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毕业生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0 06:18: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音乐毕业生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音乐毕业生论文

篇1

关键词:音乐本科生;毕业论文;策略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毕业生提交的一份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文章。撰写毕业论文,既可以检验学生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技能的训练。本文拟从分析音乐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出发,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应对的策略,以提高音乐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

一、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主要存在的原因有专业特殊性,其次是现在的学生写作能力薄弱。音乐专业属于艺术学科的一个分支。在考入高校时,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较低。而入校后,学生通常只注重演唱演奏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在对《艺术概论》《中西方音乐史》《音乐教学法》《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等这样的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学生普遍学习热情不高。这样的学习态度导致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普遍理论功底不够深厚和扎实,同时又缺乏文字功力的训练,因而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上常常难以驾驭。现在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导致学生平时练笔的时间少,而教师灌输为主要教学方式,必然导致学生写作能力方面的欠缺。

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策略

1.加强学生对论文写作的重要性的认识

“毕业论文(设计)应该是实现培养目标、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检验学生是否具备较强的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1]对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专业课的特殊性,学生普遍出现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而轻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一个只会演奏、演唱而不会表达文字的人,不能算合格的音乐教师或音乐科研工作者。毕业论文的撰写不单单是一次简单的写作过程,重要的是通过撰写论文,可以使学生掌握如何收集、整理和利用资料,如何利用图书馆检索文献资料,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是一次系统的实践机会。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加深和巩固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并使他们把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实际合理选题

正确而又合适的选题是决定文章内容和价值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往往直接决定论文的成败。毕业论文的选题首先要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能够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毕业论文的选题要把握“适中”的原则。本科生在校期间掌握的多是基础知识,知识面和掌握的深度都有一定的局限,选择的题目一般来说,宜小不宜大,宜窄不易宽,应尽量结合本专业的相关知识和实践,并能体现教学与科研的统一。另外,学生要充分考虑并确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兴趣浓厚,研究的欲望就强烈,写作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3.夯实专业基础,提高写作能力

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除了专业技能的学习以外,还要积累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人文素养知识。作为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启发学生对音乐学的学习兴趣和探知热情,有意识地加强科研方面知识的讲授。在有些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例如音乐史课、教法课、欣赏课等等,可以采用写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训练学生提炼论题、组织材料、运用论据、论证问题、阐述观点等的论文写作能力。另外,在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上,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留一些具有延伸性的,能融合相关课程的思考题,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培养学生科研实践能力。

4.开设“音乐论文写作基础课程”

针对毕业生在论文写作的相关知识和技巧训练方面缺乏应有的实践经验,应开设音乐论文写作基础课程,系统地向学生讲述音乐论文从选题、资料收集和整理、撰写论文提纲、撰写初稿及论文修改到文论答辩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全面地掌握撰写毕业论文的技能和方法,以解决毕业论文的写作和答辩中所遭遇的诸多问题。

5.积极发挥教师指导作用

指导老师的专业水平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保障。首先要建立一支年龄、学历、职称、师生比结构均较为合理的教师队伍,做到有足够的指导教师以及指导教师有足够的精力指导毕业论文。其次,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从审定论文题目,指导学生搜集和阅读有关参考资料,确定题目,拟定提纲,一直到初稿至终稿的写作,都应发挥监督指导、启发促进的作用。通过毕业论文写作的教学实践过程,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科研方法与思路,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撰写毕业论文既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理解水平和运用能力的检验,也是大学生开始从事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实践的初步尝试。要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首先应对学生进行重视毕业论文写作的教育;其次,要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人文素养知识的根基,在平时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写作和科研能力,对进一步提高音乐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俊辉.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多层次灰色评价方法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03期(15).

[2]傅利民.音乐论文写作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袁培. 常思则善――由毕业论文写作谈及“音乐学文论写作课程”的开设意义[J].黑龙江史志,2010,(7).

篇2

音乐传播作为信息社会一个新的行业与专业,涵盖广泛,牵涉音乐与传播相关所有专业与从业人员,汇集着按传统职业和学科分类习惯难以划分的人群。音乐传播学科与专业的形成,是因为中国传媒事业的急速发展,产生出对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需求,是应需而生的新学科和新专业,带有浓重的中国特色。可以说既无现成的西方模式可照搬,也无中国传统模式可承袭。所以,没有人能预料这架在新世纪强行起飞的“专业客机”的航向与前程,但可以明确的只是乘客们从事的是朝阳产业,乘客们想去的地方想干的事情,就是音乐传播的目的。

由中国传媒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主办,中国音协音乐传播学会、南京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承办的“2007第三届全国音乐传播学术研讨会”于10月27-28日在南京艺术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音乐传播领域专家学者、师生与新闻出版单位文化传播人士10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提交大会论文60余篇。

音乐传播教育之现状

在26日上午举办的新闻会上,音乐传播学会会长曾遂今介绍了前两届音乐传播学术研讨会情况,及其教学与科研在各地院校的发展,指出从本科到博士的音乐传播专业教育平台在中国传媒大学已经形成,目前已有5届学生毕业。南京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院长王建元在介绍本院音乐传播专业本科毕业生分配与就业情况时指出,音乐传播专业本科就业率高达97%,以广播电视和文化传播公司为主,在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举步维艰的局面下,已成为本院音乐类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专业。记者从会议了解到,近十年来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武汉等城市的高等院校相继开办了音乐传播专业,一个音乐传播专业教育平台蔚然形成。

音乐传播理论之思考

音乐传播(Music Communication) 究竟为何物?是学科、是专业、是研究方向、论文题目,还是职业方向,或者公司运营项目?从第一届音乐传播研讨会开始,这就是一个争论激烈的话题。这个争论也延续到本届研讨会。与会代表除开对音乐传播学的音乐学归属、传播学归属等学科性质地位的讨论继续深入而外,许多研究者跳出各执己见的争论,直接进入学科主体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曾遂今教授《音乐传播的时空关系研究》与薛艺兵教授《流动的声音景观――音乐传播与地域分布研究方法新探》论文是这方面研究的代表。前者提出音乐传播“零信道、信道、盲信道、网络信道”四种模式,探讨其时空规律,解释音乐生命力形成的时空原因;后者以论文为基础进一步提出音乐传播“狭域、广域、泛域、异域”和“即时、共时、历时、待时”时空传播各自四种不同的模式。王建元教授则根据音乐传播专业在本院建立10周年的教学经验提出学科建设“音乐编导策划、音乐商务、音乐传播研究、音乐治疗”四个发展方向;庄元教授“试论数字化传播新技术媒体对音乐传播的影响”论文集中讨论了数字化传播对音乐传播的影响。冯光钰先生“音乐传播视野中的曲牌考释研究”和伍国栋教授“江南丝竹的传播”等论文则集中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播与流变情况。

音乐传播实践之研究

音乐传播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必然介入新闻出版、传媒工作的实践活动中去,会议一大批论文集中于各种不同的音乐传播实践活动研究。音乐传播,自然是传播音乐,从理论上讲不是一个问题,而面对实践却成为问题。

人音社杜晓十副总编发言以音乐出版现状介绍为主,指出全球化大潮来势汹汹,文化大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已被美国、欧洲、日本瓜分,中国文化产业的落后需要迎头赶上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音乐》赵志扬副主编的即席发言根据信息时代音乐文化传播出现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局面,提出一个传播节制和有理性的理念。高级编辑黄大岗论文“音乐编辑学提纲”则分16个章节详细介绍了音乐出版行业工作的编辑应该具备的知识。《音乐研究》陈荃有副主编以“实践:音乐传播学永恒话题”为题作了发言,强调音乐传播的实践品格,人才培养基本功基本素养的重要性。《音乐与表演》冯效刚副主编发言探讨音乐家与传媒革命的关系,指出严肃音乐从业者面对大众流行音乐的挑战,要争取话语权,不要自说自话,这样才能改变自己的边缘地位。曾田力教授近年来身体力行于古琴等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面对大河奔流的大众音乐传播主体,介绍了自己反其道而行之,传播传统文化“高雅音乐”的经验,提出音乐“高文化”传播的理念与实践方向,强调“小众传播”、“自然传播”的重要性。

篇3

音乐表演专业隶属于现在的音乐与舞蹈学院,作为曾经艺术系四个专业中唯一的音乐舞蹈类专业,在之前的发展都是较为缓慢和不健全的。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和发展,音乐表演专业如今已经成为了音乐与舞蹈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为百色学院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音乐表演专业的发展主要是从课程设置、实习基地建设、毕业音乐会、教师教学观摩音乐会和教师音乐会、学生专业比赛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建设的。

一、课程设置

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结合调研结果以及本专业岗位的社会市场需求,以实践式课堂与舞台相结合为主要教学模式,从2015级开始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在课程设置方面减少部分不适应发展的理论课程,调整部分实践课,新开设部分实践课,探索新的教学途径,不断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科学性,促进对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培养。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调研反馈结果以及岗位能力的要求,对2015级音乐表演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做出了以下调整:

精简课程,删掉或者整合部分理论课,减少学时学分。如删复调课,整合曲式与作品分析课和歌曲写作课为曲式分析与歌曲写作课,将舞蹈方向的乐理和视唱练耳课整合成乐理视唱课等。

优化课程,增加特色课程,总体课程结构更加合理。将原有的舞台表演艺术课升级,并更名为作品排演课。夯实理论基础,增加少量课程,如声乐作品赏析、器乐作品赏析、音乐论文写作等。

技能性课程比重增大,实践性学分比重明显增加。

通过开设的课程或者在课程内容中体现,如民族特色课程有原生态艺术表演,作品排演,壮、苗族舞蹈,瑶、彝族舞蹈等,红色课程有红色歌谣赏析等。

通过毕业演出检验学习成果,演出内容部分体现出民族性的特色和革命性的特色。

二、完善基地建设

为加快音乐与舞蹈学院转型发展,提高音乐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舞台表演和演唱能力,熟悉舞台表演的流程,了解舞台设备的使用等,2014年百色学院与百色市民族文化传承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在原有共建教学实践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合作。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甲乙双方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分别从合作办学,共同育人,合作就业,共同发展提升合作水平。其中,合作办学作为继续深化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聘请相关业务骨干为客座教授或者实践指导老师,对比赛、演出等进行指导,共同参与音乐表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共同育人作为选拔一定的优秀学生可以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同时,根据实践经验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尝试新的教学改革,逐步丰富与合作单位的合作内容,提高合作水平,不断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果;合作就业作为录用我院优秀本科毕业生,实现双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可以举办专场音乐会、舞蹈专场、特色文艺演出等,还可以进行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演出、作品创作,同时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等方面开展合作,为服务地方和发扬民族文化做出贡献。

通过近年与百色市民族文化传承中心的合作以及大量的舞台艺术实践,使得音乐与舞蹈学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艺术视野更加宽广,艺术审美和舞台演出层次得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较以往有较大提升。由于学习歌舞团的不少原创节目或经歌舞团教师指导过的参赛节目,在各类比赛中都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们的舞台实践能力也有了较大提高。总结的经验告诉我们,今后必须继续保持互利共赢的合作思想和指导原则,继续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补和资源共享,继续加强双方人员往来和沟通,建立形成一套更加牢固顺畅的合作机制,把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挖掘优秀的民族资源,培养更多优秀的艺术人才。

三、改变毕业论文的形式

将毕业论文以论文答辩和写作的模式,改成论文写作和音乐会并存。音乐表演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进行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音乐表演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有其专业特殊性和特殊要求,为更好地体现这一专业特色,促进学生业务学习,在经过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决定音乐表演毕业论文(设计)以毕业音乐会(舞蹈专场)形式为主,论文撰写(理论研究)形式为辅的方式进行。音乐表演的毕业论文(设计)采用举办毕业音乐会(舞蹈专场)或撰写毕业论文(理论研究)的形式进行。

毕业音乐会(或毕业舞蹈专场)具有专业学术性质,是学生表演水平及组织排演能力的重要体现。在完成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既要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又要符合本科教学的基本要求,体现思想性、创造性、学术性、专业性与艺术性的特点,注意突出红色、民族和边疆的独特资源优势和应用型人才办学特色的要求。围绕选定曲目(剧目)、指导、中期检查、评分、答辩等环节,制定明确的规范和标准,指导教师要了解与检查筹备毕业音乐会(或毕业舞蹈专场)工作的实施情况,组织质量检查活动,做好毕业音乐会(或毕业舞蹈专场)工作的总结等。并要符合如下要求:

(一)应设置一定的准入条件

根据专业主修学生第五、第六学期专业课的平均成绩划线,后15%的学生不具备开音乐会(舞蹈专场)的资格,只能以论文撰写(理论研究)的方式作为毕业和取得学位的重要条件。

(二)学生自主原则

学生举办毕业音乐会(舞蹈专场),要综合运用所掌握基本知识和表演技能,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地策划、组织、统筹、排演一场具有专业性质的毕业音乐会(或舞蹈专场)。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给予必要指导,但主要以学生为主。

四、建立教学观摩音乐会制度和教师音乐会制度

在各项改革的内容中,教师教学观摩音乐会是属于从教师的层面自己进行改革,提倡教师每年举办一次教师教学观摩会,形成长效机制,以此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风、学风,形成学术氛围浓郁的良好教学环境。观摩音乐主要是提高教师对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对自己近段教学集中的展示和检验,是能较客观的体现出教和学的成果,同时也是一次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的良好机会。具体改革内容如下:

(一)规范音乐会的内容和形式

对于音乐会的曲目要求、演唱水平、海报节目单制作、服装装扮等各个方面,教师要严格把关,精心设计。

(二)实行奖励性政策

鼓励教师举办教学观摩音乐会、教师音乐会等形式的音乐会。对于超过每年举办一次的教师,每次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三)音樂会后总结

音乐会后教研室对音乐会中间出现的问题和值得大家学习的方面都要及时进行总结,不断在改进中提高音乐会的水平。

通过改革观摩音乐会、教师音乐会,教师和学生都收获了知识,也发现了问题,同时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教学目的,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专业水平,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丰富了学生的舞台经验。

五、设置专业比赛项目

百色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目前的能够参加的唯一声乐或者舞蹈比赛项目就只有学校一年一次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中的歌手比赛或者舞蹈比赛。但这两个比赛形式都是在全院的范围内进行的业余比赛,就是说对于学习歌唱和舞蹈专业的同学要同其他学院的业余选手进行比赛,这样跟其他学院的同学就没有可比性。基于这样的考虑,建议二级学院在院内举办专业性较强的比赛项目。

具体比赛规则如下:

(一)每年举办一届声乐类和舞蹈类专业比赛

争取由学院团委举办,提高比赛规格,扩大比赛影响,将比赛与红色合唱团一起打造成学院的精品项目、特色项目,为百色学院实施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添砖加瓦。

(二)由各教研室制定科学严谨的比赛规则

声乐和舞蹈教研室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讨论之后决定改变以往比赛不够严谨和规范的行为,制定出具有专业性和科学性的比赛规则。

(三)实行奖励性政策,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篇4

关键词:教学评估 高校院(系)管理体制 绩效管理水平 策略研究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地方高校教学系管理水平绩效策略研究”(09SA178)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

教学评估是推动地方高校转变管理职能,突出教学管理,调动高校院(系)教学管理人员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和教学规律,对整个教学活动、学习实践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和激励的过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虽然完成了专科向本科、单一型向多科型的转变,为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面对现实,我们应清醒看到: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在内部管理、绩效水平、思想解放、教育观念和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地方发展之所需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如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教学生产力,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整合教学资源,强化办学特色,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是目前地方新建高校面临的主要任务,而加强其内部教学管理绩效水平是重要的解决途径之一。

1 以院(系)为中心,促进教研室、教师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的形成

地方高校办学的核心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质量体现在教师教学水平,提升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在教学实践,教学实践运行管理在教研室一级基层管理机构。以四川文理学院音乐系为例,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各项指标的具体要求下,音乐系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营造出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竞争向上的教学氛围,提高了教师队伍和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了本科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各教研室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内树信心,外树形象”活动,增强教师自信心和责任感,树立良好师德师风,认真履行教师职责。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明确《教研室主任岗位职责》,规范了《教研室工作手册》,包含了教研室工作计划、活动开展、教师备课、教学进度、教学质量控制和工作总结等,使教学环节常态化。

教研室以团队建设为中介,开展“向课堂要质量”活动,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各教研室定期开展“老教师上示范课,中年教师上公开课,青年教师创优质课”活动,公开评课,教师间相互探讨,在研讨与交流中融汇;在法与内容上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切实提升教学水平,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教研室以团队作用为促进,加强教师教改、教研和科研工作,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音乐系涌现出了钢琴教研室、声乐教研室、舞蹈教研室、青年教师创新教学团队、青年教师科研团队等优秀团队,声乐教研室被学校授予“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2 以专业建设为驱动,促进内涵式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

学校应把专业建设作为院系绩效考核的重点项目之一,根据对院(系)专业建设水平进行考核和评价,加大对新专业建设经费投入力度,同时,还要对新专业给予指导,并给新专业适当的优惠政策,切实达到加强新专业建设的目的。以四川文理学院音乐系为例,从2007年来,以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为依托,为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需要,紧紧围绕“强专业、育通才、广就业”办学特色。在师范教育中融入非师范教育,在师范性素质教育基础上体现社会舞蹈表演专业的个性教育,注重川东巴渠民间音乐的开发和应用研究,贯穿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始终。伴随着专业建设的加强,新专业实验室建设逐步完善,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趋于合理,作为支撑的课程体系已经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大胆创新,带动办学内涵的整体提升。为此,我们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

2.1 紧密联系专业实际,展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讨论,形成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

地方高校音乐本科专业办学历史较短、资金缺乏、师资队伍素质发展不均衡等客观原因,普遍存在着生源素质差,课程体系建设基础薄弱等现象。其教学现状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我们切合自身实际制订了《音乐学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并展开对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核心内容“四个促进,三个基本,两个突出,一个引导”的学习讨论,反复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的学习定位、教材的选购、教学实践基地建立以及课程设置的科目、开设的时间、时数、学分安排与分配等内容是否对人才培养方案起到了真正的评价标准和激励作用进行论证,从而形成既稳定又富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新格局。将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创新为“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专业学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地方特色课程、学生自主课程、艺术实践课程等;以专业基础课程为基础平台,以专业学科课程为专业平台,以专业选修课程为专业发展模块,以地方特色课程为专业特色模块,以学生自主课程、艺术实践课程等为实践教学模块。实现强化实践育人,主动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为城乡综合一体化建设基层、社区培养“定岗式”应用型音乐艺术人才。

2.2 重视教材选用评估,自编教材初显成效

学院制订了教材选用与评估制度,严格教材选用程序,重点选用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教育部推荐、面向21世纪音乐专业教材、自编教材、实用性强和得到师生广泛认可的教材。在所使用的教材中,师生评价优良的教材达94%。教材编写有了较大的突破,至2012年教师主编教材3部,主编教学参考书3本。

2.3 注重队伍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加大对教学管理人员培训力度,增加教学管理人员培训、进修、交流、学习的机会,使教学管理人员不断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促进新建应用型高校教学保障体系的研究,学习和借鉴国内外质量保障体系先进理念,并将“教育即服务”的理念贯穿于内部质量保障的各环节,充分体现以育人为本,以学生的成才和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改变单一依靠监督检查进行质量监控的状况。自觉地把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理论运用于工作,提高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和工作执行力之中。

2.4 构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教学质量提高

为确保教学的中心地位,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主要分为校、院系两级。校级监控体系:领导听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务处质量科;院系级监控体系为:听课评课、教学督导小组和教研室。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明确具体,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健全,建立教学质量评估制度、专业教师评议制度、学生意见反馈制度、教学督导制度等,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激发教师投身教学工作的热情。同时,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相关要求,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办法,以学生评价、教师互评、领导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在评价方法的运用上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

3 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逐渐提高

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定位其应用型,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为地方和社会所需的各类应用型人才,追求现代大学“构建主动适应地方和社会对职业能力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涵,便成了首当其冲的重要工作。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从实践教学入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给学生创造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通过各种艺术表演形式的实训排练,国际交流、校内外交流表演、毕业专业汇报、艺术创作表演等舞台实践,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专业技能,建立牢固的文艺建设体系和服务意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结合我系实际,重点进行了以下探索:

3.1 以评促改,把课堂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第一步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的示范教学,要求学生唱(奏)教师首先要进行示范,学生再进行现场唱(奏),体现了实践性教学能力的提高首先来自于实践性课堂教学。为锻炼和提高师生的教学与实践能力,设立了学生“个人音乐会”专项基金,新建可容纳400余人音乐厅,为音乐学专业的办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证。

3.2 改善实训场地条件,保证实训实习时间

为进一步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学校制订并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实施意见》,依托地缘和专业优势,积极加强与艺术团体合作,引进社会力量,共建共享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模式。通过教学评估,配备了琴房、多媒体教室、舞蹈教室、数码钢琴教室、MIDI教室、排练厅、实训室、音乐广场等教学设施,从而满足音乐学专业学生学习实践的需要,确保实训实习的时间。建立稳定的教学实习实践基地15个,其中,人文艺术合作育人创新基地1个,国际文艺交流中心1个。与四川省交响乐团合作签订了“人文艺术合作育人创新基地”协议,在云南丽江合作打造了一台具有典型云南民族特色的节目,形成合作培养音乐与舞蹈艺术人才;与地方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合作,加强新课改合作研究和培训,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改革。与此同时,积极向海外拓展合作办学空间和国际交流,与俄罗斯皇家芭蕾舞、韩国草堂大学等开展海外合作交流。

3.3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将社会实践纳入音乐本科教学计划,设置2个学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学生参加各种层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均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折算成学分,纳入课程考核。学校重在引导和鼓励学生深入农村、企事业、社区、中小学校等,感受社会的发展变化,增强适应社会能力。每年暑假或集中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分赴基层,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和帮扶活动;或利用周末深入社区、留守儿童之家、义务演出、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院(系)还组织学生参加地方大型文艺演出,发挥在当地的文化引领作用,使学生在演出中得到舞台锻炼,音乐系参加历届大学生艺术节得取得优异的成绩。

3.4 规范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强化专业综合训练

音乐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主要有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音乐会相结合方式。各阶段要求明确,流程清晰,管理规范,对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从开题、撰写、指导和答辩等环节均有具体要求,每年举行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观摩和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选。按规定确定指导教师,明确指导教师工作职责,大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结合社会实际,来自艺术实践、实习、和社会调查中的毕业论文(设计)比例不断增多。2011届本科专业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来自实践环节的比例平均达到了53%。近三届毕业生有72篇被评选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职业技能得到了全面锻炼,达到了培养要求。

4 紧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促进办学定位的逐步明晰

“服务地方,与地方互动”是绩效考核对院(系)办学定位的基本要求,也是地方本科院校的职责和突破点,近年来,各院(系)积极“找路子”,紧密围绕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合作共建活动。四川文理学院音乐系紧紧围绕学校“立足川东,服务全川,辐射周边省市”的办学思路,突出专业特色,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提出“立足地方,面向基层,服务城乡经济文化建设”的办学定位,狠抓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积极引导学生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提高专业实践技能,繁荣了地方文化市场,提高了达州市民的文化艺术修养。近年来,独立承办的各种类型的演出已有数百场,在达州市及周边县市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比如,2008年参加四川省第十届运动会开幕式“火之歌”;2009年达州市第十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现场会文艺演出;2010年参加达州市元九登高节“大巴山民歌会”;2011年独立承办“巴国情韵”——纪念李依若100周年诞辰文艺晚会等。先后还多次为“留守儿童基金”举行募捐公益演出,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依托地方与服务地方相结合,避免了办学定位的“大而空”,已初步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顾南宁,刘茄.基于绩效管理的高校二级单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0(9)

篇5

论文摘要: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历史源远流长,各民族丰富多采的传统音乐呈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形式和特点,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音乐文化,在世界民族之林也享有盛誉。但是,改革开放后,外来的音乐文化对我国传统音乐形成了巨大冲击,使人们的观念发生了一定变化,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出现了多元化发展倾向。这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和总结。

音乐不仅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更加便利于各国、各民族之间进行交流的共同语言。音乐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地展现出人民的生活和情感状态,在特定的情况下,要比用语言更容易让别人理解和接受,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它还有一个特别的有利条件,就是乐谱是通用的,不管是哪个国家或哪个民族的音乐,通过五线谱,相互都能演奏,这就更加便利于相互交流。同时音乐也是现实的反映,对生活的批判。世界各国、各个民族因为其内在的遗传基因和外在的自然条件不同,形成了一些有特殊性的现实生活,由这些有特殊性的现实生活产生出各种有特殊性的意识形态,音乐就是其中的一种。远古时期,鉴于自然、社会环境的迥异,造成了中国各地区音乐发展的不平衡。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文化的文明古国,对世界文化有着巨大的贡献。尤其对日本、朝鲜等远东国家和南亚、东南亚各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四千多年前,经济、文化发达的中原地区成为中国音乐文化的中心,秦兼并六国之后出现了二百年统一强盛的西汉帝国,这时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进入第一个高峰时期。公元前二世纪,张骞两次出使西域,首次使中国和中国以西的文明形成联系。

我们从中国文学史、中国音乐史上可以知道,秦汉的乐论辞赋、六朝的讲唱变文、唐宋的传奇戏剧、明清的话本小说及历代流传的民间歌曲乃至宗教音乐,都曾对整个文化和人们的思想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不同的文化,反映着不同的社会习俗和生产方式。人类文化的多元化,是客观的存在,尽管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将世界愈来愈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但世界多元化的音乐文化不会由此而“一体化”。因此,我们应该使不同民族、地域、国家的传统音乐文化在差别中得到发展,在全球意识下求得繁荣。所以,既要消除欧洲文化中心论的影响,也要去除唯东方文化中心论的狭隘想法,使世界音乐文化在平等“对话”中相互吸收,共同发展。

音乐不仅能表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也能展现一个国家或民族新的形象。音乐的表现手段,有别于其他一些艺术形式,它更加直接,也更加直观。文学需要专门的翻译家进行翻译,而绘画展现的大多是一些有具体形象的东西,音乐却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能有力地展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和社会的整体风貌,音乐能够表现不同的民族性,因此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展示自我的名片。正是由于音乐可以展示民族形象,所以它经常被当成重要的交流手段。商务谈判,需要音乐;婚丧嫁娶,也需要音乐。音乐不仅是民间交流的手段,更是国家交流的手段。

音乐用于外交,古已有之。我国春秋时期,诸侯国外交中音乐是必不可少的礼仪之一,无论觐见天子、国君相见,以及诸侯国君接见其他国家的使臣,都需要音乐。可以说,没有音乐,就没有外交。

进入当代社会,音乐更广泛地应用于外交。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密切了。这种联系,已经不仅限于经济交往,还要建立在一个更广阔的经济和思想艺术的基础上,这其中就包括文化交往,且音乐是其中的重头戏。因为音乐表现的情绪是直接的,虽然世界各国的民间习俗不同,但其心理机制却大同小异,对情绪的感觉大体是相同的,因此人们欣赏乐曲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被其中所暗含的情绪所左右。音乐的情感性,与它所展现出来的对美的追求,可以超越于人的社会与政治属性,当音乐用于交往的时候,它可以将音乐的某些功能和特性展示的淋漓尽致。

人们在结交朋友,增进友谊的时候,有相当一部分,特别是年轻一代,都选择去歌城、KTV一展歌喉;毕业生,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在毕业时,不管是不是与音乐艺术相关的专业的毕业生都会精心准备一台歌舞晚会去感谢师恩,传达同学之间依依不舍的心情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做早操、眼保健操、课间操等有益的课外运动时,也都会播放舒缓且有节奏韵律的音乐进行伴奏,让这些运动变得更加有魅力。

结语: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历史源远流长,各民族丰富多采的传统音乐呈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形式和特点,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音乐文化,在世界民族之林也享有盛誉。中国音乐的多元化是中国音乐史不可回避也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这种多元化的表现方式会更加的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刘婷婷.试论跨文化音乐交流:1949年以来德奥古典音乐在中国的交流与接受[D].北京外国语大学,2007.11

篇6

论文内容摘要:近几年,由于生源质量下降,高师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也没有突出“师范性”,所以,造成毕业生进入中小学以后,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教学,指导课外活动。高师音乐教育应把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师资人才作为首要任务。为此,应该采取一些合理的、符合实际的改进措施。

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但目前相当一部分高师音乐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到中小学以后,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教学,指导课外活动,他们很难适应目前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这与毕业生专业基础知识薄弱、专业知识面狭窄、全面素质和全面能力不高有很大的关系。究其原因主要有几下两点:

一、生源质量下降

近年来,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规模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有的在增办新专业,有的开始申报硕(博)士点,还有一些中等师范也升格为高校,成立了音乐系科,不少师范大学的音乐系还升格为音乐学院。随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一系列扩招,考生的录取比例有了很大提高,学生人数大幅增加。以往高师音乐专业的考生,大多是本着对音乐教育事业的热爱,才报考高师音乐专业的,专业素质相对好些。如今,由于扩大了招生规模,考生的进校几率大大增加,一部分文化课较差的考生,经过几个月的专业突击,就能考上高师音乐专业;而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自觉性、接受能力和悟性都比较差,很难完成学业,导致了教学质量滑坡。扩招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广大青年进入高等学府学习音乐的迫切要求,也使办学效益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但它的负面效应势必会影响到生源的质量和未来音乐师资的水平。

二、 教学目的存在盲目性

长期以来,高师音乐专业的教学,一直受着专业音乐院校教学模式的影响,按专业院校的模式来塑造自己的学生,课程分类太细、太专业化,并且学科间缺乏相互渗透;在教师和学生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主修”,轻“副修”的不良倾向;课程设置没有突出“师范性”;教学内容与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严重脱节,这些都是造成学生不能很好胜任音乐教学工作的原因。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因此,从生源质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方面,都应该紧紧围绕这一目的,把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师资人才作为高师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为此,应该采取一些合理的、符合实际的改进措施。

(一)提高生源质量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应着眼未来,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和能力,确定招生规模。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音乐教师。未来的音乐教师不仅要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知识面,而后者对一个人专业的发展和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文化水平能确立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学生的文化水平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学习的自觉性、学习的习惯以及接受知识的能力等方面就会加强。要培养高素质的音乐教学人才,首先要具备这些能力。因此,提高生源质量,必须要提高艺术类文化课分数线。

(二)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应突出“师范性”

声乐课和钢琴课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两门必修课,是基础,没有主次之分和“主修”与“副修”之别。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是嗓音条件好的学生,只注重声乐技巧的学习和训练,不肯在钢琴上下功夫;嗓音条件不太好的学生,只肯在钢琴上下功夫,很少开口练唱。这样就形成了嗓音条件好的以学声乐为主,嗓音条件差的以学钢琴为主,使声乐和钢琴这两门必修课,变成“主修”与“副修”课,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是能唱不能弹或能弹不能唱。

首先,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弹琴和唱歌是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只会弹琴不会唱歌或只会唱歌不会弹琴是不能适应教学工作的。因此,在声乐和钢琴这两门必修课之间杜绝存在“主修”和“副修”现象,对学生来讲,“主修”是钢琴和声乐,“副修”则是在学好这两门课程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多掌握一些其他乐器的演奏技能与技巧。在教学中,要把个别辅导课、小组课和集体课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即兴伴奏课与钢琴课以及声乐课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理论基础课同专业技巧课有机地结合起来。

其次,要重视合唱指挥课、器乐课、乐队编配知识课以及形体舞蹈课。这些课程虽然高师音乐专业大多都开设,但往往不被重视。事实上,合唱队的组织、舞蹈队和军乐队的训练在中小学课外活动中是很重要的。在课时上,按大纲规定只开设一年,每周两课时,这些远远不够,应多增加课时,延长开课时间。此外,在课程设置上还应参照《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由国家教育部组织专家制定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是当代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成果。在总结我国新时期音乐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创造性地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中小学音乐学科的课程标准、内容标准等一系列新的教学规范和要求,是一个具有纲领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指导文件。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不要局限于音乐及音乐教学本体,要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论,增开一些必要的人文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知识含量,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使未来的音乐教育者能更好地胜任音乐教学工作,真正起到推动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作用,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小红《高师音乐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篇7

论文关键词:国外社区音乐教育;音乐专业大学生;就业;创业 

 

解决当前音乐类大学生就业难、创业难的问题,除了对当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模式和培养目标进行调整,笔者认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道路有两条:一是就我国现有的经验进行总结深化;二是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为我所用。就后者而言,国外通过着力发展社区音乐教育,无代价释放创业资源的发展理念,对拓宽就业渠道、开发大学生的创业机会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也给我们解决这一问题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本文拟就这一课题作初步探讨。 

 

一、当前我国音乐类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紧迫性 

 

造成当前我国音乐类大学生就业难状况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是,音乐专业学生(尤其是音乐学方向)传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面对中小学或基层音乐教育,其他就业渠道并不畅通。由于近年来音乐教育专业毕业人数的增加,超过中小学音乐教师岗位的增加,从而导致供远大于求的局面。而以往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岗位不屑一顾,秉承“皇帝女儿不愁嫁”优越心理的专业音乐学院毕业生,由于就业压力也争先恐后地到基层教育岗位“插上一脚”,进一步加重了音乐类学生就业难的境况。 

新形势下,新的“读书无用论”已有开始蔓延之势,消极情绪开始引发消极的舆情,近年来甚至开始出现部分地区高三学生因就业悲观心理临时放弃高考的现象。大学生就业难业已引发就业心理压力,产生失衡心态,对社会稳定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危及社会的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 

面对当前困境,如何破解音乐类大学生就业难题?我们能够做到的除了对我国现有的经验进行总结深化,更为重要的就是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使其优秀经验为我所用。我们要了解国外社区音乐组织和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史,对于他们在开展社区音乐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成功做法,尤其是通过开展社区音乐教育如何有力地整合利用社区资源、创设多元化教育形式、广泛吸纳音乐专业人才以及最大限度地扩大音乐就业岗位的成功做法与经验,深入借鉴,认真汲取。 

 

二、社区音乐教育概述 

 

社区音乐教育以区域民族文化和地方传统文化为基础。作为国民音乐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旨在提高全体社区成员音乐素养,并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发展、普及性较强、充满人文色彩的、面向大众的社区教育活动。 

社区音乐教育是对人进行美的教育,其中包括各级各类音乐教育,教育内容课目繁多、教育方法灵活多样、教育形式不拘一格,教育主体与客体交互发展,互为变换,取长补短。社区音乐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不但满足了社区群众心理需求,促进了社区成员身心健康,增强了社区凝聚力,更承载着完善社区成员美德的责任和义务。 

 

三、国外社区音乐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社区音乐活动委员会(cmac)于1953年成立,成立大会上cmac主席依贡·克([德]egon kraus)提交了关于加强社区音乐教育建议的报告。随后该组织在推进世界各国社区音乐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全球,特别是欧美国家的社区音乐教育活动。其中有代表性、具特色的有丹麦的社区音乐学校、英国的社区音乐教育中心、美国的社区乐团、加拿大的群族式社区艺术活动中心、澳大利亚社区音乐纲要基金等,他们均取得较大成就。 

, 

19世纪30年代,以丹麦、挪威等为代表的北欧国家纷纷建立社区音乐学校。20世纪60年代以后,社区音乐所需资金基本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丹麦全国有14个郡(县),近300个社区。按其法律规定,每个社区相应建立一所音乐学校,所有青少年及儿童必须学习相关音乐技能或理论。师资由聘任产生,专兼职相结合,每所学校教师人数不低于10名,必须具备专业音乐水平。 

20世纪中叶,伴随社区音乐教育在英国的迅猛发展,政府也逐步增加拨付款项,当时甚至出现社区音乐工作者供不应求的现象。为有效解决师资问题,约克大学、伦敦史密斯学院等一批学校纷纷增设社区音乐学课程和学位。此外,像盖茨黑德音乐中心等一大批社区音乐组织亦通过短训班的形式培养了众多的社区音乐教育人才。 

18世纪初,美国早期社区音乐教育取得初步发展。社区音乐教育组织既得到政府拨付专款的资助,也从慈善机构、公众和社区成员那里募资。美国最具代表性的是,大多数城市拥有社区乐团,乐团坚持定期为社区内的中小学生举办免费音乐会,旨在通过让孩子从小尽可能多地接触高雅音乐,给孩子带来积极、持久、有意义的正面影响。因此,乐团工作得到社区居民鼎力支持与参与,包括出钱出力、献计献策。美国社区艺术学校联合会有41个州的221名集体成员,开设社区艺术课程的学校多达400家。 

族群式社区艺术活动中心几乎遍布加拿大的每一个社区。中心开设合唱、器乐演奏、舞蹈等课程,学习对象几乎分布于各个年龄段,此外,还将本民族的传统音乐纳入学校音乐课程。鉴于社区音乐教育对提高国民音乐文化素质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社区音乐教育活动在加拿大已经形成制度和规模,甚至成为加拿大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澳大利亚社区音乐纲要基金成立于1978年,政府全额拨款且数额逐步增加,专款专用,坚持和任何商业音乐活动分开,和任何教育主管部门分开,尽可能地杜绝它们对社区音乐教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澳大利亚社区音乐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把参与音乐创作、表演的机会提供给社会弱势群体。

国外社区音乐和社区音乐教育取得蓬勃发展的根源在于,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包括学校在内的教育机构普遍重视并达成共识,成为一股合力推动其发展。同时,社区音乐教育运用适时的、嵌入式的教育理念,为社区音乐的广泛开展及时提供了符合要求的师资力量,无疑对推动社区音乐的全面发展作出了贡献。而社区音乐的大发展势必需要不断更新、吸纳大量的音乐专业人才加盟,从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在大量就业岗位的涌现以及对社区音乐教育师资广泛需求的双重刺激下,20世纪七八十年代欧美国家社区音乐学校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 

国外社区音乐教育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对解决当前我国音乐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有启发意义。我们有必要从国外成熟的经验中求根溯源、大胆借鉴,总结其丰富经验为我所用,积极引导学生把目光瞄向社区音乐这方“沃土”,探寻就业与创业机会。 

 

四、国外社区音乐教育给予我国音乐类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三点启示 

 

1.政府应充分重视社区音乐教育的就业途径 

国外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经验启示我们,社区音乐教育要获得纵深发展,必须得到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来自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是不可或缺的。同时,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无论从主观上还是从客观上都极大地带动了就业率的提升。因此,发展社区音乐教育、多元化拓展就业途径、提升社区人员的文化涵养、有效解决音乐类大学生就业难题等诸多要素在本质上是高度一致的。像美国、英国、丹麦等国通过着力发展社区音乐教育,开办各类社区音乐学校,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社区音乐教育岗位。英国甚至曾因为社区音乐的大发展、政府拨款的逐步增加,一度出现社区音乐工作者供不应求的局面,为此,一大批社区音乐组织通过短训班的形式培养了数量巨大的社区音乐教育人才。这对于有效解决当前我国音乐类大学生就业难题无疑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可见,把发展社区音乐教育作为破解当前我国音乐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应引起政府的充分重视。 

2.社会各界应着力拓展和整合就业创业空间 

国外社区音乐教育的成功,除了政府重视、积极扶植,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鼎力支持。各级机关、社区、企业、慈善机构甚至公众,都应该积极承担起拓展和挖掘就业创业空间的责任,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便利条件。 

其一,协议就业层面:(1)随着社区学校(学院)、老年大学等社区教育机构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一定数量的专职音乐教师。(2)社区乐团、乐队、合唱团的指挥,文娱曲目创作、编配,日常社区文艺活动策划、组织,需要专职音乐人才。(3)社区政府宣传部门、社区企业工会和团委、社ix"村官”等岗位,也同样需要在文娱、宣传等方面独具优势的音乐类毕业生。 

其二,灵活就业层面:(1)可以通过家教形式为社区音乐爱好者,特别是老人与孩子提供音乐理论、器乐技能训练、声乐演唱技巧等方面的有偿培训。(2)社区内私人音乐培训学校、琴行、艺术幼儿园、音乐书店及音响店同样需要具备音乐专业理论与技能的灵活就业人员。(3)与社区管理部门签订灵活就业合同,以兼职身份参与社区组织的相关音乐教育和文娱活动,同时通过对地方本土音乐进行搜集整理并加以改编,为社区内的业余民间音乐团体提供技术指导和有偿服务工作。 

其三,社区创业层面:(1)利用自身音乐专业优势创办社区音乐学校或社区艺术学校,通过招生收取学费;同时根据需要招聘社会资深专业人员或音乐类毕业生以兼职或专职身份解决师资问题。面对不同年龄段学员,既可开展乐器、声乐、舞蹈等技能培训;又可进行基础乐理、视唱练耳、音乐常识、音乐欣赏等理论教学;亦可辅导学生音乐相关知识技能参加升学专业选拔考试。(2)琴童数量的不断增加带动了琴行业的发展,音乐类毕业生创业经营琴行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琴行面对社区居民不仅可以销售乐器,依据其特有的优势在某种程度上承载了社区音乐学校的部分功能,一方面可以组织师资招生授课提成费用,另一方面可以为既无乐器又无场地的音乐教师有偿提供教学场地和设备,各取所得。(3)开办音乐特长培训班相比办学校、开琴行,虽然做法保守却收入稳定。毕业生可凭借在声乐、钢琴、器乐、舞蹈或理论方面的一己之长进行专项教学训练,必要时亦可扩大教学队伍,加强师资力量,坚持在某一专业方向做精做细,逐渐扩大影响,最终形成品牌。(4)合唱歌咏活动历来都是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但社会上形形的合唱团体却基本处于自发状态。针对大众对合唱形式的偏爱,创办社区少年或老年合唱团大有可为。资金来源方面:一是收取学员适当费用保证团体正常运转;二是面向社区大型企业争取长期赞助并以企业名称冠名合唱团;三是为社区企事业单位提供有偿演出活动。 

此外,还可以创办音乐书店或者音像店、创办具有音乐特色的艺术幼儿园、创办灯光音响租赁或演艺公司、创办影音媒体工作室或midi音乐工作室等。 

 

3.加强大学生对社区音乐教育价值的需求引导 

国外发展社区音乐教育的成果显示,在提升全民素质和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社区音乐教育功不可没。着力发展我国社区音乐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已不言自明。但长期以来,受音乐专业学习高投入期望得到高回报思想的影响,即使在就业创业难的今天,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宁愿待业或做家教而留在大城市,也不愿到条件相对艰苦的社区或基层工作。这种现象一方面形成了社区音乐和基层音乐教育发展的掣肘,另一方面又造成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 

篇8

关键词:社会需求 音乐学 课程改革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大学教育就存在一个从模仿苏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到比较现代的通才教育模式的转型问题,在教材、教法、培养模式诸方面,大学教育面临改革的巨大压力。目前来看,音乐学本科培养模式,无论是师范类还是表演类,至今仍沿袭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亦即基本沿用着前苏联的课程学制分配模式:四年制学习,前三学年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并行,最后一学年毕业实践与论文答辩为主。旧有的课程设置不重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单一,培养目标固守成规。因此,在音乐学专业就业压力之下,高校音乐学专业教育体制如何与国际接轨、专业课程设置如何与社会需求接轨、不同课程之间如何交互设置,成为高校音乐院系所要深刻探讨的教育话题。

一、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课程设置是专业建设发展的基础,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普通高校现行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现象突出,音乐学专业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究其根本原因,并非毕业生人数供大于求,而是专业课程设置没有及时与社会需求接轨进行革新。

音乐学专业的生源来自于高中音乐特长生,学生考前通常需要花费多年时间和精力来提高专业技能水平,而文化课的高考录取成绩又远远低于同水平的文科其他专业,因此导致了学生文化综合素质整体不高的现象。入学后,又由于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受传统教育课程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与音乐相关行业发展脱节,专业课与社会需求不衔接的现象。大多数课程如蜻蜓点水,音乐文化综合素质难以提高,如此模式培养出的学生,也很难具有社会竞争力。此外,学生在入学一、二年内以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声乐、钢琴等音乐基础课为主,基本上在重复学生入学前所接受的专业培训内容,造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逐渐失去了专业学习的好奇心和热情。影响音乐专业课程设置的客观因素,还有公共必修课的十几门课程也都集中安排在第一、二学年,占用了前两学年课时总量的二分之一时间,全部教学计划学时的三分之一。公共必修课程时间安排太过密集,就造成前两学年专业课程时间安排上相对少,尤其影响需要课后大量时间练习的声乐、钢琴等技能类课程的学习。

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也彻底改变了完全由国家计划部门按计划培养和分配的教育培养体制,取而代之的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模式。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而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学课程的改革却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几届甚至十几届学生接受的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大同小异,所以在不包分配、自主择业的就业环境下,音乐类毕业生因没有掌握和社会需求相匹配的必要职业技能,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毕业即失业。据麦可思研究团队所作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调查,“2007年度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失业率最高的前10名专业”排名中,音乐表演排名第一,音乐学排名第五;“2010届本科毕业人数最多的100位专业中失业率最高的10个专业”,音乐学专业排名第二,平均失业率达15%。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如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规划高校音乐学课程设置改革

1.充分了解“市场信息”,明确培养目标

高校音乐学专业要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充分了解和把握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方向,从而确立以音乐人才的“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观、发展观。因此才能进一步调整课程设置,构建多样化的课程体系,优化学科间的相互交叉互补,拓展新学科及研究方向,以培养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的高素质的新型音乐人才。

为专业文艺团体、中小学学校输送专业音乐人才是高校音乐学专业的传统培养目标之一,因此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仍需囊括这一主要目标。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大众音乐生活的丰富,以及音乐艺术的实用化用途的发展,音乐学的培养目标必须强调“多能”。所以还应将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较强的组织策划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掌握较扎实的音乐专业技巧、音乐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教学和理论思维能力的音乐表演、教学、管理、应用的多能一专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作为另一主要培养目标。

2.了解音乐人才市场动态,增设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方向

音乐学院是国内高水平音乐教育的领跑者,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方面,几大音乐学院也率先进行了专业设置改革。如2001年四川音乐学院增设的通俗音乐学院,是川音为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市场需求和完善学科,在全国九所音乐学院中率先开设的第一所流行音乐学院,开创了国内流行音乐专业高等教育之先河,十年来培养出了多名国内知名青年歌手,多名毕业生被电视台和国内外唱片公司签约,并多次获得“金钟奖”,为丰富国内流行音乐做出了一定贡献。除此之外,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和天津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也先后增加了音乐治疗、艺术管理等新兴的专业方向。

长期以来高校音乐学专业以模仿音乐学院培养音乐家倾向的教学模式为主,如声乐课只开设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器乐主修以西洋或民族管弦乐队主要乐器为主。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音乐喜好,不同文化层次人群也有不同的音乐文化需求,音乐艺术除了审美功能,还有益智、健体以及作为背景使用的实用功能。音乐方面的社会需求也就是大众的音乐需求,就是音乐人才的市场需求,随着城市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大众的文化消费水平和音乐需求也在提高,并且拉动了经济发展。据研究统计,珠三角地区有70%的文化部门和娱乐场所近些年音乐专业人才紧缺,50%的企业文化部门中需要音乐专干,90%的居民生活小区有音乐活动辅导员职位,50%的大酒店设有大厅钢琴演奏人员、舞蹈员和音乐文化专干等岗位。大量的私立学校对音乐教师的需求量更大,众多的大型娱乐场所与购物中心也非常需要专业的音乐音响指导1。还有旅游行业、文化产业、企业文化、历史文化及保护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音乐专业人才。调查显示,越是经济发展较快地区,音乐人才需求越旺盛。

当前社会需求增加的是应用性艺术人才而非传统艺术专业人才。高校相对封闭的“精英化”音乐学专业教学,却没有充分考虑到大众的音乐爱好和需求,教学与社会的音乐风尚脱节,所以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与社会音乐生活,群众的音乐审美需要难以对接。很多高校音乐学专业都不教授通俗唱法,基本没有开设吉他、通俗打击乐等流行乐器的课程,更没有军乐队排练、音乐治疗、音乐胎教、音乐早期教育等这样与社会音乐生活和心理健康紧密相连的课程,而审美大众化、艺术生活化的文化背景下,服务大众音乐生活,用音乐服务于大众的身心健康,又是新兴的可容纳大量音乐人才就业、缓解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领域,是提高国民道德修养和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

因此,普通高校的音乐学专业,也应加快改革脚步,积极开设音乐策划、艺术管理、流行歌曲演唱、流行乐器演奏以及多媒体音乐制作与录音工程、流行音乐理论作曲、流行歌曲钢琴伴奏、音乐治疗、音乐早期教育、音乐特殊教育等市场需求较大的音乐专业方向,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服务,用音乐提高健康水平,进而改变音乐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

3.提高对艺术实践课的重视程度

虽然我国的课程学制分配模式长期受俄罗斯影响,但比起俄罗斯百年积累的教育传统,我国普通高校实践课的比例太少,又存在着只重技能培养、忽略职业素质教育的局面2。为了培养具有音乐表演、教学、管理、应用素质的多能一专的复合型、创新型音乐人才,必须探索一条切实遵循市场化规律、针对性强的社会实践、艺术实践的教学模式。艺术实践是检验教学成果、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走进中小学校音乐课堂,社区文化中心,参与企事业单位的文艺活动,到医院或康复中心的行为治疗区以及特殊教育和早期教育机构观摩音乐对人生理、智力及情绪的作用,参与策划音乐演出与录音制作,尝试音乐产品推销,了解琴行、音乐文化公司的经营与管理等等,都是切实可行的实践途径。每学期都应给学生提供面向不同人群、不同领域的实践实训或见习的机会。学生的实践过程和阶段性成果很可能是稚嫩、不成熟的,教师应该有意识的理性的及时的给予指导。除在校内课堂上穿插大量实践或实际操作等模拟实践外,还可鼓励学生参与各类音乐比赛,更要组织学生深入基层,深入社会,激发学生的工作潜力,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与组织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清晰的自我认知,并通过艺术实践课使学生形成客观切实的择业观念和就业定位。

4.避免课程建设的封闭性,灵活调配专业选修课程设计

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会出现毕业生就业时供求错位的现象。而专业课程调整的速度往往跟不上社会需求的速度。某些高校音乐专业可能暂时不具备开设新专业方向的条件,或者作为开设新专业方向前的“试水”,以本校专业师资为骨干,以校外具有执教资质的专业新方向的从业人员为辅,开设多样化的专业相关选修课,建立灵活的自选性课程体系,也可以使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进一步接轨,并可为在校生根据时展的特点,人力资源需求的现状提供一个尊重个体差异与个人志向兴趣,将个人发展与时展相结合的机会。如国内一所开设音乐学(音乐治疗)专业的高校,在校内师资不足的情况下聘请当地歌舞团演员与医院五官科主治医师长期担任吉他课、嗓音保健等专业相关选修课的教学,使学生在宽泛的专业学习之外掌握了应用性更广的乐器演奏的技能,也促进了学生自由就业和创业的能力。课程设置上,避免课程建设的封闭性,灵活配置专业选修课程设计,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多样化,使学生开阔视野,及时了解市场需要的动向,全力以赴培养培养自己职业和综合素质,积极自信地应对专业与就业问题。

2.实现高校内部以及音乐专业院校之间的信息与资源共享

大学院校尤其综合性大学里学科门类涉及广泛,各学科专业都有相应的实习、实践及就业基地。并且本省或本市兄弟院校,如高职高专、综合性大学、师范类大学之间的实习实训基地单位的类型上可能会有所不同。如前所述,当前社会需求增加的是应用性艺术人才,所以音乐学专业可充分利用学校内部其他专业的实习、实训及就业基地,以及与兄弟高校之间沟通与合作,对实习基地“资源共享共建”,可互派学生到对方对实习基地的音乐文化艺术相关岗位开展实习、实践与实训。对学生来讲有利于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广泛接触不同工作环境,为选择工作奠定基础;对学校来讲可降低管理成本,避免重复建设的浪费。如一所综合性大学有医学专业及附属医院,那么本校及其他无医院类实习基地的兄弟院校的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根据学生意愿,都可到医院康复中心实习。此外,有些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及远程教育比较发达,院校之间的良好合作,互相吸收对方优质的课程教学资源,甚至共享兄弟院校的就业信息资源与就业指导课程,也是高校良性合作共同发展,共同促进就业的新机制。

三、结论

高校专业结构如果能与社会需求形成良性互动,就会有利于减少毕业生就业专业结构性矛盾。课程结构改革事关学生的根本利益,是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性问题,特别在音乐学专业就业难问题突出的今天,音乐学专业的发展,只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设置,更新培养模式,注重通才化与专业性并重、严谨性与灵活度并举、理论化与实践性同存,才能更好地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促进音乐文化和教育市场的繁荣发展。大学的教学改革,不能再停留在口头上,要落实在行动上。各高校要面对社会作调查,听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能力的评价,从而修订培养目标、构造适应社会需求,又有利于大学生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邹林波. 音乐专业人才如何就业[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08):43-44

篇9

[关键词]点面结合、立体分层教学,开放武教学,“新媒体”课后反馈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高校毕业生与就业市场供需关系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就对艺术类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特色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类高等职业院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扬长避短,必须找准方向,深刻领会教育部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容,积极推进、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当前艺术类高职声乐专业在发展上面临的困难

第一,人才培养模式转变速度较缓慢,不适应高等职业艺术教育及社会发展需要。高等职业艺术学院是由艺术类中专学校升格而来。艺术类中专学校升格后,虽体制上转型,但人才培养模式并没有及时调整,人才培养中的基础,重中之重的授课组织形式依然沿用中专“一对一”授课模式,教学内容也与本科如音乐学院,高等师范学院音乐专业高度重叠。培养出的毕业生存在着知识结构错位、应用能力不足的问题。第二、由于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师资相对短缺,课时安排上只能被动缩减学生课时量。由每周一节减至半节课。第三、生源质量(文化素养和专业水平)普遍不高,有的新生入校时专业基本零基础。

“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实用性”、“高技能型”的特点,为高等职业艺术院校的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声乐课的人才培养模式既不能继续沿用艺校类中专,也不能照搬高等音乐学院及高等师范学院音乐专业。必须结合所在学校具体学情,建立适合本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人才培养中的基础,重中之重的授课组织形式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使培养出的毕业生一专多能,能在就业岗位上充当多面手。

二、个别课授课组织形式改革具体改革方法

课内由传统“一对一”授课组织形式调整为:个别课与小组课相融合的一体化、开放式、分层教学授课组织形式;课外运用新媒体互动平台,实现日常跟踪教学。具体改革方法如下:

1、“一对四”为基础,不改变教师总授课量的前提下,延长学生单次授课时间

每周半节课对教学来说可谓杯水车薪。三年的大专学习,去掉毕业实习及军训和各类节假日,实际授课时间还不到两年。众所周知,艺术的培养需要长时间熏陶和积累。要在不到两年的时间把学生培养出有一定专业演唱水准,仅靠一周半节课是很难实现的。

把每人每次半节课,调整成四个人一起上、轮流唱,每人每次上二节课。在没有增加教师总课时量的同时,延长每位学生单次授课时间。

一名老师同时授课四名学生。教师依据对学生的了解,对学生进行组合搭配。例如,将唱得相对好的,接受能力强,能够尽快进入歌唱状态的学生两人,与程度不高、歌唱状态要经过一段时间酝酿才能进入的学生两人,搭配在一起。先给唱得好的学生授课,把课堂气氛带动活跃起来,对唱得相对差的同学进行感染,节约了单个上课的个别“预热”时间,提高课内教学效能。

2、“点面结合”,个别问题个别讲解,共通问题小组集体授课

声乐教学包括演唱,表演,语言的教授。对于基础性训练,比如歌唱的站立姿态,舞台形体姿态、手势、眼神;个别声乐技术、技巧知识点比如如何吸气、换气,如何打开喉咙,抬起软腭等;语言教授,比如怎么念意大利文,德文歌词(学生除了学习中文歌曲还要学一定量的外文歌曲)等共通的知识点进行授。这样既避免重复性教学,节省大量时间和老师精力,也方便开展课内讨论。

教师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启发的教学方法。把教学重心从怎么“教”转移到怎么“学”上。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共同讨论,思考、共同解决问题。比如老师问“歌唱时怎样的站姿是最科学省力的?”老师发问后,学生共同思考、各抒己见,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做综合性归纳后再发问。在几轮的发问、讨论、归纳后,引导学生自主找到答案。通过讨论,学生统一了对该问题的正确认识。再个别进行演唱尝试,教师再针对每个人的问题依次予以纠正。这种讨论班形式的小组课,确保人人有机会发言,演唱,避免上集体课有可能引起的肤浅、片面的认识,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学习的机会。

3、教学与舞台实践紧密结合

笔者对我校声乐毕业生的就业现况进行分析,就业方向以艺术培训班,家教、少年宫、文化宫、群众文化馆、演艺公司及企事业单位艺术团为主,专业演出团体为辅。这些工作虽对专业性的要求不像音乐专业团体那么高,但都需要有较好的舞台表演经验和舞台组织,调度经验。比如现在很多企、事业单位都很重视企业文化发展,需要招收能在单位文娱活动中独挡一面的人。既能独唱或领唱,又能充当音乐指导,o单位职工排练和指挥合唱,小组唱;还能组织编排文艺节目,主持晚会。因此,除了在琴房里教学外,还要把部分教学内容直接移植舞台,按每周一次、每月四次授课课时计算,授课地点两周安排在教师独立小琴房,两周安排在配有正式舞台的学校音乐厅或有舞台的大教室。让学生更熟悉舞台,使教学实施更贴近今后的工作需要,将教学与艺术实践合二为一。

4、开放式教学

教师在音乐厅或大教室上课时,采取开放式教学,加入旁听生。老师有计划地组织自己的学生参与旁听,(也欢迎对歌唱有兴趣的在校生旁听)。对旁听生而言,长期的观摩交流会使学生得到“灵感式”的启发。从长远的就业角度而言,学生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看到教师给不同学生授课时针对不同问题实施的解决方法,长期耳濡目染,学生能学会因材施教的教学本领,对于将来从事声乐教育工作的毕业生而言大有裨益。对舞台上表演的学生而言,旁听生充当真实的观众,舞台的特殊空间和台下观摩学生,会给台上表演的学生强烈的心理暗示刺激。增加台上上课同学的演出现场感,促使他们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一字一腔都从舞台实际效果出发,而不是单纯的发声训练。观摩人数越多,越能锻炼学生的舞台感,激发表演欲。一曲唱罢,在老师的安排下,旁听生从观众的角度给舞台上上课表演的学生提意见或建议。听听观众(旁听生)的意见而非老师一家之言对学生来说大有裨益。唱得好,老师的表扬加上观众(旁听生)从不同角度给予的赞赏,会让舞台上表演的学生信心倍增,同时加深了对自身优点的认知、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唱得不好,老师的教导和观众(旁听生)提出的意见也会引起学生的重视,加深对自身不足的认识。此教学方式既锻炼台上的上课学生,又给旁听生提供了观察、学习、熏陶的机会。台上台下“一箭双雕”。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给学生传递的知识量,远大于小空间,短时间的单个教学。

5、立体化分层教学

针对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的现实,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基础好,条件好的学生,声乐教学向纵深方向延伸,以培养专业演员为目标。曲目量,高难技术、技巧掌握程度,舞台表现力要求较高。基础差,条件不太好的学生,教学过程以声乐基础培养为主。曲目够用为度,突出经典曲目与常用曲目教学。以培养培训中心音乐辅导、音乐陪练、群众文化馆、群文工作者为目标。注重发展学生横向综合能力,如基础音乐辅导能力,组织能力,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即兴伴奏等。

6、增加课后反馈,运用新媒体“微信”、“QQ”实现课外跟踪教学

建立学生微信群或QQ群,为师生间搭建课外互动交流平台。

首先,实现学生课后反馈,老师跟踪教学:学生在课后练声,练歌中遇到困难,自己无法解决时,可以与老师进行视频对话,教师通过视频,进行教学,及时给学生解惑答疑。避免学生课后练习“走错路”。

其次,老师定期推送国际、国内优秀歌唱家音乐视屏及声乐论文、音乐评论文。扩展学生视野,深化学生对歌唱艺术的认识,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最后,搭建学生间互动平台,将课上的“小组讨论课”形式延伸到课后。用于学生间课后交流,探讨歌唱艺术,组织学生课后互学互练。

二、改革的授课组织形式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1、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观察力、思考力

以唱歌时眼神的运用为例。教师要求学生眼神的落点要稳定,眼珠子不能乱转,要根据歌曲的需要运用眼神。但是在个别课中,学生经常过度重视发声而忽略了眼神,下意识地到处乱看。在新授课方式中,上课要求学生当着众人演唱,在这种具有表演性质的教学环境中,刺激学生跳出单纯发声训练的禁锢,注重舞台整体表现。主动管理自己的眼睛。台下的旁听生一目了然地看到眼珠子乱动的危害,也会警醒自己。在学生演唱完后,可以让观摩的学生共同讨论“如何合理地运用眼神”的问题。而后老师进行引导,总结,提炼。此教学法有利于在同一空间、时间内,同时调动诸多人的学习主动性和观察、模仿力,提高教学效能。

2、培养协同合作,创新力

歌唱有时就是靠情绪的带动。比如说唱高音,技术有了,最重要的就是要克服心理上的恐高情绪。坚定勇敢地大胆去试。有的同学的恐高情绪根深蒂固,还没唱就有一堆的所谓理论支持自己放弃,比如“气不够”、“快到我的换声点了”、“我是中音不能唱高音”、“今天感冒了”,其实都是内心恐惧的托词。单靠老师一个人的力量既慢又费劲,如果结合敢唱会唱的同学一起,形成强大的情绪气场,四个人一起鼓励,一起带动,轮番上阵,各显其能,软硬兼施,把情绪焦点由“种种恐惧”引导到“大家都能唱我也能唱,大家都敢唱我也敢唱”上来。加上老师准确的技术讲解和示范,高音会容易解决得多!老师也可以发挥多人上课优势,给学生安排一些简单的歌剧重唱或由歌曲发展而来的小组唱,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类似舞台剧的合作表演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教学能力

据笔者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了解,近一半的学生毕业后自考了教师资格证,当了老师。有的在艺术培训班,有的在私立幼儿园、早教、小学、中学,有的在艺术团、群众艺术馆、少年m。所以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教”的锻炼机会,培养学生“教”的能力必不可少。笔者在“一对一”授课中选择时机,让学生改变完全“受教”角色。在对待相同发声技术,技巧点的教学上,如果甲同学已完全掌握该技巧,老师可以试着让他去教不会的乙或丙,给他们做范唱和讲解。老师在一旁监督,发现甲生教授出现方向性错误时,老师及时纠正,并讲解原因。教学相长,甲生首先要用心观察“错在哪”,然后找出错误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迅速组织语言解说,并配以范唱。为了让“学生”理解。甲生需要更主动更富于表现力地去范唱,不仅强化和坚定学生对此技术技巧的正确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也有利于建立学生连贯、整体、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同时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观察力。通过成功把别的同学教会,也初步建立学生“能教”的信心。在学生“教”的过程中,老师还可以结合实际问题与学生分享教学经验。并介绍和引导学生阅读与教育和演唱相关的教育学、生理学、心理学书籍,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教学自学能力。

结语

篇10

音随舞动,乐从心动。又是这样一个周末,又是这样一个傍晚,《音乐杂志》又和大家见面了,好音乐就在《音乐杂志》。我是今天的主持人李可心。今天的节目,很高兴请来了《影音多元素》的主持人贾雯雯和我一起主持,雯雯姐,和大家打个招呼吧。

6月是一个欢笑与泪水并存的月份,六月,校园里满是即将毕业的学生拍照留恋的身影,你是其中的一员吗?本期的节目,将带大家走进毕业生的世界,在一首首毕业歌曲中去体味那些属于毕业生的酸甜苦辣。

毕业,就像一个大大的句号,在大学校园里生活了4年的学长学姐们从此告别了一段纯真的青春,一段年少轻狂的岁月,一个充满幻想的时代

毕业前的这些日子,时间过的好像流沙,看起来漫长,却无时无刻不在逝去;想挽留,一伸手,有限的时光却在指间悄然溜走,毕业答辩,散伙席筵,举手话别,各奔东西一切似乎都预想的到,一切又走的太过无奈。

(一) 那年夏天那些花儿

夏天是一个毕业的时节,银杏还是青翠的绿色,而心疼已经渐渐弥漫开去。那年夏天,最后一堂课,是和老师告别;那年夏天,考完最后一场试,是和学业告别;那年夏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是和学生生涯告别;那年夏天,知道一个一个朋友离去的日期,开始一场场告别,告别朋友,告别同窗,告别四年已经习惯的许多生活多年以后,你是否还会想起那年夏天的一切,欢笑,泪水,离别,不舍

《那年夏天》许飞

论文答辩、毕业照、散伙饭、各奔东西,当这些早就熟悉的词语袭来时,当酒喝尽了泪也流干了,才真正体会到,毕业竟是那种无语凝噎的悲伤,执手相看泪眼,往日已成蹉跎,听寒蝉凄切,恨青春犹短。对于毕业生来说,那年的夏天是在大学校园中度过的最后一个夏天,最后一个夏天,我们就要说再见,很想知道你会记得我哪一点。在这最后一个夏天中,你希望做些什么来挽留那属于自己的青葱岁月呢?

《最后一个夏天》金莎

我们怀念那年夏天,不只是因为那年的夏天的离别与不舍,更是因为,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的那些朋友们。成长的代价也许就是要面临别离,曾经一起说过的话,吵过的架,许下的诺言,做过的梦,与你们共度的年华,让我的回忆很潇洒,你是否会牵挂,那张年轻熟悉的脸颊。也许没有任何一份友情能像大学室友一样,如亲姐妹般的相处了四年的青春年华,陪你哭陪你笑陪你翘课帮你答到,类似与战友间的感情,却又多了一份贴心一份关爱。虽然,在大学中没有同桌这一说法了,但肯定有某个人,或者几个死党上课时一定和你们靠着坐在一起。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多年以后,你是否还记得当年坐在你身边的她(他)。

《同桌的你》老狼

毕业了,不会有她在你睡觉的时候给你盖好被子了;不会有她帮你答到不会有她帮你带热腾腾的饭回宿舍送到你的手上了;也不会有人笑你穿反了衣服,扣错纽扣了;下雨天时不会有她帮你收衣服收被子了;也不会有人不买生活用品,却又霸道地占用你的各种东西了;不会有人在你伤心难过时,听你抱怨然后陪你一起哭了。他们像花儿一样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芬芳,他们让我们收获了友情,他们将一直为我们静静的开放着 《那些花儿》范玮琪

(二) 那些青春那些记忆

毕业生们用四年的时间完成了一本青春纪念册,这本青春纪念册,将是他们生活的影子,真诚的记下他们的所有值得回忆的事,回首昨天,他们问心无愧,面对今天,他们信心百倍。给你我的心作纪念,这份爱,任何时刻你打开都新鲜;给我你的心作纪念,我的梦有你的祝福才能够完全。 永远记住点然过心灵的温暖阳光,让这本青春纪念册凝聚着你们无限的飞翔与着恋。

《青春纪念册》可米小子

再次翻开那本青春纪念册,里面记载了你早已经习惯了的宿舍生活,习惯了的晚上的卧谈会,习惯了下雨时有人把衣服一起收进来,偶尔逃课的时候会有人代答到,吃饭时尝两口别人的菜,几个人用同样的钥匙,打开同一扇门。你是否想起了你上铺的兄弟了呢?

《睡我上铺的兄弟》老狼

让青春喧哗,我们大声表达,美丽的相聚如期而至,那隽永的抒情挂在疲备的吉他上,往事成了一首悠远的歌,总在有夕阳的日子里浮现。记得多年后的下午茶,我们约好要一起喝下

《瓶中沙》twins

说到大学生活,不得不提恋爱这个话题。大学里的恋情总是那么的单纯和美好,那年夏天的阳光也是那么的温柔和灿烂。有些人总是说好要一起走下去,却在现实的残酷中选择了放弃,这些故事在日后想起,虽然总会带有那么一点酸,但是那些甜美的回忆,却永远堆积在心底。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意曾经拥有,即使错过又怎样,至少曾经拥有。

《错过》梁咏琪

有一部著名的电影就叫做《毕业生》,这部电影中的两首曲子相当著名,接下来要为大家带来电影《毕业生》中的两首经典曲目。第一首听到的是《the sound of silence》

《the sound of silence》

第二首要听到的是来自莎拉布莱曼的《斯卡布罗集市》

《斯卡布罗集市》

(三) 今日起程一帆风顺

青春散场,我们等待下一场开幕,等待我们在前面的旅途里,迎着阳光,勇敢地飞向心里的梦想;等待我们在前面的故事里,就着星光,回忆这生命中最美好的四年,盛开过的花。终于,走到了离别的路口,这是个凤凰花开的路口。

《凤凰花开的路口》林志炫

时光的河入海流 终於我们分头走,没有哪个港口,是永远的停留,脑海之中有一个凤凰花开的路口,有我最珍惜的朋友,也许值得纪念的事情不多,至少还有这段回忆够深刻,是否远方的你有同样感受,成长的坎坷 分享的片刻,当我又再次唱起 你写下的歌,彷佛又回到那时候。

就在这个路口让我们踏上通往未来的路,就在今天,启程!

《启程》水木年华

谁曾悄悄来到我的身边,伴我静谧于雪影萍踪之际,谁曾轻轻拨动我尘封的心弦,慢奏起我生命中最美妙的音符。在那铺满星辉的校道上,你我曾不期而遇。而我竟忘记收拾起那份自命的不羁,让你便这般擦肩而过。思念,思念,我的心难如静水,点点轻泛涟漪。回忆,回忆,不灭的是那离愁,袭向我的心头。我知道,回忆在沉默中永不褪色。岁月的洗痕抹不去往昔青春的笑颜。但你可知否?在我们分别后的每一天,在我心中,依然荡涤着的是你那一颦一笑一忧伤。但仍然想说一句,朋友别哭。

《朋友别哭》刘芳

说不出口的那声再见,却总是盘旋在耳边。好怕那一句,因为也许就再也见不到你。分离是一个残酷的东西,而重逢却又带给人无限欣喜,我们还会再相见的,是吧!人生何处不相逢呢。一幕幕的场景就像一张张绚烂的剪贴画,串连成一部即将谢幕的电影,播放着我们的快乐和忧伤,记录着我们的青春和过往,也见证着我们的友谊和爱情!再见了,宿舍里的野人们,我们呆过的这个屋子,即将成为我们的历史而一切的回忆也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变成脑海里泛黄的书签下一站,不知道还会有什么样风景。然想到一首诗的开头: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是谁的手突然收回/紧紧捂住自己的眼睛。再见了,大学。

《再见》张震岳

席慕容的送别

不是所有的梦都来得及实现 不是所有的话都来得及告诉你 内疚和悔恨

总要深深地种植在离别後的心中 尽管他们说

世间种种 最後终必成空 我并不是立意要错过 可是我 一直都在这样做 错过那花满枝桠的昨日 又要错过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