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面交流材料范文

时间:2023-04-03 08:16: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书面交流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书面交流材料

篇1

庄市全面谋划整体工作,制定整改方案,推进全市各项事业发展。一是实施“一体两翼”战略,构建发展新格局。努力构建以“1+4”组团为“一体”的环省会经济圈,建设“西翼”山区经济隆起带,打造“东翼”平原经济增长极,力争到2010年“一体两翼”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6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370亿元,加速形成“一体带动、两翼展开、协调互动、整体腾飞”的生动局面。二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打造“沿海强省”省会新形象。以更高的站位和更大的气魄推进省会建设,拉开城市框架。搞好新区开发,完成西部山前62平方公里区域规划设计,重点抓好22平方公里起步区建设;加快滹沱河流域400平方公里区域开发,打造55平方公里的省会北部园林式新区;建设东部工业产业园。加大主城区改造力度,重点推进25个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以上、投资10亿元以上的大型项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载体功能,构建城市立体交通体系,实施“客进货出、穿城入地”工程,推进石太、京石、石郑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建设。三是抓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壮大经济实力。在产业结构调整上,统筹城市、产业布局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推进主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装备制造业、适度发展重化工业,全力抓好“五大基地”建设,实施“5+3”企业“三年翻一番”上台阶工程。到2010年,“五大基地”完成投资600亿元,实现收入2000亿元,“5+3”企业实现收入2200亿元,利税300亿元。同时,全面提升省会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四是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重点打好国企改革攻坚战,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推进企业上市融资,加快劣势企业退出步伐。继续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大力倡导全民创业,加速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创新举措和方法,加大引资引智力度,重点抓好针对世界500强与国内知名大企业的“一对一”专项招商和高科技人才引进,推进外贸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力争到2010年全市利用外资达到6.6亿美元,引进市外资金735亿元,外贸出口总值达到75亿美元。五是狠抓节能减排,推进生态恢复。坚持发展与治理兼顾、疏导与防堵结合,从污染治理、生态恢复和资源节约三个环节入手,加大以大气和水污染治理为重点的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大力推进城乡绿化、市区北部改造和城区治理工程,植树1000万株,形成穿珠式水面50万平方米,增加城区绿地1281公顷,建设高标准生态园林城市。六是转变工作作风,优化发展环境。围绕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四个中心”建设,推进和完善“日报告、周例会、月交流”制度,全力提速提质提效,促进作风转变,强化优质服务,改善政务环境。

市坚持边查边改,围绕初步查摆出的问题,把2008年作为解放思想破“症结”、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落实年。一是坚持“好”字优先,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持久战。在“减排”上下功夫,砍掉191家污染严重企业和市区380台燃煤取暖锅炉,力争每个县区都建有污水处理厂,建立环境保护8大保障体系。在“节能”上下功夫,盯住78家年耗能5000吨标煤以上企业和单位,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重点抓宽城、双滦2个县区,钢铁、食品加工2个行业,20个乡镇,20家“双高”企业,建设100家花园式矿山。二是大力调整结构,加速主导产业优化升级。重点发展特色钢铁、清洁能源、特色农业、现代旅游、设备制造和新型材料5大主导产业,形成路径清晰、产业渐进、结构良好的产业发展格局。三是强化沿海开放意识,推进“开放活市”。积极融入京津,借势发展。深化“三市一盟”合作机制,落实承唐、承秦合作框架协议。实施“三个十”工程,重点突破世界500强、“央字头”“国字号”企业的点对点、靶向式招商,实现3至5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承德。四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发展活力。力促每个金融单位扶持1-3家企业上市。落实“123”科技创新和发展战略,实施“工业寻求增长、农业绿色增收”计划,加强技术支撑、政策环境、试验示范三项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五是抓住关键环节,优化发展环境。整治政务环境,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和诚信建设,实行末位淘汰;重点解决推诿扯皮、设障掣肘、配合不力等“中梗阻”问题。优化生态环境,推进京津水源、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坝上生态农业开发等生态项目建设。改善城市环境,继续抓好武烈河12道橡胶坝景观建设,打造城区水面景观长廊,推进双峰寺水库建设,加快“两河”综合开发,建设滨水新城。打造公平、公开、公正的法治环境。六是以幸福民生为追求,建设和谐承德。注重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五个方面抓好22件实事。

市坚持以领导干部和企业家队伍为重点,切实把解放思想聚焦到激发干事创业激情上。一是增强思想活力。要求领导干部和企业家努力做到“六个带头”,强化“五种意识”,即带头学习讨论、带头查摆问题、带头更新观念、带头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带头转变作风、带头改进工作,增强忧患意识、创新意识、进取意识、争抢意识、大局意识。并通过多种方式,让两支队伍真正参与进来、深入进去,形成了思想率先解放、潜能充分释放的良好局面。二是突出能力培养。针对衡水经济欠发达,干部管理现代经济和城市经济方法落后,企业经营者管理水平落后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实际,依托高等院校,发挥市县两级党校作用,结合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班,着力提高领导干部和企业经营者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衡水崛起的能力和水平。大讨论以来,共举办各种类型培训活动100多次,培训领导干部和企业经营者2万余人次。三是狠抓作风养成。从完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入手,制订了《关于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市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办法》,强化激励约束,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促进各级干部敢于创新、敢于突破;从解决个别职能部门纪律松弛、效率低下入手,在全市开展了机关作风整顿,促进职能部门转变作风、强化服务;从解决部分企业家发展意识不够、短期思想严重入手,培植典型、完善机制,激发企业家勇于竞争、持续创新。

篇2

英语课堂交流的角色大体有三个:教师,学生,和学生群体,三者相互关联。

教师/学生群体:教师与整个班级的学生群体进行交流。教师/学生:教师与具体某一个学生的交流。学生/学生群体:某一具体学生与整个班级群体的交流。学生/学生:具体学生之间的交流。

二、英语课堂交流的分类

课堂交流存在三种:口头交流,非口头交流以及书面交流。口头交流泛指教师和学生说出来的话语。非口头交流指教师和学生所用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等等。书面交流是指一切针对特定群体的书写材料,例如报告,评语,作业等等。熟练的课堂交流技巧对课堂的掌控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该在课堂中打磨自身的口头及非口头交流技巧,从而使学生领悟到他们应具有的课堂行为。所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都属于这三种交流方式。

2.1口头交流

口头交流是英语课堂中重要的部分。学生已经习惯听教师的语言指示,从而口头交流成为教师传授知识,教师学生之间交流想法的最有效最实用的方式。每堂课的口头交流从打招呼开始,也由招呼结束。教师应该看重打招呼的作用,试着将打招呼用语表达得更自然更亲切。根据Teacher Vision 网站的调查,被教师主动亲自问候的学生通常感觉十分自豪,觉得老师很关心自己。教师的主动问候举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动机。

2.2非口头交流

教师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交流的绝大部分不是口头交流,而是非口头交流。主要的非口头交流方式有以下几种:

肢体语言(Body Language):对于英语教学,肢体语言尤为重要,学生在语言上不能理解话语意思的时候,肢体语言作为辅助手段能够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例如,教师不应常常在胸前交叉手臂,这个姿势呈防御状态,意有关闭自己,不与外界交流的感觉。教师也不应用手直指某位同学,意有威逼威胁之感。在学生自行练习期间,教师可以将手放在胸前,掌心相对,或十指交叉,或略微摩擦,这样教师给学生的感觉是开放的,在是等待学生提出疑问的。拍掌是肢体语言中较为常用的,当班级将处于失控状态时,它能较迅速地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

微笑(Smile):微笑是非口头交流中最具感染力的一种形式。教师们也不应吝啬自己的微笑。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出赞许的微笑,或再附上语气肯定的“Yes, Great.”

眼神交流(Eye-contact):眼神交流是提高课堂交流程度的另一方式。走进课堂后,除了问候之外,教师与每个学生的眼神交流能够传达出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示意马上就要上课了。如果有学生行为不符合课堂纪律,不需要语言上的沟通,略微严肃的眼神停留在该学生身上5秒,他会立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在课堂中的不适合。

2.3书面交流

事实上,书面交流属于非口头交流的一种,但鉴于书面交流在非口头交流中较为特殊,所以将其单独列出来。书面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教师在黑板上的板书,教师在学生作业本上的评价,或者学生之间的相互评语等等。行为图表(Behavior Chart)是典型的一种书面交流,在各个幼儿园,中小学的教室里都存在。它将学生一段时间的行为表现反映在图表上,能够鼓励学生进行恰当的行为表现。

三、英语课堂交流的障碍及有效解决办法

英语课堂中的交流障碍主要有认知障碍,听力障碍,口语障碍,情感障碍。

3.1认知障碍

不同的学生接受到相同的语言信息,但他们的理解却是不尽相同的。尤其是英语,由于语言功底和文化背景等原因,学生对于英语科目知识的理解要比母语授课的科目困难许多。教师应当多注意细节,将重要知识点放在学生的注意力时间范围内,自身多涉及西方文化方面的书籍资料,并能够将信息有效地传达给学生。

3.2听力障碍

有效的听力理解是课堂交流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教师发音不清晰,语速过快等原因都会导致学生的听力障碍。英语与中文属于不同语系,中文强调字正腔圆,而英语遵循弱读连读。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改正发音的缺陷;上课时避免使用隐晦词和过于一般化的词汇;语速可以做适当调整,长难句时语速放慢,做到多聆听学生的想法。

3.3口语障碍

英语听得懂,看得懂,写得出,但是就是说不出来是很多学生的问题,这就典型反映出了英语教学中学生出现的口语障碍。教师需要平分听说读写的比重,不应过多偏重读和写,多创造机会给学生练口语。

3.4情感障碍

情感因素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出于面子考虑,学生不敢举手回答问题,不敢举手提出疑问或者羞于参加课堂讨论。尤其是英语,语言功底和口语能力直接决定了一个学生是否有勇气用英文与老师进行交流。教师可以时常保持微笑,在课堂上创造一个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减少学生的拘谨,避免当众批评责骂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都成为学生的好伙伴。

[1] 陈雅芳. 课堂交流困境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 南京特教学院学报, 2009(3).

[2] 胡玲妹. 对当前课堂交流的几点思考[J]. 基础教育参考,2009(2).

[3] 李红梅. 课堂交流研究[M]. 开封:河南大学, 2010.

篇3

一、听障学生书面语言交流的现状分析

听障学生由于听力受限,语言表达不清晰,沟通交流主要通过口语、手语和书面语言表达。口语并不是每个听障学生都能说得好,口语表达清楚的学生也只是极少数。听障学生之间的交流喜欢用手语,但是手语满足不了听障学生与社会健听者的交流,毕竟健听人懂手语的并不多。中职听障学生在观察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常常表现出与人交流无话可说,语言表达不够准确,甚至产生语言理解的错误。

以广州市聋人学校为例,对中学阶段(含中职)的100名听障学生进行调查。86%的听障学生表示渴望与他人交流,22%的听障学生表示与健听人交流过程中有畏难,有4%的听障学生表示不交流也没关系的。有89%的听障学生希望提升自己的语言交流能力,包括口语、手语和书面语;其中有74%的听障学生认为书面语的交流是直接有效的。数据表明,大部分的听障学生都愿意与他人交流,认为运用书面语是重要的,并希望提高语言交流的能力。

目前,聋校中职语文使用的是校本教材,学生的学业水平与普校学生相比低于3至4年,中职听障学生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普遍较差。中职听障学生书面语言表达有这三种情况:一是喜欢书面语言表达,坚持练笔,与家人交流经常使用书面语言;二是对书面语言有兴趣,但苦于“无米之炊”,组织书面语言文字感到有困难;三是存在畏难情绪,执笔也不懂得如何表达,最后选择逃避面对与交流。从心理上看,行为与动机的不协调,容易走进了情绪的负面,表现为一种抗拒心理,从而害怕与人交流。因此,有的中职听障学生在内心深处筑起了心理防线,畏首畏尾,害怕出错,怕别人笑话,交流能力就会减弱。

二、培养听障学生书面语言的交流能力

(一)激发书面语言交流的动机

1. 满足应用的需要

中职学生进入实习阶段,这是他们初次工作的尝试,很多听障学生到了实际应用的关键时候,才会感受到书面语言交流的重要。我班的李鉴华同学被推荐到百佳超市的冰鲜部实习。由于语言障碍,小华平时都很注意观察同事的说话表情和动作,生怕自己跟不上同事工作的节奏。起初,工作中简单的手语动作沟通还是可以解决问题的。但是,这天他感到肚子不舒服,用手语对主管说:“我现在不舒服,去完洗手间就早点走。”主管以为他说:“去一趟洗手间,要走开一下。”主管竖起大拇指,表示同意。第二天,主管批评了小华,昨天的工作没有完成就走了。小华手舞足蹈地向主管解释,可是主管看不懂。小华拿起纸笔和主管书写对话,才发现是一场误会。为了减少沟通障碍,自此以后,小华同学更加喜欢用书面语言交流表达。

2. 培养正确的意识

首先,我们看到思维和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叶圣陶认为:“思想和语言是分不开的,心思得靠语言来想,不能凭空想,可以说,不凭借语言的思想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生活当中的事物用文字表达出来或者在头脑中形成文字的信息非常有必要,但这种意识需要有人去帮助他们强化。

3. 形成良好的习惯

听障学生的语言不是在生活环境里通过口耳相传自然形成的,而是在教学情境中专门培养的,形成良好的书面语言交流习惯非常必要。听障学生都应该养成随身携带交流工具如本子和笔的好习惯,为随时进行书面交流提供更多的机会,书写要工整,写字要快,有主动交流的意识和愿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多关注文字的信息,为进一步学习和应用文字进行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堂教学营造语言的交流氛围

1. 推动聋校课堂教学改革,规范课堂上教学语言

作为聋校中学语文教师,课堂上应使用规范的教学语言,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词语和句式。分析学生的书面语言,最明显的缺陷就是语句不通,严重的甚至让人看不懂是什么意思。在语文教学中,笔者经常运用比较学习法,帮助听障学生理解手势语和书面语的异同。例如:书面语言是“请你把教室的桌子擦干净”,听障学生的手势语表达为“擦―桌―你―教室”。通过比较法,弱化手语的负面影响,提高书面语言交流能力。

发挥听障学生的视觉优势,让学生善于观察,创设情境,角色扮演。让中职听障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如何与人进行书面语的交流,训练书面语言表达。例如:在《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中,笔者让学生准备自己家乡的照片,有的学生扮演记者进行采访,有的学生扮演受访者介绍家乡的特产,分享家乡的故事,从他们最熟悉的事物入手。仿照课文的写作顺序和写作内容进行仿写,一名家住从化地区的听障学生分享了《家乡的荔枝》,从荔枝的形状、颜色、味道的特点进行细节描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敢于分享和交流,积极参加讨论发言,组织语言文字形成书面语言。

2. 运用科学方法识字教学,增加听障学生识字量

中职听障学生的语文素质普遍偏低,表现突出的是识字量的严重不足,造成交流时出现“不能听、不会说、不会读、不会写”的尴尬局面。造成听障学生书面语言组织材料紧缺的原因,是他们的语言积累太少。荀子的名言:“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习需要长期积累,当听障学生形成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后,再落实到书面语言上,使书面语言的语法得以内化,这样听障学生的书面语言交流能力,才可能接近同龄的健听人。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还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快速记忆识字等方法,大大提高听障学生识字的词汇量,打好词汇的根基,才能造成好的句子。阅读是很好的帮手,多读书多看报,大量阅读书面语言文字可以帮助听障学生视觉记忆,课外能阅读促进课内学习,提高学生语言的积累,使他们能更好地提升语言表达。

篇4

一、教师,放弃权威

所谓放弃权威,是指角色的转换。再用中国传统的“私塾”式的教学方法来教英语,显然是不行的。拼音文字的特点,以及西方的传授方式,决定着教师站在讲坛上的威仪,那种高高在上的尊崇地位,发生了动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占有者和绝对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服务员”,并通过“三阶段六环节”为学生提供服务:

课前:调查——接受任务,搜集——做好准备。

课中:调节——双边和谐,训练——释疑解难。

课后:作业——查缺补漏,测试——反馈矫正。

教师服务意识的增强,乃至角色的转换,解放了“教方”传教士一样的苦恼生活,“学方”也从奴隶般的桎梏中彻底摆脱出来。

二、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自己大脑仓库的管理员,学习的过程是自主建立认知结构的过程。换言之,任何高明的教师,也代替不了学生学习。英语中有一句谚语说:“YOUMAYTAKEAHORSETOTHEWATER,BUTYOUCANNOTMAKEHIMDRINK.”因此,要实现教学民主,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主动意识,把教学过程作为学生尝试、发现、探究、实践、创新的过程。主要途径是:

(一)红线串珠,把握重点。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坚持以话题为主线,以任务为基础,将Warm-up,ListenanDSPeak,ReadandWrite,LanguageFocus,Exercises,WordList,Moreabout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充分展示已有知识和经验,积极主动的进行口头的和书面的训练,达到了强化重点,增强记忆,提高效率的目的。

(二)互动探究,培养能力。充分利用45分钟,促成学生的交流互动,把发言权交给学生。教师只起穿针引线、启发诱导、组织协调作用。一般情况下,我都是按照启动—自学—讨论—交流—评定五个环节,来谋篇布局,逐渐成为一种模式。

——启动为前提。主要做好引导,扫清障碍,提供感性材料。在进行教学之前,先设置了几个问题,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准备状态,引发了探究的欲望。

——自学为基础。明确的出示目标,给予方法指导,提供小坡度密台阶似的题目,让学生个人自学,自主发现、研究、探询,存疑。教师提供出必要的学法参考、任务题目。

——讨论为主体。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小组由程度各异的学生组成,学期重组,永远保持“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程度。通过小组成员一起思考、讨论,小组长把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备交流时再行解决。

——交流为关键。通过代表发言,进行补充、质疑、评价,共同解决各组疑难,关键问题上可以展开辩论。教师发挥好组织调节作用,不失时机的引导,以求达成共识。在不断的交流中,学生对语音、语感、语义、语法的把握,分析、判断等能力,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及时检测效果。通过教师点评,学生述评,自我反省,进行迅速反馈,及时矫正偏差。

(三)多媒体辅助,开拓视野。没有那门课程,能象英语一样适合于运用多媒体教学。录音、录像、投影、语音、计算机、网络等手段,均可为自主学习选择利用;一旦运用,均可为教学锦上添花。别的不说,单说计算机网络的建立,特别是远程教育的发展,就为实现教学民主,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和美好的前景。

三、课堂,开放搞活

一是创设乐学情境。“我学习,我快乐;我创造,我幸福。”学生愿学,才可能学好;乐学,才可能有所创造。因此,千方百计的为学生创设快乐学习的情境,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实现教学民主的重要方面。为此,我在大多数时间里,努力营造那种最佳氛围。

篇5

关键词: 高职学生 背诵输入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英语写作能力

1.引言

随着生源质量逐年下降,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尤其是写作水平令人担忧:绝大多数高职学生写英语作文时往往摆脱不了汉语思维的影响,写出的文章普遍表现为句式单调、遣词造句错误百出,语法、词汇及其表达处处留下汉语的痕迹,这便是母语在学生英语写作中产生的负迁移,它严重妨碍了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使学生难以真正达到书面交际的目的。因此,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英语写作中的负迁移,已成为当前理论界、教学界探讨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一现状,试图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角度分析背诵输入对排除母语干扰、克服英语写作中的负迁移所起的重要作用,强调背诵输入在当前英语写作教学中应有的地位。

2.背诵输入的实质

背诵输入是可理解输入,建立于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之上。克拉申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语言输入完成的,因此教学的主要精力应放在为学生提供最佳的语言输入上,以促进语言习得。而目标语文章、段落或精彩语句的背诵不失为一个最佳的选择。由于背诵的语言材料均由教师精心挑选于学生所学的课文、所感兴趣的电影、电视、网络等,这种输入自然是学生能够理解的,而可理解输入是语言习得中不可或缺的环境因素,是语言习得的至关重要条件。通过背诵输入,学生不但可以更多地接触目标语,加深理解和积累目标语语言知识,而且能学会用地道的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摆脱母语的负面影响,最终提高写作交际能力。鉴于高职学生是在脱离目的语语境的非自然环境中学习英语的,背诵输入有着特殊的意义,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强调目标语的背诵。

3.背诵输入的意义

3.1背诵输入可降低学生的情感焦虑。

克拉申的语言输入理论包括五个假说,其中情感过滤假说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情感状态或态度,如动机、自信、焦虑可影响习得所必需的输入。为此,教师应设法降低学生的焦虑程度,尽量用熟悉的方法向学生提供可理解输入(束,庄,1996)。背诵是我国学生十分熟悉的方法,他们从小就有背诵的经历,加之所背内容也是他们所熟悉和感兴趣的,因而乐于接受这一输入方法,并会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和自信。这样便可降低学生的焦虑程度,促使学生积累写作输出所必需的语言知识。

3.2背诵可强化语言输入。

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学生英语写作中普遍存在的母语负迁移的现象主要在于语言输入不足,他们脑中所储备的语言信息极为有限,常用词汇、句型及固定表达积累太少,“以致不得不用汉语的思维、英语的词汇、依靠语法编造句子,这既造成汉语式英语的出现,又由于脑中翻译的过程降低了表达速度”(曹,1999:17)。为此,当学生在没有足够的语言输入情况下进行书面交际,必然会产生大量不规范的语言输出,从而影响输出的质量。由此可见,语言输入是培养学生书面交际能力的先导。通过背诵,学生能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的语法知识,牢记常用词汇、句型及固定表达,增强语言知识的积累,强化语言输入,为语言输出奠定扎实的基础(陈,1998:3)。

3.3背诵可加强对英语写作中的负迁移的监控。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迁移(分正迁移和负迁移),即母语对第二语言或外语习得所产生的影响,对习得起促进作用的为正迁移,对习得起阻碍作用的为负迁移。由于目的语语言输入严重不足,加之英、汉两种语言分别属于不同的语系而存在着差异,负迁移现象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因此,当务之急应加强学生对写作习得的输入和监控意识。根据克拉申的监控模式学说,有意识学到的语言知识能起到监控和编辑的作用,用来检查和修正习得的输出(Ellis,1985)。背诵是一种有意识的语言输入活动,通过有意识的背诵输入,学生可逐步积累写作中所必需的语言知识及篇章构建技巧,在此基础上可加强对其写作输出过程中的负迁移进行监控和修正,从而排除母语干扰,逐渐摆脱母语参照体系,更好地用目的语交流。

3.4背诵利于增强目标语言语感,促进语言习得。

随着背诵内容的增加,学生目标语语感也将不断增强。这标志着他们已具有许多目标语的语言形式和规则的知识,这一切有助于学生摆脱母语干扰,克服母语对英语写作的负迁移,更加熟练地运用目标语进行书面交流,最终促进目标语的习得。

4.结语

英语写作一直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学生英语写作中的汉语负迁移现象相当普遍,这严重妨碍了学生英语写作交际能力的提高。究其根源,还在于学生的语言输入不足,所储备、积累的语言知识太少,尤其缺乏内化了的隐性语言知识。为此,当前我们在着重语言输出的同时应注重语言输入,而背诵输入不失为一种最佳输入。通过背诵,可强化学生的语言输入,扩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增强学生的语感,弥补学生脱离目标语语境的不足,排除母语干扰,克服英语写作中的负迁移,从而使学生熟练地运用目标语,真正提高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2]克拉申,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1982.

[3]曹怡鲁.外语教学应借鉴中国传统语言教学经验[J].外语界,1999,(2).

篇6

关键词 职业中学 留守学生 品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The Strategy Research on Moral Education of Rural

Vocational Middle School Left-behind Students

XU' E

(Huai'an Huaiyin Vocational Center, Huai'an, Jiangsu 223300)

Abstract Under the premise of the question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rural vocational secondary school moral education, and the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urvey materials to identify the deep-seated reasons for these problems, and finally to propose effective ways and means of improving rural vocational schools students left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 vocational middle school; left-behind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改革开放后,大量农村的青壮劳力开始离开农村,涌向城市。由于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部分孩子不能随着父母到城市上学,只能留在农村,成为一个特殊的留守群体。在农村职业中学,属于这样留守群体的学生还不在少数,他们往往和那些长期生活在父母庇护下的学生有着不一样的性格和行为习惯。自卑、自闭等不良心理现象常常体现在这些学生中间。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农村职业中学留守学生的品德教育:

1 开展有效引导,提倡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就是指留守学生自觉的接受外来的品德教育理论,进而武装自己的大脑,形成道德意识,进而化作具体的道德实践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自觉主动的学习并实践道德。留守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必须以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学生自身的努力,不断强化,逐步养成。反之,若是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往往这样的意识就会走向反面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形成品德教育难以逾越的障碍。这就是我们常常发现不少家庭对孩子的关怀极尽细致,学校教育尽职尽责,但是学生道德滑坡现象还是比比皆是的原因所在。

2 强调家庭责任主体,着力改善家庭德育状况

正如马卡连柯所说:“一个人不是由各部分因素的拼凑培养起来的,而是由他所受过的一切影响的总和综合地造就成功的。”很多留守学生的家长都会误用物质手段补偿对子女的亲情欠缺,其实,家长应当轻物质,重心理,轻溺爱,重交流。一是多和孩子交流,频次要大,基本上应该以一周为限;二是和孩子交流,交心为上,千万不能一交流就谈学习,使每次交流都充满火药味或者味同嚼蜡;三是交流以关怀为主,尽量避免责罚,因为父母的长期缺位,若是在交流中责罚的意味太重,则显得恩威有余、情意不足;四是在交流中尽量穿插书面交流,因为电话和网络的交流方式随着电波的中断,交流也随之中断,但是书面交流(如书信)则不然,可以时时展读,时时温馨。最后,还应该强调一下当面交流。无论哪一种交流方式,都难以取代,或者说是比不上当面交流。

另外,托付孩子,一是要选择适合孩子成长的临时监护环境;二是要明确临时监护人教育职责,提高监护意识和责任感;还要要求临时监护人注重品德教育实践。

3 加强重视,落实措施,提升校园德育

3.1 强化认识,转换观念,加强措施

第一,要强化认识。学校要强化对品德教育内涵的认识,通过各种教育手段,逐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第二,要转换观念。德育课程教学,要充分融入家庭、企业和社会因素,强化普适性、通融性、互动性和体验性,将德育与社会联系起来,与实践联系起来。第三,要加强措施。应该从构建科学的德育工作考核体系、制定特有的德育工作方案、打造优秀的师资队伍、完善德育课程体系等方面着手,制度、人员、课程多管齐下,务求实效。

3.2 教学改革,强化师资,追求实效

第一,教学改革,有的放矢,追求实效。施行德育课堂的教学改革,进一步增强其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有效解决德育课堂实效欠佳的现状。具体而言,可以多讲些案例,少说些道理;多一些互动,少一些说教;多一些情景演示,少一些照本宣科;多一些教学手段(如音像视频),少一些书面文字;多一些社会实践,少一些不着边际。

第二,强化师资,强调渗透,培养习惯。抓好师资队伍建设,首先是应该尽量挑选师德良好、师风正派的老师,担当德育工作,这能起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之效;其次,应该着力转变部分教师,培养其务实奉献的精神;最后,还需要完善德育教师管理考核制度,奖优罚劣,强调激励,营造氛围,使师资队伍越来越强。

3.3 建立档案,有效引导,营造氛围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社团对留守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引导留守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自由的展示自身的才能,寻求自信与尊严,找寻快乐与美感,将道德认知化作道德实践,换取良好的道德体验,进而反作用于道德建设。

学校还要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具体说来,一是强化品德教育的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将硬件设施作为校园文化的载体,做优做好;二是培养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以一种强大、潜在的精神力量,营造校园文化的核心,启迪、感化、鼓舞学生;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与凝聚力培养留守学生乐群、合群、乐观开朗的性格,进而稳定其优秀的道德品质。

4 积极有效联动,增强教育合力

结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构建一张紧密、有序的留守学生德育网,将对解决农村职业中学留守学生的品德教育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1 家庭与学校联动

一是学生家长(包括临时监护人)要主动积极地和学校、老师联系,将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向老师描述,以形成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并积极了解留守学生在校情况,并根据学校反馈的意见,在家庭教育中有的放矢的开展品德教育,从而实现学校教育的延伸和发展。

二是学校品德教育的执行者要积极和学生家长(包括临时监护人)联系,了解留守学生的留守现状及家庭教育状况,了解留守学生在学校之外的言行举止,建立有针对性的品德教育档案,做到详尽而动态,使学校教育成为家庭教育的自然延伸和合理补充,不辜负品德教育的主战场的地位。

4.2 家庭与社会联动

家庭教育虽然贵为学生教育的“第一学堂”,但是无论是其教育中形成的道德认知、道德体验还是道德水平都必须放到社会这个大背景下,由实践来检验。那么具体而言,就涉及到家庭教育中传输的道德理念、道德原则是否符合社会公德,是否适应承传性定势和社会性认同。将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有效的连接,可以实现家庭德育实践社会化,社会教育前置化,可以避免德育工作之间的脱节和冲突,充分调动全民注重德育、关心德育、支持德育、接受德育。

4.3 学校与社会联动

农村职业中学留守学生的品德教育只有通过对学生择业观念的引导,从业态度的修正,职业道德的养成和创业精神的培养着手,使学生感恩社会,热爱专业,勤奋学习,正确就业,服务社会,才是真正实现了中职德育的终极目的。而这一切,引导和检验,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背景。只有整个社会强调公德,讲究职业道德,在各种领域(如单位招聘人才时的选择取向)的心理倾斜都将影响学校德育的方向,影响留守学生品德发展的方向。增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联动,正是在营造讲究公德是社会大背景下,端正学校品德教育的态度,摆正学校品德教育的位置,提升学校品德教育实效的有效手段和必要措施。

农村职业中学留守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一个急需关爱的群体,是一个急需增强品德教育的群体。而其品德教育的提升,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努力,这三者并非等级关系,而是协同关系、互补关系,各有优势,不可替代。只有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效协同起来,互通信息,各负其责,取长补短,共担重任,相互交融,合理联动,才能改变对留守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种种窘境,保证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EB/OL].http:edu.省略/a/2004/1030/.

篇7

本人于XX年x月x日至XX年x月x日期间在xxx单位实习,实习期为x天。在单位实习期间,本人态度端正,学习踏实,工作认真,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大学所学的课堂知识能有效地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在岗期间能吃苦耐劳,工作责任心强,尊重上级,团结同事,虚心好学,注重团队合作,接受新事物较快,涉猎面较宽,有自己的思路和设想。

短暂的实习,我主动了解我管理处职能范围、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等基本情况,并且严格遵守我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全程参与了管理处筹备”xxxxx苑-xx”验收、交房的工作,在工作中接受能力较强,能独挡一面,在任务繁忙的情况下,不计较工作时间,加时加班进行工作。在服务中心较圆满地完成了业主装修引导、业主问题接待和处理等工作,本人运用掌握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参与小区的数字化管理,得到领导的肯定。

主动要求到其它小区了解学习,先后去了xxx-xx、xxx-xx等小区。通过学习书面材料和与各小区人员的交流,本人全面地了解各小区的不同特点。并出色的完成上面交给的各项实习任务,这种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获得了管理处人员的一致好评。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希望通过学习进一步的提高专业知识,在物业管理领域不断地探索,为物业管理行业做出贡献,做一个优秀的专业管理人员。

篇8

关键词:习作 评价 针对 过程性 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198-01

作文是小学生书面语言的重要表达和交流方式,是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更能综合体现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评价,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作文评改中,教师“精批细改”往往贯彻了自己的写作意图,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想法,导致学生作文的模式化和脸谱化,也使他们失去习作修改的积极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写作水平的发展状况,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以鼓励。因此,如何实施有效的写作评价,促使学生积极、乐观地投入到写作中来,这是语文教师必须直面的一个问题。

1 评价作文的针对性

教师应当给学生作文予以精辟恰当的评价,使其正确认识自己的习作能力,进而明确不足,找出努力方向。因此,教师要针对每次习作的具体情况给学生以针对性的评价。即使是相同的习作,每个学生的写作情况也是不同的。我们要洞察学生作文的细微区别,因文而评,以发挥评价的实效性。

例如:同样是句子不通顺,一个学生是因为态度马虎,只写了半句话,一个是因为用词不当导致,还有一个学生是粗心而漏写了标点符号。笔者分别为他们写了这样的评价:A:你习作中的这句话老师读了几遍,怎么也不知道下半句,你把它藏到哪儿去了?能把它找回来让老师品读么?B:丽丽能穿一条漂亮的裙子,也能穿一顶红色的帽子么?请你把这句话改通顺。C:读一读我画“n”的句子,想想该在哪儿停顿,请试着加恰当的标点符号,让句子更通顺。这样,通过亲切具体的评语,学生能够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的修改,从而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又如,在评价某学生的习作很有特色时,如果只写“你的作文很有特色”,那该学生就一定不知道自己的特色在哪里,笔者如是写:“你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人物小气的性格,很有特色,如果再添加些人物的语言描绘,相信会更富真情实感。”这样通过一分为二的评价,使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习作优点,并知道努力的方向,使评价不仅具有针对性,也更富激励性。

2 评价选材的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进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因此,教师不仅仅要对写作结果评价,还应重视评价学生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

学生选材的过程是其对已有材料进行梳理的过程,同时也是对材料积累的评价过程。在习作的过程中,学生进入作文情境时,产生写作动机,开始收集材料,并对材料进行筛选,在构思具体形象时发现材料的不足,再次收集材料,最终达到满意的写作效果。可见,学生在写作前的材料准备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对写作过程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一次笔者布置了以写关于“我的( )”为题的作文,要求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可以写自己的亲人、朋友、老师等等,要有真情实感,有条理。笔者就先让学生思考,符合作文要求的材料有几个,先自己罗列出来。(某学生:我选用“我的爸爸”这个材料。爸爸已经工作二十几年了,他又去报读英语。这个事情带给我们家很大的震动。)笔者对该学生提出这样的建议:1.对于“爸爸报读英语”这个材料,要运用访谈的办法去收集。主要了解:为什么去报读英语?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克服的?2.可以与家里其他人交流,让大家帮你补充材料。3.多观察、思考,有意识地收集写人叙事方面的材料。4.可以利用电话、邮件等形式增加对爸爸的了解。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选择、扩充材料,使学生明确习作的重点,这样的评价和指导比在作文后再指导更有效果,更有效率。接着,这名学生在与爸爸谈话、查阅资料、访谈其他家人的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信息。他知道了爸爸是为了工作的需要,为了弥补多年来英语的遗忘,为了提升自我的能力,现在天天复习英语到半夜,知道了爸爸工作的不容易,对“爸爸报读英语”这个材料有了新的认识。

3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根据实际需要,教师对学生习作的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也可以是多样化的。评价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二者评价方式没有多少区别,也可以让学生参与,通过学生之间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以及集体评改,都能促进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而用分数值来评价学生的作文,太过简单粗暴,因此,建议教师还可以用等级和评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这样,可以从学生的习作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给予点评,从而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了激发小学生的表现和表达愿望,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自我,促进习作水平的提高,教师还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生动活泼的展示和交流机会。

比如:请学生把观察得来的材料带到课堂上进行交流,一方面交流自己的所看、所听、所想,另一方面也交流自己在观察中所运用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和评价,从而帮助他们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当学生写完后,再评选出三篇代表性的文章,进行班级交流,当众宣读,同学们听完后,共同提意见,作者进行修改,待收上来后,教师再作总结性的评价,以弥补学生的不足。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多方的展示交流与互动评价过程中获得习作能力的成长。

总之,要对学生的习作实施有效的评价,需要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观,要有针对性地实施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评价过程,这样才能更为有效提升其习作兴趣和作文素养。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有效阅读 文化障碍 功利性阅读

国际科技、贸易、教育、能源、经济、公共事业、商业、环境保护、宇宙开发甚至战争等等众多方面的问题都牵连着世界上所有国家。低效率的交流和沟通,相互间的误解,给社会带来无穷无尽的问题和麻烦,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大学生作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能力更是不可忽视的。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不少人觉得外语能力不够,与外国人交流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交谈有时理解不了对方,有时又无法确切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些人把这一现象归咎于外语学习应该以听说为主,可笔者认为跨文化阅读在学生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跨文化阅读也是跨文化交际的一部分,是读者与作者思想和文化的无声交流。跨文化阅读是外语学习的切入点 也是获取信息(information)的重要途径。现就跨文化阅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做一些探讨。

一、影响大学生跨文化阅读能力的主要因素

(一)大学生跨文化阅读中的“有效阅读”

在跨文化阅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阅读难以实现有效阅读。这里有必要先弄清楚“有效阅读”(effective reading)和“阅读能力”两个概念的区别。笔者认为“阅读能力”和“有效阅读”是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但不是一回事。“阅读能力”是“有效阅读”的前提和保证。“有效阅读”则指成功的阅读——指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正确理解和获取阅读材料的任何信息。实际上,任何人在阅读中百分之百地理解信息或完全没有“误解”是不可能的。因为在跨文化阅读中,读者与作者在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尤其大学生在中学的外语学习很少关注文化差异的影响)每一个信息不可能被赋予完全一致的意义。即使读者和了解作者文章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也不能站在一个绝对零的起点上,不受本族文化(national culture)的影响。

所以,“误解”是无论如何都无法避免的。从另一个角度讲,尽管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很强,但并不意味着他在任何阅读中都能有效地理解作者所传递的信息。这样有效的阅读实际上是“误解”的缩小而已(minimized misunderstandings),或在一定程度上,“误解”的缩小是有效阅读的同义词。

(二)跨文化阅读中的阅读文化障碍

文化障碍(cultural barrier)是大学生跨文化阅读的主要因素之一。文化背景知识在跨文化阅读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研究文化障碍,对提高大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外语水平的总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何谓阅读文化障碍,人们对文化这一概念的定义有几十种之多。有学者根据外语教学的需要,把文化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大类。他们指出:“所谓知识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所谓交际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归纳起来,此处的“文化”是指如下三个层次的文化: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高级文化,习俗、仪式以及包括衣食住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生活方式等大众文化,价值观的美丑定义、时间取向、生活节奏、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性别、阶层、职业、亲属关系相关的个人角色等深层文化。凡由这三个层次的文化因素引起的理解困难都属于文化障碍。

跨文化阅读中的文化障碍实质上是一种交际障碍,比跨文化交际的交际文化障碍的范围小。交际障碍包括口头和书面两个方面。口头交际障碍比书面交际障碍的范围广。口头交际障碍包括语言、非语言、心理、角色障碍等,但相对比较容易排除。因为交际双方可以借助询问和对方的体语、情景和解释或说明等反馈以及其他方式比较直接、快捷地发现并排除。相比之下,书面交际障碍的范围小,排除难度大,且时间上具有滞后性,在空间上具有间接性。作者一旦成稿使之成为读者的阅读材料时,其语言和文化信息的内涵就已经发出且确定不变。读者只能依靠自己已掌握的语言、文化知识对作者所传递的语言、文化信息以及作者的思维和生活的文化进行理解、分析和扬弃。所以,这种交际通常在时间上滞后,在空间上具有差异性,排除的手段也有局限,这加大了跨文化阅读中文化障碍的识别和排除的难度。

二、我国学生外语学习习惯对跨文化阅读的影响及对策

(一)长期以来,我国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致使大学生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知识没有很多的认识,在跨文化阅读中不能跨越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

据一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学生的汉语阅读仍是“功利性阅读”(utility reading)占主导。学生阅读的时间相对较短,品种不够丰富。母语的阅读状况尚且如此,作为第二语言的外语阅读现象更为严重。在中学老师的外语阅读教法中多以“解剖法”为主:把文章肢解成各个碎片,逐步分析其单词、句法和语篇结构,以训练学生的应试技巧,把语言当成是一成不变的、没有任何感彩的材料,完全忽略了语言给人的视觉上的美感及其所包含的情感、文化因素。其原因在于应试教育的导向:学校追求升学率,家长注重考试成绩。

而我们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只重视语言形式: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的学习,而忽视了语言形式的社会意义,忽视了语言在交际场合的应用,忽视了文化的教育。因此,虽然我们有较为牢固的语言基础,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常常是能够识得文章中所有的单词,但因为在大至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宗教习俗等方面,小至对某一单词的背景、感彩等方面知识的缺乏,所以往往即使是有单词,仍不能较好地理解整段文章的内容。

我国学生外语学习的方法和习惯,带来了大学生在跨文化阅读中的问题。“功利性阅读”使部分学生在应试方面取得高分,却对外国的思想文化、风土人情知之甚少。外语学习不能把语言作为表达思想愿望、进行人际交流的手段,只是枯燥单调的语言形式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外语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和厌倦情绪。因此,我们提倡大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坚持“自主性阅读”。我们就“功利性阅读”和“自主性阅读”进行比较(如下表)。“自主性阅读”在跨文化阅读中的优势不言而喻。

因此, 大学生对跨文化阅读要有正确认识,端正学习态度(attitude)。中学的外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跨进大学校门之后并没有得到太大的改善。很多大学生学习外语,仍然是抱着应试的心态。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外语是为了得到全国四、六级英语等级考试的证书,通过托福、雅思考试甚至是硕士研究生考试的高分成绩。于是,背单词,记忆作文模板,做大量的真题、模拟题等以便掌握应试技巧。对于阅读技巧的训练也远远超过对文化差异的重视。

若大学生在外语学习中一味的停留在这种“功利性阅读”,那么在以后的工作中将有很多的不便,降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甚至影响我们国家的发展。著名学者Marshall Mollohan曾以“地球村”(Global Village)一词来形容越来越小的世界,世界首富William (Bill) H. Gates也说过“Globe is a small village”。地球上时空的紧缩,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无法避免并且日益加强。对于生活在21世纪,肩负着人类未来发展的年轻学子来说,不管所学的专业是什么,将来从事什么职业,学会与来自不同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与合作,具备超越文化局限的眼光和意识,拥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知识与技能可以说十分重要,其意义无论怎么强调也不过分。所以,培养大学生跨文化阅读的意义深远,在广泛的跨文化阅读中,一方面加强自己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了解其他国家与地区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丰富自己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二)如何排除跨文化阅读中的文化障碍

语言与文化互相交织在一起,大学生阅读外语材料时,面临的文化障碍是多层次的,也是多方面的。由于“对语言的理解受到特定文化经验的制约”,提高跨文化阅读理解质量,不仅需要精通第二语言的语言本身,而且需要了解和体验语言文化。既了解第二语言语言,又了解它的语言文化,阅读过程中的文化障碍才会减少乃至完全排除。怎样做才有利于排除阅读过程中文化障碍呢?

首先,建立并加强文化意识。即使是初级外语学习者,学习的主要目标是掌握外语语言,诸如词汇、句型、语法,也不能忽视文化学习。在大学高年级,应增加文化学习分量。外语教师应当掌握各阶段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的比重,利用“文化渗透”和“文化旁白”的方式,给学生以正确的文化引导。

其次,在学习语言的各个阶段和方面,注意挖掘、发现文化现象和文化涵义,与汉语文化作对比,找出两者之异同,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外语教师,尤其阅读课教师,应该把培养阅读策略和技巧,提高语言理解能力和提高文化识别和理解能力视为相关联的教学目标,在指导学生理解读物的语言信息的同时,提出启发性文化问题,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还可以补充一些课前准备好的“文化片段”或“文化包”,诱导学生理解文化信息,由认识高层文化、大众文化向认识深层文化发展,从而获得一定的文化预见能力,以利于排除以后遇到类似的文化障碍。

再次,有计划地进行系统文化学习和训练。对大学生而言,跨文化阅读的阅读理解的障碍更多地发生在文化范畴,而非语言范围。学习、了解文化和其他知识成为外语学习的首要任务。除了从阅读课和其他课中挖掘文化知识以外,需要有一个推荐文化书目,内容包括有关的文化介绍、评论、论文和文学作品,对其进行有计划学习,对所学内容写出报告或经常讨论。

三、结束语

如何培养大学生跨文化阅读能力,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话题。培养跨文化阅读的能力,应改变外语学习中不适当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以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为指导,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在跨文化阅读中,学习认识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理解和欣赏文化差异,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这些即将走向社会,即将从事各行各业的大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把多彩的中国带给世界,把多元的世界带给中国。

【参考文献】

[1]程晓堂,郑敏. 英语学习策略.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金惠康. 跨文化交际翻译.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篇10

[关键词]学术英语 林学 专业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1-0107-03

一、引言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简称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学术英语(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简称EAP)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旨在提高英语学习者使用英语进行学术学习、研究、交流等具有明确语言交流目的活动的能力,现已成为国内外众多高校面向中高级学习者的英语教学以及英语水平测试的重要内容。

当前,国内各林业院校开设的综合英语课程与林学专业英语课程之间缺乏衔接性,又由于学生专业方面的词汇量不够,对句子和语篇结构不熟悉,使得现有的林学专业英语课程大多围绕专业英语词汇、句法和篇章结构特点开展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技能层面和语言层面能力的培养,而这两种能力恰恰是大学生进行专业学习迫切需要的。由此导致林学专业学生对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成效与教学目标以及实际的应用仍有很大的差距。学术英语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英文学术论文的检索与阅读,甄别与防止学术剽窃,区别事实和观点的学术批评能力以及符合学术规范的论文写作、小组讨论、学术演示与陈述的能力等等”。因此,学术英语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用英语进行本专业学习和研究最需要的英语语言应用与交流的能力。

二、林学专业学术英语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由教授综合英语向教授学术英语的转变

由教授综合英语(EnglishforGeneralPurposes,EGP)直接转向教授学术英语的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如何迅速提高并满足于学术英语的教学要求,是学术英语课程开设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由于学术英语课程(如学术英语阅读、学术交流英语、英语学术论文翻译与写作等)主要是语言教学,是培养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英语技能,而非内容教学,因此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只需要进行一定的培训和准备就都能开设。学术英语教师要能够促进学生获得高等教育环境下专业学习所需要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语言策略,要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学术任务并且能够应对学术任务及其相应过程中的各种要求。这些可以通过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帮助他们了解学术英语的特点及其教学方式,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实现教师由教授综合英语向教授通用学术英语的成功转型。

(二)课程设置与需求分析

林学专业学术英语的教学目标应能达到教育部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中对ESP课程教学的要求。因此,学术英语课程应该是一系列独立学位课程或必修课程,每班人数以25人左右为宜。学术英语教学可分成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预备阶段,如学术文献检索与阅读、学术英语听说与归纳以及学术英语翻译与写作等内容。该阶段可在大学三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开设,这部分教学内容可由高校的外国语教学中心或学院负责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工作;第二个阶段为学术英语的教学阶段,内容主要包括学术英语的书面交流与研习、学术英语的口头交流与研习以及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等,该阶段一般可在大学三年级的第二个学期开设,教学内容同样由学校的外国语教学中心或学院负责;第三个阶段为林学专业用途英语教学阶段,内容包括林学专业英语词汇的构词特点,林学专业英语文献的阅读、初级学术论文写作、以小组或单人的形式组织课堂学术英语交流与讨论活动,该阶段课程一般在大学四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开设,并由具备专业知识背景的英语教师承担该阶段的教学工作。

通常情况下,考虑到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组织必须与学生的思维方式、兴趣和需求相匹配,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学术英语课程的设置应主要依据国家、社会和学生的需求进行。因此,完整且可靠的需求分析是课程设置合理与否以及教学效果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根本保证。外语教学中的需求分析犹如战争爆发前的情报收集战,完成彼此作战实力的可靠评估对战前的战略部署和战争的最终胜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把需求分析渗透到英语教学的各个阶段和层面,具体包括高校应根据自身定位、社会需求和学生整体的英语基础制订教学目标和方案,教师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个人需求分析进而制订出科学、系统和个性化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此外,它还涉及学校的英语教学师资能力和授课教师角色转换的灵活性分析等。这需要各农林院校的外国语教学中心或学院在开展学术英语教学活动前,认真做好各项需求分析工作和相应的教学定位,并做出合理的课程设置与教学设计,以便于学术英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教学内容与任务

在林学专业学术英语课程教学的需求分析和课程设置工作完成以后,处于战术层面上的具体技术支撑和执行细则是接下来工作的中心和关键,主要涉及教学内容的组织架构和教学任务的实施细节。林学专业的学术英语课程教学应作为一系列独立的学位课程或必修环节,纳入全校的学术英语教学体系中来,包括第一阶段的学位或非学位英语课程阶段(预备阶段),第二阶段的学术英语课程阶段以及第三阶段的专门用途学术英语阶段。

预备阶段开设的可以是学位英语课程也可以是非学位英语课程,主要是面向那些在语法、词汇、发音、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上有困难的学生开设。该阶段的教学内容采用基于真实学术材料编写的教材,并根据内容划分为相应的教学专题,每个专题配备的问题与专题内容和教学目标相一致。同时,在每个专题下设三个教学模块:英文学术文献检索与阅读模块、学术英语听说模块和学术英语翻译与写作模块。英文学术文献检索与阅读模块主要是教会学生利用关键词、作者等信息对所需英文学术文献进行检索,以及通过学术词汇和语法习得、语体识别和篇章结构的分析学会抓住阅读材料的宏观组织结构和篇章的主旨、目标和作者观点。学术英语听说模块主要是训练学生如何听懂学术讲座或报告的技巧以及参与学术讨论时进行提问和回答的规范用语。学术英语翻译与写作模块主要是传授学生有关学术论文中常用句式的特点和翻译技巧,并通过对学术范式的模仿与句式转换进行写作技能的培训。

学术英语宜作为一门英语学位课程来开设,使其尽可能地充当大学综合英语教学与专业学习之间的桥梁,从而满足高校学生通过英语学习本专业课程并能熟练地使用英语开展相关学术交流的需求。因此,这一阶段的教材多配合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分为三个教学模块:学术英语的书面交流与研习模块、学术英语的口头交流与研习模块、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模块。学术英语的书面交流和研习模块主要是训练学生从简单的英文摘要到简短的学术论文写作的一般过渡,着重培养学生在学术论文写作和书信交流方面的学术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学术英语的口头交流与研习模块则是就某些日常学术话题展开小组讨论和个人观点陈述等形式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收集相关学术资料、辨别信息真伪以及口头表述的能力。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一般科研资料和数据的整理分析能力,即在做报告或论文写作时正确使用手头文献资料进行引证,并对实验数据的分析结果进行结论性陈述的能力。

专门用途学术英语阶段是在学术英语预备课程和学术英语课程结束以后,结合林学专业相关知识所开设的一门ESP课程。其教学内容涉及林学专业英语词汇的构词特点、专业文献检索与阅读、学术讨论与陈述、英语学术论文的写作以及参加本专业国外专家的学术报告活动等内容。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准备2-4个以小组形式合作完成的专题类案例分析项目,作为课程训练和考核的内容。每个项目都要有细致的操作步骤和目标要求,尽量包括从文献检索与阅读到学术讨论与陈述以及学术报告的撰写与汇报的一整套从技能层面向语言层面过渡的训练单元,以此培养学生利用学术英语学习专业知识和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四)课程考核与评估

作为学术英语课程设置重要的自我诊断与反馈环节,学术英语的课程考核与评估体系的建立在某种程度上比需求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材料的组织更为重要。学术英语的课程考核评估体系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课程考核和教学评估。

课程考核主要用来衡量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因此在学术英语课程开设的不同阶段,其考核内容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在学术英语预备课程阶段,课程考核主要侧重于考查学生对文献检索知识、学术词汇发音与语法特点、学术论文阅读、学术英语写作和翻译以及学术英语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因此这一阶段的课程考核以总结性考核(Summativeevaluation)为主(约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70%),以阶段性考核(Formativeevaluation)为辅(约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30%)。在学术英语课程教学阶段,鉴于学术英语教学与综合英语教学相比更强调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和团队协作精神,因此相比较于综合英语,其课程考核的重点应放在阶段性考核上(阶段性考核成绩约占课程总成绩的65%,而总结性考核成绩约占课程总成绩的35%)。同时阶段性考核还可以作为课堂教学效果的诊断和反馈环节,方便授课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及时调整教学的方法和内容。由于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学阶段主要涉及课堂讨论、课程论文写作、案例分析项目和观点陈述四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在阶段性考核方面,课堂讨论、课程论文写作和观点陈述可各占课程总成绩的15%,专题类案例分析项目占课程总成绩的20%。总结性考核包括文献阅读、英语小论文写作,各占课程总成绩的15%左右。

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有赖于全面、客观、科学和准确的评估体系,简练、可靠的教学评估对教学活动的“反拨作用”极为重要。完善且可靠的教学评估体系是课程设置、需求分析和课堂教学进行自我诊断与改进的重要内部参考体系。以往的教学评估大多局限于对学生课程成绩的考核,而忽略了对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的考核与评估。对教师的评估主要体现在“英语实践能力、应用语言理论素养和敬业精神”三个方面的内容,而对教学管理部门的评估则体现在“由行政管理为中心向以服务和技术支持为中心的职能转变”。

三、结束语

当前,我国多数农林院校林学专业的英语教学还停留在早期的“综合英语+专业英语”的课程教学模式,再加上教学目标与定位的模糊,使得学生的英语学习和专业学习之间缺少一个有效衔接的桥梁。林学专业的英语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素质并加强英语学习与专业学习的结合,培养在国家战略层面和社会需求层面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4]因此,将此前的“综合英语+专业英语”的课程教学模式向“综合英语+学术英语”的课程设置转变,这“对改变和解决我国长期以来基础英语定位所带来的严重的应试教学倾向,普遍的学习懈怠状态和系统的费时低效,对‘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都具有深刻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蔡基刚,廖雷朝.学术英语还是专业英语——我国大学ESP教学重新定位思考[J].外语教学,2011(6):47-50,73.

[2] 张敏.专业学术英语词汇表编制及其在EAP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与世界,2011(1):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