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范文

时间:2023-04-03 14:15: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材料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材料作文

篇1

先说“矛盾型”材料作文。所谓“矛盾型”材料作文指的是题面中有着截然不同的多种观点,或题目材料反映出矛盾错杂的社会现象。

1.找准矛盾点。

即辨清题目提及的是何人何事,所言所述对象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明确其中哪两个(或多个)对象(概念)构成了“矛盾”。如2014年上海卷作文题的材料是: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供料的矛盾点在于前句的“自由”与后句的“不自由”,二者形成一定程度的互文关系,引发学生思考前后分句之间具有怎样的逻辑内涵(如“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着力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生活、社会乃至生命中种种客观存在的“不自由”,进而思考该如何正确认识、对待必然而普遍存在的种种限制。

2.审视矛盾现象背后的本质与根源。

题目本身是矛盾型的,有必要透过矛盾现象看清其本质、追溯其根源,从而实现对论题的透彻剖析。如2014年安徽卷作文题材料是:

一位表演艺术家和一位剧作家就演员改动剧本台词一事,发表了不同的意见。

表演艺术家说:演员是在演戏,不是念剧本,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改动台词。

剧作家说:剧本是一剧之本,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追求;如果演员随意改动台词,就可能违背创作的原意。

细读材料不难发现,表演艺术家和剧作家的结论虽然相反,但他们解说各自理由时,所持“意见”并非完全相悖。既然如此,论辩何以发生?深入分析相关原因――∽骷矣胍帐跫抑所以发生争论,是因为他们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据此,立意点就可确立为:①站在不同的立场,就有不同的主张与观点,写换位思考的重要性。②可思辨自己有追求,就不能否定别人的诉求与价值。③写尊重永远都是相互的,在当前呼吁“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尊重,显得弥足珍贵。

3.分析矛盾的一致性。

很多情况下,矛盾的事物看似水火不容,实则相互依存、相伴相生,即看似对立其实统一,看似矛盾其实相通。比如论述“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要明确情感和理智实际上是一对合作伙伴,在人类一切事业中,“情感”都是原动力,而“理智”有时是制动器,有时是执行者;或者说,情感提供原材料,理智则做出取舍,进行加工。世上不存在单凭理智就能够成就的事业,所以无论哪一领域的天才,都必是具有某种强烈情感的人。

再来看“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一般是简明易懂的现实性材料,不是含蓄晦涩的诗歌、寓言之类,因此读懂材料更加容易。它给考生创设出一个真实的交流情境,变考场作文这种“虚拟写作”为接近真实的写作,以此来引发深入思考,激发写作欲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求考生对试题各个组成部分全面审读、准确理解,重点明确“写作任务”是什么,然后不折不扣地按要求完成“任务”。如2015年全国卷Ⅰ作文题材料是: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要想写好此类作文,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1.把握材料涉及的人物。

此则材料涉及的有小陈、老陈、警方、网友、媒体。我们不要忽略其中的“媒体”。

2.分析事件的发展过程与前因后果。

可采用抓关键词句法概括事件的发展过程,也可借助标点符号。材料所述事件包括三个阶段:因父亲开车陋习屡劝不改,小陈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和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事件发展的每一阶段,都要进行具体分析,建议采用原因分析、背景分析、功能分析、措施分析等进行深度分析。

3.客观评判事件的是非曲直。

对事件是非曲直要进行客观评判,要像法官一样依据法律法规、公序良俗公正“断案”。如小陈举报父亲是迫于无奈,是对生命的尊重,但是不符合中国“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人伦传统,也许有更好的方式,既可使父亲改掉陋习,又能让父亲和其他人都能接受(比如给父亲看惨痛的车祸场景纪录片、图片等)。又如警方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是否恰当?出发点是好的,但会不会给小陈带来麻烦?

篇2

一、记叙类文章的拟题

1.以人物为题。这种方法很像舞台上的“亮相”,大幕一拉,人物闪亮登场。它让阅卷者第一眼就知晓这篇文章写的是谁,围绕谁而展开。如:“电梯里的女孩”“小姨和查理斯先生”等。

友情提醒 这个人物最好是主要人物,或对情节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人物。

2.以事件为题。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快人快语,让阅卷者对文章所叙之事一清二楚。如:“312宿舍卧谈会”“还你一个明媚四月天”等。

友情提醒 对所叙事件要高度概括、言简意丰。

3.以物件为题。这种方法有点像电影中的道具设置,物件或为描写的主体,或起辅助作用(如:象征、隐喻、暗示等)。如:“一把旧锄头”“风雨中的花朵”等。

友情提醒 这一物件在文中必须对刻画人物、推动情节或表现主旨起到重要作用。

4.以立意为题。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开宗明义,直接向阅卷者展示自己的审题结果。如:“活出生命的价值”“掀起善良的盖头”“不该舍弃的微光”等。

友情提醒 对材料主旨的把握必须成竹在胸。一旦走眼,阅卷者甚至可以不看文章,立判走题。

二、议论类文章的拟题

1.亮出观点。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不兜圈子,单刀直入,可以让阅卷者对作者所持的观点一目了然。如:“治标,更要治本”“敢于担当,迈向成功”“既要淡然,更要奋然”等。

友情提醒 要多用短句,最好是警句;少用长句,尤其是把答卷纸一行写满的句子。

2.妙用修辞。这种方法可以展示考生的语言功底,让阅卷者既能咀嚼出文章丰厚的意蕴,又能领略到作者如云的才气。如:“危险是条披着羊皮的狼”(比喻)、“大隐隐于‘乐’”(引用中的化用)等。

友情提醒 一定要拿捏好修辞的分寸,欠了固然不够味,过了也会让人咂舌。

3.摘录材料。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规避了材料作文的最大忌讳――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给阅卷者的第一感觉就是“该生的作文是扣住材料的内容来写的”。如:“谁解家书味”等。

友情提醒 摘录一定要既直击材料的核心意象和意旨,又直击作文的主体内容和中心观点。

4.巧借由头。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使文章顿生“事趣”,引起阅卷者的阅读兴趣。如:“莫再化作五指山”“马二先生和王冕”等。

友情提醒 这个“由头”一定要是一节别人没有嚼过的甘蔗,否则,不仅不能吊起阅卷者的胃口,还会倒了阅卷者的胃口。

5.诗化语言。这种方法可以使文章流淌着诗情,摇荡着画意,为文章平添一抹文采,带给阅卷者一股扑面而来的书卷气息。如:“生于此岸,心无岸”“善在指间,青灯不灭”“人生,在水滴中摇曳”等。

篇3

一读。唐代大诗人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写出好文章,就必须广泛阅读。同学们从初一年级起就要养成广泛阅览各种书刊报纸的习惯,不断获取新的信息,吸收新的知识。

二看。“看”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观看,如看电影、看电视、看演出等;二是参观、观察,如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参观动物园、植物园等。生活中,我们要仔细观察各种各样的人与事,鲁迅先生说过:“要创作,第一须观察……”有这样一个故事,东晋丞相谢安和自己的侄儿、侄女观赏纷纷扬扬的雪景,他想考考晚辈的诗才,便指着窗外的飘雪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他的侄儿略一思索便脱口而出:“撒盐空中差可拟。”谢安听了摇摇头:“不好!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把盐撒得满天都是?盐在空中很快就落下了,岂能准确表现大雪纷飞之态?”侄女谢道韫说:“我倒想好了一句,不知恰当否―――恍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了拍手大笑:“好!风吹柳絮上云霄,正像雪花漫天飞舞,絮白如雪,雪轻如絮。好!好!”谢道韫的诗句之所以好,正是她仔细观察的结果。

三做。俗话说,耳闻不如眼见,眼见不如实践。实践出真知。生活在农村的学生,就有丰富的农业劳动经验,懂得如何播种、如何施肥、何时收获,写农业生产方面的文章,他们就能写得内容充实;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就懂得电梯的功能和用法,知道游乐园中的模拟宇宙飞船、少年宫中的航天模型,写这类文章,他们就能得心应手。由此看来,课外多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就不愁没有内容可写。

四记。积累材料需要用自己的头脑记,但仅凭头脑记是不行的,还必须养成勤做笔记的好习惯。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俄国著名小说大师契诃夫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十分注意积累材料,随时把听到、看到、想到的东西记下来。他曾记录了上万个流浪汉和移民的生活状况。有些同学已经初步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把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下来,这种习惯应当保持下去。

除了写日记外,还可以写读书笔记,把所读书中的优美语句、精彩段落摘抄下来,可以做卡片摘抄,把名言警句、成语谚语、普通人生活中幽默的语言、景物和人物描写的精彩片断,分门别类地摘抄在卡片上,久而久之就可积累成一个写作材料仓库。

篇4

编者按:2012年高考,材料作文几乎“一统天下”,所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材料作文的训练,不仅是考生备考时必过的一道关,而且是必须过好的一道关。

这是写作材料作文最常见且最稳妥的审题方法。写作材料作文时,考生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就能使所写的文章切合题意。考生写作材料作文时,应该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审题。

试题材料 一次,盖达尔旅行时,被一个小学生认出。小学生抢着替他提皮箱。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

分析这则材料,考生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中心意思:材料通过写大名鼎鼎的盖达尔和小学生关于皮箱的对话,表达了身外之物可以随随便便,但做人不能随随便便的道理。据此,考生可以确定如下立意:①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②做人不能徒有虚名,而要有真才实学。

关键句常常暗示材料的中心。所以,对于某些材料,考生可以将关键句作为审题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试题材料 一只蚌跟它附近的另一只蚌说:“我身体里有个东西让我感觉极痛苦。它是沉重的、圆圆的……”另一只蚌怀着骄傲的情绪答道:“我赞美上天,也赞美大海。我身体里毫无痛苦,我里里外外都是健康的。”这时,一只螃蟹经过,听到了两只蚌的谈话。它对那只里里外外都很健康的蚌说:“是的,你是健康的。然而,你的邻居之所以承受痛苦,是因为身体里有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

通过分析,考生可以发现这则材料中的关键句就是螃蟹所说的话――“你的邻居之所以承受痛苦,是因为身体里有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据此,考生可以立意为“成功必须忍受痛苦”“成功的喜悦与创造过程的艰辛密不可分”等。

很多事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考生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求出相应的原因,往往能找到较好的立意角度。

试题材料 一个六岁的孩子,放学回家后,拿起刀子切苹果。只见他让苹果横躺下,刀子放在中间。刚要切,爸爸赶忙喊道:“切错了!”话音刚落,苹果已被切开。儿子拿起一半给爸爸看,喊道:“爸爸快看,好漂亮的一颗五角星!”只见苹果的横断面上,果核的轮廓呈现规则的五角星外形。

材料中的小孩切苹果,为什么会切出五角星图案?这是因为小孩不按常规而横切苹果。考生可以这样立意:创造性思维能让人获得意料不到的成功。

写作材料作文时,对于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考生需要采用“由物及人”的方法进行审题,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相关的社会现象、人生哲理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

试题材料 据某杂志报道,浙江省某地发生一件怪事,一只猫竟被老鼠活活咬死。

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穆勒博士在分析研究城市老鼠猖獗的原因时指出:当代城市中的猫,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中,一方面是因为猫已普遍被家养,有充足的食物而不必以捕鼠为生;另一方面是因为猫无法从老鼠体内获取一种名为牛磺酸的物质――这种物质能提高猫的夜视能力,于是现在家养的猫几乎丧失了夜视能力,捕鼠能力越来越差。

因此,老鼠咬死猫就不奇怪了。

材料的主要叙述对象是猫,考生审题时可以把猫想象成青少年,把饲养小猫的主人想象成青少年的父母,并由“猫竟被老鼠活活咬死”联想到如今的青少年由于父母溺爱、生活条件优裕等,逐渐丧失自食其力的能力,从而提炼出这样的主题:只有放手让孩子在生活的风雨中经受磨炼,才能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

对于某些材料作文的材料,考生可以通过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或事件中折射出的人物关系,进行审题。

试题材料 一个大学生,在校花销吃紧,写信向在乡下种地的父亲要钱。信中只有三个字:“爸:钱。儿。”这封三字信传开以后,人们议论纷纷。

材料中的人物关系是父与子的关系,其正常关系应该体现骨肉亲情,可是在儿子的三字信中,除了“钱”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甚至连一两句问候语也没有。这说明儿子与父亲的关系出现问题,究其原因是儿子缺乏礼貌、缺乏孝心。因此,考生应该立意为“孝敬父母”,而不能扣住“花销紧”,立意为“要节约”。

对于指向不鲜明的材料,考生审题时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对象)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或反面立意。

试题材料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然而,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

篇5

有时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所以我们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也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对象)的正面立意,也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我们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文题呈现】

一人带鸡蛋在市场贩售,他在纸板上写着:“新鲜鸡蛋在此销售。”有人过来对他说:“老兄,何必加‘新鲜’两个字,难道你卖的鸡蛋不新鲜吗?”他一想有道理,就把“新鲜”两个字涂掉了。不久,又有人对他说:“为什么要加‘在此’呢?你不在这里卖,还会去哪儿卖?”他也觉得有道理,又把“在此”涂掉了。一会儿,一个老太太过来对他说:“‘销售’是多余的,不是卖的,难道会是送的吗?”他又把“销售”擦掉了。

这时来了一个人,对他说:“你真是多此一举,大家一看就知道是鸡蛋,何必写上‘鸡蛋’两个字呢?”结果他涂掉了所有的字。

【审题分析】

这则新材料角色有两个:“卖鸡蛋的”、路人。立意可从“卖鸡蛋的”的角度:做事要有主见,不要被他人的意见左右;亦可从路人的角度:对别人提建议要慎重;从材料的整体看:既要有自己主见,又要善于吸取别人的意见。

【提纲】

坚持自我是一朵绚烂的精神之花

开头:概括材料,引出中心论点。

分论点1:生活中,很多人一直坚持着自我,从未放弃。(例证法,乔治桑塔亚纳)

分论点2:坚持自我带来的不仅仅是快乐,也更有可能获得成功。(白宫管家尤伦)

分论点3:辩证说理。(坚持自我与学会适当妥协)

结尾:总结上文。

异中求同(同中求异)运用求异同法

多则材料作文在提炼观点时,其方法是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或意义点),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或意义点),找出共同点,这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或者先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再比较出相异点,这相异点也可作为这组材料的作文立意所在。

【文题呈现】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除非你们改变,像小孩一样,否则,你们绝不能成为天国的子民。(耶稣)

那些在名利场上折腾的人,他们既然听不见自己的声音,就更听不见灵魂的声音了。(周国平)

【审题分析】

这是一道多则材料作文题。第一则材料的观点是“安贫乐道”,不是安于穷困,更不是不思进取,自甘堕落,颓废绝望;而是即使贫穷,也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

第二则材料重在抓住关键词“像孩子一样”。孩子有哪些特征?孩子刚刚从天国来到人间,一切世俗的价值尚未在他的身上和心中堆积,他基本上一无所有。在此意义上,孩子的特点是单纯。由此可以提炼出这样的观点:崇尚简单的生活;保持生命的单纯、心灵的纯净。

第三则材料强调保持生命的本真,注重内在生活。

【提纲】

崇尚简单

开头:引材料1,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解释什么是崇尚简单。然后分析崇尚简单的意义。

分论点1:崇尚简单可以使人变得淡泊宁静。

分论点2:崇尚简单不仅仅是一种高雅的追求,更是一种珍贵的品质。

分论点3:崇尚简单不但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对于自身灵魂的升华。

结尾:总结上文。

C合权衡,运用互补法

有些材料性质是同一的,但各自并不全面,而是互为补充的,只有将它们叠加起来,才能提炼出正确的观点。这就是互补叠加法。

【文题呈现】

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审题分析】

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两者谁是谁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又合理。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提纲】

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开头:设问句式,提出问题:如何才不会迷失方向?常问路。

分论点1:相信自己对一个人的成功有重要作用。

篇6

材料作文是近年来高考作文的主流题型。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是学生写作必须首先跨越的一道壕沟,也是衡量学生思维品质优劣的试金石,更是作文成败的关键。

一、一分为二显主旨

哲学家和船夫

湍急的河上有一条小船。小船上坐着一位哲学家和一位船夫。哲学家问:“你学过历史吗?”船夫:“没有。”哲学家摇了摇头:“那你失去了一半生命。你学过数学吗?”船夫:“没有。”哲学家动情了:“那你简直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这时,一阵狂风吹翻了船,船夫问哲学家:“你会游泳吗?”哲学家回答:“不会。”船夫:“那你将要失去整个生命。”

哲学家深谙历史,精通数学,实在令人倾慕。但哲学家不会游泳,在“狂风吹翻船”的情形下,满腹的经纶却无法挽救他的生命,委实让人遗憾。高深的经院哲学脱离了生活的土壤,只能是哲学家们的坐而论道。理论必须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船夫不懂历史,也不懂数学,不过是一介白丁。但船夫却擅长游泳,在“狂风吹翻船”的情形下,游泳这项简单的技能足以让他自保。生活中磨炼出的本领虽没有多少深奥的哲理,却能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理论应该和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完善,才能推动实践;实践在现实中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增强实践能力很有必要。但实践也应从感性上升为理性。如果就此立论,也未尝不可。但如果对哲学家和船夫的表现全面思考,一分为二地分析,则会发现柳暗花明的新境界:哲学家有精深的理论,但欠缺生活的基本能力;船夫有娴熟的生活本领,却掩不住知识的贫乏。两个人,优点、缺点恰好相反,优势、劣势同样明显,但哲学家却轻蔑地预判船夫“简直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船夫也不无嘲讽地揶揄哲学家“将失去整个生命”。两人言辞对峙,互不服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各有所长,也不可避免地会有所短,哲学家何不放下清高的架子,虚心向船夫学习?船夫何不多一些敬重,坦然承认自己的不足?正确的态度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二、表象之中探本源

每逢山溪水涨,他就守候在溪边,把他的学生一个一个背过小溪。惊悸的浊浪,滑溜溜的卵石,使他的名声远播。某报撰文颂:“人桥!”不久,他被提升为教委主任,接替他的是一个娇小姑娘,姑娘没有勇气涉过小溪,更谈不上背孩子渡溪。于是一到雨天黄昏,对岸就排着一支家长的队伍,一律裤腿高挽。

姑娘开始了奔波。她向教委主任报告,给区公所写信,跟乡长争吵,还掏出自己的工资,把一位关键人物屡屡灌得大醉如泥。不久,小溪上架起了一座钢筋水泥桥,孩子们从此可以顺顺畅畅地上学了。而姑娘现今还在山村小学,教着4个年级的50名学生。

他,心地善良,师德高尚,用身躯筑起学生过溪的桥。他是道德的楷模,师德的标兵,理应受到社会的肯定、政府的褒奖。姑娘,娇小柔弱,能力超群,屡屡祭出狠招,疏通相关环节,在小溪上成功架起一座钢筋水泥桥,从根本上消除了孩子们上学的隐忧,彻底解决了孩子们上学难的问题。如果我们能看到他和姑娘最终结局的巨大反差,并分析这种反差中的深层次原因,就能在表象中找到本源。

他被提升为教委主任,从此离开了山村,走向领导岗位;姑娘还在山村小学,教着4个年级的50名学生。公允地说,背着学生过溪只是“治标”,使小溪上架起钢筋水泥桥才是“治本”,姑娘的能力应在他之上。

他,朴实善良,任劳任怨,毫无怨言,是纯正的道德化身;姑娘,有闯劲、有干劲、有韧劲,是能力的象征。但强大的能力却掩不住令人不快的缺陷:打报告、写信、灌酒。能力没有给道德加分,为人处事的诸多不妥却令姑娘形象受损。能力与才华只有附着于社会共认的道德标准之上,与普适的价值观念和谐共振,才能彰显出最大的价值。这是姑娘应该最终明白的道理,也是本则材料给我们的最深刻警示。

三、纷繁矛盾辨主次

大学里“藏”了个初一班

2006年秋开学至今,在某师范大学的校园里,一直“藏”有一个初一班。在这个被社会称为“子弟班”的班级背后,到底有什么隐情?2006年4月,滨湖市出台意见,从当年秋季开学起,停止当地择校热的“焦点”——萃文中学招收初一新生,实行中小学生一律在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的政策。作为师大附中的萃文中学停止初一招生,意味着师大子弟不再享有就读附中的便利。一场“地震”由此在师大家长中引发。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们决定自己办班。在学校的默许下,“子弟班”很快在师大校园里办起来。该消息经媒体披露后,“子弟班”被一些市民称为“特权班”。师大副校长王世华说,子女入学在相当长时间内,是学校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停止萃文招生后,数十位教师的联名信一递再递,一位教授甚至将浙江大学的商调函一并呈上。

师大家长们希望利用师大的优势,使孩子受到良好教育的愿意是无可厚非的。望子成龙,乃人之常情,人们也可以理解。但是,师大的家长们可能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师大是国家资源,动用公共资源为自己的孩子办一个“初一班”,违背了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也违背了社会的公平正义。难怪乎,老百姓要称之为“特权班”。师大也显得十分无奈:学校地处位置相对偏僻,经济欠发达的滨湖市,吸引人才本就不是一件容易事,再没了子女入学的便利,吸引人才无疑是雪上加霜,连已有的人才恐怕也留不住。迫于压力,只好默许。但师大的领导们应该想清楚:罔顾滨湖市的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方式,恶化与当地政府的关系,既不利于师大的生存与发展,也会在社会中产生负面影响。

篇7

根据提供书面材料作文时,要注意三点:一、认真审题,明确要求。二、紧扣主题,决定取舍。三、活跃思路,发挥想象。

(一)缩写注意:①不能改变原文的中心思想和体裁,甚至连人称也不能变。②不能改变原文的记叙顺序和主要内容,保留主干。③概括复杂的内容要全面,语言要简明扼要。④改后的短文要衔接过渡自然,首尾连贯。⑤合理安排各部分之间的大致比例。

(二)扩写注意:①不能改变原文的中心思想、体裁、人称、叙事方法和顺序。②不能改变原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③扩充的内容只能根据原文情节合理地发展,不能任意增加。

(三)改写改写,就是改变原文的体裁与人称、结构及语言等,写出与原文形式不同的文章。一是改变体裁。把原文从一种体裁改写成另一种体裁。二是改变人称。常见的是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或把第三人称改变第一人称,内容不作变动。

篇8

什么样的作文是成功的呢?写好作文的首要条件是要有好的素材。在写作中,写出来的作文要使阅卷老师“信服、佩服、折服”,曾经有位老师这样说过“眼泪流下来,分数打上去”,好的作文要有真情实感才能感人至深,才能赢得评卷老师的青睐。然而,在平时我却经常看到我们的学生在作文选材方面,有这些常见的失误:

一是材料虚假,有悖常理。有些同学在构思作文时老是觉得自己经历的事情不够感人不够集中,于是想当然地生搬硬套的编造故事,然而不仅不能自圆其说,结果是经常地造成故事情节雷同,感情虚假,无病老生常谈,细节失真,漏洞百出。

二是材料平庸,内容雷同。我们同学在考试时经常遇到的“撞车事件”,以偏概全,笼统生硬。这样的材料缺乏新鲜感,让人不爱读,不想读。

三是游离中心,偏离主旨。我们都知道:作文时要围绕中心进行选材。如果这一步就走错了,那么,这篇文章就算彻底失败了。但是我们的学生却往往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拉拉扯扯,最终不知所云。

针对学生作文的这些病症,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要让学生明确,选材必须要围绕中心展开,并努力使材料充实、典型、真实、新颖。那么,我们到底该怎样去选材呢?

我觉得改变这样的现状可以在以下一些方面进行努力:

一、选材要选取自己身边最熟悉的,真实可感的材料。

选材要选取自己身边最熟悉的,真实可感的材料,是我们日常发生的熟悉的新鲜事真情事。这应该是选材的一个原则。那么,为什么要倡导大家选择熟悉的材料呢?因为自己亲眼所见的,亲身经历的,亲耳所闻的,深切感悟的,才是了然于心的,才能真实动人。反之,如果选用了自己不熟悉或不太熟悉的材料,反而不真实不活泼,就很容易出现漏洞。但事实上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学生总是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结果是浪费了时间,耗尽了真气,仍觉无话可说。在语文书里面有很多名家的名作,比如说朱自清的《背影》,莫怀戚的《散步》,的《我的母亲》。这些作家都选择了自己最熟悉的材料进行创作,一些大手笔尚且如此,我们写作文为什么不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选材呢?所以,我认为我们同学写作时要学会先选择自己熟悉的材料。名篇佳作内涵丰富,可以反复揣摩,借鉴,必定大有受益。

二、选材要有独特性,选择一些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材料。

于是有同学说,哦,明白了,那我就选择身边的人、事、物来写吧,最熟悉,准错不了!于是乎,许多文章,其内容大多是这样――千人一面,缺少特色,缺乏新鲜感。要避免这样的问题发生就得保证选材要有独特性。这些材料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保证选材的独特性,在考场上可以有个很简单的操作方法,那就是将你拿到题目后最先想到的材料尤其是考卷上提示的,弃而不用,因为这些材料也会是别人容易想到的,换种思维反方向思考,这样应该可以尽量避免撞车事件的发生了。

那么,怎样才能从不同的角度选材呢?我们可以尝试从不同的、全新的角度去表现。同一个主题可以用这样的角度来表现,也可以从那样的角度来说明,不同角度的表达效果也是不同的。这可以通过写写作提纲来训练,先把题目解析,看同一个题目能分解成几个,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材料,再考虑材料是否独特。几经变化,一般就很难发生“碰车”的现象了。

三、选材要有时代感,要有鲜活的时代气息。

选材不仅要真实要独特,也要有鲜活的时代气息。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要有时代感。做为新世纪的中学生应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应对今天火热的千变万化的生动活泼的生活充满热情,热爱它,剖析它,理解它,认识它,把它纳入到自己的笔下。那么什么是与时俱进的材料呢?这些材料应该包括新人、新事、新情况、新创造、新思想、新风尚、新经验、新观点、新认识等。比如说学生必须有意识地在平常的生活中关注社会的发展,社会的热点。比如说今年的云南鲁甸地震,南京青奥会,嫦娥探月等等,还有每年的感动中国的人物及其事迹。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可以给我们的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丰富的写作素材。

篇9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医生给病人治病,病人最终还是死了。医生对那些送葬的人们说:“如果病人生前戒了酒,洗了肠,就不至于丧命。”在场的另一个人回答说:“高明的大夫,事到如今,你说这些话,已是毫无用处的了,你应该在病人生前患病的时候,用这些话去劝告他。”(《伊索寓言》)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新材料作文并不强求一定要符合原材料所指向的立意,考生可以从材料的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做出与材料相关(而不是完全相符)的立意。

这则材料是一则寓言,一般寓言都有它相对固定的寓意。从故事的侧重点来看,应该是讽刺这个医生的。材料的重点在后面,“在场的另一个人回答说:‘高明的大夫,事到如今,你说这些话,已是毫无用处的了,你应该在病人生前患病的时候,用这些话去劝告他。’”人死了,再说这样的话,已经毫无用处了,要想有用,应该是生前患病的时候。这个意思比较清楚地表明,寓言意在讽刺那种事前不发表意见,事后才高谈阔论、显示有先见之明的人。这与中国的俗语“事后诸葛亮”、“马后炮”说的是同一意思。这就可以立意为:要在事先做好防范,不要做“事后诸葛亮”。

但作文的要求是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可见上面分析的只是一个角度,一种立意。还有什么角度呢?比如医生的话:“如果病人生前戒了酒,洗了肠,就不至于丧命。”这句话对于已经死掉的病人来说虽然是毫无意义的,但对于生者是否有提醒或警示作用呢?对于死者是“事后诸葛亮”,对于其他人呢,就可以是“事前诸葛亮”了。因此也可以立意为: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有利于防患于未然。这是逆向思维。

范文展示

还是事前提醒好

徐 芸

前几天看到校园公示栏里贴出了一个通知,通知说下周气温下降,提醒学生特别是住宿生,要注意添衣防寒,以免感冒影响学习。看到这个通知,感觉很温馨。过去每到降温,班上总有同学感冒咳嗽,有时甚至上课都“枪声”不断,这时班主任就会批评大家不知道加衣服保暖。

不仅是添衣防寒这样的事。生活中许多时候,如果能在事情发生之前,给人以提醒和警示,就可以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花圃草地上竖一个爱护花草的提示牌,稍有公德心的行人就不会为贪便道而随意踩踏;十字路口的一面“为了你和他人的幸福,请走人行道”的广告牌,提醒行人注意道路安全。现在有许多部门实行的重大事件事先提醒制度,也充分说明政府转变施政理念,开始注重事先警示的作用了。古人所说的“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就是强调事先有所准备,不论是“言”、“行”,还是“道”,只有事先有所“豫”,才能不至于“废”。

实际上,生活中像这样需要事前提醒的事,很多很多。但遗憾的是,我们大多数时候却并没有做到事先提醒。有的只是“守株待兔”、疲于奔命,却从不会主动出击,化险为夷,常常在事情发生之后,或批评指责,或大谈教训。某地发生火灾了,消防部门才想到查找火灾隐患,出台整改措施;公园的湖里发生溺水事件了,才想起在湖边竖上一块禁止下水的牌子;出了食物中毒事件。卫生部门才到食堂摊点检查卫生…一试想,如果事先警示,做好防范,有多少不应发生的悲剧可以避免呢?

材料中的医生说:“如果病人生前戒了酒,洗了肠,就不至于丧命。”这说明这个病人并不是无可救药的。为什么这种提醒的话不在病人生前告诫并督促他,却在其死后大放“马后炮”呢?

因此,在社会的方方面面、时时处处,我们希望多一些事先提醒,少一些“马后炮”,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多一些和谐温馨,少一些后悔悲哀!

评点

这篇文章从正面立论,论证了与材料主旨一致的观点。文章有几点值得一提:一是开头能从身边发生的事切入,显得自然贴切。二是文章在结构上注重了过渡,第一段到第二段,第二段到第三段,都在段落开头呼应了上一段,使上下文衔接紧凑。三是论据充分。有身边小事,有社会现象,也有古代名言,而且文章还特地对材料中的寓言作了认真的分析,既回应了材料,也对论点起到了支撑作用。

作文的不足是:有绝对化的毛病。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并非所有的事都是可以做到事先提醒的,作者没有提到这一点,就让论证留下了被人攻击的漏洞。其次是所举名言中,“豫”是“准备”的意思,事先“准备”和事先“提醒”之间意思并不等同,这在分析时应该有所交待。

范文展示

做个“事后诸葛亮”又何妨

苏吉义

生活中,人们常常把那种事前不肯说、事后显聪明、主观认识落后于客观实际的人,叫作“事后诸葛亮”。就像材料里的这位医生,在病人生前不说应该怎么做,却在病人死后才说出补救的办法来。

说实话,如果能做“事前诸葛亮”,凡事都能事先精心运筹,刻意谋划,利弊得失想的周到一些,那固然很好。比如张良,运筹帷幄之内,决胜千里之外。然而,几千年来,像张良、诸葛亮之辈又有几人?而且,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厢情愿和全在料想之中的。世间万事,不但受主观因素制约。也会受不确定的客观条件的影响。所以,要想事事都能够神机妙算,做得天衣无缝,又怎么可能呢?即使是诸葛亮这样的半人半仙似的人中卧龙,也并非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都有先见之明,他也有过“失街亭”、“失荆州”的事后醒悟。可见,连诸葛亮自己也没做到时时处处都是“事前诸葛亮”。

其实,古往今来,绝大多数人还是在做“事后诸葛亮”的。生活中,成功与失败总是相伴而生的。成功了得总结经验。失败了应该总结教训,这其实就是在做“事后诸葛亮”的工作。下次再发生新事情,遇到新情况,有时这些旧的经验教训又不一定管用了。经过无数次“事后诸葛亮”,才有可能产生“事前诸葛亮”的先见之明。不仅实际生活中如此,即便是我们上学用的课本知识,你能说有多少不是无数“事后诸葛亮”的结晶呢?如果没有无数前人为我们留下这些“事后诸葛亮”的经验,人类又怎么能在前人的肩膀上站得更高呢?

“事后诸葛亮”的名声之所以不好,并不能归罪于那些事后认真反思、查找原因、汲取教训的人们,而要归咎于那些在工作失误之后,说的多,指责多,挖苦多,作不负责的议论的人。所以,一个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人,应该对一切失误或错误持认真、严肃、慎重的态度,诚心诚意地总结教训,而不是油嘴滑舌地乱说一通。

寓言中那位医生说的那句话,虽然对于已死的病人,确实已经毫无意义,但对于生者来说,应该是有警醒和提示作用的。人们完全可以从他的话中得到应有的教训,从这个意义上说,做一回“事后诸葛亮”又有何妨呢?

篇10

我热爱生活,讲道德、遵守校规校纪、遵守小学生守则。我热爱集体,有集体荣誉感,我经常积极找资料为班级出黑板报。我积极参加学校小组的活动,坚持帮助老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我从不迟到,从不请假,除非自己生病了。我诚实守信,乐于助人,不仅经常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还经常热情地帮助同学。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如运动会,劳动制作等等。并且还获得了小小的成绩。

我热爱学习,尽管我的成绩不是班里数一数二,但所有的主科成绩都达到分数线,所有的副科成绩均为优良。我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大胆举手发言。遇到难题时,我从不轻言放弃,而是千方百计地攻破它,去解决它。我喜爱阅读课外书,经常上网查阅资料,不断扩大我的知识面。但是最近我上课是会和同座讲点小话,让老师不高兴,我会改掉这个坏毛病,上课好好的听讲,不讲小话。

我热爱体育,经常参加课外锻炼,但是我的体育还是一般般。

虽然我有以上许多优点,但是我也存在不少缺点,如学习不够细心、粗心大意等。我希望能当上“区三好生”后,更好地激励我进步,使我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成为一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希望大家能投我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