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经验交流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19 14:13: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化经验交流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化经验交流材料

篇1

大家好!很高兴来参加这个经验交流会,因为在这里能跟在座的各位学到很多东西,取到很多“经”;同时,我也很惭愧,因为我们__国土资源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在全省属于“后进”典型,实在拿不出什么能与大家分享的经验。在这里,我厚颜给大家汇报一下我们__国土资源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情况,不妥之处,望各位多多指正。

__市国土资源局信息化的建设目标是:依托先进的传输网络,以建成统一的政务平台为目标,推进机关内部办公自动化、公文交换无纸化、管理决策网络化、公共服务电子化,实现政府系统全面信息化。建成连接省、市、县、乡镇的信息网络系统;统一标准建立电子信息资源库,实现信息的充分共享和广泛使用;建成完善的国土资源内部办公系统、信息无纸传输、门户网站系统、电子邮件系统、网上审批服务系统等。

一、所作工作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强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领导

业务网联网工作是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今年来,根据省厅部署和要求,我局进一步加大了对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工作的力度,局领导十分重视,把该项工作作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在经费困难、技术力量薄弱的不利条件下,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局信息中心,局主要领导亲自抓,抽调骨干力量专门负责信息化工作。从拟定工作计划,到研究工作方案,局党组召开多次会议,反复研究讨论。并多次请省厅信息中心技术人员进行专门指导。各县区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及机构,并将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同时,主管领导亲自带队到各县区局进行现场指导,使全市国土资源系统信息化建设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二)统筹规划,拟定方案

今年,在省国土资源厅的指导下,我局出台了《__市国土资源局信息化建设方案》,该《方案》得到省厅认可后,市局要求各县区国土资源局在省市规划方案的框架内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通过规划方案的编写,大家统一了思想,统一了标准,明确了目标,达到省、市、县三级规划方案相互衔接。

(三)增加投入,努力满足电子政务建设对硬、软件方面的要求

今年以来,我市国土资源系统逐步加大了信息化建设步伐,在连续遭受冰灾、洪灾财政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多方努力筹措资金,完善各种基础设施,为国土资源信息网络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省厅的关心下,我市__被列为全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试点县,__区被列为单列县,省厅还给我们市本级、__等县区提供了包括服务器、网闸等信息化建设的必需设备。

(四)服务社会,开通__市国土资源网站

我局今年开通了__市国土资源网站并以建设“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为中心,理顺信息渠道,充分整合与利用已有的土地、地矿、测绘等信息资源、开发信息服务,向全社会提供方便快捷、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公益性国土资源信息服务。市局在建好自身网站的同时,还要求各区县年内都建立自己的网站,目前已有7个县区建好了自己的网站。

11月6日,我局在全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试点县__召开了我市第一次国土资源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并荣幸地邀请到省厅信息化办公室__*主任亲临会场作指示。会议开得很成功,与会人员都更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一些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信息化工作的基本保障

信息化建设是涉及全局性、基础性的建设工作,如果得不到各级领导的支持和重视,工作无法开展的。因为,用信息化来规范传统的业务模式是一场革命,会涉及人们的观念,认识,习惯甚至是既得利益的改变,如果没有领导的决心和组织推动是不可能成功的。另外,为了保证信息化工作顺利进行,除了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还必须有组织上的保证。早在 年,在市直各单位中,我局率先成立了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信息中心,并要求各县区局成立相应机构,为我市国土资源系统信息化建设的行政管理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以业务需求为先导,注重建设效益

经验表明,信息化建设应始终以业务需求为先导,坚持信息化建设要为业务应用服务,不盲目上信息化建设项目,坚持少化钱,多办事。我们认为,一流的技术并不见得完全符合现阶段业务的需求,必须是实用的和业务紧密结合的技术才能推进现阶段业务的信息化,也许并不是化钱很多的技术,小投入也能建设大系统。在网络建设上我们也是因地制宜,对于偏远的国土所我们不强求统一专线联网,而是要求其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利用各种传输方式如无线、拨号、adsl等,只要能满足现阶段数据传输的需要就采取拿来主义。虽然这与上次全省市州国土资源信息中心主任会议上专家的意见相悖,但也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有些国土所确实无法通过光纤联网。

我们认为,信息化建设不要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思想,要有与时俱进的意识,因为在现阶段体制改革的年代,业务的法规政策与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都是迅速发展变

化的,所以信息化建设要适应业务和技术的发展变化。现阶段做到以业务需求为先导,注重信息化建设效益,就可以尽量地避免资源浪费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三)规范业务,资源共享

信息化的重要特征是资源共享,要想做到资源共享就必须规范业务,没有规范化就没有信息化。金土工程作为一项信息化工程,必须要符合信息化项目建设的规律,信息化是现代化进程中最高的生产力,具有后工业化时代的新生产力的特点,工业化本身就是规范化。以往受到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对国土业务办理的流程等方面的概念都是不统一的。省厅这次开展电子政务平台试点县活动应该就是这个意思,要对所有涉及到的国土的业务进行分解,并对每一项基本要素进行规范化的定义,形成统一、完善、规范的电子政务流程。

(四)提高人员素质,是确保信息化建设关键

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决定性因素。这句经典表述,在信息化应用上同样有效。无论采用如何先进的管理系统,配置如何领先的硬件设备,如果离开了人的应用和操作,信息化程度再高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信息化程度越高,也要求操作人员的素质与之相适应。不然,就像小牛无法拉大车一样,信息化的应用将无法达到满意的效果。只有抓好了计算机培训,才能更好地利用信息化为各种国土资源行政管理工作服务。三级联网工作完成后,我局将有针对性的分层次培训。培训坚持骨干培养和普遍提高相结合,学习和应用相结合,注重实效。建立市、县、乡三级培训,三级负责体系,采取多种培训方式,整体提高全市国土资源队伍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

篇2

随着铁路改革的不断深化,铁路局实行公司化运营,如何提高运营效率,实现运输组织由内部生产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已是各个铁路运输单位的当务之急。机务系统作为铁路运输的关键环节,提高机车周转和利用率,降低机车维保成本和时间,是降低运输系统成本的重要前提。因此,信息技术在机务系统的应用就显得十分迫切。

 

中国机车远程监测与诊断系统(以下简称“CMD系统”)是机务信息化的核心系统。它以机车的管理为核心内容,体现机务信息管理的动静结合,为机务信息化提供信息支撑。本文在介绍CMD系统的结构、作用的基础上,针对CMD系统对机务管理带来的新变化进行深入的讨论。

 

1 CMD系统简介

 

1.1 CMD系统概况

 

CMD系统是机务信息系统的核心子系统,是机务车载数据及安全信息的集成、车地无线传输平台;采集、处理和传输TCMS、6A系统、LKJ等车载设备运行记录信息及故障信息;提供机车定位、实时状态数据监测、实时故障报警、远程诊断、视频点播、机车车载电子履历管理、专家支持系统、信息共享和功能接口等功能。此外,它还实现了对机车运用安全信息、机车状态信息、机车监测信息和机车位置信息的实时采集、处理及无线传输、视频点播等功能。结合配套的地面分析系统,它对机车在线数据进行实时分析,达到对机车远程监测及诊断的目的。

 

1.2 CMD系统结构

 

CMD系统由车载子系统、数据传输子系统和地面综合应用子系统三大部分组成。CMD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CMD系统结构图

 

车载子系统由车载主机(LDP)和车顶天线两部分组成,主要实现机车信息数据的采集、存储、在线诊断、信息处理以及数据传输。

 

数据传输子系统由三部分组成:①3G或4G手机通信网络,

 

用于机车在途运行时机车信息的传输。②北斗及GPS导航定位系统。除了具有机车定位功能外,机车在途运行时北斗系统以短报文的形式向地面发送机车信息。③站段内部建设的无线传输网络(WLAN),用于机车回段后自动向地面系统上传LDP采集的TCMS、6A和LKJ的信息。

 

地面综合应用子系统实现对机车状态信息、机车安全信息和机车监测信息的实时检测、分析、存储,提供机车运行状态、司机操作信息的查询功能,提供故障的诊断分析、统计功能,为机车的状态修提供技术支持。

 

2 CMD给机务质量管理带来的新变化

 

2.1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段内WLAN数据传输系统,要求机务段必须更新数据接受设备和转储设备,完成数据的快速下载和转存。

 

完善和升级铁路综合IT网,实现CMD采集的机车信息在总公司、铁路局、机务段/检修段三级网络范围内的可靠、快速传递。

 

2.2 做好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和储备工作

 

CMD系统的全面使用,将实现机车整备在途中、应急处理在手持终端、抢修预案和准备工作在机车入段前,机车日常检修与保养工作与CMD的对接将成为机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CMD系统数据分析软件的操作技能和CMD系统硬件维护技能成为机务工作者的必备技能。因此,相关技术的培训和人才储备必须提前布局。

 

2.3 生产组织更加高效

 

在现有机车检修模式中,对机车运用途中机车各系统工作状态信息的收集,受乘务员技术水平、责任心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存在滞后、遗漏和不准确的情况,直接影响各类故障的发现和处理。CMD系统的实时传输,实现了运行中机车各类故障能够被及时、准确发现,为检修人员提前制订维修预案、准备配件和工具赢得了时间,有效提高了机车检修的效率。

 

2.4 信息传递和经验交流更便捷

 

机车运行信息传递和维保经验交流更便捷。CMD系统为数据传输设计了多条途径:在途运行的机车使用3G(预留4G通道)手机网络向地面系统传输机车运行信息;使用北斗和GPS网络传输机车位置信息;使用北斗网络以短报文的形式向地面系统发送机车运行信息。机车回段后,使用WLAN向地面系统传输机车运行信息。这使得机务管理和维修人员快捷、准确地掌握机车各系统运行的状态及故障信息。

 

CMD系统为全路机车检修经验共享提供了一个平台,突破了以班组、车间为单位的故障库,实现故障库共享。通过经验交流、故障库共享,全面提高全路机车检修能力和检修水平。

 

2.5 质量分析更快速,责任追究权限更高

 

由于故障信息的传输和记录,各类机车履历的全数据记录,在机车故障后的质量分析,材料的收集和查找具体原因上,更加便捷、准确。

 

CMD采集到的数据传往三个不同的管理层面即,铁路总公司层、铁路局层和机务段/检修段层。三个层面的管理人员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机车运行情况和机车维保质量。这对提高机车运用与保养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3 结束语

 

机务信息化是铁路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机车远程监测与诊断系统(CMD系统)的建成和使用是机务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体现。机务信息基础设备建设、职工结构调整和生产组织方式的改变是必然趋势。通过新设备的投入和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铁路机务系统的维保能力和机车利用率,最终实现“人、车、图”的统一。

篇3

【关键词】“两化融合”;发展趋势;对策

一、“两化融合”的实质

“两化融合”,即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进程中,“两化融合”是历史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其实质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渗透、循环提升,信息化水平不断发展直至赶超工业化水平,信息化和工业化进程由量的不断积累实现质的飞跃,最终达到均衡发展、和谐共生的良好状态。

二、全国“两化融合”发展趋势

1.信息技术革新带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模式变革

在信息技术革新的背景下,如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也将随之变革。物联网技术实现了生产设备之间、生产设备与信息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使大批“无人工厂”成为可能。同时,物联网技术将促使制造业由传统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移动智能终端将大行其道,成为日常管理和办公工具。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将推进企业IT服务的外包。企业通过支付服务费给云计算服务商从而使用云平台软硬件,代替自行购买。云计算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普及有利于大型企业管控所需数据,同时降低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门槛。

2.“两化融合”将从单一企业信息化向产业链、产业集群信息化发展

为了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企业不能单一依靠自身资源,还需要将生产经营过程中各个环节如供应商、厂家、分销商、客户等行成产业链协同。以实现及时生产为例,企业需要及时收集市场需求的动态信息,并完成企业信息系统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信息系统对接,同时要与下游分销商信息系统对接。通过生成的无聊需求表(BOM表),企业可以根据产品销售状况及时调整生产计划。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产业集群发展日益迅速。在产业集群内建设电子商务平台等以提升产业集群内企业信息化水平。

3.传统企业将向智慧产业变革

智慧产业是指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程度较高的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传统产业相比,智慧产业属于智力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且具有较高的学习和应变能力,对环境变化作出快速反应并提出智能对策。其智能化表现在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必须实现生产经营智能化与反应及时化。商业智能系统(BI)等智能化信息系统的广泛运用将是企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三、中国推进与深化“两化融合”的对策建议

1.全方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深化“两化融合”

加快构建国家与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推进制度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出台有利于推进两化融合”创新的政策,引导全社会积极创新并形成良好氛围;同时加大对企业扶持力度,通过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其实施技术创新和改造,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的智慧创新型企业。企业自身也应加大对“两化融合”创新投入,积极推进技术革新。加大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建立“两化融合”技术创新联盟。高校、科研机构等积极为“两化融合”服务与攻克难题,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精通信息技术与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推进企业深化“两化融合”。

2.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推动工业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的现代产业体系。深化“两化融合”需把握几个重点。一是在工业各领域和各环节广泛推进信息技术,形成全流程渗透、全行业覆盖、全方位推进的格局。二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基础设施智能化,如水利、交通、能源、环保等领域的应用。三是通过政府部门电子政务应用的深化,推进重要业务系统的建设,使跨部门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成为可能。四是推进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如教育信息化、医疗信息化、社保信息化、文化信息化等,推动社会进步。

3.深化“两化融合”示范区、示范企业建设,加强区域合作

进一步建设“两化融合”试验区、示范企业,并及时总结经验。继续发展具有良好基础、影响力大、实施意义显著的项目和企业作为重点示范对象。通过“两化融合”经验交流会、座谈会、论坛、推广会等形式,并建立对应网络平台加强沟通交流与协同,相互借鉴成功经验,加快“两化融合”进展。

同时,推进“两化融合”的区域间合作与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要想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前进,走“两化融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性能全面、操作简单、开放共享的信息化平台,很大程度上降低区域间信息使用成本,推进区域间信息互动和交流。如利用远程教育、新闻网络、数字图书馆等实现区域、政府和企业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经济一体化。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可为企业产品设计、工艺知道、产品检测、网络化制造等提供帮助,为区域和政府服务。

参考文献:

[1]斯蒂格利茨.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杨学山.中国信息化形势分析与展望.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

[3]杜昊,郑建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J].新世纪图书馆,2011(9):3-6

篇4

关键词 互联网+;教育信息化;智慧教育;数字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1-0012-02

1 前言

当前,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日新月异,全面深入推进智慧教育建设,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已经成为“十三五”期间各地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目标。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因素,教师教育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必要途径,只有教师具备了“互联网+”时代所需的信息素养,才能把信息技术应用融合于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师教育信息化更应当超越技术本位而立足教师本位。

2014年底,宁波市镇海区与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签订“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骨干教师培养”协议,借助英特尔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的全球资源整合优势,正式启动了“中小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培训项目以创建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优秀课例,树立教育变革和教育创新的理念为目标,通过“教师工作坊”“学习共同体”的形式,深入开展学员间、学员与专家间的交流、分享与研讨。通过骨干教师的教学变革与创新实践,推动、引领镇海区中小学数字化学习发展,促进镇海教育的信息化、国际化发展[1]。

如图1所示,经过三期“镇海区中小学教学创新与数字化学习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学习,镇海区的教师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策略,逐渐形成了“学习―作业―实践―反思―提升”的五环循环法。

2 学习

学习环节主要由“在线预习、理论培训、课堂观摩”三部分组成。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结合数字化学习实践,目前以“基于项目的学习”“设计混合式学习”“数字化学习课堂的评价与分析”三门课为主。

在线预习,指大概在培训班开班前2周,学员们在线预习“基于项目的学习”“设计混合式学习”等网络课程或者讲师提供的其他相关学习材料,在线预习以初步完成一份学员所任教学科的数字化教学设计为目标。

理论培训,是指在面对面的集中培训时,学员系统地学习项目学习的概述、设计、评价与管理,基本掌握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学习的方法。理解混合式学习的基本内涵,了解设计混合式学习的基本策略,并思考和体验如何利用恰当的技术工具支持混合式学习实践,以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并在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同时进行教学创新。

课堂观摩,主要是指学习观摩培训所在地的数字化学习项目学校的课堂教学,并与有一定数字化学习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研讨与交流。

3 作业

作业环节主要由“预习作业、培训修改、讨论交流”三部分组成,主要目标是完成一份数字化学习教学设计。

预习作业,是指学员们完成在线预习后,结合所任教的学科完成一份“项目学习课题设计预选”,并在相应的教师专题论坛上递交预习作业。培训专家通过在线论坛等方式,反馈学员们的预习作业情况。

培训修改,是指在线下的集中培训过程中,在培训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各个小组组内与组外的合作与交流,学员们各自修改并完善了一份数字化教与学的学科教学设计。在第一期培训中,学员们的作业通过笔记本电脑“漂流”的方式,进行学员间作业的批注、修订,受到学员们的好评。

讨论交流,是指学员们围绕各自的数字化教学设计,经过学员之间的多次讨论与修改,每个小组选择一份有代表性的作业,进行全班的展示与交流,并由专家给予点评。

4 实践

实践环节主要由“检验作业、常态教学、常态教研”三部分组成,通过数字化课堂的教学实践,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检验作业,是指教师在完成培训学员的角色,回到现实的课堂教学,在实践数字化课堂之前,自行检验作业的质量。

常态教学,就是指数字化学习的常态课。这也是数字化学习实验项目追求的目标之一。

常态教研,是指数字化教与学教研活动的常态化。宁波市镇海区自2013年以来,每年都举办一届“数字化教与学展示周”活动,但是能在数字化教与学展示周活动中执教的教师毕竟有限,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更多地通过常态教学、常态教研加以提升。2016年,镇海区新成立了“中小学数字化教与学骨干教师学科协作组”,首批成员由45位中小学学科教师组成,其主要目的也是促进区域数字化教与学教研活动常态化。

5 反思

反思环节主要由“反思学生、反思教法、专家点评”三部分组成。反思能力是现代教师能力结构中的一个基本要素[2]。数字化学习方式提倡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更能体现出以生为本的思想。

反思学生,就是要以学生学得怎样,来评价教师教得如何。反思学生,要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知识的掌握情况、高阶思维水平的激发等方面加以反思。

反思教法,从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根据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来反思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反思学生、反思教法都是教师自我反思重要的组成部分。

专家点评,一般是邀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教学专家给学科教师的数字化课堂予以点评。专家引领是教师专业成长必不可少的一环。当然,在数字化课堂的反思点评中,也要注重有一定数字化学习实践经验的本土“专家”的意见与建议。教师的信息化协作教学实现教师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有助于教学经验交流、教学资源共享,取长补短,以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3]。

6 提升

提升环节,主要是通过“展示课、u比课、论文与课题”等方面来提升自身的专业发展。

展示n,有了展示课活动,数字化学习实验项目就有了活力与生气。区域性的研讨交流活动,是参与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验项目的教师与学生展示成果的舞台,经常性地研讨交流活动,可及时交流经验,发现不足,不断将项目研究引向深入,有利于激发师生的使命感,有利于项目区域整体推进[4]。尤其是始于2013年的“宁波镇海・数字化教与学展示周”活动,每年举办一届,目前已经成为宁波市镇海区重要的展示课堂教学变革的区域性活动,成为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舞台。

评比课,就是积极组织数字化学习实验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信息化课例、现场教学评比等活动。

论文与课题,每一所参与数字化教与学实验的项目学校基本上都带着数字化学习课题研究任务。对于区域层面来说,这些课题研究的是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内容等,但共同关注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生本课堂教学创新模式的构建,共同关注着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协作学习[5],共同关注着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学生的21世纪学习技能的提升。参与数字化学习实验的教师则主要通过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完成教学论文的撰写,并积极参与各类投稿、评比活动。

在其中一次“镇海区中小学教学创新与数字化学习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培训项目结束后,有学员写下感言:“这是我从教以来第一次参加如此非同一般的一项培训,课前要预习、提交作业,课中要修改,课后要实践,非常有意义。在这样的培训中,我的教育理念得到极大的颠覆和提升。”[1]

7 结语

信息技术正在驱动教育变革。“学习―作业―实践―反思―提升”的五环循环法,这是宁波市镇海区在教师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工作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策略,还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经过一轮以上的“学习―作业―实践―反思―提升”,那么其数字化教与学的设计能力一定能得到有效提升。

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养成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多因素多变量共同影响的动态过程,它的形成不仅需要知识、技能的习得,需要实践的参与,还需要教师个体的反思与领悟;不仅需要培训中的学习与反思,需要培训后的实践与体验,还需要相应的政策、环境与文化的支持[6]。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性探索与实践,可以进一步推动区域性数字化学习的全面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尹恩德.改进专题培训方法 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以宁波市镇海区数字化学习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7):23-24.

[2]喻平.论教师的反思能力结构[J].教育探索,2004(12):

116-117.

[3]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5):103-109.

[4]尹恩德.发挥教研大组在区域数字化教与学项目中的作用:宁波市镇海区中小学数字化教与学教研大组的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3):14-15.

篇5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行动,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提升核心竞争力。主要是“围绕一条主线,实施双轮驱动,促进三个提升”。一条主线: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转型升级这条主线。两轮驱动:以技术创新为导向,提升研发能力和产品竞争能力;以两化融合为动力,推动产业高端化、低碳化、国际化、集聚化发展。三个提升:技术创新贡献份额、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成果、两化深度融合水平实现提升。

二、主要目标

(一)加快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应用:进入省重点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目录的新技术(新产品)30项,带动全市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1120个。

(二)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新增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0家。

(三)提升两化融合水平:新增省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22家,市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28家,带动500家企业开展两化融合。

三、主要工作

(一)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培育创新载体。组织企业申报三级企业技术中心,通过培训学习,帮助企业提高技术中心申报材料的质量,熟悉企业技术中心快报流程,能够准确及时地做好快报工作。积极挖掘有潜力的企业储备作为技术中心申报对象,完善以国家级认定企业为龙头、省级认定企业为骨干、市级认定企业为基础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二是发挥典型带动。举办企业技术中心典型企业交流和培育建设现场观摩活动,发挥优秀企业示范引领作用,交流优秀企业成功做法,组织县区和企业代表进行现场参观考察,学习先进经验,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三是完善其他平台。推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共建实验室等其它研发机构建设,使各类研发机构竞相发展、整体推进。

(二)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促进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一是开展示范认定。做好省级和市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的申报和认定工作,排出一批省级和市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培育对象,着力打造一大批研发设计类、生产控制类、经营管理类、电子商务类等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二是坚持示范引领。在六大重点产业中选取典型企业,将其两化融合工作的成果和经验进行整理,汇编成册,并在汇编中由两化融合专家进行分析点评,促进经验交流,推动我市企业两化融合工作的深入开展。三是建立长效机制。充分利用省市两化融合专家委员会的专家资源,立足我市产业特色和布局,开展专题调研,了解企业需求,组织开展“两化融合专家行”等专题活动,探索推动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的高效模式与长效机制,引导企业加大两化融合投入,加快信息化项目实施,促进行业两化融合深度发展。四是强化信息化管理。引导和支持我市的大中型企业建立CIO制度,配备专职首席信息官,充分发挥首席信息官在企业发展中前瞻性和战略性方面的作用,推荐我市优秀企业专家参加省企业优秀首席信息官(CIO)评选。

(三)落实“双新”推广运用,推进发展水平上新台阶。以深入实施“双新”推广应用工程为契机,大力推进全市经济实现快速增长。一是制订出台文件。研究制定《关于加强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的意见》,对“双新”推广应用的目标、重点和保障措施予以明确,使工作开展有章可循,持续推进。研究制定《市优秀新产品奖评选办法》,每年评选产生一批优秀新产品金奖和优秀新产品奖。二是落实组织保障。成立由市分管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参加的“双新”推广应用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区成立相应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双新”推广应用工作的组织实施。三是做好审核推荐。重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组织推广应用一批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带动性的新技术、新产品,积极组织符合省新技术新产品推广指南要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通过高新技术产品认定或省级以上鉴定的新技术新产品申报列入省级重点推广目录。扎实做好省级和市级新技术新产品鉴定,促进创新与经济的有效结合。

篇6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教师;阻抗

一、提出问题

教师在“农远”中的角色很重要。首先,他们是“农远”的直接实施者,主要表现在:“农远”资源的接收、管理和应用;设备的使用和管理。其次,他们是“农远”的直接受益者,教师使用“农远”的资源,不仅能提高卫星电视、计算机和网络等操作水平,还可以拓宽学科教学的知识面,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第三,他们是“农远”资源应用问题的发现者和探索者,教师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问题解决的方法策略。农村学校教师在“农远”的实施过程中,会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抗,本文就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中的教师阻抗展开分析、讨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教师存在的阻抗

(一)教师的卫星电视和计算机操作水平低

1.计算机基本操作水平偏低。计算机基本操作包括鼠标、键盘的操作、计算机系统的操作、图文声编辑处理和软件应用等操作。农村教师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水平普遍偏低,其原因很多,如当地农村的经济不够发达、重视不够,教师收入不高等。而计算机基本操作水平直接影响教师对“农远”资源的下载、管理和应用。

2.缺少有效的培训和操作机会。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各县市管理部门(一般由教育局)定期对农村学校教师进行卫星电视、计算机和网络技能的培训,如开展计算机基本软件的使用、卫星接收与下载、卫星参数的设置、计算机网络基本操作技能等培训。但是这些技能培训并不完全适应和满足教师的需求,教师也并不完全掌握,导致他们在下载使用“农远”资源中遇到软件或设备问题就不知所措,而又因技术人员缺少,要解决面临的问题需要的时间很长,与此同时,由于卫星接收设备、计算机的配备少,大多数教师得到计算机操作和熟练的机会甚少,缺乏操作机会的教师就无法“熟能生巧”,教师无法操作计算机和网络,“农远”资源使用受阻,久而久之这些设备就闲置不用,造成“农远”资源的浪费。

3.“农远”教师培训的广度不够。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对教师的培训政策一般是从各个中小学抽调一些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但是这些教师培训回到学校后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将学到的操作知识技能传授给其他教师,其他教师无法获得全面有效培训,就无法掌握卫星电视、计算机和网络的使用技能,更谈不上下载使用“农远”资源应用于教学实践了。

4.缺乏相关软件理论的学习和指导。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相关的软件有好几种,如光盘视频课件、卫星接收软件安装、网络软件安装等,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无法掌握这些软件的使用方法,且很少相关的书籍、资料和文献可供参考,这些都是教师使用“农远”资源难以逾越的种种障碍。

(二)教师对“农远”资源重视不够

“农远”集中全国最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通过光盘、卫星电视和网络传输到各地农村中小学校。但部分教师认识不到“农远”资源的重要性,在参加培训时不认真,敷衍了事,很多教师参加培训后也不使用“农远”资源辅助教学,这表明他们对“农远”资源重视不够。

(三)教师的教学理论知识不足

在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年纪偏大的教师占的比例较高,他们缺乏教学理论的学习与更新。一些教师虽然参加培训或者通过函授教育等渠道提高了教学

理论水平,但由于受农村学校教学环境和学生素质的影响,新的教学理论在农村学校的教学实践中难以得到应用和实施。

(四)教师使用“农远”资源的自信心不足

自信是一个人相信自己能力的心理状态。自信心作为一种重要的个人品质,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①信息时代的到来,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被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对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计算机和网络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显得越来越重要,但农村学校教师在教育信息化中一直处于劣势地位,没有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使他们自己感到很无奈,并产生自卑心理,这部分教师对“农远”产生消极的情绪,甚至产生对抗的心理,这也是阻碍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实施的重要因素。

三、解决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教师阻抗的策略

(一)开展有针对性的“农远”资源应用的培训

对农村学校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农远”资源应用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任务繁重,如有的老师承担几门课的教学任务,在边远的农村山区,存在着几师一校甚至一师一校的情况,这就要求培训机构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培训,这涉及培训内容的合理选择、设计和实施。培训部门应该对参加培训的农村学校教师进行详细的摸底分析,然后选取适合和有针对性的内容和培训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尽可能让每位教师学会掌握所培训的内容和技能。

如开展有针对性的软件操作培训。与“农远”资源应用相关的软件有Office中的PPT、word、Excel、卫星电视管理和网络应用等软件。每一款软件的使用都有一定的困难,必须采用分期对每一款软件的基本使用技能进行培训,提供教师上机操作的机会。对于操作性较强的技能学习需要充足的时间,特别是对于计算机操作水平较低的教师来说增加上机操作时间更为重要。首先,合理安排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上机操作。其次,条件允许的学校可以增加计算机数量的配置,让更多的教师能有机会上机操作。当教师的基本操作水平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后再开展将这些软件应用于教学的培训,同时提供给教师相配套的文献材料、教学案例或视频材料,以便他们在实践中需要时得到帮助和指导。

(二)重视教学理论的更新和“农远”资源应用的经验交流

1.重视教学理论的更新。教学理论更新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在“农远”资源环境下对教学设计的关注与实施,这涉及教师对“农远”资源的认识以及如何提高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农远”资源相结合的设计与应用能力,并将其恰当合理地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使“农远”资源与教学有效地整合,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

2.开展“农远”资源应用经验交流。交流可以取长补短和相互促进,因此在学校之间和教师之间应开展“农远”资源应用经验的交流。学校之间交流,可以跨越市县区域的学校之间进行交流,教师之间的交流也不局限于本学校之内,通过学校之间、教师之间的交流,吸收“农远”资源应用经验。交流的内容范围包括卫星电视、计算机、网络等操作的技巧和“农远”资源应用的心得和管理经验等。有效的交流可以使教师吸取更好的经验和教训,少走弯路,克服教师在进行“农远”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阻抗。

(三)加强“农远”教师队伍的建设

1.引进具有高水平的卫星电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年轻教师。为了提高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农远”应用水平,需引进教育技术学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老师或者接收具有相应“农远”技术的西部志愿者,他们有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发挥他们在“农远”中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2.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农远”的可持续发展观。“农远”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要满足当前农村学校教育为“三农”服务的需要,也要适应未来农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的需求。②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的系统价值观。让农村学校教师意识到要“发展”,就必须重视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重视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

(四)重视教师“农远”资源应用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对教学现象及其效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以改进教育服务的过程。③学校应该重视教师对“农远”资源利用的评价,教学评价一般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通过成立“农远”资源应用的评价小组,根据所在学校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评价方式。评价完成后,评价小组和教师一起讨论评价的结果,对教师在利用“农远”资源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根据本校具体的情况探讨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

注释:

①徐晓娟.教师教学自信心的培养[J].职教通讯,2007,(3):79.

篇7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科学技术;应用

1什么是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对信息进行控制或处理,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的开发和应用还有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和应用;电子信息工程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涉及多方面的学科技术,如电话是怎样通过信号进行传输信息或语音说话?我们在电脑计算机上学习时的网络及页面是怎么生成的?我们在学习中慢慢了解并总结经验,不断的对电子信息进行更新与设计、发展研究,让我国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形成成熟的产业链,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稳步发展,并同世界接轨。

2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现状

现在进入21世纪长河,科学技术在突飞猛进的增长,技术的创新与改革成为当今时展的主要活动之一,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可以带动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但目前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存在着很多不足,如技术开发人员资源不够,创新平台不足,是典型的人才市场缺失,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开发和设计及市场销售没有有效的融合到一起,不能发展信息工程技术的优势,无法满足现代的生产生活发展飞快的步伐,所以要在技术开发设计方面不断的创新,结合现代科技技术提升电子信息工程的整体实力。

3当前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及发展

3.1在航天航海领域中的应用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我国国防领域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国防领域及空间发展的重点学科,国家在航空航海及电子信息领域方面着重培养技术人员,强化培训微波遥感技术、软件设计及信息处理等方面,促进技术人员的专业化技能知识;在我国航空卫星设计及发射过程中,都应用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运行服务覆盖了整个亚太地区,航海及潜水艇探测方面也应用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对微波遥感技术的发展及创新有着很大的提升,应不断的加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在航空及航海领域上更广泛的使用为提升我国综合实力而努力。

3.2现代企业发展中的应用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企业管理系统的升级、企业内部的优化管理、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等方面,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企业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也越来越重视,在技术开发投入大量的人力与财力,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现阶段企业间要实现合作技术共享,更好的为技术开发提供良性的发展平台,虽然竞争是企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实现资源共享才会更好的开拓产品市场,增强信息平台的推广,可以通过信息交流软件平台进行企业文化宣传,提升企业的经济发展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稳步发展。

3.3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在现代的生产生活中,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逐渐被广泛应用,如互联网视频、互联网电视购物、语音聊天工具等,它们在逐渐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沟通方式,提升了生活的节奏,让人们的生活时尚化、科学化,不断的在提高社会生产力。随着技术的普遍应用,我国应拓宽开发领域,投入人力及财力,使技术得到深入的发展及创新。

4如何提升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

4.1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培养环境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主要由技术人员来进行开发设计,在这个人才重要的社会中,国家应采取有效的培养措施,提升技术人员的专业培养,加强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开发与设计,企业间应提供公平的技术展示平台,促进研发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与国外进行技术上的经验交流,同时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竞争力,对技术人员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推动社会经济稳步发展,促进我国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

4.2加强技术领域的应用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我国已深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不仅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还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在技术领域做到多方面的普及,在环境环保监测技术、医疗临床科学、生物科学等多学科领域得到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创新与发展,让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4.3争取国家最大化支持

在人们的生活中,电子信息技术不断的渗入,而且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的活动,所以政府相关部门应提高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支持,首先,对工程技术的资金投入,有了充分的资金注入,研究器材及开发材料就得到了保障,技术科研人员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开发设计工作中;其次,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开发过程中,要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体制,加强技术创新管理,确保技术专利的专属性及准确性,对市场经济体系实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让市场经济稳步、健康发展;再次,政府通过相应的政策措施正确的引导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对创新的技术专利产品授予相应奖励和荣誉,让科研技术人员知道国家对技术的重视,随科研人员的重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荣辱观;第四,在企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加强中小型企业的技术发展与创新,国家为其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组织企业之间的经验交流座谈会等,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5结束语

总而言之,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大力加强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可以有效的方便我们的生活,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稳步健康的发展。

作者:刘儒函 单位:聊城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篇8

初中英语教研工作以《基础课程改革纲要》为指针,以推进新课程改革为中心,以《英语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为重点,着力抓好中学英语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的修订与实施以及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科教学质量。

二、工作要点

1、继续开展课标、教材培训,确保学科课改工作的有效实施。本学期开学初,将在七年级举办《英语课程标准》和《新目标》英语教材培训活动,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行为,实施有效教学,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2、大力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学期将开展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活动,加强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的督促和指导,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转变教研方式,加强教学指导。本期教研工作将进一步下移工作重心,改进工作方法,深入教研组,指导、督促和参与学校的校本教学研究,与教师建立一种平等对话、互相学习的合作伙伴关系。了解教师教学、教研、科研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难,重点指导集体备课、教学案例分析等与教师成长紧密相关的教研活动,使教师自觉养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

4、继续抓好学科教研网络建设,提高同步教案设计的质量。要充分利用信息平台,推进教研工作信息化,实现网上教研资源的共享,提高学科教研工作的实效性。本期要加大九年级英语同步备课的指导力度,加强备课教师的培训,发挥网络同步备课栏目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5、加强教研片区建设,促进共同发展。加强校际间的学科教研活动,使区域教研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与互补,有效推进学科课改和校本教研的实施。通过开展公开课观摩、教学经验交流、毕业复习工作的研讨等活动,促进片区内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同时培养教师的研究意识、合作精神,使新课程的实施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步。

6、培养和使用骨干教师,着力打造品牌教师。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指导和培养学科骨干教师,并通过他们带动一个教研组和年级备课组,带好一批学科教师。通过各级各类教研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区中心教研组成员、片区学科教研组长、学校教研组长和学科带头人在教学、教研、科研中的“领头羊”作用,切实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7、加强毕业年级的教学研究,重视毕业复习指导工作。针对区内初中学校校点多,分布广,阵线长这一特点,教研员要加强教学视导,深入学校,走进课堂,了解、分析毕业班英语教学现状,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学建议,有效地指导毕业年级的教学工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三、具体工作及措施

1、做好青年教师指导培养工作。

(1)让特色鲜明业务水平高,师德高尚的教师与他们结对。

(2)从备课、听课、教学理念等方面进行指导、培养。

(3)创造机会让新教师多听课,多上公开课。

(4)开展教学评比活动,提高教学基本素养和教学水平。

2、加强理论学习,逐步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转变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

(1)打开学习通道,做到走出去,请进来,与友邻单位加强合作。

(2)重视教法、学法研究。

(3)积极鼓励,并创造机会让教师参加各种教学活动。

3、 重视和加强教研组建设,采取切实措施。

(1)教研组活动定时、定点、定内容。

(2)健全集体备课制度。

(3)配合校教导处做好优秀教研组的评选工作。

(4)鼓励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

4、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各年级开展一次英语竞赛,如演讲、小品,短剧表演等。

(2)在课堂上,教师运用各种激励机制来活化课堂,如游戏、英语歌曲、小品等。

(3)因人而异,分层施教是全面推进素质教学的关键。

5、 定期开展“师徒教学比赛”活动,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6、 鼓励教师树立先进的理念,建立课题,进行教科研的探索。

7、 加强教研组活动的实效性,加强同头备课。

教研组活动是难得的一个老师互相交流的机会,充分利用教研组活动,安排好理论学习、多媒体技术学习和教学经验交流等教研组活动内容。活动时,多交流,互相学习,年级与年级间多互通教学内容,高年级为低年级打好基础做准备。互通各种教学信息和资源,做到资源共享。每位老师保留好自己的教学资料,为建立学科教学网页和学科资源库做准备。加强同头备课,固定时间,轮流作发言人,共同设计教学环节,体现集体的力量。

8、 做好资源共享工作。

现在的英语教材更新很快,一套教材也许只有2轮的寿命,因此,我们越来越需要进行思想方面的转换,既由课程教学转为话题教学,以不变应万变。因为教材的话题是相对固定的,只是文章发生了变化,词汇也是根据大纲制定的,不会有太大的出入。应对教材更新的方法就是掌握住话题教学,把文章内容作为话题教学的载体。因此,我们需要全组齐心协力,做好资源的整合工作。

我们想以年级为单位,每个年级先收集各自年级的资料,初三主要负责中考复习方面的资料,包括试题,各次大考试卷,语法单项练习题和综合练习题,较好较新的阅读文章和完形填空,书面考查题等。初一、二年级负责现在初一、二教材的备课资料,课件汇总,大考试题试卷,课本所涉及的语法内容的讲授和练习材料,和话题有关的多媒体资料,包括网址,图片,影音资料等。每个年级的试题试卷要有电子稿和文字稿,将各项资料分门别类,以文件夹的形式进行整理,方便全组交流。另外,有一些授课的感受,例如,认为相关的语言点应讲到什么程度,或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反思等。

资源共享工作在学期末进行交流,为下个学年的教学工作做好准备。

篇9

【关键词】审计信息化 电网企业 ERP

一、引言

近年来,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给审计监督和管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为此,国网山西朔州供电公司大力推进审计手段信息化,充分利用各类审计信息系统,与财务、营销、工程、物资等主要业务应用系统紧密衔接,从审计信息化条件下检查风险入手,形成审计信息深化应用指导意见,深化应用系统非现场审计管理体系,创新信息化环境下审计管理和作业方式,支撑公司审计工作创新发展。实现审计手段信息化和审计资源集约化,加大实时审计监督力度,增强审计工作的时效性和穿透力。

二、审计信息化应用的策略和目标

开展审计信息化管理的策略,一是立足实际,过程监管,确保实现工作目标;二是强化实践,树立示范,带动深化应用工作纵深发展;三是人才培养,加大培训为深化应用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审计信息化管理的具体目标,是以非现场审计模式为主导,深化应用ERP关联的营销系统、财务管控及营销管控等信息化技术支撑系统,帮助企业改善风险管理,促进企业效益的提高。

三、审计信息化应用的主要系统

(一)审计综合管理系统

审计综合管理系统涵盖计划管理、项目作业、成果管理、日常管理、资源绩效、技能知识及系统管理七个板块。其中系统深化应用的关键是审计项目的执行情况。具体工作要求:年度项目计划的立项正式计划编制项目启动,工作流程前端由部门主任授权予综合审计专责具体操作执行,审计项目必须按照上报计划的调度类型(月、季度)、启动时间与结束时间指令严格执行。项目启动后的主要工作,包括:输入项目通知书,由各口专业主审负责对其执行的审计项目进行配置,进入项目作业实施阶段流程。项目结束后,需要将所有配置的审计资料一并归档、结束。

(二)ERP作业实施系统

ERP业务审计系统针对成熟套装软件(SAP-ERP系统)开发建设,全面覆盖财务、物资、项目、设备、人资等业务,系统与ERP紧密集成不需要录入审计业务数据,所有业务数据均来源于ERP系统,只是对审计数据的抽取、加工、展示。ERP系统深化应用的最显著特点是“实时反映、实时分析、实时监控”。各个功能点的穿透查询推动了审计工具实用化,促进单位审计工作方式转变,扩大系统应用范围,加速审计业务和审计信息化融合。系统以数据信息查询为主,对查询结果提供分析功能。系统能够对ERP原始数据进行追溯查询,各业务模块间也可以穿透查询,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朔州公司审计实行现场ERP动态审计查询方式,由基建项目的项目审计模块延伸至财务审计模块,审计分析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实现了对工程项目大额资金电子数据的实时分析与监控,从数据分析找差异、找异常是分析判断的主要行为。目的是规避项目工程中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提高审计合理怀疑的分量和准确性,使用最小的审计成本发挥最大的监督作用,以帮助企业改善工程资金使用风险管理,促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三)审计门户

“审计门户”是一个实现公司系统审计人员在线日常管理、审计作业实施、经验交流和协同工作,提供工作便利与帮助的一个重要平台。深化应用审计门户主要考核板块为:审计要闻、审计动态审计广角、审计经验、学习园地,按季度考核板块报送录用数量。

四、保证审计信息化深入应用的具体举措

(一)融入对标考核,促进深化应用

完善审计信息系统应用考评机制,将审计综合管理系统应用考核纳入到公司对标体系。运用以下公式进行考核:审计信息化应用=审计综合应用率得分×60%+审计作业应用率得分×20%+信息系统门户应用×20%。与信息系统配套的管理标准,包括国家审计[2012]17号文件《关于加强审计信息系统深化应用工作的实施意见》、《山西省电力公司审计信息化同业对标管理标准》及《国网朔州供电公司绩效考核管理标准》。

(二)专业管理信息支持系统

(1)综合审计管理系统用对标考核与项目应用效果评估相结合的方式,按季度对日常应用7个模块的完整率、及时率情况进行对标评优。审计综合系统应用率=审计综合系统录入完整率×60%+审计综合系统录入及时率×40%。审计综合管理系统“技能知识”模块的支撑系统是协同办公系统。审计综合管理系统做项目审计的支撑系统是ERP业务审计系统,与财务(涵盖电费等营销账务审计)、工程(涵盖合同审计及设备材料审计)、物资(材料采购审计和物资收发业务审计)、资产设备审计、人资及信息系统审计。

(2)强化ERP业务审计系统应用效果评估,将审计项目应用作业系统实施非现场和现场审计的应用率,按80%、60%、30%分档评级。审计作业系统应用率=非现场审计应用率×40%+现场审计应用率×60%。ERP业务审计系统作业支撑系统涵盖协同办公系统中的营销自动化系统、财务管控系统、人资管控系统、基建管控系统、招投标及生产管理等系统。项目审计成果支撑系统是审计综合管理系统。

(3)提高审计门户建设质量,单个模块信息数量及质量最佳者获20分,次之18分,模块无内容不得分。信息系统门户应用=Σ模块信息数量及质量得分。

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简要介绍。审计作业实施系统数据来源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在SAP-ERP系统建立的ERP审计,系统采用Jayvee架构的SAP Weaver平台进行开发,基于SAP-RFC技术通过JCO中间件与SAP ERP系统相关联,实现从SAP-ERP系统获取业务数据源,利用Web-Dynpro for Java技术进行数据处理,最后统一集成到SAP Portal上展现;另一个是耦合的管控类数系统建立的管控业务审计,将遵照SG-CIM模型,实现营销系统、财务管控、基建管控、经法系统、SAP-BW(通过Open Hub接入)等系统的数据接入。两者组合覆盖整体业务,保证审计链条完整。采用信息系统审计能够满足公司管理需求,为审计工作的重点把握和审计信息的有效分析提供了平台,强化了系统分析,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节约审计成本。

篇10

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刚刚结束,我们又召开这次全市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试点现场会议,主要目的就是由点到面,以试点示范推动全市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工作的全面开展。会议专门安排大家现场学习参观了区镇农网综合服务平台的运行情况。刚才,区政府、供销集团公司、镇村分别作了专题发言,会议还印发了农行等几个单位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交流材料。希望大家对现场参观、专题交流的一些典型经验认真学习领会。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

开展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是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千家万户农民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主要渠道,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有力支撑。2010年11月,我市被确定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于2011年3月份下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全市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进行了总体安排部署。为了抢抓这一大好机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要求,在市发改委的积极争取、市供销社的协调指导下,区以供销集团公司被国家发改委列为现代农业服务试点企业为契机,以农网综合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为依托,在区镇建成了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开展了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试点工作。这一服务体系主要的定位就是,建立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多功能服务平台,涵盖融资担保、电信服务、保险业务、信息、生产生活资料配送、电子商务网络、农产品产销对接、农村医药及健康服务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培训等内容,为广大农民提供综合,打造农村通向社会化大市场的有效渠道。当然,大家也要看到,这一服务平台通过发展,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将来在为农服务上会有更加广阔的空间。

大家都知道,我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服务功能还比较薄弱,服务水平与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愿望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很多服务单位为农服务没有真正延伸到农户,涉农企业服务资源分散,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服务功能单一,特别是科技、信息、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缺乏平台。为此,加快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拓展为农服务功能,就必然地成为我们进一步提高为农服务水平、拓展为农服务渠道的一项重大工作任务。通过今天的现场参观学习和会议经验交流,我想大家应该深刻认识到,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网络建设,对于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多层次需求,整合农业服务资源,促进农村各类生产要素流动,既有现实效果,又有长远效应。农网综合服务中心的建成,为全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树立了典型和样板,标志着我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站在推进为“三农”服务工作上水平、上台阶的高度,切实增强对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尽快把这项工作抓在手上,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制定明确的工作目标,拿出强有力的措施办法,提出严格的责任要求,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认真学习领悟试点经验的实质内涵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现场会,目的就是要总结推广区农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经验,使我市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从今天的现场参观和经验交流来看,我认为大家要学习借鉴的经验至少有以下四点:

一是连接产销需求,实现了从田间到市场的双向流通。实现农民生产生活资料配送与农产品购销的双向流通,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基本内容。综合服务中心采取生产资料实行配送制、农产品销售实行订单制、信息技术服务实行上门制等做法,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网点、龙头企业和厂商连接,把农业生产资料和生活消费品从厂家直接采购,直销配送。同时,把农民生产的各类农产品统一收购进入市场、进入工厂、进入超市,这样,真正实现了从田间到市场的双向流通与服务。据介绍,服务中心下一步还要与农技部门合作,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等工作,这将有利于促进农民提高农业生产的精细化水平,为做精第一产业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农技部门要大力支持,搞好服务。

二是整合服务资源,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需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整合社会各方面的服务资源,构建为农服务综合平台。在试点工作中,农网科贸公司广泛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金融、电信、农产品加工和农资生产经销厂家,以及为农服务单位联合合作,开展了农户小额贷款和惠农一卡通服务,形成了“龙头企业+银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四位一体的融资服务新模式,广泛开展信息网络服务、农村保险服务、农资日用品直销配送服务、订单种植和农超对接服务、农民科技与技能培训等服务,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三是发展电子商务,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有了很好的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是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农网科贸公司利用现代信息化软件技术,应用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建成了集金融、农资、农产品、农业科技、电子商务为一体的数据交换、信息交流、资金结算的五大服务平台,形成了农超网、农商网、农业网、农银网、农科网、农友网的六大现代农业服务网络体系,极大地充实了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功能,凸显了电子商务平台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对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效能是一个重大突破,也是一次质的飞跃。

四是依托合作组织,为农民群众走向市场打开了一条通道。区立足供销合作社优势和资源,以规范化为手段,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建设为重点,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供销合作社流通网络为纽带,形成了三级合作组织联通互动,区上组建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乡上成立了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村上发展了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将农民生产的产品和所需要的服务集聚起来,与综合服务配送中心对接,以规模化的方式进入流通,搭建起了家庭经营与市场经济的桥梁,有效解决了政府“统”不了,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干”不了的难题,弥补了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不到位的缺陷。目前,区通过试点,已在15个乡镇、55个行政村建立了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达到2万多户,农业产业化、集约化水平明显提高。

三、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