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驻村工作交流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28 18:22: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同步驻村工作交流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同步驻村工作交流材料

篇1

当天的党外干部思想交流会严肃认真、讲求实效,一句句一针见血、不留情面的话辣味十足。来自枫香乡、龙井乡的48名党外干部一一在会上作了自我剖析。在县领导、指导工作组面前,与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还代表群众提出适应于地方发展且辣味十足的意见建议,既有一针见血、直戳痛处的辣味,又有推心置腹、团结和谐的氛围,让各位党外干部红了脸、出了汗。

“‘为民务实清廉’没有党派、级别和工作性质之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人不能例外。石阡县按照积极主动的原则,引导全县4186名党外干部职工积极参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做到‘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切实解决党外干部在思想认识、工作作风、服务效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始终在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力同为,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作出应有贡献。”石阡县委书记叶德恩说。

把握县情 科学施措

“围绕‘为民务实清廉’主题,我们要求党外干部思想交流会与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实践活动同步推进,严把‘七关’,坚持从严要求,统筹扎实推进全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确保取得显著成效。”石阡县委副书记、县长黄万清说。

严把学习教育关。坚持把学习教育贯穿始终,采取集中学与自学的方式,各活动单位组织党外干部职工集中学习不得少于3次。

严把查摆问题关。坚持聚焦“”,党外干部职工扎实开展对照检查“自评”,走访服务对象“下评”,增进干部职工交流“互评”,接受上级领导“点评”的“四评”活动,深查找准自己在履行岗位职责、遵守行为规范、纪律规定、职业道德以及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服务基层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严把交心谈心关。通过谈突出问题、谈深层次矛盾、谈思想障碍、谈差距不足,着力解决“谈什么”的问题。坚持带着问题、敞开心扉、以诚相见、推心置腹交心谈心,打消党外干部职工怕丢“面子”、怕抓“辫子”、怕结“梁子”、怕装“袋子”、怕打“棍子”的思想顾虑,着力解决了谈心交心需要达到的效果。

严把对照检查关。县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党外干部职工撰写对照检查材料及召开思想交流会有关事项的通知》,对全县一般党员和党外干部职工参加教育实践活动有关事项作了相关规定。提出对照检查材料增加“十个方面”要求说明的内容。即:本人及父母、配偶、子女是否享受城乡低保;是否买卖、出租廉租房;是否私下买卖土地;是否存在手续不全建房;是否有放高利贷行为;是否参与买卖“”;是否参与组织;是否参与传销组织;是否违规占用公房;个人是否违反工作纪律。党外干部职工对照“三严三实”要求,对照中央、省委梳理的“”问题具体表现,结合本职工作,从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力同为方面进行对照检查。

严把审核步骤关。县委要求各活动单位严格审核党外干部对照检查材料,实行谁审核谁签字、谁签字谁负责,推动问题聚焦更加准确,查找问题更加聚焦,原因剖析更加深刻,整改措施更加到位,达到对标、洗礼、提升的目的。确保对照检查“材料结构不零乱,查摆问题不漏项,聚焦‘’不散光,剖析整改不空泛、谈心交心不敷衍、痕迹记录不马虎”的“六不”要求。

严把会议质量关。按照实用、管用、有效的原则,探索制定出符合实际,针对性、操作性、指导性强的《全县党外干部职工思想交流会实施方案》,确保全县教育实践活动健康、有序全面推进。

严把整改落实关。县委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各活动单位党外干部职工以县级领导为标杆,建立整改台账,实行销号管理,不回避、不推诿、不遮掩,整改一项,销号一项,切实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确保整改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力大招实 成效凸显

作风明显转变。通过思想交流会,达到人人遵循规则、人人规范行为,真正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凝聚发展正能量。纪律意识明显提高,全县党外干部职工通过与党员干部同样受教育,在接受思想洗礼的同时,切实转变了作风。具体表现在:

工作效率提升。各乡镇、县直各部门党外干部职工服务意识显著提升,对群众或服务对象能办的事情马上办,不能办的耐心细致地给予答复和解释。“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现象得到扭转。通过作风转变,全县党外干部职工基本形成了爱岗敬业、勤奋努力、锐意创新、求真务实、健康向上的良好工作作风,工作效率显著提升。

干群关系融洽。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广大干部职工躬身一线工作,为基层谋思路,为企业献良策,为灾民办实事,在转变作风和深化群众工作的同时,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围绕“民心党建”,派遣1318名驻村干部进驻18个乡镇302个村开展“干群连心・同步小康”驻村工作,11521名干部结对帮扶“穷亲”12540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截至目前,各级领导干部和驻村干部帮助村(社区)两委调解矛盾纠纷11208件,帮助动员拆迁1320余户,帮助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物资43.08万元,以真诚听民生、真情办实事、真心谋发展的作风使党群关系更加密切,如水交融,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好评。

思想上同心同德。让党外干部的对照检查再深入一些,查摆问题更实际些,思想交锋更激烈些,整改措施再具体一些,达到思想上同心,是活动的宗旨。县委书记叶德恩、县长黄万清多次安排县委活动办负责同志到乡镇、部门指导党外干部思想交流会的筹备情况,要求负责督导的同志参照专题民主生活会的标准对会前筹备情况严督实导,确保标准不降、环节不少、程序到位。真正让每一位党外干部受教育、长见识、转作风、增素质,使各自的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工作能力得到提高,做到思想上同心。

目标上同心同向。有的党外干部谈到自己的“”问题时面红耳赤、语速时而急促、时而低沉,个别同志甚至眼噙泪水,几度中断。枫香乡计生站唐琼说,这么多年来,还从来没有听到这么多让自己汗颜的批评意见。枫香乡人大代表张世雄感叹,这么多年来,不知列席了多少会,从没这么痛快过,感觉就是一个字“辣”,干部们既红了脸、出了汗,同时无形中也给大家也提了醒、鼓了劲。

行动上同力同为。“语言是花朵,行动是果实,针对存在的问题逐一查摆,思想得到统一,认识得到提高后,把诺言兑现在行动上才是本次活动开展的目的。”石阡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鲁明一语中的。

全县17个乡镇党委、政府均郑重作出承诺,将团结和带领广大党外干部,务实苦干、改革争先,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立说立行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是如此,党外干部思想交流会也是一样。党外干部职工对照岗位职责、职业道德、行为规则、纪律要求、爱岗敬业、执行担当等方面,深入查摆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问题根源,收到了喜人成效。”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周胜龙说。

“通过思想交流会,党外干部职工相互进行一次思想交锋,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洗礼,真正做到党外干部受教育、长见识、转作风、增素质,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工作能力得到提高,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凝聚了发展正能量。”县政协主席付贵兰认为。

篇2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hyjfok”为你整理了这篇河长制爱河护河先进工作者(优秀河长)事迹材料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湖溪乡是一个因水而得名的乡镇,在面积134平方公里的版土上密布着10条河流,总长达14公里,流域面积达64.2平方公里。2016年以来,唐红梅调任湖溪乡乡长,任湖溪乡河长,她秉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战斗在水环境保护的一线。一双红雨鞋,一身迷彩服,一本巡河志,是她的巡河标配;泥巴裹满裤腿, 汗水湿透衣背,是她的治水常态,近五年来,唐红梅贯彻好、落实好、完成好河长制的各项工作,大力开展卫生长效管理、清淤疏浚、排污口清查、兴建污水处理厂等水环境综合治理攻坚行动。经过不懈努力,几条群众反响强烈的河流明显好转,河道水质显著改善,水环境质量达标率达100%,辖区内水质明显改善,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

构建工作体系,做“河长制”的落实者。

一是建立健全工作队伍。2016年,唐红梅结合湖溪乡实际,围绕省、市、县治水办的相关文件,制定出适合乡情的治水方案和制定《湖溪乡“河长制”实施方案》,全面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的“河长制”工作体系,开成河长抓全面,驻村干部、村支部书记负责辖区内的河道的工作格局,健乡、村、组三级河长体系,并延伸至沟、渠、塘等小微水体,全面落实“一沟一长、一渠一长、一池塘一长”。二是严格河长考核机制。作为湖溪乡“河长”,唐红梅多次在全体干部例会中安排布置“河长制”工作,结合实际,围绕省、市、县治水办的考核要求,制定出台湖溪乡的治水目标考核。推行交叉考核和巡查整改的考核机制,同时,考核结果与村干部的奖金报酬进行挂钩。三是坚持全程徒步巡河。她严格按照河长包河治水责任要求,切实履行全乡10条河道的治理监督工作,坚持每月全程徒步巡河,她每到一处都实地查看河道环境卫生、水质等情况,向河段长详细询问河道垃圾处理、排污情况和“河长制”工作履职情况,认真了解河道整治工作进度,并就治水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对巡河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巡查活动有力推动了湖溪乡的河道清理,长效保洁成效明显,有效杜绝了已治理河道的反弹情况。

二、坚持标本同治,做“河长制”的践行者。

一是开展卫生长效管理。为加快城乡水环境整治,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大力推进生态乡镇、生态村和绿色小康村创建活动。一方面营造氛围,全民动员。她结合“世界水日”、“环保宣传日”,号召全乡广大干部充分利用标语、宣传单、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河长制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制作了河长制公示牌,接受社会的监督。另一方面细化责任,狠抓落实。她率先实行乡、村、组网格化管理机制,以各村(居)为主体,研究和解决河长制落实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制定周密的工作方案,细化工作责任和目标,明确工作时限要求,把水环境整治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开展集镇生活污水整治工作。湖溪乡水系丰富,集镇居民沿河岸建房,其生活污水直排入河现象非常严重,大大污染水质。望着直排入河的管道,唐红梅痛心不已,多少个日日夜夜寝食难安,多次向县领导汇报,向各部门求助,主动联系有关部门进行实地的查看和勘测。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诚心得到了认可,她的呼吁得到了支持,终于在2019年县里斥资700余万元在集镇下游兴建污水处理厂,集镇沿岸布置污水管网,并将于2020年底全面完成污水管网布置及使用,直接解决污水直排入河的现象,大大提高水生态环境,同时也为“河长制”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三是开展各种污染源治理。为加强企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辖区内畜禽养殖进行监管,推行生态化养殖,从源头上控制畜禽养殖污染,开展水库水质专项整治,唐红梅对全乡6座小(二)以上水库实行退出承包养殖。水库退养触动了原有水库承包者的利益,他们情绪非常抵触,有的抱着多拖一天多赚一天钱的想法,拖一天是一天,有的请来社会闲散人员打电话发信息恐吓威胁,她毫不畏惧、不言退缩,带着干部亲自上门逐人逐户向他们解释政策、宣传环保及安全饮水知识,一次上门不行,就两次三次四次……直至与他们签订退养协议,并将养殖设备撤离现场。

四是加强采砂作业监管。湖溪乡砂石资源丰富,在方便群众的同时,也让一些人看到了“商机”,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一些不法分子铤而走险非法采砂。在了解这一情况后,身为“河长”的唐红梅完善了砂石日常执法巡查制度,禁止超时超量超范围采砂,要求正常的采砂作业完成后及时恢复河道原状,禁止在河道内堆放采砂尾料或弃料。截止目前共处理了12起违规采砂行为,处理相关人员16人,确保了采砂作业的正常运作。

三、创新管理方式,做“河长制”的引导者。

篇3

位在国定贫困县序列的##,实施部门包村抓产业的第3个年头,出现了一大批“公路修进林果园,清泉流进灶台前,山顶人家下河边,告别贫困苦变甜”的脱贫村庄,楠木村便是第一轮包扶的54个村之一。三年苦抓出成效,包帮村基础条件显著改善,特色经济基本形成,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50元,年递增15,高出全县5个百分点。县直部门在三年包扶中与包帮村结下了剪不断的鱼水深情。##县委应农民之约,已将部门包村作为制度巩固下来。

构建包村机制

##县辖25个乡镇、215个村,总面积2200平方公里,人口35万。境内山大坡陡,地薄人多,农民靠天吃饭,增收缓慢,大面积处于贫困状态。20__年初,县委、县政府以学习白河“三苦”精神为契机,果断决策县直部门包村抓产业,从而再度拉开了向贫困宣战的序幕。

部门到一线,四大贫困根源浮出水面。一是优越的气候条件形成的生物多样性,使产品小而全,难以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二是落后的交通严重堵塞农产品走向市场的通道;三是缺少既能吸纳劳动力又能促进农民增收的骨干项目;四是没有重点的均势发展,犹于隔靴搔痒,难以实现整体脱贫。

这些来自实际的深入调查和肩负使命的深刻反省,全面触及了##贫困的深层根源。面对久攻不下的贫困,县委作出了以作风建设带动队伍建设,以部门包村促进工作落实,以产业建设推动整体脱贫的新型工作机制。县级领导机关带头,县直部门积极跟进,54个穷村与54个部门“攀亲”,沉寂的村庄出现了部门包村抓产业,干群一心奔小康的和谐发展局面。

为把包村责任落到实处,##县委、县政府从创新体制入手,常设了考评机构,县委、政府的常务领导分别出任“主考官”,把名目繁多的目标责任制浓缩为业务与包村两块,用40考核的比例与包村成效挂构。同时悬出重赏奖励包村工作,敲起重锤(惩戒罚单)督促后进部门,使昔日流于形式的包村转化为部门的真抓实干和部门间的包村竞赛。

领跑主导产业

部门包村抓,!产业走过了“打基础、强优势、提效益”的三部曲。上手第一步,县直部门如猛虎下山般展开茶、桑、羊三大主导产业的基础工作。

山羊产业最“洋”气。20个部门走出“衙门”到乡间,协助村民盖羊楼、买羊羔、务羊草。县农业局率先舞动“羊”头,支持汉王镇安五村建设羊圈200多间,培植牧草1630亩,推广饲草加工机10台,带来了山羊存栏的大提速。县公安局发动干警捐款3万元,扶持燎原乡麦坪村购买基础母羊。县审计局从省审计厅争取资金1万元作为东木乡关庙村发展养羊产业的周转金。得到市民政局和县委组织部扶持的向阳镇银梁村村民杨祥军投资10万元,建起羊舍13间650平方,养羊规模扩大到100只,年出栏30多只,卖羊收入1万余元,最富传奇的是他家饲养的黄羊还返销南江。部门广开财源念“羊经”,累计协调资金500余万元,包帮村内新建羊圈2329间,人工种草3万亩,引进种羊1.2万只,推广饲草加工机械100套,发展养羊大户20__余户,山羊存栏20__只以上的专业大村同步达到20个。像杨祥军这样的养羊大户,把“羊粪蛋蛋”变成其它产业的商品原料,每只山羊还附加产值30元。包帮村养羊产业异军突起,带动全县山羊年出栏聚增至5.6万只,产值翻过2千万元。养羊规模的增大还激活了瓦庙等一批活羊交易市场,成长起一支200多人的“山羊经济人”队伍。如今的##山羊实现了分散饲养,集中屠宰,批量外销。

蚕桑产业添底气。一大批包村部门通过统一规划,高标准实施,扶持包帮村内新建蚕室3456间,新发展桑园5000亩,推动全县年养蚕量平稳升至5.6万张,产茧1989吨,产值3000万元。县林业局一马当先,在包抓的双安乡闹河村兴桑建室置蚕具,一村发种超过1100张,成为全县养蚕第一大村。县纪委巧妙化解退耕还林挤占桑园的矛盾,动员高滩镇百坝村农民将林地中的幼桑集中移栽到好地,紧接着又大规模栽桑50万株。特别是在茧价大跌时,借势建立陕桑305采穗园100亩。这种集约经营,低价位时扩张基地的做法,确保了百坝村在价位高峰时大赚一把。

多轮趋动抓产业,带来了产业基础的迅速扩张,但投资匮乏引发的“刹车”危机,促使包村部门走出第二步——稳二进一强优势。

茶叶产业扬名气。县委、县政府聚焦茶叶产业,果断配套优惠政策,调度了700多万元投入,集中26个部门包抓26个村,连片发展茶园3万亩,占到发展总面积的64,占到6739亩无性系茶苗移栽的100,率先实现了茶叶产业的重点突破,##茶翻过10万亩大关,仅三分之一的开采面积就拿下了6500万元的茶叶产值,古老的茶乡再度绽放异彩。县农办包抓向阳镇合垭村,抢抓退耕还林机遇发展茶园1220亩,全村户均拥有茶园9.2亩,人均达到2.2亩,确保了茶农将主产变主业,实现了生态与产业的有机统一,被市林业、扶贫部门誉为退耕还林促进农民增收的“合垭模式”。县科协两员“女将出征”城关镇塘么子沟村,发展茶园1285亩,创下单村年度发展第一。茶叶产业办包抓向阳镇院墙村,栽植茶园840亩,摘去栽植“桂冠”。

为收获产业成果,走出“只见栽树不见林”的发展阴影,县委、政府首次将农技培训、产业管理纳入 包村考评。部门包村科学地踩出了抓管理,提效益的第三步。驻村部门通过送科技下乡、现场培训、专家指导、相互交流和实践探索,走活了农技培训一盘棋,包帮村内2万农户的主要劳动力熟炼掌握了一到两门产业技能。茶叶产业管理过程中,改造低产茶园2.4万亩,培育示范园0.5万亩,新增87个名优茶加工厂。依托标准的建园、管理和制作,##富硒茶在全省第一个通过了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同时高标准管护桑园2万亩、桔园1.4万亩,使桑更壮、桔更甜,农民获利更丰厚。

管与不管大不一样,以茶为例。20__年以前发展茶园9246亩,通过林业部门验收的只有2500亩,存活率为27。这一情况迫使##决策层思考,一亩茶500元的苗木投入,损失6700亩,就意味着300多万元的农村主导产业投入打了水漂!把管理目标与部门责任捆到一起,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水利局包抓蒿坪镇金石村发展无性系丰产茶园400亩,配套抗旱水窖91口,并定期灌溉追肥,定期定型锄草,把新建园管成了示范园。其他部门借鉴后又添加了补苗措施,确保了全县20__年栽植的4600亩茶苗,棵棵成苗,块块成园。

突破基础瓶颈

“行路难、照明难、饮水难……”正是部门包村初始阶段##农村的真实写照。包村部门倾其自身所有、力求各方支援、发动群众自己动手,演义了贫困群体生存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全新变化。

202公里乡村公路,25座人行桥和100余公里硬化人行路,使党心民心贴紧了,产业基地拉长了,包帮村的产品变俏了,群众的心气变顺了。县工会援建的金川乡桐安吊桥竣工的那一天,沿河两岸的数百名群众拉开喜庆的花鼓调子向包村部门致谢。交通局长出身的工会主席扑下身子发起公路建设接力赛,桐川村的公路实现了外接县道,内连院落,组组通达。人大办包村更是把公路修进了西瓜园,修进了林果园。文化旅游局包村不忘老本行,与焕古镇东红村的农民一道打持久战,把公路挺进了米仓山,久藏深山人未识的陕南佛教中心——东明庵的旅游开发成为现实,而走在政府办包抓的洞河镇马家庄村的梯子路上,恰似到乡间旅游。

225杆公里农电网改造,承载着国家20__多万元的国债投入。2万多农户一年省下100多万元电费支出,并从此与城镇居民同网同价,这不是天方夜潭,而是电力局与驻村部门携手给群众点亮的明灯。县局采用上访人的执着,感动了电力部门,他们在全部改造工程验收阶段,以用于验收“补课”的准备材料,共同促成城关镇楠木村搭上了网改末班车。在这之前,当县委、县公安局、县电力局的领导踏上燎原乡麦坪村这方偏远的土地时,群众照电的凄苦情景和盼网改的迫切愿望,同样打动了领导机关和项目单位,才有了省市对##农网改造项目的一再追加。尽管还没有光顾到所有的村庄,但先改的农户,已从心里亮堂起来。

部门包村三年间,领着群众新修堰渠35km,新修河堤5km,新修水窖4200口,新修农田3700亩,真正把清泉送进了群众的灶台前,把水毁地造成了群众的保命田。

县财政一直是一个“要钱吃饭”的单位,但他们自从包了瓦庙镇房村以后,心里就多了一份牵挂。瓦房村是“7.13特重灾村,有相当一部分农户人居环境极差。财政局领导多次到省市扶贫、财政部门“要钱支农”,争取到61.3万元的资金投入,保障了70户451人整体搬迁。县环保局包抓绕溪乡红庙村期间,协助散居高山的195户779人整体下移到条件较好的低山居住,创造了省政府肯定的“红庙扶贫模式”。采用扶贫搬迁与救灾迁建相结合,部门包村已促成750户2900人从茅屋和救灾棚中挪出。

促进综合发展

从资金扶贫到产业扶贫,再跟进智力扶贫,部门包村与时俱进调思路,农村综合发展开新篇。

产业的路子走宽了。茶叶产业吸引“主攻手”,其他部门不甘作“陪衬”,千方百计引导包帮村发展魔芋1.1万亩、药材7000亩、秦巴硒菇2.6万平方米、柑桔5千多亩、商品疏菜3000亩,##农村出现了多个既有一村一品特色,又能有效规避市场风险的经济强村。县委宣传部包抓的洞河镇石家村,农民进城一挑菜,回家一百元,充分享受到务菜的甜头。县纪委引导一村连片发展魔芋600亩,立起了农民增收的骨干项目。司法局在广城乡万兴村指导村民成功发展烤烟650亩,使##烤烟在徘徊中露出一线希望。县妇联穿针引来世界宣明会的援助,使包村工作与国际“接轨”。县政协依托当地资源,推行转移农民即富裕农民的新理念,引导城关镇天星村200多名劳动力就近挣大钱。

农民“造血”的功能增强了。向阳镇院墙村四 组农民周兴国,在包村的茶叶专家指点下,迷上了茶。他以拥有 30亩茶园和会做多种名茶而成为茶叶产业大户 ,一年仅务茶收入就达到一万多元。像周兴国这样有技有业的能人,即使政府“输血”断档,也能够独立前行。部门包村已引导扶持5000多个家庭成为农村主导产业大户,他们的示范效应将带动更多的农户走向共同富裕。而包村部门抓出的1.2万个防氟炉改造工程和200多个配备沼气池的庭院经济户,已影响到农村经济生活质量的重大变革。

篇4

(一)体系建设方面

1、三级便民服务联动体系基本形成。近几年来,按照省、市统一部署,东营区各级各部门围绕优化政务服务、创优发展环境的目标,立足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基层,高度重视便民服务的建设工作,积极构建和完善便民服务体系,切实提高了政务服务水平,助推了东营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截至2013年底,区、镇街、村(社区)三级便民服务联动体系已基本形成。

2、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体系趋于完善。东营区从2002年12月建立行政服务中心,开始实施相对集中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目前,区本级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38个,行政审批事项266项(其中行政许可176项,非行政许可90项),截止日前,已有19个部门的138项行政审批事项整体进驻政务服务中心,设窗口48个,其中整建制入驻中心的部门单位8个。

3、服务方式创新体系初步建立。东营区始终紧紧围绕“创新服务方式、延伸服务触角、拓展服务领域”的原则,以“政策更优、门槛更低、审批更少、服务更好”为目标,创新开展上门服务、预约服务、延时服务等。区政务服务中心建成了东营区首个行政审批电子办事大厅,为办事群众提供政策咨询、网上受理和网上投诉等服务,得到办事群众充分肯定。

4、政务服务公开体系基本构建。作为政务公开的主要载体,切实履行“阳光政府”的职责,促进政务服务的集成化、规范化、高效化,方便基层群众办事,提供让群众满意的高质量政务服务,是政务服务中心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政务服务中心将行政审批(许可)的依据、内容、过程和结果等以“五公开”的形式向社会全面公开,使社会及公众一目了然。

(二)机制建立方面

1、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联席机制逐步规范。近年来,东营区始终按照“转变机关作风、提升行政效能、优化发展环境”的工作目标,主动作为,切实提高政务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按照“重点抓经济、关键抓项目”的总体要求,以服务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依托各个项目指挥部和政务服务中心平台,充分发挥重点项目“绿色通道”作用,切实践行“只要企业定了干,一切手续我们办”的承诺。全面梳理重大项目推进过程中涉及的行政审批问题,主动针对问题提供个,实行定期集体会商、会审、会签和进展情况汇总、通报,落实专人跟踪、全程代办和并联审批,有力地推动了各个重点项目建设工作。

2、政务服务监督机制基本完善。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鲁办发〔2012〕18号)要求,区政务服务中心根据工作需要,聘任了具有一定政治素质、法律素质的区级人大代表作为政务服务行风监督员,对政务服务工作进行行风监督,反映政务服务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区政务服务中心和区直部门办事大厅都增设了群众满意率评价器和投诉公开电话,实现了政务服务工作延伸和监督制约延伸同步进行,无缝对接,完善了政务服务工作体系建设。

3、政务服务绩效考核机制基本建立。区政务服务中心作为区政府2003年度9个目标绩效考核试点部门单位之一,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办法,相继印发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对中心19个部门及各区直部门办事大厅在服务质量方面进行目标绩效考核。将窗口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等纳入绩效考核范畴,按绩效考核结果综合评定文明服务窗口和文明服务标兵。

4、基层便民服务中心运行机制基本规范。基层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稳步推进,10个镇街已建成5个镇街级便民服务中心,其中东城街道整体新建,史口镇、龙居镇新建在建,预计2014年投入使用,辛店街道、文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以盘活闲置资源或租赁门面等形式改建。

(三)便民服务事项设置方面

1、动态管理,实现规范公开透明。近年来,区政府有关部门对我区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多次统计,区政务服务中心会同有关部门也对行政审批项目先后进行了多次梳理,并对大厅行政审批事项实行动态管理,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该增加的及时增加,无法律法规依据的坚决取消。要求需要政务服务中心进行行政审批的项目,除须现场踏勘和调查以外的各环节必须全部在政务服务中心完成。对项目名称、项目数量等实行“五统一”进行规范,并统一制作了《办事指南》,让办事人员一目了然,清晰的知道各行政审批事项的办理流程、办结时限及是否需要前置审批等相关事项。

2、科学设置,切实方便群众办事。2013年,区政府法制办对全区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规范清理,清理后,保留区级26个部门的行政审批项目114项,保留区级12个垂直管理部门的行政审批项目62项。根据服务民生、服务基层的要求,区级行政审批事项向基层下沉,牛庄镇和史口镇作为试点已尝试性开展工作。今年以来,为做好省、市新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落实和衔接工作,在全面摸清我区现有行政审批事项的基础上,由区编办牵头,对上级取消和下放的事项进行了梳理,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拟定了初步落实方案,待区政府常务会研究通过后,以区政府文件形式下发。

(四)电子政务大厅运行方面

积极推进电子政务系统升级改造。为进一步推进数字中心城建设,全面提升政府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东营区数字信息建设指挥部和政务服务中心组织实施了网上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的全面升级改造工作。升级改造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建设网上行政审批电子政务大厅,二是进一步完善网上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功能。网上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的升级改造,将有条件把全区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全部纳入系统,避免体外循环,实现申报、预审、受理、办理、协同审批、结果反馈与政务公开等全过程的网络化处理,提高审批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中心建设滞后

目前,区级政务服务中心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镇街级便民服务中心1000平方米以上的只有东城便民服务中心和文汇便民服务中心,黄河街道、六户镇和牛庄镇便民服务中心不足200平方米,辛店街道、龙居镇和史口镇的便民服务中心还在建设中,预计2014年可以启用,胜利街道、胜园街道还没有建设镇街级便民服务中心。全区政务大厅普遍办公区域偏小,行政审批服务项目不能完全纳进中心大厅,影响了部门窗口的集中进驻,大厅集中方便、阳光高效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二)“两集中、两到位”工作还有差距

按照市委市政府文件要求,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全面推行“两集中、两到位”改革,但是由于区政务服务中心场地受限,除交通、公安、工商、质监、环保、国土、建设等部门准整建制入驻区政务服务中心外,其它部门窗口还有部分事项未进中心办理,进驻不彻底,一定程度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政务服务中心窗口人员结构不合理

由于机关行政效能建设、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工作涉及面广,标准要求较高,部分单位认识还不到位,思想观念尚未完全转变。有的单位进驻政务服务中心的人员变动频繁,有的部门在选派人员时,未按照要求选派业务骨干到政务服务中心,而是派一些业务不熟、年龄偏大的工作人员入驻大厅,甚至选派工勤人员、临时人员、退休返聘人员顶岗,致使服务质量受到影响。同时,由于各单位派驻人员由政务服务中心代管,其人事关系、工资关系及选拔任用均在派员单位,部门人员派驻政务服务中心后,与原单位联系较少,担心受影响,加之各方面管理严格,不愿意到中心工作,工作热情不够。

三、对策建议

(一)逐步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

严格按照鲁办发[2012]18号和东办发[2012]35号文件精神,将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范畴,政务服务中心场地等硬件建设纳入基本建设项目投资立项解决,搭建集行政审批、公共服务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努力把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成为为企业、社会和基层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的综合平台。实现功能配套,加大投入,逐步加快和改善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办公场地建设。

(二)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1、继续全面清理行政审批项目。严格按照《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减少行政许可的意见》(鲁政发[2013]15号)、《东营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减少行政许可的意见》(东政发[2013]21号)精神,会同相关部门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全面清理。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事项,政府都要退出。凡可以采用事后监管和间接管理方式的事项,一律不设前置审批。以部门规章、文件等形式违反行政许可法规定设定的行政许可,要限期改正。新设审批项目必须于法有据,并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合法性、必要性、合理性审查论证。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任何地方和部门不得以规章、文件等形式设定或变相设定行政审批项目。

2、做好上级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承接工作。今年,根据各级政府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求,区行政服务中心将按照各级公布的取消和下放方案,主动做好与上级部门的衔接工作,进一步明确承接机构、人员,建立健全相关配套实施细则,派出人员学习好相关业务知识,积极做好职能移交工作,确保事项顺利承接、服务无缝隙。各进驻部门单位要根据市里行政审批项目取消和下放工作要求,结合本部门本行业实际,对所有行政审批、非行政审批以及便民服务项目进行新的流程再造,事项能取消的要再取消,承诺时限、流程环节、申报材料能压减的要再压减,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

3、进一步健全行政审批服务体系。继续推进政务中心建设,健全区、镇街、社区三级联动的政务服务体系。加强行政审批绩效管理,推行网上审批、并联审批和服务质量公开承诺等做法,不断提高行政审批服务水平。

4、深入推进“两集中、两到位”。要求各级各部门对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事项进行全面清理,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在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对下充分授权,基层站所也应将相关审核、审批权授予窗口工作人员,实现“一站式服务”。

(三)进一步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1、认真执行“三项制度”。认真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同步运行并联审批、绿色通道等制度规定,强化组织领导,细化工作方案,搞好协调沟通,按照“特事特办、急事快办”的原则,保障各类办理事项在政务服务大厅规范、高效办结。

2、提升综合服务水平。按照“拓展内涵、完善功能、优化服务”的要求,强化政务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努力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强化为企业、群众办理审批的服务功能,开展配套服务、提供便民服务。对重大建设项目和重点项目实行“一站式”服务和全程跟踪服务。加强审批部门与项目单位之间的沟通联系,建立健全重点企业联系制度,积极推行全程代办、网上预审、预约服务、上门服务等措施,最大程度的方便项目单位办事。重点加强与区各项目指挥部的沟通对接,积极实施项目绿色通道。加强与招商、开发区、效能办等部门的协调配合,适时开展督促检查,帮助企业及时解决行政审批办理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四)加强政务服务中心自身建设

1、出台刚性管理文件。积极学习借鉴优秀地区的做法,由组织部门、人社部门和政务服务中心联合制发《关于加强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的管理办法》,明确政务服务中心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实践基地,窗口工作人员在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工作视为下基层锻炼,窗口工作时间计算为下基层锻炼时间。选派人员必须是本部门的行政事业编制人员,业务熟悉,有群众工作基础和一定政策水平,提高工作人员整体素质。

2、加大激励考核力度。继续对区级行政审批部门及区直部门办事大厅进行绩效目标考核,区政府每年表彰一次政务服务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区政务服务中心不断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充分调动窗口人员工作积极性。

篇5

我区境内地势低平,河流众多,铁路、公路纵横交错,特别是因地处京津要道,历史上即为军事重地,目前是华北地区重要防御地区,由此,区委、政府对武装工作一直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党管武装的根本要求,大力弘扬我党的光荣传统,引导各级党委、政府牢固树立“搞建设不忘抓国防,求发展不忘谋打赢”的党管武装思想,采取把部队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在军人转业、家属就业安排上给予照顾,疑难问题上现场拍板解决,努力改善基础设施,积极创造拴心留人的工作环境等实际行动,使人武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被评为:“军事设施保护工作先进单位”;连续被**警备区评为:“战备训练先进单位”、“安全管理先进单位”、“后勤管理先进单位”。应急营应急连被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联合表彰为“全军民兵预备役部队基层建设先进单位”、被评为“民兵预备役部队政治工作先进单位”。

一、主动抓工作,坚持把部队建设摆上重要位置

认识难统一、人员难集中、时间难保障、经费难筹措,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民兵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也是制约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瓶颈”问题。我区各级党委审时度势,积极研究探索民兵预备役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立足长远建设,建立健全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全力保障、军地齐抓共管、逐级按职尽责的党管武装工作机制,使“四难”问题得到了很好解决。

把民兵预备役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工作计划统一部署。武装工作是党委政府份内的事,要确保这项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摆上位、排上队,为“一线”同志鼓上劲、打好气,是我区各级党委政府的共识。近年来,我区在年初工作部署时,都把民兵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在年终工作总结时,等同其他大项工作进行总结。期间,党委主管至少参加5至10次有关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的活动,进行动员、检查、评比、验收。

把专武干部纳入党政干部序列统一管理。专武干部是民兵工作的组织者、实践者,他们的业务素质、作用发挥、精神状态,直接关系着后备力量的建设质量。两年多来,为锻造一批高素质专武干部队伍,除让他们参加党政干部培训外,每年还专门举办一次专武干部培训班,并把专武干部的政绩进行考评登记。实行奖优罚劣。两年来,我们对4名业务不熟、热情不高的干部调整了岗位,对6名成绩突出的同志进行了嘉奖、提拔,激发了他们爱本职、学业务、尽职责的积极性。

把民兵预备役建设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统一解决。经费保障是衡量党管武装工作标准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保证民兵预备役训练经费的落实,我区着实想了很多办法,经过多方协调,统一了各级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意见,把民兵工作经费纳入了政府财政预算统一解决,并按照经济增长点适当递增,遇有重大任务和特殊情况,各级党委政府都及时给予经费上的支持和保证。据统计,近两年,全区共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内经费700多万元,促进了民兵工作的深入开展。

把国防教育纳入社会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建设范畴统一实施。我区党委“一班人”深深感到,国防观念是国民素质的综合反映,为把国防教育这一事关国防建设的基础工程做扎实、做出成效,区委决定:全体公民,尤其是国家公务员,把国防知识作为必修课程,全区各级党委、政府依托议军会、武委会学习有关后备力量建设的政策法规;人武部门依据“青年民兵之家”对民兵预备役人员结合民兵整组、点验、训练等时机,每年至少进行2至3次集中教育;大、中、小学把国防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做到有安排、有经费、有教材、有考核。近两年,全区处以上80多名党政主要领导普遍接受了国防教育;对6万多名中专、大学生进行了军事训练,开展小学生夏令营军训活动180次,参加人数5.4万余人,进行电视讲座4次,公民受教育面达到了70%以上,使全民国防观念不断增强,积极要求应征入伍,参加民兵组织的人员逐年递增。

把民兵预备役工作纳入政府责任目标统一考评。实行目标管理,是竞争机制中的一道“良方”,把民兵预备役工作纳入竞争机制,是民兵预备役工作落实的有效途径。我们针对个别领导干部存在的重经济、轻国防,依赖多、实践少的倾向,及时调整民兵预备役工作方法,实行党委、政府目标管理策略,做到了“五个一工程”,即:开好一次现场办公会:人民武装党委第一书记、武委会主任,每半年到人武部现场办公一次,了解掌握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情况,研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遇有特殊情况随时到人武部现场办公。制定一个周密计划:要求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兼顾民兵工作的发展,制定与经济发展战略同步实施的科学计划。开展一次军事日活动:每年八一前后,区级领导及相关部门人员集中过一次军事日,学习军事知识,体验军事生活,强化国防观念。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各基层单位根据兵员编配实际,每年培养一个不同专业、不同技能的标兵连队。建立一个考核组织:每年由区委、区政府、区武装部组成联合考核领导小组,按照条令条例,对民兵军事、政治、后勤建设进行一次系统考核,同时,对民兵预备役工作涌现出的好书记、好武委会主任、好部长、好政委、好干部、好民兵实行挂奖章活动。

二、尽心办实事,切实为部队官兵解除后顾之忧

人武部是民兵预备役工作的“一线指挥部”,帮助一线同志处理好头疼事、为难事,是保证民兵预备役工作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这种认识,近年来,我区把工作重心放在为人武部干部办好事、办实事上,尽最大可能解除人武干部的后顾之忧。

子女入学有人管。人武部干部大都是野战部队交流过来的有的家属、子女户口不在北辰,有的虽然具备随军条件,但大都有个办理过程,所以子女入学问题就成了到职后最头痛的一件事。凡于此时,区领导都亲自过问、关心,特事特办。还专门制定了优惠政策:凡驻我区部队干部子女入学入托,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全区各中小学一律无条件接纳;对于初中升高中的部队干部子女,市重点校采取同等条件优先录取的原则;对部队干部子女家庭生活困难的,酌情给予减免学杂费,对家庭特别困难的,教育部门采取措施给以资助等措施。区人武部副部长邵立兵之子是河北省承德中学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2006年转学到北辰后,区领导亲自与区教育局协调,让其进入了北辰区升学率第一的47中学。2006年北辰区人武部3名干部子女希望转入北辰实验小学,还是在各级领导的多方帮助下,都如愿。据统计,近年来部队子女进重点小学、中学率达95%,考取大学率在96%以上。

家属就业有保障。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企业改制后大批职工下岗,给社会就业增添了巨大压力。然而,区确立了“再减也不能减军人家属”的指导思想,专门就这一问题作了明确规定:凡是军人家属,不管企业人员如何精简,一律不让下岗;凡是随军调入干部家属,原来有工作的,按照原来工作性质安置就业,没有工作的也要根据本人特长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不够随军条件不能安置工作的军人家属,如果在驻地自谋职业,享受优于下岗职工的政策待遇,3年之内免收经营税;驻区部队现役军官配偶已经办理随军手续,户口在本区未就业,可享受自主择业

安置补贴三年,每年补助3000元。其中3名随军家属安排到行政机关。

军人转业留位置。军人在部队练就了过硬的素质,更练就了一种过硬的作风。区各级领导十分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我们把转业军人当作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安置工作上,可谓是独具慧眼,通过召开座谈会和查阅档案,能根据特长和才干,做到有的放矢,合理安排工作,保证人员满意。截止目前,转业到我区的45名干部,有9名被安置到主要领导岗位,其中,区武装部军事科长王家新转业到区人防办公室任副主任等。据统计,近年来转业到我区的69多名干部、退伍军人,全部安置了理想的工作。其中,干部45人100%进入了行政机关。

三、全力搞保障,不断为部队长远发展积蓄后劲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量变是质变的基础,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形成质的飞跃。新形势下的党管武装工作也是如此,只有加大全方位的投入力度,各级党委、政府和军事机关付出辛勤的工作,才能确保民兵预备役出战斗力,确保这支队伍始终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近年来,北辰区各级党委、政府十分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把功夫下在抓长远,下在高投入上,提出了“适应新形势,研究新对策,努力实现党管武装工作新发展”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大经费投入、精力投入的力度,完善的制度保障,有效地促进全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深入发展。

创新中求长远。我区是**市的农口区县,大批民兵外出打工,但民兵经常性教育却搞得有声有色,得益于李文喜书记‘解难题就要勇于创新’的工作思路。”前年元旦期间,北辰迎来在外务民兵返乡热潮。在研究在外务工民兵节日活动安排时,区委书记李文喜意识到这是落实流动民兵政治教育的好时机。和区人武部领导商议后,决定以外务民兵较多的青光村为试点,组织召开返乡民兵政治教育现场会。在区里协调与支持下,区武装部在青光镇开设民兵政治教育课堂,北辰“数字电影”下镇入村放映爱国主义教育影片,镇村干部深入民兵家庭拉家常、讲时政、话发展、谈改革,有关部门广泛开展科技、法律、卫生、教育“四下乡”活动……一盘盘“节日教育大餐”送到青年民兵家门口。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受到了民兵的欢迎。同时,认真履行“解难题”的责任,千方百计为武装工作排忧解难。把解决武装工作中最急、最需、最难的问题,作为重要工作职责,为武装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促进了党管武装工作措施的全面落实。对涉及武装工作全局性的事情全力支持。武装工作政治性强、涉及面广,与各部门、各行业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

篇6

一、找准战略定位,明确发展目标

全县上下要以贯彻落实《海西规划》和加快建设向路、高速公路为契机,开阔视野,致力发展,努力把我县打造成宜居利居乐居的城市,构建驰名全国的山水温泉生态旅游县。围绕这一总体定位,确定的发展目标是:

经济跨越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较好进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发展,到2015年,综合实力达到全省中等发达县(市)中游水平,力争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实现比2010年翻番;旅游、创意、文化、生态产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比重不断提高,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协调。

社会祥和文明。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殷实富裕,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基本构建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合计参保率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5%以上;城乡文明素质大幅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全面建成国家级生态县,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73%以上,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9.5%以上;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单位GDP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市下达指标内。

到2020年,力争综合经济实力接近经济较发达县(市),基本建成以旅游、水电、纺织、创意、文化、健康、体验、高新技术和农产品加工等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城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础设施更加完备,社会保障更加健全,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宜居,社会更加和谐,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明确发展任务,强化保障措施

(一)优化空间布局。立足资源优化配置,以向路、高速公路建设和省道202、203线改造为依托,大力推动生产要素集聚发展,构筑“一圈、一线、一带”的空间发展布局。

一圈,即县域中心圈。结合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积极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以主城区、南城区为核心,包括和清凉组团,重点发展旅游、酒店、商贸、文化、金融、信息、物流等都市低碳绿色产业,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城市功能品位,建成全县经济、政治、文化、旅游集散中心。

一线,即沿线。以干流能源开发和旅游产业带开发为依托,重点发展水电、山水温泉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现代物流、商贸流通、农产品生产及精深加工等。

一带,即中高山地区特色产业带。以镇为龙头,延伸乡,重点发展建筑业、高优农业、生态农业等特色产业。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交通、能源、信息和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提高发展保障能力。

1、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继续推动向路、高速公路、至(段)高速公路建设,谋划与清等周边县市的高速公路连接线建设;新建省道202线村(清界)至段、桥至下林段公路,谋划建设清凉至大桥环城公路;全面完成省道202、203线公路改造,推进县、乡公路提级改造、县际断头路和自然村公路建设;加快汽车南站、南城区物流园区、和长庆物流节点建设;加强拆渡建桥和危桥改造;全面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

2、构建绿色能源保障体系。以清洁、低碳为导向,统筹推进地热资源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做好梯级电站开发和供水规划,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督促在建的界竹口电站尽快建成投产,谋划推进龙湘、新店、岩前、莒口电站建设。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力争在“十二五”中期前动工建设。加大落后产能电站实施技改力度,提升电站自动化水平。加强城乡输变电线路建设,完善电网网架结构,大力推进城区电网缆化和农村电网改造。加快天然气供应系统建设;实施农村沼气工程。

3、提升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进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数字”应用水平;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无线城市网络;推动物联网、云计算技术推广与应用;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加快建设面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偏远乡村的宽带网络建设,提高宽带普及率;深入开展信息等级保护,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4、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实现防灾减灾的协同防御与联动处置。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预防与应急救援体系、自然灾害综合防范抗御工程体系、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自然灾害灾后恢复与重建体系。加强防洪排涝、水利除险保安、蓄水引水、气象减灾、防震减灾、地质减灾、农业减灾、林业减灾、渔业减灾和灾害紧急避险场所等建设。

(三)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加快培育主导产业,推进产业发展现代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1、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李果、青梅、食用菌、绿色蔬菜、油茶、茶叶、林竹、特色禽畜等传统优势主导产业,力争2015年优势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90%以上。加快发展大棚果蔬等设施农业,加强农业“五新”推广和农业标准化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依托旅游发展,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积极培育发展花卉产业。大力推进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积极申报注册和保护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壮大,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对台农业交流合作,引进台湾资金、技术、良种、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承接台湾农业项目,着力打造台湾优质水果基地、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基地。

2、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牢固树立生态经济意识,敢于突破产业边界,以海西()创意产业园、海峡()影视基地、台口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为载体,着力推动生态产业发展成为我县的主导产业。健康产业,要依托温泉与生态优势,加快发展集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和保障促进等为一体的健康管理产业;体验产业,要融合旅游业、农业等要素,大力发展以休闲农耕、亲水运动、攀岩、露营等为内容的体验经济;文化产业,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出版发行、演艺娱乐等产业,借鉴武夷山“印象大红袍”经验,积极融入武术、古代名士名贤、民俗民风等特色元素,打造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精品;创意产业,要择优引进工业研发、建筑设计、网游、动漫、影视制作等创意项目,推动其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要着力引进航空材料、军工材料、医疗器械、保健用品、清洁环保产品等高附加值产业,并加以培育壮大;传统产业,要引进现代纺织服装大企业、大集团,对接服装时尚创意设计模式,发展纺纱、织造、高档服装及面料等业态,促进纺织服装企业高端化,力争到2015年产值突破10亿元;大力促进农产品加工、竹草编工艺品等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同时,要积极承接对台产业项目,努力引进先进制造业等项目,谋划发展总部经济。

3、做大做强建筑业。继续推行回归企业扶持、鼓励政策,吸收境外企业入驻,鼓励建筑企业通过联合兼并重组、股份合作等方式,加强资源整合和要素集约,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壮大企业实力,拓展建筑业务领域和市场,推动新技术、新工艺运用,提升建筑企业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业资质晋级。力争到2015年,全县建安产值达150亿元以上,建筑业税收达2亿元以上。

4、打造山水温泉旅游胜地。突出山水、温泉、文化元素,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运作,建设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产业带建设为龙头,促进旅游要素均衡快速发展,推进旅游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形成酒店、度假、娱乐、休闲、购物等旅游产业集群。加强旅游产品宣传与推介,广泛拓展省内外客源市场,依托“海峡旅游”品牌,大力推动对台旅游交流合作,持续提升旅游整体效益,打造旅游经济强县,切实把旅游业发展成为主导产业。

5、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制定实施服务业、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加快发展物业服务、商贸餐饮、健身娱乐等消费业,推动一批城市综合体、特色街区和新型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加快发展物流、金融保险、咨询、评估、等生产业。积极承接台湾服务业转移,着力引进高端服务业项目。

(四)统筹城乡发展。抓住省、市支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的难得机遇,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力争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逐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1、加大县城建设力度。落实修编后的《县城市总体规划》,拉开城市建设新框架,形成“一城”、“两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打造宜居利居乐居城市。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编制重点区块控制性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突出城市重要节点、重点景观、标志性建筑和城市风格设计,彰显山水生态特色,提升城市功能品位,建成山水温泉旅游城市核心区。以火车站站前广场、站前大道、南北江滨路等建设为龙头,加快推进南城区开发建设;以城区滨水景观工程、景观整治等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带动主城区改造提升和西城区开发。有序推进和清凉组团开发,着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力争到2015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0平方公里。提升城区精细化管理水平,积极创建国家级和省级园林县城、文明县城。

2、加快小城镇改革发展。提高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抓好乡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村庄规划编制和修编,科学布局建设空间,逐步形成特色鲜明、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保障一体的城镇体系。加快葛岭市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建设,用活用好试点政策,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着力打造休闲度假宜居乐业的风情小镇。加快推进、梧桐、嵩口、长庆等中心集镇建设,发挥中心集镇在配置资源、提高效率、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推进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城市文明向乡镇延伸覆盖,全面建设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实现差异发展。

3、大力建设新农村。加强村庄规划建设,发挥“双百工程”带动作用,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鼓励支持农民就业和创业,增加农民非农收入。加大农村民生工程实施力度,加强农村公路、农田水利、饮水安全、广播电视、邮政通讯、电网改造升级、商贸流通设施等建设,持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五)大力保障改善民生。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充分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和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和社会管理,到2015年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1、加快发展教育卫生事业。深入实施“教育强县”战略,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抓好城乡幼儿园、实验小学搬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项目建设,统筹城乡教育资源,促进各类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积极谋划发展高等教育。卫生方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成县医院综合门诊大楼,实施县中医院搬迁工程,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所达标建设,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医疗救助体系。建立并完善预防和处置医患纠纷长效机制。

2、大力推动发展文体事业。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县文体活动中心、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特色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积极做好对台张圣君信仰文化交流和樟坂乡贤第等对台文物修复保护工作。支持文艺创作,打造文化精品。广泛开展体育健身活动。

3、着力促进劳动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拓展就业渠道,力争每年新增城镇就业2000人以上。鼓励自主创业带动就业,帮助高校毕业生、城镇零就业家庭、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建立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调、工资集体协商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障制度,加强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切实提高各类保险覆盖面,力争到2015年城镇居民养老、新农合和新农保基本实现全覆盖。加大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逐步改善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居住条件。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加快发展妇女儿童等其他各项社会事业。

5、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完善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协调联动的“大调解”机制,推行依法处理事项“路线图”。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落实重大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督机制、安生生产监管体制和应急管理体制。扎实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大幅提升文明县城创建水平。

6、加强人力资源建设。以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和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为突破口,坚持引人和引智相结合,统筹抓好党政、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高技能、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富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创新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科学选才用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良好环境。

(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深化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作,到2012年达到国家级生态县标准,80%以上的乡镇达到国家级生态乡镇标准,80%以上的村达到市级以上生态村标准。

1、推进节能减排。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严把新上项目产业政策关、资源消耗关、环境保护关。实施节能减排工程,严格监管重点能耗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推广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完善节能政策,推广节能技术,确保完成年度市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2、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加快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进程。深入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保护建设好水源涵养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水土保持区、风景名胜景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实施“四绿”工程建设,加强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实施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推进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全面提升环境质量。加强环境监察、监测能力建设,提高环境安全突发事件处置和应急能力。

(七)深化改革开放。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拓展开放领域,增创改革开改新优势,到2015年改革开放水平实现大幅提升。

1、完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理顺体制机制,探索推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聘任制度,拓宽现有融资平台业务领域,做大做强城司和国有资产营运公司,谋划组建旅游企业集团;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实行“非禁即入”的市场准入政策,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广BT、BOT等融资模式;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全面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盘活资产,提升资产运作效益,积极推进农村小额信贷、林权制度、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宅基地管理等各项改革。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创造创新能力。

2、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创新招商理念和招商方式,推动招商引资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着力引进境内外生产要素、服务体系和大型企业、集团,提升外资利用质量。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优化出口结构,增强农产品、纺织服装、工艺品等地产商品出口,提高具有核心技术、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比重。推进市场多元化,深度开发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扩大出口份额。

(八)深入实施项目带动。坚持强投入、高速度、上水平、保质量,在实施好向路(段)、高速公路建设的同时,提速建设道路交通、市政项目,特别是抽水蓄能电站、汤埕温泉旅游综合体、创意产业园、万科地产、高新技术产业园等产业项目建设,要千方百计推进项目征地、拆迁进度,加快项目建设,形成更多节点工作量,加快促进项目建成投产。同时,加快策划生成一批推动跨越发展、满足市场需求的重大项目,争取列入国家和省市规划盘子。积极搭建政府、银行、企业互动平台,鼓励扩大民间投资,创新激励机制,深入实施“回归工程”,切实确保投资持续较快增长,到2015年,重点项目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生产性项目投资占重点项目投资的比重实现大幅提升。

三、加强组织领导,全力推动落实

从加强建设经济区的高度,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确保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一)明确领导责任。各乡镇、部门要把贯彻落实《实施意见》作为实施“五大战役”、大干“十二五”开局之年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各乡镇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县直部门要主动对接,细化方案,加强督促检查,确保任务落实,并将其作为绩效评估的重要依据。

篇7

总结涉及本单位工作的方方面面,但不能不分主次、轻重、面面俱到,而必须抓住重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折迁个人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折迁个人工作总结范文1今年4月10日,按照县委、县政府第二期教军场搬迁征地工作的统一部署,教军场搬迁工作组入驻教军场村开展工作。在上级领导的正确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本着“依法搬迁、公平搬迁、和谐搬迁”的原则,统一思想,务实工作,从小事做起,贴近百姓,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使得整个搬迁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现将主要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们第一组负责的搬迁区域位于教军场村西部中间一排。为更好开展工作,第一组又分成两个小组,每组4人,实行分工合作、各有重点来进行工作。我们小组重点负责西边16户搬迁工作。从4月10日进村以来,通过我们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截止到7月6日共签订搬迁补偿协议16份,实质搬迁腾空、拆除房屋16户,占搬迁总户数的100%。

二、工作方法

在这次搬迁工作中,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我们小组共4名工作同志,分别来自各个单位,以前都没有从事过搬迁工作,开始对相关政策不是很了解,更谈不到做搬迁人的工作。而搬迁补偿工作是一个政策性很强,标准要求很高的工作,一丁点的不求甚解,就会失之毫里、差之千里。作为一名搬迁工作者,必须具备丰富的政策理论水平和法律知识,才能适应新时期搬迁工作。因此,学习相关政策成了头等大事。首先,我利用搬迁工作组组织全体组员集中学习、培训的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县《搬迁安置补偿方案》和拆迁办相关同志对国家以及省市县关于搬迁的政策法规的解释,从而很快掌握了我县的搬迁政策。其次,把学习贯穿于整个搬迁工作的始终。对于工作中随时出现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及时与大家商量,共同研究解决办法,并积极向相关部门咨询请教。做到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严格依法搬迁,依规搬迁。没有出现因工作失误而造成不良后果的现象,保障了搬迁工作的依法顺利进行。

2、合理分工,将具体工作落实到人。

我们小组根据工作实际和任务要求,将人员调整划分,并将搬迁任务分解到人员头上。做到了人员到位,任务明确,责任落实。我亲自带领工作人员按照要求,深入搬迁户家中,广泛宣传,深入动员,向群众宣传旧城改造的重大意义,宣传搬迁政策,使大多数被搬迁户对搬迁工作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达到共识,能够很好地配合搬迁工作。通过明确任务,将责任落实到人,使每个工作人员增强了责任意识,增强了干好工作的信心和勇气,为确保搬迁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使搬迁工作有计划、按步骤实施,扎实推进,我带领我们小组工作人员首先深入到每个被搬迁户家中,进行摸底调查。对没有房本、地本的房屋及时地调取档案、现场测量,掌握第一手材料。对16个被搬迁户的基本情况、家庭成员构成及社会关系及思想动态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了解,做到基础资料齐备,基本情况明了,使我组搬迁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搬迁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以人为本,以情促搬,做到公平搬迁、和谐搬迁。

我们工作组根据前期摸底调查所把握的基础材料,对涉搬户进行逐户走访,听取被搬迁人的意见,及时把握新动态、新情况、新问题。在走访过程中,我带领我组工作人员对被搬迁人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思想动员,讲清当前的搬迁形势和重大意义,就搬迁方面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进行解释说明。工作中,始终坚持以换位思考的方式开展工作,以“假如我是被拆迁户”的思维方式开展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群众由不认识到认识,由不理解到理解,进而积极配合支持我们的工作。在实际搬迁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一碗水端平,不掺杂任何私心,坚持原则,不偏不倚,公平公正;在符合政策规定的基础上,带着感情去做工作,对搬迁户存在的实际困难给予适当帮助,得到了搬迁当事人的肯定。对每一户搬迁户从评估到签协议严格把关,做到了每户应得到的足额得到,不应要的坚决拒绝。

5、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确保搬迁工作扎实推进。

搬迁工作是当前全县的中心工作,也是三年大变样的重大举措,有的群众认为这是百年不遇的事,想借机会多讹点钱,发笔财,县政府的《搬迁安置补偿方案》与群众的期望值有一定差距。因此工作难度很大,每一户的搬迁都不是一帆风顺,都有一定的阻力和难度。针对这些问题,我带领我组人员充分发扬了“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精神,挨门挨户进行走访,推心置腹开展工作。一天不行两天;白天没人晚上,村里村外,田间地头,到处都有我们的身影。披着星星来,顶着月亮走是我们大家每天的工作写照。为了更多的了解情况,做通工作,有时吃饭都顾不上,累的实在不行了就在车里休息一会儿。在搬迁过程中,既要拼干劲、又要讲方法,有个别搬迁户在当地有一定威信,思想工作比较难做。我们就通过多次与他和他的家属进行沟通,一方面讲清搬迁政策,一方面联络感情,最终做通了搬迁户的`工作。通过重点突破、以点带面、一户签约带动一大片的方式,使我组的搬迁工作顺利完成。

三、几点体会

1、领导重视,统一思想,是做好搬迁工作的重要保证。

实施旧城搬迁是县委、县政府城市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大好事,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在改善城市面貌、提高广大市民居住质量、实现城市扩容提质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实现“城市变面貌,人民得实惠”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通过广泛宣传,深入动员,使政策宣传到位,思想工作到位,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就会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配合,形成良好的搬迁氛围,使搬迁政策得以顺利实施,搬迁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2、掌握政策,做到心中有数,是做好搬迁工作的根本。

搬迁情况复杂,搬迁对象类型很多,只有对搬迁政策有比较全面地了解,才能把握搬迁工作的原则性,与搬迁户打交道时才有据可依,有规可循。掌握了政策,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对政策加以融会贯通,加以灵活运用。

3、换位思考,带着感情搞搬迁,是做好搬迁工作的关键。

在房价节节攀高的今天,面对要搬迁的住房,搬迁户承受着物质和精神上的两大压力,吵吵闹闹、骂骂咧咧的情况难以避免。

折迁个人工作总结范文2----年,为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实施好棚户区改造、改善居民人居环境,根据县委、县政府“大拆迁、大拆违、大建设”活动要求,和城历阳东路延伸段拆迁改造工作随即启动展开。整个拆迁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正确领导下,在局领导的带领下,在相关单位的密切配合和支持下,在历阳东路延伸段拆迁改造指挥部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历时9个月的奋战,与拆迁户签订拆迁补偿协议并拆除185户,占总任务的90.24%;且未发生强拆、强征及群众上访事件,既较好地完成了工作任务,又维护了一方稳定。下面,就----年我办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总体情况

1、东路延伸段拆迁情况

----年2月24日,在全县“大拆迁、大拆违、大建设”动员大会结束后,我县和城历阳东路延伸段拆迁改造指挥部随即成立,并从县纪委、房管、土地、安监、教育、城管、历阳及朝阳居委会抽调人员在指挥部办公室集中办公,我局负责全盘工作。和城历阳东路延伸段拆迁改造范围:东至环城东路、县河道局宿舍,南至历阳东路延伸段路南20米处(包括昭明酒厂仓库),西至历阳公园交界,北至百货公司宿舍后两排居民房屋。涉及拆迁户205户,房屋拆迁面积约18000平方米,土地面积约32000平方米。

2、镇淮古街、陋室公园、滨河大道、帆布厂扫尾工作

我办工作人员和拆迁项目办公室全体同志每天不厌其烦上门做工作,节假日、礼拜天加班加点,放弃休息,在拆迁过程中,拆迁人员不畏坚苦、苦口婆心,有时为了做一户工作,为了达成协议,被拆迁户白天没有时间,我们只能晚上工作,常常在领导带领下工作到十一、二点,到目前为止,镇淮古街拆迁改造,一期共有144户,已全部签订拆迁协议并验收,拆除;二期223户,已签订拆迁协议并验收拆除195户;三期143户,已有142户签订协议并验收拆除。在老县政府商务区已顺利运营,万客隆超市隆重开业,安德利建设在上半年已全面开工。陋室公园170户全部拆迁完毕,1号楼、2号楼已顺利竣工并交付使用,3号楼、4号楼将在7月份竣工并交付。滨河大道共110户,还剩7户,已签订协议的住户已全部安臵。帆布厂共76户,只剩4户未签。

二、主要工作情况

(一)行动迅速,准备充分。在县动员大会后,和城历阳东路延伸段拆迁改造指挥部迅即行动起来,召集有关负责人,研究拆迁改造相关筹备事宜,并于3月24日在县陋室宾馆召开了全体工作人员参加的和城历阳东路延伸段拆迁改造动员会议,对拆迁工作进行了动员和部署,正式拉开东门拆迁改造工作的序幕。落实了办公场所,配备了办公设备,制定了工作制度,明确了人员分工和职责。为提高工作人员工作能力和办事水平,组织开展了集中学习培训活动,通过学习相关政策和拆迁工作典型做法、

经验,既增强了大家对拆迁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又提高了大家对相关业务知识的了解,为今后拆迁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及时反映东门拆迁工作动态,供领导决策、工作人员交流,及时编发了《和城历阳东路延伸段拆迁改造工作简报》4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积极宣传,登记到位。3月25日,4个工作组正式入户,和拆迁户进行面对面的宣传,并按照要求逐户登记相关信息,摸清拆迁户基本情况、想法和要求。一是做好宣传工作。编印了《致和城历阳东路延伸段拆迁范围内各住户的一封信》,宣传了拆迁改造工程的目的意义,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和配合,将好事办好、办实、办得深得民心,早日改善东门居民人居环境。在开展面对面交流的同时,还将《国务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安徽省房屋拆迁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材料和一封信上门散发给拆迁户。二是摸清拆迁户基本情况。根据需要,设计拆迁户调查登记表,从拆迁户户主姓名、门牌号、常住人口、工作单位、联系方式、房屋结构、房屋面积、产权登记、土地性质、选择方式、意向选择户型、其他意见和要求等方面收集基本信息,为下一步工作提供了详实的资料保证。

(三)程序规范,丈量求实。在调查摸清拆迁户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及时召开会议研究具体操作事宜,同时依据《国务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安徽省房屋拆迁管理办法》、《安徽省城市房屋拆迁补偿估价管理办法》、《和县城市房屋拆迁基准价暨补

助补偿标准》等规定,从拆迁范围、拆迁主体、拆迁期限、拆迁依据、纠纷处臵、回迁安臵、补偿标准等方面草拟了《和城历阳东路延伸段改造建设范围房屋拆迁公告》内容,报经县住建局批准并及时在拆迁范围重要要道口张贴宣传,还将公告制成宣传资料入户散发,做到程序规范、环环相扣、工作到位。

各工作组负责牵头联系各拆迁户,安排上门丈量事宜;指挥部办公室业务组负责组织业务人员入户开始画图,房屋、土地面积丈量,附属物、构筑物登记。工作中,大家克服了有的拆迁户联系不上、拒绝丈量、违建、家庭纠纷、言辞激进、存在异议等实际困难,通过多次说服、做工作,经过了3个多星期的艰苦现场测量、登记,完成了拆迁户房屋等基本数据资料收集,经整理后登记造册,作为拆迁补偿协议签订依据。

(四)有序引导,保障签订。拆迁协议的签订,是整个拆迁活动中最为关键性、最为重要的工作。为此,对人员进行再次分工,明确职责。各组认真落实工作任务,积极有序引导拆迁户算账、签协议。工作组对拆迁户做好安排,按照先易后难的要求,逐一通知、引导拆迁户到办公室算账,并做好向拆迁户介绍安臵小区安臵楼房情况说明、补偿标准和过渡安臵等政策的宣传,对有异议的拆迁户做好意见登记,积极为其服务。业务组按照画图计算面积、房屋价值评估、附属物估价、选房、拟定合同文本、复核、签订协议、兑现安臵过渡费等程序,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工作。对不明白的拆迁户耐心说明;对有异议的`,上门当场核实。

大家放弃了中午、正常休息日、节假日、甚至晚上的休息时间,全身心投入工作,诚恳、积极的服务态度,认真、辛苦的工作表现,得到了拆迁户的肯定。

(五)以人为本,理性拆迁。一是在与拆迁户达成一致意见并签订拆迁补偿协议后,对拆迁户及时兑现搬家费、安臵费和拆迁款;通知供水、电力、电信、有线电视等单位,做好拆迁户报停服务;组织工作人员帮助有困难的拆迁户搬家,我们有的同志还搬家中过程中不甚被物品砸伤。但其行为得到了拆迁户的称颂。二是妥善处理各类矛盾纠纷。在拆迁中,家庭内部财产纠纷、邻里纠纷的现象时有发生,问题处理不好将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并直接影响到拆迁工作无法正常进行。为此,及早就考虑到这方面问题,提前摸排,不等矛盾激化,主动组织人员上门化解,到目前为止,共妥善处理各类矛盾纠纷案件7起。三是关爱弱势群体,体现人性化拆迁。一方面对于经济条件特别困难的拆迁户,在对其房屋估价时适度照顾,并协调有关部门帮助其纳入社会低保、养老保险范畴。目前,考虑纳入低保、养老保险的拆迁户6户;另一方面,对于拆迁面积小、人口多的拆迁户,按照政策给予分户,保证其拆迁后住房条件得到应有的改善。

到目前为止,拆迁工作任务接近尾声,仅剩20户未签订协议。虽然总量不多,可难度不小。有的拆迁户我们上门做工作不下20次,可他们为了片面追求个人利益(不合理的要求),不惜硬拖、强抗,话难说、理难讲,给后续拆迁工作带来相当大的难

折迁个人工作总结范文32009年以来,我按照“一切工作围绕项目展开,一切工作服务项目建设”的思路,全力以赴开展重大项目征地拆迁工作,确保重大项目的用地需求。在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及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周密部署,科学安排,细化政策,扎实工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征地拆迁工作任务,确保工程的按期动工。在工程动工前,及时搞好协调,处理纠纷,化解矛盾,积极为施工队伍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工作,现将我一年的工作作如下汇报:

一,完成工作的情况如下:

(一),德惠支线规划选址工作圆满完成。自我们接手德惠支线项目前期工作以来,由于受压覆矿产、管线供水规模、长东北开发开放先导区总体规划等三方面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管线规划选址成为了德惠支线项目前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经过不懈努力,我们取得了八项相关的技术和行政许可支撑材料。第一项是:长春市发改委以正式文件将德惠支线列入长春150个重点项目计划之中。第二项是:取得了长春玉米工业园区管委会同意将用水协议中24.5万吨/日的原水供应量与其他区域共用的正式函件。第三项是:取得了长春高新开发区规划局同意我公司提供原水供应服务的承诺。第四项是:与华能长春热电厂和国电长春热电一厂分别签订了长期供用水合同,最终确定了德惠支线的总体用水规模。第五项是:长春经济开发区和九台经济开发区规划主管部门书面出具了同意选址方案的初审意见。第六项是:在长春市规划局的支持下,管线穿越长东北开发开放先导区选址方案得到了长春市副市长王学战的亲笔批示。第七项是:省国土资源厅以正式文件明确了“在工程建设项目范围内无重要矿产分布,不压覆重要矿产资源”的意见。第八项是:在长春市测绘院、长春市城乡规划院的密切配合下,完成了坐标转换、条带图测绘和管线路由详规方案。在完成上述八项工作的基础上,我们于今年3月5日、4月7日、4月9日先后取得了玉米园区至华能分水口、华能分水口至米沙子分水口、米沙子分水口至米沙子净水厂等三段管线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黄证),为设计方案的敲定和征地拆迁提供了可靠依据。期间,由于长东北开发开放先导区规划调整的原因,管线路由相继进行了两次较大调整,规划咨询费用相应有所增加。

(二),德惠支线征地拆迁工作胜利结束。今年启动实施的德惠支线供水管线工程全长22公里,途经长春经济开发区兴隆山镇隆东村、毛家村、九台市卡伦镇孙家村、南岗村、龙泉村、幸福村、德惠市米沙子镇四家子村,涉及3个县(市)区、3个乡镇、7个行政村。在总结农安、玉米园支线征地拆迁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德惠支线的征地拆迁工作,完全按照规范程序和计划步骤有序向前推进。先后完成了土地冻结、工程占地调查评估、使用林地外业勘察等占地拆迁基础工作。办理了《关于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德惠支线应急(一期)供水工程临时使用土地的通知书》,在《吉林日报》上公开了《迁坟公告》。组织编制了《土地勘测定界技术报告书》和《项目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协调地方政府和村级组织签订了项目临时使用土地和林地补偿协议。协调长春、经开、九台、德惠等地林业主管部门申请各级政府办理林地林木权属证明。取得了德惠支线《使用林地审核同意书》、《建设用地批准书》、《林木采伐许可证》和《房屋拆迁许可证》。办理了穿越玉米园区大成进场路、成都大路、洛阳路、兴北大路《准予挖掘城市道路决定书》。完成了玉米工业园区10KV电力和上水管线排迁任务。拆除房屋6座。截至目前,德惠支线累计完成规划及征拆前期投资1815.24万元,其中:土地补偿投资378.04万元,占投资额的20.83%;房屋及地上附属物补偿投资193.73万元,占投资额的10.67%;技术咨询费用827.67万元,占投资额的45.6%;管理费34.32万元,占投资额的1.89%;复垦保证金及耕地占用税381.48万元,占投资额的21.01%。

(三)项目招标管理工作按计划全部完成。自2008年11月13日米沙子净水厂施工监理和土建工程施工招标公告以来,上半年,先后完成了德惠支线玉米园区至米沙子净水厂PCP管、钢管管材采购、管线施工监理、水机设备采购、管线土建安装施工、玻璃钢管采购和米沙子净水厂的工艺设备、电气设备采购招标任务,同步完成了合隆管理处办公楼土建施工标的招标任务。共划分标段24个,其中:施工标7个,监理标2个,设备采购标11个,管材采购标4个。累计定标金额8841.58万元。其中:施工标3419.83万元、监理标224.53万元、设备采购标1298.88万元、管材采购标3898.34万元。招标工作按计划全部完成。

(四)长春一、四热电厂联合供水工程顺利完成。在长春市规划局的统筹安排下,4月7日,王总亲自带队,在长春市规划局四楼会议室,与华能吉林发电

有限公司长春热电厂和国电吉林龙华长春热电一厂的负责人经过初步会商,达成了共同建设长春一、四热电厂供水工程的合作意向。此后,在王总的重视下,由赵总负责,组成由谢总、项目处、总工办、财务处负责人参加的谈判小组,就合作建设长春一、四热电厂供水工程的具体事宜先后与两大电厂进行了多轮会谈。我公司与两大电厂已经完成了《项目建设合作协议书》文本初稿的会审工作,待两家电厂的上级公司核准后,正式签订《项目建设合作协议书》。两大电厂已经联合出具了《授权委托书》,明确由我公司组建项目法人单位,并任命组成人员。现在,长春一、四热电厂联合供水工程前期工作已陆续展开,计划年底前,完成规划及征地拆迁等项前期工作。

在完成上述四项工作的同时,我们还配合集团公司完成了干线途经的长春市朝阳区、净月区的建设征地实物调查成果和移民安置方案的确认工作。协调沈阳铁路局吉林工务段,办理了玉米园支线下穿长图铁路的相关手续。开展了供水抢修队伍营业执照注册工作,经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抢修队伍名称确定为“吉林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参照同类公司的资质申报材料,结合我公司实际情况,收集整理了公司内部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人员名单,复印全体员工的身份证、毕业证书、职称等材料,为抢修队伍办理资质申请做好充分准备。

二,完成其他工作

配合王处长到长春市规划设计院完成德惠支线的选址方案;配合王处长到吉林铁路工务段办理玉米园支线穿越铁路的相关手续;配合王处长到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局办理德惠支线穿跨公共设施的会签意见;积极配合各处室办理相关业务。

三、回首过去的一年,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1、加大宣传,推动征地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征地拆迁工作涉及到沿途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使群众理解支持征地拆迁工作,我把宣传发动工作放在整个工作的首位,利用广播、电视、标语、墙报、简讯、通告、动员会、座谈会等多种宣传形式在沿途乡镇村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

而且还作了及相关标语口号,除在沿途人口密集区张贴外,还在县电视台反复播放了一个月的时间;同时加大政策宣传,让我们的工作深入千家万户,耐心细致地做好做好征迁户的思想工作,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为征地拆迁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2、超前做好征地拆迁的准备工作为征迁工作打下基础,加强了路地关系建设,一边安摊建点,一边开展地方关系的走访活动。

在没有任何图纸的情况下,本着先交朋友,再谈工作的原则,我逐一走访了本标段涉及的市、县、区及镇、村领导,进行感情投资,为下步的协商合作奠定了基础。在各项工作尚未明了之前,要求每一个不能有靠的思想,要特事特办,超常发挥,牢固树立超前意识,使各项工作及活动正常的开展。派出人员全力配合放线工作,了解掌握征地拆迁的第一手资料,配合乡镇对红线内须征用的土地和须拆迁的房屋进行丈量调查、登记造册,签订协议,及时妥善安置落实拆迁户宅基地,并多次召开工作调度会,确保征地拆迁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进展顺利,速度快。

3、需要有统一规范的操作模式严格执行上级有关政策,公开、公平、公正地搞好征地拆迁工作。

为确保在征地拆迁工作中既不损害群众利益也不损害国家利益,以“”重要思想为指导方针,根据国家的政策和省市征地拆迁的有关补偿标准,结合当地的实际,制订了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工程建设征地拆迁工作实施办法。在实际操作中,为保持征地拆迁工作标准的一致性,在征地拆迁工作中实行了“六个统一”,即①统一一个方案;②统一执行县人民政府文件的补偿标准;③统一使用征地拆迁补偿费用发放的各种协议;④统一计算方法;⑤统一通知单;⑥统一由乡镇征迁办工作人员负责实施。整个征地拆迁工作严格执行政策规定,严格按规定程序操作,工作进展顺利,群众满意。

4、严肃纪律,加强监督在征地拆迁工作中,为了使沿途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对专项资金加强了管理,强调了财经纪律。

做到了帐户单设、独立核算、一支笔审批、专款专用。加强了对乡镇征迁办的财务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保障了资金的专款专用,有效地推动了征地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

5、协调矛盾,优化环境在征地拆迁工作中,深入到征迁户中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拆迁户解决实际困难,对拆迁户提出的合理要求及时帮助解决。

根据征地拆迁出现的关系群众利益的问题,及时向上级反映,争取政策,解决问题,使群众满意。施工队进场后,及时调解与群众矛盾和纠纷,主动与施工队联系解决施工中所需的临时租用地等生活和施工中的问题,使整个征地拆迁工作顺利完成,为施工队伍创造了良好的施工环境。

6、积极进开打开施工局面把握机会,打开征地拆迁工作的新局面,以点带面扩大战果。

在拆迁补偿协议未签订及拆迁补偿款未到位、以及地方征拆部门工作没有开展之前,指挥部下发文件,鼓励各项目部采取多种方式打开局面。加强路地关系建设,其目的非常明确,只有一个字:“地”。在实际工作中,各项目部采取“借地”、“租地”或直接付给村民少量现金,或快速做村组负责人工作等方法,必须先“借”到地、“租”到地,让机械设备、人员进场,先开工,后办手续。采取这种方法,快速开工了多个工点。造成既成事实后,一方面为扩大征地拆迁成果找到了突破口,一方面断了一些地方官员分包工程、供砂石料等想法,减少了地方干扰。

7、软硬兼施,不断巩固和扩大征拆战果拆迁补偿协议签订后,地方政府或个人仍会以各种借口,不予配合。

项目部采取因人而异,因地制宜,软硬兼施,和谐拆迁的方式扩大的巩固征拆成果。首先是加强与市政府高层领导的联系,依靠政府做工作。请示相关领导组织召开多次全线拆迁动员会,到施工现场实地踏看拆迁进度,召开专题调度会,下达死命令,责任到人头,给各级地方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各级地方政府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充分认识到工程建设经济带动作用、和对促进谐社会的重要性,认真落实省、部领导的讲话精神,以大局为重,以全力支持征地拆迁工作及其工程建设。其次是加强与具体办事部门和领导的协调,切实解决征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指挥部和各项目部针对各自面临的不同情况,分析原因,有的放矢做工作,进一步加强感情联络。

折迁个人工作总结范文420--年10月份,我有幸被抽调到赫章县房屋征收与补偿安置办公室工作学习,这是组织对我的关怀,对我的信任,给了我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回顾这难忘的几个月,我在领导、同事们的关心和帮助下,自己的工作方法和人生有了很大的进步。现将这段时间以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习

今年的拆迁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作为我,一个没有拆迁工作经验的年轻同志,也曾有过畏惧感、彷徨感,但同时也更加有信心,这来源领导,同事们对我的支持与鼓励。为此,我通过征补办的集中学习和自学,《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和赫章县县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政策被征收区域房屋征收补偿方案等方方面面的文件都认真领悟和弄懂,通过认真学习领会了拆迁政策,宣传贯彻落实政策。

二、工作完成情况:

通过在领导和拆迁办其他有经验的同事的带领下,截至2013年4月23日,配合完成房屋摸底丈量48户,其中会展中心47户,4316.91平方米,二期路网1户,48平方米;完成房屋拆迁14户,2377.56平方米。其中会展中心13户,2329.56平方米,二期路网1户,48平方米。除此之外,我还协助处理工作组办公室日常

事务和档案管理等工作。

三、工作感受

拆迁工作牵扯广泛、会遇到各种繁杂的矛盾和不可预料的困难。面对困难,我们这个大家庭并肩作战,寻找措施,共同感受和发扬着顽强拼搏、斗志高昂、团结互助的精神,共同体验着这份切身的“酸”和“甜”、“苦”与“乐”。

酸:拆迁工作开展以来,我们没少听难听话。他们对政策的不理解、对我们的误解、对拆迁工作闹情绪都是我们工作的阻力。面对困难,我们拆迁办全体成员相互支持,相互鼓励,资源共享,工作再忙碌、再辛苦、再烦琐,都没有退缩,以一颗真诚的心来说服和感化拆迁户,让他们真正从感情上接受与认可我们。

甜:作为一名拆迁办的工作人员,如果能够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就会感到由衷的高兴。赫章西城区开发建设是赫章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是为了老百姓的生活的改善,环境的改善,这是我们最大的欣慰。每当拆迁户遇到困难,我们总是竭尽全力帮助解决。对政策不理解的,我们不厌其烦,耐心解释,直至他们可以接受;房屋摸底有漏评的',我们立即为其进行复核,并逐一向其讲解清楚;一次次矛盾的化解都让我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快乐,老百姓的感激就是我们工作的最大动力。

苦:由于好多拆迁户要到晚上才能到家,我们拆迁办的很多同志就不得不利用这个黄金时间上门工作,一次次的上门让老百姓感到政府是靠得住的,是有原则的。同时,还着力解决群众的

后顾之忧,把对群众的深厚感情溶入到思想意识中,贯穿到各个环节中去。不是一“签”了之,而是充分了解群众的动向,让他们有处可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乐:既拼干劲、又讲方法,在这种有理有节的工作氛围下我们都很充实。在拆迁过程中,也会有很多拆迁户在当地有一定威信,思想工作比较难做。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们通过多次与他的家属、工作单位领导进行沟通,述说清楚拆迁政策后,最终做通了拆迁户的工作。通过重点突破、以点带面、一户签约带动一大片的方式,在他们的签约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感恩

通过这几个月的拆迁工作,我学到了很多在以前工作中学不到的知识,这要感谢县领导和组织部门能够给我这次难得的学习和锻炼机会,在以后工作岗位时,我一定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工作中,以更好的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难题。赫章县给我们带来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本领,为我县的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为实现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充满活力、和谐幸福的新赫章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折迁个人工作总结范文5今年5月份,我有幸被选派到征安办参与房屋拆迁工作,在徐主任领导下的第二组,负责农机公司区域和西街家族小区的拆迁工作,这是组织对我的关怀和信任,给了我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通过这几个月的锻炼,我的个人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并为以后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的财富,现将我这段时间的工作和体会汇报如下:

一、目前工作进展情况

农机公司区域进展情况:张贴了征求意见稿、征收决定及评估单位对被征收房屋评估、签订补偿协议等一系列工作流程都已完成,经多次协商还有4户未达成协议,已下达补偿决定书。

西街家族小区进展情况:张贴征求意见稿、征收决定及评估单位对被征收房屋评估的工作流程已完成,目前正在签订补偿协议阶段,由于离金月湖畔很近(仅一道之隔),被征收人的攀比心里很严重,对工作人员还存在排斥心里,工作非常难开展,但是工作人员克服重重困难积极做被征收人的思想工作,并针对这片区域违建房特别多的问题,征安办的朱局长、徐主任多次协调城管局、规划局等单位,一起对这一区域的房屋进行认定,并准备在认定后对违建房屋下发拆迁决定,以清除违建房这一障碍。

二、拆迁工作的心得体会

一要学习好政策,做好充分准备。我们这些后备干部都是从机关直接到一线作战,以前没有拆迁工作经验,所以必须掌握国家和我县的拆迁政策,通过征安办的集中学习和自学,把国务院颁布第590号令《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昌图县人民政府9号文件《昌图县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实施办法(试行)》、《昌图县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流程》、被征收区域房屋征收补偿方案等方方面面的文件要吃透弄懂,只有这样在做被征收人工作的时候才能有理有据,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二要学会换位思考,从被征收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被征收人的居住条件相对都较差,大多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因此有很多被征收人想借此改善一下居住条件,提出的条件大都很高,我县的政策和他们的心理预期差距大,因此对我们工作人员的态度很冷淡。我们只要从被征收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真诚的和他们沟通交流,才能逐渐的转变被征收人的态度,对我们由拒绝到接受。在农机公司区域征收时,有一名80多岁的老干部刘廷文,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大儿子前几年因为患病去世,小儿子在外地打工,全家两代人挤在仅有30平方米的房子里,要求我们给予照顾,换一所更大的房子,但是我县现有政策没有照顾的依据,因此全家人对我们很排斥,不愿和我们交流,要求我们不能敲门、不能打电话、不能擅自拜访,负责老人犯病了,后果由我们负责,当时的工作真的很难开展,但是我们想尽各种办法,并及时的把这种情况向徐主任做了汇报,在征安办领导对开发商的协调下,为刘大爷安排了满意的住所,刘大爷看到了我们的付出和努力,对我们的工作予以高度肯定,还邀请我们以后常去他新家做客。看到刘大爷脸上的笑容,我们真的很欣慰,通过我们的付出和努力,换来了被征收人的理解和支持。我体会到做为机关工作人员在为群众办事时,只有转换思维方式,换位思考,想他们之所想,及他们之所急,才能让群众满意,当好人民公仆。

三要动真情,以情感人。平时的机关工作根本没有机会和群众正面接触,所以我对在拆迁工作时能够与群众正面打交道,是非常珍惜的,和他们聊家常,耐心向他们解释我县城镇建设牵涉到千家万户的共同利益的道理以及拒不拆迁的严重后果,排除被拆迁人思想障碍和对立情绪,让被拆迁人全面了解情况,理解政府工作,以一颗真诚的心来说服和感化拆迁户,让他们真正从感情上接受与认可我们,不觉得我们是征安办的工作人员,而是他们的朋友,这样工作就好开展多了。

四要有耐心,多用心。在拆迁工作中,往往被征收人在签订协议时常常摇摆不定,有时前一天谈的好好的,第二天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改变主意了,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从没有灰心过,而是积极的与他们沟通交流,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耐心的做通被征收人的思想工作。在农机公司区域征收时,有个被征收户在外地跑长途运输,两三个月才回来一次,我们只能做他妻子的思想工作,经常是他妻子的工作已经做通了,表示第二天签订协议,但是常常到第二天就改变主意了,遇到这种情况,我们继续积极的与他妻子沟通,找到她改变主意的原因,经过反复的几次工作,他们终于签订了协议。通过这些事,我体会到机关工作可能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有时已经找到了问题的解决办法,但是往往容易旁生枝节,又出现了新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机关工作人员要有耐心,经得起各种考验,才能解决问题,拆迁工作进一步锻炼了我的韧性,提高了我承受压力的能力,以适应以后的工作。

五要讲方法,别激化矛盾。农机公司区域征收时,有一户开铁锅炖的陆大爷,提出的条件特别高,态度也很强硬,与我县的政策相距甚远,经过多次工作后,陆大爷的条件降下来一些,但还是与我县政策差距很大,而且对我们的态度越来越差,并说出了如果达不到他的要求就签的话,要把房子点着等等的话,面对陆大爷的态度,我们并没有急躁而激化矛盾,而是转换话题或与大娘聊天等方式,转移陆大爷的注意力,然后等陆大爷心平气和时在与他谈。西街家族小区征收时,有一户被征收人的妻子有精神方面的疾病,情绪还特别容易激动,我们去他家做工作时,就要格外注意他妻子的情绪变化,避免刺激到他的妻子。一次次矛盾的化解都让我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快乐,群众的感激和夸奖就是我们工作最大的动力,在机关工作与群众打交道时,有时难免会遇到群众的不理解,甚至误解,我们一定要讲工作方法,不要激化矛盾,一定要先缓和群众情绪,在解决问题,让群众满意。

六要有团队意识,共同协作。拆迁工作牵扯面广,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组的所有成员要团结互助,共同协作,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互相鼓劲,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我们二组的所有成员在徐主任领导下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在这个家庭里我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并肩作战,共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我一定会把这种团队协作精神发扬到以后的工作中,在送人玫瑰的同时手有余香。

篇8

一、近五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通过对改革开放20年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理性思考和认识,我们认为从*年起,随着国家粮食定购政策的逐步放开,经济结构开始进入了加速调整的时期。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主导产业、工业园区、新城开发和民营经济相继兴起,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城乡经济社会逐步走上了良性运行的道路。

1、城乡经济快速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0*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了28.4亿元,比*年增加13.1亿元,年均递增1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了7.76亿元,比*年增加2.*亿元,年均递增6.3%;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了7.45亿元,比*年增加2.94亿元,年均递增10.6%;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了13.19亿元,比*年增加8.14亿元,年均递增21.2%。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年的37.5:29.5:33调整到了27.4:26.2:46.4。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农业增加值在全区GDP中的比重逐年下降,这表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已取得了初步成效。20*年,全区人均GDP达到了8281元(折合1001美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为26.2%,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为51.4%,按照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的判断指标衡量,目前我区正处于工业化的前期阶段,已开始进入工业化社会;全区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72.6%,人口城市化率达到了40.5%(按常住人口计算),标志着城市化的特征已初步显现。

2、城镇开发建设步伐加快,聚集资源要素的能力显著增强。近几年来,随着新城区的开发建设,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人口明显增加,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到20*年底,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与*年相比扩大了7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了14.1万人,比*年增加4.22万人,平均每年新增人口8440人,每年转移农村人口3000人左右。与此同时,重点小城镇的开发建设逐步兴起,6个建制镇镇区面积平均达到了1.1平方公里,集镇人口平均达到3200人。其中建成区面积最大的总寨镇达到了1.9平方公里,聚集人口最多的西洞镇达到了4631人。城市和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不仅带动了建筑建材行业和房地产业的快速增长,而且也带动了城镇工业园区的发展。特别是南郊工业园区,目前开发建设面积已达到7平方公里,入驻企业85户,20*年完成工业产值4亿元,占到了区属工业总产值的26%;清水梧桐苑工业小区,目前开发建设面积已达到2.25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4户,20*年完成工业产值7240万元,占到了清水乡镇企业总产值的81.3%。上述情况表明,我区的城镇开发建设与城乡工业发展已走上了互动融合的道路,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

3、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具备了中级发展阶段的明显特征。近些年来,通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培育规模化生产基地,主攻招商引资兴办加工流通企业,使农业产业化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奶牛、制种、蔬菜、草畜、林果、粮食等六大支柱产业。20*年底,全区奶牛存栏达到了2.64万头,比*年增加2.42万头,年均递增64.4%;肉牛饲养量达到了13.25万头,比*年增加5.09万头,年均递增10.2%;肉羊饲养量达到了66.2万只,比*年增加28.6万只,年均递增12%;鸡饲养量达到了582.3万只,比*年增加300万只,年均递增15.6%。以洋葱和温室(棚)为主的蔬菜面积稳定在12万亩左右;粮经制种面积稳定在16万亩左右;经济林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粮食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从调查分析情况看,我区畜牧业正处于高速增长的时期,发展潜力大、后劲足,应该是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撑点。目前依*调整种植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空间已十分有限,今后种植业发展的着力点应放在产业产品的升级换代上。全区建起各类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184户。其中,乳品加工企业4户,肉(蛋)品加工企业4户,种子加工流通企业38户,蔬菜加工流通企业28户,果品贮藏加工企业4户,粮油加工企业96户,棉花、啤酒花、牧草等加工企业10户。年加工销售各类农产品55万吨,占到了全区农产品总量的65.5%。全区发展起各类合作经济组织68个。其中在民政部门登记的22个,作用发挥比较好的有7个。总体来看,目前我区的农产品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都已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的半紧密型联合体,正处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中级阶段。但中介服务组织发展相对滞后,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仍然是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4、城乡社会事业持续发展,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区共有中小学195所,在校学生48945人。其中农村学校176所,城市学校19所,全部实现了办学条件标准化,“普九”各项指标均达到了部颁标准。教育资源能够满足社会就学需求,但资源布局不尽合理,优质资源向城镇集中的趋势明显。城乡文化设施基本完善,城市建起了文化中心、图书馆和博物馆。农村建成达标文化站17个,村组文化室1461个,广播电视站19个,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了59%,比*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程控电话入户率达到了58%,比*年提高了52个百分点。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56个。其中县级医院3个,乡镇卫生院20个,医护人员1757人,医疗床位1095张。每千人拥有医生数2.2人,床位4.6张,初步形成了三级预防保健网络。但对照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衡量,上述指标中大部分都存在差距。

5、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在城市,重点完

成了道路交通、休闲广场、污水处理、供水供暖、绿化亮化,以及城市电网改造、住宅小区建设和工业园区的“五通一平”工程。其中,新建拓建道路78公里,城区道路总面积达到了3*.3万平方米;开辟公共休闲广场9处,总面积达到了18.5万平方米;新建公共汽车站3处,公交候车亭27个,开通了10路城市公交;新建自来水厂2座,日供水能力达到了18.4万吨;新建污水处理厂1座,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2.9万吨;建成集中供暖站93处,供热总面积达到了291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2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了5.8平方米;开发建成标准化住宅小区40个,城市人均住宅面积达到了18.4平方米。在农村,累计投资1.5亿元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投资5*万元初步完成了农村公路客货运“村村通”工程,投资1300万元配套完善了六个建制镇的基础设施,投资2.*亿元完成了180项骨干水利工程,投资4350万元完成了33项生态治理项目。城乡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得到了改善。

总结分析近五年发展的情况,我们认为,自*年以来,随着我区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的相继起步,城乡各项改革逐步深化,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城乡交流合作日益加强。特别是党的*届三中全会确立“五个统筹”的发展方针以后,在这种大背景的影响和推动下,全区上下统筹发展的意识逐步增强,城乡经济社会开始进入了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的萌芽时期,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人口城市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最近五年,全区常住人口增加2万人,增长了6.2%。城市常住人口增加2.6万人,增长了27.7%。其中,城市人口自然增长3300人,固化外来人口8700人,转移农村人口1.4万人。20*年人口城市化率达到了40.5%,比*年提高了11.3个百分点。这表明城市聚集人口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农民追求城市生活的愿望非常强烈。

二是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从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发展的情况看,随着城镇工业园区的兴起,大批企业项目突破区域限制向园区集中,以往乡镇企业与城市工业分割运行的局面被打破,城乡工业发展的关联度逐步加深。从第三产业发展的情况看,在城市批发市场为农村市场供给商品的同时,大批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从事三产,逐步使城乡商贸、服务融为一体,形成了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

三是城乡发展互为依托的趋势日益明显。集中表现在农村主导产业为城市提供原材料,支撑着城市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农村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土地、农产品、劳动力资源,逐步拉长了城乡产业链条,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另一方面,城市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技术和人才,随着城市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向农村的逐步扩散,发达的城市文明在不断影响着农村。由此可见,城乡发展已紧紧交织在一起,互为依托的局面正在形成。

四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趋势日益明显。据不完全统计,*年,各级政府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为50*万元,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为550万元,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比为9:1;20*年投入城市基础建设的资金为2.5亿元,投入农村基础建设的资金为1.1亿元,城乡基础建设投入比为2.3:1。城乡基础建设投资的年均递增率分别为49.5%和111%。这表明,近年来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被逐步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投入力度在逐年加大,统筹建设的趋势比较明显。

五是城市文明加快向农村扩散的趋势日益明显。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文化相互渗透,科技、信息交流日益广泛,资源共享程度逐步提高,不仅加快了城市文明的扩散和传播,也带动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农村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在逐步发生变化,农民的法制意识、健康意识、保障意识和追求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都在进一步增强。

从以上分析可以判断,我区随着城乡产业的逐步融合,经济领域二元结构的矛盾趋缓,统筹理念开始向社会发展领域延伸,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突破的趋势初步显现。通过近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不仅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创造了条件,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城乡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1、城乡经济发展上的差距。由于受体制、机制的约束,城市、农村在资源配置和收益分配上不平等。特别在二、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城市聚集了各类城乡资源要素,并取得了较好的收益。而农村只是廉价提供土地、农产品和劳动力等基础性资源,大量的收益最终落在了城市,从而导致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特征还很明显。近五年来,全区农业增加值增长了35.4%,年均递增率只有6.3%;工业、建筑业增加值增长了65.2%,年均递增率达到了10.6%;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了161.2%,年均递增率达到了21.2%。由此可以判断,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明显慢于城市。

2、城乡居民收入上的差距。20*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达到了758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81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例由*年的1.6:1扩大为2:1。同时,有12个乡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区平均水平,还有9%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000元。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8%,农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1.7%。虽然这些年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总体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在继续拉大,农民的生活条件远不如城市。

3、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差距。由于资金投入上的“城市偏向”和缺乏统一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同步,存在着明显的二元化现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依*政府投资,近些年建设步伐越来越快。而农村道路、交通、通讯、水利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于城市,兴办各类公益事业都需要农民出工出钱。特别在现行财政体制下,区、乡财政支出压力逐年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非常有限。尽管每年都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但很难满足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4、教育、卫生事业上的差距。突出表现在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区集中,大量的农村学生涌向城市,导致城市学校班额超编严重。农村校点较多,但教学条件不如城市,生源出现了逐年减少的趋势。城乡师资水平差距拉大,素质高些的教师多数不愿在农村执教。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差,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农村执业医生相对较少,技术力量薄弱,医疗卫生条件不如城市。特别是村级医疗保健设施简陋,农民就医难的现象依然存在。

5、城乡社会保障上的差距。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逐步得到落实。20*年,城市居民参加养老保险的达到了10646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达到了14122人,参加失业保险的达到了1*06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达到了13890人。农村社会保障基本不落实,目前只为“五保户”提供了低保金,为部分双女户办了养老保险。除此外,农民均不享受社会保障。近几年随着城市的开发建设,城郊土地被大量征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突出。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化发展格局,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如果像过去那样,单向推进农村改革或城市改革,难以有效地解决当前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现阶段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统筹考虑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着眼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对市场取向的农村改革与城市改革进行整合和并轨,从体制上求创新、机制上求突破,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内容在于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是要通过统筹规划、统筹政策、统筹产业、统筹资源等,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使城市与农村成为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同步发展的统一体,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共同繁荣、共同富裕。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目前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调查情况显示,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部分干部群众思想上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是简单的让农民进城,而是要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农村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和农民生活向城市看齐;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是变相的“劫富济贫”,不能以减缓城市发展速度、降低城市发展层次为代价,关键在于改善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个模式发展,而是要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走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要准确把握和认识城乡一体化的本质内涵,必须走出上述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二是发展规划不统筹。集中表现在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上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尚未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指标体系,部门之间、乡镇之间协调性差,缺乏必要的规划控制手段;城市、小城镇和康居工程缺乏统一规划,重视单项工作的年终进度,不重视社会投资的整体效益,指导工作上缺乏依据,落实工作上缺乏连续性。由于整体规划不健全,一些具体的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难配套。如小城镇建设、康居工程、旅游开发等都没有总体规划,目前还停留在探索实施的阶段。

三是政策体系不完善。突出表现在支持小城建设和工业园区发展的政策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筹资渠道窄,乡镇拿不起,银行贷不到,土地收益用不上,民间投资进不来;支持社会事业发展的政策不完善,特别是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项目,除国家投资以外,基本由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负担,筹资渠道越来越窄。

四是体制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公共财政体制、城乡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流转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不够,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

五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不协调。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工业化既是城市化、产业化的前奏,也是动力源。而从我区的实际看,近五年增幅最大的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中,建筑业年均递增率为21.6%,工业年均递增率为4.8%,工业增长速度相对较慢。相反,由于大规模的投资拉动,城市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这说明,我区城市化不是建立在工业化的基础之上,而主要是*第三产业推动和规模投资拉动的。城市具备了承载人口的能力,但工业不具备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使城市聚集资源要素的能力受到了限制。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目标和原则

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大精神为指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着眼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布局,统筹城乡政策体系,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科技向产业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实施“五大战略”为重点,主攻“一城四镇、一带双沿”(即:中心城市、四个小城镇、城郊、沿路、沿山经济),做强工业增长极,培植城郊经济带,壮大农村产业群,努力实现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人口与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是: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到2015年,全区GDP达到80亿元,年均递增9%,人均GDP达到16000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7亿元,年均递增13%,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调整到21:38:41;全区财政收入达到5亿元,年均递增10%。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区人口城市化率上升到7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消费结构明显改善,城市、农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30%和35%左右;电话入户率达到90%以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0%,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根本改善,城乡差距明显缩小,人民普遍过上富足的生活。

——社会公益事业配套完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体系健全,农村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以上;文化设施比较完善,农村文化事业长足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90%以上的农村人口参加社会统筹保障;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健全,每千人拥有医生数达到3人。

——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普遍加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全面落实,社会秩序良好,群众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更加协调,社会步入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和谐优化,生活蒸蒸日上的良性发展之路,提前五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坚持以下五条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充分考虑区域长远发展与品位档次的提升,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设计,科学制定完整的规划体系。要明确分区功能和产业发展重点,合理布局,凸现地方经济特色。

2、坚持因地制宜,梯次推进的原则。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从乡村经济条件、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出发,分区域、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做到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

3、坚持以人为本、生态环保的原则。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摆在第一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立足当前,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

4、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既要明确政府职责,注重发挥好政府在城乡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引导推动作用,又要坚持按市场机制运作,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放开一切可以放开的领域,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模式,运作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走经营资本、经营资源的路子。

5、坚持城乡统筹、互补互动的原则。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着眼于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工业化、城市化、产业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能顾此失彼。既要不断增强城镇聚集资源要素的能力,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构筑更高的发展平台,又要增强农村产业发展的实力,引导科技向产业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推动土地集约化经营,逐步形成城乡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

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选择

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五大战略的实施:

1、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加快城乡工业化进程。以园区建设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扩大工业总量,调整优化结构,培植工业支柱,争创名优品牌,提高经济效益,做强城镇工业增长极,拉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到2015年,全区工业增加值达到17亿元,年均递增13%;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1.3%,提高6.7个百分点。一是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构筑招商引资平台。在坚持抓好南郊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同时,加快实施西郊工业园区开发建设规划,力争用三年时间,完成园区道路、水电、通讯、绿化等“五通一平”工程,基本满足企业项目入驻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尽快形成封闭管理、独立运行的管理服务机制,从入驻手续、项目审批、企业融资、工商税务、权益保障等方面,为入驻客商提供全程化服务,真正把工业园区建成招商引资上项目的平台。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清水、总寨等乡镇工业小区建设规划,多渠道筹资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狠抓项目建设,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坚持大小并举,内外结合,城乡配套的原则,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的聚集效应,举全区之力,千方百计招商引资上项目。既要抢抓机遇,争取国家、省市和外商投资,集中精力发展大项目和重点企业,又要立足资源优势,突出重点产业,引导和鼓励城乡民间投资,发展中小企业项目,培植工业发展的后续梯队,谋求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力争到2015年,工业经济中园区工业所占比重达到80%以上。三是调整优化结构,培植工业发展支柱。调整的方向是向高新技术看齐,调整的目标是加快产业产品升级换代步伐,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调整的重点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制药、新型建材和名优家具。逐步拉长加工产业链,形成工业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培植一批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四是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进一步规范公司制改造。要适应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实践,建立出资人制度。逐步完善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各司其职、相互激励、相互制衡的管理机制,切实加强企业成本资金、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管理,提高企业运行质量。

2、实施产业富民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按照“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的模式,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加工企业为龙头,机制创新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是壮大农村优势产业群。在逐步改造提升粮食、林果等传统产业的同时,沿路乡镇主攻奶牛、蔬菜和高效制种,沿山乡镇主攻肉牛、肉羊和优质牧草,推动战略性主导产业规模化扩张,发展集约化经营,培育名品、精品,提高生产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发肉鸡、菌菇和特色水产养殖,培育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二是做强加工龙头企业。坚持“扶强、扶优、扶大”的原则,抓好现有龙头企业发展。特别要支持那些经营机制好、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辐射面广,与农户关系密切的龙头企业,集中精力做大做强。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发果蔬饮品、畜禽产品加工,向农畜产品加工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三是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要引导龙头企业、大户能人、乡村组织和涉农服务单位兴办各类服务实体,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与此同时,要引导一些有条件的龙头企业,以入股或租赁的方式固化原料生产基地,把农民的土地纳入企业集中经营管理,建立企业、农户之间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逐步形成紧密型利益联合体。通过创新完善运作机制,促进土地向业主集中,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程度。

3、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按照《酒泉市加快城市化发展纲要》的精神和要求,全力配合实施城区道路交通、供水排污、垃圾处理、热电联供、文体设施、绿化亮化等十大工程,不断加强街道、社区建设,拓宽社区服务领域,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在此基础上,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与中心城市配套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准确定位,突出特色,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结合我区的实际来看,开发建设小城镇必须要突出重点、择优发展。综合分析六个建制镇发展的基础条件、人口资源状况和区位优势,我们认为,目前清水、总寨和西洞已初步建起了工业小区,为小城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均地处312国道沿线,区位优势明显。尤其是西洞镇,大部分处于城市规划控制区以内,具备优先发展的条件,应该体现城市功能分区的特点,与城市配套发展;金佛寺镇人口相对较多,在沿山区域具有区位优势,对周边乡镇辐射带动能力相对较强;上坝镇虽然人口较多,但距离总寨镇很近,工业基础薄弱,应与总寨镇联合发展;三墩镇基础条件相对薄弱,而且随着酒航路的开通,区位优势被逐步弱化,辐射半径较小。因此,建议优先发展清水、总寨、西洞、金佛寺四个小城镇。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科学制定小城镇发展规划。要结合当地和周边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特色、区域特点等,准确定位小城镇发展方向,尽快修编小城镇发展总体规划和建设详规,用于指导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做到一次规划,分步实施,保持建设的连续性。二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在政府投资的基础上,合理配置和利用镇区资源,积极建立以民间投资、招商引资为主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实施道路、水电、供暖、环卫和工业小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断改善基础条件,增强集聚生产要素和经济要素的能力。三是积极培育小城镇的支柱产业。高度重视小城镇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支柱产业发展,把小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加快发展工业小区和第三产业,走好强工促农、兴商建镇的路子,聚集生产要素,繁荣镇区经济,增强小城镇自我发展的能力。力争到2015年,把四个小城镇建设成设施完善、功能配套、主业突出,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次区域中心,人口分别达到6000人以上。

4、实施城郊开发战略,培育发展城郊经济带。城郊开发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从现状看,我区城郊资源的开发利用很不充分,一方面,表现在城市的人流、物流、信息流集中辐射在城郊,但利用效率不高,没有完全起到推动城郊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另一方面,表现在城郊大量的果园、水域、湿地、生态风光和闲滩空地等开发层次不高,利用不充分。实施城郊开发战略,就是要充分发挥城郊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对运行效率低下、甚至闲置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利用,使城郊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最终达到致富农民的目的。今后一个时期,城郊开发建设要突出走好三条路子:一是借城开发的路子。充分利用城市的技术、信息、市场和人才,开发科技附加值高的产业和产品,在做强园区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高产奶牛、无公害蔬菜、小商品生产和面向城市的服务项目,逐步把城郊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二是借路辟景的路子。充分利用酒航路、酒嘉路、酒金路和312国道交通便利、人流集中的条件,开发建设休闲旅游景点,带动城郊旅游业发展。一方面以汉唐博物馆、法幢寺、北郊公园、植物园、西汉胜迹园和“天外天”太空城为重点,对环城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集中整合、综合利用,形成规模宏大、档次较高的核心旅游景区。另一方面,以海马泉的开发建设为龙头,利用周边水域开发休闲旅游景点,逐步形成功能配套的湿地保护景区;以清水河沿岸开发为重点,健全完善基础设施,发展民俗风情游览景点,形成生态风光旅游景区。三是借景生财的路子。在抓好主景区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政策和机制,吸引更多的民间投资参与城郊旅游开发,利用一些闲散的果园、水域等兴办农家乐园。鼓励农民依托旅游景区(点)发展餐饮、娱乐项目,吸引更多的城市居民和外来人口到农村度假、休闲、消费,繁荣城郊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同时,要统筹考虑景区(点)开发与农户小康住宅建设的问题,可以在景区(点)内适量布局一些高标准小康住宅,以缓解城郊用地的矛盾,推动农村康居工程建设。

5、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把科技进步和提高人口素质放在重要位置来抓,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一是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工业方面,要以高新技术工业园区为示范点,围绕主导产业、骨干企业和重点产品,狠抓科技攻关和新产品开发,广泛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促进产品更新换代,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农业方面,重点围绕农业增效和特色农产品开发,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引进推广良种繁育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节水农业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等,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二是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稳定现有农技推广机构的基础上,按照经营和公益性职能分开的要求,促进一般性技术推广工作和经营项目逐步走向市场。支持科研单位、龙头企业和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以多种形式开展联合协作,建立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新机制,积极培育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三是着力培养人才。在认真抓好基础教育、成人教育的同时,突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素质教育,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和引进人才。尤其要加强企业职工和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提高一线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四是加快信息化进程。积极推进科技信息化,大力实施政府、企业、学校和居民上网工程,整合城乡信息资源,努力建立统一兼容、资源共享、高效实用的区乡村信息网络平台,让先进的科学技术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科技转化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五、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保障措施

1、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着眼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强规划的基础性研究,形成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从目前我区各项规划的制定情况来看,我们认为,近期应结合酒泉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整,尽快编制《全面小康建设规划》、《区域城镇体系规划》、《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农村康居工程建设规划》。为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建议《全面小康建设规划》由相关部门负责编制,其它三个规划由政府出面,聘请专家或委托资质较高的单位编制,为各乡镇研究制定各自的详细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提供依据。应进一步加强规划制定和实施的依法监督和统一管理,建立严格的违犯规划责任追究制度,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和相对稳定性,做到一部规划管到头,一张蓝图建到底。

2、健全完善政策体系。一是完善支持小城镇发展的政策。在坚持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规范培育二级市场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土地一级市场供给主体多元化的机制。在坚决执行国家土地法规、审批程序和规划方案的基础上,允许小城镇规划区内集体的土地,以入股、出租等形式直接进入土地市场,参与小城镇的开发建设;对小城镇在镇区改造过程中,通过土地整理等方式形成的富余地,允许直接进入土地市场;对小城镇的企业用地,可以通过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土地置换、分期缴纳出让金的方式合理解决,也可以采取农户入股或企业租赁的方式解决;小城镇建设用地的有偿使用收益全部留给镇级财政,统一用于小城镇的开发建设。探索建立小城镇建设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打破行业、区域和所有制界限,采取股份制、租赁制、合资经营等多种方式,鼓励单位和个人投资兴建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在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实行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逐步把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推向市场,允许公平竞争,拓宽融资渠道,实现建设投资多元化。二是完善支持工业园区发展的政策。重点是对工业园区实行封闭管理,杜绝外部干扰;园区内资源基本由工业园区垄断经营,土地收益要适当给园区留一部分;园区上缴市、区的税收以20*年为基数,五年内增量部分全部留到园区,五年后增量部分按20%留到园区,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完善支持科技创新和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每年安排100万元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同时,适当安排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经费,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四是探索建立公共财政体制。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使财政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转移到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上来,把财政资金重点用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生态建设、统筹全区职业技能培训和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实行重点小城镇财政超收部分全部留给镇级财政的办法,增强各镇加强基础建设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3、探索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在坚持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长期稳定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着眼于实现土地集约化经营和追求土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支持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结合我区实际,应主要采取以下七种流转方式:⑴互换。对零星分散承包地,允许农户通过调换的方式进行流转,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⑵转让。农户间通过协商,可直接转让全部或部分土地经营权;⑶转包。有其它经营门路或有特长,不愿种地但又不愿放弃土地承包权的农户,可通过协商将土地经营权在一段时间内转给他人;⑷出租。农户通过签定经济合同,在一段时间内可将土地租赁给本地农户或外地经营者,以提高承包土地的经济效益;⑸入股。农户可将土地经营权折价入股,与集体或个人、或企业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建立股份合作制,结成经营联合体;⑹招标承包。对农户自愿流转的土地,村集体经济组织可统一对外招标承包;⑺委托发包。对那些外出打工或人少地多的农户,可委托村委会将土地转包给其他农户。实践当中,还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积极探索新的流转方式,争取在土地流转机制上有新的突破。

4、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适应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放活政策,简化手续,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取消现行以农业和非农业性质划分户口的户籍管理制度,推行以实际居住地登记为“居民户口”的城乡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让农民享有自由进城和自由迁徙的权力。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村人口在城镇落户,落户后在一定时期内计划生育政策不变。为使这项改革稳步推进,建议先将城市和“城中村”居民,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逐步向农村推进。建议由公安局研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力争用五年时间,完成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的工作。

5、深化城乡管理体制改革。积极适应建立新型城市管理体制的要求,以强化街道管理、发展社区服务为主题,进一步创新机制,完善设施,拓宽服务领域,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要,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对纳入城镇规划区内的村组,逐步“撤村建居”,促其向社区管理模式转变。继续深化乡村管理体制改革,着眼于集中资源、组团开发、形成发展“拳头”,积极稳妥地推进撤乡并镇、合村并组,逐步实现由行政区划向经济区划的转变。

6、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调整教育布局,优化资源结构,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全面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大力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整合城乡卫生资源,健全以乡镇卫生院为主的乡村卫生服务网络。深化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医疗卫生保障措施,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兼顾基本医疗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先进文化为导向,创新体制、机制,配套完善设施,巩固文化阵地,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扩散。通过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7、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是突破体制界限,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劳动力市场。积极探索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逐步把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城市向农村延伸,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促进农民由土地实物保障向社会统筹保障转变,力争到2015年建起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关注弱势群体,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形成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同步提高的新机制。

篇9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打造苏北现代服务业第一县(市)为目标,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重点发展生产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努力使服务业结构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转变,服务业布局由分散向集中转变,服务业发展方式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致力构建全市服务业发展的新格局,为打造沿海中部新型的现代化工商业城市、长三角新兴的休闲旅游区、上海北部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农业产业化基地注入新动力。

目标任务:发展速度显著提升,到2011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确保年均增长1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产业比重显著提高,服务业占三次产业比重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确保2011年达40%以上;生产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明显上升。贡献份额显著增加,服务业入库税金占全市地方税收比重年均提高3个百分点,确保2011年达60%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确保2011年达40%以上。通过三年的努力,在2011年建成4家市级服务业集聚区,1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把我市打造成为苏北现代服务业第一县(市)。

二、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

(一)重点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生产服务业。顺应制造业发展对现代服务业产生的市场需求,以制造业的中间环节分离和两端延伸为突破口,一手抓先进制造业,一手抓现代服务业,努力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的互动双赢。

——突出发展现代物流业。抢抓物流业列入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机遇,依托沿海高速、新长铁路、通榆河等重要交通枢纽,规划建设市区现代物流园,实现统一规划,整体开发,独立运作。围绕建设国家二类口岸目标,抢抓通榆河(连申线)即将南延的机遇,在开发区通榆河东岸建设内河港口,实现里下河流域与南通港、上海港等港口的直通。以火车站和沿海高速公路互通为依托,力争用三年时间招引入园物流企业20家,其中大型物流企业3—5家,将现代物流园打造成交通运输便捷、营销体系完善、配送网络健全的现代专业物流中心。同时,启动时堰港区建设。加快发展公共物流和第三方物流,催生一批物流企业。

——积极发展科技服务业。建立健全社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推动自主创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大力发展技术开发及转移、科技信息及咨询、知识产权及认证、技术交易等科技服务业。建立一批研发设计、信息咨询、产品测试等公共服务平台,提高科技资源社会共享程度。鼓励、引导有条件的重点企业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研究院等,全面推进我市企业研发载体建设。确保2011年前全市所有规模骨干企业全部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企业技术中心。依托开发区的高新技术孵化器,建设以科技创业、软件开发、服务外包为主的开发区高新技术创业园,到2011年,力争入园企业达40家。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增加对创新创业的资金支持。

——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大力推进“招商引行”,积极创造条件吸引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来设立分支机构,确保3年内3—5家金融分设机构落户,同时鼓励银行网点下乡。强化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规范担保公司行为,切实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快组建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加快推动企业通过债券和上市扩大融资。加快保险业发展,满足广大群众多层次的保险需求。

——鼓励发展商务服务业。依托市体育馆和建设中的市展示馆,积极组织地产品展示展销,加强与市外会展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发展专业化、贸易型为主的会展。加快启动开发区商务中心建设,搭建为投资者服务的商务平台。引导发展会计、信用评估、法律、咨询等各类中介服务业,为政府、企业和家庭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服务。积极引进市外知名中介组织,提升全市中介机构的业务素质。鼓励和支持现有中介机构通过自身拓展、购并重组、联合经营等方式,向规模化、综合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二)大力培育关联度大的新兴服务业。新兴服务业涵盖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市场需求旺盛,发展潜力巨大。要适应多层次社会需求,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兴服务业,积极拓展服务业发展新空间。

——大力发展旅游业。提升一批重点景点。整合永丰林农业生态园、黄海森林公园、国华风电观光区、龙王古寺、仙湖现代农业示范园等旅游资源,形成沿海生态旅游区;加快建设西溪泰山寺、董永与七仙女文化园、范光陵文化城、王昆艺术馆和安丰古镇旅游项目,形成特色文化旅游区;充分挖掘戈公振故居、黄逸峰故居、三仓烈士陵园等资源,形成红色旅游区。加大旅游景区及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构建顺畅、便捷的旅游交通网络。大力推介旅游资源。充分发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品牌效应,抢抓世博会机遇,积极向上海、杭州、苏南等大中城市推介我市旅游项目,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办法,主动寻求合作,开通“一日游”、“二日游”旅游线路,吸引外地旅游社组团来我市观光旅游。力争2011年,接待游客达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亿元。提升旅游配套水平。以“游、购、娱、吃、住、行”六要素融合为方向,推动旅游观光与休闲度假、购物娱乐、商务活动相结合,加快推进星级宾馆建设,强化导游培训,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年内兴城四星级宾馆建成开业,沿海四星级宾馆完成主体工程,确保到2011年,新建四星级宾馆4家,五星级宾馆1家。同时加大发绣、丝绸产品、陈皮酒等地方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推介力度,提高知名度。

——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全面落实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和鼓励农民进城的政策意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积极鼓励个人购买普通住房和非住宅用房。大力营造房地产业良好发展环境,在金融、税收、规费缴纳等方面给予房地产企业政策倾斜。鼓励建设商务中心,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一批高品位的精品住宅小区,提升房地产开发层次和水平。严禁企业、个人在城市规划建设区内自建住宅用房。积极发展房地产二级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鼓励激活二手房消费,全力促进房地产业加快发展。

——积极发展公共服务业。加快信息化发展步伐,推进一体化信息平台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有效信息服务支撑。推进教育资源整合,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促进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劳动就业紧密结合,努力打造我市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11年前,力争建成职业技术学院。加快建设市人民医院门诊大楼、市中医院门诊大楼,积极发展社区和农村医疗卫生组织,逐步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确保2011年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以上。规划建设市级劳动力市场,为城乡居民搭建就业服务平台。支持鼓励社会兴办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整合市区体育设施、场馆资源,室内外游泳设施尽快建成开放。积极发展广电、报业、演艺、民间艺术等文化产业,培育繁荣文化市场。继续扩大社区服务业的范围,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支持保洁、保安、绿化、家政、养老、托幼、助残、医疗卫生、预防保健等社区服务项目发展。

(三)全面提升直接满足物质生活的传统服务业。针对目前全市传统服务业层次偏低、功能配套不够完善、消费结构不优等现状,积极运用现代服务技术和经营方式,推动传统服务业提档升级。

——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推进商贸业资源整合,加快市区核心商圈、区域商业中心、特色商业街和社区商业服务网点建设。引进大润发、沃尔玛、家乐福等商业旗舰进入,重点发展中高档综合购物中心、精品专卖店、休闲娱乐项目。加快华润苏果超市建设,积极推进国贸大厦与南京金鹰国际集团的合作,引领消费升级,提升商贸经营层次和水平。继续推动大王庙、东关、鼓楼等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在中心城区新建一至两家大体量、高品位室内农贸市场,满足市民生活需要。对鼓楼路步行街、九龙坊文化街、永康路电子一条街等特色街区,加强配套和管理,彰显特色。

——全力加快集聚区建设。重点培植四大服务业集聚区:中心城区商务区。依托中心城区优越的区位优势,建设集商贸商务、星级酒店、文化博览、高档商住等功能于一体的高档文化休闲区、商贸商务区。滨河路美食、文化、休闲街区。在金海路东延段两侧至滨河路沿线区域,建设文化、休闲、美食街区,形成特色餐饮、高档娱乐、休闲综合服务街区。碧城商贸园、伟嘉装饰城、明星家具城三大市场。重点加快碧城钢材市场二期和汽配市场工程建设,引导市区钢材、木材、汽配、汽修等经营户向园区集中,建立健全电子化的现代市场交易平台,进一步完善仓储物流、信用担保等市场服务功能。抓好伟嘉国际装饰城、明星家具城在建工程的推进、市场服务功能的完善和市场发展定位的引导,加快市区装饰装潢、农机配件、金属材料小市场及经营户有序向三大市场集聚,推动市场在差别化发展中不断做大做强。力争三大市场交易额进入苏北同类市场的前列,从业人员达5000人以上。市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依托我市农副产品丰富的优势,在新204国道以东、北海路以北,规划建设集收购贮藏、速冻加工、物流配送、信息化管理于一体的市级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

——加快培育消费热点。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引领消费结构升级。拓展电子信息、通信产品、教育培训、家政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等消费,引导个性化、时尚化、品牌化、差别化消费。加快推进“家电下乡”、“农机下乡”和“汽车下乡”工作,充分调动农民的消费热情。积极拓展农村市场,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鼓励和引导国贸、苏中、新合作等规模流通企业向农村市场延伸,发展连锁经营。积极培育农村经纪人,鼓励农民组建土地股份、资金互助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和发展为农服务的各类专业市场,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服务网络。

三、政策激励措施

按照集约、集中、集聚的原则,充分发挥政策激励导向作用,引导服务业项目向重点区域、重要节点发展,推动全市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

1、鼓励服务业项目向中心城区发展。按照中心城区规划布局和区域优势,依托现有资源,最大限度放宽政策,鼓励现代服务业项目向中心城区集聚,打造以政务、文教体、商务为主,苏中一流、辐射较强的城市新的中心区域。

2、鼓励服务业项目向服务业集聚区、特色街区发展。发挥服务业集聚区、特色街区特色鲜明、人气较旺的优势,吸引相关服务业项目进区经营,形成特色明显、产业高度集中,具有独特商业、人文环境的商贸中心。

3、鼓励服务业项目向优势行业、重点项目发展。依托四大工业主导产业和农产品、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政策倾斜,引导服务业企业加大优势行业、重点项目的投资力度,尽快形成服务业项目特色化、集聚化和品牌化,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提供支撑和动力。

4、鼓励服务业项目向集镇发展。引导农民进入集镇购房经商,从事农副产品流通、农村社区服务等经营项目,集聚集镇人气,提升集镇建设水平,加快新农村建设,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根据上述政策导向,对市区服务业实行一对一政策扶持措施:

1、对在中心城区新建、扩建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或基建设施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的各类专业市场、大型超市和商业特色街项目(以下简称市场),且出售产权比例不超过50%的,投资者免缴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自市场领取营业执照起两年内,由受益财政按缴纳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对外出租营业场所缴纳的房产税地方留成部分全额扶持市场主办方,后三年实行先征后奖,奖励额度为50%。

2、对在中心城区、城东新区新建投资在2000万元以上的餐饮、星级酒店、洗浴、娱乐、高档会所项目,投资者免缴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自办理营业执照起两年内,由受益财政按企业缴纳的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全额扶持企业,后三年实行先征后奖,奖励额度为50%。自建或购买、租赁营业设施3000平方米以上的,自办理营业执照起两年内,由受益财政按企业缴纳的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全额扶持企业,后三年实行先征后奖,奖励额度为50%。

3、对在中心城区、城东新区设立国内外企业总部、地市总部、金融分支机构、采购中心、研发中心、结算中心等,自建办公用房(含写字楼)且建筑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投资者免缴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自建营业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或购买、租赁营业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自办理营业执照起两年内,由受益财政按其缴纳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全额扶持企业,后三年实行先征后奖,奖励额度为50%。

4、对投资3000万元以上、自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之日起半年内开工建设的物流园区(企业),投资者免缴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自办理营业执照起两年内,由受益财政按企业缴纳营业税(或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全额扶持企业,后三年实行先征后奖,奖励额度为50%;自办理营业执照起三年内,投资者出租营业场所缴纳的房产税,受益财政地方留成部分全额扶持企业。

5、对新进入市级服务业集聚区内经确认的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上的服务业企业,自办理营业执照起,其缴纳税收实行先征后奖,受益财政地方留成部分,第一年奖励80%,第二年奖励60%,第三年奖励40%。

6、对新办投资超5000万元,通过招、拍、挂方式取得土地的服务业项目(不含房地产项目),按土地出让市级净收益30%的额度,由市政府奖励给投资者;对投资1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可实施一事一议。

7、旅游宾馆(酒店)通过改造升级新获得涉外三星、四星、五星级的,分别奖励10万元、30万元、100万元;旅游景区(点)新评上国家2A级、3A级、4A级的分别奖励5万元、8万元、50万元;服务业企业新创成“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分别奖励5万元、20万元。

8、对入驻我市从事实际经营的并经确认的服务外包企业,注册资本在50—500万元的,按实际注册资本金的2%给予奖励;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的,奖励20万元。

9、鼓励接待市外游客。本市旅行社组织市外游客(至少住宿一晚)来我市旅游,全年累计1000人次以内的,奖励2元/人;1000—3000人次的,奖励3元/人;3000人次以上的,奖励4元/人。组团到本市团队位于前三名且年送客达到1000人次以上的外地旅行社,年终一次性分别奖励2万元、1.5万元、1万元。

10、对落户我市规划区内的汽车4S店,自领取营业执照起,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实行先征后奖,受益财政地方留成部分,第一年奖励50%,第二年奖励30%。

11、对农贸市场实行“农改超”综合改造,建筑面积达到3000平方米的,企业所缴纳税收实行先征后奖,受益财政地方留成部分,第一年奖励50%,第二年奖励30%。

12、凡进入中心城区、服务业集聚区和纳税超500万元以上大型购物中心、超市等服务业企业用水(不含洗浴、洗车等行业)、用电、用气价格与工业用水、用电、用气价格并轨。社区服务业的电费、水费按居民收费标准执行。

13、对经市确认的市区大型超市、购物中心等重点服务业场所营业延时期间,给予电价补贴。

14、在社区内新办的物业管理、家政服务、医疗卫生、文化服务、体育健身等服务业企业所得税实行先征后奖,第一年奖励50%;托儿所、幼儿园、养老院和社区老年活动场所等社区服务业,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物业管理企业缴纳的营业税和所得税实行先征后奖,奖励额度为50%。

15、新建或扩建民办学校、老年公寓、体育设施、医疗机构、文化基础设施,市政府按照公益事业用地及建设有关规定给予政策优惠。

以上激励政策由市发改委(服务业发展局)负责解释并牵头进行考核把关,市财政、国税、地税等部门配合,报市政府批准后兑现。财政性奖励资金由相应受益财政承担。

四、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组织推进

1、健全完善和创新组织体系。整合市发改委三产办、经贸委商贸流通办等部门的相关职能,成立市服务业发展局,与市发改委合署办公。市发改委(服务业发展局)作为全市服务业发展的牵头协调部门,具体承担全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负责全市服务业总体规划编制、政策制定和各行业规划与政策衔接平衡工作,组织实施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等具体规划及协调管理工作,搞好督查和年度考核,推动服务业重大项目的落实。完善服务业发展的目标考核办法和绩效考核制度,实行对镇和相关部门服务业工作目标责任制的综合考核,将考核分数按比例计入市绩效考核和进位争先考核总分,提高服务业在市考核总分中的比重。服务业招商引资考核纳入全市招商引资考核奖励体系,服务业招商引资项目与工业招商引资项目同步同标准进行奖励。

2、强化规划引导。坚持规划先行。市发改委(服务业发展局)牵头,本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彰显特色、集约发展”的原则,制定出台全市服务业总体规划,组织编制完善商贸、现代物流、市场等服务业重点领域产业规划,切实增强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权威性。各有关部门具体负责相关行业的规划编制和组织实施工作。积极实施产业投资引导,定期服务业投资导向目录。大力清理整顿违法经营网点,整合物流、配载等资源,加强对商贸流通网点的环境评价,严格依法管理,坚持按规划设点布局。

3、建立服务业引导基金。市政府每年安排500万元的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今后随地方财力增长和服务业发展情况,逐步扩大服务业引导资金规模。服务业引导资金的使用由市发改委(服务业发展局)根据一对一政策激励措施提出奖励方案,报市政府审批后兑现。综合运用贷款贴息、经费补助和奖励等多种方式支持服务业发展。

篇10

为实现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在全市科技创新创业工作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市科技创新创业大会的主要任务是,回顾分析近年来全市科技工作,总结经验,表彰先进,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科技工作,为提升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促进富民创业提供强大的科技推动力。会议结束前,市委高纪明书记还将作重要讲话。下面,我先讲两点意见。

第一、肯定成绩,正视差距,进一步增强做好科技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近年来,全市科技工作紧扣经济建设中心,突出加快发展主题,深入实施科技“五大工程”,切实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建设,不断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新化进程,为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新的贡献。

一是创新能力逐步提升。企业研究开发能力得到加强。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建立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家,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家,博士后工作站个。某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发泰州市级以上新产品近项,其中国家级重点新产品项,省级高新技术产品项;项科技成果获各级科技进步奖,其中省部版权所有级项,泰州市级项;组织实施国家、省火炬计划项、星火计划项。知识产权工作进展加快,在全省县级市中率先成立了知识产权局,被列为全省首批知识产权试点市;专利申请量逐年递增,某年首次突破百件大关,某年达件。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不断加大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力度,目前,我市有省级以上“突贡专家”人,泰州市级“突贡专家”人。近两年共引进本科以上高层次人才多名,大学本科及专科毕业生就业率在%左右,为我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二是载体建设取得进展。坚持以企业主题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努力培育有姜堰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群,重点扶持双登科工园、苏中药业园、曙光工业园、河横绿色食品科技示范园和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国家电化学分析仪器产业基地、省医药农药兽药科技示范基地加快发展。市高新技术创业中心被批准为省级创业中心,注册项目个,毕业项目个,去年实现销售多万元。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知名度提高,发展速度加快,目前基地内企业增加到家,其中家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家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企业,某年,基地实现技工贸总收入亿元,利税亿元,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三是贡献份额逐年提高。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方向,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三年来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家,民营科技型企业家。高新技术企业不仅在数量上有了飞跃,而且产业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开发实施年销售万元以上重点新产品个,累计实现销售亿元;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列统企业产值比重达%。今年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亿元,销售收入亿元,利税及利润分别为亿元、亿元,产销利增幅均在以上,均高于列统企业个百分点以上。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取得新进展,某年以来组织实施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项、省攻关项目项、省科技成果推广项目项,新增绿色食品个。

四是服务领域不断拓宽。不断加大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力度,创新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为广大中小企业和基层干部提供信息咨询、认证咨询、项目包装和人才培训等综合服务。科普活动常办常新,每年组织千余人次科技人员参与“三下乡”活动,深入基层开展科技培训和现场咨询。城区各小区普遍设立科普画廊、科普橱窗,成为科普宣传的重要阵地。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科技工作与新形势、新任务相比,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是全社会科技氛围还不够浓厚,一些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对科教兴市的战略地位认识不到位,在寻求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上,思考不深,钻研不透,办法不多。二是科技创新后劲乏力,企业投入意识不够浓;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不突出,对产业优化升级的拉动能力不强;科技中介组织和技术市场发育尚未健全,科技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不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还不明显。三是人才短缺、人才流失、人才闲置并存,科技人才占比不高,工程技术人员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严重短缺;现有科技人员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上述问题,严重制约我市科技事业的进步,制约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对此,我们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技创新是第一推动力、高新技术产业是第一增长点的观念,切实增强做好科技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从姜堰的产业现状看,我市传统产业比重大,工业以加工型、配套型产品为主,农业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经济效益不明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科技创新,通过产业结构的战略升级,实现姜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突破发展。同时宏观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也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以科技创新来化解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难。从区域竞争的要求看,新一轮区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姜堰要在苏中地区后来居上,必须倚重科技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之路。全市上下要牢固树立“区域率先崛起,科技工作必须率先突破;发展目标倍增,科技工作必须强力支撑;经济后来居上,科技工作必须超人一筹”的工作导向,以昂扬的斗志,务实的作风,有力的措施,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努力在科技招商上求突破,在高新技术上求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的新跨越。

第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进一步落实科技创新创业的关键措施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市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相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相结合,强化科技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新兴产业发展新格局,逐步建立起符合发展规律、充满生机活力的科技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到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力争达到,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去年主要任务: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列统工业比重达到,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占以上。

──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项,其中省级以上火炬、星火计划项目项,高新技术企业家,高新技术产品项;新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家。

──滚动开发能形成产销万元以上重点新产品项,其中当年投产达产的项。

──组织申报各级科技进步奖项,其中省级项,泰州市级项,组织各级科技成果、新产品鉴定验收项;申请专利件。

──申报并获批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家,泰州市工程技术中心家,与高等院所挂靠共建研发机构家,境外共建研发机构家,新建企业研发机构家、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个。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三个重点,以科技创新推进经济提速增效

⒈围绕产业升级,重点在新型工业化上求突破。新型工业化是工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对于我市传统产业比重大、产业结构层次低的现状而言,显得尤为迫切。

要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制造业是我市优势产业,要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步伐,增加科技含量,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提高质量和效益。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积极启动和实施以骨干企业信息化为支撑,面向相关中小企业的区域性网络化制造体系。汽车关键零部件、机械等行业要深入推广计算机设计、制造等先进技术,深入开展快速精密机械加工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打响品牌,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纺织服装行业要围绕高速化、自动化、工序连续化、智能化、信息化的要求,提升企业装备水平;开发应用纺织品整理先进工艺技术;开发附加值高的功能性、生态型纤维、织物及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其他各行各业都要在压缩落后生产能力、淘汰落后生产技术的基础上,有选择、有重点地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大力推广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重点推广先进制造技术、工业智能技术、高效节能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等,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产品质量和性能,增强企业竞争力。

要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结合我市产业、资源和人才基础,依托骨干企业整合科技资源,重点抓好生物技术与新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仪器仪表及环保等产业的技术研究与开发。苏中药业要以成立医药研究所为契机,利用现代生化技术,大力发展以新剂型中药为特色的新医药;康鹏公司和江苏动物药品厂要积极开发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加快动物专用抗生素、新剂型兽药、中药兽药等新品开发,使我市“三药”产品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双登公司和华美液晶显示器,要加大工作力度,力求在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上有所突破。仪器仪表和环保产业我市也具有一定基础,要加强科技攻关,力争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性技术,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尽快培育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极。

要切实抓好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尽管我市企业研发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是对照科技创新的任务和要求,仍然远远不够,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各列统企业都要把研发机构的设立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根据企业发展需要确定机构规模,制定发展规划和工作目标。重点骨干企业和科技密集型企业的研发目标要定位在重大项目、关键技术、重点产品的技术攻关,以及各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新品和技术的开发上;一般企业的研发工作应以引进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的消化吸收,以及技术革新为主,在研发中不断提升创新能力。积极引导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增强自主开发能力,注意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少、机制活、市场适应能力强的优势,加快新品开发和产品创新,努力形成一批在省内乃至国内有定影响的科技“小巨人”。要进一步加强对研发机构的考核,对成果较多、效益明显的有功人员,加大奖励力度;对迟迟不出成果的要实行黄牌警告,直至淘汰,通过动态管理保证开发工作能够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⒉围绕农民增收,重点在农业科技创新上求突破。农业爬坡,需要科技助力。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要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主攻方向,加快科技向农村经济渗透步伐。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推广应用秸秆还田、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生态农业技术,有计划地实施一批高效生态农业建设项目。要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积极引进推广应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注重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引进工作,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建设,推行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充分利用已经取得的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使用权,加大对河横牌大米、金力乳业、溱湖水产、五叶香丝瓜等农产品的扶持力度,培育特色农业产业。要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吸引更多的外资、民资和工商资本参与农业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竞争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使我市农业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要不断拓宽为农服务领域。从注重为农业产中服务,转向注重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综合服务;从注重传统农业技术创新,转向一、二、三产业统筹互动和整体集成;从注重资源开发技术,转向注重产业开发和市场拓展,努力加速农业的市场化进程。

⒊围绕富民创业,重点在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上求突破。富民创业工程是全市各级工作的一条主线。在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我市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活力渐显。上半年,全市新增注册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分别为家和家,同比分别增长%和%。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民营科技型企业是民营经济的精华,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产业升级、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应该成为民营经济的支柱和骨干。抓住了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就是抓住了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的关键环节。目前,从总体情况看,我市的民营科技型企业还处在起步阶段,数量少,规模小,创新能力较弱。各地、各部门要认真研究措施,扶持民营科技型企业加快发展。

要大力发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民营科技型企业。一是领办创办一批。大力鼓励机关、企业科技人员和高等院校毕业生领办创办各类民营科技型企业。二是改造提升一批。我市民营企业数量众多,传统产业比重较大。要引导民营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将科技融入传统产业,催生一批科技型企业。三是积极引进一批。充分发挥我市的区位、产业基础和环境优势,着力吸引大企业、大集团或高新技术企业来我市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或设立研发机构。四是做大做强一批。加快规模化发展是民营科技型企业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重要选择。要引导民营科技型企业在注重新品开发的同时,重视研究市场环境,研究企业成长的基本途径,学会运用资本运作和其他有效形式,驾驭更多的市场资源,走低成本、高效益的扩张之路。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专、精、特、新的“小型巨人”。

要努力增强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创新能力。做好科技成果转化文章,是我市民营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最现实、最有效、最便捷的途径。要大力鼓励民营科技型企业加强技术力量,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不断提升引进、消化和吸收能力,嫁接成熟科研成果和技术,加快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相关部门要在科技计划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工业结构调整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等方面对民营企业予以倾斜,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创新活跃,技术水平和规模效益高的企业。同时,要积极帮助民营科技型企业申报各级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完善担保体系,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协调,加大信贷支持,千方百计拓宽筹资渠道。

二、构建三个平台,健全科技创新的支撑体系

⒈打造园区平台。园区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建设好科技园区,对于整合资源、提升水平、促进产业发展、形成区域竞争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要切实加强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目前我市已形成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河横绿色食品科技示范园两大特色产业基地,成为我市经济的品牌和亮点。汽车关键零部件基地要尽快细化产业发展规划,将配套领域向中重型卡车、中高档轿车转移,从零件制造向部件制造发展。各企业要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确保产品质量,提高附加值。充分发挥产业配套优势,把相关项目的引进作为科技招商的重要内容,拉长产业链,提升区域综合竞争能力。到年,力争把基地建设成为全省业内规模最大、品牌最响、关联度最紧、组织协作水平最高的产业基地,成为国内汽车关键零部件重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基地,实现技工贸总收入亿元,利税亿元。河横绿色食品科技示范园是省“十五”农业重点园区,要放大亮点和优势,始终突出生态环境建设和绿色食品开发,切实抓好特种种养基地、绿色食品加工基地的建设。同时,借助溱湖风景区初具规模、人气渐旺的有利时机,加大力度建设观光农业和旅游农业,通过年的努力,真正把河横园区建设成为生态经济的示范区、绿色食品的产业带和旅游观光的风景线,使“全球佳”金字招牌叫得更响。二要加快科技园区建设。双登科工园、苏中药业园、曙光工业园、市高新技术创业中心起步较早,已初具规模,但总体来看,还是醒得早,起得迟,与周边地区的企业园区相比,差距渐显。“二次创业”是这些园区继续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战略选择。要按照规划,加大项目实施力度,以引进项目、资金、人才为重点,盘强实力,做大“蛋糕”,大力吸引国际及上海、苏南等发达地区的产业、企业、项目、资本向园区集聚。市高新技术创业中心要借助搬迁契机,瞄准创建国家级创业中心,高起点、高标准、高速度完成规划和建设工作,确保按时搬迁。要把科技含量高、经济版权所有体量大、与我市产业关联度紧密,特别是与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有关的科技项目的引进作为中心的主攻方向,健全项目入选机制和入驻标准,与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互动发展,使之成为与基地配套的专业孵化器。认真研究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的管理体制,制定产业化项目管理细则,形成有利于项目不断成长,做大做强的运行机制。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探索以企业为主体、企业和政府共同运作等多种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模式。大力实施“品种、技术、知识”三大更新工程,努力把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成为新品种的转化基地、新技术的培训基地、新型生产经营方式和经营机制的示范基地。

⒉完善政策平台。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今天会上又印发了《姜堰市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实施意见(-年)》、《姜堰市市级专利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各级相关文件的宣传、贯彻和落实,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探索建立政策实施过程及其效果的监察评价机制,努力在实践中落实政策,在落实中完善政策。科技要发展,投入是关键。要着力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投融资体系,进一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意识,督促企业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提足用足研发费用,加大科技投入。国家、省高新技术企业和各重点企业要按照不低于销售额的比例,其他中小型企业和民营科技型企业要按照不低于的比例,提足科技开发经费。进一步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支持力度,确保科技三项费用逐步增长、足额到位。各镇也要按照与财力同步增长的原则,提取科技经费。同时,要加强科技三项费用的管理,集中有限资金,突出重点扶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要加大包装上争力度,争取更多科技项目进入省级以上“笼子”,获取各类贴息和专项资金扶持。充分发挥信贷扶持作用,改进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服务。各金融机构要依据企业的不同特点建立相应的授权授信制度,增加信贷品种,拓展担保方式,加大对成长中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

⒊培育智力平台。人才是技术创新的基石,是科技进步的根本。姜堰的科技工作急需一批既能创新、又能创业的专业技术带头人。要把人才工程作为科技创新的第一工程,抓紧制订和组织实施人才资源开发倍增计划。千方百计引进优秀人才来我市创业发展。要着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切实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提供舞台、创造空间,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使一流的人才、一流的贡献,获得一流的报酬。大力加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发挥其在吸纳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的独特优势,大胆采用“年薪制”、“项目招标制”、“专家组阁制”、“技术岗位薪金制”等形式,构筑企业的专业性人才高地。要把蓝领工程放到与金领工程同等重要的位置,尤其对那些要求较高的技术岗位,要加大培训力度,掌握要领,提高效率,避免因失误造成损失。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积极鼓励和引导基层农技人员参与农业项目建设,拓宽为农服务渠道,激发创业热情。认真研究解决农业科技队伍建设中的突出问题,确保稳得住、用得好。要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挂靠联合,借脑开发。挂靠的层次要高,把一些重点实验室和课题组,以及国家级首席专家作为主攻方向,以求创新层次和水平的提高。挂靠的形式要活,可以采取技术难题委托攻关,或科技成果作价入股,也可以资助研发或共建研发机构,实现低成本开发。要抓好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积极开展科普文明镇村创建活动,组织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带头参加科技素质培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加强对农民的免费技能培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种养业水平。充分发挥各类职校、业务党校作用,举办科技讲座和短期培训,增强广大干部职工对新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和城镇失业人员的创业能力。继续抓好科普阵地建设,通过新建科普画廊等途径,不断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夯实科技创新的群众基础。

三、营造服务环境,凝聚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科技创新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把科技工作摆到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狠抓各项关键措施的落实。

一要改进方法,转变观念。各级干部必须加强对科技工作的学习研究,找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定位,采取积极的政策,引导科技人员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要研究科技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及时掌握本地、本部门、本单位科技创新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学习用市场的机制、科学的方法和创新的思路来解决问题,着力在谋划思路、完善机制和服务上下功夫,增强总揽经济和科技工作全局的能力和水平。

二要强化责任,狠抓落实。各镇、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研究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围绕倍增目标,落实倍增措施。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挥求真务实的作风,少说空话,多办实事,集中精力抓好落实。要建立健全科技工作的目标考核体系,对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实行目标管理,确保推进科技创新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