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26 14:35: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匠精神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职语文 作文 能力 人格精神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作文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养成。认清中职学校学生作文能力现状,明晰教学目标,找准提高作文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对于增强中职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职学校作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作文从写作类别看,主要有写景、记事、议论等。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有利于拓展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渠道,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
以写景类作文为例。写景作文就是用语言文字把看到的、听到的和接触到的各种自然景物,具体地、生动地描绘出来,以此来烘托环境气氛,突出文章的中心或衬托人物的心情,这类作文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人文精神。又如记事类作文,叙述好一件事,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方面的内容写清楚,以后进行复杂的叙事,就能做到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就能使交流对象明白你在叙述一件什么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工作中的沟通交往能力。再如议论类作文,议论文的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选用论据要具有典型性、新颖性,表述要精练、简要,论证过程要把问题展开、论透,做到以理服人,抓好议论文的写作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至关重要。
笔者认为,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在弘扬工匠精神的过程中,不仅要通过作文教育,为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二、作文教学在培养中职学校学生职业追求中的作用
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培育一批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著、对产品负责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在这一过程中,不可忽视作文教学对学生人格养成的重要作用。中学阶段是一个人形成健全人格的关键期。笔者认为,文如其人,作文是一个人最具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应通过作文教学,将传授专业技能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全面素质,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
1.让学生具备工匠期望
通过作文教学,引导学生对学习、生活、社会进行深入的观察、感受、思考,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立足社会的“制胜法宝”是职业精神。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塑造、培育学生的职业愿景,引导学生形成对职业技能的追求和坚守。
2.让学生具备工匠素养
注重“人文合一”,把“严谨、敬业、执著、创新”的职业素养融入作文教学中,“人品”和“文品”相互促进,强化潜移默化的熏陶,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思想认识。
3.让学生具备工匠情怀
顺应《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要求,突出爱国敬业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胸怀家国的博大情怀,把自身发展与提升制造业水平结合起来,为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发挥作用。
三、提高中职学生作文能力的途径
人文合一是作文的规律,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在作文中得到综合体现。从中职学校作文教学的特点来看,要从细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实处着力,发挥作文在培养现代工匠中的作用。
1.阅读经典,积微成著,让学生基础更加扎实
提升作文水平,源于扎实的基础。说到底就是要多读书,在阅读中不断积累,在积累中逐渐形成能力,筑就坚实的基础。
(1)多阅读。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可以每学期制订阅读计划,精选教材中的经典范文、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和优秀篇章,例如推荐《陋室铭》《六国论》《品质》《我有一个梦想》等佳作,让学生利用每周早读课进行诵读;推荐名家作品,不断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2)多摘录。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比如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每周一上交,养成良好习惯。鼓励学生把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好段背诵下来,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用词的精准,体会作者的情感,感悟语言的美妙。在摘录中逐步积累写作素材、实现写作能力的提高。
(3)多争鸣。提倡学生们在阅读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谈认识、讲体会,每周安排4~5人进行课堂交流,倒逼学生对所阅读的文章进行思考、梳理、归纳,激发学生的思想火花,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借鉴、拓宽思路。学生在读中积累、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将那些名家名篇的内在魅力――或爱国、或忧民、或志趣高洁、或秉承追求卓越品质的匠人精神充分挖掘出来,这样就极大地丰富了写作素材。
2.锤炼细心,一丝不苟,让学生思维更加缜密
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关注生活细节,采撷思想的浪花,并在写作训练中尝试、强化,使细节生动起来,使作文跟上时代步伐。
(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细节。 好的作文是作者独特的生活体验,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笔者引导学生深入观察生活,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发现别样的风景。例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社区志愿者活动。在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后,笔者布置“我的一次志愿者经历”,让学生写活动后的感悟。有位学生写了篇题目为《弯弯腰,捡起道德的麦穗》的感想。他f,经历过后才知道,原来为他人、为社会做点好事会让喜悦感、满足感充盈内心,即使这件好事在别人眼中也许微不足道,但却让他意识到了自己对社会而言是个有用的人,从此丢掉颓废,专心学技能。
(2)引导学生关注思想细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认识达到一定的高度,写作之泉才会源源不断从笔端流出。例如在一次作文训练中,一位学生这样写道:“进入技校后,我要抓紧每分每秒认真上好每一堂专业课,只有技能学到手了,才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才能赚到很多钱,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笔者看了作文后,感觉这位学生虽然有一定的追求目标,但过于物质化,所以笔者找到这位学生,告诉他学习技能一方面固然是为了将来能立足社会生存下去,但更重要的是要拓宽眼界,心怀他人、社会,从而获得精神层面的满足感。
(3)引导学生关注写作细节。在批改学生作文时,笔者十分注意发现学生习作的闪光点,对在立意、构思和表现手法上富有个性的作文,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例如,在一次以《我的职业梦》为题的作文训练中,一位学生梦想成为一位摄影师,用手中的摄像机拍出中国奥运健儿的精神,拍出中国的强大;去神奇的九寨沟、大庆油田,拍出祖国的美丽与富饶;与贫困孩子交朋友,拍出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学生用自己的个性语言展示了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笔者给予这样的批语:你是一位具有家国情怀的男生,格局高远,只要踏实做好眼前的每一步,梦想成真指日可待。
3.培养信心,持之以恒,让学生人格更加健康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教师应当重视教育中的人格培养,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认识生活,展现自我风采,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
(1)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创造一个实现梦想和技能实践的良好环境,引导学生自由地研究和探索。可以发挥校、企结合和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优势,及时把各种新技术、新成果和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反映到作文教学中来,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深入钻研,培养他们在技能上的自主思路和想法,突破原有框框的束缚,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引导学生社会化发展。中职阶段是学生向社会化转变的准备阶段。在作文训练中,引导学生体验身边的父母恩、师生情、同学义,体验在日常生活交往中的集体荣誉感、道德感等社会性情感因素。教师可以设计《我给老师画张像》《我终于原谅了他》《实习生活之感悟》等命题,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对学生之间合作交往、参与班级活动等实践中获得的情感认识,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加强思考总结,进行整合提炼表达。这些都能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为学生明晰今后的职业方向。
(3)支持学生团队化协作。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合作学习是课堂学习的最佳情景。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协作作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材料所给信息确定作文主题、框架结构和主要素材,鼓励学生把握每一次讨论的机会,对那些不善言辞的学生,鼓励他们克服胆怯,在讨论中亮明自己的观点。如对当前社会热点的讨论,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从事件本身思考,有的从社会主流意识方面切入等等。在讨论中做到师生联动、生生互动、全员参与,在学生思辨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在群体中进行活动的能力。
总之,笔者认为,只要善于积累,精于观察,深于感悟,勤于动笔,便会对写作产生兴趣并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进而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事业心和感恩之心,将产业、行业、企业和职业对从业者的素养要求融入专业教育过程中,不嗯嘀参幕底蕴,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晓纯.提高中职作文教学质量的措施[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2(6).
篇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两段树根,一段被木匠雕成了神,一段被雕成了猴。于是,两段树根有了不同的命运:一个被人供奉膜拜,一个成了人的。被雕成猴的树根埋怨雕刻工匠说:“我们同是树根,命运却如此截然不同,都是因为你把我雕成了猴,把它雕成了神,我们的命运,都是你一手雕刻而成的啊!”
“我哪有这等本事去雕刻别人的命运!”雕刻工匠感叹道,“其实,在雕刻你们之前,你们的命运就已经‘成形’了。从土里出来的时候,你们一个像神,一个像猴,我只是按着你们的原貌略加雕刻而已。”
最后,雕匠叹了口气,缓缓说道:“所以,你们的命运并不是我雕刻的,而是你们的成长决定的,你们在泥土中那段成长的过程,就决定了你们最终的走向……”
要求: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诗歌除外),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1.抓关键句法:
最后一段卒章显志,揭示主旨:树根的不同命运,不是雕匠雕刻决定的,而是树根在泥土中成长的过程,就决定了自身的最终走向。
材料的立意应该很明确:命运如何,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不必怨天尤人,把握好自己的命运;成长决定命运。
2.由表及里法:
材料作文如果想写得深刻,还需要由表及里看问题,表面讲的是人的成长过程中的自己与别人所起的作用,正如不一样的汗水淌在脚下,便会开出不一样的花朵,世间的事物往往处于相同的环境中,却书写了完全不一样的命运。深层看问题,应该是内因和外因之间的辩证关系,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例文
欲登绝顶先自修
陈思成
世间千种命运百转,起伏辗转悲喜万般,有人叹怨有人圆满,有人挣扎沉浮,有人素心如禅。看似是上天作弄,实则是亲手书写。
六一居士有词云:“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倘若将人生之理拿这句词来作比喻,命运如何本是取决于自己的模样,外物只是顺应你的原貌罢了;正如诗人字字珠玑是与自身的慧敏诗情相关,风月美景也只是顺应了他们的那双慧眼而已。
如此说来,两截命运不同的树根便如雕匠所言,是万众膜拜还是手中玩弄,只因他们在出土之前就选择了不同道路。而我们,究竟是蝇营狗苟庸碌一生或者超拔不群不负此生,也取决于我们给自己选择了怎样的道路。
有不凡之心的人,即便再坎坷也能将自己从堕落里剥离开来。譬如说唐诗必说杜工部,诗史诗圣之名高山仰止。命运并未赐予杜子美任何恩泽,一生飘零数年丧乱,但他早在人生之初便将济世报国之志刻在了骨血里。不论是“会当凌绝顶”抑或“凭轩涕泗流”,他将自己放在其他坎坷文人不能企及的精神高度,命运也就顺应了他,将他的名字镌刻在其他人只能仰望的地方。
文有诗圣,武有武穆公。后人曾说过,在那样的环境下,岳飞的结局只有唯一的一个。青山有幸也罢,白铁无辜也罢,说秦桧与岳飞的云泥之别也是命运的无常,不如说是他们的原貌使然。从生到死丹心不移的岳飞,即使逝去依然是神明,这不是雕刻家的刀砍斧削所致,而是他在出土的瞬间,早已将自己成长为神的姿态。
美人临水摘花之所以美,是因为天生丽质而非清水偏心;诗人伤春惜别之所以动人,是因为诗人多情而非春光有意。只有将自己修炼成神的模样的原木,才能期盼命运顺势将你送上高峰的顶端;只有将自己放在不甘平庸的心境里,才能要求世界还你一段不平庸的别样精彩。
欲求凌云路,请先修本心。
篇3
苏老师今年40多岁,脑门倍儿亮,肚皮滚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苏老师最大的特点是学识渊博,讲课旁征博引、幽默风趣。
有一次,我们上课时讲到纪晓岚,苏老师就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说纪晓岚某日到某庙宇欣赏佛像。庙里的法师知道纪晓岚的学问非常人可比,尤其擅长题写联语,脍炙人口,巧妙无比,便请纪晓岚写一副楹联,准备刻在楹柱上。纪晓岚也不推辞,略思一会,便写成一联:日落香残,扫去凡心一点;炉寒火尽,须把一马牢栓。联中之意,不但合乎佛家的生活规律,而且创造了一种恬淡幽美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法师和众僧徒自然高兴,不久便请来工匠,将这副楹联刻在柱子上,沾沾自喜。
半年过去,本县秀才张琏来庙里,看见柱子上的楹联,仔细端详起来,良久开口大笑起来,笑得前仰后合。张琏笑累了,望了望旁边聚集的僧人,指着楹联说:“诸位请看,这‘日落香残’,是说‘香’字去了下面的‘日’字,只剩下‘禾’字;‘扫去凡心一点’,那就是个‘几’字。上下结合,就组成‘秃’字。”众人似有所悟,这才体会到联中另有深意,催着张琏讲解下联。张琏接着说:“‘炉寒火尽’,只剩下‘户’字;‘须把一马牢栓’,即在‘户’字旁添一‘马’字,那是个‘驴’字。此上下联暗含的两个字就是——”“秃驴!”众人齐声大笑起来。
苏老师的故事让同学们笑倒一片。笑过之后,大家都觉得,汉字的魅力真是无穷啊!
在苏老师的课堂上,我们每天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上课,就连简简单单的“起立”,也经常是变化万千,丰富多彩。例如那天上课时我们无精打采地喊了句:“老师好!”苏老师没有让我们坐下,反而说:“老师不好,同学们更糟!”“扑哧!”大家都笑了,精神状态自然得到了振奋,苏老师才让我们坐下,开始上课。还有一次,上课之后我们精神饱满声音洪亮地喊:“老师好!”苏老师笑容满面地说:“同学们更好!请坐。”说完还深深地鞠了一躬。
篇4
西方收 藏家的中国文房趣味
“文房”之名,起于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文房四宝”是指笔、墨、纸、砚,除此之外,还有笔筒、笔架、墨床、墨盒、臂搁、笔洗、书镇、水丞、水勺、砚滴、砚匣、印泥、印盒、裁刀、图章、卷筒等等,也都是书房中的必备之品。自古至今,“文房” 直深受文人雅士和凡夫俗子的喜爱,体现着古代文人生活的趣味,也成为历代收藏家风雅的象征。
普孟斐(RobertH,Blumenfield)是美国著名的收藏家,但他对中国的文房清玩有着特别的喜好。普孟斐最先接触的中国艺术是中国外销瓷,之后又广泛收藏中国德化瓷,并出版《中国德化瓷》 书。当时,他遇到一些顶级的古董商,著名的中国纹章瓷专家大卫・霍华德(DavidSanctuaryHoward)就是其中一位。这些古董商帮助普孟斐进入到中国瓷器的收藏世界,经过几年时间的努力,普孟斐建立了自己的外销瓷和德化瓷收藏。与这些古董商的接触也为普孟斐树立自己的收藏理念打下了基础。
30年前,普孟斐在纽约画廊参观时,买下件刻有“竹林七贤”的竹制笔筒,这是他的第一件文房收藏。这件拍品大大激发了普孟斐在文房方面的兴趣,他开始着迷于中国古代文人种类繁多、做工精美的文房用品。
1 978年,伦敦的宝龙拍卖行上拍了W,W,文克伍兹(W,W,Winkworth)的不少收藏,W,W,文克伍兹是1920和1930年代西方最著名的收藏家之一。普孟斐在得知上拍消息而且查看了拍卖图录之后,发现这批拍品中有不少精美的文房用品,于是他让古董商帮其在拍场上尽可能地拍下了自己中意的文房清玩。
这次拍卖经历大大鼓励了普孟斐,后来普孟斐参加了在香港举行的一次研讨会,研讨会期间,东方瓷器学会正好举行了一个”文房清玩”展览,这是有关文房的一次非常重要的展览。普孟斐在展览上碰到很多收藏家、学者以及古董商,而这些古董商后来也成为他主要的文房藏品提供者。
普孟斐开始建立自己的文房收藏。只要是中国文人在其书房中使用到的任何用品都属于他的收藏范围,其中包括很多不同材质的雕刻作品,比如说木头、竹子、犀牛角、玉、漆器、青田石刻、象牙、琥珀、瓷器或者铜器等。对普孟斐而言,这些精美的文房用品代表着那些无名的工匠在创作文房用品时的乐趣和理想。
普孟斐认为从事收藏需要有眼光,而眼光很多时候来自天赋和趣味。普孟斐对那些符合传统美学、珍稀的精品更感兴趣。此外,普孟斐认为从各种不同的途径来进行学习也是从事收藏非常重要的一步,比如阅读专业书籍、参观博物馆、与收藏家聊天、参加展览、阅读拍卖图录等。人际关系、知识储备以及进取精神是普孟斐在收藏中遵循的三个原则。这三个原则使其能建立一个有意义的收藏,而不仅仅是堆工艺纪念品的堆积。文房种类繁多犀角、象牙成拍卖亮点
在此次“乘物游心:普孟斐文房清玩珍藏”专场推出的158件拍品中,包括了笔、墨、砚台、印章、佛手、水洗、臂搁、镇纸、屏风、碗等多种门类的文房用品以及文人字画,而文房用品的材质则主要以犀角和象牙为主,成为该专场的大亮点,也包括有玉、石、竹等其他材质。
犀角具有神奇的药用价值,故自古皆为贵重之物,如今,传世犀角雕作品益发罕见,因而备受藏家青睐。此次文房专场推出一批精美的犀角文房用品,雕刻的题材包括了山水人物、花木草虫、生活场景及各式祥瑞图案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件十七世纪的犀角杯,此器刻划的是著名诗人陶渊明(公元365―427年)闲坐竹石花间赏菊畅饮之情态,估价为200,000―300,000美元。此外,一件十七世纪犀角雕山水人物图诗句杯(估价120,000―180,000美元)以及一件十七/十八世纪犀角杯(估价50,000―80,000美元)都是此拍场难得一见的珍品,后者杯底巧雕成象征长寿的灵猴,二者均为生动传神的精绝之作。
象牙雕刻向来以坚实细密,色泽柔润光滑的质地,精美的雕刻艺术,备受收藏家珍爱,成为古玩中独具特色的品种之一。此场拍卖中,象牙雕文房用品也是一大亮点。拍品中有一件十七/十八世纪的象牙雕笔筒,估价为100,000―150,000美元,此器构图缜密,通体精雕山水仙人图,情状栩栩如生。另有一件清十八/十九世纪象牙绘漆庭园仕女图笔筒,估价为20,000―30,000美元,其纹饰布局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件花饰笔筒十分近似。此外,还有一件珍罕的清雍正/乾隆(公元1723―1795年)象牙雕桃式水洗(估价20,000―30,000美元),一件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象牙雕臂搁(估价20,000―30,000美元),以及件十八/十九世纪象牙雕仕女像(估价为12,000―18,000美元),其形象生动逼真、细腻传神。
篇5
一、语文教学问题几多
(一)语文教学理念上
1、擞育思想狭窄、闭塞。思想教育太硬化,政治意识太强化,政治风雨随时渗透到语文教学中,随领导意识政治中心的变化而变化,把语文课文变成滚动万化筒,使师生应接不暇而导致语文学科意识淡化、弱化。
2、教育观念沉淀太厚。
3、说话教学的冷落而疏远。语文教师教“文”不教“语”,学生学“文”不习“语”。因为多年来的升学考试都是考“文”不考“语”,造成学生表达能力低下,稚幼孩童“出语惊人”,学生语言过早地成人化。
4、教师学生创意的普遍衰退现象明显:教师备课程式化、工作“工匠”化;学生接受被动化、作业任务化;老师越教越老套,学生越学越老练;不思趣味化和灵活化、探索化,更谈不上创新性。
5、作文教学的套路化。共性多、个性少,模仿多、创意少,套话多、真话少,模式多、丰富少。
6、考试与能力成悖反现象。特别是标准化的考试、标准化的答案,把活生生的人当机械,扼杀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更有鼠目寸光者,过分自私,只迫学生为其考高分,不思索学生未来发展如何?
(二)语文课堂教学上
1、语文课堂上,教师重“双基”、重认知教育目标,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积极情趣和意志的培养。
2、还存在着教师对学生不尊重、不公平、不公正、不民主、态度冷淡、伤害学生自尊心的现象;在人数过多的班级,有不少被教师“遗忘的角落”、“春风不度玉门关”。
3、教师对问题的设置简单,没有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直问”“直答”式教学,还被误判为“课堂气氛好”。
4、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被动听、“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占主导地位;教师只管“完成自己的任务”而不思索学生的学习任务。
5、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师生,给师生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也导致了某些教师教学中可能因急功近利而不择手段地折磨、摧残学生,千方百计迫使学生为之考出高分来,从未进行过良好素养形成方面的训练。
6、学生在课堂上缺少参与机会和自主活动时间,教法单调,一种模式、一个腔调、一种程序,多年不变,难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
二、语文教学理念更新
(一)教学目的应优化
1.教学目的要优化,首先必须具体化。
2.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
3.以传道、授业、解惑、激疑、会意、促创、启智为目的。
4.以能“读、写、讲、背”为目的,不以考试成绩为目的。促成功为目的,促健康人格为目的。
(二)教学活动多样化
有趣、有效、新颖、出奇的发挥,课内外、室内外、校内外的结合,声、光、电、像的充分利用,是丰富教学活动和上好活动课的保证。要在中小学生中开设研究性学习课,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选择或确定研究的课题、项目,自己搜集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振兴民族创新精神,促进社会发展。一个专家说过:一个人的发明创造只要有中等智力就行!
(三)教学方法风格化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从来无孰优孰劣之分,关键在于启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训练。教师的多风格个性就体现在所选教法上。
(四)教学组织灵活化
篇6
窗外树木抽出嫩黄的新芽,小鸟欢快地歌唱……这样一个美好的季节,待在家里实在是虚度光阴。诸葛老师从椅子上起身,决定趁着这如画春光,开始自己的第二次云游。
心动不如行动。这次瞬移到的地方有些不寻常。放眼望去,这里只有几座完整的房屋,其他大部分都在修建中。好在人们都低头忙活着,没有人注意到突然出现的诸葛老师。
这里发生了什么?诸葛老师带着疑问向正在砌墙的老汉询问。老汉道出实情―一场山洪将家园毁成了这般破败模样,现在村里的大人、小孩都在忙着重建家园呢!
诸葛老师四下打量,果然发现有不少孩子也在帮忙。
聊到这里,诸葛老师突然觉得自己也应该做些什么!他想了想,自己最擅长讲解作文方面的知识,何不就发挥这个长处呢?
他将这个想法告诉老汉,老汉一听连连称好,立刻召集了所有孩子,并且迅速清出一块空地作为“临时教室”。
同时,诸葛老师也收集到了几张房屋结构简图,并发给孩子们:“这是建房子前所需的结构简图,工匠们对照此图才会修建出预期中的房子。同样,我们在写段落之前也需要在脑海里呈现一张‘结构图’。它会帮助我们将段落写得层次分明,有条不紊。”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常见的“段落结构图”吧!
总分结构图
我来讲一讲:如果一个段落,开头是整段内容的概括、总结,而其他部分分别从几个方面对开头进行阐述说明,那么这个段落的结构就是 “总分结构”。
例如:西双版纳是花果的海洋。这里的花,有红的、紫的、白的、黄的,五彩缤纷,美丽极了。这里的果子也非常多,香蕉、菠萝蜜、荔枝,果实累累,挂满树梢。
诸葛细说:这一段话中,“西双版纳是花果的海洋”是这段的总括句,其他两句分别从“花多”“果多”两方面对总括句进行了阐述,这便是以“总分结构”来写的段落。
当然,如果段落结尾是这段的总括句,其他句子分述,即先分述后总叙;或者段落开头和结尾都是这段的总括句,中间的句子进行分述,即先总叙后分述再总叙。这两种结构也都属于“总分结构”哟。
例如:那金黄的“小蜜蜂”似乎飞在花丛中;那鲜红的“大金鱼”好像游在清水中……天空中的风筝越来越多了。
例如:闲暇的时候,我画了一张“全家福”。张着大嘴的老虎是爸爸,任劳任怨的黄牛是妈妈,憨厚可爱的熊猫就是我。嘿嘿,这就是我幸福的三口之家。
你来想一想:
判断下面段落的结构是“总分”吗?如果是,请画出简图。
例如:早晨,我们一起床就得到通知:今天要出早操。我们马上去操场集合。早晨特有的清新空气,让大家精神百倍。哨声响了,我们慢慢地跑起来。
你来写一写:
请以“小河”为对象写一段“总分结构”的话,记住:先画出简图再写会更好。
了解了“总分结构图”,孩子们竟然有一种学到武功秘籍的感觉,因为有了简图后,不管是写段落还是分析段落都那么易如反掌!大家现在正嚷着让诸葛老师再多多传授一些呢。
承接结构图
我来讲一讲:“承接结构”的段落是按照所写内容的先后顺序,一层接一层连起来写的。它可以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时间顺序或者物体变化的过程来写。
答案
段落不是按照总分结构来写的。因为段落中没有总括句,而且作者只是按照事情的发展将“出早操”这件事记叙出来。
例如:我先将青菜全部浸入水中,把菜叶掰下来,并洗去菜茎上的泥土;接着我换了一盆清水,将每个菜叶仔细地擦洗;最后,我把干净的菜继续浸泡四五分钟,漂去残余的农药。
诸葛细说:这段话写的是一个洗菜的过程。用“先……接着……最后……”三个词语把过程写得清清楚楚。
你来想一想:
下面的段落是“承接结构”的吗?请说明理由。
例如:1.船靠岸了,小洁的手里还是紧紧攥着面包纸。她跨步上岸,四处张望,好像在寻找什么。忽然,她眼睛一亮,飞快地向前跑去。
2.地面上的水被太阳照射,吸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遭遇冷空气,凝成无数漂浮的小水滴,变成云。云层里的小水滴越聚越多,就变成雨或雪落下来。
两个段落的结构都是“承接结构”。1.按照事情的进展顺序承接。2.写的是水的变化过程。
你来写一写:
请先观察某一处景色,然后写一段“承接结构”的话,记住:先画简图再写会更容易哟。
篇7
欢迎参与,欢迎赐稿。
在古代中国,任何一种艺术门类,只有文人介入参与创作和品评,才能提升其品位,从工匠的层面跃升为艺术的境界。明显的例子是绘画,从考古发现来看,早在彩陶时代就已经有了较为可观的创作,而只有到了东晋前后才开始有文人介入创作和品评,号称“才绝”的顾恺之不仅创作有杰出的成就,所作画论也有相当的地位。当时的山水画刚刚兴起,可以设想其创作无疑是相当稚拙的,但文人逸士的宗炳和王微却以文人的眼光去品味山水、品味山水画,所著画论至今被山水画家列为楷模。正因为如此,传统画史名著如《历代名画记》、《图画见闻志》等,实际上是从魏晋开始写起的。书法的情形与绘画相似,也是在汉末魏晋之后开始有文人参与创作和品评,崔瑗、赵壹、蔡邕、索靖、卫恒等撰写了足以沾溉千古的书学论文,崔、索二家的书法创作的成就也是杰出的。以文人的性灵,以文人的情趣,以文人的品格,以文人的修养参与书画创作,这才使得书画迥出于庸工之上,故其抒写性情、展示个性,悠然兴起玄远幽微的思致,脱离世俗尘垢的羁绊,自能引人入胜,与哲学、文学一起成为中国传统精神的基石。
绘画自北宋坡创“士夫画”之论,明末董其昌有“文人画”之论,民国年间又有陈师曾推波助澜于后。于是,“文人画”蔚为大观。既有“文人画”之说,而“文人书法”之说却历来语焉不详,今试创“文人书法论”,略申其说于次。
一、论文人书法之文人
文人书与文人画一样,“文人”两字到底当作何种解释,何谓“文人”,“文人”到底是在哪种层面上与“工匠”拉开距离的,历来众说纷纭,今试为之说。
(一)何谓文人书法?
即书法中带有文人的性质,含有文人的趣味,表现文人的性情,在书法之外看出许多文人的感想。譬如诗文,有许多真义在字里行间之外,孔子著《春秋》,微言大义,暗寓褒贬,又岂仅仅是编年的历史事件所能概括的?倘若点画只是点画,结字只是结字,章法只是章法,便不知不觉地着了魔道而不自知,不得称之为“文人书法”。
或谓,书法皆自出文人手笔,书法当然是文人的,不称文人书,另有他说欤?此论似是而非。绘画自魏晋以来,岂不多出自文人乎?试看,阎立本官至右相,非文人乎?郑燮号称三绝,非文人乎?王维之诗文冠绝古今,非文人乎?然则,坡、董香光、陈师曾等何以又创立文人画之说且申之再三,何也?以绘画在描形绘影之外,含有一种“别样的趣味”更加引人注意,而世人习焉不察,或知之而不详,或心知其是而口不能言,于是画者在歧路用功,观者于形色之间考究。这一种“别样的趣味”,正是文人的趣味之所在。书法也如此,在格法之外,更有进一步追求的艺术思想,即常说的“功夫在诗外”、“功夫在书外”,这正是文人书法的宗旨之所在。这“别样的神韵”,前人或称神采,或称风韵,或称丰神骨气,或称气韵,其实都是一样的,即是文人书法孜孜追求的“神韵”。
历史上的“经生体”、“台阁体”都是文人所作,现存经生抄经的数量不能算少,视其格法,亦不可谓之稍逊,而论其神韵,较之二王风流,相差几以千里计。虽可以作为学书的入门之资,而其神韵有亏,则不入文人品藻,不能归之于文人书,明矣。论台阁书,并非一无是处,但与经生书一样,格法有余而神韵全亏,此理历来有评说,今只取周星莲之说为证:“近来书生笔墨,台阁文章,偏旁布置,穷工极巧,其实不过写正体字,非真楷书也。”连“真楷书”都不是,遑论书法为何物?既无文人的性质,也无文人的趣味,便不得称之为文人书法,历来的品评家也都鄙而弃之。类似于经生、台阁的例子,典型的还有唐人“官楷”及宋代“朝体”等,恐不在少数。虽仅举经生体与台阁体两例,然放眼古今书坛,号为书家者,号为文人者,难道真的脱离经生、台阁之工度了吗?真的都能得文人书法之真义吗?举例虽微,可以推及其余。书法当然是写字,但写字不全是书法。古人的字迹可以作为书法创作的参考,但不能把古人字迹都当作书法作品看待。是以说,文人之手笔,未必都能归入文人书法。
(二)何谓文人?
历来论艺术之“文人”两字,多语焉不详,异解纷呈。以我们所见,文人至少应当符合这样的三个要点,哲思、文思、情思,我们称之为“文人三思”。之所以刻意强调“思”,“心之官则思”,思即思想、思维,是说文人与非文人的根本区别之所在,着眼于人文精神的层面。
所谓“哲思”,就是脱离具象的一种抽象思辨,又以这种抽象的思辨去看待具体的物象。传统的诸子哲学,以智慧为基础展开,主张中庸,即恰到好处,并不专主极端,比如阴阳并不单独存在,而是在相生相克中体现出来,五行如此,八卦也是如此,老庄玄学禅学的思路也莫不在其中展示其魅力。转化为艺术美学,大到气韵、格调、风度,小到笔法、墨色,莫不追求在相生相克中的和谐中庸。李阳冰论书说“吾于天地山川,得方圆流峙之常”,平常文士见天地山川只是天地山川,而李阳冰者却悟得方圆流峙之常,非哲思而谓其何?不识传统哲学,终生不能入艺术殿堂的门槛,这是文人艺术的第一个前提,也是艺术范畴内对文人的要求之一。唐人刘知几曰“史有三才,才、学、识”,“以识为先”,清人袁枚以为“诗亦如之”,则以此论书,当亦曰“以识为先”。
“文思”当然是针对诗赋文章而言的。诗赋家的趣味、感想无非是目之所见、耳之所闻中引发开来,或比或兴,感喟天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王安石见墙角数枝梅、坡夜游赤壁、朱熹谓天光云影共徘徊,均非奇异僻见,然非此诸子不能有兴寄,非此诸子不能道其兴味,这是诗赋文人的特质所在,而并非所有的读书人都精擅于此。前人论书,或谓观公孙大娘舞剑器,或谓见担夫争道,书艺由此大进,无他,皆由其人文思之盛也。上流的书家均擅诗,“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或谓张旭作,或谓蔡襄作,虽不敢必定其一,然能作此诗者,其书法必不平庸,必非平庸之辈所能梦想,想必众口不能有二辞。
“文思”主兴寄,“情思”主韵味。有兴寄无韵味者,纵能成就一首好诗,但不能成一唱三叹、绕梁三日;有韵味无兴寄者,终嫌空疏浅薄。柳三变词“杨柳岸晓风残月”,有情思,韵味隽永,但无兴寄,终是花间柳月;王摩诘诗“清泉石上流”,有文思,有情思,兴寄韵味,水融,终成上品篇章。文人论诗,主张抒写性情,张问陶《论诗十二绝句》云:“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文人之情出于天然者多,得于诗书者少,故略仿《沧浪诗话》云:诗有才情,非关书也;诗有才情,非关理也。诗文辞赋如此,书法绘画岂不也是如此?
文人之思,虽多从读书而来,然实本于天资,以读书纯其天资,以读书正其天资,以读书化其天资,以读书全其天资,故曰:读书以极其致,一事也;以读书为其极致,又一事也。二者差以毫厘,谬以千里。虽皆谓文人,但以读书为其极致者断不能成其为艺术家,可断然而言也。
以正史为例。《后汉书》有《儒林传》,有《文苑传》,有《独行传》。儒林者,是过去的经学家,相当于今天所说的专家学者;文苑者,文章诗赋家之谓也,即今天所说的文学家、诗人墨客;独行者,特立独行之士,不以世俗褒贬为怀,不以庙堂忧乐为意,友梅竹而餐烟霞,即今天所说的隐逸之士。书画艺术中所说的“文人”,以文苑为主,兼及独行。
儒林学者以经天纬地为务,视艺术为细事,往往不屑一顾。程颐论张旭草书,为之惋惜不已,认为用这等的功夫才情去从事正经学术,所得必不寻常,作文已害道,更何况壮夫不为的书法小道?即为之,以“成教化,助人伦”为宗旨,政教的需求超过艺术的范畴。较之于文人书画,毕竟板着面孔的时候较多,可近而不可亲,与文人书画抒写性情、展示个性有着相当的距离。以颜真卿为例,颜真卿立朝正色,临大节而不夺其志,凛凛然为天下砥柱。颜书格法森严,气象阔大,一如其人。然文人书家多不许可,李后主、米芾斥之为叉手并脚的一介村夫而已!欧阳六一、坡虽尊之,而以为即使颜真卿不善书也是值得珍重的,其间亦隐有微辞。欧、苏近于儒,其言温润,他们感兴趣更多在于颜真卿的一腔天地正气,以人品书,着眼于道德修养的标准;而李、米近于文,其辞多放,直言指斥,骇人听闻,着眼于艺术情味的标准。其实欧、苏与李、米一样,他们所具有的文人趣味,与正派儒家有着很大的区别。
篇8
伴随着人类生活水平和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专业化被越来越多的强调进入各个细分行业。注重实用技术的工匠逐渐地将艺术从生活产品中分离,在生活用品的实际生产中人们也逐渐将设计放到了核心地位,设计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中扮演着双重角色,而满足了生活需要的人类的心理需求往往体现在对艺术的创造上,甚至在生活中的各种情感也是通过艺术创造来表达的。他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设计是具有前瞻的,但是艺术却具备了回顾。这是两者特有的个性之一。也就是说,让生活更美好的设计使人们对满足生存需要追求的目的,不过艺术的目的是使人的生活达到最高境界。虽然两者的差异具有一定的意义,设计与艺术特征的目的存在着明显区别,但在设计或艺术的发展路径方面,设计与艺术始终是相辅相成关系。比如,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平面设计艺术就是通过图像和文字传达并产生强大的宣传功能和商业价值。等同于人的情感是通过两种意境的创造是注入,然后调动一切手段来达到艺术运动。
二、中国画与民族设计风格
中国的深化改革伴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影响,我们的设计也出现在一个新的模式。设计概念是逐步缩小与国际的距离。说明当代的设计趋势就是好的设计不仅具有科学技术的先进水平,而且更要具有独特的文化哲学。我们普遍的认为国家以及民族灵魂是由文化体现的,而文化差异是各个国家的根本区别。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被认为是这个民族的根基,民族性就是体现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全球文化交流。绘画意境中的民族传统艺术可以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我们的画家在绘画创作中追求的绘画语言不再是展现纯目的不是纯主观抽象的追求。我国传统绘画的永恒的创作原则是“中心得源、外师造化”。大多数的中国历代画家常以自然界中的借景抒情为主题来宽慰现实生活中的挫折,这是中国独有的逃避现实的方式。在绘画的过程中画家的情绪也得到了释怀,散发出水墨写意的精神,巧妙地将主观与客观的理解融为一体,利用象征手法将自然对象与个人情感结合。将这种方式利用到现在的艺术教育当中,将传统艺术设计教育的灵魂进行传承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线条与水墨能够使中国画的表现元素更加丰富,所以我国的绘画着重强调其重要性,线的曲直方圆,排列的紧迫性、刚柔的变化等,都可以达到自己情绪的表现和抒情的目的,使用不同的线给人不同的个性特征和情绪的表达。为了了解中国绘画中线的丰富的审美意蕴,必须掌握水墨的规律和方法,使我们能深刻理解内涵的中国绘画和设计中的应用,绘画语言的设计可以实现深远的视觉效果,能提高丰富的艺术内涵。“随类赋彩”这种技法是中国画的重要技法,心理学上认为的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性格在我国的绘画中早有体现。丰富的色彩通过勾金和重彩等技法表现,具有装饰特点。水墨的浓淡表现不同色彩是微妙的地方,颜色是简单而精致的。皴法不仅是凹凸表面纹理绘画表现,更形象的认识和再创造的“体面”和“肌理”。传承中国画的这些技术可以成为艺术设计教育中传统的艺术经验,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创造基础。日本是世界著名的设计之邦,其传统审美将他们的设计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便是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意义有深远的影响。部分人看来,这个时代的矛盾看似是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实际是他们的完全融合,相互渗透。要发扬传统,只有在现代社会,现代设计中从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提炼与学习,使其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较高的使设计的审美价值。
三、学生的艺术素养相对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
当代教育认为艺术素养是创新设计的基本思想,它决定了设计思想和设计语言的广度深度。成功者的经验告诉我们良好的艺术修养可以体现设计师的质量,它更是不容易获得的,需要长期的专业训练和对艺术的欣赏才可慢慢培养起来。自身的水平得到提高后,再不断的增加艺术知识的储备。这样一来对于艺术教育中学生的设计能力的欠缺就会有一定的补偿作用,加上不断地艺术基本功训练通过创意的结合便能设计出具有审美创造力的设计。跨专业的知识点也可以在设计中充分体现,设计才能不断地推陈出新。而学有所成的设计师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修养都能通过他们的作品得出结论,这些历经现代设计市场考研的经验对艺术设计学习中国画教育是提高艺术设计的培养至关重要。
四、中国画教学在艺术设计中的引用
由于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已经知道现代中国画的概念,那么中国将如何借鉴艺术设计教学也很值得讨论。艺术与设计的中国画教学,不仅仅是文字,学习和培训的技能,在中国画艺术设计教育应该有其特殊性不同于纯绘画类中国画教育,应根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共同设计和绘画中找到。画中国画课程只注重技能的训练,并在艺术设计教育与设计相关的中国画教学。笔者认为,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国画教学,主要从三个方面:
1.中国绘画与设计一体化的形式
中国画的形式和技术的教学内容是必要的。这部分主要是关于中国画的笔墨语言和风格教学。例如:在作文课上,文本元素如点,线,面。广告海报,我们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中国画的元素进行创意设计的学生标志设计。
2.现代精神追求中的中国绘画和现代设计
中国绘画经常研究的是意象和表象的意义,类似于书写形式。中国画的主要思想包含的绘画活动的感受,人与自然之间,但天生的性格,也自然人格。因此在第二自然美的艺术美——人与自然。当今世界是和谐理念的追求,在人与自然的推广,这也与中国画的精神遥相呼应,同时还设计了围绕这一思路,并以此为主导。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国画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内涵是中国,并融入现代设计理念,成为我们自己的民族艺术风格。
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必须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训练到底在学生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发现和创造新的艺术风格。中国画的水墨语言和洗千变万化,中国画更耐人寻味,这本身就是创新,创新体现活动。中国画教学,我们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艺术形式,不同的纹理,使画面更具设计感。设计本身是由西方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原则,中国画独特的形式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语言符号,中西元素结合在一起,是设计形式的创新。中国画与设计可以作为一个起点,从新的角度,全面发展相结合的中国画和艺术设计学生潜在的艺术和审美人格,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五、结论
篇9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蒙学著作,自问世以来,一直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必读书,影响极其深远。《三字经》篇幅虽然短小,内容却非常丰富,被誉为“袖里通鉴纲目”。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三字经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三字经心得1我相信《三字经》大家肯定都知道吧!可是你们又真正了解这里面的含义了吗?如果没懂,那就让我给你们讲讲吧!
你们知道《孟母择邻》的故事吗?”昔孟母,择邻处“,讲的是孟子幼年困住在墓地附近,他就常常模仿那些办丧事的人哭泣。孟母就把家迁到了闹市,孟子便整天模仿着商人吆喝着做买卖。孟母又把家迁到了学堂边,孟子终于看到了礼仪和知识。这说明环境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有了良好的环境,自身努力也非常重要。”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我们每个小学生犹如一块玉,不经过雕琢,怎么能成大器呢?我们应该刻苦学习,勇攀高峰,长大要做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字经》使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如果你没读过,建议你去读一读,他一定会带给你无穷的收获。
三字经心得2新学期,我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以来,同学们喜欢并热衷于背诵《三字经》的内容。通过自己背诵和老师讲解使孩子们对《三字经》有了认识,收获颇多。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个中国人的遗产。它短小的篇幅,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它深深地吸引我,不止是它生动有趣的人物历史故事,还有它本身富有的内涵。三字一句,两字一韵,不禁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在生活中,每一个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无可否认,《三字经》的确是一个人人生路上的良师诤友。不论是在道德、历史、地理……文化上内外都会受益非浅。
三字经心得3《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启蒙教育读本,大家对它也十分熟悉,“人之初,性本善”,耳边仿佛回荡着几百年前,私塾里的学童正咿咿呀呀的诵读声,我情不自禁地拿起书,有滋有味地看起来。
读到“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时,我仿佛看到了一块刚掘出的碧玉,经过工匠长年累月地精雕细琢,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玉器。人也是这样,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磨炼、学习,持之以恒,才能成功。可我有时候也不能坚持到底,有些计划实行两个星期就以失败告终。有一次,我计划每次写完作业就要检查,提高正确率。开始时我还认认真真从头到结尾看一遍,检查出些小问题。三四天后,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人的一生能有几个明天呢?懒惰是我们学习中最大的敌人,我们一定要战胜它,并要持之以恒,不断地超越自己,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三字经》里面还有许多精彩词句值得我们深思。
三字经心得4《三字经》是一部流传甚广、家喻户晓的启蒙读物,它教育我们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礼貌待人、勤奋好学,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非常认真的读了这本书。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被这种简介精湛的哲言隽语所吸引;“孟母择邻”、“黄香温习”、“孔融让梨”......我被一个个寓意深远的故事所感动。
我特别喜欢读“孟母择邻”的故事。“昔孟母,择邻处”讲的是孟子幼年因住在墓地附近,他就经常模仿那些办丧事人的哭泣;孟母就把家迁到了集市,孟子便整天模仿商人吆喝着做买卖;孟母又把家迁到学堂附近,孟子终于学到了礼仪和文化知识。这说明环境对人的成长很重要,正所谓“近朱则赤,近墨者黑”嘛。
有了良好的环境,自身努力也很重要。“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我们每一个小学生,犹如一块璞玉,不经雕琢,怎能成大器?我们应立鸿鹄之志,刻苦学习,勇登峰顶,长大要做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还有“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讲的是周武王推翻商纣王朝的残暴统治,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周朝使我国历代王朝中最久的朝代。读了“三字经”后,我对这段历史印象更深刻了。
《三字经》使我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如果你还没有读过这本书,我建议你去读一读,他一定会给你带来很大的收获。
三字经心得5学完了三字经这本名著,使我懂得了许多知识,明白了许多道理:“融四岁,能让梨”说的是孔融四岁的时候,家里买了梨,兄弟们争先恐后地挑大的梨,而孔融却拿了一个最小的梨。父亲问;“为什么你拿了一个最小的梨?”孔融回答:“哥哥们比我大,所以应该吃大梨;而弟弟比小小,应该让着他,所以我就拿了一个小梨吃。”“头悬梁,锥刺股”又说的古人刻苦好学的故事。我们学习的虽然不是他们学习的方法,但我们要学习他们的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香九龄,能温席”说的是昔汉时黄香,每当夏日炎热之时,用扇子扇父母的凉席使其凉爽;至于冬日严寒,则在父母睡前用自己的身体替父母暖和被窝。“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说的是每一块玉都是经过精细的雕琢才能成为一块价值连城的玉。人也是这样,经历过种种磨练将来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一而十,十而白,百而千,千而万”的意思,就是要逐步做事,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
篇10
[关键词] 高中语文;议论文;写作教学
在新课标指导下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拓展的背景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有了新的变化,除了基本的写作方法与技巧教学外,更加强调对于学生思辨能力与思维水平的提升。长久以来,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侧重点在叙述文方面,对于议论文的关注相对不足,造成了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薄弱的问题。针对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指导,笔者在此通过相应实例进行简要阐述分析。
一、写作角度选取的指导
写作角度的选取是进行议论文写作的基础环节,所谓写作角度选取也就是常说的立意,根据作文写作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在此基础上确定写作框架、准备佐证素材以及论证写作。常见的作文题目通常由一个小故事或某个实例为依据,素材展示传递出的信息较为明确,供学生选择的切入角度也较为相近,学生只要不对题目内容有较大的理解偏差,通常不会存在立意问题。现阶段高中作文题目的形式呈现出了开放性的特点,题目隐含信息层次较为丰富,学生的可选角度更多,这就涉及写作角度选择准确性的问题。如何提升学生议论文写作角度准确性,可从内外两个方向加以考虑。就立意的外部要素而言,其根本还是题目信息的提取,要求学生精读题目内容,能够由表及里的感知写作资料传递的信息。而内部要素则强调学生对于立意的驾驭能力,对相关论点、论据的熟悉程度。学生的立意通常从自己主观感受或见解出发,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这种主观性的表达通常在层次把握上不够成熟,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立意,有效谋划,协调好写作角度选取与文章写作能力的关系。
以2015年新课标II卷高考作文题“谁最有风采”为例,题目中写道:“一个是生物技术研究的,一个是搞焊接的,一个是摄影师,都是卓有成就的人,选你认为最有风采的!”题目为学生提供了三个明显的写作角度,按照议论文的基本写作范式,学生确定选择对象后开始论证该职业的魅力之处。可以是横向比较性的论述,即通过与其他两个未选职业的对比论证所选职业的独特风采与价值;同时也可以是纵向深入性的论述,分多个层面证明该职业的风采与价值,抑或横纵综合论述。这一层面角度选取可以算作最表层的立意,作文水平也为最基本的层面,而提升学生的立意深度应对三种职业的内涵进行挖掘。可以看到,“谁最有风采”这个作文题目中给出的三种职业代表了当前社会的三种群体。教师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工匠精神”“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一系列时代内涵,将写作对象职业的选取拓展到国家与世界的层面上进行考虑,从而提升议论文写作角度与立意的深度。
二、写作逻辑构建的指导
高中议论文写作最强调的是行文逻辑体系的严谨性,即文章整体立论与分论点之间联系的紧密型,各分论点之间的递进关系,各分论点论证素材的充分性等。议论文写作逻辑的构建是决定文章写作水平的关键环节,尽管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与培养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在议论文写作环节是业已形成的固化内在逻辑性,但依然可通过科学的指导对议论文写作进行结构优化。首先,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习从立意出发进行发散性思考,将写作角度细化为若干层次或局部角度,从而确定相应的分论点。然后对发散思考获得的分论点进行梳理,按照递进层次进行排列,结合梳理结果二次思考是否存在新的分论点,通常学生二次思考获得的分论点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能够作为议论文的亮点部分。在确定分论点后,论证部分同样应按照逻辑展开,基本依据提出论点、引申阐述论点、论证论点、提升拓展总结的基本框架来行文写作。
以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的作文题“奖惩之后”为例,作文题目给了一张漫画图片,图片中刻画了两个前后分数不同学生获得的评价,低分学生分数提高了获得了鼓励的唇印,而原本分数高的学生稍有退步便得到批评的巴掌印。那本文应该如何构建写作逻辑呢?首先,应对本文漫画中传递出的信息进行基本型的描绘,可直接抛出中心论点,阐明对于漫画描述内容的看法。在提出中心论点后,可从两个学生的不同待遇进行展开,分别描述他们获得的奖惩与自身实际表现之间的联系,详细论述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列举出几项主要成因作为分论点展开论述。
三、写作素材使用的指导
议论文写作素材的种类较多,基本上生活中学生能够接触到的各种信息都能作为写作素材。而议论文强调思辨逻辑,重视论据对论点的支撑,因此写作素材大致可分为论点类与论据类两种。所谓论点类素材是指一些较为成熟的观点或看法,常见的是名人名言或名家名篇段落等,这些内容经过了时间的验证,有较高的说服力。而论据类素材指的是一些社会上发生的热点事件、热门资讯等,这些内容都是真实发生的,在议论文中使用能够起到实证的效果。高中议论文写作素材使用涉及收集与使用两个环节。其中写作素材的收集是一个长期性的积累过程,学生日常生活中阅读、接纳的各类外界信息都可以参与到素材的积累当中,素材积累是否具有典型性、正面积极意义以及反面警示性等都是素材积累中要考虑的要点,这些标准决定了素材积累的实际价值。而素材使用则要考虑素材与论点的契合性,是否能够真正印证观点,是否具有可拓展性,能够将论点提升到新的层次进行探讨。在高中议论文写作素材指导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与记录习惯,乐于搜集热点内容、重视生活经验的积累,在素材使用汇总言之有物,能够使阅读对象感同身受,提升文章说服力。
以2014年新课标全国Ⅱ卷作文题“喂食动物失觅食能力”为例,该题目的内容来源与生活情境,学生中去过自然保护区的可以根据自身实际经历展开阐述,而没去过的也可以从动物园进行发散联想。
四、写作优化创新的指导
议论文写作化创新是当前新课改对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重要要求,同时也是使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话语表达与信息传递方式变化的实际需求。具体而言,高中议论文写作优化创新可从形式创新与思路创新两个层面加以考虑。就形式创新而言,可在保留议论文基本观点与论述的写作内核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变化,将单向的说服式的观点阐述,通过变化形成交流式的内容展示。例如有的学生选择戏剧、剧本的形式进行作文写作,借助人物对话讲述了大量的观点与看法,这种创新在表面上看是戏剧、剧本写作,但其内核依然是以观点论述为主的议论文。戏剧营造的交流情境能够充分提升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身临其境,观点往往与人物的命运相联系,话题阐述的拓展空间更大。而思路创新则强调的是对于传统议论文观点展开层次的改变,改变原有的线性阐述模式,变成更加立体,相互交叉印证的模式,局部设置悬念或后置观点的写作方法能够使局部观点得到有效的突出,获得特殊的议论文写作效果。
此外,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成熟的人生阶段,议论文中阐述的观点多为其该阶段自身思想的折射。教师面对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阐述的个性化观点时,不能按照统一的标准评判高下,而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这种看法的根源,采取动态化评价的方式,对学生在写作中的表现进行更为准确真实的评价,给予学生更多的认可与鼓励,让学生乐于进行议论文写作,积极研习议论文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梁昊.新高中语文议论文写作的有效教学和实践研究[J].中国培训,2016,(0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