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5 03:57: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等教育毕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等教育毕业论文

篇1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语文教学 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 主导地位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结构、规格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就要求中等职业教育结合实际在教学思想及教学模式方面进行全面改革。语文具有人文性、知识性、基础性和工具性的特点,中职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践能力,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中等职业在培养数量和质量上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能应用型人才。

现阶段我国的中职教育课程结构设置并不合理,由于社会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和职业岗位的不断变化,许多课程的内容显得相对陈旧,知识的更新与教材内容滞后的矛盾日渐显现,课程设置和教材改革滞后于现实需求,专业课程偏重学科建设,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忽视学生综合能力有培养。这个问题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传统教育模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之间的矛盾仍很突出,教师仍然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一张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仍在沿用。教师大都只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和简单的模仿练习,偏重于理论型、知识型逻辑思维训练,因而学生难以获得事物具体表象的支撑,语法概念、人文伦理、文体表达方式、语体风格、语文结构在不少学生的头脑里只是干巴巴的知识条文,缺乏活灵活现的具体形象,更缺乏日后工作中的实际运用能力。由于语文教学的欠缺,使学生对抽象概念出现较多的文言文和一些科技文的理解产生困难,影响了学生全面思维的发展,认知和实践能力较差。用这种方法培养的学生显然是“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这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也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语文教学是一种融知识与能力为一体的工具操作性很强的教学,是科学教学的基础。弱化了这方面的培养,就会导致学生只强调学技能的职业特点,而忽视个人发展的文化内涵,使他们在掌握从事某种岗位技能的同时却无法达到与岗位要求相适应的文化程度,在走向工作岗位时,因其专业技能低,文化素质较差,而难以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主要是指其服务于适应职业社会需要的教育教学质量,即培养具有通专多能实用型、适用型、适需对路的中等职业技术人才,其核心是教育与经济的结合度,是毕业生的认可程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走向市场后给社会带来的物质与精神利益的多少,则会成为中等职教生存与发展的制约因素,因而要把全部的精力用于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上来,使其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促使人才规格质量培养与劳动市场的流向趋于一致。为此,中等职业语文教育尤其重要,作为科学文化学习的基础学科,与有效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职业素养、自学能力、心理素质等有着密切联系,在教学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局”的主导地位和事半功倍的效能。

创新教学模式,为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提供平台。在学生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身的各种情感、态度、意志、兴趣对技能的养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职业教育中作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特点的语文教学,应在选文和教学形式上下功夫,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在职业方面的审美情趣、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读职校当工人低人一等”的思想在语文教学中选取一些歌颂当代劳动者的诗歌、散文。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角色互换扮演等形式让学生经历审美和情感体验,正确认识到劳动者的光荣和伟大,找回自信;组织学生听取有突出贡献的劳动模范做典型报告,写出感想认识,语文课上进行评讲,使学生了解成功者背后的付出;以语文教学为平台,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良好的理性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经营能力、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语文教学由于自身的特点,其人文性在解决学生各种非智力因素对专业技能形成影响的问题上有着独特的优势。一个人的道德和品行的体现,如对人的接纳、容忍、理解、尊重关怀和爱护、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行为,体现出极大的社会性和人生价值追寻。作为职业学校的语文课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专业课教师沟通,互相配合,结合学生专业学习的具体问题,积极探索语文教学的各种新途径、新方法。通过语文教学不断地转变学生的观念,增强学生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动力,强化学生学习和练就专业技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教育,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获得适应将来就业所必需的专业技能。

实行灵活模块的教学策略,体现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教学中把语文课编为文选预读训练、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文刊板报编辑与排版训练四个能力模块。每个模块分为基础语文能力训练和职业语文能力训练,既重视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基础知识的提高,又适应和满足技术专业的需要,从而强化学生今后岗位实践活动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岗位工作需要的“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广泛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提高语文教学时效、培养学生把握语文的能力和提高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把教材变为学材,提高以专业为本的教学程度。语文教学不能做简单的课本执行者,应该做教学方案的编辑,做教学实践的导演,根据不同专业和不同的学生需求把学校选定的教材改变为“学材”,如针对机电类专业,增设或加强说明文、产品说明书等应用文方面的教学训练内容;针对土木建筑专业,就增设或加强古今建筑物诗词、散文和专业技术性文体结构的讲解。教学中尽可能地把教学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专业需要,提高以专业为本的教学程度。增强语文教学实践的专业性和有效性,教师自身具备的知识不能仅仅停留在语文课教学范畴内,需要不断学习开设的所有专业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带着“任务”进入学习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将语文教学与学生今后岗位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篇2

1.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能力涵义及培养重点

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能力是指小学教师作为研究主体对其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教育问题进行研究的能力,其目的是解决现实教育问题,改善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是由一般能力、小学教育教学能力、研究能力三部分构成。其中以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一般能力为基础,以从事小学教育教学活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条件,以从事研究所必备的专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为核心。这种研究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资料、问题、表达三方面,资料能力包括检索文献、收集资料、阅读资料、鉴别资料、归纳综述五方面的能力;问题能力包括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三方面的能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包括逻辑思维、分析与综合、创新三方面的能力;表达能力包括文字表述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由此,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重点是从事教育研究所必须具有的三方面研究能力。同时,培养本科生的研究意识也非常重要。研究发端于好奇的天性和生产实践的需要,是一种以实践方式为主导的穷究事理的活动。人的任何活动都是一个过程。过程的本体意义在于它的生成性,是新体验、新认识、新观念、新价值的不断生成;同时必然伴随着“人的生成”,伴随着研究者智慧的积累、视野的拓宽、精神的陶冶、人生境界的提升。[2]故研究必然是一个严谨而有感情、有血有肉、有生命、有品位与风格、可以促进人类福祉的工作。[3]可见,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他们对研究的兴趣、对教育研究价值的理解。因此,在培养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教育研究兴趣、热爱教育研究的情感与态度,是十分必要的。从小学教师的实际工作范围看,主要涉及小学教育、小学教学、小学管理等方面,因而其研究主要包括小学课程、小学教法、小学儿童、自身专业成长等;从小学教师实际所从事的教育研究类型看,主要有课题研究、教育叙事等。由此,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其一般能力和小学教学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引导他们关注小学教育现象与问题,初步具有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性思路,即以研究性态度从事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体验研究过程,初步具有课题研究能力、教育叙事能力等。

2.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

(1)凸显过程性,在“做中学”

以往本科生毕业论文、科研活动注重的是结果而忽视过程,其后果出现研究流于形式、理论学习与实际脱离、抄袭等问题,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研究是什么、研究应该怎么做。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实践过程中体验学习获得的。而学习教育研究的最好方式是“做中学”,从做中体验如何做教育研究。因此,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必须改变以往只注重教育研究方法而忽视教育研究实践的观念,必须为他们提供教育研究全程实践的机会,注重过程、注重体验,并在实践中使他们受到系统的、持续的训练。

(2)倡导模仿性,提供有效示范

一定意义上讲,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获得与提升始于模仿,但大多数本科生缺乏应有的模仿意识与能力,面对一个具体问题该怎样解决,尽管已有研究成果提供了示范,却不会利用,而是按照自己的感觉,想当然地来做。所以在本科生研究能力培养中倡导模仿性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育研究示范,以便成为大学生直接模仿的对象;提供大学生优秀或不成熟的研究习作作为教学案例,帮助他们理解、模仿;引导他们在研究问题过程中自觉寻找、发现模仿对象,并能在分析、参照模仿对象过程中开展教育研究活动。

(3)构建系统性,形成培养合力

在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培养中,尽管已有“教育研究方法”课程、大学生科研活动、毕业论文写作等方式,但因彼此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并没有形成培养合力,其培养效果并不如人意。探索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需要开发、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如校园文化活动、课堂教学、教育实习等是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注入教育研究的元素、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教育研究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以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陶养本科生的研究意识;教育实习为本科生提供了首次、直接、真正接触小学的机会,为他们观察小学、思考小学问题、反思在校所受教育、研究小学教育等提供了可能。因此,必须将这些教育资源加以整合,整体设计培养方案。

二、“教育研究方法”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

1.调整课程设置,形成“123课程模块”

“教育研究方法”课程是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也是实践探索的重点。以往小学教育专业只有一门“教育研究方法”课,并不能承担起培养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任务。因此,我们改革这一课程设置,形成了“123课程模块”,即课程模块由一门必修课“教育研究方法”、两门选修课“质性研究”和“量的研究”和三次以上教育研究专题讲座组成。课程设置节奏与大学生科研活动过程、毕业论文活动相应,必修课与选修课分设在大三上下两学期,专题讲座由大二开始,贯穿大二至大四年级。整体设计教育研究课程模块内容。其中“教育研究方法”课程内容侧重小学教育研究的基础性、理论性;“质性研究”与“量的研究”课程内容是“教育研究方法”的具体化与深层化,是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研究所必须掌握的质性与量化研究方法。讲座作为课程的补充,主要是针对大学生科研项目研究活动,如在学生参与科研立项前,组织“如何选题、如何写立项申请”的讲座,在科研立项后,组织“如何开题、如何实施”的讲座,在科研项目结题前,组织“如何撰写结题报告”等讲座。

2.以课题研究为主线,采取探究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依据学科知识逻辑开展教学的方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并不利于培养本科生的研究能力。改变这一教学模式,探索将教育研究方法的学习与科研活动、毕业论文撰写三合一的教学模式成为我们行动研究的重点之一。经实践检验,以课题研究为主线,依据课题研究过程开展教学活动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不是从知识体系入手,而是按照课题研究的逻辑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是帮助学生针对小学教育现实问题,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对课题研究小组给予深入细致的指导。教师的教学重点是引导他们在自拟课题的引领下,采取合作、自主、探究、实践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在共同完成科研实践系列作业的同时,掌握教育研究的理论知识,形成研究能力。探究式教学模式还有两个重要操作环节。一是搭建互动平台,除了师生课堂上互动、课下辅导外,建立网上资源库和网络课堂,形成网络互动平台是非常重要的。二是建立网络资源库,包括主要参考书目以及有关网络资源的链接、教师文献库学生案例库、每一种研究的经典范例等。利用网络学堂上传课程课件、研究文献范例等资料,在网络学堂与学生讨论、交流,分享课程学习体会等。此外,建立与小学互动平台也是必要的,可以利用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以学习观察、访谈等研究方法了解小学、研究小学。改革考试方式,变以往以知识点为主的考试方式为系列实践作业,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实践作业主要是根据本科生做教育研究的实习作业,从选题、开题到收集资料,从研究方案设计到课题具体实施,从文献综述的撰写到研究报告的撰写,从中期汇报到期终汇报,设计一系列实践作业,确保学生教育能力的培养。

三、多渠道培养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探索

1.在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学中的渗透

教师教育类课程与教学是培养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我院课程设置方案中,教师教育类课程处于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地位,依托这类课程的学习更有利于培养本科生的教育研究意识与能力。为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主要形成了开发研究性的教学内容、实施研究性的教学方法、布置研究性的教育实践作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小学德育实践论”课程为例,主要采用了叙事教学法和小学德育问题调研实践作业的方式。叙事教学法是指以叙事为抓手,通过借助、分析、撰写、分享叙事等环节,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教育叙事能力。具体做法:一是利用课上十分钟时间,由二至三位学生讲述德育故事,其他学生评析;二是任课教师以德育故事为抓手,在学生评析的基础上,分析其中存在的德育问题,带入德育理论;三是讲授并指导学生撰写教育叙事,从中训练他们教育叙事能力。小学德育问题调研实践作业由三部分构成。一是调研提纲的设计,调研前,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自己所感兴趣的德育问题,运用教育研究方法课所学知识设计访谈提纲;二是调研活动,要求每位学生利用十一假期访谈一位小学教师和小学生,做好访谈记录,写出初步的访谈报告;三是调研报告的分享与修改,组织学生分小组汇报,之后由各小组推举代表在全班报告,在此过程中指导调研报告的修改。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完成了小学德育问题的教学任务,而且培养了学生研究意识与能力。

2.将教育研究能力培养纳入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是本科生接触小学,亲身体验教师职业的开端阶段,对本科生未来的教师生涯具有重要影响。以往教育实习任务主要是教学,并没有教育研究的内容。在教育实习中培养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是一个新尝试,将本科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列为教育实习任务之一,需要有一系列具体要求与活动,如要求本科生在实习期间注重对小学的观察,尝试发现小学存在的问题,反思小学教育理论在小学实践中应用的状况,并写成实习日志、小学教育问题报告、教育实习故事等;实习结束后,组织他们开展讲述教育实习故事、做教育实习报告、展示教育实习作业等一系列的活动。同时,将毕业论文的写作与教育实习结合。本科生在大四下学期面临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找工作两项重要任务,由于就业压力,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在找工作中。在此情况下,要求学生大四第一学期的教育实习期间,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完成毕业论文写作的资料收集工作,不仅克服了这一矛盾,而且有助于保证毕业论文质量。

篇3

关键词:网络教学;资源库;信息检索

随着网络在校园的普及,网络教学也已深入课堂,网络资源的共享功能在教学中开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资源库是实现网络教学的基础,资料库的建设也突显其重要性。资源库的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有的是硬件的建设方面,有的是软件技术建设方面,有的是构建模式与方法方面,本文从网络教学环境下资源库的方法建设角度来进行研究,以期找到一种最佳的构建策略来为教学服务。

一、 网络教学资源的特点

网络教学资源作为信息时展的产物,在课堂教学中之所以能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是因为它具有传统教学资源无法比拟的优势和特点。

  1、 丰富的共享资源:信息量大是网络资源的突出特点。全球相连的信息网络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资源共享,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了所需要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学习者通过上网可随时访问教学资源,查找所需知识,并利用WEB、E-mail、BBS、QQ、BLOG等形式,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阅读或讨论,感受网络的便利。

2、 良好的交互性能: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通过网络交流工具实现人机对话和远程人人对话,实现双向人机交互、互动学习和多边互动的网络教学模式。

3、 多样的媒体展示:网络教学资源以计算机为核心,将文本、图形、动画、影像和声音等多种媒体形式有机地联系到一起,多以超文本的形式呈现,集各种媒体之长,图文并茂,生动有趣,使抽象事物形象化或半形象化,能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 网络教学资源的优点

在实际教学中,教学资源可以是学校内部服务器提供的资源,也可以是外网上根据教学需要调用的资源。由于网络资源的上述特点。它为学习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有如下优点:

1、 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网络资源库的内容要吧涵盖全日制中小学各学科最新版本教学大纲中所要求的知识点,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课件、课堂实录、教案等。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师生都可以在网上各取所需,既便于教师的教学,也便于学生的自主探究。

2、  以多媒体形式承载表现信息。网络资源的承载方式有多种,能激发学习者极大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优化学习效果。

3、 支持在线搜索,方便学习者探究。无论是本地文件的检索还是网络信息的检索,使用专门软件能够最大限度、快速地找到需要的相关材料。

4、 为学习者提供多种交流方式。各种交流工具,如论坛、博客、BBS、E-mail、QQ、MSN等,为学习者的远程协作与讨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为教学材料的搜集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广阔的选择空间。

三、 网络教学资源现有的弊端

虽然网络资源具有以上特点,在实际教学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资源提供者水平的差异、知识的繁杂、网络技术的局限性,我们在对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有关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或是弊端。

1、 资源繁多,课件堆积,条理不清,导致学生“迷航”

网上资源琳琅满目,但提供者多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资源进行分发与定义,所以造成了分类标准不统一。另外,针对某一教学内容专门开发的系列课件与针对某一具体知识点制作的积件素材丰富多彩,制作水平也参差不齐,往往令人眼花缭乱,造成学习者检索到的信息混乱,产生信息“迷航”。

2、 检索困难,导致信息搜索效率低下

在网络上,大多数网站都提供了检索功能,也有专门提供检索的网站,但使用这些搜索引擎需要一定的技巧。学生由于不能正确、有效的使用,导致他们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找到合适的学习内容,也容易产生厌烦心理。此外,网络上不良垃圾信息的负面影响形成了学习上的误导,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些都降低了学生完成任务的效率,为学习投敌了障碍。

四、 构建完善资源库的措施

利用与发扬网络资源的优点,克服它现有存在的弊端,才能构建更完善的资源库,实现教育的最优化。所以,不仅是专业开发者,还包括我们作为使用者,尤其是教师更要担负起建立资源库,维护补充资源库的重任。为此,可按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1、 构建完善的资源库

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应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和学生搜索和整理网上的教育资源,利用优秀网站的健康信息资源进行本校教育资源库建设。教师作为管理者,把自己和学生收集的适合教学的资源进行合理分类,到校园网资源库中。也可把已有的CAI课件、音频资源、视频资源、图片资源,通过专门的编辑工具、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进行加工处理和改造,并通过教学实践检验提高,使之成为学校教育资源信息的重要来源。

2、 构建完善的资源库平台

  应用方便是好的资源库的关键所在。教学资源库是针对普通教师和学生,而不是针对计算机专家或专业教师的,特别是很多中老年教师,电脑知识较少,操作复杂的资源库不但会给他们增加负担并且没有太大的使用价值。好的资源库平台应该降低技术门槛,使各类教学人员自如操作。

总之,构建良好的、丰富的教学资源是资源库的生命力所在。根据网络资源教学的特点,建设利用好网络资源库,对积极推动以学生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实际应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探索,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中国电化教育,2001, Vol. (6)2: 56-70

[2] 邓志鸿、唐世渭等.Ontology研究综述,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8卷,第5期,2002年9月

篇4

关键词: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现状 根本原因 解决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教育。语文课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感悟情感,读是学习语言的最重要途径之一。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朗读教学的成功与否会直接影响语文教学质量。《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1]可见,朗读教学是小学阅读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础训练,也是开拓思维、提高认知的一条有效途径。

纵观国内小学语文中的朗读教学实施情况,现状不容乐观。在朗读教学中所反映出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教育者的注意,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程晓红在其《近五年有关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文献综述》中论述道:近年来教育者们主要将研究的内容集中在“朗读教学的作用、意义、朗读教学中朗读训练和指导的方法、技巧、朗读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等方面”[2]。此外,根据笔者的调查,国内很多省、市、区在低年段都会对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水平进行一定的测试,以此作为衡量某个学校语文教学好坏的标准之一。这些举措都反映出教育的管理者和实施者们对朗读教学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尽管目前国内的教育者和教育研究专家们已经在朗读教学上做过大量的研究,但是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却不是那么明显,学生中机械模仿、生硬夸张、没有感情,缺乏感悟的现象比比皆是,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课堂的朗读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此,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钱莉通过大量的听课和调研,在其硕士毕业论文《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将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偏重‘讲’和‘问’,目标不明确;朗读涉及面狭窄,指导方法单调、机械;形式上‘喧宾夺主’和方式上‘放任自流’;教学中忽略学生情感,评价缺少针对性和有效性等。”[3]在朗读教学起步阶段的低年级尚且如此,中高年级情况可想而知。伴随着研究成果的越来越多,朗读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却依然存在甚至愈演愈烈。笔者认为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从研究者的角度来分析

1.研究者对朗读教学的认识不足。在以往的大多数研究中,研究者旨在论述朗读教学,但实际上所讨论的内容只是谈朗读的训练、指导,偏重“教”的方面,而如何“学”则谈之甚少或避而不谈。事实上,完整意义的朗读教学内容应该涵盖“教”与“学”两方面内容,单独谈“教”或者单独谈“学”,都会导致以偏概全。这说明多数研究者对朗读与朗读教学的定义界定和区别认识不甚清楚。因此,研究者在讨论朗读教学之前,首先应该弄清楚朗读学中的朗读与语文教学中的朗读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在哪里。“朗读学中的朗读,其书面语言只是信息的载体、认识的工具;而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其书面语言既是信息的载体、认识的工具,同时又是认识和学习的对象。这是两类朗读的本质区别”[4]。由此得出:“朗读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提高朗读水平,而是通过朗读去感受、体验课文的语言形式,以提高语言能力。”[5]因此,研究者只有从根本上了解朗读教学的这一目的,才能真正从朗读教学的角度去讨论朗读,而不是将笔墨浪费在各种各样“独辟蹊径”的指导方式、训练方法上。学生从这些方式、方法上习得的仅仅是如何去“读”,其中机械地接受和模仿占很大比重,这样的“读”仅仅是达到课标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要求,却忽视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和体验,缺少“感情”。长此以往,其语言能力的提高也会或多或少地受到一定的阻碍。

2.研究成果对实际教学的指导性不强。研究内容扎堆、分类不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果的质量和意义。纵观目前的研究内容,大多集中在朗读教学的作用、重要性及朗读训练的指导上。朗读教学的作用与重要性毋庸置疑,值得研究。但过于关注作用与重要性,对于朗读教学的实施指导意义不大甚至毫无意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真正明白朗读教学的目的,理清朗读教学实施的可行性措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的致命问题。在朗读训练的指导上,不乏走过场、走形式的嫌疑,或只是对朗读技巧的生硬灌输,没有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思想,只是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朗读中,读出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很难使学生进行语言感知有所提高。

对朗读教学的认识不足导致其朗读教学的目的不明确,朗读指导的针对性不够,最终对于实际教学的指导性意义不明显,这与研究者的认识水平和研究能力不无关系。在目前的研究者中既有专业的教育教学专家,又有许多一线教师,还有在校的学生、研究生。因此,在阅读和利用这些研究成果之前,不能一味盲从,照搬照套,要对它们进行科学的比较鉴别,辨伪存真,去粗取精,从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研究成果和实际教学之间搭建合适的“桥梁”,对目前小学阶段的朗读教学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

二、从教育者的角度来分析

1.教育者对朗读教学的认识不够。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教学内容之一,不容忽视。而现在轻视朗读教学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对其认识不深入,特别是朗读与朗读教学的辨析亟待解决。朗读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它是小学语文的教学的必不可少的部分,它既是阅读的起点,又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既有利于发展智力,受到思想熏陶,又有助于情感的传递。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总督学柳斌在《语文教学应重视“诵读”》一文中明确指出:“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靠批评、训责不是好办法,靠考试施压不是好办法,靠详细分析、讲解也不是好办法。有没有好办法呢?我觉得有,应该有。这就是:一个字,‘读’!……这不但是个办法,而且是个学语文的好办法、大办法,最根本的办法。……在初中和小学阶段,尤其要重视的是读,读是更为基本的技能。多读多诵,体验就在其中;多读多诵,感悟就在其中。因诵成好,因诵成悟,因悟入巧,因巧入神,语文素养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升华的。”[6]其实,教育者们未尝不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到精绝潜心读,文穷情理放声吟”这些至理名言的警示意义,可是一到教学就会有意无意地将这些真理性认识抛诸脑后。因此,只有教育者本身重视朗读教学,才会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而低年级作为学生众多学习习惯养成的起始阶段,就更加需要引起教育者的足够重视。如果能从低年级开始对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基础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朗读习惯和良好的朗读能力,那么将会在以后的朗读教学甚至阅读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朗读教学的进行受教育者自身朗读水平的限制。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人,首先自己要有扎实的朗读基本功,才能对学生的朗读起到示范、指导作用。然而,培养专业教师的各级各类师范教育中很少或者根本没有进行专门的朗读学理论指导和技巧训练,由此进入教师岗位的教师,其自身的朗读水平必定良莠不齐,从而导致学生的朗读水平也是差强人意。以笔者为例,在从事朗读教学的指导过程中,因缺乏专业的朗读训练和学习,受限于自身有限的朗读水平,在给学生做朗读示范和指导时,往往感觉力不从心,只能“随心所欲”。因此,要教学生朗读,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和朗读教学水平。此外,目前的教师考核制度中,也没有对教师的朗读基本功设定量化的评分细则和考核制度。因此,要不要教、怎么教、教什么、教的结果如何等都只是凭教师个人的认识、喜好、水平和能力而定。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各年级都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各学期都会对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专门的测评。但因为没有可供参考的内容如科学规范的测评机制、全面合理的评判标准及准确有效的评价体系,这样“空洞”的测评大多只能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既没有及时有效的反馈意见,又没有专业、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改进措施,更没有后期的跟踪与再测再评制度,仅仅是为了测评而测评,重复相同的工作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和突破。由此可见,此类形式大于内容的测评对朗读教学的指导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认识不够、水平有限使得绝大多数的教育者在自身的教学过程中没有或者很少进行规范的朗读教学设计和有效的指导。而教师的职前和职后教育中朗读教学内容(包括朗读教学的目的、意义、实施策略、评价体系及提高方法等)指导的缺失,是导致目前朗读教学执行困难、学生整体朗读水平欠佳的根本原因之一,应该引起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重视。只有解决了这个影响朗读教学发展的最根本的“内因”,才能为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为进一步进行朗读教学的探索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不管是研究者还是教育者,首先都要对朗读教学有深刻、清醒的认识,在概念明确、目标清晰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研究和教学。而“如何让学生的朗读体验内化为自己的一种语言能力”是研究者和教育者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也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需要重视的问题。在朗读教学实施的问题上,可以参考写字教学的实施,不仅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数量和质量上也可以展开量化评判,还应该在时间和场地上进行一定的协调,唯有这般花大力气去做,认真贯彻实施,才能真正消除当前朗读教学的各个弊端,才能发挥朗读教学的巨大作用,才能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4][5]程晓红.近五年有关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文献综述.教学研究,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