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交流材料范文
时间:2023-04-06 18:23: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读书交流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主要做法
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始终将学习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力求通过学习进一步强化理论武装,始终做到“真学、真思、真议”。因地制宜,做到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的结合。在认真组织好规定篇目学习的基础上,要求各单位与自身工作相结合,确定了政策法规、经济知识、农业土地及__镇建设相关方面的知识作为选学内容。在学习方式上,采取了个人自学、集中学习、专家培训、交流研讨、送学上门等多种形式,并辅以观看先锋在线、电教片、外出参观、案例分析等方式,并创新开展了“____镇建设规划解读”、领导干部警示教育等学习活动,提高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切实增强党性修养。为了解决工学矛盾,促进工作,我们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大建设”工作紧密相结合,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强大动力,推进__又好又快发展。今年计划实施的20多项重点工程项目,全镇上下对照目标任务,强化责任,细化内容,倒排工期,狠抓序时,强力推进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切实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各党支部针对农村党员、离退休党员、企业职工党员等的不同特点,采取分类指导的学习形式,做到“一村一品”,应学尽学。如新民村以“葡萄合作社”为载体,将农业科技知识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南斗村以加快村级自来水管网建设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有力推动民生工程……
二、学习体会
__镇的各项事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也存在着思想不够解放,科学发展领悟不透,影响科学发展的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深地体会到:
1、勇于解放思想,提升精神状态
思想观念上的差距是我们与先进地区的根本差距。只有不断开拓思想解放的新境界,树立科学发展的新观念,才能不断开创__经济发展新局面。对“有所为有所不为”和“错位发展”的理念片面理解,曲解了“不发展就是发展”的论断,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不到位,理解不深刻,过多地注重政策限制了什么,而不是政策没有限制什么,常说的是不行、不能办,而不是怎么能行、能办,敢于自为、善于自为、主动自为的事做少了。因此,我们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敢于见贤思齐,善于开动脑筋,破解难题,变夹缝发展的压力为智慧发展的动力。
2、深刻剖析不足,激发发展动力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__的最大问题是发展不足,都市农业、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亟待提升,社会各项事业亟待进步,尤其是经济建设亟待发展。客观上是土地和规划等相关因素制约__的发展,主观上是学习不够,努力不够,压力不够,导致思路不广、视野不宽、办法不多。通过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我们敢于直面差距,不甘落后,敢于超越,提高发展的紧迫感。能办的事情全力以赴,有希望办的事情紧盯不放,多谋划、多思考,绝不放弃,千方百计做强做优农业生态,破解__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难题,努力实现__镇建设的突破,为全区“大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3、树立责任意识,实现统筹兼顾
抓发展,要有一种敢负责、敢干事,敢抓敢管的意识。__作为“合肥市的大氧吧、__新区的后花园,合肥市民的大客厅”,这既是市、区对__的定位,也是__的重要使命。要从负责任的角度出发,做好“绿”文章,打造“都市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品牌,加大生态环境的保护,营造更加优美的湖区都市田园风光。“大建设”已经辐射到__这块热土上,科学发展的着力点要放到研究解决“大建设、大发展、大稳定”的重大问题上来,放到研究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上来,多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
4、强化学习意识,谋求理性发展。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要始终牢记发展是“第一要务”,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带着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理论知识,再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理论知识进行再加工,循环往复,才能不断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要做到学以致用,将外地发展经验与__实际相结合,千方百计,敢闯敢试,做到将激情作为与理性发展相结合,不盲目、不浮躁,依法行政、有序发展。不然越了位、踩了雷、碰了线,还稀里糊涂直喊冤。前车之鉴,后车之师,我们要学会吸取教训,科学理性发展。
三、下一步建议
1、学习形式多样多,多借鉴外埠科学发展的成功经验;
2、领导干部多深入一线,检查指导帮助基层科学发展;
篇2
一、 创设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来说,具有强大的内驱力。只有当学生有兴趣时,才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主动地参与学习。我作为一名教师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为了让同学们愿意读书,乐于读书,在实践中努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1、营造读书氛围。
(1)开设读书交流课。我确立每周五上一节读书交流课,课上,可以交流读书感受,可以探讨写作方法,也可以进行“好书我推荐活动”。还可以举行有关读书评比活动。借助课堂,借助同学,触动学生的读书欲望。(2)我鼓励学生搜集读书的名言警句。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由班长整理汇编成册,并开展诵读名言警句比赛,选择一些名人名家有关读书的名言作为标语,张贴教室。(3)讲名人读书的故事和方法。如鲁迅强调博览群书、列宁怎样提高阅读速度、李泽厚的泛览与精读和徐特立读书由少到多等,他们就饶有兴趣的到“书的海洋世界”中遨游,让学生在名人效应中汲取知识。(4)结合教材查阅资料。针对教材实际,我有时安排在课前,让学生以收集资料为目的,开展课外自主阅读;有时则安排在课后,推荐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课外书籍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拓展了教材,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2、树立读书榜样。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师应在学生心灵中激起求知欲望和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小学生模仿性、好胜心极强,这“欲望”和“火花”就是学习兴趣与动机的激发。在读书活动中,我仔细发现每个学生的变化,对于学生在阅读当中哪怕是极小的微不足道的优点,我善于及时捕捉和搜取,不失时机地进行适当的“放大”表扬,这样对学生本人是更上一层楼的激励,又是对其他同学行为选择的导向。
二、借助活动,培养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 皮亚杰认为:“儿童如果不具有自己的真实活动,教育就不可能成功。” 事实上,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使学生产生语文学习的需要,并将需要转化为动机,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愿望,丰富语文学习的内涵;也只有经历活动,才能在“问题解决”的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孩子的课外阅读,也只有不断地寻找一个个激活点,才能产生一次次新的激励,形成一个个新的台阶。
1、重视学校的读书活动。
我们把定期组织各项平实而丰富的活动作为孩子们课外阅读的“激活点”,让其在展示中享受成功的欢悦,在活动中形成新的激励。学校组织的每一次读书活动,我都精心组织,做到“有计划,重过程,讲实效”,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调动同学们读书的积极性,把“读书”和“活动”结合起来,力求使每位学生在读书活动中各有所得。活动的趣味性越强,同学们就越愿意读书。同学们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得到锻炼,提高能力。
2、扎实做好班级读书活动。
为了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兴趣,每学期开学首先写出详实的阅读计划,一周举行一次读书报告会或经验交流会,进行优秀读书笔记展览,课外阅读积极分子评比等活动。
篇3
为落实这一思想,我认为首先应从阅读的数量入手。这包括两方面要求:一是倡导学生扩大阅读面,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自己的阅读面。以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二是为学生规定课外阅读量。《语文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规定:小学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以后逐渐递加。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倡读整本书,并在附录中提出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其次,还应明确向学生提出积累各种语言材料、加强背诵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积累语言材料,也可以看作是形象材料,或者思维材料、情感材料,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终身的营养,也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学生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一、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要使孩子们保持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并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够集中,维持对某件事的热情的时间很短,许多孩子都只具有所谓的“三分钟热情”。因此,丰富多彩而又具有实效性的组织形式会更利于帮助他们对课外阅读实践保持持久的兴趣和注意力:
(一)帮助孩子们选择适当的读物
“适当”是指读物在内容上要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与学生的精神世界息息相通,与人性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情感息息相通,读物的表述水平略高于学生,语言在现实交际中具有广泛实用性和较高的使用频率,并为学生所喜爱。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都发现:孩子天生爱幻想,这就决定了他们爱读带有幻想的故事,如童话、科学幻想小说等;好奇是孩子们的又一天性,因此喜欢读一些探险和探秘的故事;孩子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喜欢读一些具体形象的小故事,如寓言故事等;儿童诗反映了孩子们的世界,表现了孩子们善良的童心,天真的童趣,为孩子们所喜爱;千古传诵的经典范文,一来文字精美,学生爱读,二来所描写或反映的是世间常景常物,人之常情常理,具有普遍性和广泛的迁移性,应指导学生多读;反映现实生活的时文在内容上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语言水平略高于学生,但为学生所理解所喜爱。这些读物都符合“适当”的原则,应该尽量向孩子们推荐。
(二)保证组织形式既丰富多彩又富有成效
1、自读自悟
这是最普通,也是用得最多的一种组织形式。因其具有灵活方便、自主性强等特点,因此深受师生欢迎。但是若对这一方式把握不好,就容易流于形式,导致孩子们对所阅读的材料缺乏深入的思考,“读而不思则罔”;如果对阅读材料的选择不当,还会对孩子们的课外阅读活动产生误导。因此,教师在给学生充分的自主、自由的同时,也要对阅读过程适时监控和正确引导。如为他们推荐适当的读物,随时随地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阅读情况,并及时组织相关的、有针对性的讨论、辩论活动等。
2、组建课外阅读小组,开展小组间的阅读比赛
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中,我还尝试让学生自己选择阅读伙伴并组建课外阅读小组,自己命名并列在教室后面的板报上。每天的课外阅读课时间,便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阅读和交流,并定时展开评比。如:每读完一本书,便加一颗星;每背完十首古诗也加一颗星…这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比赛,不仅引发了学生间的良性竞争,还利于孩子们互相鼓励,维持对课外阅读的长久兴趣,使“读好书、好读书”在校内蔚然成风。
3、在扩散性阅读中拓展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三圈相结合”的原则,即:课文为一圈,引申、延伸为一圈,课外阅读为一圈,三圈呈同心圆,紧密结合,围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主题开展扩散性阅读,让学生阅读更新、更活的大教材。在扩散性阅读中,学生的精神空间不断扩大,精神探索能力不断增强,与此相伴随相统一的语言感知量、积累量也不断增加,领悟力也不断增强。
在实践过程中,针对低、中、高段的学生特点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对于低段的孩子,重在激趣。如:学习了生字“鲸”,便让学生交流自已对鲸的了解,孩子们便主动到《十万个为什么》、《动物世界》等书上去寻找相关的资料,甚至回忆起自已看过的电视片,要求他们认真阅读以便讲给别人听;不求深度和广度,以学生愿读、爱读并乐于表达为目的。
对于中段的孩子,则引导他们有目的地读整篇的故事。同样对“鲸”的相关资料的阅读,就会要求他们主动收集尽可能多的资料,了解鲸的体形特点、生活习性等知识,并在课堂上交流,互相补充,以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
对高段的学生,除了围绕主题收集资料,开展阅读活动并交流外,还要引导学生对所阅读的材料作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带领他们通过质疑、辨论、争论等形式,开展探究性阅读和审美性、批判性阅读。这种思维的交锋不一定非要产生一个正确的答案,只要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富有个性的独特的见解,就应该得到教师的肯定和提倡,以帮助孩子形成“不唯书、不唯师”的思维品质。
4、为孩子提供展示的舞台,鼓励孩子多读书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只有尽量为孩子提供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的舞台,才能更好地鼓励孩子多读书。因此,我们开展了“课本剧表演”、“手抄小报比赛”、“古诗擂台赛”、“诗歌朗诵赛”、“优秀读书笔记展评”、“校园童话节”等活动,让孩子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活动中树立自信,培养兴趣。
二、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为了让学生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开展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倡“精讲多读”,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
2、所有年级均不准留书面家庭作业,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读好书。
3、将每周二和周四的中午活动课时间定为“课外阅读指导课”,专门用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开展读书会、讨论会、演讲会、辩论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4、为了保证学生课外阅读材料的数量和质量,除了向实验班级全面开放图书室、网络教室外,还倡导各班建立了“小图书箱”,号召学生将自己的好书带到学校与同学们交流,以实现“资源共享”。
篇4
1 创造积累的环境
教师要重视学生阅读,有针对性、有目标地阅读,产生阅读动力,提高阅读效果。教师要加大学生阅读宣传,例如介绍优秀文学家的例子,名人传记,还可以引用优秀的成功人士的名人名言,让学生充分全面地阅读。通过多种角度的阅读宣传,提高学生阅读积累的能力。此外,教师可以创设读书的氛围,开创“读书角”,让同学们进行班级书的漂流活动,实现资源共享。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到读书的最佳境界,达到竭尽全力读书,守住清贫读书,熬夜追索读书,并创设有利于阅读的环境,实现阅读心境的净化和升华。
2 告别积累误区
教师要教育学生亲近优秀的文学作品,重视阅读内容的选择,塑造优秀的人格,发挥读书的最佳效应。教师要引导学生读高品味的书,争做高品位的人。接近优秀的经典的高尚的书,从中获取营养,吸收芳华;远离书的危害,告别污浊的书,学会辨别,学会取舍。在信息社会中,教师要引导和教育学生成为信息的主人,学会筛选,学会精收。此外,教师还要教育学生注重阅读的互补性,拓宽阅读面,丰富营养,增加阅读积累的种类和角度。
3 阅读积累多元化
3.1 多元化的朗读方式促进学生阅读。教师可以让学生初读感受语言,再读品味语言,三读领悟内涵,四读高效运用,让课堂充满朗朗的阅读情味,让阅读给学生带来学习语文的生命力和感受力。朗读多了就会促进理解,教师要重视阅读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读书很重要,不仅积累知识,习得语感,更重要的是阅读还能教会我们驾御文字。通过诵读感知文章,打开学习语言的窗口,增加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朗读要重视理解的直觉性,敏锐地识别语言的内涵和情味好坏。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能体味到知识与技能,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并激发出学习兴趣。在朗读的亲切体会中,学生就能够将内容和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具体的朗读方法有配乐朗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两人朗读,男女朗读,小组朗读,表演朗读等,通过速读、快读、慢读、轻声读、高声读、竞赛读、接力读的形式,能读得更加有声有色,有情有味,学生在朗读中真切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提高了语文的感受力和领悟力。
3.2 粗读浏览、精读研究、快读和慢读共同进步。如果我们在阅读中将精读和慢读结合起来,就能撷取丰硕的果实,实现阅读能力的最优化提升。略读是针对快速浏览信息而言的,是书目、标题、文章内容、有用信息的筛选,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筛选信息。精读则是针对重要信息而言的,通过对精词、好句、好段的揣摩,欣赏,实现语言精髓的有效汲取和提升。在略读和精读的交替中,学生可以增加阅读的质量,提升阅读的效率,提高阅读的能力。
3.3 制作阅读笔记,凝聚知识宝库。阅读讲究眼到、手到、口到、心到,读书做笔记,会使阅读效率得到提高。做笔记在阅读积累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教师要教育学生制作好阅读笔记,重视下面的制作方法:①摘评式笔记,在摘抄的过程中发表对人和事情的看法和观点,讲明理由,这样能训练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思维的能力。②剪贴式笔记,摘抄相对比较费时间,通过剪贴可以实现效率的提高,在剪贴过程中要分类别整理,例如祖国风情,历史长河,科技博览,动物世界,音乐无限,名人故事等。
4 科学分配阅读时间,保障积累全面到位
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保证,让学生在固定时间内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并能引发学生可持续性的学习。阅读重在长期的积累,阅读和积累都需要吸收和内化,通过阅读活动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并作用于客观实际生活中,形成语感,提升境界,吸收营养。为了促进阅读多元化的积累方式的生成,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以下活动:
4.1 通过佳作交流展示,让阅读材料再选择再体现。教师要追求合作学习的学习模式,通过交流合作让学生选择最好的学习方式,实现阅读材料的交流与评比,选择优秀的阅读方式,不断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实现阅读成果的获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篇5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9—0053—01
一、注意指导学生读书与课前预习
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要自主完成语文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师如何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施以科学有效的指导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说说课前预习,教师能让学生养成“读、划、查、注、思、写”的良好习惯,用默读、朗读、精读、略读等多种方式方法既读课本内容,也读课外书籍;使用不同的符号,划出生字生词,划出精彩句段,划出中心所在;对所划生字词和疑难问题通过查阅工具书和已有的相关信息资料,加以解决;把查到的答案和自己的理解感悟以标注、批注、评注的形式,注到课文或笔记本中去;能思考课文的思想内容、层次结构、表达方法以及课后练习题;能写一写自己尝试所得,写一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并把自己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写出来,带入课堂和老师同学一起交流探究。
阅读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预习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生字词的音、形、义,为理解课文内容扫清障碍。2.(记叙文)记叙的人物是谁?3.全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4.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和段落层次的划分。预习的过程体现了自主学习的最大自由,久而久之会形成终身受益的读书习惯和读书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读书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今天我们重新认识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坚信读书是学习语文的第一要务。要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读出文化品位、审美趣味、爱国情怀和时代精神。
二、注意引导学生注重积累与自主探究
语文教师都会认为语文学习的功力在于积累,同时难点也在积累。积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知识的积累,可以在语文课堂上,也可以在其他课堂上;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那么,作为教师,如何才能上好一节语文呢,我认为课堂上师生的交流,是学生积累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环节。课堂交流首先扩大了信息量,别人说的正是自己关心的问题,别人说的自己会觉得格外珍贵,彼此达到互补的目的;课堂交流还能启迪别人的思路,别人的思路很容易让你发现解决问题的角度,以致使自己豁然开朗。一个人独到的见解可能打开很多人的眼界,因此,通过课堂交流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从别人的谈话中捕捉最有价值的材料,发现寻找闪光的思想,用别人提供的材料线索把自己的独立思考指向深入。经过课堂交流,学生在尝试阶段遇到的一部分问题随之解决了,然后梳理学生尚未解决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也不急于回答,而是将问题反置于合作、探究之中,用集体的智慧得以解决问题。课堂探究的问题是学生尝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它反映了学生的一种自我需要。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参与是积极的、主动的。同时,问题比较集中,富有针对性,也化解了课堂提问的盲目性,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当然,教师在课堂上诱导、启发、鼓励学生读书、记诵、练笔等语文积累的策略,应该是语文教师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工作。要让学生懂得,积累是一个天长地久的功夫,积累的途径就是读书,如果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都爱读书了,这样的课堂,就是成功的课堂,这样的教师将是成功的教师。
篇6
一、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激发学生参与读书的兴趣,是学生阅读走向深层的前提。如果学生对整个读书活动缺乏一定的兴趣,参与活动只能停留在表层,特别是在升学考试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活动时间难以保障,必然会影响阅读效果。因此,教师在开展读书活动过程中要采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二、解决好书的问题
首先,与家长达成共识,开学初给所有的家长写一封信,告诉他们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同时附上教育部推荐的一些中外书籍的目录及自己向学生推荐的一些课外书籍的目录,提倡学生及家长自由购书,有目的、有计划分批购买当前要读的书籍,丰富学生手中的书籍。其次,开展“走进图书馆”或“走进书店”的综合性活动,鼓励学生在图书馆或书店过“周末”。第三,与其他班级建立伙伴关系,互借书籍,实现图书共享。这样学生有了书源,读书的内容在一段时间内也可以达成统一,便于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解决好读的问题
主要以“三课活动”的形式探究读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先,上好“名著导读课”。每一周(或两周)选取一部名著或其中一个章节进行赏读,目的使学生正确、深入地把握名著的内涵,领会作者的精神实质。其次,上好“读书方法指导课”。多数学生缺少阅读文学作品的良好方法,读书活动难有好的效果,教师选取作品作为实例,课堂上与学生共同探讨读书方法,明确读什么、怎么读、读后做些什么事等,必要时进行示范,展示教师品读的过程及读后成果,规范学生正确阅读课外书籍的方法。第三,上好“读书活动展示课”。课堂上开展读书会活动,每两周安排一次,一个学期安排七次左右。教师事先制定计划,确定读书会活动时间和活动内容,读书计划表在学期初交给全班学生,让学生明确本学期必读的书有哪几部及读书会活动的具体时间等,便于学生提早借阅,在本学期读书会开展之前,把相关书本读完,并做好读书会上要展示的内容、发言等准备工作,开展读书会交流,畅谈各自的读书体会和感想,展示各自读书积累和成果,分享他人的读书乐趣和思想等。活动时形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多样;教师可以组织全班集体活动,可以由学生组织分小组进行活动,也可以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单独进行活动等。
四、延伸读书内涵
学生开展读书会后,组织小组内收集整理相关材料,把每个学生的读后感、读书会散记、交流时的精彩发言、读书日记、摘抄等分小组摘录下来编辑成手抄报,并对每一期的读书会活动分小组打分(包括读书会的组织、交流时的发言、手抄报的编辑等情况)。班内小组间进行评比,期末在班内或校内公开展示小组的活动成果及评比结果。此外还可以在班级内结合读书的实际情况开展朗读赛。展示读书日记、编演作品剧等活动。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效果不仅仅在于读书过程中的体验、感受和成果之中,还在互相交流过程中的所得到的收获之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呈现出深层化。
五、跟踪读书活动的过程
篇7
关键词:语文阅读;创设环境;科学安排;鼓励博览;展评交流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242-01
作为一名高年级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一个孩子在接受教育时阅读书籍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会对他今后的继续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如何开展课外阅读方面,我们做了以下几点有益的探索:
一、创设环境,指导阅读。
要保证课外阅读的顺利开展,必须得到各方面的积极配合,除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语文教师的认真指导外,还必须有学生家长的积极配合。学校图书室不仅是供应图书的地方,也是学校的文化中心,是有效的开展课外阅读的物质基础。图书室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教学需要,提供优质、充足的图书,经常利用集会或学校“红领巾”广播室向学生推荐、介绍图书,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提供良好的读书环境,阅览室应经常保持整洁、宁静,洋溢着书香,吸引学生前去采集知识的花蜜。
班级设立图书角。在我校的小学高年级,差不多每个班都有一个简易的图书柜或图书桌。鼓励学生踊跃将自己读过的好书捐献给图书角,并向同学推介自己的图书以及读书后的心得。
二、科学安排,稳步进行。
课外阅读的意义、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关键是要在正常的教学中给它一席之地。在每一个学期的开学初,学校教导处在制定《教导计划》时就明确地提出了课外阅读的三个保证:即图书保证、指导保证、时间保证。
可以设想: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一个小学生平均每学期如能认真地读好和教材紧密相关的《综合阅读》以及教师推荐的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那么,在整个小学阶段就能读30――50本书。如果再加上学生养成了每天读书的良好习惯,从各类报刊上吸取营养,这将对学生语文知识的充实、拓展,以及写作水平的提高,理想、道德、情操的培养,产生多么深远的影响。
三、推荐好书,鼓励博览。
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明的信》中曾对颜黎明说关于读书的方法:“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他的意思就是要大家多读书,读好书,做到博览群书。因此,教师向学生推荐的课外读物,应是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相互兼顾的,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思想状况、教学需要和语文素养,兼顾劳逸结合的原则,合理安排其读书活动。
从以前的《教学大纲》到现行的《课程标准》,都把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分为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两大类。对于必读书目,语文教师充分利用课程表中安排的阅读时间,给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对于选读书目,语文教师则向学生提出要求,定期进行检查,以保证读书效果。在向学生推荐图书的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还定期举办阅读交流会,让每一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向同学推介自己喜欢的图书。
四、展评交流,提高水平。
1、展评读书笔记。为了养成学生踏实认真的读书习惯,巩固课外阅读效果,我们严格遵循杨再随教授所说的“凡读书,必动笔”的原则。要求学生在读书时,理清思路,进行圈、点、评、画、勾、勒,摘抄妙词佳句、精彩片段,评点图书内容,要求学生带着提出某些新见解的目的去发现以前未曾有过的答案,能超越作者本意、产生创造性结论的阅读,从而发现新的意义,受到新的启示,产生新的见解,得出更完备、更精细、更有说服力的结论,更要求每学期学生写读书笔记3――5篇,学期结束时,再由学校图书管理员收集并整理装订成册。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校在每学期都能将学生的读书笔记装订成厚厚的两大本。
写读书笔记的要求,我们要不拘一格,可以摘抄佳词妙句,也可以摘抄精彩片断;可以写出读后感,也可以评点图书内容。例如阅读记叙文、说明文时,我们要求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摘抄佳词妙句和精彩片断,为作文积累材料;阅读名言、警句时,要求学生摘录、评注,以陶冶其情操;阅读文艺作品时,要求学生能说出人物性格、品质;能从某一方面评点人物,锻炼其分析能力等。总之,读书笔记形式要多样,切不可一刀切。对于好的读书笔记,我们还通过学校“红领巾”广播室进行广播,让同学们都来欣赏小作者的读书心得。
篇8
我在班级通过下发阅读倡议书,明确读书带给我们的益处,邀请家长参与儿童课外阅读活动。在动员会上,我把搜集的关于亲子阅读的一些相关资料,做成PPT,播放给家长看。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一起分享其中乐趣;一起交流,能催生孩子的读书热情。
二、 呵护阅读天性
儿童的思维趋于形象、直观,他们更乐于阅读一些生动的、形象的、符合儿童思维的书籍。因此,作为教师和家长必须了解儿童对于阅读的心理需求,顺其天性,在指导时做到方法科学、指导有效,这样才能让他们喜爱阅读。
三、 追寻阅读“绿洲”
1. 创设肃静时刻,给儿童一片阅读的天地。教师和家长要在班级和家庭中创设安静的读书氛围,肃静时刻不仅使儿童们养成了自觉遵守纪律、自我控制的习惯,还使他们养成自觉读书、学习的习惯。
2. 结合实际情况,推荐优秀少儿读物。我们可以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读物,我校处于农村和城镇之间,学生对于农村的生活更了解一些,所以我结合这一实际情况介绍一些描写农村孩子生活的书籍,如:《青铜葵花》《野风车》《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这些故事更能吸引学生去阅读。
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有着童话梦想,对于童话故事每个学生都是很感兴趣的,我就推荐了:《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木偶奇遇记》《小树叶童话》 ……这些书中的故事要么短小有趣,要么想象奇特,要么情节曲折,要么充满知识性,它们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未知、智慧的窗户。
3. 让心平等交流,成为儿童的读书伙伴。儿童阅读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疑难,这些疑难可能会导致阅读效率的低下与阅读兴趣的消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交流是最佳的释疑。建议教师和家长可以和他们同读一本书,然后就自己的感受或某一个问题进行交流,各自说说自己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要认真倾听儿童的声音,充分肯定儿童的想法,并表现出对他的发现的赞赏。这样不仅能让儿童感受到尊重和平等,而且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促进他们的情感发育,更重要的可以培养他们读书的兴趣,从而使儿童自觉自愿地想去读书。
4. 持之以恒,让儿童养成阅读的习惯。儿童好习惯养成需要教师和家长协调一致,做到:
(1) 时间定量化。我为了帮助学生养成坚持每晚读书的习惯,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在布置课外作业方面和任课老师协调好,家庭作业要适量;二是要求学生放学能够及时完成作业,每晚都能有15~30分钟时间静静地读课外书,养成每晚读书的习惯;三是前期做好家长的工作,特别是学生阅读的初期,家长要陪同孩子一起阅读。双休日时间可以阅读1~2个小时。
(2) 方法技巧化。养成开口诵读的习惯。“诵读”本身也是语言实践,每天用15分钟、半小时读读精彩的文章或片段,能培养儿童良好的语言感知和领悟能力。在诵读基础上熟记背诵一些经典的语言材料,更是受益终身。
培养读书动笔的习惯。帮助儿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读书时可在读物上圈点、勾画、批注,读书后可摘抄好词佳句,可记录读书卡片,可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把从读物中吸收的营养,通过落实在纸面上而加以强化。
(3) 反馈的多元化。学生的阅读只有通过一定的反馈才能更加激发他们阅读的热情,也让家长看到他们辛勤付出后的收获,我在具体工作中设计了一张简单的读书卡如下表:
篇9
因此,让学生从小养成积累材料的好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材料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多渠道地积累呢?
一、在观察中积累
作文的素材,主要来自平时对生活的观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的周围每时每刻都会有许许多多的事情发生,只要做一个有心人,注意观察,随时随地都会捕捉到作文素材。如上课时教师的眼神,课间同学之间的玩笑,出门时母亲的反复叮咛,回家时父母的关怀,做作业时桌上的一杯热牛奶,还有春天的小草、夏天的烈日、秋天的树叶、冬天的雪花……这些都是学生很熟悉的,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许多优秀的作家就是因为细心观察了这些我们熟视无睹的小事,从而创作出了大量感人至深的作品。一个学生作文写得好,他肯定是一个善于观察、会观察的有心人。
二、在大量阅读中积累
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新课标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做了明确的规定,只有达到了量的要求,才能带来质的飞跃。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学生不仅能拓宽阅读视野,还能增加知识积累,无论是对阅读还是对写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法国有位小说家叫儒勒・凡尔纳,他一生光科幻小说就写了104部。有人给凡尔纳算过一笔账:从35岁开始创作到去世,他平均每年要写三部书。究竟是什么使凡尔纳有如此丰富的创作灵感呢?有位记者去采访时,凡尔纳说:“因为我有一个‘写作公司’。”他把满腹疑云的记者领进自己的工作室。只见里面摆放着许多大柜子,所有的柜子里面都分门别类地放满了卡片,在每张卡片上都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从书报上摘录下来的科学技术资料。记者算了一下,仅一个柜子就有大约两万张卡片。凡尔纳正是依靠大量阅读获得了取之不竭的知识,才取得了如此丰富的创作成果。因此,为了鼓励学生阅读,每学期笔者都会根据教学大纲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笔者还专门选了读书小组长,定期统计本班学生的读书情况,学期末评出读书小标兵。笔者还利用开家长会的有利时机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在家督促学生读书,并把读书的成绩算作期中和期末成绩的一部分。另外,不定期在班里搞读书交流会,让好书和好的读书方法在学生之间交流,做到相互促进。通过教师与家长的合作,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有了大幅提高,知识面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拓展。
三、在背诵中积累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不少名篇佳作、名言警句以及成语、歇后语等,要在阅读欣赏之后,要求学生反复吟诵,达到熟练背诵的目的。通过课内外的背诵,学生积累的多了,语言功底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变得深厚。
四、在练笔中积累
学生通过观察、阅读、背诵把从各种途径得到的材料都积累起来,但使用时不仅要再现、梳理、选择,还得考虑材料的文字表达,这就需要勤练笔。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积累材料的指导过程中,还要给予练笔指导,并把练笔也当成材料积累的重要途径。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笔者每周都让学生写周记,经常让学生做读书笔记,对有特色的文章让学生写读后感,写完之后在班上交流讲评。通过反复地写,多角度地评,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认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五、通过网络积累
俗话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过去靠的是什么?当然是读书!我们现在有比古代更加丰富先进的传媒手段――网络,它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拓宽了我们的视野,给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信息空间,为我们打开了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另一扇窗。
六、视听积累
篇10
关键词:读书兴趣;读书氛围;阅读能力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知识面有限、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责任除了学生自身,老师的责任在一定程度上更占据到很大的比例。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很多老师只是凭借自己知道的给予学生很多讲解但不关注学生是否都能接受;只是让学生加大课外阅读但并不落实阅读效果;只注重学生的阅读数量但是不关心阅读质量。这种做法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没有显著的效果,相反会让很多学生盲目,并且逐渐失去阅读兴趣。为此我进行了很深刻的自我反省,最终得出三方面原因:(1)学生的阅读时间。应试教育现象较为严重,大多时间用来做一些“应试”的题,久而久之,学生读书的兴趣就淡化了。(2)学生的阅读材料有限。农村学校图书存量有限,再加上农村学生自买书籍有限,造成了课外阅读的局限性客观因素。(3)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环境。
针对以上情况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建议,希望与大家共勉。
一、着重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对阅读教学产生兴趣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只要学生产生了兴趣,就会用心学习,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故事讲解的形式,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相关问题,当讲到精彩和激动人心的时候,我们可以吊足学生的胃口,让学生课外阅读原文以便下次探讨。另外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偶像心理,向学生介绍一些明星,如体育明星、歌星、演员等,告诉他们这些名人取得的成就无不是靠自己的勤奋学习和刻苦努力得来的。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二、规划出更多的时间用于阅读
应试教育条件下,很多学生包括老师都认为做题越多,熟能生巧从而使学习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其实不然,阅读教学中学习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都是靠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精读书“读”出来的。只有让学生真正地走进书中,与作品进行心灵对话,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有显著的提高。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即使从教于偏僻乡村,仍然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文学是一条清甜溪流,是滋润学生心田,启迪学生心智,完善学生人生的一种媒介。所以,我们要规划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用来多读书、读好书,读对自己有用的书。
三、丰富阅读材料,扩展阅读范围
大多数学校中农村学生毕竟占据多数,由于入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而很多阅读书籍的价格相当昂贵,加上学生的购买能力有限,就导致很多学生的课外阅读材料变得很少甚至没有。针对这种阅读材料欠缺的问题,我们可以让一些有优越条件的学生贡献出自己的阅读材料,班集体互相之间借阅,同时让学生对自己读过的材料或书籍,做好阅读笔记,摘选优良词句,写出阅读心得等方法来巩固自己的阅读知识。期间,老师可以传授更多的阅读方法,让学生积累一些作文素材,开展阅读交流,丰富学生的阅读情感,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自觉阅读习惯。
四、营造更好的读书氛围
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让学生拥有一种自由、惬意的读书情境。“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平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大量课外阅读提供充足的时间。良好的读书氛围是教学阅读的必要条件。对于老师来说,我们可以对学生的阅读给予一定的指导,对学生的阅读材料给出自己的建议,用最基本的方法和技能使学生的阅读更有效;也可以让学生互相之间交换阅读书籍,开展阅读交流会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将课内外阅读相结合,通过阅读共性问题交流各自的心得体会,从而让班级的良好读书氛围为学生创造自由、和谐、轻松、惬意的读书环境作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