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研究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6 20:09: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音乐教育研究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新课程音乐教育音乐教育改革数字化音乐教育
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开展,“新课程标准”得以有效贯彻实施的大背景下,音乐教育的改革亦如火如荼。而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中,数字化音乐教育——这一音乐教育新兴学科的出现,犹如一个强有力的音符正震撼着人们的心灵。笔者过去对此虽偶有关注,但了解甚微,最近有幸参加了由首都师范大学数字化音乐教育中心艺术总监舒泽池教授主讲的“河南省首期数字化音乐教育师资培训班”后,感受颇多。为此,笔者就数字化音乐教育在音乐教育领域中的现状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数字化音乐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所有音乐活动都是围绕着‘听’而展开的,表演是为了听,创作也是为了听,如果没有听,表演和创作就失去了意义,根本不会存在。”然而,传统的音乐教育中,由于受课程设置和教学时间的限制,又“忽视”了音乐“听”的功能,基础教育的音乐教学效果差,专业音乐教育的成本高,这是我国音乐教育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更令人遗憾的是,作为声音艺术的音乐教育却只能进行“纸上谈兵”式的抽象的音乐理论教学。无声的“音乐”教育违背了音乐教育的基本规律,淡化了音乐教育形象性与情感性的基本特征,也失去了作为美育重要途径的地位与作用。这些正是我国音乐教育多年徘徊不前、“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电脑多媒体技术的日趋成熟,音乐教育的方式也在逐步趋于数字化。数字化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音乐教育手段,正是现代科学技术与音乐教育结合产生的结果。数字化音乐教育“所带来的新的表述方式,开拓了音乐教育的视野,一种具有无限可能性、开放的思维方式赫然展示在我们面前。”它的产生,不仅解决了作为声音艺术的音乐教科书中音乐“缺失”的根本问题,更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数字化音乐教育使我们摆脱了“纸上谈兵”的传统教学方式,乐谱变得既能看到又能“听见”,乐曲播放的速度、段落还能掌握自如,抽象的理论也变得真实可感、生动活泼。这些高效便利的音乐教育手段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音乐学习的趣味性。总之,其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对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转变教育观念,提高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
二、数字化音乐教育在音乐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数字化音乐教育符合教育创新、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趋势,音乐教育必须赶上信息时代的要求。”目前,数字化音乐教育手段已在一些高等艺术院校和高师音乐学院(系)的音乐教学中运用,也在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中崭露头角。虽未形成规模,却为我国音乐教育体系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为基础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摆脱落后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技术支持。事实上,许多专家学者和一线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为数字化音乐教育在我国音乐教育中的运用和发展正做着或已做出自己的贡献。2001年以来,相继举办的几届“STN中国数字化音乐教育研讨会”和其中的论文及课件制作的评选;由首都师范大学数字化音乐教育中心艺术总监舒泽池教授编著的《音乐之门——音乐学习4+1》《乐理新思路》;中央音乐学院赵易山副教授和杭州张路路老师编著的《音乐多媒体课件制作》等系列丛书的出版发行,标志着我国数字化音乐教育在研究与应用方面正有序、良性地展开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2002年8月9日,在京成立的由全国12所音乐学院及师范大学艺术(音乐)学院共同发起的“中国音乐家协会数字化音乐教育学会”,为促进我国音乐教育改革与进步,完善发展数字化音乐教育的体系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奠定了组织基础。
数字化音乐教育手段的运用和发展除了表现为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逐步推广和完善多媒体音乐教学手段,建立数字化音乐教学机构,更重要的是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数字化音乐教育的应用也逐步推广形成。在《音乐课程标准》框架下,各出版社编写的教材都配有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为音乐学习和音乐教学提供了实现听觉与视觉、感性与理互、转换的最佳方法,对促进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更值得一提的是舒泽池教授编著的系列教材,不仅内容、形式和方法令人耳目一新,重要的是面向社会、面向大众,把数字化音乐教育由学校音乐教育转向社会音乐教育,为我国大众音乐文化素质的提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当然,数字化音乐教育的发展仅仅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它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也有不可忽视的弱点。它是我国新课程改革和音乐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为音乐教育的改革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也为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多、更大的挑战。正如中国数字化音乐教育学会会长、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教授所说:“从实践的层次上认清数字化音乐教育的适应范围与领域、科目,使人们认清在哪些方面数字化手段具有传统手段所不具备的优势,在哪些方面目前计算机手段还不足以替代传统教学手段,在实践中摸索各种音乐教育领域运用数字化音乐教育手段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舒泽池.音乐之门——音乐学习4+1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版.
[2]舒泽池,王玫.音乐考生听力冲刺书面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版.
篇2
论文摘要:音乐教学模式的发展是音乐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构建新的音乐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启发。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社会化。教育的功能就是把宏观的社会文化结构转化为学生微观的个体心理结构,而转化必然要通过学生的内化才能有效达成。因此,教育必须要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从而促进个体的发展。
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作为个体的学生情感、主体性、创造性的培养。教学模式的单一,使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有效地发挥,更不用谈潜在于学生身上的个性、意志、情感的培养。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音乐教学必须不断更新观念,从培养学生主体性、促进自我发展的角度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新时期的教学要求。
一、构建主义对音乐教学模式的思考
音乐教学模式和整个音乐教学改革的发展正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要解决的是如何控制教学过程以实现知识的传授,因此不能有效达成上面所述的目标,而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为此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由于个人的经验不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各不相同,所以应该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墓础来构建知识。从这个角度出发,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在已有经验墓础上的主动建构,强调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意识,从而促进人的整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种思想正体现了音乐教学模式发展和音乐教改的价值取向。
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课堂曾经以其丰富的内容、活跃的气氛、多变的形式而傲视诸科、独树一帜。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和深入,各科教学都已上升了一个层次,而音乐学科相对显得滞后,在很多音乐课堂上仍然演绎着我教你唱、我说你听、我动你跟的陈旧方法,导致了学生音乐知识贫乏,创造能力差,学习方法被动,缺乏自主意识的现象。
长期以来,教师始终把自己看作一个“教者”的形象,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知识,“教书”、“教师”、“授课”这些词语一方面显示了长久以来的课堂状态,一方面则又使这种思想得以根深蒂固地延续。其实,这种“行为主义”的做法就是把学生当作了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前人知识和经验的存储器。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教师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体,学生便自然形成了“从教师那儿学音乐”的思想意识。实际上,这种课堂教学是没有充分尊重学习主体、忽略学习者的音乐潜质和成长的能力、甚至可以说是扼杀他们“创造力”的课堂。
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理论则给陈旧的音乐课堂带来了新的活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特别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被灌输的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的角色则由“传授知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
二、音乐教学模式的构建
首先,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主动参与知识建构的过程,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个人有独立的理解,同时又通过合作获得的全面理解。音乐学科具有独特的灵活性和模糊性,有足够大的空间让学习者发挥主观想象。同样的学习内容往往会因个人经验、经历、价值观的不同而产生独到的见解。在教学中,音乐教师要尊重该学科原有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模式设计中要设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学生主体参与教学使学生在教学中自始至终充当着主人的角色,他们把教学看作是“自己”的责任,而不光是教师的事情。从教的主体而言,为了使学生主动性参与教学,教师通过一系列的设计安排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学的主体而言,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会满足学生的各种求知需求。“主体一发展”为特征的音乐教学模式的构建,应立足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并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最终目标。
作为人的本质所在的主体性,实践性、创造性和个性特征是其基本内涵。人的主体性存在于人的生命活动之中,并只有在生命活动中才得以生成和提高。学生主体性在学习上主要表现为态度积极和行为积极,能自觉地参与、交往与合作;在行为方式上主要表现为理智与情感、有意识与无意识的和谐统一。“主体一发展”音乐教学模式侧重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在丰富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收获自己的学习心得,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发展意识,能自觉地提出自我发展目标。
其次,建构主义情境教学模式使学习在与现实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学习者在情境中模拟实际情况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实际中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并不是将提前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过程,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指导学生的探索。
情境性的学习呈现了知识的生存力和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建构主义认为,知识若是有助于解决具体问题或是能够提供有关经验世界的一致性解释,就是适应的,就是有“生存力”的。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生活中处处可见音乐的运用,它涉及情感、人生,又包罗一切学科。社会生活中与音乐相关的问题也非常多,如对某一历史人物、事件或者某一种文化传统如何评价,如何透视、分析和评价某一社会现象等等,这一系列紧密联系社会、实用性极强的问题本身具有复杂性和挑战性,势必会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欲望。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填密思考,不断从书本、社会中汲取文学、文化、历史和科学等各方面知识,再通过讨论、辩论、演说等多种交流形式达到共融和逐步解决问题,这就必然会大大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他们的音乐运用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构建音乐情境教学模式,将音乐的学习放到各个有趣而有意义的活动中,在问题的解决中掌握音乐知识,一定比课堂上简单的讲授更容易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能力。这种情境化的教学可以不只依赖独立的测验来评价学生的表现,对间题的解决本身就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或者仅仅对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进行功能性评估。以每一个学生的相对进步来作出评价,既有积极促进进步的意义,同时也能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把学生从书本中解放出来。
再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这个“必要的学习资料”不是支持“教”的,而是为了支持“学”的。鉴于这样的出发点,在音乐教学中构建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丰富音乐教学环境本身,同时对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处理能力,扩大自身周围的学习资料范围,促进主动学习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音乐学科在广义程度的理解上,其知识的来源为一种工具和手段自然而然地渗透到学科的学习中,既优化了学科教学的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的层次,使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在整合的过程中相得益彰。墓于信息技术的音乐教学模式目前主要有教师运用投影、图片、录音磁带和计算机多媒体制作的课件等手段,学生墓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最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增强个人合作的能力,主要关心这样一些社会关系的范型,如协商、合作、冲突、修辞、礼仪、角色、社会场景等。他们还认为,学习首先是进入某一实践共同体的文化进程,这包括对社会交互作用的参与以及按文化方式组织的能影响学习和发展的活动。在建构主义教学中广为采用的合作学习、交互式教学模式同样也为音乐教学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篇3
关键词:教研活动 引入课堂
记得鲁迅先生的所言,“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我们国家是由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民俗文化,那么地方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具有特色地方音乐引进小学音乐课堂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生活在鄂温克族自治旗,主要以鄂温克族为主体民族,是全区“三少”民族自治旗之一。鄂温克族人口约3万人,有语言,没有文字,因此,要把散落在生活中带有乡土气息的地方民族音乐开发出来,引进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有一定难度,要为音乐课堂注入新鲜血液,使音乐课堂更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让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鄂温克歌声回荡在美丽的校园,那么如何选择、选择什么样的音乐就成了根本。
一、 多方收集,挖掘乡土音乐文化资源
1、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的重要价值之一在于“文化传承”,并将“弘扬民族音乐”作为重要的音乐理念,考虑音乐的文化延伸性,利用节假日里开展寻访家乡的民间音乐文化采风活动,同时发动本组音乐教师、学生、家长等收集了相关的鄂温克族民族民间音乐、音像、歌、舞、器乐等资料。并走访了一些鄂温克族民间老艺人和本旗的文艺界人士,收集到了珍贵的鄂温克旗民族民俗文化及音乐作品和民间音乐艺术的发源,提高了自身的民间艺术素质,并有选择地将这些地方民族歌曲渗透到音乐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了民族音乐的摇曳多姿,瑰丽神奇,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在我校掀起了一股“爱我民族,唱我民歌”的热潮。
2、为了更好的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把鄂温克乡土音乐引入课堂,我把收集、整理好的鄂温克歌曲进行分类引用在教学中,如在讲授《鄂温克祝酒歌》的教学中,我把这首原有的民族歌曲进行了改编,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形式,把具有鄂温克族民间民俗特征的三种不同服饰(通古斯鄂温克旗、索伦鄂温克、使鹿部落鄂温克服饰)图片展示给学生,还出示了鄂温克人从前居住的“撮罗子”,介绍了传统运动项目“抢枢运动”、重要节日“瑟宾节”,鄂温克人的饮食文化,及信仰的“萨满教”等等,并做了详细的讲解,学生看后不仅加深了对鄂温克族的印象,对本地区的主体民族文化有了浓厚的兴趣,为更好的学习做了铺垫,使收集的资料起到了实质性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在讲授《鄂温克祝酒歌》一课的导入时,我采用了带有神秘色彩的语句。如:我们大家非常荣幸地生活在“敖包相会”的地方,吉祥三宝的故乡,也是一个被世界传唱的地方,这里就是我们的家乡――鄂温克。随后又介绍了鄂温克人主要居住地及民族民俗文化等,这样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鄂温克民歌的热爱
1、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兴趣教学法,提高学生对“鄂温克”民族歌曲的兴趣。“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说明了兴趣对学习的巨大作用。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乐学”,因此,教师使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兴趣。例如在教授鄂温克创作歌曲《美丽的家乡莫河尔图》时,我给学生欣赏了鄂温克歌曲《天鹅的故乡》让学生了解了鄂温克辉河湿地“天鹅”自然保护区优美的风景,展现了湿地“天鹅”自然保护区的景美、地美和迷人的天鹅,在欣赏中,了解了鄂温克民歌的魅力,从而领略了鄂温克民歌的魅力,领略了鄂温克民族音乐的特点、风格,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和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2、利用舞蹈形式,促进鄂温克民歌教学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我们民族舞蹈种类繁多,利用舞蹈让学生来理解,因此,我在讲授鄂温克歌曲《鄂呼兰,德呼兰》一课时,采用了舞蹈的形式来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歌曲的曲调,然后学唱歌曲时边唱边跳,鄂温克舞蹈动作主要是以“垫步”动作为主,其次是模仿各种动物如“驯鹿”的动作,并欣赏了舞蹈“彩虹舞”、“鲁日格勒舞”等,并让学生欣赏了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的舞蹈,对比这些舞蹈的基本动作,用肢体表现情感,培养了学生民族的自豪感。
3、我把精心收集到的鄂温克歌曲渗透到了平时的音乐教学中,如有《祝福你,鄂温克》、《山野里的鄂温克》、《敖鲁古雅》、《鄂温克小夜曲》等等音乐作品,培养了学生的民族音乐修养,促进了教学内容的多样化。
四、传承民族文化,用民族语言抒感
篇4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由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中国音乐学院主办的“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将于2010年8月在中国北京举行。届时将有来自世界各国音乐教育界的数千名专家、学者和教师相聚北京,进行学术交流、专题研讨和教学展示;同时还有来自世界各国的60余场绚丽多姿、各具民族特色的精彩音乐会进行展示和交流。本届音乐教育大会将为中国音乐教育界的广大学者和教师架起一座通往国际音乐教育学术论坛的桥梁,传递音乐教育课堂教学的最新动态、最新理念和最新成果,对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促进中外音乐教育界的合作交流、推动中国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现将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的具体方案发给你们,请认真做好参会的各项宣传、组织工作,确保这届大会圆满成功。
附件:关于举办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的方案
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组委会
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
中国音乐学院
2009年7月15日
关于举办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的方案
一、大会主题
“和谐与世界的未来”
“和谐”是中国音乐文化的基本特征,也是中国自古以来所推崇的理念和追求的最高境界。围绕“和谐与世界的未来”这一主题,与会者将就音乐教育教学和音乐艺术实践等相关领域,从不同侧面和角度,进行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
二、大会主办单位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CSME)、中国音乐学院(cCM)
三、大会时间、地点
时间:2010年8月1日至6日
地点:国家会议中心(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 中国音乐学院
报到时间:2010年7月31日一8月1日
报到地点:中国音乐学院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组委会办公室
四、大会参会人员
国内外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及校外、社会音乐教育机构的专家学者、音乐教师、研究生、音乐教育科研工作者、教育管理者以及各类音乐演出团体等。
五、大会形式
1 主题演讲(Keynote Speaker):会议邀请四位国内外知名的学者进行大会主题演讲(演讲时间各为1小时30分钟)。
2 教学展示(Class Teaching Demonstration):这是此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新增添的一种课堂教学展示形式。其内容为国内外小学、中学、大学音乐课堂教学,时间为55分钟,过程包括讲课40分钟,互动和讨论15分钟。
3 论文宣读(Spoken Paper):大会期间,论文提交者有20-25分钟的时间,用以陈述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可以使用PPT)。之后,有5分钟提问时间,演讲者给予回答。
4 论文海报(Posters):大会将提供单位为70cm×100cm尺寸的论文展示板,供论文海报入选者使用。论文海报提交者可根据自己的论文内容,于会前设计展示版面(不超过4个版面),印制成中英文海报,在会议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展示和交流。
5 工作坊(Workshop):这是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中关于音乐教学实践的一种相互交流、互动形式,内容包括音乐教学法、合唱与指挥教学、器乐教学、欣赏教学等。每个工作坊的时间各为60分钟,过程包括教学简要介绍5分钟,现场教学45分钟,提问、交流和互动10分钟。
6 专题研讨会(Symposia),也称为“圆桌会议”:其主要内容和形式,是围绕一个主题宣读论文并进行研讨。此研讨会的主持人身份,需由参会者自己提出申请、提交研讨主题和论文并通过审核获得。其职责包括:提出会议研讨主题、确定研讨会参与者名单、组织参与者提交论文、组织论文宣读与讨论。
7 音乐会(Concert):包括室内与露天音乐会,分别在中午、傍晚或晚上进行,参会代表可以免费观看。
(以上七种会议形式均配有现场翻译,中国参会代表没有语言障碍。)
六、大会注册与会员申请
(一)会议注册与报到
1 注册时间
2009年8月1日至2010年7月30日
说明:
(1)港澳台地区的申请者可按照中国代表参会标准注册。
(2)中国代表参会的名额限定为2000名,如未能在规定注册时间内注册,将不得参加会议。但由于特殊情况只能在报到时现场注册的。需在原有费用的基础上增加200元人民币。
(3)参会人员的交通、食宿自理,会议可提供不同标准的住宿条件。
3 注册办法
(1)网上注册方式:
登陆“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网站(省略/2010/chinese),参见“大会注册与会员申请”,按照网上提示注册交费。
(2)邮寄注册方式:
登陆“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网站(省略/2010/chinese)或“中国音教网”、“人民音乐出版社”网站下载“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注册申请表”,填写后邮寄(注册费需汇款或转账)至下述联系地址:
(二)会员申请
1 根据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的要求,参加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的代表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的团体会员或个体会员代表;二是学生代表;三是非会员代表。不同类型的代表,应根据不同参会标准提交注册费,方可注册参会。
2 各类论文的提交者(含学生代表)、教案的入选者以及音乐会申请人,需成为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的个体会员。凡不是该会个体会员者,需在办理注册手续的同时,办理加入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入会手续,方可注册参会。
3 一般参会者,只需获取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团体会员的资格。由于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CSME)已经是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的团体会员,为此,凡中方代表已经是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会员者,可视为已经具有一般参会者资格;如果尚未加入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且欲参会者,又具有在职在岗三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可在办理注册手续的同时,办理加入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的手续;或直接加入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以该会个体会员资格参会;或以非会员参会注册标准参会。
说明:
(1)凡申请加入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者,请登陆“中国音教网”(省略)。点击“学会专栏”,下载“会员登记表”,并按照表上要求填写。在大会注册时。连同终身会员费(200元人民币)、注册费、表格、照片(两寸照),一并以网上注册或邮
寄注册方式提交大会组委会,会后将会员证邮寄本人。有关联系方式,请参见注册办法。
(2)凡申请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个体会员者,请登陆“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网站(省略/2010/chinese),按照网上提示填写申请表:或下载、填写“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个体会员申请表”(中英文)。在大会注册时,连同会员费(普通个体会员450元人民币;学生会员300元人民币)、注册费、表格,一并以网上注册或邮寄注册方式提交大会组委会,会后将
会员证邮寄本人。有关联系方式。请参见注册办法。
七、论文、教案提交 (一)论文提交
1 提交时间
2009年8月至2009年10月31日
2 提交要求
参加论文演讲、工作坊、论文海报展示、圆桌会议的参会代表,需在申请时间内提交300~400字的中文和英文的论文摘要,及5000字以内的中文全文。请务必注明准备参加哪种会议形式(参见“大会会议形式”的2~6条)。
3 提交办法
论文一律采用网上提交方式,登陆“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网站(省略/2010/chinese),参见“大会论文提交”,按照网上提示提交;或者下载并填写“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论文、教案提交申请表”,发送至邮箱。
(二)教案提交
1 提交时间
2009年8月至2009年10月31日
2 提交要求
组委会推荐的参加教学展示的预选者,需在申请时间内提交300~400字的中文和英文的摘要(含纸质版和电子版),及5000字以内的完整教案(含纸质版和电子版)和现场录制的教学光盘。大会组委会将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入选者在接到人选通知后,即可办理参加大会的相关手续。
3 提交办法
组委会推荐参加教学展示的教案一律采用邮寄和网上提交方式,登陆“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网站(省略/2010/chinese),下载填写“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论文、教案提交申请表”,教案的中英文摘要和全文电子版由网上提交(见下列地址);教案的中英文摘要、全文的纸质版一式2份(A4纸打印)和教案光盘邮寄至以下联系地址:
八、大会演出申请
1 申请时间
2009年8月至2009年10月31日
2 申请要求
根据国际惯例,中国作为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会议主办国,可以安排20场音乐会。演出团体的组团方式可以省、市、学校、少年宫以及各类音乐团体等为单位。可以是专业演出团体,也可以是业余演出团体。节目内容、形式要求丰富多样,包括演唱(独唱、合唱)、演奏(独奏、合奏)、舞蹈、戏剧、杂技、武术等。具体要求如下:
(1)节目富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2)音乐会演出时间长度在一个半小时以内。
(3)原则上演员人数不超过60人。
经专家评审后,组委会将于2009年11月通知入选单位,签订“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音乐会演出许可协议”。
3 申请办法
登陆“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网站(省略/20i0/chinese),参见“大会演出申请”,下载填写“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音乐会)演出申请表”,将整场音乐会节目单(包括节目时长)、节目录像(DVD或VCD格式)、演出团体简历(中英文)、艺术指导或指挥简介、该团以往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会的录像(DVD,CD)及相应节目单,邮寄至下述联系地点:
4 相关要求
(1)演出人员无需交纳注册费,但是所有人员的差旅、食宿、演出环境的设计装饰、旅游等费用,需由各演出单位承担。组委会提供会议期间用车、场地、钢琴、简单的灯光音响设备。
(2)演出人员可以相互观摩,但不参加开幕宴会等活动。
九、会议程序
根据国际惯例,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七个委员会的专题研讨会,分别于7月25日至31日之间在北京等城市举行;第二阶体大会(含音乐会),在北京举行。
十、重要说明
1 凡提交教学展示、论文宣读、工作坊、海报等参会形式者,以及音乐会申请人,大会将组织国际评委进行评选,入选者在收到大会组委会有关人选通知后,方获得以各有关形式参会及演出的机会。未入选者,可作为一般参会者参会。
2 大会将出版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秩序册(中英文)、论文集(英文摘要)、音乐会秩序册(中英文)及大会资料光盘(含大会秩序册、各类论文的英文全文、音乐会秩序册及各音乐会相关情况的英文介绍,以及相关图片、录像和录音),上述资料将在大会注册时发给全体正式代表。
3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与大会组委会将给所有入选者颁发人选证书。
4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与大会组委会将给全体正式代表颁发参会证书。
篇5
1.地方师范院校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以重庆师范大学为例
2.回忆我“音乐硕士”的学业历程
3.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培养研究
4.山东省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调查
5.我院首次颁发音乐硕士、学士学位
6.中美音乐教育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
7.有关高师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育问题的若干思考
8.音乐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模式初探
9.综合性大学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之研究
10.音乐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现状与思考
11.上海音乐学院第一个音乐硕士诞生
12.日本东京艺术大学音乐学部的研究生教育情况
13.关于高师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及质量的探讨与思考
14.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师范大学音乐教育硕士培养解析
15.中美德音乐表演专业硕士教育的并置比较
16.台湾师范大学在职音乐教学硕士培养模式探究
17.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学现状之反思
18.我国音乐学硕士学位论文使用调查研究方法的分析与反思
19.积极探索 勇于实践 积聚能量 服务社会——记流行音乐作曲与理论硕士研究生论坛
20.从NBPTS音乐教师专业标准谈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硕士的培养
21.谈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的创新
22.浅议英国的音乐表演硕士教育
23.音乐教育研究的社会调查方法应用探索——基于108篇硕士学位论文的调查分析
24.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
25.音乐专业艺术硕士课程设置量化分析的可行性
26.回忆我“音乐硕士”的学业历程(上)
27.关于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
28.谈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的创新
29.2000-2010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方向硕士毕业论文综述
30.音乐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假劣之风当遏止
31.新疆音乐学硕士点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32.中美艺术管理硕士研究生入学要求比较之思考——以中国音乐学院艺术管理专业和美国乔治梅森大学艺术管理专业为例
33.儿童钢琴音乐在硕士研究生论文中的研究状况综述
34.中美音乐学科专业学位硕士培养之比较及思考
35.社会现实下的分享与抗争——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入学、教学与毕业要求
36.音乐硕士研究生扩招现状与分析
37.音乐教育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学探索——基于108篇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
38.留美硕士座谈音乐治疗学
39.论音乐学硕士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
40.高师“音乐艺术硕士”(MFA)培养的若干思考
41.民族音乐学方向硕士论文的社会调查方法审视
42.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硕士点介绍
43.简论加强音乐硕士导师队伍建设
44.学术的探讨 人生的启迪——王耀华老师一堂普通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的记录与感想
45.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育教师调查问卷简析
46.音乐学系92届硕士研究生通过论文答辩
47.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育学生调查问卷简析
48.普通高校音乐艺术硕士[MFA]培养的定位思考
49.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习态度调查研究——以音乐舞蹈生为例
50.我国音乐教育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51.我国应当设立音乐表演类硕士专业学位
52.音乐治疗的临床操作规律
53.音乐艺术硕士教育研究中的标志性参数
54.论艺术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平台构建的学科价值与意义——以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学术活动周为例
55.音乐专业艺术硕士课程设置的动态致变因素分析
56.音乐专业艺术硕士舞台表演实践的教学保证
57.音乐专业艺术硕士课程设置问卷的调查分析
58.《民族乐器演奏》选修课程在高校音乐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中设置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59.音乐专业艺术硕士课程设置研究的数学实证
60.音乐学硕士“声乐教学与研究”方向专业课程改革探析
61.赴美留学生马淑慧获音乐教育学硕士学位回国
62.武汉音乐学院2003届硕士研究生毕业
63.音乐学硕士“声乐类研究方向”名称需准确和规范
64.中国音乐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获准开展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
65.吉林艺术学院喜获音乐学、绘画艺术(油画版画)两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66.高师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
67.長江師范學院艺术硕士(音乐)学科简介
68.来自汾河畔的歌声——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硕士研究生杜兵印象
69.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与思考
70.音乐教育学科研究方法现状分析——基于五所高校硕士学位论文的定量研究
71.音乐类硕士学位论文的定量评估
72.音乐节奏与英语节奏的共性研究
73.聚焦多元选题理念 彰显传媒音乐特色——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音乐学硕士学位论文综述
74.中西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育现状比较及启示
75.音乐艺术硕士需提高文学修养
76.思考与实践——表演方向硕士研究生的西方音乐史教育
77.技巧·修养·境界——音乐“专业硕士”学位教学的三个基本追求
78.对吉林大学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
79.从博硕士论文看流行音乐传播的研究
80.皖西锣鼓——中国传统音乐的一支奇葩——读田耀农先生的硕士论文《皖西锣鼓研究》
81.高师“音乐艺术硕士”(MFA)培养在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82.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引入“社会导师”的可行性研究
83.音乐殿堂里解译密码的行者——记徐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杨健
84.中央音乐学院一九八七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试题
85.《西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序言
86.大陆电视音乐传播的价值观调整
87.音乐和语言神经基础的重合与分离——基于脑成像研究元分析的比较
88.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
89.音乐训练对认知能力的影响
90.四川音乐学院表演专业首届硕士研究生举行毕业音乐会
91.民族音乐学:学术前沿与教学研究——访中央音乐学院杨民康教授
92.民族器乐演奏专业的就业形势
93.“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师资培养模式与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报告
94.国际关系中的音乐与权力
95.关于歌剧《党的女儿》中音响运用的实践与探索
96.春花秋实 继往开来——武汉音乐学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97.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导师谈研究生教育
98.为了一个承诺,呈一片赤子之心——高佳佳教授
99.聚焦区域音乐文化研究 促进音乐地理理论建设
100.开启心灵 共筑前沿——访著名音乐心理学教授周世斌
101.面向移动终端的普通高校音乐教学云平台构建研究
102.论仪式音乐的系统结构及在传统音乐中的核心地位
103.音乐与情绪诱发的机制模型
104.中国传统音乐在高校存在方式的反思
105.北京市音乐旅游资源分布规律研究
106.音乐疗法配合长强穴按压对初产妇产程及分娩结局的影响
107.音乐疗法在失语症康复中的应用
108.美国音乐版权制度转型经验的梳解与借鉴
109.音乐干预在痴呆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110.高师音乐学硕士生课程结构失衡的审视
111.民族音乐学:学术前沿与教学研究——访中央音乐学院杨民康教授
112.中国当代音乐学家
113.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概况
114.“学生喜欢音乐,不喜欢音乐课”现象之探究
篇6
〔关键词〕韩忠岭 音乐教育哲学 音乐哲学 教育哲学
21世纪以来音乐教育哲学已经成为中国音乐教育学界的显学,很多音乐学者都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在众多当代学者中,韩忠岭从历史的视角,以辩证的方法,在我国音乐教育哲学思潮的流变中梳理出自己的观点,大胆质疑,并进行理论上的建构和探索。通过在音乐哲学和教育哲学这两个视阈下寻求音乐教育哲学的范式,以及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哲学诉求的反思,用一种更为开阔、更为深远的视野关注音乐教育哲学的问题,将其理性的思维、严谨的学风、扎实的理论基础淋漓尽致地体现在音乐理论研究的实践之中。
一、研究之“精”
(一)明确界定研究视域
作者在“音乐哲学视阈下的音乐本体诉求”及“教育哲学视阈中的教育本质诉求”中都对研究视域进行了界定,并使之一一对应,不仅增加了文章时间逻辑性,而且还大大增加了文章的可阅读性。例如:作者在对“音乐哲学”进行解释时,特别强调了“音乐哲学”和“音乐美学”的区别。作者所研究的“音乐哲学”视域主要是有关音乐本质属性、存在方式、展开状态的哲理运思,并分为前现代音乐哲学、现代主义音乐哲学、后现代主义音乐哲学三种视阈对音乐哲学进行研究分析。为了全面论述,作者还特意为对应西方的“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音乐哲学视阈界定了中国的“前封建、封建、后封建”的音乐哲学视阈。前封建主义即指先秦时期,封建主义是封建社会时代,后封建主义对应我国特殊的历史时期,主要指封建社会消亡民国开始的现代时期,从时间上讲,一直延续到“”和改革开放初。作者认为之所以称之为“后封建”,是因为这类似于西方的后现代之意,在文化和艺术观念上,艺术存在形态上有“反”封建主义的意味。这种“前封建、封建、后封建”的提法,是作者行文论述中对中国音乐教育哲学研究视域的界定,这种视域的界定有利于作者对每个时期的音乐教育哲学观进行梳理,并不是要对中国的时期进行时代上的划分,至于这种视域的界定是否准确,也只能在时间的检验中由后人评说了。
(二)精确的“取点深做”
该书符合“取点”的一般原则,“深做”的基本要求,它在音乐哲学和教育哲学这两个视阈下取域,意在构建一种合理自然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为的是达到一种“中和”的并符合大众理想追求和迫切所需的理论哲学。作者认为以往的音乐教育哲学大多是以“音乐哲学”为“本体”进行延展开来的,没有充分体现出“音乐教育”的“教育”功能和理念,难免有失偏颇,对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行为会造成概念混淆和以偏概全的影响。所以,作者提出构建我国音乐教育的哲学:一要放宽视野;二要博采众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三要继续弘扬,继承我国音乐教育、美育的优良传统;四要体现本我,立足我国的教育国情,理论研究和建构要追求中国特色,体现自我价值。 在此基础上,作者经过两个视阈的层层推进,最终概括出音乐教育价值的“五性三观”的哲学观,“五性”指音乐教育面向“音乐本体”,要追求音乐艺术的艺术性、审美性、实践性、人文性、生活性;“三观”指音乐教育要体现教育本质,追求音乐教育的知识观、人性观、审美观。 这种“价值论音乐教育哲学之思”乃是作者“取点深做”的精髓。
二、研究之“新”
(一)新的词汇见解
作者在本书当中对一些音乐教育知识体系中常见的高频词汇进行了解析,在词汇原有的意义上附加上其它的含义,使人们在阅读的时候更加轻松准确地把握词汇的含义以及语句的意蕴。例如:作者对 “音乐本体”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对“音乐本体”,根据自己的理解给予它“三本”的哲学诉求,其一,是音乐的“本源”问题考量;其二,是音乐的“本身”问题考量;其三,是音乐的“本质”问题考量。“对音乐的“本源”考量,意在重视音乐与生活和情感的联系,反映在音乐教育之中,教学实践要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对“本身”问题的考量,意在重视构成音乐艺术的形式和内容,反映在音乐教育中,要重视音乐知识体系的教学。对“本质”来说,他认为音乐审美是音乐教育价值的取向。这“三本”问题构成了音乐本体的较为明确指向的意义,对于音乐教育来说,提倡“音乐本体”的哲学观,忽视了哪一方面,都是不全面的,也不能真正体现“音乐本体”的意义。
(二)新的行文表述
关于行文表述风格作者有自己的独特看法,他认为行文表述最重要的是方便、简洁和语气的直接,这似乎不符合论文的称谓规范,但他认为只要大家都能看得懂何乐而不为呢?不仅如此,作者在文章中还举了大量有趣又形象的例子来说明自己要说明的东西,比如:他认为音乐的美是艺术美的属性,音乐的创作生成过程,是音乐的形式和美的生成过程,因为美是音乐的属性之一,美依附于音乐的形式而存在,正如咸是盐的属性,咸依附于盐本体而存在,盐的生成就赋予了咸的属性。又如:作者认为美是“审”出来的,音乐作品在其成为作品的创作过程之中,融入了创作者的审美才成为含有音乐美的艺术作品。作者追根溯源,把每一个关键的词汇都找到其出处,并对其进行解释说明,为自己著书立说提供便捷,也更为读此著作的音乐教育学者们提供方便。
三、研究之“果”
作者之所以在行文中时刻提醒读者自己的研究取域是“中国音乐教育哲学”,是因为哲学是支撑中国教育事业的大厦,如果根基没有打好,结出的再多果实也必然是畸形的。至此,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音乐与教育、艺术与人生的关系,探索音乐教育的本质、价值、社会功能以及在整个大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挖掘并能够从哲学的层面思考研究当前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一些最根本的现实问题。希望能澄清人们对音乐学科的认识,希望能呼吁国家和社会对国民音乐教育的重视,希望能提升音乐学科的教育地位,希望对音乐课堂教学指导思想能具有实际的现实意义。所以,作者对中国音乐教育哲学的探索无疑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较为新颖的理论。
虽说作者在行文中引述外国的理论大多是来自中国的译著,难免会有失偏颇,但笔者认为这已不足为奇了。起码,作者在为探索中国音乐教育哲学做出了学术贡献,这是学术的进步,也为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7
关键词: 音乐教育 音乐文化 工作坊教学 音乐会
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于2010年8月1日至8月6日在北京举行,我有幸以中国音乐教育学会正式会员代表的身份参加了此次大会。这次大会首次在中国召开,大会主题为“和谐与世界的未来”,来自56个国家和地区的3846名音乐专家、学者,2802名音乐家、专业演员,以及300个参展企业参加了本次大会。大会共举办了711场各类学术研讨会,以及66场展览和大型演出。与会人员从多角度、立体式、全方位的视觉对“和谐”这一理念加以诠释,共同推动世界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由于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对世界音乐教育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推动作用,因此被誉为“音乐教育领域的奥林匹克”。
1.大会开幕式音乐盛会缘起于五彩丝路,突出中国音乐的成长历程
丝绸之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和不同民族之间交流互通的代名词,也是中国与世界不断融合、传递友谊的纽带。这场大型音乐盛会由五个篇章组成:丝路绿洲、佛教艺术东传、草原礼赞、雅乐遗韵、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这场音乐会用图文并茂和音乐立体化的形式将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生动地诠释给了世界各地的观众,也展现了中国历史悠久而又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2.引人入胜而又极具启发意义的工作坊教学展示
本次大会分为三大板块:工作坊教学展示、论文宣读圆桌会议和各国音乐演奏会。论文宣读基本上是作者阐释自己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创作动机与论文提纲等,工作坊教学展示则更细致而具体地演示课堂教学内容、目的以及独特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钢琴艺术理论教师的我更钟情于后者,所以,我每天主要坚守在工作坊教学场地,再三研究并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主题示范课教学进行观摩和交流。
工作坊教学展示大致分为四类:(1)学生音乐教育(学前和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课堂展示;(2)音乐分析;(3)钢琴演奏研究;(4)民族音乐研究。国外教育的体系化使我不得不感叹他们在音乐教育领域给予孩子们快乐和有利的学习环境。在众多的音乐教学中,给我启发最大的是日本和匈牙利的柯达伊教学模式,在这些教学中,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即兴创作和共同协作的结合。不论他们的出发点如何,共同目的都是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快乐并学到知识。
2.1学生音乐教育的课堂展示掠影
东京学艺大学音乐教育家Mari shiobara的《通过动作聆听、演奏、创造音乐――一种音乐与动作教学相结合的综合方法》,其教学对象是学前教育大班或者是小学生,教学目的是通过将音乐中的各要素强化(如节奏、旋律、强弱、速度和乐感用身体语言表现出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音乐。她的教学过程如下:先让学生在课堂上随意走动并互相打招呼,接着加入拍手动作并伴着音乐继续走动,然后将拍手速度提高到原来的2倍,并与前期的拍手速度交替拍手、走动,期间加入踢腿动作穿插于变换拍手动作之中。整个教学是在自然而轻松的状态下进行的,学生将所学音乐节奏用拍手、踢腿的方式理解并表现出来。待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节奏动作协调要领后,再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围成一圈随《风笛舞曲》音乐的高低声部伸手或者跳跃,遇低声部则可以蹲下。如在讲授《香槟波尔卡》时,则让学生听具有特色的拨弦,并随节奏加入拍手动作,其他音乐奏响时也可和着音乐随意舞蹈。在体会旋律乐句的衔接时,每人通过聆听圣桑的《天鹅》传递丝巾的形式将每一个乐句的长音结束作为提示再完成。所有的形式都具有新意,而且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想这样的教学才更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多元化智能的发展。
更令人感叹的是匈牙利柯达伊小学音乐教学。他们的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和感悟力已经达到我们国内大学生的学习水平。在短短的一节课里,柯达伊教学模式可以通过音阶音程的演唱、音准的认知和节奏记忆训练,使学生将所学融入到所学的中国歌曲《猜调》中,最后收到集体音准十分准确和背谱演唱全曲的效果。最后一个环节的形式是现在许多国家音乐课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那就是让学生分组在基本节奏稳定进行的基础上加入一个固定节奏声部,再和主旋律声部结合一起演奏。这样的教学模式既锻炼了学生对音乐节奏的记忆能力,又锻炼了他们在音乐上的协调与合作精神。
我是从事钢琴教学研究的,因此在观摩了几堂钢琴研究课后发现,在钢琴研究课上,各国学者均以自己国家的民族特色钢琴音乐做为课题来给大家做简单的介绍,接下来都是选择一些作曲家的代表作作为一个小型音乐会来演奏。我很幸运的是在会上碰到了阿根廷钢琴家Dora。Dora对阿根廷的阿尔贝托・那斯托拉(Alberto Ginastera,1916―1983)有所研究,并演奏出版发行了这位作曲家的协奏曲、奏鸣曲和前奏曲等。此前我也曾听过阿格里奇演奏的阿根廷舞曲,但是Dora的演奏更加细腻又不失热情,并能让人听出她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因此,她的演奏获得了在坐同行的一致认可。她还演奏了12首前奏曲和第二奏鸣曲,都十分出彩。她说这12首前奏曲与肖邦的练习曲同等重要,在演奏技巧上都能给钢琴演奏者提供很好的训练――不管是前奏曲还是奏鸣曲,在此中间都带有安第斯山脉,以及阿根廷特有的民族音乐元素,表现了当地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及男女人性化的特点。
当然,其它教学坊的示范讲解,诸如《用特兰西瓦尼亚风格演奏巴托克的钢琴作品》、《聆听,拍手和舞蹈:通过钢琴曲探索巴西音乐》等,也都让我们感受了不同风格的音乐,从而对各国民族钢琴音乐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开阔了眼界。值得一提的是,大胆而创新的钢琴研究者Kevin Richomond给我们讲解的《钢琴拓展技术――记谱法和表演》。他通过各种记谱法标记不同演奏方法,尽可能地让钢琴音色多样化,比如用手掌、拳头、手臂等触键;此外,还通过手指刮弦拨动钢琴音箱内的琴弦发声或通过一手按弦一手弹奏琴键达到制音效果发音。这位作曲家创作了300多首儿童钢琴曲,这些曲目都是利用上述手法弹奏的,其间还运用了选择性(或者叫做随机性)的转换音乐片段,利用声音的延续来发声。其中,中踏板的使用更是在里面发挥了特殊的功效。这些钢琴拓展技术不仅拓展了钢琴各种可能性音色的全面发挥,而且在钢琴创作特别是儿童钢琴弹奏领域激发了儿童的弹奏兴趣并开阔了钢琴演奏的视野,让儿童在演奏中利用各种手法来体会不同的音色效果和音乐感知能力。
2.2各具特色的民族音乐研究和音乐分析
在民族音乐研究和音乐分析研究上也各有特色,中国音乐学院王苏芬的“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传承”从历时的角度让国民乃至世界了解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诗词歌曲的发展和传承,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诗词代表和相应的民歌创作与演唱。演唱包括上古时期、楚辞、汉乐府、琴歌和唐、宋、元、明、清的主要唱段,其中90%是古典诗词歌曲的原词原谱。研究者指出了当下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传承的危机,并呼吁更多的人来关注和支持这一民族事业的发展。非洲作曲家Magalane Phoshoko的《来自传统与当代的南非音乐》让人们了解了南非民族乐器中除了非洲鼓外的其它击弦和拨弦弹拨性的乐器。这些非洲传统音乐和人文环境的融合,吸引了大家的好奇心,应作曲家的邀请,观众与他展开互动,通过合唱呼应和乐器的演奏感受了非洲音乐的灵动魅力。
3.精彩纷呈的各国音乐会令人流连忘返
论文宣读圆桌会议中来自世界各地的学术论文多达1500余篇,不少学者宣读了自己的论文和对其研究领域的理解,其中也包括了教学坊的研究课题。在大家都乐此不疲地享受这次学术研究和教育观摩交流的同时,各国精彩的音乐会演出成为此次盛会的另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音乐会也分三个板块进行:除了庆典音乐会之外,还有北京传统音乐节和世界音乐博览。其中最吸引大家眼球的是世界音乐博览,因为该板块涵盖了各国各种演奏形式的音乐会,其中包括合唱团、管乐团、打击乐团、各种器乐重奏、爵士乐团及一些民族特色的乐团。最值得大家肯定的古典音乐演奏则要数奥地利维也纳的青年独奏家室内乐团,他们的演奏可以让你感受到古典音乐是多么的纯净、和谐而动听。世界合唱团的演出均已趋于以声音为主、肢体动作为辅的律动,尼日利亚的姆森毕业生合唱团演奏的都是具有非洲民族音乐特色的地方音乐。他们不仅都有很好的声音,而且加入了非洲音乐节奏,并在中配合了非洲舞蹈动作,从而完美地展现了非洲音乐文化歌舞乐一体的表演形式,但又将合唱作为重心来表演,没人能抗拒这种来自非洲原始热情而又真诚自然流露的音乐。另一个特殊的合唱团则是西班牙的瓦伦西亚ONCE合唱团,这个合唱团能让人惊讶地发现其中有不少是失明和智障儿童,随着音乐的响起,身穿五颜六色衣服的他们缓缓走上舞台,演唱的都是围绕“爱”这个主题展现的一首首大家熟悉的电影主题曲和著名流行歌曲,从而让大家感受到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充满着殷殷希望。还有一种合唱的形式则是现在世界流行的声音组合。最受欢迎的声音组合合唱团莫过于美国的明尼苏达州德卢斯大学的湖泊效应爵士乐团,一共18名歌手,声音完美极致,层次分明又和谐动听,体现了他们很{的演奏天赋和音乐素养,这样的声音组合已完全可以用乐团来替代,也是人声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和乐器抗衡的一种体现。其它部分合唱团和爵士乐团也都很具规模和影响力,比如英国的罗伯特史密斯爵士乐团就是由35名高中生组成,具有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标准摇摆风格及现代风格和拉丁风格元素。
篇8
一、女子音乐教育史学科概述
(一)学科性质和特点
女子音乐教育史主要研究女子音乐教育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规律。从其学科性质来讲,一方面它是介于音乐教育史和女子教育史之间的一门边缘交叉性历史学科(见图示1);另一方面,它还是一门包含有音乐学、女性学、教育学和历史学等多门学科在内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见图示2),在学科的隶属关系上具有多重属性。正是由于这种多重学科交叉的缘故,所以它既具有作为历史学科的客观普遍性,还包含有以女性为研究主体的相对特殊性,既体现了音乐的艺术性,还强调了教育的目的性。
(二)研究范围和对象
女子音乐教育史的研究范围相对于音乐教育史来讲,以人为主体的各种音乐教育活动并未发生变化,只是研究对象,即参与音乐教育活动的主体――“人”更集中于女性这一群体之中。其研究范围如按历史线索大体可分为古代女子音乐教育、近现代女子音乐教育和当代女子音乐教育;按教育类别可分为学校女子音乐教育史、家庭女子音乐教育史、社会女子音乐教育史等形式;按专题可分为女子音乐教育制度史、女子音乐思想史等。研究对象包括女子音乐教育的起源、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教学实践与理论、女性音乐家等诸多方面。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古为今用,通过对女子音乐教育史的研究,可以从中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为我国当代女子音乐教育的发展探寻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对女子音乐教育史的专题研究是抱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而实施的,它也从一个侧面揭示出了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规律。
女子音乐教育史的研究是以女性为主体考察音乐历史的发展脉络,这一视角的转变实际上是对灵动的生命主体――“人”的更多关注,也是“以人为本”、“人本主义”在音乐教育方面的具体体现,对我国当下音乐教育目标结构的完善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二、女子音乐教育史的研究现状
当下对女子音乐教育史的专题研究成果不多。曹安和先生的《中国音乐教育的摇篮――从女高师到女子文理学院》(《中国音乐学》2002年第1期)一文“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从一个侧面叙述了一段(女子)音乐教育的历史”。但由于是回忆录性质的文章,主要叙述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并未系统论述女子音乐教育状况。陈晶的《中国近代女性音乐教育的先锋――上海中西女塾音乐教育研究(1917―1930)》(《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金陵女子大学音乐系教学研究》(《艺术教育》2011年第3期),肖明的《学堂乐歌里的女子世界》①,夏晓虹的《晚清女报中的乐歌》(《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祁斌斌的《中国音乐教育史上的一颗晨星――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系研究》②和《由〈女高师周刊〉再识女高师音乐系》(《音乐研究》2009年第1期),娄雪玢的《燕京大学的音乐教育及其启示(上、下)》(《艺术评论》2011年第1、2期),袁昱的《燕京大学音乐系历史研究》(节选)③等一系列文章则大体勾勒出我国近代女子音乐教育从早期的教会学校到学堂乐歌,再到女子高师的发展历程。同时,这些研究成果中挖掘出的一大批珍贵的女子音乐教育的史料,可以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除此以外,鲜有专题论述女子音乐教育历史的篇章。
从女子音乐教育史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内容来看,在既往的音乐教育史和女子教育史的研究中也不乏对女子音乐教育
的论述。
(一)音乐教育史中的女子教育研究
当下古代音乐教育史的研究成果中对女子音乐教育现象关注的并不太多,陈其伟等合著的《中国音乐教育史略》(1993)一书中的部分章节应该是最早从教育的角度对古代乐伎现象进行的研究,如第四章第四节《汉代的歌舞百戏音乐教育》、第五章第二节《统治阶级的纵情声色对音乐教育的影响》、第六章第五节《非官办的音乐技艺传承》、第七章第四节《伎乐教育》等;另外,修海林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1997)一书中也有大量古代女子音乐教育相关论述。在我们音乐教育史学科刚刚起步的阶段能将这一学术视角体现于古
代音乐教育史的研究之中着实难能可贵。
近代兴起的教会女子学校、女子学堂、女子师范(中师、高师)学校等是我国近代音乐教育事业发展一个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环节,可以说为我国现当代的音乐教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在近代的音乐教育史研究中会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女子音乐教育问题。如孙继南编著《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纪年:1840―2000》(增订本,2004)和陈建华、陈洁编著《民国音乐史年谱:1912―1949》(2005)中有大量女子音乐教育相关纪年和条目;马东风著《音乐教育史研究》(2001)、马达著《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2002)、伍雍谊主编《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1840―1949)》(1999)等著作中也有多处论及女子学校音
乐教育相关的内容。
(二)女子教育史中的音乐教育研究
与以“音乐”为历史线索的“音乐教育史中的女子教育研究”相比,“女子教育史中的音乐教育研究”则把更多的目光集中于“教育”。在我国古代,由于受到传统封建礼教思想的约束,这一时期女子音乐教育的形式主要是宫廷音乐教育,目的是为统治阶级消遣娱乐的音乐表演活动培养女性音乐人才,客观上却促进了女子音乐教育的发展。近代是传统女性思想向现代转变的关键阶段,音乐教育作为女子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形式之一,是促进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和改善心理素
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在众多的女子教育史的研究中也有很多学者认识到音乐教育在女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如杜学元著《中国女子教育通史》(1995)第一编《中国古代女子教育》中每一个历史朝代均有论及女子艺术教育的篇幅;熊贤君著《中国女子教育史》(2009)中第二章第六节《蔡文姬个案的研究》、第四章至第七章的《艺术教育》章节等均对当时的女子音乐教育现象作了重点论述;乔素玲著《教育与女性:近代中国女子教育与知识女性觉醒(1840―1921)》(2005)第二章《塑造新型女性》中专题论述了近代音乐教育在树立女性自信形
象中的重要作用。
(三)女性在传统音乐的历史传承研究
音乐教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以上两个学科对于近代女子音乐教育的研究范围大都局限于狭义的音乐教育,即学校音乐教育。而广义上的音乐教育是指“凡是通过音乐影响人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质、增进知识技能的音乐活动都属于音乐教育的范畴④。”我国有着历史悠久的民间音乐文化传统,近代学校教育的出现虽然对传统教育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传统的音乐教育方式并没有因此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以它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继续传承和发展,活跃在城市或乡村的众多民间女艺人无疑在广义上的音乐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余咏宇的《土家族哭嫁歌之音乐特征与社会涵义》(2002)一书首次以女性音乐为出发点对土家族哭嫁歌的传承历史进行了专门论述。还有一些研究民间音乐中女性传承现象的文章,如周凯模的《民间仪式中的女性角色、音乐行为及其象征意义――以中国白族“祭本主”仪式音乐为例》(《音乐艺术》2005年第1期);荣英涛的《社会性别视角下有关音乐与行为的主动选择分析――河北井陉县东头村农历七月十九观音老母庙会个案研究》(《人民音乐》2009年第3期);康平发的《鄂西北丹江口丧葬仪式音乐中的女性解读》(《艺术探索》2010年第3期);张益琴的《女性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角色定位与价值――以甘肃文县白马藏族为例》(《艺术探索》2010年第3期);张俊的《民俗音乐艺
术中的社会性别观》(《艺术教育》2010年第6期)等。
(四)女性音乐家传记研究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女子音乐教育也一样,它是一个以音乐为手段对女性进行教育的过程,而女性音乐家则是这种教育培养结果的最直接体现,特别是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培养了我国第一批女性专业音乐人才,如曹安和、周小燕、喻宜萱、朱永珍、萧淑娴、吴乐懿等。音乐家传记是音乐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女性音乐家的专题研究则是当下女子音乐教育史研究中最为丰富也最为突出的成果之一,通过她们受教育的经历大抵可以窥见当时女子音乐教育的一些情况。
萧梅在其《国乐三女性――传承中的传统与当代》⑤(2000)一文中通过对曹安和、闵惠芬和宋飞三个不同年龄段的女性音乐家之自述,对20世纪中国传统音乐传承方式变迁进行了探讨。另外,现已出版的各类女性音乐家传记,其中古代的有朱翔编著《蔡文姬全传:悲女》(2002)、顾铭新著《无情岁月才情女:蔡文姬全传》等;近代的有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曹安和音乐生涯》(2006)、朱永珍著《中国之莺:周小燕传》(1997)、喻宜萱的艺术生涯编辑委员会编《喻宜萱的艺术生涯》(2009)等。《中国音乐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等辞书中列入的大量女性音乐家条目也是这一成果的体现。另外,大量研究女性音乐家的学术论文更是不胜枚举,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三、对女子音乐教育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一)女子音乐教育史研究的未来展望
陈晶在其《中国近代女性音乐教育的先锋――上海中西女塾音乐教育研究(1917―1930)》⑥一文中指出“女塾音乐教育的研究长期缺失在中国西洋音乐教育发展史的研究领域中”,一语中的点出了我国当下音乐教育史研究中缺乏对女性教育的关注。当下女子音乐教育史研究面临的迫切任务是要加强对这一学科的基础理论的建设,使之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同时,在今后的研究中还要加强向体系化的学科意识方面转变。随着对各个历史时期女子音乐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也期待能有一本女子音乐教育通史或断代史的论著尽早出现,然后以此为基础辐射至女子音乐教育思想、女子音乐教育制度、女子音乐教育学、女子音乐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之中,形成一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轨发展模式的良性循环。
(二)女子音乐教育史的史料建设
在女子音乐教育史研究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史料方面的建设。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项目“学校美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对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史料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和归纳,并出版了一系列丛书。孙继南编著《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纪年(1840―2000)》(增订版)(2004)也是这类研究中较为突出的成果之一。除此之外,一些音乐史料集如张静蔚编《中国近代音乐史料汇编(1840―1919)》(1998),陈建华、陈洁编著《民国音乐史年谱(1912―1949)》(2005),修海林编《中国古代音乐史料集》(2000)也包含许多女子音乐教育的相关记载;教育史料集中朱有主编的《中国近代学制史料》(1993)和陈元晖、陈学恂主编的《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1990)都把女子教育史料作为重要部分。以上这些成果都为女子音乐教育专门史料集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女子音乐教育史的比较学研究
从女子音乐教育史的研究现状来看,对其比较学的研究几乎没有,这与音乐教育交流中的学术语境和理论译介有着不无密切的关系。“上个世纪70年代在美国音乐学界出现并广泛推广的,以女性主义视角反思西方音乐历史的发展与演变的学术思潮”⑦引起我国部分学者的关注,汤亚汀编译的《社会性别与音乐》(《交响》2003年第2期)、朱宏波的《从〈Godey的女士手册〉管窥维多利亚时期的西方女性音乐》(《艺术百家》2007年第7期)、解晓静的《试析新时期大众音乐中女性意识的形成与社会环境》(《中国音乐学》2007年第1期)等文章都是受这一思潮影响的成果。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加强对国外女子音乐教育历史的理论研究和译介,并借鉴他们成熟的研究经验应用于我国女子音乐教育史的研究之中。
(四)女子音乐教育史研究中的多维视域观
女子音乐教育史是由多个学科构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因而具有跨学科的特点。跨学科不是几门不同学科的简单集合,而是“一种方法论、是一个概论,是一个过程,是一种思考方式,是一种哲学,以及是一种反思的意识形态”⑧;它也不是用单独的一个学科来分析或解决某一问题,而是要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协作,通过彼此的融合进而形成一种新的认识论和研究方法。因而对这一学科的研究要以广博的、综合的、交叉的、比较的学术视野来培养以女性为主体、音乐为手段、历史为线索和教育为目的的多维视域观。同时,这一观念也应体现于对某一具体内容的研究之中,例如要考察占主体地位的女性对历史发展中的音乐教育所产生的影响时,可以从女性的生理、心理特点(自然属性)和社会中的女性意识观念(社会属性)等多重视角来进行研究。
[本文为江苏省2011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CXLX11_0905)和徐州师范大学2011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重点项目(2011YWA006)阶段研究成果之一。]
①该文获第五届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比本科组二等奖。
②该文获第五届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比硕士组二等奖。
③该文获第六届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比硕士组一等奖。
④曹理主编《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5页。
⑤载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编《音乐文化》,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第395页。
⑥《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⑦宋方方《女性主义音乐批评在中国大陆的境遇与启示》,《人民音乐》2011年第8期,第69页。
篇9
由于长期从事师范大学的音乐教育工作,无论是小学音乐教学法还是中学音乐教学法,对我来说都是比较熟悉的教材。我深感这些课程虽教时少,但是实用性强,是指导学生在掌握了音乐技艺之后,走上讲台的必备知识和技能。但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感到这些应用性的知识只是实践经验的总结,缺乏基本学理的支撑,自然就短少学科的独立品格。20世纪后期随着整个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一个构建各学科教育学的热潮此起彼伏,不仅出现了语文教育学、数学教育学,就连体育教育学的介绍也见诸报刊。这一浓烈的学术氛围自然进一步激发了我对构建音乐教育学的思考。尽管当时资料匮乏,对国外本学科的研究现状也知之甚少,但我还是凭借着自己的学术勇气,撰写了《加强音乐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一文,不仅简要论证了构建音乐教育学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而且还大胆地提出了音乐教育学内容主要框架的构想。
1986年12月,第一届国民音乐教育研讨会在广东中山市召开,我在会上交流了自己带去的论文《加强音乐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不仅得到同行的肯定和支持,而且还获得了许多相关的学术信息。特别是在与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曹理老师交谈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她不仅有此意愿,而且已捷足先登了。她在发表了《音乐教育学构想》一文后,已经开始了研究和写作。之后,在曹老师的带动和组织下,我们向国家教委艺教处申请,于1988年底正式成立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研究”课题组,在安徽师范大学领导和音乐系的大力支持下,1989年4月,课题组的第一次会议在芜湖市赭山校本部召开。会上大家热情很高,不仅对普通音乐教育学研究的合作与开题达成了共识。而且还就学校音乐教育学的框架结构和章节安排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并对章节撰稿任务做了具体的分工。当时安排给我的是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课程和社会与家庭音乐教育三章。接受任务之后,深感责任重大。特别是关于音乐教育哲学当时在国内是个比较新颖的课题,可以学习借鉴的第一手资料相当匮乏。但是作为音乐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它不仅是确立本学科的根基,而且也是指导整个音乐教育实践的方向盘。于是我开始花大力气广泛搜集资料,开阔自己的学术视野。首先学习了大教育学中教育哲学的一些著述,其中,黄济的《教育哲学初稿》及其相关著述对我的启发帮助很大,不仅进一步了解到教育哲学的学科整体构架及其内涵,而且学会了以开阔的学术视野去审视中外教育史中的哲学思想。联系到我们音乐教育领域,则发现它是贯穿于人类音乐教育实践全过程的一根红线,只是有待人们去发掘、整理,构建起音乐教育哲学体系。此间,叶纯之先生为《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撰写的“音乐教育学”条目中的“音乐教育哲学”,更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当然,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有关音乐教育哲学研究成果,也是重要的一环。特别是中央音乐学院油印的《音乐教育的哲学》(贝尼特·雷默著,熊蕾译),在当时是罕见的国外音乐教育哲学译著。其对音乐教育审美本质的诠释是十分准确的,与我国音乐教育基本理念是一致的。但由于他属于绝对表现主义音乐美学观,我们只能够有选择地借鉴他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而不能够全盘吸收。
同年9月,我们的课题被列为国家教委艺术教育“七五”重点研究项目,这既是一个好消息,但又是一副重担,因此必须广泛凝聚力量,扩大研究队伍。在曹理老师的组织下,我们先后吸收了多位国内音乐教育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撰稿和研讨,结合阶段研究成果,先后在北京师范学院、曲阜师范大学召开了多次研讨会。在这些活动中,我们形成了一个团结攻关的学术群体,相互尊重,十分团结。每次会内会外,大家畅所欲言,充分发扬学术民主,有时为了一个问题的不同观点时有争执,颇有“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我在此次学术活动中,不仅依靠集体的智慧,完成了自己撰稿的三个章节,还配合缪裴言老师协助曹理主编完成了统稿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这项课题研究活动,结识了许多同行的专家学者,大家的音容笑貌至今还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特别是获悉许多年轻老师的新成果,使我感到格外欣慰。诚然,学术研究主要是靠个人创造性的独立思考,但是,重大课题的集体协作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种科研方式,“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项目的成功虽不具有“开先河”之功绩,但却是一个无可争辩的鲜活范例。
经过课题组近三年的精诚合作和奋力拼搏,其主要成果形式《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专著终于定稿付梓。该书出版后得到了一些专家学者的好评,著名音乐理论家赵沨曾指出:“该书的出版在我国是填补了这一学科空白的开创性工作。”多家音乐期刊也发表了肯定性的书评。特别是1995年获得了国家教委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这些,无疑是对我们这个学术群体辛勤劳动成果的肯定,更是巨大的精神支持和鼓励。
在本课题进行中后期,我意识到音乐教育学的研究不能够停留在理论建设的层面,必须将学术成果及时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于是我结合课题研究的进行,开始了对自己所授课程的改革。一方面,通过论证,将传统的“中学音乐教学法”改为《音乐教育学概论》,不仅增加了课时,而且将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列为教学内容,这一改革被列为学校重点课程建设,后又获得了优秀教学成果奖。另一方面,我从1993年开始招收了音乐教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将本课题的研究与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在这一层次,不仅将课题成果传授给他们,而且也让他们介入课题研究活动,通过带领他们参加一些学术会议,使之了解并学习到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前沿成果,促使他们更快地明确专业定位并进入“角色”。当时,国内音乐教育研究方向的硕士授予点,仅有首都师大和我们安徽师大两家,作为导师的曹理老师和我都深知这是关系到我们的科研成果能否转化为教学生产力的大问题,责任重大,我们必须加强协作,相互学习。在这方面,我向曹理老师学习到不少的经验,得到她许多帮助,这是永远不能够忘怀的。
伴随着研究生教育的飞速发展,高等师范音乐教育领域面临着博士授予点的突破。在福建师大王耀华教授的组织下,开始了申博工作。由于当时他们暂缺音乐教育方面的师资指导力量,我应邀加盟,应聘为该校教授,参与了他们的音乐学博士授予点的申报。不久,获批为我国高师系统的第一个音乐学博士授予点。在此期间,我曾去福州就音乐教育学的课题成果,做了为期半个月的专题讲学,这一活动不仅交流了音乐教育学的学术成果,而且对福建师大的音乐教育学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王耀华教授的指导下,马达老师成为我国音乐教育学研究方向的第一位博士,他的博士学位论文《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已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进一步丰富并拓展了我国音乐教育学研究的新成果,是非常令人鼓舞的。
篇10
论文摘要:音乐实践不仅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创新意识的方法,而且还能够完善民族音乐教学方法促进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完善,在民族音乐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是世界上非常独具民族特色的一种艺术文化形式。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进程中,创造了大量内涵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形成了有着深刻民族审美内涵的民族音乐文化体系。民族音乐就是指各民族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表达其情感生活的音乐。它包括民族民间音乐和具有民族风格的创作音乐两部分。由此也 可以把它的内涵表述为:以中华民族音乐为根本, 融合一切有利于我们的世界优秀音乐文化所创造出来的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鲜明时代特征的音乐文化。民族音乐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音乐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民族音乐教育是国民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全面素质教育得以实施的基础内容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情感民族音乐文化审美观念、民族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音乐教育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一般过于重视音乐技能和理论忽视音乐实践在民族音乐中的重要作用。综合性全面的培养学生的思想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也是当代教育与社会实践、工作岗位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建立相对独立的、科学的、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现阶段培养我国学生较强的职业综合能力、实践反思能力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音乐实践的必要性
音乐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需要来自多学科理论的支持,其专业特点决定了研究主体的多元化、实践内容的多层面化。音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表演性很强的艺术文化活动性课程,是我们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民族音乐形象和意境产生的过程就是民族音乐实践、音乐学习和音乐再创造的一个过程。可以这么说,没有了对音乐艺术的实践,就没有了音乐意象的再现;没有对民族音乐的实践,学生对民族音乐美的感知和理解就会出现偏差。这一点尤其在基础音乐教学中体现的最为突出,中小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论和器乐通常了解的比较少,只有通过音乐实践教学,让他们参与到生动的、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参与、积极参与具有直接的音乐经历,在学生主动参与听、唱、学、看的实践活动中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去发现、知音乐的内涵和意境中既欣赏了音乐,又学到中国音乐知识的愉快体验,让艺术的熏陶真正变成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一部分,才能提高学生们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学生们对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及创造能力。
二、加强音乐实践,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审美素质
民族音乐教育的目的性不仅仅在于会唱几首民歌、弹奏几首曲子,最终目的在于对民族音乐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创新。要想达到这一要求,单靠课堂内的音乐教学实践是不够的,必须在课外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领悟音乐的内涵。反思我们传统的课外音乐活动,大多是为了应付音乐竞赛而进行,为了培养特长生而进行,从而忽略了其在育人方面的巨大功效。因此,从音乐教育的现状发展研究与趋势来看,课外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是一个值得重视、探索的重要问题。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音乐实践。所有的音乐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这就是说我们必须通过多种音乐实践活动,多角度的对民族音乐进行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音乐实践的多种途径
音乐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构建,要以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为依据,把知识、技能与素质融为一个整体;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实践能力为主线,将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设计,从而建立与理论教学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音乐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分为校内实训、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专业实习设计与创新能力训练等。校内实训是通过学校提供现有的音乐场地给学生一边学习理论,一边从事音乐艺术实践,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实际运用能力。可以运用舞台实际教学、微格教学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学生实践能力。音乐实践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在音乐电台、电视台、文化馆、艺术馆、音乐出版社、音乐媒体(网络娱乐公司)、娱乐公司等专业实习场所的艺术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民族音乐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民族音乐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举办作品展览、专场音乐会、广场文艺晚会、科普宣传演出等,从而推进当地的民族音乐文化建设,扩大影响,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应用能力。
四、音乐实践有助于促进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完善
加强音乐实践对于促进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完善和科学化有重要作用。在进行音乐实践的同时,逐步修订音乐实践教学计划,整合音乐实践课程,音乐院系根据音乐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来确定应开设的课程和课时分配,完善实践教学大纲,明确实践教学指导任务,掌握实践教学的目的、性质、实习内容和要求,从而保证实践教学质量;整合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色,强化技能训练。为此,学校为确保音乐学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实施应坚持“优化基础,注重素质;强化应用,突出能力”的思想,根据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要求,修订民族音乐指导性培养计划,整合民族音乐实践项目和实践内容,逐步建立民族音乐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促进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完善。
201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论文,项目编号:HB10UYS091。
参考文献:
[1]张艳.加强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J].黄山学院学报,2005(8).
[2]毛娟.关于音乐实践教学的模式探讨[J].四川戏剧,2008(2).
[3]尹绯.试论音乐实践对于高校弘扬民族音乐的重要性[J].艺术教育,2007(6).
[4]冯玉国.加强课外音乐实践 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中学课程资源[J].2008(5).
[5]兰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7,(8):13.
[6]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5-66.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音乐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