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交流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16 05:17: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审计交流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审计交流材料

篇1

一、实践与应用

(一)财政资金实现全覆盖

联网审计系统采集了总预算会计、国库集中支付、会计核算中心、非税收入等电子数据,覆盖了一级、二级预算单位,涵盖了“预算指标-预算执行-财政集中支付”全过程;铺设了千兆专用光纤,大大提高了数据采集速度,采集当天发生全部财政数据只需五分钟左右,而且可以根据工作需要随时采集,做到了实时更新数据,审计人员可以应用最新的电子数据实施审计。

(二)审计数据实现集中汇总

借助财政联网审计系统的数据库服务器,将非联网数据导入到联网审计系统中,既可以利用服务器的高性能运算速度提高工作效率,又实现了从零散数据到审计数据库的集中,使审计数据得以共享。如我们在“五项社保”基金专项审计中,把“五项社保”的财务、业务数据导入到财政联网审计系统中,计算机人员通过财政联网审计系统对海量业务数据进行筛选整理后,存储在服务器中。在当年的预算执行审计中这些数据又为预算执行审计所用,并且在次年的农村劳动力培训资金审计时又得到应用。逐步积累数据库中的数据,为开展纵向深度分析,宏观长远预测等提供依据。

(三)审计实现动态监控

通过财政联网审计系统动态监测功能,对数据进行多维分析,及时发现并核实审计疑点,查处和纠正违纪违规问题,从而增强了审计监督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实现了由静态向动态、由定期向经常的转变,使审计“预防”功能得到了较好的发挥。我们以国库支付明细为基点向支付时间、预算单位、预算科目、摘要等维度延伸,动态监测财政支出状况,对大额支出项目、支出单位开展审计调查,实现了“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审计思路。如:在对2009年国库支付数据进行动态监测时,发现补发教师绩效工资支出占总支出比例最高,将此列为2010年的审计调查项目,以查明是否有违反绩效工资政策乱发钱物及突击发钱等现象;以国库支付明细为基点向摘要等维度延伸,发现公务接待费支出占总支出比例较大,进一步向预算单位延伸,出现某单位公务接待费排列第一,立即对该单位进行了招待费专项审计,查处、纠正违纪违规问题,达到了降低行政成本,严肃财经纪律的目的。将预算数据与国库支付数据进行对比,发现了随意调整预算指标的问题,将此作为预算执行审计的问题向人大报告,督促财政部门加以整改,促进其科学编制预算,严格执行预算充分发挥了审计震慑力。

(四)审计工作实现高效率

财政联网审计系统采集的数据具有全面性的特点,可以通过开展横向对比等分析性复核的方法为审计立项提供数据依据,使审计立项更加科学、有效。通过财政联网审计系统,在审计立项时就可以通过财政联网审计查阅被审计单位的预算数据、国库集中支付数据、财务数据,掌握其基本情况,从多个角度进行数据分析,为科学安排审计项目提供依据。在审计调查阶段审计组通过财政联网审计系统下载预算数据、国库集中支付数据、财务数据,在进驻被审计单位前已经确定了审计重点,做到了心中有数,审计人员在被审计单位的主要工作不再是查账找问题,而是带着疑点找问题。在开展审计项目时,通过纵向对比,使审计重点、审计目标更加明确。利用财政联网审计系统,通过ASL语句将审计业务人员的经验方法编写成审计方法,财政联网审计系统利用这些审计方法可以对所有数据进行自动审计,实现全面预审。如通过预审提交的审计疑点发现会计核算中心的大部分会计凭证存在多借多贷等会计处理不规范的问题,通过与会计核算中心沟通后,这些会计技术方法有问题得到了纠正。

财政联网审计的开展使审计获得了大量有用的、多种类型的信息,通过数据的多维分析的方式对经济结构、发展趋势、同级单位横向对比等宏观信息进行总体反映,一方面可以摸清全部财政资金的分布状况、总量规模、资金投向,实现了财政支出由功能分类向经济用途分类的转变;另一方面,由于财政资金动态、实时的特点及全面、多维的数据量,使审计工作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提升了工作层次,构建了“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财政审计大格局。

二、困难与问题

财政联网审计创新了审计工作手段,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扩大了审计工作影响,但是通过审计工作实践,我们也发现存在一些难点与问题,主要包括:

(一)审计法律法规不完善。一是《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必须持审计通知书才能实施审计,被审计单位应依法提供电子数据,审计机关有权对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进行审计。但对财政联网审计这种全面、实时、动态审计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新修改的审计法实施条例也没有涉及这种情况,只能靠地方政府和部门间协调,如果发生行政诉讼,败诉的可能性非常大。对联网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仅靠“审计建议函”等方式反馈给被审计单位,没有法律效力,起效不大。二是财政联网审计目前没有统一的操作规范和工作指南,如网络安全设置、采集数据方式、数据分配管理、审计预警结果运用等问题没有统一的规定,靠应用单位自己采取措施管理。

(二)审计外部环境不适应。财政部门积极推行以部门预算为基础,国库集中支付为核心,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为重要组成部分的财政制度改革和“金财工程”建设,为财政联网审计创造了良好的审计环境。在通过财政联网审计过程中发现财政部门的四项改革还不尽完善,如部门预算编制不细、国库集中支付执行不全、操作人员违规规定随意删改预算数据等问题,使得财政联网审计采集的数据不全、不实,影响了财政联网审计系统的应用。

(三)审计风险“潜滋暗长”。财政联网审计能够适时、准确、快捷地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这在给审计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但也带来前所未有的审计风险,如资源的共享使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受到威胁,同时计算机病毒侵袭、不合理操作以及硬件损坏等问题也会导致数据毁损或丢失,严重时可能破坏被审计单位的整个系统,从而带来显性或隐形的审计风险。

(四)审计人员素质不高。财政联网审计对审计人员的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要熟练掌握oracle、sqlserver、db2等数据库知识,计算机网络技术,会计知识,财政业务知识等。只有具备复合型知识背景的人员才能胜任这项工作,尤其是我们基层审计机关,这样的复合型人员非常缺乏,财政联网审计系统的部署和维护甚至更换数据模板都依赖于软件公司,就更难说在审计工作中能较好的做到财政联网审计工作实践。

三、对策与建议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联网审计的法律法规

上级审计机关及相关立法部门应尽快研究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完善问题,使审计工作在法律的约束指导下更好地发挥其建设性作用。应尽快出台财政联网审计准则或财政联网审计工作指南,使之成为审计人员在实施财政联网审计工作时必须恪守的行为规范和专业指南,并作为判断财政联网审计工作质量的权威性准绳,以规范数据审计与系统审计相关审计行为和审计管理。要明确建立财政联网审计管理制度,包括跟踪作业制度、日常监控结果应用制度、审计人员权限管理制度等,开发相应的财政联网审计系统电子监控子系统,对审计人员的所有操作进行全程监控,以加强审计管理。

(二)进一步深化创新财政联网审计

积极探索如何把预算指标管理、总预算会计和财政集中支付审计系统有机结合起来,从业务管理流程的角度实现预算执行情况的一体化审计。探索财政联网审计的数据大集中审计,由于财政部门使用的信息系统基本一致,上级审计机关可利用审计业务人员和计算机人员的优势,通过审计内部网将下级审计机关采集的本级财政数据,利用财政数据审计分析模型开展远程审计,将审计的问题反馈给地方审计机关查证和落实,以提高财政审计的效率和威慑力。

篇2

古人云:“不先审天下之势而欲应天下之务,难矣。”不认真分析机关内部情况,从思想观念上实现根本性的转变,就难真正提出机关效能建设的有效措施。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效能建设的基础。

“官本思想”要转为“民本思想”,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审计机关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和“群众”观念,深刻体认到手中的权力、职能是人民赋予的,变“官本位”为“民本位”,真正实现总书记提出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为人民做贡献,为群众谋利益。

“监督思维”要转变为“服务思维”。要进一步端正“监督”与“服务”的关系,立足监督,着眼服务,以查错纠弊为手段,以促进建章立制、规范管理、促进发展为目的。微观上要深刻查证和深入分析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系统、全面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促进被审计单位改进工作,增强发展的后劲和潜力;宏观上,要将审计发现的问题和情况纳入制度的框架加以分析,提出完善政策制度的意见和建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深层次的服务。只有这样,才算找准了审计工作的切入点和着眼点,才能真正发挥好审计监督预防、发现、抵御的“免疫系统”功能作用。

“随意行政”要转变为“依法行政”,真正做到规范执法。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仍存在“人情执法”、“长官意志执法”等“随意行政”行为,严重影响到审计的客观、公正,影响到审计的效率和效果。审计机关必须严格按照审计法律、法规、准则行事,将依法行政贯穿于审计实施、审计处理、提出审计意见建议的全过程,逐步克服和消除审计过程的随意性,变“随意行政”为“依法行政”。

二、一个关键:以制度建设为关键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因此,制度的建设、落实是机关效能建设的关键。

要完善决策制度,杜绝决策的随意性。要坚持决策的民主、科学;要通过制度的完善落实,真正做到重大事项通过党组会议、办公会议、审计业务会议来研究决定,将审计机关的重大事项纳入规范化决策制度范畴,保证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决策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将有效保证决策过程的公开透明,同时也提高了办事效率。

要细化权力约束制度,防止权力变为少数人谋私的工具。为正确把握和运用好《宪法》和《审计法》赋予的审计监督权,真正做到依法行政,审计机关要坚持细化审计权力运行制度,主要从约束审计权利运行、强化内部管理着手,以健全的规章制度约束、规范审计行为。从审计项目管理、审计质量保障、审计责任追究方面,制订规章、细化程序、明确操作,进一步培养严谨细致、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真正做到审计过程的“依法、程序、质量、文明”。

要细化内部管理制度,强化对机关资金、物资和人员的管理,做到内部管理目标明确,有章可循,确保“管好人,用好物”。机关内部管理主要涉及“人、财、物”管理,对人的管理着重完善人事管理规章制度,保证干部晋升、任用有章可循,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对财物管理要推行效益考核,提高财物的使用效率。完善机关日常事务的管理制度,促进机关内部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有利于提高机关工作效率,也有利于提高机关工作的效果和效益。

要完善责任和绩效考核制度,建立权责到位的考评机制。监督是审计机关的职责,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绩效将直接影响和决定审计机关的监督职责是否到位,服务职能是否体现。审计机关要把责任落实到日常的工作中,将科室和个人的工作职责加以明确、进行细化,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进行考核,对照考核指标,客观评价职责和工作成效,进行考核。

三、一个重点:以实施审计监督为重点

要通过审计监督,通过发现查处违纪违规问题,提出预防、抵御的意见建议,特别是提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促进被审计单位机关效能的不断提高。

我市审计机关在实施审计监督过程中,结合我市实际,将审计工作“二十字方针”的原则要求,具体化为“三个高度关注”,即高度关注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高度关注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高度关注经济领域中严重违法违纪问题,在保证全面审计的基础上,突出了审计重点。通过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重点工程建设等的审计监督,查处了违纪违规问题,震慑了犯罪;促进了被审计单位规范和改进管理,促进规范了领导干部“阳光行政”,提高了机关效能。据统计,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我局通过审计,查处违规金额76899万元,管理不规范金额429498万元,已归还原渠道资金787万元,上缴财政7084万元;查处大案要案共10件,其中14人已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核减工程额1.34亿元。在最近三年开展的粮食挂账审计、农村“普九”债务审计、政府还贷二级收费公路债务余额审计中,共锁定债务24.46亿元,为减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压力、实现新一轮增长做出了较大贡献。

四、一个始终:将作风建设贯穿于机关效能建设的始终

干部作风是干部素质、能力、品格等的综合、外在表现。一个单位的干部作风如何,直接关系和反映该单位的工作效率、效果和效益。因此,要将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贯穿于机关效能建设的始终。

要经常对干部职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广大干部职工牢固树立“行政为民”的工作理念;要加强对干部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广大干部职工善用手中的权力,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要加强对干部职工的廉政纪律教育,教育广大干部职工慎用手中的权力,真正做到“利为民所谋”。

作为综合监督部门,审计机关在优化自身作风建设的同时,要花大力气通过审计监督,促进被审计单位作风建设的不断优化。当前,特别要通过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资金、重点部门、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审计监督,深入查处违纪违规问题,系统提出规范资金管理、工程建设管理的意见建议,从体制、机制上提出预防腐败、优化发展环境、促进机关作风改善的建议和办法。

五、一个目标:以建设和谐审计机关为目标

机关效能建设的目标,是要通过活动着力提高机关工作效率、效益和效果,建设和谐机关。

作为监督机关,审计部门的和谐包括内部的和谐及外部和谐。内部和谐就是审计机关“人、法、技”等内部要素良性互动,共同促进,保持审计机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外部和谐是协调外部有关要素,营造有利于审计机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的外部环境。

篇3

__省电力公司为了保证“资产经营责任、安全生产责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贯彻落实,促进__电力竞争性生存、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效益、社会效益、员工效益,实现“客户满意,政府放心”的终极目标,紧紧围绕“咬定双满意,奋力创一流,加速实现两个带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的工作主线,积极探索构筑“立体、动态、集约、高效”的内部监督体系,实施财务总监、总会计师及财务部门负责人委派制、片区审计工作派出制和监督巡视制度。通过监督管理体制、机制、制度的创新,推动监督运行机制的流程重组、功能再造,确保监督管理的有效和长效,实现生产安全、经济安全和政治安全。公司现有审计人员93人,其中:本部及派出机构28人,基层单位配备专职审计人员65人,初步形成公司本部、审计工作部、基层内部审计三个层面的内部审计监督体系。

一、完成的主要工作及效果

省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了“立体、动态、集约、高效”的监督体系,实施了财务负责人委派制、片区审计工作派出制和监督巡视组制度。作为监督体系组成部分的内部审计,紧紧围绕“经济安全”这个主题,在内部审计体制、机制和管理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先后成立了审计委员会、试行了审计项目经理制、实现了审计工作向职代会报告制度、召开了高规格的审计工作会议等,初步理出了一条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内部审计工作思路。2001年,公司系统共完成415个审计项目,完成工程、合同审计签证778份,查纠违规金额3,594万元,核减工程造价1.5亿元,提出管理建议917条。

一是开展了综合审计调查工作。审计部门围绕企业经营者关心的重大问题,选择专项管理课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综合审计调查,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了帮助,得到各单位领导和部门的重视。如对火电厂煤耗管理的审计调查,促进了基层单位对入厂煤质量的管理;对大修理费用的审计调查,进一步明确了大修与技改的界限;对结算中心的资金管理审计调查,提出了运用多种财政杠杆盘活存量资金的建议;对多经企业内部业务管理的审计调查,促进了多经企业内部市场的统一和规范管理;对投资管理的审计调查,区分了投资与借款的界限;对科技开发费的审计调查,提出统筹安排、集中开发、推广应用的意见,有利于克服科技投入的重复、浪费现象。

二是前移审计关口,开展了事前审计。审计部门事前介入管理的作用逐步显现,并愈来愈得到各单位的重视。在年度会计决算报表报送之前,审计部门能以审计的视角,对经营管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价;审计人员还积极参与了物资和工程招投标工作,重要合同没有内部审计审查,不对外签约;对基建工程项目,审计部门及时会同有关部门组织进行事前检查,纠正了一些不规范的行为,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三是全面启动了小型基建工程结算审计。从1998年开始全面启动了小型基建工程结算审计,由省公司审计部直接审计、组织片区审计、委托中介机构审计的小型基建项目综合审减率达6%。通过审计,小型基建管理得到加强,使审减率逐年下降,审计效果得到较好体现。

四是开展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审计部门对经营管理第一责任人组织进行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在完成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同时加大了届中经济责任审计力度,对企业经营管理的薄弱环节和经营管理上不合规的经济行为及时给予预警;省公司还把内部审计评价融入干部届中考核工作中,配合人事部门在鉴证、评价领导班子经营能力上发挥了作用,使审计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

五是加强了农网改造工程项目审计。公司审计部组织完成了对全省30个县电力公司的农网资金使用情况调查,组织完成了421个农网单项工程审计,审减金额1080万元;及时纠正了农网资金未按规定专款专用以及农网工程物资采购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农网审计工作取得的成绩,在这次国家审计署统一安排的农网工程审计中,得到了各级审计机关的好评。

六是积极配合监察部门完成对有关经济案件的查处。公司审计部配合监察部门落实了职工来信来访反映的个别领导干部经济问题。通过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调查落实,有的澄清了问题,解脱并保护了干部,有利于领导更好地开展工作;有的查清了事实,帮助责任人员从思想上认识存在问题的性质,达到了教育干部的目的。

七是审计成果得到有效运用。各片区审计工作部建立了片区各单位的审计电子台账,动态分析经济安全危机点;开展了审计工作回头看活动,加大审计成果运用检查力度,组织对1999年以来审计成果运用和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解决“审用脱节”问题,根除“审而不改,审而无用”现象;省公司还为各单位主要领导建立了电子邮箱联系制度,审计部门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共性问题通过电子邮箱发送给各单位主要领导,各单位领导对提出的审计意见能给予重视,部分单位还对照电子邮箱中提出的问题,举一反三、对照自查。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审计部门围绕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管理、服务”的重点,在健全组织、完善制度、改进方法、提高审计成果运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__电力的审计工作从弱到强,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不断创新,建立了新型审计监督组织形式

省公司按照“有限责任、有人负责、有效制衡”的要求,根据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趋势,在分析了过去联合审计组织形式利弊的基础上,为解决审计力量和力度问题,提出了“立体式、集约化”的审计组织体系的思路,实行审计机构派出制,进行垂直管理和领导。通过笔试、面试、考核等层层选拔,选派一批(24人)优秀审计人才到4个片区审计工作部工作,其中总审计师4人(副处级)、正科级审计员7人、副科级审计员13人;审计工作部中审计人员的工资、奖金、津贴、各项社会保险及发生的管理费用由省公司指定单位代办,费用单列,由省公司统一考虑并列入公司年度财务预算。

其效果主要表现在:监督力度得到加强,监督领域得到扩展,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工作更加贴近被审对象,审计服务得到有效体现。通过片区审计人员的辛勤努力,内部审计组织体系改革的举措得到了有关单位的充分理解和认可,片区审计开展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效也得到省公司和片区单位的积极肯定。

(二)加强审计队伍培训,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

为使审计人员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一是以审代培,以老带新。在开展审计项目时组成审计组,在人员组成上有意识地将“新手”与“老手”搭配,让“新手”在审计实践中学会审计;二是举办专题培训班。省公司先后举办了经济法规、审计业务、审计计算机应用和工程预决算知识等培训班,受训审计人员近400人次;三是送出去培训。参加国家电力公司、省审计厅、华东审计部举办的各种业务培训150余人次。系统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队伍结构正朝多师方向发展。

同时制定了具体的工作制度、规范或办法,颁布了《内部审计处罚规定》,首次赋予内部审计直接处理、处罚权,对试图违纪的人起到了威慑作用;出台了片区审计工作规则及相关管理办法,各片区审计工作部也陆续出台了各种内部审计管理标准,完善了审计信息交流网络,建立了工作部与监督巡视组沟通联系制度,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审计质量控制活动,并建立了审计成果的定期跟踪制度,初步建立了适应新的组织体系有序运转的操作平台。

(三)优化审计业务流程,构筑立体审计监督网络

作为省公司“立体、动态、集约、高效”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成了审计监督体系的建设,对原有审计业务流程进行了重新整合,构筑新形势下系统的、分层的审计监督体系。提升了审计监督的功能,围绕“三项目标”(依法经营、闭环控制、q×p最大化),突出“三项核心业务”(责任审计、制度审计、效益审计),强化“三大功能”(监督、评价和咨询),明晰“三个层次”(审计部、片区审计工作部、基层内审)的界面,通过制定规范化的审计工作制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型的审计组织形式,加大了审计监督的力度,提高了审计工作质量及审计成果的运用。

(四)在审计项目管理中推行项目经理制,使内审主要职能在审计实践中和谐统一

为了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发掘和培养审计骨干,最大限度地调动审计人员的潜能,给审计人员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我价值的机会,根据省公司审计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对综合性审计调查项目逐步实行柔性化管理机制,不再采取指定审计项目实施对象的做法,引入项目竞争机制,通过招标方式择优选定审计项目负责人。

审计部首次对电力市场开拓暨购销比价管理调查项目实行公开招标,在审计项目管理中引入招投标制度,通过这种形式,对现有审计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选择最优的审计工作实施方案,选择最佳的审计项目负责人,从而推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

三、几点体会

一是审计干部对审计作用认识的提高是做好审计工作的基础。广大审计干部认识到,内部审计不仅是监督,更是一种特殊的企业管理活动,在职能上体现监督与服务的兼容性,即监督下的服务,服务中的监督,是监督与服务的高度统一;审计工作是公司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司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必须紧紧围绕__电力的战略目标和工作主线,与公司的其他监督一起,把工作重点放在防范企业经营风险上,进一步强化审计监督职能;审计干部还在审计实践中逐步树立了“有为才有位”的思想,认识到“正人先要正已”,按照“独立、客观、公正、廉洁”的审计行为准则,并不断在审计实践中学习和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通过揭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以改进的措施,实现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的目的,进而找准自身的位置。审计干部对审计作用认识的不断提高,为开展各项审计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是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发挥审计职能作用的关键。公司党组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刘顺达总经理多次强调“三合”(合法、合规、合程序)是立业之本,是企业稳健经营的关键,要把监督摆在显著位置,关键是要把“四个凡事”(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据可查)落到实处。有些单位领导还亲自布置内部审计的任务并提出具体要求;单位内部重要会议、重大决策请审计人员列席并听取意见;省公司及部分基层单位成立了以公司总经理为主任,有关领导及主要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审计委员会;有80%的基层单位实施了审计向职代会报告制度。所有这些,对审计职能的发挥起到了关键作用。

三是审计组织体系的建立健全是审计工作有效开展的保障。截止2001年底,基层单位共有21个单位设立了独立的审计科,其他规模较小的企业均配备了专职审计员;同时借助片区审计、社会审计力量,扩大了审计复盖面;各电业局审计部门还配备了工程技术人员,开展对工程决算的审计;公司系统共有专职审计人员93人,其中公司本部28人,基层单位65人,为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四是审计成果的落实和运用是审计工作不断提高的动力。审计人员认识到审计发现并提出问题不是审计工作的终结,而是审计工作新阶段的开始,因此审计不但会提问题,而且能针对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从制度上、措施上加以完善和改进的办法,督促被审单位举一反三进行整改,促进被审单位树立依法经营观念,提高制度化、科学化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审计监督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实现管理的有效和长效。省公司对审计处理意见和决定,建立审计意见执行情况台账,进行跟踪监督或后续审计;对审计委员会决定的落实情况列入了下次会议议程;在干部任用上,人事部门注意吸收审计部门的意见;在公司系统双文明先进单位评比中,审计占有重要一票,较好地克服了“审而无用、审而不改、审而不究”的问题,大大鼓舞了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成为推动审计工作不断发展的动力。

篇4

各位领导、同事们:

大家好!

我是***,2019年5月到公司工作的,现主持风险控制部工作。现将2019年本人思想、工作、廉政情况作以述职,不当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主要工作情况

1.加强学习,提高政治思想素质

通过参加集团、公司组织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转作风、提干劲、创实绩、赢尊严”、“学寄语、展抱负、创辉煌”、党史答题等主要活动,进一步增强了政治敏感性。

我要做一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合格管理者。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结合自己的工作,我应该扑下身子,踏实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向着美好未来和最高理想前进。

2.积极参与集团、中华事业部财审工作

我参与集团、事业部组织的审计项目,对1家企业进行经济责任审计,11家企业进行财务督导考评。通过现场人员访谈、资料审阅、实物抽盘、业务考试等方式,重点督导各企业财务基础工作、资金管理、资产管理、收入成本费用管理、内部及风险管理等内容,在督导考评期间保持独立的地位、公正的态度和约束自己行为,廉洁自律,敢于担当,起到了引领作用。

3.多区域交流,做好持续开展内部控制管理工作

在****:提出将持续推进内部控制体系和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推进年”活动、基础管理达标、提升执行力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三个强化一个服务”,即强化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强化紧密融入、服务部门,共同进步。

在赤峰地区:主动与赤峰地区企业进行交流,接待阿尔哈达、红岭矿业内控工作人员,进行现场交流,分享内部控制编制及管理中发现的新问题、反馈新意见,有效推进了赤峰地区各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

在海南山金:我代表督导小组进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交流:重温集团创建内控“示范企业”引领内控管理再提升经验交流观摩会现场情况及领导讲话,介绍焦家“1536”全过程内控管理体系内容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结合工作经验就内部控制体系概述和如何建立标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手册修订工作进行讲解,分享焦家金矿制度建设等经典案例,切实推动各企业间内部控制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也积累了内控管理经验,有效指导公司具体工作。

4.多方位入手,自主创新开展工作,编制修订操作手册

为规范内部控制手册的修订工作,我通过认真研究、经验积累,自主编制了《修订操作手册》,该手册从整体要求、流程说明、关键控制文档、流程图编制标准、流程图绘制标准、权责指引等方面提出31项修订原则,以指导内部控制手册的修订,此项经验集团《内控简报》第一期。

5.秉承服务部门共同进步的工作原则,深入基层一线部门,针对工作存在问题进行交流,帮助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2019年我组织招投标管理流程、审计发现问题、合同管理、财务督导、内控风险管理培训交流12次,137人参加,有效提高关键岗位的风险能力和业务水平。

6.将“清”“实”和“严”的要求贯穿审计工作的全过程

认真贯彻落实公司党委的部署,把“清”“实”和“严”的要求贯穿审计工作的全过程,通过增强学习力,在能力提升中筑基础;增强执行力,在工作实绩中抓落实;增强廉洁力,在审计纪律中树品德;转变作风,在工作创新中展形象等方式努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审计队伍。

二、廉洁从业情况

自主持部门工作以来,我坚持公道正派,心胸坦荡做人原则,没有违反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规定行为。我从思想上筑牢廉政防线,从行动上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审计工作纪律,遵守各项制度,将廉政廉洁审计制度落实到审计全过程,坚决做到依法审计、依规审计、廉洁审计、文明审计,更好地发挥审计在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三、存在不足

2019年,风险控制部在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合同管理、风险内控管理、内部审计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我和我带领的团队的努力发生着变化,但还是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问题,一是工程项目管理知识匮乏,不能有效指导相关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二是参加事业部财务督导活动占据工作时间较多,未能有效加快各项管理工作;三是对审计成果的运用、审计信息的披露方面做得不够,整改力度不够,还需加强。

四、下年工作打算

1.提高站位,主动作为,积极探索符合冶炼行业特色的内部审计建设模式,学习、分析、提炼集团、事业部审计经典案例,找出适合企业的做法,优化后推广。

2.找准关键控制点,持续推进内部控制建设,查找内控设计与运行缺陷,强化评价的有效性;计划建立内控执行情况考核制度,强化内部监督检查,强化落实整改。

3.加大原材料、销售结算的专项审计力度;组织开展各项培训,促进公司整体管理水平提升;加强合同管理审查及合同执行管理力度。

4.计划开展14大类85次专项审计,主要为大额资金、合同执行、业务招待费、原材料采购、废旧物资销售、固定资产投资等。

篇5

近日,**县审计局紧盯创建模范机关工作目标任务,以“五个坚持”为切入点,切实打牢学习基础,全力推进开展“三转”营造“三个氛围”创建模范机关工作出实效。

一是坚持以上率下“集中学”。坚持局党组会议第一议题政治学习制度,每次召开党组会议集中学习指定学习篇目,不断提升政治站位,切实做到常态化坚持、制度化执行,并按照学习计划坚持每周学习规定学习篇目,真正推动学习内容入脑入心。

二是坚持创新方式“重点学”。积极创新学习载体,拓展学习方式,结合学习篇目内容,规定学习重点,印发了《**县审计局干部职工应知应会知识手册》。同时,不定期组织开展“三转”营造“三个氛围”创建模范机关知识专题测试,以重点突出、形式灵活的方式充分调动全体干部职工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是坚持交流沟通“互相学”。自活动开展以来,坚持每月定期以党小组为单位召开学习体会交流会,组织全体干部职工结合已学篇目和工作情况,撰写心得体会,交流学习感悟,进一步增强开展“三转”营造“三个氛围”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篇6

1.1设计、采购、施工付款方式的变化有利于资金控制付款方式变化得以实现源自建设行业人力资源市场、制造业行业情况以及建材市场的价格影响。1)设计类付款设计合同预付款10%,进度款采用节点付款方式,并预留设计费的30%约束设计院在满足生产线性能前提下优化设计,此款项等转资完成后支付,质保金10%。2)采购类付款(1)设备类关键设备预付款20%、货到验收合格后支付30%、安装调试运行3个月付20%、设备运行6个月付20%、质保金10%;通用设备无预付款,一般货到付款50%,设备运行6个月付40%,10%质保金一年后付清。(2)材料类钢材款到发货,通用材料无预付款,一般是货到付款50%。(3)针对不同设备或材料灵活调整付款方式,有利于合理避免采购风险。3)施工类付款(1)施工无预付款,进度款由原来月度报量的70%调整为节点控制付款方式,并根据节点的里程碑程度划定比例,节点付款量以审计确定量的70%为准,剩余款项在审计完成视情分散付款,以此方式吸纳施工组织能力强且有资金实力强的队伍施工;同时施工结束外审不出原则不再支付工程款。(2)前期拆迁改造项目无预付款、无进度款,结算审定后付款至90%,留10%质保金。

1.2施工招标方式及合同价格体系的选用1)施工招标方式为避免项目的三边建设,施工招标采用图纸总价加后增(变更)让利方式,要求子项施工图至少到80%时进行子项招标,且施工前图纸基本到全。此招标方式在项目招标完成项目投资基本确定,利于投资总额的控制,并规范了前期拆迁和大型项目施工招标文件文本。2)合同价格体系本项目采用《山东省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2003年)定额,计价方式为图纸总价加后增(变更)让利。并以工程子项对应的工程级别取费,一是选用有相应资质的队伍,二是不以中标单位资质高而取费高。同时,探讨了清单价适合于投资少的技改项目和维修项目。3)其他(1)实行审计前置方式,避免或减少节点工程量审核虚高带来损失。(2)根据项目规模确定材料供应的有价供料或零售价供料。(3)工程技术人员编制材料计划,工程结束材料无剩余对项目组织或专业人员给予奖励。

1.3材料代用、材料余量及材料利旧1)尽量利用项目余料和其他生产线闲置设备。2)以节约工程投资为材料代用的原则,不允许以大代小,可以在质量与安全可靠的前提下以小代大。3)为保证电气、流体材料无剩余量,原则以施工图报计划,必须以原理图报计划时按60%~70%量提报。

2设计及技术准备

2.1完善设计合同文本,加强设计管理组织编写了总承包项目的招标文件和合同文本、设计招标文件和设计合同文本,非总承包项目子项的招标文件和合同文本,在型材项目中公司首次采用设计招标及签订设计技术协议,为设计方案优化、有效控制设计进度和设计质量提供了可靠依据。

2.2技术准备充分1)在设计招标前与多家设计院进行技术交流,并在交流基础上结合公司情况、市场分析形成具有适宜公司的产品方案和产品大纲,并以此作为设计招标的技术依据。2)加强技术交流与考察管理(1)技术交流设计合同签订后至初步设计审查前集中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交流,交流前将我方资料电子版传至对方并给其留出技术准备时间,交流前组织专业组初定交流主题,且涉及的专业人员参加交流与学习,尽快了解和掌握型材知识,并编写交流纪要,找出各厂家的优劣势,为设备招标储备邀请单位。(2)考察初步设计审查后针对前期技术交流和初步审查意见进行有针对性的考察,编写考察路线、考察方案,考察后提交考察报告,在考察交流基础上对拟招标邀请单位提出建议。

2.3初步设计审查初步设计审查前设计院先提供电子版由项目主管单位发至专业人员和职能部室,设计审查会参加人员有邀请的专家、公司各专业主任工程师、主管工程师、高工、安环部、生产部、保卫部、房产公司等涉及部门参加,做到各专业得到全面审查,优化设计、提出意见,最终形成会议纪要双方执行。

3招标管理

3.1招标准备项目主管单位确定长线设备、关键设备明细,并在设计计划中列明提前提供此类设备的技术规格书,要求规格书到后3天内向物资采购部门提供拟招标邀请单位联络函告知准备招标商务文件,一周内向物资采购部门转招标技术文件,十天内物资采购部门发出招标文件。

3.2招标文件的编制、修订和定稿责任技术人员编制招标技术附件,并以电子版转所涉及的专业审核后汇总形成最终稿,纸质版经专业组长签字、项目经理批准转物资采购部门执行。

3.3招投标程序化管理1)标书的发出为节省时间招标文件原则上以电子版发出,一是有利于投标文件的编制,二是节省时间。2)招标用资料准备项目主管单位编制一套完整的招标所用资料,保证投标、开标、评标的有序进行,同时对于设备招标及重要的施工招标要求投标单位提供投标文件电子版。3)评标机构评委由技术评委、商务评委及监督部门组成,技术评委由项目主管单位拟定、商务评委由物资采购部门拟定,法律事务人员有选择地参与采购和施工招标,监督招标过程是否规避相关法律风险。

3.4招标资料管理1)投标文件正本留存归档,其他转专业技术人员、预算科(或物价岗)、生产单位等,保证相关人员日后查找方便,招标会结束资料齐全按归档要求整理招标资料并具备归档条件。2)招标资料由物资采购以部门归档,设计、施工类招标资料由项目主管单位归档。

4设备管理

1)原公司的项目设备采购与管理为同一部门,沟通与联络较方便。公司为加强采购管理,将设备采购与设备实物管理分两个部门管理,项目主管单位编制了设备采购与实物管理为不同部门管理模式下的设备管理办法,加强设备一生管理中前期管理,理顺设备采购与管理为两个部门情况下设备前期管理程序,提高设备管理效率。2)项目主管单位在技术交流或考察的基础上编制拟招标邀请单位并转物资采购部门补充,如有新户引进走推荐程序,谁推荐谁办理新户入信息库手续。3)设备采购资料到后专业技术人员落实技术参数量的准确性,一周内编制完采购计划和招标文件技术附件转物资采购部门进行招标,采购计划分设备采购计划和材料采购计划,便于区分设备或材料走向的不同。4)设备技术协议、合同的签订:项目主管单位划分哪类设备需附技术协议并要求对技术协议进行详细科学的技术要约,技术协议由专业组长、项目经理签字后转物资采购部门。5)设备实物管理:设备实物管理由项目主管单位完成,从设备开箱验收组织与转交、磅单的收集、设备随机资料的归档等环节细化设备实物管理。6)为加强设备固定资产管理,编制了设备与材料的划分标准,并要求在设备采购单中注明按国标、品牌还是技术协议要约技术要求。

5工程考核

5.1内部考核1)对工程技术人员的要求:工作的落实解决要贴近一线、贴近职工、贴近问题,得出的结论才能符合实际,要积极主动,时间观念要强,做一个合格的项目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必须有一个好的品德,维护企业利益,加强责任感。2)从技术准备,招标管理,质量、进度、安全、投资管理与控制,物资管理,合同管理,经济技术指标目标,创新管理,资料归档,项目评价及工程考核等方面规范了项目内部考核标准。3)制定项目内部经济责任制,抛开以往项目责任制的模式,从项目全程管理涉及到的内容细化考核,主要包括:技术准备(方案论证、考察与交流、设计审查、资料互提),招标(招标组织、技术服务类招标、施工招标、采购招标、议标),合同管理(合同签订、合同传递管理、合同台账管理、合同分类管理、合同考核),施工准备(拆迁与三通一平、施工方案、人员落实、机具进场),工期管理(总体计划管理、月度计划(节点)、分项计划和专项计划控制、节点工期的符合性、计划偏离的调整),质量管理(质量控制目标、质量标准落实、技术交底、质量追溯、质量异议落实),安全管理(安全管理、安全方案、安全交底、现场安全、安全事故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材料管理),调试与竣工验收(单机试车、联运试车、竣工验收),投资控制(采购计划管理、项目实施过程控制、投资分析),资料管理(文件管理、过程资料管理、资料归档),工程考核、项目评价等内容。内部考核针对性性强,便于操作。

5.2外部考核以往工程合同考核条款较粗,操作性、针对性不强,对工期、质量、安全约束欠具体。现站在考核角度,规范了对设计、采购、施工的针对性考核,并作为合同专用条款,使其具有法律效力。1)设计考核内容包括设计周期、设计质量、图纸供应、资料互提、设计变更等。2)采购考核包括采购周期、采购质量、供货周期、供货完整性、随机资料等。3)施工包括施工组织设计、施工人员协调、施工周期、节点控制、质量控制、安全文明施工、系统调试与竣工验收、项目评价、运行评价(含质保期评价)、投资控制、付款控制、资产转移、资料归档、农民工使用与工资纠纷等问题的考核。

6创新管理

6.1创新收入为收入增加来源之一工程建设项目不再单列工程奖,增加收入部分来源于创新奖(含方案优化、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及工程利旧)。项目主管单位组织积极创新,引导管理技术人员开拓思路、方案优化、技术优化,并积极利旧。

6.2创新要求1)自主创新,创新前提是有价值的创新,创新项目立项要准确,理由要充分并经得起推敲。2)创新点是创新项目的核心,无论是管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创新点要起到项目亮点的作用。3)项目创新效益计算要经得起推敲,工程期间的创新大多数为计算一次性投资或效益,但经济技术指标等长期效益要经过系统运行验证,此计算必须实事求是。4)验证条件要明确、唯一并可验证,要求项目中列出验证条件。

7项目评价

项目后评价中消化和吸收各专业、各部门提供的资料,站在全面评价项目建设的基础上避免项目评价的一般性评价及格式,而是总结、归纳各类问题,主要包括:工程概述、组织机构、招标采购、工程设计、施工组织、物资供应、工程工期、工程质量、安环消防、工程监理、工程投资、工程审计、技术特点和性能指标、系统问题、工程考核、合同执行评价、施工单位评价、供货单位评价、内部人员评价[3]。在项目中将进一步探求项目评价的模式,一要体现项目实施的纪实性;二要体现项目完工后确实有大量可借鉴的做法;三是体现暴露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工程中未遇到过的特殊问题的处理经验。

8建设项目的基础管理

篇7

审计成果的外在表现形式主要有: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处罚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等法律文书;向上级审计机关和本级人民政府报送的审计结果报告、审计专报、审计信息以及依法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的书面材料,以及经验交流材料和审计案例材料等。

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将审计成果的开发与利用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如何开发与利用审计成果,已经成为各级审计机关关注的共同课题。在因审计管理体制和审计经费受制于财政困难从而影响审计独立性的根本问题不能解决,审计长效机制没有真正建立的现有条件下,笔者认为,审计成果开发利用的主要措施有以下一些:

一、推行审计结果公告,拓宽审计信息渠道

(一)推行重大案件查处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是审计成果利用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但在目前,审计公告制度在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并未真正执行,有的地方虽然公告了审计结果,但只是形式上的,是在真实的审计结果的基础上作了较多的粉饰,并没有真正发挥审计公告的作用,审计成果的利用也大打折扣。主要原因是:我国行政型国家审计具有浓厚的政府内部审计色彩,政府的某些行政活动有悖于法律,或存在短期行为,或区域利益、行政级次利益、部门单位利益冲突时,影响审计机关的独立性。不少问题审计机关查出来了,但本级政府考虑到社会稳定等因素以及政绩和面子,不让对外如实报告和公告,审计机关也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审计质量与审计结果公开要求还有差距。审计结果公开,增加了审计工作量和审计风险。我国有关审计公告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完善:一是通过完善法律,在体制上解决国家审计的独立性问题;二是将公告审计结果这个审计机关“法律权利”改为“法律义务”,将“可以”改为“应当”或者“必须”;三是处理好审计结果公告与保密法的衔接;四是明确审计公告是一种行政处罚;五是明确审计公告与审计对象的权利;六是通过完善审计法规和行政规章,明确规定几个操作实务问题,如公告的内容、公告的方式、公告的时间、公告的批准程序等。

(二)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拓宽审计信息传播渠道,保证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输到使用者手中。

一是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正确处理保密与公开的关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摆脱“保密”思想的束缚,只要是不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审计结果,大胆地公开,使政府和具有知情权的社会各界以及纳税人都能够了解审计工作,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管理状况,了解财政资金的结构和去向,了解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使政府行为真正“阳光”,促进社会和谐。二是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推动审计成果流通的制度建设,地方要向审计署学习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初期可以选择试点项目实行结果公告,并逐步扩大对外公告的数量和范围,保障审计部门如实传播审计信息。三是充分利用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审计,比如说与报社联合开辟审计视点专栏,随时报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审计情况和相关政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审计调查结果等信息深受老百姓的赞同。四是突破传统观点,创新思维和理念,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公开、透明披露审计成果,将会大大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率和利用效果,要以政务公开为契机,充分利用政府内网办公系统公告审计结果,宣传被审计单位好的管理方式、管理手段和内部控制制度信息,使各被审计单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五是创新审计成果的形式,使之更便于信息传播,更便于社会接受和应用。

二、开发提炼审计“精品”,提升审计成果可利用价值

提高审计项目质量,使之能够接受审计结果公告的检验。审计质量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要加强审计成果运用,必须全面提升审计工作质量。一要按照《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的规定,做好审前调查、细化审计方案、严格履行审计程序,保证审计结果客观、公正,一定要经得起有关各方的质疑。二要加强“审计产品”应用和转化。在制定审计工作方案和审计实施方案时,就要基本明确将来审计结束后要形成哪些“审计产品”,解决哪些问题。在制定审计项目计划时,要基本清楚将来审计项目结束后,审计报告、审计决定如何应用,审计结果是否公开,运用哪种“宣传载体”进行宣传。安排工作要着眼宏观,服务大局,从满足领导管理决策的需求出发,对查实的问题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从体制、机制的高度上提出解决和预防问题的办法,形成有较高价值的审计成果。把审计的成果变成政府的决策行为,促进政府以及有关部门改善管理,修改完善有关政策法规,规范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三要建立审计结果综合分析制度。建立健全分解审计成果整合任务、落实责任的工作机制。根据职责分工,确定责任部门和协作部门,明确各部门职责,通过多部门分工协作,对同类项目、同步项目和某一时间段项目的审计结果进行横向和纵向多角度的整合、分析和提炼,能够提出被审计单位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经济效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能够满足被审计单位的需求。

三、建立成果利用长效机制,督促整改落实要到位

加强审计成果利用,强化审计效果,促进审计成果转化,使之为构建强有力的内控制约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服务,既需要有相关制度与之配套,又需各方紧密协作。

(一)审计机关处理问题要动真格。

促进审计问题的整改,是强化审计效果的有效途径。对问题的整改过程,其实是一个加强业务辅导并伴随着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的过程。对已发现的问题要客观、公正处理,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制度的严肃性,保证政令畅通,进而促进事业的发展。否则,审计工作将会失去意义,审计效果也将无从谈起。

(二)相关职能部门要通力合作。

目前审计范围已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要搞好审计工作,单凭一个审计机关、若干审计人员单枪匹马孤军作战显然是不行的,这不是一个人的战役,审计机关打雷,被审计单位不下雨更无效果。为增强审计工作的有效性,需要各职能部门,特别是各业务部门多层次、多途径、多角度、全方位的通力合作才能奏效。

四、加大审计实务培训力度,开展案例教学,转化利用审计成果

(一)加强审计机关人、法、技建设,提高审计机关与审计人员开发与利用审计成果的能力,保证审计质量。审计机关要充分重视对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要按照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所配套的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要求,通过采取召开相关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持续地进行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促进审计人员理论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努力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干部的综合素质,为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质量,促进审计成果的充分运用做出应有的努力。

(二)加强审计系统内部审计成果运用,是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成果利用的重要途径。目前,审计成果在内部运用上表现的极其不足,因此应当:

一是审计项目终结后对工作方法、工作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探求审计工作规律,相互借鉴,成果共享,缩短和减少摸索过程,提高审计效率。

二是通过建立机制,加强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局内各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同时便于上级审计机关和同级领导检查监督审计成果利用情况。

篇8

目前在高校基建工程审计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审计实践工作的开展和有效实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审计机构不健全、审计人员配备不足,素质参差不齐当前高校中普遍存在内审机构不健全,人员缺少现象。在机构设置上.部分高校将审计、纪检及监察合在一起办公,由1到2名工作人员负责审计工作。由于对审计工作认识的不足,有的高校在配置审计人员时没有进行严格把关,把审计部门作为安置闲人的地方,由于机构的不健全及缺乏专业审计人员等原因,当前高校内审工作的主要内容往往限于对完工后的工程进行决算审计,这种事后的决算审计无法对基建工程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导致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及时发现,从而失去了监督作用。

(二)审计制度不健全,内控制度不完善许多高校虽然已经开展了跟踪审计工作,但在实践中尚未形成了一套审计操作流程和规范,很多高校内审人员队伍中缺乏专业审计人才,平时忙于应付日常工作,还未从审计理论上加以总结和提升,没有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基建内控制度不完善。

(三)基建工程审计实务中的漏洞基建工程审计涉及面较广,一些审计实务中正常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招标文件不严密、无审查。招标文件是投标单位编制投标文件的依据,也是学校与将来中标单位签订工程承包合同的基础。招标文件中提出的各项要求,对招标工作乃至承发包双方都有约束力。招标文件制订的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基本建设工程最终造价的高低,以及是否会在决算价款时因条款规定的不明确而与承包单位发生纠纷。如工程量变更的计算口径问题及所引起的措施费、税金的计算问题,工程款的支付方式、详细的违约赔偿等在招标文件中的不明确,这些都会给学校带来损失。

(2)合同协议签订不规范。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在合同的形式上.部分合同没有加盖公章,多数合同加盖的是内部职能部门对外没有法律效力的公章,这种不具有法人资格签订的合同属于无效合同,不受国家法律的保护。二是合同内容上,许多条款不符合当事人地位平等原则。三是与工程结算直接相关的条款.如价款结算和调整办法、风险分担的划分等条款内容不全面、不准确,含糊不清。从而给对方留下缺口。四是支付工程进度款的条款规定的比例太高,有的甚至达到工程造价的95%。造成许多工程竣工验收后,施工单位不来结算工程款,从而形成许多挂账工程。

(3)签证不规范、无审签。设计图纸不规范以及其他各种原因,会引起施工中不可避免的变更。变更要求及时进行现场签证。既要签工程量的变化,又要签工期的顺延,同时还要有经办人签名和主管部门盖章才合法有效。而目前,主管基建工作的部门往往在组织施工过程中没有按规范要求及时作好各种签证,如变更签证单既不是现场签证,也没有经办人签字和盖章,签证的内容和工程量含混不清。另外,在基建工程预结算审计中一些施工企业为获取额外利润,在编制预结算时,常常利用建设单位缺乏专业知识.常常采用弄虚作假、以少签多、以劣签优、高套定额、提高取费标准等手段来提高工程造价,给学校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

(4)施工资料不全。在项目竣工决算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该项目必备资料不全、没有投标答疑或没有询标纪要;有的补签联系单;有的工程项目已经交付使用多年,由于建设部门人员流动频繁,事过境迁,无法再取得施工资料;有的施工队有意拖结,或只将对施工方有利的资料提供审计,甚至提交假资料。使学校整个工程项目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及竣工质量问题的日后维修都带来了困难。

二、高校基建审计工作的前提

(一)建立健全审计制度,使基建审计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学校决策层领导重视和支持是做好审计工作的前提,学校制度的支持,是开展好基建跟踪审计工作的保障。学校应建立健全审计制度,制定审计实施办法,把握好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性,建立一套完整的审计程序和审计规范。使高校审计工作走向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

(二)加强审计内部管理是做好审计工作的基础真正做好审计工作,必须加强基建审计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内部约束机制,强化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机制。凡列入学校预算的基建、维修工程预结算,必须经内审机构审计后方能办理工程预拨款或工程结算。切实落实工程项目结算预审、复审、主审制度,严格审计工作流程,提高工程预(结)算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保证工程质量,控制工程造价,降低工程成本。

(三)合理调配人力资源是做好审计工作的保证高校基建工程审计涉及面广,政策性和专业性强,审计人员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专业技术和广泛的业务知识面,同时要具备较好的协调沟通能力,及时掌握最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目前高校基建专业审计人员明显不足,现有审计人员大多缺乏专业技能,很难胜任审计工作。为缓解基建审计工作压力,可以发挥学校优势,尽可能安排审计人员到校外交流学习,互相交流实践中的工作经验和方法。同时,请学校内外有经验的基建审计人员讲课,尽快提高业务水平。

三、高校基建工程审计监督的方法

针对高校基建工程审计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大高校基建审计力度,加强对基建工程的全程监督,实施事先介入,全程跟踪。重点加强对工程事前、事中涉及变更、隐蔽项目、工程进度、拨付款等要点进行控制。从完善内部控制机制人手,全方位全过程加强对工程价款、工程质量的跟踪监督。

(一)做好项目开工前阶段的审计工程开工前,审计组首先要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科学性进行审查与评价,对工程项目投资估算、资金筹措、施工设计、招投标及合同签署等内容进行审核,重点评价工程项目开工前期准备工作的内部流程设计、职责分工、内部控制等。审核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影响评估报告、概算批复、建设用地批准、建设规划及施工许可、环保及消防批准、项目设计及设计图审核等文件是否齐全。对工程设计概预算的全面性、准确性进行审计。力求不漏项。不留缺口,并要考虑到足够的不可预见因素,使其能真正起到控制作用,避免“三超”(即概算超计划、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现象。其次对施工招投标的投标文件和标底的严密性、合规性、准确性进行审计。审查招投标程序及其结果是否合法、有效,签定的施工合同是否严密等。加强招标后对工程承包合同的审计。积极参与工程建设使用的主要材料的考察和合理定价,保证工程材料质量,节约投资。

(二)做好施工过程中的跟踪审计重点是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隐蔽工程量、材料价款、工程进度款拨付及其变更签证单等内容进行监督控制。在基建工程跟踪审计中,可通过拍照录像,与工程建设管理部门一起勘察、记录施工现场施工程前的状况,配合管理部门参加施工中一些隐蔽工程和技术复核的检查纪录工作。材料价格确定要根据合同条款进行区分。如果合同为统包价,跟踪审计

主要以材料选择是否与合同承诺一致予以确定;如果合同以最终决算审计作为基础,则要对进场材料的产地、规格等内容进行复核。同时,要对市场进行必要询价,避免因市场行情的变动,造成不必要损失;材料若为建设方自行购买,则要对材料购买各环节内部控制的严密性进行监督。现场签证对于工程造价的控制起着重要作用,对重要设计变更和签证要进行现场签证,要根据签证的内容,明确现场签证流程。及时审查核对,充分发挥跟踪审计监督和签证职能,从源头上控制工程造价。

(三)加强基建工程竣工审计,控制工程总造价基建项目竣工结算,确定基建工程的总造价,是审计的最后一个环节,即事后审计。必须遵循严谨、认真、公平、合理的原则,真正做好审核工程量、审核套用定额、审核材料差价、审核取费标准等工作,加强基建工程竣工审计,控制工程总造价,同时把好质量关。

(1)认真审核工程量。首先,依据施工方提供的工程竣工图、合同、现场签证等资料进行核实计算,检查工程数量是否按照各专业定额规定要求计算,有无多算、重算、冒算高套等;其次,审核工程量计算式时,应注明每一项审核所依据的图纸编号,审核过的工作量作好标注;第三,注意计算方法是否统一、准确,防止计算误造成多计或少计。

(2)严格审核套用定额。基建工程预算定额是确定工程造价及耗用材料的主要依据,施工单位往往在自身利益驱动下,本应套用土建定额的却套用市政府定额,属修缮定额却套用综合定额,必须严格把关。审核套用定额时,必须首先确定该工程项目基建工程属于修缮工程,还是市政工程,再确定使用何种定额。根据专业定额的特点和各册使用范围、使用界限的划分,分清各项目的定额套用。

篇9

(一)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提高了风险管理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在所开展的履职绩效审计、专项审计中,全面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建立风险量化评估方法体系。按照“风险引导审计、审计关注风险”理念,开展风险量化评估。同时将风险评估与内控管理紧密结合,密切关注高风险环节和高风险领域,合理运用风险矩阵图确定风险评估系数,准确评估剩余风险,根据风险控制理论:剩余风险的大小与部门对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有效性呈反向变动原理,确定被审计部门内控机制的有效度。这些审计方法和审计理论的运用,精确地对各业务风险分布,尤其是潜在性风险的分布进行了量化标识,为落实整改提供了更精准、更全面、更具体的依据。(二)风险量化评估体系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审慎全行工作中支采用定性定量评价法,运用能够反映领导干部履职行为的相关定性和定量指标,评价支行领导干部的履职效果。从宏观上采用了包括了决策管理、目标管理、行政管理、业务管理、金融管理和服务及资源管理6大类指标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按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三E审计”的思路,在6大类指标分类中分别建立如货币投放率、决策落实率等重要性、关联度高的微观指标,从具体业务开始全面进行绩效审计评价。这些指标几乎涵盖支行所有工作,能够有效、全面、彻底地清查出风险点,量化的指标体系对实施整改时确定朝什么方向整改、整改到什么程度才是整改到位、整改后需维持在什么水平才能既体现经济性又保持风险最小化提供了较为精准的参照标准。(三)问卷调查、约见座谈等转型探索为整改工作开辟了道路在转型探索中,我们高度重视与被审计对象的磋商交流,通过问卷调查、约见谈话等人对人、面对面的方式深入了解被审计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业务素质、思想状况和心理状态,从被审计部门的角度分析该部门的风险分布及为何会分布在这些点上,最大化反映实情。我们坚决摒弃过去“审计者”与“被审计者”的关系,树立“内部医生”的形象,以推心置腹的方式与座谈对象进行交流,让被审计部门认识到我们的审计目的在于推动和帮助,让他们真正认识、承认、重视审计发现的问题。在整改开展前,我们集中召开会议,进行细致的磋商交流,共同研讨审计发现问题和整改措施,这样的磋商交流机制强化了被审计部门对平时不注重的细小问题和隐性风险的重视,有利于树立在整改过程中的责任心和紧迫感,加大落实整改的执行力。

二、评估整改实效,反思成果转化

内审转型是一条充满希望、挑战同时兼具艰辛的道路,我们竭尽所能、全力以赴地在这条大路上前行着。在收获满满的同时,我们也发现我们的辛劳成果在部分程度上未能得到彻底、充分的运用,以转型促发展,以转型促进步的心愿还未得以实现。(一)务实效果不明显转型路上我们发现,内审转型工作在内审系统内部开展的风生水起、如火如荼,却没有引起其他职能部门和各级领导的重视,“墙内开花,墙外不红”的现状难以将成果转化为实际推动力和生产力。内审成果的转换大部分集中于理论探索和调研,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疏于强调和重视,甚至存在审计的结果难以整改、无法整改的问题。转型工作存在着“为了转型而转型的”现象,未上升到推进全行治理的高度。(二)配套制度不完善目前,转型相关项目的制度、方案和辅助规定大多集中在项目方案、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缺乏一套完整的、有监督作用的审计后续工作制度规章。目前的整改措施仅仅停留在按照被审计对象发现问题的相关制度进行整改,却对整改到位与否,整改情况的跟踪疏于规范。无规矩不成方圆,缺乏约束力造成了整改落实实情的不确定性和低执行率,大大削弱了内审转型工作“审计一点,整改带动一片”的初衷。(三)内审人员理念单一内审人员在深化内审转型成果的时候,几乎把全部的重点放在了撰写审计报告和转型调研材料,对于项目发现的问题缺乏深度分析和评估,而在整改报告中对问题的整改要求和整改意见也疏于强调和突出。审计人员的转型理念停留在做好转型项目、撰写优质报告、深化理论成果上,没有树立对后续整改工作进行跟进、评估、监测的意识。理念上缺乏对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三E审计“思路的务实性认识。

三、推进转型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

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认真总结回顾审计机关成立30周年的成果,以“再认识审计、再发展审计、再提升审计”为主题,通过大讨论活动,进一步破解审计工作难点、提升审计工作质量、提高审计工作成效,推动审计进一步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助推我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和“两区六城”建设,维护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二、讨论内容

(一)开展集中调研讨论活动。

以“改革试点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服务‘两区六城’建设”为课题进行讨论研究。从改革试点中政府管理服务的新变化、改革试点工作对审计工作的新要求,结合审计发展的历程、转型等方面入手,从组织体系、工作模式、工作重点等方面探索更好地提升审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能力的思路与举措,助推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二)围绕“五个加强”,开展“我为审计发展献一策”活动。

主要围绕以下五个方面,组织开展大讨论活动,促进审计干部进一步转变作风,强化服务意识,推动审计工作绩效更加提高。

1.加强质量控制。探索建立全过程复核审理制度。根据《国家审计准制》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建立从审计实施方案到审计工作底稿,再到审计报告的全过程复核审理制度,充分发挥复核审核作为审计机关的自我修复机制的作用。

2.加强整改督查。探索进一步提高审计整改效率的措施与手段,落实好“审计工作开展到哪里,审计督查就延伸到哪里”,探索如何加强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的合作,通过资源共享,发挥部门联动作用,推进审计整改。

3.加强内审工作。对镇街、部门、国有企业等单位进行分类别有重点地指导,探索通过如加强内审机构设置、加强内审制度建设、加强内部审计管理、指导业务开展等举措,促进进一步提高内审组织网络建设覆盖率、提高内审工作整体水平。

4.加强审计管理。从加强审计计划管理、进行审计资源整合、提升审计成效、完善审计绩效等方面进行讨论与探索,创新审计思路方法,提升审计信息化水平,促进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绩效。此外,开展创新绩效审计报告、建立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探索。

5.加强队伍建设。以开展纪念审计机关成立30周年活动为契机,探索加强文化建设,倡导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同时,通过深入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更好地发挥审计专业小组作用为抓手,探索进一步提高审计队伍素质的举措。

三、活动步骤

大讨论活动时间安排为2月下旬开始,到4月底基本结束,为期两个月,具体分四个阶段进行。

1.动员学习阶段(2月下旬至3月上旬)开展思想动员,部署大讨论活动有关事项。积极组织学习,加强对党的十精神、省委全会、市委全会等会议精神的再学习、再认识,各科室(中心)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今后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并确定1-2项创业或创新承诺,于3月8日前将承诺表填好交至局办公室。

2.讨论调研阶段(3月上旬至4月初)以深入推进审计科学发展为中心,围绕“加强质量控制”“加强整改督查”“加强内审工作”等主题,开展“我为审计发展献一策”活动,每位审计干部撰写一条建议,不少于200字,于4月5日前交办公室。同时,围绕“改革试点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主题开展课题调研,办公室4月10日前要将撰写好的调研报告,上报至市“两创两提”办,参选全市“金点子”评选。

3.集中交流阶段。(4月中旬)局党组以适当形式专题听取各科室(中心)的调研成果汇报,通过集中讨论交流,将具体调研成果转化成具体的工作举措,指导审计实际各项工作的开展。

4.集中推进阶段。(4月下旬)办公室对大讨论活动进行全面总结,在4月30日前将总结材料、调研成果上报市“两创两提”办。大讨论的各项成果,要通过形成长效机制、明确具体措施等手段,指导工作实践,推动工作落实,攻克工作难点,促进审计工作进一步创新创优、提质提效。

四、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本次大讨论活动是结合审计工作实际,对市委深入推进“创新创优、提质提效”主题活动的具体贯彻落实,是转变工作作风、破解工作难提、提升工作绩效的一个良好契机,各科室(中心)必须高度重视,强抓落实,确保本次主题活动抓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