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习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0 22:56: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音乐学习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音乐教学中一般是通过学生的“听”.“看”“悟”来增强教学的效果。而这些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否则是难以完成的。因此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就是“激发兴趣”。若教音乐仅仅让学生依赖于课本上的文字、符号、乐谱等内容的学习,那只能把学生带入枯燥无味的文字怪圈当中,使学生逐渐失去想象中音乐对他们心灵的启迪和感情的抒发。随之就会产生乏味、厌烦、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态度涣散的可悲现象,而教科书只能记述文字、符号、乐谱这类可看、读的内容;而不能表现出这些文字、符号、乐谱所代表“音”的实质性东西,也就是“听”的内容,我们只有解决好“看”和“听”这两方面的问题,使“看”和“听”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经常处于一种声、韵、义融为一体的兴奋状态,加强对乐音的感受,曲艺的理解,乐境的体验,以乐激情,动情生悟,才能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那么,怎样才能把二者结合呢?
前人已在实践中尝试过各种辅助方法,运用了如,幻灯机、投影仪、CD、VCD等各种手段来为教学提供帮助,并且取得了很多有益的经验,为我们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电脑已成为我们社会各领域主要运用工具,它也毫不例外的成为我们音乐教学中的“得力助手”,它能包容大量的信息,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
诸如此类的教学工具和教学设备,我们都概括为“多媒体”,怎样更好的把多媒体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成为我们音乐教学中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了解多媒体的特殊功能,对运用这些功能为音乐教学更好的服务十分有益。
一、幻灯机、投影仪的运用。
在经常的教学中,要引入大量文字、歌曲、乐谱、图片和相关的辅助资料,仅仅依靠板书,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进度和接受的效果。
如果我们在课前把需要板书的内容以幻灯片的形式精心设计制作出来,在课堂上适当时机用幻灯机、投影仪放出来,那么,在课堂上就能节省更多时间去讲授更丰富的相关内容。
另外,由于“新、奇”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幻灯机、投影仪可以将鲜艳的图片,新颖的谱面、重点突出的文字说明,引入学生的视野,这将给学生在视觉上产生大的刺激,从而把“教”与“学”推向一个较高的境界。
二、CD、VCD的运用。
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情况,我们在对一首乐曲进行情绪方面的讲解和调动时,教师在讲台前讲得精精乐道,而学生则可能听得无精打彩,并没有和老师达成共识,这就是“教”与“学”的脱钩,学生经常处于旁观者的位置,没有积极,主动参与。教师只是“讲”,学生只是“听”,讲与听不能融为一体,这就不能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解决这种脱钩现象,我们必须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实践证明,让他们参与其中,如采用CD、VCD配合教学,就会让学生在听课的同时,更能在音乐的情绪、节奏上受到深刻的感染和教育,例如:我在给学生分析《二泉映月》这首乐曲时,便采用了CD、VCD辅助教学。一边让学生了解阿炳《华彦钧》坎坷遭遇和当时历史背景的同时,一边让学生聆听乐曲的演奏,努力使学生体会乐曲表现出的那种痛苦、忧伤、、愤恨的情绪,使学生被作者在乐曲内所表现出的对封建统治的反抗和对光明的追求所打动,并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对作品的分析探讨中,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不断提高对乐曲的感受和理解,提高音乐鉴赏力,为学生更加深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CD、VCD与磁带、录像带相比,在音质、音色、画面上更有优势,在选曲方面采用数码编辑系统,灵活快速,十分方便。快进、快退、定格、慢速播放,可随心所欲,大大方便教师的操作。
三、电脑的运用。
当今电脑已运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为其强大的功能所叹服,同样,在音乐领域也毫不例外的运用到它。现在有很多关于音乐制作的软件,如《世界乐器大百科》就较全面的介绍了乐器外型、音响效果,代表的文化习俗,《震撼2001》大量的记载了各国作曲家及其作品和生平介绍,这就大大方便了我们的教学。另外《Encore》为我们作曲、写谱、制卷提供帮助,它可显示多种谱表,可随意改动,点动音符的同时,实际的音高也会随之发出。能和《Cakewalk》配合使用那就再好不过了,它具有丰富的音色储备和方便的制作程序,能使作曲家的想象充分得以发挥,原来由几十人演奏的曲子,现在只需要一个人坐在电脑前独自完成,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篇2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知理论,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并被教育界广泛接受,逐渐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本文通过对建构主义的墓本教育理念及建构主义的学习方式对基础音乐课堂教学的理论指导意义的阐述,进一步论述了建构主义学习方式对基础音乐教学的影响。
一、建构主义
近年来,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又被译作结构主义,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并被教育界广泛接受,逐渐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了。建构主义源自瑞士日内瓦心理学家皮亚杰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结构的发展理论。他提出在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并存着两种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同化”是指学习者把外部环境中的信息纳人到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以丰富和加强原有的思想倾向和行为模式,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乙息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外界信息产生冲突,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引发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调整、变化、重组、改造,从而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在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立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一3-3,浙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建构主义是~种认知理论,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是世界认知领域的发展趋势。
二、建构主义学习方式对基础音乐教学的影响
建构主义的基本教育理念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新的教育环境的需要,逐渐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去。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对基础音乐课堂教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哲学意义上的方法论。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对基础音乐教学具有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科学的知识包含真理性,但不是唯一的标准答案。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而是需要学习主体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再创造。知识不是对外在世界特征的某种真实的复制,而是个体的建构。建构主义的这种理论推断将知识定位在一种可探索的范围之内,回答问题的空间就增大了,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对基础音乐教学具有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音乐艺术最不善于再现客观世界,它善于运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来表现客观世界。音乐艺术所用的艺术材料是转瞬即逝的声音,它对客观世界的表达只能停留在一种表意的感情方式上,不可能像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那样详尽地描绘世界。音乐艺术所揭示的世界不是大自然客观地摹写,也不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真实表征,它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和多义性以及非语义性。根据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以及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在基础音乐课堂教学中要开展散发性思维教学、想像性思维教学、质疑性思维教学,允许学生对同一首音乐作品给出不同的判断结果。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要在课堂上过早地下结论,否则就会禁锢了学生的想像力,失去了音乐艺术的真正魅力。音乐教师要把思考留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展开想像、讨论和探索,真正实现音乐教育的目标:让每一位学生都变成音乐的审美者,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音乐的享受着,让每一位学生都变成音乐的创造者。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为音乐课堂教学提供了哲学意义上的方法论,使音乐课堂教学更加符合音乐艺术的规律性。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输人、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构建自己的认识过程,学生是学习认知的主体。在音乐的基本属性和艺术特征中,音乐艺术是一种表演艺术,音乐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环节是音乐表演。音乐艺术重要的表达方式是通过演唱、演奏和形体律动等表演活动来实现音乐的意义。遵循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输人,而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的一种积累和认知。在基础音乐教育中,低年级儿童对于音高、节奏、音色,旋律等音乐要素的认知,不能完全依靠音乐理论知识的讲述,而是通过课堂上生动有趣的音乐教学活动,如音乐游戏,形体律动等让学生通过参与音乐的表演活动,通过感性的认知最后达到对于音高、节奏、音色等音乐要素的认知。这种理性知识的获取,是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音乐活动来获得,通过感性认知经验获得的知识才能深深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为音乐课堂教学提供了哲学意义上的方法论,使音乐课堂教学更加符合音乐艺术的规律性。
3.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在教学中努力创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能够建构自己的知识,倡导以学生为中,:_;。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身份为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利用“环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学习要素,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将音乐审美价值置于课程价值的首位,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写道:“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并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晴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以有效地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音乐课程标准将音乐的审美体验价值置于音乐教育价值的首位,是真正地从音乐的本体出发,是符合音乐艺术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定位。音乐的审美体验价值的实现带有强烈主观性和个体的差异性。由于每一个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教师对音乐的理解也只是个人主观的感受,并不能代表学生的审美体验。基础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要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音乐内容积极营造新颖别致的课堂教学环境,在精心设计的音乐情景中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带给他们不同的审美体验。音乐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通过特定情境的创设与营造,帮助学生更加自然地融人到音乐的情感世界之中,把那些抽象的音符转化为鲜活的、更加贴近生活的形象,从而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激发学生用各种形式将自己的体会感受以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陶冶他们的情感,增加音乐的审美体验,进而实现音乐的审美价值。
篇3
1.良莠不齐的教师队伍
高额的学费受到不少关注,但其实更应该重视的是授课教师是否具有真正的专业资格,教育的方法是否科学,是否正确,是否有助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等等。
2.往往会被老师、家长忽视的是学生是否具有学习音乐的潜能
这其实是选择学习音乐的关键所在。大部分家长有过于强烈的功利意识,一直操控着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大舵,很多学生其实是在家长的逼迫下学习音乐。由于各类考核,直接给教师造成了过重的心理压力和教学负担,导致了追求“急功近利式”的教师评价体系,重在看授课水平和教学成绩。我国的传统音乐教育,尤其是以“应试教育”为特征的传统的基础教育,不仅没有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反而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许多学者、专家都著文说道中美学生的差异,认为中国的学生聪明、勤奋、基本知识扎实、善考试,但是在动手能力、自主性、创造性方面明显不如美国学生。有这样一个故事:女孩的妈妈有解不开的小提琴情结,很小的时候每次路过离家不远的一家乐器店,她总要远远的望着里面的小提琴,愣上老半天。但是,因为家里穷,父母又不支持,她想要摸一摸小提琴也很不容易,更别提学习小提琴了。女孩的妈妈心一狠,美丽的小提琴之梦立刻化作一片无涯的憧憬。于是,等她怀上女孩的时候,女孩在妈妈的肚子里听到的基本上全是美妙无比的小提琴曲。当然,那是女孩长大以后妈妈告诉她的,女孩说,她早已记不得当时听到的是什么了。女孩是一名初中学生,可小提琴早已过了十级。对于妈妈十多年来不论刮风下雨坚持每周送她去老师那里上课的举动,女孩的心中充满了感激,她说她至今还记得五岁那年的一个晚上妈妈在回家的路上过桥时一不留神被积雪滑倒在地的情景。但是,每当有人问她喜不喜欢拉小提琴的时候,女孩总会一个劲儿地摇头,并显出非常尴尬无奈的神情。女孩的好几个朋友都说,女孩曾经讲过,在她的眼里,小提琴可以算是“世界上最最最最令人讨厌的东西。”我们总是高呼“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事实上,在这种急躁的揠苗助长的心态里,儿童的天性摧折了,发展的基础断裂了。
二、儿童校外音乐教学指导
作为学校以外的教学机构,应该有它的独到之处,在教学器材、教学方式、教学种类上有比学校着更大的优势、更好的发展空间、更轻松的发展环境等等。校外培训机构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以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平台来提高能力,以人为本,以孩子为主体,尊重孩子的兴趣选择,提高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培训机构应该要有专业性强的教师。许多专业好的老师会觉得在学校无法全面展示他们的专业才能,那么校外培训机构应集中这些人才,使其师资队伍雄厚,能让孩子在这里真正学习到专业知识。笔者认为社会音乐培训机构应该根84据孩子的兴趣、天赋来思考孩子到底适合声乐、舞蹈还是钢琴等等。在培训初期,可以让孩子接触各类艺术,入门后观察孩子的喜好,发现每个孩子的特长,再因材施教,将爱好相同的孩子分到一个班进行系统教学。兴趣对孩子的各种能力都有很大影响,比如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反应能力、欣赏能力等。孩子学到的东西是自己感兴趣的,自然会用心,这样就可以保证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了。笔者曾在艺术培训中心进行过实习,在教学方面一直遵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原则。在声乐课的选歌过程中我会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性格、兴趣爱好,尽量做到让孩子在有兴趣的基础上学唱歌曲。在教唱的过程中,笔者会在孩子学会旋律之后,让他们跟着伴奏音乐唱歌,这样能带动学生的情绪,使他们产生歌唱的欲望。同时也会引导孩子有表情地演唱,根据歌词创编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加强表演性,这会让学生享受整个教学过程,能让孩子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在实践中我把这一教学方法与纯粹的老师弹琴学生唱歌的这一方法进行对比,发现前一种教学方法指导下的孩子较之后者在课堂的表现更突出,思维更活跃。当然最初也有些孩子面对新的教学方法会不适应,课堂上表现不自然,但几堂课之后他们就开始喜欢上这种教学,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中,孩子表现非常优秀。因此,作为专业的艺术培训机构,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以下方面:
(一)尊重儿童为主体
培养其兴趣成功的音乐教育是通过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发掘其创造能力。从传统的在老师指导下的被动学习方式变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各种音乐实践中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自我认知、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因此校外音乐培训机构应该适当地转变教学观念,用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转变为有机会参与教学、参与实践、参与音乐体验、发现知识、掌握知识的主动地位。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孩子的个人喜好,注重对孩子喜欢的事物进行培养,对于孩子良好的兴趣要进行引导,通过发展孩子的兴趣将其培养成孩子的各种能力。当孩子练习钢琴很长的时间没有进步的时候,父母就不要一直逼着孩子弹钢琴了,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调整:一要激发孩子的积极性,给孩子适当的新奇的奖励,引发孩子对钢琴的兴趣;二是适可而止,不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用来学习钢琴了,要知道“条条大路通罗马”。
(二)鼓励为主,培养儿童自主学习的能力
1.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主动学习的欲望。运用各种方法手段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例如在教授乐理知识时,学生可能对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的理解感到太抽象,这时就要发挥老师的教学想象力以及创造力,老师先不解释何为二分音符,何为四分音符,而是引导学生模仿小狗的叫声(汪汪),小猫的叫声(喵———),闹钟的声音(嘀哒),大钟的声音(匡———)等,这些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声音对学生来说是容易接受的,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感性认识,由此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从而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乐理知识。
2.创设广阔的空间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广阔的自主学习的环境,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在教学中尤其强调让学生自主参与,比如舞蹈课上,教师应安排课时让学生自主编舞,教师改变以往以示范为主的方法,鼓励儿童在与同伴合作中自己创编舞蹈动作,儿童的舞蹈活动变成了以儿童为主角的多姿多彩的表演活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也得到了充分展现,将原来纯粹的音乐舞蹈教育特色拓展为多渠道的综合艺术活动。这样能激发学生创造潜能,给他们探究问题、探索知识的空间,让他们放飞想象的翅膀、自由创造。使他们的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同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放飞想象的翅膀
鼓励学生自由探究。音乐是动态的,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的身体和思维都能运动起来。如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说“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放开学生的身体,发散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亲身去感受、自由地探究音乐的奥妙。
(三)发散思维,培养儿童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要素主要包括创造精神和创造力。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特别重视音体美的教学。作为校外音乐培训机构,有专业的老师,浓郁的艺术氛围,因而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学生创设思维空间在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活动时,不要给学生设定框架,要提倡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发散思维。歌声乃人之情也,我们可以想象到,一个毫无感情或者情感淡薄的人是无法发出悦耳的声音的,人的心理状态会对发声器官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声音训练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从简单到繁杂,从易到难,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如:发声练习:5、4、3、2、5、4、3、2、1—跳音练习,教师可设置拍皮球游戏,让学生自己拍,通过对音乐的探究、亲身实践和认真的观察去体会音乐。学生就能很容易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跳音的发音就是皮球起落的感觉。理解了这一点,就能唱出优美的音色来。著名幼儿教育家蒙特梭利认为干涉儿童自由行动的教育家太多了,她强调教育者必须信任儿童内在的、潜在的力量,为儿童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让儿童自由活动。儿童的天性自然,具有特别强的创造性思维,要把学生作为主体,不要让学生进行过多的模仿,尽量给予孩子更多的表现、发展和创造的空间,注意儿童音乐素养的培养。树立以儿童为主体的艺术教育观,重视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征和个别差异,了解儿童的内在需要、不同兴趣爱好和潜在的发展可能性,使每个学生通过艺术教育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结语校外培训是校内培训的延伸、补充
篇4
1.在学唱教学过程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学唱音乐作品是该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普遍都是老师领唱,学生跟唱。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容易使得课堂氛围变得枯燥无味,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老师可以在学唱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这样可以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种自由、互动的环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打开,促进教学有效性的实现。比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的《四季歌》这一作品时,由于该作品旋律欢快且旋律重复较多较为简单易学,老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为了确保学生准确掌握该曲子的旋律,老师可以先对旋律进行详细地教学,在学生掌握了音乐的旋律之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学歌词,练习这首歌。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可以借助一些乐器,进行自学。这样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致勃勃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而且在这过程中,小学生的好胜心理及较强的表现欲,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开动脑筋,寻找和他人不一样的学习方式。然后老师在巡视合作情况的过程中,就会发现,有些小组的同学一人领唱其他跟唱;有的小组则是一些学生担当演唱角色,一些学生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为歌曲加入伴奏等等。教室里没有了往日的吵闹,大家都在认真地学习《四季歌》这首动听的歌曲。等到老师检查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时,发现几乎每位学生都能哼唱这首欢快动听的歌曲了。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在这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和与他人合作的乐趣,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在欣赏课堂上实现多维互动,让学生倾听他人与自己不一样的见解,互相交流沟通,促进共同进步。比如,在欣赏四年级下册的《彼得与狼》这首作品时,为了使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体会作品中不同乐器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特点以及更深刻体会作品的主题,老师可以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途径,搜集一些有关彼得与狼童话故事的资料,并且试着分析故事中不同形象的特点。然后小组间将组员找到的资料进行整合,选择一种方式,在欣赏课上和其他同学一起分享。然后老师再放《彼得与狼》音乐让学生欣赏,并且让每一小组都尝试探究该交响乐中不同乐器对于人物性格的塑造有什么作用。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主题,更容易在欣赏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音乐鉴赏辨别能力,同时发现交响乐的乐趣。
3.在音乐表现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不仅要传授乐理知识,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对于增强学生的表现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比如,在学习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我们的田野》这一作品时,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这一主题。这样充满开放和想像的主题,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望。学生在课后通过商量与合作之后,会向老师提交一份满意的答卷。有的小组用“乐器大合唱”的方式展现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的小组成员则将乐曲改编成了舞蹈,用自己优美柔软的舞姿展现祖国风景的壮丽。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增强同学间的沟通,建立深厚的感情,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切实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二、结语
篇5
一、实施方案
在音乐学院教学管理信息化管理建设上,教师可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学到更广阔的知识,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前提,完善教学过程,对教学过程严格把关。由于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关系到学院的教师、教学政策、资金等人力物力,其在建设初期应和各个教学部门做好协调工作。在音乐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初期,可先在信息化的基础建设上加强管理,利用院校中的各个管理平台,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院校教学资源网站,该网站应针对院校的教学课程进程编制,教师可利用该网站上传每天的课程表、学习内容、作业、成绩等都可在该网站,每个班级的专科教师可在资源网上建设不同班级和年级,以此区分与其他班级和年级的教学课程,在校园资源网上教师还可上传自己的教学视频课程,并把国外的教学资源和视频也一起引入自己的教学网站,让教学资源实现共享的同时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来源。在音乐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中期,教师可利用信息的网络资源逐渐应用于课堂教学中,鼓励提倡学生使用网络资源学习,教师在从网络上搜集教学资源时,可结合课程知识与教学经验对资源进行筛选,选择适合现阶段教学的资源,盲目收集资源会导致课程内容与信息教学脱节现象,所以,教师在网络上选择教材资料时应根据实际状况来挑选。在选择了合适的教学资源后,教师可把该资源进行剪辑,把不需要的部分或不符合教学内容的部分给剪辑掉,把需要的资源利用网络软件进行拼接,组成一套适合教学与学习的教材信息。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可用多媒体设备将剪辑好的教材资源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除了学习课堂知识外接触到更多的课外教学资源,通过学习课外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学习范围。随着音乐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的后期阶段,资源如何共享是困扰许多教师多年的问题,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广泛,其网络资源丰富多彩,其用于教学中还缺乏一套统一的标准,对此,教师可针对信息资源的呈现方式作出调整,随着教学资源网站的不断调整,教师在教学网站上可利用国外的现有教学资源进行调整,跟随国外教学视频的跟新动态结合实际课程来进行探讨学习,将院校的信息建设平台资源、音乐家作品、音乐视频实现资源共享,与其他院校共同探讨音乐的学习方式,在网络上形成无界限、无门槛的开放型交流平台。在资源建设逐渐完善后,教师可把教材资源应用到教学课堂中,并把与课程进展相对应的资源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给学生参考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中跟随视频一起学习。在教材资料上教师可多收集国外著名音乐家的教学视频,并通过这些教学视频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改善自己教学不足之处。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教课程知识,也可在课堂上引入其他国家的教学视频,鼓励提倡学生学习其他国家的教学内容,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音乐教育与其他教育有很大的性质区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学习进度,有些学生因性格内向常常在音乐教学中出现声音小的现象,对此,教师应放慢教学速度或针对出现该现象的学生进行课后单独辅导,改善教学质量,完善教学方式的不足,利用信息化管理建设完善不足之处。
二、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音乐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上,单纯的管理模式已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被完善,在建设信息化管理模式时,院校应根据课程设置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来规划教学管理,通过合理规划逐步完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作者:王盼盼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
篇6
摘 要:歌曲是文学和音乐相结合的产物,对歌曲中音乐与文学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感悟歌曲中的情感、哲理等等。
关键词:歌曲音乐文学关系
音乐是文学思想的拓展和延伸,文学又是对音乐艺术的解读和诠释。作为两种不同却又十分相近的艺术表现形式,我们常常能从文学作品中感受到字里行间的音韵美,又能在音乐的律动中,通过听觉感受对文学形式加以解读和诠释,感受文学的哲理性思想。不仅如此,音乐和文学有很多时候还是被结合在一起,统一在某一个新的艺术作品之中,例如歌曲、电影、广播影视作品等等。“词曲联袂亦为歌”。音乐和文学水融、完美结合,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恐怕非歌曲莫属。
歌曲,顾名思义是由“词”和“曲”两个部分组成的。词是歌者“说”的部分,它也是文字的,文学的;曲则是乐曲,它当然是音乐的。“词”和“曲”结合在一起便组成了一首完整的歌曲。
词是歌曲作品的基础,它饱含着词作者的情感,是词作者对人生的一种感悟。一首好的歌曲,歌词基本上都是优美的诗歌,动人的故事,富有哲理的人生真谛等等。而乐曲,则是曲作者在理解了歌词深刻内涵的基础之上,加上自己的情感并以音乐的形式极力烘托、升华表现歌词的进一步情感表达。使歌曲的文学表达得以拓展和延伸,从而达到传导情感、烘托意境、深化主题、增强歌曲感染力的目的。词、曲这两种情感叠加起来,便成就了歌曲。
尽管歌曲是文学和音乐相结合的产物,但它更多的具有音乐的属性。因为歌曲的主要传导方式是声音,人们多是用听觉来感知它的。仅有谱面上的歌曲,还不能算作是一首完整的、具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谱面上的歌曲创作完成以后,必须要被人演唱,成为有声的艺术形式才能使其最终具有鲜活的生命。
演唱,则是演唱者在理解了词、曲的含义和情感,甚至歌词的历史文化背景之后,再加上自己对歌曲的诠释和情感的表达,给歌曲注入新鲜的血液和生命的活力,使其成为一个灵动的艺术作品。
那么到这里,我们是否可以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歌曲中文学部分(即歌词),音乐部分(即乐曲),以至于演唱,这三者结合的本源在于一个“情”字。反过来说“情”为三者结合的平台,也正是因为这个“情”,歌曲中的文学和音乐才真正做到了相互融合,合而为一。
我们可以以《小河淌水》这样一首大家十分熟悉的艺术歌曲为例来具体分析一下。
《小河淌水》是黎英海根据云南民歌改编的艺术歌曲,它的歌词和旋律基本是按照民歌原来的风貌保留了下来,而钢琴伴奏部分则是作曲家后来编配的。其歌词借月光,流水和清风,表达出妹妹在月夜的深山里,盼望阿哥前来相会的无限柔情。歌词描写的画面和意境十分优美。如果尝试着把歌词作为一个诗歌小段来朗诵也相当不错,我们可以从它文字的节律中,从它的平仄四声中,从它的抑扬起伏间感受到一种音韵的律动,再加上其中“阿妹”的那种情感表达,可以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一种音乐性的诉说。可以说,这首歌的歌词本身就已经是具备较强音乐性的文学作品了。
我们再来看看这首歌曲的乐曲部分:《小河淌水》是一首云南民歌,是音乐工作者到云南采风的时候发现、记录并改编的。因此,这首歌的旋律和音调极具云南地方特色。
在谱例上我们可以看到,《小河淌水》运用了中国五声调式中的羽调式,这也是作曲家在整理编配的时候进行的适当调整。歌曲的旋律紧紧契合了地方语言文字的声腔音调和语句的抑扬顿挫,因此极具云南地方特色,且清丽流畅、婉转动人、十分柔美。由于采取的是中国民族调式,符合民歌的特色,当然也在最大程度上赋予了这首经过重新编配的云南民歌以原始民歌的独特魅力。由于旋律和歌词的完美结合,使这首歌的旋律十分贴切地符合了歌词中蕴含的音律,升华了原来那种简单的吆喝和呼喊,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情趣,所以我们也可以说这首歌的旋律是具有文学审美性的。当然,表达情感是每一首歌曲的必然,正是因为有了旋律的牵引,“阿妹思念阿哥”的情感在这首歌曲中才得以更好的表现和升华。
在伴奏的烘托引导下,歌者首先唱出“哎―――”。在相同的音高上唱出一个四拍的长音“哎”,实际上就是阿妹对阿哥的深情呼唤。这一声呼唤在演唱时做了一个渐强过渡到渐弱的处理,用以充分强调阿妹呼唤阿哥的内在感情。
第一句“月亮出来亮旺旺”,除了在旋律上切合了歌词的语言音律之外,还在节奏上、语气上进行了处理:如“月亮出来”这四个字都是用的八分音符,非常匀称。而到了“亮旺旺”却突然嵌入切分节奏,同时还将“亮旺旺”三个字进行模拟重复演唱,扩充了原来的乐句,使“亮旺旺”三个字得到强调,进一步深化了“深山月夜”的意境,为下面的述说做好铺垫。
第二句“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旋律的前半句是对第一句的延续,起到承接的作用,后半句则使用五浅析音乐与文学的关系――对歌曲中音乐与文学关系的一点思考
声音阶的下行进行,仿佛是阿妹的一声叹息。
第三句“哥像月亮天上走”是阿妹在心目中对阿哥的一种描述,而音乐上则完全重复第一句的音调。
接下来阿妹对阿哥的呼唤则是全曲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作品的点金之笔:“哥啊,哥啊,哥啊―――”阿妹对阿哥的三声呼唤,一声比一声迫切,一声比一声深情。音乐上配合歌词的情绪,安排了十分巧妙扩充模进。以切分节奏强调语气,层层递进,一次比一次扩展,一次比一次强调并加重语气。实际上“月亮出来亮旺旺,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这两句的旋律是云南民歌的原始形态,且相对比较完整。从原始民歌的谱例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上下句的曲式结构在我国传统民歌中是非常普遍的,这首歌当中使用的原始素材也不例外。而“亮旺旺”的重复模进不仅在音乐结构上起到了上下对仗的作用,使乐曲结构更加完整,同时也恰到好处地深化了歌词的意境。第三句和第四句“哥像月亮天上走,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完全重复第一句和第二句的旋律,只是在两句之间嵌入“哥啊,哥啊,哥啊―――”的呼唤,在音乐结构上起到“转”的作用,最后的“山下小河淌水轻悠悠”仍然沿用歌曲中第二句的旋律,及传统民歌中的“下句”作为结束,即音乐结构中的“合”非常贴切,同样也有比较强烈的终止感。
篇7
关键词:音乐;信息技术;整合
音乐是人类最早创造的艺术,是没有国界的语言。它能渗入心灵,陶冶情操。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比较喜欢音乐但对音乐课不感兴趣。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世界各国的教育为了迎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都把信息技术作为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音乐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发展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开展音乐教学活动,这为传统音乐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一、与信息技术整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音乐知识的传授单凭教师的讲解往往只是片面的、空洞的、枯燥的,所以音乐课应努力创设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环境,将相关的知识编制成融声、像、文字于一体的教学软件,则更有效地浓缩了时间和空间范围。运用网络教育技术为学生学习音乐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如,利用校园网络,围绕阶段学习主题,把丰富的知识资源组织起来,建立一个有质量的、有个性的音乐学习网站,让学生随时可以欣赏音乐,查找有关资料。让学生在这个“大环境”中,能够自然地接受音乐的熏陶,享受音乐,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主要是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好奇。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通过多媒体手段,用声音和画面的同步作用,增加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兴趣,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来自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形象具体、形象新异的事物容易引起兴趣。学生只有经历了赏心悦目的活动过程,才会有令人愉快的活动结果。只有利用艺术的魅力吸引、感染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并富有创造性地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地参与活动,学生才能真正地拥有和保持艺术所给予他们的愉悦。
二、与信息技术整合,培养学生能力。
小学生具有好动和善于模仿的特点,容易被具体的场景所感染,较易产生兴趣。根据这一特点,运用信息技术联系生活实际,将游戏、音乐、歌谣、游戏图片、音乐相结合,开发音乐感知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或协作式的学习。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将学生置身于网络的海洋中,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使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让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就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我认为要让学生不仅听音乐,还要通过积极的联想和想象,以及视觉、触觉去感受、去体验、去创造音乐和表现音乐。多媒体信息网络的情境性完全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式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由度,发展学生的个性潜能和聪明才智,挖掘孩子们在音乐表现上的创造潜力。而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声有形的情境优势所创设的音乐意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想象美。
三、应用多媒体技术提供平台,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不好的老师是转述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音乐教育要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发展,突出“以人为本”。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主宰,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这就是说,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听从教师摆布。小学高年级学生已处在发展音乐技巧、掌握音乐知识和树立对音乐的态度的关键时期,他们极易被新生事物所吸引,并且能以批判、比较的方式对事物进行理性的思考。因此,他们有潜力去探索那些远离他们生长环境的音乐文化。旧观念、旧思路、旧方式下的学校艺术教育,关注点单一,学生被动参与、兴趣寡然。随着媒体、网络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教师完全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时空,从传统的课堂学习,转变为课内外相结合,将课内的教学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自由地、综合而富有弹性地安排学习时间,培养他们个别化学习的能力。而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提供了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增加了获取信息的数量,延长了知识的保持时间,开阔了视野。超级秘书网
四、运用信息技术创新音乐教学方式。
篇8
关键词:音乐专业课 历史文化 地理文化 宗教文化
音乐是一门具有丰富精神内涵的学科,和历史、地理、宗教等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意义上的音乐艺术和音乐教育,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通常与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密切相关。一直以来,音乐教学都是以教材为主,教师为中心,整个教学思路都是按照教师的套路进行,以至于学生的特长得不到发挥,进而导致许多学生失去了对音乐学习的兴趣。笔者认为,如果我们在音乐专业课教学中能够恰如其分地进行文史知识渗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更能唤起学生学习音乐的激情,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在音乐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历史文化
人类社会文明史之所以发展得辉煌灿烂,最大的功臣当属音乐。远古时期,还未形成文字,但大量的神话传说、歌谣通过音乐的方式得以流传下来。我们从“敬天常” 、“总禽兽之极” 和“奋五谷”的优美旋律中,可以了解到人们对农业知识和自然规律的认知。从歌颂夏禹的《大夏》、歌颂商汤伐桀的乐舞《大蠖》中,可以了解到夏商时期的乐舞已从对原始的图腾崇拜转化为对人的颂歌。到了近代,革命音乐、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百花齐放,竞相传达着时代的声音。因此,在具体的音乐欣赏教学中,融入相关的历史知识,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更能引导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去审视音乐,真正融入到作品的意境中去。
在讲授“美国音乐”时,我们可以先从其历史讲起。美国是一个移民大国,如《2020视野:“豪斯赖特未来音乐教育研讨会”报告》所说:“几个世纪来,庞大的移民已经把美国变成所有工业化国家中多元文化程度最高的国家。1820年到1990年间,逾5000万移民来到这个国家。一个世纪前,移民多来自欧洲,而如今,新移民的大多数来自拉丁美洲和亚洲。根据人口统计局的最近报告,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美国人将会看到,亚裔、拉美裔、非裔的美国人将成为美国人口的多数。美国的确正在变成一个全球各民族的缩影。”①有了这些历史背景做铺垫,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美国的音乐会风格各异、丰富多彩了。
在讲授音乐作品内涵时,应从从创作者所生活的历史时期讲起。因为,创作者的音乐风格与其所处历史时期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有相当多的音乐作品都是在表现创作者所处历史时期的心理状态或是该时期的历史事件。如,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之所以充满了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那是因为他在创作这首小夜曲时事业处于高峰期,心情很不错。而《g小调第40号交响曲》之所以充满着悲切、愁苦,是因为那个时候他的妻子身患重病却无钱医治,孩子嗷嗷待哺却买不起面包,希望朋友伸出援手却被弃之不顾。在欣赏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的作品时,亦可先从他创作生涯的两个时期讲起。他在华沙时期的作品曲调明朗欢快,赋有浪漫主义色彩。而他在巴黎时期的作品大多充斥着浓郁的爱国之情,那是因为法国七月革命后波兰处于被外国势力瓜分的悲惨情境,所以他的《d小调前奏曲》(1831)和《c小调练习曲》(又被称为《革命练习曲》(1831)均充满着激愤和深深的悲痛之情。
此外,我国的很多音乐作品也具有浓郁的时代色彩,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着重介绍一下。如,《义勇军进行曲》是我国的国歌,从三岁孩童到鬓白老人,没有不会唱的。但是会唱不代表能够真正理解音乐的内涵,而不能真正理解音乐内涵,就背离了音乐欣赏的本质。所以,在具体的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可以先重点介绍其历史背景。如,它创作于1935年,是时中华民族处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原本是著名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随着电影的播放而红遍全国,被喻为民族解放运动的号角。有了这些了解,学生们在欣赏歌曲的时候,一定会更加真切地体会到那份拳拳的爱国之情。
在欣赏音乐作品《松花江上》时,可以以其创作者张寒晖所处的历史背景为切点,导入音乐。该曲创作于1936年,那时被驱赶到“剿共”第一线的东北军,有家不能归,有仇不能报,反而要为内战做炮灰,携家带小,流亡关内。在西安二中执教的张寒晖,对这种惨景可以说是耳濡目染,于是便谱写了这首声名远播的独唱歌曲。在了解了这些背景知识后,学生就会明白,为什么倾述性的音调会贯穿全曲,为什么旋律以反复咏唱、环回萦绕的方式缓缓展开,为什么感人肺腑的旋律中蕴藏着抗争的力量。
二、在音乐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地理文化
“特定地理、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下来并进而发展生产的先决条件,也是产生和形成不同种族、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文化面貌的重要基础。”②正如美国的爱尔乌德在其著作《文化进化论》中所说:“人类的文化,如树上的果实一样,是依照气候和地理条件而产生的。地理环境对于文化之起源和进化,占有重要的地位。”
作为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山歌、牧歌、田歌中地域性特色尤为突出。山歌的形成与高原和山地息息相关。北方太行山以西的的西北高原地区(黄土高原、青海高原、陇东高原等)就流传着很多的山歌体裁。这些地区大多沟壑纵横,人烟稀少,交通也很不便利。于是,常年“赶脚”的汉子便用山歌的形式驱赶孤寂。从中我们既能感受到西北高原特有的苍茫和空旷,也能体会到歌唱者内心的凄凉和深沉。牧歌因产生于宽广辽阔的草原地区,因此其音乐具备舒展、悠长、宽广的特点。田歌流行的主要区域为我国的稻作区,而稻作区的划分取决于气候条件和地理纬度等因素。所以,在具体的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巧妙地融入相应的地理知识来扩大学生感悟音乐的空间。如,在欣赏《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时,可以先从内蒙古的地理特征说起,其后分析内蒙民歌中高亢、悠扬、抒情、旋律优美等特点,最后再让学生聆听音乐,当“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的歌声响起,深远的意境一下就进入了学生的脑海,顿时就让人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仿佛看到了那漂浮在天边的朵朵白云和奔驰在茫茫草原上的骏马,同时也聆听到了牧羊人的心声。
在欣赏德奥音乐作品时,同样有必要从“音乐地理学”的角度去审视音乐。莫扎特的音乐会让我们联想到温和的气候;联想到阿尔卑斯山顶的皑皑白雪;联想到古老的乡村教堂、遍布山坡的葡萄园、巍峨雄壮的城堡、以及河沿岸的牧场、山谷等等,而《蓝色多瑙河》的节奏和旋律,会不由自主地把我们带到风景秀美的多瑙河畔。此外,还有很多音乐具备地理的特质,如欣赏柴可夫斯基、鲍罗丁和格林卡这些音乐家的作品时,我们有必要去领略一下伏尔加河、涅瓦河、顿河大草原的风景;欣赏阿拉伯音乐和印度音乐时,有必要探寻一下尼罗河流域、恒河流域的地域特点;欣赏埃及、阿尔及利亚、新疆维吾尔等地的音乐时,有必要先学习一下沙漠地貌学。
三、在音乐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宗教文化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宗教的传播往往要求融入一定的艺术形式。音乐作为艺术形式中最显现、最活跃的元素之一,故而成为宣传宗教教义和表达信仰的主要手段。同时,宗教活动与音乐表现在很多方面都有共同之处。如,灵魂的升华,情感体验的深入、想象力的无限扩展等。对于这一点,中国台湾的佛教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释昭慧在《从非乐思想到音声佛事》中有过论述:“在宗教领域里,音乐的用途更是重要。它除了有祭祀祝赞的仪式功能外,更有增加精神上的敬虔与专注的作用,使人沉浸在光明祥瑞、庄严萧穆、清净安宁的宗教气氛之中,收摄浮躁涣散的心神,而引发一些特殊的宗教经验。”③
音乐在印度被认为是“与神灵交流”的最直接的方式。大多数的印度学者认为,印度的音乐源于宗教。也就是说,印度的音乐来源于歌唱《婆摩吠陀》的赞美诗及与之有关的宗教活动。最有利的表现为,印度古典音乐的核心—“拉格”的源泉之一就是古老的“吠陀”音乐。因此,印度的音乐文化及音乐活动都与宗教联系密切或者直接服务于宗教。在我国,佛教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诸多佛教活动都需要音乐的参与。道教作为我国的本土宗教,亦是把音乐巧妙的运用到其宗教仪式上。
宗教音乐虽非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重头戏,但却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很多著名的音乐作品的创作灵感都来自于宗教,更有一些作品是为宗教而作。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某一时期的宗教音乐来分析该时期音乐的特点。如,通过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B小调弥撒曲》来探寻巴洛克时期音乐的特点;通过弗朗茨·约瑟夫·海顿的《纳尔逊弥撒曲》、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的《安魂弥撒曲》以及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的《庄严弥撒曲》来分析古典时期音乐的特点;通过弗朗茨·舒伯特的《圣母颂》和安东·布鲁克纳的《启示交响曲》来总结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特点,等等。
注释:
①Chfford K.Madsen主编,Carlesta Elliott Spearman:《2020视野:“豪斯赖特未来音乐教育研讨会”报告》,《社会变迁和科技更新将怎样影响未来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家全国大会MENC出版,2000年。
篇9
一、问题分析
以前,在我国音乐学专业创立时间不长、学生人数很少的时候,实施的是精英教育,主要培养从事音乐学研究和音乐学专业教学的高精尖人才。但如今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我国音乐院校及艺术院校音乐学专业的教育性质已由过去针对少数人的精英教育向既包含精英教育也包含针对较多数人的大众教育方向发展。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已并不完全是将来从事音乐学研究和专业教学的人才,而是除此之外还包括大、中、小学内非音乐学专业的音乐(理论)教学、音乐编辑和记者、音乐行政管理等多种类型;另一方面,目前就读音乐及艺术院校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有不少人实际上不适合从事音乐学研究和教学的工作,或者学生自己就没有这种意愿,而从作为人才需求市场的社会来看,其实也没有提供这么多的此类工作岗位。
虽然如今面对的教育形势和学生状况跟以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但精英教育的观念在一些音乐学专业教育从业者中仍然习惯性地有着或多或少的延续。当今的音乐学专业教育应该怎样妥善处理和平衡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关系,仍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保六望九和学术论文的质量层次
在新的形势下,如果我们还是使用较高的学术标准,一心培养高精尖人才,教学将会出现问题。一方面学生很难达到要求,学习压力过大;另一方面教师也会很累,教学进行得很不顺利。但是如果过于降低教学标准,将会损害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也不可取。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把握适当的分寸。
本文认为,“保六望九”的理念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在“保六望九”中,六即百分制的60分,表示及格;九即百分制的90分或更高的分数,表示优秀;保六望九即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采取“确保及格,争取优秀”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就音乐学专业能力和成果的主要体现,也是音乐学专业学生毕业的主要考核形式――学术论文而言,其质量和水平的表现包括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内容方面的要求主要是创新,具体说来包含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即学术材料、研究方法和学术理论①;形式上的要求包括表述的严谨、清晰、规范、简洁和行文风格等方面,其中严谨、清晰、规范属于基本要求,简洁和行文风格属于扩展要求。
根据上述论文质量和水平的诸项构成要素,可将论文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划分为从低到高、从形式到内容的四个层次,即形式―学术材料―研究方法―学术理论。前两个层次属于低端层次,后两个层次属于高端层次。如下表所示:
以上层次的高低划分是就总体而言,在形式部分的扩展要求中也包含有较高的层次,如行文风格中的文笔优美、格调高雅等,这些也是不易做到、能够体现水平的。
虽然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学习的文体主要是学术论文,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论文以外的其他音乐文体(如综述、教材、音乐评论、音乐新闻报道、音乐散文)及其特点告诉学生,还应该把论文质量及水平的不同层次告诉学生,使他们拥有开阔的音乐学视野和清晰的学术层次感。在具体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分别采取两类有所不同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三、确保及格
对于专业素质不太高或学习愿望不强的学生,采取的教学要求可以较低。在其论文(包括学位论文)中,研究方法和学术理论缺乏创新都没有关系,只要达到论文质量和水平的低端层次,即符合论文形式的严谨、清晰、规范等基本要求和学术材料有所创新即可。对于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不同阶段的学生,学术材料创新所要求的程度、数量、质量并不相同。但无论哪种阶段的学生,这种论文质量低端层次的要求都是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达到即可通过,达不到就是不合格。不过只要认真对待,达到这种标准即使对于这类学生来说也并不是很困难的事。
以往的教学中,常常是不管对于哪类学生,都较多地强调研究方法和学术理论的创新,而过于忽略论文的形式。研究方法和学术理论的创新具有很大难度,并不是教师多讲和学生努力就一定能实现的。而且学生论文带有习作性质,很多学生连深入了解和熟练运用已有的研究方法和学术理论都未必能做到,更遑论创新!因此导致以往教学中出现了令人迷惑的矛盾现象:一方面大谈论文必须有创新,特别是研究方法和学术理论的创新(尤其针对博士研究生),但大量获得通过的学位论文(包括博士论文),却实在缺乏研究方法和学术理论的真正创新(国外或其他学科时兴理论和方法的套用倒很常见)。
在以中国传统音乐为研究对象的学位论文中,很多都是选取一个音乐品种进行整体性研究。这类论文除绪论、结语之外的主体框架结构和章节顺序通常是:文化背景(包括自然背景、人文背景)―历史发展―社会运用(包括组织体制、仪式程序)―音乐形态―文化内涵。由于这种结构框架应用的普遍性,有人对采用此框架的论文在学术理念和基本研究方法上的模式化和缺乏创新提出批评。但这种整体性研究模式有其优点,它不仅对研究对象进行了比较完整的分析探讨,而且其中包含了音乐形态、文化内涵、历史发展诸方面内容,有利于学生较为全面地训练和掌握音乐学研究的各方面基本技能,在没有更好的研究思路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较为基本和可取的研究模式。对这种模式缺乏创新的批评在论文评价体系中属于高端要求,而不是基本要求。
与内容创新被过分强调相伴而行的是对论文形式的过度轻视。不少论文形式粗疏,表述不严谨、不清晰,不说明内容出处而导致抄袭剽窃嫌疑,格式不统一、不规范,句子不通顺,错别字太多等问题大量泛滥。然而人们似乎觉得这些问题属于细枝末节,无关大局。当事者自己毫不在意,别人连提出都觉得是小题大作、不好意思。然而实际上,这样的论文往往是不仅高端要求没有达到,而且连低端要求也没有达到,真实的质量和水平可想而知!
如果对具体、实在、小规模的成就不重视而奢谈远大的抱负,最后往往是大事小事都干不成。上述论文写作中的现象正是这种做法在音乐学领域的反映。以往这种对论文形式基本要求的过渡松懈造成了论文质量的明显下滑。我们在论文评价中应加强这方面因素的比重。即使是有错别字、句子不通顺等最为初级和细小的问题,如果数量超过一定限度,论文就不应该通过。
只要教师和学生采取低调而务实的态度,适当降低高端层次的要求,把时间和精力较多用于关注低端层次,则不但能减低教学难度,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写出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严谨、精致、规范的论文;而且这种注重基础和细节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学生细致、踏实、有序的行为习惯,能够提高素质、塑造品德,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大学教育、公众素质教育目的,其意义不可低估。
四、争取优秀
对于专业素质较高和学习愿望较强的学生,可以采用较高的教学要求。在保证达到论文质量和水平的低端层次,即形式和学术材料的相应要求的基础上,可适当鼓励、引导其迈向高端层次,对研究方法和学术理论进行较多的思考和钻研。
但在艺术学科的音乐学领域,要在研究方法和学术理论上有所突破和创新,需要大量扎实的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的积累,需要长期的专业实践,或许还需要天分和运气。在学术研究的高端层次取得成就,对专业教师和学者来说也并非易事,对学生而言就更是如此。所以关于研究方法和学术理论的创新,应采取清醒而豁达的态度。我们除了告知学生学术研究的阶梯和高峰并精心培育之外,更多的只能是希望和等待。学生能够进入学术研究的高端层次进行探索,已经很令人欣慰了。
总之,采用保六望九的理念,可以使我们具有较为全面和可行的人才培养体系,使音乐学师生的教和学减少一些沉闷呆板,增添几分轻松活泼。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既便于适时地培养出高端人才,又能够实实在在地提高大量的普通人才的教学水平,从而使音乐学教学达到良好的状态。
篇10
论文摘要:本文在阐述音乐研究对音乐表演的意义、写作音乐论文对音乐表演与教学的作用以及音乐表演论文思考与写作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音乐论文写作对音乐表演的意义和帮助问题,以期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长期以来,在社会大环境和培养机制的双重影响下,多数音乐专业院校中存在着注重音乐表演(演奏、演唱)技能和技巧的训练,而轻视理论学习、科学研究的现象和问题,加之在音乐论文写作方面缺乏自觉的文字功力训练,从而限制了我们在音乐研究和音乐表演中前进的步伐,使我们的音乐表演难以具有深刻的内涵,而缺乏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音乐研究对音乐表演有什么样的意义、音乐论文写作对音乐表演起到什么作用、音乐表演论文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思考与写作等,都是笔者认为值得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一、音乐研究对音乐表演的意义
音乐研究与音乐表演均表现为一种以音乐为对象的创造性劳动;区别主要体现在创作材料的不同以及由此带来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不同;音乐表演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其表达方式为演奏或演唱;音乐研究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其表达方式为语言和文字。两者之间相互推动和补充。因此,音乐研究能够促进音乐表演,对表演专业具体化的细节研究能够直接指导表演实践。
音乐研究从学科意义上讲,即音乐学,它是研究音乐的所有理论学科的总称。音乐学的总任务是透过与音乐有关的各种现象来阐明它们的本质及其规律。其研究对象正是音乐及有关音乐的一切事物【sup】[1]【/sup】。
音乐表演则既是一种再现的艺术,即它忠实地传达和再现作曲家的音乐作品;又是一种富有创造性使命的艺术,即它要参与音乐意义的生成,填充和丰富音乐的内涵,并由此富于音乐新的生命。因此,音乐表演者不仅要具备音乐表演的技能,完满地表演与再现音乐作品,而且还要具备对音乐作品进行创造性解释和表现的能力;不仅要对音乐作品的历史意义和内涵有深刻的认识和体验,而且还要站在当今时代的立场上,运用当代的审美眼光,对音乐作品的意义做出新的理解和解释,填充和丰富它的内涵【sup】[2]【/sup】。
钢琴演奏家、理论家尤金乌德在《思考与演奏-对表演艺术的理论研究》一书中谈到:“对于音乐学理论,今天的表演艺术家不是需要得更少,而是更多”。由此可见,当今的表演艺术家对于音乐学研究的需要是迫切的。原因之一是20世纪演奏观念的改变。20世纪的演奏观念受到同一时期音乐学研究大发展的影响,崇尚二度创作忠于原作,而忠于原作的基础是种种历史的、结构的和风格的音乐学研究成果。这些对于种种音乐学研究成果的认知、理解以及在表演过程中的运用,被称为乐智(music intelligence),它是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新名词,与乐感(music feeling)和乐技(music technique)一起,合称表演艺术家的三大必要能力;原因之二是20世纪教学观念的改变。20世纪讲究表演诠释必须基于对音乐文本的分析,而音乐文本的分析需要基于乐智。这是使得教学由口传心授向乐智的培养转变。教学逐渐从模仿过程变为揭秘的过程,即从谜面(谱面)通过乐智(音乐理论)走向谜底(音乐复原)的过程。
二、音乐论文写作对音乐表演与教学的作用
音乐论文是对音乐某一领域中的某些现象和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表述音乐科研成果的论文,也可把表达音乐研究成果的论文称为音乐科研论文、音乐研究论文等等【sup】[3]【/sup】。作为音乐研究成果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它既是对音乐研究成果的描述与记录,又是人们进行音乐学术交流的工具。
音乐表演专业写作类别,主要为音乐表演研究论文和音乐教研论文。音乐表演论文是指表达声乐或器乐表演研究成果的学术论文。一般来说更重科学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它既是研究对演唱、演奏技能和技巧的全面总结,又是对表演科学的理性认识与深层把握。音乐教研论文是教师对音乐教育领域中的理论与实际问题所进行的探讨和研究,表达音乐教研成果的文章。它是从生动的音乐教学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
笔者从事小提琴专业教学已有九年,结合自己写作专业论文的经历,我深刻感受到论文写作对自己演奏与教学的帮助与作用。
首先,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可以调动自己所学到的各种知识来探讨某些音乐现象和问题。同时,我们还会查阅大量的书籍和文献,了解所写题目的研究现状,掌握最新研究动向,从而对论题有更成熟的思考和更深刻的认识,使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体系化、系统化。这样就能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认识力、思考力、分析力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写作学术论文能培养和增强文字表达能力,有助于提高学术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使我们的教学予演奏示范与科学表述为一体,提高教学效率,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重视理论修养和学术修养。 转贴于
再次,音乐论文是进行音乐学术交流和传播的工具。音乐学术交流、传播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音乐会、研讨会、录音、录像等,然而音乐学术论文是其中最主要的形式。因为它是传递、储存信息的良好载体,是国内、国际间进行学术交流的有力工具。这种交流与传播不仅能提高音乐研究的水平,而且还可以广泛的普及已有的音乐研究成果。
最后,音乐论文写作的过程,能使我们主动建立学术意识,培养科学钻研的态度,并且逐渐形成创新性的思维。
三、音乐表演论文思考与写作的角度
音乐表演论文思考与写作的角度应是多方面的。
首先,可以运用已有的音乐学研究成果,对作曲家开展纵向、横向、原点比较。纵向比较即对不同风格、不同时代、不同国籍的作曲家进行比较研究,旨在寻找出他们间的影响、联系与传承;横向比较即对同时代、同国籍、同流派作曲家进行比较,寻找差异;原点比较即对一个作曲家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作品的比较,既寻找联系,也寻究差异,从而使我们在把握作品音乐风格方面有所建树。
其次,对音乐文本进行研究分析,从曲式结构、和声、调式调性、速度力度等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并以手稿为基础,对作品进行不同版本的研究与分析,并将不同演奏家的演奏录音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在演奏方法与风格诠释上阐明自己的观点。
再次,从事音乐表演教学的工作者,必然要求将教学与科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科研予教学创新支持,教学反馈科研以灵感驱动,二者互相推动,相辅相成。因此,对已有的专业论著及同行发表的论文进行搜集、阅读和整理。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主观的思考与探索,不断将教学方法的积累升华为教学理论的形成,才可逐步建立自己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理论。
综上,音乐论文是储存、传递信息的良好载体,它不仅能广泛传播和普及已有的音乐研究成果,而且便于人们从中汲取知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因此,笔者认为在音乐院校的表演专业中,进行音乐论文写作训练是极为必要的。
音乐不是技术,而是文化。我们只有在音乐研究中不断前进,才能使我们超越自己,进入一个全新的、更高的音乐表演与学术境界,从而让自己的音乐表演更富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注释
[1] 廖乃雄、罗传开.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音乐学”词条.
[2] 张 前.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1.
[3] 傅利民.音乐论文写作基础.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音乐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