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3 18:19: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音乐教学论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音乐教学论论文

篇1

传统的音乐教学单一枯燥,通常情况下,音乐教师照本宣科,用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就讲完一节课。但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兴起使得音乐教学更加丰富,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当教师在对一些抽象、枯燥的定义和知识点以及一些难懂的知识点进行讲解的时候,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影视音乐播放出来,从影视音乐中抽取知识点,进而让学生从具体的实例中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同时也有效利用了多媒体信息技术。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下载更多的影视音乐,为学生营造一个放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聆听优美音乐旋律的同时学习到知识。

(二)将影视音乐有机地融入到音乐教学中

影视音乐是一项综合艺术,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无论是人们在生活、学习还是娱乐中,它都占据着重要地位。所以在这种时态下,音乐教师也应该跟上时代的脚步,将影视音乐有机地融入到音乐教学中,使其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进而促进音乐教学的顺利开展。融入影视音乐的音乐教学会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学习过程中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并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影视音乐能够让音乐教学变得更加感性,因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人们可以通过欣赏美妙的旋律,感受鲜明的节奏变化,进而自我描绘音乐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同时还能对创作者所表达的丰富情感内涵加以体会。而且对于人们来说,欣赏音乐的重要手段就是联想和想象,这样的手段对于业余的音乐爱好者来说是可以的,但是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想要透彻地了解一部音乐作品,紧靠联想和想象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又是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影视音乐来对学生进行锻炼。而影视音乐让音乐教学变得更加感性主要是指视唱练耳的感性化。对于音乐学习者来说,视唱练耳是一门重要的技能理论课程,它主要是利用视唱和音乐听记来对学生的音乐感觉进行训练,进而使得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感受能力。所以为了让教学效果更加显著,就可以对影视音乐加以充分利用。也就是说,在对学生进行听觉训练的时候,让学生在一定的记忆基础上对一首旋律进行听记,如果需要听记的旋律比较陌生,那么学生听起来就会很费力,但是教师如果为学生提供一首耳熟能详的影视主题曲或者插曲,学生更容易投入到听记的氛围中,同时也能够更轻松地完成听记,进而促进学生视听能力和思维感受能力的提高。而且在演唱一些影视金曲的时候,因为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影视作品的相关画面,这样学生能够更加用心的体悟,找到演唱的感觉,从而让自身的演唱带有强烈的感情。其次,通过影视音乐导入声乐的学习。因为对于音乐来说,声乐更优于乐器,这可以从“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中得到体现。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多收录一些经典的影视曲目,这些影视曲目往往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即使经过时代的变迁,仍然经久不衰,这就说明它们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尤其是一些经典的影视曲目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能够勾起学生的回忆,这样更容易学习和演唱。就比如《我爱你,中国》这一首影视曲目,该首音乐作品可以说是有一段历史的,对于当前喜爱流行歌曲的学生来说,这一时期的歌曲可以算“老古董”了,但是这一首音乐作品却仍然能够被当前的人们喜爱,这是因为电影内容带给人们感动,唤起了学生心中的爱国情怀。这样的影视音乐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进而使得他们投入到声乐学习中。

(三)结语

篇2

    因此,我们说,一个音乐教师只会弹琴唱歌,按步就班,那无异于被蒙上眼睛只会转圈推磨的老牛吧?教学,是一种艺术,音乐也是我们心目中最高雅的艺术。怎样将它们有机结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教学分风格?这应该是我们教师终生追求的目标吧?那种把弹琴唱歌当作技术,把教学也当作技术的音乐教师来说,他要想教出自己的风格来,恐怕就难为他了。因为,艺术要靠感觉和悟性,而这感觉和悟性又来自教学的主体——那活蹦乱跳的学生。所以,凡是善于抓住教学闪光点和善于发挥教育机智的教师,只要将这一点一滴用文字进行总结,就等于在教学生涯中留下了一行行坚实的脚印。这是他心血的结晶,这是他人生的书页。有了这种认识,难道我们还会拒绝写论文吗?还会为到学期结束要交论文而发愁吗?我们还会为评职称而去临时应付吗?不,统统不会!因为这已是他收获的时刻,他只会主动地、适时地收回成果。因此,写好音乐教学论文,是收获音乐教学的果实,为今后的音乐教学工作的腾飞总结经验,为自己人生的旅程增添一个崭新的高度、一条闪亮的起跑线。如论大环境,这也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新世纪对广大音乐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的重要内容。音乐教师们,快行动起来吧,论文写作、钢琴、声乐、教学,这些都是我们音乐教师的专业和基本功。

    音乐论文三要素

    我很赞赏《中国音乐教育》上的一段话:写作音乐教学论文要:口子小,点子新,挖掘深。过去有些人老抱怨发不了文章,他们殊不知自己的文章要么漫天撒网,不着边际;要么面面俱到缺乏深度;要么重复别人写过的东西,且不如别人。因此,我向想要写好论文的人们大声推荐——论文写作三要素:口子小,点子新,挖掘深

    因为这是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再加一法:多读书

    常见论文格式

    1、条理型:按论述顺序阐述观点,图式如下: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但要紧扣中心论点)。2、简约型:简单开头,重点论述观点,小结有力,中心突出。图式如下:开门见山——论据、论证充分、深刻,具有说服力——结尾简略、主题鲜明。

    3、着作型:文章开头有引言,结束有结语;中间有中心论点、分论点,每个论点以章为结构,图式如下:引言——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结语

篇3

关键词:小学音乐;乐器教学;竖笛教学;学习兴趣;学习效果

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启发学生的心智,熏陶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为此,新形势下应该转变教学思维,自觉落实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理念,发挥音乐教学应有的作用。教学实践证明,在音乐课堂,巧妙的使用竖笛授课,能给学生一定的直观体验和感悟,对实现情境化教学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音乐课堂应用竖笛教学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欲望

音乐授课不是简单的让学生记忆住音乐乐理知识,也不是让学生跟着老师的基调跟唱几首歌曲,而是需要全程的学生参与和感悟,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所在。竖笛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让学生看到了音乐的表现力,看到老师或者同学的课堂演奏表演,他们的兴趣会急剧提升,他们也渴望自己像老师一样熟练的掌握和运用竖笛演奏,那么他们的学习欲望就会得到激发。音乐课堂如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得到有效的激发,那么学生就会喜欢上音乐课,就会在音乐课堂主动探究和学习,学习的效果就会不断提升。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学生在课堂上接触竖笛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让竖笛教学和音乐教学有机的融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竖笛在音乐课堂中的应用,除了给学生讲授竖笛的制作原理、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之外,还要给学生展示,可以给学生演奏歌曲,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2强化学生的竖笛练习作用,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演奏方法

乐器在音乐课堂上的应用不是静态的摆设,而是需要动起来,让学生认识、了解和掌握乐器的使用方法,让他们掌握其中的使用技巧,进而促进他们对音乐知识的理解,促进音乐学习效果的提升。在竖笛的教学应用中,一定要强化学生的练习,所谓熟能生巧,只有学生认真的练习,掌握一定的演奏方法,学生学习起来才能事半功倍,否则课堂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音乐乐器的演奏都需要基础的练习作为基石,为此,竖笛教学也是如此。在音乐课堂使用竖笛授课,首要要做到的就是要控制好气息,实现气息的均匀化,这是吹好竖笛的关键所在。竖笛的演奏中会不断的吸气和吐气,那么就需要确保气息的均匀化,为了实现这样的效果,教师可以采取适合学生气息练习的方法,比如要求学生掐腰做闻花香的动作,让学生体会吸气自然的感觉。吐气也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在吹竖笛的时候往往吸一口气吐一口气,导致竖笛出现刺耳的声音,这时候音乐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缓缓吐气,做到细水长流。竖笛的演奏还需要学生具备熟练正确的指法,这是吹竖笛的基础。气息在吹竖笛的过程中是关键,必须要学生找到均匀吸气和吐气的感觉,但是指法的训练同样重要。娴熟的指法才能吹出美妙动听的音乐。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的指法运用,教师可以让学生边唱旋律边空指练习,让学生具备指法运用的意识,这样的练习是较为有效的,也能纠正学生指法的错误,提升吹奏的质量。竖笛的吹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还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口型,这也是吹好竖笛的有效保障。为了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吹奏口型,音乐教师可以采用“呜”的口型练习,两手放在两腮,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的口型就能得到提升。美妙的竖笛音乐演奏需要学生方方面面的注意,均匀的吹奏气息,恰当准确的娴熟指法以及良好的口型都是需要学生具备的音乐素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驾驭竖笛。

3开展竖笛吹奏技能训练,提升演奏的效果

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演奏的技能是非常重要的。要想让学生驾驭竖笛的演奏,必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演奏技巧,演奏的好与坏也决定了音乐的表现力,良好的演奏技巧可以让人们感悟到音乐的美妙,赋予音乐生命力。糟糕的演奏技巧会降低音乐的层次,让人生厌。在竖笛的演奏技能训练中,由于学习较为单一,往往学生兴趣较为淡薄,为了转变这种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模式,比如游戏教学法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的练习中,要强化学生手指应变力的训练。让学生做好手型准备,强化热指运动和空指练习,学生随着老师的口令不断变换指法,循序渐进地进行开闭。老师唱出两至四小节的旋律,学生接着在六孔上开闭,提升学生的反应能力与表现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开展游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他们的课堂参与度。例如可以与学生进行鱼咬尾式地吹奏接龙等游戏,实现课堂教学的寓教于乐。

作者:刘洋 单位:河北省定兴县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篇4

[论文关键词〕多媒体音乐理论教学教学手段

多媒体是90年代以来计算机领域发展的新技术,利用了计算机科学的交互性、界面友好性、操作简便性的特点,在教学中集图、文、声、像为一体,将分散的素材与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也便于学生系统的学习相关知识点。特别是在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中,涉及大量的多媒体素材,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对素材合理编排,能突出教学重点,有序组织课堂教学,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极大的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是现代教学方法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多媒体手段如果应用不当,反而会降低教学质量。如何在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合理应用多媒体手段,使课堂生动活泼、重点突出、内容连贯、解析清楚,是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垦待解决的问题。

一、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强有力的教学手段,为音乐理论课程教学注入了活力

1.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主要是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的好奇,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营造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把学生的审美体验推向。例如在《中国音乐史》教学中,古代部分由于年代久远,学生难免在学习中觉得枯燥。这时,多媒体教学就能发挥很重要的作用。我在介绍骨笛时,就给学生用投影仪分别展示了舞阳骨笛、河姆渡骨笛的图片,介绍它们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对现今的影响,并欣赏了骨哨与乐队演奏的《原始狩猎图》。使学生在学习了骨笛的相关知识外,还对骨笛的外形以及演奏有了形象的认识,一堂原本枯燥乏味的古代音乐史课,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下,顿时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学习中国音乐史的兴趣大增。

2.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果。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以景促思,提升教学效果。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欣赏曲目的曲调、节奏、韵律、内容安排对应的图片或动画,营造出对应的情景氛围,让学生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对欣赏曲目的特点把握得更加牢固。这样,多媒体可以创造生动的意境,起到很强的感染作用。譬如在欣赏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时,我就用投影仪显示了冼星海的画像、《黄河大合唱》的演出剧照等,在此背景下再来进行《黄河大合唱》的欣赏教学活动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这样创设教学情景的多媒体手段,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厚,能够很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3.牢富教学手段,缩短教学时间。多媒体技术表现能力强,手段丰富,可用来分解、演示一些复杂、枯燥的教学内容,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直观形象,减少知识点重复教学。高等院校音乐理论课程与技术课程相比较,理论课程显得要枯燥、烦杂一些。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以讲解为主,造成了教学手段单一的客观局面。多媒体技术融入到音乐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中,这一局面得到了很大的改观。

4.优化教学过程,扩充教学容量。在音乐专业理论课程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对教师传授的知识兴致淡漠。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讲课方法比较单调,学习内容也比较单一,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在课前将教学内容用多媒体组织起来,在课堂上按教学程序得心应手地把影像清晰地呈现出来,引人入胜,从而节省了时间,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兴趣,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轻松地学到更多知识。

二、多媒体技术运用不得法,反而影响教学质量

1,媒体依赖,盲目跟风。在音乐理论课使用多媒体过程中,存在着不顾教学内容与目标、为追求课堂效果盲目使用多媒体的情况,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现象。许多老师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用事先准备好的课件取代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禁锢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学习的每个阶段都严格按照老师的多媒体流程来。教师的表现手法单一,盲目的使用多媒体,从而成为媒体的操作员,没有成为课堂的领导者,也没有成为教学内容的驾驭者。这种类型的教学,完全依赖多媒体的质量和流程,无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主次错位,重点不明。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课件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很多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生动性,不再将精力放在搞好课堂设计上,而将大部分的时间花在了课件制作上。同时,某些不合理的教学评价条款,也为这种趋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多媒体制作从内容确定到资料查找,从音乐选择到色彩搭配;从软件操作到界面切换效果,教师的任务从教授内容变为操作软件,教学的重点从学习内容到观赏课件。师生之间的交流多了一道多媒体屏障,教学质量也在某些程度上受到影响。

三、在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理论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提高教与学的整体水平

1.充分认识多媒体教学的辅。多媒体教学具有操作简便、媒体兼容性好、内容组织方便、声画合一等特点,可以使抽象的音乐知识真实可感、活泼生动、极大地开阔学习者的音乐视野,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教学手段,近年来在音乐理论课程教学中被广泛使用。但是,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其优越性,也有缺点,需要辩证的认识。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有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如果超出了使用的“度”,就会物极必反,反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方法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不能仅仅其中依靠一种。单一的多媒体教学,无论界面、音乐做的多么漂亮,总会使课程变得枯燥无味,知识的接收者仅仅扮演了电影观众的角色,而不是学习者的角色。从学生学习知识的角度来看,各种教学方法都具有辅。在课程的教学方法确定过程中,关键在于这种教学法是否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知识的顺利传递创造条件。因此,一堂成功的课程应以知识的有效传递为目标,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而包括多媒体在内的各种教学手段是为知识的传递服务的,都是教学的辅助手段。

2.合理确定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多媒体教学中的交互性也就是教学双方的互动。良好的互动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现阶段音乐理论课程多媒体手段教学的一大问题就在于缺少互动。教师备课时,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自身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确定教学的实施过程以及教学方法,编辑好教学多媒体软件。课堂上以此为主线、单线程的、按部就班的灌输给学生。这种做法确实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但是带来的负面的问题就在于无法让学生在比较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教师在课前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根据具体情况收集相关资料,设计好课堂问题,合理确定多媒体课件中知识交互点。这些交互点会依照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不同情况产生不同的结果。通过对各个结果的分析,或是大量的事例对比,给学生更直观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做法加大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工作量,但是对提高学生能力是非常关键的。

篇5

美感教育属于情感教育的范畴。在美感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强化审美者自身对美的感受与体验,在此基础上击玉成乐,使其产生对音乐的共鸣与感悟,进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全面透彻地感知音乐,解读蕴含其中的美感。然而,传统的音乐教学对此鲜有涉及,抑或只是蜻蜓点水、一点而过,其远未做到音乐学科对学生的教育目的。因此,教师通过倡导学生参与音乐的实践,使他们在自我感知体验中学会欣赏美。例如《天山之美》的教学中,教师在完成《牧马之歌》、《青春舞曲》的教学后,引导学生运用自然流畅的声音、欢快的情绪去演唱这两首歌,使每个学生都大胆地唱出自己心中的美丽天山,“从那西边树丛露出弯月牙,马群踏破了野花跑回家,大家围坐月光下,泡上可口的奶茶”。如此,使学生在亲身参与的音乐实践中,感知音乐美、欣赏音乐美,进而形成对美的感悟与内化。

二、鼓励学生交流与分享,深化对音乐美的感知

在现实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尝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借助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在彼此的思维碰撞中,深化对音乐的感知与领悟,进而升华自身对音乐美感的体会,提高对音乐的鉴别与欣赏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积极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分享自己的想法。例如《春天举行音乐会》讲授时,在播放完这首散发着春天的欢乐气息的歌曲后,让学生静下心来去感知音乐中每个音节传达的讯息,并根据自己对春天的理解,去揣摩春天的声音,例如“轰隆隆、轰隆隆”的春雷声,“沙沙沙、沙沙沙”的春雨声等。然后,教师也可以准备一些音乐道具,如模仿春水声的串铃、模仿春雷声的铃鼓以及模仿春风声的沙锤等,启发学生找寻出这些乐器在曲中代表的每种声音,并让学生说说理由。最后,让学生说出其在《春天举行音乐会》中收到的讯息,并与大家分享其感受,教师对学生的感知予以积极有效的评价,使学生在分享中感受快乐,增进对音乐美的理解,形成对音乐美的共鸣与美妙体验。

三、结语

篇6

论文关键词:音乐表演理论知识教学交融

目前,音乐院校普遍存在音乐表演教学与音乐理论知识学习严重脱节的现象,即音乐表演学生只注重专业技能、技巧的学习,而轻视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师也只在演唱、演奏技能、技巧方面严格要求学生,而不能将音乐理论知识全面贯穿于教学之中。致使学生只学到一些演唱、演奏方面技能、技巧,但却不能真正把握音乐作品内涵,更无法正确表达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怎样把音乐表演专业技能技巧的学习与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教学中交融起来,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让音乐的价值和功能得到外化,让音乐作品的内涵能淋漓尽致地呈现给观众呢?此文就如何处理好音乐表演专业技能、技巧学习与音乐理论知识学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一些初浅的探讨。

一、音乐表演与音乐理论知识交融的必要性

音乐院校的理论作曲科目和声、复调、配器和曲式经常被称作曲理论学科的四大件,是创作音乐作品的重要知识与方法。作曲家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表达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和深刻的内涵,是音乐的本质美的呈现。这种内容和情感必须通过表演(二度创造)得以表达,听众才得以赏析。

不管是声乐专业的学生,还是器乐专业的学生都要具有一定的作曲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表演实践,这样表现出的音乐(不管是声乐还是器乐)的思想才可能鲜明准确,情感才可能丰富多彩,才可能感染听众,音乐也才真正发挥它的功能与作用。因此,音乐表演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只体现在音乐表演的技能技巧方面是远不够的,必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何才能将音乐表演技能技巧教学与音乐理论教学整合起来呢,处理好两者的交融呢,或者说如何用理论知识去指导音乐表演实践呢?还是值得认真研究探讨的问题。

每一个音乐作品中音乐的创作手法各异,主题的呈现,旋律的发展,和声的进行,结构的布局,作品的格调等千差万别。音乐表演学生只有具备了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才能很好的去理解音乐。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流动的艺术,情感的艺术,《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对音乐的解释:“乐是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显现,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感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这充分说明音乐是通往心灵的情感艺术,是构建心灵与外界交流的桥梁。音乐作品的深刻内涵需要表演家去揭示,去实现音乐作品的功能和价值。这也就说明音乐表演的学生需要有好的理论基础才能更好的去诊释音乐。作品中除了旋律音调外,作曲家对音乐的力度、速度、表情等有着许多提示,这都需要演唱(演奏)者去细心的体会和处理。一切音乐表演的技能技巧都是为表现音乐作品内容服务的。因此,要求对音乐表演生必须实施与音乐理论知识的交融教学,这是音乐表演专业教与学的基本原则。

二、音乐表演专业教学重技能轻理论的成因

虽然在音乐院校教学中音乐表演技能技巧教学与音乐理论的授课手段和方式方法在不断的改进,虽然很早就喊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对很多音乐院校音乐表演学生来讲,普遍存在着学音乐就是单纯学习歌唱的技巧或者学习乐器演奏的技巧的思想。认为一个声乐专业的学生只要有一幅好嗓子,有了很好的歌唱技巧,能够演唱高难度的歌曲就可以了,就算是有演唱水平了:学习乐器的学生则认为只要把乐器的演奏技能技巧学好,能够演奏高难度的乐曲就算学好了。这种狭隘的、错误的认识,导致学生对音乐理论知识学习不够重视,影响了对理论知识的认真学习。有的声乐专业学生不但连基本的伴奏都无法完成而且对歌词和旋律的结合的基本规律,对歌曲的曲式结构,歌曲的音乐形象与表达的思想都不是很清楚。器乐专业的学生具有了一定演奏技巧,同样存在对作品的历史背景、结构,主题思想等不明确,不能很好的去诊释作品的内涵。这种现象有越来越严重的发展趋势。

本来在各音乐院校中,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方案,都较全面的开设了音乐史论、作曲理论知识课程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关键是对音乐表演专业方向技能课与其他音乐理论学科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够,协调不好。不但没有很好衔接,造成严重的偏科,有的甚至厌恶对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师范类音乐专业培养的学生更应该是一专多能,多能就是较全面地学习掌握各种音乐知识和技能。笔者通过观察,对身边同学的了解是音乐表演技能与音乐理论知识无法融会贯通,而是脱节,违背了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音乐表演技能课教师也普遍存在自身音乐理论修养不高,无法将音乐理论知识融入技能教学之中。在极端重视技能技巧教学的情况下,忽视或轻视音乐理论的融入。由于学生和教师双方面的种种原因,产生了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学习不能够与音乐理论知识很好的融合。这样培养的音乐表演学生没有良好综合音乐素养,学生没有理论知识的支撑,也难于多元发展,更成不了高素质的表演人才。

三、音乐表演教学与音乐理论知识交融的思考

要想在教学中把音乐表演技能技巧教学与音乐理论教学很好的协调统一起来,首先必须提高学生和教师的认识,即认识到音乐理论知识对音乐表演学习的重要性。完成一个音乐作品的演唱或演奏,首先应对音乐作品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全面认识和掌握作品的思想内涵是表演的前提。设想如果让表演的学生在演唱、演奏作品前,用学生掌握了的音乐理论知识,去分析研究作品的主题,理解音乐的情绪和内涵,再通过试唱、试奏进行初步体验,我相信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兴趣成为最好的老师。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打消音乐表演学生对学习音乐理论知识感觉枯燥乏味的认识,使各科目知识在学习中相互内化和迁移。在教育心理学中强调学习迁移的重要性,所谓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简单地说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其次知识的交融必须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所谓学习的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情景中通过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音乐表演本身与音乐理论学科之间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是互为支撑的。要想把音乐表演专业学习与音乐理论学科很好的协调统一,需要通过师生间的共同努力,尤其是要端正学生学习的动机(内部动机尤为重要,应该让学生从心理重视对音乐理论学习的重要性,教育心理学中讲适度的学习内部动机能给学生带来最佳的学习效果)。通过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学生即将到达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学生会有质的提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教学模式的改变,让学生的知识达到长时记忆和掌握与运用。当然教师的引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加强自身音乐理论修养的同时,重视在表演技能技巧教学中更多的融入音乐理论知识,完成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篇7

    1.1做好教学准备,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才是音乐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将音乐课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完善的教学准备是实现互动音乐课堂的先决条件,教师的教具、教材准备的是否充足直接影响上课质量,而在音乐课堂的教学设计也直接影响着师生的互动性,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自身特点设置互动环节,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学习任务的设计,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因此教师在准备课堂的时候多注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小活动中去,其次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和乐器来辅助音乐课堂教学,增加课堂的新鲜感,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在多媒体教学中和学生科学互动,比如说对唱、伴奏和使用科学软件为学生歌唱进行系统打分,这都是互动环节设置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方法。

    1.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课堂是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以放松享受的状态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不断增加对音乐课堂的喜爱,更可以高效率的完成课堂任务。最重要的是,课堂气氛是否融洽直接影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效果。众所周知,良好的情绪可以使人发散思维,进行超常的记忆,要在音乐课上实现师生互动,教师就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音乐课上的到放松,积极参与到互动环节。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生理心理发育都还不够成熟,具有注意力不持久,贪玩好动,易被新鲜事物吸引的特点,因此,教学活动要立足于小学生自身的发展状况,学生都喜欢轻松、平等、愉快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这样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身心舒畅,思维才会得到解放,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就被调动起来,师生互动教学才能发挥课堂的生命力。教师要让尊重学生,以耐心、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注意保护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另外,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不要过分限制他们的个性发展,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平等、和谐、尊重、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努力地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为小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音乐的课堂环境,这样,不仅学生学的开心,也能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师生共同参与音乐课。

    1.3进行有效地课堂讨论,精心设计提问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互动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过去“一个老师一张嘴,一个黑板一支笔”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于今天的音乐课堂,教师要勇敢创新,敢于颠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建立合作小组,经常以小组或全班的方式展开讨论,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融入课堂,参与教学环节,以讨论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且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学生对音乐教材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在与他人讨论、争辩、思考的过程中更深刻的认识理解教材内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精心设计提问也是实现互动课堂的最佳途径之一,就如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教师要重视提问的效果,同时更要注重提问的有效策略,真正做到优化课堂的效果,实现“互动式”的音乐课堂,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积极思考教师的提问,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想象的场景,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又使学生对歌曲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学会全方位的欣赏一首音乐。

篇8

一、开放音乐课堂,为音乐知识注入生活气息

开放的音乐教学是指音乐教学的多元性,它不拘于一种固定的模式,是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与对音乐的实践。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天性活泼、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总是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为了让课堂成为学生充分展示生命智慧的舞台,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华。我们教师根据儿童好动、好游戏的心理特点,把少儿的音乐学习与游戏、舞蹈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舞蹈,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让少年儿童过自身的活动,把听、视、触等各种感觉活动和运动、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结合起来,从而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也要动脑,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

在教学《小动物走路》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编出很多优美的舞蹈动作。这首歌的歌词是这样的:“小兔走路,蹦蹦蹦蹦跳,小鸭走路,摇呀摇呀摇,小乌龟走路,慢吞吞,小花猫走路,静悄悄”。歌词具有很浓的生活气息。因此,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知识背景,运用多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模仿小鸭走路时,有一个小孩抬起屁股,左右扭动,双手还放在嘴边“嘎嘎嘎”叫,他的这一举动,全班同学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在学习小花猫轻轻走路的动作时,孩子们个个猫着腰,脚步很轻巧地走着,还作出安静的手势提醒伙伴不要说话。这时,我及时对他们进行生活常识教育,让他们知道在别人休息、学习、工作时,我们走路应放轻脚步,说话也要小声点,不要去打扰别人,力争做一位文明的、城市化的好小孩。当孩子们的动作有一定的协调度时,我把孩子带出教室,在操场上进行表演。孩子们很兴奋,都争着表演不同的角色,而且他们还创编了许多自己喜欢的动作及表情,甚至有些同学还创作对白,设计动作造型。他们的神态是那么的认真,动作是那么的优美,节奏是那么的整齐。

在这种自编、自导、自演的实践活动中,音乐不再是抽象的、虚幻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的造物,与生活息息相关。在音乐课堂上,把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在音乐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兴趣桥梁,它既激发了学生对音乐浓厚的兴趣,树立了自信心,孩子们的身心得到了发展,天真活泼的个性得到了解放。在这种开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孩子们学生通过歌唱、表演、创作,达到对歌曲的体验,师生之间平等互动,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合作。他们完全沐浴在优美的情境中,充分感受音乐的趣、音乐的美,激化和深化学生心中对音乐美的熏陶。

二、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的专家来说,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学习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驰骋想象的空间。任何一首歌曲或乐曲都是艺术家的情感产物,它通过音乐特有的方式来表现,或活泼或婉转或庄严或凄凉的情感,使人们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的陶冶。教师应充分挖掘音乐形象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去体验音乐中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音乐的审美实践与创造中逐步发展与丰富。由此,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我首先以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用爱心与激情在孩子们情感世界里播种出绚丽的彩虹。让他们带着一份真情去体验音乐,享受音乐带给他们的乐趣。使之产生共鸣,愉快地进行教学。

童年时,我学会了《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扣人心弦的儿歌。教会我这首歌的老师是我的爸爸。爸爸是我们四年级的音乐老师。当时,学校没有任何音乐器材,连一台录音机也没有。在唱歌之前,爸爸给我们讲了一段关于母爱的故事,说的是一位母亲为了筹备子女上学的钱,多次卖血导致卧病不起的故事。我们被故事中感人的情节感动了。爸爸以带唱的方式教我们学会了这首歌,虽然教学方式很简单,显得很枯燥,但达到“以情动声,以声带情”,爸爸怀着感恩的心把我们带到了爱的暖窝。从爸爸深情的带唱声中,我们对这首歌有了更进一步的体会。当时,爸爸眼中打转的苦涩的泪花,只有我能体会其中的点点滴滴。自此以后,我开始学会如何去理解别人,如何去关爱别人,我的同学们也跟我一样,经常说起生活中的妈妈。

没想到,同样的一幕在我的课堂上发生了。一首《爱的奉献》把我的眼泪推向悬崖。那一刻,课堂格外安静,孩子们的情感完全被我的感情牵引着,连平时爱在课堂上捣蛋的学生也一个劲地深情地望着我,也许他们也能体会到了爱的价值了。是的,爱是一个永恒的故事,只有开始,没有结束;爱是一根接力棒,他传给你,你传给我。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导航,我们只有把爱一代一代传下去,用爱的魅力感染学生,完成“治人先治学”的使命。

篇9

我国的传统音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千百年来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关于其分类,一般把其分成民歌、歌舞音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曲等五大类。但是有专家提出同属于中国传统音乐范畴中的诸如福建南音、西安鼓乐和一些宗教音乐并不能完全归于这五大类音乐中。因此,杜亚雄在《什么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将中国传统音乐划分为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四大类,这样有些学者提出的不能被“五大类”包含进去的音乐便得以准确的划分进来。当代的学校音乐教育中,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传统音乐一直处于音乐教育的边缘。“一项对来自广西各地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的1700多名学生进行的‘有多少学生会唱家乡的歌’的问卷调查显示,仅有3%的壮族学生,5%的瑶族学生,27%的苗族学生和31%侗族学生会唱自己家乡的歌。”①这一调查充分显示,熟悉和会唱自己家乡的歌的学生越来越少。民声艺术是学院派较为系统地研究我们民族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教学让我们的学生系统科学地学习民族声乐,高师是民族声乐艺术传播的重要阵地,而高师的民声艺术教育模式也多是采用示范练习的模式,而对于民族音乐背后的传统文化意义的讲解少之甚少,这也造成了传统音乐文化的流失。

二、高师声乐教学中应增加本土音乐作品内容

高师是培育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重要途径,因此,高师音乐教学中要适当的添加中国传统音乐的内容,重视培养学生了解并热爱传统音乐的情操。通过培养学生对传统音乐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做到对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首先在教学内容上,目前高师院校的教材主要是《声乐曲选》(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出版)、高师声乐教材《声乐曲选集》(徐朗主编、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1世纪高师音乐教材”丛书之一《声乐曲选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等几套高师声乐试用教材。②这些教材多涉及的是艺术歌曲以及经过改编的民歌作品,而对于高师院校当下的典型的民族作品及原生态艺术作品均未能涉及,而对于学习者来说,受当地人文熏陶以及民风影响多种因素,对于当地的民族音乐或原生态音乐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因此在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本地民族特色音乐作品的注入和讲解,让学生接触多种风格的声乐作品,融入真正“原汁原味”的原生性传统剧目。如东北地区最传统的东北小调,山歌、歌舞曲和萨满调。如徵调式的《东北风》、《放风筝》、《翻身五更》、《小看戏》、《回娘家》、《摇篮曲》等,宫调式的《丢戒指》、《卖饺子》、《小拜年》等,再如羽调式的《茉莉花之二》、《正对花》等等,乐曲表达了东北人民勇敢的精神、勤劳的作风及火热的情怀,东北人民破朴实的生活情怀,生动活泼的热情性格均通过作品像我们诉说。这些作品源于学生生活环境,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同时也使得本土的音乐作品得到了切实有效地传承。

三、高师声乐教师教学思维和知识的及时更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将自己长期以来的表演经验和理论经验传授给学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避免了错误的方式和方法,将这些经验消化理解并运用到实践中去,由声乐教师和观众检验学习的水平,这使得声乐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和理论修养,如果教师缺少对传统音乐的理解和掌握,那么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也必然造成其教学过程中对传统音乐的重视度不够,影响了学生的传统音乐文化素养的养成。而我国早期的音乐师范教育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教学体系和理念上深深烙上了西方音乐文化的印记,在结构上西方文化偏重而传统音乐文化偏少,在钢琴、视唱练耳、和声、作曲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上侧重的较多,而缺少对戏曲、说唱等“原生形态”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系统练习。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应注重自己的知识结构调整,在思想认识上提升传统音乐文化运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调整学习结构,多接触传统音乐深化自身知识,提升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审美能力,教师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决定了学生在传统音乐文化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四、结语

篇10

为优化教学效果,体态律动音乐教学应基于学生需求,因材施教,实施层次化教育培养。对低年级小学生,应通过模拟、辅助引导教学提升学生积极性。对中年级学生可通过有效点拨,使学生提升自信,通过团队合作、自主学习、相互促进,获取良好提升。在高年级小学生音乐教学中,教师则应以激发学生发散思维、拓宽其思路为主,通过学生的自我展现,塑造个性,提升创造力。在体态律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基于音乐这一主线,不应盲目的令学生在听到音乐时便立刻进行体态动作。殊不知,一些时候,小学生一旦调动了情绪后便无法安静,令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甚至是吵闹,无法令学生更好地欣赏音乐旋律,挖掘音乐内涵。为此教师应对学生做好课前引导,通过多媒体手段多次播放音乐,前几次令学生安静聆听感受,然后再循序渐进的加入体态律动模式,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思维,并优化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喧宾夺主,一些教师通过幻灯片持续播放、引入浓重音乐色彩的教育内容,虽然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令其注意力过于集中,形成了思维定式,无法扩充想象力,调动创新意识。再者该类过多的幻灯片模式教学,令学生会产生麻木心理,就好比在观看电影,无法理清思维,甚至会产生倦怠情绪。为此在体态律动音乐教学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充分参考实际状况,不应盲目利用,这样将造成反效果。

二、注重反馈、优化调整,开展现代化体态律动音乐教学

教学模式不应一成不变,应依据小学生需求、个性特征做好优化调整,及时反馈。可在音乐课开始初期,便通过音乐调动学生情绪,令其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可通过生动、形象、贴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启发引导提示集中学生注意力。如可组织学生伴随音乐进入教室,并令其通过自由发挥表演,依据教师演绎的各类形式音乐,将教室想象为不同的空间场所,并展现各异的动作形态。如教师可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网络平台下载丰富音乐素材,为学生播放抒情音乐时,可令学生一边表演一边想象:我是天上的一片云彩,自由漂浮……还可亲自演奏欢快音乐,通过律动音符令学生做出相应变化并想象:自己为海里的一条鱼,游来游去。在这样循序渐进的调动情绪后,教师则可演绎相对轻柔的音乐,令学生有序地回归到课堂,并逐步集中注意力,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固定位置,可随意变化,融入学生团队中,与他们一起跳动、歌唱,发挥良好示范作用,并对掌握要领相对困难的学生给予悉心的指导与帮助,激发其形成良好的创意,进而有效拉近师生距离。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