳途径。
三、针对医学生专业特点,精选教学内容
影视鉴赏课程作为选修课,所占的课时较少。因此,在有限的课时里,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观影视野,向学生们传达一种正确的鉴赏态度,是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医学院校的影视鉴赏课程应与人文医学理念相结合,在教学内容上针对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及职业特点,在题材选择上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立足诗意,疏导压力
医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对较大,进入职场后,高强度的工作及精准的工作要求也会增加工作压力,产生烦闷心态,如果不及时疏导,将产生负面影响。对此,在教授影视鉴赏课程中,教师在选择影片时应该选择一些充满诗意的电影,如讲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智利诗人聂鲁达如何改变了一名普通人的生活的电影《邮差》;讲述一名父亲如何实现女儿梦想的《钢的琴》等。充满诗意的电影,能够疏导现实生活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启迪他们以新的眼光及视角去看待日常生活,复苏心灵对现实世界的美好感受。离开课堂之后,学生在课余生活中能自主选择类似的优秀影片陶冶性情,提升鉴赏品味,恢复内心的活力。
2.多元类型,开放心态
在电影类型的选择上,应该避开学生接触得最多的电影领域,尽可能给学生介绍不同的电影流派及经典,如形式主义影片及现实主义影片。接触不同类型的影片可以拓宽学生的观影世界,促进开放心态的形成,增进宽容与耐心。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医务工作者会接触不同类型的患者,开放的内心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不同的人群,增进体谅及医患双方的沟通,促进医疗优质服务。
3.精选短片,优化教学
篇4
论文关键词:地方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课堂教学,改革
公共艺术选修课主要是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初步了解与我们日常生活具有紧密联系几种主要的艺术表现形态,例如音乐、美术、书法等,对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进行学习和欣赏,把握不同艺术类型的特点和审美要求,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目的。所以教育学论文,目前全国高校普遍都开设了公共艺术选修课,把开展艺术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正逐步被全社会认可和接受。
但是,我们同时看到,目前高校中开设的选修课还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认真探索。例如,相关教材缺乏,教学难易程度很难把握;教学手段单一,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监控体系不完善,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等核心期刊。尤其是对于地方性高校来说,除了面临上述问题之外,还存在着教材缺乏针对性、艺术教学中的地域性内容不突出等问题。而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教育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主要阵地。要想解决目前地方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中存在的问题教育学论文,我们认为,可以从课堂教学改革这一角度入手,积极探索提高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有效途径。
我们认为,地方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的课堂教学,应该从以下环节来进行改革:
1.努力改变专业课课堂教学中以传授知识和技巧训练为中心的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在轻松自由愉悦的状态下感受艺术的魅力,提高审美修养。
选修课与专业课的教学目的不同,选修课主要是针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开设的,是通识教育,不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和训练,主要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满足部分非专业学生的兴趣爱好,或者发展他们某一方面的才能等。在现阶段,很多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教学,普遍使用的是艺术史论方面的教材教育学论文,这就造成了过于专业化而忽视了非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影响到选修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认为,公共艺术选修课应当以欣赏具体的中外经典艺术作品为主要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调动学生学习和了解艺术作品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下深入领会艺术作品内在的文化精神和人文思想,获得美的享受和感悟,提高审美修养。
2.广泛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包括声像资料和影视艺术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教学活动,必须要兼顾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要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核心期刊。在这一过程中,仅凭老师枯燥的讲解显然无法实现上述目的教育学论文,这就需要借助声像资料等多媒体手段的优势,对艺术作品或艺术现象进行全面而精准的展示和解读,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发展规律的理解。例如,在中国绘画作品鉴赏中,采用幻灯片的形式进行讲解,可以极大拉近学生与美术作品的距离,提高学生对于绘画作品的兴趣。
3.加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的普及和教育活动。目前,国摘要举措。可以采取与本地政府文化部门、博物馆、展览馆、文化艺术院(团)、风景名胜区等机构共建审美(艺术)教育基地,实行多样化的开放式的实地教学,采取实地参观、考察、研究、赏析等方式,加强本地民间文化艺术的普及和教育活动,丰富和扩大学生的视野。
4.通过撰写论文、课堂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保证教学效果,应重视对艺术作品欣赏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学论文,注重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活力,要尝试借助布置平时作业或者安排课堂讨论等形式,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在论文写作和集体讨论过程中,不追求标准答案,通过学生自己在课后收集相关资料,经过讨论、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5.注重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加强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文化背景和专业技能等之间的联系核心期刊。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艺术作品,尤其是从自身所学专业的角度来理解艺术和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作为跨专业选修课,上课的学生都分别来自不同的专业,在课堂上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把选修课知识与日常生活经验,尤其是专业技能结合起来教育学论文,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艺术和艺术作品,锻炼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例如,经济学院专业的同学可以从经济的角度对于清代中期“扬州画派”进行解读,进而进一步明确政治环境和经济条件与艺术市场之间的紧密联系。
所以,公共艺术选修课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地方性高校开设的相关课程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必须从课堂教学改革这一角度入手,积极探索提高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有效途径,努力提升广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及鉴赏水平,完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原.高校美术教育现状与改革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9,(04):46-47.
[2]吴金铭.美术鉴赏教学之我见[J].教育探索,2007(8):72-73.
[3]韦静涛.论高校美术鉴赏课创新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7(20):132-133.
[4]庞侃.浅谈美术鉴赏作为高校通识课程的课堂教学构建[J].美术学刊,2011(3):62-63.
篇5
作者:童江梅 张援 单位: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教育部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
艺术教育法规建设取得的成效
几十年来,教育部每次的艺术教育法规出台后,各地省市以体卫艺处行政管理部门为主,对高校进行了传达,各高校也纷纷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进行了具体的实施。可以说,在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法规的指导下,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在管理、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与发展,我国的艺术教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1.明确了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定位,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是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促进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高尚的审美观和艺术观;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高他们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开阔视野、拓展思维,使其身心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2.建立完善了公共艺术课程的体系。根据《意见》和《课程指导方案》,各高校结合实际情况,开设了“大学音乐鉴赏”、“大学美术鉴赏”等课程。课程分为限选、任选两个类别,并做了选修要求和课时、学分的规定,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应修完艺术必选课中的一门艺术课程。从教学实践证明,艺术课程设置作为艺术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保证了艺术素质教育任务的落实。同时由于课程设置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讲求实效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的课程被评为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如上海交通大学的“交响音乐鉴赏”课,2004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3.师资队伍建设、机构设立逐渐完善,设备、器材和经费的投入不断加强。各高校按照《意见》“现阶段专职艺术教师的配备参考比例以占在校学生总人数0.15%~0.2%为宜”的要求,配备了专业艺术教师,师资力量不断壮大。同时,为了使艺术教育能得以正常进行,各高校结合自己实际情况,投资建立了艺术教育中心或艺术教研室等机构,如清华大学(1978年恢复音乐室)、上海交通大学(1979年成立文学艺术部,1981年成立音乐研究室,后改为音乐教研室)、华北水利电力学院(1980)、沈阳航空学院(1981)等。随后,同济大学(1982)、北京大学(1984)、浙江大学(1984)、中国人民大学(1984)、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986)等高校成立了艺术教研室[3]。配备了艺术教育教学所需的音响、投影等声像设备和教学设备,设置专用教室及活动场地,改善了教学条件。4.积极探索艺术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开设艺术教育第二课堂。学生艺术团是坚持长期校园艺术活动的支柱,也是影响、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艺术活动的主要力量。许多高校以艺术团为核心,成立了合唱团、器乐团、戏剧团、舞蹈团等文艺社团,如到1998年为止北京大学仅注册的就有四十多个文艺社团(各系的社团没有记入)[4]。每年艺术团都举办艺术专场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拓宽了艺术教育的工作渠道。5.教师艺术教育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科学研究取得一定成效。在艺术教育中,艺术教师理论联系实际,从调查研究入手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教育教改实验,探讨艺术教育的规律、目的及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加强了对美育和高校艺术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有的教师把研究成果总结发表为论文和撰写了有特色的教材和专著,有的教师还主持和参加了省部级以上的研究课题,对促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学科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艺术教育法规建设存在的不足及完善建议
1.应积极推进艺术教育法规立法,以更好地保障艺术教育依法施教和科学管理。从而进一步促进高校艺术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提高高校艺术教育的实效性和科学性,使高校的艺术教育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2.从艺术教育学科的学科规律出发,紧密联系实际,制定能体现时代要求的、符合中国国情、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法规。目前,中国社会正在走向文明与和谐,人们对艺术的体验和要求有了极大的提升,人们对艺术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灵活性、变化性等特点。为了满足人民的艺术文化需求,在艺术教育法规制定方面,应高度重视各种艺术教育体系的建设,在法规中能体现出实效性、多元性和包容性,使艺术教育广泛分布于各种艺术演出、艺术培训、艺术比赛等形式中,打造出有特色、富有活力的艺术文化教育,使所有的人都能平等享受到艺术教育的滋养。3.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法规内容中体现艺术哲学思维内涵,真正体现艺术素质教育的本质。当代大学生在艺术的学习过程中已不满足于仅停留在艺术技能和基础知识的层面,对艺术哲学理论有更强的求知欲和思考力。只有在教学中突出艺术哲学思维,才能满足学生的审美要求,艺术教育也才能真正实现美育的目标。所以应在法规上体现艺术哲学思维的规律,通过艺术法规实施,使大学生真正感受到艺术的真谛和美育的关怀。如在普通高校要真正实现美育的目标,提升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必须在音乐教育中自觉接受音乐美学理论的指导,使音乐素质教育科学规范地发展,达到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
篇6
〔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工科大学开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即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艺术教育应遵循的规律性,即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正确定性定位,尊重客观规律;进行艺术教育的现实性,即采用科学方法安排教学,并优化教学课程。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如何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使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之巅,关键是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而艺术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早在本世纪初,我国教育家先生就指出,应当把美育列为国民教育的宗旨之一,并规划了全民艺术教育的实施蓝图。[1]一个世纪过去了,国家对发展艺术教育高度重视,颁布了一系列纲领性文件以及实施办法,如《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等,中国大学艺术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艺术教育正迎来姹紫嫣红的春天。
一、我国工科大学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工科院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而艺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跨世纪的新一代大学生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工科大学的学生来说,感受艺术的魅力,了解艺术的内涵,也同样是出自提高自身素质,全面发展的内心的渴望。国家“面向二十一世纪高校美育课程方案研究”的基础性工作——问卷调查,于1998年初就在全国部分地区展开,以广州地区为例,向广东工业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七所高校部分大学生发出2900份问卷,回卷2376份。[2]从对工科院校回收问卷的分中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日益注意自身综合素质的当代大学生中,普遍表现出对艺术选修课的高度热情,他们在对中外优秀传统艺术表现了浓厚兴趣的同时,也对中西方现代艺术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在重视艺术理论修养的同时,也积极从事艺术实践活动。
因而,在工科大学开展艺术教育十分必要。它可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塑造良好的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适应未来市场经济的残酷竞争,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彬同志在1996年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在整个教育事业中,美育是非常重要的,美育是运用艺术学、自然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不仅是自身,而且渗透在诸育之中,以美辅智,以美促劳,以美健体,美育对德、智、体各个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其次,工科大学开展艺术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一个社会的国民艺术素质不高,势必会影响到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而工科大学生作为大学生阵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的文化代表,要提高全社会的艺术素养,首先必须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高等教育的本质就是素质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因而,当代大学生不仅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品质,过硬的专业技能、健康的体魄,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通过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一定艺术素养的大学生群体,并通过他们带动整个社会的艺术氛围,以提高全社会的艺术素养。
再次,工科大学开展艺术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既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也具有一些负面影响。它的趋利性往往使一些人急功近利、心态浮躁,工作的快节奏又使人们倍感劳顿、疲乏,很容易使人变成“经济动物”。而艺术具有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升华精神的作用,是人们烦躁时的镇静剂、劳累时的栖息地,是人生宁静的港湾,是人免于沦为“经济动物”的一大引力。市场经济越发达,艺术在这方面的作用就越突出。而工科大学生一毕业,就将置身于市场经济的最前沿,如果不具有一定的艺术精神,就很难能够保持平静的心态和旺盛的精力。此外,对他们而言,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创造力,培养一定的艺术素养,无疑更增强了他们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二、我国工科大学艺术教育的规律性
由于种种原因,工科院校艺术教育发展水平与一些综合类、师范类院校相比还存在差异,因而,工科院校必须充分认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并遵循教育规律,科学有效地开展艺术教育、教学活动。在教育的诸单元中,艺术教育自身的规律具备了“感染人类追寻美感的欢悦”的特点,因而具有巨大的灵魂感召力和震撼力。正如法国艺术家罗丹所说:“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所以使人感动,不但因为它使人得到多少适意的感觉,实则因为它所惊起的思想”[3]可以说,艺术教育对培养人的人格素质、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具有关键作用。
从全国大学生艺术教育状况的抽样调查来看,一些状况令人惊诧:许多人不知道中国当代艺术大师齐白石、徐悲鸿、梅兰芳、盖叫天是何许人也,不知道中国四大名著出自何时、何处、何人,不识五线谱者大有人在,更惶论国外的名家、名著,这其中工科大学生此种情况则更为突出。本来,有些是属于中小学艺术教育中要解决的基本常识,到了大学,还要补这一课,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受到“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要提高艺术教育的水平,使艺术教育能够适应新世纪的挑战,就一定要彻底破除“应试教育”的思想,彻底消除“应试教育”的影响,走出一条以“素质教育”为主的道路。
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虽然是一种艰难的转变,但已越来越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教育,艺术教育要面向新世纪,就必须建立以“素质教育”为主的指导思想,只有坚持这一指导思想,艺术教育才有可能摆脱种种偏见,全面地、辩证地认识艺术学科的性质,进一步推动艺术教育的发展,形成一整套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艺术教育新体系。
工科大学艺术教育的本质是素质教育,是向所有在校大学生打开大门的艺术教育,是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完善人格、塑造灵魂的艺术文化教育,而非以艺术中的某个门类为业,求其专、攀其高的专业技能教育或尖子教育。
工科大学开展艺术教育首先要遵循艺术教育本身的规律。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一些类型的教育,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具备三种功能:一是“教育”,二是“净化”,三是“”。[4]艺术可以帮助人们获得知识,陶冶性情,得到。艺术教育作为特有的审美教育,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首先,艺术审美教育是“以情感人”。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作品,使受育者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从中得到教育:其次,艺术审美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艺术作品对于人的教育,是在长期作用下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形成高尚的思想情操,最后,艺术审美教育是“寓教于乐”,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精神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身心得到积极愉快的休息,而且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其次,艺术教育也要遵循人类素质形成发展的规律。艺术教育在人的素质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这不是哪个人的好恶,而是客观规律。人的素质是分层次的,优秀素质需要多方面的滋养,需要长期细致深入的充分的培养过程。“素质教育”不是一门课,如果不溶于各门课程、不落实于教学过程之中,便不过是一句空话;同样,离开了具体、生动的优秀艺术形式,以及与其相应同样具体、生动的艺术课程的教学活动,艺术美育、艺术素质教育乃至全面的美育、素质教育的完成与实现,都是难以实现的。
艺术教育、教学活动作用于对象,逐步积累,潜移默化,形成素质的过程,是一个既连绵不断、渗透融合、贯通始终的统一过程;又是一个相对有序、曲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由不同环节组成,相衔递进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序列是有规律的,这一规律同人的生理、心理、认识、实践等方面的基本规律保持一致。由于工科院校艺术教育不仅取决于它的性质、目的,也会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下的素质形成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的制约,因此,其开展艺术教育教学的安排和要求的基本顺序是:
——使学生增强对高雅艺术、高文化含量的经典艺术的兴趣与爱好;
——使学生了解、掌握一些基本的艺术知识;
——使学生提高感受、理解、鉴赏艺术作品和表演的实际能力;
——使学生养成欣赏美好艺术的生活需求和文明习惯;
——使学生积累起较丰富的艺术修养;
——使学生逐步形成高尚的艺术审美情趣,审美理想;
——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提高全面素质的目的。
与艺术教育的规律及形成人的素质的基本过程相适应,艺术教育教学的原则归纳如下:
1、在与普通高等教育一般课程相应的水平上起步,以艺术作品和学生参预艺术审美实践活动的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为顺序安排教学的原则;
2、以加强和深化对艺术作品本身的艺术感受、理解、表现等审美实践为主线组织教学的原则;
3、以对艺术作品整体特点的把握、评价、表现等为主要内容展开教学的原则;
4、以正确的观点,按照揭示艺术作品的表现及其规律的实际需要,介绍、练习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原则。
三、我国工科大学艺术教育的现实性
面对21世纪,艺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如何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实现艺术教育的现代化,是探讨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而又系统的教学方法,优化整个教学过程,探索出一条符合工科院校的艺术教育的新模式,使艺术教育更科学、更合理、更具挑战性。
首先,注重优秀的传统教育方法。开展艺术教育,应注重继承和学习中国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中国画的气韵轩昂、笔墨淋漓,中国民族音乐的悠扬、自然,中国文学的灿烂、辉煌,中国民间艺术的质朴、浑厚等,都是艺术教育的源泉。而中国传统教育方法一向是提倡教学相长、由浅入深,传统艺术教育也注重理论指导实践活动,沿袭了中国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学习教育方法,临摹、模仿,学习前人的经验是传统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工科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离不开中国教育的大环境,更要积极吸收和借鉴传统教育方法,即以讲授理论为主,实践为辅,循序渐进地开展艺术教学活动。
其次,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科学。国外一些先进国家的现代教育理论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其共同的特点是运用现代系统论、现代心理学、现代信息学等最前沿学科和边缘学科的成果作为科学基础,从教育、文化、科学、审美等方面对现代教育的体系做出思考和重构。比如美国的《零点项目》的研究,就对未来人才素质的培养,对如何通过实施艺术教育来进一步完善人格作了深层次的研究,为美国21世纪的战略决策提出重要的科学依据。
近年来,工科院校艺术教育在教育方法的科学化方面做出不少有益探索。比如,艺术教育主要以普及艺术知识为主,相对提高为辅的原则,在开展艺术教学课程的同时,结合课外艺术活动实践,让学生参与体验艺术创造过程,提高其竞争意识和应变能力。这种开放性教学解决了工科院校艺术教育课时少、内容多,学生很少在课堂上直接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问题。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办法,不但进一步提高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而且根据艺术教育的特点,进一步提高了学生从理性到感性的认识。总之,在如何实现艺术教育方法科学化的问题上,只要我们善于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科学并与中国优秀和传统教育方法相结合,就一定能够实现艺术教育方法的科学化。
艺术教育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泛,必须优化教学过程,即根据教学理论、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所做出的最佳选择,以期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工科院校开展艺术教育,根据国家教委的相关规定,从大的方面分为美术、音乐和影视三大部分,美术方面又包含中国画、书法、美术鉴赏、环境艺术赏析、商业美术赏析等课程内容;音乐方法包含了声乐演唱艺术、器乐基础、合唱与指挥、舞蹈、音乐欣赏等课程内容;影视方面则包含了影视剧作引论、电影学原理、电影名片赏析等课程内容。根据艺术教学的特点和规律,从教学方法出发,大致分为两大部分:一理艺术鉴赏(即理论部分),二是艺术实践(即技能、技巧的训练)。作为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艺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浓厚兴趣,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感知能力。
1、艺术鉴赏
根据工科大学生的年龄差异、专业特点和文化层次,选择中外优秀的美术、音乐、影视等艺术作品以及各个时期的代表作,以其不同的形式开展教学。
(1)赏析。教师从作品的思想内容、精神内涵、时代背景以及艺术手法等方面,贯彻美学原理,让学生鉴别作品的优劣。通过大量的古今中外优秀艺术作品的展示,从而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加以赏析,以增强学生审美能力的认知广度和深度。
(2)课堂讨论。艺术作品的赏析,采取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通过互相切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开启学生的艺术想象力。这一教学方式,对于大学生层次的教学阶段是非常需要的,它的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直接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
(3)提问。在教学中运用提问的方式来引起学生对艺术作品鉴赏的兴趣以及对作品的思考。提问指的是双向,即教师问学生、学生问教师。教师在提问题时,要注意到工科大学生对艺术理解的综合起点,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并让学生充分思考;反之,学生向教师提问题,往往更尖锐、更深刻。这种双向的提问,摆脱了传统教学中只是“教师问,学生答的家长式教法,有利于调动教学积极因素,加深教与学之间的磨合和沟通。”
(4)现代教学媒体。根据艺术教育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是提高艺术教学课堂质量的有效途径,因为艺术教育通常以艺术作品作业鉴赏对象,特别富有直观性和生动性,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可以直接感受到。此外,采用媒体组合教学方式,有利于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场景声情并茂,图文并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使艺术教育课程真正成为一门艺术,学生也可从中得到高品位的艺术熏陶。
2、艺术实践
艺术教育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因而,工科院校进行艺术教育,除了应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之外,还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一定的艺术实践,增强从理性到感性的认识,这对他们的全面发展很有必要。
(1)观察法。苏联教育家马申斯基认为:“没有观察就没有明确的观念,没有明了清楚的观念就没有绘画。”[6]观察是人类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智力开发的基础,知识的百分之八十源于观察。这一点突出表现在艺术教学中的美术技法训练。比如说要表现物象,不论是个体或组合物体,都必须从整体观察出发,而表现整体的方法是从整体出发直线取形,局部深入,再回到整体。那么,在深入作画过程中,就要不断进行比较观察,如形态的大小、宽窄,位置的高低、远近,色彩的明暗、冷暖等,通过观察对比,从中找到物体富有共性和个性的地方。在教学中,要根据绘画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观察、比较,找出形体、结构、虚实、光影等的变化。
(2)练习法。艺术实践课中,技能、技巧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如“声乐演唱艺术”、“舞蹈”、“器乐基础”、“合唱与指挥”、“中国画”、“书法”等,都是属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声乐演唱艺术”除了让学生了解歌唱器官的构造,正确的歌唱姿势以及歌唱呼吸、共鸣、咬字等的基本知识以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声乐基本技巧的训练,通过训练让学生进一步得到感性上的认识,初步掌握声乐演唱技巧,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参与组织一些演唱活动。又如“书法”,除要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知识和中国书法史纲要,理解书法何以为中国独特的传统艺术,结合欣赏历代书法作品,提高书法审美能力之外,还要通过对历代书法碑贴范本的临摹练习,逐步掌握各种书体的写法,为今后进一步创作书法作品打下一定的基础。在练习时,教师始终处于辅导地位,应及时纠正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差错。
(3)示范讲评。艺术实践本身是一种直观性较强的课程,技能、技巧通常通过教师的示范表演、辅导来进行。比如中国画的用笔、用墨以及各种技法,都离不开教师的示范表演。示范可以是课前准备好示范图例,也可以在课堂即兴示范表演,学生通过模仿、训练,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所以,这种直观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另外,对学生所完成的作品进行讲评,通过教学和学生的双向交流,以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实习。实习是让学生参加具体社会活动,把在课堂上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技巧,应用到实践中去。由于工科院校艺术选修课时有限,不可能安排太多的时间让学生去实习,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师可以根据所授的课程内容,结合社会、校园的热点宣传活动、文艺活动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从中得到锻炼。
(5)参观博览。艺术教育通常采用大量的视觉形象资料以及视听材料,开阔学生的眼界。在教学中,有目的、有组织地让学生到各类艺术馆、博物院、音乐厅去参观学习,百闻不如一见,实地参观考察,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对中外优秀文化艺术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开拓艺术视野。
〔参考文献〕
[1]·全集[M]·中国研究会编·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中国教育年鉴1998[M]·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法]罗丹·罗丹艺术论[M]·傅雷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篇7
一、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现状
笔者通过2009年底之前对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得出目前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内容与范围主要有17个主题项,即“课程、现状与对策、功能、教学、改革、艺术教育体系、师资、国外艺术教育、特征、教育价值、经验总结、艺术团建设、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教材、音乐教育史和其他”等。从归纳出的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17个主题项中可以看出,其内容与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基本覆盖了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领域。其中的“课程、教学、现状与对策、功能”等四个方面所占比例较大,属于目前研究的热点。公共艺术教育的“艺术教育体系”、“师资”、“特征”、“教育价值”、“经验总结”、“艺术团建设”、“音乐教育史”和“其他”等方面的论文研究也已开始起步,在此笔者将之归类为研究的非热点。为了解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现状,笔者通过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热点进行分析。
1.课程
自《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实施以来,许多普通高校相继开设了部分公共艺术课程,但“因学校而异、因学生而异,缺乏学体系、教材和评价标准,公共艺术课程开设缺乏全局性。”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中,对于课程方面的研究在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中的比例分别占到26.24%和26.56%,分别位居第一和第二位。对于课程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课程现状与对策、课程的作用、课程设置、课程体系、课程管理、课程模式、课程改革以及等方面的探讨,学位论文中对于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探讨比例较高。关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现状与对策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分析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来提出相应的对策或建议。在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学位论文中,关于课程的研究主要是从具体的课程和课程内容来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探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内容,即哪些艺术课程可以进入公共艺术教育,并对其价值及其可行性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
2.教学
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中,实际上课程与教学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中的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的分类是建立在研究的具体情况之下的。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课程与教学混杂在一起的研究,为研究方便,笔者只能根据其侧重面对其进行区分。对于教学方面的研究在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中的比例分别占到12.13%和27.34%,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一位。对于教学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教学方法、教学改革、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探讨。关于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如甄巍的《多媒体教学法在高师院校艺术鉴赏课中的运用》,主要阐述了多媒体技术在艺术鉴赏课中的运用;张静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音乐欣赏课教学方法的探究》,提出了音乐欣赏课中“以‘兴趣’为主线的教学方法”、“以学生‘参与’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以‘电教媒体’为手段的教学方法”、“以‘户外课堂教学’为深化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张思镜的《高校公共艺术课音乐审美教育教法探索》提出了音乐审美感知教学与音乐审美情感体验教学两种施教方法。关于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李琳的《探究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的意义及改革方向》认为,对高校开设的公共音乐课程教学标准进行规范很有必要,需要从观念和方法两主面入手。唐圣菊的《高等农林院校公共艺术教学改革探讨》提出了农林院校公共艺术教学改革的思路:创新课程设置、刷新教学方法、整合教学资源、改革评价体系。彭渊的《浅谈普通高校舞蹈教学改革》“以舞蹈选修课教学和舞蹈团队培养两方面为切入点,以多元舞蹈文化的学习和多元舞蹈活动的参与为特色,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两方面入手进行教学改革,力图探寻一条适合普及型大学舞蹈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张丽波、崔全顺的《构建高师生态式公共艺术欣赏教学模式初探》对教学改革提出了“生态式教学模式”,即从过去各学科的无限分裂走向新的融合,使各学科之间形成一种生态关系。关于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内容研究,黄小明的《浅谈高校艺术教育教学》中提出艺术教育教学诸因素的整合。
3.现状与对策
我国的艺术教育因受到国家重视而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讲,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关系到“新世纪我国知识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正处于一个“蒸蒸日上”和“理还乱”的双重时期。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中,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方面的研究,在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中的比例分别占到22.03%和16.41%。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的研究,研究者主要是对目前的公共艺术教育现象的描述,代表性的研究如:刘张飞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异化现象及其回归路径》,曹思淼的《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樊中红的《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白朝晖的《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刍议》,马建华、高曼曼《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周小海《关于普通高校实施艺术教育的思考》认为,当前普通高校在实施艺术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领导不重视,置艺术教育于附属地位;艺术教育经费不足,教学资源匮乏;艺术教育师资“量少质差”;艺术课程建设和科研工作滞后;管理薄弱,机构不健全。解决上述问题转变观念是前提,提高素质是关键,构建课程结构、教育环境是条件,健全机构、提高管理水平是保障。
4.功能
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中,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功能方面的研究,在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中的比例分别占到20.05%和6.25%,分别位居第三位和第四位。关于公共艺术教育功能的研究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研究的。
(1)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拓展的作用关于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功能研究中,普遍的观点是“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有着共同的培养方向,就是使受教育者成为素质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提供了生动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成为受教育者最易接受的、最有活力的一种教育形式”。③
(2)公共艺术教育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黄丽娜和余育新在《试论公共艺术教育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中,根据和谐校园文化的人文性、多样性、融合性、创新性、传承性特点指出,“公共艺术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人文指导”、“公共艺术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艺术内容”、“公共艺术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审美指导”、“公共艺术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创新源泉”。
(3)公共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孔宪峰和周秀红的《公共艺术教育促进德育的理论回归》从理论层面上通过挖掘艺术与艺术教育的本体价值,指出艺术教育发挥德育效应的理论建构涵盖着从“审美”到“立美”的转化、“立美”到“立德”的统一、“立德”到“立人”的升华这三个重要环节。李林和许媛媛的《美育与德育兼重———略论高校公共音乐课的功能内涵》同样指出:“高校公共音乐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美育为核心,在音乐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使其功能内涵得以充分显现。”由此可以看出,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观念由来已久,公共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观念在人们心目中还是根深蒂固的,在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中还是占有相当的比例。
(4)公共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薛芳的《浅析公共艺术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认为:创新是时代的主题。艺术教育以其特有的属性,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是有所作为的。艺术教育能够培养人的直观洞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创新教育。贾昕东的《大学生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指出:“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非智力因素是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动力系统,艺术素养属于非智力因素并贯穿于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全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康尔《论公共艺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提出,“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唤醒创新意识,有助于牧养创新精神”、“公共艺术教育,又呼吁开发创新潜力,有助于训练创新思维”、“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认知创新规律,有助于借鉴创新方法”。从以上对公共艺术教育热点问题的研究现状,反映出目前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尚处于现象描述、经验总结的浅层次阶段,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效果不是特别明显。
二、从需要理论看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现状
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为教育实践服务的,即为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教学等提供理论依据。但是目前研究大都停留在浅层次的现状描述、经验总结等方面,研究深度显然不够。以行为心理学的视角审视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发现这些研究者研究行为的发生与表现,“与人类的各种行为一样,都具有一定的动机与目的,都由其背后的、内在的、体现在研究主体生理与心理方面的动力所启动和驱使。”④这种启动和驱使是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行为发生与表现的原驱动力,在研究主体心理意识中的反映即是他们的研究需要。“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为,行为的方向则是寻求目标以满足需要。”⑤人的行为模式清楚地表明,人的行为是由需要引起的,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引发行为,而行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需要。对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现状的研究,不应忽视研究主体研究行为的起点———“需要”这一重要环节。所谓“需要”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人是生命有机体,又是社会的成员。人为了维持生命和延续种族,对饮食、穿用、居住、安全、婚育等都有需求;为了推动社会的发展,对生产劳动、人际交往、价值实现等同样有所需求。这些客观需求在人的意识中就成为人的需要。简单地说,需要就是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需要能够推动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积极的活动。需要被人体会得越强烈,所引起的活动就越有力、有效。“人类有多种多样的需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历史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需要。”总结人的一切需要,就其发展过程来看,可以分为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自然性需要也称生理性需要,是指为了延续与发展生命所必须的客观需要,即对衣、食、住、行、性、安全等方面的需要。社会性需要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产生的,如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的需要。社会性需要是人社会化的产物,是人类独有的,与动物需要有本质的区别。
人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人的需要是有所侧重的,而且人的需要也是不断转换的。针对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者的需要,可以概括为生存需要和学术需要两大类。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者的生存需要区别于通常意义上的诸如“生理”、“安全”等需要,在此特指以获取现实功利为目标的物质性需要,既包括学者维持与其地位相称的基本生活条件、学术资源的需要,也包括攫取名利的需求。⑦学术需要是指研究者以追求知识为目标的学术自身的求真本意的需要。也就是说,研究者从事学术研究的最主要、最直接目标是塑造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即所谓“学术精品”。“学术的本性是排除任何现实性功利追求的。学术的生命力在于对知识、智慧、真理的追求,它是一种知性的召唤、道德的践行。”⑧公共艺术教育的学术研究本身并不排斥对功利性的追求。但是在普通高校中现行的科研奖励制度和职称评定制度等的功利主义倾向,使得研究者在利益驱动下的生存需要取代了真理驱动下的学术需要。现行的科研管理制度“把量的标准置于其他价值认定标准之上,把质的高下简单约化为量的多少”。“当这种量本位标准被‘锁定’时,量的追求就演变为学者们的‘生存本能’,以知识追求为本性的需要就让渡于以现实利益的获取为目标的‘生存物质需要’。”⑨因此,也可以说,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者的需要是与现行的科研管理制度和职称评定制度直接相关的。正是这些制度性的要求使得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者的需要从以追求知识为目标的学术自身的求真本意的“学术需要”转向了以获取现实功利为目标的“生存需要”,最终导致“学术失范行为失控”。
篇8
关键词: 广东乡土音乐 中学音乐教学 开发 利用
所谓乡土音乐资源,是指学校所在地区在历史传承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资源,包括声乐和器乐等。①我们认为,乡土音乐资源可以有选择地进入中学音乐课程的课堂教学之中,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的音乐和文化知识的新平台。开发与利用乡土音乐资源,一方面有利于扩展中学音乐教育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民族情感熏陶和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教育界对广东乡土音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并提出,应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引入广东乡土音乐资源,教师根据课本的相关课时,在音乐学习的四个领域,即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中,有针对性地展开音乐学习活动。
一、广东乡土音乐资源的历史、现状及利用价值
中华民族有着十分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广东乡土音乐正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广东本地音乐文化和外来音乐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基本上是一种非专业创作的社会音乐文化产品。
凭借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珠江三角洲的农业和渔业很早就得到发展。自秦汉以来,中原及南岭以北各地的商人纷纷到广东经商,进行贸易来往。魏晋至唐宋元明清的几次中原人口的大规模南迁中,大量江南地方移民涌入广东地区,江南小调也就随之传入广东民间,《剪剪花》、《送情郎》、《凤凰台》、《买杂货》、《仙花调》、《梳妆台》等江南小曲小调,被添上歌词,可奏可唱,在广东流传,因受地方文化的浸染而逐渐披上独特的岭南风格色彩,至今被称为“广东小曲”。此外,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民间喜庆活动中历来有演奏锣鼓吹打乐的习俗。悠久的民间器乐音乐文化和外来音乐文化为广东乡土音乐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最迟到清代,广东乡土音乐作为一个乐种,已经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特色――规律性使用装饰音和加花的旋律发展法。广东乡土音乐的曲子常常在乐句第一个音之前都有“冒头”音,它有单音、双音、三音和四音四种,最常用的是双音和四音。“冒头”音不仅可用于广东音乐的创作,而且可用于加工改造其它民间乐曲,使其具有浓郁的粤味。②无论中原古曲,还是昆曲、弋牌子曲或江南小调,通过演奏者的加工,逐渐衍化为广东音乐的曲目。《昭君怨》、《小桃红》、《柳摇金》、《汉宫秋月》、《双飞蝴蝶》等乐曲更成为广东音乐的名曲。总之,经过千百年来无数民间音乐家的加工整理,目前广东省内乡土音乐不仅包括潮乐、汉乐、客家音乐等民间乐种,而且包括珠江三角洲、五邑以及粤西等地区的民间乐种。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各地应“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③。在中学音乐课程中开发和利用广东乡土音乐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首先,乡土音乐传承着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广东乡土音乐也承载着广东人民自古而今传承下来的优秀民族文化。通过开发和利用这种资源,有利于在中学音乐教学中融入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和爱国主义教育。
广东乡土音乐是我省最宝贵的文化财富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广东乡土音乐是广东人民情感的寄托,它不仅真实地记录了广东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富于生活气息,而且寄托了文化的情思,其涵盖的情感和精神就是广东文化的灵魂与思想。将乡土音乐艺术引入学校音乐教育,让学生从课堂上认识本地区传统精神文化的结晶,使之热爱本地区文化艺术,这能使保护和承传民间艺术落到实处。
其次,通过开发和利用广东乡土音乐资源,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现行的中学音乐教材绝大部分内容都是以中外经典作品作为选编对象的。其中一部分音乐作品艺术技巧过于深奥,缺乏必要的亲和力,学生很难主动参与其中,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前文已述,广东乡土音乐立足于本土,反映本土民俗习惯,具有浓厚的地方性艺术特色和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在文化和艺术上有其深刻的内涵,是一种无法被同化或取代的教育资源。学生对这些音乐资源也具有天然的亲切感和认同感。把乡土音乐资源合理地引入课堂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将这些音乐与教科书上带有共性的其他教学内容形成互补,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和参与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灵感。
二、开发和利用广东乡土音乐资料的具体举措
音乐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和人文综合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新课程标准将音乐学习内容分成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等四个领域。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引入广东乡土音乐资源时,教师应根据课本的相关课时,在上述领域中有针对性地开展音乐学习活动。
1.感受与鉴赏
瑞士音乐家和教育家达尔克罗兹(1865-1950)曾说:“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映,对音乐的学习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它是一种情感过程──审美体验。”④感受与鉴赏是培养学生对广东乡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基础环节。教师应注意搜集有关音频和视频资料,通过运用高科技视听手段表现广东乡土音乐的代表曲目,拉近传统审美和现代审美的距离,使学生在获得完美视听享受的同时,激发对乡土音乐的热爱。教师的旁白和提示,应简明和生动,富有启发性。对多首作品进行欣赏时,还应简单地进行一些比较和联系,区分其不同的处理方法与审美特质。同时,应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鼓励学生勇于表述自己的审美体验,激发他们听赏乡土音乐的积极性和兴趣。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将广东乡土音乐老艺人、音乐家和表演艺术家作为“活性资源”引进课堂,或者以讲座或演出的形式开展鉴赏活动,让学生感受纯正的广东乡土音乐的魅力,营造良好的学习广东乡土音乐的氛围。
2.表现
在学习广东乡土音乐的课堂上,让学生长时间坐在座位上听音乐,效果不一定理想,因此,表现是让他们进入主动参与状态的重要环节。表现,包括演奏和演唱,是培养学生对广东乡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在教学中,教师将歌唱表演、音乐游戏、节奏训练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不同的艺术形象,诱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例如,教师可以选出一些难度不高、适合中学生学习的,又能代表广东乡土音乐风格特点的民歌,组织学生演唱、表演;还可以把各种本地节日锣鼓的鼓点节奏带进课堂,让学生利用各种工具,甚至是身边的文具盒、钥匙、饮料罐等,参与演奏和体验,从中体会速度与力度的节奏变换,感受乡土音乐独特的魅力。
3.创造
音乐创造是指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即兴创造和运用音乐材料来创作音乐的活动。教师把这些民间口头传唱、学生熟悉的广东乡土音乐素材记录整理后拿到课堂,让学生根据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重新填词,鼓励学生即兴创编。教师通过修改、总结、评价和旋律学唱,在课堂上或以课外作业的形式,让学生体验自己的创作成果。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到了音乐创作的快乐。
同时,教师还应利用班级联欢晚会和学校联欢晚会等不同的平台组织学生表演广东乡土音乐的小节目,让学生在回味无穷的课余生活中既得到美的享受,又达到创造和承传家乡音乐的目的。
4.音乐文化教学
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及艺术审美的能力。在广东乡土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详细介绍广东乡土音乐的产生、继承和发展状况。通过学习,学生发现和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从而对家乡文化由知之不多到十分熟悉,由表及里地了解,由感性及理性地体验,充分认识到挖掘整理广东乡土音乐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悠久的历史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根基。
总而言之,开发与利用广东乡土音乐资源,有利于扩展广东省中学音乐教育的内容,有利于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利用乡土音乐资源让学生感受家乡之美,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的魅力,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把这些优秀的文化继续传承下去,这也是落实新课程标准对音乐课程性质和价值要求的重要途径,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
注释:
①扶金玉.论乡土音乐资源在农村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J].科教文汇,2008,(25):198.
②阮弘.江南丝竹与广东音乐在上海的嬗变同异概观[D].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6:14.
篇9
Xia Lifang
(Guangdong Baiyu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450,China)
摘要: 本文从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以艺术教育为龙头,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狠抓两个结合,落实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相关要求;出成绩、出人才,发挥艺术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等四个方面来浅谈艺术教育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Abstract: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supported by education of art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deepening the understanding, strengthening leadership, taking the art education as a main direction and doing well the campus culture work; 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the two-integration and carrying out the requirements of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producing admirable results and competent students and exerting function of art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关键词: 艺术教育 素质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
Key words: education of art;quality education;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1-0265-02
0引言
艺术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校园文化的格调、品位,帮助大学生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并陶冶性情、净化思想、完善品格,从而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莘莘学子满怀希望和憧憬来到大学校园,人生的理想将在这里确定,未来的发展将在这里奠基,美好的生活将在这里开始。开展艺术教育将大力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为学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的氛围。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以艺术教育为龙头,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1.1 深化对校园文化的认识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由师生共同创建、信奉、道循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它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所构成。它与高校面向二十一世纪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联系,是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和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载体,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心理和身体素质为目的。
1.2 做好基础建设,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必要保证
1.2.1 艺术教育机构的成立及其意义我校于2007年12月成立艺术教育中心,作为学校的三级机构挂靠在学校团委,固定办公地点设在团委办公室,有专职、兼职教师各2人。艺术教育已列入学校的年度、学期工作计划,艺术教育的着力点是面向全校学生,把普及与提高、教学与实践结合在一起的工作目标。根据学校的实际特点,将艺术教育中心的工作分为艺术教育教学、艺术社团管理、训练及大型艺术演出等。由艺术教育中心专职、兼职教师担任教学、学生社团管理、训练及组织大型文艺演出等工作。
艺术教育中心的成立是我校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可以更好的规范学校艺术教育教学工作,加快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步伐,更规范地管理艺术类社团,打造精品校园文化,开拓特色社团活动,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广泛开设艺术课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空间,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使学生性情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为实现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服务。
1.2.2 聘请名师,专兼结合,形成合力为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建设主体作用,应不断加强艺术教育中心专兼职教师队伍,充分挖掘学校现有的艺术师资。同时,积极聘请校外高水平的艺术专家、教授到学校教授艺术课程,力争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
艺术教育中心现有专职、兼职教师各2名,分别毕业于广西师范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在学校艺术教育教学工作中,他们始终坚持教书育人的原则,为学校的艺术教育事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利用好学校艺术师资力量的同时,学校还应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专家和教授担任艺术教育工作指导老师,开展讲座或者直接参与到艺术教学工作中,将其高超的艺术造诣,以及高尚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学生,使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更加的繁荣。
1.2.3 物质条件保障有力,为校园文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一直以来,学校重视打造高水平的校园文化,将艺术教育放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在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和保障。除学校图书馆有一定量的艺术类藏书之外,艺术教育中心自成立以来定,购买了部分影像资料,订阅了《中国音乐教育》、《舞蹈》等期刊杂志,以便及时了解国内外艺术教育的最新资讯,适时调整学校的艺术教育方案,更好的突出学校的特色。为了保证各项艺术教育和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将学校现在有的多个学生活动场所,作为艺术教育活动的主场所。包括可容纳1500多人的大礼堂,可容纳600多人的小礼堂,器乐室,卡拉OK厅和形体房等,并都相应的配备了音响和灯光等器材。
政策上的支持与倾斜,资金的不断投入,极大地促进了学校艺术教育的顺利发展,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狠抓两个结合,落实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相关要求
2.1 艺术教育课堂教学为了深入贯彻艺术教育的总方针,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根据教育部及省教育厅的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学校的艺术类课程设置采取了全校公共选修和社团限制性选修的形式,在校学生均可根据本人自身情况和兴趣爱好来选择。
为了满足广大学生的艺术兴趣,学校在公共选修课中先后开设了《影视歌曲鉴赏》、《摄影艺术》、《形体艺术》、《舞蹈鉴赏》等课程,每门课授课时间为一学期(32学时),2学分。课程教学目的明确,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逐渐培养出学生欣赏美、感悟美、理解美的能力,同时结合学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方针,通过艺术教育的途径启发学生,真正达到美育贯穿到每个教育环节,实现美育的目的。
自开设艺术选修课程以来,艺术教育中心不断在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积极探索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案以及评分标准,选用适合学生的艺术课程教材,制订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采取影视多媒体教学形式,根据具体实施情况从各个方面进行完善。艺术类选修课程每学期末进行统一考试,考试成绩纳入学生综合测评,教学文件基本保持齐全完整。
2.2 课外艺术教育成果显著除了开始艺术类选修课程外,艺术教育中心还利用课余时间聘请专家教授来我校作艺术类讲座,通过讲座的形式提高广大学生的艺术修养,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全校形成了高品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为了给广大学生提供更多展现个人艺术魅力的舞台,艺术教育中心以各类艺术社团为源头,用艺术活动辐射全校学生,以点带面,达到普及各类艺术的效果。在全校颇有影响力的文娱艺术类社团――白云艺术团,成立于2002年,下设合唱队、舞蹈队等,培养出了各类艺术人才。艺术团作为我校艺术类主要社团,隶属于团委,常年由学校团委艺术教育中心聘请专业老师对队员进行指导训练。2006年创作表演的大型舞蹈《我・我们》获得广东省首届大学生舞蹈大赛一等奖;舞蹈《桃夭》参加广东省首届民办学校文艺比赛获特别金奖;2008年参加广东省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其中群舞《水姑娘》、书法《念奴娇》等8个作品获得一等奖,群舞《青春万岁》、论文《浅谈民办高校艺术团舞蹈课之优化教学》等11个作品获得二等奖;绘画《清风高节》、摄影《鸟鸣春晓》等10个作品获得三等奖。2010年参加第五届广东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获校园金曲音乐大赛广州本科赛区三等奖,校园舞蹈大赛广州本科赛区三等奖;动漫大赛一等奖1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3个的好成绩等。
此外,学校结合主题教育、传统节日、纪念日举办参与各类大型文化艺术活动。已连续举办影响力和覆盖面在全校较高的“大学生艺术展演”、“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园歌手大赛”、周末广场文化活动等等,以面向大多数学生为目的,内容丰富多彩,为学生创造健康、优美的艺术活动环境。
3出成绩、出人才,发挥艺术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自开设艺术类选修课程以来,受到学校广大学生的欢迎。同学们在品味高雅艺术的同时,陶冶了情操,培养了审美情趣,并掌握了各种艺术基础理论知识。几年来,有万余名学生选了艺术课程,成绩斐然,考试及格率达96%,优秀率占40%以上。
回顾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深刻地会到:从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出发,应坚持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提高学生文化艺术素养,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塑造健全的人格,陶冶高尚的情操,能够发展学生的个性、启迪其智慧,激发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实现校园文化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4启示和展望,推动校园文化中的艺术教育新的发展
以艺术教育为着力点,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要有必要的措施和机制,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校的艺术氛围。建立高水平的艺术团队,而艺术团队活动的重点也应该放在面向全校学生上,充分带动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校艺术教育的活动中来。
校园文化的实施和教育要符合大学生的特点,使大学生乐于接受,要防止那种只追求“高雅化”、“古典化”、“艺术化”,而忽视学生的实际鉴赏水平和心理感受水平的活动。
要在全校,特别是在全体教师中,从思想上摆正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能够完善思想道德教育,有助于学生性格良好品质的形成,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均有着积极地作用,特别是结合我校大部分都是应用型专业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力地推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进而推进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篇10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我国启动的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全面贯彻实施“德、智、体、美”教育方针的重要手段和形式之一。但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尽管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不断地发展,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还是最薄弱的环节,是被忽视和边缘化的一个学科。在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艺术教育发展水平极为不平衡,这里面包含着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普遍存在的观念陈旧、理论缺乏、研究滞后的现象,严重地阻碍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鉴于以上原因,笔者对广西四所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与研 究,以期更好地推动广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广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关键词
广西高校 公共艺术教育 课程体系 课程改革
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十分明确地把美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将其纳入到了素质教育的大范畴,表明了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美育、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问题。”⑴之后,教育部又颁发《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学校艺术发展规划(2001——2010)》以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通知,这些纲领性文件,再次强调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受到全社会的极大关注,它对塑造人的品格、提高人的修养、培养人的综合能力等方面的特殊功能越来越凸显。
地处西部的广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也在发展的过程中,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东西部地区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艺术教育发展水平极为不平衡。加之广西又是少数民族地区,处于这种特殊的环境和地位,艺术教育是处于被忽视和边缘化的一个学科。在艺术教育的核心问题“课程体系”上更是严重地存在着各行其是、各自为政;存在着“一纲多书”、因人设课;存在着缺乏整体规划、微观落实的教育现状等等,这些原因不利于民族地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为此,笔者对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师院、河池学院四所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现状进行调查,针对广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提出自己的思考与建议,为广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一、广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一)数据收集。这次调查主要针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研究及教材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对广西少数民族学生聚集较多的四所高校中相关的领导、老师、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所获得的绝大部分数据是反映客观实际的,是比较准确的。
1、公共艺术课程设置情况,调查数据显示。(表1)
学校名称 开设课程
广西师范大学 《书法欣赏》《书法基础》《中国音乐史及名曲欣赏》《外国音乐史及名曲欣赏》《中国民族音乐欣赏》《交响乐欣赏与评论》《舞蹈艺术欣赏》《视觉艺术欣赏》《中国美术史及名画欣赏》
广西民族大学
《演讲与口才》《毛笔书法》《硬笔书法》《现代舞》《音乐鉴赏》《经典名歌名曲欣赏》《器乐欣赏》《语言表达》《东南亚舞蹈欣赏》《新闻播音》《少数民族舞蹈欣赏》
广西师院
《电脑平面艺术设计》《中国画技巧》《基础乐理》《声乐演唱技巧入门》《装饰色彩》《西方油画艺术赏析》《西洋管弦乐经典作品欣赏》《中国民间音乐欣赏》《中国设计艺术史论与欣赏》《卓别林电影艺术欣赏》《美术名作鉴赏》
河池学院 《音乐欣赏》《美术欣赏》《书法》
2、公共艺术教育师资情况,调查数据显示。(表2)
学校名称 教师总人数 专职教师 兼职教师 外聘教师
广西师院 8 0(0%) 8(100%) 0(0%)
河池学院 13 0(0%) 13(100%) 0(0%)
广西民族大学 40 0(0%) 35(87.5%) 5(12.5%)
广西师范大学 14 6(42.9%) 8(57.1%) 0(0.0%)
总计 75 6(8%) 64(80.5%) 5(6.6%)
3、你对大学生艺术教育目标怎么看,调查数据显示。(表3)
学校名称 问卷题序 A B C D
广西师院 Question6 0.00% 71.43% 0.00% 85.71%
河池学院 Question6 80.00% 40.00% 30.00% 60.00%
广西民族大学 Question6 75.00% 50.00% 50.00% 75.00%
广西师范大学 Question6 75.00% 16.67% 25.00% 50.00%
总计 Question6 60.61% 39.39% 24.24% 63.64%
A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B传授学生艺术知识和技能;C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D通过优秀艺术作品的感染,提高思想境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
4、你怎样安排上课内容,调查数据显示。(表4)
学校名称 问卷题序 A B C D
广西师院 Question7 14.29% 28.57% 0.00% 57.14%
河池学院 Question7 10.00% 0.00% 0.00% 90.00%
广西民族大学 Question7 0.00% 0.00% 0.00% 100.00%
广西师范大学 Question7 50.00% 0.00% 16.67% 41.67%
总计 Question7 24.24% 6.06% 6.06% 66.67%
A鉴赏为主;B理论讲授为主;C实践练习为主;D鉴赏、理论、练习都有
5、您经常在教学中加入介绍广西本土少数民族特色艺术的内容吗?调查数据显示。(表5)
学校名称 问卷题序 A B C D
广西师院 Question11 28.57% 71.43% 14.29% 0.00%
河池学院 Question11 10.00% 80.00% 0.00% 10.00%
广西民族大学 Question11 50.00% 25.00% 25.00% 0.00%
广西师范大学 Question11 27.27% 36.36% 18.18% 18.18%
总计 Question 11 25.00% 56.25% 12.50% 9.38%
A经常介绍,作为重点教学内容B有这方面的内容C很少介绍 D没介绍过
6、教学有无教材?调查数据显示。(表6)
学校名称 问卷题序 A B
广西师院 Question 4 57.14% 42.86%
河池学院 Question 4 70.00% 30.00%
广西民族大学 Question 4 25.00% 75.00%
广西师范大学 Question 4 33.33% 66.67%
总计 Question 4 48.48% 51.52%
A有,根据教材安排,由浅入深,系统学习;B没有教材,根据学生程度、兴趣自由选择教学内容,如有其它情况,请说明。
7、您参加过艺术教育方面的课题、项目、撰写过文章或论著吗?调查数据显示。(表7)
学校名称 问卷题序 A B C D
广西师院 Question 13 28.57% 42.86% 28.57% 0.00%
河池学院 Question 13 10.00% 60.00% 30.00% 0.00%
广西民族大学 Question 13 50.00% 50.00% 0.00% 0.00%
广西师范大学 Question 13 25.00% 41.67% 33.33% 0.00%
总计 Question 13 24.24% 48.48% 27.27% 0.00%
A主持、参与多项课题、撰写论文并发表多篇;B参与过、发表过少数几篇论文;C很少参与、写作;D没有参与、写作
(二)现状分析。从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广西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从课程目标来看,调查显示,公共艺术教育注重专业技术和专业知识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所占比例非常高,B和C占了63、73%,与要求的课程目标有偏差。目前广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开设的课程只管课表的体现,而忽略目标的实施,即审美观念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以及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由于目标的不明晰,容易导致教学内容、课程结构等方面的盲目无序状态。
2、从课程设置来看,调查显示,广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开设的课程更多的是“因人设课”或者是“搭专业便车”,课程设置主要集中在美术、音乐、舞蹈三大门类,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规定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共八门,但八门中的戏曲、戏剧、影视几乎是空白,可以看出缺乏这方面的师资。另外,艺术教育课程主要由“三大类型”课程群的模块组成,即为“理论型”、“欣赏型”、“实践型”,但调查显示,欣赏课程比例很少,只占24、24%,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几乎没有,开设的课程大部分是“混合型”,占66、67%,没有侧重,更多的是按照专业模式走,什么都给一点。普遍地感到广西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还不够合理。
3、从课程内容来看,由于课程开设因校而异,学生选修因人而异,缺乏统一的教学体系、教材和衡量标准,由于以上原因,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内容很多是“专业”的翻版,课程观念和内容极为陈旧,严重地制约着普通大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同时,对本土的艺术资源不够重视,调查显示,以本土艺术资源作为重点内容的只占25、00%,不能根据广西本地的地域情况和民族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点补充,缺乏特色。
4、从师资队伍来看,调查显示,专职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仅占8、00%,兼职教师占80、5%。《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明确指出:“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其中专职教师人数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但目前担任艺术教育课程的主要是兼职教师,所以,很多把专业课的内容搬到公共课,并且,兼职教师也不能集中精力,潜心研究公共艺术教育,也不能针对非专业的学生特点进行教学。
5、从课程教材来看,调查显示,由于目前没有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材,所以广西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教材是各行其是,各取所需。50%以上没有教材,有教材的采用的是专业院校的教材,这与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受到阻碍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6、从教学改革来看,调查显示,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处于非常薄弱的环节,48、48%是参与过,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论文极少,仅仅只有24、24%是主持过课题,经常发表这方面的研究,还有近30%的很少研究和没有研究。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的实施,是要不断的思考和研究,否则公共艺术教育难以尽快地发展。
上述这些问题都是现实所存在着的较为明显的问题,由此可见其课程改革刻不容缓,改革的步伐应该加速前行。
二、广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思考与研究
广西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以及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根据对广西四所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与建议:
1、提高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目标的认识。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艺术教育,素质教育是受教者的智力、意志、审美、体能体魄、操作技能的全面培养、提高,离不开融合着感性和理性、自由和规范、功利和超越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要达到艺术教育的目标,必须要有与之相符的课程体系支撑,在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越来越显示出课程观念是教育观念的核心,课程目标是教育目标的核心,课程改革问题是教育整体改革问题的核心。课程改革在更深的层次上决定着教育整体改革的成败。因此艺术教育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手段之一,就必须进行全方位的课程改革,就必须建立一个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艺术教育事业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的摇篮。因此,这就要求广西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要具备创新精神。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帮助学生提高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养成。
2、促进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
(1)课程设置的完善。以往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基本是按现有艺术教师的知识结构设置课程的状况,没有形成按需设课、因材施教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该在必修或选修课程中注意视听课程的搭配、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搭配、基础知识与学科知识的搭配,使课程体系结构更加科学合理。打破原来学科与学科之间相对封闭、缺乏有机联系的弊端,建立富于多样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结构。
(2)课程内容的改革。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渠道就是要通过课程的内容和方法体现出来。首先,要改变传统观念,教师、学生不仅仅是课程实施者和接受者,应该是创造者和开发者,要把课程理解为教师、学生、教材、实践、环境等要素的整合体,理解为学习者的经验过程,发展的动态过程。“因此,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但要突出艺术学科的特点,以审美为核心,而且要注重以人为本。……通过艺术教育陶冶情操、启迪心灵,使受教育者提高对人文之美的理解,增强对自然之美的感受,架设人文与科学间的桥梁,奠定科学、艺术、人文创造的共同基础。将能否成为促进全面素质教育总体目标的实现和达成的重要手段,”⑵所以,要针对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来设置与之相符合的课程内容。其次,在公共艺术课程里要体现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把本土的艺术资源融进教材中,使广西高校的学生与自身民族的天然关系更为强烈,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作为历史、生态、环境、社会、自然等对本土民族艺术的形成、产生、变异的影响,以及本民族与其他民族艺术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使广西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内容形成自己的特色,更彰显民族性和地域性。
(3)课程模式的更新。打破以往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脱节的状态,采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的有机模式,打通艺术课程所有的教学内容,将艺术教育的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完全纳入到公共艺术教育的大课程体系中来,调动各种艺术资源转化成教学资源,延伸课堂教学,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4)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要建立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评价机制,艺术教育的课程评价体系,应从教与学两方面来评价,一是指导学生正确评价艺术教育课程,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够持续进行并贯穿整个教学实施过程的课程评价体系。二是教师也应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单凭学生考试成绩论成败的传统学习评价模式,更注重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审美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水平,把对教学结果的静态评价和课程实施过程的动态分析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良好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评价体系。
(5)师资队伍的优化。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必须拥有一批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良好的敬业精神、较好的艺术教育理论水平和较强的艺术教育研究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师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要熟悉教学对象,要积极探索、勇于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根据艺术教育的规律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把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获得学习能力放在首位,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引导学生发现、探索、解决问题,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支持者、协作者、引导者。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学习和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形式的现代化、多样化,拓展艺术教育的空间,提高艺术教学的质量。同时要充分发挥广大艺术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加强艺术教育科研工作,进一步开展课题研究,以科研促教学,以活动推普及,坚持普及和提高的结合,推动艺术教育跨上新的台阶。
(6)课程教材的撰写。目前广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材的使用不规范,教师选择教材的随意性很大,有些直接将专业的教材用于公共艺术教学,学生难以接受。应该结合公共艺术教育的特点,精心编写课程教材,这是提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教材内容要符合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审美能力为目的,从他们的实际出发,注意题材、体裁的多样性,易于大学生所接受。同时结合地域特点,编写有广西民族特色内容的、深受学生欢迎的公共艺术教育教材。
三、结语
广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正在逐步向前,同时也面临着转型期的挑战和机遇,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这一现实。通过以上的调查分析和研究,我们都应该认真地思考,如何在课程体系中体现审美功能与非审美功能;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实施“唤醒原则”与“创造性原则”;如何在教学内容中突出“多元性”与“完整性”;如何在教师培养中强调“专业水平”与“知识结构”;如何在课程评价中注重“静态评价”与“动态过程”,“艺术教育不是一般的活动,而是注重艺术活动的功能和效应的教育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施教者按照确定的价值取向和预想的艺术教育目标,结合受教者的实际情况,选择运用艺术媒介,引发受教者的情感活动,来实现教育目的。”⑶总之,广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任重道远,作为一项探索性的工作,理论研究是永无止境的,作为一名艺术教育工作者都应抓住这个历史发展的契机,为使广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得更为迅速,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艺术修养和综合能力的有用之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力,宋尽贤.学校艺术教育史[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