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9 13:22: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教育教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基于学生原有水平的原则。学生都不是空着脑袋来学习的,我们的教学不可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如果要清晰地看到学生知道了些什么,必须在课堂伊始就以学生的原有知识为基础,基于学生的原有认知与经验来阐述新的知识,知识生成才会不盲目。课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反思在本节内容学习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哪些与之相关的知识,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知识基础上存在着哪些差异,在新知识教学过程中要将知识内容分为几个层次来设计,预计学生会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有怎样的反应和解答。
2.教学相长的原则。课堂教学是师生和谐共建、交往共生的过程,笔者认为生成性课堂也要讲究效率,为了促进学生自主生成知识、掌握经验和方法,需要教师精心预设,并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给予实时的引导。师生交往与对话是促使学生自主生成知识的动力所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合作探究,关注学生的合作交流过程,在学生思维出现困惑或是价值观出现偏差时及时地予以引导与矫正,提升知识生成的质量。
二、案例分析
人教版选修3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面有个“探究活动课”,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就话题“世界大战的启示———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什么?”进行探究,从编者的目的来看,学习高中历史不仅仅是为了认识历史,对于战争史也是如此。让学生讨论对战争的看法,从讨论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意义,促使正确的生命观、战争观与和平观自然生成。当然,为了促进这些感受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笔者将教材中的内容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这节课的内容进行重组,让讨论的主题更为明确———“对二战的反思”,同时为了方便讨论进一步分解为如下几个小的课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了怎样的灾难?
(2)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社会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
(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外交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4)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有哪些异同点?
篇2
语文教学来源于生活,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语文的存在。我们的母语通过语文得以延续发展,学好语文,才能更好地认识生活,更好地认识自己,通过对生活的认识理解来改造生活,提升生活的品质。阅读语文,认识生活,才能够更好地生活。语文是生活的高度反映和升华,学会在阅读中认识自己、理解生活,在阅读中看见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在阅读中产生情感的共鸣,从阅读中学会面对生活。比如《祖国土》这篇文章,教学生学会认识到生活当中的美,在生命的过程中寻找生活和自然当中存在的美,学会从文章中感悟美,寻找精神的支撑。
二、生活化语文教学的特点
语文作为操作性很强的科目之一,必须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语文学习能力,用实践活动强化语文学习,这在教学方法上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不能只是局限在课堂上进行教学,要尽可能地把学生带入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接触到真实的语文材料———生活,多与生活接触,参与实践,在大量的实践过程中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反过来更好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传统的语文教学以一本教材作为唯一学习来源,对现如今的语文教学已经不再适用,在开放性教学中,语文教学必须走出封闭式教学模式,以开放式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展开学习,真正地在开放式学习中提升语文素养,将学到的语文知识和现实生活很好的联系起来,促使家庭、学校、社会的语文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增添三者之间的语文环境氛围。教师创造情景式教学对现在的教学课堂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语文教学也需要创设情景式教学模式,通过教师语言性的描述,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再创想象,达到的效果一定很好。生活化语文教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书本知识与实际情境结合时,就为学习语文知识创设了一个很好的情境,将知识融入到生活中,收获的知识会更加丰富、学习技巧也会显得更加灵活。学生在教育中处于主体地位,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一定是建立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的,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会自主构建知识和能力体系,以亲身经历形成成长中的情感价值观,这些都是和生活密不可分的。从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特点来看,我们要尊重将知识带入实际生活这条规律,从规律中寻找生活化气息,使课堂不再枯燥。
三、语文教学生活化实例分析
许多语文阅读文本都来自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物体,在引导学生对这类文章进行阅读时,一定要预设情境,将学生带入生活,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与感悟生活中提升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对于语文教材和生活的联系,教师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同类型的教材内容采取不同教学方法,让学生以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多阅读文本加深理解和体会。有的教学文本注重形象性学习,有些教学文本强调心灵情感的感悟,比如《十八岁和其他》,这篇文章在描写的时候就比较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的内心世界,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重点就是要理解整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带给人什么样的人生思考,应该怀着一种什么样的生命价值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应该先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让学生能够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那份感情,然后联想到父母对自己的照顾与关心,面对父母的照顾和关心,我们自己应该要怎么做呢,这是一个能引起讨论的话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探讨。在学生探讨完后,各自表达观点,不必形成一定的结论,就“对待父母的关心和照顾,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说出自己的观点仅供参考,这样的探讨对于学生来说,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对今后的生活会有深远的影响,当学生今后生活中遇到和自己父母发生争吵,不理解父母时,就会想起课堂上讨论过的观点,然后将课堂学习理论融入生活。
篇3
1.1高中生德育教育要和的基本观点教育有机结合
的基本观点教育是高中生德育教育的理论基础,道德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行为规范的总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道德的内容都是不同的,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的基本观点教育则是德育教育的核心,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都离不开的基本观点教育,但是当今的高中学生,由于迫于高考的压力以及其他原因,对理论所蕴涵的科学世界观的理解非常的浅薄,这样对科学世界观如何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识,并且依据于此建立起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就显得非常的不足,因此德育教育要和基本观点教育相结合,使学生理解掌握基本原理和蕴含于其中的科学的方法,这样才能正确地理解其以实践为源头不断创新的理论品质。
1.2高中生德育教育要和学生生活实际有机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的观点,德育教育归根到底最后是通过一定的道德行为表现出来的,高中生的德育教育也不能空谈理论,这样只会是纸上谈兵,毫无用处,而是要将德育教育和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去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并分析这些需求的心理源泉,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理想。
1.3高中生德育教育要和情感教育有机结合
德育教育的对象是人,人都是有情感需求的,情感关怀既是人类的终极关怀又是人类的基本关怀,德育教育也要体现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在德育教育中情感的教育可以充当良好的催化剂,因此,道德需要的增强、道德行为的规范,其重要渠道就是道德情感的培养。
1.4高中生德育教育要和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教育有机结合
德育教育和其他学科的教育并不是相互排斥的,相反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的过程中相互渗透,交叉作用,共同实现教育育人的目的,实事求是、坚持真理、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等是科学精神的范畴,而人文精神是关于“价值的知识”,这些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在德育教育的同时,对学生也要进行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育,这与当前大力提倡的教育创新也是一致的,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融合剂。
1.5高中生德育教育要和经常性教育有机结合
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对学生持续的进行思想教育,短时间的集中教育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帮助,但是经常性的教育也是不容忽视的,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教学中能及时地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消除他们思想中的困惑,使他们懂得立身做人的基本道理,从而塑造一个全面发展的自我。
2.高中德育教育的实践
2.1转变教学方法和观念
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德育教育的方法和观念也要随之改变,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德育教育要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不能脱离实际,泛泛而谈,空洞乏味,而是要根据高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制定出教学计划,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以案例为引导,鼓励学生勇敢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让师生能够平等对话,双方通过合作,一起探讨,完成一堂德育课。
2.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
教师是学生的表率,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其作风、习惯与处事的方法等都会让学生看在眼睛里、记在心里,“身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法,对他们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始终保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良好的师德风范和精神面貌去引导和影响学生。
2.3营造校园文化氛围,让环境育人
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能够体现一个学校的综合实力,更能使这一环境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学校不仅仅要有现代化的教学大楼,而且要有浓郁的书香味,其次,学校要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氛围,学校可以在校园醒目的位置上悬挂横幅、条幅,时刻提醒每位学生“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努力拼搏一学年,美好回忆一辈子”,也可以让学生设计制作文明用语标语牌,或在学校的墙壁上悬挂着优秀教师或优秀学生自己创作的富有哲理性的警语,让它时时提醒、告诫学生[3-5],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积极奋进的气氛,不知不觉在行动和学习积极性上面也有所长进。
篇4
教育的任何一方想要成功,教师对于其内涵的把握和理解都是很重要的。在一些农村教学中,教师对素质教育的内涵没有完全理解,更不要谈对素质教育的渗透。这些教师只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没有将课堂教学和学生素质的提高联系起来。实际上,素质教育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学数学教学中应该注重对素质教育的渗透。
2.通过高中数学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策略
2.1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
素质教育非常注重思维品质的提高,思维品质的培养不仅有益于学生当前的学习,还会影响学生以后的发展。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是教学的核心,所以,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是高中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例如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注重解题的灵活性,通过一题多解等调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另外,教师还要多与学生沟通,通过沟通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适时解决学习上的问题,找到疑难点,使学生在思考中自省,增强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2.2重视教学思想的转变
高中教学中,很多教师本着成绩第一的教学理念,不重视对学生素质教育的渗透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然而,一切教育变革和发展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教师作为信息的传递者,对教育事业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教师自身的教学思想对培育出新一代人才,更具有深远的影响。教育改革中,一些教育方式不适合学生发展,教师需要针对这一问题做出相应的改变。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改革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更要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教师需要做的是改变教学模式,由原来的封闭式课堂变成开放式课堂,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表达自己的意见。课堂上,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教学为辅,体现学生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另外,在改革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不能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些与数学知识有关的视频,如关于课堂所学内容的历史或者数学家在思考数学问题时发生的趣事等。教师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从视觉上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注意力,使教学更顺利。当然,也可以让一些思维方式独特的同学以演讲的形式给同学们讲述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等。
2.3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随着中国不断向前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学生步入社会后,大部分人会意识到课本上的知识不足以应付实际工作,所以,为了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数学人才,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已经是必然趋势,数学能力的培养很重要,终身学习趋势不可避免。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不仅是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还有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能力包括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等,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学习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针,从而让所有同学面对稍有难度的问题时,养成勇于钻研、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例如学习三角函数时,通过图形结合的方法讲解相关知识,既便于学生理解三角函数的相关知识,又能加深记忆,了解公式的推理方法,在日后学习过程中,偶尔忘记公式,学生也能够自己推导出计算公式,提高数学能力。因此,数学教师在教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穿插一些数学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让学生了解更多数学知识。
3.结语
篇5
语文教学再次陷入了困境,走向了低谷。我认为,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和效益,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此外别无他途。
创新教育具体到语文教学该如何实施,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研究表明,民主型的领导方式,会使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表现出较高的独立性,学习效率高。在一种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景中,任何正常的学生都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一些高考状元们认为“自己老师的最大优点是和学生做朋友,以宽松的方式管理学生”。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讲求民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讽刺挖苦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并改正错误;要给每一位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时间和空间。
语文课上要坚决反对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坚决反对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尽可能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当后进生出现这种情况时,尤其要注意顾及其面子,保护其自尊心。
在课堂上,语文教师还要教育全体学生,使他们真正做到相互尊重,相互关心。教育优秀学生要谦虚,不自傲,不歧视后进生;教育后进生要自强不息,不自卑,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条件,给后进生以更多的成功的机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不断增强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学生的身心才会得到解放,思维才会变得十分活跃,也才有可能产生创新意识,具有创新能力。
第二,要注重因材施教。语文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文章、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思路,要不断推陈出新,从而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鲜活性,求知的进取性,思维的活跃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语文教学方法、手段的单一(满堂灌,一支粉笔、两块黑板),教学思路的程式化是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语文水平不高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要不断变换教学思路,寻找最佳切入口。设计教学思路,有时可从学生感受最深的一点切入。
第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与教材与教师与权威的不同见解。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思生于疑”。疑问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是创造发明的起点。“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但有时也难免有疏漏甚至是错误的地方,在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之后,教师应给予表扬,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独到的见解,寻找正确的答案。
第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创新
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应该民主、平等、真诚地对待每位学生,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从而营造一种自由、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为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培育适宜的土壤。
上课时,我尽量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当中,让学生轻松进入角色。如在学习《背影》一文时,我—进教室就对学生说:“老师今天想跟同学们随便聊一聊:你觉得在你目前的生活中,谁是你最亲近的人?”学生都回答是父母。“从小到大,我们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中成长起来的,那么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呢?能不能说给老师听听?”学生纷纷举手,说了生活、健康等方面父母对他们的关爱。
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我顺势引出大作家朱自清与他的父亲之间爱的故事。学生兴趣提高了,求知欲也更强了。在这样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不用担心自己说错而遭到嘲笑和批评,他们会全身心地投入,各抒己见,自觉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创新意识。在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作为—条辅助线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之中。改变“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观念,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使课堂气氛变得和谐、活跃,鼓励学生创新,从而使学生敢于创新。
第五,在写作教学中加强必要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创造性思维训练其实是贯穿、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的,但在写作教学中,可进行相对集中的训练。具有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的基础,而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结构成份之一。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而变通是关键。
只有一条思路,只会从一个方面看问题,其结果只能是流而不畅,独而不特。培养发散思维要抓住变通性这个关键,着重启发思路,引导思维换向。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可经常进行“一题多做”的多角度思维训练。
篇6
我国的教育发展到现在,仍然存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的问题。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下,尤其是高中生,由于面临高考与升学的巨大压力,为了能够在语文考试中取得高分,往往会在学习上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但是这样的学习方式却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学生成绩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高中语文老师一直是知识的灌输者,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为了应付高考,老师有时候不得不采用更为直接的方法给学生传授知识,或者通过增加学生的学习强度,以期提高学生的成绩。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老师的讲课往往会显得相对枯燥,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定位恰恰相反,往往是知识的承受者,是浇灌的对象,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客体。学生的学习显得相对被动,需要老师不断去引导,一般难以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创新思维不突出,学习效率不高。学生虽然在学习上刻苦用功,掌握大量的资源,却不能很好的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处,学习显得空洞乏味。这种传统的定位其实是非常不合理的,它与我们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不相符,教学效率也较为低下。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地位转换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应该要能够做到另辟蹊径,发挥主观能动性,认真的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通过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来教学,让学生能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投入到学习中。
2.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地位转换的必要性
(1)新课标改革的需要新课标改革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期许,对老师的教学方式有了新的定位。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给我国的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与变化,原有的教学观念与教学体系已经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在新的环境下,教学方式正在悄然变化,老师开始投身到新课程改革中来,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较之前发生了较大变化,许多老师开始认识到新课改的重要性,同时也开始审视自己和学生的地位。
(2)教育人才观变革的需要现代教育对人才观有了新的定位,面对教育人才观的变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地位也要发生变化。新课程改革不断对原有的教育方式与教育理念产生冲击,试图打破原有的教育模式,不再扼杀学生的天性。新课改主张高中语文师生地位转换的课堂教学研究江苏省兴化市文正实验学校唐旭淦高中生发挥创新精神,有自己的思维方式,这就离不开语文老师教学观念的转变,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启迪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力,而这些又都离不开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的转换。
(3)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生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老师要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与主动精神,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原有的教育方式下,教育流程往往过于简单化、格式化,老师会倾向于将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学习被动低效,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来。
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地位转换的途径
(1)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地位的转换过程中,最主要的还是要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发自内心的愿意去学习,主动去学习,才能够做到事半功倍。老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一些活动,如观看影片、情景设定、户外活动等,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往往让学生将精力集中在课堂上,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2)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之一,积极主动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师生地位转换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在课程学习之前,让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预习,不仅仅是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而是能够让学生主动去思索,同时去发掘与课本相关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在正式上课之前,可以让学生对预习的课文提出自己的见解,大家相互交流,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
(3)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动脑能力,是课堂教学中一项重要内容,高中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学生动手能力与动脑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投入到学习,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学生亲自动手做过的事情,往往会比老师演示的印象更加深刻,同时学生也更容易开动自己的思维,创造力得到提升。
4.总结
篇7
【关键词】语文;教育;口才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4-0131-02
语文知识重在积累,想要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并非一蹴而就,而贵在平时的训练。本人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有了一些心得,在此,谈谈自己一点浅见。
1 口才训练的必要与紧迫
1.1 从社会发展需求看,口才训练“势在必得”:我们的学生不论他们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社会上各行各业,哪不需要口才?就是汽车售票员,商场营业员、宾馆服务员也要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出色。当今社会,人们已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口才的重要,口才对于某些人来说,已经直接影响到其事业,所以越来越多的人试图通过强化训练来提高自己的口才。那么,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应对口才能力的培养给予重视。从社会需求上看,口才的训练与培养“势在必得”。
1.2 从语文教学的目标看,口才训练“义不容辞”: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任务应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可是长期以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往往重视读写能力而忽视听说方面能力。一线教师并非不知道口才交际能力对于学生将来踏上社会后的再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迫于考试的压力,迫于升学率的压力,不得不违心地引导学生抠字句背解释,把许多能力的训练挤出了语文课堂教学。现在,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我们必须认识到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把提高学生“说”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主要目标任务之一,必须在语文课中还它一席之地。这是一线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3 从学生的基础看,加强口才训练“迫在眉睫”:在高中实践教育教学中,从接触的学生情况看,大多数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都不尽如人意。进入高中的学生,目标始终瞄准高考,而高考只有笔试没有口试。学生们整天埋头于练习卷,语文课上忙于听分析记答案做试卷,忙于记答题技巧,金口不开的时候居多,而且高中生相对初中生来说,心理上更趋于成熟也更趋于封闭,课堂上愿意主动举手发言的已经不多。即使老师点名,也是为回答而回答。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还很弱。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口才训练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任务,这是社会对跨世纪人才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
2 口才训练中的目标与关键环节
2.1 普通话语音训练:在口才训练中进行普通话语音的辨正与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演讲是一个人讲,众人听,演讲者的发音准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听众的理解是否正确。不仅演讲是这样,其他的口才表述亦如此,特别是在一些庄重严肃的场合,使用方言或带有严重方言口音的普通话会大大影响其效果。在口才训练中加强普通话语音的辨正与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2.2 心理素质训练:刘伯奎先生在《青年口才训练系统》中说到,“在口才训练系统中,有两个举足轻重的环节:一为思维环节,一个人思维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此人口才水平的高低;一为心理素质环节,心理素质是否良好,决定了人们的口才能否在需要的时候得到应有的显现。”
我们先来谈心理素质环节。在对学生进行口才训练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是极其重要的一环,相对于书面考试与比赛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口语考试与比赛中尤为重要。
那么通过什么途径才能达到提高心理素质呢,一般说来,越怕当众说话越要锻炼当众说话,只有在反复的锻炼中才能克服紧张达到良好的心理状态,永远开不了口就永远怕开口,只有多讲多练才能从“不敢讲”到“不怕讲”。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口才训练时注意唤起他们的自信与勇气,特别是对那些还未迈出“第一步”的学生,我们更注意鼓励他们抓住每一次机会锻炼自己,不让他们站在岸边看别人游泳,永远站在岸边就永远怕水,这时候我们必须伸出热情之手把他们拉下水,只有下了水才能不怕水,只有通过当众说话才能克服害怕当众说话的心理,加强口才训练,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2.3 思维训练:口才训练系统中的另一个举足轻重的环节是思维环节,思维训练也是口才训练中重要的一步。从心理学原理看,思维与语言是紧密联系着的,语言所表达的是思维活动的结果,那么,思维如果不敏捷不清晰不严密,语言的表达也就不可能流畅清楚,很难想象,一个思维迟钝而又混乱的人,能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又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由此看来,“口才表述水平的高低与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的强弱密切相关,口才表述水平的提高,其实取决于表述者思维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我们对学生进行口才训练,很大程度上应是思维的训练。我们知道,相对于书面表述来说,口语表达对思维的要求更高,特别是即兴说话,对思维的要求尤其高,书面表述可以思前想后,想好了再写,写了后面的还可以再修改前面的;而口语表达则是边想边说,说前面时就得想着后面的,这就要求表述者有极敏捷极清晰的思维。我们对学生进行口才训练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篇8
目前,我国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1.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2.阅读教学流于形式,没有实效;3.形式单一,内容枯燥。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阅读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适当指导监督,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开展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语文教学。
一、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高中生已经积累了相对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事物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和欣赏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去掌握知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体现在给学生相对自由的选择和阅读空间。高中生的兴趣爱好渐趋明显,阅读爱好各不相同,教师应在合理的指引下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营造阅读自由、思考独立的学习环境。
二、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
高中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现在的教育环境也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但是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引导作用不可忽略。教师应该充分理解新课改的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应避免出现过分夸大学生的作用、课堂教学无效性、重过程不重结果等现象。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领和指导,使学生在阅读学习的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目标,循序渐进,逐步掌握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教师的指导对学生的学习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启发,学生可以更快、更充分地掌握知识。教师还要给予学生一定的监督反馈,通过教师的积极反馈,使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进展情况,并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中去。
三、实施正确的阅读教学方法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掌握有效的教学技能,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多元解读、自主阅读、深度阅读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情况具体施行。
(一)个性化阅读
个性化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积累的知识,对文中作者所提出的主题思想或文本所寄寓的价值观作出独特解读的阅读教学过程。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欣赏的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
(二)创造性阅读
创造性阅读是指在阅读教学中使学生对阅读对象进行创造性解读,探异求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新课标明确指出:“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创造性阅读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引导、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联想、敢于质疑、挑战权威、锻炼思维品质,培养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
(三)探究性阅读
探究性阅读教学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对阅读对象提出问题并形成问题意识,或者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地吸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讨,化单向吸收为多方面交流的阅读,最终达到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和建构。探究性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深入探究。它侧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实践意识,培养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思维。
(四)自主阅读
自主阅读教学要求学生参与阅读目标的制定,并对自己的阅读过程和结果进行自我监督,阅读完成之后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自主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确立自己的阅读目标,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完成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自主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有重要的作用。
(五)目的性阅读
篇9
【摘 要】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发展学生英语的基本条件。根据教改的要求,教师要针对学生在词汇教学中的被动学习现象,找到有效的词汇教学方法,并且从英语语言规律中,找到多元化的教学策略,用以提高学生词汇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 高中英语 词汇教学 有效策略
学生对词汇量掌握情况会直接的影响到学生对英语的掌握能力,同时也会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英语和汉语一样,掌握的词汇量限制着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如果词汇量掌握得多,表达起来就会更加的生动,学习效率也就会有所提高。本文就是针对英语词汇教学来谈谈自己的教学感受。
一、学生没有学习词汇的主动性
在英语教学中,我经常看见的就是学生们只忙着写英语作业,很少看见学生能够自主的学习词汇。这就是学生缺少学习主动性的表现。所以在教课之前教师在生词领读方面首先要讲解词义,让学生记住其基本表现形态。其次制定掌握的目标,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学,它是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主动地完成确定的学习目标并制定一定的学习计划,逐步的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方法。因此,我总结教学实践,将以教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移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让学习方法在学生心中扎根,将被动记忆逐步变成主动参与。
高中英语注重语言的学习,所以教材中每个模块后面都是一个阅读环节,详细的介绍了阅读技巧以及阅读策略等。同时在单词板块也详细介绍了记忆单词的方法。从教材看,一切都是以学生为主,重视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会学生如何熟练综合运用能力,这就需要学生自主探索的思考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词汇教学有效生成
2.1 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拼搏的力量和奋斗的目标就是学习的目的。时代英语曾经说过,中国人要打开世界之窗首先要学会英语,从而加深自己对世界的联系。那么,如果学生能够将英语的价值与自身的价值紧密的联系到一起,就能将英语学习作为生活的一部分,针对高中必备词汇标准和考试说明,学生的学习目标就是学生成功高考和英语应用能力。在教学中,往往会发现,一小部分的学生没有远大的理想抱负,也没有明确的学习态度,在词汇学习方面就是缺乏一种坚定的毅力和必胜的信心。我认为,遇到这样的问题首先要结合实际,在多做思想工作的同时要设法让学生对词汇学习充满信心。
2.2 高效的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才是成功的基础。词汇的学习也是一样,离不开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理论指导,在死记硬背的同时,教师更要指导学生如何掌握词汇方法。英语也是一种包含拼音的文字,单词的拼写和读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单词的发音规律和字母组合规律来指导学生记忆。语音基础学好了对单词掌握有着极大的帮助。有的学生学了几年的英语却不知道利用读音来拼写单词,所以教师有义务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复习国际音标,让学生从英语的拼写和发音规律作为学习的首要目标。最后,学生要牢记相同的字母组合或者是相同的字母在单词中发音也是不同,如,soul、your以及youth等等。
高中的词汇量比较大,但是也有不少规律性存在,掌握了构词也就掌握了词汇。其中,高中牛津英语的生词wordlist表为例,里面有很多的单词都是初中学过的。基本结构的构词都是在这些词汇中表现出来的,所以,掌握最基本的构词方法就能扩大词汇量,通常情况下许多单词都是合成、派生等,学生在掌握一定的词汇基础上,在遵循构词法进行学习就会变得如鱼得水。比如我们在学习act的时候,就可以扩大词汇学习量,如active(活跃)、actively(活跃的);actress(女演员)、actor(男演员)等。只有掌握了大量的常用词,在掌握基本构词方式,词汇量学习自然而言就会增强。
如归纳法在词汇学习中也十分的受用。比如,在学习各个学科名称的时候就能够呈现出来,English、history、biology、science等。类属关系的还有花(flower),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与学生完成一个互动,让学生们用英文来列举他们知道的花名,如carnation(康乃馨)、rose(玫瑰)等等。如在学习水果(fruit),学生们也能够轻松的列举出来watermelon(西瓜)、strawberry(草莓)等。再比如同为地面的单词,soil的翻译是用于载植物的土壤,earth是相对与天空的地面,有效的将这些词语搭配学生在学习词汇方面就能够做到事半功倍。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英语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应该重视词汇学习,不光要把正确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更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能从自主学习中养成词汇总结的习惯,只有把英语词汇教学的基础放在学生自主学习上,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获益更好的学习英语。
[1] Krashen Stephen 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2.
篇10
根据笔者理解,目前体育创新是一种演变的和渐进的过程,可以从3个方面去理解和把握。
(1)教师必须富有创新精神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态度,教师必须首先成为个富有创新精种的人,只有自身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造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的学生。就教师的"创新精神"而言,它主要包括:创新思维、首创精神、成功欲、甘冒风险、以苦为乐精神。
(2)创新要以人为本 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还未想到,但必会喜爱的活动,要从学生喜爱的活动中找突破口,不因循守旧。主动突破教材定势与习惯性框框,在教学内容上要由以单纯的执行和完成《大纲》向以《大纲》为基础,补充具有当地特色、学校特点或时尚活动的灵活丰富的教学内容转变。例如当电视播放《排球女将》时,安排排球教学;播放《灌篮高手》时,安排篮球教学并结合"三对三"篮球比赛规则;全国甲A足球联赛期间,安排足球教学并结合"四对四"足球比界规则等等。学生个体只有在自身需要的推动下,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才能有效地促进创新态度的升华。
(3)创新必须大胆探索、求新 体育创新是他人未曾想过、做过的,常常突破传统方法,打破平衡格局,创新者的思想和行为,难免不为多数人所接受。在活动中,学生的种种创造性表现常常与错误、缺陷、顽皮、任性、争吵等联系,学生不断"犯错"的过程,其实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假如不给予这类机会,轻易代替、否定,非但剥夺了学生探索的乐趣,尝试失败、内疚、挫折的情感体验、也会使学生变得懒于动脑,疏于尝试。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正确对待"良性争吵",多给学生创造"犯错"的条件和机会,大胆求真、求新。
创新是一种学习过程,需要技术知识的积累。因此创新过程是一种有组织的、时间序列的、不可逆转的和路径依赖的过程。创新是与教师的"干中学"和学生的"用中学"等活动紧密相关的。因此创新所需要的技术技能知识与其说是一种大家都可获得的公共知识,还不如说是一种特有的和带有地方、学生色彩的知识,学生的技能创新有其本身自然的路径。尽管某项技术技能的创新发生在某一时刻,但是我们追溯上去,这个实现技能创新的学生一定已经有了较长过程的该项技能知识的积累过程和学习过程,没有这样的知识积累和学习过程、没有任何渊源关系,学生要根据公共知识,实现某一活动的突然的技术创新是极其困难的。
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学生技能形成规律的定性和量化研究。例如,影响学生动作技能的因素包括哪些(如学生形态、身体素质、课堂教学结构、教法研究、学法指导、发展身体素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哪些是主要因素?现课堂教法主要有主题式、学导式、分层递进式、发现法、尝试教学法等等,其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能较快地形成动作技能的巩固的动力定型。没有体育技能很难有体育活动的创造力,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技能越高,就会产生更多的新设想、新活动。
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推动学生自我评价向自我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是教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他们的情绪体验随时随地都会发生变化,遇到难以完成的动作,他们就会感受失败的体验,甚至随着困难的加大而放弃学习,自我评价就会出现偏差。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观察和关注学生学习进程,对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以及得与失做到及时性的掌控和了解,并有针对性让学生反馈和评估自我学习状况,让他们在不断体验、感悟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实现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情感态度的有效结合,进而奠定了自我评价创新过程性的基础。
学生的自我评价创新过程必须要有意义、有效果,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前期进行自我理解与认识,包括自己的体育基础和经验,对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感兴趣,喜欢用什么样的方法方式学习等,以便于自己对学习心中有数,在评价中有一个心理准备;其次是教师在学生的自我评价创新的基础上要不断体现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认可和学习行为的尊重,以便能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后续学习的追求;另一方面也要委婉指出他们出现的问题,告诉学生体育学习也是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它充满着磨炼、意志和智慧,还需要我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以此帮助与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克服困难,增强信心。
第四,帮助学生确立动态的自我评价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