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管理交流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26 21:52: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管理交流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管理交流材料

篇1

一、抓教学常规管理,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1、加大检查力度。学校制定了《阳光中心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细则》,成立了以教务主任为组长的常规工作检查督查组,每月开展一次检查,每周开展一次督查活动。在检查之前,教导处召集检查组成员,确定检查内容、形式以及具体要求,以表格形式将教师的备课、作业批改、培优转差情况、教学计划执行情况、课堂教学效果逐一检查评比,然后将检查结果以通报形式打印发至全校,让每位教师了解自己,对比他人,找差距、找不足,同时学校还针对每次教学常规检查和督查情况组织反馈交流会,使检查的效果真正落实到实处。

2、加强备课创新。备课以教材分析为主,做到备课、上课、练习、检测四统一,备课过程中做到“四个要”,即“钻研教材要深度、教学环节要清晰、作业练习要精选、单元检测要严格”。教务处坚持每学期进行一次校级备课评比展示活动,让教师相互促进提高,教务处、教研组长负责及时反馈信息,提出改进意见,不断完善和提高备课水平。

3、加强教学评价机制创新,重奖重罚。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我们坚持抓好“两个环节”的评价。一是在学校每月组织的各种常规检查中,必须进行量化评分,市教育局和办事处的检查评价结果得到肯定的双倍奖励,出现问题,上了通报的双倍处罚。二是期中、期末考试对学科教学质量进行横向+纵向对比评比,横向考评成绩以曙光小学为标准,优分率+及格率+均分=教学成绩,以百分点为单位,少一个单位扣1元,多一个单位奖3元;纵向考评以期中成绩为标准,每多一个单位奖3元,每少一个单位扣3元,六年级毕业考试按照科任教师与学校签订的质量结账方案进行结账,办事处奖励后学校再进行同等奖励,这一系列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了评价的导向作用,调动了广大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抓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近年来,我们结合学校具体情况,把精力集中放在抓课堂教学效果上,提出了符合校情的起点教学策略:“低起点,快反馈,细分析,必落实”,即:教学知识起点必须照顾到中差等生,每节课重点、难点必须当堂反馈,对存在的问题,学生没有弄懂的地方必须仔细分析,保证每节课教学内容必须落实。同时学校为提高每节课的教学效率,加大推门听课的力度,随时检查教师教学内容是否和备课一致,现场出题检查课堂教学效果是否达标,知识点是否落实,并做好记录与科任教师及时沟通,及时总结,促进提高。

三、抓基础、促平衡,稳步提升教育质量

(1)六年级教学是学校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没有1—5年级的基础,六年级再怎样拼搏也是束手无策,因此我们将1—5年级定位为“地基”,将六年级定位“大厦”,抓六年级的同时将1—5年级也纳入“三年规划”,即语、数主科科任教师必须做好三年教学循环,从一年级带至三年级一轮回,从四年级带至六年级再轮回,这样既保证了知识的连贯性,也保证了教师评价机制的合理性。这种模式在我校抓质量提升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我们始终持之以恒的抓牢学困生的补救工作,我们借鉴许多先进学校、优秀教师的转差经验,每位教师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出本科学困生补救计划,做到学科补救及时,辅导耐心细致,每学期只要能转差一名学生我们就会对这位教师进行肯定,并把转差成绩纳入教师考核内容,由于转差工作的有效落实,学校学生的及格率也有了稳步提升。

四、抓教学研究,提升教师素质。

近年来,我们把年青教师的培养作为提高教师群体素质和推动课堂教学整体优化的重要手段。学校把“怎样提问”、“怎样布置、批改作业”、“怎样进行反思”、“如何开展有效教学”等浅显与课堂有关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分解到各年级各年青教师,大家围绕这些研究课题,开展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学校每周组织一节观摩课,课后教师围绕这四个问题进行探讨,通过三年的不断探索,我校承担的课题《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成功结题并得到专家的肯定,与之相应的我校青年教师王海燕、陈莉、宋海燕等人的优质课在市级比武中获奖,王玉娟、曹永平、肖艳丽、王华荣等教师的论文获国家级奖。课题研究不仅促进了我校教师素质的提升,也带动了学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篇2

一是理念得到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课改的核心理念已成为学校工作、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成为广大干部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全体教师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学生观、教材观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师作为指导者、组织者和学习伙伴的角色意识日渐清晰。

二是意识得到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得到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参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成为各学科的主要教学模式,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已经蔚然成风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实践能力、交往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三是秩序得到确立。也就是说,新型的教学秩序逐步确立。教师的关注点逐步由“教”转向“学”;教学目标更加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设计、教学过程都更加注重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获取知识的同时,感悟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享受问题解决的乐趣。

四是队伍得到锤练。新课改实施以来,通过广泛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教研活动,广大教师的教育思想明显转变,教学能力不断提高,科研意识普遍增强,重反思、重实践、重研讨、重合作的适应新课程的教师队伍已经形成。在全国、省、市的各项教学竞赛和教学成果展示活动中获得优异成绩,涌现出一批在全市有影响的骨干教师,一部分教师成长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

五是机制得到形成。即课程管理、评价检测、教育研究的良性运行机制基本建立。初步建立了有利于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促进新课程不断深入的制度体系,形成了新课程实施管理的良性运行机制。围绕深入推进评价制度改革,建立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和学校评估制度。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教学研究异常活跃,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一、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强化组织领导,突出一个“管”字。

学校领导每学期都能围绕教学工作审时度势,理清工作的重点、难点,理性面对困难,运筹帷幄、统筹规划,围绕着教学出实招、出硬招、出狠招,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1、组建以校长为组长、书记和副校长为副组长、中层干部和教研组长为成员的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深每星期定期参加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有效地保证了学校各项教学活动的务实、高效。

2、实施干部听、评课制度。被指导教师争取每节课都听指导教师课,通过听、评课制度,切实加强了对一线教学工作的指导,有效地保证了课堂质量和课堂效率的提高。

3、实施干部巡课制度。每学期开学初将每周周一至周五的干部巡课名单确定并明确巡课职责:巡视全校所有班级的上课情况、巡视各教研组及学校的各部门,每天下班之前要将一天的巡课情况形成总结反馈给校长,有效地保证了学校各个教学环节和部门的工作高效开展。

4、实施干部例会制度。每周一早7点为学校的干部例会,所有干部将具体分管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反馈,校长就学校的具体工作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要求和改进措施,进一步增强了责任心和学校工作的透明度。

5、实施干部培训制度。学校定期加强干部的理论培训、岗位培训、学习指导和实践锻炼,定期做好各项工作的反思和交流,引领干部自觉主动发展,提高了干部的素质和综合能力。每学期都要求干部做到“五个一”。

二、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突出一个“严”字。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在常规管理、成绩公示、综合评价、绩效考核等方面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以制度管理师生及职工。

1、实施《旅顺中学教学责任事故认定及处理》制度。及时发现、严格控制、妥善处理教学和工作中的事故,通过各种监督机制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对不同的级别采取严厉的处理,有力地增强了全体教师的责任心。

2、完善并严格落实《教学常规管理条例》,加强对教学常规的精细化管理,加强对教学事故和教学责任的追究,常规管理主要以高效教学为中心,突显备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显上课的有效性和高效性,突显作业的精选和批改的精细化,保证了学校的各项常规工作扎扎实实地有序进行。

3、大力推进、完善《教学成绩公示制度》、《教学成绩末位警示制度》、等,继续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度》,通过一系列责任意识、质量意识的强化,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和敬业精神,提高了全体教师的职业精神、执著精神、求实精神、坚韧精神和奉献精神,共同铸造了“旅中精神“。

4、创立了“旅顺中学名师”工程。通过特级教师、奥赛教练员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带动作用和示范作用。汇聚了学校优质教育资源,使学校涌现出了“名教师”团队,形成了“名学科”优势,打造了“名学校”品牌。

5、继续实施、完善绩效工资制度,大力营造“地位靠业绩诠释,成绩靠数字说明”的氛围,奖优罚劣、奖勤罚懒,营造了“拼内涵、比实力、讲奉献、竞业绩”的良好工作氛围。

6、不断完善、健全科学、全面、系统的学生综合评价机制,严格落实《管理手册》、《操行评定手册》、《学生管理手册》等,突,对学生的评价有章可循,使常规管理更加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

8、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和《请假制度》。不断规范考勤标准,进一步规范了教职工的行为,增强了全体教职工的责任意识,增强了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力地保证了教育和教学。

三、重计划、重环节,突出一个“细”字。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细节决定成败。为保证学校的有序、有效、高效运转,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能做到周密计划、严密组织、缜密落实。

1、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统领全局。

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有奖惩。一是制定学校三年发展计划、每学期学校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计划、德育工作计划等;二是制定年级月工作计划;三是班主任工作计划和班主任月工作计划。四是制定教研组工作计划、备课组工作计划及高三年级和各学科一轮、二轮、三轮复习计划及复习的要求、自主答疑阶段复习计划及指导、督促、检查学生制定个人计划等。

2、大力推进“学案导学”、“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总结,探索积极、有效、高效课堂。

新课程改革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课时紧、任务重,为了顺应新课程的需要,我校在借鉴先行省市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在我校进行了“学案教学”和“分层教学”课堂教学改革,落实“三讲三不讲”原则,采取“由点到面”、逐层推进的方式,经历了探索期、推进期、完善期,积极采用“同步教,异步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导学、分层教学,实现了学生的差异发展、充分发展。学校进行了详细的跟踪检查和统计,并及时反馈,初步搭建起导学基本模式的框架,在实践中加以逐步完善。学校先后被评为“省、市课程改革样本校”和“学案教学示范校”。

3、细化教学过程,严格做好动态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细化管理制度,使制度更具操作性和规范性。如细化了课堂管理制度、备课制度、批改制度、答疑制度、晨读制度、晚课管理制度等,严查过程,重究结果,细化考核。

课堂教学要做到:讲要精、管要严、练要实,坚决落实学校“三讲三不讲”的要求,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作业布置要做到:精而实,要体现分层性,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后都有事可做,也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学习的体会,达到课堂延伸的效果。

辅导答疑要做到:主动、耐心、细致,既要注重知识的解惑,又要注重学法的指导,特别是要鼓励学困生敢问问题、善问问题、多问问题。

实现集体备课的制度化。保证时间、保证质量,每次集体备课必须有主讲人,主讲人必须提前备课。在备课组计划中列出主讲人、学案设计人,将提问及作业的分层布置纳入每次集体备课中,要在记录本中有体现。

对以上各个教学环节,教导处定期认真做好检查和量化统计,做好过程性的动态评价。

(2)针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进行了专题研究,研究制定了新的《公开课评价标准》、《竞赛课评价标准》等;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检查、诊断和研讨功能,并以此为依托指导和改进教学,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认真而规范地进行每个学科的阶段性考试的质量分析,每位教师必须作出详细而具体的质量成绩分析,学校对此作出详细的检查,做到每次考试教师必做质量分析、每次质量分析学校必做反馈、总结。

4、有针对性地实施年级管理,突出年级教学特点,积极做好各年级的教学活动。

高一年级主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品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纠正、培养和指导,把握好教学起点,兼顾文理科的教学,关爱每一个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高二年级主要注重加强学风、班风建设,增强学生的紧迫感。要高度关注夯实基础知识、培养自学习惯与能力等问题,大力加强学法指导;注重将基础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培养,既要重视高考优势学科的发展,又要重视劣势学科的弥补,既要全力重视尖子生的培养,又要重视困难学生的减少与提高,为高三总复习打下坚实基础。

高三年级主要瞄准高考,大力营造备考的氛围,全面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认真落实培优补差工作,做好学生的心理指导和情绪调控,加强对新课改高考试题的研究与分析,优化教学方法和试题选编。组织好专题训练、模拟训练等一些列工作,提高升学质量。

四、创机制、强动力、突出一个“奖”字。

多年来,学校一直注重内涵发展,注重软环境建设,使教育教学更加有效、高效。

1、修订并不断完善了“旅顺中学高考奖励方案”、“教师考核与奖励”方案,由校长直接负责,健全了一套科学、全面、系统的教师绩效考核机制和学生综合评价机制,全面加强对教师工作量和工作业绩的考评,并与教师的绩效工资、职称评定、各级评先挂钩。

2、进一步完善教研组、备课组考核、评定、奖励制度,全面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通过优秀教研组、备课组、星级教研组、备课组等一些列的评比活动,努力建设协调、大器、包容的教研组团队,真正起到了凝人心、聚合力、强团队的作用,强化了自律、自重、自尊意识及团队精神

3、完善职员和工勤人员考核、奖励机制。完善岗位的职责要求做到谁的岗位谁负责,谁的过失谁负责,谁的成绩谁受益。体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原则。

4、搭设多种平台创建多个机遇展示、引领、激励青年教师自主发展。通过“各级、各类优秀青年教师”的评比活动,大力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进一步拓宽了青年教师成长的途径。同时通过完善以学代奖的制度,激励、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潜能。

5、加强对高职教师的考核、培训和培养,完善对高职教师的奖励评价机制。以支持、资助教育科研、高学历教育、外出考察学习为重要载体,并通过评优、评先、骨干教师认定等途径强化进取意识,激发内驱力和发展潜能,并与岗位设置、聘用与工资待遇相结合,为今后高职教师的长期考核和任用打下良好基础。

6、完善了教学跟踪考核评价体系。学校始终落实待遇跟着贡献走,荣誉伴着业绩行的原则,加大对教学成绩优异的奖励,强化了全体教师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促使教师为学校全面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而勤奋、努力工作。

五、强化培训和交流,突出一个“恒”字。

卓越的基层学校,必须拥有一支卓越的教师队伍。因此,我们非常注重培养和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1、每学期学校都采取各种刚性措施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如:每学期的开学初学校要求教师要制定自己的发展计划并严格落实,学校将予以检查和评价;开展各种形式的“五个一”或“四个一”活动:

2、积极为青年教师的培养指路子、铺路子、压担子、搭梯子。如:落实师徒结对制度、见习班主任制度等,同时完善相应的考核和奖励政策及各种公开课、汇报课、竞赛课、抽签课、教学技能大赛等活动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

3、狠抓了教学基本功的养成和学科素养的培养,丰富学科专业知识,提高学科能力。如:学校组织高职教师开展“优秀学科知识与方法的专题训练”编写的评选活动,竞聘高职教师岗位的教师“高效课堂”示范课活动等一些列活动。

4、成立了以特级教师、奥赛教练为核心的“旅顺中学名师工作室”并实施“旅顺中学名师”工程并形成品牌辐射效应,对每位名师每学期都提出不同的任务。

篇3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6―0043―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农村小学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新的教育理念正深入我们每位教师心中。校本培训作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策略,也要结合农村小学实际,做到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与时俱进,将农村小学新课程改革不断推向深入。那么,如何才能搞好农村小学校本培训工作呢?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精心选择培训内容

校本培训要特别关注“校”和“本”。基于以上特点,农村小学校本培训要紧密结合乡村实际,以基础课程改革的理念为先导,重点把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基本内容,实践中强化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探讨,要研究教材,深入探讨适合农村小学教育的案例,改进教学方法,以课堂为阵地,把课改实验的课堂变成教师学习的学堂,使课程改革的思想和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上来。所以说,学校才是校本培训的主阵地。为此,学校要精心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走进新课程》《新课程课堂行为变化》等内容,从农村小学实际出发,从提升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素养,夯实农村小学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为重点,不断充实培训内容,从而使每位教师不断提升教育理念、深化对新课程的理解。

二、拓宽校本培训的渠道,不断提升校本培训水平

1. 以联校培训促进校本培训工作在片区内的交流互动。学校之间可通过组织教师相互听课、集体备课、教学讨论的方式强化校际交流,相互借鉴、学习、提高,促进教师向科研型教师发展。

2. 通过结对帮扶培训,为农村小学校本培训注入新活力。为了不断提升农村教师业务水平,要扎实搞好城乡结对帮扶工作,让城乡学校、教师牵起手来,互通有无,共同促进,共同成长。在结对帮扶工作中,从学校层面来说,农村小学要有重点地和城市小学就办学理念、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各项管理制度的制订、规范办学行为进行交流;从教师层面来说,结对双方学校的年轻教师、骨干教师要通过备课、上课、辅导学生、班主任工作等方面的心得及存在的问题展开交流;在结对帮扶中,农村学校要积极搭建交流平台,通过听评课、课题研讨、校园文化建设等交流活动,开展面对面的交流,有重点地解决课堂上的具体教学问题为切入口,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以此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3. 以实施国培计划为契机,不断推进校本培训工作的广度和深度。近两年来,国培计划深入农村各校园。农村小学要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置换培训、短期集中等培训活动。教师要通过网络平台、和外县区学校互动交流、走出省外大学集中培训学习等途径,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参训教师要在和西部兄弟省市乃至全国教育同行的交流中,深入探讨教师专业成长、新课标的落实、高效课堂、翻转课堂、微课程教学等课改最新动态,在培训结束后在本校、片区内进行交流,全面落实以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目标。

篇4

一、落实课标精神,领悟小学科学合作学习内涵

原教育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在科学教育专题辅导报告中,明确提出科学教育的目的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科学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精神,培养21世纪先进文化――用科学的观点看待世界、生活和处事。

小学生科学教学中合作学习更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通过小组讨论、合作研究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处于主导地位。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许多个性差异,对一些问题的认识观念、思维方式、智力水平等有着不同的情况,我认为,这种差异也是一种宝贵的科学教育资源。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能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得到思维与智慧的碰撞,提高了各自的认知水平,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尤其在科学课的合作与交流中,能通过相互交流,彼此争论,互帮互学,在提高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能使学生彼此沟通,营造合谐的学习环境,陶冶孩子们的情操。

二、适应课改趋势,创造小学科学课堂合作学习的机会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不少老师总会牵着学生“走”,以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考,包办现象严重,这样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还课堂于学生,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点活动的余地。

1、科学设计小组合作学习形式。

科学课堂上,学生合作学习交流的机会非常多,为了充分显示合作学习的地位,在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小组的形式上,根据不同的情况,既可以保留传统的同桌两人排列的基本形式,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班级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方块型,马蹄形,蜂窝型等小组型合作学习的形式,以保证学生热情的学习欲望。设计的小组更趋于个性化,便于缩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小组相互交流的机会。如在三年级科学《今天的气温有多高》教学中,就可以利用传统的两人一组合作学习的方法,采用同座位同学为一组,学习认识温度计,练习读写温度,实际测量温度,在两人合作学习时,互相帮助,互相监督,这有利于掌握正确的方法,学会科学的测量技能。

2、提供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与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与交流活动主要是以协同活动为桥梁来实现的。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研究的内容,并指导学生研究,提出一些研究的方法,这样学生的小组交流学习才会踏踏实实,在小组的交流发言过程中互相启发、反复推敲、重点比较中得到更多的启示,以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目标统一。

如,在科学课三年级《把固体放到水里》一课时,要求合作小组选择老师提供的研究材料(比实际需要的多准备一些材料),讨论,要研究“把固体放到水里”的情况这个科学小问题,需要哪些材料,研究计划是怎么样的?学生既有了研究的材料,又制订了研究的计划,便于小组中学生的协调操作,做起来会有目的、有程序、按计划进行,小组同学能科学制定实验记录表,在科学实验的过程中能及时记录有关数据,小组研究气氛浓,大家能根据数据进行分析。

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管理。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长的作用是无庸置疑的。为了体现学生自主精神,小组长的选定应有本组学生自己讨论研究决定,在小组长的选择上,我既要求学生发扬明主,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已任其它学科的组长一般就不能再担任科学小组长,要充分考虑到本小组的管理工作,组长应能以身作则,能团结全组成员共同协作,同时应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尤其是组长组织进行科学小实验时,要避免学生实验中“玩”器材,实验后不整理而“溜之大吉”。

三、拓宽新的学习渠道,提供课外合作学习平台

课外是一片广袤的土地,是学生学习、生活以及将来学习与工作的大课堂,从发展的眼光来看,课外学习活动是十分重要的领域,尤其是在新课改的理念指导下,开展适合本地区儿童学习活动尤为重要,它可以推进科学活动的普及与开展,对帮助学生提高科学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开展课外合作学习活动中,我们得到了许多启示,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1、广泛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增加合作学习的机会。

根据学校所处的环境,结合本地的教育资源,组织开展各种主题科学考察活动,在这些活动的安排中,给学生更多的合作学习的机会,以增强他们合作学习能力。如在进行护城河水域考察活动中组织学生采集标本,小组中有的分工去采集水的标本,有的去河边垃圾堆拍照,有的去寻找污染源……,每个小组同学把各自考察的情况互相交流,便于对护城河的环境进行分析。

2、给予小组更多的学习内容,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

按照科学教育活动的计划,我们尝试了给班级各个小组分别制定计划,分头进行探究,然后进行整合,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质量。例如,在对本地区进行环境考察时,我们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护城河水域考察小组、社区居民小区卫生环境考察小组、城区交通污染考察小组、大气质量考察小组等,在组长的带领下,组员能按照分工,到城区工厂、社区、机关、学校、车站、交通要道等地进行环境调查。通过走访、观察记录、整理数据、原因分析等过程,给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亲近自然、了解现状,从而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方案。

篇5

Abstract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bility standard" (Trial) since the promulgation,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bility of apply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quirements gradually increase, low levels of ability level has been unable to better meet teaching and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need. The to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n rural areas in a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ing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s, exploration of ru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ability of apply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n this basis, the promotion of ru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bility steady, positive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security mechanism.

Key words ru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bility

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中国积极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信息化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有机融合,带动了教育的创新和改变。2014年国家出台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培训标准》),旨在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农村地区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开展的难点和重点,而农村小学教师作为主要的执行者和传播者,在教学中应用能信息技术的能力将直接决定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水平。

本研究将研究对象定为县级、乡镇级、村级三个层级的农村小学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农村小学,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当前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进行系统研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对策。

2 研究方法

2.1 问卷调查法

在参考《能力标准》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的关于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调查问卷,编制适合农村小学教师发展现状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问卷,包括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从“量”面分析目前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等。

2.2 访谈法

通过入校观察,并与校长、教师、学生和教育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访谈交流,从“质”面深度挖掘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面临的困惑与阻碍,从而引发各界对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内源性思考。

3 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调查

《能力标准》自2014年6月颁布后,逐渐成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的准则,并为学校和相关教育部门考察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的表现提供了明确评价依据。被调查地区目前未根据《能力标准》出台新的标准法规,当地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标准较为滞后。调查发现,该地区小学教师虽对《能力标准》不甚了解,但是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实际情况却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五个维度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学习与发展、评估与诊断。深入调查发现,目前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稂莠不齐,在能力发展过程中教师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惑。

3.1 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学习与应用缺乏常态性

目前大多数农村小学硬件和软件设备配置相对齐全,能够满足大部分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在调查中发现,教师对学校的许多设备和学科软件的功能与应用已经有了一定了解,但在操作方面的表现一般。许多教师在自己日常工作中更习惯使用传统的办公方式,对于使用计算机办公软件的热情不高,使得办公信息化并未达到常态性。同时,由于工作繁忙或家庭生活等一些因素使得一些教师无法抽出足够时间参加信息化教研活动,即使能够参加一些信息化教研活动,也无法及时有效地将教研学习成果整合到自己的教学系统中,这使得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不到进一步提升,浪费了教研培训机会和信息技术教学资源。

3.2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沟通与交流的能力不足

信息化交流工具的兴起,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方便、快捷。QQ群、微信、班班通等软件也逐渐成为教师日常交流的重要渠道。通过调查了解到,仍有许多教师对这些交流软件存在着应用障碍,他们更习惯通过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但由于学生在校时间较短,且教师工作繁忙,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较少。尽管部分教师表示自己可以通过QQ群、微信等形式,在学生离校后及时与其交流,但是交流的时间或次数远远不足以支撑他们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

除此之外,部分教师在利用交流工具与专家和同行进行学习交流时,也表现出了力不从心的情况。有些教师表示,即使能够通过交流工具向专家等请教或与同行交流,但由于自己能力有限,有时无法将请教和交流的结果完整准确进行消化,这样既费时又费力,所以有的教师更倾向于面对面的沟通与学习。

3.3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评价与诊断的能力有限

通过调查发现,农村小学教师能够选择并利用技术工具评价教学和学生,但无法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不善于利用成绩管理软件简化成绩统计过程,仍依赖传统的成绩册等形式。教师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但如何利用信息化评价工具进行系统和科学化的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有较大困惑,因此要构建信息技术评价体系,对学生实现信息化管理、信息化评价。除此之外,教师对于利用信息化答题设备开展练习和测验并未表现出热情。

3.4 教师制作课件的态度不够积极

除了上面几点问题,许多农村小学教师在制作课件方面表现出随意的态度。有些教师为备课节约时间,会选择从网上下载的课件或材料进行教学,其中部分教师仅进行少许修改或根本不修改便进行使用,而不愿自行进行课件制作,导致应用的课件和材料与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完全匹配。

4 促进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的保障机制

4.1 农村小学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提高发展意识

第一,农村小学教师是农村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首要实践者,所以农村小学教师必须要改变安于现状、墨守陈规的状态,积极接受和学习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逐渐培养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信息技术的应用习惯,在摸索新教育教学方法的同时,慢慢将理论知识与教育实践进行整合,使得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育质量同步提高。第二,农村小学教师应该对信息技术有着正确的认识,改变“会用电脑就等于掌握信息技术”、“只用信息技术抛弃传统教学媒介”等错误观念。只有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媒介有机融合,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合理使用,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才是衡量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的标准。第三,农村小学教师必须深入学习《能力标准》,明确当前教师应该具备的五维度能力,并根据自己现有水平,结合实际情况,参照《能力标准》设定适合自己的发展规划,明确自己应达到的能力水平,有目标的进行学习,从而得到发展。

4.2 农村小学应提供技术资源,满足教学需求

第一,农村小学应注重为教师建立一个教师易教、学生爱学的多媒体教学环境。目前部分农村小学已经具备了计算机、投影仪等简易多媒体教学工具,但这些仅供教师呈现数字教育资源。农村小学应尽量为教师建立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为教师提供交互式电子白板、触控电视等先进的交互式多媒体设备,进而能够在保障数字教育资源呈现的基础上实现人机交互。第二,农村小学必须为教师准备必要的软件。通过调查可知,农村小学教师对于部分通用性软件,如办公软件、即时交流软件应用能力较好,但对音视频编辑软件等稍微难操作的软件的使用情况并不理想。对于学科软件,如几何画板、在线地图、虚拟实验室等更是无从涉及。这就要求农村小学不仅要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多媒体设备,更要为不同学科、不同教学需求的教师提供适宜的教学软件,促使教师更方便的展开教学。第三,农村小学应为教师搜集丰富多样的数字教育资源。农村小学教师相较于城市小学教师,可直接利用的数字教育资源较少。为了使教师更好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应多为教师搜集相关的教学素材、主题学习资源包、专题网站等各类与教育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字资源,以便教师更高效、优质的选择和利用资源,减少寻找与整合资源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4.3 教师培训部门应重构培训体系,分层设计内容

篇6

本学期,我任教一年级三个特色班以及六年级(6)班的英语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我一直遵从以下几个理念,进行教学。

一、注重教学过程管理,强调先进教学方法和理念的实施。

如何充分发挥小学英语在实现教育目标中的功能,从而体现小学英语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小学英语教学必须重视的问题。英语学习的启蒙阶段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的成功与否将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产生深远影响。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语语感,打好语音、语调的基础,具备用所学英语进行交流的初级能力。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丰富社会生活经历、开拓视野、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求广大教师积极实践和探索,在教学目标、课程实施、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做到层层推进。在实践过程中应该明确以下几点:

1.在教学总体目标上,重兴趣、重成就感、重自信心的培养。教师通过多种激励的方式,如奖品激励、任务激励、荣誉激励、信任激励和情感激励等,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实践、体验成功的喜悦。有了成就感,就有了自信心,学生就会渴望学习英语;在课程实施上,重环境、重频率、重效率。教学别强调语言环境的创设,充分利用和开发电视、录音、录像、光碟等多种媒体,丰富教学内容、活跃教学气氛、创设生动和真实的语言环境。尽量在课堂上创造真实的情境,克服课时少的困难,并且按排早读课及时复习,保证学生高频率的接触英语,为学生创造有效的学习条件,提高学习效率;在语言教学目标上,重语感、重语音语调基础、重交流能力。学校和教师积极创造条件,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和设备,通过提供大量的感知、体验、模仿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语感。语音语调的学习包括发音、重音、语调、节奏和语流等多方面,教学中要求教师防止以单音准确为目的的教学,通过多听、多模仿,在有意义的语境中进行训练,奠定语音语调的基础。强调要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就要创设交流的情景,使学生通过交流发展交流的能力。

2.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重体验、重实践、重参与、重创造。要求教学设计贴近生活,符合小学生兴趣的需求;教学内容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韵律诗歌、寓言故事、会话表演、游戏等;教学的语言材料要真实、实用。学生在课上通过用中学、学中用,反复实践,学用结合。功能、结构、话题、任务做到有机结合;以话题为核心,以功能和结构为主线,以任务型活动为目标安排各单元或各课的教学;通过视、听、说、玩、唱、画、游、读、写、译等饶有趣味的活动,让学生接触足够量的语言材料,保证输入量,“习得”与“学得”结合,使学生逐步培养起初步的语感;通过大量语言材料的输入,特别是声像材料的示范,学生模仿,教师指导,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语音、语调、书写、拼读的习惯。设计任务型活动,开放空间,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创造思维。自始至终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具体任务活动来学习语言,让学生为了特定的学习目的去进行特定的语言活动,通过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教学方法要多样,且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课文创设栩栩如生的情景,为学生提供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实践中,我们发现每当孩子们进入角色,成功地做成一件事,他们便情不自禁,喜形于色,因此兴趣倍增、信心加强,动机和情意受到了很大的激励。同时要求布置的练习形式要多种多样,做到手、脑、口、耳、眼、肢、体并用,静态、动态相结合,基本操练与自由练习相结合,单项和综合练习相结合。通过大量的实践,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语音、语调、书写和拼读的基础,并能用英语表情达意,开展简单的交流活动。

篇7

【关键词】英语教育 核心素养 多元目标英语课程

一、背景

教育部2014年提出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深化课程改革要求,要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文件提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实际上,这也是国际上很多国家和组织培养学生的目标。比如,“国际文凭组织”,即IB课程,提出的培养目标有:探究者、博学的人、善于思考者、能与人交流的人、有原则的人、心胸开阔的人、富有同情心的人、敢于冒险的人、全面发展的人。IB 课程提出,小学应培养的12种态度:1.欣赏(Appreciation):能欣赏世界的和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2. 责任(Commitment):孜孜不倦,勤奋好学,能够约束自己,富有责任感;3.自信(Confidence):树立个人学习的信心,有勇气冒险,会学以致用,有果断的决策能力;4.合作(Cooperation): 能因势利导,灵活应变,与他人良好地合作;5. 创造(Creativity):思维方式、处理问题、应付复杂局面方式具有创造性;6.求知(Curiosity):对世间万物如世界、人类和文化充满好奇;7.包容(Empathy): 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理解包容其他人的思维方式和情感;8.热情(Enthusiasm): 积极上进,不断进取;9.自立(Independence): 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决策,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10.正直(Integrity): 忠厚老实,处事公正、为人正直;11.尊重(Respect): 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身边的世界;12.宽容(Tolerance): 感受差异,尊重差异,恰当处理差异。

从以上文献中可以看出,今后学科教学的目标应不局限于教授本学科的知识或培养相关的能力,而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各个学科都要通过教学实现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显然,要在英语学科中实现“立德树人”,需要跳出“英语只是一种交流工具”的传统理念框架,不仅要考虑语言发展目标,还要思考如何通过英语学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换句话说,英语教育不是单一地教授语言与文化,而是多元的目标。那么,什么是多元目标、小学英语教学需要如何改变? 本文将讨论这些问题。

二、多元目标英语课程

首先,在思考教学目标时,从语言目标为核心目标转变为“多元目标”。 多元目标分为三个大的目标,分别是“社会文化目标”“认知思维目标”和“语言交流目标”。 三个目标是同等重要、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这样,语言目标不再独占鳌头,而是与其他目标相互交叉、相互转换、相互渗透。换句话说,“多元目标英语课程”主张通过英语教学活动,既培养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也实现上述其他两个目标。

1.社会文化目标

“社会文化目标”(social-cultural goals)包括三个大的方面:行为规范与国际意识、健康品质与伦理美德、多元文化与全球视野。“社会文化目标”包括价值观、信念、理念,对于社会关系的看法和为人处世的哲学,道德观念;也包括生活知识,如:时间管理、生活技能、情绪管理、安全与环保等。“社会文化目标”不仅包括学习动机和态度等,还有品格培养、情商培养、公民意识、有关社会各方面的知识、领导力与世界意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等。

首先是“行楣娣队肼桌砻赖隆薄D壳坝⒂锝萄通常注意的主要是语言学习。例如,中小学只教Open the door/I am opening the door,而很少见到教材中教给学生,在公共场所开门时,要回头看看后面有没有人,如果有人就替别人扶下门,以方便后面的人。这就是行为规范,而且是一种国际上普遍认同的文明礼仪行为。如果教科书中仅有“不能做什么”全是Don’t spit. Don’t be rude.还是难以使学生养成必要的道德行为习惯。

就“必备品格”而言,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心理学会专家研究出的6种良好品格,共24项美德。其中有:1. 智慧与知识 (Wisdom and Knowledge),包括创造性、好奇心、思想开放(有判断力、思辨能力)、热爱学习、洞察力(能为他人提供看问题的不同视角)。2.胆识与勇气(Courage),包括勇气(不惧威胁、挑战、困难,敢于为真理而直言,信仰坚定,即使被孤立也不随波逐流),胆识还包括坚韧精神、不惧困难的持久力,还有刚正不阿(坦诚相见、不虚伪)、充满活力(有激情、精力充沛、不半途而废、不三心二意)。3. 仁义与博爱(Humanity)(个人魅力、关心他人、友善),其中包括:友爱、关心他人、情商高、懂得调动他人的积极性。4. 公平与正义(Justice),其中包括:公民权利、忠诚、团队精神、公平对待所有的人、公正、对任何人不持偏见、每个人给予同等机会、领导力、能鼓励他人参与完成任务、有效进行组织与管理。5. 节制与谦让(Temperance),包括原谅他人错误、谦恭、不追求出风头、处事慎重、不鲁莽行事、自律、遵守纪律、能控制自己的欲望。6.超凡与脱俗(Transcendence),善于发现美好事物、常怀感恩之心、憧憬未来、幽默有趣、懂得人生真蹄、具有信仰(Peterson & Seligman,2004)。

“社会知识与学科融合”是指通过英语学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一方面尽可能广泛了解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和各种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知识,如生活常识、科技知识、人际交往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英语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特别是通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在同学段已经学习的其他学科知识,如科学、数学、体育、音乐、美术、思想品德、常识等,学生就可以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理解。

“多元文化与全球视野”是在个人品行修养、发展正确道德与价值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树立国际意识。学生学习不能仅有狭隘的民族意识,而要具有世界意识与全球的视野。包括对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包容态度和学习意识等。不仅包括英语国家,还包括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历史、地理等。学生需要懂得我们生活在一个多极的世界中,要理解世界上存在的各种问题,有从全球思考问题的眼光。实际上,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含义更多应是从学生发展目标和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的“文化素养”,更多的是“修养、品格和各种社会知识”,而不必刻意强调“中外文化的差异”。

设立社会文化目标有三个方面的好处:一是话题内容对于城市和农村学生在认知上都易理解;二是教学任务涉及伦理美德、个人情感、人际交往、做人处世等话题,有助于培养学生思想品质;三是内容涉及学生的“真实世界”。这些内容的学习材料,既能使学生学到语言,又能使学生学会做人,也使学生“言之有物”。这样,英语学习就和学生的内心世界建立了紧密的关联。同时,设定这样的目标能使学生把英语学习和更广泛的社会发展、改变现实结合起来,从而有利于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

2.认知思维目标

林崇德说:任何一种学科的能力,都要在学生思维活动中获得发展,离开思维活动,无所谓学科能力可言。因此,一个学生某学科能力的结构应当包含体现个体思维的个性特征,即个体思维品质。所以在研究某学科能力结构时,应当考虑到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和敏捷性这五种思维品质。近年来,外语界也有很多文章谈到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实际上,人的品格也与思维方式密不可分。小学英语教学可以教给学生积极的思维方式,比如:学生可能会想I am not good at this. 而换成 What am I missing? 就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可以设计出挂图,对比积极和消极的思维方式,如下图:

所以,“认知思维目标”(cognition & thinking goals)包括三个方面,即“积极(正向)的心理”“多层次思维能力”与“学习策略与能力”。首先,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健康的人,成为具有21世纪技能的人,学生需要有“积极的品格”(positive character),“积极的心理品质”。这些人格力量和美德实际上不仅是各种行为,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一种思维方式。那么,通过英语教学发展学生的积极心理,就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品格健康发展,把素质教育和心智活动结合起来。

“认知思维目标”的第二个方面是“多层次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属于“高层次思维能力”,语言教育不仅有教会学生交流,还有培养思维能力的功能和任务,特别是使用另外一种语言思维的作用。目前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内容,涉及低层次思维能力的内容较多,主要是事实的理解与识记。教学目标很少涉及“高层次思维”能力,比如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设置“多层次思维能力”有助于教材设计者和教师明确系统的思维能力层级,以使教师知道,哪一种活动可以培养什么思维能力。如果英语教学能使学生通过英语教学学习另一种思维方式,无疑会提高一代人的思维缜密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评判性、创新思维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习策略与能力”是认知思维目标中的部分内容。中小学英语教师通常是以教授语法等涉及语言系统的内容为主,而较少涉及思维的训练,特别是低年级的教W。在这方面,英语教学也能发挥重要的作用。比如:英语国家的教学在低幼阶段就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等,还注重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实证研究的能力,等等。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出版物,选择各种语言浅显而涉及心智发展、能力培养、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材料。

3.语言交流目标

第三个是“语言交流目标”(Communication goals)。从以上两个目标反观语言交流目标,不难发现,英语运用的目标有了比较实际的内容和话题。毫无疑问,英语教学毕竟是语言教学,在通过英语学习实现上述目标的同时,还是要培养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语言交流目标”有三个子目标,即“基本语言知识”“基本语言技能”和“交流沟通策略”。

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方面,既要包括传统的语法、功能等知识,也要包括听、说、读、写的基本知识与能力。“交流沟通策略”也应是教学的重点之一。交际策略不同于学习策略,是学生学会与人沟通、相处的重要技能。这其中不仅涉及语言的运用,还涉及良好品格与美德的养成。而正确得体地使用语法,也是传递品格和价值观的过程。我们需要系统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英语与人沟通的能力,教授学生各种交际策略。

显然,多元目标的交流是从培养人的角度思考交流,话题内容将会与为和英美人交流日常生活内容的话题有较大变化。话题内容更多涉及学生的实际生活、内心世界和他们面临的各种生活、学习、家庭、社会中的问题,而不是与他们生活较远的餐馆点菜、商场购物、郊外野营、国外旅游等话题。交流内容包括人如何与人相处、校园和社会存在的问题、培养公民意识和高尚品德、发展积极的心理品质,等等。学生学会用英语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的想法,能解释自己的文化特征和个人信念。他们通过英语学习树立正确的意识、责任感、学习为人处世之道,解决冲突的可选策略。由于学习的材料与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环境联系紧密,材料的认知难度会大大减低。由于话题具有思想的真实性,他们与人交流时可以言之有物,而不是背诵交际套话,学生会从交流中提升自己的思想深度和视野,也能在今后的国际交往中表现出良好的品行,谈论有思想内涵的话题,从而得到应有的尊重。

三、教学设计

当我们明确教学的目标之后,关键的问题就是教学设计。教师目前的困境是,现在使用的中小学英语教材基本上遵循功能―意念大纲的途径。何为“功能―意念大纲”?简单地说,就是将语言的使用分为若干“功能”与“意念”,如问候、介绍、致谢、道歉、打电话、就餐、就医、问路、购物等;而“意念”则有高兴、惊奇、满意等。这种途径主要是以语言系统为分析的核心,仍未超出以语言知识为本的范式。

这种思路有几个问题:一是以语言知识体系为分析的基础,不过重点在语言功能的体系上。国际上一些学者指出:语法结构和功能只是构成人们使用语言能力的部分成分,功能―意念大纲本身并不会比“结构大纲”更具交际性。交际可能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实现,也许不能现,但是交际不是依靠将其编入一些抽象的条款中就能实现的。

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看,“功能―意念大纲”的设计范式显然并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因为“功能―意念大纲”关注的重点是语言,是语言的体系,是个人在英语国家使用英语时的基本交际需求,而不涉及品格的问题,并没有考虑语言学习对于学生作为人的发展会产生什么作用,也没有系统考虑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等。

那么,教师首先需要对现有教材进行整合、调整,或者对现有教材进行改编。也可以补充其他的教学资源。教师需要换一种思路进行教学设计,也就是在教学中将上述三个教学目标结合,既要考虑语言目标,也要考虑社会文化目标。以前教师首先考虑要教什么语言,哪些语法、词汇或者功能。而今后教师首先考虑的,并不是语言和功能系统,而是学生要与人交流(不一定是和英美人交流),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格和能力。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品德养成的重要时期,作为一个小学生来说,应该具备什么好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思维方式,也可能决定今后一生的发展。比如:如果我们能在教授开门、关门的时候,也教给学生在经过门时,回头看看后面是否有人,如果有人,就为他人扶下门,就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又如: 让同学在选举班长时,思考什么样的人合适做班长,区分“老板”与“领导者”的差异。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领导力,也是一种品格的培养。与此同时,学生在分析这些行为表现时的语言活动,不仅使用了语言,而且发展了思维能力,这就将语言学习、思维能力与品格培养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篇8

一、农村小学的小学科教育基本现状

从课程设置来看,所有学科一律平等,无所谓大小。那何为学校的小学科呢?它是在现实中被学校群体默认使用的一种称谓,指的是语数英以外的其他学科。它们在课程中所占课时少、任课教师数少,而且学科地位被边缘化,是弱小的学科群体。具体表现在:

1.课程普遍不被学校重视

不少学校不设课程或虚设课程,以课程表为伪饰,兼科教师将课表的小学科课程上成主科课程;兼科教师对小学科课程缺乏深入研究、课堂质量不良,领导没有或较少关注小学科的质量情况。例如,广州市白云区4个乡镇共73所小学,人和镇从没有固定调研课的学校,江高镇学校领导对小学科从未调研课达64%(见表1)。

2.校本教研未有实质性开展

小学科任课教师不开展或少开展集体备课、观课研讨、研究反思等校本研究活动,在调研中笔者发现,除语数英学科外,较少见到小学科校本教研的原始性材料,包括计划、总结、集备记录、听课记录、学业期末评价记录等,也较少见到有学科业务学习资料、学科电子资源等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材料。4个镇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档案资料调查情况(见表2)。

3.学科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之路艰辛

小学科专任、专业学科教师人员数量较少,开展校本教研少,对专业缺乏追求,学校对小学科关心激励少;也有一些素质较高的专业教师,但被学校转岗教主科,本学科成为其副业(见表3和图1)。学科专任率普遍较低,任主科兼教信息科占了主要比例,可见,小学科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之路较为艰辛。

4.学生学科素养发展不均衡

由于学校的课程安排、教师的学科态度、课堂的教学质量、学校校园文化生态等各种原因,导致学生除了语数英以外,其他学科素养的发展甚为薄弱,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被制造成公开的秘密:学习是语数英,评价也是语数英。

二、农村小学的小学科教育问题分析

上述小学科教育的问题在各种层次学校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但在农村小学中问题尤为突出,越是偏远的学校、学校规模越小的学校,问题越严重。归结其原因有:

1.教育价值取向明显功利化

在现行评价指标体系中,小学科没被纳入升学评价体系,因而在社会、家庭、学校等强大的功利驱动之下,应试的压力从一个学段往一个学段下移。不同的价值取向,必然导致不同的行为方式,为了短期的升学利益,在显性或隐性的文化舆论面前,学校的教育活动形成了大小学科与主次学科、主流与非主流教师群体等俨然成型的文化生态,还有现时的绩效工资方案在教学成果利益分配的差异,更让小学科教师感觉被边缘化。

2.区域教育资源调配有先后

白云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原农村地区逐步转化为城乡二元化结构地区,致使区情愈加复杂。尽管近年来已加快了对小规模学校的合并,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校舍改造、实验室配置、图书采购等教育装备的建设,但是在改造进程中,区域资源调配有先后,显然,农村学校硬件资源调配的投入对学校带来的促进作用,及不上早期已发展、现已进入软件建设进程的学校。特别明显的就是钟落潭镇、江高镇等镇偏远农村小学。

3.教师队伍存在结构性缺编

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是农村小学的老大难问题,也是影响小学科教育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城乡差异带来的农村骨干教师流失日益增多,另一方面生源减少,教师政策性超编造成的“只出不进”影响学校改变队伍编制结构,还有就是课程改革中新增的课程设置如信息技术等专业教师缺岗。因此,农村小学长期缺编信息技术、音乐、艺术、等学科专业人才。

4.学校校本教研管理缺力量

在新课程专项调研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校在校本教研这一块上做不下去。基本形式上是有的,例如学校公开课、科组活动、教师集中学习等,但是缺乏建设成效。例如学校课堂存在什么问题?科组活动研什么?怎么研?这些问题,都是学校缺乏认识的。学校开展的专题讲座缺乏校本性、针对性、系列性、延续性、反馈性,而且是纯理论、较虚空的专题,缺乏一些实践性问题的诊断和专项研究。意识、方法、理论也相当缺乏,导致此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学校缺乏校本研修的专业引领和管理人力。

三、缓和小学科教育问题的策略思考与实践

教育的责任不允许等待与不作为,缓和小学科教育问题,笔者认为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种研究机构需要加大重视和研究解决力度的。针对目前状况,笔者提出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政策、强化资源配置、加强培训等方面策略在教师研修建设上改善小学科教育问题。以下是策略及实践方法。

1.更新教育观念,发挥多元教育文化导向

在行政管理上,调研员要深入调研区域小学科教师专业配置及岗位现状,要从区域整体科学配置人力的角度出发,系统筹划小学科专业人才的招聘与培养;在专业发展机会上,要平等对待小学科教师,优秀的小学科特色学校及教师要扶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支持小学科优秀教师潜心发展。

在业务管理上,各级教科培研究机构要从自身做起,除却小升初、中考、高考等专项研究外,还要均衡资源和力量分配,在部门建设上重视小学科教科培研究工作,别让小学科研究人员本身也生存在被边缘化的状态,积极性受到打击。只有由上至下的教科培机制建设及文化导向规范、持续,这才有可能对下产生导向、督促、引领、建设的作用。

2.优化教育政策,实施多样化师资交流方式

农村小学缺人用,缺人才用,都是长期存在的难题。要缓和它就要建立多样化的人才交流方式,形成一种有效的全区或全市的人才交流机制,谓之“活水工程”。例如:

(1)教研员蹲点基层:到边远农村学校建立教研工作站、引领周边学片发展;蹲点学校扶持特色学校建设等。

(2)教师对岗交流: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去开展学年性支教、农村教师到优质学校交流、骨干教师学片内对岗交流等。

(3)结构性转岗调整:超编教师区内流动,结构性超编教师转岗、跟岗培训交流等。

这些方式,虽然受惠面窄,似乎有点望梅止渴,但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缓和的策略。待小学科人才逐步引进,结构性缺编问题逐年缓和,小学科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师资交流方式就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强化研修引领,实施多层次研修管理机制

在实践中,建立多层次的区域性教科培研修管理机制,以机制去制衡大小学科的落差过大,一定程度上推动学校小学科的运作。

建立“区教育发展中心―镇教育指导中心―学校”三级研修管理机制,加强第二级教研业务领导力和指导力的建设,为三级教研的力量传播起促进作用。

从业务管理上操作:第一级研修管理为“区教育发展中心―镇教育指导中心”;第二级研修管理为“镇教育指导中心―学校”。

从研修建设上操作:第一级研修建设为“教研员―学片中心组长”;第二级研修建设为“教育指导中心―学校”研修指导及“学片中心组长―学校教师”研修指导。

每一级研修管理和建设承担的职责和任务都不一样:在第一级更多的宏观策略调控指导,在第二级更多的是具体学科、具体业务操作引领和指导服务。在这样的研修管理机制下,由市、区落到校这一层,小学科活动被忽略、被打折扣的现象得到较好的改善。

4.省略),不仅做好了信息、资源共建等常规工作,还有基于社区的教师教育博客耕耘等。在平台上,教研员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展开专业对话,拓宽教师交流的途径,实现跨时空网络研修。

5.质量监测,发挥评价诊断反馈作用

建立小学质量评价体系监控新课程实施后小学学业质量,具体是以“主科+小学科”组团式实施抽测。抽测之后,学科教研员进行详细的质量分析,对各镇学校情况进行同类型、同层次学校对比分析,例如优秀(A级)率、不合格(D级)率,学生样本差异程度分析等(如表5和图2所示)。

同时,也将结合区“小学教学水平综合评估”工作,将小学科课堂教学质量及学科抽测评价写入指标,这样利于促进各学科相对平衡的良性发展。这不能不说是对小学科教育发展的一剂良药。

篇9

【关键词】生活;语文学习

中国分类号:G633.34

【正文】

语文学习源于生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学习再怎么调整变革,离不开字词句篇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的训练。我们不妨做个有心人,除了课堂上扎扎实实的教学,从学生入小学起就善于抓住契机,寻求科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言的能力。

一、 在认识事物中增加识字数量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最基础的首先是增加学生的识字量。只有尽快的认识尽量多的汉字,学生才能进入自主阅读的理想语文学习状态。随着提前识字理论的认可,很多家长和幼儿园在孩子入学前开始进行提前识字教导,可以说孩子踏进小学前就已经有了相当的识字量,少则三五十个,多则三五百个,但离自主阅读所需的3500个常用字的要求还相差甚远。而我们教材中每学期安排的识字量平均约三百多个,这样算来,到小学四五年级还只能勉强达到自主阅读的识字要求。其实,3500个常用汉字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一年级开学初,学生走进新学校看到的门口的校牌、班牌、欢迎标语、全班几十个小朋友的姓名、课程表上各门功课的名称等,细细算来,最起码出现了两百多个汉字,这么好的识字资源,不好好利用岂不浪费?我们本来就要指导学生熟悉新校园,新教师,新同学,了解学习科目,那何不把校名、班名、课程表、全班学生的姓名打印成识字材料发给学生呢?让他们在开学初的一个月中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认一认,读一读,记一记。这样一来,学生既熟悉了新的学习环境,又一下子记住了好多汉字。实践证明,最快的学生在三天之内就能准确认读。这时可以让他们带头帮助老师发作业本,在生活实践中进行巩固。学生们对此兴趣浓厚,都会争着当发本子的小助手,于是班中形成了互帮互助齐认字的氛围,不出一个月,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认识这些汉字了。另外,任课教师的姓名,学校各幢教学楼的名称,教室内的一些教学设备,校风校纪,宣传标语、花坛中的树木名称等都是学生识字的好材料。

二、 在谈话交流中锻炼表达能力

“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是新课标提出的口语交际的总要求。什么时间进行语言交流?课堂仅能提供一个范例,更多语言实践的机会在平时的谈话交流中。教师可以利用早读、午会、课余休息时间经常和孩子聊一聊,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把话讲清楚,并相机进行听的能力训练。如开学初聊聊假期见闻,参加集体活动后谈谈感受等。作为教师可先说一些自己的感受,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范例。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有表达的机会,这种交流要以小组交流为主,鼓励生生间的谈话,围绕一个主题,可以讲讲近来看到的精彩动画片,互相夸夸进步,提提缺点,谈谈每门功课的学习感受等。同时,还可以充分挖掘家庭教育资源,低年级鼓励每天进行5分钟“亲子交流”,中高年级倡导“餐桌谈话”,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畅谈一天的学校生活情况,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增进了亲子感情,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乐于表达,活泼开朗的性格。

三、 在倾听故事中激发阅读兴趣

许多文人在回忆小学时代的语文学习时,记忆最深刻的不是老师课堂上深刻的讲解,而是课余老师讲述的一个个精彩的故事。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岳飞,个性鲜明的三国人物,美丽善良的白雪公主……那一个个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在年幼的心里深深地扎下根,为以后的文学阅读带来无穷乐趣。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江苏省特级教师周益民提倡语文教师应该在心里铭刻这样的信念――让阅读成为儿童的一种生活方式。周老师说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要练就一张“童话嘴巴”,打造一个“故事讲桌”。是呀,当你在眉飞色舞中看到孩子们那一眨不眨的眼睛,那听得入迷的神情,会觉得这是一件多么快乐工作,是一种多么幸福的生活。讲故事不仅是学生“听”的能力的训练,更是丰富语言,激发阅读的绝妙方法。当学生被你精彩的故事吸引时,我们不妨有意在讲桌上悄悄放几本好书,孩子课余不经意地翻阅,也许会成为他们跨进文学殿堂的第一步。

四、 在班级管理中进行写话训练

小学语文教师大多兼任班主任工作,我们要善于把教学工作和班级管理有机结合,互为补充,达到一石二鸟之效。在实践中我是这样操作的,可以结合值日班长制度推行班级日记的记录,屏弃表格式的程式化记载,让学生用描述性的语言记下班级中一天的学习纪律情况,写写班级突发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放学前交流小结。还可以在班中设立一面“交流墙”,用可粘贴的书签纸写一些师生交流的话语。如老师写上“今天××同学默写得了100分,让我们为他的进步鼓掌!”“秋风瑟瑟,天气转凉,请同学们注意增添衣服”等,学生们写上受到老师表扬后的快乐,得到同学帮助后的感激等。这种无声的交流往往比苦口婆心的说教更激励人。课间,这儿成了人气最旺的驻足地,读读别人的话语,自己也来写上几句,不经意间竟成了一个写话交流的平台。此外,还可以建立一个班级“悄悄话信箱”,组织学生每周和知心姐姐写写信,分享快乐也好,诉说烦恼也好,请求帮助也好,为了得到“知心姐姐”的回信,学生们会咬文嚼字,尽量写得文通字顺。而老师只需浏览后每周选择一两封进行回信。这种书信交流,有利于我们全面及时了解班级信息,更为学生练笔提供了生活化的内容和形式。

五、 在时事评论中接受语言信息

篇10

遵义市32所项目学校的学员们根据学习计划要求与学校发展的需要,分别从校本课程开发、特色课堂建构、特色活动开展三个维度入手,旨在将学到的特色学校办学经验运用到学校管理、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特色德育等方面。

在培训过程中,基地学校本着坦诚、开放的态度,将其特色办学思想、特色办学理念、特色办学经验等向学员们进行了详尽介绍,特别是在构建特色课程、打造特色课堂、举行特色活动等方面做了深入交流。值得一提的是,大多基地学校还同联盟学校进行签约,建立了项目的长效机制。

个性化的“星币评价”模式

特色学校的闪光点

与仁怀市实验小学联盟的学校是重庆市北部新区星光学校。学员们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通过校园观察、专题访谈、课堂听课等方面的深入学习,比较分析两校的办学差异,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全面总结,思考如何有序、实效地开展学校的特色工作。星光学校的课程设计让学员受到很大启发,尤其是其评价制度“星光币”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10月17日,仁怀市实验小学与重庆市北部新区星光学校举行结对交流启动仪式,签订《结对交流意向书》,结为“友好兄弟学校”,两校表示,今后的结对交流中,将本着互通有无,资源共享;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相互学习、共促发展的原则,在学校管理、教学交流、特色打造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交流,真正把结对交流做真、做实、做好,早日把实验小学打造成为仁怀教育的一颗明星。

阅读同系两校情 书香成就特色梦

重庆市永川区汇龙小学校被重庆市作家协会命名为“儿童文学校园”,学校在“发现儿童,点燃梦想”办学理念的指引下,以校训“今天小汇龙,明天中华龙”为重心,以“阅读滋润童年”为特色理念,培养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塑造优良的人性品格。这与遵义市丰乐小学的办学理念如出一辙,有诸多共通之处。因此,丰乐小学的学员从特色课堂与特色活动入手,对汇龙小学特色文化建构进行深入地观察、访谈与交流。

在汇龙小学,丰乐小学的学员们浸润其中,细细品味着这些孩子和老师的杰作和特色学校建设的课题成果资料,以及他们学校的班刊、校刊、校本教材等等,看到这些有价值的材料,丰乐小学张中纯校长大胆请求增派几个学员过来学习,汇龙小学校方欣然接受。学员们纷纷表示这是他们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急需开辟的领域。

感知多元课程的特色

领悟博厚教育之真谛

与重庆市大渡口区钰鑫小学联盟的学校是赤水市第一小学。钰鑫小学“一个中心、两个本位出发点、三个抓手”的特色办学理念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值得一提的是,钰鑫小学对学生的培养分为两个主要维度:养成教育与阳光课程。在养成教育方面,学校坚持德育与智育一体化发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注重从实际入手,从细节抓起,与活动结合,着力抓好养成教育。他们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传统道德规范,分“礼”“孝”“信”“谦”“勤”“安”“惜”7个版块创编了“钰小童规”,简洁明了、朗朗上口的四字短句,清楚地指导了学生的言行举止;通过海选、筛选、候选人演讲、终合评定四程序,辐射学生、家长、教师、社区四层面,评出了“钰小校园之星”, 将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力量有机融合,真正构建了三维教育的大网络。

在阳光课程建设方面,学校提出了“一个核心,多元开放”的阳光课程体系。在多元选修课程的开发中,学校以学生、家长、教师三层面的调研为基础,结合时展的脉搏,充分挖掘、有效整合区域(校本)优质课程资源,构建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探究性课程”有机整合的自主性课程体系,内容丰富、门类齐全。

学习特色智慧 抒写育人情怀

遵义县枫香中学的学员王培强、李必刚、牟光久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通过各种途径主动学习,积极完成学习目标,而且坚持每晚汇总梳理所学、所感。10月15日下午,重庆市教育评估院熊德雅教授与新课堂教育中心代表来到重庆市实验中学,与学员们交流了学习心得。

齐步走,永向前

贵州省桐梓县娄山关镇将军希望小学对口联盟的是重庆市合川区凉亭子小学,合川区凉亭子坐落在世界古战场钓鱼城的合川三江之滨,凉亭子小学按照“特色立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多元建校”的办学思路;以“齐步走,永向前”为校训,充分利用警校阵地,开展各项军事活动,警校学员多次进京接受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