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3 20:42: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音乐学专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钢琴培养的目标
当下,学钢琴的学生越来越多。喜欢的钢琴的学生也多。原来传统的钢琴培养目标是就是单一的练好钢琴作品。随着时代不断进步,社会上需要大量的可以即兴演奏钢琴的人员。而目前培养的学生中大多数都不太会弹奏即兴这部分,这就使得大多数学生不可以积极适应社会,不能够很好的融入社会。这就使得我的钢琴培养目标该进行调整,在保证正常的钢琴作品的演奏情况下,也熟练掌握即兴的演奏.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音乐学专业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合格音乐教师。《新课标》要求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在钢琴上要好的演奏教学能力,同时还要有好的钢琴教学能力。而学生到今后的工作岗位上缺乏实践锻炼,心里素质差,一上台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毛病。更多的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大好良好的基础。音乐学的学生必须要会往实践中走,而后又返回学习当中去,不断的提高自己。我国一直都在开展素质教育,大大地增加了音乐学科的课外活动。为了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在培养音乐学学生在钢琴方面的登台表演经历和艺术实践活动能力,那音乐学专业钢琴教学必需作出改革。改革的目标就是让每一名学生都参加艺术实践活动中,多去校外实践基地实习。
二、钢琴教学内容
传统的钢琴教学当中,大量的都是世界名家做的钢琴作品。比如有拉赫马尼洛夫音画练习曲,柴可夫斯基的四季等。更具不同人的喜好有些同学喜爱巴洛克时期的作品,有的喜好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有的喜好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那有些学生喜好拉格泰姆,爵士,布鲁斯等黑人音乐风格音乐元素的借鉴。在音乐学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即兴伴奏的强与弱,对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在钢琴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钢琴的课程,更开设即兴伴奏这门课程。但是这门课开设,在这些年也反应出。由于学生钢琴基础水平的高低不一样,使得教师在实践中遇到很多难题。即兴伴奏是钢琴技能,基础课程融合的一个综合性科目。在学之前应该要学生具备车尔尼599,849水平,学习内容该重点强调说有大小调音阶琶音和弦。同时还要求学生具备很好的和声基础。在钢琴教学内容中多多了解内容,情绪,风格。好的伴奏能力是通过多次的实践长期练习获得的。学生该主动多完成谢曲目,在完成老师留作业以外,还要多去找比较生疏的曲目进行练习,这样可以提高识谱能力。生选用的教材上太单一化。可以通过改革实现巨大的包括性,把钢琴基本的弹奏技能知识与即兴连起来,进行重新编写。那这样的教材也大大提升的教学效果。授课时时会对学生进行集成练习部分,有音阶,琶音,和弦以及哈农还有各种练习曲以外,可以加入伴奏音型,和弦的连接训练。这样使我们学生在刚刚开始学习内容中就得到丰富。同样要严格要求学生弹奏内容同时,更该让学生多多弹奏乐曲的伴奏部分。让学生多听旋律和声以及伴奏织体。例如学生弹拉赫马尼洛夫的作品时,就应该注意多多分手练习,多体会和领悟旋律的走向。
三、教学理念
篇2
教学方案的设计第一步就是要结合相关教学内容的特点,认清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对象的特点,认识其能力与不足。中职学校的学生一般学习能力不强,知识结构单一,只有初中学历,有些中职学校的学生家庭条件不是很好,从小接触音乐的机会,也许就是平时上的哪几节音乐课,还有就是可能追星时学唱的那几首流行歌曲,估计也就仅此而已,所以说,他们可能的音乐基础,尤其是乐理知识知之甚少。
二、教学具体任务和目标的树立
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唱、弹唱、编创能力。其中“唱”是第一个阶段,学前教育专业中音乐教学要求培养出能够随时随地能唱出多首风格各异的童谣或是儿童歌曲,同时要具备教幼儿唱这些歌曲的能力;进入下一个阶段后,就是“弹唱”,要求学生能够一边弹琴一边教儿童唱歌,这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能力之一,边弹边唱是最实用的技能之一,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尤为重要;最后一个阶段,则是“编创”,要求在与儿童的长期学习接触中,学生能够明锐的观察出儿童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编创出适合儿童唱跳的歌曲和舞蹈。一般情况下,在校期间,学生很难掌握此项能力,比较努力和有天赋的学生也只能掌握一些理论知识,对于实际编创,难度可能很大。
三、教学方式方法的思考
这个专业的学生出了校门以后,可能也是一名教师,现在中职学校对他们采用的教学方法可能是他们以后模仿的依据和基础,所以学校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多采用一些针对儿童的、活泼的,容易引发兴趣的。第一种,发散联想。在看完有关短片、照片后,教师进行有关背景介绍,再让学生去听相关音乐,通过背景介绍,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中的情感和作者的心声,完成学生对作者勾画的画面的想象。这种先有感性认识和背景情况的了解,再通过聆听想象作曲者勾勒的美好画面的方式方法比老师介绍曲子内容后,放音乐,更能让学生对作品有新的领悟,提起学生的兴趣,最后可以结合情况,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发散思维。第二种,作游戏。例如,课堂上,以五声阶中任意一个单音节开始,即兴接唱,看谁唱的快,接的多,需要学生平时的积累,如果以do开始,请学生接唱,大家纷纷接唱,一会就能唱出几首歌来,有效活跃的课堂气氛,逐步引导学生兴趣,拓展学生思维联想。加强学生对歌曲的记忆能力,相互启发思路拓展视野和知识面。游戏是很自然的活动,学生将逐步区分正常呼吸和唱歌时呼吸的不同,鲁索说过,“掌握了呼吸,就是学会唱歌的一半”。逐渐培养学生唱歌的自然性。第三种,肢体表示。该专业的学生中一定存在音乐乐感不强的人,如果不断的让他们听完了唱,唱完了记,就是将记完的又忘,形成这样一个怪圈。同时这种枯燥乏味的学习方法将挫败他们的学习兴趣。利用手势表示五声音阶,例如,sol是掌心面对前方,手指指天;la是掌心向地,手指往左指等等。通过听觉和视觉的配合,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应急性和掌握音准。第四种,实践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再高尚的理论不能应用于实际,只是纸上谈兵,不断创造机会将学生从学校带到幼儿园里,接触儿童,提升他们对幼师行业的认知度,一方面,他们可以将平时学校书本上写的,老师课堂上教的知识好好应用到怎样做好一个合格的幼儿园幼师上来。另一方面,现在极大匮乏专业幼师人才的幼儿园也需要有一些新鲜的血液,创新的思路补充进来。实际上这种教学方法实现了中职学校与幼儿园的双赢,实现了中职学生与幼儿园幼儿的双赢。第五种,主动教学。现在的学习一般都是被动的、填鸭式的教学,学期结束后,一张试卷测试学生的学习效果。社会发展到现在,我们急需采用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主动学习。通过进一步编排课本中的知识,将其设计成一系列的问题,启发式的推进课程的进行。提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四、结语
篇3
关键词:音乐专业舞蹈教学艺术实践
舞蹈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音乐教育专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其目标是培养具有舞蹈教学能力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为开展第二课堂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笔者院校音乐系舞蹈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编写制订出了音乐专业舞蹈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参照北京舞蹈学院教材,从实际出发,将芭蕾基础训练、古典舞身韵、民族民间舞组合训练及编舞知识作为教学内容,耐心细致地组织教学,循序渐进、不断提高。以口传身授与主体参与相结合,示范与模仿相结合,讲解与探讨相结合,建立起“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根据学生状况安排教学计划
音乐教育专业的生源一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学生来源于中等师范音乐专业和幼师专业的毕业生,入校前接触过舞蹈课,虽基础较差,但对舞蹈有一些了解;还有一部分学生来源于普通高中的毕业生,入校前从未接触过舞蹈,面对没有专业基础的学生,就要从最基本的训练开始。
第一学年教学重点:芭蕾基础训练和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针对学生现状,选择一些基础的、技术难度适中的、动作多样的组合练习,如:站立的姿态、手臂的舒展度、腰的柔软度、腿的外开度以及与呼吸的配合等组合练习,使学生身体素质、柔韧性、软开度和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控制能力等方面得到开发和提高。
第二三学年以中国汉族民间舞和少数民族民间舞为教学重点。选取舞蹈素材典型、舞蹈风格突出的组合进行教学,首先讲解民族舞蹈的基本知识,然后进行舞蹈组合的学习,使学生正确理解各民族风土人情,准确把握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进行动作元素的学习和组合训练,丰富舞蹈语汇,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
第四学年以舞蹈编导和作品欣赏为教学重点,以艺术实践为指导方向,以编舞能力为培养目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改革教学内容注重组合学习
音乐专业舞蹈课程的教学,要改变以往长期以基础训练的技能技巧动作为主,而以民族民间舞蹈表演性组合为辅的状况,实践证明,这些基础技能技巧动作和学生的实际要求差距太远,在有限的课时内是完不成这些基础技能技巧训练的,更何况我们培养的又不是专业演员,而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因此,音乐专业舞蹈课程应以各民族民间舞蹈组合、艺术实践和舞蹈编导为主要内容,构建符合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教学课程结构。在舞蹈组合的学习中要注重综合性组合和表演性组合的学习:综合性组合是将若干单一基本动作或单项小组合,通过具有艺术表现的连接方法,组合成连贯性,多项统一的完整动作,并通过动作的分解和整体示范,对学生进行分组和整体训练,如:藏族的“颤踏动律”“尤子巴母”“库玛拉”综合训练组合、蒙古族的“肩部训练”“硬腕训练”“马步训练”综合组合、胶州秧歌的“正丁字拧步训练”“推扇训练”综合组合等等。通过综合训练组合的学习,提高了学生各部位的灵活度,加强了四肢的密切配合,使舞蹈动作更加协调统一;表演性组合是根据一段乐曲或歌曲的意境及氛围设计动作连接成的组合。训练学生时,要以乐曲或歌曲所蕴含的特有意境和与这种意境相吻合的某种美的景象,来引导和启发学生去完成动作组合。如:东北秧歌的“小看戏”组合、云南花灯的“春到茶山”组合等都富有很强的表演性。通过学习,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东北秧歌“稳中浪、浪中艮、艮中俏”的风格,掌握云南花灯“无崴不成灯”的特点。又如维吾尔族的“绣花帽”“齐克提麦”和“摘葡萄”组合,要求学生的身体各部位动作同眼神密切配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传情达意,从头、颈、肩、腰、臀到脚趾都有动作,昂头挺胸、立腰拔背是维吾尔族舞蹈的基本特点,通过动与静的结合、大与小的对比,流动性绕腕、摇身点颤、旋转闪腰、动脖子等装饰性动作的点缀,形成了热情、豪放、稳重、细腻的风格韵味。教学实践证明,通过表演性组合的学习,可有效地提高学生在表演中手、眼、身、法、步的协调配合,同时还可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欲望,增强他们自觉投入意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根据培养目标加强教学能力
音乐专业舞蹈教学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具有舞蹈教学能力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满足中小学校对舞蹈教育的需求,这和培养演员既有性质上的不同,又有要求方面的差异。因而,舞蹈教学要以舞蹈知识技能与实践应用的高度统一为终极目标,通过舞蹈教学使学生不仅学到舞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提高了学生对舞蹈课程目的、意义、教育功能以及价值的认识,使学生树立热爱教育事业,牢固专业思想,从而增强音乐专业意识和献身教育事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学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与能力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学生的思维与肢体活动,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分析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用心灵和情感去感悟学生,启发学生理解掌握各项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学生学习自觉性强,精力易集中,理解记忆能力强,这些是训练中的有利因素,要发挥他们的优势,尽快掌握动作要点和教学方法,熟练组合的连接,培养传授知识的能力。如:学习了藏族舞的“屈伸动律”综合训练组合后,让学生将组合中的三步一靠动作,分解开进行讲述并示范,先讲上身的体态、步伐中“屈”与“伸”的连接,最后讲手臂与体态、步伐的协调配合,并反复示范——练习——再示范——再练习,使动作逐渐完美化。又如:在讲解维吾尔族绕腕动作时,当学生学会“绕腕”这一基本动作后,启发引导他们发展动作、延伸想象,进行时间、空间、节奏、力度等变化创作,产生出比教学更新颖、更独特的绕腕动作,如三位绕腕、双摊手绕腕、右手左侧上方绕腕、左手右侧上方绕腕、转身四位绕腕等等,可让一组学生表演,另一组学生将即兴创作出的动作进行评议总结,与示范的“绕腕”动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改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教育学生明确作为一名未来教师,在传授知识和转化知识的过程中,不但要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巧的表现能力,还要研究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不仅要具备组织能力、创编能力,而且还要具备提问能力、示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重视艺术实践提高编舞能力
课堂教学不仅要强调动作技能的实践练习,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舞蹈知识技能运用的实践意识,将关注的焦点投放到实践的情景中,营造丰富多样、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笔者所在院系成立了艺术团舞蹈队,为学生提供表演的平台。通过排练和演出,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形成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特点的地域、气候和风土人情等原因,加强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的了解和热爱,提高综合审美能力,使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地领略到了舞蹈艺术的魅力。如在排练藏族舞蹈《高原春风》时,就从藏民族的服饰、生活习俗讲起,了解藏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历史传统、、舞蹈创作的感情来源等。作品将“踢踏”“旋子”“锅庄”融合在一起,丰富的舞蹈语汇,一幕幕生活场景在舞蹈中栩栩如生,每一次队形变换,仿佛如诗的画面,涌现出水草风美,牛肥马壮,在高原春风吹起的那一刻,一切美好的希望和祝福传播到千家万户。又如排练回族舞蹈《盖碗情思》时,从编舞的角度给学生讲起。该舞的编导从传统的回族舞蹈及其日常生活习俗中,精心揣摩、提炼、发展、创造了舞蹈语汇和体态造型,大胆运用了现代舞的编舞手法,把传统的回族舞蹈和现代舞蹈巧妙地糅合在一起,使得回族舞蹈又有了一个新的起点。舞蹈通过清新、优美的造型成功地塑造了一群勤劳智慧、热情好客的当代回族妇女的舞蹈形象。手捧香甜的盖碗茶,挺胸、半立脚尖、碎摇头,台步的移动及白盖头飘舞的动感运用,舞台上大幅度的穿梭调度,丰富的舞蹈语汇,多层次的结构变化,加上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使舞蹈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这样一边排练一边讲解,使学生受益匪浅,在多次演出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编舞能力的训练也是非常必要的。可选择一段音乐,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构思编排,以两个八拍节奏为基础,不断发展,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也可选择一首歌曲,启发学生根据歌词内容构思编创,再给予指导纠正,并让学生相互观摩学习,取长补短,逐步提高编舞能力。还可以用多媒体教学,欣赏优秀的舞蹈作品,如《苦菜花》《少女之春》《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等,使学生在享受艺术美的同时,对舞蹈作品的动作造型、队型流动、演员表情变化以及风格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和学习。最后把课堂教学、考试内容、舞蹈表演及学生创编的节目录制下来,让学生对自己的舞蹈动作、表演能力和创编节目进行评价,找出差距和不足,增强训练效果,提高编舞能力。
舞蹈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既占有空间又占有时间,是集美术、音乐、表演、服饰、文化、历史、地域文化等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在音乐教学中,要在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更深层次学习舞蹈的同时,也要教会他们了解多种艺术,了解舞蹈以外更丰富的民族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黄明珠.论高师音乐专业学生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J].舞蹈1997(4)51
篇4
【关键词】 音乐文化课程;旅游专业学生
一、概述
1.音乐文化课程的内容
旅游专业开设的音乐文化以审美为主线,既要有技法,又要渗透文化、历史、哲学、美学等艺术理论和实践知识,立足于“鉴赏”的审美态度,通过学习使旅游专业的学生了解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掌握我国以及世界优秀的文化艺术并在教师的潜移默化和开导下,提升旅游专业学生对于国内外民族民间、古典及现代音乐产生的根源,及作曲家的思想及对所处时代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的理解。在音乐文化课程教育中,以中外不同时期优秀的音乐作品为主,以中外著名作曲家为线索,在内容设置上侧重作曲家成熟时期的经典作品,能代表时代思想、文化和作曲家创作性格和精神特征的作品。把对音乐作品鉴赏放在历史和文化的大背景中,把其创作与作曲家所处的情、景、时相结合起来,从中体验、感悟优秀音乐文化作品的精神实质。
2.音乐文化课程的教学特征
重视情感触动。音乐是情感艺术,表情是音乐艺术的灵魂。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说:“音乐是人类情感的速记”。音乐教育就是在对音乐作品本身的情感感知与体验的同时,使旅游专业的学生掌握和体会不同情绪风格,不同题材,不同音乐形象的进度、力度和音色,全身心地正确而完美地理解音乐的情感、意境、风格和特点,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开阔艺术眼界,形成自己高雅的音乐审美格调。
视听双重感知。音乐文化作品不仅仅是单纯的音符相连,而是表达了音乐家的思想。在旅游专业开设音乐文化课程中,教师通过现场演绎或者采用多媒体音画结合来欣赏音乐,使旅游专业的学生通过自身的感知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触动下,更深刻、更准确地把握艺术的形象,在想象力的引导下受到感染和启发,从而激发旅游专业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3.音乐文化课程设置情况分析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文化课程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音乐文化课程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改革与创新,始终未将“审美”放在第一位。目前,没有找到适合旅游专业的教学方式与体系,这就导致了旅游专业学生艺术教育的尴尬境况,大多数的旅游院校开设音乐文化课程为一个学期36个课时,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达到音乐文化课程对旅游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有效作用,不断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
二、旅游专业开设音乐文化课程的重要性
(一) 音乐文化与旅游专业的密切关系
音乐文化与旅游之间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音乐在诸多人文景观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它能够赋予美丽的旅游景观以特殊的审美内涵和韵味,也为游人欣赏增添了无尽的乐趣。在全球信息化的今天,具有跨民族性和国界性的音乐文化资源可称为无限扩大景区知名度有力的文化载体。
谈到音乐与旅游的关系,人们自然会想到: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创造了世界音乐中心维也纳,与这些音乐家活动有关的建筑以及蓝色多瑙河等称为世界各地游客流连忘返的著名旅游胜地。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奇山异水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文化,它对于久居于甚嚣尘上的都市人、外国游客,无疑具有极大的原生态文化诱惑力。
(二)音乐文化课程在旅游专业学生素质培养中的地位
旅游专业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普通大学生的素质,更需要结合旅游产业的特殊需求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在研究音乐与旅游具有千丝万缕联系可知,旅游专业学生接受音乐文化课程的熏陶与培养是毋庸置疑的。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分析,音乐文化课程是审美素质教育的主流课程之一,音乐文化教育是思想教育与艺术教育紧密结合下的教育形式,蕴含着深刻的内涵。
旅游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旅游专业的知识与实操技能,更多的是要培养自身的应变能力、开拓视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审美水准,在面对游客、饭店宾客时要展现高标准的服务品质。素质教育更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注重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人格修炼与个性发展,因而素质教育必须是多方位的、立体的。素质教育中艺术文化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手段,可以培养旅游专业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艺术内涵。中外先哲对音乐的教化作用有过诸多精炼的论述。孔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柏拉图主张:“对于身体用体育,对于心灵用音乐。”英国著名教育家伍德指出教育的功能在于“改进德行”。可见音乐对于历练人的内在素养具有独特的作用。对于处于大学阶段的旅游专业学生来说,重要的心理特征是有理想且富有朝气活力,思维具有抽象性、独立性和逻辑性,并逐步向辩证思维发展。学生的各种需求,包括对知识的需求、感性的需求以及自我价值体现的需求十分显著。迎合旅游专业的学生的心理特征,利用音乐涤荡人内心思想的特性来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行进,使他们具备正确调节和控制自我的能力。
三、音乐文化课程在旅游专业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一)创新思维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们对音乐能开发智力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而作为旅游专业开设音乐文化课程,虽然不能用过于专业的音乐艺术教学手段开启学生们专业的音乐文化素养,但是通过适当的接触及引导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审美能力的培养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音乐是对万物以一种音符形式进行的诠释,人们在音乐审美体验中会得到极大的调动、锻炼和提高。具体而言,音乐审美能力包括感受美的能力、领悟美的能力、变现美的能力、创造美的能力、鉴赏美的能力。通过音乐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身心健康的培养
音乐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艺术学科。美好的音乐是心灵之魂的流淌,是人类至情至性的高度升华。它渗入人的心灵,以独特的方式延伸了语言文字之所不及,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旅游专业学生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志趣、高雅的气质和优秀的民族精神。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以其独特的方式对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音乐文化课程教育促进旅游专业学生身心充分、自由、和谐地全面发展,培养积极、鲜明的优秀个性,直至完善人格,这是迎合整体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方法和途径。
四、音乐文化课程在对旅游专业学生素质培养作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重视程度
目前旅游专业的音乐文化课程的开设虽然仍有待完善,但是课程的作用还是不可忽视的。从旅游专业学生对于音乐文化课程的重视程度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25.8%的同学很重视,65.2%的同学重视程度一般,仍有9%的同学持无所谓态度。说明对于音乐文化课程的重视不仅仅需要从从领导教育阶层开始,同样需要引导学生加深音乐文化课程对其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的认识。
(二)课程定位
目前,国内大部分旅游专业院校在音乐文化课程教育方面易走极端:一种是,重旅游专业技能轻音乐素质教育,甚至不开设音乐文化课程;一种是,把学生作为艺术类院校学生进行培养,把素质教育“专业化”,完全走艺术专业教学模式。虽为旅游行业输送了一小批艺术人才,但究其本质来说旅游专业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并未得到提高。为了改变这种“两向极端”的状况,应对旅游专业开设的音乐教育进行适当的定位:不同于专业艺术院校的专业化,不同于师范院校的师资化,更不同于中小学音乐教育,而应重素质、重实用、重“与旅游专业相结合”。
(三)授课条件
作为旅游专业这一新兴的学科,没有过多的历史积淀,也减轻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同时也缺少可借鉴的对象,因而在发展过程中对于音乐文化课程的准备工作显得过于茫然。硬件的准备可以在重视的基础上逐渐改善,对于授课教师的水平不仅需要重视,同时也需要多方的的促进与配合。目前艺术院校的教师仍然有很大的缺口,旅游专业开设的音乐文化课程的授课教师虽然不需要采取过于专业的方式教学,但是教师的水平也需要达到一定的教学水准。对于师资力量的要求是很多旅游院校在开设音乐文化课程培养学生素质的最大障碍。
(四)学生的学习效率
各院校开设的课程不断采取的优化措施都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实施的。着眼于旅游专业学生的就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都是学生在学校期间学习效率的体现。笔者通过对于部分地区旅游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到:有14.4%的同学表示音乐文化课程的收获非常大,65.9%的同学表示收获较多,18.2%的同学认为收获一般,2%认为没有收获。由此看来,旅游专业开设的音乐文化课程虽然促使学生收获到一些,但是仍有部分同学对于此并不太多感觉甚至感觉毫无收获,这点的确应该令人深思。而通过对于学生的了解,对于音乐文化课程的学习效果影响的最大因素的调查表示35%的同学认为是教学设备因素,38.6%的同学认为是授课教师的因素,16.7%的同学认为是自身因素,9%的同学认为是授课教材的影响。因此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的。
五、优化旅游专业学生音乐文化素质培养的方案
(一)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多元化教学
在音乐文化课程教学中,无论所处何种地域,都要多加接触民族的音乐文化,这样才能囊括更多的精神财富,对各种音乐都能用真挚的情感加以体会。
多元化教学并不非新颖的词汇,在其他学科上也多次被提及。上个世纪后半叶在西方国家兴起的以多元化教育理论为基础的多元化音乐教育,经过实践和理论的不断完善,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直到21世纪以来,多元化音乐教育逐渐引起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统观世界音乐教育的发展,多元化的音乐文化教学是大趋所向。但是在主流的影响下,我国必须结合自身的文化特色制定符合自身学生的多元化教学。音乐文化课程的多元化教学,目的是为了让旅游专业的学生摒弃单一的接触音乐导致的思维狭窄。在从事旅游行业时如何传播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史一项巨大的职责,只有多方的接触不同的音乐领域,才能更加全面的诠释现实中旅游资源的美。提倡加强音乐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和本土化的综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应包括民族音乐文化与世界音乐文化的精品,重视学习我国优秀的本土文化,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了解音乐,认识音乐,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
(二)营造良好和谐的教学氛围
良好和谐的教学氛围包括教学设备的硬件基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依旧是不可或缺的,以及旅游专业学生对于音乐文化课程的学习热情与重视程度。
目前,教学硬件设备整体水平都有很大的提升,旅游专业在开设音乐文化课程时,都会配有特定的音乐教室,配备一定的音乐教学设施(如钢琴、影音设备),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刺激学生的感官神经,从而达到多方位传递音乐信息的目的。当教学课程中含有民族音乐欣赏时,可以配备民族特色的乐器,学生们会通过对乐器的接触,辅之以教师的演奏、讲解,加深旅游专业学生对音乐在旅游中应用的理解。
(三)因材施教
我们常说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要用“启发式”教学代替“填鸭式”教学,对于旅游专业学生的音乐文化课程的教育显得更为贴切。完善教学的硬件设备,结合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编写的音乐教材、教师用书、课件等也开始使用,教育部仍需在具体操作上做出更大的投入,不断深化艺术教育改革。在加强音乐文化课程对旅游专业学生素质培养作用中,主导者――音乐文化课程教师的心态与感受十分关键。不需要具备高超的音乐艺术技艺,却不能缺少对于艺术的热爱与对艺术高尚理解的灵魂,用他自身的感触体验去感染学生,用他敏锐神经去关注学生,用他的深层只会去牵引学生,这才是教育的真谛。也许若干年后,学生们已经忘却了曾经的旋律和曲目,但是在面对音乐时,全身心的投入到“听”中,直觉引导自己用心体会音乐中情感的变化。
(四)开创科学的交叉性教学
科学的运用是多方面的,对于教育更是展现着它有利的一面,艺术作为无形的音符,通过科学的交叉性结合,可以生动形象的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听觉中。当旅游专业学生在学习音乐文化课程时,通过先进的科学手段把旅游景区的风景立体化,再融入高质量的音乐作品,不仅增强了旅游资源的形象感,更加令人深陷其中。旅游专业的学生在欣赏旅游资源的同时结合了音乐的激发,会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对旅游资源产生新的感触。这种立体的“情、景”交融的教学方式会从感、观的角度激发对于旅游资源瑰丽的理解与诠释。一直以来,优秀的音乐创作都离不开科学的支撑,众多的音乐艺术表演形式融入了先进的科学手段,使音乐不单单成为了听觉的享受,更增加了人们是视觉角度的享受。
(五)吸取国外的经验,结合本国国情
我国目前旅游专业的音乐文化课程只占本科四年教育课时的7%,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25%以上的水平。要强化音乐文化课程对旅游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增加学时是有一定必要的,课时代表着对于音乐文化课程的重视程度以及增加音乐文化课程对旅游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进入21世纪,各发达国家音乐教育大都放弃了对西方音乐(特指欧洲中心论)的盲目推崇,一致认为音乐教育必须融合多元文化和本土文化。日本教育融合了东西文化;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包括理解世界各类音乐;澳大利亚音乐教育中,英国文化的主导地位正被多元文化所取代。西方的艺术教育以“个性展现”“创造精神的培养”为主导,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具备扩展联系、变通的思维方式,学生发现问题、研讨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的教育模式,因为中西艺术在渊源、特征和形态上有巨大的差异,所以在教育的观念、教学方法教学等发面必然要结合本国的具体情况。
在旅游专业学生素质培养中,笔者认为鉴于旅游专业是个包含多方文化集结的特点。而音乐也是囊括了众多具有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思维类型的人外化他们的精神所创造出来的,前者在融入后者的同时不断的深化自身的内涵,这样才能使旅游专业的学生,在短暂的几年学习时间从多方的角度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其他国家的音乐教育转变以及其重视程度不难看出,我国的音乐教育仍然欠缺很多,但是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使把音乐教育十分成熟的国家的方式照搬到我国,仍然是不能成功的,这条真理有无数的历史在提醒着我们。吸取国外的精华,加之对本国教育情况的分析,将别人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转换成适合我国学生的教育,才能真正的发挥音乐文化课程对旅游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广宏.音乐的旅游驱动力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32:213-214
[2] 张海鹏.大学生音乐素养[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1:186-189
篇5
关键词:德国音乐学;博洛尼亚进程;教学路径;教育模式;人文精神
德国在世界教育史上最先开辟了现代意义上的“研究与教学结合”的大学教育模式,学术自由,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德国大学的特色。音乐学这门发源于德国的学科在这样的一个教育体系中,长期以来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它的教育模式与人文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作者结合自己在德国长达17年的音乐学和民族音乐学两个专业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在介绍欧盟“博洛尼亚教育改革”的基础上,以笔者学习过的维尔茨堡大学和工作过的埃希施塔特天主教大学为例,就德国音乐学教育模式与理念做一介绍,以此为中国音乐学教育发展提供一些借鉴与反思。
一、“博洛尼亚进程”下的德国音乐学建构制度
1999年欧盟29个国家的教育部长在意大利博洛尼亚联合推出欧洲高等教育改革一“博洛尼亚宣言”。这一改革的目的是:整合欧盟的高等教育资源,育体制,最大化的推动欧盟各大公立大学的教育合作,提高欧盟与国际的竞争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计划到2010年实现“欧洲高等教育区”(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加速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整体教育水平和科技发展。由于47个国家的参加,计划庞大,耗时漫长,因此该计划被称为“博洛尼亚进程”(BolognaProcess)。德国作为欧盟的发起国与核心国,深知欧洲一体化的实施为提高欧洲整体与国际抗衡能力的战略重要性,而教育是提高欧盟实力和推进欧洲一体化的必经之路,对此德国义无反顾地推动“博洛尼亚进程”,并对其教育体制进行改革。这一改革的推出,也是德国自二战结束后40年里的最大一次教育改革。音乐学这门在德国具有百年历史的学科随着改革的推行,无论是学制还是考试制度都做了大幅度的调整。具体的措施是:
(一)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
德国的教育犹如它的制造业属于慢工出细活。在“博洛尼亚进程”之前,德国大学的两级学制是硕士和博士,没有学士制,大体分为理科和文科两种。硕士学位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学习阶段,在积攒够学分后才可进行初级升高级阶段的考试,以及最后的毕业考试。通常硕士阶段的学习需要4-6年,但一般学生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业,造成延长学习时间的弊端,致使德国劳工市场人才短缺。“博洛尼亚进程”推出的三级学制,既3-4年的本科教育和1-2年的硕士教育,以及之后的博士研究生学习,类似美国的三段式体制。这个改革对于只想掌握专业技能,之后很快进入社会工作的学生提供了快速通道,也有助缓解德国长期以来人才匮乏的市场需要。
(二)欧洲学分互换体系(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简称ECTS)
为了使欧共体参差不齐的教育水平得到提高。欧盟建立了容易理解的、统一的、可以相互比较、互认学分和学位文凭的体系,其中欧洲学分互换体系就是这一体系的基石。一个ECTS学分需要花费25到30个小时,这其中包括上课时间,课外作业和社会实践,老师辅导与考试。针对不同的学位对其学分的要求也做出了规定:(1)学士学位三年期180个学分,4年240个学分;(2)硕士学位一年60,两年120学分;(3)博士学位,没有具体的学分要求,通常是3-4年的全日制学习。学生在学习期间至少应该在国外学习一学期。
在“博洛尼亚进程”之前,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除了学习一门主专业外,还必须选学与主专业不同的两门副专业。所选的专业跨度可能很大,即使主专业是音乐学,在一些综合性的大学里,在没有特别前提条件约束的专业范围内,选学理工科作为副修专业的也大有人在,例如笔者的同学主修音乐学,副修数学和哲学专业。通常情况下,以音乐学作为主专业的学生相对选修文科类的专业较多,例如笔者本人主专业音乐学,副专业神学伦理教育和德语作为外语。主副专业只是学习强度和要求上略有不同。这种制度为的是培养复合型人才,通过对不同专业的学习,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利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交叉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主副专业,所以每个学生的情况也就不同,开学时学生要自己花一定的时间为其制定本学期的课程安排。完全没有国内的同班同学和同年级的概念。所有的学习计划是根据自己的情况量身定做,有很大的自。
由于整个学习以学分制为主,每个学生所学专业又有所不同,所以没有像国内专门将学士、硕士和博士的课程按部就班的分阶段统一安排出来。除了专门给硕士与博士生开设的研讨课有要求之外,学士、硕士与博士阶段的学生同时一起上课,尤其是同上研讨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只是考试要求不同而已。
“博洛尼亚进程”后,德国各个大学根据自己的情况在以180个学分为标准的制度下,推出了不同的学习方案供学生选择,例如笔者学习过的维尔茨堡大学就有几种:(1)将180学分只用于一个主专业的学习,(2)用于两个主专业,(3)一个主专业和一个副专业的组合。对学士学位需要4年也就是240个学分的学习也做了相应的要求。硕士学位的学习方案也像学士学位一样,可只修一门120个学分的主专业,也可修两门主专业或是一门主专业加一门副专业。相对维尔茨堡大学来说埃希施塔特天主教大学的音乐学专业只提供180学分的单专业学习,在这里由于篇幅有限就不在详细介绍。
通过欧洲学分互换体系可以对不同国家的同一个专业较容易的进行比对,为欧洲高等教育领域引入了竞争机制。学生在这个体系下可以自由的选择大学,为教师的交流也扫清了障碍。不同国家的高校间也可共同创建一个硕士课程,学生可以同时获得两个大学共同颁发的学位证书,为培养跨国型人才开创了一个新的教育模式。
所有必修部分的课程,都可以在选修课部分深入和展开。在1-4学期时建议先选学“音乐史”的基础课程,以及“体系音乐学导论”和“民族音乐学导论”、“乐器概论”、“文化语境化”、“音乐与媒体”、“音乐与区域”和“音乐社会学”模块中的课程。对于模块“历史句式”课最好在学过调式必修课后再进行学习。
多种多样的模块选修课大部分放在3-6学期学习。在对音乐媒体和文化历史、音乐社会学、音乐心理学、民族音乐学和音乐原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后,就可以通过应用音乐学提供的实践课深入到文化实践和具体的工作中。除此之外还要参加相应的学习小组为毕业论准备。课程中有一半必须有考试分数,剩下的没有具体分数只是考试通过与否来评定。论文必须是有成绩的。在选修课中一共要写8篇论文,3个有分数的课堂记录,在那些除了没有分数要求的讨论课上也可以以写论文的形式代替课堂记录。如果学生完成了考试要求之外更多的带有分数的考试,将选取11个最好的考试成绩作为总分。至于学士的毕业论文,一般必须在考试中心申请,从申请之后算起8周时间内必须提交论文,毕业论文字数要求在65000到80000字之间。
硕士120学分由必修15学分、选修75学分和最后的毕业论文20学分以及口头答辩10分组成。前提条件是:(1)大学毕业(通常学士180个学分或者等同的成绩)或者即将毕业的学生,在申请时已有120个学分或者最迟在硕士的第三学期入学时出示证明。(2)必须在历史音乐学,和/或者体系音乐学和/或者民族音乐学领域已有10个学分,在音乐学和/或者音乐教育和/或者在音乐专业(例如,乐器,声乐和乐理)板块有20学分。满足这两项条件可申请硕士学习,无需入学考试。前3个学期的必修课是研究生专门的研讨课。除此之外,在覆盖24个学科模块以及一个职业实践模块和一个其他专业模块的总共26个模块中必须选修15门课程。每个学期要完成30个学分的学习,一般安排是1个模块的必修课和5个模块的选修课。第4学期主要是毕业论文的写作和口头答辩。24个学科模块要涉及5个不同的学术视角,既历史、作曲技术、文化与交叉文化、美学、社会学与心理学,或者也可以按照自己的重点选择去发展。一个必修模块。15个选修模块,一个职业实践模块和一个其他专业模块总共18个模块都要通过考试完成。其中一个必修模块,两个选修模块的考试必须以有分数的论文形式完成,其余的15个模块的考试形式多样,不必有分数。在此也提供机会在必修和选修课部分中可以选择多个有考分的课,最后的总成绩则可选各科最高分来计算。
对于3-4年全日制的博士没有具体的学分要求,但是在申请论文答辩之前,必须完成6个高级研讨课的口头报告和论文写作,每篇论文必须在25-30页之间,口头报告30分钟。只有通过后才允许提交博士论文,博士论文被学术委员会认可后可进行论文答辩。当博士论文正式出版后,才可得到博士学位证书。由于很多人博士论文不能及时出版,所以出现即使博士论文和答辩通过也不能马上得到博士学位证书的现象。由于繁重和严格的要求。一般在德国的博士学习3-4年很难完成,通常情况下需要6-8年,这也导致了很多人无法坚持,半途而废的局面。与国内博士学习不同的是,在德国没有博士入学考试,学生只需提供硕士学位证书以及提交导师一份非常详细的课题研究计划书,如果通过就可入学。
从课程的设置、安排和学分要求上,可以看出选修课在整个学士180学分和硕士120学分的学习中占了主要比重。这充分的说明大学有足够的实力,提供充足的资源以满足学生的兴趣要求,将培养有个性差异,独立学术人格的学生放在首要地位。正是由于以科研带动教学,鼓励扶持老师以个人兴趣为出发点的创新研究,才可以在课程的不断更新,资源的积累上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得供需环节达到良性循环。
(四)以著作论文为主的学习教材
由于上课的内容以老师的研究为主,所以每门课上很难找到统一的教材,而是做研究必不可少的资料,诸如学术专著和各种论文。通常在课程开始时,老师会发给学生与这门课相关的参考文献,少则三五十个条目多则百种不等,阅读书单的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课程本身,对这门课有启发的书籍和论文也会被收集进来,跨学科的特点非常强烈。老师会对参考文献逐一作出介绍,也会对该领域当前的权威人士,研究水平,关注重点等等进行综述。
在涉及经典原著的课上都是围绕问题进行原著选读,并作课堂讨论。一般意义上的材被与之相关的大量针对性强的学术专著和论文替代,一两本教材的观点和知识含量被多角度和富于思辨的学术文献覆盖。其实这种大量阅读文献的要求在中学就以开始,因为德国的中学本身就没有所谓的全国材,而是各个中学由老师自己从种类繁多的教材中挑选和编写符合自己学生情况的教材。甚至国内统一的高考在德国也不存在,除了巴伐利亚州统一的高考制度外,其他各州的高考都由中学自己负责出题和考试。
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在课下不做大量的阅读,就无法参与到研讨课上的讨论中来。所以广泛大量阅读是德国大学的特点,课前准备,课后复习是学生必做的功课。由于没有材,反而扩大了获取知识面的可能性,调动和锻炼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能力,在每一节课中练习着查找,阅读和逻辑分析的能力。
(五)从理论到实践为主的应用转化
为了教育兴国,重整普鲁士雄风,洪堡在当年建造柏林大学时。就提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理念。学生不仅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学以致用才会为社会做出贡献,所以提出了“实习”这样一个由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学习方式。“博洛尼亚进程”更是将培养学生的重心放到应用性人才上来。在笔者工作过的埃希施塔特天主教大学,从2006年起将音乐学专业与音乐教育合并,推出德国唯一一所提供“应用音乐学与音乐教育学”专业的大学。
在这个课程设置中,突出的一点是一方面音乐学与音乐教育专业的结合,另一方面的重点是课程的应用。所谓的应用重点就是学生在学习期间,通过项目实习获得实际能力的考验――例如独立掌握乐谱制版,音乐会的组织策划,实施介绍音乐的项目活动或者自己创立一个网络视频节目等等。除此之外,在第一学年学生就已经与相关的职业实习单位取得联系,做过一个小实习并且在第5学期的实习学期中完成工作实践。音乐学和音乐教育的结合不只是为了很多德国音乐厅和歌剧院新近推出的教育计划或者介绍音乐的节目而显得重要,学生们在这里一方面从老师那里学习如何将他们的知识有目的的传授出去,另一方面在掌握了两个专业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使之相辅相成的利用起来。
“应用音乐学和音乐教育”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包括:(1)历史音乐学、体系音乐学、民族音乐学以及音乐理论;(2)音乐教育方法与理论导论;(3)贯穿学习期间的音乐表演;(4)职业实习;(5)交叉学科的补充。课程的设置力求根据学生对音乐相关活动的兴趣,结合科学理论,音乐实践,以及通过对音乐活动的策划,项目实践和实践学期中的职业培训完成。
除了以上的领域外,学校还为学生配置了自己的电脑音乐实验室,学习合成器的使用,各种音乐软件的操作,录音录像装备的使用等等。尤其那些在学校或业余时间一直与音乐表演打交道的学生,可以很好的演奏一种或两种乐器的学生,让他们的音乐实践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为了落实“博洛尼亚进程”中,学生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这一改革措施。老师在学期末时,会对学生发起问卷调查,征询他们的意见和今后想听到的课程内容。在整个教学计划中,还有一项是学生直接参与到科研项目中,例如在笔者2013年开设的民族音乐学课程“传统音乐与音乐工业”中,就将对巴伐利亚国家广播电台传统音乐频道的调查项目交给学生负责。学生从资料的收集、整理、到对该栏目的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向、收听率的调查、听众的反馈等等做了大量调研工作,并直接参与栏目的播出,整个项目调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积极性极大的调动起来。
同样维尔茨堡大学在4/5学期也有相关应用音乐学方面的课程,帮助学生参与到与音乐有关的行业领域的实习中。例如广播电视、网络媒体、音乐厅/歌剧院、书籍与乐谱出版社、音响工业、文化机构、职业学校和大学。
结语
以上是“博洛尼亚进程”后德国音乐学教育模式的一个简短梳理。虽然德国作为此项改革的发起国,坚定的推行这项计划,并对自己的教育制度进行了调整,但之后的反响并不令人满意。在这项计划推行后的几年,欧洲各地大学就纷纷出现了大学生抗议游行的事件。奥地利与德国这两个原先教育体制基本相同的国家,大学生们对“博洛尼亚进程”的三段式体制提出强烈不满,认为将原来4-5年的学习内容压缩到3年,学生疲于应付考试,缺少了自由支配的时间去消化内容。原先一直推行的主副交叉跨学科专业学习越来越被单科学习所取代。同时大部分人质疑这种以市场化为导向,只注重成绩和结果的教育是否已经偏离了教育的目的。虽然“博洛尼亚进程”在某种程度上暴露出他的弊端和问题,但就笔者的观察,这一改革并未动摇承载德国教育体制的核心思想和驱动力――“人文关怀”。
通过对德国音乐学教育模式的分析可以发现,与国内大而全的,单一的通史概论课相比,德国音乐学注重小而精的,灵活多样的专题选修课;与国内老师讲,学生听的大课相比,德国注重学生参与的研究讨论课;与国内教材的统一,全面性相比,德国更注重学习材料的个性化和多元化。与国内注重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相比,德国更重视的是学生综合研究能力的培养。而这种教育管理制度和学科的建设没有围绕个人价值,自我意识,自我超越等等人文思想是很难展开的。正如德国著名音乐学家汉斯・亨利希・埃格布雷特(Hans Hein-rich Eggebrecht)在他的旷世名著《西方音乐》一书的自序中提到的,他书中的音乐史并非是尽最大可能完满地写书本里的东西。而是他多年来自己与历史事件打交道后的体验音乐史,“最后是体验音乐史所促发的反思”@。在提到他书中强调主观介入,也许有人会对此提出异议时,他写到“科学不允许错误,谬误,出轨,任意和曲解,它们(在科学里)没有机会,但科学也许容忍有人出来抵制作为最高箴言的所谓客观”。我想这种尊重研究者特立独行的人格和思想环境也许是造就德国大学涌现大批影响世界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的一个原因。就像中国哲学家邓晓芒认为的那样,自由的研究是建立在好奇心上的。当人将自己的好奇心作为探索的目标时。才有自我超越的可能。
除此之外,让笔者感触最深的是德国大学老师传递给学生的工匠精神,精炼有效的大学行政管理机构,设施一流,服务周到的图书档案馆,丰富灵活的交叉学科学习,全民读书,资源共享的社会意识和自我反思的公民责任感等等,这些也都是促成德国教育长盛不衰的条件,也是成功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
今天,当笔者多次被国内的同道们问及德国的音乐学或民族音乐学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安排和教材等等问题时,都不能马上给出一个满意的回答。因为我的回答是:“没有统一课程表”,“没有材”,“没有学士、硕士和博士统一课程”。这样的回答都满足不了同道们的提问,就像没回答他们的问题一样。当我多次解释德国教学管理模式的操作流程之后,不得不开始思考,为什么德国的这种模式很难与中国的对接?问题到底出在哪里?难道只是规章制度及操作环节上的不同吗?
篇6
>> 流行音乐元素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运用 流行音乐元素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论流行音乐元素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运用与改进 将多元化流行音乐元素引入职业院校视唱练耳教学课程的分析 高师音乐表演专业的视唱练耳教学 论音乐教育专业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的创新策略 音乐教育中视唱练耳教学的研究 中职阶段音乐专业视唱练耳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视唱练耳教学中“内心音乐听觉”的培养策略研究 视唱练耳教学中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研究 浅探高职音乐教育专业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视唱训练 舞蹈专业视唱练耳课程的特殊性及应对策略 师范音乐专业视唱练耳教材应用现状研究 也谈高职音乐专业《视唱练耳》课程教学 高师音乐专业视唱练耳教学初探 论戏曲音乐专业视唱练耳课程教学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视唱练耳教学浅析 音乐学专业视唱练耳教学改革初探 与音乐专业考生谈视唱练耳的学习 浅谈音乐高考专业中视唱练耳的训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杨林.流行音乐专业方向视唱练耳课的特殊问题及教学设想(硕士论文).武汉音乐学院.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16-18.
[4]杨立梅.首调唱名法的学习心理基础.中国音乐教育,2002,2:37.
[5]赵楠.从流行音乐的角度谈视唱练耳能力的培养.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2:121.
[6]王欣昕.传统视唱练耳音程训练的流行变革.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9,4:106.
[7]杨林.流行音乐专业方向视唱练耳课的特殊问题及教学设想(硕士论文).武汉音乐学院.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19.
[8]王欣昕.流行音乐元素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运用(硕士论文).东北师范大学.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30.
篇7
以举办全国会议为契机,认真准备,努力实践,切实提高武汉音乐学院的视唱练耳教学水平,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视唱练耳教研室全体教师共同编写并公开出版了音乐院系作曲技术理论共同课系列教程(总主编:钱仁平)之《多声部视唱――根据经典名作改编》(主编:张燕,副主编:李金华、韩燕玲、梁红),提交给全国视唱练耳教学研讨会,并已先期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推行,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和艺术效果。该教程包括早期音乐、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印象主义时期以及现代音乐六大部分47首完整的作品或乐章。对于加强视唱教学的“音乐性”、“艺术性”,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是国内视唱练耳教学领域富有创建的教程之一。
简短的开幕式之后,中央音乐学院教务处长、作曲系视唱练耳教研室主任赵易山教授举行了题为《视唱练耳学科的生存环境与可持续性发展》的专题讲座。讲座认为:视唱练耳课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首先应该承担音乐“技术元素”的训练与概念整合,培养音乐技术元素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此基础上,它还更应该是一门音乐(作曲)技术类型的“应用”课程,它不单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音乐素质,更要使学生以技术为手段,在音乐实践中解决问题。赵易山教授指出,综观音乐学习的全过程,视唱练耳的使命无处不在:拓展并深入国民音乐教育领域,承担培养音乐素质的责任;巩固专业基础教育,赶上专业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发展的步伐。也正因此,本学科要加强自身研究与建设,推动学科发展。他还指出:视唱练耳学科应该在专业科研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针对业余教育层面的教学研究――考级、素养、音乐化、娱乐化等方面研究。赵教授最后特别强调视唱练耳学科要拓展学科的内涵,用多素材、多种类的技术,服务于应用,将技术应用的成果,回归音乐本身。
随后,2007武汉全国视唱练耳教学研讨会举行了论文报告会。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钱仁平教授向大会提交了《源于音乐回到音乐感知音乐创造音乐》,从宏观上探讨了如何切实提高包括视唱练耳在内的作曲技术理论共同课教学质量的问题。论文认为,从作曲技术理论共同课的角度来说,音乐各专业方向课程貌似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共性的,就是都离不开“音乐作品”;包括音乐在内的一切艺术活动,其最高目的之一就是围绕着艺术作品而展开的共享;要实现音乐艺术的共享的基本前提之一是要把作曲家创作的作品实现音响;而准确实现音乐作品的必要前提之一就是音乐表演艺术家对音乐作品的全面了解、准确理解和创造性表现。
武汉音乐学院韩燕玲的《近现代音乐节奏的基本形态及其训练方法》,针对目前视唱练耳教学中近现代音乐节奏训练相对薄弱的状况,结合大量现代音乐作品实例,对近现代音乐节奏的基本形态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关于近现代音乐节奏训练方法的若干建议。上海音乐学院张晖也结合实际音乐作品,讨论了“复杂节奏节拍教学中的若干问题”。西安音乐学院冯敏娜的《传统听写与实际音乐作品听写之比较――从音乐和乐感能力的培养谈起》,将传统听写与实际音乐作品听写在教学中的应用做了比较,认为实际音乐作品听写的运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提高审美意识。武汉音乐学院李丽娜从“特点”、“原则”、“意义”、“方式”、“方法”等五个方面“浅谈结合实际音乐作品训练的视唱练耳教学法”。西安音乐学院张晓燕的《音乐作品与视唱练耳教学》,从“如何将音乐作品引入视唱练耳教学中”、“根据不同的专业系别进行选材,做到因材施教”、“音乐作品的引入是促进视唱练耳教学发展的最有效途径”等三个方面讨论了相关问题。
在视唱练耳本体研究方面,上海音乐学院刘畅的《视唱练耳教学中技术性训练和音乐性训练有机融合之我见》认为: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我们应该把技术性(理性)训练与音乐性(感性)训练视为一对相互依存的共同体,要使学生在接受技术性训练的同时感受音乐(音响)本身带给他们的那些技术性之外的诸多因素,从而体现出学好视唱练耳对于从事音乐教育、创作、表演和研究者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以及无可替代的作用。星海音乐学院黎冰冰的《如何通过基本练习提高乐感》认为:在视唱练耳的教学中,通过在基本练习的各项训练中融入作曲技法的部分旋律知识,提高学生对乐曲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同时还进行相应的发声基本训练,达到能有乐感地视唱的目的。相关论文还有武汉音乐学院李金华的《音程向位模块在视唱教学中的运用》、王方明的《“相对固定”与“绝对固定”――论“音程”》,以及张继农的《论三声部开放排列和弦连接在和声听觉中作用》等。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节奏训练问题也引起不少代表注意。除了前述结合实际作品进行训练的论题外,武汉音乐学院陈明的《节奏的定性记谱和定量记谱》、南京艺术学院滕缔弦的《视唱教学中体态律动的应用》、武汉音乐学院李露、李金华《符号训练法在节奏教学中的运用》、广西艺术学院林作红《实用、开拓、创新――节奏训练在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拓展》等论文,也都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随着专业音乐教育领域对视唱练耳师资数量与素质要求的进一步加大与加强,作曲技术理论专业视唱练耳方向本科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引起各音乐学院的重视。本次全国视唱练耳教学研讨会不少代表的论文也涉及到这一领域。上海音乐学院蒋维民教授的《〈视唱教程伴奏编配〉与〈练耳教材写作〉课程概要》介绍了上海音乐学院视唱练耳专业本科生在高年级开设的这两门必修课程的基本情况。武汉音乐学院梁红的《本科视唱练耳主科教学策划》以教学内容为主线,构架了主科教学计划方案。沈阳音乐学院颜锐的《关于视唱练耳专业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提出了在强化专业课的同时扩充选修课而且要增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辨、专业理论表述能力的音乐论文写作基础课程,以期能够培养既具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同时又符合音乐院校视唱练耳教师所具备的教师资格标准的视唱练耳专门人才。
与研讨会丰富深入的理论研究交相辉映,10月17日晚,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视唱练耳教研室在编钟音乐厅为2007武汉全国视唱练耳教学研讨会奉献了“与音乐最亲密的接触――根据经典音乐名作改编的视唱练耳作品音乐会”。
参与本场音乐会演出的各专业方向本科与附中学生达500多人次。音乐会演出的曲目,全部从前述《多声部视唱――根据经典名作改编》中选出。女声三声部视唱《C大调前奏曲》、无伴奏四声部视唱《圣母颂》、四声部视唱《安魂曲》等众多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曲目的精彩多声合唱,博得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压轴曲目是由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钱仁平教授改编自法国作曲家拉威尔的《波莱罗舞曲》。一百多人的多声部合唱将音乐会推向,2007武汉全国视唱练耳教学研讨会也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篇8
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展沈音举办
5月15日晚,“2007沈阳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展”开幕式暨交响音乐会在沈阳音乐学院音乐厅举行,标志着交流展正式开幕。
本次交流展从5月15起至6月22日结束,为期一个多月,计划举行24场音乐会。来自美、法、日、韩的18位外国音乐家、学者,将在沈阳音乐学院与中国艺术家们联袂演出或讲学,来自国内艺术团体、音乐院校和沈阳音乐学院的音乐家们也将为观众献上精彩的演出。此次交流展是沈阳音乐学院继“第27届李斯特音乐节”、“沈阳国际音乐节”、“2004沈阳国际长笛艺术节”和“沈阳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展”之后举办的又一次大型国际音乐文化交流活动。交流展的举办,将有利于沈阳观众更加直接地接触到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各种音乐形式、风格与流派,对开拓观众眼界、提升沈阳城市文化品位、促进全民音乐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王毓
首届钢琴修造论坛举行
由中央音乐学院和施坦威(上海)钢琴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中央音乐学院首届钢琴修造艺术论坛,5月21日-24日在北京举行。这是迄今为止我国钢琴修造领域举办的规格最高级、水平最高的一次专业研讨、学习和交流的盛会。论坛由中央音乐学院艺术实践管理办公室承办,吸引了全国专业院校师生和大批各地钢琴修造专业人士。
据介绍,此次论坛的举办,目的在于普及和提高我国钢琴修造、调率和维护水平,为业内人士营造一个相互学习与交流的平台。论坛主讲人包括中央音乐学院赵东升、王德生、刘克寒等钢琴修造专家,授课的外籍专家包括施坦威钢琴(远东)公司总裁罗伯特・道夫先生、施坦威(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约翰・潘顿先生和纽约的专业技师等。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吴迎于24日晚举行了独奏音乐会,为论坛画上句号。
■刁艳
中国音乐史学会
第十届年会联手苏州
本报讯(记者 乐工)中国音乐史学会拟于2008年9月下旬在江苏苏州市召开第十届年会;同时举办第五届全国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评选仍按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三组进行。
为了充分发挥本学会的优势和作用,推动中国音乐史学科的建设,更好地为广大会员服务,该学会拟与苏州鑫凯培训学校联合举办:1、2007年暑期中国音乐学论文写作班;2、2007年高等院校音乐理论教学研修班;3、2007年中国音乐学硕、博士研究生考前辅导班等培训科目。
详细办法可登录以下网址:
yyyj@rymusic.省略
咨询电话:010-68152605(《音乐研究》编辑部 陈荃有) 0512-65165528(苏州鑫凯培训学校教务处)
高为杰星海讲学
本报讯 日前,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高为杰教授应邀赴星海音乐学院讲学,受到全院师生的热烈欢迎。此次讲学内容包括:《音乐意义的探究――关于音乐作品分析的方法、目标与目的》《现代作曲技法中音高体系的应用》。
篇9
赵塔里木这个名字,从书面文字至口头称呼都令人难忘。“塔里木”一词源出古突厥语,意为“流入湖泊和沙漠的河川支流”。今天,作为地标的塔里木,是欧亚大陆腹地56万平方公里的一片盆地、是一条长达2000余公里的河流、还是一座储存着160亿吨原油当量的油田,而无论是盆地、河流还是油田,皆以其凝重、浩瀚与恢宏而闻名。将塔里木这三个字入为人名,寄托着父母的深意与期望。赵姓塔里木者,作为中国音乐界的一位学者以及笔者的师长与领导,则以其坚韧、宽厚与执着而立身。
二、学子——学者
赵塔里木是一位坚韧的学子。新疆素有“湖湘子弟满天山”之说,虽祖籍湖南,自被父母赋与“塔里木”之名,他便被深深烙上了新疆的印记。出生于乌鲁木齐的赵塔里木中学毕业后,远赴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担任州文工团演员,七年的文艺实践使他浸于蒙古长短调、哈萨克阿肯弹唱以及维吾尔麦西来甫等民间艺术的海洋中,并与当地民族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当今天的赵塔里木袒露他至情至性的一面时,还会用蒙古舞的抖肩击筷来回忆当年的峥嵘岁月。而也正是这段生活,奠定了他与民族民间音乐的不解之缘。1978年,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塔里木进入新疆奎屯师范学院学习,主修理论作曲。两年后转入新疆师范大学音乐系,1982年获得学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82年,随杜亚雄教授考察新疆少数民族音乐,从此走上民族音乐学之路。经过五年的执教和研究生涯,1987年塔里木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攻读硕士学位,师从耿生廉、杜亚雄教授,研究方向为民族音乐学,于1990年获得硕士学位后返回新疆师范大学任教。再经过五年的执教生涯,1995年考入扬州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师从王小盾教授,研究方向为“汉民族与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的比较研究”,1998年获文学博士学位。
从学士至博士的求学生涯,在上个世纪对于地处新疆的学子而言,无疑是一条充满艰辛而坎坷的道路。更不幸的是,塔里木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文工团工作的七年,正处于期间。为了备考,塔里木甚至发明了凿冰洗脸来保持头脑清醒的方法,偏远的博乐小城在冬天动辄就是零下30多度的奇寒天气,可以想见一个年轻人以冰水扑面的惨烈。考入大学后,在钢琴教育家王莲教授,音乐理论家赵梓辉教授,作曲家祝令、马辉教授等名师的指导和自身坚忍不拔的努力下,塔里木打下了坚实的音乐理论基础。1987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是塔里木第一次走出新疆,也是新疆音乐界首位硕士研究生。在中国音乐学院接受了全面而系统的民族音乐学训练后,他深入蒙古族额鲁特部进行了长达半年的田野调查,完成硕士论文《蒙古族额鲁特部民歌特征的鉴别与解释》,论文荣获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第二届中国音乐史优秀论文评选研究生组评委奖(1990年)。1990年获得硕士学位后,塔里木回到新疆继续执教。1995年考入扬州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再次成为新疆音乐界的首位博士研究生。就这样,一个来自大西北中年学子,来到瘦西湖畔的温润环境中,在王小盾教授的悉心指导下,以目不窥园、夙夜不懈之精神,对中国音乐文学的古今典籍进行了深入的阅读和研究。近两年的潜心修造后,塔里木将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投射到了中亚东干人的民歌,之后辗转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与新疆甘肃等地,完成了洋洋二十余万字的博士论文《在中亚传承的中国西北民歌——东干民歌研究》。
赵塔里木是一位胸怀博大的民族音乐学者。新疆的偏远与相对闭塞,确实使得求学之路充满艰辛曲折,然而正是其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资源,为音乐学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塔里木深知,民族音乐学家首先必须植根于民间音乐生态之基底,以坚定信念与毅力向纵深发展,形成立足之本的直根系:其后还须扩展至探寻与音乐共生的文化背景,以求知欲与置疑态度发展出侧根,打通学科壁垒,形成网状分布的须根系;最终从土壤中不断汲取营养,形成伟岸的树干与繁茂的树冠,在人类文明的普照之下进行光合作用,以参天大树的高度来俯瞰世界民族音乐之林——是为直根、须根、树干、树冠的有机关系。因此,民族音乐学研究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深入调查对象的内核,以局内人的身份与该文化生态形成共同体,分享其音乐的审美内质与社会功能,最终再上升至学术层而对其进行理性的把握与诠释。在撰写硕士论文《蒙古族额鲁特部民歌特征的鉴别与解释》时,他深入伊犁昭苏、尼勒克二县的额鲁特部中,与民间艺人共同生活,熟练地掌握了额鲁特语,并记录下一百五十余首额鲁特民歌,对额鲁特民歌共生的文化背景、额鲁特人的音乐观、民歌的分类和流传、额鲁特民歌的歌词特点与音乐特征、额鲁特民歌在社会文化体系中的功能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该论文是民族音乐学田野调查、系统分析与科学结论的范本之作。
通过《蒙古族额鲁特部民歌特征的鉴别与解释》一文,塔里木展示出作为民族音乐学家所必须具备的扎实根系,而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价值再认识》(《音乐研究》1989年第3期)一文中,已经看到塔里木伸展出树干的端倪。文中首先通过描述少数民族音乐与其生产活动的联系、在婚礼民俗中的作用、在少数民族宗教活动中的文化意义等方面,揭示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价值的特殊意义,并阐述了少数民族音乐在文化中的“向心”、“规范融合功能”,为“文化价值相对论”的观点摇旗呐喊。文中指出:“任何一种文化,无论处在何种发展阶段的社会环境中,其自身具有的价值体系是其它文化不能取代的。”同时,塔里木也冷静地指出:“在观察异民族音乐文化时,试图采用一种完全中立、超然的态度来摆脱自己的价值观对观察、判断所产生的主观倾向是完全不可能的。但这不意味着放弃文化价值相对观,相反却要提倡和坚持,并作为研究工作的出发点。其根本意义在于:不断向客观逼近。”他还在文中警示“另一种极端倾向是:虽然从“平等音乐观”的愿望出发,最后却得出不平等的结论;从批评“欧洲中心论”出发,却建立起地域、民族的自我中心。”这些观点,在时隔四分之一世纪后的今天看来,依然振聋发聩,这是民族音乐学家面对全球化大潮时应该坚守的原则与座右铭。
正是持有这种科学的民族音乐观,使得塔里木的研究视野愈加开阔起来。以新疆额鲁特部民歌研究为起点,他开始将目光拓展至整个中亚。新疆与中亚存在有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蒙古族和俄罗斯族等7个主体在界外的跨界民族、还有维吾尔、回等2个主体在界内的跨界民族。而回族作为一个跨界民族长久以来并没有引起学术界应有的关注,其音乐文化的跨界研究则基本上为空白,塔里木以其敏锐的学术触觉关注到了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东干人音乐文化。1997年1月至5月,他与王小盾教授前往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对东干民歌进行了实地调查,历经辛苦与磨难,终于1998年9月完成了《在中亚传承的中国西北民歌——东干民歌研究》。可以说该篇论文的完成,标志着塔里木作为一个民族音乐学者,正在形成其知识结构的树冠层面。该文对东干民歌的流传分布、民歌概念与分类、传承方式以及唱词格律等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与研究,并将东干民歌与中国西北回民民歌进行了个案的对比与分析,从而全景式收录了中亚东干民歌的形态、文化背景及其所呈现出鲜明的跨界特征。这篇论文是中国跨界民族音乐文化研究的开篇之作,将为国内跨界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拉开序幕。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34个跨界民族。对于跨界民族所进行的文化研究,还关系到政治、经济、宗教乃至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等重大问题。20世纪中国的民族音乐学家们,不仅仅要从学术层面上揭示跨界民族音乐文化及其共生文化体系的属性与特征,还要站在公民层面,在探索艺术真理的过程中承担起维系中华民族认同、构建国民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重大任务。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塔里木将研究的目光拓展至东南亚民族民间音乐上来。2011年8月,经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各学科规划小组评选审批,塔里木主持申报的科研课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跨界民族音乐文化实录》,被列为“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澜沧江一一湄公河流域面积约达80余万平方公里,从云南出境,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等五个东南亚国家。而云南境内的25个少数民族中,跨国境民族就有16个,东南亚国家从20世纪后期以来是世界公认的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同时也充满着政治、经济乃至军事上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对这些跨界民族的音乐文化研究,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越了民族音乐学学科本身,上升至与国家文化安全、经济发展、边界和平等息息相关的重大命题上来。
纵观塔里木的学术研究历程,在其丰硕的研究成果中可以清晰地勾勒出这样一个脉络:从新疆额鲁特民歌解释,至中亚东干人的民歌研究,再至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跨界民族音乐文化实录,正是一个民族音乐学家立于民族民间音乐生态中向下植根、网状伸展、登高俯瞰的历程,硕士与博士的研究对象分别从境内单一民族(额鲁特)、拓展至跨界单一民族(回族-东干)、再至跨界民族集群(云南-东南亚五国),昭然揭示出一个胸怀宽广、肩负使命的民族音乐学家的历程。
三、教育家——领航者
“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后汉纪·灵帝纪》)。以言传者为“经师”,以身教者为“良师”,倘若以思想、智慧与人格的力量为学生树立信念与理想,是为“人师”。本科于师范大学、硕士于音乐学院、博士于综合大学的学习经历,综合大学、艺术学院、专业音乐学院的执教经历,使塔里木对教师这个社会角色有着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以言传身教的“良师”为起点、以照亮学子学术人生的“人师”为目标。塔里木一直如此践行:课堂上的他以严谨缜密而著称,生活中的他则如慈父般地关爱学生,而无论课堂内外,他都用自己的行为、思想与意志影响着学生。在专业方面,塔里木强调必须通过系统地学习与训练,掌握全面而扎实的音乐理论与实践技能功底。在综合素养方面,塔里木强调打通学科分界,人文与科学素养并重,对于音乐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还要具备经史子集的古典文献阅读功力,熟练掌握外语来保持对国际学术热点的时刻关注,还要熟练掌握现代科技的研究手段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率。正所谓一手读春秋、一手用科技。最最重要的,做学问即是做人,学品与人品同步、知识和行动合一。令人记忆犹新的是,在新疆师范大学首届本科毕业生典礼上,塔里木在黑板上有力地写下一行大字:“踏踏实实做学,老老实实做人”。这一行朴素无华的文字,整整影响了一代新疆音乐学子,他们坚定地朝着老师所树立的灯塔前行,同时也遵循着着薪火相传的传统来照亮后学的道路。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塔里木便以民族音乐学家特有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对现有的高等音乐教育体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其《新疆高师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中的一个误区》(《中国音乐》,1996年第2期)一文中,对少数民族班视唱练耳的教学内容与其母语文化割裂、教学方法与其音乐实践过程脱节的现状提出了严重的质疑,认为现有的课程体系中“许多课程的内容基本上是欧洲传统音乐文化的经验总结,而民族音乐文化的知识在这些课程中充其量只是‘民族化’口号下表面的、缺乏实质内容的点缀”,其根源在于“一元音乐价值观的误导”。走出误区则需要“树立多元的音乐文化观、认真研究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特征、探索双重乐感的人材的培养”。从此,新疆师范大学音乐系在塔里木双重乐感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下,在课程体系与培养方式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即使在塔里木调入新疆艺术学院工作后,后继者依然沿着这条道路探索进取,终于在十多年后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1995年,塔里木调入新疆艺术学院工作。新疆艺术学院是西北地区唯一的综合性高等艺术学府,学院设有音乐系、美术系、影视戏剧系、舞蹈系等,汇集了新疆的歌舞丹青艺术门类,这为塔里木的教学与科研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在教学方面,塔里木开设了《音乐学基础》、《民族音乐学概论》、《民间音乐田野调查技术》、《计算机音乐概论》等课程,集基础理论、艺术实践及音乐科技各方向的教学于一身。在他的主持下,新疆艺术学院创办了音乐表演专业木卡姆表演方向,并于1996年首次招生,这标志着自古以来民间口传心授的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正式纳入了高等艺术专业教育的体系中。塔里木认为:“当代学校教育己是民众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木卡姆的传承不可完全游离于这个文化传承的主流。如何不失时机地将木卡姆传承纳入学校教育轨道,使其成为活态传承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学校艺术教育必须直面的问题。”经过七年的实践探索与总结,2003年新疆艺术学院木卡姆教学成果被评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与此同时,赵塔里木领衔的音乐学学科被评为自治区艺术类惟一的重点学科。
2006年,塔里木调入中国音乐学院工作。中国音乐学院、我国唯一一所以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和研究为主要特色,培养从事民族音乐理论研究、创作、表演和教育,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音乐学府——这对于一个民族音乐学的学者与教师而言,无疑是如鸟投林。在这里,塔里木担任了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导师,并为学院开设了《中国维吾尔木卡姆述略》、《跨界民族音乐文化研究》等课程,将自己的学识与见解浓缩为精华,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他培养的三名博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均获得优秀。
篇10
音乐学院始创于1989年,二十几年的办学历程,已经形成了完备的课程体系、合理的专业配置和成熟的教育教学模式。现有专业教师2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9人,讲师13人。师资均来自于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专业艺术院校。此外还聘请了闵惠芬、赵晓声、张畴、戴定澄、赵佳梓等专家作为兼职教授。
学院现设有苏州市苏南地方音乐文化艺术研究所、石湖昆曲曲社等机构团体。学院数字音乐实验室设备先进,目前在国内同类高校中居于水平。
学院于2007年被教育部确定为44所全国普通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试点学校之一。多年来,学院在教学、科研上硕果累累。每年都有数十篇学术论文在各类刊物和国家核心刊物上发表,并出版多部专著和音像资料;教师的音乐作品在国家专业比赛中获得金奖;在中央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省市电视台和外国电视台相继播出。在专业学术交流方面,音乐学院分别组织、承担了“吴中琴会——中华琴学国际打谱交流研讨会”、“全国音乐理论作曲学术研讨会”、“苏南地方音乐文化艺术学术研讨会” 、“‘流’与‘变’全球视野下本土音乐资源之诠释——民族音乐学论坛”等高规格学术会议。组织参加了与德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国专业团体的艺术交流;数十次接待来苏旅游的世界各国的朋友和友好人士。同时参加了省、市组织的大型文艺比赛活动,并多次获得奖项。
学院面向全国多省、市招生,优良的生源使招生层次始终居江苏省同类学校之首,在全国也处在前列。
学院自建成以来为全国高校、中小学培养了大批合格的专业教师和管理干部,为部队和地方输送合格的专业文艺演员,为传媒培养合格的专业制作人员,为更高学历的人才培养输送合格的生源,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和认可。
招生专业介绍
音乐学(师范)
本专业为师范类专业,培养能够掌握音乐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组织及指导社团音乐活动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声乐、钢琴、器乐、乐理与视唱练耳、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外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中国民族音乐、多声部音乐分析与习作、合唱与指挥、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区域音乐历史文化、形体训练、教育概论、学习心理学等。
学生毕业后可应聘大中小幼等各类学校及文化馆站、青少年宫及企业、社区等单位从事教学、组织、指导、文化管理等工作。
招生范围和计划
2012年我校面向江苏、安徽、河南、湖南、河北、江西、浙江和辽宁8个省招收本科艺术考生,专业成绩全部采用各省组织的音乐专业省统考成绩。
专业 学制 层次 科类 拟招收计划 学费
音乐学(师范) 本科 4 艺术文 64 6800元/年
注:分省招生计划请以各省级招生主管部门统一公布为准。
报考条件
各计划投放省份符合教育部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中确定的报考条件且系艺术文科考生,均可报考。
录取原则
考生专业省统考成绩合格,录取时按照公布的各省招生计划,对达到所在省音乐类公办本科批次投档要求的考生,以专业成绩并参考专业门类从高分到低分分省择优录取,其中英语成绩不得低于60分(满分150分计)。
联系方式
地 址: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科锐路1号
邮 编:215009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音乐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