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3:59: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音乐生结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音乐生结业论文

篇1

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的科目设置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规定的科目确定。学业考试科目分为考试科目、考查科目和考核科目。

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考查科目为物理、化学、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生物、体育与健康。

语文、数学、英语实行闭卷考试,数学考试考生不得携带计算器,英语考试含有听力测试;物理、化学合卷,实行闭卷考查;思想品德实行开卷考查,允许考生带初中各年级教科书和平时上课所做的笔记。

地理、生物在初二年级结业,历史在初三年级结业,由市统一命题、各区统一组织毕业考查和阅卷,其成绩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中。

体育与健康、理化生实验技能操作组织全市统一考查(方案另发)。

考核科目为音乐、美术(或艺术)、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学校开设的选修课程等,一般应在学科教学结束时随堂进行。考核方式和形式要灵活多样,可结合学科特点和学校实际,采取纸笔测试、听力测试、面试、实验操作、作品展示、才艺表演、撰写小论文等多种方式。考核成绩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之中。

2017年中考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篇2

【关键词】大学 音乐教学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2-0055-02

大学教育不仅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个人素质教育,走出校门的大学生直接进入社会,他们的个人文化素养和社会公民素质决定了其在未来工作和生活中的发展状态。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成为我国大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美术、音乐、体育等艺术类教学是最适合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科目,也成为大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课程,值得我们进行探讨。

一 大学音乐教学现状

1.大学音乐教学有所发展

大学音乐教学一直以来作为高校或者艺术类院校的音乐专业教学存在,而随着人口素质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脚步加快,高校也担负起了对全校学生进行素质培养的任务,大多数学校也因此开设了针对非音乐专业学生的公共选修课,进行基本的音乐阅历教学和音乐赏析教学;同时,适用于大学音乐公共课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发展之中。

2.大学音乐教学成为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课程

无论是作为大学公共课还是专业课的音乐教学,都越来越重视音乐对学生个人素质发展的积极作用。在大学公共课中,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音乐欣赏教育方面,试图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在专业课中,教师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进行音乐文化教育,以此提高音乐专业人才的个人文化素养。可见,大学音乐教学已经成为学生素质培养过程中的重要课程。

3.大学音乐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虽然大学音乐教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展示出其对学生个人素质的教育作用,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大学音乐教学对学生素质教育的方向比较模糊,大多数公共课教学关于素质教育的内容并不明显,对学生的教育作用也是潜移默化式的,一旦学生离开课堂或者不接触音乐,教育作用就很容易丧失;其次,无论是大学公共课还是专业课,音乐教学在教学评价方面都没有体现出重视个人素质发展这一方面,通过结业论文或者学生个人能力考试,都不能有效地反映学生素质的发展程度,也使得素质教育的效果被忽视了。

二 在大学音乐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1.教学内容具有素质教育的指向性

学生的个人素质发展是以学生个人优秀品质的扩大或者对更多优秀品质的学习为主的,目前大学音乐教学中与素质教育相关的内容是进行简单的名曲欣赏或者统一的音乐文化教育,使得音乐教学成为“一刀切”式的教学,并不符合学生素质发展的要求。因此,要使大学音乐对学生个人发展具有更积极的教育作用,就需要使教学内容具有素质教育的指向性。

2.教学方法满足素质教育需要

将学生禁锢在教室当中,以教材和教师演示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始终是行不通的,目前大多数学校的音乐教学内容都较为沉闷,往往都是对中外名曲进行欣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个性化教育,是促进学生个人特征中的长处积极发展的教育,因此,大学音乐在教学方法方面也应该体现出个性化和多元化的特点。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音乐的魅力,是扩大大学音乐素质教育功效的可行途径之一。

3.教学评价能突出素质教育结果

一种教学结果的产生应该通过教学评价表现出来,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音乐教师,都有必要对教学评价的方法进行改善,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又一个关键。教学评价方法的确定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应该统一,对音乐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评价方法以及对参与大学音乐公共课的学生的评价方法应该有所区别,如果条件允许,则应该设置更多的教学评价方式,使素质教育结果凸现出来。

三 对大学音乐教学的建议

1.改进大学音乐教学的课程设置

作为高校方,要转变音乐教学的观念,改变过去仅仅靠书本传授知识的模式。毕竟目前音乐教学的形式还是以公共音乐课或者选修课为主,对音乐专业学生的教学则是以专业素养训练为主,这样的课程设置方式禁锢了音乐教学内容的可变性,因此,要丰富大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使其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就应该对课程设置进行改进。首先,对于音乐专业学生来说,应该开设专门的音乐素养教育课程,使素质教育独立出来,以此提高学生对自身素质发展的重视程度,在音乐素养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不设置内容的细节,使学生以个人意见发表和集体讨论的方式,建立一种对音乐文化素养和个人素质发展进行积极交流的气氛,逐渐使素质教育成为音乐教学的一个必要环节;其次,对于参与大学音乐公共课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和阶段,请感兴趣的学生自由参与学习,为非专业的学生提供充足的接触乐器、接触音乐文化的资源,甚至可以让非专业的学生旁听专业课程,通过浸入式的教学,达到满足不同学生个人素质发展的需要。

2.重视音乐实践教学

让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兴趣是首要任务,要树立起师生有了音乐的校园文化才是完整的观念。学校还应该举办健康向上的音乐比赛,鼓励学生参与艺术活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将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流行音乐进行融合,体现出百花齐放的效果,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同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知识可以开设五线谱、乐理知识和音乐史等基础知识,实践课可以开设二胡、口琴、吉他等大众化的乐器,满足学生的不同爱好。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比如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通过视频、音频和动画的方式展现教学内容,既能更加直观地让学生理解到所学内容,又能增加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达到音乐的审美境界。

3.以音乐活动为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

大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关于个人素质方面的发展,需要通过特殊的评价方式才能展现出来。因此,大学音乐教学的评价应该以音乐活动的方式为主,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参与评价,才能达到展示学生个人素质的目的。建议学校在音乐课程结业时,以音乐素质展示为主题举办大型的音乐活动。我曾经组织非专业的音乐学生进行过一次音乐历史展览,在这次活动中,学生们提供了各种音乐文化图片、资料以及个人的学习心得,还主动联系音乐专业的学生为展览配乐、进行cosplay等活动,从这次活动当中,学生们总结出了“音乐使人愉快、音乐也能承载社会发展历史”这样的结论,这也是学生个人素质发展的一个表现。通过这样的活动,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充分观察和体会到素质教育的结果,较之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音乐活动更适合音乐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结果评价。

四 在大学音乐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大学音乐教育的高效展开一定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来参与,然而,目前大多数大学音乐教师的知识结构都比较单一,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具有较高的音乐技巧素养,但对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知识掌握得并不熟练,这成为制约大学音乐素质教育发展的一个因素。因此,在大学音乐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一定要以大学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个人文化素养水平的提高为基础,校方应该重视对音乐教师本身进行培养,才能够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音乐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目的的达成,需要从教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三方面的整体改革入手,以提高教师个人文化素养为基础,只有这样,音乐教学才能充分发挥自身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许磊.从流行音乐教学入手强化学生的音乐兴趣与素养[J].才智,2015(8)

[2]廖西琳.高校音乐教学中如何强化人文素质教育[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2)

[3]孟洁.高校音乐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渗透分析[J].戏剧之家,2014(7)

[4]李冬梅.浅谈大学音乐教学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新方法[J].北方音乐,2014(3)

篇3

传统理论课和技能课,以及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补充的实践类课程和姊妹

艺术类选修课课程几个方面,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专业课程进行了重新设置。

关键词:技巧课理论课和技能课实践类课程姊妹艺术类选修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各级师范院校要积极配合我国基础教育改

革,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及时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

教学观念,争取尽早培养出适合新课程教学工作需要的音乐师资。响应这一要求笔者

从课程结构方面谈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课程结构的安排,笔者认为要以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为前提,设计为学生提供花钱少、收获大的教育、教学服务方案为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实现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个性化发展为目标,以实现课程资源社会效益最大化为原则。基于此,首先要把音乐教育专业类学生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艺术素养确立出来并作为设置必修课的标准,然后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开设丰富的选修课,同时开设丰富的综合实践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科学的课程组合平台。

一、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传统专业技巧课的调整(一)调整方向1.以基础音乐教育对教师歌唱能力的最基本要求为尺度,将歌唱理论、歌唱技巧、及发声练习曲和歌曲整合为《歌唱理论与技能基础》,将之作为必修课,采用集体课型授课。把传统《声乐》个别课设为拔高选修课,供有兴趣和具备一定条件的学生选修。2.以基础音乐教育对教师键盘应用能力的最基本要求为尺度,将钢琴弹奏技巧、理论、相关知识及相应作品与钢琴练习曲整合为《钢琴应用基础》作为必修课,采用集体课型授课。课程内容应包含培养节奏感、一般弹奏技法和即兴伴奏基础、初级键盘和声与作品分析、识谱、视奏、简单正谱伴奏、为歌曲编配简单伴奏、键盘弹唱等,以满足基础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把技巧性强的《钢琴演奏》、《钢琴正谱伴奏》(个别课),《中高级键盘和声及作品分析》《钢琴与乐队》、《钢琴四手连弹》(集体课),设为拔高选修课,供具备一定演奏条件的学生选修。3.想修其它器乐的学生首先要在相应的乐队中学习,获得规定学分后,如果有兴趣、有基础,可以提出申请,拔高选修《××演奏与实践》,上个别课。演奏水平特别突出的同学可以提前申请拔高选修。4.《舞蹈》课改为《形体训练与音乐教师形象设计》设为必修课。目的是增强该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调整的意义。1、这一调整可以进一步突出师范性特点。新课改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艺术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国民整体素质,而不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某种专业技能,因此,高师的课程设置应符合学生综合艺术修养及实践能力形成的要求。2、这一调整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获得必修课学分后,在专业演唱、演奏方面有兴趣的学生可以申请选修专业拔高课。条件突出的学生也可以申请必修课免修,直接选修专业拔高课。3、这一调整可以节约大量教学资源。在传统课程体系中学校一般要为每个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开设一门主修个别课、一门必修个别课、一门选修个别课,这样占用了大量教学资源,学生的平均学习成本非常高。经过调整,取消了主修个别课,必修课采用集体授课,选修类的个别课是为那些有可能在演唱或演奏方面有造诣的学生开设的,对于他们可采用另付费用的形式。这样就大幅度降低了一般学生的学习成本。4、这一调整可以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安排实践课和技能课的学习,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经过调整学生从传统个别课上节约了大量时间。

二、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传统理论课和技能课的调整1.根据新的教学理念、课程观、课程标准,以基础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整合出《实用教师音乐理论和技能基础》,并将其设置为必修课,其内容涵盖《音乐与游戏》、《合唱与指挥》、《基础乐理》、《基础视唱练耳》、《儿童歌曲创作基础》、《中外音乐欣赏》、《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音乐活动中的创造》、《音乐认知能力分析》、《音乐中的人文素养》、《生活中的音乐》等。目的是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2.把传统多声部音乐写作方向的《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课程改为选修课。把实用的管弦乐曲改编、简单的合唱编写、民乐合奏曲改编、实用电声乐曲改编等整合为《多声部音乐编写》并设为必修课。3.把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都改为研究型课程。如:把中外音乐史改为《中西音乐美学对比研究》、《中西音乐文化对比研究指导》、《外国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指导》、《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指导》、《中国音乐史学研究指导》、《中国音乐文献研究指导》、《中国乐理研究指导》等。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多元的文化观。4.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指导》、《中国音乐史学研究指导》、《中国音乐文献研究指导》、《中国乐理研究指导》、《中国声乐演唱欣赏》、《中国器乐演奏欣赏》、《民族和声学》、《民族音乐美学》等设为限选课,学生在规定学分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以弘扬民族音乐文化。5.将《欧洲传统声乐演唱赏析》、《欧洲传统器乐演奏赏析》、《外国音乐史学研究指导》、《现代歌舞音乐欣赏》、《爵士音乐欣赏》、《爵士钢琴演奏》、《中西音乐文化对比研究指导》、《中西音乐美学对比研究》、《欧美大众音乐简介》(集体课型)设置为任选课。以促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吸收。6.“新的音乐教学理念要求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学要以审美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为动力,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要求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②另外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教学,这些教学理念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增强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见习、实习就变得尤为重要了。因此,把《音乐教学法》改为《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师职业能力指导》并作为核心必修课程加以强调,把《音乐教学法》和《音乐教育学》、《音乐认知学》、《教育教学统计学》等新学科的见习、实习融入该课程,以增强课程的实践性,确保学生教育教学、教研能力的形成。7.重构教育教学见习、实习计划。目的是让学生多参加教育、教学和教研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第一学年安排四周见习,了解从幼儿园到高中各学段教育教学的实际运作情况,让学生尽早明确做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能力。从第二学年开始每学年安排四至八周时间到各学段实习,包括教学法课程所需要的专题实习。在演唱、演奏和理论研究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可以申请到专业院校或专业团体实习,每次见、实习必须提交报告,并将其作为评价学生学业的重要依据。8.开设必修课《教育、教学研究报告写作指导》,提高学生教学论文的写作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探究性学习的习惯,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文字表达、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调查、观察、交流合作、组织,信息加工采集等综合能力。

篇4

关键词:新教育理念课程改革实践

前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许多中小学校将美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大力加强了音乐教育在内的艺术课程的教学;普通高校纷纷开设以审美为核心内容的音乐艺术课程;音乐教育专业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教学质量同时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国家重新制订和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学校艺术类课程标准……,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了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培养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所需师资的工作母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为国家音乐教育事业作出很大贡献的同时,现行的音乐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估体系等各个方面显然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高师音乐专业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高,制约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而,高师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近年来,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如何突出师范性,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拓宽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改革音乐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内容及方法,进而探索形成有别于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课题,并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

为了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路子,我院两次举行

“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讨论会”,分学科、分教研室就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如何突出专业特点、拓宽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与水平等问题进行大讨论,针对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目标和任务,并根据新的形势要求,确定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1、提出树立培养“社会人”的全新的人才培养观,破除以往我们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局限于培养“单位人”——学校对学生“三包”:包教、包管、包分配,结果助长了学生的惰性、依赖思想,造成学生竞争性弱、能力不强的做法;

2、加强教育思想的创新,破除一些陈旧教育教学的观念、制度、做法,总结办学经验,开拓办学思路,大胆创新实践;

3、不断提出新的科学的合理的目标,在办学规模、学科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管理模式、管理机制上实现新的突破;

4、在继承和发扬原有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办学途径、办学手段,在稳步推进本科教育的同时,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并以发展网络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研究生教育、复合型的音乐教育为突破,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符合社会需要的音乐教育优秀人才;

5、在强调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6、发挥优势和特点,加大对外交流合作,培养和造就既能吸收改造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又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新型人才。

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其前身为艺术师范系的音乐师范专业,32年来为国家培养了数千名音乐师范人才,取得很大的成绩。面对国内外音乐教育的新形势,经过社会调查和到兄弟院校考察学习,我们对培养目标重新进行科学的定位:即能上好讲台、多能一专、先博而后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校音乐师资、社会教育机构师资以及为音乐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层次培养后备人才。我们不仅应当要求他们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和把握学校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培养目标,能深入地理解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而且还应当要求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审美能力、教育实践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等全面的素质。

培养目标紧扣“以人为本”的宗旨,教育教学是为了学生的一切学习,为了一切学生(面向全体)的学习,突出“人本主义”。

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改革的思路——重新整合为与培养目标和规格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学科课程设置及课程结构的思路。考研了国内外高师音教的最新动态,结合我院教学实际,我们提出了一个"深大高新宽全大课堂"的理念:

“深”——深厚的基础;

“大”——大量的信息;

“高”——较高的实践能力训练;

“新”——新的艺术视野;

“宽”——拓宽的专业口径;

“全”——全方位的知识、全面素质的培养。

(一)探索有别于传统音乐学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

客观来说,过去一个时期,由于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至使我们的专业课程教学出现过一些失误。我们发现,在教学上承袭和借鉴的基本上是普通音乐学院式音乐表演专业的一整套教学思想、内容、方法、质量观及评估机制,音乐技术课则长期沿袭传统“一对一”个别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对音乐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音乐教育专业与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招生入学选才的取向也不一致,沿用这一模式,就容易将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变成了低水平地重复传统音乐学院专业培养模式了,这十分不可取。众所周知,音乐学院培养的主要是上好舞台的音乐表演人才和音乐创作人才,而音教专业则是培养上好讲台的音乐师资,目标不一致,教育教学就必须突出各自的特点,因此音乐教育专业只能是吸取传统音乐学院教学模式中有利于发展音乐教育专业的东西,而不能全盘照搬。

(二)整合与培养目标、规格和教育教学规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我们认为,一名合格的高师音乐本科毕业生,从专业学习的角度来看,除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外,必须大大加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动口、动手、动体的能力。因此根据国家教委《关于改革与发展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及《关于下发高等师范专科二年制(三年制)音乐(美术)专业学科课程方案(试行)的通知》精神,参照文化部印发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本科专业教学方案》,尤其是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音乐的《音乐课程标准》之后,对应新的标准提出的教育教学新的理念、新课程的目标、新的教材、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评估要求,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重新整合课程体系,设置了两大类课程:

第一大类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公共文化课;

第二大类是专业课程,并将专业课程的结构分为四大板块:

1、音乐基础理论及音乐创作、鉴赏知识板块: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歌曲作法、曲式与作品分析、配器常识(含小乐队编配)、中外音乐史、音乐名著欣赏、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电脑音乐制作等。

2、声乐演唱知识与技能板块:声乐(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合唱与指挥等。

3、键盘演奏知识与技能板块:钢琴、手风琴、电子琴演奏、钢琴伴奏编配(含即兴伴奏)。

4、音乐教育理论与艺术实践板块:教育学、心理学、中学音乐教育法、舞蹈、美术常识、艺术实践、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写作等。

此外,为使学生的专长得到进一步发挥,知识面得到拓宽,还将选修课程逐步扩大到100余门,开设了作曲、音乐史论、音乐教育理论、音乐文学、各种器乐演奏、美术常识等选修课和有关讲座。

四、突出师范性——多能一专、全面发展。

我们认为突出师范性,首先必须要大力夯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四大基础:

1、公共文化课的基础;

2、专业理论课的基础;

3、专业技能课的基础;

4、音乐教育理论课的基础。

高等师范教育的特点决定于其培养人才的职业定向性,其他教育教学的理念必须体现以人为本。作为教学单位,我们培养出可以迅速胜任教师职业的音乐师范生,既满足了国家对教师的急需,也确立了自身在社会上的专业形象——师范性的形象。师范性应该是师范教育最具本质、最具特性的东西,它既遵循艺术师范教育学科的内在规律,又与师范的培养目标紧紧相扣,从学科建立到课程设置,从教育指导思想到教学管理,从授课方式到教学内容,从教学方法到教材使用、到实践环节等,都应是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有别于其他学科特点的教育体系,在每门课的施教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而教学法则是贯穿教与学的主线,明明白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学什么、怎样学、如何教”。一句话,高师音乐教育的一切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并服务于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才是最大的师范性。因此高师音乐专业的教育体系必然只能是多能一专、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就此,全院领导、教师逐步达成了共识:明确培养目标,突出师范性。

五、拓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口径

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复合型人才。因为科学技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每种社会职能也无不交叉涉及多种领域的业务,势必要求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复合化。我们要求学生按前面培养目标努力做到“多能一专、先博而后深”。

所谓“多能”是在专业知识的范围内,力求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扎实、全面及求得知识能力结构的多样化,以利于增强人才的灵活性、适应性;在“多能”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一个课程作为提高与发展的专长方向,以满足音乐教学各种工作岗位的需要,也利于发挥人才自身的特长。“多能一专”型人才则蕴集了无可估量的能量,将大大推进整个音教事业的发展。

我院在拓宽师范生业务口径的途径有,如:

1、增设电脑音乐基础课程,讲授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及课件制作知识等;

2、在音乐教育学课程增加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等最新内容的讲授;

3、扩大选修课,除传统选修课声乐、钢琴、电子琴、手风琴、民乐、作曲理论、舞蹈等课程以外,增设教师口语、播音与主持、音乐鉴赏等一百多门选修课程,大大地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实用性。版权所有

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与水平是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重要条件

1、认真学习“新课标”,明确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就是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即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的出台,给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摇篮”,其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不仅直接影响到《课标》的实施,而且也关系到本身的生存和发展。然而,要使学生日后服务于基础教育,教师就首先要立足为基础教育服务,因此我们认为要求教师学习贯彻新课标的新理念新要求新做法是十分必要的。

在学习中,我们的老师充分认识到《课标》所阐述的十个新的基本理念,更是从“以人为本”的观念出发,在不同的层面和侧面上,均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

培养学生美好情操和健全人格——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发展学生音乐兴趣,终生享受音乐——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使每一个学生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音乐中受益——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注重个性发展;

增强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重视音乐实践;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想象力——鼓励音乐创造;

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提倡学科综合;

增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弘扬民族音乐;

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理解多元文化;

让学生有健康的心理承受能力——完善评价机制。

新课程给音乐教育最根本的变化将是学生音乐学习方式的变化,这一点,也正是音乐课程改革所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明确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强调学科的综合性,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课程评价要发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化时代”和“学习化时代”,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习者固定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自由人格,音乐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感受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终生热爱音乐,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以及学会如何生存。近十几年来,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变化和发展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可喜局面,体现了21世纪音乐教育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版权所有

2、加强师资队伍和学科人才建设也是我院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我们采取的办法是:

(1)“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学习借鉴兄弟院校先进教改经验,改进我院教学管理。通过派员赴美、加、日、俄、越、泰等国和港澳台地区访问、交流和演出,邀请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伊斯曼音乐学院、波兰音乐学院肖邦钢琴学院等中外著名专家教授来院讲学,以及举办“乐器演示会”等活动使师生们开拓了艺术视野,学到国内外许多新的音乐知识及新信息。

(2)注重业务学习和提高,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连年派出部分教师分赴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著名音乐院校进行学习、访问、交流,或赴北京、上海的重点音乐院校学习进修。并且由院领导带头率全院共有20余位中青年教师参加“音乐学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研修班”学习并已顺利结业。此外,部分青年教师已考上硕士研究生,另有一批青年教师积极地就读在职研究生,形成全院重新学习充电提高业务水平的良好风气。

七、高师音乐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成果

我院经过几年来教育教学的改革,并已初见成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强调音乐师范生应练好“音乐书法”——即乐谱书写的基本功,并在新生的《乐理》课及毕业班的《配器常识》课上加以严格要求,同时充分发挥《配器常识》课综合性、实用性、创造性较强的特点,使这门课成为提高学生的音乐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能解决实际应用的课程。

(二)

改革音乐学院式的视唱练耳教学探索有师范特色的视唱练耳教学路子。建立视唱分级教材及分级考试制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保证全体学生按教学大纲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让部分学有余力以及有兴趣继续学习视唱的学生能向更高级别层次迈进;运用固定调唱名与首调唱名法并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视唱的熟练程度和贺御能力得以提高,这些均大大提高了视唱练耳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三)改革《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概论》三门史论课的授课方式,由原来的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改为教师课堂授课与指导学生自学并举方式,教师隔周上课讲授本课主要内容,并列出参考书目及布置课后作业、论文题,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学会更充分地利用图书馆、欣赏室等的各种信息、资料,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这三门课的参与意识和自学能力。

(四)在键盘乐器的教学中,采取了小组课、集体课与个别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改变了原来钢琴、手风琴课单纯“一对一”式的授课办法。学生在集体课或小组课上,不但能互相观摩学习,学到了演奏技巧,还学到了如何教学的方法。由于在集体课中运用了先进的数码电钢琴教学系统进行教学,其教学效果优于个别课的授课方式。钢琴课还准备在2004新学年启用分级教程教材。

(五)加大对音乐教学的投入,早在1991年建立了全国高校中最早的电钢琴教学系统,后又相继增建了电子琴教室、midi教室、教学录音工作室等。

(六)应对基础教育的需求,将电子琴课纳入了必修课,还提出并推行“手风琴与电子琴同步教学”的课题,大胆进行相关教学实践,使学生在这些健盘乐器的学习上融汇贯通,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很受学生欢迎,他们这方面的能力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和好评。

(七)将原有的钢琴、和声、钢琴伴奏编配几门课三门课程串起来成为一个大的课程组合,将这些课程的教师组成课题组,根据这几门课的最终要求来设计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计划、教学方式:钢琴(演奏、歌曲伴奏及一些简单规范的键盘和声弹奏训练相结合)——和声(和声知识与规律、习题、作品应用的分析与键盘和声弹奏训练相结合)——钢琴伴奏编配(加强钢琴伴奏织体音型的移调训练、伴奏编写、即兴伴奏配弹等)。加强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

(八)及时将《电脑音乐基础》作为必修课。我们充分认识到,在21世纪,主导知识经济的必将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计算机是打开21世纪大门的金钥匙”这一理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计算机作为最基础、最前沿、发展最快的学科和专业,是当今迅猛发展的信息科技中的核心,它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电脑音乐制作技术是打开新世纪音乐殿堂大门的金钥匙”的理念同样地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音乐人士所接受,应对基础教育的要求,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学习计算机,学习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就成了高等音乐教育教学的需要和必然。早在2000年,我院便为全体学生开设了《电脑音乐基础》的课程,使广大学生能尽快地结合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来进行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的学习。进而学习和掌握音乐教学课件的制作、开发和应用,收到非常好的效果。许多学生在毕业实习就制作和应用音乐课件进行教学,受到学生及用人单位欢迎和好评。

(九)声乐课改变以往套用音乐学院声乐专业一对一个别课的授课方法,进行了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办法的尝试。努力将教学法贯穿于整个课程当中。

(十)舞蹈课得到了重视与加强;增加了课时;设立了侧重舞蹈的选修;教学内容中还增加了校园小歌舞编排等方面的实用技能学习。

(十一)2001年开始至今,在《音乐教育学》的课堂上组织全院学生学习贯彻国家音乐课程标准,了解最新的音乐教育理念、了解新课程音乐标准的音乐鉴赏与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的教学方法,并从新的角度认识音乐教育的功能、目标,音乐教学原则、音乐课程理论、音乐教学艺术、音乐教学(含教育实习)指导策略、现代音乐教学技术、音乐教师的知识结构与培养措施、音乐教育研究、国外著名音乐教育体系运用等。使全院学生注重国家新音乐课程标准颁发后新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密切联系了我国和我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最新教改实际,并实践于教育实习中,有助于培养音乐师范生成为新型的合格音乐教师。

(十二)大力加强艺术实践,将艺术实践作为一门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中,并进行考核和量化评分。艺术实践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1、下乡采风及创作实践。广西地处少数民族地区,每年3月,是少数民族民俗艺术活动较多的时期,我院坚持安排二年级学生下乡采风,同时就地搞当地学校艺术教育状况调查活动,对学生进行直观的民族音乐艺术教育,让他们了解基础教育实际情况,大大增强他们学习民族文化艺术的兴趣和坚定他们从事音乐教育专业的决心,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同时激发了他们运用所学知识结合采风的感受,创作了许多音乐作品,有的获全国音乐比赛获奖,有的在全国音乐刊物发表,更多的是自己的汇报音乐会上演,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创作实践,学生们反映了这些活动是“终生难忘、终生受益”

2、组织文艺活动及登台演出实践。如每年举办的音乐教育专业技能五项全能(即演唱、演奏、舞蹈、讲演、板书)大赛、校园文化艺术节、“艺苑杯”声乐大赛、诗歌朗诵、大学生口才及讲演比赛等;还有每学年的教学汇报音乐会、作品音乐会和音乐舞蹈晚会等。让学生有许多机会来展现他们的艺术才华。

3、积极组织我系学生参与社会的艺术实践活动,为学生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我院学生节目曾获教育部举办的大学生艺术节二等奖、三等奖多项,学生合唱团多次获全广西合唱比赛特等奖,并荣获广西区教育厅颁发“广西大学生爱乐合唱团”称号

(十三)多元的音乐教育实习方式。我院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探索与改革:

1、定点实习。加强音乐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已建一批实习基地学校:如有柳州三中、广西壮文学校、邕宁高中、邕宁职业高中、南宁第一职业高中、南宁地区第一师范学校等。

2、学生分散实习,教师带头指导实习。采用了让学生回原生源地实习的办法。接纳我院实习生的各级学校已达200余所,使实习生有更多机会在教学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课外活动能力、班主任工作能力等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提高。同时为毕业生进行毕业“双向选择”提前作了准备,增强了我院与社会各界沟通联系的机会,使毕业生就业途径更多,渠道更通畅,扩大了学院在社会的影响,生源得到扩大。

3、抓好实习准备工作。为使实习生能在毕业学年分散到全区各地实习,独立地进行实习工作,我们抓好了教育见习环节。带领学生到学院所在地——南宁市有关学校听课、评课、参加课外音乐活动的辅导。并在教育实习前一学期,根据音乐教育内容(乐理、声乐、欣赏等)逐项进行试教、试讲,以取得教学的体验,学会分析教材、备课、上课、评课、总结等环节。为他们进行下学期的教育实习打下基础。我院教师还承担省级教育教学科研课题——《音乐师范生教育实际指导策略》,获得的成果很好地直接指导了学生的教育实习工作。

(十四)紧抓毕业论文写作环节。蔡世贤院长、陈玉丹教授一起经过两年多时间开设系列的讲座和积累,完成了近七万字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的书稿,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题库,以指导学生通过论文写作,提高音乐师范生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调研的能力、查阅报刊、文献资料的能力和充分利用全方位的资讯的能力。

(十五)2002—2003年,本着适应社会发展、社会需求、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对我院课程衔接进行了较大的改变,使之更合理更有利于学科知识与能力教学的衔接。

1、舞蹈普修课调至一、二年级上课,舞蹈条件及基础较好的学生三、四年级可以继续选修舞蹈课,这样,使学生有了更充分的时间学习舞蹈基本技能,同时有机会将学习的内容融会贯通,应用到实践中。

2、《钢琴伴奏编配》课安排在本科第三学年,专科在第二学年开设,比原来提早了一年开设,保证了学生钢琴学习的延续性和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3、《教师口语》课由原来在第三学年开调在了第一学年上,以保证我们广西少数民族部分学生克服语音不准的问题。

4、将原在最后学期安排的大部分课程分布到前面其他几个学期进行,一改毕业班最后一个学期安排的课程内容较多的情况,让学生能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教学实习、毕业论文的撰写或找工作,做好准备迎接社会的挑选。

(十六)为了应对社会对人才需求方向的变化,拓宽办学思路。增加了音乐学(音乐教育)新的专业方向:电脑音乐制作专业方向、舞蹈教育专业方向。

(十七)《视唱练耳》、《乐理》、《曲式分析》、《和声》、《中国音乐史》、《音乐教育理论》等课程,将最适应教学需要的教材应用到教学当中。

(十八)改革招生考试。招生确保规模扩大和生源质量两方面的需要。1996年始,我院积极承办广西高校艺术类专业统考工作,改过去各院校分散招生为全区(省)性的统考,贯彻执行宽口径、重基础、重素质的选拔性考试,考试的内容、形式和评分办法、评分标准都有统一的要求和规定,使考试走向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统考成绩在区(省)属院校同类专业中通用,改变了一校一考,报多校必多考的状况,有利于考生公平竞争;有利于学校公正选拔,有利于合理利用生源,提高音乐专业新生的整体质量,并有利于减轻考生的负担,深受学生及家长欢迎,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坚持了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了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了多能一专、先博后深、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了突出师范性,坚持学习借鉴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体系而有所突破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路子是正确的,成绩是可喜的。然而,时代在不断前进。应该看到,虽然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新的伟大工程等方面,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前者也向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高师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不断探索并形成有中国特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

我以为,改革和与时俱进地发展,是我们高等音乐教育专业永恒的课题。有志者共同努力吧!

注:1、参考书目:

①《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5月。

②《面向21世纪教育目标研讨会报告》潘懋元著。

③《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突出师范性,探索新的面向21世纪的教学体系》

蔡世贤吴远雄合著

篇5

涂光雍教授,字维尘,号“滴石斋主”。祖籍湖北省黄陂县。1940年3月出生于武汉市。1959年就读于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1964年毕业留校后,任助教、讲师,师从古典文学教育家石声淮教授,专攻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1982年9月,经石声淮先生亲笔致函推荐,赴北京大学中文系研修中国古代文学,师从唐诗研究专家陈贻焮教授,专攻魏晋南北朝文学。自此,他有缘登门拜访和结识王力、季镇淮、王瑶、林庚、金开诚、吴小如、褚斌杰、郭锡良、裘锡圭等名师名家,系统选修了中国古代文学史、古代汉语、文字学、文献学、史学名著选读、中国古代文论、中国美学史、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等重点课程,同时利用课余广泛听取有关中外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民族、科技等专题学术讲座,并积极参与北大燕园书法协会等学生社团活动,从各方面汲取北大深厚的学术营养。

1983年8月回到学校后,便在中文系和省内外函授站主讲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同时兼系内书法概论和诗词、对联创作欣赏选修课。1986年7月晋升中国古代文学副教授。其间,经章校长谈话,于1984年下半年开始出任教务处副处长,在原副校长陶军教授的提携、指导下,具体负责全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电化教育中心和学生教育实习,同时分管美术系和音乐系的恢复筹建,以及一年一度暑期进行的湖北省高考语文阅卷的业务领导、组织等工作。行政管理之外,仍坚持教学工作。

1988年3月,按国家教委世界银行贷款项目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所有非外语专业的出国留学预备人员,必须到国家教委指定的外语学院,集中进行为期一年的外语强化培训,通过“笔试”、“口试”、“听力”三门课程的严格考试并取得《结业证书》,方具有出国留学资格。涂教授接到通知改原学“俄语”为“日语”,被派赴大连外国语学院接受日语强化培训。

这对年近50的涂教授来说,无疑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他曾在《出国前于大连外院感赋》的诗中写道:“蓬莱梦绕苦先尝,不觉春宵柳换妆。负轭勤牛嗟日短,伏槽驽马识途长。茶粗饭淡宜吟乐,隅静风寒好诵章。兴会登楼携俊友,遥看碧海竞飞樯。”尽管学习条件艰苦,加之食堂伙食不好,突患痢疾,医生强令其停课住院,他不得不于暑假回武汉治疗、休整,然后再返大连,一直坚持到培训结业,并于1989年10月应日本神户大学邀请,以国家公派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赴日进行为期一年半的讲学活动,并与鱼住和晃教授合作进行中日汉诗及书法教育理论比较研究。

从日本回国后,新的工作等待着他:就任教育部中南地区高师师资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并兼任直属党支部书记,同时承担硕士研究生班“先秦诸子散文比较研究”等课程的教学任务。该中心以华中师大作培训基地,隶属于国家教委人事司,面向中南的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六省(区),以接受培训高等师范院校教师中的国内访问学者、硕士研究生、进修生及国家级的中、小学骨干教师为主要任务。按国家教委文件要求,中心主任必须由基地依托的高校校长兼任(至1997年下半年,中心主任一直由王庆生校长兼任),常务副主任定为高校教务长级,均须报国家教委审批备案。1997年3月晋升为教授。年底,中南师培中心通过教育部专家综合评估,被评为“全国优秀师资培训基地”,荣获国家教委授予的“金牌”,为华中师大争得了极大的荣誉。

2000年8月退休后,曾于2001、2002年两次应新疆哈蜜油田指挥部教育培训中心邀请,负责组织武汉市内中学语文、数学特级教师一行七人,专程赴哈密油田初、高中开展对流和教学示范活动,深受油田师生和领导的欢迎。

2002年8月起,受聘出任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新闻传播系主任、教授。负责筹建新闻传播系(含新闻、中文、法学等专业),随后在此基础上扩建成新闻与法学学院。在近10年的办学历程中,共培养出新闻、中文、广电、法学等本科专业毕业生1700余人。经涂教授亲自指导,其中不乏考上北大、清华及其他“王牌”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在其领导和主持下,该系编印、出版了极具鲜明应用特色的《新闻媒体比较教程》、《第四媒体与传统媒体对话》、《触摸新闻》、《就业之星》等8部新闻学教材,计240余万字。2010年,该专业通过省教育厅专家评估,成为省内民办高校为数不多的本科教学评估“双A”专业。由涂教授担任项目负责人的省级高校教学研究项目《新闻学专业建立“社会大课堂”的实践教学研究》,亦于2012年初结题,并获省内专家、教授“验收”全票通过,实现该校经教育厅批准的省级高校教学研究项目“零”的突破。新闻学专业凡经过“社会大课堂”教学实践锻炼的本科毕业生,90%以上找到比较满意的对口就业单位,因此接连被省内外媒体宣传、报道,享誉于省内外民办高校。目前,涂教授是该校董事长助理、校董事会咨询委员会主任,兼申研改制办公室副主任。

篇6

李欧梵在哈佛的“国际路线”

1961年,李欧梵在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在即,感到前途茫茫,于是随着班上大部分的同学申请赴美。他到处乱寄申请信,后来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都准备收他,芝加哥给他免学费的待遇,哈佛则给他“另类奖学金”,是“备取”或“候补”的意思:如果别人不要那份奖学金,他或有机会,否则无望。李欧梵不想再增加父母的经济负担,决定就读芝加哥大学国际关系专业。

后来,李欧梵还是决定申请到哈佛大学研究中国问题。当他遍查哈佛的课程表,没有中国现代文学的科目,而中国历史方面,除了费正清教授外,只有两个不甚熟悉的名字:L. S. Yang(杨联)和Benjamin Schwartz(史华慈)。芝大一年快结业时,他收到哈佛的入学许可,而且有全部研究院的奖学金,在1963年暑假从芝加哥搭顺风车到了波士顿。

初入哈佛,李欧梵就立下三大志愿:除了多旁听课之外,就是故意少与我族类来往,甚至为自己的社交生活开创一个新局面—“泡洋妞”。因此他不久就以专走“国际路线”驰名。

当年在哈佛政府系最有名的教授是基辛格。李欧梵去旁听他的一门大班课—“国际关系理论”,第一堂他未开讲前早已挤满了学生,教室是音乐系的演奏厅,基辛格坐在演奏台上,任由四五位助教在台前讲述本课的要求和指定作业,足足说了20分钟。然后,基辛格才从太师椅上站起来开讲,不慌不忙,一口作秀式的德国口音。在李欧梵的眼中,不免觉得基辛格简直就是一位政客。据说基辛格在尼克松手下当完官后想返回哈佛重执教鞭,却被哈佛政府系的全体教授拒绝。

哈佛最开心的事是泡图书馆,李欧梵常在怀德纳图书馆的层层藏书架前流连忘返。他回忆:“看累了则偷看别人,一饱窥视欲,特别是看到漂亮的女生,则更可做‘眼睛捉迷藏’的游戏。在怀德纳图书馆看书的以研究生为主,所以要找靓女,还需要移师到本科生的图书馆。我的惯例是:如果一天没有课,则早上到怀德纳图书馆,下午到本科生的拉蒙(Lamont)图书馆,晚上有兴致时则去距离较远的蕾克列芙女校的图书馆,当然醉翁之意不完全在酒,偶尔也会有“艳遇”。在拉蒙图书馆看书有另一个好处:它的阅览室有落地玻璃长窗,窗外风光一览无遗。我往往在此看书至五六点钟晚餐时刻,看到窗外的一群群一年级学生到附近的餐厅去吃饭,一副得意的样子,令我既羡慕又忌妒,因为哈佛的本科生才是天之骄子,每个人都是雄心勃勃。当时流行着一则笑话:如果一群本科生去餐厅时被汽车撞倒了,这会成为一件大事,因为其中就可能有将来的总统和议员。而我们这些研究生则是可有可无,在一年级学生的眼中,我们都是大学花钱养的废物。有时候我看到这一群哈佛园新来的年轻人,天真烂漫地嬉戏于夕阳斜照的拉蒙图书馆窗前,也不免感到老大徒伤悲,其实我那时候还不到30岁。”

在哈佛大学念中国近代史,李欧梵的主要目的是跟随费正清教授。他很快就发现自己的兴趣更接近思想史,所以后来拜史华慈教授为师。入学后的第三年,他和费正清的关系开始接近起来。费正清公开称李欧梵是一个“放荡不羁者”(free spirit),请李欧梵参加他家的茶会。李欧梵因此认得费正清的夫人费慰梅,还不止一次和少数研究生应邀在周末到费正清的避暑山庄去小住。几个学生初抵山庄不久,费正清就带着他们去砍柴,体力劳动数小时,有一次,费正清还率先跳进一个泥泞的小池塘中,要同学们先洗一个“自然澡”。晚餐后闲谈一阵,费正清就早早就寝了。第二天费正清一早起身,立刻到他的小书房去工作,整天除三餐外足不出户,据说是数十年如一日。李欧梵了解到,费正清在周末以外的工作日生活更是严谨:每天清早起身,上午四个小时绝不上课或见人,而是独自躲到他在怀德纳总图书馆的书房中去看书,每天下午才去上课、上班和处理公务。后来费正清对李欧梵说:“以后你们教书忙起来,每天能抽出两三个小时读书就够了!”

叛逆性格

李欧梵的论文尚未完成时,要求先到欧洲去“游学”半年,并找寻写论文的“灵感”。费正清欣然答应,还为他弄到2000美元的奖学金去欧洲各国游历。李欧梵成行前向费正清致谢,费正清给了他三封信,要他在适当时机交给费的三位欧洲汉学界的朋友。其中一位是当年在伦敦执教的Stuart Schram教授,当李欧梵把费正清的信拿给他,他看后大笑说:“看来费教授要我带你到酒吧去喝酒,他说你是一个free spirit!”

史华慈曾是费正清的及门弟子,但费正清曾公开承认学问特别是在思想史方面不如他。史华慈年少时在波士顿上“拉丁中学”就开始会拉丁文,在哈佛读本科生时专修的是法国哲学,二战服役时又学了中文和日文,德文和希伯来文则有犹太人的家学渊源。除了法文外,他又兼及西班牙文和意大利文。据说,有一次史华慈到意大利开会,早晨打开报纸看后大谈中国新闻,别人都目瞪口呆,原来该地没有英文报纸,他看的是意大利文报纸。有一次李欧梵到史华慈家拜访,亲眼见到他和夫人吵架,原来吵的原因是他到底懂得几种语言,他夫人说他至少懂十国语言,他坚持只懂六七种。

篇7

关键词:翻转课堂;学业评价;通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2-0035-03

一、引言

翻转课堂(Flipping Classroom)最早是由美国林地公园学校的Jonathan Bergman和Aaron Sams在2007年前后,为解决缺课学生能跟上教学进度,将课件以及教师的实时讲解录制为音视频,供缺课的学生在家补习,从而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颠倒”或“翻转”――变成“课前在家里听看教师的视频讲解,课堂上在教师指导下做作业(或实验)” 。[1]

随着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在国内外的不断发展研究,人们认为这种模式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与提高。陈玉琨(2014)提出学习方式转变促进教学目标的提升。当代教育正在从“知识本位”走向“综合素质本位”,即走向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为一体的教育。[2]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很多成功案例,也发展出适合不同需求的特色模式,如国外的林地公园高中、可汗学院、河畔联合学区、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国内的重庆聚奎中学“三四五六”模式、上海洋泾中学的课内小翻转模式、新绛中学的半天翻转模式以及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组建的C20慕课联盟等,这些成功的案例表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得到满足,学生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到增强。但就国内而言,在应试教育的环境背景下,目前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的学校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大多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下以纸笔测试为主的总结性评价,而与翻转课堂配套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还缺乏相关的研究与应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记忆知识以外,还可以采用纸笔测试检测,其余技能、情感、态度等很难采用笔试来衡量判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及应用推广。李馨(2015)认为建立翻转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已经成为翻转课堂深入发展的关键因素。[3]

相比而言,国外学生学业评价方式则相当多元化,如学生平时课堂讨论会占有一定比重,教师评价、学生所在小组的同伴评价、小组外其他同伴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多元评价主体,除总结性评价外,还注重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影响。除采用定量评价外,还常常结合定性评价的方法,根据各学科的特点设定不同的评价指标。[4]这对我国学生学业评价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因此,结合翻转课堂教学这一新型模式的特点,在其实施的不同阶段,根据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获得、情感习得等不同目的,采用多元评价主体、多种评价方式、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学业进行评价,对翻转课堂教学效果以及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学生学业评价模型

翻转课堂是建立在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乔治.西蒙斯的关联主义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目前在我国翻转课堂的模式主要分为三类:(1)家校大翻转:学生在家看视频学习,在学习课堂上讨论;(2)校内中翻转:学生在学校不同时段完成视频学习与课堂讨论,不同学校采用不同时段;(3)课内小翻转:前半节课看视频做练习,后半节课讨论。[5]这三类模式仍主要按照课前阶段看视频、做练习;课中阶段讨论、交流;课后阶段巩固、测评的顺序进行。其沿用的传统的学生学业评价方法主要在课后阶段进行纸笔测试为主的总结性评价,而学生在课前阶段和课中阶段的学习则较少有评价。

在课前阶段学生主要是看视频、做练习,目前逐渐推行的方式是采用“Mooc+翻转课堂”,这样可以减少教师制作视频等环节,在Mooc平台上更容易获得学生的学习时间、练习题的测试结果、学生实时在线交流等过程性评价的数据。没有平台支持的翻转课堂在课前阶段收集相关信息会相对困难,增加了教师评价的工作量,影响了该阶段的评价效度和信度。因此本文主要以基于有平台支持的翻转课堂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探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多元化评价方式改革。根据张金磊等人(2012)在Robert Talbert教授设计的模型基础上构建的教学模型[6]为基础,设计构建适用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学生学业评价模型(见图1)。

1.课前阶段

课前阶段主要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及步调自学视频,之后完成相应的自测题。本部分主要评价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习态度以及本节课程知识点的掌握。如果基于平台,则本部分主要根据学生观看视频的时间和观看次数来判定学生的学习态度,自测题则根据题型。客观题等题型由系统自动批阅得出分数,主观题则需教师后台进行批阅,但分数统计则由系统平成。若无平台,就采用家校大翻转,学生的学习态度由家长评价;若采用校内中翻转和课内小翻转则由指导教师或助教评定。本阶段还可以检测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和人际沟通的能力,如遇到疑难的问题,如何自己搜索解答,或者利用平台及其他交流工具与同学沟通交流、请教教师等等。本阶段属于形成性评价阶段,在总的评价比重中占20%左右。如有平台,在自测环节,学生测试完成后就可以得到及时的评价反馈,以评促学,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中阶段

课中阶段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进行疑难问题的讨论交流、自主探究或小组协作学习等活动。本部分主要评价学生的协作交流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等,通过小组协作学习,还可以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及团队荣誉感,将知识迁移内化解决实际问题等。因涉及的评价内容多,而且有些不易量化,就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小组内同伴互评、小组外同学评价、学生自评等多种方式结合,根据不同学科,侧重不同的考察点。大部分翻转课堂的课中阶段包括三部分:小组协作、课堂讨论或学生提问与回答问题、小组阶段性成果展示或进行巩固练习。

本阶段仍属于形成性评价阶段,在总的评价比重中占30%左右,三部分的活动各占10%,可以设计精确的不同评价项目的量化评分标准,进行教师评价、同伴互评、学生自评分别打分,再加权求和计算最终得分;三个评价主体也可以设置不同的权重。

3.课后阶段

课后阶段主要是学期末对学生进行整体综合评价,根据课程性质选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如技能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重点考察学生技能的掌握,适合采用最终成果展示汇报的方式;而知识性和工具性较强的课程可以采用结业测试的方式进行考核。本部分通过成果汇报可以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知识应用、协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团队荣誉等;而结业测试则侧重于评价学生知识掌握、知识的应用与迁移能力。从而改变传统的无论什么性质的课程均采用纸笔测试的单一方式。

本阶段属于总结性评价阶段,在总的比重中占50%左右,若是结业测试方式则主要由教师进行评价;若是成果汇报或展示,则应该由教师评价和同伴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根据不同权重,加权求和得出最终得分,而不是完全由教师决定。在最终的成果汇报展示阶段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阶段,学生可以开阔思路,观摩其他小组的作品,通过小组互评可以借鉴其他小组优秀的地方,避免其他小组不足之处,从而发挥以评促学的作用。

三、应用案例――以《DIY视频制作》为例

根据以上学生学业评价模型,以某高校通识教育课程《DIY视频制作》为例,分析探讨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学生学业评价改革。该课程面向对象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大一、大二学生,是一门实践性的通识类课程,旨在通过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视频拍摄、编辑制作的基本技能,还要注重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使学生在人格学问、理智情感、身心等各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若采用传统的纸笔测试方法,则该课程很难对学生进行公正的评价。因此,根据课程性质与特色以及翻转课堂的教学流程,制定符合具体课程的学生学业评价标准具有重要的意义。

1.课前阶段

本课程不属于专业必修课程,部分学生日常课业任务繁重,在课下缺乏硬件条件以及额外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本课程的自学,因此本课程的翻转模式采用课内小翻转的形式,将90分钟的课堂时间,分为前45分钟学生看视频自学;后45分钟,进行小组协作学习与课堂交流讨论。

在课前阶段,学生主要根据自己的节奏和步调观看微视频、课件或相关文字资料自学,教师和助教负责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评价。通过一遍学习没有理解掌握的同学可以多次重复观看视频直至理解。自测阶段,主要是学生将学习操作技能应用于自己的视频作品制作中,并完成相应思考题。如教师提供的视频片段中应用了哪些编辑技巧,如何实现等等。学生通过搜索相关资料完成,疑难问题可以留在课中阶段与小组成员或教师共同讨论交流。自测阶段,仍由教师和助教负责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记录评价。

2.课中阶段

在课中阶段,主要用于小组协作学习、课堂讨论与操作演示。本课程采用2-5人自由组合的方式,最终以小组为单位提交视频作品。在小组讨论环节,本组成员要协作交流将本节课所学的视频编辑技能应用于小组的视频作品或交流讨论,共同完成思考题;在课堂讨论环节,各小组可以派代表进行思考题的解答与操作演示,或提出新的疑问,如某电影片段里的某些镜头或特效是如何实现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也可以就课堂中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答与指导。课堂讨论或操作演示环节的评价以小组为单位,由教师进行计分制评价,如进行问题解答或操作演示每次记5分、提出新的有价值的疑问记3分等;小组协作环节由小组成员进行学生自评、同伴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根据不同的评分量表打分记录。

3.课后阶段

在期末课后阶段,以小组为单位将最终的视频作品进行课堂展示,小组成员进行相应介绍,其他小组成员也可以提问,如哪个镜头是如何实现的等等;采用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根据评分标准共同评分的模式,得出该组作品的最终得分,并模拟电影奖项设置,现场评选最佳剧情奖、导演奖、演员奖、音乐奖、编辑奖等奖项,以一些文具等小礼品作为奖励,增加学习的趣味性,鼓励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将所学技能应用于今后的学习生活之中。

在课程开始之初,就应将各评分标准以及评价方式告知学生,使学生可以参照评分标准完成作品以及各阶段的学习,从而实现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在不同阶段的作用。

四、结语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了重大的改革,相配套的多元化学生学业评价方式的改革也应该紧随其后,才能更好地发挥翻转课堂的效用,更深层次地促进教育的发展,更进一步落实以学生为中心,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数字化时代的评价应从知识本位向综合素质本位转化,教学评价从重结果向结果与过程并重转化,评价从重分等向重诊断转化,教师从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变。[7]目前各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特色,进行了不同形式的翻转课堂改革,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同样,翻转课堂的学生学业评价也应该根据不同学科特色、学生情况做出适当的改革。随着平台功能的日益完善与不断强大,应该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发挥形成性评价的作用,督促激励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没有平台的帮助,也可以适当做一些变通,如果教师精力有限,可以不必每节课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情况,可以一学期每个学生随机抽录5次左右;没有打分软件进行同伴互评,可以采用学生举手表决等方式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5-16.

[2]陈玉琨.“翻转课堂”:从舶来品到本土化[N].中国教育报,2014-4-7(7).

[3]李馨.翻转课堂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借鉴CDIO教学模式评价标准[J].电化教育研究.2015(3):96-100.

[4]张花.第四代评价理论视角下我国高校学生学业评价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

[5]于天贞.国内基础教育翻转课堂实践现状调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5.

篇8

“三眼童子”真人秀

从小我就不是一个“温顺乖巧”的女孩儿,父母亲每次对我和妹妹下达命令的时候,小小的我就颇有主见地“Say No”,还好有妹妹一旁点头“Say Yes”,不然做父母的也好可怜,哈哈。

好在父亲是个民主开明的家长,对我的自作主张总是宽容地采纳。虽然老师们和母亲总是一副“真拿你没办法”的样子,但习惯把童年泡在书店和图书馆的我,却在手冢治虫的漫画书里找到了自己的知己:三眼童子。原来不是我不正常,我只是拥有“第三只眼”,能看到、感受到这个世界上许多不同的东西而已。因为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

现在想想,为了自小的“电影梦”,我做过的疯狂事情不胜枚举。高三那年,当时是学生头头的我,带领着一帮同样捣蛋的同学,在台北的火车站扮演便衣警察,而被真正的便衣警察抓获送至警察局,哈哈。大学报考志愿时,我咨询了当时台湾很有名的灯光大师聂老,他告诉我想学电影的话,台湾只有两个系可以读,一个是台大历史系,另一个是台大人类研究所。于是我毫不犹豫地考到了台大历史系。

从未考过一场试的大学毕业生

可惜我对台大历史系的兴趣只维持了两个多月便宣告终止,理由是班里的同学和老师都没法激起我对电影学的热忱。于是我自作主张跟老师提出以交论文换毕业证书的条件,幸运的是,台大以宽容民主的脚怀接纳了我这个“异见人士”。

我的大学四年是这样度过的:图书馆博览群书,去外文系辅修日语和法语,每晚流连于各场戏剧演出……结果四年下来,我学会了流利的日语和法语。台大一毕业我就飞赴法国,到巴黎开始了梦想中如鱼得水的“云上日子”。

我一向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精致程度和它的美食文化成正比,所以坚信能制造出闻名欧洲的法国菜的国家,一定有着能深深打动我的文化魅力。从我走进巴黎的第一天起,一直到我念完博士,以及后来由于工作原因来往于台北和巴黎之间,我和法国结下了足足17年之久的缘分。

天生一个美食家

为了了解法国爵士乐的渊源和发展,我曾亲访了数百位爵士乐家,深入他们的生活,探究音乐家们对艺术的激情和感悟,创作了由26万文字和250幅摄影作品组成的作品《巴黎・夜・爵士》。

在法国刚接受完电影熏陶的我,本来满心欢喜想投入台湾轰轰烈烈的电影创作中,却发现事与愿违,当时台湾的电影市场很不景气。在写完第一个电视剧剧本之后,我阴差阳错地得到了另外一份有趣的工作:品酒师。说来奇怪,好像我与生俱来拥有超乎常人的“Taste”――任何食物只要我尝一口,就能提出很中肯的意见。我在法国留学时,还因此曾在一间米其林三星餐厅发生了一件超好玩的事情。

那次我倾其所有,打算好好去品尝一回法国美食。当我第一口品尝到那道闻名已久的开胃菜时,便完全沉醉在那醉人的美味里,足足30分钟不能动弹。据说大厨在后面很紧张,以为我是《米其林餐厅指南》派来的匿名评审员,遂赶紧使出平生功夫,为我上了许多道超别致的美食。而我,居然一道道都给吃光光,完全超出通常女性的饭量!最后大厨终于忍不住出来,打算面对面见识一下这个胃口超好的古怪东方小女子。哈哈,一聊之下,我和这家餐厅的主厨成了莫逆之交。之后他们想要出品新菜,就会找我去品味,而我总是不负众望。一传十十传百,附近的餐厅竟因此纷纷跑来找我呢。

没想到这个在法国只是作为玩票性质的特点,有朝一日会成为我养家糊口的职业。那段日子,《隐藏的美味》成为我第一本用电影的角度书写的关于美食的书。这本书结合了美食、摄影、艺术,用非常少的光亮、非常细致的镜头,把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糅合在一起,成为一本不同寻常的美食读物。

也许安逸比死还可怕

生活到此似乎特别的一帆风顺,而可惜昔我的本性对平静有着一贯的抵触。当时我内心对于俄国文学的崇拜燃烧得正强烈,于是俄罗斯自然成为我下一个游历的国家。我决定只身前往西伯利亚。

到俄国旅可说是困难重重,除了签证不易之外,还得先区得住宿证明。抵达当地后,一定得严格遵守事前提出的旅程计划,包括哪一天到哪里住宿、抵达哪个城市等,不能有任何闪失。另外还必须时时面对这个极权中国家,随处可见的警察刁难。除此之外,因为我横越了西伯利亚的7个时区,不得面对在海参崴天气热到要穿短袖,到了西伯利亚却飘着雪的严苛体力考验。尽管如此,在我心里俄国仍是一个既美丽、又深沉,充满传说的国家。我看到了向往已久的俄罗斯沙皇遗迹,建筑、音乐、文学和媒体……而且遭遇了当地的黑社会,绝对不枉比行。

在俄国经历了种种的历险记我已收入我作品《红色列车:西伯利亚大铁路惊险之旅》。当一向胆大妄为的我最终没死,平安地回到台北父母的家里,当时还是我男朋友的老公不禁感动得眼泪哗啦。

那些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分裂

虽说我被法式的浪漫熏陶到骨子里,但对于爱情,我似乎比一般的女生来得理性。当我第一眼见到我丈夫的时候,我就暗暗对自己说:“老公来了。”尽管我们的职业南辕北辙,尽管我骨子里不愿意被婚姻的枷锁而束缚,我们还是在长跑多年后结为连理。庆幸的是,老公有着父亲一样的宽宏大量,任由我携着自由自在的灵魂到处奔跑。婚后我依然过着自己追求的随心所欲的生活,享受艺术、游历各国、开个展、做文化研究,而他也总是鼓励我有更多的灵感去创作,他甚至是我艺术生涯上的督导,比任何人都期盼我每一天的进步。

日本是我除法国之外另外一个重点研究的国度。早在留法期间,我就接触了形形的日本男女,对日本文化也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工作的原因,我终于有机会对日本的地域文化做系统深入的研究。而日本也是第一个让我意识到男女性别严格区别的一个国度。要知道,日本的语言分男女专用的,而我在日本一鸣惊人的言行,就是在公众场合开口就是男生专用的词:“boku”,可想而知,吓倒一大片日本男人。而当我穿着和服大步流星地走路时,完全没有日本女性的半点婉约,所到之处,都引起轩然大波。

因为我亲身经历了日本社会里对于女性种种莫名其妙的歧视与制约,我开始理解,身为女性,不少人的一生从诞生之初就是一场无望的抗争,她们的言语被封杀,她们的渴求被禁止,身体也被束缚在各式各样的社会符号里。这些使得大多数的女性时刻处在“精神分裂”的状态里,并习惯与自己多重的幻影为伍。

“无条件牺牲”不是一种美德

我一直想,人必须想做什么事就尽量去做,不要等到所有条件都具备了再去做。年轻就是力量,年岁越大越会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我曾看到有人计划60岁以后去旅行,似乎到那个时候就有时间去游山玩水了,殊不知,那时候到了山脚下会发现自己已经爬不上去了。

最近我刚刚完成的新作《她的故事:世界女性群像》是以女性为中心的主题。选题策划初期,因为预算到需要大笔的资金,身边很多人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这个愿望一开始就因为种种现实问题而不能不暂且搁置一旁。直到三年前,母亲因抑郁症自杀未遂,成了植物人。这个意外促使我放下一切,排除万难,加紧脚步完成这个计划。

我的母亲,按现在很时尚的话说,曾经是一个“文艺女青年”,但在生了我和妹妹后成为一个全职主妇。尽管父亲是天底下最温柔的男人,尽管我们大家都很爱母亲,但我们却忽略了母亲内心深处对自我实现的渴望。出于家庭“大局”考虑,她把“自我”压抑在了内心的最深处。她一直不够快乐。

我曾经带母亲在艺术之都巴黎生活了一段时间,让她感受到了那里充满自由和浪漫的氛围,我带她去听歌剧、看画展、吃美食、泡咖啡馆……那段日子是我见过的母亲最快乐的日子,她一下子年轻了许多,每天像个小姑娘似的,从笑容到脚步都无比轻盈。遗憾的是,回到台湾之后,母亲又习惯性地把自己萎缩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每天的“主业”又成了蜷在沙发里看电视。她已经习惯“被动”地承受一切了。

这世界上有多少女性像母亲一样强颜欢笑,为了子女、丈夫与家人而牺牲了自己的理想?尤其在一个视“无条件的牺牲”为美德的社会里,女人们以沉默来换得社会表面的和谐。

请表达你的梦想

或许是冥冥之中有神助,或许是沉睡的母亲与我心有灵犀,我竟然获得了第一笔不足的经费,为《她的故事》系列起了头。然而,世界之大,我要如何拍出占据了世界一半人口的女性心声呢?我不希望这一系列的女性故事流于没有血肉的学术术语的堆砌。为了拥有第一手的资料,也为了如实地传达出当代女性内心的世界,我选择了旅游文学与旅游摄影的形式。

为了在世界数百个国家和地区中筛选出各行各色的女性文化,我先以洲为单位,再从我游历的40多个国家里筛选出种族、宗教、性别文化、地理位置、历史人文风貌与经济政治条件皆异的12个地区,期望通过这些女性的故事,不仅能够如实地呈现出当代女性的生活面貌,也能说出她们共同的希望与梦想。

篇9

我校接受小学生整体划片入学。近十年来,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和生活。面向我校的秦安路小学,近500名小学生进入中学后的种种不适。我们运用心理学、教育学、情感教育等手段,从心理上疏导小学生在思想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依据,很抓学生的养成教育。在学科教学上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对小学没有完成数学、英语基本学业任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和辅导;我校的五心温暖工程和家校联合等多层面上全方位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最大限度地让进入我校的学生能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和生活。

我校是一所普通完全中学,近几年来,随着小学整体划拨入学的政策实施,使广大小学生有了公平上学的机会,保证了小学100%的升学率。就近划片入学,使绝大部分小学生减轻了考试带来的心理压力,避免了小学一开始就狠抓应试教育,加强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从近几年教育教学实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后感觉很难适应中学的学习。由于小学与初中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以,小学生升入初中后,会有一段不适应期,这个不适应期的长短因人而异,短的一两个月,长的三四个月,甚至更长一些。

二、小学生进入初中后,学生不适应的主要表现

对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初中生身份不适应;对教师较为放手的教育方式不适应;对多学科齐头并进的教学形式不适应;对教师具有一定抽象性的授课方式不适应;对与更多的陌生同学交往不适应,等等。有了这么多的不适应,就使得许多小学生上了初中后,竟然觉得自己不会学习了,不会听课了,不会交往了,处处感到不习惯,严重者还会产生厌学情绪或伴有散漫、打架等行为。由于功课的数量的增加,他们普遍感到学习上不适应,学习方法上小学阶段一切由老师带着手把手,一点点喂的做法到要培养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等方面产生很大的困惑。另外,2003年,实施初中新课程后,在教学内容、教学难度、要求、深度上有较大提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非常高。中学的科目由小学阶段的语文、数学二门到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生物、政治等7门课程。而且,每科都要以考试的形式结业。但是各学科的周课时是严格按课标要求设置的,教师普遍感到课时不够。另外,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一个漫长的暑假对有些知识遗忘较多,知识的巩固出现了问题。特别是划拨我校的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没有完成学习任务,小学进入中学的分班考试,有的学生数学竞考个位数。尤其英语,是学生认为难上加难的课程,小学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毕业时具有2级课标的基础。其实,绝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在小学阶段根本达不到2级课标基础的能力要求。许多初一英语教师心中着急,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表现出教师在单位时间内向学生“灌输”最大量的知识,以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后进生更是难以承受。过差率很快出现,两极分化表现非常明显。个别班级从初一第一天起,就产生了过差和两极分化。

三、研究目标

本研究的目标旨在推动素质教育的落实,能让小学生进入中学后尽快从心理、学习等多方面适应中学的学习,并能和小学教师、学生沟通、有效地解决更多实践问题,让中学和小学的思想教育、学科教学形成互补,共同提高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学科的教学水平。

在课题研究结果的最终表现是论文、案例专辑,学生问卷、家长问卷、结题报告、学生成绩等。

四、利用心理周记进行心理辅导

学生把学习生活及成长过程中的烦恼用周记的方式交到班主任老师那里,有多少写多少,老师给予引导,学生对老师的批语有想法、意见还可以继续写。师生间互动,交流有了一个对话的平台、一个心灵的交流过程,以求心理问题的解决这样可以打开学生闭锁的心理,对学生缺失的人文关怀是有效的补充,也是师生间对话的有效补充,也是师生建立和谐的桥梁,建立信任,了解学生的问题。学生乐于参与,敢于倾述与交流,把真实的自我展示在彼此的面前,班主任就可以有的放矢。曾经有一位不多言语的大个头男生在考试后写的心理周记是这样的:“这些日子以来,我几乎失去了快乐,失败总伴随着我,我不知人生对我还有什么意思,多少遍,我在问我自己――有没有必要再延续我的生命?活着真累!我常常不解,这个世界为什么有人啊?又为什么要有我?书上说“有来世”,如果真的有来世,我请求上苍,不要再让我做个人,真的很累”!我们震惊到了极点,我们的学生已忧郁之至!如果没有心理周记,我们不敢设想会是什么结果。我们赶忙肯定他对班主任老师的信任――和盘说出心中的苦闷,并指出“老师永远会做你知心的朋友”――快乐时与你分享,痛苦时为你分担,迷惘时给你指点。然后,用长跑冲刺前总得经历一段让人意欲放弃的窒息阶段相比喻,告诉他挺过难关,前面就会有鲜花和掌声。接着,我们给他提供了两种释放郁闷的方法。其一,多听一些节奏感强的音乐。其二,早晨适当地做一些慢跑运动。最后,班主任还亲自去家访,与该生进行长时间的面谈,用实际行动去表现班主任老师很在乎他的成长。一段时间后,该生在周记中这样说:“老师,音乐和体育锻炼,对一个人的帮助还真的很大,最近我的活动量加大了许多,真的发现心情也好转了许多,真希望一切都能有所好转。”班主任及时鼓励:“会的,一切都会好转的,老师坚信!”心理周记让学生在关爱中找到了自信,好多学生在心理周记中流露出这样的认识:“老师,我现在的心理负担少多了!我的心情愉快多了,我永远也忘不了这本给我带来帮助和安慰的心理周记本了!”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开展心理周记交流的班级,学生的不良心理状况显著差异于未开展的班级,学生中打闹、厌学等违纪、违规现象也趋于明显减少,学生的学业成绩比其他班级有显著的提升。心理周记不但对学生的现在,而且必将对学生的整个人生发展都将起到重要的积极影响。

五、提升了我校教育教学质量

自2000年~2009年,我校连续获得教育质量优秀奖。初中学生戚翔获得中考状元,2009届中考成绩在全市40多所市级示范性学校中名列第一。

坚持以德为首,以人为本,不断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不断改革教育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身、学会处事,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注重学生良好行为道德的培养。

六、反思

篇10

[摘要]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新媒体实务课程的教学方式和理念滞后:缺乏可行的教材;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和业界缺乏顺畅的沟通机制。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压缩理论内容,增加专业实践时间之外,还要借鉴一些新兴的教学模式来对该课程进行改革,其中,慕课、翻转课等新型模式对新媒体实务课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新媒体教学慕课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科基金《社交媒介治理研究——基于微博规制实践的考察》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K11

2013年教育部首次批复28所高校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招生;2014年批复了20所高校招生;2015又批复29所高校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招生。至此,全国已有77所高校开设该专业。伴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兴起,在“人人面前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教师和学生在新媒介的使用方面处于同一起跑线,加上当前社会对新媒体人才的技能要求已从内容生产转变到懂APP制作和社交媒介管理,因此,对于新媒体实务课程而言,传统的教学方法已全然不适应,探讨社交媒介情境下的新媒体实务课程教学在当前显得迫切而又必要。

一、新媒体实务课教学的困境

新媒体实务课探讨的是在社交媒介时代如何进行内容生产和技术制作,它是和网络新闻业界最接近的一门课程,然而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该课程却面临一系列困境。首先是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教材。据统计,当前关于网络新闻实务方面的的教材多达几十余种,出版的日期也多集中在近5年,这些教材的编写体例大多遵循传统新闻教材的采、写、编、评逻辑,以网络新闻编辑类的教材为例,笔者在某网络书店搜索到了近20种该方面的教材,数量不可谓不多,但是教材的内容滞后表现的很明显,例如,关于网络专题方面的内容,几乎所有的教材均花了大量篇幅作了详细的介绍,然而,业界反馈的信息却是“专题是过时的手法”,“二级页面比一级页面要少80%的用户,在很多时候,做大专题纯属费力不讨好。”而对于近年来风靡业界的htm15动态新闻专题,所有教材都没有涉及。在网络新闻写作方面,笔者查阅了几本教材,多是按照传统的写作体例逐一介绍,导语、主体和结尾等写作技法仍被奉为圭臬,对于当前阅读量达10万以上的数据新闻的写作技法完全没有探讨,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既有的教材难以适应碎片化、浅层阅读以及悦读时代,行之有效的教材缺失导致的一个结果是,上课时不依赖某一本教材,而要若干本教材结合讲解,这样就使课程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受到破坏。另一个结果是抛弃教材,在2015年4月,笔者对某知名大学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负责人访谈时发现,该专业不订教材。还有个重要的问题是,高校对业界的最新成果缺乏有效的互动,以搜狐新闻手册为例,这本小册子在业界引发的反响非同,然而对于高校从事网络新媒体教学的教师而言,却由于平时和业界缺乏顺畅的沟通渠道而“望书兴叹”。

第二个困境是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考核标准问题。关于教师的知识结构问题,从技术教学方面凸显出来,新媒体技术教学是新媒体实务课涉及的主要内容之一,只有和技术完美结合的内容生产才是合理的。然而,当前的新媒体技术教学情形不容乐观,传统的新闻学或传播学博士在内容教学方面没问题,但是在技术方面却捉襟见肘,以致技术教学严重滞后于业界现状。目前的专业课教师尚能从事传统的网页制作教学,然而,这种技术在实践中已经让位于APP制作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这两个方面可谓新闻专业课教师的软肋。在教学实践中,学校层面的人才标准和专业课对教师的技能需求不甚吻合,以致会出现适应专业教学的师资却不符合学校层面的定位这种现象。当前解决新媒介技术教学的困境呈现出三种路径。一种是专业教师提高自身的技术制作能力;另一种是外聘教师:第三是使全校范围内资源共享,鼓励学生跨专业选修计算机学院开设的和该内容相关的课程。笔者以为,技术教学的困境和教师知识结构的局限,其根源在于对博士文凭的盲目崇拜以及教师考核机制的僵化,当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师的考核和其他专业的教师毫无二致,注重科研项目和学术论文,轻视教学实践,这种导向将会使得该专业未来的发展愈来愈远离业界实践。

第三个困境是课堂和业界实践缺乏顺畅的沟通机制。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教师多数理论储备充分而实践欠缺,因此在课堂上教学时多数基于对新媒体的想象,而非从经验层面来展开。这就导致了和传统新闻教学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即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被形容成“隔山打牛”,这种纸上谈兵式的教学当然不能培育出适应业界实践的能手。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有的学校采取了从新闻一线请资深记者进入课堂的做法,应该说,此举给课堂注入了活力,让最前沿的理念和操作技术进入课堂,短期的效果显著,然而,名家进课堂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这种做法受限于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如果高校地处新闻名家汇聚的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此举的成本较低,可行性比较大,如果学校地处西北或者其他偏远地区,那么该举措难以形成制度性的机制。另外一个问题是,业界名家进课堂,带来的更多的是“活鱼”,案例新鲜、操作技巧超前,然而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教学和业界实践的沟通如果持续不顺畅,还会出现学界和业界相互轻视的现象。因此,该如何调适这个矛盾也是未来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

网络新闻传播实务课的教学困境远不止上述三个方面,但是,如果上述问题不解决,还按照传统的教师台上讲课,学生台下漫不经心甚至靠刷屏来打发课堂时间的话,那么,该专业的发展前景将不容乐观。

二、慕课模式对新媒体实务课的启示

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应对上述教学困境的举措,除了压缩理论内容,增加专业实践时间之外,还有必要借鉴一些新兴的教学模式来对新闻实务课进行改革。笔者以为,引入新举措的根本目的是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强化和缩短同业界的差距等,其中,慕课、翻转课和研讨课等几种新型模式对新闻实务课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所谓慕课,指的是“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Courses)。其中影响最大的是Coursera平台,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创办,报名学生突破150万,来自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课程注册人数多,每门课程容量可达数万人,最多一门人数16万学生;学习气氛浓厚开放,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使用客观、自动化的线上学习评价系统,像是随堂测验、考试等,还能运用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网路来处理大众的互动和回应,提出问题5分钟后能得到反馈。”其重要特点是资源丰富,全球范围的一些高校资源共享,而且成本低廉。复旦大学2014年4月首门上线Coursera平台的课程《大数据与信息传播》,全球选课人数已突破12000人。这门课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程士安教授执鞭,探讨人、媒介、信息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新规律。在国外几大慕课平台的影响下,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上海交通大学的“好大学在线”、深圳大学致力推动的“优课”联盟(UOOC)等中文慕课平台相继上线。其中,学堂在线上和网络新闻传播实务相关的课程多达20多门,二级页面“广场”栏目则是学习者互动的区域。“好大学在线”中也有若干课程与此相关,而入驻“优课”联盟的高校数量近百家,是几家平台中数量最多的一家。中国大学的慕课平台显示,截至2015年5月,进驻该平台的高校仅有32所,其中北京的高校数量占21%,长三角高校占19%,西部地区高校占19%,这32所高校开设了慕课375门。和全国2000余所高校及诸多学科的课程数量相比,这个数字反映了高校领导者对于新技术的不敏感。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的课程中,和网络与新媒体相关的有,大学计算机、C语言设计、数字电子计算基础、数据结构等十余门课程,授课教师清一色来自各大名校,听课者参与的程序很简单,此外还需要“提交作业、测验、期中考及期末考试”等。高校扩招使得实验室资源紧缺,学生对于新技术的学习在课堂上根本无法完成,但是,目前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因此,关于APP等移动媒体技术的学习完全可以借助个人的手机完成。互联网上的商业性质的“慕课网”实用性更强,如有的网站定位,国内最大的IT技能学习平台。提供移动端开发、php开发、web前端、android开发以及htm15等视频教程资源公开课。”以htm15专题制作为例,该页面详细介绍了“htm15热点关注、开发实例、新特性和应用开发”等方面的内容,而在应用开发方面,则有40余篇文章对htm15进行了多维度的应用开发介绍,这种专业水平是传统新闻实务教师所无法达到的。不过,传统的教学方法多把师生限制在教室内,重书本而轻实践,对于当前的教学机制而言,慕课该占有怎样分量还值得探讨。如何激发学生在慕课上学习的兴趣是另一个重要问题,手机或平板电脑的娱乐化功能越发凸显,调查显示,在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中的热门活动中,52.60/0的用户热衷在线音乐,34.8的用户热衷在线游戏,故而在缺乏压力和监督的情形下,学生很难对枯燥的技术视频教学产生兴趣。笔者以为,课堂之外的学习在未来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如何培养学生的新型学习习惯和健康的新媒介素养也是在这里需要考量的问题。就前者而言,新型的学习习惯减少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依赖,能有效克服所授知识的滞后性,能保持对前沿热点领域的关注和学习等。而对后者而言,良好的新媒介素养能减少对新媒介娱乐功能的沉迷,转而对技术和创新等因素进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