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作文范文

时间:2023-04-03 06:58: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国传统文化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作文

篇1

我们国家是一个有五千年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些年中也流传下来许多传统文化,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元宵节了。

在元宵节,每家每户都会挂上大红灯笼,看起来喜气洋洋的,十分有节日的氛围。

元宵节最重要的就是吃元宵了,我们会从街上买来各种味道的汤圆,有芝麻馅的花生馅的,还有山楂馅的,各种美味的汤圆煮在锅里,盛出来端在桌上,大家一起吃,意味着一家人在新的一年总是会团团圆圆。

除此以外,美到了元宵节的晚上,大家都会出来到街上看放烟火,五颜六色的烟火把漆黑的夜空照得美丽无比,我们在这种节日的氛围下总是会觉得特别的幸福。

这就是元宵节所体现出来的传统文化。

篇2

如今,国外动画作品不断地涌入中国动画市场,而国产动画作品却很难走向世界,这时中国人才意识到一味的效仿并不是中国动画产业发展的正确选择,只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华夏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制作出体现华夏民族文化特质的动画,才能长啸海内外。但是如何才能通过正确的表达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合到现代动画作品上,这成为当前国产动画创作者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动画的关系

1998年迪士尼公司制作出品了动画电影《花木兰》,这部以描写中国古代战争场景为题材的动画巨作,颠覆了人们对迪士尼动画作品创作风格的理解。这部动画的主体构思本身就是采用中国古代的事迹进行合理的改编,作品中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去衬托和表达故事,让世界一起来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魅力,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动画作品的成功典范之一。除此之外,更多的国外优秀动画创作者都在自己的作品中合理的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取得了成功,这样的事例不免让中国的动画创作者感到心酸。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国产动画作品也在不断的学习和进步着,很多优秀的动画作品也得到了国内外的认可,《秦时明月》就是其中最为成功的动画作品之一,其成功离不开动画创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理解与应用,与以往国内成功的优秀动画作品一样,这部作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动画作品融合的结晶体。

二、动画创作中合理运用中国传统文化

一直以来,中国的动画取材上都贯彻于“道德主题”和“人格建构”两个具有教育意义的主题,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风格与思想的一种自然传承。中国传统题材中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寓言、成语故事都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都传承了华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中的“寓教于乐”精神,这些传统文化也都一一在国产动画中得到了体现。例如早期动画片《哪吒闹海》、《小蝌蚪找妈妈》、《阿凡提的故事》等经典动画作品,都曾在国内外广为流传,而这些动画片正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提取形成的。动画的创作者将故事以动画片的形式进行编排,同时又充分地体现出卡通人物的性格,完美的把古代故事呈现在观众眼前,从而使得国产动画最后获得了成功。

三、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动画的制作提供了更为方便表达方式。现如今,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被广泛运用到现代动画创作中,即丰富了动画视觉的表达方式,又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动力,如动画片《宝连灯》、《秦时明月》、《功夫熊猫》等,通过动画制作中数字技术,使画面整体环境氛围的营造达到实物所不能比拟的清晰程度,从而完成了动画创作与实景完美融合。在动画创作过程中,动画的制作要服务于故事的内容,只有合理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才能使内容大过形式,才能让动画作品更具有内涵,更加具有发展性;相反,如果动画技术手段应用不当,会给观众带来只是展示科学技术而没有文化内涵的印象。

四、中国传统文化在动画中的完美回归

在动画作品构思与制作中,如何参考中国传统文化中艺术形式,是每位动画创作者必须深思熟虑的问题,因为这可以映射出动画创作者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优秀的动画设计师们可以巧妙的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汇到动画创作中去,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下衍生出的水墨动画和剪纸动画。前者主要借鉴于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水墨画,后者则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剪纸和皮影戏变形。比如,在动画片《老鼠嫁女》中,动画大师们将剪纸的表达形式直接搬上荧屏,让观众在感受到浓烈的中国式地域风情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形象鲜明的视觉传达效果。中国有非常多的传统文化风格可供我们参考,但是在这其中有两个常常出现的错误:一是拿来主义,即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不经过任何处理直接运用;二是全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即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全部不认可。我们提倡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吸纳,而不是提倡把文化元素全盘吸纳,应该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更深一步的认识与再创新,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小蝌蚪找妈妈》就是在原有的齐白石水墨画的基础上加之自己的理解与改编而完成的。像这样的作品不仅能表现了浓郁的民族特色文化,又形成了它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与艺术理念。

篇3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有诗、词、曲、赋;有京剧、曲艺、书法、国画;还有对联、灯谜、歇后语等等。其中,最为有名的就要数中国的茶文化了!尤其是杭州的龙井茶更为著名。

龙井茶有四绝:色绿、香郁、味甘、形美。茶叶泡进水里,颜色由深变浅,逐渐变成了翠绿。然后,就能闻到一阵阵浓郁的茶香味了!尝一口,味道苦尽甘来。最后说说茶的样子吧!茶叶有的性子急,一下子就沉到杯底;有的不急不躁,慢慢地沉下去;还有的十分固执,怎么也不沉下去……

龙井茶不但有着四绝,而且喝茶对身体也十分有益。因为茶中含有多种矿物质,能提神醒脑,让人精神振奋,增强记忆力。还可以消除疲劳,促进新陈代谢。

就因为茶叶有这么多优点,所以中国人才爱喝茶,并逐渐形成了茶文化。

篇4

【关键词】动漫;传统文化;文化缺失

Abstract: As China's animation recent years to develop industry in China has formed a preliminary scale. A large number of domestic animation works, a lot of animation production base in China earth came into being. But careful study of difficult to find in this great anime is difficult to have a good exemplary works of various animation production base production center also did not form their own style and sadness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henomenon in the end is what causes it? Traced culture, especially with the lack of separation of the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animation industry is the cause of this phenomenon lies.

Key words: Anime; Traditional Culture; Culture is missing

0引言

动漫,是动画和漫画的合称与缩写, 现可考证,该词语出处为1993年创办的动漫出版同业协进会与1998年创刊的动漫资讯类类月刊《动漫时代(Anime Comic Time)》,后经由漫友杂志传开,因概括性强在大陆地区的使用开始普及起来。在中国以外,并没有此种说法。国外习惯性将动画(anime)、漫画(comic)、游戏(game)三者合称作ACG,或加上轻小说(novel)合称为ACGN。其实究其根源我国对动漫艺术的贡献更早,皮影戏就是其中最有力的佐证。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皮影戏不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更值得我们骄傲的是他将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和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完美的结合了起来。现代动漫虽然不是发源于中国,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对动漫的创作与发展必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说到动漫就不能不提到动画,在过去近100年的世界动画史中,欧美出现了如保罗・格利牟、卡洛林・丽夫、约翰・哈拉斯、沃尔特・迪斯尼特等动画大师,在中国,则有特伟、“万氏兄弟”、等老一辈动画家,他们无疑是动画创作领域最耀眼的明星。 在20世纪中国动画也创造过辉煌的的过去。对于观众来说《大闹天宫》《三个和尚》《小蝌蚪找妈妈》《九色鹿》,等都是我们曾经百看不厌的经典,

1中国动画的黄金时代

古老的文明,丰富的文化遗产,广为流传的经典故事曾为我国的动画制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养分。《大闹天宫》为那个时代的每个男孩子女孩子实现了叛逆之梦和英雄之梦。《大闹天宫》的造型设计不同于国外动画作品人物的无基础夸张,其造型灵感统统来源于传统文化,京剧造型、敦煌壁画、门神……都是人物创作的源泉,每个人物造型都有据可查、有案可找,整套人物绘画大大张扬了中国特色和民族个性。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三个和尚》的讽刺故事,用最最简单的线条、最最简单的形式,做了最充分的表现,整部作品没有配音,音乐只是简单的几声木鱼敲击声。这种表现模式恰恰同佛家万事皆空及中国儒家的中庸之道的道家思想完全契合,很好的适合了国人的欣赏情趣,在简单的叙述之中将观众带入中国文化的意境,让人不舍得遗漏一个镜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水墨动画是世界动画界的珍宝,水墨画借助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绘画工具和材料(毛笔、宣纸和墨),表现具有意象和意境的绘画。水墨画具有水融,酣畅淋漓的艺术效果[1]。《小蝌蚪找妈妈》就是利用水墨画的艺术形式表现动画的代表作之一,看这部作品好像打开一本素雅的国画画册,使人产生丰富的遐想,琵琶和古琴乐声悠扬,一幅幽静的荷塘小景淡淡推入,勾画出抒情优美的水墨世界,这种意象效果能,符合“中国绘画注重意境”的审美理想。这部片子打破了动画片“单线平涂”的模式,恰恰是这种打破使得中国画和动画这种表现方式做了很好的结合,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使得这部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各种文化的成功融合与包容使这部作品获得多项国际殊荣。

2当前中国动漫作品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1)传统文化的缺失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普片存在不足,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生只关心数理化,而很少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缺失造成一代人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在这种背景下,当外来动漫进入我国时,我国大批的青少年极易产生盲目迷恋的现象。尤其是对美日韩动画的缺少价值观的、空泛的没有目的的盲从与追崇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面对这种情况,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国产的动画片的发展越来越困难,很难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很难创作出优秀的动画作品。这看似是市场因素所致,但其根源则除了近一代人的传统文化缺失以外,更加严重的问题是我国当代动画创作中传统文化的缺失。动漫制作过程不是产品生产流水线,动漫作品不仅仅只是商品,她还是教育与文化传播的使者,因此一部没有优良文化传统内涵的作品,最多只能是一顿视觉快餐,它是没有营养的,更是没有生命力的。目前,很多动画创作者不注重自身文化素养的学习,不重视市场竞争所掩盖的文化价值内涵,盲目拷贝美日韩的动画的外在形式,过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这种做法不利于青少年内心深处优良传统文化品质的形成,忽视青少年自身的审美与文化需求。

对传统文化理解的扭曲与偏差是当代动画创作中传统文化缺失的另一个重要表现。一提到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保留中华民族传统风格、本土化、民族化,许多人就认为是守旧的、固步自封的、落后的,和时展的步伐不相适应,而且这种认识在动画创作领域极具普遍性[2]。其实,这种认识观是片面的,有着悠久历史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从来都是开放包容的,她海纳百川,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自身从来都是不断吸取外来有益营养,努力发展自己。应该说,善于吸纳任何外来优秀文化并进行再创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3]。在历史文化长河的发展中,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与嬗变正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

(2)中国传统文化与动漫创作的融合与并存

“励精图治,奋发图强,融贯中西,走民族化之路”,就是给当代动漫创作人前进的风向标、指南针。我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宝库中有着丰富的动漫创作源泉,在20世纪60年代借鉴水墨画、剪纸、木偶、皮影等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创造出大量优秀的动画片,震撼了全世界。

动画借鉴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造的有利条件很多,文化传承的血脉是创作出一部好的动漫作品不可或缺的也是无法割舍的。几千年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着广泛而又浑厚的受众群体。在继承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从本土文化中寻找动画创作的灵感并非固步自封,不求创新[4]。我们是要充分借鉴传统文化的精髓,去其糟粕,推陈出新,创造出符合中华传统文化的具有创新元素的优秀作品。文化上的借鉴与传承,并非是空洞的概念。任何文化创作都要有经济基础作为支撑,如何在融入传统文化的基础山做到社会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确需要有识之士从研究入手,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创新,从创作手段,文化传承、艺术融合等方面重新解读,使动画真正成为文化传播商品,做到既能获利又能获益。

(3)大力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对动漫产业的影响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源泉,但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并不是固步自封、一成不变的,人类文明在进步,民族在发展,当然与之对应标志性产品“文化”也在不断进步。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阶段的文化内涵可能有所不同。在动漫产业的发展中,我们强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但这并不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相背离。相反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正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这种发展应用在动漫产业中,给动漫的文化积淀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动漫产业向着更加健康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

3总结

五千年的文明史是我们中华民做的宝贵财富,我们没有理由也不能抛弃他。当今世界各种文化交织在一起,新的艺术形式从出不穷,但无论文化形式如何变化,优秀的,被历史所证明的文化传统都应该被继承。在当今动漫创作中更是如此,一部好的动漫艺术作品是有灵魂的,是有生命的,而这种灵魂和生命的创造者除了动漫创作者以外,更重的就是传统文化给予的血液。在中国,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中国动漫产业振兴腾飞的精神动力,是中国动漫作品长久生存,不断壮大成长的永不枯竭的血液。

参考文献:

[1] 陶雯. 传统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动画发展探讨[J].电影文学.2010年9月.

[2] 田冰. 动画形象的设计、传播与传统文化复兴的研究[D].硕士论文.江南大学,2008年8月.

[3] 陈晓毅. 民间工艺形式在定格动画中的应用研究[D].硕士论文. 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5月.

[4] 陶雯. 中国动画创作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接受[J]. 文艺争鸣. 2009年6月.

作者简介:

张勇, ( 1 97 7- ) 男, 安徽宿州人, 硕士, 副教授, 从事软件工程、 图形图像处理的研究。

篇5

关键词 泰拳 黑拳 佛教信仰 酷儿理论 变性文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动作片(Action Films)又称为惊险动作片(Action-Adventure Films),其类型的起源于埃德温・波特的早期经典《火车大劫案》,该片被称为西部片、警匪片、强盗片与动作片等硬派类型的共同先驱。是以强烈紧张的惊险动作和营造视听张力为核心的影片类型。通常,动作片有着以主角历险作为叙事主线,穿插爱情与友情作为副线的成熟叙事模式,起源于远古神话经典叙事模式。而其中的内核更是最简单的“拳头与枕头”哲学,但是在泰国动作片中,突出放大了“拳头”的一部分,刻意削减了“枕头”部分,也是与其文化特质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泰国的动作电影之所以会很短时间内在世界影坛崛起,源于他们对属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复原,使泰国的传统文化与娱乐融会贯通。泰拳、古寺、佛像、人妖等鲜明的艺术形象得以在影片中得到艺术的展示。

1叙事方法:根植于民众心中的信仰

1.1佛教信仰作为叙事内核

《盗佛线》是一个以村中佛头被盗作为起因,寻回佛头作为结尾的历险故事,寻回信仰与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是该片深邃的内核。与《夺宝奇兵》寻找的基督教重要圣物“圣杯”不同,《盗佛线》寻找的是象征该村信仰化身的佛头,国不可一日无君,家不可一日无主,而村子不可一日无佛,这种潜在的叙事逻辑是依托在佛教文化在泰国人心中深深的烙印,寻回佛头后,村民普天同庆,欢声笑语地举办了佛陀的二十四岁生日,而这富有奇观色彩的仪式正是其文化中对于信仰的尊重。

1.2佛教文化作为叙事元素

首先《盗佛线》的主角的永亭作为一名佛门孤儿,表达了佛门普济众生的思想,同时,寺院也是主角所趋附的母体,从母体中出发,最终回归母体。寺院在泰国文化中是神圣的,僧人受到广大佛教徒的膜拜,僧侣在泰国也是地位优越的,甚至在讨论佛像和僧侣时要用到特殊的敬语,一般信徒在与僧侣相处时,还必须遵循种种原则。在本片中,僧侣不仅是永亭的父,也是永亭技能的传授者与思想的指引者,在当永亭陷入嗔念之时,僧侣及时出现,协助永亭摆脱愤怒的桎梏,成功取回佛头,换句话说,永亭是在“佛”的引导下来取得“佛”在现实意义中的化身,所以整个故事其实是“佛”对凡人的一次考验。

1.3佛教思想作为深邃内核

受佛教的深刻影响,泰国人热爱和平,反对各种形式的暴力。他们总是试图阻止和消除暴力,为自己营造和平的生活环境;泰国人更多的倾向于避免冲突而不是解决冲突。而这种泰国人为人处事的态度和规范也成为了《盗佛线》主人公的行为准则,影片中主人公的行为一定要有充足的伦理依据。从一开始永亭离村,所赋予的使命就是“寻回”而不是“夺回”,以及故事的前半段,永亭永远不是暴力的发出者,而是不得不使用暴力将问题解决,他在影片中几乎是一个被动的存在,同乡洪力才是牵动他寻找佛像的重要动力,而洪力虽然生性好赌,但是心中仍然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最终牺牲了自己,帮助永亭成功取回佛头。

2主旨内涵:男女本无别,性别皆为相

2.1南传佛教对变性的包容

泰国是典型的南传佛教国家,但是民间又同时流行原始信仰,不管是恪守传统的南传佛教,还是朴素的原始宗教,对变性人和同者都有一定的包容度,并没有严格禁止。南传佛教讲究个人解脱,特别重视佛祖亲传的教导和佛徒圣者的经论,并且尊重个人自由和宣扬慈悲宽容的思想。

2.2酷儿理论与自我认同

酷儿理论批判性地研究生理的性别决定系统,社会的性别角色和性取向,酷儿理论认为性别认同并不是“天然的”,而是通过社会和文化出现的。《暹罗之恋》的出现,正是酷儿理论与泰国南传佛教的良好文化底蕴共同影响的结果,而《美丽拳王》正是印证了性别是后天认证的,与大卫・利马实验的失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美丽拳王》更多地讨论的其实是社会学上的问题。

在传统的性和性别观念中,异性恋机制的最强有力的基础在于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一个人的生理性别就决定了他的社会性别特征和异性恋的欲望,异性恋霸权认为的表达是由社会身份决定的,而社会性别身份又是由生理性别决定的。在美丽拳王中,主角心酸的自我认同过程同时也完成了观众与主角之间的和解,在东化妆登上比赛台时,他其实所面对的不仅仅是拳手,不仅仅是下面嘘声一片的观众,也是这个社会整体上对于变性人的歧视与不公。

《美丽拳王》是根据拳手龙唐的真实事迹改编的,讨论变性人的电影中最为温和地,他巧妙地将性别与暴力作为联系点,在传统意义中,女性与黑拳几乎是无法联系在一起的。在经过拳赛的洗礼之后,龙唐依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变性,性别取向在这个男女分别的世界里面总是备受争议,龙唐所遭受的不公和,或者会比电影里面多更多。

3影像风格:以泰拳为核心的动作设计

3.1泰拳运动的电影化表达

动作电影中最令人难忘的不是曲折离奇,拨云见雾的故事,不是生离死别,肝肠寸断的爱情。而是那些异常刺激的身体动作所带来的紧张情绪,泰国动作电影是对泰拳的电影化表达。在电影中延续了泰拳的实战性,尤其是“跃击法”这种泰拳中最难也是最具威力的进攻方法在泰国动作电影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配合逆光与升格镜头,托尼贾挥洒的血液与汗水配合在画面中徐徐前进的膝击,可以说是泰拳运动与电影艺术最完美的融合。

3.2独特风格的动作设计

泰拳被称为“八体的科学”泰拳这一搏击技术上使用双拳、双膝、双肘进行格斗,实战性与观赏性极强,与我国的形式美不同,泰拳更偏向于写实化,赌上生死的实战搏斗往往比一招一式地缠斗更加让观众血脉贲张,泰国借鉴了好莱坞电影中对暴力的极力渲染,把暴力的动作毫无掩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充满了血腥的气味。因为暴力动作本身就相当刺激,这种看似简单的电影技巧是可以抓住观众感官的最有效的方法。

泰拳注重腿法的运用,刁钻凶狠,变化多端且组合模式多变。在《拳霸》中,托尼贾尽情展现他出神入化的腿法,完美的弧线踢以及飞踢在画面上大开大阖,将人体的美感发挥的淋漓尽致,泰拳的美感就集中在腿上,所以在设计动作时,托尼贾充分利用了泰拳的优点,以腿法为主要动作来编排自己的动作。

泰拳中第二个引人瞩目的技术便是反关节技,与以色列柔术的偏制服为主不同,泰拳的反关节技凶狠毒辣。泰拳古拳法中,针对关节采用搓、缠、别、绞、扭等动作,违反人体关节的活动范围和生理机制的特点。在《冬荫功》中,设计出了一个三分半中的反关节技的场面。将对方的手抓住,直接用膝盖将其的胳膊顶断;把对方的胳膊夹在双腿之间,用力扭动全身,对手的胳膊立刻被折断。这些暴力镜头的全方位展示,也揭示出了泰拳凶狠残暴地特点。如此高密度、高强度地表现反关节技还是动作电影史上第一次,令观众大饱眼福。

4反思与借鉴

中国自上世界20年代的默片时代就开始出现了动作电影,至今已经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洗礼,如今,在中国电影市场中,动作电影的质量参差不齐,在历史上,我们有过邵氏武侠的辉煌,而现如今,却仅仅剩下成龙与甄子丹两大流派活跃在电影市场上,最近徐皓峰的崛起也成为了动作片的一股潺潺的清流。相比泰拳来说,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流派纷繁复杂,且无论是表演性还是实战性都兼具。中华武术不仅有动作上的美感,也有哲学层面的思考,相比起泰拳一味的凶狠来说,我们不仅刚柔并济,且美感十足。但是就是无法融入到电影的创作之中。所以应该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独立创作出有着中国风的不同风格的动作电影。

参考文献

[1] [美]托马斯・沙茨,好莱坞类型电影[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8.

[2] 孟岩.对泰国动作电影崛起的反思[J].浙江传媒学院,2008:5.

[3] [法]米歇尔・福柯.性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

[4] 李银河.酷儿理论面面观[J].国外社会学,2002:03.

篇6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民族历史、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特征,更是一种物质与精神的凝练与积淀。中国传统的美术观有别于西方强调形象性、生动性的审美趣味,意境上追求特有的飘逸境界,特别强调的是包裹宇宙、涵盖万有、天人合一;真、善、美的统一;情与理的统一;认识与直觉的统一;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统一等。由这些人文哲理所延续下来的文化现象以及审美现象始终对中国传统艺术起主导作用,更加成为现代绘画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因此在现代绘画艺术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体现民族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

首先是传统文化主导思想在现代绘画中的作用。儒家思想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意识形态的主流思想,儒家以孔子为代表,孔子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主张美与善的高度统一,这是孔子艺术观的基础。南北朝时期的谢赫在《古画品录・序》中曾经指出:“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见。”当代艺术也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儒家的另一重要思想是“崇中贵和”,“中”即是中庸之道,《论语・雍也》中有“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的评价,要求人们做事情不要过激,要适中。“和”意为调和,孔子提出了执两用中、以求其和的处事原则,“崇中贵和”在艺术创作中意指应避免走极端,力求恰当、和谐。道家主张“天人合一”,以“崇尚自然、无为”为核心。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主张,老子认识到自然与人、人与社会精神等方面的关系,充分肯定了人与自然统一的美是美的最高境界,对于具体形象的美,老子主张虚实结合的观点,事物有生有灭、有虚有实在不断地变化,而艺术正是虚与实、动与静的结合。受其影响,我国的整个艺术形成了内在、含蓄的特点,可以说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视觉艺术思维的规律。佛家思想传入中国后产生了中国本土文化 ―― 禅宗,禅宗有“渐修”、“顿悟”两种不同的修行方式,其理念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画的发展,反映在画面上,就是“超乎象外”的禅,境既是诗境,亦是画境。

其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绘画中的延续与发展。中国元素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并延续到我们现代绘画中来,更起到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内在和外在的特质,既有形而下的具体物质,也有形而上的意识形态。如中国文字、建筑园林、传统乐器、文房四宝、诗词歌赋、服饰、兵马俑等,这些丰富多彩的元素,是中华文化在外国人心中的标志。其中,中国画作为中国绘画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传统“雅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独特的造型观念和表现形式中蕴含着丰富的古代哲学及美学思想,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性,在世界美术领域独树一帜。中国画本身充满了“设计”的因素,在造型手法上强调以线造型,造型观念上讲求“似与不似”,色彩处理“以墨为主、以色为辅”,讲究提炼和装饰效果平面化。这些“非写实”的造型特点,赋予了传统中国画很强的装饰意味,也属于“纯绘画”范畴的中国画和现代绘画设计的结合,提供了形式上的便利。再有就是中国的汉字,它属于象形文字系列,既是文字又是符号,不仅有语言叙述功能,也具有图形的装饰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与其说汉字是象形文字,还不如说是图形化文字,因为先民们使用的象形文字就是图画。汉字绘形绘意的效果十分明显,对于属于图形表意系统的现代绘画中没有形式上的阻碍。特别是中国的书法,它们或朴拙敦厚、或舒畅飘逸、或古朴高雅,以独特的形式和趣味传达着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气质和审美情怀。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传统色彩,传统色彩作为传统造型艺术的重要元素,和其他元素一样,体现着中华民族文明史中的民族意识、文化意识和乡土情愫。从传统色彩的总体特点来看,传统用色比较注重色彩的写意性和象征意义,不太注重色彩的写实性,这种特色使之具有某种装饰意趣,从而也使它具有了某种“现代绘画”的因素。最为丰富的是中国的传统纹样,传统纹样和民间图形广泛存在于古代服饰(织物)、器物、建筑、民间年画、剪纸、玩具、蜡染等艺术形式之中。信奉福运和吉兆是中国人整个生活与文化的核心,中国人相信,用吉祥物和吉利的形象来营造环境,获取幸福生活的机会必将大增。千百年来,吉兆的象征和表达手法,一直在不断演化,广泛的应用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传统吉祥图案拙中藏巧,朴中显美,几千年来以其特有的装饰风格和民族语言在民间装饰美术中流行,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吉祥图案在民间深受喜爱,应用也极广,无论是雕刻、织绣、绘画、印染等都有它特殊的地位。 另外,还有很多由于地域而形成的特有文化产物,如中国的剪纸文化,少数民族丰富的个性特点等众多的传统文化产物,都将成为现代绘画创作注入多彩而个性的血液。

篇7

一、古诗教学分享体悟,传统文化彰显诗情

古诗作为传统文化流传下来,其不单是诗人的才华展示,借物抒怀,其中也包含了诗人的伟大抱负与志向。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苏轼由出猎联想到国事,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对于这样的文学作品,我在教学时先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查阅有关于苏轼的一些资料,对诗人有初步的了解。给学生两天的时间进行准备。在课堂教学中首先由组长展示搜集的资料,在资料展示的过程中学生对作者就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印象和感悟。这种感悟在教学过程中的诵读环节,有组长组织本小组成员,进行朗诵比赛,然后每组推荐一名读的最好的来领读,这样就可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学生与作品,与作者在次达到心灵上的合二为一。此时,我们不妨再向学生介绍一些风格类似的其它诗歌供学生选择阅读。这样一来,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学了它读起来朗朗上口之外,便也会在对内容和诗人情感的体会上下些功夫。搜集整理,深情朗诵,感受体悟,如此的学习过程,学生不仅感受中国诗词的魅力和诗情,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文化修养,气质内涵。在共同的搜集展示中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朗读、诵读能力。

二、阅读教学合作分享,传统文化彰显魅力

例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拿来较厚的纸共同搭出不同形状的桥,学生从中不仅理解了“拱形”的意思,还比较出了“拱形桥”承受力较大的优点;还可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赵州桥的形状,并陈述自己为什么这样画的理由,由此,学生理解了“各有”的意思,也为进一步体会石拱桥的优点提供了直观和体验。从而让中国的桥文化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牙,历久弥新。比如,举行查字典比赛、成语接龙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和问题抢答竞赛等,以增强小组成员间的合作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评价各小组的团体成绩,并将其作为小组成员个人成绩的组成部分。

三、汉字教学分类整理,传统文化乐趣丛生

篇8

[关键词] 儒家文化 商务谈判 指导作用

中国的几千年文化史上并未出现谈判的概念,在《辞海》、《辞源》上也找不到“谈判”这一词条,可见谈判一词对中国是一个外来语。中国历史上不乏谈判的优秀范例,但有关谈判研究的思想学说很少,基本上没有形成较系统的谈判理论。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引进了西方的谈判学理论后,中国学者才开始谈判学理论的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谈判学正在日渐形成。但目前国内研究谈判的学者很少去挖掘中国优秀的谈判文化和谈判思想,难以真正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谈判理论。本文目的在于进行这方面的探索。

一、儒家文化是中国儒商的文化底蕴

中国的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思想、言行、处世方式的影响是任何一种文化都无法比拟的。五行百业,仕农工商、长期以来都把儒家学说作为修身养性的根本,从骨子里自觉信仰、身体力行。关于什么是儒商,没有准确的定义,有人认为,儒商是指较高层次的知识分子,他们从事商业活动,因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大大高于传统商人,有经济头脑和思辨能力,是经营有方、取财有道、遵旧守法、走正道的商人;还有人认为儒商的内涵应该包括守信和重义、仁爱和竞争、修身和报国这样一些内涵。综合起来看,儒商应具有两个重要特点:(1)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学思想影响较深,形成一套经商道德观念;(2)以儒家教义为指导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经营之道,经营活动中的货物买卖生意洽谈,无不浸透着儒家文化。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谈判活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谈判者思想观念的指导作用方面。那些擅长谈判的高手,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树立正确的谈判思想,掌握科学的谈判方法,形成严谨的谈判逻辑思维和推导能力,可见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的谈判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儒家教义对谈判者思想行为的规范方面。

二、儒家教义对谈判者思想行为的规范

从孔夫子到汉儒,所提出的儒家教义虽然说法不同,但主要的内容基本是一脉相承的。汉代大儒董仲舒是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把儒家的教义归纳为“五常”,即五项永恒不变的普遍法则:仁、义、礼、智、信,这五项普遍法则实际上就是儒商经营之道的基本准则。

1.仁。在儒学中是指与人为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关系。中国人所说的“和气生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体现了仁的处世价值。中国的儒商非常推崇经商活动中的“仁术”,如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的大儒商白圭就明确地提出“仁术”,总结出一套治生(即做生意)的经验,而且还研究和形成一套经商理论。后人称之为白圭的“治生之学”。“仁术”的经营之道体现为“薄利多销”的原则,取争适时,不一味与人争利。白圭也在春秋诸子百家中成为独树一帜的“商家”。

2.义。儒学的一句名言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体现儒商的基本义利观。在义和利的问题上,首先要讲义,符合义的就去做,不符合的,即使一本万利也不能去做。损人利己的更不可以做。但并不是说凡是利都不能取。孔子就说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管子・禁藏》称:“其商人通贾,倍道夜行,夜以继日,千里不远,利在前也”。汉代大儒董仲舒更是明确地把儒学的义利观表述为“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成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体莫贵于心,义于人大于利”。在经营中把义看得比利重,是中国儒商的基本准则。在生意的洽谈和买卖中,他们当然会遵循这一基本准则。

3.礼。中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崇尚礼尚往来。礼的原义指等级宗法制度,后被引申为待人接物的一种友善态度。对人尊重,相处时相互爱护面子。人们为人处世时尚且如此,在商务往来、业务洽谈中这种行为准则自然更为重要了。

孔子自己也说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同时君子还要努力约束修炼,使自己的言行完全合乎“礼”,修成“君子相”。从日常饮食起居,到丧葬社交等,都要符合礼的要求。可见儒商在谈判中,讲究以礼相待是相当重要的。

4.智。董仲舒认为,仁重于智,智重于勇。中国历史上的大儒商管仲,就是以智经商的典范。管仲在两千多年前就形成一套较完整的经济思想理论,先秦的经济名著《管子》中对此有详细记载。其经济思想不仅涉及一般的微观商业经营问题,还有许多宏观经济思想。这些思想竟然可以与两千多年以后的西方宏观经济学创始人凯恩斯媲美。故有人称管子为东方凯恩斯。在《管子》一书中,更有许多管仲经营谋略的记载,体现儒商以智经商取得巨大的成功。如描述管子经商的“货如轮转,候时转物;取什一之利,十年三聚千金”。这些都是儒商以智经商的体现。

5.信。也就是指诚信。孔子说:“人无信,不知其可也”、“君子一言九鼎,一诺千金,轻诺必害信”。管子十分讲究以诚经商,他认为“不行不可复”,欺骗别人只能是一次,第二次人家就不相信你了。所以对于治生商品的质量、价格、交货期,以及借贷往来,都要讲求一个“信”字。我国传统上历来提倡“诚工”、“诚贾”,商人不诚,尚取一时,终至瓦解。成功的商人,多是商业信誉高的人,在经商谈判中,商人们讲求承诺的信用。

中国的传统观念产生于自然经济为主的社会经济条件,几千年来延绵不绝。但这种观念不应仅是封建社会人们的行为准则,它的许多“精华”具有普世价值。直到今日,在商品经济在大潮中,由于商品经济的不成熟,国家监管部门监管力度不足,垄断与不正当竞争行为在商业活动中相当普遍,难以建立有效的社会经济秩序。我们面临一个经济转型的时代,传统美德不应被抛弃,诚信缺失不应当被接受。人们呼唤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归,它们应融入现代文明商人的灵魂,指导他们经商活动,在谈判中处理好与合作对方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林可济:中西哲学源流[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

篇9

中国传统文化从古至今,延续五千年,经过世代的积淀、流传,已经被大多数中国人所认同,它形成了中国的社会文明。进入21世纪,在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它仍然影响着我们当代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指导和推动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其有着丰富的内涵:

第一,不断进取,积极有为的思想。《易经 象传》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就是"积极努力,永不停歇"的意思,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精神的概括。《易经》所说的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论语 学而》中就有:"(君子应当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第二,要求统治者以民为本的思想。孟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以民为本的思想还体现在儒家重视现世的人伦生活,宗教和鬼神次之。

第三,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思想认为宇宙是物质生命、精神、道德的统一体,把自然界视为一个统一的系统,主张尊重一切自然界的生命体。在全球提倡低碳、环保、绿色理念的今天,"天人合一"的思想有着积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四,厚德载物,孝敬长亲的思想。伦理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基石,在很大程度上它决定着社会政治结构及意识形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是形成中国传统文化重道德伦理,提倡孝敬长亲的原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伦理贯穿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教育、历史、政治思想中,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内涵之一。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的精髓,有着长远的意义和价值。当前,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弘扬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的素质有着深远的意义。

首先,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荣誉感和凝聚力。中国传统文化是文明民族觉悟和文明的集中体现,传承这种精神可以增强和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增强我们的民族荣誉感和向心力。

其次,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可以指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第三,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明发展成为必要条件的今天,传统文化中仁爱、礼让、信用等一系列的伦理观念有利于信用体系的建立。

第四,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人类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不是把个人视为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视为整体关系中的一份子,重视整体与个体的关系,有助于人类社会健康文明的发展,从而构建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高校图书馆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

高校是育人的特殊场所,是大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在高校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利于提升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荣誉感;有助于学生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到我国基本国情,从而更积极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大学图书馆作为产生文明、传播文明的地方,不仅是保存文化,而且也是传承和传播文化的场所。大学图书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就是通过馆藏资源、知识体系、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内在因素,引导、影响、激励和塑造读者,促进学校搞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基于传承传统文化的图书馆文化构建有利于学校的整体和谐发展,在新形势下,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高校文化通入到社会文化大发展大融合中的具体体现,同时为高校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文化保障。

(一)图书馆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1、促进作用。传统文化的弘扬,不能仅仅依靠知识传授,更需要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熏陶、感染。课堂教育的教育功能是有限的,而图书馆的职能在弘扬传统文化、扩大和巩固学生的知识面上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而且,图书馆对学生的教育是让人置身与轻松、安静的氛围中不自觉的提高自觉的整体素质。

2、价值导向作用。高校是一个开放的、自由的地方,是各种理论、思想、观念的聚集地,大学生更容易受到各种不同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这就要求高校重视学生确立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图书馆经过历史的积淀、凝练成了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它反映了整个学校的价值取向。在图书馆文献资料的取舍、书目的编排等方面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主动接受我们的传统文化。

3、精神陶冶作用。在高校校园中弘扬传统文化不仅仅是让学生接受固定的、呆板的教育,更重要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使学生学会主动汲取传统文化的价值从而得到人生的意义,达到陶冶学生的人格的目的。在这个层面上,图书馆的工作具有特别的作用。一方面,它以馆舍设备和文献资料,为读者创造了一个陶冶情操的场合,以学风、馆风、文化传统等方式,形成了一系列的观念形态,对学生的读书治学有着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从图书馆的布局结构、设计理念等一系列因素入手,构成高雅的治学育人的环境,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审美意向,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

(二)图书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

1、加强文献资源建设。图书馆丰富的馆藏文献为高校传承传统文化提供着丰富的资源,在形成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方面有着深远而特殊的作用。因此,图书馆要有计划地、科学地、合理地针对传统文化的独有特征进行文献资源的建设。

2、提高馆员的自身素质。图书馆员是信息和知识的传播者,通过馆员的服务和劳动体现着图书馆的客观功能。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馆员同样肩负着崇高的历史重任。所以,就要求馆员必须提供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因此,要着重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图书馆员,使他们有全面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多元化的工作要求。

3、积极主动的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校园中弘扬传统文化涉及到学校各个部门,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要依靠每一个学校的管理者和组织者有意识的参与。因此,也要求图书馆积极主动的研究和探索传统文化及其传承规律,基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来进行文献的整理和搜集,馆藏的揭示与组织,情报知识的交流与传递,文献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有目的有意识的创造一个具有传统文化氛围的阅读环境。

4、强化教育职能,突出育人功能。图书馆是校园内学生相对集中、频繁的活动场所。加强图书馆自身在传统文化方面的建设,寓教育于服务,是图书馆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责任。

5、注重导读工作。高校图书馆在搜集、利用馆藏的同时,可以开展导读工作,帮助读者的鉴赏力,在潜移默化中渗入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导读,引导学生进行辩证的思考,从而正确的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作用,做到取其糟粕,取其精华。

参考文献:

[1]窦坤、刘新科.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0(5).

[2]梁新潮.论图书馆文化的培育与图书馆形象的塑造[J].图书馆学研究,2004(02).

篇10

关键词:中国传统行政文化 现代化转型 推动作用

一、中国传统行政文化的概念

行政文化是行政系统的软组织,是行政管理的灵魂,是行政管理中最深沉而又最现实的问题。任何一个行政组织的结构、运转程序、决策过程,以及行政人员的行为、作风态度、价值观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受行政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行政文化指的是在过去产生,经历了中国社会历史的演化过程,至今仍在中国行政活动中产生影响的行政文化。①有学者把中国传统行政文化主体内容归结为传统行政思想文化和传统行政制度文化两方面。前者主要包括:德政礼治思想、无为而治思想、以法治国思想、为政用人思想、行政决策思想;后者主要涵盖:机构设置制度、官吏管理制度、财政管理制度、行政监察制度等方面。②

二、我国传统行政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的历史发展之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中国特点的文化。虽然历经数千年,行政文化发生了诸多变化,但是纵观历史,不难发现在变化中具有共性。

(一)君威、中央集权

君主具有绝对权威是政治至上的表现和产物。在中国传统行政文化中,主张行政管理要以君主为轴心,要以君命行政,这个是行政管理的首要原则。

(二)朴素民本主义和官本位并存

传统德治思想以朴素民本主义为主旨。几千年的封建历史,民本思想一直为圣君贤推崇。民本的逻辑起点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本的逻辑终点是维护家天下的政权。传统的民本主义思想与君威思想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民本事在君威的前提下的中民,中民的目的在于维护君主的专制统治和绝对权威。尽管传统民本主义为苦难中的百姓带来了一些希望,却无法给予民众真正的幸福;反之,在民本思想掩盖下的官本位却盛行于各个朝代而经久不衰,给民众造成深重的负担。

(三)等级森严与求和并存

中国传统行政组织中,在等级严明的同时,和谐理念的充分运用又为严明的等级制度抹上了剂,增强了其韧性和稳固性。等级社会具有多样性和流动性的特征,允许社会成员在等级间流动且等级结构自身也随时进行调整,尤其是在秦汉以后,以士人集团为主的选官制度推行,入仕的士人从被统治者变成了统治者,成为封建君主专制的维护者。在行政系统内部,礼仪制度固化为一套模式它无形中规定着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使行政人员自觉遵从封建统治的要求。③同时,当等级的威严使等级关系疏离以至紧张时,统治者又会运用“乐”来达到维护等级秩序的目的。“乐”更加注重和的功能,礼乐并用,使社会既有秩序又有和谐,这就是中国古代的等级和谐。

三、中国传统行政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对现代化转型的推动作用

传统行政文化蕴藏了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其中某些要素符合公共行政的内在规定性,能够为现代化行政管理提供公共行政精神文化资源。同时传统行政文化作为一种传承千年的文化精神权威,有其得以传承的社会心理基础,在一定条件下传统行政文化中的民主性精华可以成为服务行政理念的现实生长点。

(一)发扬政府公共精神

传统行政文化的某些民主思想与政府公共性具有相通之处,对政府公共性培养有促进作用。比如“入世主张”,传统行政文化倡导行政人员的一种积极入世的精神,主张有志之士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以天下兴亡为己任,这一入世精神与今天行政人员增进民众福利的价值追求具有相似性。传统文化中的行政价值观追求的目标,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个人的奋斗,以其才能和业绩去取得成功,而且以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号召将个人与社会凝聚起来。这种行政价值观从微观上看,可以增强行政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个人价值的实现;从宏观上看,有利于行政系统的运行协调一致,以达成统一完备的行政目标。再如“仁政思想”,仁政思想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政府应该以民众利益为最终价值追求,而且应该惠及在社会竞争中的最不利者,这有利于政府的公共理念的生成,也就是协调公平和效率的问题,使政府从管制型政府的追求效率的阴影中走出来,逐步建立服务型政府,达到行政现代化转型。

(二)强调以德自律,以德治国

传统行政文化主张德治,重视官员道德修养以保障民众利益不受侵犯,同时倡导爱民恤民,行仁政以利民这一思想,对于处在转型期,旧的体制已经陈旧落后,新的体制尚未完全建立的我国社会具有巨大价值。市场经济的发展可以增加行政人员的主体意识,效率意识和效益意识,但市场在培养行政人员的思想道德情操方面显得乏力无助。而现代新型政府建设尤其要注重行政人员的道德培育,以保证为民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公共管理者的工作还要接受一种深层次的道德取向的指导,公平地照顾公民的需要,只有这样,政府才能真正服务于民众利益。道德作为中国传统行政中的自我约束机制之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直被奉为行政官员的修养格言。世界各国的行政管理实践也充分证明,即使最现代的行政管理、最完善的行政制度也是离不开行政道德的自律。

(三)推行科举、重视治吏

在行政执政环节上中国传统行政文化是重视治吏的,尊贤任能,严考课、明赏罚,强化监察,褒廉惩贪,这些措施都是围绕治吏展开,因为人治政治客观上缺乏长时间恒定有效的制度规范。行政举措是否能够贯彻执行,行政目标是否能实现几乎是依赖治吏的好坏。④在人才选拔制度上,中国传统发达的科考制度是传统行政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每个朝代都设有严格的科举考试和选拔制度,用人强调不拘门第、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考试与晋升制度,并将道德考察列于先行条件,力求公正地选拔出德才兼备的人才。这种用人机制不仅在传统社会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也为我国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四)运用求和思想,促进和谐政府建设

传统行政文化中的某些思想有利于推动改革时期行政关系的协调。传统行政文化中“和为贵”的思想、“”的思想从“中庸”思想产生和发展,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虽然其出发点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但是在今天,对于正确处理政府内部各种关系乃至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原则,仍然有着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唐检云.中国传统行政文化发展简论[J].行政与法,2004,12,35

[2]肖素芳,梅星.浅析中国传统行政文化对现代行政管理的影响[J].消费导刊,2008,10.

[3]彭国甫,盛明科.行政文化创新:行政体制创新的核心[J].湘潭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