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7:06: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德育教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学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由于认知、年龄、阅历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还没有形成稳定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容易被一些似是而非的社会现象所误导,甚至走入歧途,因此,作为主要育人功能载体的中学语文学科,有责任担当起引导学生的义务。如在教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文后,我安排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读后感,并在课堂上开展讨论,探讨生命的真谛,人生的价值。此外,在教学中,我开展课前一分钟演讲活动,要求学生在课前搜集中外名人在成为名家造福社会、流芳千古的同时,如何敬老爱幼、关爱他人的事迹,如向老师敬酒、向老师赠款、给老师让座的故事,孔子、鲁迅等名人尊敬母亲的故事等。学生以这些素材开展演讲,“听众”听了演讲之后的感受联系生活实际再写成听后感,很多学生写出的文章感情真挚、内容丰富。在课堂上,我遴选了一些与同学们分享,既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更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提高了学生明辨是非、判断假丑的能力。
二、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核心,爱国、爱家、爱党、爱人民是学生最基本的道德情感。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巧妙加以利用,从而让学生在获取语文知识,培养语文技能的同时产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社会的道德情操,滋养浓厚的爱国情怀。如苏教版教材中《中国的土地》《美丽的西双版纳》《始终眷恋着祖国》《黄河颂》《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等等都是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经典素材。教师在演绎课文时,配以现代手段,展示迷人的画面,辅以教师的真情诵读,带学生的心灵去旅行,让他们体会祖国的山河如此多娇:徜徉在阿里山风光里、徘徊在西双版纳的美景中,流连在云南傣族泼水节的神韵间……让学生陶冶在中华文化和美丽的景色中,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产生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成就个人素养
巴金说过:“孩子成功的教育是从好习惯的培养开始的。”的确,好习惯成就一个人的成功,坏习惯则会误导孩子一生。中学阶段,正是一个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将学生习惯的培养嫁接在课文之中,巧妙渗透习惯教育。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便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帮助他们改掉坏习惯,形成好习惯;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教会学生任何时候要做一个真实的自我,如果自我膨胀,最终只能落得丑态百出,贻笑天下;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我引导学生思考人在面对逆境时,是消极感慨老天对自己的不公,还是将这种困难作为推动自己前进的动力?进行《斜塔上的实验》一文,我和学生讨论,大凡在历史上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巨匠,需要的首要素养是对真理的坚持不懈的追求以及孜孜不倦的探究精神。此外,针对学生平常生活中的一些小节,在教学课文《我的老师》时,我利用课堂,展开辩论,倡导讲礼貌,懂礼仪,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四、渗透感恩意识教育,锻造完美人生
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卢梭说过:“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在社会价值多元的今天,一些不良言行不断影响着孩子,很多孩子丧失了基本的道德底线,对父母、对身边的一切缺乏起码的感恩之心,一些触目惊心的事例让人在感到无比痛心的同时,更应引发我们的深入思考,培养孩子们的感恩之心已迫在眉睫。为此,我在教学中,利用一切时机,教育学生要懂得感恩,懂得反哺,懂得报答。如在学习课文《父母的心》《背影》时,我通过真情朗读角色表演引导学生去体会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在教学《七颗钻石》时,重点让学生体会小女孩用具体的行动来报答别人的关爱,让学生学会每天感恩一人,让感恩成为自己生活的习惯,用感恩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世界。
篇2
一个完整的中学教育,德育是灵魂,而体育则是全面发展的有力保证,它能为德育教学提供有力的、健康的、精力充沛的受教主体的重要作用[1]。在体育教学中首先就包含了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同时,体育教学还包括了挫折教育、意志情感教育等。体育是需要顽强的拼搏精神以及坚韧的意志。在中学体育课内和课外的教学活动中,体操、武术等能培养学生勇敢、果断的意志力;越野跑、中长跑等能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毅力;球类运动、接力赛等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以及勇敢拼搏的精神。
2德育教学内容
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的教学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政治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理想主义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和情感)、道德作风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作风,组织性、纪律性及其社会公德)、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勇敢创新的品质,包括责任感、自强、自立、进取等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爱护公物教育(教育学生爱护公物、珍惜身边的事物)。
3加强德育在体育教学中教育
3.1加强体育教学的学习,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体育教师一般在提升学生的体质、基本知识、运动技能等方面都想方设法去创造条件完成,但是在教育学生思想方面,部分教师认为这是班主任、政教处的事情,只要自己上好体育课,给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等技术就行了。我认为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要求对学生除了体质教学,还要进行素质教学。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崇高的责任感、事业心;其次,要端正自己的思想,树立以育人为目的教育理念、人才观念,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德育、促美的观点。体育教师除了要精通各项体育知识之外,还要极强对于素质教育的学习,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真正的做到德智体美的结合教育。
3.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及其良好的行为习惯
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即使是具有不良习惯的学生也要采取合理的方法,耐心的、反复的进行培训、教学,以帮助他们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在体育教学中,要坚持严格的训练、要求、教育,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巴甫洛夫指出:“我们的教育,教学,任何纪律,各种各样的行为习惯,都是一连串的条件反射”[2]。这就证明了人的道德意识、行为、习惯是由培养教育决定的。体育教师要高度的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好兴趣,并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在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掘每一位学生在运动中的潜能和乐趣,以良好的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培养自我锻炼的习惯,让学生学有所得,终身受益。与此同时,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的内容,独具匠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锻炼、学习。体育教师要注重加强对学生体育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健身、锻炼。从而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更好的培养能动的道德主体。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尊重他们的主体意识、精神、人格。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个性的发展、潜能的开发。德育教学的过程是复杂的、双边的活动,没有学生的积极参加,没有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没有学生的自我教育,德育教学是不可能实现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3]。”这里要求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是要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之所以要提出主体性的德育教学就是要通过我们的德育将学生培养成一个人、一个主体的人,一个有感情、有智慧、有意志的人,促使他们在心理与生理、智力与非智力、情感与意志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的人。体育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包含了很多的文化内涵[4]。通过体育教学的各种手段,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理解体育理论知识,掌握体育中的各县锻炼方法,从而满足学生对体育知识、活动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真正的学到体育文化知识。体育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的讲解与示范,教会学生锻炼身心的方法,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教育的能力,让学生逐渐的达到自我发展、完善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正确的理解和掌握技能动作,再根据动作的特点及其教学规律进行品德教育,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其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教育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集体争光彩、争荣誉,从而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教育学生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想品德、身心素质及个性结构更加完善。
篇3
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体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道德准则,只有它们被学生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语文学科具有现实的社会性,高中语文更是与社会生活、与学生的成长实际融为一体。因而,在教学形式上,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要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课内走向课外,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结合在一起,采取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以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德育过程之中,成为德育的主体因素,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创设语文活动课,让学生的思想在活动中得到体现,得到升华。在学习的《雷雨》时,笔者让全班学生进行讨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情究竟是真诚的还是虚假的。同学们畅所欲言,纷纷表达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从而在民主平等的交流中认清了周朴园对鲁侍萍爱情的实质,也为自己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奠定了初步基础。由学生饰演的课本剧《哈姆莱特》,动作滑稽,语言冷峻犀利,对剧中人物心理的挖掘很到位,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剧中人物的情感。在学习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时,笔者组织了一次学生演讲,演讲的题目也是《我有一个梦想》。同学们积极参加,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梦想。笔者便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要胸怀广阔,志向高洁,要从平凡的小事做起,在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工作中实现自己远大的梦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灵活生动,符合学生心理发展,学生在主动的参与中能将外在的道德观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在学习散文的写作时,笔者将学生带到山林里,带到嘉陵江边,让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感受自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深刻领会自然景物的美妙,陶冶情操,从而写出了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在学习对联的创作时,笔者要求学生为南部县城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这一创建活动拟创一幅对联。同学们热情很高,纷纷进行思索,既学习运用了知识,又关注了社会生活,提高了环保意识。在学习语言知识的运用时,笔者让学生学习写主持人主持节目的串词,并创设条件,让学生主持一台“五四”晚会。在灵活的教学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既提高了能力,又增强了团结意识、合作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了自己的道德情操。学生主动地使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并积极参与其中,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成为德育的主体因素。高中语文教学从来都不是封闭的,在信息时代,学生更应借助电视、报纸、网络等先进媒体,在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加强自身修养,增强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新闻联播”节目能让学生感知社会主旋律的脉搏,“感动中国”能激发学生以先进人物为榜样,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发展自己。《人民日报》能让学生学会理性地看待、分析各种社会现象,《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栏目则成为学生深度了解社会的窗口。借助网络,学生可以“秀才不出门而知天下事”,而学生主动地在“强国论坛”留言讨论,则更是彰显了当代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言传身教
充分张扬教师在德育因素中的自身人格魅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固然许多事有赖于学校的一般规章,但是最重要的东西永远取决于跟学生对面交往的教师个性,教师的个性对年轻人的心灵影响所形成的那种教育力量,是无论靠教科书、靠道德说教、靠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德育作用是巨大的。这体现在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学习的指导者,而且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因而,教师也是重要的德育因素。教师的一言一行,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会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语文教师要有爱心。爱便是教育。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生,是做好全部德育工作的基础。在语文教学工作中,笔者与学生平等相处,注重与学生思想的沟通,注意理解学生的要求,尊重学生人格,培养学生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并注重对学生情感进行关怀和指导。同时,尽可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德育的主体地位,“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激发学生兴趣,树立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在日常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针对学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门别类地进行指导,如:高中生心理障碍与调适,女生安全问题,怎样看待自身与家庭,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怎样提高学习效率等,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及时得到解决,在老师爱心指引下走向成熟、走向成功。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做出表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把言传和身教结合起来,为学生做出表率,成为学生仿效的对象。教师自身良好的人格魅力不仅使老师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而且良好的教师人格形象本身就给学生成长提供“最直接、最有益的营养”。在语文教学中,笔者深入钻研教材,注重提高自身素质,注重教学艺术的提高,用自己过硬的本领打动和征服学生。笔者注重提升自己的工作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也坚决不做。笔者注重自己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关心学生但也严格要求学生,对待学生公平公正,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和生活,保持身体和心理健康,以良好的师表形象和职业道德出现在学生面前,引领他们健康成长。语文教师是德育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在语文教学中,德育内容的选择,德育方法的采用,德育机智的展现,德育效果的形成,都是教师主动参与德育过程的结果。在语文教学中,笔者主动参与到德育过程中,既教书,又育人。
三.总结
篇4
1.利用课本中有关科技发展、生产力,综合国力等知识
相关联的来给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新人教版《数学》中,在七年级第二学期第六章中的章引言与章前图相呼应,提出如何根据第一宇宙速度与第二宇宙速度的表达式,求出这两个速度的大小问题,引入这章的主要内容:实数.章前图是神舟七号宇宙飞船升空时的照片,在这时,我们可以就我国科技发展的进步展开,从神一到神十,从无人飞行到神五的开始带人升空,再到现时神十的成功升空和安全着陆,标志着我国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又迈出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步.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引导学生要从小志存高远,努力学习,刻苦钻研.
2.联系生活,在实例中渗透德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数学教材中,有些教材是联系到许多民生热点问题的,我们可以在学习新的知识点的同时,利用这些问题进行相关的德育话题教育.在七年级教材第十章中有一个关于从数据谈节水的课题学习.在这个学习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查阅其他一些资料,获得更多的关于水资源储量、分布和利用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挖掘后面的信息,得到更多的结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知,较深刻地了解水的分布,水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及生活中许多人在浪费水的现象.同时让初中学生们回家通过电视节目或网络或书刊了解缺水严重程度,从而加深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3.利用数学应用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并培养初中学生喜欢数学的兴趣.许多学生害怕数学,害怕它的抽象性、理论性、逻辑性和系统性.所以我在数学课堂上经常会说:生活就是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例如在二次函数关于自变量取何值时,函数有最大值的知识点中,在应用到销售问题时,我会让学生当自己是经营业者,看利润是关乎哪些因素,这些因素之间的联系又如何,如何才能获得最大利润,这样学生就会感觉到二次函数也就是身边的生活常识,这样就不会觉得太枯燥,从而慢慢喜欢数学.
二、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缜密的学习态度
精确和严密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其存在严密的逻辑推理.学生从一开始学习数学,数学老师们就会告诉他们学习要态度认真.上课要认真听讲,要勤思考,勤练习,做作业时要先独立思考,格式要统一规范,力求学生在解答习题时,要独立劳动,透彻地理解教师在授课时所叙述的理论性概括.这就要求学生学习数学时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能有半点虚假,这有利于培养初中学生诚实、求是、坚持原则的理性精神.在数学解题中,许多学生是头脑比较灵活、反应较快的,可是他们却很多时候缺乏细心和耐心,会在小数计算中看错或写错小数点的位置;或会在表示数的时候忘记数后面的单位;又或者是在计算后没有进行检查和验算等.出现这些错误时,我们指导学生不要心急,不要自满,让他们自己想想如果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看错或写错一个小数点时会造成怎样的后果,让学生明白要学好数学必须要有缜密的心思和谨慎的态度,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严密条理的思维作风.
三、结语
篇5
关键词: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069
在进行认知目标培养的过程中,教育者要紧密联系情感,制定出与认知目标相对应的情感目标,并注意情感目标在各个情感生长环节中的问题,尽量避免无效问题的出现,让学生在情感连续体的阶梯上逐级攀登,就能让情感由外部控制进入自觉内控,逐渐成为习惯,习惯成自然,从而达到良好的情感教育效果。
1 将课文中蕴藏的情感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情感,教师应该对文本中的情感因素进行挖掘。教师可以应用教材中所描述的文字内容进行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以达到学生情感与认知能力培养的目标。
《背影》中的那个催人泪下的情景,就是在父亲送儿子上火车时,爬过月台去给儿子买橘子。买橘子这件小事既不是非他去做不可,也不是他年迈的身躯能够力所胜任的。但是在父亲看来,这件事情他一定要亲自去做,在他的心目中这也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他不去做心里就觉得不踏实,因此他不仅竭尽全力地做了,而且还做得很认真、很自然。在这个情景中,父亲的背影是特别的,它不同于我们随处可遇的普通的背影,在这个背影里充满了感情、饱含着深意。人非草木,当作者看到父亲那承载着厚重的亲情的背影时怎能不为之流泪,读者又怎会不为之动容呢? 把这一情景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想象,或是有某位同学亲眼目睹过父送子这一真实而动人的场景,我们就会对父爱的无私与崇高感受的更加深切,这样也就对《背影》这篇课文的内容理解得更加透彻,使学生的情感达到升华。因此,不妨举办一次主题为“尊敬父母”的班会,把家长请来一起参加班会,让同学们畅所欲言,互相交流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父爱母爱,并且把平时羞于对父母表达的感情大胆表现出来,或者是有过做的不对,让父母伤心的地方勇敢地承认错误。这样就把课文中蕴藏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起来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收效应甚佳。
2 以教师的情感感染学生
2.1 投入真情来感动学生
在老师投入真感情的课堂上上课,会让学生更加有好好听讲的兴趣,这样对学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老师根据作品的内容决定这节课应该用什么样的情感来吸引学生更好地听着这节课,把作者的情感融入自己的情思,传染给学生。这也是显示了情感的感染功能, 老师的认真感染到学生,使这堂课上得更加生动,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学生只有对这节课有了兴趣,这节课才能有效进行下去,学生才能更好地吸收。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课前对课文内容熟悉掌握,积极储备自己的感情。比如在上《咏怀古迹(其三)》时,教师要熟知相关的历史,搜集有关于王昭君的相关资料,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把自己设想成内心充满幽怨不甘和愤懑的昭君,以昭君的角色来诉说心中的痛苦,从而使学生有更真实的情感体验,这样就容易把作者本身的经历和昭君的遭遇结合起来,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也能够对所学的诗歌产生自己的所思所感。所以,老师必须以强烈真挚的情感来打动学生,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接收所学的知识。
2.2 以激情感染学生
在教学活动中,老师以充满激情的心态面对学生,会对学生有一种无形的感染力与渗透力,让学生不由自主地随着老师的思维的引导深刻理解文中的意思。那么,怎么做才是充满激情呢,除了要在上课时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语言富有变化并且富有激情外,还得学会选择和调整自己的语气和语调,为自己充满激情的上好一堂课寻找到一个比较恰当的方式方法。比如,《沁园春 长沙》里的这几句诗“……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当作者回想当年的雄心壮志时心中充满着激情,也表明了作者敢于阻挡一切困难的革命豪情。在讲这部分时,教师最好以激昂向上的语调为学生范读,并且结合的具体经历来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之中,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了这位伟大的政治家的政治抱负和人生追求。所以,老师充满激情的讲课不仅能够使整堂课更有气氛,而且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率。
2.3 以体态语言感染学生
罗曼罗兰曾说:“面部的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是比嘴里讲的更复杂到千百倍的语言。”所以,老师在讲到一些精美的文章的时候,用一些恰当的表情、手势或者其他丰富的体态表现,然后再加以自己富有激情的语言时,可以一面鼓励学生细细品读文章,一面深刻体会文章的内涵。这也是情感的信号功能的体现。运用体态语言授课不仅能够是课堂生动具体,学生们更加喜欢这节课,而且会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达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3 运用有效措施激发学生兴趣,并融入情感教育
3.1 巧用导语
在开课前运用恰当的导语可以使这节课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使学生更有兴趣参加到这节课的深刻内涵的研究当中。在中学生的阅读中,最让他们头疼的就要数文言文了,面对文言文学生很容易望而生畏,甚至绕道而行。巧用导语会使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也是一个培养学生情感的有效方法。古文《陈情表》文字艰深拗口,为了让学生对文章感兴趣,可以来一段这样的权威导入,“坡说过,读《出师表》不哭者,必定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必定不孝。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而《陈情表》是一个例外,它有着能够让七尺男儿感动落泪的力量,那么我们今天来检验一下它是否真有这么大的感染力。大家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不妨悄悄留意一下周围的同学,有谁流泪了,谁没流。”这样的导入语也必将产生“这篇课文十分的令人感动,如果我不感动的话说明我没有读懂”的心理暗示,这样的话学生还会对那些生涩拗口的文言文说害怕吗?
3.2 充分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工具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的出现不得不说给我们的语文课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栩栩如生。作为教师在运用现代化的工具时,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递,还要注重学生视觉上的感受,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的特点,将课件做得生动有条理,但是也不能太花哨,喧宾夺主。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学生对知识内容有了兴趣才能注入自己情感,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才能达到对其情感教育的目的。
在上《天上的街市》这节课的时候,教师不妨运用多媒体展示诗中的画面,再加上配乐朗诵,使学生好像走进了一个灯火辉煌、热闹非凡的天上的街市,街市上有琳琅满目的物品,甜蜜恩爱的牛郎织女在街市上自由散步。学生如同亲临其境般地体会到天上富足而自由,幸福而快乐的生活。同时教师应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巧设疑问,引导思考,揣摩作品。 这样学生才能对作品的主题深入了解,进一步地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当学生已经了解到天上的街市是自由幸福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疑问:在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之间隔着天河不能自由来往的,每年只能在七夕乘着鹊桥相遇一次,作者为什么要违背故事的本意呢?这时就应该启发学生思考文章的写作背景了,由于本诗写于 1921 年,这时的中国刚经历过不久,正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表达他对黑暗的社会现状之不满,对理想的生活充满了向往和追求。 通过这一系列的思考和探讨,学生就很自然的走进了作品所处的时代,了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并体会到了如今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这样的环环相扣把学生的情感层层激发,利用多媒体将诗的内容形象的展现在学生眼前,就不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了。
参考文献:
[1]阴国恩,李洪玉.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115.
[2]全国综合大学教材编写组.心理学[M].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闫桂琴.中学语文教学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王新华.浅谈情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增刊).
[6]朱小蔓.情景教育与人的素质[J].课程・教材・教法,1999,(1).
[7]蔡笑岳.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林维维.未成曲调先有情――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4).
篇6
无论哪种情况,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文化知识或专业技能的传授,而忽视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的不健康的思想倾向,缺乏警惕,听之任之,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在关键时刻迷失方向。其后果是严重的,教训也是惨痛的。社会上那些骇人听闻的事例且不说,就说学校中每学期结束的考试,总有学生违纪甚至与监考人员发生冲突,一份份通报批评代替了文化课成绩单。这样的“教育成果”难道不令人反思吗?“大学之道,在明明德。”[1]“青年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2]学校的工作是培养人才,培养人才就要把德育放在首位。这个道理再清楚不过了,古往今来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是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没有把学生培养成品德高尚、造福人类的人,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严重失职。因此,明确使命,调整心态,把德育摆在育人的首要位置,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要解决好的首要问题。
德育是塑造学生的心灵,不同于一般的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德育必须讲究方式方法,必须采用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教育。总的原则是潜移默化,切忌空洞说教。可采用的方式方法很多,仅举三例如下:
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教师首先要有时间观念;要求学生遵守纪律,教师更要有严格的自律精神。大学生,其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言不由衷的说教不足以慑服他们,而率先垂范则令他们信服。为师者,其良好的师德修养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无比深远的。
由教学内容自然引发文学课的教学目的不仅是使学生掌握古今中外文学史、文学思潮以及作家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文学课还肩负着用优秀的文学作品教育熏陶学生,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使学生具有高尚人格的任务。可以说,用文学作品进行品德教育,材料是极其丰富的,随处可见。只要教师有意识地适当地加以引发,就可以由文学知识传授进一步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比如,讲鲁迅的《伤逝》,可以让学生撰写小论文,分析子君、涓生爱情悲剧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鲁迅“人必生存着,爱才有所附丽”的思想,这对大学生正确处理爱情问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样,在讲授《荷马史诗》时,可以将特洛亚的两个王子进行比较:弟弟帕里斯爱情至上,哥哥赫克托耳胸怀国家、人民;帕里斯为海伦引发了毁灭祖国的战争,赫克托耳为保卫祖国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使学生不禁思考国家与个人、责任与情感的关系问题。在影片的具体情境中,对于赫克托耳质问弟弟“你爱海伦,那你对父亲、对国家的爱又在哪里?”的这句话,每个同学都会引发共鸣,那是掷地有声的道理,而不是空洞无力的说教。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文学史上灿如星辰的作家,永垂青史的不仅是他们的艺术成就,还有其卓越的人格光辉。屈原的爱国、杜甫的忧民、陶渊明的超然、苏轼的旷达、刘勰的笃志好学、司马迁的忍辱负重等等,永远都在激励与启迪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高尚的情操,磨练坚忍不拔的毅力,做一个顶天立地、与日月争辉的大写的人。
由学生思想实际展开教师要教育学生首先要研究学生的思想特点,摸准教育对象的思想脉搏,才能有针对性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文学名著虽然是经过时间长河筛选出的优秀作品,但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有些名著今天的大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隔膜的。在教学中努力联系学生实际非常必要。学生思想实际有的表现在课堂上,有的藏在心里,这就要求教师既要积极去了解未表露的,同时又要及时抓住课堂表露的。有一次,在讲授但丁《神曲》时,一名上课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公然带着挑衅的口吻说:“惩罚是没有用的”,显然他是针对一些老师对学生的批评行为。任课教师没有责怪他打断讲课,而是抓住这个契机,让大家就此展开讨论——对于不遵守纪律、法规的人该怎么办?有的学生认为不该将不守纪律的学生赶出课堂;有的主张惩罚;还有的认为应该等待学生日后的醒悟和追悔等。经过充分的讨论和意见的碰撞,学生们对自由与纪律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接下来,任课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但丁通过地狱、炼狱和天堂的设置来表达人类在理智、仁爱、信仰的指导下悔过自新、达到至善至美境界的主题思想。学生自然会将自己的思考与但丁的思考想对照,既很好地理解了但丁的作品,又提高了自身的品德修养。
在讲到歌德的《浮士德》时,我们针对大学生的人生理想做了一个问卷调查。问卷的题目只有一个,即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人生目标。因为是不署名的问卷,学生们写上来的奋斗目标都是他们的真实想法,诸如有车有房,有自己的公司或工作室,和心爱的人到世界各地旅游,从事慈善事业、帮助贫困的人等等。这个讲课前的调查既使教师了解学生,又促使学生严肃思考。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之后,我们进入讲课环节,引导学生考察浮士德的人生轨迹,思考浮士德为什么在知识、爱情、政治、艺术领域都无法得到满足,又为什么在带领人民改天换地的事业中发出“你真美,请停留”的呼喊。在理解浮士德这个人生永恒的探索者之后,我们又将浮士德的积极的人生观和魔鬼的虚无的人生态度进行对比,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成为造福社会的有用之才。一名教师,只有在内心深处真正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才会真正重视德育;只要真正重视了,就会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虽然品德的培养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见成效的,也不是一年半载能完成的,但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去做了,自然就会有成绩的。
篇7
2.结合教材进行德育教育。数学用各种符号、公式、图形和数字揭示现实世界的真理,虽然这样看起来数学是门很抽象的学科,但是在现行的数学教材中也穿插有不少可用来进行德育教育的素材,因而结合教材来进行德育教育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如在讲授勾股定理时,可以适当介绍勾股定理是中国古代先祖在历法中的重大发现,又名商高定理,在大禹治水时期就有运用的记载;刘徽的割圆术是利用求极限的思想求出圆周率,而后南北朝的数学家祖冲之将圆周率算至小数点后7位;古代中国的数学一直领先于世界,在线性方程、高次多项式方程和不定方程的解法上,中国古代科学家的各种先进算法层出不穷。教师可通过对我国古代辉煌数学成就的介绍引起学生对于学习数学探究历史的兴趣,既可以加强学生对于学术研究的兴趣,又能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今时代,功利主义横行,在学术研究领域尤为明显,教师发表文章只为获得职称,得到更好的物质条件,孰不见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哪一位不是潜心研究某个领域十年如一日,最后发表文章一鸣惊人,而他们的研究结果也是造福于人类。在这种不良学术环境下,这种从小培养的民族自豪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培养学生甘于平淡,淡泊名利,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不仅利于纠正歪风邪气,也有利于学术的发展。
3.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德育教育不仅要求老师主动教授,也要求学生主动学习。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改变课堂上只有老师做主角的现状,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团体,不孤立任何人,在团体中设立学习目标,如解答一道难题,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显然在让学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他们会有认识上的分歧,可能会有争执,但是这正是学会互相协调的第一步,同一个团体的人总会在不知不觉中互相影响,相互妥协,最终磨合成完美的团队。而正是在磨合的过程让学生们学会如何去与人相处,如何处理观点上的差异,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这些东西,不是老师教授的,是学生自己学到的。德育教育是长期的事,老师不可能总在学生身边,而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收获更多。
4.课堂外的德育教育。对于初中生来说,德育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课堂内,数学教学也不应该只停留在书本的数字上,学习数学不应该只为了应付考试,取得好成绩,这是本末倒置。数学源于生活,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有数学应用的影子。如可以通过对建筑工地上吊车的观察来验证三角形的稳定性最强;路面上的下水道井盖都是圆形,这样可以有效防止井盖掉入井内;人的脚的长度与身高的比例大约是1:6.8,在警察破案过程中常常通过脚印来估计嫌疑人的身高。身边的例子往往能够给学生以更深的印象,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避免养成对知识浅尝辄止,只停留在纸面的习惯,提高其对于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篇8
[摘要]合作学习作为如今教育界广为流传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任课教师们的推崇。在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用让学生们进行合作学习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通过从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以及存在的弊端进行阐述,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希望能够给体育教学带来一些启发。
[关键词]体育教学;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实施方法
一、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程序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教学模式是通过学生们之间的合作学习,从而让其具备良好的合作意识、自学意识以及“大家”意识。因为合作学习不局限于仅仅两个人或者是三个人,甚至是一个团体内的互相合作。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团体合作能力。在这个目标下,体育教师们的教学程序应该围绕在学生们的特异性之中。例如,组内不同学生们的兴趣爱好、特长本领、学习成绩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教学们判定不同学生们之间的进行合作学习的依据。因此,任课体育教师们在进行分组时可以考虑以下的方面:第一,教师们在进行体育教学课程学习之前可以先设置几个课前问题,将这几个问题平均分配给小组内的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个小组内的学生能够互助互学,从而共同得出答案。然后,在课上教师们在根据学生们对于问题的理解与回答进行整理,并对正确答案进行公示,从而完成体育课程教学的教学目标。
二、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影响
将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体育教学中是一项创新的举措,下面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将其应用与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们的学习以及生活的影响。
(一)对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的影响相比较于传统的竞争型体育教学来说,合作学习模式对于学生们观察和分析能力的提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合作学习以学生们为中心,任课教师们将一些体育动作、操作技巧演示给学生们,通过将动作从正面、侧面依次进行展示,从而让学生们能够充分的熟悉这个动作,这样不仅仅可以加强学生们对于动作的认知,避免出现错误记忆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学生们通过观察教师们的动作示范从而对于体育动作等等有了更加深刻的记忆。为了能够让小组成员能够一起进步,各个成员将会非常积极并且主动地指点出组内同学动作的不恰当性或者是错误的地方,通过合作,小组内的学习环境非常和谐并且积极向上,因此,合作学习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们的观察能力以及学生们之间的分析能力。
(二)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的影响在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的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合作学习模式相比于相比较于传统的竞争型体育教学来说,更容易让学生们接受理论知识,进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对于体育知识的理论知识水平。理论知识作为体育教学实际操作的一个技能挤出,是高等师范学院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合作学习模式的本质是让学生们自主进行学习,然后组内相互合作,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学生们在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通过以教材、互联网、课外书籍等等的方式对老师们布置的作业进行理解,学生们在进行答案查询的过程中,无意识的增加了学生们的知识面,还提高了学生们的认知水平,再通过组内各个学生们之间的相互讨论,进一步加深了学生们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记忆。从而让学生们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加的牢固。
(三)对于学生们学习兴趣的影响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传统的体育课程的教学很少让学生们进行实践教学,大都是以口头叙述,然后老师们在进行动作的示范,学生们真正的思考并且练习的时间较少。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们对于技能的实践以及应用的重视程度不够。而且教师们的主观教学意识非常强,仅仅是依靠自己现有的动作技术或者是教学经验对学生们进行教学,学生们在课程上处于一个被动吸收知识的现象。这种教学模式很容易导致以下两种情况:第一,一旦体育教师的在进行课堂演练和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出现教学内容的偏差,学生们一时间无法发现,导致一错再错。第二,教师们的主观意识太强可能导致学生们对于课程内容的厌烦,因此,对于学生们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也很大程度上下降。而合作学习则大不相同,合作学习让小组内每一个学生都动了起来,并且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相互帮助,并且每一个人都有着让自己的小组变得更好的责任,因此,学生们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也就会大大写提高,从而对于他们的体育学习达到了一个非常有利的影响。
三、使用合作学习时应注意的问题及建议
(一)使用合作学习时应注意的问题通过对以往高等师范院校采用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产生的结果发现了一些问题:第一,有些高等师范学院的任课体育教师们很有很好的使用学习资料,进而不能够将合作教学模式与教学资源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出现教学偏差问题;第二,在课堂中应用合作教学模式时,教师们在其中起的作用并不是非常的明显,以至于在推行起来有些困难;第三,学生们在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时参与度不大,对于问题的讨论有效性也不是很有成效;第四,教师们对于学生们进行合作交流所产生的成果反馈不明显,导致学生们进行下去的欲望不大。
(二)使用合作学习时提出的建议因此,针对以上出现的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第一,高等师范学院的体育教师们必须加强对于学生们进行合作学习的引导,进而让学生们能够熟练地掌握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第二,在进行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行时,不要只注重表面形式,要加强对于这种教学模式的创新性研究,进而更好的应用与自己的课堂之上;第三,在进行教学时,不要只注重教学模式的实行,还需要注意学生们综合素质的培养;第四,学生们在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老师们不能只关注与好学生,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们也要一视同仁,进行个性化差异教育。
四、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研究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加学生们的注意力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网络资源非常丰富,一些学校的优秀教学视频也在网上都有资源。现如今,每一所高校中都存在着多媒体设施。因此,教师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在网络上寻找更多的视频让学生们进行参照学习。例如,学生们在学习一些体育动作的时候,教师们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视频信息,在备课的同时,将互联网上的一些专业人士的视频进行剪辑,并配以文字说明。然后在课上教师们在进行课堂讲解的时候,为了提高学生们的记忆力,在讲解完理论知识之后,然后进行视频的观看以及讲解。将动作从正面、侧面依次进行展示,从而让学生们能够充分的熟悉这个动作,这样不仅仅可以加强学生们对于动作的认知,避免出现错误记忆从而影响学习效果。通过视频中动作的循环播放,让学生们自己实际的练习以及模仿,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进而增加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小组之内还可以进行动作讨论,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果。
(二)录制实时课堂视频,提高学生们之间的课外交流,增进合作学习在课程上学习完动作之后,其中有些难以学习的动作有些理解能力差的学生们很容易出现混淆,或者是忘记动作的情况。多媒体教学完美地解决了这一个问题。教师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将自己的教学内容进行录制,从而将网络版的课件传至班级内的QQ群或者微信群里,让学生们下了课之后可以自主进行不会的动作的学习,已经学会动作的学生们可以对自己学习的内容进行温习。对后期进行易错动作的解说和示范,从而避免错误的发生。并且这些视频可以将进行慢播以及重复播放,这样一来,学生们不熟练或者没有听懂的动作可以进行反复的播放,从而加强学生们对于动作的记忆。这种方式将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变,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们的教学效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不仅仅减轻了教师们在课外时间,还能够加深学生们的课堂记忆。
篇9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生态伦理道德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态伦理道德的关注越来越重视,因此培养学生们正确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尤为必要。学生生态伦理道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属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范畴中的,因此也可以认为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中阶段作为学生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语文教学在生态伦理道德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此,本文就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生态伦理道德教育进行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
一、在文本研习中熏陶
语文新课程在基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在教材中编排了非常多关于人与自然方面的文章。这些课文在为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生态意识,为学生们生态伦理道德观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几千年来传承了大量关于大自然的名篇佳作,这些美文对于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生态伦理道德教育无疑是极好的素材。例如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中的《春江花月夜》就曾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在具体的教学当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一名句进行赏析与研究,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引入刘希夷所作《白头翁》中“更夐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来引导学生感悟古人对于天人关系的认识与感受:生命与宇宙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得以展示,体现了我国古代“天人一体同仁”的传统哲学思想。而诗人风格独特的审美体验与人生感悟更是让学生获得了很多启迪。
总的来说,引导学生进行这些文本的研习,其实就是帮助学生对自然美的世界加以感悟,并树立学生尊重自然、热爱自然,这对于学生建立起同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在阅读讲练中渗透
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如火如荼。在这一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用具有时代气息的新材料来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渗透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就近几年的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来说就极具特色。 2002年全国卷阅读题《沙尘暴》、2007年四川卷阅读题《瓦斯的开发与利用》、2007年全国卷阅读题《关于保护生态多样性》、2008年湖北卷阅读题《关于湿地》这些文章都是向学生们渗透生态教育的好文章。因此,教师在知道学生做题的过程当中,可以适当的向学生们介绍一些与之相关的背景知识,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问题的理解,而且能够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受到生态教育的影响,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提升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生态伦理道德观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再比如学生进行古文翻译训练时,教师就可以通过选用国学经典中与生态伦理道相关的文章进行训练文本,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古汉语知识,还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生态伦理道德修养。如课文《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等,学生通过学习或多或少的都可以了解到孟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思想。
三、在实践活动中体会
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对外界的认识之最初的中介就是活动”。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了综合性学习这一主张,语文课程应该同其他课程、书本学习以及实践活动紧密的结合起来。高中语文教学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了老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当中,进一步的接触社会、认识自然,以实现语文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效果。正因如此,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生态伦理道德教育更应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以体会,建立起正确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学习《像山那样思考》这一课文时,老师可以围绕这一课文要求的学习目标与人文内涵来组织学生开展以“环保、生态”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在这一过程中,不但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增强,在无意识中也会提高学生对于生态环保方面的重视,乃至积极参与到环保活动当中去。不仅如此,在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运用的相关学习当中,老师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与环保有关的宣传语、广告词,让学生来做出赏析、点评,并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创作进行评比。这样一来,学生环保意识和环保精神得到了培养,而且有利于促进高中语文生态伦理道德教育。
总而言之,让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感悟生态伦理道德,不但可以极大的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开阔眼界、丰富社会经验,而且对于学生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也有良好的效果。实践中感悟是校内外沟通的大融合,这一举措势必会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因此,高中语文生态伦理道德教育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探究、感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样,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的体会也会深深的影响到其自身的生态伦理道德观。
【参考文献】
[1]邵建新,朱永芳.语文教学中开展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0(02)
[2]朱永芳.语文教学中的生态伦理道德教育[J].教育.2010(01)
[3]冯景龙.浅议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J].双语学习.2007(08)
[4]江红.关于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J].职业教育研究. 2005(12)
篇10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德育 渗透
中学教育的目标是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当代的素质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学语文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中学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更要肩负提高学生美育、德育、体育等的重任。中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体现。它指出:“语文教育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美的和谐发展。”①由此可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渗透德育教育,使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德育工作同步协调发展,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从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来看,他们的可塑性极强,信息化的发展对他们品德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其中包括消极方面的影响,受很多不良价值倾向的影响,他们的行为存在偏差。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德育教育没有完全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教师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道德和品质的教育重视不足。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没有完全渗透进去,还存在缺失的现象,例如,很多教师不能在课堂训练中进行德育教育,不能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能在阅读教学中很好地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材中包含很多德育因素,两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以下几个方面的途径可供借鉴。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培养学生热爱国家、民族的思想感情。爱国主义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中学语文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通过树立典型的人物形象,营造优美的语言氛围,宣传感人的事迹等手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帮助学生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奋斗目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优美语言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了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现在中学生生活的物质条件优越,居住条件很好,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生活空间,这样容易使学生形成自卑、孤僻、压抑的心理。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运用教材,引导学生勇敢、乐观地面对挫折,培养学生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在的中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培养他们形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特别重要。中学语文教材中表现这种传统美德的内容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加以引导。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积极引导学生重视亲情和友情,朱自清的《背影》让学生体会到浓浓亲情的感人力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感受亲情和友情,并懂得感恩。教师在对爱情作品的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增强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
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可塑性极强,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中学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提高自己的学识和品德,树立为人师表的形象,以身作则,起到表率的作用,不断提高对情感主题、课文道德的品评水平,让学生明白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更好地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中学语文教材蕴含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增强德育渗透意识。在语文教学中,要形成教师、学生、学校三位一体的局面,师生之间要加强互动,教师要以身作则,充分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加强与学生的思想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建立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积极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努力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应以亲切、和蔼、积极向上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运用自己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建立师生间融洽、和谐、信赖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在外部环境上也应为德育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参加活动过程中,不断提高个人品德修养,感悟人文精神,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德育教育的渗透不能仅局限于课堂上,要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在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适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语文主题活动和语文活动课,通过音像、图片等教学手段,高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根据教材,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获得高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达到预期的德育教育目的。除此之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及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育,比如作文竞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讲故事比赛等。每单元后面的综合性学习里有不同的主题,这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一个好途径,因为这些综合性学习既要求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又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德育渗透要想渗透到位、取得良好效果,需要教师注意方法,适当引导,让学生树立高尚、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在作文指导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一大难点,是德育教育渗透的重要基地。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联系实际进行德育教育,尽量选取与德育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在训练的时候接受德育熏陶,并积极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人生观。只有这样,写出的文章才有“骨力”,才有“灵魂”,才能感染和教育学生。以德育教育为主体的作文写作强调作文选材要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能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作文立意要真诚,通过作文训练向学生传授做人的道理,让学生在作文中真正认识自己;作文评语是渗透德育教育的关键,教师在阅读学生作文时发现学生思想道德情操中体现的闪光点,运用激励性的作文评语唤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及时指出学生偏激的思想和消极的情绪,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充分重视思想内容的指导,文章中的思想内容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外露,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能只重视形式而忽略内容,这就要求加大对学生健康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力度,这样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内容才会积极、健康向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互相评价作文,在互相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充分发挥教材中固有的德育教育内容的作用,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思想,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五、在课堂教学中加大透德育教育的力度
在语文教材中,有一部分课文内容与德育教育有密切的联系,在课文内容中渗透德育素材,充分把握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加以适当的引导,能取得良好的德育教学效果。如现代诗《母亲》表达了对祖国、对母亲的爱,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受到感染,与作者的感情融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父母长辈的爱。教师尽量找出教材中与德育教育内容相关的内容,利用其独特之处,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语文教材中还有一部分内容与德育教育没有密切联系,针对这部分内容,教师应充分挖掘课文中的德育素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受到德育熏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语文教材中对德育渗透不利的内容要加以避免,有些课文不注重德育教育,在写作方法、谋篇布局的运用等方面比较突出,但作者传达的中心思想有可能较消极悲观,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不良影响。这种情况下,教师应重点强调对学生思想教育有积极意义的方面,加强学生的德育训练,尽量避免讲解对学生思想教育不利的内容,可以从作文技巧、写作手法上讲解不适合挖掘其中思想教育内容的课文,不一定每篇都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德育的视角解读中学语文教学的途径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培养个人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人生观的重要手段。因此,应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因材施教,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用现有的语文教材结合实际,使教育表现出自己的特色,让学生的思想在学习中升华,使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注释:
①秦训刚,晏渝生主编.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参考文献:
[1]焦玉珍.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J].考试周刊,2011(17).
[2]任海芬.德育教育渗透初探[J].吉林教育,2010(01).
[3]王晓英,孙丽英.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新课程(教研版),2008(05).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