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9 12:52: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音乐大学毕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音乐大学毕业论文

篇1

关键词:文脉文化符号形式符号结构意义

设计中的文脉主义,在建筑中一直是个颇多争议的话题,尤其是国粹主义者手中的一柄利刃,砍向诸多的现代设计。它亦曾为政府官员所青睐有加,这一点北京的诸多头顶“青皮小帽”的建筑便是佐证。笔者并非建筑界内人士,断不敢发“无知者无畏”式的议论,但有感于近来国内产品设计的不断异化与盲目的拼贴、移植既往事物中的文化属性,并简单的冠之以“文脉”的冠冕,故试图在产品设计的领域探讨一下什么是文脉,为什么需要文脉以及如何表现文脉。

什么是文脉(What)--文脉的解释

所谓文脉,英文即Context一词,愿意指文学中的“上下文”。在语言学中,该词被称作“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此情此景与前言后语。更广泛的意义上,引申为一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与他事物的关系。设计中译作“文脉”,更多的应理解为文化上的脉络,文化的承启关系。那么什么是文化呢?

文化对于每个人来讲都似乎是个很熟悉的东西。比如儒家文化,玛雅文化,饮食文化,酒文化,甚至厕所文化,地铁文化等等。文化似乎是一件万能的魔衣,任何生活琐事只要套上它就会显示出庄严的法相。但文化似乎又很陌生:我们不能象把握“苹果”这类“物词”一样,因为文化在这世上找不到它的对应物;我们也不能罗列一些“性质”词来描述它的属性;当然,尽管西安的兵马俑,北京的紫禁城,巴黎的卢浮宫,中国的筷子,西方的刀叉都属于文化,但是文化也不是个集合名词,因为那样,文化便会是一个堆满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一切事物的杂货铺。在历史上,许多智者哲人试图给文化一个“精确”的定义,从人类学家泰勒到哲学家康德,自1871-1951年80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有164种,但似乎都不能表述文化的全部内涵。既然我们对文化的剖析是为了理解文脉的概念及其功用,那么在这一点上,卡西尔的文化观似乎更有帮助。

卡西尔认为:人有超越自然世界的一面,那就是文化的世界。“人是文化的动物”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人自身以他自己“符号化”的活动所创作出来的“产品”,科学、艺术、语言、神话等都是这个“产品”的一部分,而它们内在的相互联系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文化。这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真正本质,也就是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必然的把人塑造成“文化的人”。今天的人类不仅生活在一个自然的世界中,更生活在“文化的世界”中。这个世界是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人为事物”的总和。从居住的建筑到使用的器物,从抽象的道德到具体的法律,从艺术宗教到科学技术。“文化就是你的生活方式”,文化的概念如此之大,所以只有在宏观上才能真正把握它的本质定义。

篇2

“一百个格子”盛梦想:

声誉:百格合唱团于2005年在沪成立。目前有40余名热爱合唱的非专业成员,利用周末的业余时间进行演练与演出。被媒体评价为“最专业的业余合唱团”。

名门:创始人、艺术总监兼指挥是青年女指挥家王瑾,她是中国合唱指挥泰斗、95岁高龄的马革顺先生的关门弟子。

台湾:成员不分年龄、地区。团内有两名台湾成员曾在台湾爱乐合唱团、台北爱乐合唱团就职,其中还有一名曾任台北爱乐团团长。

国际:由于合唱团基本功扎实、演出完美,与国际节日合唱团(1FC)、SVlC、梧桐合唱团等中外合唱团进行愉快的合作。2010年11月,他们还将走出国门,参加韩国釜山合唱节演出及比赛。这是本次合唱节中唯一的中国团队。

时尚:合唱团成员均是利用课余时间来参加训练和演出,入团考试与规章制度极为严格,行政人员并无报酬。但每周六的八团考试永远门庭若市,其中不乏屡败屡战者。百格合唱团,成为沪上白领最时尚最向往的“周末时光宝地”。

王瑾:把“业余”玩成专业

百格合唱团指挥、艺术总监为什么个业余团队,却唱出比专业团队还好的歌々这大概是没有走近百格以前,很多人最想问的问题。而如何让这些学历高、能力强又朝九晚五的高薪白领们毕恭毕敬地每周来唱歌,上海音乐学院的青年指挥家王瑾有着自己的打算。练习非常严格而且辛苦,这却是百格的“魂”一“态度业余,那永远都是业余的。无论做什么,都应该有个专业的态度。“

身为艺术总监,她努力将百格变成一个筛子,能通过“筛选”的人必须有思想、能力、学历、智慧和思维,能通过坚持合唱锻炼毅力并且关注集体利益,良好地与别人沟通。她笑称自己跟训练刘翔的孙海平一样精益求精,但同时她也十分关注团员的一情感;“有一次,我指挥时看到了一个人的眼泪,我想他必然想到了一些事情。通过音乐,我力求把大家的心事挖掘出来,做一个心灵沟通者,这才是艺术的力量。”

“我努力将百格建设成一个HOM已”一袭红衣黑裤的王瑾认真地讲述她的管理理念。“百格的人都非常有协作精神,我希望以音乐为魂,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处于白羊和金牛星座交界处的她,个性中有几分热情,也有几分踏实。她非常注意选曲这个环节,她说:“定曲目必须有说服力,告诉唱歌的人为什么要唱这首歌。时间久了,大家也都觉得这是合唱中协作最基本的表现。”对将音乐看成梦想的人,王瑾赞赏有加:“合唱是生命的延续,并不是谋生的手段。艺术是要感动人的。”

陈婷婷:草根“企业”的CE0

百格合唱团团长

“对合唱团的管理,并不亚于对一个企业或者公司的管理。”百格合唱团的第二任团长陈婷婷说。她对百格Committee构成和管理方案非常满意,笑言这种“各司其职、物尽其用”的方式非常经济合理一切事务由团员选举的理事会统筹管理,下设独立的百格志愿者大队 组成了自己的组织、外联、业务、宣传和后勤团队,依托本职职业技能与特长,全力配合完成工作。

相对应完全自制的管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案也让婷婷胸有成竹。指挥从艺术指导的角度启动了比较成熟的体制,一个团长、两个副团长分别进行管理。副团长以下有不同的部门,四个声部有声部长,同时各声部之间由各自联络。外联专门负责宣传媒体,走向社会,音乐会推票平面设计则设计海报和节目单,财务负责经费上的进出.后勤负责服装、乐谱的管理。每次音乐会有一个专门项目经理,专门负责宣传、推销等工作。

她对百格的演出实力非常自信,并解释了非专业的合唱人员聚集在一起,并不低于甚至高于专业人员的原因。首先因为每位成员必须通过考试才能进入乐团,要求基本功扎实、乐理乐感良好。再次,乐团的艺术指导都是指挥、声乐、舞蹈等各门类的专家,对团员们进行声音、耳朵、形体、艺术修养等多方面训练,一切力求完美。最重要的,“大家用心在交流,而不是在炫技。合唱首先能打动自己,然后打动彼此,最后打动观众。”婷婷很认真地解释。

committee:这就是我们要的闭

陈俐敏&仲杨&沈晗昕&孟翔鹭文案&外联&平面设计&副团长

百格的名字由来颇有趣味,尽管官网上对此的解释是“百变风格、精致呈现”,王瑾指挥提及这个名字的由来,依然笑不拢嘴:”合唱团太多八卦了,所以大家觉得先定下来缩

这是一个没有报酬 甚至偶尔还要 自掏腰包的机构,可里面的成员 个个都谈笑风生、恪尽职守

写‘BG’。后来想到以后到国外演出一报幕是‘八卦合唱团’太难听,于是上网搜了好久,在黑板上写了很多名字,一个个排除后选了‘百格’。”至于所谓的“白领相亲团”,大家都笑称这是最大的八卦,但因为合唱团而牵手、最后喜结连理的仍然不在少数。每位成员进入渠道是一样的:通过考试,要求基本功扎实、乐理乐感良好。

负责文案和宣传报道工作的陈俐敏,算是百格创团的元老之一。同济大学毕业以后,她非常担忧不能继续唱歌了。“我就急急忙忙去找王瑾老师,她当时是我大学里合唱团的指挥。”没想到和她有同样想法的不在少数,大家一拍即含。这就是百格的建团缘起。俐敏说自己在这些年学到了很多东西,百格带给她最重要的财富就是自信。“一次在户外做活动,当地扩音效果很差,大家买了件T恤牛仔裤就上台了。但刚开始唱得很糟,灰溜溜地下台了,觉得心里很难过,就跑到另一个地方很放松地自娱自乐。没想到很多家长和孩子都被吸引过来。这是我最难忘的一件事。第一次受到打击,后来却又有人支持。这给了我们很多信心。”

篇3

Abstract: Learning from experience of Germany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the independent colleges should transit from discipline undergraduate to applied undergraduate. Its students mainly come from vocational graduates and the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who have completed two-year vocational courses. The "overpass" role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in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s to provide students for the upward extens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high-end professional skilled graduates. Associated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independent colleges, its talent training model also needs to be changed with a view to convergence with the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l.

关键词: 高等教育;独立学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德国;高等教育体系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independent college;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Germany;higher educ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0-0270-02

0 引言

2008年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1]要求:“从2008年4月1日起,全国独立学院在5年内符合条件的都要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普通本科高校。”也就是说,无论独立学院彻底脱离母校,还是由母校收回、办校中校的独立学院,都将失去母校 “金字招牌”的光环,这势必要影响独立学院的生存。独立院校面临的抉择是:仍作为学科型本科的下限,继续办 “三本”,还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寻找自己的位置,走出母校的阴影,办出特色。本文试图借鉴德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特征,探讨独立学院由学科型向应用型转型的必要性。并对转型后的独立院校生源、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

1 德国高等教育体系

德国中等教育的高级阶段共分为两大类学校[2]:一是就业导向的职业类高中,包括,“双元制”职业学校、职业专科学校、专科高级学校、职业高级学校;二是升学导向的高级文理中学。他们为综合大学、专科大学及职业学院组成德国高等教育体系提供了生源的保证。

1.1 综合大学[3] 学校类型:为研究型、开发型。包括普通大学和技术大学、还有医科、音乐、艺术、宗教、师范、体育大学等。以培养研究型、开发型人才为己任。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入学资格:一种是无专业限制的入学者,主要高级文理中学;另一种是有专业限制的入学者,主要是来自职业类高中,以及在专科大学学习过两年基础课并已通过中间考试者。但生源以高级文理中学为主。

学制:学习年限至少为5年。专业设置:涉及到自然、工程、经济和社会科学各个专业。毕业学位:自然、工程、经济和社会科学专业的毕业生,由学校授予“学位(DIPLOM)工程师”或其他相应专业学位;语言、文学及部分社会、经济和自然科学专业的毕业生,授予硕士学位。如语言学硕士、文学硕士等等;师范、法律、医学、药学、营养及神学专业则以参加并通过“国家考试”作为毕业标志,颁发相应证书,相当于我国的 “硕士”学位。毕业生也可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学制3年以上。

1.2 专科大学[4] 学校类型:技术应用型,主要培养适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应用型高级人才,主要是工程师、经济师及相应层次的职业人才。德国机电工程师的三分之二、企业经济师的三分之二、计算机工程师的二分之一都是专科大学的毕业生。

入学资格:就业导向的职业类高中毕业生和满足综合大学入学条件者。后者需要在开始学习前接受1.5个月至1年的专业“预实习”。专科大学的教学是实践应用为导向的,基本学制为3-4年。学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学习阶段,结束后有一次中间考试。通过考试的可以申请进入综合大学学习。第二阶段为专业学习阶段,按专业方向学习。与综合大学不同的是:专科大学采取跨学科与问题导向的学习方式,不强调对学科知识的理论探索和分析。一个重要的趋势是“双元制”模式在专科大学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

专业设置:重点为工程科学,特别是建筑、电气、机械工程以及经济、信息、社会(公益事业)科学和工业设计等领域。毕业学位:学生完成毕业论文且考试合格后由学校授予“专科大学学位工程师”或其他相应的学位,相当于我国“学士”学位。专科大学没有博士授予权,但成绩特别优秀的专科大学毕业生无需取得学术性大学学历也可攻读博士学位。

1.3 职业学院[5] 学校类型:应用型,是“双元制”模式在高教领域里的延伸。其培养目标与我国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相同,培养高技能型人才。

入学资格:主要是就业导向的职业类高中毕业生、但有专业限制;少数与培训企业签订学习合同的高级文理中学毕业生。

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职业高级人才,该类人才的特点是掌握较广泛且有一定深度的专业理论知识、熟悉工艺和方法、具有整体与联想的思维结构、具备复合型的职业能力及具有群体意识与协调工作的能力。

学制为3年,分为2级。第一级2年,为基础学习阶段,第二级1年为专业学习阶段。

专业设置:主要集中于经济工程、工程技术、社会服务三大领域。毕业学位:学位分为2级。一是基础学习阶段(2年)结束后,通过国家考试者可获得“经济助理”、“工程师助理”或“教育工作者”称号,相当于我国“专科”毕业;二是基础及专业学习阶段(3年)都结束后,通过国家考试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者,可授予冠以“职业学院”的经济师、工程师或社会教育工作者称号,相当于我国的“本科”毕业。

由上可看出:德国的各类高等院校不但有各自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存在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衔接教育模式,可以用如下高等教育体系示意图1表示。

图1表明: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德国的综合大学对应着我国的学术型和工程型学校,而职业学院的第一阶段学习对应着我国的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我国尚缺乏的就是德国专科大学和职业院校第二阶段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在高等学校生源方面,升学导向的高级文理中学可以升入各类高等学校,但以综合性大学为主;除了综合性大学以外,若想进入专科大学和职业学院学习,需进行前期的职业培训补习。以就业导向的职业类高中也可进入各类高等学校学习,但有专业限制。德国的专科大学与职业学院生源主要来自以就业导向的职业类高中、并需要专业对口。专科大学和职业学院都有中间考试,前者的考试、一是职业基础课结业考试,二是为进入综合大学“选拔”人才;而后者的、一是毕业考试,合格者是高技能型人才,获得相当于我国专科层次的毕业证书,二是为第二阶段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学习“选拔”人才。

2 启示

与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相比,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体系缺乏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环节。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2.1 鲁昕副部长所指出的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增加技术应用型本科环节,即是顺应国际职业教育发展潮流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2.2 将独立院校定位于我国现代职业体系中的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即可弥补目前我国高等人才类型培养不完整的的缺陷,也符合独立院校发展的实情。

2.3 转型后的独立院校生源仍以中职毕业生和专科层次高职院校学业修完两年的学生为主,并需要对报考的专业进行限制,也招收全国高考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但应以其为次要生源。这样就可以打通职业类学校的升学通道,一是实现职业终身教育理念,二是增加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2.4 转型后的独立学院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作用,即是中、高职教育向上的延伸,也为高端技能型专业研究生提供生源。

2.5 独立院校可以和目前的专科层次高职院校合作(合并)办学,前一阶段(目前状况)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在读完两年职业基础课后,可以进入第二阶段(独立学院学习阶段),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2.6 独立院校转型不仅是办学理念的转变,而且人才培养模式上也必须从以前的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中、高职教育相衔接。

总之,无论从建设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独立院校发展的需要、还是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经验,都应将独立学院定位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它的生源主要面向中、高等职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立交桥”作用是中、高职教育向上的延伸和为高端技能型专业研究生提供生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EB/OL].http:///flfg /2008 -03/07/content_912

242.htm.

[2]袁洪志.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及对我国建设职业教育的建议[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4):1-9.

[3]姜大源.德国教育体系的基本情况[J].职教论坛,2005,3(上):62-04.

篇4

把北京、纽约和伯恩斯坦联系在一起的是伯恩斯坦的小女儿儿杰米・伯恩斯坦,10月9日,杰米来到北京大学,在这所中国最著名的大学,向北京的观众讲述了父亲鲜为人知的另一面。10月11日,北京音乐厅,杰米联手小提琴家徐惟聆、指挥杨洋和中国爱乐乐团奉献了一场“伯恩斯坦和百老汇”音乐会。

今年全球各地都在纪念伯恩斯坦诞辰90周年,北京国际音乐节的纪念活动只是其中一部分。在美国,纽约爱乐乐团和卡内基音乐厅在9月至12月推出大量活动来纪念伯恩斯坦;北俄亥俄的繁花艺术节、克里夫兰管弦乐团以及欧洲各地都在纪念伯恩斯坦,由此可见伯恩斯坦影响力遍布全球,经久不衰。

肆意挥洒的浪漫主义

伯恩斯坦可以说是美国音乐史上的一座丰碑,他多才多艺,博学多闻,其天份与禀赋都受到极高的评价。1990年10月14日,伯恩斯坦因心脏病突发与世长辞,享年72岁。当时美国媒体称,伯恩斯坦的逝世意味着“美国音乐史上最激动人心的篇章结束了”,其身后留下的空白“难以弥补”。

作为美国历史上最杰出的音乐大师,他是一位集指挥家、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理论家于一身的艺术大师,其艺术造诣举世推崇。伯恩斯坦是继卡拉扬之后,世界乐坛陨落的又一颗巨星。

卡拉扬比伯恩斯坦年长10岁,早逝世1年,作为同时代的两位大师,二人难免被人相提并论。有说法称,自福尔特文格勒和托斯卡尼尼之后,在20世纪中、后叶崛起的指挥大师中,卡拉扬与伯恩斯坦构成了新的两极。

从指挥风格上来讲,卡拉扬把理性结构的营造推向极致,而伯恩斯坦则是感性的情感刻画的高手。卡拉扬用严谨的指挥技法营造了一个个精致的空间,伯恩斯则以他充满激情的生命划出了一道道迷人的弧线。如果把伯恩斯坦比作充满激情的鲜红色,那么卡拉扬则是冷静睿智的深蓝,这两道同样炫目却截然不同的色彩成为了20世纪后半叶世界乐坛多彩世界中永远无法抹去的亮色。

从地域上说,卡拉扬代表的是欧洲古典乐坛的权威,伯恩斯坦则是新崛起的北美大陆的大师。伯恩斯坦的出现使得北美这块新大陆有了足以与欧洲抗衡的旗帜性人物。伯恩斯坦将古典音乐的精神遗产与新大陆所孕育的旺盛的生命力融为一体,将浪漫主义的阐释风格推向极致,同时他又从深厚的欧洲传统中汲取精神营养。

舞台上的伯恩斯坦和卡拉扬也是对比鲜明。伯恩斯坦可以说是超级浪漫的动作派,指挥乐队演出时动作夸张,潇洒无比,在激动时或处理时,他甚至会跳起来,有些刻薄的评论称之为“指挥台上的舞蹈家”。伯恩斯坦最大的特点是能够把自己的感觉全部表现出来,伯恩斯坦曾表示:“真正的指挥家应该这样:他们以身体的动作代替语言,对乐队来说,指挥必须运用这种方法来表现他所要求的东西”。而看过卡拉扬指挥的乐迷则对他闭目沉思的画面记忆犹新,他双目紧闭,细心聆听,手指微动,把乐团各声部雕琢的精细之极,调配至室内乐般的默契。卡拉扬青年时代以托斯卡尼尼为崇拜对象,托斯卡尼尼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巧妙的指挥技法以及忠于原作的客观主义作风对他影响极大。后来他又将富尔特文格勒的主观即兴风格融汇到自己的风格中,他自己曾经说过:“我要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将托斯卡尼尼的精神与富尔特文格勒的幻想性结合起来” 。

在卡拉扬的手下,柏林爱乐乐团展现出了一种有如金属般的亮色,被誉为“卡拉扬音响”。而伯恩斯坦入主纽约爱乐后,将这匹难以驾驭的“野马”驯的服服帖帖,他执掌纽爱的12年间也成为了该团历史上继托斯卡尼尼之后的第二个黄金岁月。而当伯恩斯坦卸任之后,纽约爱乐水准下滑明显,无论祖宾梅塔还是皮埃尔・布列兹都无法再现伯恩斯坦时期的辉煌。经过多年的努力,直到现任总监洛林・马泽尔上任后才逐渐恢复元气,由此可见伯恩斯坦的功力之深。

跨界之间的“犹豫不决”

除了指挥之外,伯恩斯坦还是美国近代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但是和他辉煌的指挥成就相比,他在作曲方面取得的成就就显得略逊一筹了,尽管他为后人留下了《西区故事》这样的经典之作。

伯恩斯坦的创作主要集中在交响乐和音乐剧两个方面,但是很显然,他在音乐剧方面的成就要远远超过他的交响乐创作。伯恩斯坦一生共创作了3部交响曲,分别是第一交响曲《耶利米》、第二交响曲《焦虑的年代》和第三交响曲《犹太诗文》。有评论家认为这三部交响乐作品是伯恩斯坦最具深度的作品,但是相比于他那些著名的音乐剧作品和电影音乐,它们似乎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因此,伯恩斯坦始终都认为自己是戏剧音乐作曲家。

实际上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伯恩斯坦应该算是一位“跨界”作曲家,他模糊了严肃音乐和百老汇音乐剧之间的界限,很好地融合了古典、爵士与流行音乐的元素。他拥有深厚的古典音乐基础,然而在创作中却又难以舍弃美国本土丰富的音乐素材,二者都让他难以割舍。在音乐剧的创作上,伯恩斯坦继承了乔治・格什温的音乐剧的风格,即在古典结构中将美国的爵士乐、布鲁斯、市井街头音乐以及乡村音乐等元素结合在一起,这是美国音乐剧之根。对此,有评论家称,正是这种在严肃音乐和百老汇音乐剧之间的“犹豫不决”,成就了一个成功的跨界作曲家――他的作品已经自成一派,“黑白通吃”,雅俗共赏了。

从创作成就上来说,伯恩斯坦的三大音乐剧《小镇风光》《西区故事》和《坎迪德》都堪称经典,在百老汇久演不衰。1953年的《小镇风光》一经问世就使得百老汇为之一震,席卷了当年托尼奖的五项大奖2003年这部音乐剧被重新制作后再次搬上百老汇舞台,又获得了2003年托尼奖中的最佳舞美奖并获5项提名。其中的选曲 《New York,New York》如今成了美国纽约市不成文的标志性歌曲。在这部作品中,伯恩斯坦已经开始发挥自己的个人风格,其音乐剧开始奠定交响化歌剧化的风格。然而《小镇风光》的成功只是个开始,1957年推出的《西区故事》则使得伯恩斯坦音乐剧创作达到巅峰。

《西区故事》是伯恩斯坦最成功、最受欢迎的剧目,它把百老汇音乐剧推向了新的高峰,既充分反映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又精心照顾到表演的具体形式。《西区故事》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情节框架,被誉为美国底层社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伯恩斯坦在创作中吸取了大量的美国本土音乐元素,诸如上世纪30年代的男声合唱、40年代的bebop(比波普音乐)、拉丁爵士以及50年代时兴的青少年街头歌曲,可以说是集美国音乐之大成。加之伯恩斯坦新鲜而独特的音乐语汇和出色的脚本,融戏剧性、音乐性和时代特征于一体,真正做到雅俗共赏。剧中多首歌曲传唱成为经典,比如《喷汽之歌》《玛利亚》《今晚》《亚美利加》等,至今传唱不衰。后来《西区故事》被排成电影,伯恩斯坦在原有音乐剧的基础上,为电影谱写了9段交响舞曲,使得影片按照最自然的方式进行。

《西区故事》固然是伯恩斯坦最著名的作品,但是除却音乐剧,伯恩斯坦还创作了大量的歌曲、合唱、室内乐及其他乐队作品,在这其中也不乏精品之作。10月9日,在北京大学百年大讲堂与大学生的“音乐对话”中,杰米・伯恩斯坦表示,父亲1954年根据柏拉图对话录《会饮篇》创作的《小夜曲》非常具有审美价值。而11日和中国爱乐乐团合作的小提琴演奏家徐惟聆谈及自己和这部作品的“情缘”时说:“《小夜曲》非常独特、非常精彩,我在练习时经常被音乐深深感动”。1988年,徐惟聆第一次买到这部作品乐谱,“我非常年轻时就很想演奏这部作品,可是一直未能如愿,直到现在才有机会,已经过去了整整20年”。

美国音乐中的民族元素

伯恩斯坦的音乐充满了美国本土的民族性,他致力于开创具有典型美国风格的音乐,从《西区故事》里面已经可以很好体现这一点。这种风格的形成是有根源的,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伯恩斯坦的成长历程:

1918年8月25日,伦纳德・伯恩斯坦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劳伦斯,他自幼就显示出超众的天赋,凡是接触过的曲子,几乎都能很快弹奏出来。17岁那年,伯恩斯坦进入哈佛大学,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毕业后又分别在柯蒂斯音乐学院和伯克夏音乐中心专修钢琴和指挥。曾经教过他的老师有梅利特、比斯顿、希尔、范格罗娃、雷纳、汤普森、库塞维茨基等。从这些名家身上,伯恩斯坦汲取了丰富的艺术营养,打下了牢固的专业功底。

由于在美国大陆土生土长,伯恩斯坦从小深受美国本土音乐影响。作为完全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培养出来的音乐家,他在求学过程中就打上了深深的美国烙印,这在伯恩斯坦大学期间就得以体现。在哈佛大学学习期间伯恩斯坦就为《鸟》创作了戏剧配乐,并参与了 Blitzstein的歌剧《摇滚摇篮》的演出。哈佛大学期间他结识了艾伦・科普兰,两者之间的友谊保持到了科普兰逝世。科普兰的音乐语汇对伯恩斯坦影响很大,在伯恩斯坦日后的音乐经常能够得到看到科普兰留下的印记。而伯恩斯坦更是将自己的大学毕业论文研究方向定为《美国音乐中吸收民族元素》,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当代音乐的广泛兴趣和致力于开创具有典型美国风格音乐的决心。

伯恩斯坦的成名也颇具“美国模式”:1943年11月13日,一场原定由布鲁诺・瓦尔特大师执棒的音乐会,因其突然患病而面临推迟。26岁伯恩斯坦临危受命,指挥纽约交响乐团完成演出,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第二天《纽约时报》在头版刊登消息,盛赞了当时还默默无闻伯恩斯坦,从此他一炮走红。这又是一个美国式的成功典范,在美国这片充满开拓精神和冒险精神的土地上,总是上演着类似的传奇故事。今天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的郎朗因救场而成名的故事不过是半个世纪前的翻版而已。

在伯恩斯坦的身上,处处体现着美国精神。1959年,伯恩斯坦成为纽约交响乐团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美国指挥,即美国土生土长并由美国训练而成的指挥。他指挥的曲目十分广泛,几乎无所不包,尤以阐释海顿、、拉威尔、西贝柳斯、斯特拉文斯基等人的早期作品见长。他的艺术处理富于创造性,评论家称:“他的每次演出,都有如一首新作问世”。开拓、创新、敢于冒险,正是美国人所推崇的“美国精神”中最可贵的品质。

伯恩斯坦身上所体现出的美国文化特征,造就了其个性化的、激情澎湃的、丰富复杂的指挥风格,这种风格在海顿、、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发挥。与其说伯恩斯坦善于阐释这三位作曲家的作品,不如说这三位作曲家身上有着与伯恩斯坦相近的气质。三位作曲家分别属于不同时代,但他们三人都可以被看作是最细腻的民间音乐家,他们的创作深深植根于各自民间音乐土壤,从丰富的民间音乐素材中汲取养分,运用高超的技法将民族音乐元素纳入到自己的音乐语汇当中,同时又不失却民间音乐朴素自然的特征。伯恩斯坦从海顿、、斯特拉文斯基中寻找到的是历史与现在、经典与大众以及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契合,这正是伯恩斯坦音乐观、人生观的集中体现。

篇5

「艺术,是人人都知道,且经常使用的字眼。但只有少数在此范畴中深入研究的专家,或艺术家敢于自称了解它的意义及意指。当然,也有某些我们不便同意的论据;我们也看到许多互相指称「误解,甚至直斥为「伪艺术的情况。要从这些众说纷纭的论述当中,求取一个确定的答案,或找到自己可以毫无疑惑依循的中心思想,是极不容易的。

尽管我们不能十分清楚,艺术究竟是什么?但我们依然承认艺术是存在的,且是人类的重要活动之一。大多数的人不能肯定地自谓懂得「艺术,但又不稍迟疑的认为自己或多或少也能欣赏一些「艺术或「伟大的艺术品。那么,先不论不懂艺术的人到底可不可能欣赏艺术,或他们欣赏的到底是什么;艺术之包含主观成份是没有问题了。它既没有数学的准确性,也缺乏物理学的验证性;它容许某些「误差,容许独特的个性,并以此为其基本的质素。如果「艺术不为「独特,那便容许被取代,则其似乎只能算是一种技术;也可以被完全的分析,亦即我们全然的掌握它的构成,或者可以控制它的效果、影响;如此,则「艺术是可以预期的,可以被精密计划的,且有理由为求取群众间最广大的感动而制作;这样说来,艺术并不需要独立个性,而是以群众心理为依皈。那么,便只能说是一门实用科学。

但则,艺术容或是一种主观的认知,却又绝非如此单纯。当我们承认某作品为「艺术品时,艺术已经具备了客观的普遍性了。如果说,艺术是全然独特的,绝对的不与人同,则艺术不单背离了文化,也并非人「类活动,这样,它便消失于人群之中,而我们竟无法承认艺术是存在的了。因此,尽管我们不认为完全取决于大众口味的作品可以构得艺术的资格,也赞同「独特才是艺术所在,但这种「独特是必须他人可以,或可能感知的;这毋宁说是对于所见、所感的一种不落俗套的见解。

不过,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既然「独立个性是所谓「艺术的基本质素,这就是说,艺术虽然不能脱离人类文化,但它的精义正在于能(无论我们是否为此目的)超脱并提升人类文化,它的地位必得处于高过「普遍性之上的境界;那么,我们当研究的,是否应该仅是其价值所在的此种「独特,而非它的客观原则?这却是一种含混的意解,「独特并非就不能具有客观原则,如果我们从它的相对面来探讨的话,将可更容易明白,而不致为词意所误。「概念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存在,如果我们有了一个概念,那必是因为它不同于其它概念;如果我们要辨明什么是「独特的,至少要对什么是「一般的,求得一个明确的概念。「独特不能舍「一般成立,假使「一般并不存在,则所有的造型、符号皆为「独特,亦皆可称为「艺术,则我们实在并不需要「艺术这个词汇,但这显然是荒谬的。而我所说的艺术的「客观原则并非在说明它的「一般性;相反的,正在基于「一般性来探讨艺术所以「独特的原理,把「其所以为独特从我们所见的表象由概念中抽离出来,看看它们的性质维何。在「不外于所见的表象中「为什么这是艺术?,「为什么那是艺术?,如果这些的「为什么具有相类或呼应?睦砺?所谓「客观原则),则「什么是艺术?就并非不可以概念化。

我们已经知道,「独特,是可以用来区别艺术与非艺术的,但是我们还是不明白,「艺术指的是什么?

所谓「艺术(Art)一语,源自拉丁文Ars,原意近于「技艺之属。大凡意指手工、冶铁、外科手术、雕塑、制器等等的技术。亚理斯多德(Aristotle)说:「艺术是自然的模仿,这里面含有一种「根据规则(Rules)的意思。在希腊、罗马时代,人们还没有与技艺不同而我们所称之为艺术的观念。

到了中古拉丁语的Ars,则类似早期英语的Art,指任何型式的书本学问。例如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剧作“TheTempest”(或译「暴风雨)中,潘鲁庇罗(Prbspero),脱下法衣时,说道“Liethere,myart”(躺下吧,我的法术);到了十八世纪,兰姆姊弟(MaryLamb与CharlesLamb)作「莎士比亚故事集时,也还把Art这个字当作「学问来使用(如:theknowledgeofthisart)。可见当时,艺术只是隐藏、寄托在其它的学问之中,并未被充分的认知、探讨。迟至十八、九世纪,「实用艺术与「优美艺术的分野愈趋明朗,最后,艺术在理论上,终于完全从技艺中分离出来了。

所以,我们当清楚,「艺术的意义,不在它原来是什么,因为它原来也并不是什么。「艺术不像花、草、树等,经由观察、归纳而赋予的名称。它是纯然人为的,我们用它特指一种我们所要指称的意态;然而,它虽然可以是一种「概念,我们又无法分析它的构成(如前所言),则我们竟无法说明「艺术是什么么?亦不至于此,诚然我们不能解剖「艺术的内蕴,但且让我们像伟大的达芬奇(LeonadoDaVenci)所做的,微笑的蒙娜丽莎是可描摹的;至于她的微笑,让画中的蒙娜丽莎自己表述罢!

艺术与艺术媒介

当一件作品发生「非艺术与「是艺术的争议时,通常我们是在说,这个形象或意象的建构,只是一种技艺的完成;或是它并不代表技艺本身,而是另有所指。我们认为精良的技艺绝非艺术,但我们又为何常常须要在这当中将之区别开来呢?可见技艺与艺术间确有某种重要的连系。

艺术为何总是不能摆脱与技艺的纠葛呢?或许是我们误解了,其实它与技艺之间的关系不如我们想见的暧昧。

克洛齐(BenedettoCroce)在其著作「美学原理中提到:

审美的全程可以分成四个阶段:一,诸印像;二,表现,即心灵审美的综合作用;三,的陪伴,即美的,或审美的;四,由审美的事实见到物质的现象翻译(声音,音调,动向,线纹与颜色的组合之类)。任何人都可以看出真正可以算得审美的,真正实在的,那首要点是在第二阶段…。

------第十三章

审美的事实在诸印像的表现工夫之中就已完成。我们在心中作成文字,明确地构思一个图形或雕像,或是找到一个乐调,这时候表现就已产生而且完成了,……艺术作品(审美的作品)都是「内在的,所谓「外在的已不复是艺术作品。---------第六章

这个看法是实在的,但只说明了部分的事实,我们承认艺术本身是「内在的,但不能同意「艺术作品也是「内在的。「作品的本身就是外在行为,是一种传达艺术的媒介。

丰子恺谓:「艺术品尚潜伏在艺术家心中而未曾表现于外部时,叫做『内术品。表现于外部,称为『外术品。是。

「艺术是独立的意象,如果不经传达,虽不为人所知,却也不能就说它是没有的。而「艺术品并不等于「艺术,敷于造型,它只是石块、泥团或铁堆而已;敷于音乐,它只是具有某些规律的一串声响而已;敷于文学,它只不过是一些纸张、墨水而已;敷于戏剧,又不外是一群活动的人偶。它们的价值全在忠实的模仿或传达艺术,所以它们的价值可上拟艺术,但终究不是艺术本身。

如果米开兰基罗(Michelangelo)已然断臂,或贝多芬(Beethoven)在失聪之后,并不将他的感受再度化为具体形质(这里是说声响)表现出来,亦不因此就说他们已经失却了「艺术,这是极容易明白的。

因此,艺术是艺术,要将艺术近于真实的传导出来,就得依赖精湛的技艺为之,藉由一个技艺的表象--我们所制造的艺术媒介,来传达艺术。

英人科林伍德(RobinGeorgeCollingwood)曾对技艺与艺术之关系作过一番明白的剖析,他认为:

称一幅肖像是艺术品时,我们所指的东西比这幅肖像更多。我们除了指画家屈从于描绘逼真任务的艺术技巧之外,还指高于逼真任务的进一步的艺术性。

---------艺术原理.第三章.第二节

这就是说,技艺与艺术是全然不同的两回事,然而技艺却可以为艺术服务。经由艺术的主导,借着技艺的表象完成艺术创作。因此,技艺是达成实用目的的手段,且我们将「艺术的传达看做一种实用目的,并由技艺负责执行。

这里,我节录罗丹(AugusteRodin)的遗嘱来阐明技艺对艺术所做的供献:

艺术就是感情。如果没有体积、比例、色彩的学问,没有灵敏的手,最强烈的感情也是瘫痪的。最伟大的诗人,如果他在国外,不通其语言,他能做什么呢?不幸在新一代的艺术家里面,有不少拒绝学习怎样说话的诗人,所以他们只能含糊其词了。

要有耐心!不要依靠灵感。灵感是不存在的。艺术家的优良品质,无非是智慧、专心、真挚、意志。像诚实的工人一样完成你们的工作吧。

你们要真实,青年们;但这并不是说,要平板的精确。世间有一种低级的精确那就是照相和翻模的精确。有了内在的真理,才开始有艺术。希望你们用所有的形体,所有的颜色来表达这种情感吧。

------------------PaulGsell笔记

在这段话里,罗丹把艺术叫做「情感、「内在的真理,而「体积、比例、色彩的学问、「灵敏的手、「学习怎样说话、「像诚实的工人,这不是在说「技艺么?这不正在说明技艺的重要,与技艺及艺术之间的关系么?且「最强烈的感情也是瘫痪的(只是瘫痪,不是没有)、「他能做什么呢?、「来表达这种情感吧,又不正表示艺术的传导正是一种实用目的么?至于「平板的精确、「低级的精确,实在就在说技艺之所以为技艺,技艺之所以不为艺术。

但是,我们应当注意,所谓的「技艺、「实用目的等,只发生在「传达之过程--即艺术的创造过程与艺术欣赏的实现。例如作诗,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意象,甫一构思,便流入理性,亦开始了传导的过程,直至得句、推敲、完句(此时亦可能得到更多意象),乃至他人吟哦讽诵,这些都包含在艺术活动当中;但自从「甫一构思开始,到「他人吟哦讽诵的这一串内、外行为,都应算是传达的过程,它们不是艺术,而是技艺。至于被传达物--「艺术则非如此。艺术的位置在本初的意象,衍生的意象,及「吟哦讽诵后产生的意象。

现在,我们已经清楚「艺术、「艺术品与「非艺术(技艺)的区别及关系,将这些经常混迹于艺术概念中的杂质廓除后,便可对于「艺术是什么?好好的探索去。

托尔斯泰(LeoTolstoy)在他的「艺术论里说道:

祇要视者听者能感到创作者同样的情感,这就是艺术。

艺术行为是引出自己所受的情感,而借着行动、线、颜色、声音以及语言所显出的样式,来传达情感于他人。艺术是一种人类行为,其中一人以一定的外部标准传达所受的情感于他人,他人对这种情感也同样的感受起来。

-----------第五章

艺术真是这样的吗?果是如此,则艺术可以「感同身受一语括尽。托尔斯泰认为,艺术不但与「美无关,也并非人类疲劳余暇的游戏、情绪的发散、快乐等,而是「为人类生命及趋向幸福宜有的一种交际方法,使人类得以相联于同样的情感之下。

这的确是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质,但这只能说明艺术之可以传达与艺术传达的目的;重要的是,他厘清了其余心理活动对于艺术涵义的不必要联系;不过,这犹不足以描摹艺术的形貌,且立论也嫌粗略。让我们来考察一下,这段话的意思即「艺术是感情的精确传达,并引发相同感受。他又说道:「区分艺术真伪的唯一标准是它的传染性。(「艺术论,第十五章)然而,有时我们有些简单的情绪或浮浅的感受,未始不能透过既有的、俗套的型式清楚传达。例如「你是我见过最美的女人,设使这句话真是一名男子的心声,同时,作为对像的女子也感到「我真是他见过最美的女人,此时是否就构成了艺术?如果这对男女的心意都是真诚的,我们可以承认这当中的确带有某些类似艺术的成份,但真正的艺术则远较为深刻。我们在前面说过,艺术必须是独特的、不可取代的,否则便落入现实生活的实用性,而非较高的精神层面。在这一方面,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有比较深入的发挥:

艺术家当作描写的目标的艺术对象,从柏拉图的立意来讲,说穿了就是一个理念,再不是别的了。对艺术对象的认识,必须在艺术家的作品以前,而形成为它的根本、它的来源;这个对象不是特殊的事物,不是普通体会的对象,也不是概念--那科学与理性思考的对象。……概念是抽象的、反省的,在概念的领域内它自己完全不能被决定,……理念,或许可以当作概念适切的代表来定义,它是绝对属于知觉方面的,……只有那把自己超然高举越过了一切意志活动、一切独立个体性而达到了纯粹认知主体的人,才把它认知(理念)。……艺术作品中体会出来重复出来的理念,只按照每个人自己智能高低的水准,而对他有或多或少的吸引力。

-----------意志与表象的世界--49节

艺术是「理念,但他所说的「理念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据他自己的解释,「概念是综合的思维及判断,像个死板的容器,除了你放进去的,再也不能产生其它什么。「理念则像有机的生命,自己发展,并孕含创造力。模仿者、讲究形式的人,从概念来制造他的作品,他们注意到什么是讨喜的、感人的,并将之固定在概念中,故其作品是没有生命的,且无法消化,其杂质总是存在,只能是时代的产物。「天才正为相反,他透过知觉的印像(理念)来转化所吸收的东西,创造新的出来;最高度的文化熏陶也不致干扰他的创造性、原始性,这样的艺术可长可久,永远保有新鲜的吸引力。

例如我们常言的「空、有义。设若杯为「空器,水为「有物;当「空、「有为「概念时,它只是一种相为对待的关系,即空则不有,有不为空;我们以为这已经明朗清楚了,就「概念(这是「物象)而言,是的。「理念(此为「物情)却不从此见;「杯中无水是「空的「物象,但其「物情则同时包含「空、有;杯中无水固成其「空,但因此「空恰为盛水之因(空才有盛水的可能性),故已具「有性,而若执此「空不令为「有,其与「有同,失去「空性,亦落「有;亦即执「空不使水入,此与「水满不复得入同,皆为「水并不入,故称「已有。「有性亦是,如水旋入旋倾,则此杯等如空杯,因其保持「可令水入的状态;若执「有不令水入,其性又与「空同,「空为水不入,「有则水不得入,二者水皆不入,为同一「物情。是故,以理念而言,「空、有的概念只是对「现象的一种浅薄认识而已,且所有的概念亦都是一种浮浅的「计执。

我们当明白,「概念是死的,是「执着的,它是一种「理性的了别,尽管工夫做到极端的细密,至多能让我们组织一个「物理式的心理结构,它能助我们初步的掌握物象,但也就是如此了。「理念的看待世界则是「了然对境,可以无入而不自得;可以终日随缘,终日不动。因为「理念是对物的一种超脱「自我意志的观察及觉知,它用「世界的意志来看世界,所以能够尽得其情而无所偏颇;也唯有心灵的「自我意志泯灭净尽,才得一见「纯然的理念。

定论艺术

因此,艺术是一种心灵高度的、纯净的发挥;它是一种对事物超然的感受,一种完全脱离社会观点、理性思维的观照;它之所以「独特,在于断然去除一切人类习性的沾染,它只是把事物本身,干净的还给我们而已;它既不在意既成的概念,也不屈从于普遍的误解。如果我们能感受到纯然的艺术(无论是原创或被传导。就另一个角度来看,感知只能是相类的;在这个意义之下,「感受事实上也正在创作。),这个时刻,我们是清净无瑕的,是卸去「原罪的;道家的「能婴儿乎与佛教的「直观可说是相类的境界。正如华格纳(RichardWagner)所言贝多芬的「第九号交响曲是「通往天国之钥。然而,这样的陈义,是否太高,而自绝于群众?纵使真是这样,也是无可奈何的。堪称「艺术的,原本不多,能达到艺术顶峰的,更是难得一见;这是为什么绝顶的艺术总是不被了解,甚至不能为其时代所认同。只是,我们要说,艺术其实是有程度等差的,绝对纯然的艺术可说是绝无仅有,若不是相攘的心灵也无从判断起;且艺术也不应被赋予「难、易的概念,只能说是心灵如何,便感受如何。一个心灵高渺的人,当他接触到较近于通俗的艺术时,通常感知到较多的杂质干扰,便不易感动起来;这是因为此艺术纯化的程度原本较少。而凡夫日日浸于此类杂质之中,亦不能觉其不妥处,对于其中偶有的数笔超脱处反能认真的咀嚼一番,领略一番,而觉其颇堪玩味。反过来说,一个俗子不意进入艺术殿堂,由于彼此心灵相距太远,至于完全不能契合,便得入宝山空手回而不自知;这中间的信道是截然不通的,并没有难易之别。而具此心灵的人则自能领受不尽,亦没有难易。

事实是这样的,我们的心灵越能纯化、净化,则达到的艺术境地也就越高;我们的心灵越明澈,我们的直觉就越不受到杂质的干扰,越能让事物的本相不经扭曲的照入,即是,不受「自我意识的扰乱,例如我们以为玻璃是完全透明的,不知它正造成折射而我们并不自觉,这就是「观的障碍;此时,我们与外界其实是隔绝的,观察不清的;当我们越能打破这层层障碍,就越能认清世界;果能彻底破尽此种障蔽,便与万物打成一片,水融。所以,艺术是什么?艺术就是我们摆脱固有的或被形成的个性(意志)的一种成就。是以,我们且不要过度注意艺术作品的外在面貌,如梵谷(VincentVanGogh)的炽烈,拉斐尔(Rapheal)的静谧,这当然是感人的或可喜的,且这是他们为人们揭示艺术秘奥与自然真理的方法,我们固然赞叹这些方法运用得如此高妙,但这还只是意志的一种表象,柏拉图(Plato)说:「人们应该观察的,并不是那些被称之为美的个别对象;而是美。艺术也一样,一幅画作,就是一个画家的心血所寄;就像一个学者的文凭,文凭或许是我们评判的标准,但重点是,所以造成文凭的学识究是那些?这才是价值所在,我们能够追究出来么?「艺术作品是我们观察的对象,我们要是能够观察到它的「艺术所在,也就是对于我们的心灵做一番洗涤了。科学)体系对艺术心灵的探究多少有些帮助,但艺术只是一种独立的现象,不当与其它科目混同才好。

于是,在本文中,美、善、真等经常与艺术相提并论的,被认为与艺术相关或相等的观念,便被我安然舍去不用。为着它们都属意识境所能觉知的根本共相(即无生有,有生种种了别初化的二元名相),还须先为仔细界说,并其意义的晦涩滞碍处真不下于艺术;冒然沿用,则只有更启疑窦,除非针对其各别作一系列追索。这就不是本篇这样的短文堪得胜任的了。

相关性:毕业论文,免费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模板

尽管艺术外显的形貌依着人文发展而时时变动,它却始终是人类对于洗净不绝沾染、累积的尘垢所做的努力。

篇6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韦晓菡,广西财经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教师,经济学硕士,广西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3)02―0149―03

广西是一个农业省,农业人口多,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在广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迫切需要大批优秀的农村经营管理人才。而从农村调查情况来看,许多用人单位反映,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虽然具备了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适应能力,但创新能力不足,因此需要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自主创业成为解决就业困难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利于提高他们创业的成功率,扩大就业面。本文首先探讨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并以广西财经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分析了该专业目前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

(一)创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目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目标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创新指的是学生的科研精神、科研态度和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工作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进行两个转变:一是人才培养要从过去的侧重理论研究向侧重实际应用转变,毕业生能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相联系;二是人才培养要从过去的窄深专家型向宽口径通用型转变,毕业生既可以在各级党政机关从事行政管理、研究和制定农林业发展政策等工作,也可以在各类涉农(林)企业从事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统计、咨询等工作。通过两个转变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和复合型的专业人才,他们既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社会调查与分析能力,能够发现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具有动态的思维方式,能够从独特的视角审视不断变化的农村和农村经济,从而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

(二)创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创建“基础+模块”的课程体系,基础教育部分既包括英语、数学、计算机等工具形式的课程,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以文化、音乐、艺术等知识和技能为主的公共基础课。在专业课方面,突出专业基础与专业方向并重的原则,推行“基础+模块”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下设置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通过专业主干课程使学生掌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知识,通过专业任选课程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划分为若干个专业方向,每个方向为一个“模块”。学生在低年级主要学习公共课与基础课,打下宽厚的基础,在高年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志向和个人兴趣特长选择专业方向,然后根据模块组织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教学,为未来的就业提前作好准备。同时还要通过定期对用人单位的回访了解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的使用意见,根据反馈意见适时地调整课程设置,从而增强课程的灵活性与实用性,使课程体系更符合创新型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

(三)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机制。对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学院需要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机制。首先,通过学院学生会、学生社团和班委会等学生自治组织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使得学生在自我管理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转变教职工职能,从以管理为主转为以服务为主,一方面辅导员与专业老师通过提供专业意见,推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参加各种专业活动,使得学生在参加活动过程中实现知识结构的完善并加深对本专业的认识;另一方面老师还可以通过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通过探索自我、了解自我,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

(四)创建探究式教学方法。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容易忽视学生的特点和个性,不利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导致了学生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探究式学习,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形成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探究式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提倡案例教学,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自主分析和处理问题;二是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鼓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调研和科学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增强理论教学的实践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在理论课程中安排外出参观和将课堂知识与自身科研课题相结合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教学中成绩的评定要采用多种考核手段相结合的方式,避免学生只注重考试分数而忽视学习能力的培养。

(五)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是集教师、学生、校内外实习基地和相关部门为一体的综合系统。要确保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采取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采取“请进来讲座、走出去实习与兴趣小组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聘请相关领导和专家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另一方面带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见习和参观,并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设置不同的兴趣小组,进行有针对陛的社会调查与研究。二是创新实践教学课程,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和学科建设的形势,对实践教学课程的数量和内容进行适度的调整,使实践教学课程能体现学科特色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三是建立和完善质量评价与激励机制,通过制定从职称评定、评优、培训方面的支持制度,鼓励教师深入开展实践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同时也要加大学生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的权重,提升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二、广西财经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在广西财经学院目前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在专业课程模块中设置了农业经济学、农业政策学等专业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但是对涉及农业经营与发展的前沿问题与热点问题的课程设置还不够系统,可能导致学生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时遇到一定的困难,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对农业经济的兴趣,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在专业任修课模块中开设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课程,这些课程中能体现专业特色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课程不足,不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和扩大知识面,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三是现有课程中在内容上存在较多的交叉重复现象,这一方面导致学生重复接受不同课程里的相同内容,感觉学习较为乏味,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每个教师在讲授重复内容时都认为其他老师会作详细解释,结果导致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不够系统深入。

(二)学生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由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广西财经学院2011年新设立的专业,目前还没有毕业生,部分学生对就业情况存在疑虑,同时作为新专业许多学生对专业的了解不足,而学院学生会、学生社团和班委会等学生自治组织在稳定学生专业思想、增强班级凝聚力方面虽然也做了一些工作,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够自信,学习动力不足,在学院有涉农专业的年级中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整体成绩相对于其他专业较低,因此学生自治组织在未来工作中如何激发该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仍是一个难题。

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第二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虽然辅导员和专业老师提供了指导,但是课外专业活动得到学生呼应的不多,师生在活动的形式与内容上交流不足,这使得学生难以通过这些活动来培养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首先,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虽然采用了案例教学的方法,比如以小组形式轮流上台讲述本小组对案例的理解,但是以小组形式完成案例准备工作导致一些学生产生搭便车思想,没有认真完成案例分析,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其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在低年级时就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了科研导师,但是学生在低年级时对自己未来专业方向的理解还不清晰,变动可能性大,这就导致了科研导师在学生科研活动中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最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考核过程中多以最后考试成绩或论文成绩为主,这使得学生对日常的课堂讨论、课堂作业和课外实践重视不足,学生无法扎实掌握课程知识,难以在课堂知识基础上培养创新性思维。

(四)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学校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但是在实践课程的教学中提供给学生的实习、实践机会不足,在将实习、实践教学与理论课程体系进行衔接和融合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实践教学中的问题包括:一是在实践课程教学中容易出现教学时间被理论教学占用,实际操作无法到位的问题;二是经贸学院初步与一些涉农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但是目前安排学生前往这些单位进行教学实习还较少,实习基地数量和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三是毕业实习虽然安排的时间较长,但是缺乏相应的跟踪管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是否真正掌握了农林经济管理的基本研究方法和专业实用技能难以判断。

三、完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一是适当增加选修课程的备选比例,扩大学生选择范围,增设一些能够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理论课程和体现专业发展前沿的课程;二是在课程体系中要处理好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的关系,解决好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与脱节的问题,使课程结构更科学,课程体系所体现的知识结构更完整。

(二)转变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管理机制。一方面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会、深入学生宿舍等多种形式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专业学习中所面临的困惑和感兴趣的话题,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第二课堂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要制订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首先,通过完善学院学生会、学生社团和班委会的管理制度,使学生自治组织在推动学生自我管理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次,设置鼓励学生创新的激励措施,结合学校创新学分申请和二级学院创新个人、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的评选等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改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方法。首先,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科研导师的确定可以在学生进人大学二年级课程学习时再进行选择,因为学生通过一年的大学学习,对自己未来的专业方向和本专业有了初步了解,此时确定科研导师有利于学生在未来参与大学生创新项目和科研竞赛、撰写毕业论文时由同一位老师进行指导,学生的科研训练具有较好的延续性,并且科研导师也可以让所指导的学生参与到自己的课题中,增加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的机会,更好地培养其创新能力。其次,建立侧重于日常工作的成绩评价体系,学生在日常教学中以个人形式或小组形式完成的作业在总体成绩评定中占主要地位,并要求小组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要明确人员分工,在进行小组整体成绩评价时也对个人进行考核,增强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完善实践教学模式。首先,加强与涉农企事业单位合作的深度,通过联合举办一些专业比赛、安排学生前往这些单位进行教学实习等方式,增加学生实践机会,同时还要积极开拓实习基地,增加实习基地数量,使学生在寒暑假能到基地长期实习。其次,加强对毕业实习的追踪和考核,尽可能引导学生到与本专业相关的单位进行毕业实习,定期与学生就毕业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并在学生实习结束后对实习单位进行追踪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实习学生的评价,提高实习质量。

[参考文献]

[1]徐辉,黎东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0,(12).

[2]吉洁,高志杰,刘书琪。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及机制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1).

篇7

小路也要人走,

生长也有人野蛮

13岁那年,刚踏进中学一年的杨帆决定告别课堂,做真正喜欢的事。而这个决定,来自于父亲的一个提议。

杨帆的父亲是中央电视台五套的一名编导。2003年,他有一位朋友要从四川成都市沿川藏线骑行到拉萨。在骑行还不那么常见的年代,这算是一件新鲜事,加之这是朋友一直以来的“人生宏愿”,杨帆的父亲决定给朋友做个跟拍。但出发前,他突然想到儿子同样喜欢骑行,便提出了大胆的建议:“有位詹姓叔叔要从成都骑行到拉萨,你有没有兴趣?”13岁的少年正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时候,骑行进藏满足了少年对旅行的所有幻想,杨帆毫不犹豫地点点头。

那一趟,杨帆跨越了14条江河,翻越了21座海拔4千米以上的山脉,最后抵达拉萨。在登上5030米的雀儿山时,杨帆畅快淋漓地大吼了一声:“我终于是个男子汉了!”

“男子汉”的现实表现是,一个多月后,当杨帆从拉萨回到北京家中时,他接受了父亲退学的建议。这种非主流的做法激起了家族内部强烈的反对,因为杨帆当时是三好学生、班长,而他的爷爷奶奶都是教师,姑姑还是辽宁大连一所中学的校长。但杨帆的父母替他挡住了所有的“子弹”,小小的他对未来的构想很简单,先要不饿死,然后好好地活。

13年过后,再回头看,杨帆的想法显然比当初更成熟。“现在反思,之所以退学也是因为我从小就想做一名电影导演,既然一定要做,为什么不提早准备?”

杨帆的准备分为两个部分:在家,他把《辞海》当百科全书一样读,增长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则是来自看纪录片。杨帆家里的两面墙上贴的全是电影资料,经典的电影被他翻来覆去地看、揣摩,他看完还和父亲讨论,一聊就是一整夜;在外,父亲带着他去万里大漠、去原始森林,他得以接触纪录片拍摄、制作的全过程。回首以往,他说:“以往,很多人也想看我的笑话――退学了你肯定完蛋了,你肯定不会学好,我必须用一部作品证明自己……”

2006年,16岁的杨帆掌握了电视摄像的技术,并交出了处女作――纪录片《在黑暗中奔跑》,并获得了意大利米兰国际体育电影电视节提名奖。但杨帆说,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这部片子是他内心的表达:“我不会评判这件事情是否科学,我觉得他们有我特别想要表达的东西,我们之间有共鸣。”

18岁生日时,杨帆把横渡琼州海峡作为自己的成年礼。为此,他在游泳池苦练三个多月。横渡当日,琼州海峡刚刚刮过台风,水母特别多,杨帆被蜇得浑身是血。最致命的一次,一条海蛇划伤了他的脸,他一度意识模糊,坚持到了中午,不得不放弃。杨帆笑说:“18岁的生日让我知道,泳池和大海之间差别巨大。”

20岁时,杨帆和父亲拍摄了15集纪录片《赛季》,记录了姚明以老板身份接管上海男篮的第一个赛季。在他的镜头里,上海男篮从之前的联赛排名垫底一下冲进了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的半决赛。

“几场关键的比赛,球队都是在最后时刻反败为胜。片子播出的时候,有观众发现比赛最紧张的时刻,画面晃动,那其实是我握机器的手在抖。”杨帆说,手抖不是因为赛事的激烈,而是因为姚明一个小小的举动。“我有个拍摄计划表,密密麻麻的格子里写着分镜头和需要的条件环境,做完后每个格子里都写个‘OK’。这是我的习惯。那天姚明仔仔细细看了那些‘OK’,突然握了握我的手……”

杨帆很感动于姚明对他说的“我们这一类人……”“我们这一类人大概就像是这样,走大路也好,行小路也罢,用梦想和努力说话。”这位“90后”小伙笑着解释。

人生有百态,

每一种形态都比安排的精彩

21岁这年,杨帆翻看了众多名人21岁时的事迹:比尔・盖茨从哈佛大学退学,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爱因斯坦人生暗淡,找不到工作只能以做家教过活;切・格瓦拉骑一辆诺顿500摩托车,从阿根廷出发穿越了南美大陆……人生的横截面是如此不同,他生出了莫大好奇。于是,寻找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世界上的另一个我》的纪录片选题应运而生。

花了两个月的时间疯狂学习各种修理知识后,2012年7月14日,杨帆骑着一辆长江750挎斗摩托车,开始了环球旅行。

这趟旅程历时两年半。在追寻1.3万公里后,杨帆共找到了23个和他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最终,进入纪录片中的有17人,分别来自蒙古、俄罗斯、芬兰、越南、冰岛、爱沙尼亚、波兰和比利时,杨帆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实现了寻找“另一个我”的梦想。

然而很多时候,他旅行的体会并不只是单纯“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的激动与骄傲,而是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其他的地方,年轻人过得并不像想象中容易。

在蒙古,21岁的女孩芭森扈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而且很可能还要继续生。因为政府规定,女性如果生4个小孩可以得到“伟大母亲”二等奖,生6个小孩就可以得到“伟大母亲”一等奖。

在俄罗斯,没有父爱和母爱的重金属乐手马克斯在孤独中长大,他和网恋6年的女友见面约会,然而最终分手。后来,马克斯只找到了母亲当年的一张照片,现在一直珍藏在他的钱包里。

在丹麦,“紫色女孩”汉娜因为失恋而“哭成狗”。为了鼓励汉娜,杨帆接受她的邀请留下来过圣诞节,和她的家人一起制作圣诞树,在湖边小屋中蒸桑拿,还和汉娜一起跳进了芬兰冰冻的冰湖窟窿里……当他第三次从桑拿屋里出来时,已经没有人陪他出来了。杨帆说希望汉娜的忧伤可以被彻底冰封,在冰冷刺骨的湖水里时,汉娜终于大笑了起来。

在比利时,与杨帆同年同月同日生的马丁是一名妥瑞氏综合征患者。直白点说,就是动作不由自主,像是抽搐。为了治病,马丁询问过80多个医生,吃过180种药,最后甚至连医生都拒绝了马丁。马丁开始健身,喝大量的水,规范自己的饮食,一日三餐,一年365天,只吃一样东西――玉米粉+燕麦粉+亚麻籽+腰果+韭葱。

为了这个“另一个我”,杨帆改变了行程,甚至弃用摩托车,改乘摄制组的汽车,穿越四个国家去看马丁。因为马丁说,他病得很严重,可他能弹一手优美的钢琴,成立了自己的音频工作室。他做音乐,为爱过的女孩写歌,也写了曲子送给杨帆……

这些同年同月同日生的“90后”,有着相同的人生起点,却有着不同的命运走向,这让杨帆不得不随时审视“我是谁”“青春是什么”这样的问题。

也正是这样的审视,让杨帆有了脱胎换骨般的不同。不幸的是,旅行返回途中,杨帆遭遇严重车祸,车毁人伤,右手螺旋式骨折。后来又由于医生的失误,杨帆错过了康复黄金期,复健成了彻底的“酷刑”,每天只能靠硬掰,手臂曾一度连汤勺都无法拿起。

放在以往,这样的伤痛会让杨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释怀,但经历过“另一个我”后,他变得坦然:“这不过是生活的考验吧。我去康复中心,有些人比我还惨呢,都走不了路。我起码还能正常地活动。跟别人一比,我应该知足。”

“走心”之外,

“另一个我”中不一样的“我”

2015年除夕,杨帆的《世界上的另一个我》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首播那天,《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问他有没有遗憾,杨帆干脆地回答,“没有。”不过,纪录片在爱奇艺网站热播,并在拿下豆瓣网9.3的高评分后,杨帆又有了一番感悟:“并不是说现在就是最好了,它还可以更好。”

于是,杨帆再次上路。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制作团队由第一季的“穷潘俊鄙级成了豪华版阵容。爱奇艺网站直接提供制作经费,来自德国、法国摄影师的高水准团队,都显示了第二季与第一季的迥然不同。

但改变的,也就仅仅只是这些外在。杨帆依然保持着“骑行”的初心――全程都骑着摩托车迎风前行,每到一个休息点,依然习惯自己找地方搭帐篷,生火下面做饭。对于13岁就骑行2200公里,从成都一路到拉萨的他来说,这种“骑行”的人生更像融入血液。“穷”的状态,恰恰能让人保持一直如饥似渴的创作动力。

与此同时,“走心”成了杨帆的另一个标签。他与马丁成了真正的搭档。杨帆作词,马丁作曲,两人完成了全新版《世界上的另一个我・欧洲季》原创同名主题曲。身为导演和主人公的杨帆在纪录片里每一集都会写一首诗,为歌曲作词是首次,却异常顺利。“我两天就写完了所有歌词,马丁更牛,速度之快,质量之高,让人不忍侧目,真正的‘野兽派’做法,大概这样的词曲都戳中了我们的内心。”

他再度与汉娜携手。三年中,杨帆和汉娜一直保持着这段异国友情,当年“哭成狗”的汉娜也成为杨帆放心不下的“另一个我”。当他启程开拍全新版《世界上的另一个我・欧洲季》时,他第一个就将汉娜列为再度寻访的“我”。

让杨帆激动的是,现在的汉娜褪下了三年前的青涩,成了一名教育学研究生,并积极投身于帮助唐氏综合征患者的公益活动中。当年为了一个乐队主唱哭泣的她,现在组织了一个乐队,也有了新的爱人。这一集杨帆特意留在了26岁的生日当天进行剪辑,并认定这是他收到的最幸福的生日礼物。他高兴地说:“汉娜说,今年春节她要带着男友来北京看我!”

杨帆的生日一直过得很“另类”,特别是24岁的生日。那时,他和摄制车辆经俄罗斯回国,途中与大卡车相撞,生死时速间,他们死里逃生,却因为语言不通等误会在俄罗斯监狱里待了9天。生日那天,伙伴们在异国他乡的监狱里用饼干给他堆了一个“蛋糕”。

2016年10月5日,杨帆26岁生日这天,他却过得异常平静――他在繁忙的剪片中度过。不过,杨帆并不感到孤单或失落,除了来自汉娜的温暖,他还收获了大量粉丝的热情。有网友找到和杨帆同年同月同日的报纸作为生日礼物,更有网友写了以“世界上的另一个我”为题的毕业论文,因第二集走红社交网络的法国混血美女萝蕊也发来远洋祝福。

在杨帆的纪录片里,融入了更多元、更真实、更深层次的“90后”内心世界。新纪录片自2016年9月播出以来好评如潮,外国媒体也认为杨帆“展现了这一代‘90后’对生活和生命的哲学思考,值得大大地点赞、学习”。

但杨帆对“值得学习”并不认同。他认为自己走的这条路“挺难复制的”。他笑着说:“如果将来我有孩子,我也不太建议我的孩子走这条路。因为确实特别苦,首先你得真的坐得住,退学在家很孤独,你几乎没有任何同龄人可以交流。同时,你还得真的能学进去。因为说实话在家里没有什么约束了,好在我上学时也算好孩子,有自我学习的能力。现在想想,也许正是因为我缺失了一部分‘另一个我’,所以才会在片中选择拍摄世界上那些‘另一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