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交流材料范文
时间:2023-04-02 07:55: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工作交流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总之,2008年,由于全市上下的努力,全市科技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009年是着力实施××科技“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年,是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向纵深推进“一个主题、九个重点”工作部署的关键年。是努力把××建设成为赣州都市工贸生态、宜居创业的新城区和江西综合实力强市的奋进之年。
2009年,我市科技工作的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紧紧围绕我市主导主业,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科技的发明、发现、创新,成果的推广、转化、运应和专利的引进、消化、吸收为重点;以科技入驻主导产业、服务各行各业为主攻方向;通过科技引导、科技扶持、科技服务,着力开创全市科技工作的新局面。
主要目标是:区域创新体系日趋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三大产业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科技服务主导产业的力度不断加大,科技支撑的作用日趋凸显。
具体做法是:四个围绕四个抓。即:围绕大科技理念抓宣传,围绕主导产业抓项目,围绕工作重心抓培训,围绕创新意识抓服务。
1、围绕大科技理念抓宣传。今年,我们要在营造科技氛围、强化科技理念、提高学科学用科学水平上下功夫。在科技宣传上从三方面进行努力:一是以科技活动周为中心,继续将送科技下乡入园、送特派员入企入村、送科技知识入户作为全年工作的着眼点,一以贯之。二是通过科技服务入园进社区,入乡进圩场,在全市营造浓厚的科技氛围。三是创办“××科技”月刊,通过媒体大力宣传国家、省、赣州市和我市的科技政策、措施宣传报道城市科技动态,传递科技信息等。
2、围绕主导产业抓项目。为使我市今年星火项目、社发项目或成果推广类项目有新的建树,国家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有新的亮点,高新技术、工业重点和农村基础建设项目有新的突破。我局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把项目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进行落实,紧紧围绕以甜柚为主的果业和生猪为主的畜牧业等两大在农业主导产业,以及矿产品加工、家俱、电子、服装、食品加工、化工等六大工业主导产业,找准切入点,狠抓项目建设。年内认真抓好科技入园工作。一是抓好城郊龙回至浮石四万亩精品甜柚基地示范项目,按照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的要求,建立3000亩核心示范园,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着力抓好甜柚种质资源建设示范,年内在资源圃2000m2网室内培育从华中农大和中柑所引进的20个国内外新品种,繁育已脱毒的苗木,并将本市20个品种资源送华中农大脱毒后进行品种资源的保护。整合资源重点抓好核心示范园新技术推广,在3000亩核心示范园区全面实施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园内点灯(专业灯)、树内挂螨(捕食螨)树上挂板(黄板)等病虫害生物综合防治示范项目、梯上及全园种草水保工程示范项目、“猪、沼、果”配套建设示范项目。对出栏千头以上的大型养猪场,推广科技进行排污物处理,引进技术进行自然养猪法的试验示范。对园区技术指导,选派2名科技特派员,实行技术承包责任制,分户包干负责技术指导、培训和专业队的组建运行,确保甜柚标准化技术进园入户入脑。通过近2年的努力,将基地打造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二是抓好科技入工业园。在工业园成立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派驻2名科技人员到中心上班,负责全市“一园三区”内科技政策、信息宣传,民营科技企业的认证、科技项目的申报、科技人才的引进及专利引进利用,本级项目倾斜“一园三区”企业,从而使我市工业园区企业主增强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
篇2
2013年1月31日下午,河南省产学研青年人才交流会在郑州举行。团省委副书记、省青企协会长贾宏宇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教育厅高校工委专职委员贾修国、省科学技术厅纪检组长彭亚方,中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省青企协执行会长周小全出席会议。青年企业家、青年科技工作者及高校大学生代表近200人参加会议。
贾宏宇指出,加强产学研合作对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企业发展、高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产学研合作加快技术创新,有助于推动科研成果和专利的市场转化,促进技术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和科研项目实现经济效益。二是产学研合作促进企业发展,有助于发挥企业“外脑”优势,推动重大科研项目开发,有助于提升企业“内脑”实力,提高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企业产业层次,增强核心竞争力。三是产学研合作筑就人才高地,给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大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是企业培养适用技术人才的有效路径,有助于推动企业技术难题的解决和高端技术人才的培养。
贾宏宇强调,产学研合作是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是开展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省学联、青企协、青科协作为共青团领导下的青年群众性组织,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合作,定期进行项目对接和洽谈,形成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长效机制,在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推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历史进程中贡献青春力量。
交流会上,信息工程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教研室副主任郭渊博、河南省食品工业科学研究所生命科学技术中心副主任张新武等青年科技工作者,了基于ZigBee的物联网应用开发实践、年产1000吨抗消化淀粉产业化等32个科研成果;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创业团队了基于降低电磁辐射的移动分体应用平台的创业项目;郑州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南、河南汉威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志广、河南金鑫集团董事长年永安等青年企业家就“产学研”工作进行交流发言。
据悉,此次交流会由团省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学联共同举办,旨在搭建青年产学研交流合作平台,促进我省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21家企业、高校、研究所共水激发潜伏型环氧树脂固化剂、柔性电池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新型蛋白酶体抑制剂的高效合成等产学研项目32个,项目涵盖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研发、节能与环保、高效农业等多个领域。
篇3
一、基本原则
项目的资助坚持“保证重点,适当集中,讲求效益”的原则,合理配置项目经费。所资助的对象为符合本“办法”规定学会活动内容的项目,重点保证与我区科技工作联系紧密的学会活动项目。项目经费的使用必须专款专用,精打细算,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保证经费在学会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项目遴选采用“公开申请,科协审批,择优资助,追踪问效”的原则。用于资助项目的经费额度一般不高于实际需要支出的三分之一。
二、资助范围和标准
资助活动范围:
1、由区级学会主办或与上海市及全国性学会联合举办在宝山区召开的学术会议活动。
2、科普公益性活动
(1)编写、制作、出版科普读物和电子作品;
(2)大型科普活动。
3、区级学会人才培养与继续教育活动。
4、重大课题调研
(1)由区科协委托,相关区级学会承担的有关行业科技发展咨询及社会经济发展等课题研究;
(2)由区级学会、科技工作者和基层科协组织等提出,经区科协同意的专项调研课题。
5、合作交流活动
经区科协同意,由相关国际、国内学术团体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对我区相关行业、专业有积极影响的,在学术上有重大提升、能产生良好社会效益的交流活动。
6、其它与区级学会建设相关的活动。
具体资助标准:
1、一般活动项目资助标准为5000元以下;
2、市级以上的大型或重点活动项目资助标准30000元以下;
3、与区科技工作重点密切联系的活动项目,按实际情况确定资助标准。
三、申报项目要求。
申报的项目符合本办法确定的资助范围,主题明确,对促进我区学科发展、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申请活动资助的区级学会须具备实施项目的能力,有一定的工作积累和工作经验。在基本工作条件方面(相应专兼职工作人员、办公条件和相应的经费保障等)有可靠的保证,并且要求申请的内容真实、项目方案内容清晰、实施方案可行、经费预算合理、项目实施后效益明显。
凡有能力、有条件承担项目的区级学会均可根据公布的申请条件及内容提出申请,项目的申请原则上每年一次集中受理申报。特殊情况提前30天以上,并且按照规定程序申报的重点学会活动项目同样可以酌情批准资助。
申报时应填写和报送《宝山区科协学会活动项目资助申请书》(包括报送相关内容的电子文档),申报表格可根据需要访问宝山科技网相关栏目下载。
具体申报要求:
(1)下一年度计划原则上需在上一年11月份申报。
(2)新增项目申请资助时间一般应提前2个月申报,重大活动或特殊情况特别受理。
(3)申报项目同时应详列项目款项及相关批准正式合作文件等、自筹资金配套部分应当先落实。
(4)项目结束后30天内,承担项目的区级学会应向区科协报送总结材料。凡验收不合格的或有弄虚作假行为的项目,将对承担项目的区级学会给予通报批评或收回资助经费,并在2年内不得申请资助。
四、项目资助经费的审批和管理
学会活动项目资助,采取“公开申请,科协审批,择优资助,追踪问效”的运作机制。
区科协学会部根据本办法和宝山区科协年度工作计划,确定年度项目资助重点,负责学会活动资助项目的申报受理、组织初审、按程序报批公布和资金监控等管理工作。
项目资助经费的来源是科普经费。
学会活动资助项目审批通过公布后,区科协将组织实施与承担项目的区级学会签订《项目实施任务书》,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重点是明确完成任务绩效的评价标准和是否如数给予资助的评判准则。
项目资助经费由区科协分期拨付到承担项目的区级学会的银行账户。一般分二次拨付,前期拨付资助经费的60%,其余40%在项目验收合格后予以拨付,项目验收不合格的,不予拨付。
在项目实施前10天,承担项目的区级学会要将活动方案和进度安排报送区科协学会部。
承担项目的区级学会应在资助项目实施前通知区科协学会部。项目实施结束后30天内做好组织总结工作,并向学会部递交《项目实施报告》(包括项目经费决算以及体现项目成果音像材料和其它相关材料,包括电子文档)。学会部将组织对该资助的项目进行述评,同时对照《项目实施任务书》判明是否完成既定任务,能否如数报领项目资助款,并适时通知项目申报单位出具票据领款。
区科协学会部按合同定期检查项目进展情况。项目负责人必须按合同要求完成项目,无正当理由不按期完成项目的、中途停止的或项目未按计划执行的,区科协将中止资助并追回资助款。
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负责人或项目内容发生重大变更时,须于当月内以书面形式报送区科协审批。
学会活动专项资金资助的项目成果均须标注“宝山区科技活动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及项目编号。以资助为基础出版的专著、音像制品,或制作的网站,须在扉页、字幕或网页中标注“宝山区科技活动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字样。
篇4
为深入贯彻全国、全省科技大会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科技工作,顺利推进“四个打造”,加快建设长江沿岸和中部地区重要经济中心城市,特提出以下工作意见。
一、认清形势任务,建设创新型
1、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其主要特征是:经济发展保持高速增长;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大规模投资和科技创新,因此,提高经济持续发展能力与推动经济高速增长同等重要。在这一新阶段,科技工作既要为经济发展提供显著增量,又要通过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从根本上提高经济竞争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2、建设创新型是加快经济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四个打造”的根本动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要求。在新形势下,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把握好科技创新这个根本动力,切实提高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科技工作要注重与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增强显示度,充分发挥支撑和保障作用。
二、加强技术创新,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3、加大科研攻关和科研开发力度,形成一批技术水平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石油化工、冶金建材、汽车制造、船舶机械、纺织服装、玻璃纤维等支柱产业和循环经济为重点,选准一批急需解决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集中资源和力量,加大科研攻关,实现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的突破,为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企业做强做大提供技术支撑。
4、突出抓好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依托现有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选择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经济效益高的重大科技成果,在资金投入、政策引导、管理服务等方面进行重点帮扶。建立健全重大科技产业项目工作协调机制,整合部门资源,集中力量,齐抓共管,通过重点项目的突破,全面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5、建立科技成果交流平台,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市民营经济服务局、市科技局等部门要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和企业科技需求会制度,定期组织科研单位和中小企业进行技术信息交流,形成企业出题、科研单位领题,企业和科研单位合作开发科研成果,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良性机制。
6、实施专利战略,鼓励创造发明。支持企业、组织和个人开展创造发明,大幅度提高我市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专利实施项目的扶持力度。市政府设立市专利资助基金,对专利的开发、申请、保护和专利实施予以资金扶持。与此同时,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环境。
三、加大科技投入,增强科技发展后劲
7、明确企业的科技投入主体地位。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也是科技投入的主体,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开发费达到销售收入3%以上,大中型骨干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型企业达到1%以上。对于达标且对地方财政贡献突出的企业,有关部门应优先倾斜安排其科技项目开发,支持其技术开发活动。
8、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企业的优惠政策。全面落实企业技术创新所得税优惠、自主创新激励分配制度、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重大科技项目政策性金融扶持、高新技术企业保险服务等有关政策。各地各部门要全力支持企业向上争资争项,精心组织项目,搞好服务协调,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科研立项和资金扶持。
9、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充分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市、县两级财政“科技三项”经费支出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的规定“设区市财政每年的科技三项费按当年财政预算支出的1.5%以上安排,县(市、区)应按当年财政预算支出的1%以上安排,人均财政收入达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县(市、区)至少不低于50万元”,确保落实到位。有关管理部门要合理安排财政科技经费支出,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规范管理,提高绩效,形成财政科技投入的良性循环。
10、积极建立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建立银企信用合作制度,由市政府金融办牵头,有关部门和金融单位共同参与,每年定期组织科技型企业与金融机构进行面洽,直接与具体项目对接,提高融资效率;建立健全科技融资担保体系,各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要密切关注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优先为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建立风险投资体系,鼓励本地资本或引进外地资本在我市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建立成份多种、形式多样的风险投资体系。鼓励和引导民间闲散资本通过参股、合资等多种形式投资科技产业及科技型企业。
四、加强基础条件建设,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11、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引导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现有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条件,不断提高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能力与水平,并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前瞻性地新建一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重点引导扶持科技型企业加快企业研发中心建设,使我市企业研发中心的数量和比例大幅度提高。科技管理部门要有效配置全市科技资源,搭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推进部门间、院所间、企业间科技合作,实现大型科学仪器、科技基础设施和研发基地等科技资源共享。
12、启动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我市已经具备条件而且迫切需要建立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各地各有关部门、有条件的工业园区要妥善配置资源,科学合理规划,采取政府组织直接创办、企业创办、招商引资等多种形式,尽快建立一批孵化能力强、产业特色明显、专业化分工明确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要为科技企业孵化器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建立健全资金投入、项目评估、人才引进、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以吸纳更多的技术、资金和人才来我市创办科技型企业。
13、加快科技园区建设,大力推进“二次创业”。以星火有机硅新材料基地、鄱阳湖水产科技园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快工业科技园、民营科技园、农业科技园以及各县(市、区)工业园建设步伐。各类科技园区要以提高园区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增强科技服务功能,创新科技发展机制,形成科技竞争优势,做大做强,加速发展各类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化基地,努力延伸产业链,加快产业集聚和科技要素的综合集成。
14、建立“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全方位、高效、优质服务。着力发展一批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重点扶持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中介机构的发展,促使全市科技信息交流、人才培训、技术贸易有一个更快的发展;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市场化模式运作,组建一批不同类型的专业化科技服务组织和机构,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承包、技术咨询、技术交流等服务活动,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面技术支撑。
15、积极稳妥推进科研院所体制改革。目前,我市科研机构普遍存在管理体制落后、人员队伍老化,科研能力萎缩的问题,要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分类分步骤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公益类科研机构要加大扶持力度,改善基础条件,强化内部管理机制,切实增强服务功能。开发类科研机构要重新整合资源,重点解决科研开发与生产经营不分的弊端,使现有科研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轻装上阵,发挥作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水产科学研究所等条件相对较好、且当前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科研机构,要解放思想,率先改革,通过管理体制创新,进一步做大做强。
五、加强观念创新,实施科技大开放战略
16、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我市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大型科技企业的经济技术合作,拓宽与上海、浙江等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的科技交流合作,注重内容,讲究实效,借助他们的先进技术、优秀人才、先进管理经验,提高我市科技工作水平。积极组织企业走出去,参加各种形式的技术交易会、贸易洽谈会、经济技术协作会,广泛推介宣传我市优秀科技企业、科技项目和科技产品。
17、加大经济技术协作力度。定期举办中国经济技术交流会,交流会内容安排为科技发展论坛、海外博士行、籍企业家座谈会、科技成果展、科技项目对接签约、人才交流等,使其成为我市科技合作、人才引进、经贸洽谈的大型盛会和互动平台。
18、加强和推进产学研合作。鼓励和促进我市高等院校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发挥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吸引和争取国内知名高等院校与我市优势产业、优势企业进行产学研对接,建立一批辐射性和带动性强的示范基地、示范项目,通过产学研项目的组织实施,在部分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带动相关产业群的发展。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政策支持和服务,鼓励企业积极主动参与产学研合作,凡属产学研合作的科技项目,财政科技经费应给予优先扶持。
19、切实提高招商引资的科技含量。各地各部门在招商引资工作中,不仅要注重数量和规模,还要十分注重引进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科技企业与项目。在引进大企业大项目时,不仅要争取项目资金到位,还要积极争取其研发机构、研发投入来我市落户。今后,考核各地招商引资工作,不仅要衡量速度和规模,还要衡量科技含量与竞争优势。
20、加大引进人才工作力度。在加紧培养本地科技人才的同时,要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引进市外优秀人才,不断壮大我市人才队伍,提高人才质量。进一步拓宽人才引进的思路和理念,强化“柔性”引进,注重以技术合作、项目合作等多种途径和形式,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外地优秀高端人才为我所用。要建立和完善科技人才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大科学技术奖等科技和人才奖励力度,在坚持标准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适当提高现行的奖励数量和金额。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出台留住人才、引进人才的有关优惠政策,以感情留人,以待遇留人,以事业留人,为科技人才发挥作用创造一个良好环境。
六、加强领导,增强科技工作的组织保障
21、切实加强领导,建立长效机制。成立科技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单位,研究、部署科技工作及其科技重大决策与举措,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建立市科技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联席会,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主持,相关部门成员单位主要领导参加,督促检查、全面落实科技工作,整合行政资源,形成做好科技工作的合力。
22、继续实施“一对一”工程。进一步完善党政主要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把高新技术发展、知识产权创新、科技投入等指标纳入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抓好科技创新的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加强科技发展重大问题的战略研究,努力形成高效、有序的科技创新和管理体制。
篇5
【关键词】环保;科技;建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环保科技、发展绿色生产力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解决环境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做好环保科技工作对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汉中环保科技工作概况
“十一五”以来,汉中环保科技工作围绕能力建设,在加强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市环境工程规划设计院等原有技术单位科研能力建设的同时,成立了市环境统计调查中心、市清洁生产指导中心等兼有技术和管理职能的机构。成立了市环保产业协会,积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参与环保科技工作。在重点解决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问题的同时,在重要领域完成了一批有价值的科研项目,取得了一定成绩,主要体现在:
(1)全市污染减排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依托环保科技工作的技术支撑,通过强化结构减排、管理减排、工程减排三大措施,遏制了污染排放连年增加的趋势,确保了全市“十一五”污染减排任务的完成。
(2)基础性环境科技支撑体系不断加强。开展了多项环境基础数据调查工作,编制完成了一大批有价值的基础理论研究项目,建立并完善了部分环境基础数据库。
(3)重点研发技术领域投入加大,部分成果转化、产业化开发实现了突破。重点项目实施专项科技攻关及产业化开发,有力促进了生物秸秆饲料、草制品、免烧砖等资源及废渣综合利用类环保产业项目的发展和重点污染企业清洁化生产。
(4)环境政策理论研究对环境管理的决策支持作用不断加强。先后开展了农村饮用水源地调查评估、汉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可行性等重大理论研究。
(5)环保科技工作的“产、学、研”体系正在形成。陕西理工学院等科研院所在自然资源和动植物生态保护、节能环保材料研究、生化制药行业环境保护等方面拥有较强的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实力,为校企合作不断扩大提供了有力支持。
2.汉中环保科技工作存在的问题
尽管汉中环保科技工作取得了以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环保科技工作总体水平不高,基础调查研究少,一些急待解决的环境问题研究解决的质量不高,为环境管理服务的能力不高。二是能力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市属科技人才特别是环保科技型人才匮乏,缺少学科带头人和高水平工程技术人员。环保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引进、消化、吸收外来技术和再创新能力不强,成果应用转化率低。三是全市环保科技工作缺少统一规划和政策资金支持,未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污染治理产业化、集中化、市场化运作机制不健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四是“产、学、研”体系相互支撑作用还不强,没有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以及先进技术及时向产业化生产转化的机制和保障体系。五是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工作滞后。六是环保科技基础信息获取与共享能力薄弱。
3.汉中环保科技工作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全市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其主要表现在:一是主要污染物减排压力大。二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约束矛盾进一步加大。作为南水北调重要水源涵养地,保持水环境质量稳定良好压力巨大。三是环境污染呈现压缩性、复合型和叠加型。工业化过程中各类问题相互叠加、相互作用,处理难度大。四是环境热点难点问题多,新的问题不断出现,如城市雾霾天气、地下水污染等社会热点问题,以及秸秆焚烧问题、黄姜皂素企业污染治理问题。五是农业和农村环保问题凸显并有所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化肥、农药造成的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和扭转,饮水安全、重金属污染、畜禽养殖污染以及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等问题已成为影响农村环境质量的又一重要因素。六是环保管理技术手段薄弱,能力滞后,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环境保护工作要求。
4.汉中环保科技发展方向及需求分析
针对目前的环保形势和未来发展趋势,结合环保科技产业现状,今后一段时间汉中环保科技工作需求包括以下方面:
4.1环境管理科技领域
深入研究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区域、流域的环境规划控制和环境准入制度、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体系及核定方法,开展盆地大气联防联控、汉江干流水污染防治和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建设、环境产业发展等领域重大技术理论政策研究。
4.2污染治理领域
有重点地开展专项治理技术的研究、引进和推广工作,包括医药化工废水治理技术、矿山和流域生态修复技术、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及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镇村小型生活污水处置技术、生活垃圾和废旧资源分类收集及回收利用技术、污泥稳定化处置技术等。
4.3环境风险防控领域
在环境风险评估、环境风险监控与预警、污染事故应急处置等领域开展技术研究,提高环境风险防控能力和事故应急处置能力,特别是沿江沿河工业企业、沿江沿河交通干线、工业聚集区的环境风险防控工作。
4.4基础性研究领域
研究市域内污染类型、分布的变化趋势,开展区域性、流域性环境问题、复合型污染问题研究,就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碳汇等问题,研究污染物的产生、演变、转移、衰变、归趋机理和调控机制。
4.5环保产业及循环经济领域
环保产业领域,坚持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依托汉中环保产业发展的优势和特点,在环保新型材料、有机农业、生物质能源、秸秆综合利用等方面开展技术研发,积极利用本市的科技资源在环保装备制造业开展技术研发,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平台技术,从三个层面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开发废物资源利用的环境污染评估、控制技术,探索促进废物资源利用的管理制度与政策体系。二是开发资源的高效、清洁转化利用技术即清洁生产技术,研究带动性强、对重污染行业传统技术的重大替代性技术。三是开发企业共生网络和生态工业集成系统,发展生态工业、生态有机农业技术,探索生态市(县)建设模式。
4.6能力建设领域
依托高校科研院探索建设市级环保重点实验室;依托市环保产业协会探索建立产学研联盟及环保工程技术推广中心、培训中心,通过环保科技、产业力量的整合,研究开发环境污染防治技术和关键工艺、设备,将环保科研成果系统化集成、工程化研究和产业化推广。
篇6
一、认真参加科技进步考核,以考核促工作
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是依靠科技进步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从年初开始,我局即参照上一年度国家科技进步考核的有关标准着手准备参加考核的有关材料,并主动与市科技局和思明区等全国科技示范区联系、咨询,提前开展参加考核的各项准备工作,对*-*年度工作与考核指标有差距部分及时进行查遗补漏。
4月,区委、区政府召开了海沧区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工作动员大会,传达了国家科技部关于开展*-*年市、县(区)科技进步考核暨科技进步示范市(县、区)建设的有关精神,对考核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为了加强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的组织领导工作,海沧区委、区政府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组长的“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工作领导小组,向各镇和主要区直有关部门下发了《党政领导任期科技进步目标责任书》。我局在我区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工作动员大会上分解、落实了*-*年海沧区科技进步考核证明材料的整理工作,对20家参加考核工作各部门的具体工作人员进行了填报工作培训,并协调各相关部门做好申报材料的质量关。
在汇总材料的基础上,区科技局着手从科技工作领导与管理、特色及突出成效、科技政策与法规的执行情况、基础性科技进步工作情况四个方面进行总结、整理,并对*年投资区体制下的科技工作做了说明,共汇编了包含科技进步考核31项指标、300多页的说(证)明材料,按要求及时报送,得到了省、市科技管理部门的肯定。
二、建立健全科技工作网络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优化科技发展环境
成立了海沧区科普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海沧区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加强了对科普工作的领导;组建了首批50多人的区级科普志愿者队伍,组织各种科普宣讲团,面向社会各阶层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在社区开展了科普工作,充分发挥广大科技工作者聪明才智,加快我区经济社会发展。
4月,我区成立海沧区人民政府科技顾问团,聘请首批11位专家为我区人民政府科技顾问,选聘的专家均对海沧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较为熟悉,将为我区科技产业化和产业科技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扶持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三、发挥科技三项费用的引导作用,提高科技三项费用的使用效益
年初,我局即通过区有线电视台、区政府网站宣传,向政府部门和重点企业发文通知等形式,组织开展*年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省、市、区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工作。一方面,积极帮助区内企业争取上级科技项目的扶持资金;另一方面,在本区科技项目立项上,突出支持海投科创中心建设和产业科技创新项目,兼顾生态农业及社会发展项目,通过深入企业走访、反复调查,专家评审及报区科技三项费用领导小组会议研究,拟对8个经济效益前景好的产业科技项目、有效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项目和有助于区政府智能化网络建设的社会事业项目进行支持,拟在7月底前完成*年度首批科技项目的立项工作。
积极追讨有关企业欠原杏林区160.4万有偿使用科技项目经费,已通过法律途径进行清理,11个项目全部进入法律程序。目前已追回资金110万,30.4万元制定了还款计划,将于*年底前还清拖欠款项,20万元正在申请强制执行。
四、作好科技管理工作,认真组织参加市级以上各类科技型企业和成果的认定鉴定。
积极推荐、组织企业参加各级、各类认定。经专家考核及评审,我区厦门通士达照明有限公司及厦门尚明达机电工业有限公司两家企业被认定为*度第一批16家厦门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骨干企业,其中通士达照明有限公司是厦门半导体照明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今后,我局将利用厦门是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这一良好发展环境,依托厦门海沧科创中心这一科技发展平台,争取多引进半导体照明等新兴产业落户海沧,形成半导体照明产业链,培育海沧新的经济增长点;另迈克制药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新型抗抑郁药物“迈克伟”(西酞普兰片)的产业化项目计划生产的药物于*年2月正式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颁发的新药证书与生产批件,目前我国仅有两家企业获得该产品的新药证书与生产批件。
积极支持海投房地产公司“浪琴湾”项目申报市科技成果奖和出口加工区管理公司的引进人才和评估、认定工作。
五、加紧筹备“海沧区科技信息网”制作,加强科技工作信息化建设
我局与经贸局联合开展对企业科技人员力量、研发的投入、产出和科研设备等情况进行摸底,使正在筹建的信息网发挥企业科技基础平台功能。通过海沧科技网的建设,逐步完善我区科技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实现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拟建设的网站除进行科技管理和科技法规宣传外,将突出招商和服务功能。重点结合科创中心的宣传和我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宣传,加大科技招商力度,同时更好地服务于本区的大量科技企业的项目申报、科技政策信息查询、交流。
六、加快海投科技创业中心建设工作,构筑技术创新平台,为科技发展创造条件
我局根据区政府专题会议纪要的要求,认真拟定科创中心管理规定(草稿),近期将提交有关部门提出初步意见;为加大科创中心招商力度,我局把对科创中心的宣传工作列入在建的科技信息网的重要内容;还积极与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招商中心、留学生创业园等单位取得联系,通报科创中心建设情况,以上述单位为桥梁,拓宽科创中心的招商渠道;组织专题讲座,组织新阳公司有关从业人员学习孵化器运作管理工作方面的知识,并购买相关资料送有关领导部门参阅。
为减轻新阳公司今、明两年新增项目大额建设资金贷款的压力,保证项目进度,积极建议区政府继续投入科技三项费用扶持该项目,加快海投科创中心的建设。
七、深入开展科普活动,提高群众科学文化素质
大力开展面向农村、社区的科普工作。农村科普培训方面,为了提高我区农村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升我区农村劳动力的农业应用技术水平,我局积极争取市科技局支持星火培训经费2万元,认真组织《*年度星火培训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由两镇科委组织开展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培训工作。并与团区委和区妇联合作开展面向农村青年和妇女的劳动技能培训。
积极开展面向村、居的科技下乡活动和经常性的科普宣传工作。第一季度,我局先后到石塘、青礁、莲花、海发社区等村、居开展科技下乡活动,4次共分发了1200多册养殖,蔬果培育、用电知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题材的科普材料,收到了较好的科普宣传效果。
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拨款在东孚镇修建了10米标准科普画廊一个;在霞阳村文化活动中心设科普书架,赠书300余册,丰富了村民和居住在该村的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科学生活。
继续指导镇、居做好创建省、市科技、科普示范镇、居(村)委会工作,争取创建市级科普示范居委会,在我局的推动下社区科普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海发居委会荣获第三批厦门市科普示范社区称号。
八、全区动员,圆满完成好科技活动周的任务
区科技局、科协利用科技活动周这一活动平台,于5月14-20日如期举办了*年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活动,联合区委宣传部、区科协、区教育局等13个组委会成员单位在本届科技活动周期间共组织进行了39项活动,累计参加人数达7536人。
科技周期间,有关部门开展了赠送科普书籍、宣传《科普法》、开办肿瘤防治知识讲座、卫生下乡便民义诊、企业安全生产讲座、播放专场科普电影等系列活动;学校方面,北师大厦门海沧附属学校、实验中学、育才学校等学校举办了“绿色文化与人文关怀”科普知识讲座、科普环保和文明城市建设知识竞赛、科普知识有奖竞答活动、专家科普报告、科普知识手抄报展、宣传画展等系列活动;有线电视开辟科普宣传专题栏目,累计播出共12期,时间达600分钟的科技知识电视专题片;组织区内居民参加福建省公众素养知识竞赛,回收有效答题卡520份;组织北师大厦门海沧附属学校的老师代表厦门市参加福建省公众科学素养知识电视大赛,获得福建省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
九、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能
加强机关自身建设,为进一步规范机关管理,提高机关效能,转变工作作风,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行政机关,区科技局根据厦海政办{*}104号的文件精神,制定了海沧区科技局机关效能建设实施方案、科技局机关效能建设的九项制度、科技局绩效评估方案及政务公开方案、机关工作人员绩效考评实施方案。促进全体干部在履行职责、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上有所提高。结合实际,组织学习《关于进一步增强机关干部工作责任意识的意见》,要求全局干部增强工作责任感,切实提高工作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十、不断加强与各部门的合作与联系,努力拓展工作领域
在六一期间,区科技局与区妇联联合举办“海沧区庆六一‘阳光洒满童心’科普教育活动”,区科技局组织了64名区里品学兼优学生参观科普教育基地。
与人防办共同组织人防演习工作,组织海发社区志愿者32人,成立防灾害志愿者队伍,邀请专家开展培训,4月下旬,成功进行了一次人防和抗自然灾害演习。
*年下半年工作重点:
一、做好迎接*-*年国家科技进步考核的有关准备工作,争创“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
按照国家科技进步考核的有关要求于8月份之前做好接受科技进步先进区实地考核和调研的各项准备工作,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争取通过*-*年度国家科技进步考核,并认真总结,为在五年内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奠定良好基础。
二、做好海沧区“十一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按区委、区政府的要求时序完成规划课题研究,组织课题组成员对规划初稿进行四次修改,目前已基本定稿,规划将成为指导我区科技工作不断创新、全面发展的行动纲领。
三、继续做好科技三项费用的管理工作
认真开展*年度下半年的科技项目立项工作,发挥“科技三项费用”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重点支持区支柱产业,利用区科技三项经费继续加大对厦门知识产权转化中心产业化基地暨海投科创中心建设的扶持,科技三项经费的使用与海沧高新技术产业的招商引资相结合,通过科技项目安排资金,鼓励、吸引和促成科技型企业落户海沧,以促进我区科技进步、科技创新。
四、加快制作“海沧区科技信息网”
海沧科技信息网的建设已进入实质性阶段,目前硬件依托政府现有的网络系统,实现设备共享,避免重复投入;软件由区政府办公室政务信息中心委托公司开发设计,正在进行功能模块设计,较好地与政府现有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相结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篇7
首届全国质量创新大赛是中国质量协会举办的旨在激发全民关注创新、引导企业推动创新的重要活动,来自航空、船舶、铁路、汽车、石油、化工等20多个行业、近200家企业、190项目团队参加了这次竞赛。
大船参赛的两个项目获奖是实至名归。其中,“船用新型工艺装备研发”项目,已研制船用新型工装36个项目近百种型号,20余项工装获得了国家专利证书。这一项目的实际应用,不仅提高了探伤合格率、节省了劳动工时、降低了动能消耗,还有效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和作业风险,改善了作业环境。另一个项目“大型船舶分段数字化车间”则实现了船舶智能制造零的突破。
大船能夺取双奖,大船科协组建的创新联盟功不可没。近几年,大船的创新工作卓有成效,亮点频呈。大船能在波涛汹涌的商海中傲立潮头,离不开创新联盟的一臂之力。
创新联盟的建立有利于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可帮助实现大数据技术、应用和市场的整合,促进产业链企业间的协同与合作。它具有较强的产业带动作用,有利于集聚创新资源,形成产业核心技术标准和技术创新链,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面对船市下滑的严峻形势,围绕大船的生产经营中心,大船科协致力打造了创新联盟这一服务平台,以带动创新文化建设,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带动技术创新,促进创新成果应用。
牵头组建全国船舶行业企业科协创新联盟
在中国科协的大力支持下,由大船科协统筹,建立了全国船舶行业企业科协创新联盟。2015年末,大船科协副主席聂晓玲到中国国机集团精工有限公司和郑州奥特科技有限公司进行调研,就加入全国船舶行业企业科协创新联盟的相关事宜和两家企业的负责人进行了交流,并作了“全国船舶行业企业科协创新联盟工作”的主题报告,为联盟的壮大积极奔走。目前,已经发展了上海外高桥、武船重工、渤船重工、广船国际等10余家船舶行业企业加盟。大船集团科协每年组织成员单位举行一次创新交流活动,如,今年已经组织参观考察了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有限公司、中航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专业设计、制造齿轮传动装置和粉末冶金制品的大型重点骨干企业,属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其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让参观者获益匪浅。同时,通过创新联盟平台,加强了企业之间的联系,促进了船舶企业之间科技人员的互动交流,大家围绕各自建造不同类型船舶产品的经验,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促成与辽宁省造船工程学会之间的“联姻”
借力于辽宁省科协,大船科协促成了大船同辽宁省造船工程学会之间创新联盟的建立。通过这一层面的创新联盟,二者加强了沟通协作,联合开展了船舶配套产业、海工装备产业等重点课题的调研活动。通过辽宁省造船学会的努力,二者还与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建立了校企会三方专题合作关系。今年8月18日至19日,由辽宁省造船工程学会主办的辽宁省第十届学术年会分会――船舶涂装技术论坛在大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20多家相关单位的50多名单位负责人、科技工作者共聚一堂,共议发展之道。本次论坛以“节能、降耗、清洁、环保”为主题,解读相关政策法规,研判专业技术分析,推介,新材料、新技术,交流研讨行业发展趋势。大船重工的专家解亮、庄纪美等相继作报告,部分负责人还到大船集团做了调研。
实现集团内部企业的抱团创新
借助大连市科协的东风,大船科协建立起集团所属企业之间的创新联盟。目前,已有设计所、海工公司、舾装公司等10家加入。目前,这一层面的创新联盟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联盟积极引导成员单位结合自身特色,开展相关创新文化活动。组织成员单位外出考察调研,学习与交流创新文化建设的经验。同时,积极挖掘成员单位内的创新工作典型,如组织人员对钢结构创新工作进行总结提炼,并通过集团厂报进行大力宣传。
秉承“办好班、办精品班”的原则,大船科协今年春天举办了创新工程师暨创新方法(TRIZ理论)培训班,辽宁省科协、大连市科协在资金和师资上都给予了鼎力支持,使得大船未费一辎一铢,却取得非常良好的培训效果。据统计,参加培训的学员带来的技术难题最后形成了131项方案,其中,可行性方案65项,可实施方案50项,专利预案2项。下一步,大船科协联盟将继续开展这一活动,使之成为提升联盟科技人员创新能力的又一实用、有效的平台。
在组织集团内创新联盟活动的过程中,大船科协积极发动科技人员,创新性地开展了固化传承集团传统工艺、征集系泊航海典型案例和现场施工工艺等活动。传统工艺目前已固化整理出171个项目,并全部录入大船科协科技成果程序管理系统。系泊航海典型案例整理出96个典型案例,并在大船内网上建立了“系泊航海典型案例”系统,实现了资源共享。现场施工工艺完成项目15个,为提升集团现场施工工艺的水平和质量做出了贡献。同时,大船集团科协在集团创新联盟成员单位内开展了创新成果征集,现已经征集创新成果39项,正在汇编成册,准备在成员单位内进行推广与应用。
创新联盟的打造,开拓了大船科协工作的新局面:对外大大提升了大船科协组织的影响力,得到了上级科协组织领导的肯定和认可;对内推动了集团创新工作的开展,促进了成员单位之间的互助协作创新,加速了集团创新人才队伍的培养。五年来,大船科协推荐了27人次,参加优秀科技人才的评选,其中:1人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4人次获得“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辽宁省‘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科技标兵”“辽宁省‘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优秀组织者”荣誉称号;22人次获得“大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青年科技奖”“‘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科技标兵”等荣誉称号。
篇8
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过去的一年。全市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推进科技事业大发展,科技工作呈现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局面。一是科技创新与科技效果转化迈上新台阶,全年取得各类创新科技效果43项,获省科技进步奖励7项;专利申请466件,较去年增长79.2%;完成重大科技效果转化48项,实现新增产值35.6亿元,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份额继续加大。二是争取国家和省上支持取得新突破,全年获上级各类科技项目支持72项,财政资金3010万元。三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有新的发展。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高性能液压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有序推进。首批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示范基地落地。老窖公司被列为白酒行业首家“国家级创新型示范企业”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在支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改造,加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此,代表市政府,向全市科技工作者表示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也是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发展的关键一年。要准确把握“十二五”时期的主题和主线,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整合科技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加速效果转化,抓好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技术创新示范行动”各项任务落实,为推进“四个四”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快发展不时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
一、着力推进科技服务经济发展
服务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线是十二五”科技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市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坚持发展的主题。同时面临加快发展速度、提升发展质量的双重压力,科技要在支撑、引领的发展中有所作为。一是要抓好对酒业、机械、化工等优势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支撑我市优势产业的升级改造。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积极抓好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工作,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群体。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基地)和产业集中发展区为载体,以战略产品、重点产品和培育产品为重点,加强自主创新,抓好高新技术的转化与产业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扩市场、上规模、上水平。瞄准国家、省“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积极抓好对接,争取更多国家和省级重大专项落地。特别要瞄准省“十二五”科技规划提出的科技效果转化工程、战略性新兴产品培育工程、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等三大工程,做好对接实施工作。二是要加快激进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以中国白酒金三角“名酒?名园?名村”建设和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整体推进为重点,抓好“优质酿酒专用高粱现代产业链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等一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的实施,发挥农业科技园区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三是要着手规划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十二五”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有所突破,培育一批影响我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使科技服务发展的能力得以显著提升,引领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得以充分体现。
二、着力推进科技服务改善民生
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要工作。科技工作既要把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瓶颈问题作为重要任务,也要为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民生问题提供科技支撑。一是要大力发展民生科技。加强民生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保证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要加强人口与健康领域科技工作,推进重大疾病防治科技攻关,面向农村、基层推广适宜卫生技术。要加强公共平安领域科技工作,重点推进食品平安、生产平安、防灾减灾等公共平安技术和产品研发与应用。要加强民生科技产品开发,逐步形成产业规模。二是抓好可继续实验区建设,以江阳区可继续发展省级实验区建设为契机,探索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三是要切实抓好科技扶贫工作。围绕山区特色资源开发、卫生适宜技术示范、农民科技培训等,开展科技扶贫,增强造血功能,促进农民脱贫增收,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三、着力推进科技效果转化
全市创新科技效果235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56项,市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其中一等奖10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759项。但转化率还不高,形成产业化的更少。加快科技效果和专利技术的转化,今后一段时间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大力支持和引导科技效果和专利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要发挥政府科技计划和科技奖励的产业化导向作用,通过设立重大科技效果转化专项,推动一批重大科技效果转化,形成产业化的生产能力。依托产业集中发展区,建立科技效果转化示范基地,发挥各产业园区(基地)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二是积极搭建科技效果转化平台。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效果对接活动,充分利用高交会、农高会、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西博会、风险资本对接会等重大科技活动,做好科技效果的对接。进一步推进市校合作、县校合作和企校合作,沟通科技效果转化的渠道。三是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要优化政策环境,加强对科技效果转化政策和保证措施研究。落实科技效果和专利技术入股的有关激励政策。
四、着力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一要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市已经在酿酒、化工、机械、医药等行业形成了一批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联盟和技术创新平台是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要围绕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要继续围绕加大研发投入、研发机构建设、研发人员的培养、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等,注重加强对企业的引导,提高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收益增长比例,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获得更多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使我市的创新型企业不时壮大,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方面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二要加大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联盟建设。鼓励酿酒、机械制造、化工、医药等骨干企业牵头,与科研院所、高校在互惠互利,结成以利益联结为核心的技术创新联盟。重点抓好国家白酒技术创新联盟的申报与组建。三要加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下大力气抓好老窖“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高性能液压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确保顺利推进。以酒业发展区“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高性能液压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示范基地”为平台,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纽带,加强行业内大中小企业创新合作,加快先进技术向中小企业技术辐射和转移,提高中小企业的配套协作水平和继续发展能力。
篇9
论文关键词:综合性科技期刊;地方经济;舆论引导;信息传播;沟通协调
科技创造财富,科技引领未来。作为展现当地科技工作的窗口和知识传播的平台,地方综合性科技期刊要在科技发展的浪潮中顺势而行,发挥自身特点,将杂志的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这要求期刊有一个明晰的办刊思路,将科技两字贯穿始终,做深、做透科技这个大文章,只有心系地方经济发展才是期刊生存和发展的活力所在。
1地方综合性科技期刊发展现状
一直以来,综合性科技期刊在传播党和国家的科技方针、政策,科技法律、法规,科技发展动态和科技管理工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科技事业的日益繁荣,综合性科技期刊普遍存在着规模小、体制落后和思路狭窄等问题,已经难以适应发展的需求,亟须走出“小科技”,融人“大科技”。
1.1地方综合陛科技期刊存在的问题
1)办刊意识不强。目前,多数有着政府背景的综合性科技期刊还依赖于靠上级管理部门给予一定的补助、收取微薄的论文版面费来维持生存,对于刊物的未来.办刊人缺乏统一、明晰的办刊思路,市场经营意识和杂志品牌意识淡薄,严重影响着刊物的发展。
2)内容与风格缺乏特色。许多综合性科技期刊的刊名大同小异,杂志的整体风格类似,基本以刊登职称论文为主,缺乏自身风格和亮点。此外,为了降低运营成本,还人为地将杂志采访、报道、活动策划等功能省略,取而代之刊登文件、领导讲话、过时消息等一些枯燥乏味的内容,严重影响着刊物的可读性。
3)脱离实际、视野狭隘。一方面,关系稿、人情稿、职称稿等充斥版面;另一方面,缺乏必要的调查研究和实践探讨,无法从更高的角度深层次挖掘和展现当前的科技发展成就。及时分析当前社会经济热点、难点问题等。
1.2地方综合性科技期刊承担的责任
1)社会责任。综合性科技期刊既是党和政府重要信息的者,也应是社会公共信息的者,起着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既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也有产业的性质,因此,也必须要有社会公益意识,承担社会责任。
2)分析报道的责任。虽然杂志的特点决定了它不能像报纸那样及时报道瞬时新闻,但应借助于专业学科的背景知识,更深层次地挖掘内涵,详尽阐述所涉及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综合性科技期刊要在众多杂志中脱颖而出,更应牢牢把握与科技相关的各个领域,发挥杂志特点,确立自己的地位。
1.3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综合性科技期刊助力
1)在综合性科技期刊缺位的情况下,对地方经济发展研究较多的还是大众期刊,关注的焦点也只是集中在现象报道、宏观建设、观念改变等方面.缺乏专业背景的它们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仍无法深入解决。所以,综合性科技期刊应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从科技的角度担当起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要针对当地经济解决实际问题。
2)一批综合性科技期刊的探索已初现端倪。《华东科技》《今日科技》《太原科技》等杂志纷纷改版,引进大众期刊的成功经验,一改过去“论文期刊”的面貌,以各地指导科技工作窗口、企业科技顾问、科学生活向导为主要内容,使杂志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了一定的指导性和权威性。用事实证明了综合性科技期刊可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持。
2综合性科技期刊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大有可为
2.1宣传典型为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环境
1)宣传区域科技经济发展焦点。把握区域经济命脉,结合科技发展动态,破解发展难题,积极探索符合地方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杂志内容,宣传报道各地推进自主创新、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建设方面的新思路、新举措,以及在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市场与资本紧密结合等方面的案例。
以《今日科技》杂志为例,作为浙江省科技厅主管的一本综合性科技期刊,该杂志自2005年改版以来,不断在科学技术厅、科学技术局、科技型企业和科学大众之间寻求平衡点。开辟了“资讯·观察、产业·财富、研究·创新、科普·时尚”四大栏目,一方面,报道全省科技动态,宣传各地科技局的重大科技举措;另一方面,广泛联系科研工作者,关注大众焦点。其中,每期的一大看点就是对县域科技经济发展亮点的宣传,这是编辑人员在结合当地区域特色和政府部门的汇报材料的基础上,经过策划、提炼而来的,如“景宁创业富民名茶科技强县”“鹿城:打造自主创新温州模式”“汽车科技涌动路桥”等一系列展现区域发展特色和风采的专题,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成为各地交流经验的平台。
2)宣传企业自主创新典型。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一旦选择好典型案例,大力宣传企业自主创新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就能引导企业从重视基本建设、技术改造的扩大再生产转移到重视技术创新上来,进一步促进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为地方企业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氛围。以《今日科技》杂志为例,《飞跃集团——核心技术创新战略》《海正集团——博士后创新战略》《“珠光”为世界刺绣无限光彩》等系列文章在“自主创新浙江行”栏目中的集中反映,展现了浙江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迅猛发展”的新风貌。同时,激励了更多的企业转变观念,积极投身到自主创新上来。
3)宣传科技相关部门的成功经验。重点宣传地方政府、科技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构筑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的成就和打造一流区域创新体系,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环境方面的新举措。这对新时期转变科技行政部门工作职能和工作方式,提高科技管理工作效率和科学决策水平,扩大科技工作影响力有着特殊意义。《今日科技》杂志在2006年第6期,以较大篇幅刊登了位居“全国经济百强县(市)”第5位的慈溪市在开展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基本做法,即“政策引导、主体培育、平台打造、载体带动”,从科技工作的角度归纳和总结了近年来慈溪市委、市政府以自主创新推进慈溪率先实现科学发展的成功经验。同时,与各地科技局密切联系,为当地的科技局长开辟了“创新大讲堂”栏目,使科技局长的工作思路和声音能在杂志上进行广泛地交流、引起争鸣,为其他地区开展科技工作提供了借鉴。
4)宣传科技创新人才。综合性科技期刊应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加强对科技人才、科技先进集体、科技系统先进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在科技创新方面树立学习典型,为广大科技工作者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舆论环境。
2007年,《今日科技》杂志开辟了以反映科研人员的历程、风采、成就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栏目“科研人生”。宣传报道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中国计量学院院长林建忠,执著追求再造龙泉青瓷冰裂纹绝技的工艺美术大师叶小春等人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深入挖掘、真实再现”,科技杂志以其特有的角度宣传科技工作者,树立了科技创新人员的典型。
2.2传播信息为区域发展提供信息支持
1)政策信息。针对政府部门最新的方针政策、发展规划、调研统计等重大信息,深入解读其中涉及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及时回答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综合性科技期刊背靠的就是“科技”,对政策解读的优势是其他刊物无法比拟的。
例如,《今日科技》开辟了“本期特稿”“权威推荐”等栏目。作为浙江省科学技术厅的舆论阵地,该杂志对浙江省科技发展新举措、科学技术厅政策法规、重大决策等都能够及时分析解读。
2)农业科技信息。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农民对技术、管理、经营等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必将为我国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活力。
《今日科技》杂志的“聚焦三农”栏目应运而生。《宁海“紫甘薯”种出“生命软黄金”》《创新科技特派员服务机制提升支农水平》《稻鱼共生:一号农业文化遗产》等文章深受农户欢迎。一方面,探索了农业科技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为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宣传科普知识,提高农民种养殖水平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国内外发展动态。就浙江经济而言.虽然经济发展迅猛,但仍是资源小省,问题突出。众多企业缺乏长远目光,在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利润不断下降,缺乏竞争后劲。因此,作为杂志媒体就应关注、追踪前沿,甚至预测趋向,帮助企业在产业转换升级当中发挥导向作用。同时,还应以媒体的宽广视野为区域科技发展决策提供参考。
“科技要闻”“科技在线”“科技广角”等栏目就针对国内外最新技术、产品和动态予以报道.透视其中的关键。如《科技时代资讯前沿》综合反映了国外最近科技产品,让读者了解与掌握了最新国际化产品。
2.3策划活动积极发展版外经济
1)策划评选活动。2006年,《今日科技》杂志社承办“2006年浙江省百名科技自主创新青年标兵”推选表彰活动,正式启动后,反响巨大。来自全省各地的科技部门、科技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都踊跃推荐,积极争取国内首次科技自主创新青年标兵的推选名额。
通过评选活动,《今日科技》杂志发挥了科技期刊整合不同资源的优势。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杂志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通过推选、表彰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青年科技人才,展示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树立标兵和模范,引导更多的青年科技人才积极投身于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中。
2)举办论坛。目前,众多媒体都通过承办论坛来共同为社会经济发展献计献策。《今日科技》杂志通过承办“首届浙江省科技企业家论坛”,为浙江省的优秀科技企业和优秀科技企业家提供了一个展示自主创新成果、总结自主创新经验、交流自主创新思想、畅想自主创新未来的崭新舞台。通过杂志的影响力,邀请政府官员和企业家们做精彩演讲,多角度地讨论了浙江省企业如何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技强省战略的实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科技下乡。综合性科技期刊可以借助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和集中的科技网络,为地方经济发展牵线搭桥。《今日科技》杂志在数次科技下乡中,不仅给广大农民带去了丰富多样的科普书籍.而且根据当地特色带去了一些实用技术。甚至.编辑部还组织人力,对口与地方政府创办试点性质的企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科技结对枫树湾”就是典型的例子。不仅给该村农民送去科技书籍、科教光盘等科技物品.还与村干部和广大农民进行面对面的座谈.心与心的沟通。特邀科技特派员到枫树湾村为该村杨梅种植户举办了一期别开生面的培训讲座;畅谈科技结对的3年计划和近期具体事宜,设计推出枫树湾村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杨梅礼品包装盒:提出“科技结对,产业创新.典型引路.跨越发展”的战略思路;商讨枫树湾村杨梅市场招商引资、申请省级绿色农副产品认证、开办杨梅技术培训班、举办杨梅大会等内容,得到了当地村民的热烈欢迎。
篇10
关键词:高校技术转移中心 建设实践 创新
国家创新体系就是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的生产者、传播者、使用者以及政府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科学技术知识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循环流转。核心是三件事: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知识创新能力;有效的技术转移。[1]笔者认为,《决策科学辞典》中给出的定义较为全面准确地把握了技术转移的内涵和外延: 技术转移是“指科学技术在国家间、地区间、行业间以及在科学技术自身的系统内输出与输入的活动过程。技术转移的内容包括科学知识、技术成果、科技信息以及科技能力的转让、移植、引进、交流和推广普及。技术转移的方式分无偿转移和有偿转移两种, 前者不索取代价, 包括技术交流、技术馈赠、技术援助等方式, 后者是把技术作为商品进行交易, 包括技术转让和技术引进等方式。”[2]但是我国创新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是技术转移。为此,2007年12 月5 日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联合《关于印发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国科发火字[2007]609 号),我校2009年启动扬州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工作,2010年10月获得江苏省高校(扬州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建设项目,2011年年底“中心”顺利通过了江苏省科技厅组织的集中考评验收,2012年获得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14年以优良成绩通过江苏省科技厅绩效考评。回顾扬州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的建设发展历程,我们着重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科技创新源头建设,抓好强本固基工程,催生技术转移的内在动力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积极发展技术市场,促进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按照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联合了《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管理办法》、《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实施方案》、《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评价指标体系》文件精神。学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按照“着眼长远发展、优化整体布局、完善体制机制、提升创新能力”的总体原则,认真按照江苏省科技厅科技工作规划和学校“十二五”规划的要求,依据学校科技工作的水平和科技创新的实力,结合学校所处苏中区域环境,针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切实按照“立足扬州、优先苏中、聚焦苏北、辐射全国”的科技服务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学校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科技优势和综合优势,不断整合各种资源,精心打造集成创新科技服务团队,加速技术转移,加强“产学研”合作工作,着力提升科技服务的能力,积极探索“科教兴(乡)镇、科教兴(县)市”的新路,努力推动区域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学校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源头的建设,使学校的技术转移工作获得了强大的内生动力,也是有效实施技术转移工作的源泉所在。与此同时,“中心”通过加强基础建设,完善内部机制,加深科技创新服务团队建设,有效整合学校科技资源,增强持续创新服务能力和运行体制机制建设等工作,目前服务设施条件齐全,场地、仪器设备条件符合要求,服务功能完善,建成了“中心”独立网站和相关数据库等,强化了“中心”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强本固基工程,为技术转移服务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加强校地科技资源整合,抓好枝繁叶茂工程,促进技术转移的关键环节
学校通过与地方科技资源整合,积极开展科技紧密合作, 学校的党政领导和各有关职能部门,也积极参加技术转移分支机构和分中心建立工作,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先后在省内外建立了技术转移分支机构和技术转移分中心31个,其中,有部分技术转移分中心与农村服务超市合作共建,有部分技术转移分中心与地方产业研究院合作共建,扬州市百诺科源技术转移有限公司和扬大(常熟)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有限公司已实体化运营。
学校技术转移分支机构和分中心的建立,实现了校地(企)技术转移无缝对接,加强了学校与地方的交流接触,使学校更加了解地方的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产业,进一步挖掘企业和产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校教师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减少对接障碍,实现直接无缝对接服务。
学校技术转移分支机构和分中心的建立,整合了校地(企)技术转移多种资源,可以通过有效整合校地双方资源,人才资源、科技资源,形成有机互补,为学校发展提供资源保障,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践育人的场所,同时也可以为地方解决发展过程中实际难题,也为地方提供输送人才,解决学生就业奠定了基础。
学校技术转移分支机构和分中心的建立,加强了校地研发平台和科技合作,形成共促共建的良好局面,加强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科技推广,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也为学校拓展生存发展空间营造良好的环境,达到校地合作共建多赢格局。
与此同时,学校还通过与地方共建创新载体、与地方共享创新人才、与地方共促创新项目、与地方共育创新成果、与地方共担育人重任、与地方共推协同创新等多种合作方式,加强与地方合作共建工作,取得实质性地进展,增加了技术转移的途径,加速了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进一步畅通了校地技术转移的渠道,拓展了技术转移的领域和发展空间。
3.强化校地联合共创共建,抓好开花结果工程,实现技术转移的建设目标
我校是较早开展“农科教相结合”的高校之一,长期以来为江苏经济特别是苏北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社会效益,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学校发挥合并办学的优势和学科优势特色,以科技和人才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为“三个扬州”建设和江苏实现“两个率先”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学校按照“学科链对接产业链、学科群服务产业群,组建大团队服务大产业、搭建大平台推进大协同”的工作思路,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群长期服务“长三角”地区,以张洪程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与兄弟单位共同承担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在水稻技术创新、技术集成与大面积示范以及推广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重要进展,为江苏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成果获得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学校也被科技部表彰为“粮食丰产工程实施先进单位”。
预防兽医学学科以刘秀梵院士牵头,成立院士企业工作站,长期服务国药集团-扬州市威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全国7家企业以及与国内外兽医企事业单位开展科技合作和技术服务工作,刘秀梵院士团队的研究成果“禽流感(H9亚型)灭活疫苗”累计生产15亿羽份,在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的主要养禽地区得到推广应用,为控制禽流感的蔓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培育出国家新品种―京海黄鸡和扬州鹅,长期服务国家龙头企业京海集团、扬州天歌鹅业有限公司、常州康乐农牧有限公司等,其中王金玉教授与京海集团合作开发的京海黄鸡新品种,已成功繁育出2000多万只配套系苗鸡,“京海黄鸡快速扩繁及其规模化饲养技术的中试与示范”被科技部、发改委、省科技厅列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予以资金重点支持,为企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水利工程学科多年来服务全国各地水利事业,为保障国家的水利安全,水资源的优化调度提供技术保障和技术服务工作,尤其是在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中,陆林广教授领衔团队的研究成果“南水北调工程大型高效泵装置优化水力设计理论与应用”获得2012年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该成果服务东线工程新建的21座泵站中的15座,主要是优化水力设计研究,使泵装置效益提高了7%,按每年运行5000小时计算,每年可节电13000万千瓦时。
化学学科近年来服务上市企业宝胜集团、中盐化工、扬州市伊丽特高分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省内外多家军用、民用化工企业,其团队的科研成果新型水性涂料、油墨胶乳的合成技术、干法再生橡胶制品等,在相关企业生产后,难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我校积极参与并实施了省委省政府组织的“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挂县强农富民”、“淮北科技扶贫”、“科技入户”等工程,每年有60多名农业专家教授奔波在我省苏北苏中各县,他们带着科研成果与地方有关部门积极开展科技协作、科技扶贫工作,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通过现场指导与集中培训相结合,注重树典型,强化示范辐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校还多次被表彰为“‘十一五’期间获重大科技成果奖励成绩显著高等学校”、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送科技下乡 促农民增收”科技富民突出贡献单位、江苏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先进单位、江苏省“三下乡”工作先进集体、省高校科学技术协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和称号。
4.强化校地需求信息沟通,抓好交流互动工程,助推技术转移的根本保障
技术转移工作是学校科技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多个部门共同参与,要从组织上予以强化和健全,从体制上进行理顺和整合。现已形成了“全员参与、集成创新、统一管理、上下联动、整体推进、高效运作、互利共赢、推动发展的技术转移服务模式”。积极开展技术转移工作,参加与地方的联系、对接和交流,策划组织各项技术转移活动,参加地方企业技术需求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参与地方各类创新载体的联络和协调,参加网络平台的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技术转移工作的外部环境和舆论环境。
高校具有科技、人才、技术优势,在技术创新体系中承担着提供知识源的任务,企业具有资金、资源等优势,科技队伍也越来越庞大,在技术创新体系中是主体。而技术转移工作是实现两者有机结合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学校要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为创新目标,探索紧密结合协同创新的机制,及时加强技术需求信息交流和互动机制,畅通需求信息互动机制,为技术转移工作搭建快速通畅的信息桥梁,为地方产业、区域的协同创新发展,推进区域资源的共享,将“协同创新”理念融入到学校和地方共同发展的实践之中。
总之,在深化与地方科技合作和技术转移工作中,我们只有做到“四真”:工作上“真抓实干”,研究上“真刀实枪”,资金上“真金白银”、服务上“真心实意”,才能实现四个满意:政府满意、企业满意、学校满意、教师满意,才能实现我校科研、人才优势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对接,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深度融合,真正走出一条具有扬州大学特色的高水平高质量服务地方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国杰,技术转移的战略思考[J],创新与发展,2009.3:18-22
[2]萧浩辉主编.决策科学辞典[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558.http://k.i ne t/re fbook/deta i.l aspx?rec id=R2006080690001735& d =CRFD&D icdId=R200608069.
- 上一篇:师德师风经验交流材料
- 下一篇:社区矫正工作交流材料