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队建设交流材料范文
时间:2023-04-09 13:04: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区队建设交流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年全市建设工作会议初定于****年*月上旬召开(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会议主要议题:传达全国、全省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总结经验,表彰先进,部署工作。为做好本次会议准备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选****年度汕头市建设系统先进单位*个和先进企业65个
(一)评选对象
先进单位评选对象:建设系统中的机关和事业单位。
先进企业评选对象:建设系统中的施工、监理、开发、勘察设计、燃气、建筑节能和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企业。
(二)推荐办法
评选推荐按照“分级管理、逐级推荐”的原则进行。
1、先进单位: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自荐或由市建设局推荐;区县建设局属下事业单位由其主管部门或市建设局推荐;其他单位由市建设局推荐。
*、先进企业:区县属下企业由各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推荐;市直企业可自荐或由市建设局推荐。
(三)评选条件
1、能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七大和上级有关会议、文件精神,有一个团结协作的领导班子,领导成员廉洁自律、勤政廉政、党风廉政责任制落实,能带领全体干部职工认真贯彻执行法律、法规和上级机关的决定、指示,真抓实干,勇于创新。
有一支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干部职工队伍,能同心同德,从大局出发,对社会负责,为群众着想,在开展社会服务承诺和为民便民利民活动中成绩突出。
3、有一套行之有效、较为健全的规章制度,照章办事,行为规范,作风优良,工作扎实,办事效率较高,社会形象较好。
4、能遵纪守法,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依法纳税,按时缴交有关规费。
5、能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各项工作任务及经济技术指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较好;没有拖欠职工和农民工工资;没有发生群体性上访事件;没有发生质量安全等事故;没有违法建设行为;没有违法违规行政行为;没有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没有违治安综合治理规定;没有违风廉政建设规定;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6、实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党风廉政建设”一票否决制。
(四)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单位要落实一名分管领导和承办人员,严格按照本通知有关要求,认真做好推荐评先的组织协调工作,切实做好调查摸底、征询意见、讨论研究、资料填报等工作,确保推荐工作顺利开展。
*、做好推荐评先。在开展推荐工作中,各单位要严格依照评选条件,坚持标准,严格把关,确保被推荐的单位和企业具有先进性、代表性,一经发现有弄虚作假行为的,取消该单位(企业)评先资格。
3、填报有关资料。参加评选的单位和企业,按附件3要求填报(一式二份),由其主管部门加具意见和加盖公章,并附上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党风廉政建设情况证明(各区县建设局须由各区、县政府相关部门出具证明,其他单位和企业可由其主管部门或相关部门出具证明),于****年1月*日前按管理线条报送本局有关业务科室。
篇2
一、PLC一体化实训室建设
1.PLC一体化实训室建设指导思想
PLC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骨干课程。PLC一体化实训室建设的总方针是以校企合作为指导,贴近生产实践,紧随电气控制技术发展方向,按照企业岗位发展需求而培养高技能素质人才。
笔者学院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先后与宝钢集团、首钢集团、江苏沙钢、深圳华美集团等二百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每年学院会安排教师到企业车间锻炼交流,同时邀请专家学者能手到学校举办讲座、培训交流项目等。在紧密的校企合作过程中,机电一体化教师能够动态了解到本行业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同时能够了解到企业对人才需求状况。这些交流活动的开展对于PLC一体化实训室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PLC一体化实训室建设平面布置
为了方便以后PLC一体化实训室实践任务的开展以及实训室的管理,在PLC一体化实训室建设初期,按照整齐、清洁、安全的原则,将PLC一体化实训室划分为教学学习区、实训操作区、储物区三部分。教学学习区排放若干桌椅,前排放置讲台,安装投影设备以及黑板等。实训操作区内有PLC仿真教学软件等PLC实训设备仪器。储物区主要储存实训项目开展所需的各种元器件。
另外,考虑到管理层面的问题,在实验室建设初期,为了解决实验室设备的管理和场地清理问题,建立了大型的储物空间,使得各种不同的元器件得到了很好的整理。
除此之外,还专门配备了回收空间,让学生回收在实训过程中产生的废料以及安装过程中的破损元器件。二次回收处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二次回收的习惯。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还可以让学生的检修技能得到提高。
二、PLC一体化实训室教学改革
1.PLC一体化实训室教学手段改革
为了实现多元化的教学,笔者学院在实训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丰富了实训教学的课堂。其次,学院增加了观摩教学,与电气公司交流,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工作环境当中,请技术人员指导实践,与实际接轨,让学生提前了解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训能力。
2.PLC一体化实训室教学模式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是以教师为主体,领导学生学习,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抑制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为此,笔者学院建设了教学学习区,可供师生进行交流学习,知识传授。在教学学习区和实训操作区设置了一条安全线。由于该课程的工作环境是380V、220V的高压,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在教学和工作去之间铺设安全线,并要求学生进入实训区时必须要穿上电工服以及电工鞋,这有利于保障学生的安全,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三、PLC一体化实训室团队建设
一支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是建设一个高质量实验室的中坚力量,笔者学院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与企业建立了聘用制和派遣制,这也有利于提高学院整个实训团队的水平。实训中心建立后,学院聘请公司的高级工程师前来实训中心参与培训,与学员分享专业技术、管理经验等。同时,学院也派遣年轻的骨干教师前往企业进行生产实践,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与企业接轨。
四、对于PLC一体化实训室建设的思考
实训室建设在技工院校建设中充当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实训室建设初期,要深入调查本专业课程的体系结构、课程的具体安排,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还要深入研究行业的发展方向以及企业技术的发展趋势。对需要购置的设备进行科学的性能评估和质量检测。在实训室管理方面,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大家的行为。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设备损坏和材料的消耗,需要大家确实有效地实施相应的规章制度。
篇3
近年来,国外种子公司的强势登陆使得种子市场竞争转为国内和国际双重竞争,品种更新速度加快,对育种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水平的育种家、先进的育种技术、优质的育种资源和更快的品种选育进程皆是我国现代种业发展的根本。虽然天津市黄瓜现代育种技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但是由于国外种子公司提供的待遇优厚,导致科研人才流失比较严重。其他农作物的现代育种技术发展缓慢,仍以常规育种为主,生物技术应用不广泛,大多数企业缺乏育种领军人才和优质团队,育种周期较长、效率较低、成果转化速度比较慢,还不具备生物育种能力。
2知识产权保护难度还较大
由于种子市场无序化、育繁种基地分散管理等原因,高价套购、盗版包装、掺杂使假、换用类似或雷同包装等侵权现象仍然较多,导致种子科研机构自主品种的知识产权难以得到有效保护。以黄瓜所新育成的市场主打品种“津优35”为例,许多国内种子公司通过不法途径均拥有该品种的亲本,并擅自进行繁种与销售,严重损害了品种权拥有者的权益。此外,受全国种业大环境及国外种子公司加入的影响,育种科研人员流失严重,间接导致了育种单位品种资源的流失。
3天津种业科技的发展对策及保障措施
3.1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国务院《关于推进现代化农作物种业发展意见》所设定的发展思路,结合集约型、节约型、生态型天津现代都市型农业的发展方向,以全面提升农作物种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科技创新引领种业发展,加大投入,搭建平台,整合资源,集成政策,着力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着力建设具有区域特色、以黄瓜、花椰菜、杂交粳稻等为主的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中心,着力建设服务国内外种业企业、科教机构及各类社会服务机构的环渤海地区种业交易交流服务中心,努力提高天津市种业的影响力、竞争力、控制力和吸引力,服务现代都市农业建设。
3.2重点任务
以科技支撑种业发展为切入点,围绕“2个中心”的建设,建议重点实施以下任务。
3.2.1构建种业育种基础研究创新平台以国家和地方的重大科研项目支持为基础,集中优势力量,以天津市具有种业研发优势的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及相关高校为依托,搭建种业育种基础研究创新平台,建立开放的蔬菜、农作物遗传育种实验室,在重大技术和关键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创新育种资源材料,提升天津市优势作物整体研究水平,提高育种效率,满足现代农业对品种创新的需求。
3.2.1.1种质资源创新与共享体系建设立足天津市农业生产与种业产业发展需要,追踪国内外育种发展方向,重点解决特异、优异种质资源缺乏及优良种质资源创新手段落后等问题,不断丰富种质资源,构建具有遗传性状多样的核心种质群或优异种质群。提高新品种和育种中间材料真实性和特异性的测试、鉴定、评价能力,在国内外广泛征集特异性种质资源和育种中间材料;建立健全资源保护和交流利用机制,丰富特色资源,围绕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现代育种目标,以抗病、抗逆和高品质等为重点,建立种质资源的高通量筛选与评价体系。
3.2.1.2构建高效的育种技术体系结合当前新品种选育的主攻方向,通过农作物分子标记、细胞工程、染色体工程、诱变育种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建立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创造和快速纯化优异种质资源,开展规模化、精确化育种,提高育种研究的精度与效率;建立高通量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平台,将分子辅助育种技术、现代细胞工程及常规育种技术有机结合,通过对作物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作物品种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等进行研究,选育优质、多抗、专用系列蔬菜和大田作物新品种,提升天津市优势作物整体研究水平,以满足现代农业对品种创新的需求。
3.2.1.3开展优势作物基因资源研究以天津市的优势作物为研究对象,结合种质资源的收集处理与创新,从中发掘具有高产、抗病、耐高温低温、耐盐碱等优异基因的资源,开展基因组学、基因表达谱等的研究,从中发掘和克隆新基因,并创制一批转基因作物,为新品种选育提供育种材料,提升育种技术水平。
3.2.2建立区域良种培育中心通过政策优惠和项目支持,重点推进天津市种业龙头企业与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天津农学院等进行人才、技术和资源的有效对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多方合作、利益共享的区域良种培育中心,将科研单位丰富的育种资源、先进技术、高级人才和优良品种引入良种培育中心,引导种业龙头企业建立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规模化的商业化育种模式,高效开展新品种选育,促进以企业为主的应用性研究发展和品种的商业化进程,使企业真正成为品种创新的主体,建立起现代种业技术创新体系。
3.2.3提高种子生产质量开展机械化制种技术的研究,建立高产高效杂交制种的技术体系,提高单位面积的制种产量,降低种子的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种子清洗、加工、包衣、包装、检测设备和技术,并使其实现本地化,重点加强玉米种子的果穗烘干和分级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针对不同作物种子包衣剂配方及包衣技术开展研发;可将有关烘干、包衣、精选等种子制种和加工设备纳入天津市农机购置补贴的目录;完善种子质量检测技术体系,建立种子DNA指纹库,开展转基因作物鉴定、品种纯度鉴定、农作物种子健康和活力检测等技术的研究。通过提高种子的加工和检测水平,抗衡国外种业企业对国内种子市场的冲击。
3.2.4强化繁种基地建设建设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现代化安全可靠稳定的原种和杂交种子繁育基地,是种子产业化发展的有效保障。在优化天津市种子产业发展布局的同时,在全国优势作物主产区建设区域性良种试验示范基地;完善海南、云南南繁育种基地建设;完善优势作物区域育种试验站建设,改善种子基地的生产条件,加快品种选育速度,实现种子基地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
3.2.5加快种业科技人才与创新团队的建设围绕蔬菜(黄瓜、花椰菜、芹菜、西甜瓜)、作物(玉米、杂交粳稻、小麦)等重点研究领域,瞄准科技创新的主体目标,培养造就紧跟世界农业科技潮流、具有国际国内大视野的种业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对高层次研发人才和优秀经营人才的延揽,着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协作、业务精良、遵从职业操守的种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转化推广队伍和管理服务队伍,不断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建立人才吸引、留住用好高端人才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尊重和保护种业基础性研究人才,在成果奖励、职称晋升等方面予以一定的优先倾斜。同时,通过技术的有偿转让或入股等形式,鼓励科技人员向企业流动,为种子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科技支撑。
3.2.6加强种业国际合作交流抓住农业日益市场化、国际化及国家大力推进种业发展的机遇,充分利用天津市的区位、资源与人力优势,鼓励天津市科研机构和种业企业与国外的农业科研、教育机构和经济组织广泛开展多方合作与交流,引进国际先进育种技术、优势种质资源和关键设备,加快育种水平与国际接轨;支持优势种业企业率先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种业市场竞争;同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外资在天津市从事种质资源搜集、品种研发、生产、经营和贸易等行为。
3.2.7创建种业交易交流服务平台发挥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在转基因产品成分监督检验测试领域的技术优势,利用分子检测技术,开展农作物种子快速检测和转基因产品成分检测技术研究,完善种子质量和转基因产品成分检测技术标准。完善天津市科研机构和种业企业的育种攻关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搭建优良品种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促进知识产权的合理流动和转化速度。建设天津种业对外宣传交流的中英文信息网站,支持符合条件的实验室加入ISTA(国际种子检验协会)等相关国际组织;同时发挥天津会展经济迅速发展的优势,筹办或承担国际性的种业交易会,举办高水平、高质量的种业发展论坛,在种业领域实现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的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
3.2.8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推广与良种产业化依托天津市农业科学院武清创新基地,建立一个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可进行国际交流的大型市级现代化综合农作物品种展示基地;结合基地建设的优化布局,在有关区县,建立特色农作物品种展示基地;同时可承担国内外引种筛选、鉴定试验以及开展技术合作交流,形成适用新品种、新技术等新成果的熟化与集成;针对良种产业化存在的问题,重点对黄瓜、花椰菜、大白菜、芹菜、玉米、小麦、杂交粳稻等的育繁推等关键环节与技术进行研究,推进天津市良种产业化进程,全面提升天津市种子产业的竞争力。
3.3保障措施
3.3.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源整合、资金聚焦”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主管单位会同有关部门成立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工作协调组,并通过联席会制度的建立,研究解决推进天津市农作物种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并拟定重大政策;在责任分工明确的基础上,强化对重点工作落实完成情况的督查,合力推进天津市种业的跨越式发展。
3.3.2加大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市级财政种业专项资金,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种业,大力扶持良种选育和推广、种质资源创新保护及开发利用、种业基础公益研究、商业化育种及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发展等。加大金融支持、服务力度,针对种业生产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加速银企合作,优先安排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对种业企业给予扶持;依据种子生产特点制定可操作性强的保险方案,建立种子生产风险分散机制,加大财政投保补贴力度,提高理赔标准,简化理赔程序。培育种业名优品牌,不断完善种业市场准入机制,强化种子生产、加工等标准;建立种业名优名牌认证和骨干企业评选与奖励制度,着力种业名优品牌的扶植培养。优化种业企业发展环境,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及多功能用地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和扶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对于符合条件的种业企业用地予以优先考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企业发展的硬件环境。
篇4
5、6月份,乡村振兴服务队××××队,紧紧围绕五大振兴积极开展工作,现将近两个月来的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1、围绕组织振兴方面,我们对所服务5个村的党建工作进行了全面调研,通过座谈交流、入户调查、党员谈话、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摸清各服务村党建基本情况,形成调研报告,并及时将调研情况反馈给镇党委。
2、及时传达市两会情况,组织学习市政府工作报告;学习中央两会精神,政府工作报告。严格落实“”制度,开展主题党日2次,集中学习6次,集中观看灯塔大课堂第十课,组织收看××××干部大学堂·空中课堂直播课程;重温入党誓词;入村开展志愿服务工作。
3、通过多方联系邀请××××文化馆副馆长××××、演出部主任××××、合唱团成员××××一行到××××镇考察调研,座谈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形成战略合作等事宜。
4、围绕产业、文化振兴方面,积极联系省××××集团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对所服务的5个村就乡村文明村内文化长廊建设情况现场考察、航拍,研讨文化长廊设计方案,促成该公司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一分田项目。
5、按照市委组织部要求,积极开展扶贫村贫困户饮水安全问题摸底调察,并按时完成。
6、积极配合××××县龙××××镇××××村第一书记到乡村振兴服务队××××队学习参观交流。
7、积极促进××××村土地流转工作,并联系投资意向人到村实地考察洽谈。
8、前期,为促进××××村村居生态环境提升及村集体产业增收,我们通过协调并组织该村书记到新泰市考察学习黄花菜种植情况,近期服务队对该村黄花菜种植、生长情况进行了多次察看调研,效果明显。
9、按照万名干部下基层工作要求,××××区纪委纪委副书记、区监委副主任××××一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学院党委书记××××、××××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等一行7人先后到服务队调研工作并看望派驻服务队同志,座谈交流乡村振兴工作,为服务村送去党建学习资料。
10、按照市委组织部要求,积极申报“××××”典型材料。
11、通过多方联系联合××××中医药大学眼科附属医院在××××镇开展“助力乡村振兴光明行动”,为镇域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并联系省××××电台健康××××栏目进行跟踪报道。
12、助力做好乡村防疫工作,积极促成健康××××栏目与镇卫生院健康人才培养合作,协调镇卫生院××××院长参与健康××××栏目直播。
13、为促进农民增收,我们积极联系了解××××家庭农场协会相关事宜,目前正在洽谈中。
14、积极联系好品××××项目,助力××××镇特色××××产业品牌提升。
15、促成线上平台××××与镇上蔬菜批发市场合作,组织视频会议(服务队、市场运营公司××××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平台三方),目前完成框架协议。
16、继续联系××××××××教育发展有限公司进一步交流乡村文化建设规划设计相关内容,探讨深度合作,拟就开发教育实践基地项目进一步考察交流。
17、积极配合镇党委政府完成××××村森林村居及××××村市级绿化示范村申报资料。
18、三夏生产正当时,服务队队员分组调研服务村麦收情况及玉米种植情况。
19、按照区委要求,参加“××××××”全市脱贫攻坚暨乡村振兴工作现场会。
20、通过多方联系邀请××××技工学校×校长到××××镇,就助力乡村产业、人才振兴座谈交流。
篇5
交流是人类的一种强烈需求,并与学习密切相关。互动被证实在情感层面上对学习者非常有益———它可以增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与学习动机。无论是从促进教学的发生还是在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情感交流,甚至在促进各种协作学习的目标的实现中,远程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社会互也对学习者的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线教学互动相比完全的面对面交流,更为个人化、更亲密,也更有社区归属感。能力提升在线学习更容易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可以更大程度地参与并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及其中的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
2电大远程教育在线互动活动存在的问题
2.1网上资源建设和应用方面的问题
教师对网上资源更新和维护不及时,内容陈旧,创新和特色的资源不足,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比较普遍,缺少适合成人远程学习的学习内容。学生很少阅读浏览和下载资源。
2.2日常辅导答疑方面的问题
教师对网上教学的教学策略应用不足,学生参与度不高,发帖数量少,发帖质量较低,点击率低。
2.3网上实时教学活动方面的问题
活动无主题、无设计,或有主题设计,但设计形式单一,问题层次较少,交互停留在简单的问答式水平上,缺乏活动过程的引导;学生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率低。
3电大远程教育在线教学互动活动存在问题分析
3.1在线辅导教师欠缺,辅导课程多,对课程内容深入研究不够
电大远程教育的师资队伍不强,专业老师少,有的一个专业只有一个老师,没有组成课程资源建设团队;课程辅导教师负责课程比较多,工作量大,任务重,每个老师每学期负责5-6门课程的资源建设,还要组织实时和非实时答疑和面授课,很多情况下只是在忙于应付日常工作,没有太多的时间深入研究所负责的课程内容,所以造成网上资源不够丰富,内容陈旧,多数都是文本资源,理论性的内容较多,实际应用不多。其结果也会导致学生不愿阅读和下载资源。
3.2对在线教学互动活动价值认识不足
如前所述,在线教学互动活动发挥着知识传递、情感交流、能力提升等重要的作用。但是,学生对在线教学互动活动价值认识不足,目前,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一方面多数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在于如何通过考试,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拿文凭,缺少对知识的渴望,除非上网发帖成为其获得成绩的必要条件之一,否则,不愿上网交互。上网交互的目的是看老师是否透露与考试密切相关的信息,当发现老师不会在网上透露考试题时,也就对上网交互失去兴趣。另一方面对于学生上网发帖,没有得到辅导老师的及时回复和满意答复,如果这种情况出现几次后,会使学员感到失望,因此将大大影响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
3.3在线学习讨论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方面欠缺学习活动通常由教师设计,学习者的任务是按照活动要求去做。在教学材料的选取上,重理论轻案例型文献。在教学活动及设计上,多数课程辅导教师没有注意为学生提供完成作品的模板,以及作品案例供学生参考,从我所教授的金融学这门课程观察得出,凡是提供模板或样例的作业,学生完成的比例都较高,而且质量也较好。模板和样例有助于降低学习活动形式上的难度,维持学习兴趣,使学习者的关注点聚焦于学习任务的内容本身。
3.4在线辅导教师在线教学技能欠缺
电大远程教育辅导老师在线教学互动中对于激励学生、提出启发性问题以及提供有效的反馈等技能欠缺,从小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往往处在高于学生的位置,比较善于传授知识、批评教育、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等,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评价得非常简单,只是单纯的给个分数或者是三言两语的不疼不痒的写几个字“好”、“不好”、“写得太差”、“写得不错”等话语,这样学生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好在哪里,差在哪里,实际上学习活动是做完了,但是没有进一步提高。
4电大远程教育在线教学互动活动的改进措施
4.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课程团队,资源共享
各个独立的电大教师队伍比较弱,但全国电大系统的教师队伍就比较强,一方面可以通过引进和增加教师,另一方面利用电大的优势,可以通过组织全国电大系统的各课程责任教师,组成课程团队,共同建设课程资源,共同服务一门课程。在建设学习资源时,建设符合成人学习的学习内容,比如:多建设一些微课件、采用碎片化教学等,做到资源共享。目前国家开放大学新开发的平台,正在尝试这种方式。
4.2加强引导学生对在线教学互动活动的价值认识
远程学习的许多学生不愿意参加在线互动,这是最大的障碍。他们不愿意发起问题或者参与互动,在老师之外独立完成工作,毫无疑问部分原因在于这确实是很辛苦的工作!老师们有时候需要更多耐心来说服学生相信协作性互动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采用自愿和有约束性的两种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互动活动,既有又鼓励又强迫学生参与的互动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互动的价值。同时老师除了要解决他们知识上的疑惑之外,还要增加人文关怀,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他们就会更积极地投入到远程学习中。
4.3有效组织和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互动活动
能否让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的进行,教师对学习活动的组织和设计至关重要。首先在设计学习活动的学习材料上,要更多的采用典型案例型的文献,因为往往案例型学习材料贴近实践经验,有利于引发学习者基于自身经验的讨论交流。由于案例分析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学习者、教师、专家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交互,有助于意义协商的深入进行。其次,组织讨论时老师要给讨论的内容一个框架。讨论的话题一定要给学生一个讨论的支架,引发学生的讨论,这是很重要的。不然就会出现在讨论的时候要么学生不积极发言,没人参与,要么就会出现很多学生发言但毫无主题。那么解决这个矛盾的重要手段就是老师给出讨论内容框架,这样可以约束学生讨论的范围。
4.4加强在线辅导教师在线教学技能培训
篇6
一、积极挖掘教师的隐性知识
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适应性强的师资队伍,除了要使教师运用好显性知识外,更要发挥其隐性知识的作用。隐性知识相对于显性知识。所谓显性知识,是指以文字材料、光盘等形式表现出来的知识;而隐性知识,则是藏在人脑中,别人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的知识。据专家估计,在人的知识和经验中,有70%以上属于隐性知识。显然,如何发掘高校教师的隐性知识,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我国企业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已有专家和企业家开始重视并探索如何发掘员工的隐性知识。而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高校对于发掘教师隐性知识的探索还处于很不自觉的状态。笔者认为,要在高校的专业与学科建设中较好地发掘教师的隐性知识,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口头交流。主要是通过经验交流会、专题研讨会、专业论证会等形式,让各位教师推心置腹地发言,将自己的知识、经验、体会等贡献出来,大家交流、分享。(2)文本式交流。即通过总结、报告、案例、说明等文字材料来交流新思想、新经验、新体会,使教师对专业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隐性的思想火花成为可读可见的显性知识,实现知识的共享和交流。(3)内部刊物式交流。这种形式的优点是可以分栏目、分专题、周期地进行。这种做法使许多重要实用的新思想、新经验在几百字的摘要里保存下来,并用于交流。(4)校园网交流。前面三种形式的交流也可以在校园网的展开,这样更可打破时空的限制,提高交流的频率与数量,迸发思想的火花、智慧的光芒。
二、建立高效的教学型团队
目前,关于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见,也没有学者对教学团队概念进行过明确界定和阐释。结合团队的基本概念,笔者尝试提出高校教学团队的概念为:由某一专业或某一课程的教师组成的、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而相互协作、共同承担责任的教师群体.高校教学团队是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一种形式,它与高校科研团队一起构成高校基层学术组织的一种新形态。建设高校教学团队,必须从观念、机制和文化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为教学团队建设开辟平坦的实现通道。(1)树立和强化团队合作观念。团队作为一种组织形式,能够发挥出教学的最大效果,能够促进教师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同时能够成为大学进行组织创新的生长点。同时,创新教育要求必须用新的教育观和教师观重新审视本科教学,克服现行教学管理体系中的阻滞因素,用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来从根本上保障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因此,建设教学团队,首先要在教师和高校管理者中树立团队观念,从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高度认识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和价值,为教学团队建设提供观念支撑。(2)倡导和培育协作精神。团队与群体的根本区别在于成员之间是否能够进行良好沟通和协作。不论是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身份变化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团队目标,都需要团队成员之间能够真正实现团结协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共同负起责任。(3)提高个体情商.团队情商的基础是个体情商。要提高团队情商,首先应从提高团队成员的个体情商开始。对于个体而言,情商以自我意识为基础,包括乐观、同情心、情绪自制和情绪伪装等。虽然个体情商会受到先天性格的影响,但后天有意识的培养,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对个人情绪进行成熟调节的能力。首先,团队管理者要积极培养团队成员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激励,让个体充分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感情,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始终保持较高的成就欲望。 其次,团队管理者要帮助团队成员提高人际技能,如何倾听他人,理解他人的感受,觉察他人的真正需求,引导他人并与他人沟通内心的真实想法。总之,教会个体理解并适应他人的情绪,使个体和团队永远身处在一个温馨、融洽的人际关系之中。第三,团队管理者要教会团队成员管理自己的情绪。成员如果不能控制自我情绪,不能化解不良情绪,那么低落的情绪不仅影响自己也会影响他人。团队管理者要帮助个体在自觉控制情绪、调整情绪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与快乐。第四,建立和完善资源供给和保障机制。教学团队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其建立、生存和发展需要团队外部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这些资源中既有物质的,如团队建设和活动所需要的场地、设施、条件以及团队成员的培训机会等,也包括政策资源,即组织为教学团队建设所进行的管理政策、考核体制和激励与约束机制的调整。相对于物质资源的供给,政策资源的供给是教学团队能够发挥作用的根本保障。
三、多渠道培养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很多,归纳起来有三大类:一是校本培养,立足学校,利用本校教育资源,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进行培养;二是校外培训,将教师派到国内外培训机构、企业进行学习和训练;三是校企结合,通过产学研合作办学来进行培养。具体培养方式有:
1.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短期培训是职前培养教育的主要手段,以脱产培训为主,重点包括:对缺乏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进行普及实践技能的培训,便于他们在获得生产一线经验的同时参加社会职评或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对于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进行强化高等师范教育的培训,使其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满足高职教学的需要。长期培训是职后培养教育的主要手段,应以在职培训为主,侧重职后专业实践技能的巩固和提高,以及技能的更新。
2.一体化教学的培养方式
一体化教学,是通过课程的综合化,将一门或数门专业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打破了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且将两者分割开的模式,要求教师具备这门课程所需的全部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并在教学中运用。让专业教师按照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可以迅速提高相关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能力。这是培养“双师型”教师有效方法。
3.轮岗制的培养方式
所谓轮岗制,就是对中青年专业教师实行定期岗位轮换制度。通过岗位轮换,熟悉本专业相关的实践教学岗位,培养教师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实践指导能力,轮岗期间,学校要组织落实好一对一紧密型的“传帮带”,形成制度, 并纳入教师年度考核的范畴。
4.承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培养方式
实践教学基地包括各类实验室、专业教室、实训中心、校办企业等,实践教学基地必须紧跟社会生产的发展步伐,不断更新改造。因此,它是“双师型”教师进行长期培训的场所,应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断完善自我,提高“双师”素质。
5.教师到企业兼职的培养方式
很少有学校公开支持或鼓励教师兼职,主要是担心影响正常教学。教师要真正成为“行业专家”,没有名副其实的岗位实践经验是不行的,而在培训经费和时间紧张的情况下,鼓励教师适当兼职是学校、企业和教师实现“三赢”的有效方式。
6.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方式
产学研结合培养包括参与校企合作办学、科研与开发等。学校尤其应注重科研在“双师型”教师培养中的作用。应鼓励教师结合专业教学改革承担科研项目,承担与专业相关的技术应用研究项目,特别是开发与企业结合的横向技术应用项目。这样,在促进教师学术水平提高的同时,了解和掌握行业、企业的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接触行业和企业的生产、管理实际,为专业教学改革提供第一手资料,促进“双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实际上,上述措施在许多学校已经得到广泛运用,只不过由于过去较多地关注“双师”个体,而未使这些措施充分发挥其作用。因此,要促进“双师”结构教师团队的形成,还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建设和评价标准。
7、全方位保证
篇7
数字化学习型科学教研团队建设是利用数字化教研平台进行区域科学教研模式的探索,是新型科学教研结构和协作方式的创新,是数字化学习型教研中心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数字化学习型科学教研团队建设模型
依托北京师范大学设计并提供的“数字化教研中心平台”,借鉴北师大专家“基于校园网的互动学习型组织”的相关研究成果,我们搭建了数字化学习型科学教研团队(以下简称数字化团队)建设的模型。
数字化团队建设由三个过程组成,即研究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数字化过程。
1.研究是教师的需要
密云县地处北京远郊。由于人口不断向城镇迁移,农村学校的规模逐渐变小,数量逐渐减少,很多学校的科学课由一位教师兼任。在规模较大的城镇学校,每位教师也要兼1-2个年级的科学课。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了问题,在学校内部很难有共同研究的机会和氛围,只能单打独斗。即便是原县级中心组成员,每学期仅有的4次活动,也无法满足教师经常性的研究需要。
研究的过程恰恰是形成学习型团队的载体和抓手,数字化团队的应运而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在充分考虑县域内科学教师现状的基础上,团队首批成员吸纳了市县级骨干教师、县级中心组成员及具备本科学历的年轻教师。为方便交流和讨论,根据团队教师所在学校类别(城镇、平原、山区)和实际任课情况,我们将教师分为3-6共4个年级组(圈子)。每个年级组由6-7名优势互补的教师组成,由市县级骨干分别担任各年级组的组长。每个组的成员结构比例大体一致,保障了各组教师的总体水平相当。
针对团队共同的研究课题和总体规划,组长负责起草本年级组的工作计划,与组员协商每人要完成的基本研究任务。科学教研员在有关专家和领导的支持帮助下,负责协调各组的具体研究过程。
结合项目需要和科学课自身特点,我们基于探究学习的方式,先后将团队研究的课题定为“提高小学科学概念教学的实效性研究”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策略研究”。
2.学习是研究的必然
学习的过程是数字化学习型科学教研团队建设的核心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根据研究问题确定学习的方案和制度,包括学习的计划、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学习的机制等,保证学习活动顺利开展。
项目启动初期,我们安排了较多的团队学习活动。由北师大的专家就数字化团队如何基于“数字化平台”开展研究、学习和交流活动做系列培训,为我们的团队能真正成为学习型团队提供理论支撑。与此同时,北师大专家还深入课堂,针对具体的课例做细致的引领性指导。
个人的学习主要包括针对研究问题,教师自主阅读相关理论书籍、上网搜索相关资料、通过多种途径就具体教学中的问题寻求解决之道等。
“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是学习型团队的重要标志。正如同志所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的过程作为形成学习型团队的过程性事件,必然将贯穿于研究活动的始终。“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逐渐成为团队成员的共同追求。
3.数字化是研究的轨迹
研究是教师的需要,学习是研究的必然,而数字化则是研究和学习的轨迹。利用平台将研究活动数字化的过程是区别于以往的团队研究的显著特点。数字化课题方案、数字化研究过程、数字化学习内容与教学过程、基于平台的学习与交流……
正是源于研究过程的数字化,伴随着研究的推进,数字化平台上动态生成的圈子资源越来越丰富。与众多的资源库不同的是,圈子资源是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每位团队成员在奉献智慧的同时也能分享同伴的智慧。圈子资源不仅仅是每节课的教学设计和相关课件,更包括这些优质资源的生成过程。圈子讨论、圈子博客、团队成员的个人空间等不同板块从不同侧面记录着团队的发展历程。
研究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数字化过程这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中每个过程都是结合团队成员的工作实际,根据研究需求与学习需求,将团队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团队工作与个人工作相结合,实现学习与工作共振,达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目的。
二、数字化学习型科学教研团队的教研模式
数字化学习型科学教研团队的基本理念是:在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以数字化平台为载体,以集体教研、协作备课、教研员参与为抓手,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教师区域内跨校的交流、分享、反思和传承等活动,有效促进密云科学教师群体素质的提升和个人的自我超越,为提升全县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团队成员基于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交流教育教学经验、思想,分享教育教学资源,反思教育教学得失,传承教学资源和团队文化。这既是研究的过程,也是不断学习、不断发展的过程。现仅以“动物怎样繁殖后代”一课的课例研究为例,简介上述模式的运作过程。
2011年春天,正值北京市开展课堂教学评优活动。这次活动的研究主题刚好为“提高小学科学概念教学实效性”,研究范围定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结合市级活动具体要求,我们重新规划了数字化团队研究的基本思路:充分利用“数字化教研平台”,力争团队教师全员参与,打破年级界限,共同经历研究的全过程,确保整个研究过程的数字化。
1.实践
教师已有教学实践经验是具体课例研究工作的基础,经一系列研讨活动生成的优化教学设计是否真的优质也需教学实践的检验。
在“动物怎样繁殖后代”一课的起始阶段,团队成员纷纷将自己以往上课积累的相关资源上传到数字化平台该课下的“相关媒体素材”文件夹,作为共同研究的起点。
核心备课组教师充分借鉴团队成员提供的已有经验,形成初步的教学设计,上传到“初始教学方案”文件夹下供团队成员讨论。
2.交流
针对本课的初始教学方案,团队教师结合有关概念形成的理论及课程标准等方面的学习,就该方案的目标设计、材料准备、实验设计、教学环节设计、评价设计、是否可操作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研讨和交流。
由于团队成员分属不同学校,且距离较远,除唯一的一次现场交流外,其余都借助数字化平台的“圈子讨论”板块进行。由于团队内教师各有所长,交流的过程实际上成为教师间思想碰撞和交锋的过程,更是互相学习提高的过程。
结合大家的意见,核心备课组教师先后将教学方案改写达10次之多。先后有多人通过实际教学(实践)检验方案的可行性,并提供反馈意见供团队成员继续讨论。
通过反复多次的实践——交流(线上异步)过程,由专人形成比较公认的教学方案,上传至“优化教学方案”文件夹供大家分享。
3.分享
对于“优化教学方案”文件夹中的资源(PPT、教学设计方案、前测数据等),每位教师都可以在个人空间的课程板块进行再设计。主要是结合本校和本班学生的实际,对优化方案做个性化处理,并实际应用于教学(实践)。
4.反思
每位参与试讲的教师上课后,都要在圈子博客内撰写反思,与同伴交流实践后的得与失,使研讨活动得以深入进行。
直接借鉴优化教学方案上课的教师则要将自己个性化部分的得与失与大家共享。
最终承担评优课任务的教师则从课题研究的角度对本课的研究构成做更深入的反思,其撰写的《在前概念和科学概念间铺路搭桥——以“动物怎样繁殖后代”为例》一文在《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第3期发表。
对于每位教师来说,自己和同伴的反思既可以迁移到其他课的教学,也可以以后再上本课(实践)时作为进一步改进的依据。
5.传承
在实践、分享、交流、反思等几个环节,都能在数字化平台上的相关板块留下印迹。数字化资源的有序保存、系统呈现和不断生成的过程,真实地记录了一节课从雏形到不断趋于完善的过程,也记录了教师个人和团队不断超越和创新的过程。
对于后来者而言,通过数字化而传承下来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将有助于他们从中汲取经验教训,避免在教学实践中再走弯路,从而加快专业发展的步伐。
针对“动物怎样繁殖后代”一课的研究,我们只组织过一次较多人参加的现场常规活动,其余大量活动都依托于数字化平台和县教委视频广播系统进行,教师足不出户(校),即可全程经历选课,初步教学方案的确定,试讲,试讲时发现问题的解决,实际上课后的再反思、再实践等不断打磨的过程。这在没有进行数字化团队建设之前是无法想象的。
三、数字化学习型科学教研团队建设成效
数字化团队项目自启动以来,历经全面开花式的资源建设、重点课的打造、常规教研与数字化教研的整合、一节课的持续深化研究等不同发展阶段,其主要成效可概括为以下两方面。
1.数字化学习型科学教研团队为教师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
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和锻炼骨干教师无疑是教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规教研的工作,对骨干教师的培养一般是“面对面+电话+邮件”的方式,总体效率相对较低。借助于数字化平台,在扁平化的管理机制下,每位教师都有了充分的话语权,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
2.数字化学习型科学教研团队创设了团结和谐的研究氛围
篇8
【关键词】教学云资源;建设与共享;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6—0058—04
一 引言
大数据一词被越来越多地提及,随之而来的是海量的数据所承载的庞大信息量,深刻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这些海量信息和知识以惊人的速度时刻更新着,如果无法快速实现共享,不但会使信息丧失价值,造成信息的冗余,还会进一步扩大信息丰富者和信息贫乏者之间的鸿沟,也不利于创造建立在此信息基础之上的新知识。
数字化校园、智慧校园的建设已是普遍现象,随之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这些资源丰富多元并且多媒体化,可以在网络上非常迅速地传递。随着云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些日新月异的海量数字化教学资源,慢慢形成为高校教学资源云。信息化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构建高校教学云资源服务体系,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教学云资源服务体系的构建是高校教学信息化的基础,也是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必要条件。本文主要从教学云平台建设、云资源的建设、云资源的共享、云资源应用与服务以及体制机制的建设等五个方面进行探索,构建高校教学云资源服务体系,如图1所示。
二 高校教学云资源平台建设
高校教学云平台的建设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平台的建设两部分。其中硬件建设包括校园有线网络建设、IPV6、无线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出口带宽升级,教学云平台支撑服务器、存储设备,虚拟现实制作与应用环境建设,移动学习基础设施的建设等。而软件系统平台的建设则包括教学云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网络学习平台、宽带多媒体教学系统、多媒体开发工具、信息化教学支持服务平台、试题库、案例库管理系统等、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学习工具、虚拟学习社区建设等。
三 高校教学云资源的建设
数字化教学资源具有信息多样性、互动性、扩展性、共享性、再生性和存储网络性等特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在为师生提供庞大教学信息的同时,也因其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动态流动和开放性的特点,对教育信息资源的积极建设、充分利用和有效管理提出了挑战。为提高教育信息化进程,实现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对极大丰富和种类繁多的教学云资源进行种类划分,以便根据不同类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
目前关于教学云资源的研究视角是多样的,对类型的划分也没有统一的定论。国内很多学者认为数字化教学资源是以网络为主要交流、传递、存储方式,经过数字化处理的各种可被教学活动所利用的一切数字化信息资源,大致包括教学资源素材库(各种多媒体素材库如: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视频、音频、动画素材等,案例库,试题库,文献资料,教育资源索引,课件与网络课件等):网络精品课程;教学视频点播网站;数字化图书馆;教学系统公共服务信息;其他网络应用素材和资源。
有的学者提出教学云资源的类型可用两种方式进行划分,一是按照教学云资源的表现形态可将资源分为数字化硬件资源、数字化软件资源、数字化系统集成环境和人力资源;二是从教学云资源的来源可将资源分为设计的资源、利用的资源和集成的资源。
美国教育技术CEO 2000年论坛报告中提出了数字化内容(Digital Content)的概念,“认为用e-Learning的视角重新审视教学资源,其内容将大大扩展,主要包括学习材料(Content),学习工具(Tools)和交流工具(Communications)三大类”。目前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飞速发展,迅速在高校师生中普及,在各种APP的广泛应用下催生了新的使用习惯和应用需求,充分利用碎片时间,随时随地通过网络高效率学习己蔚然成风,也促进了移动平台在数字化校园中的应用,包括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等知名院校纷纷推出自己的移动平台。依据以上分析,结合目前形势,本文认为教学云资源从学习材料、学习工具和交流工具三个方面建设使得教学云资源的内容更广阔,不仅大大扩展了师生相互交流和获取知识的渠道,而且为转变教育观念、增添新的教学形式提供了支持。
1 学习材料建设
通常讨论的教学云资源指的是学习材料,主要有三大类型:素材类,包括文字、图形图像、语音、影像,动画以及各种教学资源库;网络教学资源,主要是网络课程、学科网站、专题学习网站和网上教学资源等;教学软件类,包括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网络题库、常见问题解答等。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共建与共享取得一定成绩,主要以精品课程为主。
2 学习工具建设
在计算机和网络时代,各种学习工具层出不穷,学习工具的有效选择是个人有效学习的前提。全球知名的学习工具软件统计分析网站“学习与绩效技术中心网站”(Centre for Learning&Performance Technology,C4LPT)每年评选出年度领先的100个学习工具(Top 100 Tools),并根据侧重功能的不同将学习工具划分为12个类别,不但涵盖常用的公共学习网站(如YouTube,Wikipedia等)、各种教学工具(如Blackboard等),并且特别提到了博客、微博、通讯、图片和音视频等各种即时信息服务的工具,旨在为用户推荐、介绍优秀学习工具的同时进行e-Learning的普及教育。学习工具的建设着重在于根据教学、科研和管理的不同需求,充分利用传统学习网站和教学工具的成熟技术优势,并结合快速发展的移动学习技术,创建可以广泛应用在高校各项教学和科研活动中的有效学习手段,通过信息网、资源网和学习平台等途径获取知识,并实现知识内在和外在呈现形式的转换,促进学习者对知识更好的掌握。
3 交流工具建设
学习者动机在学习过程和交互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各种类型学习的质量和效果。但是,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者之间的物理隔离使学习者的动机和感知学习的能力较差。当学习者与教师以及同伴之间互动交流较多时,学习动机通常较高,学习者需要借助一定的网络软件工具实现相互之间交流。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运用类型丰富的网络交流工具势在必行。网络交流工具大致可分为4种类型:Email类,包括电子邮件和电子杂志,交流方式为网络邮件,是交流工具的最初发展形式,利用广泛但不具及时性:BBS与聊天室类,包括留言板、论坛和聊天室,交流双方可进行及时交流;网上社区类,如天涯社区等,综合多种网上交流技巧,并融合多种形式的娱乐和服务的网上虚拟社区;即时通信类,如ICQ、QQ、MSN、飞信以及最近广泛应用的微信等,是方便、快捷的点对点沟通软件,也是网上交流的最佳工具。交流工具建设的重点在于将现有的工具充分利用在教学之中,如利用微信,将课程内容的预习提前告知,或将课堂讨论延伸到课下,提高交流工具在教学中的作用。
四 高校教学云资源的共享
数字化的教育资源浩如烟海,信息的价值和载体也大相径庭。为提高教学云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教学云资源的针对性,逐步提高云资源的共享质量和效率,保护一些教学资源的版权。应对教学云资源共享进行层次性分类,分析不同接受者的需要和使用偏好,提高教学云资源的针对性。
1 高校教学云资源共享的层次性
可根据教学云资源的信息价值和传播价值的不同,对相关资源进行共享层次的界定,即可以分为组织共享资源、区域共享资源和完全共享资源,如图2所示。
组织共享资源,指在高校内部共享的教学云资源,这类资源的专业化程度高,有较高的教育传播和科研价值,能够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创新、学习交流、师生互动等,如专业资源库、专业课程录像、微课录像、试题库、讲义、多媒体课件、创新作品、案例课程、其他有价值的资源等。这类资源一般在学校、专业团队、科研团队间共享和流通,不允许外界轻易获得。
区域共享资源,指在一定区域或范围间共享的资料,如省内教学云资源共享、市内教学云资源共享、高校间共享等。这类资源有一定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如继续教育课程、地域性的课程资料、对地区或专业发展有促进作用的资料等,如优质示范课、讲座录像、部分精品课程、珍贵的图书文献资料等。通过区域性的教学云资源共享能够提高数字教育资源的利用价值、提高相关资源的利用效率。
完全共享资源,指没有任何限制、面向公众的教学云资源。这类资源一般是科普类、演讲类等专业化程度低、与大众生活、工作等相关性比较高的信息。如公开课,近年来各高校展开了公开课的录制和存储,很多高校都录制了大量的视频公开课和资源共享课。此外,还有一些媒体的视频公开课,如网易公开课等。完全共享资源的开放能够满足不同公众的不同需求,对于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养、实现终身学习有着重要意义。
2 高校教学云资源共享的针对性
教学云资源的价值因利用者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因此加强教学云资源的分类,提高其针对性,不仅能够提高教学云资源的利用效率,还有利于对其进行版权保护。共享和版权已然成为教学云资源的难解之题,共享可以充分发挥教学云资源的价值,版权保护能够保障原创作者的利益。所以,针对不同的资源和利用者可以采取不同的共享方式和收费方式。
面向公众的教学云资源,应采取免费方式。这一类资源多为科普类资源,专业化程度较低、但对于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更新受教育者的知识库有着重要的意义。采取免费传播的方式,不仅可以满足公众的知识信息需求,更能够提高高校的社会知名度,传播高校软实力。
面向教育教学的教学云资源,可采取部分收费的方式。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新一轮的课程建设、资源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且许多专业建设都得到的资金的支持,对教育教学中用到的宝贵资源可采取适当的收费方式,既激励了资源创作者、服务者,也提高了高校效益。
面向科研共享的教学云资源,应采取收费的方式。针对专业性强、信息价值高、知识更新快或极为宝贵的科研资料,且多为科研团队利用的教学云资源,应适当收取部分费用。既可以实现资源的价值、保护创作者的知识产权,也可以弥补资源建设、存储过程中的各种费用。五高校教学云资源应用与服务
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与发展,教学云资源在成为课程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同时,由于数字化资源多元化和分散性,在实际应用时很难在短时间内搜索到适合教师和学生需要的资源。暨南大学在教学云资源共建与共享的实践探索中,根据不同类型教学云资源的特点,有效开展教学云资源的自建、收集、整理、重组、存储和利用,在实践中探索出教学云资源建设与共享的四个方面,以优化教学,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1 教学云资源的新拓展
视频资源具有实时性、集成性、交互性和码率可变的特点,是一种有效的网络教学形式;视频资源库作为学习材料,是教学云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教学和学习环境,快速补充教学科研资源,暨南大学在参考社会上主要视频网站的做法基础上,并借鉴国内其他高校视频资源建设的经验,建设了卫星电视接收系统,即卫星宽带多媒体教学系统:以校园网为基础,接收境外健康、文明、富有学术性和知识性的卫星电视节目,以及部分国内和港澳有线电视节目,并接受本地视频节目文件的远程上传,整合视频资源,实现视频资源的直播和点播。该系统目前接收32套节目,直接收录英美国家播放的卫星电视节目,并通过全自动智能录制软件全程录制,然后根据需要有选择地将有价值的内容编制成适合我国教学所需要的教学资料节目,并接受本地视频资源的上传共享,有效整合卫星电视节目、有线电视节目和本地视频资源,建设数字化教学视频资源库,应用于网络教学、多媒体课堂和音像资料建设,最大限度地扩大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丰富和共享学术资源。
2 传统数字化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高校声像教学资源档案是指通过录音和拍摄等方式形成的,记录高校各种重大活动并对高校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录音带、录像带和光盘等,具有形象性、客观性、真实性和关联性等特点,是高校重要的档案资料和财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声像档案面临存储介质老化的问题,如何对现有的声像教学资源进行抢救处理,是高校在整合教学云资源以实现共享方面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我校建立密集柜,专门存放声像资源,并根据资源的属性,分门别类进行入库,便于检索。同时对声像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一方面将Betacam素材带转化为avi格式,以光盘形式存储并集中入库,以便进行后期的视频编辑;另一方面将成品录像带进行数字化并转化为流媒体格式,上传到卫星宽带多媒体教学系统,供师生点播和下载,实现资源共享。
3 自建教学云资源的共享
学校设立了暨南大学教育技术“创新工程”,全方位进行高质量网络教学云资源建设,每年进行一批立项,项目类型包括网络课程、专题学习网站、专业资源库、案例库、试题库、网上优质示范课程等,以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为主,优先考虑名师名课、名牌专业、重点课程、素质教育基地等,根据教学的需要分批进行建设,实现自建教学云资源的共享。
4 师生共建网络课程与教学资源
我校利用网络教学平台(Blackboard教学平台),开展师生共建网络课程与资源,加强网络教学、辅助课堂教学并提供互动交流,帮助学校实现网络教学的管理与监控,集“数字化课程建设”、“教学过程组织实施”、“数字化教学评价”、“师生交互讨论”、“教学成果宣传展示”和“教学模式创新”功能为一体。我校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设立了基于该平台的网上优质示范课程项目,积极开展新型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深入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应用的规律,组织开展实施了小组协作学习、辅助课堂讲授、混合式协作学习、技能训练、主题探究、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七种混合式教学模式,以点带面地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
网络技术的最大特点在于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高校无论是对教学云资源的新拓展,还是在对传统声像档案的整合,以及在自建和师生共建数字化资源方面,都充分利用网络通讯技术,建设多种网络平台,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借助校园网,学科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利用视音频资源库和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学生也可在网络环境下根据自己需要实现自主学习,扩大知识面。
六 体制机制的建设
为了更有效地促进高校教学云资源服务体系的构建,需采取一系列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
1 建立教学云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
促进优质教学云资源共建共享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强国际间、区域间、校际间以及校内的交流与合作,努力实现资源的融通与共享,做好知识产权保护等。
2 建立优质教学资源评价与奖励制度
制定优质教学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教学资源审核和认证制度,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教学软件大赛,将优质教学资源出版发行,申报教学成果奖等方式,相关成果学校给以认定。
3 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制定和完善教学云资源建设流程、项目管理办法和技术规范等。
4 健全教师培训制度
篇9
【关键词】道路建筑材料 国家级精品课程 实验教学
基金项目:《道路建筑材料》国家级精品课程(2010)资助。
引言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实际是集教育理念、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于一身的综合性工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能带动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推进高效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精品课程是高等院校教学质量建设的重要体现,是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
对于工科类精品课程而言,实验建设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很强的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1]。
高等学校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实施建设精品课程和精品专业,对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经过多年建设,长安大学“道路建筑材料”课程于2010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其中,实验是该课程的一大亮点。本文详细介绍了该课程实验建设的一些经验和所取得的成果。
课程简介
“道路建筑材料”是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传统的重要前导性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等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该课程从最初单一的课堂讲授到课堂教学、课程实验、现场实习、网络教学等环节的互相配合,现在已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得益彰,具有自身独特的风格和内涵,成为一门深受学生喜爱和社会反响良好的经典课程。通过多年的教学建设,2006年本课程被评为陕西省精品课程,2010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相应的实验部分是为以上专业开设的一门配套实验技术课,包括石料与集料、无机结合料(水泥)、有机结合料(沥青)及相应的水泥混凝土与沥青混合料等,因此该实验课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实验技术能力的重要一环。
本实验教学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人才为目标,结合时代需要和学校实际,以学生为根本,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将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构建满足具有创新型工程应用与研究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实验教学体系,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在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协调发展。
实验教学建设
1.教学队伍建设
只有依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的不断努力,才能保证精品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处于先进水平[3]。以老教师为首,引入博士、硕士,提高整体实力,并鼓励教师进修,继续深造(如攻读博士学位、出国研修、进行博士后研究及访问学者交流、参加国际会议等形式)。
课程建设过程重视并扶持青年教师成长。教学团队支持青年教师申报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励计划、培养学科方向带头人;通过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全国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培养学术和教学骨干;通过教学督导制、研究生副导师制,由有经验的教师指导青年教师提高其教学科研能力与水平。积极推进国际、国内学术和实验教学交流与合作, 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公派出国、人员考试、赴国外高校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拓展其国际化视野,开展相关领域的合作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教学队伍中,目前已有2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4人进行赴美国普渡大学、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等高校研修。
教学队伍的学历结构。在21名教师中,有19名具有博士学位,学历结构高是本课程教学团队的特色,包括教授3名,副教授及高级实验师9名,讲师9名。其中,35岁以下的教师12名,35-50岁的教师6名,50岁以上的教师3名,形成了以中青年骨干为主、老中青相结合、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
教学队伍的学缘结构有着良好的学缘交叉,教师分别毕业于长安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著名高校,在外单位获得学位或有过博士后研究经历的教师共9名。
2.实验教学条件建设
(1)硬件:更新、完善教学设备。借助于“交通铺面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及路面结构与材料交通部重点实验室所提供的先进实验设备,根据教学需要,有计划、分批次地安排学生进行课程实验。实验室设备先进,占地面积近5000平米,待建面积3000平米。其中,拥有一批国内一流水平的实验设施,包括电液伺服闭合循环万能实验机、英国“ELE”自动马歇尔仪、日本“三荣”公司车辙仪、石料加速磨光机(意大利)、核磁共振分析仪(美国)、SHEAP全套设备等;拥有国内较完整的“磨损实验”、“腐蚀实验”、“表面涂层制备”等实验设备和手段。此外,还成立了校级材料分析及测试中心,更新了差热分析、红外光谱分析仪等仪器。这些为实施开放式教学,开设设计型和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平台。
(2)软件:提倡和要求博士进实验室。由于高校目前条件所限,实验室专职教师较少。为了保证和充实实验教学,提倡、鼓励和要求留校博士进入实验室,参与实验教学工作。一方面,可以使实验教学得到充分保证;另一方面,进一步锻炼博士的实验教学与动手能力。
3.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1)传统方法。主要包括演示实验及学生自己操作加教师辅导的方式,这种传统方法主要针对基础实验。针对传统的基础实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着重加深学生对实验仪器设备的了解及操作规范的掌握。
(2)结合多媒体:Flas。实验教学中,可把已经制作好的实验动画放在课程的网页中。学生可课前或课后观看,以达到提前预习与课后加强的效果。同时,为学生提供较为完整的自学环境,教师针对每个实验给出配套的实验指导,并提供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
(3)引入工程实际应用。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室内实验的讲授应联系工程实际应用,以加强学生的理解以及对实验重要性的认识,并为其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4)倡导“教学需要研究”的理念。坚持对实验教学进行研究,同时把实验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教学实践。以教学引领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实现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实验教学与研究相辅相成,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改革考试方法,实验成绩计入期末考试总成绩。考试方法和内容是对学生学习重点和方法的导向。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传统的理论课期末考试成绩中,加入20%-30%的实验成绩作为总成绩。在传统的考试方法中,常常是仅对理论课的相关内容进行考核,而实验课仅仅只是完成实验报告,并未作为相关的考核依据。这使学生的注意力往往放在理论教材中,而忽视对实验的掌握,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为此,我们改革考试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实验课的重视。
实验教学改革
1.结合本科创新型实验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等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包括实验内容、方法、材料,独立完成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和开发能力。从而实现实验教学与理论相结合、实验内容与科研成果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加强了学生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培养。同时,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获奖增加了他们对专业的兴趣与信心,也大大激发了其他同学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热情。目前,已有多个作品获得陕西省与国家级挑战杯竞赛的奖项。
2.结合本科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持续一个学期,投入时间较多,因此可较深入、全面地进行实验,取得一些初步成果。本科毕业论文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开展相关实验,为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创新创造了平台,经过近几年的实践,一批学生的优秀论文脱颖而出,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多名学生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同时,这也是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是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紧密结合专业实际使其具有启发性和实用性。
3.开设现代道路建筑材料系列讲座
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都是在实验室里产生的。实验室保持对外开放并与国内外多所高校开展了多方位的学习交流,承办及参与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目前,已承办了中国——泛俄地区交通铺面国际学术会议、全国水泥混凝土加外剂学术会议等。
4.结合工程案例,与实践紧密联系
教师根据实验教学内容,结合工程实例讲授该实验的操作和实际应用情况,可以让学生真实体会工程中应注意的事项,为将来的工作实践作好准备。
结论
1.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实验教学要有一批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吸引学术精英骨干参与实验教学并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从而使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2.从硬件和软件上同时改善实验教学条件,从设施和人员上保证了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与提高。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与方法,多样化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3.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开发新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习友宝,王厚军,古天祥.国家精品课程《电子测量原理》的实验建设[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7):55-56,63.
[2]朱玉贤.现代分子生物学(第2版)[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3.
[3]马悦,申永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促进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07,(11):31-33.
篇10
一、指导思想:
依据xx区教育局颁布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方案》,从我校教师队伍素质现状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出发,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改革,优化组合,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致力于培养和构建一支“师德高尚、爱校敬业、真诚奉献、严谨治学、业务精湛、教风优良、团结协作、廉洁从教”的师资队伍,为创建“教育生活化”特色学校,实现办学品位的再提升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新跨越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二、工作目标:
通过培训力争使我校教师具有以下素质: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使之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新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使之具有综合教育的能力和锐意创新的能力;进一步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使之具有鲜明的教育、教学个性,并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和特色;进一步拓宽文化视野,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理论功底和科研能力,使之成为学科骨干,为教师的成长和成功铺设方便之路。培训以抓师德、抓教改、抓科研为主要途径,树立典型,引导中青年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同时逐步构建校本培训模式,形成校本培训体系,建立校本培训机制,使校本培训逐步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
三、工作要点:
1、抓师德教育,树立师表形象。 “教育生活化”创始人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中包含着重要的师德建设理论,陶行知先生本人又是实践师德理论的“万世师表”。学校将组织教师学习学校将组织教师阅读《教师的师德修养》《陶行知生活教育丛书》、《陶行知论著百篇》等,使全体教师深刻了解“师爱”的真谛和生活教育理论的精神实质。同时开展以“爱的奉献”为主题的学术沙龙、征文撰写等富有教育性的活动来发扬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来实践陶行知先生的崇高师德风范,自觉转变教育观念,不断促进我校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师德修养的提高。
2、内部挖潜,择本校之能人,训本校之教师。即充分发挥我校那些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各级骨干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通过讲座和示范课向其他教师传授课堂教学经验、展示教学基本功与教学技能,促进全体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3、继续进行“一人学习,众人受益”式培训。学校要求外出学习、考察培训的骨干教师,必须写出学习汇报材料,并利用校本培训时间对全员教师进行培训,传达学习精神。培训可采用作专题讲座、经验交流、讲汇报课等多种形式,产生一人学习,多人受益的效应。
4、做好“请进来”工作。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普遍出现的疑难和困惑,尽可能地邀请学科教研员、校外专家、学者来校开展专题讲座,进行“临床会诊,现场诊断”,找出问题及原因,制订对策措施,帮助教师解答疑难。
5、围绕不同主题深入开展“同研一节课”活动。9月份,青年教师汇报课--寻找教育的遗憾,10月份骨干教师示范课--抓住教育的契机,11月份全员参与提高课--享受教育的幸福。着重进行案例研究,使教师从中获得启迪,开拓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式。
6、以学科为单位开展“交流日”活动,通过案例交流、经验交流、论文交流、教育教学日记交流等,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逐渐形成我校民主、开放、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格局。
7、组织任课教师开展教育教学业务技能大赛,如教学设计竞赛、课堂教学大赛、优秀论文或优秀案例评比、课后反思交流、课件大赛等活动,着力打造名师,促进教研活动的开展和教师业务技能与水平的提高。
8、立足年级组教研活动,大力开展校本教研。除“同研一节课”之外,各教研组在每周的教研活动中要围绕课题,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结合课堂实践,把实践中的疑问、困惑进行归纳、筛选,确定一个讨论专题,组织交流讨论,使教师沿着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这一互联互动的螺旋式的渐进过程,求得问题的解决。真正“开展自己的教学研究”、“解决自己的教学问题”、“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9、继续开展“读书工程”,采取必读与选读相结合的形式开展读书沙龙,撰写随笔、畅谈感悟,注重培养教师自我反思、自我剖析的能力。
- 上一篇:小学课改经验交流材料
- 下一篇:燃气安全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