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交流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19 01:18: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技交流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二、政府引导。利用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引导农民开展多渠道、多品种种养,一来能够留住一大批外出务工劳动力,缓解城市压力的同时,还会增加农村消费,降低公共服务设施成本;二来可以将农村闲置土地等资源充分调动利用起来,变废为宝,遍地生金;三者有可能吸引外来投资,激活农村生产资金来源。当然,政府搭建的平台不能只是一味立足于教农民种什么、养什么,而应落脚在能够帮他们卖什么、销什么,农村和农民更需要畅通稳定的销路,你只用给他们订单,而不需要原料。
三、完善保障。农村处于经济社会的最底层,有着最低的收入,却被迫“享受”超额的消费,境况可想而知。只有政府通过宏观调控的杠杆在政策、财力上加大对农村建设的倾斜,在农村建立完善同整体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卫生、医疗、教育、养老等保障体系,解决当务之急,解除后顾之忧,农民才有余力、有资金去投资生产,专心致富。
四、提高素质。任何时候,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都是不变的真理,提高对农民技能培训、素质升级的重视很有必要。在出台优惠政策宣传、鼓励农民加强学习的同时,提供必要的培训机会,降低参训的准入门槛,营造宽松的培训环境,拓宽技术的覆盖领域,发挥群众的带动效应,互参各地的致富经,打造全民的科技化。只有成为新时期的新型农民,才能发展新农村的新型农业。
篇2
农村的发展,农民民主意识、政策意识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世纪的新农村、新农民,农村基层干部只有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使之与不断富裕、不断觉悟的农民群众的自我发展需要相适应,才能做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和村民自治条件下的农村工作。
一、运用政策,推动工作。
党领导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农民不断致富,是通过一系列政策作保证的。因此,运用好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是农村基层干部的首要工作方法。
运用政策,必须首先掌握政策。农村政策很多,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农、林、牧、副、渔等各种产业;农业的产、供、销各个环节。掌握政策关键在于从整体上把握农村政策的精神实质。党的农村政策的精神实质就是“富民”。这是党制定农村政策的出发点,也是农村基层干部运用政策的落脚点,是农村基层干部全部工作的归宿点。围绕“富民”思考农村工作的点子,展开农村各项工作,这是长期不变的工作方法。
运用政策,必须宣传好党的农村政策。在农民群众不了解党的政策的情况下,单靠农村基层干部动员加强调,或者采取行政手段是难以把党的政策变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的。农村基层干部要通过各种形式向农民耐心、持久、反复地宣传党的农村政策,尤其要教育农民群众把政策本身与执行政策中出现的一些偏差区别开来,及时消除群众对政策的误解。使农民群众对党的政策家喻户晓,自觉遵循,积极运用。
运用政策,关键在于创造性地执行政策。党的政策是指导全国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县的实施意见是指导全县的,也具有相对的概括性,不一定能为每个乡镇、村、社解决当地的具体问题提供现成答案。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干部必须创造性地执行政策,切不可不动脑筋,不顾乡镇、村、社的条件,照搬政策条文。
二、科学决策,减少失误。
科学决策是每个农村基层干部都必须掌握的重要工作方法。先行自省,再作决策。决策必须在清醒的状态下进行,自省能使自己清醒。因此,在决策前应当先行自省。一省:这项决策应该由自己来作吗?避免自作主张或干预下级的权利;二省:这项决策值得自己作吗?弄明白不作这项决策将会失掉什么,看到问题的重要性;三省:必须在什么时候作决策?把握时机,避免冒险或坐失良机;四省:已经掌握了作决策的必要依据吗?认真考虑决策可能带来的后果;五省:自己怎样作出这项决策?仔细权衡几个方案的利弊,从中选择出最佳方案。
把握目标,灵活决策。在做决策时,要反复推敲,思考决策的目的是什么?这项决策最低限度要达到什么目标?如果达不到这个最低目标,这项决策就失去了意义。一项决策,往往也存在着“能不能为群众接受”的问题,为了让群众能够接受,折衷、妥协、让步是常有的事,妥协的边界就是最低目标。在对一些事情决策时,只要能够实现最低目标,又能够使群众接受,农村基层干部就应该运用折衷、妥协、让步的方法,灵活地作出决策,及时推进工作。
发扬民主,有效决策。大凡有效的决策都是在不同意见的反复比较中做出的。如果开会决策时,没有人提相反意见,出现“鸦雀无声”或者“众口一词”。这就很可能说明大家对需要决策的问题还不了解,提不出相反意见;或认为领导不可能采纳自己的意见,不愿发表相反意见;或害怕得罪“拍板”的同志,不敢发表相反意见。遇到这种情况,最好是把这个问题放一放,松松大家的思想包袱,让大家思考思考,再做决策。
三、抓住“中心”,提高效率。
讲究工作效率,现在已被愈来愈多的农村基层干部所重视。然而,还有不少同志对怎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不得要领。任何一个乡镇、一个村、社,在一定时间内所要进行的工作,往往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做一项或大或小的工作,都得考虑一下最基本的问题是什么?也就是主要矛盾是什么?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特别是乡镇、村的领导干部,更不能茫无头绪,四面出击,必须注意对整个工作作具体分析,区别主次先后,分清轻重缓急,以找出其中对整个工作有影响和有支配作用的关键环节,这个关键环节就是一段时间的中心工作。解决了这个问题,就会推动整个工作顺利发展。否则,就没有重点,甚至本末倒置,轻重不分,其结果是收效甚微,劳而无功。
四、群众至上,服务到位。
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方法不光是组织发动,更重要的是引导、服务。给群众之不能,解群众之不解。
为民排忧。当群众遇到困难时,农村基层干部应主动出面帮助,出点子,想办法,解决具体问题。应从生活小事做起,关心群众的柴米油盐、住房、婚姻家庭、生老病死、子女读书等实际问题;应特别关心那些不声不响、老实守法的群众,不让老实人吃亏。给群众办实事、好事,要讲究实际,说到办到,坚持一件一件、年复一年地办,做到把事情办实,把实事办好。办不到的事情不要乱表态,提虚劲。
关心发展。农村基层干部应经常了解和研究自己工作区域的群众,不但要知道群众的性格、气质、爱好、特长、弱点,而且要清楚他们生产、经营近况,了解他们的发展能力、潜力,预见他们的发展方向,为他们发家致富出点子和尽可能创造必要的条件。
全面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群众致富对社会服务的依赖性较大。农村基层干部应充当好对农民服务的尖兵,想方设法对农民群众提供信息服务,帮助农民走向市场;提供科学服务,帮助农民提高产品质量档次;提供资金服务,帮助农民启动发展;提供政策法规服务,帮助农民获得有关方面的优惠,利用法律保护正当权益。
五、民主管理,依法行政。
把握好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的关系。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能摆脱党的领导,农村基层干部,特别是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应始终强调党对农村、农民的领导,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村务公开的全过程。
篇3
一、加强场县共建坚持工业强场
实施场县共建,加大工业生产能力。城镇工业可以发挥工业领头羊的作用,逐步退出一般资源加工业、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加快传统产业向农村的转移,选择自己的重点发展产业,减少在传统产业层面上的竞争。与城市形成合理的结构分工,促进县域工业和垦区工业的迅速发展。在国家工业体系中,垦区工业有自己的结构:拥有比城市工业更充足、廉价的劳动力、原材料的供给,具有比较成本优势;离资源产地近,运输成本低。为此,农场工业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发展资源型加业工,生产半成品、初级加工品;尤其要发挥经营机制灵活、填补城市工业空隙。保持劳动替代资本的优势,发展农副产品的深度加工。
经研究显示,劳动密集型的一般轻纺工业、资源密集型的某些原材料工业、建材加工业、为城市工业配套产业、农产品工业、农用生产资料工业是农垦工业的重点选择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民的关系更为密切,关系农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种植户的切身利益。因此,对于这些产业空间,农场应采取具体的优惠政策引导投资。
二、明确产业优势转换工业结构
农场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也就是工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转换过程。调整的关键是选择主导工业,因为它代表农场工业的发展方向,决定农场工业的发展程度。就农场工业而言,首先要正确认识农场工业的比较优势。若按大的行业类别划分,则区分不明显,比较优势不突出,小行业的比较优势往往被大的行业类别所掩盖。故行业的分类越细,行业的类别越小,则比较优势越明显。其次,在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中,根据增加值所占比重、与场内其他经济部门的联系强度来筛选主导工业。但是主导工业是随着工业化阶段而不断变化的,当主导工业停滞时,整个农场工业也随之停滞。为了使农场工业持续发展,必须在现行主导工业出现衰退时,大力扶持潜在的主导产业,使之成为下一时期的主导产业。
三、调整工业新式布局加快绿色产业集群
企业变邻居,可以共用水、电、气、通信、治污等基础设施,可以面对面地磋商管理经验和交流市场信息,还可以节约交通运输等交易成本。所以工业聚集具有明显的外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提高农场工业的整体竞争优势,促进第三产业和小城镇的发展,是实现农场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农场工业要持续发展,必须调整工业布局,走工业集中之路。曾有学者提出,在小城镇建立工业小区,很多城镇进行过这方面的尝试,但从农场工业的实践来看,成功的范例不多,千人工业区的企业很少,工业小区并未成为企业的聚集地,“星星”式工业布局不能改变现状,反而闲置了大片土地。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工业小区本身选址不当,有的是基础设施不配套,或是收费过高、管理不善。为此,首先要对农场工业小区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将工业小区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工业小区要将有关联或基础设施共用性强的企业集中在一起,以增强外部经济效益,力图向“生态化”方向发展,加快发展绿色产业集群。
近年来国家将“生态工业园”作为实现地区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典范。按照企业间的共生关系,将某企业产生的废料、废气、废水、余热等循环综合利用,形成无污染或少污染的生态工业区,这些成功的例子应该多去学习借鉴。
四、外引技术理念内转业务水平
垦区工业的技术水平与国内外先进技术水平的差异很大,且受当地资源和财力的制约,需要引进和转化技术,以争取在短时间内,迅速获得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进步。对先进技术的选择要根据农场自然资源、劳动力文化素质、工业基础等条件,选取适用技术。但技术选择要避免资金密集型,要发挥农场周边劳动力众多的比较优势,并与工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优先支持主导产业的技术进步,带动其他产业技术进步,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篇4
下午好!XX乡是我市的农业大乡,存在工业产值少、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的短板,但同时也有地域面积广大、农村人口较多、农业区位优势突出的长处。尤其是今年以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一步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纵深推进,给我乡广大农村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此,邢家社乡党委、政府从全市农村改革发展的大局出发,积极推进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制为重点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有效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稳步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组织形式和发展机制,现将我乡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美丽乡村建设
根据上级规定,结合我乡实际,确定XX、XX两个村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经与市农业农村局和第三方设计公司沟通,按照“以村为主、发动群众、优化资源配置、确定产业规划”的工作思路逐步打造环境宜居、村风文明、产业兴旺的美丽乡村。
其中,XX村建设乡村公园、田园景观和相关附属设施;XX村依托本村特点,重点打造民俗文化墙、古村落原貌恢复和休闲场所建设,两个村预计总投资95万元。下一阶段两个村将在农村产业发展规划上出力,宋家庄村千亩榛子基地已初具规模,关头村也将把智能大棚建设、水果种植采摘项目抓紧落地,给农村可持续发展奠定经济基础。
在此过程中,乡党委、政府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让群众自觉认知“美丽乡村”建设是群众自己的事;全力争取上级政策支持,为两个村申报农村“一事一议”项目,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广泛宣传美丽村庄建设和农村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能人轶事,打造邢家社乡“农村名片”。
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一)强化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发动
乡党委、政府按照上级要求,成立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夯实人员责任,确保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分步有序推进。经乡农经站调查研究,结合我乡实际,制定《邢家社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方案》,为全乡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通过组织召开推进会、现场会等方式对全乡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和广泛宣传发动,同时,召开专题培训会深入解读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背景、方法和意义;乡产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到各村进行现场督导,实行“一对一”具体指导改革工作,明确工作责任和任务,乡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村工作开展情况向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汇报,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二)完成改革程序,明晰存在问题
1、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情况
我乡自2019年初以来,按照“依法依规、公平合理、民主决策、权责一致”的原则,稳步推进产改各项工作,尤其是在矛盾问题较为集中的成员身份确认流程中,采取“法律政策为依据、村规民约为参照、民主决策为兜底”的办法,针对性解决各村存在问题,充分保障每一位村民的合法权益。清产核资共计确认15个行政村账面资产19501054.14元,集体土地112879.03亩。
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工作过程中,我乡按照“有法依法、无法依规、无规依民”的工作方针,实行“一村一策”,严格执行民主程序,要求各村按照“3表2书1办法”(3表:成员登记表、确认表、股民清册;2书:股民清册意见书、成员身份确认办法意见书;1办法:成员身份确认办法)履行成员身份确认规程并完善档案资料。经过3个月的紧张工作,全乡共计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4363户、12472人,折算集体资产股份17358.8股。截止2020年8月18日,15个行政村都已完成民主选举并挂牌成立经济联合社。
2、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
个别村因历史原因造成款项的原始凭证缺失,导致乡农经站、会计事务所工作人员在确认往来账款时较为困难。乡政府农经站要求各村在确认往来账款时“以账为准、实事求是”,对各村账目逐笔核对,账实相符的登记填表;账实不符的要实际确认并作账务处理后再填报,同时对村级档案资料整理提出规范意见,定期监督检查。
城镇化率提升、城乡差异明显导致农村常住人口流失,人员结构复杂,身份确认工作难度加大。受传统观念和行为习惯制约,村民对“外嫁女”、“空挂户”、企业务工转为非农户籍人员等疑难人群的身份确认意见存在较大分歧。对此,乡党委、政府本着保障妇女儿童权益,防止多数人侵占少数人权益等原则,杜绝“两头占、两头空”,向广大群众解读政策、统一认识,引导村集体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民主商定成员身份确认结果。
各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较少,集体收入主要来源于占地补偿,在下一阶段的集体资产股份化改制工作后的市场化运作将面临困难。我乡农村虽然土地面积较大,但是可供市场化运作的土地资源仍然有限,区位优势不强;部分村虽然通过土地流转开始逐步探索农民增收途径,但是开发利用结构单一,仍然局限于农产品传统种植、购销,缺乏网络运营、产品深加工等新型产业模式。对此,乡党委、政府借助2019年古交市扶持壮大集体经济项目,打造了龙子村智能连栋温室大棚、南沟村写生基地、宋家庄村千亩榛子园三项龙头产业;开展撂荒地整治,扩大农村土地流转规模;依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太原“后花园”,带动各村增加集体经营性资产,强化市场竞争力。
(三)因地制宜创新工作方法,依法依规引导市场运作
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中,乡党委、政府坚决贯彻执行古交市委、政府的各项要求,结合农村实际,逐步总结探索出以下有效推动产改工作的方法:
提高政治站位,持续深化认识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担当,把准改革方向,守住改革底线,尊重农民意愿,把握时间节点,压实工作责任,改进工作方法,稳妥有序推进改革。
坚持法律和政策并用原则,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和民主决策原则,坚持公开公正、规范操作原则,以法律为准绳、政策为依据,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程序,坚持“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切实保障集体经济组织及成员的合法权益。
篇5
一、工作成效
(一)完善了制度,建立了网络。通过项目实施,进一步构建了职能明确、机构完善、队伍精干、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立了竞争上岗制度、农技推广责任制度、绩效考评制度、知识更新制度等基层农技人员管理机制;完善了“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速通道;建立了县、乡、村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网络。
(二)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一是农技人员自身业务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通过组织集中培训、邀请专家讲座、到省级培训基地学习等活动,全面提升了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二是通过制度建设和内部管理机制创新,农技推广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三是服务意识显著增强。技术指导员进村入户,技术员和农民零距离接触,他们不仅熟悉了农村情况,了解了农民所需、所想、所求,和农民建立了深厚感情,而且经验得以丰富,思想得以升华,才能得以发挥,责任意识、奉献意识、服务意识和成就感大大增强。
(三)提升了示范户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收入。围绕小麦、玉米、生猪等产业,通过全县遴选100名技术指导员(其中种植业80名,畜牧业20名)的宣传、指导与服务,特别是形式多样的培训与“手把手”、“面对面”的“零距离”指导,以及不定期组织示范户开展观摩交流学习活动,开办田间学校等,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特别是示范户和辐射户的科技素质、政策水平及接受能力、发展能力、带动能力。他们信科技、学科技、用科技的意识显著增强,配合技术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显著提高,应用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愿望显著增强。使主导品种(如小麦烟农19、外三元杂交生猪等)和主推技术入户到位率达到98%以上;技术指导员每人指导10户,2010年6月至现在,进村入户工作180天以上,平均入户指导12次以上,总培育指导农业科技示范户1000户(其中种植业800户,畜牧业200户)。目前,示范户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高,已推广应用了7项小麦生产技术措施和5项生猪科学生产技术,示范户示范产业增产、节本增收逐年提高,生产效益较前三年全县平均提高15.2%。2011年,示范户小麦平均单产为539.6公斤,较全县小麦平均单产508.4公斤增产31.2公斤,亩节本增效31.5元,亩增收62.4元;示范户玉米平均单产为590公斤,亩增产100公斤,亩节本增效23元,亩增收115元;200个示范户现存栏生猪6.6万头,2010年6月份至今共出栏生猪16.8万头,在前阶段生猪价格低弥的形势下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900万元,增收1245万元,户均增收6.8万元以上,头均增收70元以上。带动我县其他养猪场(户)健全疫病防控各项工作,取得间接经济效益8500万元以上。
(四)展示了技术,筛选了品种。全县建设示范基地10个(其中种植业8个,畜牧业2个),展示小麦新品种10个,展示玉米新品种10个,展示生猪品种4个,通过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宜我县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小麦品种烟农19、烟农5158,玉米品种郑单958、鲁单981,外三元杂交猪等,为我县确定农业生产主导品种奠定理论基础,尤其是紧凑型玉米品种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对稳定和提高我县玉米产量,抵御自然灾害,作出巨大贡献。两个生猪试验示范基地加强了生物安全措施,健全了污水、污物的处理,通过组织观摩、培训指导,带动全县11个猪场实行了发酵床养殖,16个猪场建立了大型沼气池,增强了猪场实行生态养殖的意识。发挥了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节约饲料、兽药、人工、水电等生产成本160万元以上,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
(五)辐射带动强,收益范围大。示范户每户辐射20户以上,全县辐射带动2万余户,试验示范基地年组织示范户、辐射户、种养大户及周边农民10000余人次现场观摩基地建设,使农民种养业水平正逐步迈上科学化、规范化、生态化、高效化发展轨道。
(七)推动了其他农业项目的高效实施。如小麦、玉米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玉米振兴计划、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百万亩吨粮田建设等都是以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为着力点,有些环节则捆绑实施,抓好落实,获得了较好的效益。小麦高产攻关活动连续三年获全省第一名;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连续2年被评为先进课题组。
二、主要措施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一是县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县政府办、县农委、县财政局、县监察局、县广电局、县畜牧发展中心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县农委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负责制订项目实施方案并组织项目的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项目监管、组织培训、人员考核等日常管理工作。二是成立专家组。县专家组负责制定项目实施技术方案(小麦、玉米和生猪生产技术方案),并督促指导技术指导员开展工作;另从项目参与单位县农技中心选聘高、中级农艺师18人,从县畜牧发展中心选聘高、中级畜牧师3人作为项目技术特派员。三是项目联络组,农委科教室具体办公。
(二)遴选技术指导员、示范户,优选试验示范基地。一是遴选技术指导员。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采取全县统一考试、考核的办法,把服务水平高、综合素质好、责任心强、有培训指导经验和较好业绩的同志选进项目技术指导员队伍。从农业综合服务站选聘种植技术指导员80人,从县畜牧发展中心和乡镇畜牧站选聘畜牧技术指导员20人。全县技术指导员按照工作职责,对示范户和工作区域内的农民开展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二是遴选示范户。围绕小麦、玉米、生猪养殖等主导产业,遴选1000个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种养水平较高、乐于助人、年龄在50岁以下、能长期在家从事种养产业的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为保障所选示范户素质高,农民认可,在遴选程序上按照个人申请、村镇推荐、张榜公示、农委审核确定;在遴选要求上,在遴选时做到五不选两优先:即不以农业生产和经营为主的不选;做其他经营,经常不在家从事种养业的不选;外出打工的不选;自以为是,不积极接受技术指导员指导的不选;图虚名想补贴,不真心示范带动的不选。种养大户和村级植保员优先。三是优选示范基地。围绕优势农产品和特色产业发展需要,按照一业为主、多种示范、代表类型、分布合理的原则,依托现有科研教学推广单位试验示范基地、良种繁育场、种养大户、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全县建设10个示范基地,分别是:丰硕种业有限公司、县农业科技示范场、县麦豆原种场、县水稻良种场、县红耕郎种植专业合作社、县富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县吕丰种植专业合作社、县金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县京徽蒙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县春鑫养猪场。
(三)筛选确定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根据县主导产业发展要求和农民的科技、生产需求,邀请了省级推广、科研、教学、企业等单位的专家,组织开展了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筛选与集成,并形成技术操作规范。我县小麦主导品种为:烟农19、皖麦52等半冬性品种;玉米主导品种为:郑单958、中科4号、鲁单951等紧凑型、半紧凑型和套种型、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品种。主推技术:小麦主推秸秆还田技术、机械化作业、配方施肥及氮肥后移技术、科学播种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玉米主推免耕机械播种、配方施肥、合理密植、综合防治病虫草害、机械化收获、适时晚收等技术。生猪主导品种为: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约克夏猪、外三元杂交品种;主推疫病防治、快速育肥、生态养殖、科学管理等技术。
(四)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职责。县政府办下发了《县2010-2011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蒙政办〔2010〕70号),县农委下发了技术指导方案(蒙农〔2010〕135号)和小麦、玉米、生猪品种试验示范方案,各试验示范基地制定了具体的试验示范方案,各位技术指导员制定了分户技术指导方案。同时,县农委与技术依托单位和技术指导员签订了责任合同,技术指导员与示范户签订了服务协议,明确了各自工作目标、责任、任务,确保项目实施规范有序。
(五)建立了绩效考评等项目管理制度。一是农委下发了《县2010-2011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考核办法》,建立了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保证项目实施工作的有序开展。实行农民、县主管部门、乡镇政府三方共同考核,农技人员的工资报酬、晋职晋级、业务培训等与考核结果挂钩。以科技示范户培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农技人员培训以及农民满意度、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农业产业发展等作为项目绩效考评的重要指标,通过自我评价、县农委审查、现场实地抽查、电话调查等方式,对工作进展和成效进行绩效评价。把技术指导员的工作考评结果与待遇挂钩,保证全年工作任务的落实。二是初步建立了农技人员聘用制度、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农技人员工作考评制度、农技人员培训制度、网上监管制度。在2010年12月,农委组织综合考评小组,对全县18个农业综合服务站及156名基层农技人员、18名科技特派员进行综合考评,并兑现考评结果。
(六)加大培训、宣传力度,增强服务意识。
2010年9月10日-14日、9月25-29日、10月31日-11月4日在职业学院、安农大分别对100名技术指导员进行了集中培训;2011年3月3日—3月7日,邀请农科院研究员陈洪俭、安农大博士生导师李金才、厦门大学教授陈猛等专家及县农业专家对全县近300名农业技术人员在党校采取封闭教学,集中春训。重点学习了2011年中央1号文件、国家十二五规划、农技推广方法、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农机农艺结合与政策法规、生猪生产与政策法规、植物保护、小麦、玉米栽培技术;每月18号例会根据农时季节和当前生产情况对站长和特派员进行培训。另外,在农时关键季节、关键环节,由21名县级科技特派员(种植18名、畜牧3名)对所包乡镇技术指导员再培训。以全省2011年春季农业科技服务活动启动仪式为契机,县18名农业科技特派员奔赴所包乡镇,指导农业综合服务站开办田间学校,落实抗旱促春管技术措施,2010年6月以来,对1000户示范户平均进村培训7天,现场指导12次;对400名辐射户平均进村培训5天,现场指导9次;印发技术明白纸30万份,发放种植示范户每户小麦拌种剂10支、化肥50公斤,小麦叶面肥每人50袋;生猪示范户每户冷藏箱1只、畜牧报刊1份;制作发放项目专家、技术指导员胸牌110个、示范户门牌1000个、技术员手册100本、示范户手册1000本、技术书籍1500本、科技入户宣传挂历2000幅、定做示范户、辐射户资料包1500个、竖立试验示范基地标示牌10块;开展广播电视技术讲座7场,电视滚动字幕宣传12次,天天报道抗旱保苗情况,及时提醒农民抓住有利时机,落实抗旱、除草、治虫、分类施肥等措施;利用电话、移动办公平台,向科技示范户、部分辐射户、种养大户、镇、村干部等开展电话咨询和科技短信免费服务,累计发送农业科技信息9次,18000余人次。2万多农户被辐射带动。同时,要求各参与单位和个人及时总结报送项目工作材料和先进典型;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简报、影像、参观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好做法、好成果、好经验,带动全县农业发展。
(七)注重基地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规范扎实做好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我们做到了八个统一:1、统一方案设计。根据基地建设要求,我县在优选试验示范基地的基础上,分类(小麦、生猪)制定了试验示范方案。2、统一技术指导。各基地都聘请了技术指导员,县农技中心和畜牧发展中心对10家基地派驻了技术专家。3、统一示范基地标示牌。4、统一试验示范品种。小麦品种10个:许科1号、轮选988、淮麦29、浚麦99-7、淮麦28、洛麦23、烟农19(ck)、淮麦22、山东05-66、济麦22;玉米品种10个:隆平206、益丰29、郑单958(ck1)、安囤8号、鲁宁202、弘大8号、鲁单981(ck2)、登海662、蠡玉16、中科4号;生猪品种4个,如外三元杂交品种等。5、统一栽培、管理措施。6、统一调查记载项目,建立田间档案。7、统一组织考评。在关键生产时期,县农委都组织专家、基地负责人、技术指导员相互观摩、交流、考评,同时组织农民观摩。2010年6月以来,共组织专家督查考评4次。8、统一观摩交流。组织农技人员、示范户、周边农民现场观摩培训总计20次,参观人员4000余人,自发观摩人员6000多人次。各基地小麦新品种试验田按照方案要求,规范操作,插标立牌,布局合理,田间调查、记载及时、准确,规范种植和管理措施普遍好于去年;技术示范田总体播种质量较高,生长整齐度较好,病虫草害较少。目前小麦长势良好,丰收在望。
(八)强化资金管理,确保使用实效。按照项目实施要求,项目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独立核算,制定了管理制度和审批制度,严格按规定用途使用。具体使用如下:农技人员下乡开展技术指导补贴计20万元,主要用于农业综合服务站和县级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所发生的交通等费用补助;科技示范户的物化补贴20万元,主要用于全县1000户农业科技示范户采用新品种、新技术的种子、肥料、农药、猪用疫苗和抗旱等物化技术补助;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费用30万元,主要用于10个试验示范基地采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过程中的设施设备建设补助以及购买种子、肥料、农药等补助;聘请专家费用3万元,主要用于聘请技术指导专家的差旅费、交通费、专家劳务费等;农技人员和新型农民培训费用10万元,主要用于农技人员和新型农民参加集中培训所需的教材费、场地费、差旅费、食宿费、交通费、讲课费等;资料印刷及工作督查等费用7万元。
(九)加大督查检查力度,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县农委采取电话抽查、入户检查、行政检查、专家组督查指导的办法,确保技术指导员年到户工作时间和技术到位率。目前,已现场实地督查6次18个乡镇,入户调查5次90人,电话调查5次1000人次。县专家组成员对18个农业综合服务站和10个试验示范基地实地督查指导4次。如2010年12月17日、2011年4月15日和2011年5月20日,示范县项目县专家组成员一行9人,深入到县农业科技示范场等8家小麦试验示范基地进行查苗情、看记录、量化打分、综合评价,查找问题,拿出措施。
三、存在问题
财政资金投入量100万元较少,不能满足示范县建设需要。
篇6
设计意图:
八月中秋以后,家里的餐桌上便有了芋艿的香味,芋艿香糯可口,是家乡海门的特产,孩子对它既有几分熟悉,又有许多的疑问,既亲近熟悉,又感到新奇独特。《纲要》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孩子对芋艿充满了兴趣和疑惑,于是顺应孩子的需求,和孩子一起走近芋艿、探究芋艿的秘密、发现芋艿的独特。本次系列活动以《新纲要》为指导,借鉴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及做中学思想。从采访调查,到经验回顾、采访结果的共享、菜肴的分享、芋艿介绍短片的欣赏,以及按照自己兴趣进行小组研究,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知到体验到创造,使原有的经验与新经验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从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合作、想像、创造等综合能力。
活动一:走近芋艿
活动目标:1.能寻找合适的工具来挖芋艿。
2.能主动大胆地去采访、和同伴进行交流、讨论,并记录采访结果。
活动准备:
1.挖芋艿工具(铲子、棍子、锄头、)
2.人手一只塑料袋
3.幼儿采访表格(幼儿在活动前已把自己的问题画在采访表格上)
4.联系一位农技员接受采访
5.联系一大片芋艿地
活动过程:
一、走进芋艿地,提出关于芋艿的问题,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
1.带领幼儿走进已联系好的芋艿地,一起观察芋艿的叶子,猜想芋艿长在哪里。
2.幼儿自由结合,四人为一采访小组,提出有关芋艿的问题和猜想,并在采访表中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
3.幼儿分采访小组分别采访农技员叔叔,并把获得的知识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在表格上。
二、亲历挖芋艿,了解挖芋艿的基本常识。体验劳动与收获的快乐
1.幼儿讨论用什么样的工具挖最合适。
2.观察农技员叔叔挖芋艿,了解挖芋艿的注意点。(离芋艿荷较远的地方渐渐深挖,当心别碰到芋艿上)。
3.幼儿以采访组为单位,选择好工具尝试挖芋艿(教师准备较多的工具以备幼儿选择和调换)
4.幼儿交流挖芋艿的经验,发现问题,讨论并解决挖芋艿时遇到的问题,如:使用了什么工具,怎样才能挖到芋艿。
5.再次挖芋艿,寻找更合适的工具和更好的挖芋艿方法。并把自己挖的芋艿装进自己的塑料袋到农民伯伯处称重,看看谁挖的多。体验劳动的快乐。
三、收拾整理芋艿地,和农民伯伯告别
1.幼儿集体整理芋艿地,把芋艿叶放成堆,把挖出来的泥土填进洞里。
2.和农民伯伯再见。
活动反思:实践操作、亲身参与的活动最能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因此,组织孩子来到农村,开展实地采访、小组合作挖芋艿活动。在实践中,孩子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的问题也是出乎意料又贴近生活。通过一番观察、访问,心里的一个个疑问都得到了解决,当用小小的锄刀在深深的泥土里挖出芋艿时,孩子们满心欢喜。
活动二:认识芋艿
活动目标:
1.了解芋艿的秘密,知道有关芋艿的知识。
2.乐于探索,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幼儿参观过芋艿种植地,亲历挖芋艿活动,并分组进行了有关问题的采访。
2.幼儿实践采访、芋艿介绍短片。
3.每组一份采访表
4.幼儿和父母共同制作的芋艿的菜肴
活动过程
一、观看录像,引发记忆
前段时间我们来到了芋艿地里,当了回小记者,采访了农技员叔叔,了解了有关芋艿的问题,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二、讲述调查表,分享经验
1.农技员叔叔给我们的小记者做了详细的回答,现在一起说说你们了解到的芋艿的秘密。
(幼:1.芋艿生活在哪里?2.芋艿为什么有的长得大,有的长得小?3.怎样的芋艿长得又大又好吃?4.芋艿施什么肥料?5.芋艿的种子是什么样的?)
2.交换看各组的采访记录,说说哪些问题是自己原来不知道的,现在清楚了。
三、观看短片,提升经验
通过采访,我们对芋艿的许多疑问得到了解答,其实芋艿还有许多的秘密,我们一起再来了解一下。(看芋艿介绍短片)
四、品尝芋艿,享受芋艿的美味
1.幼儿介绍各自的菜名
2.教师介绍教师制作的特色菜肴
椒盐芋艿条、芋艿饼、蛋黄芋艿、芋艿扣肉
3.幼儿自由品尝芋艿
幼儿人手一盘子、一勺子,象吃自助餐那样在桌子前慢慢品尝,轻轻评论。
活动反思:观看录像,探究香沙芋秘密。第一段录像片中的内容是孩子亲身经历的活动,熟悉的影像会把孩子带入到愉快的回忆中,再让孩子讲述采访的内容,达到一个经验分享的效果。第二段短片在幼儿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展示,孩子的经验得到了很好的提升。活动中幼儿分享亲子制作、老师提供的菜肴,尤其这个芋艿是自己亲自挖回来的,孩子的 心中充满了自豪感,同时以色、香、味诱导孩子积极、主动参与,在吃吃、讲讲、品品的过程中发展语言、增进友情,品味到家乡芋艿的独特魅力,孩子的自主性、自信心也被成功激发。
活动三、小组学习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调查等活动,继续探究芋艿的秘密。
2.培养幼儿做事的坚持性和目的性。
活动准备:各个实验所需要的材料
活动过程:
一、领取自己感兴趣的任务,合作进行尝试
1.根据幼儿兴趣,设立相关实验,幼儿自己报名领取
a 芋艿发芽实验(了解芋艿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可以发芽,温度、湿度等)
b 芋艿的储存方法(了解芋艿的存储方法)
c芋艿的造型设计(观察芋艿的外型特征,进行想象、创作)
d 芋艿的用处(用调查、查询的方法,了解芋艿除了食用以外,它还有什么其它的作用)
二、展示探究结果,共享信息
幼儿合作探究,并把探究结果布置在主题墙上,共享有关芋艿的信息。
篇7
2011年是县实施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的第三个年度。所示范的主导产业为小麦、玉米、和生猪。全县年种植小麦165万亩,玉米120万亩、存栏生猪30万头。项目的实施,有力促进了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促进了农技推广工作扎实开展,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为全县粮食连续八年增产丰收、2011年成为小麦单产千斤县、多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作出了贡献,多次被农业部、省农委评为国家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实施先进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也走在全省前列。在2010年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实施考核情况全省排序中,县位居全省41个县第一位,2011年5月23日—5月25日,全省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建设工作会议在顺利召开。中央、省、市领导多次到该县视察项目实施和农技推广工作,并给予充分肯定。
二、主要做法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一是县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县政府办、县农委、县财政局、县监察局、县广电局、县畜牧发展中心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县农委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负责制订项目实施方案并组织项目的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项目监管、组织培训、人员考核等日常管理工作。二是成立专家组。县专家组负责制定项目实施技术方案(小麦、玉米和生猪生产技术方案),并督促指导技术指导员开展工作;另从项目参与单位县农技中心选聘高、中级农艺师18人,从县畜牧发展中心选聘高、中级畜牧师3人作为项目技术特派员。三是项目联络组,农委科教室具体办公。
(二)遴选技术指导员、示范户,优选试验示范基地。一是遴选技术指导员。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采取全县统一考试、考核的办法,把服务水平高、综合素质好、责任心强、有培训指导经验和较好业绩的同志选进项目技术指导员队伍。从农业综合服务站选聘种植技术指导员80人,从县畜牧发展中心和乡镇畜牧站选聘畜牧技术指导员20人。全县技术指导员按照工作职责,对示范户和工作区域内的农民开展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二是遴选示范户。围绕小麦、玉米、生猪养殖等主导产业,遴选1000个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种养水平较高、乐于助人、年龄在50岁以下、能长期在家从事种养产业的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为保障所选示范户素质高,农民认可,在遴选程序上按照个人申请、村镇推荐、张榜公示、农委审核确定;在遴选要求上,在遴选时做到五不选两优先:即不以农业生产和经营为主的不选;做其他经营,经常不在家从事种养业的不选;外出打工的不选;自以为是,不积极接受技术指导员指导的不选;图虚名想补贴,不真心示范带动的不选。种养大户和村级植保员优先。三是优选示范基地。围绕优势农产品和特色产业发展需要,按照一业为主、多种示范、代表类型、分布合理的原则,依托现有科研教学推广单位试验示范基地、良种繁育场、种养大户、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全县建设10个示范基地,分别是:丰硕种业有限公司、县农业科技示范场、县麦豆原种场、县水稻良种场、县红耕郎种植专业合作社、县富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县吕丰种植专业合作社、县金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县京徽蒙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县春鑫养猪场。
(三)筛选确定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根据县主导产业发展要求和农民的科技、生产需求,邀请了省级推广、科研、教学、企业等单位的专家,组织开展了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筛选与集成,并形成技术操作规范。我县小麦主导品种为:烟农19、烟农5158等半冬性品种;玉米主导品种为:郑单958、中科4号、鲁单951等紧凑型、半紧凑型和套种型、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品种。主推技术:小麦主推秸秆还田技术、机械化作业、配方施肥及氮肥后移技术、科学播种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玉米主推免耕机械播种、配方施肥、合理密植、综合防治病虫草害、机械化收获、适时晚收等技术。生猪主导品种为: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约克夏猪、外三元杂交品种;主推疫病防治、快速育肥、生态养殖、科学管理等技术。
(四)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职责。县政府办下发了县2011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实施方案,县农委下发了技术指导方案和小麦、玉米、生猪品种试验示范方案,各试验示范基地制定了具体的试验示范方案,各位技术指导员制定了分户技术指导方案。同时,县农委与技术依托单位和技术指导员签订了责任合同,技术指导员与示范户签订了服务协议,明确了各自工作目标、责任、任务,确保项目实施规范有序。
(五)加大培训、宣传力度,增强服务意识。
主动与农业部有关司处站、安农大、省农科院、华东农业大学、省农技推广总站、省植保总站、省畜牧局等单位联系对接,寻求技术支持,聘请专家培训指导,组织协作进行试验示范项目等。如2011年3月3日—3月7日,邀请农科院研究员陈洪俭、安农大博士生导师李金才、厦门大学教授陈猛等专家及县农业专家对全县近300名农业技术人员在党校采取封闭教学,集中春训。重点学习了2011年中央1号文件、国家十二五规划、农技推广方法、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农机农艺结合与政策法规、生猪生产与政策法规、植物保护、小麦、玉米栽培技术;每月18号例会根据农时季节和当前生产情况对站长和特派员进行培训。另外,在农时关键季节、关键环节,由21名县级科技特派员(种植18名、畜牧3名)对所包乡镇技术指导员再培训。以全省2011年春季农业科技服务活动启动仪式为契机,县18名农业科技特派员奔赴所包乡镇,指导农业综合服务站开办田间学校,落实抗旱促春管技术措施,今年以来,对1000户示范户平均进村培训7天,现场指导12次;对400名辐射户平均进村培训5天,现场指导9次;印发技术明白纸30万份,发放种植示范户每户小麦拌种剂10支、化肥50公斤,小麦叶面肥每人50袋;生猪示范户每户冷藏箱1只、畜牧报刊1份;制作发放项目专家、技术指导员胸牌110个、示范户门牌1000个、技术员手册100本、示范户手册1000本、技术书籍1500本、科技入户宣传挂历2000幅、定做示范户、辐射户资料包1500个、竖立试验示范基地标示牌10块;开展广播电视技术讲座7场,电视滚动字幕宣传12次,天天报道抗旱保苗情况,及时提醒农民抓住有利时机,落实抗旱、除草、治虫、分类施肥等措施;利用电话、移动办公平台,向科技示范户、部分辐射户、种养大户、镇、村干部等开展电话咨询和科技短信免费服务,累计发送农业科技信息9次,18000余人次。2万多农户被辐射带动。同时,要求各参与单位和个人及时总结报送项目工作材料和先进典型;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简报、影像、参观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好做法、好成果、好经验,带动全县农业发展。
(六)注重基地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规范扎实做好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我们做到了八个统一:1、统一方案设计。根据基地建设要求,我县在优选试验示范基地的基础上,分类(小麦、生猪)制定了试验示范方案。2、统一技术指导。各基地都聘请了技术指导员,县农技中心和畜牧发展中心对10家基地派驻了技术专家。3、统一示范基地标示牌。4、统一试验示范品种。小麦品种10个:轮选988、淮麦29、洛麦23、烟农19(ck)、山东20、济麦22、郑育9987、良星66、皖麦68、烟农5158;玉米品种10个:隆平206、益丰29、郑单958(ck1)、安囤8号、鲁宁202、弘大8号、鲁单981(ck2)、登海662、蠡玉16、中科4号;生猪品种4个,如外三元杂交品种等。5、统一栽培、管理措施。6、统一调查记载项目,建立田间档案。7、统一组织考评。在关键生产时期,县农委都组织专家、基地负责人、技术指导员相互观摩、交流、考评,同时组织农民观摩。今年以来,共组织专家督查考评3次。8、统一观摩交流。组织农技人员、示范户、周边农民现场观摩培训总计20次,参观人员4000余人,自发观摩人员6000多人次。各基地小麦新品种试验田按照方案要求,规范操作,插标立牌,布局合理,田间调查、记载及时、准确,规范种植和管理措施普遍好于去年;技术示范田总体播种质量较高,生长整齐度较好,病虫草害较少。
(七)强化资金管理,确保使用实效。按照项目实施要求,项目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独立核算,制定了管理制度和审批制度,严格按规定用途使用。具体使用如下:农技人员下乡开展技术指导补贴计20万元,主要用于农业综合服务站和县级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所发生的交通等费用补助;科技示范户的物化补贴20万元,主要用于全县1000户农业科技示范户采用新品种、新技术的种子、肥料、农药、猪用疫苗和抗旱等物化技术补助;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费用30万元,主要用于10个试验示范基地采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过程中的设施设备建设补助以及购买种子、肥料、农药等补助;聘请专家费用3万元,主要用于聘请技术指导专家的差旅费、交通费、专家劳务费等;农技人员和新型农民培训费用10万元,主要用于农技人员和新型农民参加集中培训所需的教材费、场地费、差旅费、食宿费、交通费、讲课费等;资料印刷及工作督查等费用7万元。
(八)加大督查检查力度,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县农委采取电话抽查、入户检查、行政检查、专家组督查指导的办法,确保技术指导员年到户工作时间和技术到位率。目前,已现场实地督查6次18个乡镇,入户调查5次90人,电话调查5次1000人次。县专家组成员对18个农业综合服务站和10个试验示范基地实地督查指导4次。如2011年4月15日、2011年5月20日和2011年11月16日示范县项目县专家组成员一行9人,深入到县农业科技示范场等8家小麦试验示范基地进行查苗情、看记录、量化打分、综合评价,查找问题,拿出措施。
(九)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一是建立了岗位责任制度。建立了岗位目标制度。明确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是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职能;根据工作需要设岗定责,使每位农技推广人员都能在自己从事的岗位上依责开展技术推广和服务;在乡镇农技人员中全面推行“包村联户”农技服务制,每个技术人员都是农技推广责任人,技术包保2个行政村,联系20个科技示范户,在所包保村建立一个不少于500亩的高产示范田。建立了工作制度。农技人员认真做好每天的主要业务活动记录,每月进行一次工作小结,年终全面总结;由县农委牵头每月18日召开一次农技推广指导员、乡镇农业综合站长工作例会,协调全县各单位当月工作,布置当前农业生产任务,提供信息资料、回顾小结一月的工作完成情况,制定下月工作计划和目标;每个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为信息报送员,将本服务区农业生产中各类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汇总并每十天上报一次;每个农业综合服务站也都对资料进行分类建档,规范管理。建立了人事管理制度。在农技推广体系中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目前全县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已全面推行农业职业资格制度,切实提高了在职农技推广人员整体技能素质;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实行全员竞聘上岗,采用考试加考核的办法,择优录用,三年一聘;实施新型农民科技示范培训工程,每个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抓住关键农事季节,每年在所包村对示范户、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社员培训。二是建立了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制度。在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上,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大培训力度。如专业技能集中培训,每年开展春季及农闲季节集中培训,依托农业大学等大专院校的师资优势,集中全县基层农技人员封闭式培训,每年对基层农技人员集中培训不少于5—7天。实行关键农事季节培训,每年的秋种、夏种、田管期间,开展短期技术培训,县培训到乡、乡培训到村、农技人员培训到科技示范户和农户;组织现场观摩会议,通过农事季节的新品种、新技术现场观摩会,加快展示新成果,推广新技术的工作步伐。通过学历提升培训,鼓励基层农技人员进行学历提升学习,对自愿参加学历学位提升的基层农技人员在时间上提供便利条件,工作上给予照顾,上学期间工资保持不变。三是健立了考评激励机制。我们根据农技推广工作的特性,制定科学可行、操作性强的考核考评办法,从职业道德、工作效率、业务素质、岗位职责、目标任务、服务质量、科技入户等方面,科学设定考核指标,把考核结果与职称晋升、工资晋级、奖励工资挂钩,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实行全员考勤,县农委与乡镇全面考核上下班、请假等方面情况,考勤结果与工资奖金挂钩;实行乡镇农技人员“百分”制考核办法,按照主管部门、当地乡镇党委和政府、服务对象“四三三”制比例考核,即主管部门占40%、乡镇党委和政府占30%、服务对象占30%。考核得分在95分以上的为优秀,得分在80—95分的为良好,得分在60—80分的为合格,低于60分者为不合格。年度考核结束后,考核结果存入档案,并作为晋升奖惩的依据。当年考核为不合格的责令待岗限期整改,扣发绩效工资。连续两年为不合格的,实行解聘淘汰制。年度考核为优秀等次的,给予一定的物质、晋升奖励。四是建立了延伸至村级的服务网络。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联动,县农技中心及农技指导员、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及农技员、村级植保员及示范户四位一体、相互促进、健康有序的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运行机制。完善了“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农户”、“县有农技推广中心-乡有农业综合服务站-村有技术推广员”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五是建立了动态管理机制。实行资格准入制度。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中,逐步实行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经考试考核由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认定其行业执业资格。实行竞争上岗制度。基层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的任用,需经过竞争上岗程序,经报名、述职、民主测评和组织考察,最终由县农业主管部门征求镇政府意见后聘用,竞争上岗结果报县业务主管部门备案。实行全员合同聘用,被录用农技推广人员均须与用人单位签定聘用合同,聘用期限为3年。六是构建了县域统筹协调服务的工作机制。建立县农业技术推广月例会制度,由县农委牵头,县涉农部门、农技推广单位负责人、农技推广指导员、乡镇农业综合站长参加,协调全县各单位当月工作,布置当前农业生产任务,提供信息资料、培训资源和项目支持,建立科技项目互相参与机制。通过创建小麦高产攻关、玉米振兴计划、测土配方施肥、现代农业发展等项目的实施,县乡农技推广机构及农技人员互相协助,通力合作,建立工作联系,提高全县农技推广工作的统筹协调。
三、主要成效和经验。
(一)完善了制度,建立了网络。通过项目实施,进一步构建了职能明确、机构完善、队伍精干、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立了竞争上岗制度、农技推广责任制度、绩效考评制度、知识更新制度等基层农技人员管理机制;完善了“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速通道;建立了县、乡、村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网络。
(二)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一是农技人员自身业务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通过组织集中培训、邀请专家讲座、到省级培训基地学习等活动,全面提升了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二是通过制度建设和内部管理机制创新,农技推广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三是服务意识显著增强。技术指导员进村入户,技术员和农民零距离接触,他们不仅熟悉了农村情况,了解了农民所需、所想、所求,和农民建立了深厚感情,而且经验得以丰富,思想得以升华,才能得以发挥,责任意识、奉献意识、服务意识和成就感大大增强。
(三)提升了示范户能力,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围绕小麦、玉米、生猪等产业,通过全县遴选100名技术指导员(其中种植业80名,畜牧业20名)的宣传、指导与服务,特别是形式多样的培训与“手把手”、“面对面”的“零距离”指导,以及不定期组织示范户开展观摩交流学习活动,开办田间学校等,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特别是示范户和辐射户的科技素质、政策水平及接受能力、发展能力、带动能力。他们信科技、学科技、用科技的意识显著增强,配合技术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显著提高,应用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愿望显著增强。使主导品种(如小麦烟农19、外三元杂交生猪等)和主推技术入户到位率达到98%以上;技术指导员每人指导10户,年进村入户工作180天以上,平均入户指导12次以上,总培育指导农业科技示范户1000户(其中种植业800户,畜牧业200户)。目前,示范户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高,已推广应用了7项小麦生产技术措施和5项生猪科学生产技术,示范户示范产业增产、节本增收逐年提高,生产效益较前三年全县平均提高16.3%。2011年,示范户小麦平均单产为539.6公斤,较全县小麦平均单产508.4公斤增产31.2公斤,亩节本增效31.5元,亩增收62.4元;示范户玉米平均单产为590公斤,亩增产100公斤,亩节本增效23元,亩增收115元;200个示范户现存栏生猪6.6万头,2010年6月份至今共出栏生猪16.8万头,在前阶段生猪价格低弥的形势下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900万元,增收1245万元,户均增收6.8万元以上,头均增收70元以上。带动我县其他养猪场(户)健全疫病防控各项工作,取得间接经济效益8500万元以上。
2010年实现粮食总产124.9万吨,较上年的114.4万吨增产10.5万吨,增产率9.2%。粮食产量连续七年爬坡,创历史最好水平。2011年大旱之年,县实现了小麦亩产过千斤目标,全县小麦单产503公斤,比上年亩增产33.3公斤,增产率7%。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434.0元,比去年3995.0元增加439.0元,增长11%,项目区农民增收更为明显。粮食单产的逐年上升,与科技贡献率的提高密不可分,科技服务直接到户、到田成效显著,初步建立了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机制。
(四)展示了技术,筛选了品种。全县建设示范基地10个(其中种植业8个,畜牧业2个),展示小麦新品种10个,展示玉米新品种10个,展示生猪品种4个,通过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宜我县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小麦品种烟农19、烟农5158,玉米品种郑单958、鲁单981,外三元杂交猪等,为我县确定农业生产主导品种奠定理论基础,尤其是紧凑型玉米品种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对稳定和提高我县玉米产量,抵御自然灾害,作出巨大贡献。两个生猪试验示范基地加强了生物安全措施,健全了污水、污物的处理,通过组织观摩、培训指导,带动全县11个猪场实行了发酵床养殖,16个猪场建立了大型沼气池,增强了猪场实行生态养殖的意识。发挥了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节约饲料、兽药、人工、水电等生产成本160万元以上,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
(五)推动了其他农业项目的高效实施。如小麦、玉米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玉米振兴计划、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百万亩吨粮田建设等都是以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为着力点,有些环节则捆绑实施,抓好落实,获得了较好的效益。小麦高产攻关活动连续三年获全省第一名;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连续2年被评为先进课题组。2011年被评为全省小麦生产千斤县,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连续2年被评为先进课题组。粮食生产连续多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省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先进县。
(六)提高农产品质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通过运用农业新技术,对农田进行科学管理,降低了农药、化肥施用量,既节约了成本,又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力农村经济发展。
(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我县今年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65家,其中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家,省级3家,市级3家。全县累计吸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4.2万人,其中农民成员4.0万人,带动5.9万户。社会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八)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指导、扶持面粉加工企业25家,年加工小麦180万吨;发展优质小麦基地10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8万亩,优质花生基地5万亩,双孢菇生产基地0.3万亩,优质大豆生产基地10万亩,农业产业化取得长足发展。
(九)主要体会。1.领导重视是关键。县委县政府对小麦生产发展非常重视,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小麦生产,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县六套班子领导和县直有关单位负责人包乡镇,乡镇班子成员包村,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层层推进,强化组织协调、宣传发动,搞好服务,确保各项措施的落实。2.科学技术是动力。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小麦连续6年丰收,得益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但最关键的还是科技。通过对现有关键技术成果的集成创新,直接推广应用到户、到田中去,有效缓解了不利天气影响,提高了抗灾能力,释放了小麦增产潜力,促进了小麦单产迅速提升。生产实践充分证明,加快现有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的作用最直接、最有效、最经济,依靠科技的增产潜力最大、最持续。3.政策扶持是保障。为发展粮食生产,国家出台了良种良法配套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种粮大户补贴、政策性农业保险等惠农政策,实施了小麦高产创建、小麦高产攻关、标准粮田建设、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基金、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测土配方施肥等重大农业项目,让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调动了农技人员和农民的积极性,有力推动了小麦生产发展。4.示范带动是手段。我县始终把建立高产示范片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县抓万亩示范片,乡镇抓5000亩高产示范方,村建500亩高产示范点。在小麦不同生育的关键时期,召开田管现场会,组织农民现场观摩,并让农民现身说法,请专家现场解答,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靠得住、学得了。通过示范展示,辐射带动面上生产,使无形的技术变成直观的现场,使高产攻关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生产实践证明,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是做好工作、服务生产的必要手段。6、制度建设是基础。一是建立了科技服务管理机制。二是建立了科技服务用人机制。三是建立了科技服务责任机制。四是建立了科技服务考核机制。五是建立了科技服务人本管理机制。六是建立了科技服务宣传学习机制。七是建立了科技服务财政投入机制。八是建立了畅通高效的信息机制。
四、经费执行情况。
按照项目实施要求,项目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独立核算,制定了管理制度和审批制度,严格按规定用途使用。具体使用如下:农技人员下乡开展技术指导补贴计20万元,主要用于农业综合服务站和县级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所发生的交通等费用补助;科技示范户的物化补贴20万元,主要用于全县1000户农业科技示范户采用新品种、新技术的种子、肥料、农药、猪用疫苗和抗旱等物化技术补助;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费用30万元,主要用于10个试验示范基地采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过程中的设施设备建设补助以及购买种子、肥料、农药等补助;聘请专家费用3万元,主要用于聘请技术指导专家的差旅费、交通费、专家劳务费等;农技人员和新型农民培训费用10万元,主要用于农技人员和新型农民参加集中培训所需的教材费、场地费、差旅费、食宿费、交通费、讲课费等;资料印刷及工作督查等费用7万元。
五、问题和建议
财政资金投入量100万元较少,不能满足示范县建设需要。建议加大财政投资力度,实现五个突破。
一是从农田水利建设上突破。进几年,经历了不少不利天气的影响,暴露出小麦生产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今后小麦生产上,要突出这样一个基本点,就是一定要立足灌溉,改变靠天等雨的格局。靠天等雨的格局不改变,没有灌溉作保障,小麦生产就很难有持续、稳定的增长。要争取国家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按照“旱能灌,涝能排”目标,建设旱涝保收农田。一是充分利用地表水,沿主要河道建立大型翻水站和主干渠道,疏浚大中小沟,各大中沟建立节制闸,提高蓄水能力,做到站渠配套,沟沟相通,沟内常年有水,实现水网化;二是开发地下水,在远离地上水源的地方,利用机井灌溉。要改变灌水方式,变“小白龙”浇灌为移动式喷灌,以节省劳力,提高灌溉效果;三是平整土地,整地做畦,实现畦田化。
二是从农机装备水平上突破。原有的小型农机具已跟不上农业生产的步伐,农机要向大型、多功能方向发展。要加深耕层,旋耕播种时播后镇压。利用农机补贴资金,积极引进秸秆还田机械,禁止焚烧秸秆,全面推广小麦、玉米两茬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三是从管理体制上突破。完善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农技人员的作用。改变乡镇技术人员的包村搞计划生育等中心工作的状况,把主要精力用在技术推广上。乡镇每个技术人员包两个村,每村实实在在抓一个500亩高产示范片,示范片抓好了,全村、全乡镇、全县生产就带动起来了。现在村村有广播,有示范户,每个乡镇综合站人员保证每年进村入户技术指导150天,每村每年开展技术培训6次,利用村村通宣传技术15次,现场观摩4次,真正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四是从激励机制上突破。一是提高技术人员待遇,保证农技人员进村入户交通费和生活补贴(每人每天20元);二是搞好工作考核、评比、验收。制定考核办法,把各村示范片和面上产量作为主要考核内容,对完成产量指标,成绩突出的个人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在资金安排上,75%用于交通费和生活补贴,25%用于表彰奖励。
五是从技术上突破。一是选好主导品种,选用半冬偏冬或半冬性品种为主导品种;二是大力推广配方施肥及氮肥后移技术,提高拔节肥追施比例;三是科学播种,播后镇压,提高播种质量,确保一播全苗;四是搞好病虫害防治。要把以上四项关键技术真正落实下去。
篇8
一、总体目标
以粮油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集成技术,主攻单产,改善品质,提高效益,通过典型示范,促进平衡增产,全面提升我县粮油综合生产能力。在全县建设6个粮油万亩优质高产创建示范片,其中水稻示范片4个、油菜示范片1个、马铃薯示范片1个(具体见附表)。力争万亩集中连片的中稻亩产达到700公斤、双季稻亩产达到900公斤、油菜亩产较上年增长5%以上、马铃薯亩产2000公斤(鲜重)。
二、工作措施
(一)明确界定示范片区域。根据《全省粮棉油优质高产创建工作方案》所定的原则,选择集中优势产区、农田基础条件好、产业化带动能力强、基层领导重视、农民热情高、农技推广网络健全、辐射带动力强的地方作为优质高产创建示范片,结合我县实际,选定青石镇望天畈、周畈等沿蕲河两岸相邻的七个村,刘河镇湾潭、胡坝及狮子镇余畈、农科所等六个村,横车镇、漕河镇沿蕲河两岸相邻的部分村,*镇白河片、白池片相邻的部分村,作为水稻4个优质高产创建示范片;选定*镇、*办事处、蕲州镇等地的部分村(大队)作为1个油菜优质高产创建示范片;选定*乡、张?镇部分村作为1个马铃薯优质高产创建示范片。每个示范片设立一块标牌,注明创建单位、工作责任人、生产目标、品种名称、技术要点等内容,方便农民学习,接受社会监督。同时明确由示范片所在区域的技术骨干负责建立优质高产创建档案,做好生产数据和工作情况的记录。
(二)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制。县委常委、副县长陈跃新挂帅刘河镇、狮子镇水稻示范片,*乡、张?镇马铃薯示范片;县人大副主任吕卫军挂帅青石镇、横车镇、漕河镇两个水稻示范片;县政协副主席卢建平挂帅*镇水稻示范片,*镇、*办事处、蕲州镇油菜示范片。县农业局选派技术专家建立联系片制度,按照不同作物、不同季节开展技术指导;县农技推广中心固定落实基层农技人员建立联系户制度,按照不同乡镇办、不同农户开展蹲点服务。
(三)集成推广关键技术。按照统一整地播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收获的要求,重点抓好示范优良品种、集成高产技术、加强病虫草害防控、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推进机械化生产等五项技术措施的落实。根据不同示范片的实际,一个地方一种作物制定一个优质高产技术操作规程,并保证一户一份。
(四)加强培训指导。县成立高产创建技术专家指导组,乐有才任组长,王本忠、蔡定鑫、方锡文任副组长,江仁志、陈天礼、张继新、邹春华、张家学、钱太平为成员。专家指导组负责制定技术方案,加强协作攻关,开展巡回指导和服务,达到万亩片有技术专家、千亩点有技术骨干、百亩田有技术标兵的高产创建要求。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创建点,开展作物苗情、墒情、灾情和病虫情况调查,分区域、分作物、分季节、分层次抓好技术培训和生产指导,确保技术进村入户,指导大面积生产。
(五)做好测产验收和经验总结。按照农业部制定的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办法,严格规范测产标准和程序。县专家组在作物成熟前15-20天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理论测产,并将结果及时上报省农业厅,同时做好迎接省农业厅的复测或农业部的抽测。在高产创建过程中,所在乡镇办要加强材料收集,抓好总结交流,既要总结归纳优质高产创建的成效和经验,又要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既要做好分季节、分阶段的定期总结,又要做好最新动态、热点追踪的反馈交流;既要做好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体培训等工作层面的总结,又在做好工作方法、组织方式等工作机制方面的总结,为今后推进大面积农业生产发展积累经验。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贯彻“部、省、县三级联创,以县为主”的原则,县政府成立粮油优质高产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常委、副县长陈跃新任组长,县人大副主任吕卫军、县政协副主席卢建平任副组长,县农办、县农业局、县发展改革局、县财政局、相关乡镇办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优质高产创建工作方案,明确任务目标、工作进度和工作要求,协调各方力量,配备人员,保证措施到位,确保优质高产创建项目顺利实施。
(二)落实项目资金。积极争取部、省项目资金,加大对高产创建活动的支持力度。县财政安排一定的资金作为专项投入,以加大对优质高产创建工作的组织、宣传、技术培训、专家指导、物化补贴等。同时积极整合相关涉农项目资金,支持优质高产创建活动。
篇9
从20xx年开办至20xx年都超额完成了州局下达的指标计划,其中农药累计销售额10万余元、肥料累计销售200余吨、累计销售金额60万余元、建立网点10个、网点累计创收约10万余元,我局累计完成收入5万余元,超额完成了收入计划 。
一、20xx年3月州局召开全州农资分销工作现场会后、我局高度重视此项业务、并多次召开了专题会就如何来开展农资分销业务进行分行、随后广泛深入宣传并制定了提高商积极性的激励政策,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找内部职工及亲属建网点、以点带面。
2、免费做中国邮政服务三农网点店面招牌。
3、先期铺货、送货上门、售货付款。
4、保证一乡镇一个店、城乡一个价格。
根据这一激励政策激发了各商的积极性、从而打开了新局面,到20xx年12月在全局广大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建立了分销网点10个、超额完成了销售计划,因此产品效果在亲戚朋友甚至在社会也得到认可,农资分销业务在xx县农资市场占有了一席之地,然而在工作中出现了管理人员不足、配送车辆跟不上等很多售后服务问题。
二、 为了尽量减少诸多后续问题、局上决定在城区内找一家商、我局以批发的形式供货、保证不得以任何方式发货给他人,但条件是必须服从局上的管理和接受州局下达的计划任务、并且先期投资15万元以上。于是20xx年8月份和xx网点的经销商签订了为期五年总合同,为了更好地开展农资分销业务,我局严格按照州局的安排和部暑、在局领导支持下,依靠当地政府的支持,07年10月在农科局的支持下、召集了各网点人员通过培训考试取得了农药和种子的经营许可证。面对市场激励的竟争、物流管理员扎实工作、找准切入点、不断开拓市场,20xx年我局重点对退耕还林市场进行项目营销,大陆槽全乡购买了40吨新都化工的硫酸钾型肥料施退耕还林、效果非常明显,但由于受5.12地震的影响新进货70吨保得生物有机肥未赶上退耕还林施肥时节、积压至今。
20xx年我局分销任务异常坚决,根据州局下达160吨的农资分销计划,我局高度重视、已向分管县领导作了专题汇报,请求支持、并多次招开了专题会义,围绕这一业务是当前首要任务和本着农资分销业务是邮政主营业务为长期良性发展的工作思路,进行了早安排、早部署。主要从几个方面入手;
1、继续建立和维护加盟店及分销网点。
2、下达分销计划到各支局所及班组。
3、发动各委代办和投递人员积极参与农资分销。
4、找准目标大客户进行公关营销;特别是退耕还林、蚕桑等。
5、加强职工农技知识培训和宣传力度。
三、存在和面临的问题
1、资金不足使网点供货跟不上。
2、没有车辆运输使货源跟不上。
3、业务人员不足使管理、库管、财务管理等跟不上。
篇10
关键词 设施园艺;发展现状;问题;对策;宁夏冷凉区
中图分类号 S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7-0216-02
宁夏冷凉区拥有丰富的光热水资源,全年日照时数累计3 000 h以上,日照百分率为60%~80%[1],夏季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达6个月以上,充足的太阳辐射和长日照利于作物光合作用及有机物形成;干燥的空气利于香气的形成和糖类、色素物质与矿物质累积[2],因此该区是发展设施园艺生产高品质产品的最佳区域之一。目前,设施园艺的发展已成为改善宁夏冷凉区经济落后、提高农村经济效益、改善当地农民生活水平、解决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笔者从宁夏冷凉区设施园艺的优势出发,以现有设施园艺发展状况为基础,分析了宁夏冷凉区设施园艺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提升设施园艺发展水平的对策。
1 宁夏冷凉区设施园艺发展现状
1.1 设施园艺发展优势与劣势并存
宁夏冷凉区有着特殊的自然资源特征,发展设施园艺既有优势,又存在限制因子。有利因素:该区光照充足,光热资源十分丰富,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的积累,产品糖分含量高,品质好,因此市场竞争力强,是发展有机蔬菜、瓜果和食用菌的优势区域[3];政府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的双重支持,充分调动了当地农民发展设施园艺的积极性。不利因素:该区降雨量少,年蒸发量大,人均水资源占有率低,水资源短缺成为设施园艺产业发展的首要限制因子,再者该区从事设施园艺的人员专业素质不能完全满足现代设施园艺的快速发展需求,市场营销人才短缺,销售渠道和目标市场长期不稳定,产品销售渠道不完善。
1.2 园艺设施的类型丰富
根据气候特点、栽培类型、土壤类型、品种要求、市场要求等不同,该地区分别有以下几大类园艺设施大棚:钢架小拱棚、无钢架氧化镁新材料大拱棚、钢架大拱棚、智能育苗温室、大跨度日光温室、改良型二代温室、阴阳温室、无后屋面日光温室、下沉式日光温室、沙漠温室等类型。依据用途和投入产出比及气候特点不同,不同的温室分布区域和特点差异明显。小拱棚主要用于设施辣椒、芹菜和西红柿、西瓜,大拱棚主要用于设施葡萄、枣树、李、杏,日光温室主要用于反季节蔬菜、瓜果栽培。丰富的设施类型实现了以低成本收获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目的[3]。
1.3 产业格局外向化发展
该地区由于具有冬季气温高于北方,夏季气温低于南方的特点,因此可以采取冬菜北上、夏菜南下的外向型发展,各地积极开拓市场,目前已经形成了番茄和辣椒为主的冬菜北上兰州、西宁、呼和浩特、乌鲁木齐市场;菜心和叶菜为主的蔬菜夏菜南下香港、上海等市场,同时利用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交流将菜通过新疆口岸和宁夏保税区直接出口到俄罗斯和中亚穆斯林国家。
2 存在的问题
2.1 水资源匮乏
宁夏各县设施园艺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水资源匮乏。设施内单位面积作物实际需水量高于传统农业,因此水资源的匮乏影响了设施农业面积的扩大[4]。灌溉用水来水时间和设施内作物的需水周期衔接不好,因此作物需水关键期水分亏缺,同时由于水分引起的设施土壤的盐渍化程度增加,继而导致土壤环境恶化,影响了设施园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农民设施种植水平和管理素质低
冷凉区大部分设施种植农户文化素质低,科技意识淡薄,因此蔬菜生产过程中关键技术的掌握和推广受到了严重限制,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冷凉区蔬菜的发展。
2.3 设施内机械化操作程度低
设施内主要靠人工作业,费工费力,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下,但农业机械的一次性投入成本高,使用率低,安装和维修难掌握,因此农户不愿购买机具,严重降低了农民设施生产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率。
2.4 水肥浪费严重
冷凉区的设施农业生产目前仍沿袭大水大肥的管理方式,灌溉方式以传统的大水漫灌为主,几乎占总灌溉面积的80%以上,灌溉的粗放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浪费[5]。由于该地区土壤贫瘠,农户施肥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对施肥方式、施肥品种、施肥量均不明确,且只注重大量元素完全忽视中、微量元素。漫灌与盲目施肥导致大量氮素淋洗,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导致水土污染,影响作物的品质。
3 对策
3.1 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
滴灌技术在宁夏冷凉区设施中开始普遍应用,对应的水肥一体化技术也开始被农户接受并开始应用,针对不同作物类型,通过设定灌溉时间、灌水量、灌溉的频率、灌水上下线研究,继而探究不同作物的最佳合理灌溉技术并积极推广小沟出流、膜下灌溉、渗灌等节水灌溉技术。
3.2 加大销售培训体系
设施农业市场化程度和科技含量都很高,在宁夏政府的强力推动和大力发展情况下,通过产销衔接,以销定产的发展思路,立足当地优势,找准目标市场,摸清目标市场所需的紧缺蔬菜类型和数量,鼓励公司和农业合作社、销售大户、经纪人等开拓市场并签订购销协议,实现设施蔬菜生产的最终消费。
重视农业技术和科技产品推广工作,加大对农技推广人员的投人和保障力度,通过设立专项经费来支持农技推广人员深人基层开展设施蔬菜的技术集成示范,进村入户指导培训,加强对农技推广人员工作业绩的监督考核,保证农技推广队伍为设施蔬菜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3.3 设施农业规范化
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科学种菜,选用优质高产的蔬菜品种,同时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指导蔬菜施肥,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农艺技术和农作制度。
采摘后实现蔬菜分级整理、保鲜、加工包装、储运和销售等服务,利用现代化媒体和网络,提供有关农资、批发市场、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预测预报等多种科技信息保证设施蔬菜全程标准化生产和消费,达到安全放心可追溯的效果。
4 参考文献
[1] 孙权,赵晖,张光弟.宁夏南部山区设施园艺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学研究,2011,32(2):77-82.
[2] 王宏丽,邹志荣,周长吉.西北地区设施园艺发展现状与对策探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8,26(5):377-381.
[3] 张雪艳,高艳明,叶林.浅析宁夏设施园艺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学研究,2011,32(1):53-57.
- 上一篇:汇报交流材料
- 下一篇:小学班主任交流会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