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交流发言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28 11:00: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个人交流发言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个人交流发言材料

篇1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早起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要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学会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作为战斗在课改第一线的教师,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的能力,为他们以后的探究学习打下基础。交流合作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社会之间交流合作的过程。

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如今的课堂教学已不是“满堂灌”的教学,更不能采用“填鸭式”的教法,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互动,彼此沟通、彼此交流,和谐地进行课堂教学。如现代教育专家所说的:“老师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面对面平等地和学生交谈,必要时甚至蹲下来和学生交谈!”只有平等,才容易产生信任;只有信任,才容易交流。

我上课时常常走到学生中,和他们交谈讨论,讨论问题时允许学生在座位上回答,不必起立,课堂往往笑声一片。当老师回答不出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学生没有轻视老师,反而觉得老师和自己一起研究解决更有趣味。

如做“转陀螺的活动”时,我参加到学生小组中,他们乐意将我看做当中的一员。分工时,安排我掐表看时间。在活动中遇到陀螺转的时间不长的问题时,小组成员讨论激烈、各抒己见。我并不直接提出让学生解决,而是和小组中的成员互相讨论,一起思考。最终大家想出了固定重心、转动时用力要均匀、轴与纸片结合要牢固等方法,解决了问题。对于一些喜欢独来独往的学生,我想方设法与他(她)交朋友,赢得他(她)的信任,和他(她)组成一个小组共同研究,必要时提出建议性意见。当试验成功、研究有成果时,我和学生一起拍掌欢呼,使学生感受到老师为他们高兴,更有自信心,同时把老师当朋友对待,拉近距离。

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教师要注意调和学生之间的各种矛盾,引导学生互相尊重、互相交流、互相合作。我在课堂教学时,有意识地给学生讲一些有关合作的故事,如获得诺贝尔奖的一些研究小组的故事,并把一些报纸资料给他们传阅,使他们认识到当今是信息化社会,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才是强大的。

课堂上,我尽量让学生就某一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一开始学生经常打断别人的发言或大声反对。我要求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把他人的观点和自己的想法比较,有什么不同意见或补充做好记号,等别人发言完才发表意见,并且要求对事不对人,注意使用文明语言。

活动过程中,学生之间不免产生矛盾。我的方法是让矛盾双方在班上说原因,全班学生讨论,提出办法。如某个互动小组不让小A参加,小A向我求助。我让双方在班上说原因,原来小A参加活动时经常不带活动材料,小组其他成员有意见。接着其他活动小组讨论,发表意见。大家都提出应该让小A继续参加活动并请其他同学给一些材料,督促小A以后记得带材料参加活动等。最后这个小组的成员都同意继续与小A合作,而小A也向所在小组同学表达了歉意,教师及时表扬了全体学生。从矛盾的产生到问题的解决都由学生亲自参与解决,他们认识到了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体会到了宽容和体谅是一种美德。

三、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合作

学生的活动场所除了学校外,还有家庭和其他社会场所。学生平时接触的人除了老师、同学外,还有家人、亲戚朋友和陌生人。老师应让学生学会如何与人交流。组织了一项调查活动,让学生调查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要求调查对象包括同学朋友和身边的人,甚至是陌生人。要求注意提问策略,并将调查时的心情和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记录下来,看谁调查的人最多,记录得最好。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组合作;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225-01

怎样才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呢?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科学的分组

科学的分组对合作学习活动非常重要,它是有效合作的前提。常见的分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采用异质分组的原则,也就是将全班学生按照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合理搭配,优化组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异质分组较为常见,也较具实效性。因为这样的分组有利于学生的优势互补,使每个小组的学习资源相对均衡,同时能较好的发挥优秀学生在组内的作用,对学习困难学生有较大的帮助。另一种是把学生按照学习程度分成优良、中等、学习困难这些等级开展小组学习,这种分组方式常在分层教学时进行。

二、有序的组织

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别学习而言的。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要完成共同的任务,就必须与其他成员互相协助,有效沟通。要使这些沟通与合作取得效果,教师在课前就要进行有序地组织。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课,光有小组合作的形式,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既没有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也未曾注意解决小组学习中每个成员机会均等地参与,一些优生频频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他学生只有旁听的份,在热热闹闹地课堂氛围中,仍然掩盖不了“少数学生争台面,多数学生作陪客”的事实。这些现象都是缺乏组织的表现。有序的组织要注意以下几点:

1、规范操作与明确互助合作的角色任务

小组合作中,规范的操作是必要的。教师首先要制定一系列操作规范,有明确的合作要求,给予充分的时间,使小组间的交流能有序地进行。教师要向合作学习小组成员明确任务,让每个学生明白只有小组的任务完成了,个人才算真正完成任务。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每个组员所负的责任是双重的,既对个人负责任,对小组成员也负有支持鼓励、帮助辅导、合作的责任。这样学生会以争取完成小组任务为目的,主动进行合作交流。合作学习不仅要求有专门化任务,还要制定支持有序完成任务的专门化角色。

2、良好合作习惯的养成

学会合作是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课堂上小组合作的形式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自我和欣赏他人的机会,有利于学会人际交往,优势互补,促使个体的社会化。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合作习惯,则合作只是空谈。在不少课堂上,当一个同学发言时,有些同学并没有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一味地举着手说“老师,我、我”,有的甚至在别人发言时,勇敢地站起来,为发表自己的见解而数次打断发言人的思路。由此可见,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的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合作习惯能使合作学习真正起到交流的作用。

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学会倾听,处理好踊跃发言与虚心听取的关系。作为讨论中的每一个人,包括教师自己都要以最大的热情参与到讨论中去,并认真思考大家的发言而不是敷衍了事。其次要让学生学会互相尊重。当出现不同意见时,应该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进行讨论,。再次要鼓励所有的人积极参与,大胆表达。教师要特别关注小组学习中保持沉默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三、形式的整合

所谓形式整合是指合作学习在实施中要与其他学习形式进行优化组合,这样才能求得最佳的效果。如在合作学习之前,有的教师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开展合作学习。这个组合非常重要。独立思考是交流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与认识,那么在合作学习中只能是观众和听众。个人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机会,很大程度是来自于不同看法之间的相互碰撞,但不同的看法来自于个体的独立思考。任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都必须强调独立思考。教师必须给一定的个体学习时间,而且还应要求学生当自己的思考有了一定的结果时,要整理自己的思维,从心理上做好与人交流的准备。又如在小组合作交流后,进行全班的交流汇报与评议等,也能更好的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

四、恰当的评价

制定小组学习评价体系,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及时恰当的评价,能大大提高小组成员的整体意识,淡化竞争、增强合作,提高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和实效性。在课堂中,教师的评价往往侧重于对个体的评价,即使是在小组的汇报时,有的教师也往往只对小组中心发言人给予评价,而忽略了学生表达的结果是小组整体合作努力所得,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组内成员的积极性。教师应明确对小组中心发言人的评价不应是对其个人的评价,而是对这个小组的评价,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小组的整体感觉。其次,对小组的评价要注意不仅是对合作成果的评价,还包括小组合作的组织情况,每个成员参与的积极性等等。

五、合作学习时机的适当选择

在一堂课上,我们会看到教师提供了很多合作学习的机会,但往往合作学习时讨论的问题缺乏思考性,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做答,而且答案单一,这种合作学习并没有什么效果,反而浪费了不少的时间,降低了课堂学习效果。可见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非常重要。什么时候适合开展合作学习?总结许多课堂实例情况,我们认为下类情况适合采用小组合作的策略:

(1)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热情高涨,举手如林,个别的回答无法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望,而且该问题的答案又是丰富多彩的。这时候让学生进行交流,能最大程度的满足学生的表达需要,而且能真正达到互通信息,共享成果的效果。

(2)当提供的材料有限,需要资源共享时,或单靠个人力量无法顺利地完成任务时,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非常必要。

(3)当问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群策群力时。小组合作学习很重要的目的就是集合学生的力量,通过思维的交流碰撞来激发灵感,促成问题的解决。

当遇到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时,学生往往会有与别人交流探讨的欲望,寻求更多的思维支持。这时让学生进行合作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六、教师的指导

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地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教师的指导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规范行为:教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发现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参与交流,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教师都要及时地加以引导,提出明确的要求,确保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并且不流于形式。

发现火花:交流地过程是学生间思维碰撞的过程,时常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这种火花可能是一种独具特色地解法,也可能是一个富有创意地想法。教师要在倾听中努力去感受和寻找。如在《一株紫丁香》一课中,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仿写,教师在巡视时把有个性、有特色、有感情的内容记录下来,并在全班交流时进行展示评议,这样几个学生的思维火花便燃点成熊熊的智慧之光。

排除障碍:在合作学习中,时常会有学生因为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参与交流。这时需要教师及时的点拨,才能使学生排除障碍。如在小组合作看图写话时,教师发现有的学生因把握不了层次而东拉西扯,及时给予点拨,使他们能顺利与其他同学交流,参与学习。

篇3

    一、教学中的倾听技能

    心理学中的倾听是指“把感官、感情和智力综合起来,寻求其含义和理解的智力和情感过程”,是主动获取信息的一种积极的有意识的行为,是接收信息、确定其含义并对此进行反应的过程。教学中的倾听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有效地觉察学生言语、反馈信息的教学行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倾听学生,获得教学信息,从而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行为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一个头脑清晰的讲授者,还要做一个反应敏捷的倾听者,《课程标准》认为:“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教师的课堂倾听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教学技能。在课堂上教师要建立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氛围,作为一个参与者,与学生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真正为学生创设出一个展示自我,适宜探究的空间,从行为上为学生提供舞台,通过倾听发现学生的需要,领悟学生生命的存在。

    二、倾听教育在师范学生培养中的必要性

    1.倾听是现代社会人际交流通畅的保障。当代着名哲学家理查德·麦基翁认为:“未来的历史学家在记载我们这代人的言行的时候,恐怕难免会发现我们时代沟通的盛况,并将它置于历史的显着地位。其实沟通并不是当代新发现的问题,而是现在流行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我们时常用它来解释一切问题。”这段话以精辟的视角展现了沟通在当代的状况和地位。善于倾听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是需要修养的一项沟通技巧。倾听不仅是获得知识的一种手段,也是人际交流不可或缺的本领。具备良好的倾听技能可以形成正确与人交往的观念态度,结成丰富的人际关系,这在师范生的健康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对倾听技能的掌握,让师范生在与人沟通过程中,建立新型的思维习惯,把身心发展和沟通行为紧密结合起来,把无意识的倾听行为转变为有意识的、科学的沟通行为,使自己的沟通行为朝健康人生方向发展。提高和加强师范学生的倾听能力是个人、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倾听是新型教师的基本功。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学会倾听。”“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课堂教学是在教师引领下,师生共同创造、共同发展的过程,真正的教育必然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教育要走向对话。对话要从了解对方的意图开始,对话的平台一边是教师,一边是学生,是双向的、互动的、平等的,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信息的传播者或组织良好知识体系的呈现者,其主要职能已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展示自我、适于探究的空间,为学生提供舞台,倾听学生的话语,发现学生的需要,发现问题的所在,领悟学生的潜能。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教学倾听是师生平等对话的前奏,平等对话要从倾听开始。教师通过倾听学生,可以发现学生认识上的疑惑,从而发现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可以了解学生的需求,实现师生情感的交流;可以理解、接纳学生,使学生产生实现自身主体价值的动力。

    3.倾听是实现教学效能的有效途径。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研究室的任长松先生在《探究式学习的18个原则》中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倾听着的教育”,他认为“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倾听和应答的过程”,而在教育过程中“倾听不仅是一种工作手段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教学过程中的倾听,是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效沟通的重要途径,倾听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也是道德责任,教师只有在学会倾听后,才能找到引导学生发展的内在依据。教师通过倾听,可以了解学生的各种欲望、需求和价值观,真正触摸学生的思想脉搏;可以获取有关学生学习方面的大量的内容,了解学生掌握难点及疑点情况,从而把握教学的层次,对倾听到的信息进行判断、提炼,再依据学生的有用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为调整教学进度和方式提供必要的依据,提高课堂教学的诊断与反馈的效率;能够真正尊重学生、关注学生,与学生产生情感上共鸣,产生思维上碰撞,从而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实现与学生心灵的沟通。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真正的教育是从接纳、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要想真正了解学生就必须先理解学生,认真倾听学生内心的需求。

    三、师范教育中倾听能力的培养

    1.师范学生应具备的倾听能力。倾听能力是指听者理解言者口语表达信息,并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可以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渐获得并提高的。教学倾听技能是教师“促进学生发展”的一项基本技能,是可以通过训练得到不断提高与完善的。师范教育中要培养师范学生具备以下倾听能力。

    倾听的注意力。要实现有效沟通,就要准确无误地接收对方语言所表达的信息,要具有良好的注意力,能全神贯注地倾听讲者所表达的每一句话。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注意力始终集中在学生说话的内容上,并以浓厚的兴趣面对讲话的学生,及时捕捉学生言谈中显露出的相关信息,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预知教学进程推进的合理性。

    倾听的理解力。德国当代哲学家、美学家伽达默尔在《论倾听》中指出:“倾听与理解是不可分割的,没有理解的纯粹的倾听是不存在的。然而显而易见,也不存在某种没有倾听的理解。”显然听者理解能力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倾听的效果,要实现有效沟通,就要理解讲者要表达的意思,这就需要听者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倾听是为了理解和帮助学生,并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邀请学生真正走进教学,并适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问题,创造思维情境,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发展。

    倾听的判断力。要实现有效沟通,就要及时对讲者表达的含义做出判断,倾听的核心是思考,伴随着观察、辨别、判断、选择。教师在倾听学生讲述时,应从学生的发言中听出其确切的言下之意,并依据学生的情况和对所谈问题的理解进行判断,必要时还要用提问或确认的方式理清思路,并及时记录有效的内容。要能听出学生的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这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辨别能力。

    倾听的概括力。人与人在沟通时,当讲者不善于言辞表达时,需要听者具有较强的概括能力,能抓住讲者说话的大意和要点。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倾听,能透过学生话语表面的含义,了解其内在的、真实的含义,要善于从学生的话语信息中,推断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思想情况,对学生的表述做出积极的相应评价,在参与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帮助学生完善自我,把问题引向深入,实现教育的目的。

    倾听的记忆力。记忆力是人们在记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能力,包括人们对各种信息材料的识别、分析、加工、抽象、比较、概括、储存、再现等各种综合能力。在教学中,教师的倾听不但能够把听到的学生语言转述出来,并能根据教学的需要组织和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修正和补充,要达到这一点,需要听者有出色的记忆力。

    2.师范学生倾听技能培养的探讨。温德尔·霍姆兹说过:“说是属于知识的范畴而听是智慧的特权。”在人的沟通中,倾听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质;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修养、一门艺术。在倾听技能培养的教学中,除了强化倾听的意识外,还需要细化训练,使学生懂得倾听、学会倾听。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口语交际;培养能力;乐于表达;加强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50-0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把口语交际纳入了教学内容,并明确规定: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要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这是对语文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体现了对语文教育功能的全面理解,对语文素质的全面关注。新课程标准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一切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一切发展"。

1.增强主动交流的参与意识,突出交际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口语交际同样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流。一要让所有学生确定交际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口语交际教学的立足点。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以人文关怀,以满足所有学生的交际需要,让学生学会充分展示自己,并从中获得自信和交际的乐趣。同时,还要将口语交际教学渗透于各学科以及学生课余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学生在动态的、生活化的、实用化的氛围中大胆进行口语交际,使学生形成积极、富有成效的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处理事情的协调能力。二要让每个学生承担具体的交际任务。长期以来,口语交际教学往往是善于表达、乐于表达。学生的殿堂,他们总是在侃侃而谈,老师也会尽可能多地给他们提供表达的机会,口语交际教学就变成了少数学生表现自我的舞台,而大多数学生则充当了"忠实观众"。针对这种现状,教师要把交际的任务交给每一个学生。以小组或同桌为单位,采用讨论、辩论赛、课本剧表演、小记者采访、实话实说、演讲会、画画解说、自我介绍、问答等多种交流形式,让所有学生都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积极参与到交际活动的过程中。

2.近学生,克服其心理障碍,让他们敢于说

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活泼、愉快的语言环境,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从根本上消除学生口语交际的心理障碍。首先对学生要多一份赏识。赏识是一种爱,当教师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并且真诚地赞扬孩子时,将会给他们增添无穷的力量。根据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应给予肯定,即使是说得不太好的,也不训斥,还会从另一方面找出其优点,比如"你的声音真响亮"、"你的普通话说得真标准"等,给每一个发言的同学以不同的鼓励。教师的赏识激发了孩子说话的积极性,有些内向不喜欢在众人面前开口说话的学生,经过鼓励,产生了强烈的幸福体验,渐渐的,他们的胆子大了,说话的兴趣浓了,觉得与老师、同学交流是一件简单有趣的事情,小小的讲台成了同学们向往的舞台。其次要多一点沟通。

如在教学《难忘的启蒙》一课时,笔者提出了两个问题"我在你们心中播下的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呢?""小学阶段即将结束,你们想不想对我说些什么呢?"对这两个问题同学们各抒己见,有一个平时很调皮常惹事生非的学生说:"老师,种子被你压得太紧了,怎么能生根发芽呢?"大家哄堂大笑,笔者并没有生气,更没有责怪的意思,只是微微一笑对他说:"种子生根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和阳光,只要具备了这几个条件,石头底下的小草种子都能探出脑袋,而且它的生命力会显得更顽强!老师对你严格要求,目的就是为你创造合适的条件,你说对吗?"这时全班同学都用期待的目光望着他,笔者微笑着鼓励他接着说,他搔搔后脑勺,不好意思地说:"老师,对不起,我知道你是为我们好,只是有时我控制不住爱玩的念头,想尽一切办法把时间用在玩上。"P者说:"爱玩是小孩子的天性,只是要在抓好学习的前提下再玩。"他听后没再说什么,从他羞愧的表情笔者知道他认识了错误。果然,从此以后,他很少捣蛋,上课发言积极,成绩也提高了不少。

3.通过课外活动,开辟口语交际的新途径

3.1开展校内的口语交际活动。语文课外活动与学校实际、语文教学、语文兴趣小组相结合,可采用多种形式,如讲故事、演讲比赛、看动作即兴表演等。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学生获得了口语交际的材料,同时拥有了口语交际的机会。

3.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绝好的口语交际素材。笔者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到工厂、街道、农村、部队进行实践活动,组织春游、军训、远足旅行,开展重阳节敬老活动,参观采访本镇有特色的文化家庭,让学生们接触社会,熟悉火热的生活,在实践中学会分析,增长才干。

4.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应以"趣、练、用"为主

4.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把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学生就会想说、要说、敢说。教师在教学中还可借助图片、多媒体等进行广泛教学,让学生多观察多积累,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4.2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逐步培养起来的。在口语交际之初,教师要做好示范,也可让交际能力强的学生做榜样,让其他学生来模仿。逐步地从自由练说、同桌互说,一直到全班交流,在练说中相互启发,从而知道话该怎么说,从而提高口语交际的质量和能力。

篇5

一、结合实际,构建小组

小组的组建是小组合作学习赖以开展的前提。构建小组应本着:“组内有差异,组间应平等。”的原则来保证组内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在合作的过程中各成员主动参与,互相合作,小组间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全班各小组的构建达到合理配置有利于主体能动性的发展。每个小组却是一个合作的群体,学生面对的不再只是教师,而是同伴。小组合作学习变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为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二、各抒己见,合作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将课堂上的单向反馈变多向反馈,它不但为每位小组成员创设了均等的发表见解的条件,还大大增加了每位学生在45分钟内发言的机会。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学会了与同伴密切交往,热心互助,真诚对待,消除惧怕与别人交往的心理,设法把自己的见解通过语言和动作表现出来,达到与别人沟通的目的,学生通过同学间的讨论、交流扩大了信息量,在学习交流中相互启发,拓展了思维的广泛度,增强了学生了解信息的技能,主动探究的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社会能力得到提高。

三、同舟共济,互助互补

组内合作学习将传统的班级教学转变为合作交流、自主探究。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成为最终目标,使个人之间的竞争成为小组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定向,极大的消除了学生对于竞争失败的恐惧,增强了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为培养与发展他们的主体精神提供了无穷的动力。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各抒己见,个性得到充分地张扬,在此基础上形成小组意见,而小组间的交往,可使问题更明朗,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以及成功的体验,学生在学习中探索方法的同时,也提高了团队合作和沟通的技能,增强了自信心和自尊心。

四、明确分工,锻炼能力

篇6

【关键词】小组合作 优势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b)-0191-01

1 合理组合小组成员

1.1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搭配应在尊重学生自愿原则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考察,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通常以4~6个人为宜,适当可以在安排座位时进行调整。安排的比例为1:2:1,1代表一个优异生,2代表两个中等生,1代表一个学困生。

1.2让组内学生在小组内部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位置,小组内确定分工,落实责任。选好小小组长,让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明确小组长的主要任务是在教师的指令下组织全组人员一起合作学习,组织动手操作,开展讨论探究学习过程,完成小组学习任务。组长可采用轮换制,可以一周一轮。

1.3教师要经常观察小组合作中学生动态,适时进行组际成员的调整。另外,还可以把学生分成异步指导组,把少数学习特别有困难的学生组成异步指导小组。异步指导组主要在教师直接指导下学习,达到大纲所规定的基本要求(扶中有放)。自主学习组:把优中等学生按组内、组间组合成若干小组(一般一组为4 6人)。自主学习组主要凭借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及要求,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活动以达到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的要求(以放为主)。这样一来,便于教师有目的的指导与调控。

2 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

2.1学会倾听。“学会倾听”就是学会与人交谈时,克服浮躁之气和轻漫之举,做到认真而仔细地听取别人的发言,不随意打断或插话。合作小组成员必须听清老师的提问要求,听懂小组分工的要求,听明白其他同学的发言,同时也要听得了表扬之词,听得进批评之音。俗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会倾听能使我们取长补短,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我们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2学会质疑。在小组活动中,在肯定别人优点的时候,还要敢于质问。如果有疑问,应立即追问为什么,而不要害羞,不做声;有不同的见解和意见时,要敢于提出,大胆质疑;想到了同学们没想到的,没说完的,要勇于补充。这样就会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富于生机。

2.3学会表达。仅仅会听是不够的,每个学生必须学会表达。在课堂教学的许多时候,经常只有那么几个学生举手,一些学生在参与小组合作讨论时发言很有价值,等到全班交流时却没有了声音,也有一些学生表达不够清楚。为此,教师就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把一些能够容易表达或简单的问题让不爱发言、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来回答,并给予他们肯定与鼓励,使他们能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2.4学会遵守组织纪律。合作往往是小组化的学习,人数不多,但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的,要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当然,这里所指的纪律不是把学生管死,不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空间,而是通过一定的纪律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3 把握合作学习的时空

3.1独立思考的时空。出示讨论题后,要留给学生看题审题的空间,让学生看清讨论题、明白题意,诱导学生联想、猜想,唤起学生起动合作学习的功能,诱发对问题思考,让学生做好小组合作学习的物质和思想准备。

3.2合作研讨的空间。这一环节应发挥组长的职能,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有序的讨论,合作实践、合作操作。教师这时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教师要行间巡视,及时地给学生诱导、解难释疑、把握航向,及时地了解掌握第一手信息,并及时进行调控。

3.3组织交流的空间。各小组讨论后,由组长向全班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本组的组员及其他学生认真听,并大胆发表补充意见或不同见解,学会评价自己和他人。

4 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

4.1选择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开展讨论学习。

一个数学问题,如果比较简单,多数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能得到快速解决,那就没有必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果是一个特别难的问题,讨论很长时间也得不出结论,这样的问题也就没有必要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合作学习。选择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并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受到这种从欲望的驱动,学生的学习过程往往会变得主动而有生机。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合作欲望。如三年级数学中,有关O除以任何不是O的数都得O,这一知识难点时,我就向学生提问:这里为什么要加上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是O可不可以呢?你能否想个办法证明一下?这样激发了学生探究情绪,学生就自觉的议论起来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自觉的进行小组合作研究。

4.2设计问题应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的问题解法多种多样,结果不是唯一的,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同时,这样的问题学生往往考虑的不够全面,个人独立思考会发生一定困难,急需要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合作学习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让别人理解自己的平台。在合作交流中,彼此观点不断碰撞,有争议的问题会变得明确,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5 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

篇7

关键词:中职学生 小组合作学习 分工 合作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与他人交换一个苹果,那么他们每个人都仍只有一个苹果;但如果这个人与他人交换了思想,那么每个人都会有两个或更多的想法”。交换思想的过程能使双方的思想在碰撞中产生新的火花,而课堂上与同学组成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在这个交流过程中得到启发,都属于交流思想,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精髓。所谓小组合作,就是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在西方十分盛行,在国内也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习者的重视。是什么原因使这种学习方法受到认可和推荐呢?在中职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不佳的现状下,如何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笔者就这两方面的问题,结合相关的原因分析展开探讨。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是什么原因使小组合作学习受到认可和推荐呢?笔者认为这种学习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培养合作能力

外语教育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获取语言知识、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而且有更深远的意义,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公民。与人合作的能力就是一个高素质的公民应当具备的能力之一。许多企业在招募新员工时,都把合作能力纳入考核范围,而中职学校培养的就是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所以小组合作是培养和锻炼这种合作能力的最好方式。

2.提高学习效率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没有什么比时间和效率更值得关注的。以小组为单位与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学习的方式,可以帮助学习者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拓宽思路,使每个人都更全面地思考问题。在中职英语课堂坚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用英语交流,能提高接触和使用英语的频率,使英语真正成为有用的职业工具,而不仅仅是应付考试的手段。例如在英语课堂上,老师要求学生4人一组,分别阅读不同的材料,然后给同组的另外3名同学讲述自己阅读的内容。这样的分组学习不仅使每位同学能更加深入地阅读和思考,而且在讲解中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相互间还可以了解到更多的信息以及其他同学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小组合作对于改善课堂学习效果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一堂课有45分钟,两节课有1.5小时,学生在长时间里全神贯注地听讲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课堂上穿行小组合作,学生有较多的独立思考的空间,视角也更加多样化。

3.促进学以致用

语言既是一种表意的工具,也是一种建立人际关系的手段。语言学习离不开人际交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语言交流实现“学”和“用”的融合。笔者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只有5%的学生在英语课堂上能主动寻求练习英语的机会,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由于文化传统和个人性格的原因,很多中国学生不愿意在课堂上主动用英语回答问题,失去了应用英语的好机会。而在小组合作中,发言者面对少数几个小组成员,不会像面对教师和全班同学那么紧张,可以降低焦虑感。学生可以通过反复梳理思路,练习英语表达;更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机会,将自己的发言内容进行“演练”后,再去面对全班和老师,使怯场的心态有所缓解。可见,中职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对提高语言的应用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4.让学生获得归属感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换言之,在衣食无缺、人生安全有了保障之后,人类还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这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部分。这种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渐渐成为人的情感需求,即归属感、尊重、自我效能感等。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同学组成若干个小组,组员人人平等,相互关心和帮助,形成沉浮与共的关系。每个同学都感到自己是这个小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个人归属的需要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组员相互倾听、相互评价、相互尊重,每个参与者都可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体会到自尊与自信。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够得到充分的挖掘与升华,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在职业学校的英语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仅仅停留在表层,在形式上是5人一组、6人一组就座,但没有真正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精髓。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五个方面。

1.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职业学校相当一部分同学参与英语活动的积极性并不很高,他们进入职校前的英语成绩就很低,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小组的成绩就是自己的成绩,是否参与不会对自己的成绩造成任何影响,所以别人在忙时这些同学却很空闲,只是旁观和等靠其他成员。

2.缺乏科学合理的分工

在小组分工时,往往会出现两个极端:有的同学对分配给自己的任务置之不理,没有动手完成;而有的同学看到同伴不积极就越俎代庖,包揽了全部的工作,导致小组合作没有起到真正的意义。

3.没有建立和谐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在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由于缺乏良好的合作意识,当意见不同时,有的成员间会争得面红耳赤,没有结果;有的同学会为了不伤和气而避免争论,没能及时做出决断,从而影响了学习效率。

篇8

关键词:美术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初探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分组,进行互助学习,共同探讨、分析、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能够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进行学习、情感的交流,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和合作能力。笔者在初中美术实际的教学当中对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能够提升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充分交流,学生灵性的火花在闪烁,情感在升华,活跃了思维,课堂教学因此而具有活力。小组合作学习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运用能提升教学实效,提升学生美术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审美意识。

1、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张扬学生个性。小组成员都是自己熟悉的同学,这样学生之间进行合作W习的时候,能够放下思想包袱,敢想、敢说,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创作。对于画图中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组员之间的交流讨论,互助学习,从而达到共同提升的目的。

2、为学生创造思维碰撞和动手实践的机会。对于画图中遇到的问题,学生之间可以进行思想的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能够大胆的画,这样多动手体验对美术的学习是最为有效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讨论和交流自己的创意和想法,然后再动手实践,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3、有利于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了充分的沟通,从中了解别人的情况,发现的自己的不足,然后通过学习别人的长处进行弥补,学生便学会了宽容,能客观地评价他人和进行自我评价;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欲望,提高了语言的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二、科学分组,合理安排座位

小组合作学习其中就涉及到分组的问题,当然初中美术课堂也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合理安排学生的坐位。小组成员搭配要合理,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要搭配开,每组4-6人,这样就便于学生取长补短、进行互助学习、促进共同提高。同时,每组中必须有一名美术学习好、组织能力强、善于沟通、乐于助人的学生作为该组的小组长,主要负责本小组活动组织和实施,协调本组成员之间的关系。根据教学活动内容和学生的爱好,教师还应该培养和选拔培养美术骨干或美术爱好者,让这些同学在小组活动中担当起“老师助手”的角色,对于这些对美术感兴趣,美术基础好的同学,要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对于比自己差的同学,要热情的帮助他们。这样,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小组长及骨干就能引导本组美术基础差的同学解决问题,从而进行作品的创造。对于小组合作学习,其中也涉及到了桌椅的摆放问题,学校有画室,可以在画室中的,小组成员围坐一起进行合作学习,对于没有画室的学校,可以把教室中相邻的二至三张桌子并在一起,学习探讨问题就可以面对面进行沟通,这样就改变传统的课桌椅摆放方式,让学生经常有一种新鲜感。学生在不受座位的约束下,充分进行讨论和交流,发挥自己聪明才智,学习的自主性得到良好的发挥,合作的意识和交际能力也得到提升。

三、确立角色,每人分配任务

小组中,要为每人分配一定的任务,除了共同都要做的事情,每人也要扮演好角色,分配不同任务。组长负责探究活动组织、实施和协调;另外组里还要有观察员、记录员、汇报员、材料员等;而且组员中的不同角色要定期更换,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不同分工。例如《校园的春天》一课中,小组讨论画什么内容时,每个人共同的任务就是要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其中小组里面就要有一个同学做记录员,记录小组成员说的话,统一想法,由小组长监督,组员轮流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进行补充,让人人都有发言机会,也避免了观点和内容的重复。可见,小组合作学习中,合理分工既充分发挥了各自的特长,又把大家的智慧融为一体,提升了全体学生创作的能力。

四、程序清晰,促进学生创作

篇9

数学课堂交流大体包括三个方面:数学知识的交流、数学体验的交流和解决问题心得的交流。课堂交流,作为一种学习过程,是以思维为主,在知识经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同学的交流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主动完善认知结构;课堂交流,作为一种学习的方式,学生会独立思考的前提下,主动与他人交换意见,感受同伴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形成主动学习、与他人合作、善于反思的良好意识和习惯;课堂交流,作为一种数学活动,它同实验、猜想等数学活动一样,将促进教学中的交流互动,引发认知结构的重组,积累合作交流的体验,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策略一: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营造安全的“交流平台”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组织有效课堂交流的前提。虽然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还是在有意无意中带有权威性和指令性,学生没有安全的“课堂交流场”,因害怕出错而使课堂交流指向单一,仅仅局限于几个优等生,使学生心理受到压抑,个性发展和创造空间受到限制。据对我两个班学生的课堂交流障碍调查,发现学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课堂交流不畅:害怕出错占42,怕老师批评占30,怕同学笑话占24……而课堂交流强调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对话主体和课堂参与合作的伙伴,它视交流为数学课堂师生生存的方式和获得生命的手段。课堂交流不只是语言和外在行为上的你来我往,而是发生在交流双方自主的探索中或自发的讨论中,发生在交流双方相互精神上的真正回应与相互撞击中,发生在交流双方认识视野的真正融合之中。因此为了能够实现这样的“课堂交流”,我们必须及时地进行观念转变,重新定位师生关系:学生是发现问题、学习知识、接受信息的知识探求者,而我们只是他们学习知识的真诚兄长,是他们智慧的启迪者。因而我们要关注每一位学生,靠近他们,引导他们,努力消除师生之间的障碍和逆反心理。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承认并尊重个体在群体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这种氛围中一方面学生均有足够的?时间与机会来表达自我,另一方面可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促使学生愿意大胆、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就是课堂交流所需要的安全且自由的氛围,和谐、适宜的课堂人文环境。

策略二:补充重组学材,丰富课堂交流的“物质基础”

学生的学习内容是进行有效课堂交流的前提。学习材料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习惯,是否为学生提升课堂交流、探索能力营造广阔空间,这是影响有效课堂交流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认识到教材是一种可以和学生进行课堂交流的生动对象,让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开展课堂交流的“有效素材”。我们应从学的层面对教材进行“学习化”的加工,站在“课堂交流”的视角上对教材从内容、结构、呈现方式等多个角度作出理性重建,力图凸现教材的现实性、挑战性、探索性和课堂交流性。增加与学生对话的成分,精选情境化的富有挑战性的生活素材,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我们在补充重组“学材”的过程中,应着力凸显学生与教材之间开放式、互动性的交流与对话,满足学生探索的需要,激起学生学习的愿望,为有效的课堂交流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营造更为广阔的空间。

策略三:强化师生课堂交流意识,寻找有效课堂交流途径

现代数学教学观强调,数学教学过程是“学习共同体”所有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的过程。从目前的教育实际来看,绝大部分教师都由于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直觉,缺乏与外界交流,“穿新鞋走老路”,使教学过程变成单向流程。据此,我们必须强化师生交流意识,寻找有效课堂交流途径。

1.创设课堂交流情境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个体不断与外界交互作用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数学课堂交流不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同与接纳,要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数学课堂交流中来,除了创设外在的环境和氛围使学生敢于课堂交流外,还必须创设能激发学生课堂交流内在动机的情景或课堂交流的意境,使学生感到课堂交流的必要性。这些问题或课堂交流的内容可以是在教学的内容中占比较重要地位的,而且单靠学生个人智慧或能力要完成它具有一定困难的;或者是学生有迫切的愿望需要与别人进行研讨、课堂交流或获得别人的帮忙,这样才能从内因调动学生合作课堂交流的积极性,也才能使课堂交流更加有效。

2.把握课堂交流时机

课堂交流不能简单地用一节课几次为好来规定,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每一次合作课堂交流的契机,在学生愤悱之时引导交流,让他们在交流、争辩中获得启迪、获得灵感;在学生需要帮助时引导交流,让他们又准确又迅速地完成一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在每课的重要环节学生具备一定感性认识、小有收获时引导交流,让他们在课堂交流中领略他人的思维策略与方法,不断地反思与吸纳,提升到理性的认识。把学生推到了发现者的位置上,让他们带着极大的好奇心进行探索与交流,在合作学习中扩大交流面、?获得思维的碰撞,自己发现规律。

3.引导课堂交流开展

教师在学生合作课堂交流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十分重要,关系到数学课堂交流的有效与否。因此教师的角色决不能定格在“表演者”位置上,而必须是由台前转向幕后,与学生一样平等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心平气和地接受学生地质疑、肯定与否定,师生缔结成为学习的共同体,对学生提供“到位”而不“越位”的帮助,教师应从更深层次上去思考如何指导与引导,才能使课堂交流顺利进行,更加有效。

策略四:重视方法指导,养成学生的课堂交流技能

数学课堂交流的成效如何关键看学生是否掌握课堂交流的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将课堂交流的技能视为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是课堂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教师必须用心渗透在每一节课中的一个内容。

1.课堂交流前的独立思考

要使课堂交流有效,交流前就应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独立的思考。交流前的独立思考关系到交?流的质量,因为只有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对所要合作交流的问题才能有一个较深层次的认识,让学生先独立地去想甚至去做,形成对数学的感受和体验,形成对解决问题的一种独立的看法,?才能不断地将自己的思维与同伴进行交流,并在交流中进行比较,进行辨别,不断扬弃,相互容纳。

2.课堂交流中的用心倾听

交流的能力与倾听的能力同样重要,能说会道还必须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在课堂交流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维,正确运用数学语言,层次清晰、声音适当、自信心足。对于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要求他们在必要的时候说明自己的问题,对于表达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和同学都必须学会耐心等待,给他们完整地表达予于支持,让他们勇敢地站起来,“体面”地坐下来。在倾听方面,要求学生明白你想别人听你发言,就必须先学会做一名忠实的听众,这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见到的是一开始讨论,小组中几个人都在说,结果谁也不知道谁在说什么。这时就要求教师要行为示范,在班级中形成课堂交流的人文环境,引导学生心平气和的课堂交流;同时要专心倾听别人发言,要能听出别人的发言的内在思维逻辑、表达的重点、要阐明的问题以及在表达过程中包括语法等在内的错误,或者与你不同的见解。在交流与倾听中使学生学会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积极理解,悦纳对方,在他人陈述观点时不插言,在情绪上(眼神的关注等)予以配合,不独占课堂交流时间,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评价,使让课堂交流和倾听有序有效地进行。

3.课堂交流后的反思完善

篇10

一是学会收集资料。学生在合作学习前要学会收集相应的资料,才能在合作学习时有话可说。而很多课堂内的合作学习,学生由于没有资料,无话可说,只是大家简单地议论一番。比如,在交流解题方法时,要收集同组甚至其他组同学的不同解法。这样做,学生就能在合作学习时有交流的材料,能更深入地思考该题的解决方法,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二是学会表达。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再合作探究问题。而表达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所说的内容其他同学能够听得懂,听明白。这就有一个表达方式的问题——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怎样用数学语言将问题说清楚。教师要适当示范,才能让学生学会表达。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思考的习惯。

三是学会讨论。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一种形式。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后有可能出现观点不一致的情况,这就需要讨论,以攻克难点、消除异议,形成解决方案。讨论时要做到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方案或想法,不迷信权威。教师在关键处予以指导,让学生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例如,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学中,上课开始,学生先猜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怎样推导(小组讨论)。讨论后,学生大胆发言。甲说:“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旋转、平移来推导。”乙说:“沿着梯形的高剪开后旋转、平移再推导。”丙说:“把梯形对折后剪开,运用旋转来推导。”随后,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验证大家的想法。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通过动手、动脑等亲历活动得出了多种公式。公式1: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公式2: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公式3:梯形面积=(上底+下底)÷2×高。

这时我因势利导:“同学们得出了多种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理解呢?”甲:“用公式1好理解。”乙:“我也想用公式1,书本上也是这样的。”丙:“公式1和公式4相同,应该用公式1。”丁:“3种方法都能求出同一梯形的面积,说明都是正确的,但是第一种解法好,文字连在一起最后除以2美观,第二种后边的括号是多余的,第三种中间除以2,总觉得不顺眼。”

我及时给予肯定:“是啊,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多种途径的推导都得出了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且都正确,其实如果将公式2和公式3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变换,都可转化为公式1的形式。”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学生很好地掌握了学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