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见大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09:05: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以小见大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以小见大作文

篇1

转眼间,就到了中午。我在收拾房间。我在抽屉边缘无意间发现了一只快燃完的蜡烛。“嗨!这么短的蜡烛还留着干嘛啊!”我默默的说。然后我就不假思索的随手把它给丢进了垃圾桶里了。

到了傍晚,吃完晚饭以后,妈妈千叮万嘱地对我说:“现在我要去上班,爸爸不在家。你可要好好地管住自己,作业要早点做玩哦!”我嫌她烦,门一下子就被我关上了。之后,我来到了书桌前,开始“战斗”

做了一会儿,突然停电了,房间顿时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我害怕极了,心里充满了恐惧。我想:怎么办?现在爸爸妈妈都不在家,这么黑我该怎么办?问题是我的作业还没有做玩呢?

我起身开始寻找手电筒,我拿着点蚊香的打火机把整个房间,都没有它的身影。我无助地坐在床上,我非常地绝望,忽然,我想起了早上丢弃的那只蜡烛。

篇2

“制TNT”爸爸头也不回的冷冷对我说。

“TNT”我不禁打了一个寒战。TNT可是“硝化甘油”(一种大威力的炸药)。

“这个用来干什么用的。”

“嘿嘿,晚上我和你王叔叔约好到玄天湖去炸鱼,明天给你这只‘小馋猫’打打牙祭”说道这里,爸爸看见我手里的奖状,便问我“你拿的是什么?”“学校发的奖状‘环境小卫士’奖。”说着,我便把奖状递给了爸爸。爸爸小心的打开奖状仔细看了看,然后满怀激动地把我搂在怀中,可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我想起了爸爸今晚炸鱼的事,炸鱼肯定是不对的,如果我不止制爸爸的行动,那我不是愧对这张才获得的奖状吗?还对得起我胸前佩戴的红领巾吗?我还能叫实验一小的学生吗?

玄天湖环境优美、风景秀丽,周围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湖里水波荡漾、鱼虾成群。春天,万物复苏,欣欣向荣;夏天,满目翠绿,草长莺飞;秋天,落英缤纷,一片金黄;冬天,万物凋零,一片萧条。它不但是铜梁人民的休闲圣地,更是铜梁这座城市的象征。可是就在这个铜梁的窗口上,总会发生一些和这和谐环境不协调的事,这次居然会发生在我爸爸身上,再说私制爆炸物,也是违法的,于情于理,我也不能让爸爸去炸鱼。但是,爸爸可是说一不二的那种人,他决定的事,谁也扳不弯。

“怎么办呢?”我心里飞快的转着……

“咦!有了!”我突然灵机一动,计上心来。

我飞快的跑到王叔叔家,找到王叔叔的儿子(也是我的同学),向他说明了整个事情的严重性。

“哦,我也看见我爸爸在家摆弄一些东西,原来是这么回事,那现在我们该怎么办呢?”王叔叔的儿子,我的小伙伴紧张的看着我。

“别急,我早就想好了对策。”我对着王叔叔的儿子一阵耳语,看着王叔叔儿子心领神会的样子,我也发出了会心的笑意,于是,我们各自回家实施自己的“排爆计划”了。

篇3

关键词:3D打印技术 3D打印材料 建筑模型打印

3D打印(3D printing),即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是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3D打印通常是采用数字技术材料打印机来实现的,在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工程和施工(AEC)、土木工程以及其他领域都有所应用。

由于3D打印技术在模型制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2014届建筑专业毕业生的毕业设计中,我们跟随社会趋势,把3D打印技术带入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表现中来。我们使用的3D打印机是太尔时代的up 3D打印机,在建筑模型3D打印期间发现了一些问题,也因此有了一些思考。

1 遇到的问题

1.1 打印精度有待提高 因为打印机打印提及的制约,我们将建筑模型打印在100*100*150 mm的范围内。在这么小的尺寸里我们要想把模型的细节表现出来是很困难的,在建筑设计中的一些细部处理,在打印的时候没有办法很好的表现出来,只能看到一些概括了的轮廓。另外在打印时因为ABS(塑胶原料树脂)材料的特点,其收缩率较高,打印的模型容易起翘而降低打印精度。

1.2 打印时间太长 由于3D打印使用的是逐层打印的方法,因此每一个建筑模型在软件中都要分为400层以上,同时由于打印材料和打印技术的原因,需要把材料加热液化后才能打印,而为了保证材料的输入流畅,不会中断,打印机的材料挤出的速度较慢,这也直接导致打印耗时非常长。在我们打印时,100*100*150 mm大小的模型用normal质量进行打印的时间均在6个小时以上。

1.3 支撑结构难以去除 由于3D打印技术的特点,在对物体进行打印时,针对建筑的凹进突出部分需要有一定的支撑结构,而市面上大部分打印机使用的打印材料都是ABS材料,而这种材料在进行支撑部分打印的时候没有办法很方便的进行取出,往往和物体的主要部分发生粘连,也间接的影响了打印精度和打印效果。

2 解决办法

针对以上的三个问题,经过我们的实验和3D打印机厂商技术指导的不断沟通,我们发现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进行解决:

2.1 打印精度方面:尽量在打印模型是将建筑STL模型分解为几块,这样在就可以避免因为打印头长距离移动而带来的精度方面都损失。同时,将模型分解之后,就可以在打印区域中打印出更大的模型局部,可以表现更多的建筑细节。

针对ABS材料热胀冷缩的特点,我们可以在打印加热平台上添加耐高温胶带,这样可以让减少因为ABS材料因为热胀冷缩而引起的起翘,让打印精度得到提高。或者在主要材料的选择上,我们可以选择PLA作为模型打印的主要材料来代替ABS材料。

PLA(物降解塑料聚乳酸)是以乳酸为主要原料聚合得到的聚合物,原料来源充分而且可以再生,主要以玉米、木薯等为原料。聚乳酸的热稳定性好,加工温度170~230℃,有好的抗溶剂性,可用多种方式进行加工,如挤压、纺丝、双轴拉伸,注射吹塑。由聚乳酸制成的产品除能生物降解外,生物相容性、光泽度、透明性、手感和耐热性好。最重要的是和ABS材料相比,PLA材料具有更小的收缩比,在更加不容易起翘,材料的稳定性也更高。

2.2 打印时间过长:因为现阶段3D打印技术的限制,我们没有太多办法提高打印机的打印速度,但是未来3D打印机将普及应用多个打印头(2个以上),因此我们可以使用更多的打印头来进行模型的打印,从而提高打印效率。而现阶段我们只能在打印设置里面去降低打印填充数和打印精度来提高打印速度。前者会降低打印强度,后者会降低打印精度,都只能说是时间和效果上的一种妥协。

2.3 更易去除的支撑结构:现阶段,小尺寸3D打印机所使用的支撑材料是不易去除的ABS材料,在双打印头普及的今天,如果在辅助材料打印头中使用PVA材料则可以很好的解决支撑材料不易取出这个难题。

PVA聚乙烯醇树脂系列产品系白色固体,无毒无味、无污染,可在80--90℃水中溶解。其水溶液有很好的粘接性和成膜性;能耐油类、剂和烃类等大多数有机溶剂;具有长链多元醇酯化、醚化、缩醛化等化学性质,非常适合用于3D打印技术中作为打印支撑材料。在使用PVA作为支撑材料的3D打印机中,我们在模型打印完毕后只需要将打印模型放置于90℃的热水中就可以方便的取出支撑材料,不仅保留了模型的细节,同时也简化了模型支撑结构去除的工作,让教学中大量打印建筑模型更加方便。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中操作中吸入、摄入或经皮肤吸收PVA后会对身体有害,对眼睛和皮肤有醇刺激作用。因此,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应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以避免因PVA原料的使用而对操作人员造成的损害。

参考文献:

[1]3D打印机[J].办公自动化(办公设备与耗材),2010(4).

[2]赵辰.3D打印机分层软件的设计与实现[J].2009.

[3]钟禾.“3D打印机”:可任意“打造”出塑料制品[J].国外塑料, 2011,29(4).

篇4

关键词:作文教学 激发兴趣 加强阅读 改革评价

【中图分类号】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但是,由于作文教材的不确定性,造成作文教学的随意性很强。再加上一些教师的教学理念与驾驭教材的能力问题,使作文教学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一片未被开垦的荒蛮之地,无法展示其应有的美丽。纵观整个作文教学,笔者认为这些现象应该引为重视。

1、重阅读,轻写作现象严重

作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需要多年的日积月累,不少升入初中的学生,由于底子太薄,体会不到写作带来的乐趣,因此,他们早就对写作失去了热情,于是很多教师在看了学生惨不忍睹的作品之后,极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不愿意上作文课,认为收效甚微,他们更愿意把时间用在基础知识以及阅读教学中,一年下来,勉强完成课标规定的几篇大作文,而且轻于指导,作文教学质量实在堪忧。

2、只注重写作模式的指导,忽视作文能力的培养

《课标》中说:“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这里的“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就是写作需要的实实在在的能力,而有些教师却为追求“速成”效果,简单的套用一些模式。 什么“开篇点题,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以小见大”等等,不厌其烦地将一些作文知识和方法公式般抛给学生,而忽视了对学生基本作文能力的培养,其结果必然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冷落了他们对社会及生活的敏锐洞察,其结果必然窒息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最后作起文章来却是中心不明、条理不清、语句不通、文法不顺。

3、只重作文的指导,却忽视作文的讲评

这种现象在作文教学中并不少见,很多教师在作文之前往往准备的比较详细,却往往忽视了作文讲评这个对学生写作实践进行全面检查分析的环节,忽视掉了这个学生期待的重要信息反馈的环节。常常批改完作文,写几句诸如“中心突出、结构紧凑、语言通顺”之类不痛不痒的评语,就把本子发给学生完事,并不进行有充分准备的讲评。最多选几篇不错的文章读一读就算完事,像这样的作文评改,怎能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学生作文水平依靠这样的讲评又能够提高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基于以上的现状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搞好我们的作文教学呢?我认为,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敢于承认学生的不足,低起点小台阶,让学生在三年的日积月累中逐步提高作文水平。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激发兴趣,发现生活

我认为作文固然需要章法,但过多的强加给学生的“指导”章法只会束缚住他们的手脚,我曾多年致力于“自由练笔与规范作文相结合”的实践探索,既让学生完成一学期写八篇大作文的任务,更重视的是学生每学期不少于十五篇的随笔。随笔内容不限,体裁不限,自己命题,字数不少于500字,这种自由练笔既保证了文章的数量,又在对文章的提炼、揣摩中提高了质量。他们的习作中,不仅将笔触面向家庭、学校生活,而且向社会生活延伸。“一把雨伞”、“一次相遇”、“一片蓝天”、“一方草地”俯拾之间几乎都成了写作的素材来源。学会用眼睛观察生活,用心灵感受生活。学生不再是游离于文章之外的苦心经营的编造者,而是体验生活的主角,表现生活的高手。他们习作中表现出的是真实的自我,真实的个性,表现浓厚的兴趣。

二、加强课内外阅读,认真做好摘记。

除了对学生的课内阅读精心指导之外,教师要重视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去读名家名作,用高层次的人生追求、高层次的审美意境来升华学生的灵魂。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在这种广泛的阅读中,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多读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

三、改革评价机制,进行立体评改

篇5

关键词:善思 用情 爱美

古人作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意思是说,作诗时,写什么,既从外界取材,又从内心取材。这“内心取材”听起来有点“唯心”,实则不然。好多大作家在写作时凭“灵感”,灵感来了,材料便有了。教会学生善思、用情、爱美,这是解决材料问题的基础。可以说,要开拓材料空间,从“材料”本身入手是不行的。陆游说:“功夫在诗外。”学生学作文,学占有材料,必不从占有材料本身学起,而从善思、用情、爱美做起。实践已经告诉我们,这样做是很有成效的。

善思,顾名思义,就是善于思考。我们要告诉学生三个思考的角度,即思考三方向:思考自然,思考生活,思考社会。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勤于观察是思考的基础,观察后有无所得却取决于思考。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教师要先给学生讲几个典故,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知道哲人的智慧由何而来,知道如何做个哲人。一个是孔子的“川上之叹”。孔子见到流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由流水这一自然现象而思考,从而联想到人生的短暂、时间的不可挽回,以激励自己“生无所息”。一个是“孺谣之叹”。孔子有一次带着学生外出,听到一群小孩唱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于是他对学生说:“小子听之,清则濯缨,浊则濯足,自取之也。”由童谣联想到人要自强、要高尚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一个是墨子的“染丝之叹”。墨子见人染丝,放入青染料,丝就变青,放入黄染料,丝就变黄,于是联想到了国家任用人的大事。以上典故,都说明要“以小见大”就必须善思,善思才能出智慧,才能从自然现象联想到人生,从日常生活现象联想到社会。教师必须让“学会善思”成为学生写作学习中的重要一课。看似平凡的材料,一旦经过哲思,便会化平凡为超常、化一般为神奇了。要告诉学生:我思考,我美丽;留一点时间给自己,让心灵解放,思想之树常青。

用情,即要有感情。《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指出了“情”与“言”的关系,“情”先“言”后,无“情”便无“言”。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夫桃李不言而下自成蹊,有实存也;男子种兰而不芳,无其情也。”意思是说,桃李不需自吹自擂,树下便自然会形成一条小路,那是因为树上结满了果实;男子种兰花却闻不到清香之气,那是因为他没那种幽情。古人多愁善感,产生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我们不提倡多愁,却提倡善感。好多人都讲这样的话:情商高会促使智商高。生活充满了“情”,必是丰富多彩。含情看人生,含情看社会,含情看自然,教师要让学生感受人生的美好、生活的多彩、自然的可爱。

爱美,就是让学生学会审美。要学会审美,首先要学会热爱生活、学会发现美。学生都知道这样一句话:“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牛希济有诗曰:“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是爱,使他有了爱心;是爱,使他在自然中寻到了和谐。托尔斯泰说:“我所具有的一切都是我所爱的。”我们说,爱是个人的自由作品,是个人的创造。教师要告诉学生:懂得爱的人才懂得生活,才热爱生活;生活从爱开始,去爱一切吧!

这样做了,生活中的一切,自然中的一切,都会成为学生作文的材料。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这话是针对治国而言的,但它同样适用于作文之道。要开拓作文材料空间,必须从根本上做起――善思,用情,爱美。

《孟子・离娄下》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诸左右逢其源。”这话对我们很有启发,要解决学生作文中的材料问题,必须使他们“自得之”,而不是教师外在的力量使他们“他得之”,“自得之”是本,“他得之”是末。

我们经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多读书与写好文章的正比例关系。这确实是真理,前提是“破”中一定含有“思考”的行为。读书是功夫,善思、用情、爱美也是功夫。练好三项基本功,善思考,多用情,追求美,这样,不但解决了选材问题,也解决了“用材”问题。《庄子》里有一则寓言:宋国有一户人家,凭借一种不使手龟裂的秘方,祖祖辈辈以在水中漂洗衣服为生。有一个外地人听说了,以百金买下了这个秘方,到吴国说服吴王,吴王让他做了将军。冬天,吴人与越人打仗,士兵凭着秘方制成的药打败了越人。这个外地人得到了土地,又封了侯。材料也是这样,有人会用,有人不会用。只有善思、用情、爱美,我们才会使材料因哲思而生辉、因用情而增色、因爱美而生趣。

参考文献

篇6

如果是,那你的文章就显得全无新意,就会淹没在大众中。写作,一般称为“创作”,关键在“创”字,即要给人以新鲜感、陌生感。欲给人以新鲜感、陌生感,可以“开荒地”,即开垦一个新的领域,也可以“刨熟地”,即在常见领域中发掘新意,这就需要我们用慧眼去选择一个独特的角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欣赏,会有不同的“发现”。事物不仅有正面,还有反面、侧面等。在多角度思考后,才能“慧眼识英雄”,创作出有新意、有价值的文章。

角度之于创作的意义如此巨大,我们怎样才能找到一个独特的角度呢?

一、剑走偏锋,出奇制胜

在记叙事件、描写事物时,我们关注别人忽略的地方,并大作文章,往往能征服读者。假如你身边有一个同学获得了数学奥赛金牌,你将如何报道?《三十一届国际数学奥赛金牌得主周彤终遇难题――鲜花不知送给谁》一文不去关注“欢迎数学王子的热闹”,而是关注获奖者周彤手捧的鲜花:

现在,周彤出现在母校会议室门口,在这里等候儿子凯旋归来的爸爸周进元和妈妈魏连英立刻兴奋地站起来。教学副校长陈泰坤见周彤手执鲜花向校领导奔来,赶紧说:“快把鲜花给你妈妈呀!从你牙牙学语起,你妈连乘车走路的空都不放过,编儿歌见缝插针地教你知识,鲜花应该属于母亲。”妈妈一使眼色,指着武钢三级教师钱展望,对儿子说:“彤彤,快把鲜花给钱老师,钱老师一周几个晚上为你辅导,连寒暑假的学习都替你安排,还‘满世界’跑书店为你买参考书。鲜花应该属于苦心培养你的老师。”钱老师连连摆手:“周彤几年来就盯着这块金牌,为迎接这场竞赛,解数学题3000多道,草稿纸堆起来只怕比他人高。鲜花应该属于得金牌的人。”

正在推让之际,武钢副经理赵文源和李运茂赶来学校了。他们齐向周彤道贺,勉励他取得荣誉后要饮水思源,加倍努力,报效国家。此语使周彤蓦然想起中午在火车站时,省科委一位领导同志说的一句话:“在这个时候,你们会想到自己的母亲,更要想到祖国母亲!”望着眼前的领导、老师和父母,周彤迷茫了,鲜花送给谁呢?……出现在照片上的周彤并未拿鲜花。鲜花被他悄悄留在学校会议室了。

二、逆向思维,反向取新

在对待事件,评论事物、人物时,我们从反面来深入思考、立意,往往另有奇趣。在你做作业时,突然停电了,你会怎样?不满、抱怨、咒骂、烦躁、恼怒……反向思维,想一想停电的优点:平时大家各忙各的,停电后,一家人天南海北,其乐融融;平时不停地工作,停电后,一个人在黑暗中默默沉思;平时埋头作业,停电后,仰望星空,发现其美,触发哲思;还可以写享受黑暗、品味黑暗等等。这样的逆向思维,别出心裁,自能取胜于众。

三、勇于割舍,不断探究

篇7

想做纯粹的语文人,是源于对接触到的语文名师的景仰。他们有献身语文的痴狂劲、对语文学科生动而独到的理解,浑身洋溢着智慧的光芒。从教20年,我痴狂、怀疑、精进、觉悟,一直行走在这条修炼之路上。

“得法养习”奠定优质基石

从教之初,凭着对文学的痴狂,我成了校园里最受欢迎的教师。那时的课堂是得意的:情境的创设、情感的呼应,课堂里似乎有一个场,吸引着学生。教学《故都的秋》,我身着白衫(赏读经典文本的行头),和学生吟诵《秋声赋》,我学唱弹词《黛玉悲秋》,动情诠释中国古典文学的“秋恨”主题。那天,在结束《故都的秋》教学后我意犹未尽地赶回家当新郎,回校那天,号称“天一四才子”之一的张炎淼同学,自刻一方“秋士高韵”的印章赠予我,并告诉我,“天一四才子”每晚在宿舍自创诗歌,要结集出版,而且四位理科生立志要转文科报考中文系……

因为语文考试失利,张炎淼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这对我打击很大。暑假,我请他和另外两个失利的学生吃饭,与他们聊三年语文学习的得与失。他说:“常常迷失在课堂的诗意里,三年来却发现读写能力没有提升。”另一位学生说:“高一到高三,能力点重复较多,高三好像没有进步。”从午饭时间~直聊到下午4点.我内心充满内疚:最受学生欢迎的明星老师,却没能让他的粉丝享受成功。

我从痴狂者变成了怀疑者。那段时间,我总会脱口而出:“有谁从小康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歧途中,可以看见自己教学的真面目。”我怀疑我的课堂过于浪漫、能效不高,怀疑讲解粗疏、不够扎实……之后的一学期,我坚持每天听课,研究优秀教师的课堂特质,厚厚的笔记本上留下了密密麻麻的红色批注。

我终于省悟:在浪漫的文学畅想中,还要有习惯的养成和方法的习得。得法于课堂,需养习于课外,阅读是一切语文能力的核心:高一给学生提供精选读本,养成泛读博览的习惯;高二推荐名家名篇,养成个性批注的习惯;高三组织文化论著的专题阅读,养成读透一本书,读懂一个人的习惯……之后的教学实践,我一直追问两个问题:高中阶段该养成哪些学习习惯,支持自主学习?语文能力提升的总目标该怎样合理分解到每一学年的学习中?三年的坚持,我与我的教学团队取得了优秀的绩效。2005年,我受邀到宿迁市、泰兴市作讲座,以“得法养习,走向优质的起点”为题,介绍了“语文素养养成的三个三分之一”等草根智慧。

“对话支持”生成课堂智慧

没有一个优秀的教师会放弃对课堂品质的追求。如果用一个词概括我在课堂中的成长,那就是“精进”:向善向上,不断改进。

成长从来不是匀速直线运动。2005年,我作为无锡市教学能手,在华师大科教协作组织主办的同课异构活动中执教《始得西山宴游记》。我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预约一场精彩,不料课堂却很沉闷。那天陈钟棵先生评课时指出:“文本解读挖得很深,但是学习时空不够解放,学生智慧生成较少;好的课堂,一定是教得智慧,学得也智慧。”我问学生的感受,学生说:“老师解读很深,功底深厚,我们有点跟不上。”

课后反思,为什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学生却收获一般?我认为,课堂上自己太急于奔向结果,忽略了过程,有时甚至遗忘了学生。文本解读的深度与课堂教学的适度之间,应该追求怎样的平衡?一日教《牡丹亭·闺塾》-课,文中杜丽娘对塾师陈最良说的一句话:“师父,依注解书,学生自会,但把《诗经》大意敷演一番。”让我醍醐灌顶,“敷演大意”就是教师依托深厚的学养,大处着眼、引领全局,细节处放手让学生品味、体悟。课堂是探索知识的窗口,更是智慧对话的场所。借四川省教育考察团到我校交流之际,我执教公开课《项羽本纪》,请资深教育者作课堂观察。我以“凝视项羽”为主题,开放教学时空,让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有学生以“披沙拣金,以小见大”评价史料选择的精当,有学生以“肝胆相照、心心相印”评价项羽身上有司马迁的影子……课堂上学生们积极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所激发出来的强大的学习力。课后,教育考察团中有老师在博客中赞扬:“对话教学的魅力真大,学生主体性的落实解放了学习力”,并提出建议“对话该如何有力支持‘学’走向更高处,值得思考”。

我观看录像,发现学生的探讨,因为没有核心话题所以很松散;学生展示时,教学缺乏有效的活动予以支持;导师储建明反复提醒的“品味文本语言”,依然没有落实到位。于是我找来《文本的快乐》《镜与灯》等文艺批评方面的书籍阅读,寻找突破口,我对“对话”有了自己的理解:紧扣有意义的语言素材一围绕核心话题展开一活动推动一支持自主学习,以求读有兴起的巅峰体验。2012年在区“呼唤名师”活动中,我再次执教《项羽本纪》示范课,以“摹形传神,千载如生”为核心话题,以“鉴赏风貌一批注心理一探究史观”的活动推动对话展开。学生在“泣别”“快战”“笑刎”的标题拟定中体验情境,发现“泣”字充满天高地远,无处托身的英雄失路之悲;揣摩“天之亡我”的三次质问,发现项羽心死而意不平,服输而不服气的心理。一男生的回答“铁血刘邦赢了江山,热血项羽赢了历史;我作为现代好男儿,应该兼有铁血热血”,赢得了全场掌声。

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必然经历成败的历练,只有在修炼中勇于精进,才能不断趋近内心向往的课堂高品质。

“文化浸润”养育博雅学子

一个普通的语文教师,到底能走多远?这是我成为教学骨干后一直思考的问题。

2012年我参加“省特级教师后备研修班”,导师赵宪宇“在教研中觉悟”的教诲至今附耳难忘。一个教师的觉悟,就是在内心不断质问,并在教研中不断回答这样的问题:做什么,怎么做,才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2008年,一位就读同济大学建筑系的学生来信,向我倾诉他不能欣赏中国古典建筑的灰暗狭小。我回信给他,指出如果不理解中国的文化环境、传统的人文心态,就不能理解中国建筑的凝重质朴、人工天趣。因了此事的刺激,我开始致力于组织跨学科的文化论著的专题研读,来弥补分科教学“一叶障目”的不足。我以丹纳《哥特式的教堂》、李泽厚《中国的宫殿》等文著,结合安藤忠雄、王澍的建筑作品组成专题,和学生们研讨建筑中深厚的文化。我每两周策划一个专题,如“建筑文化周”“乡土之殇周”。当我想用一个词描述这种阅读时,学生严智杰提议用“贯通”二字,深得我心。坚持一个学期后,学生开始从文化的视角观照生活:例如在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中,他们品出了工业社会的文化——快捷、经济和公平,由全世界统一的口味,看到了开放和交流的地球村时代的特质……

我谋划打通课堂教学与选修课程、研究性课程,实施我的“文化浸润”工程。我开设选修课《忧郁的浮世绘——川端康成与东方审美传统》等,指导研究性课程《时代的火炬——传记文学研究》等,与学生一起举行青春诗会、读书报告会。在“传记文学阅读报告会”中,学生汇报了“不灭的火炬——传主与时代”“肝胆相照——传主与作者”“虚实之间的平衡——传记的真实性与文学性”等五个主题的阅读心得,整堂课,我插不上一句话,只是和众多听课老师一起颔首微笑。

目前,我以“书院智慧对语文的补益”为课题,更坚定地实践着我的教研:站在文化的平台上提升语文能力。我认为,时代对语文的要求不再是“知识脱盲”,而是“文化脱盲”“文化养育”。

一个普通教师到底能走多远?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行动回答。走得更远的,一定是有痴狂劲儿、无尘俗心、不断反思、勇于精进的人。而我,则一直行进在修炼的路上。

教学语录

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鲁迅、郭沫若等大作家并不专修语文却能谱写不朽名篇,这提醒我们:提高语文能力不能忽略了文化养育的因素,譬如视野、底蕴、情怀对读与写的支撑。

好读书不求甚解,求甚解不好读书:这是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今天,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置,导致了各类知识的相互孤立。本来可以立体思考的问题,被分割成了“面”或“线”。组织跨学科的文化论著的专题研讨,可以弥补分科教学“一叶障目”的不足。

文本细读应该着眼于整体分析,一字一句的理解,应基于文本诸要素之间逻辑关系的整体把握。新儒家代表徐复观强调“由全体确定局部的意义,由一家的思想来推求一书之义”,通过“积小明大,又以大贯小;推末至本,又探本至末”的“贯通式”解码,深入体味文本潜藏的情味。

语文素养的养成可以从三处着力:第一,在日常教学中注重提升“语用”的能力;第二,在文化论著的阅读中含英咀华,厚积薄发;第三,在写作中养成内化积累、积极表达的习惯。

“定本”“定法”是书院教育最有效的阅读指导方式。导师根据课程逻辑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指导自学:首先是为学生定课程,择书籍,例如元代的程端礼的《读书分年日程》,规定了适合每个年龄阶段由浅入深的书目。其次,导师要向学生传授读书的方法,影响最大的是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提出了“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的读书要诀,我们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应该在“定本”“定法”上下苦功夫。

学生告诉我“假话在作文里,真话在日记里”,韩寒在博客中说“第一次说谎是在作文中”。这是目前写作状态与写作教学的双重尴尬。课标明确要求“以负责的态度”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实体验”。培养积极的写作者,关键在于培养真挚表达、负责任表达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